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学习环境的影响精选(九篇)

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1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没有在英语交际环境中进行实践的英语口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口语,没有英语口语的交际环境是不完整的交际环境。英语口语学习的目的是与他人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能够在全球化的今天尽快适应国际化了的交际环境。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无疑会为大学生的发展打开一片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提供更多的机遇,从而为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与交际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交际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了九年、十年的外语却很难与外国人交流,主要原因是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交际环境的不足。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认为,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对方往往对发音和语法错误比较容忍,而对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错误颇为计较。这说明在缺乏交际环境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所熟识的是语法、词汇、考点、要点等等与应试相关的内容,而与实际的交际环境距离甚远。这使得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即使是高分考取了硕士、博士以后仍不能从容游刃于各种实际交际环境中,从而为多年辛苦的英语学习留下遗憾。为了避免沃尔夫森所说的“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错误”,除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点滴外,主要得通过大量的环境交际实践来获得丰富的英语交际经验。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所获得的英语口语交际环境的机会很少,他们所拥有的交际环境仅仅局限于师生课堂问答或老师布置的口语对话作业。因其形式的单一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决定了这种狭隘的大学英语学习的交际环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交际的实际能力。渐渐地很多大学生“沦落为在传送带上移动并被填入有用知识和必要技能的、被动的容器。其结果……是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惰性:反映迟钝,毫无主见――或者可以被描述成病态的倦怠。”(Peter Abbs.,1994)作为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大学英语学习的交际环境,帮助其创造真实的语言氛围。因为语言环境就好像沟通人体的血液;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学”;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也才能真正“活用”,达到理解和表达、交流和沟通。大多数学生没有出国的机会,那么,如何创造真实而丰富的大学英语口语学习的交际环境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为广大的公共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外语教学平台。

改善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交际环境应该从英语口语这种最直接、最便利和最快捷的交际方式入手。学英语只听不说或只读不说,都是无法学好的。现在,很多大学生整天只知道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看英语书,不停地做应试练习,却不开口说英语,不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只能通过听、读吸收语言,而不能通过口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应用和确认学过的英语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英语的。虽然学习英语口语每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虽然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只能“学得”,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改善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交际环境,实际是要开辟更广阔的习得场所,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给大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机会。有人认为,只有儿童学习语言时才能习得,而成人学习外语时就不再能习得,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是习得中有学习,学习中也有习得。如果把英语学习从课堂扩展开来,使英语学习与英语交流无处不在,那么学生就会在生活中无意识地学会很多英语知识和外语交际技能。英语交际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目的与情境,交际环境的改善能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转化成真正的社会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所学英语口语的可接受性和得体性。

三、了解交际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为了了解交际环境对于在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笔者对本校600名本科在校生进行了口语测试。我国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于1999年开始试点,考试的设计原则是以信息为纲,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体现语言交际的交互性(杨慧中,1999)。为了较好地体现该原则,笔者在口语测试中模拟真实语境,考查锻炼学生的实境口语交际能力。测试分为两轮。口语测试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口语内容(40%)、语言表达(30%)、语法规范(20%)和语音语调(10%)4个部分。第一轮测试内容围绕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如食堂就餐、借阅图书、邮寄包裹、商店购物、健身运动等。

笔者从2004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00份学生成绩进行了频数统计。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处于80~84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5%),80分以上人数比例达到60.5%,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表明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还是比较理想的。从口语内容上看,绝大部分学生(150名)都得到32分或32分以上的好成绩,但32分以下的学生成绩的累积百分比达到25%,表明在把口语内容的范围缩小到最常见的校园生活话题之后,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理想分数。在语言表达方面,高分段和中间分段具有较多的人数,表明学生对于词语、词组、常用句型等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别。语法规范是多数中国学生的强项,有68%的学生依靠多年的语法基础得到了18分或18分以上的好成绩。语音语调在口语测试总分值中所占比例较少,其成绩近似为正态分布。

接下来,笔者从上述被测人群中选了一个56人的小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与分析。第二轮测试的内容从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旅游以及科普知识等方面。多数学生在第二轮测试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学生口语测试总成绩近似处于正态分布,但80分以上人数比例明显减少,仅为23%,而且绝大多数学生(30名)成绩都在65~79分之间(包括65分和79分),即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表明学生在他们所不太熟悉的话题范围下,其口语交际能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口语内容上看,整体趋势虽成正态分布,但32分以下的学生成绩的累积百分比达到89%,表明在把口语内容的范围扩展到校园日常生活话题以外,原来学生认为很有话说的内容一下子变成了拼凑与尴尬,交际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无话可说了。在语言表达与语法规范方面,可以看到无话可说的拼凑与尴尬过程中,学生对自我口语能力的信心产生怀疑,从而在交流时产生紧张与慌乱,以致有些语言表达流利的学生在自己的强项“语法规范”上也留下不少遗憾。在语音语调方面,总体情况与第一轮测试相当,但由于前面各项的影响,已经使口语的交际效果大打折扣了。

四、大学英语口语交际环境的现状与改善

上述的口语测试只是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实例,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带有普遍意义。例如,学生较弱的是口语表达,它与口语内容密切相关。平时缺乏练习,没有足够的英语交际环境,导致多数学生表达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没能改善英语口语学习的交际环境,从而影响了教学中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英语口语实践技能及技巧方面的训练,因而在毕业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难以承担工作后的某些交际上的任务,不能适应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

对于改善大学英语口语交际环境的途径与方法,笔者归纳为三点:首先,鼓励学生日常生活尽量用英语交谈,创造英语口语交际的校园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肯定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像运用母语一样地去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要积极调整口语教学方案,随时倾听学生在口语练习时的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予以指导。库克(Cook,1996)曾说过,“人们都是通过听来学会说。正是通过听及与人交流使得我们能最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因此,除了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讲述少量目的语文化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相关选修课的学习,鼓励他们参加英语角,多与 “老外”、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沟通,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其次,增进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创造充足的课堂英语交际环境。如教师可就所要谈论的话题设计一些问题,可以师生间相互问答也可以学生间相互问答。为了使提问与回答顺利进行,教师事先给出可能涉及到的词汇、句子,然后根据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地运用,从而创造一个既活泼有趣又充实的会话环境。对于班级人数较多的口语课堂,教师可以将学生自愿分组。因为很多学生习惯了安静听课和服从老师的学习方式,所以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因怕出错、出丑而羞于张口,而在自愿结成的小组里,这种压力减小了。各小组可以选出组长,以便及时和老师沟通,并鼓励每次选不同的组员回答和汇报讨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互动提供心理上的保证。此外,每隔一个月或一个学期,教师可以请表现突出的小组在班级介绍经验,以提高各小组的活动质量,同时还可激发其他各小组与之竞争,使小组活动充满活力。

第三,鼓励学生在课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广阔的课外英语口语交际环境的实践奠定基础。就学生个体活动而言,教师可以用定期布置并检查阅读书目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各个领域的书籍、文章,丰富学生的思想内容,加深对社会各方面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附在教材后面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跟读学习地道的发音,通过附加的图片描述,增强语言表述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进行自问自答的口语练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练习伶俐的口齿,通过看英语字幕原版电影练习领悟理解能力和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还可以通过接续人物对话的方式练习口语。笔者曾帮助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即看某段英文电影对话时,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有了上言时,就按下暂停键,让学生根据对话的交际环境接续可能的对话内容。这种方法寓教娱乐,深受学生欢迎。就学生集体活动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口语比赛、演讲、辩论等活动,并尽可能多地涉猎各个领域的内容。还可以有规律地参加校内外英语角。在课上的口语交际环境只是每周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时,而大量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交际环境才是最应该充分利用的。

五、结束语

改善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交际环境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值得去思考和探索的题目。这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浸泡在英语的海洋里,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自由自在、乐在其中。正如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所说的那样,“外语教学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这既概括了交际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Peter Abbs. The Educational Imperative: A Defense of Socratic and Aesthetic Learning[M].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4:14.

第2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教室 学习效率 温度 噪音 光线

一、引言

当今,人们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室内进行并完成的,办公室、教室等封闭的室内环境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地点,而人类在室内的学习或工作效率除了受个人因素影响外,室内的环境因素也会对人类的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20世纪30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考察厂内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尽管当时的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又引起了二战后英国研究者的研究。环境影响行为,就是说人们在环境控制的范围内所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行为。

目前国内研究方向更多倾向于对大型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国外的研究方向也多倾向于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环境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进行大量量化而系统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内外学者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室内环境对人类工作学习效率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忽略了这个方向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因此,本实验通过对光线、温度、噪声等室内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来探究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此次实验假设是:1.在光照较亮、温度较高、噪声较小的实验环境下,学习效率更高。2.在上述的环境下,词语识记比逻辑计算成绩更好。

二、方法

1.被试

此项实验分为三组(光、温、声),分别每组随机抽取90名被试,共计270人。男女比例均衡,男140人,女130人,均为长江大学大二在校生,年龄范围在19-22岁之间。

2.实验材料

编撰有学习效率测试量表,该量表为研究者自行编制,包括两个部分:识记部分与逻辑部分。

识记部分由30个汉语成语和13个英文单词构成。前者均为四字常用成语,后者选自专八词汇。逻辑部分由40道简单的综合运算题与5道逻辑判断题组成。

3.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次试验采取被试内设计中的小样本设计,每组被试人数为90。

(1)实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

为了确保实验中被试的均衡,此项实验会在学校内随机抽取实验被试,并控制每组被试的男女比例。因为实验材料为识记(单词及词语)与逻辑(计算及图片),为了控制先前知识经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非语言与非数学专业的被试,并确保每组被试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

与明适应过程相比,暗适应过程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在光线实验中我们的实验顺序由暗到明。

根据有关人体对温度感觉的反应时差的研究,我们在温度实验中将温度由高到低进行控制。而在噪音实验中,为避免差异延续效应,我们将噪音分贝由静到噪进行控制。

为消除被试个人智力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我们采用匹配法及随机化技术将被试进行分配,并在实验前用听音乐看娱乐视频的方法使被试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进行实验之前将有身体疾病或心情不佳的被试排除,以免影响后期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恒定法对实验室内环境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2)实验程序及过程

学习效率量表具体呈现方式为:包括30个四字汉语成语(1分/个)、13个8―9字英语单词(2分/个)、40道数字计算(0.5分/道)、5道图形逻辑(4分/道),各项分布均为25分,共计一百分。识记部分乘以40%加上逻辑部分乘以60%获得总分。

识记部分:四字汉语成语均选自常用成语,并用PPT进行呈现,每幅PPT中呈现10个汉语成语,共三幅。每幅呈现50s的记忆时间,2min的书写时间。每幅PPT汉语成语难度保持同一水平线。英语单词选自专八词汇(一共选用50个英文词汇:8字母20个、9字母20个、10字母10个)。同样用PPT进行呈现,每幅在50个词汇中选用5个单词,共三幅,每幅50s记忆时间,1min书写时间。

逻辑部分:数字计算由三个百内数字进行混合运算,共40道题。图形逻辑选自门萨智力测验。共同编撰此量表,共5道题。一共15min书写时间。

实验共计进行两轮,在分别改变物理量温度、光照、噪声的条件一一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前后两次的副本信度为0.502。

三、结果

实验结束后剔除极端数据和无效数据,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实验结果,如图表1和图表2。

表一,三种环境因素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注:总分一为在低噪音、低光照、低温度环境下被试测试成绩,总分二为在高噪音、高光照、高温度环境下被试测试成绩。

在光照试验中,总分上被试在光照较弱的测试答题成绩明显好于光照较强的时候,而sig显示p

表二,三种环境因素对识记与逻辑成绩的影响

注:环境一对应表一中总分一的室内环境控制条件,环境二对应表二中总分二的室内环境控制条件。

从上图来看不同环境给识记与逻辑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光照试验中,在识记测验里,结果与总分结果保持一致,光线较弱成绩好于较强成绩,p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光照、温度、噪声三个不同变量控制下,前后两次试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无论是在识记方面还是逻辑方面,光照较弱、温度较低、噪声小的环境下,被试反而有更好的试验成绩。

四、讨论

从结果上来看,实验结果与我们预期结果有些不同。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较为舒适安逸的环境更适合学习,所以此次实验的假设为在温暖、明亮、安静的环境下学习效率会更高。但是实验结果却是在温度较低、光线较暗、安静的环境下学习效率更高些。为了找出实验结果为什么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我们对实验数据重新进行处理分析后发现依旧如此。

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得出了预想原因。从环境心理学上讲,温度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周围温度,即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属于客观温度,在本次实验中即为被控制的温度;另一个则是有效温度,即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属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一些研究表明,低温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达到较好的心理状态。此外,如果室温和户外温度相差较大也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个体能知觉的有效温度范围内。

我们根据其他研究者对温度与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推测,不太低的温度增加了唤醒,又不会给躯体适应机制造成负担,这有利于人们进行作业。而本次实验中的温度实验是在冬季进行的,室内低温控制与室外温度是相同的,即在8℃~10℃之间,高温则控制在18℃~20℃之间,在冬季,这个高温范围人体对其感知为温暖舒适。因此在实验中被试在低温环境中的学习效率高于在高温环境中的学习效率。

五、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人们在舒适环境即我们之前预期的温暖、光线充足、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更容易产生疲惫感,或者说因为环境的过于舒适,人们的心理容易处于放松或松弛状态。而学习是需要集中精力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在这种冲突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证明是否正确。

此次试验中,被试的座位次序分布是否有对实验产生影响,空间密度是否会对人类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目前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影响虽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仍旧有巨大的空白之处。

参考文献

[1]崔凤 唐国建 环境社会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钱钰 教室环境――学生的隐形课堂.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22。

[3]刘欧子 胡欲立 刘训谦 对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2,15―19,。

第3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语言环境;初中生;英语学习;影响

G633.41

英语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像我们这样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者接触学习环境中了解自己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对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热爱,也增长了学习者为促进自我的学习,进行语言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对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热爱,也为自己所需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条件。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对于学生有哪些影响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教师很好把握好。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于是,在英语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读了几年英语之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为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不能透彻领会或阅读速度极慢;很多学生会背不少的句型,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则错误百出。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却说不上几句英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环境会对初中生学习英语自主性造成影响,应加以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建好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学科感兴趣才会努力去学,并想着学好它。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将会逐渐丧失。开始许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并想着一定要把它学好,但慢慢地就不想学了,例如他们想学习单词,但一到句子和课文他们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他们整天都只在一个枯燥的环境之中学习英语,没有半点的趣味。其原因就是学生一直都处在一个汉语的学习环境中,刚开始他们对英语充满好奇。在课堂上也觉得学到了知识,但一到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怎么说才可以,他们学到的也只是40分钟里学到的。就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不想学习英语了,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禁锢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里,应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创设英语角,提供更多学习英语的机会,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影响教师的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材料。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课文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是非常有效的。但一切要切弄懂课文中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发音、词义、句义,牢固掌握,准确理解全文,并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朗读成诵,形成语感。这样,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考试中遇到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文的整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单词、体会语法,这比脱离语境单独背单词、学语法效果要好得多。这也就是英语语言环境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所在。

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若是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将会影响到语言输入量,减少学生的知识摄取,对于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初中生往往被高分迷住,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得到好的分数,但是具体的语言的应用他们就不怎么注重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学生应该在把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向地道的英语迈进,应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从外界获取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不断地发展、调整、完善或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系统。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它是人、物、事、时、空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在社会交际需要中产生的,并在使用中得到发展。人们通过语言的运用而掌握语言,在交际中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就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交谈。不仅在课上能创设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创设一个语言环境,如用所学语言进行相互间的问候、会话,谈谈校内外的新闻,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能在这样随意的氛围里锻炼自己的口语,扩宽自己的词汇量。此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创造外语环境。由于多媒体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因此最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图像与声音的再现。学习者不仅可以听到地道的语音和语调,而且能直接看到对话的环境和现场,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和姿势等,从而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吸收与模仿,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境界。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认识到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行为科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114-02

Theor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MU Wei-wei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e-Learning will be favored by more and more learners. In this thesis, 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behavioral science, it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e-Learning behavior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learning behavior of learners. that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 on e-Learning, it lay the foundation that for researching of the rules of e-learning behavior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Key words: e-learning behavior; effects on the e-learning behavior; theory of behavior science

在网络时代,各种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似乎再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了。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的渗透和扩张,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各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从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进入校园到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开放课程(Open Courseware)、再到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地体会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之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1 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当今,已经远远不只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共享资源的工具,而是可以全方位的渗透于受教育者学习、成长的各个层面。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谓是最能够展现和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所带来影响的群体,但是结果往往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由于在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是丰富多样的,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灵活的,学习环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研究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为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

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时,若应用得当,会成为受益者。通过研究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可以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建设,使教学信息化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优势。

2 )为学习者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网络一代”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思维方式,从而纠正其行为的偏差,为提高网络学习能力,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3)有助于对学习者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可靠的评价依据,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方式,为客观的评价学习效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 网络学习行为的内涵

网络学习行为其本质是人行为的一种,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要研究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必须先明确这种行为的特征以及研究这一行为的理论基础。

究竟什么是网络学习行为呢?这一概念尚未有权威的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彭文辉等人[1]总结的网络学习行为的概念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网络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行为。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阐释,其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依托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完成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受学习者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及交互灵活性较大。学者杨开城、李文光等人提出:“行为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的客体、行为工具、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该群体的组织规则和任务分工等要素[2]”。其中网络学习行为的主体即学习者本身,而行为的客体指各类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行为工具泛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网络学习的各种软硬件,学生群体的组织规则和任务分工则是由学习内容的形式和具体的教学任务目标所决定的。

3 行为科学理论对网络学习行为研究的指导

早期著名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行为是由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环境的刺激使有机体产生了反映,于是产生了行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则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应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个体的特质、环境、行为是相互影响,三方互惠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特质与环境都会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另一方面,行为对环境及个体特质也具有影响。

在网络学习系统中,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伙伴可视为环境,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也可视为个体特质,这些显然会对学习行为带来影响。例如视听型学习者,习惯于通过视频、图片、语音等资料进行学习,而读写型学习者,则习惯于通过讲义、课件、文字性资料等获得信息。这些个体特质差别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以及媒体类型的选择,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学习行为。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内容、质量和安排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习行为也会影响学习环境,因为网络学习行为中的交互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展开的,良好的互动交互会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资源的呈现以及学习效果的优劣。当然,学习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情绪、态度等个体特质。例如,近年来伴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如果校园网不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快捷访问,必然不能形成以移动网络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体验。

4 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的分析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并影响到了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以及学习效果呢?要从学习者的网络行为的类型入手,以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4.1学习者网络行为的类型

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3]表明,学生的网络行为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网络沉浸型:热衷于网络购物、游戏等娱乐活动,部分人甚至因为沉溺网络而影响学业;保守冷静型:认为网络可以缓解学习等多方的压力,可以在闲暇时利用网络娱乐,但不会沉溺于网络,行为相对保守和冷静的;信息前沿型:能够比较恰当地评价和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其视为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主要工具,信息素养相对较高;社交活动型:喜欢利用网络与他人沟通交流,认为网络对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享受与网络这个展现自我的最佳平台。

从上述的研究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显然并非都是积极和正面的。只有部分学习者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展开学习,而更多的学习者如果对网络应用不当,不能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甚至还可能对其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对待如今个性鲜明的“网络一代”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方法引导其学习行为,而是要关注于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引导方式。

4.2对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因素的分析

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应该关注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因素,依据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影响学习者网络行为的因素包括:

1)网络学习硬件环境

网络学习行为的硬件环境主要指保证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环境,毋庸置疑良好的网络通信性能、高效的传输速率是网络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网速缓慢,无法传输文件等网络故障,必然会产生沮丧和学习焦虑,甚至是放弃网络学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效果。以高校信息化教学为例,首先要建设高速宽带校园网络,并且增大覆盖面积,不能仅限于教学楼,还应延伸至宿舍、图书馆甚至校园的各个角落,且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标准和安全保障,信息交流更加的便捷。

2)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是支持网络学习的软件系统,是开展网络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的必备条件,国外多称为学习管理系统、 e-Leraning平台等。一个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系统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智能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4]。

网络平台的易用性、稳定性和认知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其中认知有用性将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其中认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对平台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观感受。如果学习者对某一认知平台具有良好的认知有用性,则其学习满意程度也会提高。另外,平台的个性化设计和更加完整的功能设计有助于缓解学习者的消极情绪,降低认知负担。

3)网络学习资源及教学设计

网络学习资源指各种学习资料,如课件、案例、题库、网络课程等教育者在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引导和学习评价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特别要考虑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心态与偏好,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疑问的解答以及评价方式。有研究指出,网络学习共同模式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协作式、头脑协作式、小组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效果明显好于简单的说教。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当前U-Learning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已成为全球各国教育权威都认可并极力推崇的先进理念[5]。将云计算技术运用的专业教育平台,打破了教育信息化的边界,使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加高效,使学习资源的建设向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转变。为网络学习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带来了可喜的转变。

4)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与群体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要求学习者在具备应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存在着学习的随意性和个性化,一方面,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归因、认知策略、学习目标设置、意志控制水平等必然会对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加工等,计算机技能与学习效果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网络学习群体有按组织确定正式组合的,例如按照特定学习活动教师所划分的学习小组;也有按照个体需要自发形成的,例如在遇到感兴趣话题后,自发形成讨论团体。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从众行为、竞争行为、群体的促进以及干扰行为都会影响网络学习的效果。

5 总结

通过上述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教学实践和学习理论均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者的需求和动机

现代教育将向着个性化教育、需求式教育发展,所以认真挖掘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大大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2)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网络学习行为

网络学习行为的产生和个体特性及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学习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学习行为同样会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应通过控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来设计高效的学习系统。

3)以个体为中心,重视群体互

由于网络学习的交互手段是多样化的,既有个体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也有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高层的交互是通过概念的交互而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设计一方面要考虑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也要重视学习者通过问题的分析、协商进行群体性知识构建的过程,如此才能促进个体认知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32.

[2] 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2):12-18.

[3] 赵国栋.大学数字化学习与数字校园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第5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音乐学习具有社会性,是主体的社会化过程。主体音乐审美心理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音乐环境,它是主体与一定音乐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音乐环境,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音乐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音乐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指对主体的音乐心理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发的、非计划的影响,以区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影响。“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逐渐增大。这种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又是复杂的、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音乐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环境因素是个体心理包括音乐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音乐遗传素质仅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不仅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还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②

社会音乐环境是如何对个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呢?从音乐文化学视角来看,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运动着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音乐文化整体结构,是由社会音乐意识、音乐形态和音乐行为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意识是一种隐性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行为和形态是一种显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在此,我们主要从隐性和显性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隐性社会音乐环境

社会音乐意识是主体对音乐本体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隐性的音乐环境。它“体现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③音乐意识的核心更多地体现为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目标、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在现实音乐环境中,各种存在于音乐文本中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主体的音乐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一定社会的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等,构成了音乐环境的意识层。

社会音乐意识对主体的音乐心理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是间接的,又是广泛的、深远的,往往左右一定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把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上心》)荀子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乐记》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者别异,乐者合同”,“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儒家的这些关于音乐价值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体音乐意识。这种音乐意识激励着那些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所以,从那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乐,以之怡情养性。

一般来说,社会音乐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对主体的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推动主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意识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转化为音乐教育的政策、音乐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去贯彻、实施,然后作用于个体,促进个体的音乐学习。例如,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提出了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并把“审美体验”确定为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显性社会音乐环境

音乐形态和行为构成显性的社会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的形态层是指音乐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物化对象。由音乐符号、音乐文本、乐器、音像制品和音乐音响的时空运动等形式要素构成,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方式。社会音乐行为层,是指社会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直接表现。社会音乐活动有群体性、组织性的特点。如各种各样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出、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社会音乐的形态层和行为层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显性的音乐环境,这种显性的音乐环境可分为音乐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1.听觉环境

音乐听觉环境是音乐的音响运动环境,由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时空构成。音乐的存在形式要通过主体的音乐行为来展示,并以乐音运动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引起主体审美体验,并使主体产生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部分,以其强烈的力度、厚重而丰满的和声音响、富有生机的律动给人震撼,催人奋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优美婉转、轻快明丽,把人带进鸟语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尔说:“音乐凭声音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乐的激流里,让它卷着走。”又说,“音乐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方式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来自内心,渗透着丰富的灵魂和情感,可以在听众心里引起很广的反响。”⑥以上观点,说明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是对主体音乐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吴跃跃教授认为,音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与人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运动,往往使人感到优美、抒情、惬意。节奏密集、速度较快的作品表现出激动、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节奏疏密相间、自由多变、中速的音乐营造出抒情、优美、柔和的情绪;节奏宽广、慢速的作品则适于表现田园、草原风光,或哀伤、悲痛、神秘、虔诚的情感。在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一般采用强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则适合于表现温和、平静、放松或忧郁、哀怨、沉思的情绪。”⑦吴跃跃教授从音乐要素与人的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音乐的音响运动对主体音乐心理的影响。

2.音乐视觉环境

音乐视觉环境是由乐器的形制,乐队的形态,演员的服饰,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艺术氛围的视觉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视觉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交响乐与多媒体的结合(谭盾的《地图》),音乐演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黄河为背景演奏《黄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的震撼。

优美的音乐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共同形成的音乐环境,带给人们视听的美感享受,更能激起主体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现实音乐环境中,人们可能会被音乐厅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氛围所折服,并产生学习音乐,进入音乐殿堂的冲动;可能因听到小提琴迷人而高贵的音色而产生学习小提琴的欲望;也可能因听到一位歌手动人的歌唱而不自觉地随声和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说明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作用多么强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广播、音响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音乐环境中新的流行因素。在当下,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性音乐节目和商业广告音乐等内容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充盈了现实的音乐环境。它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饱和的状态,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这样的音乐环境,对个体的音乐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 第67页. ③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德音网.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第6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元认知策略 移动终端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09-01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有何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者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和信心等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有学者专门作了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频繁地使用元认知策略;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的学习策略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水平越高,使用的学习策略越多;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越浓,就越多地采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兴趣低的学生则更多地使用补偿策略;学生对语言学习越有信心,就越多地使用元认知、认知和记忆策略。这些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加强队元认知、社交以及情感策略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克服网络学习中的技术困惑、情绪干预等问题;要借助QQ群或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现在,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交流、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微信,借助其丰富的功能、广泛的用户,它在移动教育领域具备很大的潜力。既然微信能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可否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英语听说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将微信应用于英语学习是一种有创意、前景好的学习方式,认为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口语练习和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学习方式,能减少说英语的紧张心理。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视听说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视听说活动开展不足,教学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听说练习的需要等,微信教学能够补充现有的视听说教学体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教学模式,且能引导学生合集利用碎片时间,便于实施个性化学习模式。然而,微信教学不是简单利用微信工具和平台上传英语学习音频、视频而后学生观看的单向学习过程,而应是教师、学生、微信平台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开展设计良好的学习活动。

作为中国网民生活中最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QQ网络交际平台被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在QQ群进行教学材料研讨并定期撰写阅读报告,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并非停留在浅层的字词句层面,随着个人意义协商、集体意义协商、相互评价反思的动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级思辨能力得以培养和形成。

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发现,当前研究局限于英语课堂学生的口头提问,忽略了书面提问这一形式,且忽略了“元问题”本身,也就是“问题意识”,即发现和形成问题的一种倾向和过程。而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标尺,应当予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书面表达”的纸、笔等原始概念内涵,通过键盘操作的“书面表达”更为便捷,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交流和反馈。通过网络环境下对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和非英语方向部分学生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提问习惯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其综合素质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及时、高效地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出来,形成高质量的“元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进行课程、方法和内容的立体化构建。

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除了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掌握,还包含对文化交际、社会规则、语音功能和心理加工等过程的亲身体验。信息化语言情景能够更加真实、多样化地表征言语材料,提供更为广泛的英语教学资源,交流也更加便捷与多元化。研究发现,网络的交流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促进学生的网络交互,教师要设计更为丰富的网络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从而促进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在高职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已成必然趋势,高职英语教师师也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习分析技术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及其学习环境的数据,其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和基于数据决策的工具进行决策,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并增强相关学习服务。网络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广网络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广大教师不断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构建一个网络培训评价体系,并遵循评价阶层完整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材料丰富化、评价主体全面化的原则。更好的做好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吴鼎民、潘月洲, 《大学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10月

第7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CALL环境 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以下简称CALL环境)逐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国家教育部教育司提出“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 (P6)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的材料、方法、环境,控制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能力[2]。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制约着学习者外语学习的成败,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和发展该能力。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创建计算机语言教学环境,力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的许多研究者也已经开始研究探讨CALL环境对语言学习的效果,并证明了其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包括:如何提供真实有效的学习资源,如何促进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和提高学生的作为学习者的自主性。 然而在拥有大量英语学习者的中国,研究这些课题的学者并不多见。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学指导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移;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CALL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网络的作用,使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独立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将首先探讨CALL环境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CALL环境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CALL 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在我们国家,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和重点的,学生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被看作是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错误的纠正者;而学生往往满足于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提问,缺乏独立思考和彼此交流。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指导。如果离开老师的帮助,学生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CALL环境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查找资料。让他们自己决定学习哪些东西,如何进行学习。而且学生们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学习资源比任何在传统课堂里获得的东西都要丰富和有深度。这样学生就必须对学习内容和方法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由于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学生们会很关注这些决定,这样会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的方向。 

此外,CALL环境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来学习。更重要的是,网络中的音像资料增加了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所以CALL环境在语言学习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和更强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语言学习者。 

(二)CALL环境给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语言学习氛围 

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完成的,所以学习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CALL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他们的老师,同学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交流。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布置作业。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很快地从同辈和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学生可以在这种积极有利的环境中灵活自由地和他们的同学和老师交流。 

CALL环境的这种作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知道,无论是老师反馈,还是同辈反馈,都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CALL环境正好给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把文章交给老师,老师课后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这种方法相对而

[1] [2] [3] 

言既耗时费力,又乏味无趣。而在CALL环境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地方的同辈中得到反馈。这种积极有利的环境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三)CALL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并获取自我评价的能力。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评价体系一般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同学评价。学生通过完成这些评价任务来学会判断他们做了哪些工作,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因为整个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而CALL环境正好给这样的过程提供了直接和便捷的平台。 

其次,在评价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发送到共享文件,接着老师和学生会给出很多的反馈意见。当学生收集到所有的反馈时他们会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这样的评价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他们学习的关注程度,建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总之,CALL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开展自我评价的手段,这些优势可以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CALL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学习的内容、方式。学生独立开展学习;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自学,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CALL环境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的负面影响 

虽然已经证明CALL环境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有许多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包括抄袭、剽窃和过度依赖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CALL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一) 抄袭行为 

不可否认,通过应用CALL,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然而,如果处理不当,这也会变成负面作用,因为在CALL环境中,当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唾手可及的知识时,他们会面临很多选择,这就可能导致抄袭的发生。同时,CALL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剪切和粘贴,使抄袭成为简单易行的事情。此外,由于学生随时能够获取丰富的资源,可能会使他们不愿独立思考,通过抄袭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当图书馆或者是课程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时,一旦他们有机会获得丰富的资源,他们就可能不注明来源而使用他人的文章,从而剽窃他人的成果。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抄袭,或学生没有语言技能来阐释其引用资料也可能导致抄袭的发生,这种抄袭不是有意的。如果教师告知学生何为抄袭,并教会学生正确地阐释其引用资料,就可以避免不知情抄袭行为的发生。 

(二) 对CALL的过度依赖 

由于在CALL环境中,学生可以容易地获得同辈或教师的帮助,从而获取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使用计算机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通过访问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在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造成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依赖这些资源来获取帮助,然后不太愿意独立思考。这样一来,CALL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反,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形成依赖,变成被动的学习者。 

虽然CALL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可取性。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负面的影响,包括抄袭和过度依赖主要来源于众多的网络和软件环境,而这些选择和软件环境其实也是CALL带来的积极影响。没有积极的影响,负面的影响就不会存在。同时,通过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的指导,CALL带来的积极影响将会扩大,它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减少。 

三、启发和建议 

第8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 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214-02

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世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数字化学习将是传统学习方式的有益补充。现代信息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大学内部作为教学辅助设施来运用,它正冲破单个大学围墙的束缚,发展成各个大学间数字化资源互相共享,扩展为更大范围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带来很多技术难题,云计算的出现,将从多个层面改变当前技术的弊端,我们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资源,建设覆盖更广、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构建云基础平台、 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化数字化校园架构。

1 数字化学习

1.1 定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1]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

1.2 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高校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技术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

(1)资源重复建设,共享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各个高校之间通常是各自独立建设,资源共享率低,这将会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较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相对迟缓,这样我国数字化校园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2)计算性能低。各个高校的计算和网络中心的计算机由于需要存储存并运行大量基于软件程序的应用,较多的程序占据了计算机的存储空间,以及计算机软件无法自动更新软件,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性能。

(3)建设成本高。由于我国各个高校内部的计算和网络中心软、硬件平台系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各高校需要投入大量购买基础设施软硬件的经费、维护费用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这导致了高额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本,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建设中的经济负担。

(4)数据安全性和兼容性较低。目前多数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体系中,一台计算机硬盘的损毁将破坏所有的数据,某一台计算机的故障将会影响数据的保存。这就意味着如果用户个人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某些数据将会丢失,此外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无法连接,从而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导致了我国高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数据安全性和兼容性较低。

2 云计算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3 云计算对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

3.1 打破对特定数字化网络设备依赖的限制

云计算的其中一个特点在于用户无需绑定某一台计算机或某一网络设备,现有的应用程序及文件通过“云”可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用户在可移动网络设备中也可以访问App程序及文件。用户无需为某一特定网络设备购买与之相符的版本程序,也无需将文件保存为与特定网络设备相符的版本。这也就意味着无论用户使用何种计算机,用户的程序与文件将保持不变。

3.2 降低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本

3.2.1 计算机更加经济实用

用户无需一台高性能,当然也意味着高价位的计算机来操作云计算基于网络的应用。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应用程序是基于云,而不是计算机,因此并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软件对系统处理能力及硬盘空间的要求。基于此,云计算中的用户计算机具备价格相对低廉、硬盘及内存空间较小、处理器更加高效等等特征。

3.2.2 IT基础设施成本降低

在云计算这种基于网络的大型体系结构中,IT部门可以降低投入的基础设施成本。用户无需投资大量性能优越的服务器便可通过使用云计算的计算能力补充或替代内部计算资源。具有峰值需求的部门也无需重新购置设备应对峰值负载的数字化设备。

3.2.3 维护费用降低

关于维护成本,云计算可以为各类大小的用户机构大大降低硬件及软件维护成本。硬件方面,通过使用云计算,用户系统中需要较少的硬件和服务器,维护成本随即降低。软件方面,因为所有云App设施是在非本地的,通过因特网获取,用户计算机上没有软件需要维护。

3.2.4 软件成本降低

云计算在降低软件成本方面也有其显著的优势。企业或机构用户无需为每一台计算机购买各类软件,事实上真正使用该系统的用户才有此类需求。即使使用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与计算机软件费用相当,IT工作人员也可以节省该企业或机构每一台计算机的安装及维护费用。

3.3 增加数字化设备的计算性能

云计算中的计算机无需储存并运行大量基于软件程序的应用,由于较少的程序占据计算机的存储空间,计算机的运行性能得到良好的改善。简单来说,云计算操作中的计算机启动及运行将更为迅速。用户与云计算系统连接时,不再局限于一台计算机所能提供的服务,而是可以掌握操作整个系统,一个超级计算系统,如同操作成百上千台计算机所能获得的超级性能。简言之,用户可以在云计算系统中进行较之传统计算机更为复杂的任务。

3.4 增强数字化设备的数据安全性

用户是不是将所有数据都储存在“云”中呢?是的,数据存储在“云”中的某一个地方。在台式计算机中,硬盘的损毁将破坏所有的数据;而在云计算系统中,某一台计算机的故障将不会对数据的保存造成影响。这就意味着如果用户个人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所有的数据仍将存储在“云”中,并且是可获取的。总之,用户个人电脑无法在常规基础上保护数据,而在云计算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将大大增强。

3.5 增强系统及文件的兼容性

3.5.1 操作系统间的兼容性增强

是否试过将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与苹果Mac计算机连接?或者用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与Windows系统共享数据?这种设想往往无法操作。云计算则不同。在云计算中,采用何种操作系统并不是最重要的。用户首先可以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与云相连接,再与使用苹果Mac OS,Linux或者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传输数据或文件。

3.5.2 不同格式文件间的兼容性增强

用户也无需担心本地文件无法与其他用户操作应用系统中文件的兼容性问题。例如,Word 2007格式的文件无法在运行Word 2003的系统中打开。但在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操作系统中的所有文档可以供任何其他连接云计算的用户阅览,也就是说,在云计算系统中所有用户共享文件和程序,因此也就不存在多种格式不兼容的问题。

3.6 使数字化协作学习更加便捷

在云计算中,文件时储存在“云”,而不是用户一方的计算机中,用户所需的仅仅是一台连接上因特网的计算机。假设两个高校的学生要合作项目,在云计算系统投入运用之前,双方需要通过电邮,甚至邮寄纸质邮件交换相关文件信息,之后再各自开展工作。使用云计算系统后,情况将大为不同,用户双方可以同时获取关于该项目的相关文件信息,用户一方对文件做出的修改编辑会自动为另一方所见。同时也使得团队项目跨越了地理位置的藩篱,所有资源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在云计算系统中,任何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开展工作,资源的边界被打破并得以共享。

4 结语

云计算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为互联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分享的精神实质,将要并且已经展现出了它独特的生命力,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云计算的诸多优点能够正面的影响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硬件的虚拟性、教学过程的网络性、教材的多媒体性、教学管理的遥控性、学生成才的个性化等特征的发展,弥补传统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数字化学习的支撑技术变革,丰富数字化学习内容及其模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数字化学习[EB/OL].http:///.

第9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影响

一、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Gardner把动机定义为:“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问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过程或动力。通过对学习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学生为了什么而学习,以及为了此学习目的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按引起动机的原因,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外在动机,第二种是内在动机,第三种是任务型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前者指智力商数,也就是先天因素;后者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最具能动性,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能帮助英语教师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探索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各种途径。长期以来,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效并不显著,表现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被动。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过级,或者通过考试。研究者和教学专家们指出,在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机,它不但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我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94名学生,按照分级教学成绩,39名为英语学习优秀生,55名为英语学习困难生,对他们进行了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优秀生中有21名学生(>50%)的学习动机是“对语言感兴趣”,然后是“为深造或工作需要”和“了解英国国家文化”,最后才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的时间(包括看英文电影,读英文小说及杂志,听英文歌曲,做英语阅读)有25名是大于12小时的,而学困生中居然有42名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单纯是为了“通过考试”(>70%),然后是“为深造或工作需要”,最后是“对语言感兴趣”。他们每周课外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有40名都是小于2小时的,也就是说课后基本上放弃英语学习。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外在动机,即学习受外部条件或情境的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是为了取得高分数并获得奖学金,获得入党机会,或者是为了获得保送研究生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第二种是内在动机,即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完全是受其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如: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晨读了,因为他们从未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更不是负担,而是从兴趣爱好出发,不断地探索与提高。第三种是任务型动机,持任务型动机支配的学习者,既不受外力的推动,又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而是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例如,有的学生课后用于英语的时间少得可怜,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虽然此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中不难看出,“对语言感兴趣”按照动机分类属于是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为深造或工作需要”属于学习者的外在动机,而“为了通过考试”则属于任务型动机。这就间接地解释了为什么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动机的学习者,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三、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启示

针对上述现状,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对个人的英语学习有充分而正确的意识,培养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对英语语言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学生的内因和倾向,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运用科学研究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逐渐走向成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

首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不仅仅要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明确的阶段性具体性目标。只有为自己设置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才能有动力去完成各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要知道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如果不能掌握,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势必被社会淘汰。在这一阶段,尤其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指导。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不能学为所用,就变成了单纯的一种记忆、一种任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设计每堂英语课,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意识,使其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改变被动学习心理,学生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寻求学好英语的途径和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一些英语交流活动,比如外籍教师讲座,四、六级备考经验大家谈等,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最后,建立科学、公平的考试测评制度。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要求,分层测评,如果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就给予适当的鼓励。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并向学生强化“成功是由进步来衡量”的意识,激发学生渴望成功、渴求得到肯定的意愿,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中的不足。通过这种考试测评制度,学生会更加重视平时的英语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应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次地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教育。

四、结语

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动机研究应该将具体环境因素纳入研究范畴,考虑课堂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从而对外语学习动机的本质有更全面的认识。不论是运用哪种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研究者都要有执着的精神,对在研究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都要正确对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