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精选(九篇)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

第1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2009年以来,国家环保部不断出台文件,对污染源监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每年对地方监测站补助工作经费。为更有效发挥各级环境监测部门执法能力,广东省环保厅总结经验教训,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经省政府法制办审定后印发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于2010年度正式实施。与《试行办法》相比,《管理办法》增加了附件《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细则》、《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对原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主要有:

(一)纳入信用达标评价的监测项目为废水、废气和噪声;监测内容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流量,并且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二)地方环境监测机构每个季度对纳入信用管理的重点源至少监测一次;省环境监测中心每年筛选总数20%左右的企业抽查。

(三)为保证结果公平、公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现场监测后,须在30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报告反馈被监测单位。排污单位对监测结果有异议的,应在收到报告15天内提出书面报告,经审查通过,可以予以重新监测作为信用管理达标评价依据。

(四)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发了“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系统”网络版,所有的污染源监测信息报送、审核、评价过程均由各级环境监测人员在软件系统上实时操作,直报省环保厅。

(五)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按年整理各级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对达标情况作研判。地方环境监测机构每年对企业监测4次以上,出现两次超标,判为超标;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抽测一次超标,即判为超标。

(六)广东省环保厅根据超标倍数判断,废水或废气主要污染因子超标少于1倍,或排污单位厂界噪声超标造成扰民,评为黄牌企业;废水或废气主要污染因子超标1倍以上,评为红牌严管企业。

(七)阻挠、拒绝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现场监督检查或环境监测机构现场监测,评为红牌企业。

(八)环境监测人员在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中,有弄虚作假、,损害公众利益或给被评价单位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实施效果

广东省企业环保信用监测体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评价、公布、反馈和监督过程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信息化。由于2010年是《管理办法》实施的第一年,部分工作仍在探索中,也遇到较大的阻力。自2011年开始,在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指导下,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测和信用管理数据报送工作。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也每年总结经验,越来越严格规范全省污染源的抽测工作,实现不定期、不预告知、按地区平均、按污染类型平均“突击抽查”。经数年实践,广东省环保信用监测体系日益完善,企业监测达标率逐年提高,也促进我省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根据统计,2011年-2013年全省环保信用管理企业评价达标率为:69%、85%、90%。

3小结

广东省推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监测体系,是落实《“十一五”环保规划》提出的“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具体实践,有成本低、见效快、可操作性强优点,值得全国推广。

(一)偶然一次监测超标虽然不一定与罚钱、征收超标排污费等挂钩,但是极有可能上榜“黑名单”,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其他惩罚,促使企业认真学习有关法规和环境监测技术,积极与环境监测部门沟通,想方设法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二)环保信用监测工作责任重大,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在上级指导下,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经费、技术、执法水平有显著提高。

(三)省环境监测中心实行大比例抽测,可以真实反映全省重点污染源整体排污状况,补充地方技术力量的不足,并降低地方行政干扰造成的影响,是落实同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环保部门要敢于做‘恶人’”具体实践。

(四)为日后深化研究绿色政策,探索污染源长效监管方法,提升环境监测地位积累了宝贵经验。

4建议

第2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计算机 应用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提出,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新疆环境信息化工作为新疆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1. 计算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于计算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1现代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是万恶之源,人类应当重返原始的朴素生活,但现代文明与其提倡的简朴生态文化格格不入。电脑文化囿于上述本质,因此极少回应环境议题。由于计算机生产周期短,生产厂商很少注意从每个步骤中减少浪费和污染,而伴随电脑文化带来的资讯泛滥更使用户习惯于动辄浪费纸张。

1.2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且缓解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的疯狂掠夺造成的严重污染。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过分强调了各自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科技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都伴随着环境遭受污染的代价。

2. 计算机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总体说来,计算机技术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包括在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噪音检测、污水处理、在线监测技术、模型技术、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趋近数字化;其间接作用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环境保护信息化,环境保护信息化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支撑,对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与驱动作用。同时把环境知情权还给公众,推动公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环境保护,可以使广大公众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形成,有利于环保部门依法行政。

3. 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实施

为了强力推进规划项目建设,能够更好地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就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办公水平,加快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功能开发应用进程,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环境保护工作迈向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信息化建设应与主体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与现存系统进行衔接,要做到:

3.1 建设环境保护系统基础网络

建成“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结合的环保系统网络部署,对于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覆盖全市各区县,应设有大气、地表水、噪声、辐射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力度要加强,应用系统应该较好的覆盖环保管理与业务应用的需求,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污染投诉、建设项目审批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要发挥实效,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市或者区县环保监控中心联网

3.2综合利用能力建设

当前环保工作迫切需要统一、及时、准确、有效、全面和权威的信息支撑,环保部门多年来的环境监测、统计与考核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样通过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加强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同时建设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及环境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服务一致化与业务协同化,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通过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逐步建立起以环境信息统一管理为特征的信息管理体系。同时,环境信息一体化建设又将从根本上提升信息化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督执法、环境监测、综合决策等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撑力度,加强了对地区环境监管能力。

3.3完善官方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

围绕“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和公众参与”的定位,开通官方网站,拓宽网站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网上审核和网上审批,使得环境管理核心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支撑,开发建设了环境监察管理、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99%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理, 三分之一在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了市和区县环保部门共用,并定期对网络及应用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根据评估、测评结果,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同时,围绕“行政办公、信息、综合服务”的定位,建设内部办公系统,内部办公系统具备相

应功能,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

4. 实施数字环保的自动化

4.1数字环保的自动化新趋势

随着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求,借信息化之力,加强环境监管和决策。数字环保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环保业务和环保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数字环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实现移动办公、环保执法自动化和规范化。数字环保由环境监管信息集成系统、环境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及综合报告系统组成。数字环保通过远程环境管理平台、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收集、整理环保信息资源,建成环境电子信息资源库,为环保部门和社会提供广泛、完善的环境数据查询服务。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说:“监控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环境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否对污染源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控,关系到‘十二五’减排目标的实现。”

4.2“三位一体”监控模式

根据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实施在线监测、视频监控、污染治理设施工况监控的“三位一体”的污染源监控管理的新思路,“三位一体”监控管理的主旨是将过去的单一化的排放监控用系统化过程监控来代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组织开展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实施 24 小时连续监测,对浴池、饭店排污设施,对涉水企业的污染进行治理,以及开展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建设和实施,都能使得减排效果明显改善,这其中包含的对企业的监控有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排污口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视频监视;与电厂脱硫DCS 生产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中控管理系统连接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况在线监测分析,三种手段互为补充、互相支持,以便在污染减排上实现新的突破。

4.3远程监控手段

第3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污染源 在线监控 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X8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7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六安市污染源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增长较快,而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六安市环保部门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而常规的监测手段和执法方式进行的环境管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环保要求。做好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的建设,是对六安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力的监督。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是监管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有力手段,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是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的有力支撑,是环境管理工作实现综合化、科学化的现实需要。通过此系统能够大幅度提高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便于环保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污染源排放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对污染减排、环境监察、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系统架构设计思路

本系统总体设计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使相对独立模块易于进行组合调整和系统扩展。同时,在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通信协议符合国际标准,将各种软件模块和硬件彼此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信息互通和应用互操作。另外,除了上述开发技术和使用便捷方面的原则之外,还遵循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本系统整体架构上,按照等级保护三级的要求来确保其安全性和高防攻击型。本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终端五大层次结构,并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内容安全、监控审计和备份恢复五方面来提高安全访问的控制和数据安全恢复,详见下图1。

本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

在线监测设备:由各类废水监测仪、流量计、废气监测仪、CEMS系统、摄像机等组成,完成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的视频监控与数据的采样。

环保数采仪:完成各类在线监测设备的信号接入、数据分析入库、业务数据计算、现场数据展示、历史存储、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数据反控等功能。

环境监测视频预警主机:完成对现场在线监测设备的数据和视频的同步采集、存储、并上传至监控中心,具备视频和数据的双方面的反控功能。

污染源监控平台:监控平台进行同步数据、视频的接收、存储,观察污染源监测点的数据、视频及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对现场监测设备下发反控指令等。

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的设计开发是基于微软系统.Net框架下的B/S三层模式,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提供全方位的Web访问服务,运用SOA平台体系架构,以面向服务的方式对业务模块进行灵活的开发,主要完成对废水、废气排放企业的排放口监测数据的统一监管,具有数据解析入库、业务展示、报表统计分析、报警管理、远程控制和视频监控等功能。

三、系统功能实现

1.系统管理端:管理客户端。功能包括:图形管理、图形操作及量测、部门人员配置、权限角色配置。

2.数据管理:包括污染源空间数据管理和属性数据管理。包括空间数据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提取、数据输出、数据分析以及系统备份。

3.信息展示。系统通过电子地图可以直观反映各监测站点的分布情况,预留GIS调用接口,支持开源的百度、Google地图或ArcGIS、Super Map等,实现对辖区内所有监测站点的全面定位展示。主要包括基本的地图导航、地图量算、地图漫游、地图鹰眼等。通过GIS基本操作,可以灵活地多角度地控制和定位监测点所在的视图区域。详见图4

4.数据查询与统计。数据查询:可以按时间段、监测点位信息,查询废水、废气的历史实时、分钟、小时、日数据,以列表曲线形式展示,并可以把数据导出到本地,方便追踪排放口信息。支持在线监测点状态查询。详见图5、6、7

、总结

本文基于GIS技术建立了六安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将环境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相结合,实现了大气、水等不同环境要素的在线监控和信息的集中展示、统计分析、超标报警等功能,提升和丰富了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为六安市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敏,孙海林.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4):5-7.

第4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促进作用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现代环境保护过程中,从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新方法、新思路来看,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群众,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各行各业表露出来的各种类型的污染形式来看,正朝着多样化,智能化,隐蔽型、区域型和国际型的趋向发展。而我们环保工作无论从工作思路、理念和手段。方法及工作机制看,与所面临的同各种形式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都存在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提高环保系统监督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创新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形成环保工作创新机制和新理念新方法,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构建美好自然环境。

二、加强环保系统工作创新有效实施信息化建设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队伍建设规范化、能力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科学化并保持其客观真实状态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全面发展管理机制的桥梁和纽带。提高信息化技术在业务、队伍建设及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面发展管理机制的运行搭建平台,是创新环保系统工作新机制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其特点是:从行为方式上讲,网络环境的区域有无限的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客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即人们期望的全球化、多极化、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思想方式上讲,存在决定意识。网络作为虚似世界存在,它去掉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差异和对话顾虑,实现了公正、公平的全球环境及信息的直观性。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是要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系统内的环保业务、效能管理、队伍建设等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信息化网络为手段对相关环保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加工、处理,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内的工作流程和人员、机构设置进行高效、综合、系统的处理。环保系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更好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全面发展中的运用

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可根据环境保护业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长、短效机制及特点而设置和自成体系。根据环保系统纵向领导级别关系和当地政府间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网络体系。发挥信息化内部联系系统的网络体系作用,发挥队伍建设动态管理的网络体系作用,发挥以事务管理为主,涵盖系统内管理制度信息化体系作用,发挥以业务管理为主的网络体系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联系网络体系。通过增加软件、硬件投入,使网络能把汲取学习资源的触角延伸出去,运用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特点,提高业务理论水平,推动工作创新。建成培育新型人才的学校。通过不断拓展、更新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使环保卫士逐步树立要生存和发展就得学习的观念,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局面。发挥网络动态和静态特点,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培育创新人才,使环保事业所需的各种专家型人才、专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为环保事业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从管理角度看,领导和群众是这个体系中的两个砝码,是环保事业齐头并进的保障。因此,通过开发对环保机关领导和一般干部的工作绩效良莠的评价系统,通过网络公正评价和及时有效回馈,对激发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环保工作人员的能力发现与潜能开发,形成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环保系统信息网络平台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日趋成熟,环保工作的质和量更多地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来体现。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管理机制是各项制度的有机结合体,是各项制度间的内联性、互动性、制约性、激励性和惩罚性的有机结合。坚持管理信息化的原则,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目的是探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管理机制创新途径,真正发挥其在动态管理、量化管理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四、环保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和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科技环保、数字环保已成为环保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环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追求科学管理方式的过程。实现信息管理、分解、传输、统计、分析,达到科学、高效的目的。实行管理科学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环境的监督、管理、服务一体化,这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环保系统也不例外,局域网、广域网、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排污申报及排污费管理系统、环境质量统计系统、环评审批、环保专项资金报批流程管理、办公自动化中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实现环保系统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动力。通过信息化技术把事务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系统化、把机关的综合治理、党建、财务、政务公开、文秘、能力建设等机关事务按照过程与制度定位的要求明确为一个个节点流程,根据过程与制度定位之的因果关系,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利用局域网、广域网、环保系统内部监测统计、分析系统、在线监控系统以及数据报送系统等实现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参阅、打印都可在网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局长可以及时了解当地环境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并能向当地政府作出准确地报告,以便政府作出科学对策。从而推动系统从内部联系向外部联系延伸,由此形成一个以业务管理为中心网络系统。利用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可以通过网上信息交流和查阅,掌握全局的业务动态情况、干部职工及群众思想工作动态及关注的焦点问题,可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在网上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实施环保系统网络资源一体化运用,使环保决策实现科学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5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控;存在的问题;数据资源

1环境监测监控机构基础设施水平滞后

1.1环境监测监控基础设施

环境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起步早,当时国家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都还未出台,所以各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平台都是各地自主实施,这样就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准差异较大,给统一管理带来困难。一是现场端设备品牌众多,型号和检测方法不相同,性能良莠不齐;二是软件平台和传输标准不统一,大多数不符合国家现有技术规范,亟须改造。

1.2环境信息基础设施

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存在问题是缺少一个完善的工作场所和业务环境,信息保障能力与安全防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数据存储、网络交换、安全保密等方面距离国家华东省份信息标准化建设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集成展示和决策指挥系统不健全

2.1联合情况判断体系存在条块分割

随着环境监控系统的发展,不同管理性质、不同职能的监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但不同系统分属不同监管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明显,联合情况判断所需要的信息同步获取,相互印证,态势描绘手段不成熟,缺少实时、同步、并行、互动的综合情况判断与处理的统一平台,效能优化、盲区互补的情报收集、联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2.2联合监管决策体系科学性、时效性不高

联合监管决策体系不健全,使得当前各监管部门的部门职能和领导机关决策科学性和时效性不高,决策周期长、决策环节多,逐层决定、逐层下达环境监管决策的现象较突出,扁平化管理指挥体系不健全。

2.3缺少一体化通用态势展示系统

现有各类监控子系统已经部分的、独立的形成了基于WEB以及基于GIS的数据展示系统,但缺少一个总的通用态势展示系统,没有一个载体能够提供综合空间展示、功能区环境信息、地面与地貌信息以及数据综合展示。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的配套管理方式也未建成,一体化监控系统由谁构建、如何更新、如何尚未明确,监控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仍较为分散。

2.4缺少模拟仿真,监控与管理脱节

缺少模拟仿真系统,使得复合型环境问题,特别是典型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难以得到有效监管。没有仿真模型,数据信息在应用上比较分散,功能上比较单一,不能从整体上、多方位、完整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环境监管工作的总体状况,对环境质量预警、预报能力也不完善。

3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未形成

3.1监控信息未能在时空管理上有机耦合

环保部门产生的环境监控信息几乎90%以上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随时间而过程变化,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应急、污防、环境审批、、总量、规划等业务条线间更是有基于共同的环境监控信息进行协同监管、分别履责的内在需求。目前多数环境监控系统没有很好地对业务数据进行空间定位,没有解决测点与河流(湖、库、海域)、排污口与河流(湖、库、海域)的地理GIS关联。

3.2环境自动监控站点之间缺乏业务技术层面关联

在我国各地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中,目前还没有从区域或流域的环境容量出发,实现污染源监控系统集群网络各节点以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自适应、相互平衡的机制和功能,而这恰恰是我国环境污染减排考核、保障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最需要的环境自动监控功能。大量的环境监控中心,只是单一地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监控节点)与监控中心端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状态数据的上传,以及中心端极其简单地对现场检测仪器、污染物处理设施控制指令的下发执行。

3.3技术体制和标准不够规范统一,缺少监控系统一体化设计和规划

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运行尚无统一的规定,使得市、县、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建设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在设计上较少考虑与其他业务关联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以及联动监管需求,缺少全局性的规划和统一的信息系统应用框架。另外监控技术与管理发展得较快,先前建立的建设系统逐渐不适应当下管理需求,先发的集成系统技术手段逐渐落后。

先发优势成为共享与兼容障碍。长期以来,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开发,自成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缺乏归口管理机制,造成数出多门,数据多样,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不同标准体系的基础与业务数据,如排污申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出于各自业务工作的需要,各业务部门陆续组织开发了不少信息化建设项目,使环境数据资源在为管理工作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及归口管理,各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困难,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难以对比、关联。

业务应用系统不能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缺少一体化监管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江苏省各地环保局结合自身管理业务的需求,各类环境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系统的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全省环保系统环境监督管理业务一体化的动态需求;现有应用系统在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方面较差,制约了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无法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3.4监督机制体制缺乏,数据客观性准确性保障力度不足

在地区性和封闭的管理环境下,部分监控数据的准确性没有能够很好地保障,尽管省级主管部门采取多项质控措施,但很多监控系统没有能够统一联网,监控数据也未能得到有效审核,致使全省监控数据特别是地方建设的环境监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5没有有效地界定信息产品的使用对象、服务层级数据利用率不高,监控系统为“建”而建设

应将环境监控信息化划分为常态模式数据流和应急模式数据流。常态模式数据流是指环境质量处于稳定状态、符合功能要求时的自动监控数据,或污染源排放稳定、没有浓度超标或超总量时序进度的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只要按常规在环境监控中心显示实时数据、自动存入数据库、按一定周期自动在后台生成统计报表即可。

4管理不完善,系统缺乏有效保障

4.1管理,数据难共享

联网改造已成为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难点,目前国内外自动监测分析仪器仪表厂商没有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可共同遵守,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通信数据接口规范化程度较低,设备输出信号不规范,信号就无法广泛上传下达。环保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的出台对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2经费难以保障

自动监控系统需要大量的硬件、软件,安装一套现场设备需投入数十万到上百万元,每个监测点位每年的维护、运行费用也需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是无法开展此项工作的。我省自动监控建设经费相对充足,但系统长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不畅,往往需拖欠一年解决,严重影响自动监控系统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地方建设维护的积极性。

4.3法律健全工作依据不完善

第6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环境监测 信息管理系统 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但是,社会的发展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制约,对环境监测的任务变得越发重要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信息管理领域也在大力的结合计算机技术,不过因为环境监测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和环境监测技术与人员配置的限制,很难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价值,所以一定要建立完整、有序和科学的信息管理网络。

1 环境监测内容的简介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内容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对工业污染进行监测变成了对生态环境整体的监测,环境监测的主体不仅包括环境的污染因子,还涵盖了对生态系统中生物、植物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工作时,不能局限于监测环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数值,也要对环境的分布、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进行监测,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程度,最终获得精准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估系数。

进行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要表现环境质量的现状和环境的动态发展,给环保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一般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点是要准确的依照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科学的评估;第二点是要联系环境污染的分布现状,及时寻找到环境主要污染源,为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管理提供支撑;第三点是要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为以后的环境监测提供参考,做好环境质量的预测;第四点是人们要想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序合理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设置完整科学的环境保护制度。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没有加世界贸易组织前是环保单位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环境监测的数据和技术开始逐步公开,出现了一些民营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促进了环境监测的发展,其中发展最具有代表的就是上海的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般的环境监测单位都有一个CMA的资质标准,没有这个资质就无法进行环境监测的工作。伴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国家开始支持这些民营监测单位的发展,对环境监测的企业、结构进行综合的管理,引导环境监测更好的发展。

2 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程中的应用

2.1 办公技术智能化的应用

现在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采用的都是发展比较新建的群件网络,OA系统运行平台,还有配置了先进的电子邮件系统、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数据加密机制等技术,依据工作的需要,提升信息管理办公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升工作的效率,减少成本的投入,促进信息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伴随着办公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全面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增强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统一的对环境监测进行管理,有效的发挥出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性和整体性,大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管理的效率提升,优化配置的环境监测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2 3S技术的应用

2.2.1 网络技术

现在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互联网通信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得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依据3S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一定要对网络技术和GIS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尤其是目前JAVA技术的应用普及成为互联网技术3S系统提供了技术支工具支撑。

2.2.2 空间模型管理和模拟技术

伴随着空间模型管理和模拟技术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工作开始向着全面整体发展,由原本的监测点转变和构建监测网,促进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对于环境污染的预测能力,及时有效采取的应对污染的措施,完善环境突发预防机制和环境监测评估机制。

2.2.3 遥感技术

遥感图像和数据作为现在信息系统的基础,能够有效地展现地理地貌特征和区域空间状况,对地理信息进行精准的定位,真实的还原出来虚拟的地貌影像。因此遥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综合了全球定位网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环境监测的动态系统数据监测。

在进行环境的动态监测过程中,必须要对大气层的辐射和化学气体的分布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CO、CO2等,目前数值标识在环境动态监测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监测的数据平均值要达到目前的数据数值。利用上面的几个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能够对监测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对监测的表格、文字、声画等资料进行综合,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网络系统的价值。

2.2.4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原来的监测工作从地面相对的平面向立体发展,使得监测的方位变得更立体更全面,监测的数据更据连续性,更能为污染趋势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转变环境监测的工作方式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冲击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理念,有效的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环境监测的单位、机构一定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投入,保障环境监测更加规范、科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有序、科学,提升了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与环境监测有良好的互补性与适应性。由于环境监测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和环境监测技术与人员配置的限制,很难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价值,所以一定要建立完整、有序和科学的信息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1]郭宏伟.论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0):30-31.

[2]叶小磊.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06):95-96.

[3]杜鹏.论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5(15):93-94.

[4]徐小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5):93-93.

第7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在全国开展的环境在线监控网就是典型的物联网专业化行业应用。其目的是在点线面源的适当位置安装各种自动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方式与环境监控中心的通信服务器相连,实现7×24在线的实时通讯。这样,以传感为代表的感知节点就能将环境状态源源不断地发送到环保部门,用以实现环境监测等多种专业应用,同时将往期数据存储在海量数据库服务器上,未来还可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各种更大规模的信息处理或共享。

污染源自动监控是物联网应用的典型示范,这一技术将广泛用于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它在为这项业务的工作模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很可能会非常明显地改善普通居民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在线监控等物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对环境管理理念、方法、体制的改革能形成推动力量,从而以技术手段为契机提高我国污染的控制效率和对环境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

以时间为基准分析,环保领域的物联网已经经历过两次阶段性的发展:早在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开始推广的环境在线监控系统是物联网的最早探索和实践,这一阶段为下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到了2008年,依托国家经济复苏计划,环境保护部直接投资超过20亿元,并通过地方配套配合投入另外80亿元,在全国31个省,6个环保督查中心和333个地级市部署的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规模型建设和行业级实践。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达343处,同时对1.5万多家重点污染源实施了不间断的自动监控,为物联网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第三发展阶段,将通过投资、考核和创新,按照物联网现有相对成熟的体系结构,重新梳理环境在线监控和环保信息化,把物联网最新技术深化到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建立运维体系,实现三级数据贯通。

从空间范围来看,由环保物联网实施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应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环境卫星遥感3个层面,由环境卫星(主观,主要用于生态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中观,区域流域,即线源和面源)、污染源自动监控(微观,即点源)3个空间尺度的监控构成天地一体的、全方位的环境监控系统,从长远来看,这种拥有全覆盖能力的立体型环境监控体系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环境状况,为我国下一步日常绿色、可循环发展的低碳型经济提供稳固的保障。

再从介入手段来讲,环保物联网是实现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预防的重要技术手段。绿色经济仅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复杂,但实现过程却很难一蹴而就。究其原因,无处下手是最重要的一点。而物联网建立的意义首先就是获取信息,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环保部门能够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套完整的信息模型,并从中分析出症结所在。通过对其中关键点的分析,很显然能够确切查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此为切入点对症下药自然事半功倍。环保经济中,什么污染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什么污染是我们要尽量排除的,什么污染是下一步需要留心的,哪里需要降低排放,需要降低多少,均有据可依。当开具的处方或者处罚拥有切实可查的量化依据,环保工作的阻力自然减小,这显然是最切中要害的。具体来说,建设国、省、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实现他们的互联,对重点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将会为排污收费、环境执法、污染治理提供切实依据,为环境应急、节能减排决策提供支撑。整个系统的实现对提高环境管理部门对各类环境违法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进而提高全国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排污监管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从人民生活角度来说,环保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使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控,这是常规环境管理因技术受限而无法做到的。环境监控系统集成可以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每小时进行自动统计,结合纳污体环境的状况,系统可以给出企业的允许排污量,通过自动反馈来保证纳污体环境质量的稳定。可以将企业年度的排污总量分解成定期的(如一个月)的排污总量控制,实现“凭卡排污、超值报警、充值申请、环保批准”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环境管理手段例如排污费收取、异议处理提供了依据,应急情况下环境管理部门可利用环境监控系统集成通过远程应急手段关闭企业排污口,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量控制。

以浙江嘉善县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嘉善县是环境保护部确定的环境监控系统数据应用试点单位,现已形成覆盖全县的环境自动监控网,这套环境监控系统集成包括环保决策综合信息系统、智能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企业环境动态信息手机查询系统、“12369”多信息共享、多应用联动系统等一整套体系。该体系可以对本区域内地表水、空气、废水、废气、噪声及烟控区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处理、转发、报警,从而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实时现场环境情况,对环境安全和污染事故提前预警。并且该系统还实现了排污单位的数字化管理,使环境监管透明、高效。

第8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的环境污染恶化问题,给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甚至危害到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抑制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保信息化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环保信息化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保护工作的效率。

 

一、环保监测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1 系统管理子模块

 

系统管理员是环保监测系统唯一超级用户,拥有最高的系统管理和操作权限。在对本系统进行设计时,应该将用户新建、管理、删除以及初始化管理的权利划分为管理员的权限,同时也可以登录系统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设置,如数据输入和输出、备份、删除、恢复等。普通用户的权限包括监测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浏览、生成和打印各种报表等内容。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普通监测人员对系统的使用权限应该受到时间的限制。

 

1.2 数据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设置监测点、浏览、录入和修改监测数据、生成日报等。除了设置监测点是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外,其他子模块使用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监测人员。由于社会某些因素的增加,环境保护监测点也会增加,需要专门设计监测点设置功能,由系统超级管理员完成相应设置。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增加了新的监测点,系统管理员首先得到子模块下的功能中加入新监测点的名称,再进行功能的设置。功能设置完成后,数据浏览、录入和修改等功能界面中会自动加入新的监测点数据录入项。浏览的监测数据通常由自动统计后结果和监测数据两部分组成。生成日报实质就是完成日报模拟显示和打印。

 

1.3 查询统计子模块

 

查询统计子模块由月末、年报统计、数据查询以及监测通报等功能组成,该模块面向系统中所有的用户。不管是系统管理员还是普通监测人员都可以通过月末和年报统计功能生成月报表和年报表,并将其进行模拟显示和打印。数据查询功能主要设计了条件查询和时间查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一段时间或者某个时间点进行监测数据的查询,也可以根据系统中所设计的条件选择进行数据的帅选。监测通报功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局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1.4 数据打印子模块

 

数据打印子模块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专项报表的页面设置、模块显示和打印功能,该模块中所有功能是面向系统中全部用户的。

 

1.5 系统帮助子模块

 

系统帮助子模块是为用户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如文档阅读可以帮助用户准确、快捷的对系统进行正确操作,该模块功能也是面向系统中所有用户。

 

二、试析环保监测系统实现自动统计方法

 

自动统计作为环保监测系统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操作的实现手段,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监测系统自动统计功能主要由日统计、月统计以及年统计三部分内容组成,为实现该系统自动统计功能,降低监测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以结合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2.1 全自动统计方法

 

对监测数据每日统计主要采用的是全自动统计方法,监测人员将数据录入保存后,系统会按照监测项目代码的顺序,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对不同检测时间的数据而言,应对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超标值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自动存储在监测项目的数据库中。

 

2.2 半自动统计方法

 

半自动统计方法是针对月统计和年统计工作,监测人员进入月、年统计功能界面,输入统计时间段,选择想要统计的监测项目名称,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条件,对监测项目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在界面上显示出来。

 

三、概述环保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环保监测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系统实现的功能以及后期使用性能进行考虑,提高系统的各项性能。

 

3.1先进性。环保监测系统主要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先进、成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平台的搭建,以确保操作流程的方便性。

 

3.2安全性。环保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各个现场端和不同级别的环保局分布较为广阔,整个系统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就必须确保数据在互联网中通信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专用的数据通道,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于保密性较强的环保监测数据,监测系统应该提供删除、恢复以及备份等功能,确保任何情况下数据的安全。

 

3.3易扩展性。扩展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的扩展,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应用管理软件功能的完善,扩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方便性,能有效的避免重复投资等问题。由于环境保护监测点较多,且分布较广阔,对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构件化平台能满足大型信息系统构架要求,因其具有高稳定性、可伸缩性、易扩展性等,能更好的适应于环保体系业务的扩展,同时可以根据环保监测需求配置功能模块,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4容错、冗余设计体系。在环保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断电断网、数据中断等故障,无法确保信息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在监测现场加装UPS和自动判断数据上传体系,以确保断电后监测点能继续工作,无法及时上传的数据可以进行保存,故障解决后可将保存的数据自动补传到数据服务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结语

 

环境保护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社会和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处于手工阶段,每天的环境监测数据需要工作人员现场监测并手写到相应的报告中,这样不仅工作量较大、重复性较大高,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容易使得工作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造成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等现象,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我国各行业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办公,同样也给环保监测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套功能齐全、性能优异的环保监测系统,能自动将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环保监测工作的效率,为推动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9篇: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环境保护标准化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标准化活动。1973年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 4-1973)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的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标准化活动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与国外相比在环境保护领域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在标准化模式、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2.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

国外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起步于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五类。国内最早的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见于上世纪90年代初阜新矿业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从企业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探索[1]。但企业从自身管理层面出发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则需要投入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根据国内小型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作为发起点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并不现实。耿建新等从环保法规方面入手,将内部控制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运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定环保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及操作指南,企业不断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措施[2]。郝素利等在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相应政策建议[3]。

3.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

1996年9月国际规范化组织公布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环境管理的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对环境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等相关标准推广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但是国内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比较滞后。

然而恰恰是本国标准化进程对企业国际市场渗透能力和内部管理成效更能起到正效应,而且国内标准化对“薄弱型”(标注化覆盖狭窄和标准约束水平甚低的企业)企业的内部标准化管理成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更显著[4]。因此探索和发展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专业性强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对国内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非常熟悉,这些文件资料相当多,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相关标准依然不足,尚需要补充完善,因此这项工作对于研究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国内大型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能自行组织实施。从长远看从企业内部推进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不容易。

3.3 现有环境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发展

国内环境保护管理往往是以政府文件等形式出现,国家环境主管部门也付诸了多方面的努力,使用各类通知、文件、要求等形式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陷入了政府要求,企业才对应实施的循环中,形成了“政府出政策,企业找对策”、“家长式管理”的情形。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因此以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形式,政府通过科技立项、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建立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才是可行的途径,也是政府服务模式转型的一种探索。

4.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

4.1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查阅国内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管理文件。以推进某省环保工作自身的“转型升级”出发,以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5],推动企业环境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执法针对性和监管效率,促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监督体系建立,进行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性研究。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5方面出发,将现有的环境管理系统归纳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大方面,27项基本内容建立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归纳、分析,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我们归纳出122项具体指标,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指向某一项具体工作,企业对标分析后,找出完成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到什么程度后,就可以完成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履行了环境保护责任。

最后对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要有适当的考核评估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6,7]等技术方法,将我们提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权重赋值(见表2)。

表2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权重值

4.2 实例研究

为了验证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2013年和2014年,按大、中、小(微)规模[8],选择拟定603家企业作为研究试点,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两年对试点企业实例评价,所有参评企业能完成环境保护标准化评定工作,在实例研究过程中,企业均能积极完成评定工作,另外8家企业在我们实例研究过程中主动参与评定工作,共计参评企业611家,实例研究的顺利完成证明了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在实例研究中,参评企业首次自评中均能通过对标发现存在的环保问题,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和6-10个月左右的整改,在二次评分中均以评分分值的提高,体现了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说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各企业复核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从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个方面的扣分情况看,扣分比例依次从大到小分别是: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复核扣分点权重(单位%)

某省611家申报企业复评结果分析:环保标准化建设等级B级的企业共计530家,C级企业81家。环境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共562家,“警示”的企业共49家。复评结果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统计情况

通过复评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均能投入人员和时间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通过“一考双评”对标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差距,并且通过自我整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说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对某省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5.结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5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某省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有力的证明了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可行性。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例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首次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持续开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促进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环境信息沟通,为下一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5.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构想

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工作技术组知识水平有限,实例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文构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任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公众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实施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研究工作中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省环境保护厅及地州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通过取得的实际效果,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使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发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仅仅是该项工作的开始,还需科技、财政、环保各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人力投入,为后续的推进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在实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后,需要和环境标志工作结合,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标志化,以便于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最终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015年是新《环保法》颁布的第一个实施年,实施新常态下的长效管理,必须完善运作机制,启动动态管理,在环保监督层面上有所创新,并初步建立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和信用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阜新矿务局环保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J].煤矿环境保护.1991,6(4):13-15.

[2]耿建新、刘长翠、焦若静.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企业环保.2004,6:46-49.

[3]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J]. 商业时代.2011,6:108-109.

[4]陶忠元.国内外标准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产业经济.2013,38-40.

[5]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1]35号).2011-10-17.

[6]Satty T L.Vargas L G.Decision Making in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1994.

[7]Satty T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