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污泥处理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污泥处理应急预案

第1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涉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企业,以及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置单位,认真检查各有关单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流向和利用处置情况,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台账及信息档案,督促企业整治环境污染隐患,制定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防止重特大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全县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整治对象

(一)重点区域

1、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集中区域: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镇项目集中区;

2、环境敏感区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沿河、沿海区域;

3、涉重金属企业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车王镇五营项目集中区;

4、其他项目集中区域:经济园区、各乡镇(街道)项目集中区。

(二)重点范围

1、重点园区: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集中区域,涉重金属企业集中区域;

2、重点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铬盐行业企业,多晶硅行业企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企业,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单位,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置单位,涉重金属企业,船舶修造企业,医疗卫生单位。

三、整治内容

(一)化学品环境管理整治内容

1、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一律责令停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无针对化学品特性或特征化学污染物要求、无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或环境风险评价内容不完善的,责成建设单位限期补做或补充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审核;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重点核实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正式生产的,一律停止生产。

2、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情况。针对特征污染物开展监督性监测,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依法处罚,限期治理;对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的,限期改正,依法处罚;对未按期落实整改要求的,责令停产整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3、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环境隐患整治情况。历次排查中发现的环境隐患整治情况、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执行情况、环境应急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未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的,责令限期改正,督促企业结合自身危险化学品特点,查清环境风险源,完善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4、废弃危险化学品执行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情况。对贮存不规范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未按规定申领填写联单的、未按规定运行联单的、未按规定期限向环保部门报送联单的、未在规定存档期限保管联单的以及拒绝联单检查的,依法给予处罚。禁止将沾染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包装物作为一般废物处置。

5、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集中区环境保护情况。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集中区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园区内的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情况,园区内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运转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及污泥处置情况。对未做规划环评的,按照有关规定,限期补做规划环评,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6、环境敏感区域化工企业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立即予以取缔,拆除生产设备及已设置的排污口,清除原料及产品;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予以关闭。

7、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实施信息公开情况。今年10月底前,各危险化学品产生、运输和经营企业向社会公布本单位的生产工艺、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环境应急措施以及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毒理性质和物质产生、贮存、去向、利用、处置等情况,并报环保部门备案。同时,按照环保部《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的标准要求,每年向社会企业年度环境报告。

(二)危险废物整治内容

1、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1)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信息公开落实情况。如实向环保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申报登记年报表和季报表齐全。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公开,各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和经营企业将企业名称、地址,以及产能、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和危险废物名称、数量、毒理性质及产生、贮存、去向、利用、处置等情况,于今年10月底前向社会公布,并报环保部门备案。同时,危险废物重点企业每年向社会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公布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去向、利用和处置等情况。

(2)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及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情况。按年度制定管理计划,内容包括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管理办法以及按月(季、年)转移(频次)计划。规范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情况。管理计划和管理台帐及时报环保部门备案。管理计划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应及时变更申报。

(3)危险废物贮存及场所建设情况。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地面进行硬化处理,有雨棚、围堰或围墙;设置废水导排管道或渠道,将冲洗废水纳入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贮存液态或半固态废物的,设置泄露液体收集装置;场所应当设置警示标志。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收集,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完好无损且标识明确。危险废物按种类分别存放,且不同类废物间有明显的间隔(如过道等)。贮存时限不得超过一年,并设专人管理。

(4)危险废物现场环境管理情况。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标明危险废物产生环节、产生量及去向并在车间、贮存(库房)场所等显著位置悬挂。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管理规章制度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语等在厂区显著位置悬挂。

(5)危险废物处置及转移联单执行情况。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或者自行采取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利用自有设施采取资源化利用措施的,要说明利用的技术、设备、产品以及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情况;委托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签订委托处置合同,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计划报批和依法运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每批次转移联单保存齐全。

(6)危险废物标识情况。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依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示标签设置相应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7)突发危险废物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及演练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突发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环保部门备案。绘制地形示意图,标明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道路以及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的位置并在场区显著位置张贴。定期组织实施应对危险废物环境突发事件演练,提高应对危险废物环境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确保环境安全。

(8)企业职工业务培训情况。定期开展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业务培训,保证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事危险物收集、运送、暂存、利用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单位制定的危险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等各项要求;掌握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二次,培训教材(结合本单位实际自编)、讲课记录、影像资料等保留齐全。

2、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废物排查

重点对铬盐行业、多晶硅行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营企业以及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单位、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置单位进行排查,重点检查危险废物产生的工艺流程、产生环节、物料平衡、排污申报登记数量、处置合同、台帐、发票、档案等,全面掌握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流向和利用处置情况。

(1)铬盐行业:

①现有铬盐生产企业年后产生铬渣治理情况。年以来历年铬渣的产生量、处置量、现有堆存量,在年年底前是否完成全部处置任务;

②铬渣贮存、处置相关标准规范执行情况。铬渣堆存方式及堆存场所是否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铬渣处置方式是否符合《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包括对铬渣解毒效果的监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委托或提供给其他单位处置的,是否执行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③铬盐生产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新建铬盐生产项目情况,包括是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是否包含铬渣处置方案;是否配套建设铬渣处置设施;技术工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通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情况。

(2)多晶硅行业:

①产生四氯化硅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四氯化硅产生量、贮存量、自行利用处置量和转移量;是否建有四氯化硅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委托或提供给其他单位利用处置的,是否执行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利用处置单位是否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

②利用四氯化硅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接收四氯化硅的来源,接收量、贮存量及利用量,是否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是否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③年新建企业是否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要求;

④多晶硅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情况。

(3)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行企业:

①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危险废物;所接收危险废物是否非法转移;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达标情况。

②处置选矿、冶炼、电镀、电路板生产企业灰渣、污泥和废液的涉重金属排放企业是否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

(4)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单位:重点检查列入名录(包括临时)的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以及家电以旧换新定点拆解处理单位,在拆解利用过程中其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主要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拆解后的危险废物种类、产生量、处置量以及最终处置去向;家电以旧换新定点拆解处理单位是否如实申报接收和拆解处理数量,是否存在骗取国家资金补贴行为。

(5)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置单位:重点检查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单位建立污泥管理台账情况,是否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是否定期向环保、住建部门报告污泥处置情况;工业污水比例较高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是否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检查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和转移量,污泥接收处置单位处置量及最终去向,是否存在擅自堆放、随意丢弃、倾倒、直接排放等违法行为。

四、整治标准

按照方案确定的整治内容,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开展自查,针对问题集中整改,确保达到“八个一”的标准要求。

(一)一套管理台账。建立危险废物或危险化学品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危险废物或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产生、利用、贮存、处置、流向等信息。

(二)一套管理制度。建立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管理规章制度、环境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制度等,并在厂区显著位置悬挂。严格落实标识制度、管理计划制度、源头分类制度、贮存和处置利用设施管理制度、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日常环境监测制度、危险废物季报制度等。

(三)一处贮存场所。建设规范的危险废物和化学品集中贮存场所,做到防渗、防淋、防泄漏,设置废水导排管道或渠道。在贮存场所显要位置及盛装容器和包装物上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所设标志要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要求。

(四)一处信息公开栏。在各单位厂区大门口设置一处统一规格的信息公开栏,公布本单位的生产工艺、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环境应急措施以及企业、园区、有关部门等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公开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毒理性质和物质产生、贮存、去向、利用、处置等情况。

(五)一套标识标志。在污染防治设施各构筑物及排污口、固体废物贮存(产生、处置)场所等设置样式统一、内容完整的标志牌,标明构筑物名称、规格、作用、处理效果等。

(六)一套档案资料。集中建立企业环评及环保验收、环境应急预案及演练、企业信息公开、管理台帐、职工业务培训,以及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计划、处置及转移联单等档案资料,做到资料齐全、格式统一、规范完善。

(七)一套宣传标语。在厂区显著位置粉刷有关加强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永久性宣传标语和警示标语。

(八)一套现场展板。在厂区显要位置设立企业环保工作展板,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图、污染治理设施以及危险废物或化学品管理工作等。在贮存场所设立危险废物、化学品生产处置情况展板,标明生产工艺流程、产生环节、产生量和去向等。

五、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0月25日—10月31日):制定《县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规范化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范围内涉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行业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全县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数量,建立单位名录。

(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年11月1日—11月20日):各有关单位对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抓紧整改。环保部门组织开展集中检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园区管委会协调配合,对有关企业进行逐家排查,认真填写《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环保执法检查表》、《县化工园区及化工企业集中区环保执法检查表》和《县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环保执法检查表》,督促企业限期进行整改,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档案,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产量、用量和危险废物的类别、产生量、利用量及处置量。

(三)总结上报阶段(年11月21日—11月30日):按时完成《环保专项行动信息系统》中有关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相关信息的填报,对全县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总结,完成检查工作报告并报县政府。做好迎接上级环保部门的督查检查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规范化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靠上具体抓落实,认真组织开展检查和整改工作。各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做到统一部署、全面协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环保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检查并对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

(二)深入开展排查,全面摸清底数。结合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登记、环保专项行动和日常环境监管情况,重点加大化学品生产企业、铬盐行业、多晶硅行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营企业、涉重金属企业排查力度。要逐一核查,不留盲点,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流向和利用处置情况,建立档案,做到一厂一档。对发现的问题和疑点,要彻查到底,限期整改到位,督促铬盐生产企业按要求加快铬渣处置进度,没有四氯化硅经营许可证的限期办证。发现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及时报告县政府和环保部门。排查要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检查、审核等各个环节都要签字确认。认真梳理涉及危险化学品、铬盐行业、多晶硅行业、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营企业危险废物污染纠纷和投诉举报、案件。加大投诉和案件的查办、督办力度,及时公布调查、查处和调解结果,积极稳妥化解污染纠纷。

(三)完善工作程序,保证检查质量。按照本《方案》确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范围,坚持企业自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扎实做好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规范化整治工作。加强信息沟通传递,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及时报告。强化质量控制,落实检查工作质量责任制,加大监督审核力度,确保填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2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重金属;微生物中毒;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0-0178-03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环保部门对辖区各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也越来越重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有了明显好转。但部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减少费用开支有时会偷偷地将超标工业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致使污水处理厂的生化系统受到冲击,特别是进水重金属超标,不断在活性污泥体内积累,降低微生物的活性,直至中毒死亡,严重影响生化处理效查,无法保证出水达标。本文以福建省某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系统微生物中毒的应急管理案例,得出一些体会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提供参考。

1 案 例

采用生物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是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分解者。在超标重金属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后,会使该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行异常情况。在曝气池的好氧段运行参数及主要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在抽升量、污泥浓度等工艺参数未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曝气池好氧段DO出现异常上升的趋势,峰值达到7.0mg/L。伴随着高浓度溶解氧的出现,出现硝化菌硝化功能终止,TP二次释放、二沉池也产生云浪状污泥上浮,并陆续蔓延至全池等异常现象。超标重金属进水对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系统中的好氧菌呼吸终止、聚磷菌异常活跃,出水中氨氮、TP等指标严重超标。不断有不明超标重金属废水进入,进水水质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摸查,污水来自纳污范围内电镀厂工业废水直排污水管道所致,相关执法部门责令其停产。

2 原因分析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毒事件发生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我们在确定生物系统是否中毒时,可以借鉴医生看病人的事件分析处理程序,从感官、理化、专项三种方法,观察其“临床表现”,进而分析和判断其“病因”。

2.1 感官指标分析

生物处理系统的微生物性状好与坏,可从污水处理厂处理构筑物——曝气池和终沉池的运行状况中显示出来。在曝气池内,悬浮着大量肉眼可观察到的絮状污泥颗位,叫做活性污泥絮体。每个絮体内包含着成千上万个活性微生物。操作巡查人员在现场巡查时,可定时从活性污泥的“脸色”进行观察。与中医看病人同理,从“望、闻”二字入手。首先从颜色、气味,泡沫、流态、透明度等主要项目对曝气池进行查看分析,即由此可快速判断生化系统是否中毒,耗时最短,有利于管理和技术人员快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2.1.1 正常状态

曝气池运行正常时,活性污泥一般呈黄褐色,略带有泥土味。在充氧过程中,正常的曝气泡沫是少量细小地散布在曝气池,总面积约占1/10,能听到曝气池的沙沙声,泡沫是乳白色。终沉池的液面状态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否也有密切关系,应注意观察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无漂泥,泥粒大小等。终沉池运行正常时,上清液清澈透明,活性污泥沉淀性状良好。

2.1.2 中毒状态

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中毒初期,操作人员可发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一般会由原来的黄褐色急剧变成了土黄色,泡沫发黄,个体增大,同时数量增多,占到池面30%~50%;终沉池上清液混浊,泥位上升,出水有少量SS带出。中后期,操作人员可发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一般会由土黄褐色急剧变成了黑色,发臭,泡沫数量急剧增多,覆盖池面90%以上;终沉池出水絮体很多,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表面有大量泡沫形成的泥块浮在上面,污泥沉降性能很差。

在接到操作人员水质异常报告后,技术人员也要结合COD、氨氮、总氮等在线仪器数据进行比对。一般在中毒后,出水水质指标会发生异常变化且呈现线性变化关系。

2.2 理化指标分析

类似医生给病人开病理检查单,主要是通过检查病人的血液、尿液、大便来进一步分析判断生病的具体原因。同理,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在得到操作巡查人员的异常情况报告后,一般均会立即要求水质化验员对生物系统水样、泥样加强频次进行化验分析,采取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观察、监测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DO、污泥沉降比、污泥容积指数和密度指数、污泥的沉降速度等措施做进一步的理化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可大致判定生物系统微生物是否中毒,中毒程度如何,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变化过程。

此项分析耗时虽较长,一般为2~3 h,但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多能大体上判断出废水净化的程度和活性污泥的状态,常常作为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应急调控的依据。

2.3 重金属指标专项分析

重金属分析仪器较昂贵,一般污水处理厂未有配置。污水处理厂可在必要时对污水、污泥取样后送至国家标准化实验室(城市排水监测站)进行重金属指标专项分析,类似一般医院医生交代特殊病人到大医院专项检查一样,以最终获得的数据来证实上述感观检查、理化分析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污水处理厂在生物系统微生物中毒后,水样、泥样经过重金属专项分析,可得到了确实的数据,如表3所示。

此过程一般耗时最长,1~2 d,但数据最为准确,以此来确认生化系统是否中毒,主要是何种重金属进入,具体数量多少,程度如何,同时也以此来证实上述两个步骤的分析准确性。通常,该类监测数据被污水处理厂作为生化系统中毒依据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保监管部门。

第3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保护的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营中的应急防范措施。

关键词:输油管道 水环境保护 应急措施

近年来,输油管道因其减少了油气运送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降低了安全风险,减少了运费和损耗,被公认为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油品输送方式,现已在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输油管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一直以来,都是石化行业在管道建设与应用中的研究课题。

输油管道的污染主要是对水体的污染,破坏原有水体洁净程度,致使水体使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下面就管道建设与应用中可能产生的染污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水体环境染污的形成

管道建设与应用中产生的污染,会随着污染物的扩散对水体造成危害,影响形式主要分三种:

1.对地表水的污染

各类生活、生产污水的直排,管线的渗漏都会直接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线路工程穿跨越各类河流、沟渠、湖泊以及水库时,其施工方式对地表水的影响较大,大开挖方式穿越河流时会在短期内增加河水的泥沙量,污染河道或航道。陆地开挖,管沟回填时,多余的土石方处置不当,则会造成水土流失。

2.对地下水系的污染

管道线路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切断、改变地下水的循环通道或污染地下水。如采用山体隧道、河流穿越时对地下水系及保护目标的影响。在以往的管道建设中,由于未重视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曾发生过管道建设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的实例。如出现过定向钻穿越河流时,泥浆渗漏至附近居民的地下水源,污染了村民饮用水源。

同时,污水或污油进入土壤后,在重力作用下,经过雨水雪水后向地下渗透,向土壤深部迁移。受石油污染后,含油土壤孔隙度变小,质地板结,造成土质的破坏。泄漏的污油因水溶性差,使得含油物质容易发生横向扩散,进而扩大污染区域。

3.对水生物环境的破坏

油污进入海洋、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将在水面形成油膜,覆盖水面,使水生物遭受损害,鱼类发生中毒变异或饥饿死亡。事故溢油进入水体后,会以扩散、挥发、溶解、乳化、吸附沉淀的形式,影响下游水质。溶解到水中的油,一旦沉淀到底泥中,吸附在岸边和底泥中,对水环境负面影响更为长久。

二、筹划与施工过程中的防范与治理

污染因素虽然存在,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控措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1.管道线路选择的合理性

管道的事故防范,应从最初设计和风险评估开始了。

在确定线路走向时,设计人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沿线或待建场区生态环境状况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对设计方案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对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均采取避让绕行。

管道设计时,在靠近水源防护区方向,和在环境敏感度较高的河流两侧设置截断阀室,当管道在运行过程当中,一旦发现油品泄漏,立即停输,关闭截断阀,阻止风险扩大。

按照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道建设前后,应进行安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和验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探、设计、评价、施工、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管道建设,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工程验收的一个重在组成部分。

2.施工中的治理与防范

2.1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

施工人员的营地尽量集中设置,尽量不设在野外,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当地的污水系统进行处理。当施工场所远离市区时,在施工现场要设置定点盥洗处和临时厕所,洗漱用水就近排放到可受纳的水体中,或委托环保部门清运。

2.2车辆油污处理

车辆尽量回到营地洗车、加油,禁止直接在河流中洗刷机具,禁止向河流中倾倒废油、废料。

2.3定向钻泥泥浆处理

管道定向钻穿越施工必须要使用泥浆,这是工艺的要求。伴之而来的便是泥浆的冒浆和泥浆的处理问题。如河流穿越出现冒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河流造成污染,穿越农田时,若出现冒浆会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施工完成后泥浆的处理不妥当,还会给农田留下长期污染。

因此,一般野外作业时,开挖泥浆池对多余泥浆进行收集,通过泥浆的固化等方法,使之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施工完毕后,将剩余泥浆装袋运出施工现场,带到特定处理地点进行集中处理。

2.4清管和试压水排放

清管和试压,是管道试压投产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并且用水量较大,为保护环境,节经用水,一般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在工地现场设置临时水池,将污水沉淀后的上层清水重复利用。试压清管结束后的污水经沉淀后排放到附近的可受纳水体。水池中沉淀物的主要成份是悬浮物、铁锈,一般施工完毕后,将沉淀物进行就地掩埋或运到环保部门制定地点集中处理。

2.5施工和恢复保护

开挖地段,尽量控制作业面积,缩短工期,做到泥土分类堆放,分层回填;穿越河渠时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减少开挖土方量,缩小扰动范围;在通过斜坡、陡坎、河渠时,修建护坡、堡坎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在地面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不准随意破坏野生动物巢穴,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施工完毕后,要疏通河道、运走废弃的施工材料和多余的土方,以免影响河流地区的生态平衡。

2.6施工方式的优化

定向钻穿越作为非开挖施工方式,穿越施工仅在河流两侧的陆地上进行,没有涉水作业,不影响河流的通航和防洪,因此不会对水生生物和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应是河流穿越的首选方式。穿越养殖水面时,一般会对于连片养殖水面采用定向钻,避免造成水产养殖大量损失。

定向钻穿越难以实施时可采用隧道穿越方式,根据地质条件不同可采用盾构隧道和钻爆隧道等,便于管道的维护和检修,根据水利部门的要求,对于水质保护目标和具有饮用水保护区功能的水体应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

三、运营中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管道运营过程中防范和应急措施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保障。运营中,主要防止管道的泄露,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与人身伤害。

1.风险率分析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报表,一般管道泄漏概率很小(如表一)。输油管道正常情况下没有泄漏,但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特别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油品外泄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水源的污染尤其严重,并且不容易恢复。

表一 不同地区油气管道泄漏事故统计

由于输油管道事故风险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从源头采取控制措施是杜绝、避免和减轻事故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当目我们采取的防控办法是从技防、人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2.技防监控

国内输油管道一般采用先进的SCADA监控与数据系统,进行全程自动监控,采用串联泵常温密闭输油工艺,备有完整的防渗漏检测系统。操作人员在调度中心能根据计算机演算结果,确定管道是否泄漏、泄漏量及泄漏点。并将有关信息通知就近输油站或管理部门,当风险发生时,立即停输,使泄漏量降低到最少。

3.人防巡查

管道巡线员每天分段巡视管线,及时发现第三方施工等可能对管道造成的风险,及时提醒与防范,对于必需的穿越等,做好相应的管道保护。

4.应急预防

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关键部位,备有相应数量的溢油应急处理设备(如堵漏器材、防爆抽油泵、贮油容器、挖沟工具、溢油检漏仪器、消防器材、移动通讯器材等)。根据管路情况,配备相应事故应急处理人员,制度应急响应方案,做好泄渗应急预案模拟演练,万一风险发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油膜扩散,控制事态的发展,把风险控制在最小。

四、长效管理

预防和控制是伴随着施工与生产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一项任务,要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要改变以往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日常管理分裂的管理模式,不管在工程建设前期,还是施工或投产以后,必需保证施工中的环保费用的投入,否则环保也成了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无法落实到实处。

管道建成后,运行单位要通过影片、发放管道保护法宣传单等形式,让当地群众,了解管道的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破坏,做到大家爱护,群众监督,确保安全运行,做到长效管理。

五、结束语

我们清楚,环境保护和管道建设互为依存,如果管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后期被破坏的环境就会威胁到管道的安全,因此,在管道项目建设中要“边建设、边保护”,让环境保护与管道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将环境保护融入管道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让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爱护地球、珍惜生命,将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让生态环境与能源行业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蕾,张东臣.管道线路优化中的环境问题,油气田环境保护,2001年3月,第11卷,第1期

[2]周亮臣.兰成渝输油管道建设重要经验概述,管道技术与设备,2006年,每3期

[3]李江锁,曹亮. 谈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山西建筑,2 0 0 7年11月,

第4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絮凝剂、单耗、比较、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絮凝剂与污泥脱水的关系:

污水处理常产生大量的污泥,我们必须先了解污泥的来源,污泥的性质,及污泥成分及固含量,各个行业废水PH不同,所产生污泥成分,污泥粒度,污泥电荷性质,污泥电荷密度都不一样。污泥从成分可分为有机与无机,有机污泥的处理常选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厂,造纸厂,化工厂等,而对于无机污泥的处理常选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因为带正电荷,不易用于强碱性污泥处理。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带负电荷,不易用于酸性污泥的脱水。如果污泥的固含量比较高,那么聚丙烯酰胺的使用量会相对较大。污泥脱水大部分选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这根据污泥的性质而决定,那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如何选择呢?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主要有两个指标:一、分子量大小往往决定药剂使用量的大小,分子量过小,不絮团或者絮团较小,如果分子量过大,聚丙烯酰胺包裹污泥微粒,絮团间相互排斥,絮凝效果差,压滤或者离心效果也比较差。二、离子度,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离子度是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链所带的电荷密度。阳离子离子度的选择往往会决定污泥脱水效果。不同行业产生污水,污泥不一样,因此所选用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离子度也不一样。离子度过低,污泥絮团不够紧密,如果离子度过高,则污泥絮团会有过量电荷而排斥。比如城市污水应为有机物高,常选用高离子度聚丙烯酰胺,50度,60度效果较佳。造纸厂则选用20度,30度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就可以。此外脱泥设备往往也会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有所要求,一般讲,脱泥离心机比压滤机对离子度要求稍高。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离子度的选择一般针对所要处理污泥,需要在实验室选型。在实验室配制不同离子度聚丙烯酰胺溶液,在同等条件下与所处理污泥混合,然后观察絮凝效果比如絮团的大小、絮团含水率:

1、絮团的大小:絮团太小会影响排水的速度,絮团太大会使絮团束缚较多水而降低泥饼干度,通过选择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可以调整絮团的大小。

2、絮团的强度:絮团在剪切作用下应保持稳定而不破碎。选择合适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离子度能使絮团更加稳定。

3.聚丙烯酰胺的溶解:聚丙烯酰胺溶解充分才能更好絮凝效果,能够减少聚丙烯酰胺使用量,溶解速度与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所配溶液浓度相关,生产时要选择适合的浓度,一般0.05%-0.3%

4、聚丙烯酰胺与污泥的混合:聚丙烯酰胺需要与污泥充分混合反应,发生絮凝反应,需要合适的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污泥与之能充分混合,注意在混合时切勿过度搅拌,过度搅拌会使絮团絮凝之后再分散,絮团间被聚丙烯酰胺包裹相互排斥,絮团比较小,而且比较松散。

污水处理絮凝一般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高分子电解质与粒子表面的电荷中和;二是高分子电解质的长链与粒子架桥形成絮团。絮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污泥中细小的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聚结成较粗大的絮团。随着絮团的增大,沉降速度逐渐增加。从而可以更好的通过压滤机压泥,进而达到环保处理的要求,干泥外运进行焚烧处理。在污泥脱水中选用合适的絮凝剂非常重要,要以效率高、溶解速度快、用量少为原则。

絮凝剂的配制浓度不仅影响调理效果,而且影响药剂消耗量和污泥脱水机泥饼产出率,其中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影响更为显著。一般来说,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配制浓度越低,药剂消耗量越少,调理效果越好。但配制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泥饼产率。

在实际的应用中,新区二污厂通过大量的试验,选用了比较合适的絮凝剂,但在温度较低的冬天,大大降低了絮凝剂的溶解速度,效率降低,产生了用药量大,产泥量小的恶性现象,降本增效,迫在眉急。

苏州高新第二污水厂2012年全年产生脱水污泥11808吨,消耗絮凝剂12069公斤,絮凝剂单耗为1.02kg/t(脱水污泥),相比其他污水厂(0.6-0.7kg/t脱水污泥)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该厂采用了氧化沟工艺,需要连续脱泥,剩余污泥脱水前进入储泥池,停留时间较短(3小时左右),进入脱水机的污泥含水率>99.2%,由于絮凝剂配药装置容积小,导致絮凝剂溶解时间不够,脱泥时滤带经常出现拉丝及未溶解的絮凝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气温偏低时尤为严重,拟对絮凝剂配药系统进行改造,使絮凝剂能充分溶解,与污泥完全混合反应,在提升脱水机产泥量的同时降低絮凝剂的使用量。

二.方案比较:

为了使药剂能充分溶解,提高效率,可以通过增加水温或增加溶解时间来实现。因此制定了两种改造方案:一、进水电加热;二、药剂预溶法。

方案一:进水电加热

选用空气即热式电热水器:产水量810L/H,出水温度:55度,额定功率:13KW,单价2.87万,数量:4台,改造费用:3.5万元,合计:14.98万。

方案二:药剂预溶法

采用一套全自动复式加药装置,对粉末状絮凝剂溶解至10‰

参数:上槽:1150L,材料PP,搅拌一套,配置10‰絮凝剂

下槽:3100L,材料PP,储存10‰絮凝剂

价格:9.285万元。

2台螺杆泵:2000L/H,变频调速,单价:1.158万元

改造费1.2万元,合计12.8万元。

方案一每年运行费用为:每年运行6个月(2台热水器),电费7.5万元,维修费1万元,合计8.5万元。5-10月停用,期间药耗不会有明显改变。

方案二每年运行费用为:电费:1万元,维修费0.7万元,合计费用1.7万元。

经过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方案二进行改造。

三.改造后,成本分析:

2013年4月中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开始投入运行,10月份后更换絮凝剂,因此采用2012年和2013年5-9月份的数据进行分析。

改造后2013年5-9月的絮凝剂单耗相比2012年同期降低了41%,同时脱水机运行时泥饼厚度增加,产泥量由原来的1吨/小时提高到1.68吨/小时,可以节省脱水机及配套设备设施运行时间,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能耗。

四.结论

经过5个月的运行分析,按照全年度节省药剂35%,药剂单价3.7万元/吨,产泥1.1万吨计算,可以节约药剂费用14.2万元,脱水机运行时间减少,节约电能约4.4万元,总计18.6万元.

本技改项目费用节省效果明显,运行一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莫裕光.带式压滤机改造〔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3,8:27~31.

2.王滏,卧螺离心机与带式压滤机的比较〔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33(1):36~38.

3.吴吟昱,污泥脱水最优化运行试验〔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3,16(3):32~35.

4.张陶芸,侯宝勤.污泥特性与处理〔J〕,西南造纸,2003,2:27~30.

5.杨波,赵榆林.离子型改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对活性污泥脱水处理〔J〕,工业水处理,1999,19(5):26~27.

第5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赤泥;喀斯特地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1 自然资源条件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全区内共计参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地貌,表现为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平地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呈现喀斯特地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储有丰富的优质铝土矿资源,全区查明总储量为6.87×108t,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近1/4,而且品位高、有害杂质少、埋藏浅、易于开采,俗称鸡窝矿是少见的富矿。与山西省、贵州省、河南省并称为我国四大铝土矿基地。已探明储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百色市境内平果、德保、靖西等县,储量为5.24×108t,其中1996年保有D级以上储量为4.7×108t,远景储量0.54×108t,占广西总储量的76.57%。

2 氧化铝生产工艺

目前世界上氧化铝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拜耳法、烧结法和联合法,而约90%以上的氧化铝是用拜耳法生产的。拜耳法工艺简单、流程短、能耗低、单位产品投资及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但此法只能处理铝硅比较高的矿石,对铝硅比较低的矿石(A/S在8以下)则只能采用工艺比较复杂、能耗高的烧结法或联合法处理。广西所储有的铝土矿具有高铝、低硅等特点,因此区内氧化铝生产企业基本都采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

氧化铝生产采用拜耳法生产工艺,其工艺流程简述如下:铝矿石经破碎后与石灰及循环母液研磨成原料浆,经管道化间接加热机械搅拌压煮器溶出后再经十级自蒸发及稀释,进入沉降分离,沉降分离产出的赤泥浆经多次反向洗涤及过滤后,送赤泥堆场堆存。粗液经叶滤后,送种子分解,析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经气体悬浮焙烧炉焙烧后即得成品氧化铝。分离氢氧化铝后得到的含有大量游离氢氧化钠的分解母液经蒸发去除多余水份及排盐后作为循环母液送回原料磨系统。

3 赤泥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用含有大量游离NaOH的循环母液来处理铝土矿,使矿石中的氧化铝转化为含铝酸钠的浆液,浆液经高压溶出后,进入沉降分离,沉降分离后的固相即为赤泥,因其含铁较高呈红褐色,故名“赤泥”。

相关赤泥淋溶试验表明,浸出液pH=11.5,浸出液的碱浓度(按Na2O计)为1.93g/L: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该废渣不属腐蚀性废渣。但pH较高,如处置不当,将危害周围环境。

赤泥对土壤的盐碱化作用是长期性的,土壤中pH值太高,会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烧死,使土质板结、甚至荒废。且赤泥附液进人水体后,将使水体pH值上升,碱度升高,破坏自然水体的碳酸平衡,污染严重时将使自然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失去饮用、农灌的功能,河流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

4 环境风险

赤泥堆场风险主要是赤泥堆场溃坝或塌陷,会造成附近水田和水体污染,威胁附近饮水安全和农业经济,根据赤泥堆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影响范围等,将赤泥堆场事故可分为三级。根据风险类型又可分为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施工质量差引发的危害、运行管理引发的危害。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建设赤泥堆场,场地多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属中低山地形,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此类赤泥堆场是在陇地周围筑坝,在坝内处理好的地基上铺设垫层,并且设置了能有效收集赤泥附液的砂石排水层和防止附液渗漏的粘土防渗层,在每个区域都敷设了主排水管以达到要求的排水程度,对堆场与外坝内边坡进行了密封处理,密封材料采用附近自然粘土。堆场设置了回收收集系统,回水及雨水通过回水收集系统回收。

然而,受客观条件制约,实际情况往往与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施工变更、施工质量差等,导致工程建设完毕,许多功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赤泥多以干法堆存,再经过自然蒸发,其强度以及稳定性能够得到保证。而在喀斯特地貌下采用陇地筑坝,受场地制约,其蒸发面积不如平地筑坝蒸发面积大。且库区多在山区,较平原地区存在雨量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造成库内赤泥含水量过高。随着生产推进,赤泥堆存量增大,可能存在赤泥附液渗漏或者渗透的风险。

在喀斯特地貌筑坝,工程施工必然有爆破作业,尤其是山体爆破。工程建设完毕后,在山体的垭口、边坡存在大量牙石、松动的石块以及的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雨水冲刷、风化等自然侵蚀,碎石的脱落对库区的破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体积较大的山石,对库区的防渗措施如土工布、土工膜,各种管线以及环库道路、防洪沟渠、各种混凝土基础造成巨大的破坏。

5 治理措施

在赤泥坝的治理措施上主要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策略。以严格的管理来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以有效的处理方法治理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管理?在各种预防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作中,首先要从管理上下功夫,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人员设施的稳定运行及维护至关重要。

假如没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库区运行人员管理涣散,巡检不到位。随着生产继续,赤泥滩面增高,库体压力特别是底部压力增大,轻则造成赤泥附液渗漏,重则造成塌陷甚至垮坝等,造成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在日常库区管理中,根据作业环境制订工作内容和职责。对库区的巡视工作和频次作出规定,将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记录在案。在库区运行期间,对库区的各项基本数据须真实详细记录,例如滩面标高,坝体的位移,周边环境的变化等,这对分析库区活动的趋势提供重要依据。此外,除制订日常管理制度外,应针对库区特点、周围环境制订本库区的《重大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并且定期演练。具体措施如下:

5.1 日常控制措施

(1)平时保证赤泥回水池低液位运行。

(2)赤泥坝场管理站值班人员每班要认真做好库区巡检工作,做好边坡渗漏情况的检查,做好库区内水位变化的监测,做好大坝轮廓尺寸、裂缝、滑坡、渗漏、坝面保护等外观检查情况,并监控周边泉眼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和处理。

(3)季度至少对初期坝进行一次沉降变形观测,汛期及异常气候加大观测频率,检查大坝的变形和位移情况。

(4)按操作规程的要求,定期做好在大坝浸润线观测,发现浸润线超高要及时报告处理。

(5)在库区周边范围严禁放牧、采石、游泳等活动,发现进入赤泥堆场库区范围的外来人员要及时制止。

应急措施:

5.2 环境监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实时了解库区周边环境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特别是地表水、地下水的PH、浊度、重金属等重要指标。库区周边环境敏感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严密监控,必须制订一定频次、周期、范围的取样检测规程,以便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水质变化的规律。

5.2.1 取样点的布点原则

要掌握水质变化的规律,水质变化的准确情况。合理的布置取样点是密不可分的。从库区环境影响的对象不同分为3类:

(1)环境敏感点:主要是所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区、名胜风景等;

(2)地表水:主要是地表径流、沟渠、农田水环境;

(3)地下水:主要是库区山体各岩溶洞水系、各基础坝的地下水;

5.2.2 环境变化情况

水质的监测作为环境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特别是丰水期和枯水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因疏忽造成库区周边水质情况了解不足。库区不仅在丰水期面临泄洪的压力,枯水期也应注意到,如果发生赤泥侵出液泄漏,因水量的减少,水体PH值将会迅速升高。

在丰水期,因降水多,强度大,特别是连续降水,库区泄洪压力大。同时,长期的降水使地下水位升高,可能给库区底部造成局部压力过高。这一时期,针对赤泥坝安全系数的降低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应强监测的频次和密度,特别是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

在枯水期,降水少,库区内水的蒸发量大,赤泥含水率降低,库区内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这一时期天气干燥,易造成赤泥的扬尘污染。同时,地表径流水量骤减,如果发生泄漏,其碱浓度将被放大,如果污染农田灌溉用水,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地盐碱化等。所以,在枯水期应增加赤泥坝周边地表径流、灌溉水的水质监测频次和密度。

5.3 防治赤泥污染的措施

为防止含有碱性的赤泥附液外渗,主要防治手段有灌浆、喷浆,建设应急池和赤泥回水控制等措施。

当库区发生塌陷、渗漏等情况时,应组织力量尽快查明原因,找到漏点。如果漏点在滩面以下较深的区域,漏点不能准确定位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开挖赤泥、土方寻找漏点,对渗漏处的裂隙、溶洞进行土石填埋、灌浆封堵渗漏点,最后用混凝土在表面固化并回填赤泥、土方。处理后,应尽量避免排放赤泥到这一区域,给该区域增加压力造成二次渗漏。等水泥完全凝固后,可逐步增加赤泥的排放,并观察有无渗漏情况。

此外,当赤泥附液渗漏到外部环境后,应尽快在渗漏点或者渗漏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事故应急池,大小可根据现场渗漏量确定,应急池可利用附近土方或者填装沙袋进行建设,防治污水外流。用适量酸进行中和后,投放絮凝剂将污染物沉淀在池底。如果渗漏量比较大,可用泵将污水打回库中或者赤泥回水池。

在喀斯特地貌建设尾矿库,进行爆破、土石开挖等作业时,势必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且喀斯特地貌自身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长时间雨水侵蚀下,山体牙石,土方极易坠落、塌方,损坏库区防渗措施。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在库区日常运维中,因根据现场情况尽量将山体上的牙石、危石处理掉,防范于未然。再通过对边坡,崖壁喷浆方式,将出现松动、滑坡或者有可能出现的地方进行加固,预防水土流失造成的库区破坏。

南方雨量大,特别是集中在春夏两季的汛期,造成库区防洪、泄洪的压力。如果排洪不及时,可能带来库区塌陷、渗漏以及回水外溢的风险。在汛期,根据生产情况如果氧化铝生产流程消耗不了过量的赤泥回水情况下,可利用一些具有一定容积的备用槽罐或者污水池等设施将多余的赤泥回水储存起来,待雨季过后,逐步从备用槽、污水池退出,加入到洗涤系统消耗。在为库区排洪的同时保证污水不外流。

第6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然而,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给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剧,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渐恶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面临形势更加严峻,难度在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为:一是水环境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湖库、河流、河网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总体上逐年恶化,20*年*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仅为80%,甚至还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二是大气环境方面,尽管总体良好,但是各种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泥的处理还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四是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质明显恶化,镇海、北仑港区的监港工业,以及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对海洋水体的污染严重。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市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到全市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市一直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将*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系统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有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国际化开放格局、浓郁江南水乡特色、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跟踪状态,对全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市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性技术还缺乏系统研究,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支撑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市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两创”战略,以《*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十一五环保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开发与推广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与工艺装备,建立我市污染物控制、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管理科学决策技术体系,提出解决我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生态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2011年,通过本专项的实施,着力在5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0余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与科技示范工程,突破50余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1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套装备,显著增强科技对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支撑能力。力争到2012年,使我市COD排放指标下降,下降强度降至1.1千克/万元GDP以下;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国家生态城市考核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争取达到5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5天/年;工业固废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处置和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生态社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根据专项的总体目标和生态市建设的实际需要,未来4年,我市环境保护科技专项重点确定5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1、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排水污染控制技术;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控制技术;农田N、P优化管理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技术;湖库生态控制技术。

2、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燃煤设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脱硫副产物(CaSO4、CaSO3)资源化利用技术。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识别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理机制;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厂污泥减量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4、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虚拟地理环境等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市规划、评价与管理的信息与决策系统;环境质量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技术;危险化学品排放源调查识别及泄漏后应急评价与污染修复技术;环境容量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技术体系。

5、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舟山港海洋生态环境数据库、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港口海域突发性污染预警和迁移控制技术;象山港生态变迁、海域生态评价、纳污总量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典型滩涂湿地-杭州湾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

四、重点研究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研究与示范同步推进的原则,未来4年,全市着力组织实施20个重大重点环境保护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

(一)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1、饮用水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调查、评价全市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和成因,以及水体中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风险,研究典型库区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研究主要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生态工程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污水污染控制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方案;开展典型水源地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控制工程示范,研究各种技术措施对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控制、脱氮、除磷、杀菌的效果及其机理;利用RS、GIS和在线监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环境因子对甲藻、硅藻水华形成的影响,开发甲藻、硅藻、微囊藻水华暴发预测、预警模型以及藻类暴发后的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研究典型富营养化水源地水生物生态修复。

预期目标:提交《*市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应急处理方案》及*市典型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以小流域为控制范围,建立污染控制与水土流失控制示范工程1个,日处理入库水量100t/d;建立典型水源地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基地1个,示范水体面积≥1万m2;提供典型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工程模式或技术方案2套。

2、农田N、P管理与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农田N、P利用和作物生长过程的定位监测,分析农田N、P的使用、迁移、转化和流失的规律;分析总结农田N、P转化和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小区的定位观测,通过农田N、P形态转化和迁移的机理试验,建立模拟农田N、P循环转化过程的定量模拟模型;根据农田N、P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分析,在农田N、P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上提出控制技术和减排方案;对已建立的农田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进行修正,同时集成农田N、P迁移转化机理模型、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田灌溉预报模型和分布式面源模型,建立农田养分管理与污染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预期目标:根据*市主要农田耕作制度的特点,建立农田N、P迁移转化、农田水分管理、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提出主要农作制度下农田N、P优化管理的方案和减排方法;建立面源控制措施筛选的指标体系;建立研究区农田N、P管理和污染控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百亩田间示范试验区建设。

3、*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发农田径流氮磷污染控制技术,设计与优化农田径流汇集与缓冲的沟渠系统;高效富集氮磷耐水本土植物的选型与净化效果研究,开发去除氮磷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开发管理方便、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和适用小户型的污水处理设备与装置;研究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土壤污染现状提出实用、有效、经济的解决方案;进行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体系框架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科学管理措施。

预期目标:提供*市典型示范案例,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率达60-80%;生活污水要求BOD5、COD、TN和TP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一级标准;提供不同类型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对策;构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法规管理体系框架。

4、高难度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化工、医药、制革、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等特征,开展典型的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攻关,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并开展示范工程建设。重点研究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印染/造纸行业的中水回用技术、废塑料清洗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高效悬浮生物载体的研发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规模化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预期目标:针对以上不同行业的废水,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的处理工艺,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处理效率和经济指标,并建设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开发2种以上新型高效悬浮生物载体产品。

5、*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尾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改造为多模式A/A/O工艺的关键控制参数与实施方案;活性污泥-生物膜法联合工艺提高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硝化功能与容积负荷的关键技术参数与实施方案;化学除磷与生物氧化耦合技术;研究填料低氧A/A/O改造工艺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出水稳定性;好氧池溶解氧智能化控制与运行方式;现有尾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解决中水异味、水质稳定性的技术方案;中水输配与使用过程的水质安全性监测与评估体系。

预期目标:技术成果应用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一级B排放标准;提出适合于际情况的升级改造技术流程与方案;建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和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明显提高全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水平。

6、*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在*市樟溪河环境流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市河流环境流量机理研究、评价测算以及环境流量维护改善等问题;构建河段水文水利数学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相关参数的率定;结合研究区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物生态与水文、水质综合分析,确定各类生态环境需水范围;根据各类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目标,以及地区发展相关规划,探讨保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对策及措施。

预期目标:通过樟溪河环境流量课题研究经验推广应用,发展完善生态环境需水机理研究基础理论;构建适合于*半山区(原)河流的环境流量计算模型和评测方法体系;提交*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报告。

(二)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7、*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进行*市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源调查,收集各类采样方法的规范和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采样方法;按照恶臭分析的标准,建立大气中恶臭监测技术方法,使实验室分析测试人员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质量控制程序;利用感官测试法(三点比较式嗅袋法)或仪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GC、LC、IC等)对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各项指标进行全分析;研究编制恶臭污染控制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探讨恶臭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控制对策等;确定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成分,摸清恶臭污染源,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降低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浓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预期目标:配备高水平的恶臭分析仪器,建设恶臭治理实验中心,完善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丰富和健全*市环境大气监测体系;建立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分析及防治方法;提交*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报告,为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8、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推广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电子束法、脉冲等离子体法和活性炭法脱硫脱硝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实现工业化应用提供充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各种工艺应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净化率、装置成本、运行费用以及副产物处理和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开发出能够在燃煤锅炉上广泛应用的、高效、低耗能、易操作的同时脱硫脱硝工艺,为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预期目标:了解摸清我国目前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进展情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设施烟气脱硫脱硝控制技术与装置,进行技术集成和设备研制,重点开发结构紧凑、投资与运行费用低、效率高的新型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并建示范工程2个。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9、*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对其污染物产生途径、污染类型、污染对象等提出科学的评估。探索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与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途径与技术,包括特殊环境下耐性植物的筛选与种间适配种植技术研发。根据*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研究污染治理新工艺最新研究技术,建立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预期目标:提交*市废弃简单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和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文件;开发出*地区简单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提交相关技术文件;建立垃圾渗滤液治理示范工程,其环境治理水平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中的要求。

10、*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河道污泥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市城市污泥(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与河道疏浚污泥)现状,了解污泥的性质、产生量、处理处置现状并进行分类,对国内外其它城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资源化关键处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堆熟污泥回料关键技术、最佳供氧技术及策略、一次仓堆与二次条堆条件控制、温度与湿度控制、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关键技术,实现堆熟污泥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利用疏浚污泥及工业固废制造保温节能建材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出最佳材料配合比、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

预期目标:建立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示范基地1处;将剩余污泥或疏浚污泥制成保温节能建材,实现技术产业化;完成*市城市污泥现状调查报告及国内外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比分析报告;提供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2套、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四)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11、*市数字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内容:构建“数字生态”的框架体系,建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软件,利用该平台软件,可增加专题数据、插入专业决策模型,从而快速地构建示范应用系统,同时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与共享,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生态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管理者对*生态市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决策以及建设效益评估的会商决策平台;并针对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监管、水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污染事故预警机制建设的需求,建立基于GIS系统的水环境数据库,发展基于GIS的的水环境安全监管和应急决策系统示范。

预期目标:将*生态市建设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综合集成”,构建*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把社会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过程相联系,建立各类管理和决策的应用系统,开发“过程模拟-评价-决策-可视”一体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2-3套。

12、*市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定环境监测评价的环境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适用于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队伍;选设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网点;构建先进的环境室内分析技术设备、自动监测设备及在线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环境污染新问题和应急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建立能满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环境信息系统和满足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研究环境监测运行机制。

预期目标:培养一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构建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编制《*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计划》。

13、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化学污染环境修复研究

13-1、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环境修复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围环境、气象条件、水系情况等因素)和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数据库,研究开展应急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采样分析方法、监测频次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提出各类事故污染范围的确定、后果评价及应急处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受损环境修复的措施和对策。

预期目标:掌握*市自然环境、主要化学危险品品种及使用管理情况,建立应急环境监测及后果评价的布点、采样分析、监测频次原则和方法,通过筛选确定环境污染后果评估数模,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和环境修复方法。

13-2、化学污染土壤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我国现有对污染土壤调查评估技术如国标、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被化学污染的土壤进行调查评估,提出化工、农药类企业污染场地分类方法与管理对策,并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和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等修复技术。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提出化学污染场地的调查和风险评估方法,优化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典型化学污染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实用技术,提出治理对策,恢复其生态功能对策和措施,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和土地功能转换提供技术支撑。

14、*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市面临的艰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任务,借助排污权交易制度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且被初步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从*市最紧迫的废水COD总量控制工作入手,以*流域COD总量削减为目标,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研究*COD排污收费制度现状,构建*流域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经污染源分析及选择,确定COD排放总量目标,进行COD初始排放权分配,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构建排污监测系统模式、排污权交易平台及排污权交易的监管体系和交易绩效评价体系;确定*COD排污权交易类型和政府角色定位;研究*COD排污权交易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预期目标:在污染源系统调查和环境容量分析基础上,建立*市*流域的COD允许排放量的分配原则和核定程序,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旨在保证排污权交易体系高效运转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15、*流域重点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

研究内容:对*流域印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印染行业生产技术特点以及环境保护对印染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根据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评估体系对*流域重点印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并结合*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制订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确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和源削减计划。

预期目标:建立*市印染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推进计划,推进*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提出相应的考核措施和对策。

(五)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6、*舟山港海域环境监控体系及突发污染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舟山港区典型海域的海水理化、石油、化学品、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数据库;研究典型污染物来源快速识别技术与实时监控技术;进行海域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运、扩散研究,建立能模拟港口泄漏化学品污染物及溢油污染扩散迁移过程的三维水动力模型;研究突发污染的预警与应急预案,建立典型污染物突发事故的仿真模拟系统;研究*港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风险及对策。

预期目标:建立1套*舟山港生态安全数据库;建立30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技术;建立10个重金属的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建立2-3个重点污染源区域的现场在线检测新技术;建立2-3套应急预案,提供相关应急处理的技术示范;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成1个港口海域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平台。

17、象山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象山港目前富营养化、热电厂温排水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港内围垦工程及港内工、农业生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调查象山港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研究和建立基于灵敏指标的区域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精确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究象山港高温期大型海藻的生态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象山港水动力变化规律,建立涵盖整个象山港在内的三维数值模式,并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水动力影响;研究象山港区域海洋纳污总量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数据库;确立生态损害的物化和量化精确灵敏指标体系和1-2项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不同水温(6℃-30℃)环境下海藻间养、轮养新模式以及海藻与鱼类生态养殖模式各1套;建立三维数值模式;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环境容量优化分配方案和区域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控制与分配方案。

18、东钱湖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改善东钱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充分了解东钱湖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渔业养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进行东钱湖环境容量研究;选择合理的环保底泥疏浚,控制内源污染;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从生态系统角度,重建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河口区湖泊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建立东钱湖水域管理政策框架体系。

预期目标: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已实施措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完善目前的生态修复方案;提出更全面更完善又切实可行的东钱湖综合整治措施。

19、*市滩涂湿地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和获取湿地的相关生态、环境、地貌因子等数据,实现各类生态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进行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湿地生态功能评估、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制订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与措施;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利用方案实施的管理措施研究。

20、*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从*市生态社区(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现状出发,针对新社区(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把“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循环利用”等生态技术要素融入社区(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关键性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的水平。重点开展*市社区(新农村)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社区(新农村)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社区(新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实用型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社区(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及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供*市社区(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研报告;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推广使用的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以及小城镇地区的半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及工艺,形成技术规程,建设2-3处示范工程;解决*新农村废弃垃圾堆场的污染问题,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工程2处。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环保科研发展和资源共享的环保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成四大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增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对研究中心的管理和指导,推进研究中心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研究中心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实验装备。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市工业水处理、水生态修复、烟气脱硫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多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和创新源头。

2、组建*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研重点实验室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之一。我市目前拥有众多化工企业(如镇海炼化、台塑台化、LG甬兴等)和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在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其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我市环境安全的威胁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我国履行POPs公约和全国POPs调查、土壤调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现有检测和科研力量的基础上,着手组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POPs的检测、监测以及安全处置和科学管理。

3、启动建设*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依托*大学并联合具备设备生产能力和良好经济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启动建设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着力在工业废水和含持久性污染物废水处理、工业中水回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为农村、社区生态建设提高关键工艺和与成套设备;为企业污染控制提供工程工艺设计、技术检测服务推动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

4、培育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以现有*市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机构、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研仪器与设备、环境科技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技术保障服务系统,增强服务平台对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技术和人才共享服务,为环境科技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六、分年度计划安排

实施年限:20*年6月~2010年12月

20*年6月~20*年12月:编制年度项目申请指南,启动第一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启动第二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开展第一批重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启动第三批6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前几批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总结实施经验;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十一五”总结,绩效评估。

七、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环保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环保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环保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研院所及相关高校、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环境科研技术力量,力争形成一批从事环境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环保技术骨干队伍。

第7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一、排查内容

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环境安全情况;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情况;企业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污染处理设施运行及排放达标情况、排污口规范情况;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和运行情况,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情况等。

二、排点

(一)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对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环境全面排查,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规范排污口、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坚决取缔新设排污口;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开展污染隐患排查,集中整理,消除隐患。

(二)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加强对县通达、洪飞,鸿升三家造纸厂和万源水泥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其污染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重点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废水排放是否超标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监管,全面掌握污水处理厂运行及污染废物排放情况。加大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监管力度,严格要求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节能低碳”的原则妥善处理污泥,严禁擅自堆放、倾倒、直接排放和违规转移。

(三)加强医药制造行业、医疗机构环境环境安全排查。全面检查本草制药公司和春天生物制药盒公司和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精神病院、县红十会医院等较大的医疗机构“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严肃查处废水超标排放、偷排、漏排、擅自闲置污染处理设施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非煤矿山采矿选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采石场、打沙场、采选矿等矿山环境安全隐患全面排查。检查设施运行情况,尾渣处理情况,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执行情况,落实整治措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隐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采矿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矿山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污染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涉重金属企业监管力度。特别是搞好桃子溪铁矿、大继成公司等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废水废气达标排放情况的检查。严禁超标排放、偷排、漏排、擅自闲置污染处理设施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强烟花爆炸加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县内所有烟花爆竹生产加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检查企业是否履行环保手续,是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是否有完善的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是否将危险废物按要求处置。

三、工作要求

1、进度要求:10月10日前完成所有企业及其它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将排查情况小结报办公室。10月底,由监察大队对排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依法督促整改到位,对拒不整改的,采取强制措施,责令停产停业,确保隐患排除。

2、加强协作

第8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一、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能力

1、研制应对突发性水源水质技术装备

目前,我国水工艺技术的研究水平和进度某种意义上达到了与世界同步,有独特之处,并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重视。但在水工业设备的开发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国产设备已远远满足不了工艺技术发展的需要。当前必须在继续注重工艺技术研究的同时抓紧水工业装备的上档次和填补国内空白工作。建议在下述几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工作:

(1)水工业通用设备:大容量淹没式水泵、多级离心式鼓风机、大口径新结构闸阀的研究开发。

(2)水工业专用机械设备:尼龙链传动矩形池排泥设备、离心式污泥脱水机、机械浓缩与带式压滤机复合式脱水设备、沼气发动机和沼气锅炉、沼气脱硫装置、沉砂池刮砂洗砂输砂装置、污水厂臭气防治设备、氧化沟专用成套设备、循环活性污泥法专用成套设备、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大容量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等等的开发研究工作。

(3)水工业器材:大口径给水玻璃钢管道、预应力钢丝水泥砂浆复合钢筒给水管、新型过滤材料大口径滤管、复合滤料、滤砖、聚硅酸盐高分子混凝剂、反渗透膜、超滤膜、新裂填料等的研究开发。

(4)水工业自动化装备:水工业专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具备DCS系统和PLC系统优点的价格适宜的硬件系统、水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成套水厂专用连续监测仪表、大容量高电压变频调速装置、大容量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智能化计量泵、水工业用无线(有线)数据传输设备等等的研究和开发。

2、开发给排水新工艺新技术

(1)给水工艺的研究:优质饮用水工艺技术、节水和节能给水工艺技术、微污染水源的水处理技洲之、富营养化水源的水处理技术、除盐除铁除锰除氟新技术、水厂控制和管网优化调度等等的研究和开发。

(2)排水工艺的研究和开发:高效节能除磷脱氮工艺技术、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建筑小区污水回用的工程化技术、简易曝气氧化塘工艺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污水厂除臭技术、污水厂控制数学模型、流域性污水治理生态系统技术、水污染防治经济分析及有关政策等等的研究工作。

二、健全水污染突发性事故应急机制

1、建立信息沟通与公开制度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实证明,只有事先告知市民预案处置情况,才能避免对水需求的恐慌和争斗。在处置工作的不同时期,坚持以通告的形式将处置工作情况及注意事项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告知市民,同时还应安排机关、街道、社区干部分赴各居民供水区进行广泛宣传。政府应急处置工作决策高度公开透明,媒体准确密集的信息传达,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配合,政府与市民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可试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规定各市定期将每月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上报。这有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情况,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统计分析和应对工作。月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总体情况。统计本月发生的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与上月和去年同期比较情况等,反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区域分布情况、应对措施。对特别重大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要求说明具体情况。

二是对策建议。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展趋势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意见、建议。当月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实行零报告制度。

2、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监测预警系统

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预警数据、信息,是制订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政策标准、规划计划和综合决策的依据。没有科学的监测手段,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就没有依据,难于对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导致管理和决策失误;而预警检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贻误战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环境管理需要。这些重要的论述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指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3、搭建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按照准确、及时、高效、全面的原则,规范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合理界定国家环境监测网中国家承担、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地方承担的环境监测任务,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

第9篇:污泥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比2009年分别减少3.0%以上。具体为:全市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2009年净削减770吨,总削减率达16.8%;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比2009年净削减913吨,总削减率达19.7%。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依据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进度,适时启动调控措施,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二)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协作,落实措施。

(三)预防为主,突出重点。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完成减排任务的程度为跟踪监测和预警目标,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提高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警调控能力。

三、组织体系与职责

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

(一)市减排办: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订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预警调控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的预警处置工作,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

(二)市环保局:负责主要污染物减排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检查、督促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进展情况。

(三)市经委:负责全市重点能耗企业用煤的监测控制。

(四)市建设局:督促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五)市统计局:负责提供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七大低化学需氧量(COD)排放行业工业增加值、电力和非电企业用煤量等。

(六)金华电业局:负责全市用电情况(包括总发电量和火电发电量)的监测控制。

四、主要措施

(一)信息预测。

各县(市、区)政府对承担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和项目开展跟踪预测,筛选、确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和项目,按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综合分析、信息收集和评估工作。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完成进度通报制度。

(二)预警响应。

按照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和涉及的范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预警分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两级,由市减排办。经预测难以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的,启动本预案。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的预警等级,制订实施方案,采取预警措施,并报市政府和市减排办。

(三)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