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第1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时代特征;时代观

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时代内容,把握时代脉络,发展出符合当下时代特点与中国国情的时代观。

一、准确判断新时期的时代特征

进入新时期以来,世界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都有极其快速的发展和大的调整。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建设也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之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认清这些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对于建立正确的时代观,确立今后发展道路是必要的。

1、当今世界是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

对于当今世界以及身处其中的中国,认清时代形势对于建立正确的时代观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变革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国家之间的关系、格局以及国际新秩序的改变与建立。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主要表现便是一众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兴起,从而新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秩序得以逐渐建立。中国的迅速兴起可以说是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最有力表现,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568845亿元,从而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兴起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并没有完全改变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掌握着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主要话语权,并试图谋取更多的更大的利益,因此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着矛盾。

2、当今世界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今天的世界发展快速且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政治多元化是世界政治总的发展趋势,民主,不论是以何种形式,都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接受,然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治仍然存在,也造成了一些国家之间的冲突,尽管世界不再被分为两大阵营,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其次,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不可避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生产力大大提高,传统产业也逐渐开始依赖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科学技术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使得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经济发展畸形。因此,面对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再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各民族间的文化愈加融合。文化繁荣促进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合作,但是其造成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矛盾,面对一些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入侵,如何保护本国文化避免在意识形态上被颠覆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最后,世界局势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和平稳定的,和平也是各国人民的愿望,但是局部冲突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国家间周边安全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使世界各国和平稳定面临极大的挑战。

所以,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飞速发展背后的各种隐患,以及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只有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历史性变革的脉动,科学判断时展特征和趋势,才能更好的在这个时代中提高发展自身。

二、建立正确的新时期时代观

建立新时期的时代观应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所处的时代状况,认清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走向,发展出新的时代观。

1、树立“共同发展”的时代观

进入新世纪,在世界发生极快变化,所有国家都在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最大的利益是每个国家的终极目的,然而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呈现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认识到当今世界需要各国紧密联系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因此建立共同发展观是必要的。

“共同发展论”的主要思想是各国通过“互尊互鉴、合作共赢”来实现共同繁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只有通过互相间的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利的而不是竞争的。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尊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与文化是关键。共同发展不仅在于各国间的融合,也在于相互间的包容,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共同发展”理论揭示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超越了各个国家只为自己谋求利益的狭隘观念,也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中发展态度,更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同时,“共同发展”论表明了中国不仅寻求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也在努力为世界共同发展寻找途径,承担自己的大国责任。

2、树立“共担责任”的时代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愈发高涨,世界高速发展的背后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使得国际安全面临威胁,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危机与公共卫生危机,能源与资源的短缺和气候环境的恶化等等诸多情况都令人堪忧。这些严重的危机危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的正常有序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的世界已经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项危机导致的后果已经不仅仅影响一个国家,而是影响着一个区域甚至整个世界上的国家,同时仅凭一个国家的力量也无法解决这些危机。因此,很好的处理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和威胁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 “共担责任”论的提出,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

对于“共担责任”论的具体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主要发达经济体应承担主要责任,积极维护国际金融秩序,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复苏;应对全球重大危机上,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照顾到世界各国之间的整体利益,在合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平稳健康的发展就是对于维持世界稳定的最大责任,为此,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应有的责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在近些年的国际事务越来越积极的参与,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时代观应从时代全局出发,在深刻认识当今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建立不仅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时代观,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世界的和谐稳定都要有所推进。认真分析时代现状,把握时代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全球化;和谐世界 

 

邓小平同志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得出自70年代以来,我们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它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他敏锐地观察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抬头,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根据起来,就是东西北四个字。”“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肯定了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忽视或片面强调其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理论和现实指导方针中的错误。忽视第一个涵义而片面强调第-+涵义,就会动摇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片面强调第一个涵义,就会把当前的时代主题误作为时代性质,既造成对时代性质的理解错误,又容易忘却或淡化目前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的紧迫性。

 

2l世纪的今天毕竟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已步人全球化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

 

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浪潮迅猛推进,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今天人们言必称全球化,并将全球化当做当今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一个幽灵,一个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业已破产,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的乌托邦升出了地平线”。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来看,全球化的主体是经济全球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劳动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理论上,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一定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国家,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在国与国之间和在一国内部正在引出不平衡的结果。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而是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西方。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为“”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心”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信息等不平等交换,获得巨额利润。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国家却在可悲的扮演输家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猛发展,社会问题和国际间的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不平等加剧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带来风险利益,也会带来风险。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的分享与风险的分担是不均等的,由此造成或加剧种种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与分裂日益扩大。许多调查和统计都证明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消失或缩小,而是使之继续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年就指出,在过去30年间,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20%人群的全球收入份额从2.3%降到了114%,与此同时,最富有的20%人群的收入份额却从70%增加到85%,最富有和最贫穷人群的收入份额比率从30:1变为60:1。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化进程中太多国家没有享受其好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发言权,许多人仍在贫穷中挣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时代,这已成为一个现实。“全球经济正在向一个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少数富者享受了全球多数财富,而大多数贫困者拥有的更少,整个世界被分为两个更对立的阵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又成南北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不同类型国家之间本已存在的两极分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信西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跨国劳动分工的形成,使得全球财富呈几何基数增长。不过,全球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分配极不公平,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载文指出:在二战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到1994年世界总产值已达26万亿美元,但问题是增加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富国,在这个世界上有20个富国,有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过去的30年以来,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从2.3%下降到1.4%。

上述事实表明,目前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还在继续扩大着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于是,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问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因而,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

第3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华文化;满足各国;消费需求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国际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集中优秀人才,增强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要有利用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中华文化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才能增强在世界文化中的竞争力。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先进文化资源更是短缺的。要想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成为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先进文化,必须要有利用各国文化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文化资源来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观念。只有文化开放,才能带来文化繁荣;只有利用世界先进文化资源,才能把中华文化建设成世界优秀文化。

唐朝文化能够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最繁荣、最灿烂的中华文化,与唐王朝实行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唐王朝十分重视各民族文化交流,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努力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等等。同时,唐王朝与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往来频繁,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如唐朝吸收了西亚和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化,周边邻国的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优秀文化。

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也与大量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成分是分不开的。早期移民把欧洲各国文化带到美国,形成美国独有的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实际上是各国的精英文化。移民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容纳能力,他们不断移民到美国,实际上就是把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移植到美国,汇集成美国现代文化。这也是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的主要原因。由移民文化演变成的当今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折扣”就低,“文化亲近”度就高。这是美国文化产品容易被各国民众接受,称霸世界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也是“天生”因素。而其他国家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美国文化相比却“先天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文化产品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首先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思路。大胆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在消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新,形成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后发优势。

二、要有在世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也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文化产品要走向世界,只能通过文化竞争进入各国文化市场。因此,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任何一种文化的竞争力都来自两大因素:一是能够生产出不断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二是能够创造出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的文化需求市场。满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和创造世界文化需求市场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硬条件”、“硬道理”。

从文化水平来看,世界文化又分为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生存性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调,维护传统、维持现状成为人们生活观念的主流意识。发展性文化以兼容文化为主调,在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发展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竞争性文化以创新文化为主调,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如对这三种不同发展层次文化的特性进行比较,生存性文化较为封闭,甚至拒绝外来文化;发展性文化较为开放,善于消化外来文化;竞争性文化善于创新、创造,不断输出新兴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包含着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但是,在一般发展中国家把生存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新兴经济国家把发展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发达国家把竞争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要有实现把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转变为以现代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首先要明白,中华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走向当今世界,并不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绝对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走向当今世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更不应该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足,理由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曾经成为对周边各国有很强影响力的封建帝国,但是并没有使中国成为对当代世界有很强影响力的世界强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局限性,影响力是有限的,世界各国不可能完全接受。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只能让世界各国感兴趣,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世界文化的点缀,但是,不可能成为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

在中华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并不完整,不是所有的民族文都能自动成为对世界文化有影响力的、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主流文化;也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就应该成为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文化。只有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本土文化进行国际化的改造,形成能够满足现代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新兴的现代文化产品,民族文化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性文化产品。

当代世界文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含量较多,代表着当今世界的高水平、先进水平的国际文化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建中华文化、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四、要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从发展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物品、技术、资本、人员等经济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信息和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等现代传媒设施日益国际化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在国际范围交往碰撞,推动了文化全球化。

随着全球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文化贸易数量增大,导致了一种大量的文化交换和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将不断促进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消费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些文化情形的产生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产品全球化推动着中国产品文化全球化。产品出口既是一种货物出口,也是一种文化出口。产品出口含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的出口。各国消费者在接受中国产品的同时,意味着同时接受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理念。中国“春节”正逐渐演化为世界“中国年”。目前,春节正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在2008年春节,巴黎的家乐福超市挂起“吉祥如意”的横幅,纽约帝国大厦用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点亮自己,巴西总统为华人朋友的儿子包起了红包,这些意味着中国年文化已进入世界各国。

如何借助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产品全球化,来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地把货物出口和文化出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货物商品出口带动文化产品输出,推动观念、思维、文化出口。这是中国文化界和产业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五、要有在世界文化强国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意识,大胆制定开发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战略思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拥有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雄心。同样,我们应该拥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决心,来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路。

第4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长期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得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然而,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去指导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同志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得出自70年代以来,我们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它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他敏锐地观察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抬头,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根据起来,就是东西北四个字。”“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肯定了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忽视或片面强调其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理论和现实指导方针中的错误。忽视第一个涵义而片面强调第-+涵义,就会动摇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片面强调第一个涵义,就会把当前的时代主题误作为时代性质,既造成对时代性质的理解错误,又容易忘却或淡化目前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的紧迫性。

2l世纪的今天毕竟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已步人全球化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

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浪潮迅猛推进,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今天人们言必称全球化,并将全球化当做当今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一个幽灵,一个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业已破产,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的乌托邦升出了地平线”。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来看,全球化的主体是经济全球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劳动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理论上,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一定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国家,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在国与国之间和在一国内部正在引出不平衡的结果。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而是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西方。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为“”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心”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信息等不平等交换,获得巨额利润。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国家却在可悲的扮演输家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猛发展,社会问题和国际间的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不平等加剧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带来风险利益,也会带来风险。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的分享与风险的分担是不均等的,由此造成或加剧种种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与分裂日益扩大。许多调查和统计都证明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消失或缩小,而是使之继续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年就指出,在过去30年间,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20%人群的全球收入份额从2.3%降到了114%,与此同时,最富有的20%人群的收入份额却从70%增加到85%,最富有和最贫穷人群的收入份额比率从30:1变为60:1。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化进程中太多国家没有享受其好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发言权,许多人仍在贫穷中挣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时代,这已成为一个现实。“全球经济正在向一个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少数富者享受了全球多数财富,而大多数贫困者拥有的更少,整个世界被分为两个更对立的阵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又成南北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不同类型国家之间本已存在的两极分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信西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跨国劳动分工的形成,使得全球财富呈几何基数增长。不过,全球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分配极不公平,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载文指出:在二战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到1994年世界总产值已达26万亿美元,但问题是增加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富国,在这个世界上有20个富国,有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过去的30年以来,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从2.3%下降到1.4%。

上述事实表明,目前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还在继续扩大着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于是,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问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因而,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

(二)知识经济方面的差距更强化了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攫取超额利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决定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一国在国际体系中能够分到多大份额,取决于该国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势,以及对该优势知识利用的速度和范围。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尤其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资源拥有绝对优势。“以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为例,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国家中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l%,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0.2%。一项统计表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1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外部市场,它们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最便宜的原材料、初级产品,然后生产出制成品输往发展中国家。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根本因素是知识资源优势,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极力提高建立在知识资源优势上的产品价格,压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初级产品价格。同时它们为了保持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推行科技封锁、垄断,行使科技霸权,竭力阻碍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使各国实际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远远超过当时技术水平必需的数量,从而使一些商品的国际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便于它们长期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与水平限制,出口多为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附加值制成品。但这些产品出口价格过低经常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为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而主动采取的策略,又会被扣上倾销的帽子,遭到发达国家反倾销的制裁。因为发达国家认为这样的低价会损害本国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商和劳动者的利益。此外,发达国家还对劳动力全球化采取了种种不公平的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又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级劳动力流入,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倾向不断加强。发达国家的“兴”与“荣”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衰”与“枯”之上的。这正是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压力,不遗余力地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开放市场的根本原因。

此外,全球化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

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促使我们对和平与发展同题进行再思考。世界不是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而不是时代特征。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也应随形势的变化而深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

(一)对和平与发展仅仅理解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是远远不够的,非传统安全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大敌

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后的这10年,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稳定地增长。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对外推行了霸权主义的路线。它由此发动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明显增多。美国的干涉,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反而使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进步加剧和激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应受到严厉谴责和制裁。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它是一些失望和愤怒的人们作出的不理智的、情绪化的反应,它是弱势对强势采取的无奈的不正当的行为。就连哈佛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在就“9·11”事件接受《读卖新闻》(英文版)的采访时也说:“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武器。”亨廷顿这里当然没有为恐怖主义者开脱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后,美国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从此它不断地用霸权主义手段企图打开世界所有的门户,让它主导的资本自由行动。无论是1991年发动的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猛烈炮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狂轰乱炸,都与此不无关系。全球对此的怨恨在积聚。而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拒绝遵从联合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地区的人民陷入血海和泪泊,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和促进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一切给了绝望者以新的极端的反抗手段——现代恐怖主义。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称“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不同于常规军事战争的“灰色战争”。而美国的高新科技、情报机构以及任何安全防御系统没能在制止这次袭击事件中发挥出任何作用。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亚于传统军事战争。。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印尼等国经济倒退,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种族仇杀、国家分裂,带来政治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一切说明,全球的和平,不仅要防止常规军事战争爆发,还要防止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战争的发生。

(二)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发展也是一面双刃剑,它既能推动和平,也能破坏和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制度安排下制订的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这种全球化不但没有使南北经济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就要消除支撑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军事打击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虽可一时解决,但不会最终解决。如果任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发展下去,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以及南北矛盾将不断激化,使国际局势充满爆炸性,那么“,9·11”事件是空前的,但可能不会是绝后的。而且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南部贫困国家的发展,北部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将面临问题,南部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北部的发展。当然,任何理由都不应成为进行恐怖袭击的借121,恐怖主义行为永远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打击。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同时,又特别注意对发展对于和平的双面作用。

第5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目前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仍有不同的意见。根据各国政府新近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全球经济有明显改善的迹象。美国经济已脱离了衰退最严重的情况,欧盟经济衰退幅度也比预期的情况略好,亚洲经济已全面恢复增长。但另有一些报告则表明,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仍在恶化,失业增加,财政恶化,没有真正复苏的征兆。在世界经济领域,重要的数据都由各国政府和各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所掌握,对经济形势发表“预见”的官员和机构本身,往往都有一定的政策纲领。他们看重的不是学术家强调的“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高度政治性的领域,设想纯粹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是不现实的。

这也反映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某些特征。世界经济从来都不是各国、各地区经济简单的总和,而是这样一种现实,即世界市场对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市场的统治。不同国家尽管各有自己具体的经济特点,但无论这些特点有多么大,都必须越来越服从于世界经济,更紧密地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以便从世界市场中获取本国所缺乏的各种经济资源。换句话说,单个的国家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物质基础,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世界经济每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世界市场对各国市场的统治就越有力,也越专横。

这场危机虽然出现了许多难以认清的现象,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应对危机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都不遗余力,动用并展示了自己全部的政治力量和财政力量。欧盟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中旬已向银行业提供了2.9万亿欧元的资金,相当于欧盟经济规模的31.2%。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总额今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总额。如果加上美国各州、市、县政府的债务,美国全部的政府债务总额已经累计达到了5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3倍。日本政府财政赤字2007年这一比重还只有3%,预计明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届时政府赤字总额将相当于GDP的两倍。

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危机,为了整顿国家的财政,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哪一个社会阶层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无论如何选择,都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平衡,从而引发新的政治冲突,各主要政治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也随之急剧变化。在美国,接近10%的失业率使得奥巴马总统正面临这样的一种局面。由于美国国会将于明年举行中期选举,如果经济形势无法明显改观,很多议员将不得不与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划清界线,因为在就业问题上,议员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场危机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由于它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而带来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它以很清晰的界线,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地、持续不断地观察它的进程,而且可以随着它的进程对先前的各种“预见”进行检验,从而锤炼自己的智力和眼力,更好地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第6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第7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102-05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自觉把握。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要求,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展,开辟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序言》中深刻地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时代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首先明确提出要把时代特征作为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考察,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他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中提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邓小平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变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指出:“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提出:“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根据。”“历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率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重大判断。1984年10月,他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1985年3月,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_他认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党的十四大报告延续了党的十三大报告的提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提出:“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开篇就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始终没有变化,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都有明确的认识。在2004年明22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宣言。2005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科技革命”的准确把握

早在1958年1月就明确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路线上和思想路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1963年12月他又说:“科学技术这一仗,―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技工作。1975年,他在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时就曾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

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总结了新科技革命发展以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陕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陕。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用宽广的世界眼光看到了新科技革命的勃兴,由此制定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宏伟战略,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多次论述了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发展科技,才能事半功倍。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确定的这项国策,必须在各级干部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来,切实贯彻执行,长期坚持下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是基于新科技革命勃兴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科教兴国战略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多次论述了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关键在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人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人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自觉

邓小平虽然没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论述,但是始终用全球化的思维,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为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提供了时论依据;提出了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为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参与全球化的基本途径,为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强的基础;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国际环境。

多次论述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特征,并以此作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依据。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果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位置。”“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不能看到有风险、有不利因素,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取。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自己。”

加人世贸组织,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在2003年6月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更加广泛和

迅速,为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共同发展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南北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全球环境继续恶化,跨国犯罪严重,面对挑战增加了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的紧迫性。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演进。”“经济全球化,既给各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努力使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多极化”的深刻认识

邓小平在1990年3月3日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着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应做好明确的定位。

多次论述了世界多极化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一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世界多极化看做是一个时代特征,认为“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并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大战略理念。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世界”思想再次写入中央正式文件。2007年10R,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和谐世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

六、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

中国共产党人_贯重视“科学发展”这一时代的要求,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两本书,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自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界定后,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成为引领时展的理论指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典型的时代特征。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认清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认清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认清了世界各种经济体制的长短利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的惟一选择;认清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突出地表现在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上,等等。我们才制定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政策,才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整个世界还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我们仍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走向世界。”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中央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时代特征的认识是科学的、自觉的,并一以贯之地、坚定地把时代特征作为制定国内外大政方针的主要依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4]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2―14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1),

[8]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351

[11]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8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1-06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当代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的第一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专题八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本课作为专题八的开篇,我想应该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它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内在联系。

在设计本课时,我想讲清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二战的结束不但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美国能够替代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其他国家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包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两大内容。在这两大体系中,美国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权利,成为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美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是否存在妥协?如果存在,那相互妥协的表现又是什么?这是本课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三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通过以上两个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第三个问题是概括总结性问题,考察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思维程度。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存在哪些先进性?对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对经济全球化又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从分析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入手,渐次分析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改变及影响。

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候选人拉加德、朱民、利普顿的照片)

问题1:展示在多媒体上的这三个人是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热门人选。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吗?

他们分别是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中国前央行副行长朱民和美国前财政部长利普顿。究竟谁能够当选下一任总裁,结果会在6月30日揭晓,我们拭目以待。

问题2:如果我们让这三个人退回到60年前,二战刚刚结束以后,那大家猜测一下,哪一位会顺利当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呢?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是美国人能够成功当选。可是从二战后一直到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位置一直由欧洲人把持,比利时人、荷兰人、法国人都曾当选。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这节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当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举这一热门事件,引出大家对总裁人选的猜测,带着疑问走进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问题3:既然学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概念。

(幻灯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概念。)

(意图:通过概念展示,让学生首先对这个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特点:第一,这个体系排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只限于资本主义国家范围;第二,连接起这个体系的纽带是经济;第三,这个体系包含两大要素,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以及评价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

材料1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其中一项是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2 (幻灯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3

问题4:从这些材料中我们感受到美国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是什么呢?

细节: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她迫切想要成为一个金融大国,领导世界。194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占到世界工业生产的60%,黄金储备占到了全世界的59%。美国的经济总量是英国的4.7倍,人均收入是英国的1.7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英国所有的主要工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让英国政府在财政上破产,很快就不得不向美国借债度日,其首相丘吉尔曾一脸无奈地说:“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随着经济实力的衰弱,英国不得不让出经济体系的领导地位。

(意图:问题4的设置,主要是解决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什么以美国为主导,为了解下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作铺垫。)

问题5:英国丧失了领导世界的实力,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呢?

材料 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使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成为必要。

(意图:问题5的设置,主要希望学生通过史料,了解二战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新的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并不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问题4、5的提出,层层推进,解决“为什么战后需要建立和能够建立新的经济体系”这一问题。材料、图表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形象的感受,提高他们阅读史料的能力,强化“论从史出”这一观点。)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

(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示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图片)

问题6: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并思考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暗藏玄机。

细节:1944年7月,44个二战同盟国与国际组织的730名代表进入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这个小镇,其中就有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他们将在这里探讨如何建立战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美国人选择开会的时间和地点可是颇费了一些心思。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使人们看到了打败法西斯指日可待,美国为盟军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国际地位继续提高。布雷顿森林是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同时,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各国代表到会后,从7月1日到19日,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上28小时”。这是战后世界各大国关于金融权利的一次较量,主角是美国和英国。代表美国的是52岁的联邦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而代表英国的是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61岁的凯恩斯。谈判完全由他们两个人控制,他们决定整个谈判的主题和基调。他们都在追求本国利益,但也知道要想得到本国利益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终于,在1945年12月,各代表国经过讨价还价,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意图: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迫切。这样设置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夯实了基础知识,他们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一定记忆深刻。)

问题7:大家从书中找到《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细节:(边讲边展示幻灯片)该体系下各国间的贸易用美元来结算,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但是这些储备美元的国家会有一个担心,用商品换回来美元会不会贬值、导致财富缩水呢?为了维护美元的信用,美国政府同意别国政府以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即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这样,美元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信任的国际货币,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从此美元也有了“美金”之称,可以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了。难怪当时美国财政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比价有了(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那别国货币和美元之间的比价是怎样的呢?实行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双挂钩一固定”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了。

问题8:从这个货币体系中我们当然看到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美国获得的巨大收获,那其他参会的国家有没有分得一杯羹,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细节:为了监督各国货币汇率和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复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得以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世界银行则主要负责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向各成员国提供发展经济的中长期贷款。

(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及标志)

我们了解了两个组织的宗旨,再来看看这两个机构的主要领导。

材料 2007年英美两国都推出世行行长候选人,英国推出了前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佐利克,尽管布莱尔名声大,呼声很高,结果可想而知,关键位置美国人可是绝不含糊。

问题9:美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特权?

细节:因为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各国缴纳的股金,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呈正比。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认缴资金最多,所以理所当然的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行长。

问题10:另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还是美国人把持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着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各国汇率是否稳定,所以总裁这个职位由欧洲人来担当,这也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美国与各国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客观上促进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意图:问题8、9、10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参会各国都是“无利不起早”,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相互斗争也相互妥协。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向着制度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三个问题也解决了本课一开头提出的疑问。)

问题11:既然美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起来了,要想让美元在世界流通起来需要靠什么呢?

贸易。于是美国着手建立世界贸易体系。

(意图:让学生了解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专题――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问题12:从课本中找到美国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背景。

①二战后初期,由于西欧各国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进而导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③美国为扩大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问题13:1947年10月,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大家看,幻灯片右上角展示的标志就是今天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能说说你对这个标志的理解吗?

这个标志用多条彩色线条旋转成地球的轮廓,极具动感,象征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互流互通。

(意图:不但增加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更形象地展示关贸总协定对贸易流通的巨大作用。)

问题14:通过材料来看看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是如何推动贸易的互流互通的。结合材料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

材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问题15:你认为关贸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细节:第一,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经过八轮贸易谈判,各缔约方的关税均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发达国家加权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平均35%下降至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则降至12%左右。在第7、8轮谈判中对一些非关税措施的逐步取消达成协议。这对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际贸易规模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至1995年的43700亿美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二,发展成为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体系,成为贸易的规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及其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形成了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准则,这些成为各缔约方处理彼此间权利与义务的基本依据,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关贸总协定要求其缔约方在从事对外贸易和制定或修改其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处理缔约方间经贸关系时,均需遵循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协议。因此,成为各缔约方进行贸易的规则。

第三,缓和了缔约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矛盾。关贸总协定及其一系列协议是各缔约方之间谈判相互妥协的产物,协议执行产生的贸易纠纷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方式解决,这对缓和或平息各缔约方的贸易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条款最初是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愿拟定的,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和纷纷加入关贸总协定,也增加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所以,关贸总协定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提供了对话的场所,并为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其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意图:此问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通过简短的一则材料,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入手,提高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材料1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经济体制存在缺陷,要求韩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改革并接受监督,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条件。韩国政府接受了条件,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2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问题16:大家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材料1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救助发生金融危机的韩国这件事情上起到积极作用,不但提供贷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韩国进行改革,促进了韩国经济今后的健康发展。材料2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3 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说:“只要美国反对,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基金组织实际上将至少不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工具。”

材料4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问题17:这两则材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该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材料,让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和先进的制度,同时不排除对促进美国经济的巨大作用。)

问题18:本单元的专题是《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细节: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的关贸总协定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WTO,说明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对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但是二战后创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却由于各种因素在1976年崩溃了。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最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引起了各国对货币合作的模式的反思。它的优点和缺陷,都为后来者借鉴。在美国倡导下建立起来的这套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仍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直到2008年这套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造成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损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格局。这场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变革的呼声和希望。随着全球化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也在不断地想象谁会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主导世界,哪一国的货币会像当年的美元一样成为新体系的主宰,为稳定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贡献力量?所以,再次回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个体系开创了将金融和贸易连成了一个整体,才有今天经济全球化不可抵挡的趋势。

(幻灯片展示漫画)

(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的起步。漫画的使用既呼应了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同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之后的话

这节课是2011年6月河北省教科所举办的河北省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做的一节全省公开课。教学设计大体是根据当时的授课实录整理而成。在教学过程和重新整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怎样把经济学问题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经济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知识,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尤其紧密。比如本课所涉及的金融体系、贸易体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都需要更加透彻的讲解。在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问题上,所涉到的汇率、外汇储备等经济学名词,以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等机制都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表达。

第二,在高中紧张学习的同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吸取知识,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果没有时间广泛涉猎,那又何来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探究呢?以本课导入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个热门人选,是新闻热点,可是当我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无所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可是文科生啊!文科生如果没有时间去关心时事,关心热点,就没有可能去探究社会热点问题,这不利于应对高考。

总之,研究性教学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开拓思路,提高专业素养,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

第9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范文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分外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是1991年苏联解体及;三是当前这场由美国开始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三件大事对世界格局都已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动荡,仍在急剧演进。从现在起直到本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世纪,世界将处于一种动荡、激烈变化的时期。这种激烈变动,发端于世界经济,并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实践已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级房贷,深层原因是金融体制漏洞和政府监管不力,而在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中都有公众信心问题。从技术经济学、经济运营学、经济管理学或公众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讲清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但却无法讲清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才能讲清其根源。这也正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重获青睐的缘由。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决定时代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的那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这些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因而时代的内涵会发展,时代的主题会改变。列宁有段著名论述:“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这就是说,时代是世界范围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处在时代中心的一定阶级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亦即时代的性质。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是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也是一定时代的不同时期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世界社会力量斗争的焦点。从时间上看,时代是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常以数百年时间为单位;而时代主题,则可能因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而进行转换,常以数十年时间为单位。处在时代中心的一定阶级,决定着时代的性质,进而决定着时代的主题或时代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使得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从对国际环境的认识角度为把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应该说,这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推进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好时机,是进一步昂扬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大好时机,为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又增添了诸多极其有利的条件。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坚定不移,决不能轻易发生动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列宁所讲的大时代,不要去动它。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又特别谈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也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告诉我们,“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轻易认为时代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误认为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就是不顾客观事实,犯了急于跨越社会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左派”幼稚病的错误或别的什么错误。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是处于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们就不可能认清导致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无法找到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正确措施。 近百年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随着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广与深化,在行业上,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产业垄断向金融垄断发展;在空间上,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向全球垄断扩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今非但没有消逝,且在新形势下有了新变化。金融垄断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仅会促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