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精选(九篇)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

第1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子档案;传统档案;管理水平;区别;联系

根据实践经验及相关的参考资料,不断加强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在管理中的区别和联系研究,有利于提升单位档案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档案在各项业务中的优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在管理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相关特征

结合档案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规范;(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性任重道远。同时,由于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加上其它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造成档案流失或者档案信息保存不完整现象的出现;(3)传统档案受到当前发展形势的影响,自身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即纸质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相对而言,电子档案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息技术的支持,实际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加深对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深入理解,应了解二者的相关特征。传统档案的特征为:易识别、存储形式直观,但在长时间的保存中可能会丢失或者损害;电子档案的特征为:档案信息保存工作效率高、管理成本低、档案利用时可共享、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低等。

2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管理中的区别

2.1 归档方式方面有所差异

结合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特征及实际的应用概况,可知二者在归档方式方面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由于采用了可靠的电子编码技术,能够进行快速的修改,且不会留下痕迹,其载体并不固定。实际操作中若采用了一些原始凭证的关键信息,可对档案进行修改。因此,电子档案归档中应注重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认证及保密机制等技术措施的合理运用,确保文件在保存与处理的过程中不会出错,增强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性,确保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地位不受影响;相对而言,传统纸质档案归档方式较为简单。通过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可对既有的档案材料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中由于其为纸制品,缺乏严格的验证程序,材料的保密性要求并不高。

2.2 归档时间不同

当文件办理完成后,电子档案可随时进行归档,或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统一归档,文件形成后可在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送给档案部门,并需要通过电子数码签名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最终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在管理电子档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访问限制,确保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样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下,确保了档案的高效归档及完整性,避免了档案流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整理,并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更新整理,管理中的流程性突出。

2.3 保管方式及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不同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管方式方面的区别有:电子档案中保存文件的可读性易受到文件载体、新存贮介质的影响,需要在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操作完成。同时,档案部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应进行格式转换,确保电子档案的统一保存;传统纸质档案保管中需要对纸制品材料进行存储,管理中占用一定的空间,并需要严格控制存储环境,实际的管理工作难度大。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在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电子档案文件比较特殊,需要档案部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进行唯一的文件编号,并给出相应的分类号与档案号,其中采用了全方位的检索工具,方便了用户查询,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量;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管理中可能会出现人为错误。

3 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之间的联系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之间的联系表现在:(1)二者本质上都是档案,在档案的一般性能方面具有共性,某些电子档案管理中需要参考传统纸质档案信息;(2)电子档案是对传统纸质档案的继承,相比纸质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高, 某些业务中也需要交叉使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3)电子档案的发展与传统纸质档案密切相关,丰富了档案管理方式,保持了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性。

4 结束语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各类信息的保存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在管理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有着必要的研究,确保档案管理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因此,未来各单位发展中应重视不同类型档案管理模式及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大力培养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促使各类档案信息能够达到及时的保存。

参考文献

[1]苏晗.浅析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区别[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

第2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伴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报业的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向聚集着国家新闻改革的体制资源、政治资源、财政资源以及社会的人才资源。通过这四大战略的深度推进,中国报业将凤凰涅、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再生,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持续转型与良性发展的观念引擎和探照灯。具体路径何在?笔者认为传媒业在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潮流中,报业还应向信息传播专业化、特色发展品牌化、受众市场细分化、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方向转型。

向信息传播专业化方向转型

大众报业400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新闻报道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至今及以后长期内,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财富,而且也是指导后续新生媒体从事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是在报纸新闻生产中所形成的,至今已横贯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等所有媒介形态,并被忠实地秉持。这不仅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而且也是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一社会共识,即使报刊不复存在,仍将被其它媒体所继承而存续。这一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是新闻人区别于社会其他人群诸如“公民记者”、网络论坛、博客博主的显著标志。

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竞争时期,报纸所形成的优势――选择力、权威性、易携带、可保存、阅读感,尤其是报纸擅长信息选择式的编辑把关和长于思辨的深度报道以及剖析事件本质的言说力量,是其它媒体无法匹敌的。时下报业不仅仅是报纸产业,而且应该是内容产业,我们是做内容的,营销的是内容,所以时下报社不光是报纸社,而且是报道社。报社在内容提供、信息服务、多种经营等商业盈利中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主打产品形成专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媒体在报道事实信息时,应强化意见信息的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主流价值观,以区别、避开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冲击。目前,一些都市报的新锐诸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晨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加强评论篇幅和版面,形成报纸言论市场的新景观。这些都可视为报业转型的新征兆、新方向。

向特色发展品牌化方向转型

当下中国报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成为合而为一的现实问题。依据市场逻辑,要发展,必然要做大做强,否则难以生存。然而在中国复杂的国情和媒介环境中,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社会市场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多语境里探讨媒介融合中报业生存特色发展的品牌化问题,则有难以诉说的“深描”困惑和语义表达。

中国目前媒介建制中的“四级建制、混合覆盖”和“中央纵向、地方横向”的双向管理,使媒介意识形态的喉舌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所具有的媒介分布的区域性、社会依赖性,及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当发达地区地市报,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佛山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中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时,2010年10月10日,榆林日报社才实行新闻宣传和经营分离,才成立广告、发行、印务三个有限公司。地处内陆文化较发达的陕西榆林尚且如此,、新疆偏远省区更可想而知。据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介绍,现有报纸23种,期刊35种,“大多数报刊由治区财政支出”。这种沿海与内地媒介无论发展的差异有多大,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且内在的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进而向品牌化发展,显然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形成矛盾。因此,在媒介环境不同条件下,媒介融合要淡化、消亡这种具有内在宣传功能的报纸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同时锻造媒介的宣传品牌和市场品牌。

而那些真正在市场主体中搏击风浪、走向深海的报纸,其未来发展在媒介融合中则要走出一条市场品牌化发展之路,这是大多数媒介的真正选择和立身之道。因为,无法仿袭和复制的内容生产是报纸形成品牌化传播的基石。《人民日报》的思想性、引导性和公信力,不仅体现在意见信息言说的力量中,而且也成为其它媒体前行的马头瞻。《烟台日报》、《无锡日报》、《东莞日报》、《佛山日报》等报业集团则由新闻内容生产向信息服务等多媒体、多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了“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的记者以多媒体方式采集新闻,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多媒体视频实现多级”的格局,从而在地市级报业中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空间,实现了竞争生存之目的。

四线城市报纸发展尚且如此,一、二线城市的都市报,诸如《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寻找自己的固定受众群体和利益空间就势所必然。其中品牌发展中的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将是都市报搏击报业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存与发展元素。而中国的行业报诸如《中国航空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是否能形成品牌发展中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行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而在于受众阅读的必需性和依赖性。如果失去受众,迟早会无法生存。这样,在当下中国,中央、省级、地级党报种群,都市报种群和行业报种群中,品牌发展所要求的赢家统吃、独大为王的营销逻辑自然会使一些报社举步维艰,难以发展。

向受众市场细分化方向转型

诚如上述,报纸受新媒体技术和受众市场分化的冲击,很可能被新的电子介质阅读手法取代,从而被驱逐出大众传播领域,进而成为专业传播的媒体,从而使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报纸成为人类传播史上印刷出版的媒介记忆。但是,当下的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其市场竞争中,一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并未释放殆尽,二是在查遗补缺中尚有空余市场需要占领,三是自身运行可适当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将注意力从规模受众转向目标受众,广告从社会全方位占有转向区域有效传播,同时以品牌和公信力征服、吸引、稳固有效读者群和广告商,固守自己的原创阵地,如老年读者、少年读者以及求知读者、实用信息类读者、房地产广告商、汽车广告商、教育、理财广告商等,这些读者依然是报纸生存的新鲜血脉。

另外,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报业并未获得完全充分的发展。从报业品种和区域分布看,农村受众市场并未得到广泛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从媒体频频报道涉农信息极受农民欢迎可知农村对媒体的向往和依赖,而都市报所关注的民生新闻对“三农”来说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显然和国家制定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路不适应。此外,中国报纸在竞争中并未获得完全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报纸品牌单一、数量不多、公信力不够,从而影响高端的目标受众,难以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言论的集散地,甚至形成强大舆论的冲击波。但是,网络媒体发达能否就说明它代表公共领域?这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网络媒体代表不了当今社会公共领域里社会舆论的理性表达,还需要报纸作为媒体领袖,公正地、公开地、互动地表达公共事务,故此,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向高端受众发展,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舆论领袖的平台。

向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转型

报纸随着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到底以何种物理介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已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媒介演化规律来看,“纸”质载体因消耗森林木材、不低碳,终究要被淘汰。这从古代锦帛替代兽骨,泥活字代替竹简到现今光与电代替铅与火,传播的日趋便捷完全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光与电的时代报纸要被淘汰,被何物取代,即报纸发展向何种介质转型却遇到认识上的误区。近来,一些人似乎都把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混为一谈,高调唱出纸质报纸生存已呈危势,倡导报纸要向电子报转型。在媒介环境复杂多变、媒介竞争激烈残酷的现实中,理论上认识不清会给新闻传播实业带来困惑。当前,媒介市场上已有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问世并行销全球,但是,电子报并未诞生。原因是一些人混淆了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的概念。从传播的物理形态上看这四种媒介质的物理属性是一样的,但是其负载的内容都是图书内容,不具备“报”的真实、准确、及时、客观的信息特征。目前市场上行销的形形的电子书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都承载着厂家、商家设置的固定信息。而所谓的电子纸(e-paper)也叫“数码纸”是一种轻便超薄的电子显示器,显示图像和文字的关键是“涂”上一层带电的化学物质。

这种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概念不分的乱象,必然导致市场上的混乱和盲目,许多人以为电子书、电子纸作为电子阅读器可以读报,其实大谬不然。到目前为止,电子阅读器包括手机报在内都无法承载传统报纸即时即新的大篇幅、大容量、大浏览的内容。

那么,何为电子报?传统纸质的报纸如何向电子介质转型?

我认为电子报要取代纸质报必须在信息生成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消费功能上要优质于纸质报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电子介质体,即在具备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随形赋义的报道属性,也就是说电子报的幅面在物理属性上应具备当前报纸对开或四开大小的尺度,太小不利于编辑随形赋义的任意编排和读者阅读的方便快捷,尤其是瞬间浏览的一览无余和仔细阅读呈现的隐性信息功能都要具备。因为传统报纸版面语言作为一种流动变化的视觉语言对稿件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和放在内页右下角,大标题、加粗加图的强势版位和小标题、不加粗不加图弱势版位不仅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而且,稿件内容所涵盖的意义也不一样。因此,报纸编辑稿件处理的随形赋义和版面语言所折射的隐性信息,是其他传播媒体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加工手段。当然,这只是其内在功能,还应该具备其公共信息传播的外在功能,诸如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便于携带等。若是价格不菲、阅读存在技术障碍、老少皆不宜肯定会被抛弃。

另外,电子报还应在信息接收领域具有阅读差异功能。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受众消费众口难调。因此,传播主体应根据受众年龄、职业、性别、地域、地位、收入等文化身份揣度其心理需求来提供内容不同、形态不同、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而非同质性的新闻信息。因此,消费的差异性决定以后报纸品种的多样性。如果人人手持一种电子报,阅读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纸显然在目前是不现实的。

总之这三种功能只有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共生于电子报创造、发明的物理属性中才能代替传统纸质报纸。然而,这种要集传统报纸优势于一身而又节能、环保、低碳、方便、快捷的电子介质化的报纸何时能横空出世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第3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双轨制管理模式;差异

档案是直接形成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的记录,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来的,档案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信息技术与网络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电子文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文件的产生、形成、归档及传送、保管均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有所不同。本文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之间的差异作出比较,且对双轨制的管理模式作一探讨。

1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存在方式的差异

纸质档案基本上以传统物理形式存在,而电子档案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由纸质档案经过数字化转化而来的,是以全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都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都是形成真实活动的记录,有参考利用价值,需要存档备查。但是电子档案在记录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载体档案的特性,如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库与网络系统,不可直接识别;信息存储的高密度;载体的多样性;信息共享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等。

由于存在形式的不同,在形成档案之前的涉及的内涵属性不同。传统形成的纸质档案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档有条件地转化成可保存的原始档案同时也会涉及很多技术理论层面。

2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归档、整理方面的差异

纸质档案的归档只需要将文件材料定稿及正本收集齐全,整理归档即可。电子文件除归档文件定稿及正本外,还必须归档元数据。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是指在电子文件形成、管理、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列关于电子文件数据的数据,主要包括管理型、描述型、维护型、技术型、利用型等数据。电子档案是靠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不同于纸质档案在档案库房的管理方式,如不将元数据归档,电子档案的管理将无法进行。电子档案的归档比纸质档案复杂,接收方式采用向档案部门移交软盘、磁带或光盘,或进入档案部门网络规定地址,档案部门则需配置专门的电子文件格式转换设备,对归档的文件进行转换,以解决不同格式电子文件的识读问题。

纸质档案的整理一般是对已立卷归档的案卷进行排列、编号以及分类等系统化的整理,并将其结果编制案卷目录的方式固定下来,经整理后形成的实体分类系统能够为查找档案提供方便。在电子档案的整理上,由于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规整,所以电子文件的整理在归档前就由各部门有序的将电子文件分类、标引、组合,并对电子文件进行分类和编号,组织建立数据库。对于脱机保存的归档电子文件,其整理工作主要就是组盘,按一定规律,将相关文件通过拷贝组合到同一磁盘,光盘或磁带等载体上。

3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存放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一般只需要配置木质或铁质档案柜保存,对保存环境进行温湿度控制,采用必要的防光、防虫鼠、防盗等措施就可以了,保护的是纸张,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能得以保存,就可以人工识读,而且不宜更改其原始性。电子档案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因为其载体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其他条件的要求很高。在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方面除进行温、湿度控制、防光、防虫鼠、防盗等措施外,还应满足防强磁干扰、防机械磨损、防强烈振动、防病毒入侵等的要求。

4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利用方面的差异

纸质档案的利用是对档案文本的利用,档案载体是实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更改或伪造。利用途径通过提供档案原件、副本,利用方式是档案的阅览服务、外借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档案咨询服务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文件的利用方式,使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提供原件电子阅览,而且能够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对其中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复制等。档案人员还可以按照一定专题对电子档案进行编辑,形成档案汇编或其他形式的编研成果提供利用。利用方式包括向利用者提供可复制所需档案信息的磁盘及光盘、从网上传输、通过电脑上的用户界面直接提供利用等。

5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制管理模式探讨

虽然利用电子档案有很多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数据的易消失性、信息的不安全性、信息的易改动性、信息的易出错性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电子档案不能替代纸质档案,两种档案管理方式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为了更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在电子档案归档的同时,要求纸质版档案也要归档,这就很好的保证了在电子档案信息丢失的情况下,也会有纸质版的档案记载档案内容,二者之间不存在谁取代谁,二者相结合的利用将会同步发展下去。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档案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单一制档案管理方式,采取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管齐下的管理方式,在做好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电子档案管理及保护技能,充分开发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维护电子档案的安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游兰菊.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的差异与管理[J].枣庄学院学报.

[2]于虹,李伟佳.浅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

第4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整合利用;并存发展

1 引言

档案是记载“历史”的原始文献,是人类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传统的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代表,其与电子档案的区别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各有优缺点,而通过整合利用,可实现势互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发展的局面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主动认清这一新形势,并制定全面、科学的档案管理策略。下面,笔者首先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再进一步探究其并存发展。

2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

目前,档案管理正试图建立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办公平台,以期实现对现代档案的高效管理。但传统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纸质档案,而现代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电子档案,且在这一过程中,也需高效管理纸质档案。据此,笔者建议从如下方面来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整合利用:

2.1 同步归档

无论纸质档案或电子档案,在收集、检验和审核以后,都应按归档要求进行归档,其中针对电子档案的归档,其应先存入特定的计算机硬盘中,再标上归档标记。

2.2 同步整理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档案号一致及其录入的信息基本相同,则为了高效开展档案整理工作,建议采用折中(或合二为一)的方法来同步整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如此可在同一时间完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理归档。

2.3 同步利用

针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同步利用,具体表现如下:在档案查阅时,可利用同一著录来检索同一档案的纸质与电子形式;在档案利用时,可重点选取电子档案,而若要求选用纸质档案,则可按同一档案来获取纸质档案。如此一来,既可实现高效利用档案,又可长期保存纸质档案。从这一角度来讲,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理利用强调的是在传统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档案的分阶段电子化管理。

3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并存发展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并存发展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优势都能为现代社会所用,前者不能轻易取代后者;二是纸质档案不可取代,究其原因是纸质档案的使用时间相当长,且在法律体系范围内,纸质档案的权威性无容置疑,外加电子档案的安全保证要求较高,则其尚无法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取代纸质档案。针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并存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成效,创新管理思路、手段和模式是必经之路。对此,笔者建议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档案部门的属性改为直属单位及要求其在人员编制、资源开发等上有所创新;二是解放思想,摒弃“重馆藏、轻利用”的理念;三是丰富馆藏内容及提高其质量;四是完善电子档案标准及提高其馆藏要求,并按需改变档案管理手段、流程等;五是纸质文件改为电子文件的组合形式,并进一步完善纸质档案的管理程序与其信息化的转换流程;六是利用电子档案的著录与组盘,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以实现交叉管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

3.2 建设档案保管设施

无论是纸质档案或电子档案,其都需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有效保管,即要求保管条件安全及保管设施完备。对此,企事业单位应重视对档案保管设施的建设,即:统筹档案库房的安排,以保证档案库房的合理布局、档案保存环境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亦或说档案库房应远离危险场所,且在防尘、防盗、防火、防水和防潮上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因此,建议企事业单位按如下档案管理要求来选择档案用房的地址及布置库房:一是检查库房窗、门的防盗与加固效果;二是检查排水管道有无从库区穿过;三是购置与国家标准相符的档案保险柜、密集架等保险设施;四是配备一定数量的消毒柜、刻录盘、扫描仪、打印机、去湿机及复印机等,以保证档案保管设施与档案管理规范相符。

3.3 深入学习档案管理理论

电子档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对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档案管理部门应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如下学习活动:一是深入学习电子档案管理理论,以期对电子档案的种类、特点、概念及地位等进行全面了解;二是深入研究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并在充分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用以指导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三是在实践中积累电子档案的管理经验,并在分析表1的基础上,整合利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和良性发展。

3.4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档案载体及档案管理也更具智能化特征。对此,档案部门应逐渐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成功对接、转化和管理。对此,首先,档案部门应以电子档案的特征为依据制定电子数据格式标准、电子档案著录与标引规则等;其次,应实现电子数据标准的统一,并明确规定电子档案的信息载体、转换与存储格式及硬件设备标准等;第三,档案部门应根据纸质档案管理经验,完善纸质档案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为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发展服务的管理制度;第四,加强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与鉴定工作,并在档案管理内部推定“双套制”,即同时提交、保存和归档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

4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整合利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促进其并存发展。其中,针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并存发展,应从制度建设、理论学习及基建投入等上做出努力,同时还应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即: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其使用感与责任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其认清档案管理对保密性的要求;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为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发展服务的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菲.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与共存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5,(13):88-88.

[2]李琦.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整合与利用[J].办公室业务,2016,(20):126-127.

[3]田永丽.论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管理[J].才智,2015,(19):343-343.

[4]张冬梅.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融合探究[J].卷宗,2014,(11):49-49.

[5]郭洋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时期档案管理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4):181-181. .

第5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思考

有人说,在“电子档案”兴起的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研究纸质档案,因为未来的档案世界,将会是电子档案的天下。那么,这究竟是不是档案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呢?对纸质档案的研究是否真的已完全失去了意义呢?为此,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区别

所谓纸质档案,就是以纸张为信息记录载体的档案;而电子档案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以代码形式存储于特定介质(如磁带、磁盘、光盘)上的档案。作为高新技术产物的电子档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且至今仍广泛流传着的纸质档案也始终是一个关注的焦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存于社会中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优点,二者之间就自然存在着区别:

1.载体形式及体积上:电子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可以是磁带、磁盘、光盘等形式,打破了纸质档案仅仅是单一的纸张为载体的格局。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电子档案容量大、体积小、可以大大节省库房存储空间,这就解决了档案保存与存储空间的矛盾。

2.信息的可控性和可变性。电子档案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可以直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省去了传统档案工作中的立卷、归档、分类等环节,使档案信息的处理快捷、方便,又能节省时间。电子档案的可操作性使利用者可以把获得的信息变活,让它们为自己的各种需要服务。利用者可以要求计算机对文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或复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而纸质档案在这些方面不具备这些优点。

3.信息的共享性和无原件概念。纸质档案是以符合证据性要求而产生并得以保护的。存在的唯一性使纸质档案的原始性容易被确定,这也是其作为凭证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电子档案不像纸质档案一样具有唯一性,其原始性就难以确认同时,电子档案的可共享性,使得档案可能供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因而轻而易举地创造了“多人共用同一文件”的奇迹。这就打破了纸质档案利用排它性的局限,实现信息共享。

4.电子档案相对于纸质档案有很好的复用性。对电子档案的重复利用不会在它身上留下老化的痕迹,一份电子档案无论多少次在计算机屏幕上被显示,或有多少次被打印在纸上,都不会使它的信息受到任何损失和破坏,正当的利用活动不会对电子档案的信息寿命产生一丝一毫的伤害;而纸质档案在重复利用上明显逊色于电子档案,且在利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破损。

5.在利用上,电子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利用成为可能。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利用,需要利用者亲自到档案馆查找、阅读,这就免不了路途奔波和时间的浪费;而电子档案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利用极为方便。利用者不用到档案馆来,在任何地方一网的计算机上,都可以利用档案馆的开放档案。这样,提高了利用率,方便了利用者。

总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同。纸质档案具有的特点是:稳定、永久、静态、不积极、固定的,而电子档案则是不稳定、非永久性、动态、积极、流动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各自的特点表露得淋漓尽致,其区别也就显而易见。

三、电子档案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档案

正因为电子档案有其它档案不具备的优点,从而在当今档案界中,出现了“电子档案热”的高潮,甚至产生了电子档案将完全取代纸质档案的论调,认为在“电子档案热”的今天,没有必要对纸质档案进行管理和研究。那么,在现实情况中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笔者认为,至少中国目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完全抛开纸质档案而以电子档案取而代之的。电子档案并非完美无缺,与纸质档案相比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1.电子档案的依赖性与不可识别性。电子档案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产生的,对电子档案的利用自然要求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环境。电子文件相对于纸质文件而言,有信息与载体相分离,不能直接阅读的特点,必须依赖于技术设备(硬件和软件)才能识别和利用。

2.载体不稳定且寿命短。电子档案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抗破坏、抗病毒等条件要求很高,且寿命一般不超过20年,载体脆弱且不稳定,这无疑与档案的作用产生矛盾。档案馆内许多长期保存的档案,需要30年或者50年后才能对外开放,有些绝密文件,其保存期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长。试想,1995年进馆的电子文件,30年后载体可能已变质,其读出设备也早已更新多次,因此它是不可能等到我们将来利用之日的。

3.检索和利用各种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需要一定的技术,这也成为一些“机盲”利用电子档案的障碍。目前档案界的状况是基层电脑设备没有完全普及,懂电脑、会操作的人较少,即使会操作也是半路出家,遇上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就难以适应和掌握。

4.管理、开发和利用电子档案要花钱,资金问题可能会成为管理者、开发者或利用者的一种负担。管理电子档案的费用在于保障其安全性、可持续性、易用性等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环境维护中,必须考虑档案保管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来支持电子档案的技术要求,而这些技术设备往往都是昂贵的。在开发利用中,开发活动比纸质档案的开发成本要高得多,不仅对工作人员有特殊的业务、技术要求,而且在设备材料的消耗及通讯方面的费用也高,妥善处理好这些花费是保证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5.档案作为原始的历史记录是有其参考和凭证作用的。但电子档案的出现,打破了档案孤本的格局,档案的原始性就难以确认,这样,在现实利用中对档案的凭证作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另外,电子档案的共享性,使电子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权益方面的问题,如利用者的信息权、文件内容涉及的隐私权、档案文件的公布权等。档案有其一定的机密性,而电子档案在其保密上存在缺陷。电子档案的共享利用使一些机密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社会利益的重要文件容易泄密,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另外,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电子档案的利用和推广也存在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不足。电子档案要求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有特殊的环境和技术。虽说目前某些档案馆达到了这一要求,但毕竟只是少数。比如电子档案利用中,我们必须借助计算机,甚至是一台已联网的计算机,但现实与理想中的环境存在很大差距,这个差距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因而电子档案在一段时期来看,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推广和普及的,更不可能替代纸质档案。

关于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思考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新技术应用问题,电子档案就是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产物。这意味着有了一种新的介质、新的信息符号加入到信息存储队伍中来,古老的纸质档案面临着新的信息存储形态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对待古老与现代的这两种档案介质载体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首先要明晰的认识问题。

任何档案信息源都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作为介质存储和传播的,从古代延续下来的以纸张作为存储介质的纸质档案,无论是纸上的文字内容还是纸质、文字自身,都能传达和解读出一种信息;现在随着电子应用技术的深入,以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形成了电子档案。无论是传统存储介质,还是现代化存储介质,它们都具有使档案信息得以保存和跨越时空传播的作用;“古人曰已远,青史字不泯”,这是传统档案介质的纵向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形象反映;千里之遥共享信息资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构建的信息网络,存贮、传递,交流档案信息,这是现代档案存储介质的及时跨地域的横向信息传播交流功能。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样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同样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是形成者真实活动的记录,具有参考与利用价值。二者从保管、信息含量和存储功能上各有优缺点。

从形成过程看,纸质档案是采用人工可识读的记录符号,人们可以直接识别出来。纸质档案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纸质档案本身不仅承载着历史,也代表着一段历史,这一点是电子档案无法替代的。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录入制作生成的,所以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解码转换成人们可以识别的符号后,才能为人所用。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和不可识别性,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在载体质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自身的信息功能来看,纸质档案自身所蕴含的信息更丰富,尤其是原始凭证性是不可取代的。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其内容具有原生信息的价值,其自身的物质形态也具有原生信息的价值。档案的产生与延续,就其实质来说,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一定的物质形式(纸张)而存在的,构成档案信息与载体的统一,成为社会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由于纸质档案这种信息与载体相依附的特点,形成了纸质档案特有的属性――原始记录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不仅体现在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也表现在档案存储介质的原始依附性。因其原生信息的特点,也就具有了特有的作用――凭证作用。纸质档案的凭证作用是由其形成的特点和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从其形成的过程及结果来看,纸质档案是从当时使用的文件直接转化而来的,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具有令人信服的原始凭证功能;与档案信息相依托的物质形态,即记载信息的载体,是由特定的责任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制作完成的实体材料,从制成的材料,到档案上的各种注记,如特定的文字、图表、具有法定效用的签署、印章等,无不体现着档案最初形成的真迹。纸质档案这种原始凭证效用是电子档案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的产物,也是档案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电子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光盘,尤其是光盘,由于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使档案信息存储量极为丰富,具有“海量存储”之称,大大高于纸质载体所存储的信息,节省可以大量保存纸质档案所占用的空间,又简化了各种档案管理环节。电子档案还可以通过用音频、视频信号或用数字代码形式存储事物信息的原来形态,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活动状况,从而改变了纸质档案记录信息的单一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反映出的信息、图、文、声、像并茂,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概貌进行全息化再现。在信息处理利用上,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它通过数字或代码,对信息的数字编码进行存储、传递、编辑加工处理,由计算机转换成可视、可听的信息,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工作中档案信息存贮、处理、输出的能力,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享有档案信息。尽管电子档案有这诸多优势,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缺点,就是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这种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信息保护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

从保管和耐久性看,长期以来,纸张一直作为档案信息的主导存储介质,这是因为经过实践证明,纸张具有较强的耐久性。美国国家档案局在对30亿页处于危险状况的纸质档案,研究确定其保护措施时,数十位专家对5种常用介质(磁性材料、光盘、电子文档、纸张、胶片)进行论证,最后结论是纸张、胶片是最适宜档案文献的长期保存。纸张的主要制成材料是纤维素,它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尽管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可能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注重排除易发生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延长到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特别是随着档案纸张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研制出一种专门为档案用纸的耐久纸张,它采用优良的纤维原料,应用中性施胶和碳酸钙加填抄写工艺,为纸张存储介质的长久使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一般是光盘和移动硬盘。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的存取,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第6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子文件;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差异

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本身在形式上就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其管理方式和利率程度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对于不同种类型的档案,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同时要注意二者的潜在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保存载体寿命的差异

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载体是有差异的。对于纸质档案来说,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只要避免纤维素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并且注意纸张的水解和氧化反应,就可以使得纸质档案长久的保存下去。

而电子文件主要以光盘或者磁性物质为载体,主要的成分是聚酯底基。这种物质具有吸尘的性质,而且质地不强,伸长后不容易恢复。其中粘合剂存在着易磨损,易脱落,易生霉的缺点,这就影响着电子文件的寿命。磁性物质还会受到磁场的干扰,对电子文件的存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光盘的信息存取过程是利用激光来进行的,光盘的主要介质是碲,硒等,这些材料的稳定性都比较差,极易发生氧化或是中和反应。电子文件由于保存载体的特性,其保存寿命远远不如纸质档案。

二、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湿度。对于纸张来说,如果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高,就会产生水解反应,不仅破坏了纸张本身,还会对纸张上的文字产生影响,发生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的现象。据科学实验表明,纸张保存的最宜温度是14~24℃,相对湿度是45%~60%。对于电子文件来说,高温会产生膨胀变形,光盘中的材料也会发生弯曲,对激光的定位和读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电子文件也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保存范围。其中,湿度对于电子文件的影响远远小于对纸张的影响。

2、灰尘影响的差异。众所周知,灰尘对于纸张和电子文件都有所影响。可以造成纸张的磨损和联结,同时会有发霉的现象发生。而对于电子文件来说,灰尘的损害程度较高,产生多种损坏。可以划伤磁盘的表面,造成电子信息的损毁;可以对磁性物质造成腐蚀,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霉菌孢子的传播载体就是灰尘,霉菌对于光盘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不仅会损坏磁盘本身,最重要的是可以造成光盘数据丢失和损坏。但是,对于纸张的损坏可以有效地补救,对于发霉的纸张可以重新抄写文字信息,对于档案的保存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电子文件来说,一旦发生损坏就无法恢复,而且是对整个信息的损坏,这样,电子文件的保存就会失去意义。所以,在电子文件的保存中,要加强对灰尘的防治,有效地保护电子文件不受灰尘的侵害。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和光盘都会产生影响,对于纸张来说,有害气体可以使得纸质文件发生氧化反应,减少纸张的保存时间。对于光盘来说,二氧化硫或者氯气等有害物质可以腐蚀磁体,光线也可以破坏磁盘的硬度,致使光盘脱落,另外,紫外线可以对磁性载体产生一定的干扰,降低电子信号,产生电子信息的丢失。而且,受到光线和有害气体的影响之后很难恢复原始数据。所以,在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有害气体的入侵,将电子文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保存。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总结

综上,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的保存技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意二者的保存条件,尽量避免对保存载体的损坏。只有对二者进行很好地保护,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一虹.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技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4)

[2]陈君仪.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存技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9)

第7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影响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企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拓展,其产生的档案材料内容便越来越丰富,档案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多,传统的纸质档案保存工作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纸质档案数量的增多导致找不到足够的空间保存,质量低劣的纸张材料保存难度系数偏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借用了现有的科学手段,将档案管理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档案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电子文件的概述

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因此亦可称为“数字文件”。这是电子文件与以往所有其他形式文件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信息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共同点。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或1叫做1个比特,需要记录的信息用一串比特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中,并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这是电子文件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与其他形式文件的共同点。

二、电子文件的分类

以“载体的异同”划分标准,可以把电子文件分为光盘文件、硬盘文件、软盘文件和磁带文件。光盘文件要通过光盘驱动器识读,硬盘文件要通过硬盘驱动器识读,软盘文件要通过软盘驱动器识读.磁带文件要通过磁带机识读。为适应不同的主、客观需求,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和技术,将这一载体上的文件移植到那一载体上去。

以“数据的表现形式”为划分标准,它有字符文件、表格文件、图文混排文件、数据库文件、图形文件、动态影像文件与声音文件之分。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1、当电子文件代替传统的纸质文件,广泛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挑起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大梁时,文件与档案之间的界限便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其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纸质文件,这样的文件在形成之后,都要由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整理,同类型或相关的文件要进行归档立卷。某些机关单位内所说的“卷宗”指的便是这样的档案。而电子文件产生后,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的属性,使得它的归档工作变得极为复杂。我们知道,电子文件要依靠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才可对其进行阅览、共享的,它一般只能存储于计算机磁盘或其他设备磁盘、光盘当中,当我们在计算机上对一个电子文件进行更改以后,它可以在计算机中很快储存,但却不能就只有进行归档。电子文件如果要进行归档,就必须要将其存贮在磁盘、光盘中,以磁盘、光盘的形式进行移交。另外,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纸质文件的归档也有所不同,后者范围只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而前者除了文件以外,还包括该文件的读取系统和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电子文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时,一方面要从文件本身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其读取系统和操作系统上判断。归档完毕后的电子文件,在判断其保存价值时,要考虑分析的范围将比纸质文件要大很多。这是因为电子文件所能保存与提供的的信息资料比一般的纸质资料要广泛、丰富很多,在判断其价值时也应该扩大范围进行判断。另外,电子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定也是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为了满足用户的更多需要,在电子文件形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地发现新信息与新数据,并将其修改、补充到电子文件中,因此很难对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进行划定。

四、可采取的决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就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3、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先进设备的配置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但这个基础仅仅只是硬件上的,其缺少的软件部分还得由档案管理人员来负责充实。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引进同时也意味着使用该设备、该技术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其专业的技术能力,只有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对其引进的设备熟悉了,引进的技术掌握了,才能更好的利用其技术与设备为档案事业做贡献。因此,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培养档案人员对国外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与掌握,加快其知识结构的变革。

第8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气安装;控制;施工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事业繁荣兴旺,人民对高级民用建筑的服务功能要求不断增加,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筑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电气工程的安装、提高工程质量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施工准备阶段,配合土建预埋阶段、机电设备安装阶段,对电气安装工程的重要环节着手控制。

一、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工作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每一个工程在施工前都要做大量的工作,电气工程也不例外。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机具、劳动力、材料、资金等使用计划,还有一系列的安全、质量等技术性文件的编制和交底。从施工技术来考虑,图纸会审和图纸深化是施工前必须要完成的重要环节。

1. 图纸会审是设计与施工两大阶段衔接的重要环节。因此图纸会审是整个施工的关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要参加图纸会审。专业施工人员在熟悉、理解图纸内容同时,更多地要考虑设计图纸在实际施工中的合理性、可行性,掌握工程的特点、难点、重点,充分分析电气工程管线繁杂、空间少、同专业之间、本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管线的平行、交汇点多等不利因素,在会审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施工方法。另外,由于设计者一般只注意自身专业而忽略其它专业,或者对实际现场情况了解不透,这样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或错误。如果这些漏洞和错误在图纸会审中不加以纠正和提出,在施工中就会放大,造成工程缺陷或工程翻工,严重地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利用图纸会审发现并解决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差错、矛盾,把在将来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图纸的深化也是在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电气施工图一般只标注技术参数,它不像建筑和装修图纸有清晰的点线尺寸。设备安装依据是标准图集、施工规范、行业标准以及产品说明书,对于图纸上的管线、设备的安装坐标都是示意图没有强制性的点、线尺寸。正是这个原因,各专业在施工中存在各自为政、抢位安装乱象,特别是地下室、设备房、公共走廊等地段尤为严重,导致最后有的管线无法安装。要解决此类问题,在施工前应对图纸进行深化,包括完成综合管线图、设备安装布置图等工作。综合管线布置图的宗旨是把各专业较为集中的区间,参照设计图纸和规范,合理分布各专业的管线排列及空间位置,最终达到满足业主使用要求,减少管线交叉,方便施工,提高施工质量。设备布置图主要是针对配电房、配电间及相关设备房。因为现行的建筑都是在追求实际使用空间,相对留给设备使用的房间空间有限,使设备安装相对密集,往往给施工带来很多麻烦,有时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以及业主的日后使用。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配电房、配电间(含设备房)的设备进行合理的排列、定位,这个工作的完成对日后层间的预埋管线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必要时把图纸会审和图纸深化的内容汇成作业指导书,指导现场施工。

二、配合土建预埋阶段

机电安装第一阶段土建预埋十分重要,是第二阶段机电设备安装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大多数的办公楼、住宅楼的电气照明、消防报警、弱电工程的线管都采取浇注混凝土时预埋;防雷接地是以桩基础和地网作自然接地体,主柱筋为防雷引下线。因此,土建工程从桩基础开始,电气工程就要配合跟进。往往部分施工人员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预埋管线混乱、漏埋;预留孔、洞不合标准、移位;防雷接地达不到设计要求;接地极少留等现象,造成安装时凿墙钻洞,留下质量隐患,严重影响后续的安装项目及破坏结构。因此有必要对管线预埋和防雷接地这两个环节进行探讨。

1.管线预埋的控制。前面所述,电气预埋包括电气照明、消防报警、弱电线路等管线。这几类的管线都出现在同一平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管网。各专业都同一时间施工,如果施工现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就会出现死结、多层更叠、漏敷等现象。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深化图纸、作业指导书进行,明确和合理分配各专业管线所占的空间,特别要明确各专业管线进入层间配电间的位置,划分区域,所有专业管线进入层间配电间都要排列整齐、有序。

具体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在土建模板完成后,施工人员要及时在模板上把各类线盒定位,完成线路的定向及线管穿越模板的钻孔。当土建底筋定筋后,各专业要按各自专业进行管线的敷设,严格按划分区域施工;当出现三条以上叠管时,应相应进行优化;管线敷设要合理,绑紧扎实;管线的弯曲半径要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当管道选用金属管时,线盒与线管、线管与线管的连接部分必须有可靠的电气连接;施工完成后须检查绑扎的牢固度;各专业的管线须做好标色,方便日后施工查找。在配电间严禁水平管线占用竖直敷设的桥架电缆空间。在土建浇注混凝土时,各专业必须留人看守,发现管线损坏或移位时要及时修复。

2.防雷接地在现代建筑中要求更高,原因在于弱电接地的引入。一般的弱电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1Ω,要求高于防雷接地电阻、电气保护接地电阻。由于现行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都是以地网作接地体, 以柱主筋为引下线, 因此防雷接地系统相当的工作量都在土建预埋阶段完成。如果因施工麻痹大意,相应接地电阻达不到设计要求,后果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①首先应做好桩基础连接,当土建破桩后用φ16圆钢或40*4的镀锌扁钢与桩筋焊接组成防雷接地引出线,并与桩承台相互连接组成自然接地体,确定承台对角主柱筋(两根)作为引下线,引下线直径≥12mm,并应做好标色。

②按设计图纸做好地网的连接。利用外圈柱及周围的基础地梁钢筋组成闭环水平接地体,它与桩基础相连,使建筑物有一个可靠接地网。当地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接地电阻检测,确认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③严格按图纸要求进行防雷施工。焊接应牢固无虚焊。焊接应采用搭接焊。焊接长度要符合规范标准(角钢2倍,圆钢≥6d)。当接地线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时,应设置补偿器。补偿器可以用接地线本身弯成弧状代替。所有预留日后各种设备的接地装置必须与建筑物基础钢筋(引下线)相连。

④当高度超过45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要切实做好均压环的施工。所有要求与防雷装置连接的栏杆、门窗等,其顶端和底端必须与防雷接地装置有可靠的电气连接,且留有足够的连接极或端子。

三、机电设备安装阶段

所有电气设备的安装都应做到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规范标准,满足实用功能,安全可靠。要达到这一目的,电气设备一定要满足下列要求:

1.电缆桥架安装:桥架连接牢固,支架间距符合要求,接地连线可靠且不少于2点与接地网连接,穿越防火分区时,要做好防火封堵。与其它管线平行、交叉的距离要符合标准。当桥架要变向、变径、转弯时,不宜采用人工直接开口驳接,应使用定型的配件完成。

2.电线管敷设:金属管应做好防护处理,弯曲时用定型弯管器。杜绝扁、凹、裂的管子照用不误。镀锌管接地应用专用接地卡,严禁焊接,管子进入合箱时应一管一孔,并使用紧螺母固定,管口应有护套管保护。管线敷设尽量避免与其它管道相碰和超出规范规定的安全距离。

3.配电箱安装:箱体安装位置和高度要正确。相应的安全距离和维修通道要满足要求,无论挂墙、落地或嵌入式安装均应牢固。箱内配线应齐整。开关规格、型号要与设计一致,零线和保护地线经汇流排配出。铭牌、回路编号、电箱编号正确齐全、清晰。箱体和箱门的接地线应符合规范要求,必须是编织铜带,不可用简单的铜芯线代替。桥架、电线管入箱开孔要合适,严禁用电焊开孔。安装完成后,要认真检查所有线路的紧固件,以防导线接触不良,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4.电线、电缆敷设:正确使用电线、电缆的颜色,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蓝色、地线黄绿双色。多股铜芯线与设备连接时应搪锡或用接线端子。电线在穿管时要防止机械损伤,中间严禁有接头。电缆敷设时要防止打结,在桥架内排列整齐,固定间距符合要求,首、尾和分支处应悬挂标志牌,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进户、进箱(进柜)要有足够余量;电缆穿越墙体接板时要用防火泥进行封堵,特别要求电缆敷设前要做耐压试验,对泄露电流和绝缘电阻进行测试:不合格者不得使用。电缆敷设完成后,要做好电缆绝缘电阻检测和电缆两端的保护,以免受潮,降低绝缘电阻。

5.开关、插座安装:要求安装牢固,安装高度要符合设计要求,同一场所内开关开启方向应一致,开关应切断相线。插座接线要正确,单相两孔插座,插座垂直排列时,上孔接相线,下孔接零线,水平排列时,面对插座的右孔接相线,左孔接零线;单极三孔插座,面对插座上孔接零线,右孔接相线,左孔接零线,插座接线应严格按照各种颜色的线相接,相线A黄色(或B绿色,C红色),零线蓝色,地线黄绿双色。同一场所内当有不同电压等级的插座时,插座应有明显的区别,插座、插头应选择不同结构、不同规格和不能置换的产品。插座与插座之间的并联线路不能采用简单的并接,必须用焊接或压按。

6.灯具的安装:灯具的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和安装高度应按设计要求而选择。安装要牢固,灯具外壳应按设计要求有可靠的接地,并应有明显的标识,螺口灯头(如节能灯)相线应接在中心触点的端子上,零线接在螺纹的端子上,绝缘外壳不应破损和漏电。日光灯、钠灯等灯具要与其镇流器、触发器、电容补偿等配套使用。

7.防雷接地:避雷网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明敷时其支架要符合规定,应固定牢固,间距均匀,避雷针的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所有突出屋面的水管、风管、烟囱均应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在建筑物45米以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必须与预留的接地点有可靠的连接。防雷接地系统完成后要对系统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并要求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四.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质量控制贯穿了工程的全过程。因此,要想使建筑电气安装更加的安全可靠,要求施工人员对电气安装工程各阶段的相关环节严格把关,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坚决地作出改正。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把好质量关,创建优良工程,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9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概念;理论;纠错;方法策略

一、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化学概念是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的事实及现象出发,经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做出结论或形成概念。然后再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解答化学实际问题。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或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

二、利用实验形成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素材,又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好例子。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先通过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得出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有气体参加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得出天平不平衡的原因――实验不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最后推广到所有的化学反应,由学生自己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从而形成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和理解概念。又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可以补充一些生活中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三、正确剖析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以及防止片面理解。如,初中化学中讲解“溶解度”概念时,有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溶剂的量必须是“100克”;三是,溶解达到“饱和”;四是,溶质以“克”为单位。溶解度指的是饱和溶液中的一种是所有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一个参照物,因此溶质的质量不能说就是溶解度,溶剂的质量不能说就是100克,并且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只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随着水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这样全面细致的讲解清楚,要学生达到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四、运用对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在中学化学概念中,有不少概念是容易混淆的。为了是学生对概念有较深的了解,就要加强概念间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的要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元素、分子、原子这些概念要联系在一起讲。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爷爷―爸爸-儿子之间的关系对比;又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一题多变练习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要注意及时精选一些例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概念知识,并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及时纠正,使学生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概念和灵活的运用概念解答问题。如,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在学生掌握了题的知识结构、原理后再将原题进行改编。又如,将上题改为判断题: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种原子总称为元素;B.元素间本质区别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D.凡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E.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F.凡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微粒都是稀有气体的微粒。在学生回答改编习题后,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