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精选(九篇)

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

第1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区域发展;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71-02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到知识、拿到文凭已经不是他们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终目的。在面临着“就业”这一目前社会极为关注、形势极为严峻的问题,如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拉近自己与社会间的距离,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生存”问题,也是当代高校改革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院系生存。“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分类或者是职业分工所设置的各种专业。专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专门的职业的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的活动,是专业分工的需要。”[1]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地方高校应当如何打破各相关专业间的壁垒、如何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如何建立起专业群培养模式一直被关注研究,如何培养出具有渊博的各学科综合知识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整个社会和所有大学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专业群,在课程方向改革方面,应当拓宽学科设置面,增加教育的功利性或实用性[2]。在这一过程中,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充分利用所在地汉中在历史上属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上处在秦巴山脉独特环境、旅游上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全方位推进,多元化建设,沟通史地,融合文理,用一条专业群建设创新发展之路培育出大量具有丰富旅游实践能力、历史知识、独特地理认识、图书资料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师生、院系、学校、社会、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使得专业群建设具有应用性和可行性。具体来说,包括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育实习、贡献区域发展三个方面。

一、加强实践教学

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一种职业能够被认可为专业的理论依据和技能保障[3]。地方高校应当积极拓宽学生的技能范围和就业选择,从专业的实用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大量拥有独特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各个地方高校应当利用学校所在地独特的历史底蕴、地形地貌、旅游资源、人口数量、风俗民情、自然环境等条件,组织各专业学生开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以打通专业壁垒,培养学生拥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推进专业群建设。

近几年来汉中市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外地游客不断增多,旅游事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利用历史遗迹考察此类实践教学活动的机会,陕理工文旅学院会专门抽调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带队,培养旅游、历史、地理、图书专业的学生灵活运用历史专业知识进行旅游讲解、组织实践。在每一处历史遗迹景点,带队教师都会鼓励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拍照等各种方式把平日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特定历史遗迹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考察地区相关的著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位、历史遗迹遗存、民风民情、传统文化等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将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历史史实结合起来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意义等,并安排学生轮流对所考察的景点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带队教师会以正规导游的标准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外界条件、人物不断变化的同时能够镇定从容、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为众人讲解、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积极考取导游资格证,投身于旅游策划、景点宣传、游客接待、导游讲解等旅游事业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当代对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高标准、高要求的社会需求下,拥有多种专业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然会受到关注。

二、推进教育实习

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过河与舟桥的关系,而教育实习正是将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并形成初步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4]。教育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是学生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向教师过渡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检查和巩固大学生们的教学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高校的带队教师应当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实习时历史、地理、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棱角并不特别分明的学生时代共同汇集于一所实习院校的时机,带领实习学生突破自身的知识局限性,打破专业壁垒,融合学科内容,引导、培养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尽可能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潮流,变成集精深、广博、思考、实践、效率为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扩大知识领域,积累广泛的知识则是中学教师业务修养的必要内容[5]。在实习生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实习学生主动突破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鼓励实习学生掌握和了解其他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在听课方面,鼓励实习学生不限于本人、本专业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年级和所授课程大范围听课。实习期间同学们不仅听指导老师的课,而且听其他老师、实习同学、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吸取了知识、方法、特点,从专业沟通的角度来说受益匪浅。在讲课过程中,在驾驭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环节中,面对着当代中学新课程理论,通过近两个月的教学活动使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和实践技能,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规范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感受到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发实习生对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理念在中学如何贯彻的思考。在辅导答疑过程中,实习学生更深深感到无论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中学生的课后问题涉及所有学科、所有专业、各种知识,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今后要向“T”型发展。除了了解本专业课程以外,通过实习活动,各不同专业间的同学们相互沟通以了解各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为全面了解当今中学教育状况积累实际经验。

三、贡献区域发展

作为地方高校,贡献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和生存的根本。服务区域,首先要熟悉区域、研究区域,然后才能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在地方高校专业群的创建、发展过程中,学校、学院、系部必须立足于自身现状和地方实际,在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涵盖各学科、各专业的专业群体系,长远规划各长线专业和冷门学科在当代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将学术研究、日常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各专业师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将院系专业群建设的脚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推动专业群建设的发展。

陕理工文旅学院的区域研究从汉中盆地开始,沿汉水与蜀道两个轴线延伸,再到广阔的西部地区,走出一条点――线――面逐步推进扩大的区域研究道路,形成了以历史学为主兼容旅游管理学、地理学、文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学科于一体的区域研究新途径。同时,文旅学院师生走出书斋、跨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汉中市的经济文化建设中,从历史、地理传承发展的角度就汉中旅游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大量理论与见解,大多被市县政府和规划设计单位所采纳,得到了地方政府领导与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拥有旅游实践能力、丰富历史知识、相关地理知识、资料整合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输送出的大量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获得了贡献区域发展和促进自身建设齐头并进的“双赢”局面。

四、结语

面对着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过弱的人文社科知识、过窄的专业、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素质教育观,各高校都在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院校文化个性的积淀[6],是院校主体根据学院的自身特点和共同愿景,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优良特征的院校文化品质[7]。而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校和院系的环境和传统方面的优势,整合存在内部知识联系的相关专业建立专业群,以专业群发展推动相关专业共同进步,实现相关专业群有机融合,有助于科研、教学、学生、教师、系部、学校、素质、经济、基础、前沿等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共同获利,也有助于突显特定地方高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品质。陕理工文旅学院通过实践教学、学术研究等方式将旅游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图书馆学这四种内容、体系密切联系的相关专业融会贯通,建立起适合自身特色的专业群,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在进行专业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同时使得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被社会认可的、具有各学科综合知识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高就业率回报学校和社会,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87.

[2]马骥雄.外国教育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60.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

[4]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7.

[5]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44.

第2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从孔子开始,史学育人就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承载着德育功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专业知识的特点和优势,历史学科教师任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就是一个干了13年班主任工作的历史教师,对此深有感受。在中学校园里,班级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在班集体中开展德育活动。德育成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班级管理,借助历史学科优势,能充分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本文就如何结合历史学科优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以祈同行指正。

一、“润物细无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本了解过去的教科书。知古察今,述往思来。历史的价值正体现在它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借鉴,让我们在继续向前的探索中不至于再走弯路,重复失败。不仅如此,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还蕴涵了理想信念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乡情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因此,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情境,活化细节,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挖掘思想教育点,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迪和教益。历史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德育目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正确人生观、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课前发掘,课中渗透,课堂师生互动生成,引导学生课后延伸探究,就可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德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爱国人物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以历史伟人为榜样在初中阶段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怎么做人和怎样做事。历史教材中有大量这样的人物,如屈原、岳飞、郑和、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杨靖宇、、王进喜、雷锋、钱学森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大家对历史人物的敬意油然而生,进而懂得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爱国进取,才能实现理想,才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古为今用”“晓理动情”,利用历史智慧、历史教育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创新班级管理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岁至15岁之间,是身心发生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学生的关键阶段,如果教育引导得法,会为他们进一步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在有些方面也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当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拜金思潮盛行,大家普遍感觉国人道德素养在滑坡,近几年来社会上不时发生种种缺乏诚信、友爱、宽容、良知的丑恶现象,各种有关校园的丑闻不绝于耳,成人世界追名逐利、冷漠自私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都在90年代后期出生,受社会、家庭影响,在校园中也表现出沉湎网络、缺乏理想,不思进取,个性张扬而叛逆,任性而不服管教;追求独立却又难以摆脱依赖性,普遍缺乏责任心等问题。很多最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在他们的心目中很模糊,特别是一些道德观念受到社会舆论影响形成逆转,是非界限混淆。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状况开展中学德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它更需要全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史学育人的办法。

1.借鉴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的谋略智慧、精神财富、历史文化的精粹、历史名言警句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营造班级文化,以促进班级建设。如,在打造班级精神文化方面,在制订班级目标、班训、班风时,借助简单明确而富有哲理性的历史名言警句来体现班级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以使班级成员在班级文明的熏陶下自觉塑造自我。又如,在育人环境建设方面,精心布置教室,既重视教室各区域、各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有“历史特色”“历史韵味”,充分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班级精神风貌、文化气息。

2.运用历史故事“晓理动情”引导和点播学生,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学生问题,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班级是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阶段,随着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在这方面,历史故事的教化和示范功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故事感动心灵,大道理点醒人生。由于历史故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所以特别适合于利用它们对初中生开展感化和教育工作。因此,班级管理中,运用历史故事“晓理动情”引导和点播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化解人际关系障碍,克服情绪波动往往比理性语言的说教更能发挥作用。

3.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历史教育内容和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如,借鉴历史研究档案袋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档案袋制度。培养学生使用成长记录档案袋,以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这种管理方式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它把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与未来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以及学生个人成长中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又如,精心组织历史主题班会课。把历史学科知识和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加强现实教育,一方面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历史育人的独特魅力。再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生动形象,实践性和创造性强,符合情景教育的要求,历来深受学生欢迎。如,在七年级学生中举办“中华历史名人”故事会,“历史成语故事汇”,举办“我骄傲,我是龙的传人”的手抄报展。在八年级学生中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演讲比赛,举行“鸦片战争与国际禁毒”历史图片资料展。在九年级学生中举办“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手抄报展,“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演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是人类已经逝去的活动,里面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面对这样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教会青少年学生如何做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担任班主任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历史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以故事育人、以谋略管理,以道德建设文化,可以促进班级管理的高效,使班级管理充满智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学科教育学大系: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3]戚万学.初中班主任工作实务[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杨晓峰.例说班级德育之契机[J].班主任之友,2010(12).

第3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专业必修课程,学科教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4-0064-05

自2009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研究生大规模招生以来,许多高校在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诸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等问题,①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问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也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施良方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确的选择”。②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有四门:“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和“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这四门课程的设置需要从“教师理解”“课堂教学”和“学生体验”三个维度来理解:1.“教师理解”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在研究《方案》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所领会的课程,即任课教师对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理解。2.“课堂教学”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运用相关教学材料、组织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交往对话的整个过程。3.“学生体验”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学生通过研习任课教师提供的专业学习材料以及在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后所获得的体验或W习经验。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实践性”。“实践性”决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硕士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建设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就必须突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实践并回归到中小学教育实践。

有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①这给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定位和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近年来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在内的“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体系都是依托培养教育学硕士的标准来进行的”,“在学科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术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制约下,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专业性、技能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被淡化”。②美国一些大学则运用NBPTS(美国全国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标准构建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内容,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NBPTS提出了教师专业的五项核心主张: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承担责任;2.教师熟悉所教科目的内容,并知道如何把它们教给学生;3.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组织学生学习;4.教师能系统地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③据此,美国明尼苏达―杜鲁斯大学教育学院为教育硕士设立了与NBPTS五项核心主张相一致的课程,针对上述NBPTS第一项和第五项核心主张,该校设置了“系统情境中的教与学”和“领导、变革与合作”等课程,确定了教育硕士与同事在课内外的合作活动和在社区开展的工作;针对第二项核心主张,设置了“教和学的基础:课程理论与设计”等课程,确定了现场教学、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经验联系起来等运用理论于实践的活动。④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为在职人员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重视培养中小学教育的专业管理人员。每个研究方向的课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或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选修课程(在其中学生必须修习几门专业方向内的课程)、专题研讨课程(专业方向内理论或实践中的热点问题),⑤课程设置较为突出研究方法类课程。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以“运用理论于实践”为核心目标重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十分必要的。

实践取向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聚焦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能力,同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理论特征。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专业理论层面,历史学科教学方向有自己的学科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专业学位课程必须建构较为系统的老师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必须达到优秀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与课程教学知识。2.实践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必须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有效搭建起“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桥梁,专业必修课程的落脚点是历史学科教育实践。3.理论与实践交互的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实施的着力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从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中抽取出学科教育的理论特征,又能把掌握的专业理论语用到具体情境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最早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这一俗语,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核心知识,具有实践特性。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由课程知识、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情境脉络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目标等经过教学推理行动形成的,⑥这种推理行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知识”等静态的知识进行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并产生新的理解,才能产生学科教学知识,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的合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Cochran、DeRuiter、King等人发展了舒尔曼研究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中的“knowledge”一词的含义应是“knowing”,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师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四种类型知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Cochran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①具有实践性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以下特点:1.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合金;2.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3.是一种内隐的知识;4.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表现。由于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而促进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应当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致力于历史教师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征。就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基础是掌握必备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即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的语言表述必须是专业的,但是有了这些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必然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历史教师,其中最为关键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如何把历史和学习历史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

(二)依据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性知识已有的水平

我们通过对上海、江西和甘肃三所师范大学新入学的62位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发放问卷,主要从基本情况、学生时代历史学习体验、本专科期间专业学习、历史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四个部分进行调查,发现如下:

1.生源构成以应届本科生为主,大部分教育硕士没有教师从业经历。

2.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中学生时代经历的历史教学策略对于其对历史教育的理解影响比较大,大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论教师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阶段。

3.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本、专科期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综合化程度不高。

4.历史教育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认为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两个方面:(1)学生方面:中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学生史料的查阅和辨析能力偏低,等等;(2)教师方面:缺少有效指导中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文献史籍阅读量不足导致对教科书解读不深,依赖网络资源,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对学情分析不足,不知道如何唤起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历史意识,教师历史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中学生管理纪律等方面缺乏经验,课堂讨论容易偏离轨道,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等等。

调查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的知识均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状态,历史学科知识的欠缺、学科教学知识都严重不足,而最为突出的则是后者。

施良方教授认为,一般说来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标准:1.“注意课程内容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c相适应”。②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与中学教育历史课程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专业性的,参照国际上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可以从参考以下三个要素来选择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

(一)参照《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标准》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师(2012)1号]。强调中学教师要以“能力为重”,认为合格的中学教师需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套标准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体规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其中,“专业知识”部分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专业能力”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而2012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也特别强调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设计指向实践性的原则是:“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主要参照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培训课程的内容,并在专业能力部分提出了“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要求。上述两套标准的颁布,为合格历史教师和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在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强化“历史专业知识”,获取与“历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内容,要对学科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成长为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国外历史教师的专业标准也为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00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颁布了详细的教师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资格证获得者,必须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从“教职人员的总体要求―教师标准―社会科学核心标准―历史学具体标准”四个层次提出要求,强调历史教师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后,还必须具备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学研究方法和专业理论。①这个标准强调,合格的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历史学本体性知识,但前提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个性发展与学习、差异等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2006年,澳大利亚历史教师专业标准项目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历史教师课程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参与作了规定,对专业知识提出的要求是:1.教师需要知道的学科知识;2.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文化;3.教师要知道他的学生。②其中的第二条,则相当于舒尔曼所说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对历史专业教育硕士而言,第二、三条是直接指向历史教学实践的,应该是重点学习的知识。

(二)参照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一致强调历史本体性知识,认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主要由历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但是近年来,一些青年研究者以不同水平的历史教师为个案开展的质性研究发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呈现出个性化、情境化、默会性和综合性特征,这些研究为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分析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固然要服务于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如果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有机结合,对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也不会很大。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他们学习的特点,并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在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历史教师,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秀历史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新入学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与优秀中学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注重基础性,确保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面向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

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要面向真实的专业生活,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能够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中,备课、上课、考试评价、听评课、日常管理都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专业事务,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绕不开的内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T士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历史学科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历史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和“历史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历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向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2014年以来,我们已在上海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两届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尤其缺乏将历史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能力,也即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很有必要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整合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提高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在实践中体现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节历史课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抉择。因此,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可直面这些问题,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教育部教指委规定的四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应该有一定的交叉,如都包含历史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实施、历史教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但又各有侧重,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也应注重联系,并有所侧重。“历史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基本内涵和编制的基本理论,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熟悉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体系,形成较高的教科书解读能力,并具备独立从事对教科书不同类型内容进行分析解读的研究能力。“历史教学与案例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怎么教的问题,具体包括掌握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流程,形成历史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流程并在实践中运用,具备独立从事案例研究的能力。“历史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主要指向历史课程、教学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如何测量与评价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评价”“历史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师评价以及我国历史学习测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等。这四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必须指向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效衔接和沟通。“历史教育前沿专题研究”主要了解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最新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动态,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专业领域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并训练文献综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无疑应当是学科教学知识,但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并实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是优秀的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国家历史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客家史和苏区史领域的研究很有特色,因此,在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贯穿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对教育硕士硕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的研究生对这方面内容特别感兴趣,通过“王阳明与赣南地域文化”“客家迁移史与客家文化”等高中校本课程案例学习,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硕士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第4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历史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记录,更是对过去人类文明活动精华的积淀,学习历史知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把握,构架学生文化体系,与当下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三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辅助语文教学,有力促进其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得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一是教学体系得以完善。按照现有学制,三年初中教学均编制历史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横向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政治政权、科技发展、中西交流等,纵向设置从史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国家政权更替、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等,覆盖了历史学基础知识各个点。二是与素质教育契合,改革教学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当前中国对教育界提出的整体要求,历史课程与构建初中生完备知识结构相契合。三是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历史学科向来不是升入考试的主科,在以升学率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时期,历史学科课程编排为主科让路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农村学校无专业教师,用其他学科教师顶替,上自习为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历史学科课程安排更为合理,历史学的热度有所增加。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科学习社会氛围问题

一是从升学角度。在重庆市初中毕业生计入中考成绩仅有50分,部分学生重点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的狠抓狠补,削弱对历史等副科的重视。同时,高考改革刚推进,普遍停留在分文、理科阶段,部分同学打定深入高中学理科,对历史学科从根本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兴趣角度。初中生毕业普遍在14岁左右,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对过去的事物不太感兴趣,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叛逆心里全面爆发,对需要牢记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呈现反叛心理。

(二)课程改革的问题

按照专题形式编订历史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让学生学习,符合历史学研究的规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历史跨度太长,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缺乏串联各个时期重要内容的能力,专题知识学习了,历史了解的少了。二是后续学校教育重视性不够。目前,初中、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大学及其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就历史学专业才开设历史课程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历史教育还存在空白,基本上未开设历史课程,对历史学习与否并无要求。(三)教育理念问题科学类学科已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的基本教学模式,如物理、化学、生物都在实验室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与学的程序。人文类学科教育基本以灌输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记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缺激情,学生学的枯燥。

(四)队伍建设问题

一是历史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尤其是农村中学,面向社会招聘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花费多年培养的优秀教师资源,纷纷让条件更加优遇的城区学校挖走,留给农村中学资源不够。二是缺乏研究主动性。目前,多数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好追求,对历史学教学研究的缺乏主动性,经验主义指导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深造平台不够。历史学科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继续教育监管效果未全面体现,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

二、几点对策思考

(一)抓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优化各个教学历史课程的编排。一是政策层面。将历史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社会整体氛围。深化中、高考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类学科比例。二是宣传层面。健全历史学教育、研究平台,从一线培养一批名师、培育一批精品课堂。三是课程设置方面。转变重主科、轻副科现状,结合学生生理特点编排课程。

(二)抓课堂改革

一是创新历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二是改变单一传授教学模式,培养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学历史、讲历史,开展历史知识讨论课,培养自学能力、打开思维界限、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主动倾听学生意见、学会利用学生语言讲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氛围,针对性的开展历史课堂改革。

(三)抓队伍建设

第5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但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党史教育在经历三次变革后仍有欠缺,如何强化党史教育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高校党史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查阅各类历史文献,分析大量调查数据,可暂且认为党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史教育合力

一方面,高校领导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史教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高校和地方党政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参与的大学生党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高校和地方党政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统筹规划校内外的党史教育活动,每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为负责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对组长负责,定期开会,进行检查督导,形成制度化,使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党史教育活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校内外党史教育合力。

(二)课上课下,双管齐下,增强党史教育实效性

课上方面:第一点,面对来自不同院系,基础和需求不一的学生,教师应实施个性化教学,即在备课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党史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第二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应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党史教学集声、图、文等为一体,生动形象,结合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案例要围绕中心内容,紧跟时展,避免老生常谈,案例力求感动又生动,生活化又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案例中加深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课下方面:第一点,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例如:以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活动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构建党史教学网站,形成网上网下互动,增强党史教育的互动性。主要包括:开设专题党史网站,或在校园网开辟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和党史成果展示等栏目,不断扩大网站库容量,定期更新内容,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知识提供新的途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学校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媒介自学党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使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思想并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外化为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行为方式。

第6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积极性;现状;策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历史教学放在足够重视的地位,把历史教学仅限在知识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和历史课外活动等。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把历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轨道,大力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1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所有课程中,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融入历史典故,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重点讨论课题内容,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理清历史脉络,让学生自我发言,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会等。

3.3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再如,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闯关解答竞猜,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教师必须努力充电,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33(22):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2012,46(11):111-114.

第7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为了解中学生对祖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我地三所中学的10个教学班共632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所知举出中国古代对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物理知识的总结及运用的实例或故事、记载等,并指出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调查表明:(1)中学生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少,特别是热学、光学;已知部分较为集中且限于历史常识,如乐器、指南针的应用。(2)知识的来源单一主要靠课外阅读及对历史的学习体会。

2“现状”探因

当代中学生对祖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掌握呈现出内容少、了解来源单一等特点。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外,应有以下两大因素:

2.1教材编写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重视度不够,轻描淡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首要资料,被师生视为教学之纲,学习之本,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导向性。在许多学生的心中这样认为“课本中没有的就是不重要的”。尽管是错误的想法,但足以体现课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现行中学物理教材虽然突出了许多好的新理念、新思想,但是在涉及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方面却给人惜墨如金的感觉。以下是对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涉及情况统计:统计表明,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总共引入中国古代物理知识13处,平均每册4.33处,而人教版高中教材总共引入7处,平均每册1处,且一些引入只是一笔带过而已。不难理解,中学生为什么觉得学习的都是外国人的物理知识,我们的教材对祖国古代物理应用史是有些忽视了。

2.2课堂教学缺乏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在中、高考的无形指引下,多数老师只讲考查内容,在课堂上渗透中国古代物理知识被视为浪费时间。因而,课堂教学忽视中国古代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是普遍现象,当前的教学模式也是导致中学生对祖国古代物理知识缺乏了解的主要因素。

3加强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倡导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培养,重在探索精神的培养。

3.1加强德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全民族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强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引以为豪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而非科技。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在物理学的发展上,有许多成就都领先于世界。如:早在《墨经》中就已记载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及小孔成像的科学论述;春秋末年《考工记》已准确描述了惯性:“细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这种认识早于亚里士多德100多年,且亚里士多德对惯性的错误论断影响欧洲近2000年。《考工记》《论衡》《梦溪笔谈》等历史著作对物理知识的记载涉及力、热、光、电、磁等各个领域。加强古代物理知识的教育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

3.2用先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一次讲授磁现象的课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沈括对指南针的特性进行探究的经历。他曾将指南针浮于水面(水浮法),放于碗边(碗唇法)及悬挂起来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并记录于《梦溪笔谈》一书中。在得知沈括对指南针进行了世界最早、最全面的研究,且在磁偏角的观测中早于哥伦布400多年,学生的探究精神被调动起来,不少同学找来指南针设计了不同的实验,还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入民族科学史,不仅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4加强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其中的故事性、科学性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加强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教育的实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4.1教材应突出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尽管现行教材中已涉及一些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应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加入民族科技知识部分。可以举例、阅读材料、物理学史、科学漫步、历史人物、插图、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展现出来。增加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内容,突出其学习的重要性,可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4.2将渗透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引入教学三维目标

教师在备课与上课环节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教育引入三维目标中,使之成为教学常规行为。有效地将古代物理知识引入课堂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如:张衡运用惯性知识设计候风地动仪;古人运用杠杆原理捣谷、汲水、制作杆秤等;《吕氏春秋》记载“磁石招铁”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4.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古代物理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中适时开展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将更有利于加强祖国古代物理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习某部分物理知识后,可让学生亲自查阅资料,寻找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的古代史料,在筛选甄别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又能感受中国古代物理的广博。

4.4历史教材应增加科学发展史

在我国,中学生毕业后回顾起来的主要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也表明,历史教材没有重点突出科学发展史。加强古代物理知识教育,应从全方位,多角度加以实施,历史教材也应起到应有的作用,适当增加科技发展史内容。

5结语

第8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对策

前言

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的历史性强、趣味性大,所以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一直不佳。因此,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就有必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明确教学的目标,那么就无法彻底把握课堂的走向,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在备课环节中多做功夫,熟悉初中学情和历史教材,合理取舍,减少无效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教材准备到位,学生了解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研读,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历史基础知识及能力。防止学生发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其次,有一部分教师对课本知识解读过细,使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调查与解析,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教学对策,帮助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学之前要做好各种问题的预备以及突发问题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探查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日后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趣味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力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改善学生的问题发现、解决能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就可以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应积极使用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进行“抗日战争胜利”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一幅与抗战胜利有关的谜题,谜面为“抗战胜利的原因”,问这是哪一位中国历史人物啊?此时,很多学生都会对这个充满未知答案的问题感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抗战的时候,也引入过一副工整的对联:“驱日寇,救危亡,中国胜利昭天下;挽狂澜,雪耻辱,抗战功勋镌寰球。”,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师在历史知识讲解期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建立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3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

做好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历史高校课堂建设的基本条件。受到当前新课改等教育要求的影响,部分学生都开始厌烦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中情绪消极、小动作不断,这不仅使学生自身的成绩下滑,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组好课堂教学管理,为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师授课,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备课,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只有吸引住学生目光,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提点工作。在课堂知识教学与习题精讲环节,教师都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好提点。经文献研究发现,整堂课中学生是无法全神贯注的听从教师授课的,因此,教师要在合理的时间穿插问题思考环节,为学生思考营造充足的空间。

4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分析能力、社会现象辨别能力等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历史学科基本规律及特点出发,在确保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比如,教师在《》一本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选取戊戌的微课视频,为了让视频播放更加扣人心弦,教师通过视频剪裁软件,播放了其中最为关键的5分钟,让学生对戊戌以及的失败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自编历史话剧让学生进行演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历史话剧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互问互答,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历史典故资料,自行创作历史短剧进行表演,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践、理解运用能力,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制定短剧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收集历史资料、编排白话文及文言文话剧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完成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求。

5结语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多种多样,本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而已。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月福.完善初中历史复习的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2).

[2]卢青岩.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祖国.2017(03).

第9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一、存在问题

1.观念落后

这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科教学。历史科没有纳入中考科目之前被称为“副科”,每周只安排一节课,计算工作量时只算0.8节课,外出教研活动根本与历史教师无关。现在,历史科纳入中考科目,但是领导观念没有根本的改变,认为历史科是“小科”,课时安排都放在下午。在中国现在的体制下,如果领导不重视,要想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二是教师自身观念存在问题。因为历史科不被重视,不少教师被安排兼历史课,意见都很大。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随随便便上课,总认为学校看不起他们,安排上“小科”,没有出息,被其他教师小看。三是学生观念有待改变。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知道语文、数学的重要性,在潜意识里就区分各学科的地位。尤其到了初中,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历史教师的上课态度、考试等方面,他们误认为历史科不重要,不管历史教师怎样讲历史的重要性,学生的观念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2.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相当缺乏。笔者在两所初中工作过,每个学校十几个班,只有两个专业的历史教师。其他的都是兼职,还有的教师所学的专业同历史学科毫不相干,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都说,自己都不懂,上课只能念课本。我们周边的学校几乎都是这样的现状。

3.教学方式手段落后

由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落后,教育设施、资源也相对缺乏,所以,平时上课能用的教学设施很少,偶尔使用图片。笔者是历史专业教师,平时能钻研,教学方式手段并不单调。首先是教师要理清思路,再配合一些图片,并穿插一些故事,联系社会现实或本土乡情的内容,学生还是愿意学的。可是,不是专业的教师上历史,有的捧着课本念,不用多少分钟,一节课就上完了,然后学生就睡觉。这种没有师生互动,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4.学生普遍厌学

现实的情况是学校不够重视,不狠抓历史科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枯燥无味,随随便便,根本没有能力上好历史课,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农村学生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所学历史知识几乎源于课本,很少阅读课外读物,历史知识很缺乏,上课时就感到吃力,这一点不懂,那一点不懂,最后干脆上课睡觉。因此,考试成绩也很差,这就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更厌学。

二、解决对策

1.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如果观念跟不上社会的需求,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所以,首先要求学校领导转变观念,把历史科看做学校必不可少的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学科,改变对历史科的评价方式。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事情办好,下属是跟着指挥棒转的。领导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也会跟着变,学生的观念就会跟着老师变。人人重视了,历史科的教学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时代在变,知识内容也会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一,邀请名师或教研员到学校讲学,从一定高度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第二,有机会尽可能多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学校不要节约那点经费,要拓宽教师的视野,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三,加强校与校的联系。尤其多与强校联系沟通,多派教师向他们学习或邀请他们的教师来上示范课,然后共同探讨。第四,加强校本研究。每个学期要求各位历史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要求评课(不能流于形式);专业教师帮扶非专业老师;尽可能开展集体备课,每课内容都做好一个教案,供教师参考。

3.加强历史科教学的管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