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第1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通信 资源 信息化

通信资源管理是管理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通信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通信网络资源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新旧设备共存,通信手段繁多,通信资源管理体制仍沿用传统方式,管理工作难度大、效率低,为尽快适应通信技术、设备发展,必须建立信息化通信资源管理体系,使管理人员能够纵观全局,根据通信资源的情况及辅助决策信息采取有效的通信手段和方式传递信息。通信网络的资源,既包括整个通信网中所有的物理资源、逻辑资源,同时也涵盖了在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各项业务资源。物理资源是电力通信网的基础,逻辑资源是通信网的展现,在此两者基础上的业务资源是其实际应用。通信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业务资源的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查询、配置、统筹、设计、规划等。通信资源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通信网络安全运行,高效的管理方式为公司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传统通信资源管理的瓶颈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司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通信网络体系,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全面覆盖各个通信站点并承载了大量业务,接入网的建设也在大力推进中。冀北公司通信资源管理主要分布在省、地两级的通信机构中,多年来资源管理的方式仍以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为主,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缺乏对整个网络资源状况的全面了解,难以快速有效地进行网络规划与调度。在通信网络出现问题时,由于对各种资源信息的掌握不够完整、准确,难以制定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各类统计分析和方式编制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通信网管理的运行维护成本较大。同时,现有的通信资源使用情况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电子化表单呈现出各种物理资源的使用情况,而业务资源的使用情况主要是通过专业网管工具进行查询和管理。物理资源和业务资源的管理分开,导致在日常的业务调度和方式管理中,容易造成部分网络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部分资源负担过重的两极分化,导致了通信资源整体的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涉及部门和人员较多,数据量大且分散,工作繁琐,存在数据的遗失、重复、错误等情况,工作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手工发送传真、对各站业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量大,而且出错的可能性大。这些问题给网络的运行、维护、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信息化与通信资源管理水平提升

目前公司各级单位通信资源管理涉及资源庞大而繁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瓶颈问题。随着公司信息通信融合发展,借助信息化提升通信资源管理水平为庞大的工作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从2012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推广通信管理系统,该系统作为资源管理的电子化支撑平台,为通信资源的全方位、智能化管理提供了便捷,为引导公司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该系统的建设以业务资源为核心,以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为基础,面向资源管理的各项应用功能,采取先进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定制化特点。借助通信管理系统,国网冀北公司在资源管理、业务管理、资源调度、告警管理、网络分析等方面有了飞速的提升。资源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对各种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的管理和配置,资源管理主要面向运行与使用,这些资源不仅限于点设备资源,还包含各种线缆资源。业务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对通信网承载的各类业务的管理,业务进行抽象以后形成通用化的对象,通过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资源调度功能主要满足通信调度人员和运行方式人员,可以用于开通或变更业务方式,应急处置下的电路调度,能对调度的流程进行管理。告警管理功能主要实现通过开放的接口,将通信网络的各种故障、告警信息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并根据使用人员的需求,进行筛选和辅助。效能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对通信网络的资源使用状态的动态管理,通过大量资源数据、业务数据、状态数据的分析得出网络的效能数据,辅助N-1、风险预警判断。网络分析功能是在效能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体资源使用数据、运行状态数据,提供方式分析人员、网络规划人员通信网整体的资源分布、业务占用状态。

3.信息化提升通信资源管理水平的多项举措

为快速推进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通信资源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支撑公司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工作,国网冀北电力公司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推进系统建设。一是摸清家底,通过细致的资源梳理和业务梳理形成整套完整、准确的资源数据,为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业务梳理是对目前通信网上开展的各种业务的情况进行描述和规范,包括业务的定义、功能描述、业务流程等,在业务规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通信资源的规范定义。资源梳理主要针对各类通信资源如厂站、机房、杆塔、输电线路、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等进行制定分配原则、资源定义,确保通信资源的唯一性并能统一管理。二是流程梳理,对规划、工程、运维、统计各个环节所产生的通信资源信息的流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通信资源信息流转的流程,作为日常工作提升通信资源规范化管理和通信资源共享的手段,同时通过系统的使用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不畅环节,通过需求反馈平台提出合理化建议,由项目组进行改进完善,促进系统的功能提升。三是强化分析,系统为运行值班、缺陷故障、通信检修等提供了信息化的记录平台,其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信息为多维度的统计分析提供了依据。通信运维人员可以结合设备故障履历分析网络中的薄弱环节,也可以通过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提出未来网络的规划思路,系统为通信运行、规划建设等提供了智能支撑;同时国网冀北公司结合科技项目对省级骨干网络进行N-2反措网络资源模型分析,提出基于调度中心和备调节点的通信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方案,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估体系,面向战略管理层提供网络运行的宏观指标,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关于信息化提升通信资源管理水平的展望

2014年,通信管理系统进入智能提升阶段,国网冀北公司借助系统的平台,着力于推进通信网质量管理、资源调度、业务调度、通信事务管理与决策辅助等功能的应用,提升资源智能化调度分析,通过资源影响业务分析、资源预警分析、网络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为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智能的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撑。

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实现对通信网资源的使用情况与使用效能的统计、分析和评估,如:资源占用率、业务承载情况等,将评估的结果作为通信网资源调度、业务调度的依据。在资源调度方面,主要实施对系统通信网资源的集中调度,由于通信资源存在层层承载的关系,种类繁多,关系复杂,导致网络发生故障时难以快速准确判断影响的业务以及迂回方案,所以通过系统资源的动静态数据层层关联,可以智能化的根据运行需求、故障处理或应急处置,实现基于业务的系统通信网资源调度。在业务调度方面,主要面向通信方式人员,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为主要目的,不具体区分通信网资源类型,实现端到端的业务调度功能。在事务管理与决策辅助方面,主要服务于通信管理与决策层,利用在线的通信网络资源数据,对网络的现状进行评估,辅助提出网络优化策略以及发展规划建议。

5.结语

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随着近年来通信网络的飞速增长,高效的资源管理手段显得愈发重要。国网冀北公司借助通信管理系统平台,深化系统资源管理应用,深入摸索提升通信资源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通信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支撑通信运行管理、业务流转、网络规划等工作。通过对网络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大量的分析、统计工具,帮助公司全面的掌握网络的现状,在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为网络的规划和优化提供指导依据。通过系统平台内传输网、业务网以及环境动力信息的综合管理,实现对网内各类资源的集中监控、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促进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了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樊荣.浅谈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科技资讯,2011(4)

第2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家各项职能的重要执行者,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的高低,更是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水平较低等,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作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简单地对单位所有员工进行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更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不高。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的管理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水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人力资源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长期下来将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其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以电脑、U盘等形式存放,甚至有的单位仍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这不仅不利于查找信息,还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相关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由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较多,就存在很嚴重的“条块分割”的按职能管理现象,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有多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容易产生数据管理分散、信息整合度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员工考核、激励机制等,这对其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差异化程度较高,信息化素养水平较低,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新形势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加强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内容的学习力度,及时了解相关的思想动态和方针政策,使其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的正确引导,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从现有的员工队伍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注重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这些人员不仅应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还应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必要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引进外部专业化的人才,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新形势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应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信息管理软件,提高对人事档案等信息数据的存储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利用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员对软件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注重软件的个性化,进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新常态下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整合内部的所有信息资源,加强相关信息的记录、汇总和分析,如薪资信息、业务项目等,着力构建一个动态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清晰地登记出所有员工的部门和工作职能。与此同时,还应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对所有数据信息的监测和优化,确保信息的正确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进而实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采取相应的立项手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第3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关乎国计民生,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协调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庞杂的信息,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支撑技术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水利工程信息化满足了工程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要求,整合、优化了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的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配置。借助于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且根据统一的信息格式与标准,生成数据报表,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信息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及时高效决策,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由需求驱动,主要靠技术革新来推动。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主要从特定的技术方案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组织业务的匹配程度,同时忽略了工程参与者的真实需求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当以信息技术与业务组织的匹配关系为重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以实现业务通用性。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2.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不仅仅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它是与组织需求密切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现有的业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改进,然后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不仅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同时也是组织架构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与知识创新模式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涉及不同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不同工程之间以及工程与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等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参与方,面临不同的管理问题,相应的信息化需求也不相同。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管理信息化主要以规划为主,这一阶段的需求是设计的可视化和工程所产生效应的预测。主要包含工程投资计划情况、工程预期效益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建设阶段,参与的协作单位较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跨地域、跨组织、跨时段的协作。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信息化以施工为主,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自动化控制。由于施工现场劳动密集,人员流动大,物料控制要求高,需要将现场信息及时传达至控制方,对工期、成本和风险加强控制。水利工程的运营期具有长期性,管理信息化主要以监控、维护为主,通过信息化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工程的健康合理运行,以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相对独立,不同阶段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重点不相同,信息化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采用的技术平台也不相同。还应当建立与技术平台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工程案例知识积累与创新机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运营管理、伙伴协作、公众服务和集成创新[2]。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涵盖组织管理、组织沟通、资源调配、产品生成等方面,其内涵可以归纳为: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见图1)。

2.1.1公众服务

水利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是公益性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影响公众居住环境、移民安置,在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水利工程项目享有知情权,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概况、工程项目建设的必然性、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等洞时,社会公众需要一定的渠道向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等提出意见与要求。由于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需要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通过项目信息门户,将项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特别是一些热点工程项目。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门户与项目建设方交流、互动,提出要求与看法。建立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知悉权,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监督提供了渠道,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集思广益,发动社会公众为项目建设谏言献策,使项目更加顺利地实施。

2.1.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建设管理不仅是指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还包括水利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水利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得出评估报告。对水利工程而言,生态环境影响及移民等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实地勘察,绘制工程图纸。施工阶段工程参与方众多,涉及面广,在过程上,它包括了工程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在专业分工上,则体现为对工程招投标、工程概预算、工程进度、工程合同、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物资材料移民安置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化管理。

2.1.3集成创新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相关或类似工程建设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收类似工程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同样,该工程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为其他工程吸收、利用和再创新。不同工程之间通过知识集成创新的方式,构建工程管理知识库、管理案例库等,最终实现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

2.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领域模型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信息源可分为资源、施工活动、产品、项目管理组织及外部管理组织5种,这些信息源可称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G简称“要素”。基于这些要素进行抽象,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领域模型。其中,要素包括与工程建设及运营相关的各类组织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人员领域模型描述的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主要包括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

3.1组织构成模型

组织构成模型包括项目参与方的管理组织形式和项目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方,因而会产生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的构成也就有所不同。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构成I信息的流动方式与效率依赖于管理组织的结构。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参建方主要包括业主、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等。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地域分散,每个工程项目包含的信息庞大。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需要统筹规划,需要实时掌握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以保证资源调配合理、投资分配均衡。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涉及与工程相关的多个组织和社会公众,是典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具有实体设施投资巨大、技术标准复杂、建设及运营周期长等特点,例如三峡工程。此外,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民生及国民经济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中所涉及的各类组织及人群划分为建设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

3.2资源构成模型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消耗资源和周转资源两类。周转资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分为管理人员和工人;消耗资源主要包括构件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包括征地移民、生态效应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利工程项目消耗各种资源多,需要多专业的联合作业,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可以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实现异构组织的资源共享。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借鉴相似工程的方法和教训,也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工程所借鉴和利用。

3.3业务构成模型

业务是由具体的管理活动组成的。水利工程管理的业务包括造价管理、财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业主、政府主管部门、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部门主要承担监管与审批职能,施工承包商以工程建设为主。管理中涉及的业务也不同,其业务构成模型也具有独特性。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

组织构成模型中存在建设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三大类实体。组织构成模型与业务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协作与整合,进行信息、资源交流,产生出与组织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业务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各组织现有的信息系统是为适应本组织特定的需要,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的。由于技术周期性更新,不同阶段技术发展水平不同,考虑到组织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信息系统逐步引入和更新,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各组织的信息系统大都以孤立的方式运作,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建立集成式的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可以在充分保证现有业务系统流畅运行的情况下,形成较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三方面的内容。依据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的实体要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不同参与方、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不依赖于特定技术平台,能够提供跨组织、跨地域的,为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信息化指导的信息化架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见图2)。

4.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信息化架构的其他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为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公共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上层流程及业务系统提供共享的物理平台。基础设施层的网络部分包括有线、无线及其他特殊网络的园区网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位于偏远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性较差,多使用有线网络。使用虚拟网络将园区网络与外部网络整合,保证了网络的逻辑独立性,在图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理集中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设备等,为水利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服务。在基础设施层面,依托网络整合,达到了设施共用。

4.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功能是统一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以数据管理系统为依托,以数据交换系统为保障,为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并协调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提供一致的数据查询、管理和维护,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基础设施层的数据库硬件及网络资源进行物理集中,数据资源层的数据库资源进行逻辑集中,两者结合形成独立的数据资源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水利项目数据库、基础业务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存储备份、灾难恢复机制、数据安全机制、数据接口标准等。

4.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面向用户的具体应用,提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动态配置与升级应用系统。业务系统之间大多为异构平台,其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通过数据资源层实现。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实现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水利相关企业对本单位多个水利项目建设进程的掌控,包括进度控制、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信息查询、动态跟踪管理等。

4.4服务层

服务层向用户提供系统界面,同时也是信息门户和交流渠道。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各应用系统身份验证部分的剥离和重构,实现用户的单点登录和多种应用。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第4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5-0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通过作为新疆地区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及自动化水平,成为加快新疆地区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1]。也是水利事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但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监控和防范的内容,水利工程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因网络不通畅,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导致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因信息资源不完善导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2]。

第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由于需手机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还需分析当地水文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偏低。

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资金是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需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与相关单位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吸收民间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另外,需对新疆地区信息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大量水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3]。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统一的处理和保管,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需掌握相关信息,并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出合理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水利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多和建设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对已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工作人员的队伍,使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水文灾害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需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能对干旱、洪涝等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依此作为依据制定抗旱和防洪措施,使水文灾害的随时降到最低。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基础设施不全、网络系统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在今后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对水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不断壮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新疆地区未来几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努力,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第5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 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 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 项目管理方式

3.1.1 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 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 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 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 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 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 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 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 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 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 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 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 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6)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及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2] 王建武, 陈永华等。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友国。 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9月。

第6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近年来我国科研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逐步扩展,将新型科研成果逐步应用于现代科技中,实现石油工程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应用发展,促进石油开发和应用技术的逐步发展,推进我国石油开发工程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化水平。

1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工程逐步向着专业化、科技化范围发展,推进我国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石油应用发展趋势,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和整理采用智能化手段,石油企业主要采用整齐化一的管理手段,实际操作与远程控制相结合等多重数字化管理手段促进我国石油工程的创新与发展。

2当前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

2.1信息资源数据化需求

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首先体现在石油资源数据化需求。互联网应用范围进一步广泛,石油工程中石油开采,石油化验,石油提取等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数据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主要采用人工数据统计与计算机数据相结合手段进行数据库管理,随着石油工程开发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传统石油信息统计办法已经无法满足逐步扩展的数据管理,需要对石油工程数据资源信息化需求程度进一步提高。

2.2生产技术信息化需求

其次,石油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开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应用改革中应用的资源类型之一,并且石油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展,传统、单一的石油提取生产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资源应用的趋势,加强石油工程生产技术信息化需求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工程的升级转型,提高石油利用率,降低资源应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石油应用工程生产管理信息化,独立化发展。

2.3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

再次,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是由石油工程资源管理中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生产需求等决定的。当前我国石油工程管理主要采用KU网络管理系统,但石油工程管理的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石油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远程化管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2.4石油应用的信息化需求

最后,我国石油应用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分为石油基础设施管理和使用应用管理。石油基础设施应用管理中,石油开发管理中二级以上的石油应用开发管理已经形成完备的石油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系统基础性逐步增强,但二级以下石油应用基础设施管理建设的网络体系还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加强石油信息化需求;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主要体现在石油信息资源管理中,大型石油企业的石油提取,石油应用管理水平已经出具规模,但中小型的石油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增强石油应用信息化需求。

3加强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的建设策略

3.1数据信息整理,实现石油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加强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的建设策略主要体现在其一,数据信息整理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石油资源管理信息化。实现石油工程信息收集整理的途径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初期数据信息资源的整理,即对数据开采中石油开采技术,石油开采中相关石油检测数据等上报;石油工程勘探中各部分工程管理中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应用,即石油工程运行过程中各部分石油检测部分实现对石油开采过程中数据详细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应用,实现石油工程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运行,为数据资源的应用管理提高了信息资源作保障。

3.2更新生产技术,促进生产技术科学化

其二,更新生产技术,促进石油生产技术科学化。准便石油开采,勘测开采过程中相关技术水平的深入应用,加强石油开采中自动化开采手段的进一步应用,打破传统石油检测,石油提取,石油转化等单一的石油成产技术手段,推进我国石油工程中生产手段的提高与进一步应用,实现石油工程技术水平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石油工程中软件应用程度,软件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3石油工程管理流程信息化

发展其三,石油工程管理流程信息化发展,结合我国石油工程中中应用的KU网络技术实施石油资源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将远程操作,远程技术管理与KU网络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推进石油工程各部分管理逐步实现独立化管理,同时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实现石油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发展,加强石油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发展,促进石油产业的转型发展,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4掌控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石油应用管理信息化

第7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路桥企业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路桥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是路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对路桥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不足。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对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到位,很多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人工绩效考核的方法,没有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在信息时代,加强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各种信息技术对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一、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条件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就是各种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信息化管理软件等,当前很多路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面临较多的现实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各种硬件配备不足,导致信息化管理很难开展。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健全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是当前很多路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大多数的路桥企业都比较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员工的激励,因此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带来严重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水平

随着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改革,路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并且还要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当前很多路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缺乏专业化的技术和水平,综合能力水平较低,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学习较少,没有掌握太多实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导致路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受到影响。

二、信息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加强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时代,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处理都要经过计算机设备和相应技术,在路桥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进行创新,实现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完善。第一,在硬件上要加强对各种计算机设备、通讯系统的构建。第二,在软件上要加强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对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比如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在职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和了解,并且要实现及时变更,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参数,当人员的某项信息出现变更的时候其他信息也能相继实现自动更新。同时,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管理,例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都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抓取、存储、分析、利用,通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人力资源高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对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特征,对路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使路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要将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作为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完善路桥企业内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广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且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观念的改变,培养其信息意识,促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例如信息安全制度、信息传输制度等,规定员工必须使用各种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相关事物的管理,使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人力资源管理。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思想的转变,加强对各种信息化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利用,比如定期在路桥企业内部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信息化培训、讲座等,使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对路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信息操作方法进行了解,提高管理效率。

三、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路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路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是路桥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加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路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薛慧永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咏渠.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6).

第8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要求;改进方法

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于企业发展和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要提高企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就要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好新技术,积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解决好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不足和矛盾问题,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技术运用尚不够完善和成熟,但不少企业已经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但由于我国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运用经验不够,不能构建长久有效的应用机制。某种程度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1]。在日常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层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持保守态度,不能实际开展信息化管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做到认真落实。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形势了解不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仅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信息系统和程序,就以为完成了信息化处理。还有一些公司在进行信息系统处理时,只选择性地使用对于公司当前利益有效的方法,看似满足了公司眼前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公司长远发展存在局限性,使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受限。这种狭隘的思考方式只关注到了信息系统的使用功能,没有考虑公司长久的战略性发展,不利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发展和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2]。

(二)实力不足,好高骛远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不是为了赶潮流,需要考虑到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从实际的综合情况出发,客观评价自身的实力。企业需要在内部培养、组建人才小组,针对公司内部情况开发实用性软件。但主要问题就是,公司平时不注重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虽然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投入和应用信息化的想法,但总体水平欠缺,无法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软件系统。因而要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就需要从长远考虑,首先从增强内部信息技术的实力开始。另外,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多数企业要求公司内部各部门自主提供各自所需的软件,进而针对性开发和使用。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联系松散,个性化突出,没有一个有序、系统的管理方法,有些没有太多必要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也运用其中,造成了工作的冗杂。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盲目地好高骛远地使用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工作,是缺乏实际性的表现[3]。

(三)管理不足,认识不清

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许多企业还存在认知上的缺陷。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化系统处理工作,企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都还不够,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在项目的开发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调整,这就使得实施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缺乏条理性。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会导致系统的开发目的模糊、应用程序混乱,等到实际运用到工作中会发现信息大量重复,甚至会出现许多无效信息,造成工作量加大、数据更新缓慢、降低工作效率,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就要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序运用的目的,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针对性的开发。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主要方法

(一)企业领导要足够重视

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定要首先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在工作中的应用地位,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独到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重视人才的信息化管理。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完善人才管理工作,但是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关注度较弱,即便是配备了人员和设备,但资源管理人员持消极心理,最终还是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高层领导需要提高重视程度,积极倡导、鼓励,才能最终推动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合理应用。

(二)管理部门要优化机构、规范流程

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原有的工作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通、整改,需要企业督促优化管理机构,不断强调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应用也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员工技能的培训、不断更新技术,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需要管理技术的不断强化,提高信息化应用的实用性才能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规范性要求

要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需要信息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需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公司管理机制中,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管理基础,还要具有专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对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能够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基础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基础性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进一步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人力基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创新方法、积极思考、研究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综合发展的关键,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萍.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中国商贸,2014,(28):56-57.

[2]李伟.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25-26.

第9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水利

目前,水利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防洪抗灾以及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关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行业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水利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水利信息化技术及其在我国水利管理中的不足

1.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并广泛利用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处理和服务等资源,以便使得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及其效能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

2.水利信息化特点

融合: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3S(GIS、GPS、RS)系统、通讯网络、数据库、数学模型、系统集成等技术的相互融合集成

共享: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创新: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3.水利信息化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存在不足

首先,信息资源不足:一是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一、时空搭配不合理;二是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三是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不畅。

其次,信息共享困难:主要表现为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最后,应用基础薄弱: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标准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层次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二、信息化技术建设的主要内容

(1)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的基础,由水利信息采集、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三大部分构成

(2)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由信息汇集与存贮、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组成。

(3)支撑应用是将水利业务中的共同业务逻辑作为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提取出来,形成业务应用开发所需的基本组件集,减少重复开发,提高业务应用的规范程度与技术水平。

(4)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 保障环境包括: 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政策,资金,人才队伍。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是新时期治水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的需求。当前,水利行业已经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水利行业的中心任务逐渐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向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水利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资源管理都离不开建立在对各类水利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大量科学分析处理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

(2)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水利行业的公共服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在水利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及时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水利管理的信息;其次,通过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治理水利的效率,还能保证水利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平,并由群众监督并传递的反馈信息,合理更正治理措施【3】。

四、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制定目标。基于未来水利管理向着竞争与合作共存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水利管理应该综合参照电子商务以及虚拟企业等表现形式,分析水利业务在水资源、水土保持、河道、水利工程、滩涂围垦、农村水利以及水政执法监督等领域的应用,从而在水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基础上,建立电子政务、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等,以便对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做出适当的规划。

(2)培养专业人才。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是水利污水管理能否成功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其中要求管理人才一方面能够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加以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信息化真正为水利管理服务。为了满足着两方面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需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准确地掌握水管理的全部含义,并要将信息化管理的观念牢记在心。水利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专业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以及中高层领导都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断学习应用新的信息化知识技术【4】。

(3)管理体制的建立。水利的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坚持管理制度规范。水利管理需要建立水政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对各方面的项目流程包括水政巡查、水事纠纷、水行政处罚、水政监察队伍等进行合理的更新以及调整,以便保证各个水政管理流程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和顺利进行。

(4)信息化系统的合理选择。由系统开发专家、电脑技术专家、水利管理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信息化联合开发小组,建立局部监控中心、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江海图像监控点、江海基础数据库等具体信息化实施方案,并在调研以及系统分析得出的调研报告基础上制定一个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完成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实现【5】。

此外,水利信息化还可以让管理制度、方式以及理念等各种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水利管理成本。同时,利用水利信息化实现水利管理工作,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5】。

五、结束语

水利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我们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以及行业理念等多方向努力,争取令水利管理在体制方面取得创新性的进步,全面提高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轶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05):11-13.

[2]刘增.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22-25.

[3]丁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进步[J].山西财税,2009(02):35-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