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年度质量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年度质量分析报告

第1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摘 要】在高教大众化时代,提高和保障高教质量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题,《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应时应需。然而,报告本身的内容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质量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04-03

作者简介:唐忠,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陈春莲,女,管理学博士,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杨宁,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融合、目标定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行业特色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可观测指标研究”(编号:20135902)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5904)的研究成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要求,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骉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骍的通知和《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教育质量报告的意义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长22.27万人,增长3.48%;在校生达到2231.79万人,比上年增长87.13万人,增长4.06%;毕业生共575.42万人,比上年增长44.32万人,增长8.34%。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教育质量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把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意志,足可以证明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从一所学校的质量意识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意识,从教育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并且从一个教育概念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行动,既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化、数量化,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从量化向质化转变。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从社会的层面看,高校培养的人才理应是社会发展各行业亟需的人才,因此必然会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高校成千上万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文化意识,使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极度关注。此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关注也从专业转向就业。《教育质量报告》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了全民意志。

2.高教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教学质量为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不仅创新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形式,丰富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信息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到国家、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兴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这也为教育质量报告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管是何种性质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质量报告促使各类高校重视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阶段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不断掌握本科教育质量的本质。推进教学质量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质量报告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质量报告。教学质量报告的,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使学校各级部门及时查找、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分析和总结经验,制定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策略,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使教学质量报告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质量问题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在适当的范围并报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对已的教育质量报告分析后发现普遍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1.缺乏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依据。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方面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报告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既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标准和次数,又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内涵和质量。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现实地评价高校教育质量,规范教育质量报告。首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促进和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政策,联合法律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教育质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经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情、适应人民需要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既要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又能体现不同高校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博格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校外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包括协调机构、教育立法委员会、政府行政机构分支、一些授权机构等,都要求对质量和绩效问题进行更多的公共参与。”洋为中用,去其糟粕。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评价机制和体制,如英国高等教育保证局(QAA)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共同建立(HEFCE)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信息系统;美国由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和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走”出去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科学全面性不足。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应该涵盖包括高校情况介绍、教学质量分析、学生就业情况、科研成果等全面反映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等内容。根据对2012年已的“985”工程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分析表明,报告涵盖从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然而,当前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报告,总体上能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教育质量报告,但是重成绩、轻问题的情况仍较严重。成绩应当肯定,问题亦不容回避。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主要问题首先在于报告本身科学全面性不足,未能从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方面客观、真实地撰写质量报告。“报告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是全面、客观的,包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不能只选择性公开光鲜的数据”。其次,教育质量报告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侧重点必然不同,如政府部门关注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水平是否满足单位用工需要;社会大众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教师关注学校顶层设计及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满意度,等等。但从已的教育质量报告来看,不同的读者并未等到心中满意的答案。

三、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对策分析

1.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回答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怎么报告”的问题。首先,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必须以面向利益主体的范围为依据。如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师生、社会公众、人才需求单位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报告内容、数据不同。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内容必然应该全面涵盖这些利益主体。其次,教育质量报告要牢牢把握“怎么报告”,这即是教育质量报告本身最核心的内容,又规范了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哈佛大学前校长的劳伦斯·H·萨默尔斯先生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应该始终紧紧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和顶层设计方案为依据,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报告也是质量问题的改进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实证报告;是以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院校研究报告;是与第三方评估报告相印证的自评报告;是以坦诚和谦虚的态度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汇报质量问题、求教改进良方的请示报告”。

2.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高校教育质量报告既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社会、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回应。各高校均设置有不同内容标准、不同内涵范畴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应该是在教学评价体系数据的采集、分析后汇总、总结的有关学校教学质量各方面数据、指标的书面报告,理应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指导。学校应有效获取有关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信息,厘清教学质量定义,注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毕业率、学位获得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等数据,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通过报告的机会,向社会、人民群众提交真实的教学质量情况报告,以获取国家、社会和个人更多的支持。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信息和数据,来源于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第三方研究机构十分注重通过学生、教师、公众等对信息使用的调查,并建立了相当先进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信息统计,如美国使用质量认证体系,对同类型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软环境和硬件设施等进行综合测评后,进行打分并排名,分数和排名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依据对高校教学科研质量进行排名和打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依据。欧美国家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对我国高校科学分析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报告具有借鉴意义。

3.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高校公布教学质量报告是对新一轮教育评估工作的积极回应,因此“既是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是建立自身评价体系的需要”。特色体现差异,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科背景,《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亦应该体现特色差异。我国“985”工程高校自2010年起向社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对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高校的报告能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范畴进行特色或亮点的展示: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报告中披露了应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包含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教学管理、学风考风、学习实践等六方面;同济大学在报告中也涵盖了对应届毕业生,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应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人单位则对同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岗位满意度、就业竞争力等综合信息进行了评价;中国科技大学在报告中关注了第三方研究机构、其他单位对该校的评价,包括对毕业生的评价。这些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对学校关注的信息进行重点的关注,并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突出了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2010-7-29.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

[3]邬大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美)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译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8.

[5]大学质量报告不能总“自评满分”[N].新京报,2011-10-2.

第2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业绩预告; 新指引; 质量特征

业绩预告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在定期财务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之前,自愿向公众披露本公司报告期盈余暂定数(Soffer,Thiagarajan and Walther,2000)。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实施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1998年12月9日,证监会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年报通知)》中规定:“可能三年连续亏损或当年出现重大亏损的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在年报公布前刊登预亏公告。”从1998年至今,预告制度已实施13年了,这13年间,业绩预告制度逐渐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为业绩预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做出努力,如张维迎(2002)以2001年度业绩预告为研究样本,来评估上市公司执行业绩预告制度的状况。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在执行业绩预告制度方面总体表现良好,并在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杨志(2005)通过2001年和2004年业绩预告对股价影响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与其股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有悖于建立此项制度的初衷,应当加以调整。王惠芳(2008、2009)对深市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报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整体实施效果良好,但也存在披露内容缺乏信息含量、公司自愿披露动力不足、不愿或迟延披露坏消息(预亏、预减)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08年12月31日深交所了《新指引》),其中第15号对业绩预告的披露做出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图通过业绩预告的角度以检验《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为我国监管政策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支持。

一、业绩预告披露的制度背景概述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08年12月31日深交所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等有关规定,并规定自此开始实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指引》,其中第15号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格式(以下简称为《新指引》)对于业绩预告的披露作出了新规定。与2006年7月10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以下简称为《旧指引》)相比,《新指引》在保留了原有对披露主体和披露预告类型的规定外,在披露内容方面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旧指引》规定对于亏损和扭亏的预告类型,只需说明大致金额,如存在诸多因素难以准确估计金额的,仅需进行适当描述;对于同向大幅上升和同向大幅减少的预告类型,则以50%的整数倍为单位,说明上升比例及变动区间。而《新指引》规定在业绩预告情况表中,不论预告类型与否,本报告期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以及与上年相比的增减幅度百分比均为必填项目。相较之《旧指引》允许上市公司以定性的、模糊的信息表达业绩预告,《新指引》更强调上市公司需以定量的点估计(金额)和范围估计(趋势)对业绩预告加以描述,以此增强预告信息的精确性进而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在《新指引》这一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情况如何?是否按规定披露?披露的质量特征又如何?这都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业绩预告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业绩预告数据的选取来自巨灵财经资讯系统,业绩修正预告的数据是通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上手工收集后整理而来。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市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747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2008年度业绩预告560个,2009年度业绩预告591个,数据的处理由Excel2007完成。

二、业绩预告披露的总体合规性分析

根据《新指引》规定:业绩预告必须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以及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以及与上年相比的增减幅度百分比。本文按照披露内容的完整性,按照业绩预告内容是否合规分为完全合规、部分合规、不合规三个层次。业绩预告若既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又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完全符合《新指引》的必填规定,认定为完全合规;若只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或是只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部分符合《新指引》的必填规定,认定为部分合规;若既不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又不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不符合《新指引》必填的规定,认定为不合规;按照这一原则,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合规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严格按照《新指引》的规定披露的公司总数有所增加,但只占到披露总数的30.46%。部分合规中只披露金额(金额区间)不披露增减幅度的公司有所增加,不披露金额(金额区间)只披露增减幅度的公司有所减少,部分按照《新指引》的规定披露的公司占总数的58.55%。不合规的公司披露数量也有所增加,1.69%的公司既没披露金额也没披露增减幅度,只披露大致变动的方向,另有9.31%的公司只有形式上的披露,而无内容上的披露①。这些都说明实施《新指引》以来,业绩预告披露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仔细分析具体披露内容,2009年度业绩预告执行《新指引》的情况并不理想。

三、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特征解读

《新指引》第15号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如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业绩预告信息作为一种前瞻性信息,有着与提供历史性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不一样的披露质量特征。本文从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准确性、及时性三个方面来解读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特征。

(一)业绩预告的精确性

业绩预告的精确性是指业绩预告披露方式的差异性。由于业绩预告作为一种预测信息,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估计,因此与历史性财务信息不同,对业绩预告的披露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目前在我国业绩预告的制度框架下,主要存在点估计、区间估计、最小或最大值估计和定性估计这4种精确性不同的披露方式。其中点估计的业绩预告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约1 000万元”或“预计200×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约增长60%左右”;区间估计的业绩预告一般形式为“200×年净利润约1 500-3 000万元”或“200×年度净利润将比上年增长300%-330%”;最小值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30%”;最大值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小于30%”;定性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1月-12月预计为扭亏”的不涉及数字或比例的文字性描述,这4种披露方式的精确性依次递减。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精确性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精确性最高的点估计由2008年的25.89%提高至2009年的26.73%,精确性次高的区间估计由2008年的50.71%提高至52.96%,精确性最低的定性估计由2008年的3.21%降低至2009年的1.69%。因此,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业绩预告的披露精确性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有实质内容的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形式上披露了业绩预告而无实质内容的其他披露也由2008年的5.9%提高至2009年的9.31%,这说明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政策监管而披露业绩预告,但实质上并无任何信息含量。

(二)业绩预告的准确性

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是指业绩预告值与实际定期报告值的差异。该指标是业绩预告信息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尽管预告信息弥补了历史财务信息对未来预期的不足,但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则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因此越准确的业绩预告越能给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能够定量地分析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本文首先定义偏差为业绩预告值减去实际定期报告值后的差额再除以实际定期报告值,若业绩预告披露的是区间值,则取区间的中间值为业绩预告值。偏差越大,说明业绩预告的准确性越低。由于我国业绩预告披露的制度规定认为差异在50%以上为大幅变化,本文将偏差按照50%的整数倍,分为大于100%,50%至100%,0至50%,-50%至0,-100%至-50%,小于-100%这6个区间,以期进一步分析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性的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表3中PanelA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的偏差分布,PanelB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偏差的描述性统计。首先从偏差方向上看,2008年度出现正偏差(即业绩预告值大于实际定期报告值)的占66.67%,到2009年度正偏差所占比例减至48.2%。说明 《新指引》 公布后,上市公司采用了更保守的业绩预告披露策略,均值由2008年度的3 732.612变为2009年度的-5 414.451也能说明这一点。其次从偏差区间来看,偏差区间在100%以上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49.42%升至2009年度的71.97%,偏差区间在50%至100%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2.1%升至2009年度的19.96%,偏差区间在0至50%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48.48%降至2009年度的8.07%。另外2008年度偏差的最小值为-655 843.9,最大值为72 296.42,2009年度偏差的最小值为-955 932.8,最大值为276 560.1,与2008年度相比,最大(小)值都进一步加大,偏差区间和最值的变化都说明2009年度比2008年度的偏差更大,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更低。

(三)业绩预告的及时性

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或称时效性是指业绩预告的披露时间和定期会计报告之间的时间跨度。业绩预告的作用主要是提前释放定期会计报告的信息风险,因此,业绩预告与定期会计报告的时间跨度越大,说明业绩预告的披露越及时。深市2008和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的具体数据和分析如表4所示。

表4中PanelA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时间的分布情况,与2008年度的业绩预告相比,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在本年10和11月以及次年2月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在当年12月及次年1月、3月的数量略有减少,说明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总体比2008年度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有所提高。表4中PanelB列示的是业绩预告及时性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2009年与2008年相比,均值由107.61增加至109.36,说明总体来说2009年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比2008年的有所提高。但从业绩预告及时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2009年比2008年的数值都变小,即个别公司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有所降低,且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很大,例如2009年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最小值为1天,即在年报披露的前一天披露年报业绩预告,最大值为190天,即年报业绩预告披露与年报披露的时间间隔相差达6个多月,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使得业绩预告丧失了提前释放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另外,在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中,在本年10月业绩预告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在次年1月。由于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需对全年业绩做出预告,虽然信息的及时性较强,但由于带有很大的预测成分,预测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对全年业绩作出预告,虽然及时性较差,但由于相对前者预测成分较小,预测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2008、2009年度业绩预告的两个层次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1)《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在具体披露内容的合规性方面并不理想。(2)《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有实质内容的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形式上披露了业绩预告而无实质内容的其他披露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新指引》而披露业绩预告,但实质上并无任何信息含量。(3)《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披露的及时性有所提高,但业绩预告披露的准确性有所下降。说明如何定位业绩预告的功能,在业绩预告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之间权衡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深交所《新指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但从上述分析看《新指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使上市公司更好地实施《新指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首先,进一步充实法规的内容。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指引》第15号仅对披露主体和披露内容作出规定,其实业绩预告披露的时间、与定期报告披露的间隔期(即及时性)对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都有影响。因此应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规范,而不是像以前规定的业绩预告披露时间在定期报告前那么宽泛。因为及时性与准确性这两个业绩预告的质量特征是相矛盾的,只有在将及时性限定在统一的范围内,准确性才具有可比性。其次,加强事后监督。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可以在每年定期报告披露工作结束后,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披露数据与定期报告数据作比较,对于那些应披露而未披露或披露偏差大特别是业绩“变脸”的公司,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应该通过《中国证券报》、巨潮资讯网等渠道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应处以一定罚款。还可以考虑将业绩预告披露的评价情况作为上市公司未来增发股票等融资方面的一个考核指标,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进而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业绩预告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 Soffer, Thiagarajan and Walther. Eamings Preannouncement

Strategie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0(5):5-26.

[2] 张维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状况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02(9):42-45.

[3] 杨志.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股价变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11):80-82.

[4] 王惠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基于2007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师,2008(11):103-104.

[5] 王惠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实施效果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08-112.

[6] Baginski and Hassell. Determinants of Management Foreeast Precision[J].Accounting Review,1997(2):303-312.

第3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岭澳二期工程;制造质量监督;趋势分析;偏差分析

1 前言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以下简称:岭澳二期工程)是中广核集团继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一期核电站成功建设和运营后,按照国务院“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在广东地区建设的第三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十五”期间唯一开工的核电项目,是国家核电自主化的依托项目。项目采用中广核集团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主体工程于2005年12月15日开工,一号机组于2010年9月20日正式商业运行,二号机组预计2011年5月建成投入商业运行。按照国家提出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目标,岭澳二期工程管理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工程设计、设备采购、质量监督、工程施工、系统调试与技术服务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承担。

在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对确保设备制造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形成质量趋势分析报告,该报告按项目每季度一次,为设备制造过程中各层次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反馈和决策依据。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质量趋势分析工作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每季度编制一次,至2010年第一季度结束,前后共编制20期。在这20期质量趋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整个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质量监督工作相关各类报告的汇总、统计和分析,探讨设备制造质量趋势分析工作对岭澳二期工程及后续核电工程设备制造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意义。

2 设备制造质量趋势分析体系

在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各种质量问题,监督员编写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向总部汇报,同时向供应商观察意见单要求其对较为重要的质量问题采取整改措施,制造厂不符合项报告来正式处理违反了合同及其技术附件要求的质量问题。

核电站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可按核级、非核级来划分设备类型,也可按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来划分。为体现核电站设备特点,在设备制造质量趋势分析过程中,结合核安全性和可用性来划分,将核电站的各类设备划分为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核电站其他设备):

核岛主设备,主要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安注箱、硼注箱、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主泵、主管道等重要的核级设备;

常规岛主设备,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励磁机、汽水分离再热器、除氧器、高加、低加、常规岛主给水泵等重要的非核级设备;

BOP设备,包括环吊、板式热交换器、管道、阀门、泵、小型起吊设备、电气仪控类设备等核电站其他核级、非核级设备。

首先,从宏观上分析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每季度监督行动报告不满意率、观察意见单发生数及不符合项报告的发生数。然后,针对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产生的不符合项报告,按“人”、“机”、“料”、“法”、“环”和“测”六大要素划分的偏差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设备制造过程中反馈的质量问题以偏差的形式进行划分,根据导致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结合“人”、“机”、“料”、“法”、“环”相关要素,划分为六大类偏差,每大类可再细化为若干小类:

“人”类偏差,包括项目管理问题、供应商内部QC不力、人员资质和操作失误;

“法”类偏差,包括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文件包括设计文件、 图纸、程序及报告缺陷;

“机”类偏差,包括机具问题等;

“料”类偏差,材料化学成分、组织、性能、尺寸、外观等不满足技术要求;

“环”类偏差,主要是环境条件影响,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造成设备质量不确定,如焊接时穿堂风、雨水、焊材贮存条件不当、探伤条件不具备等;

“测”类偏差,包括检验器具问题等。

3 监督行动报告及其不满意率

在岭澳二期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累计编制监督行动报告26061份,其中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为551,总体不满意率为2.1%。每季度通过统计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产生的监督行动报告的季度不满意率和总体不满意率来反应设备制造质量监督的总体状况,其中季度统计曲线以每季度三个月的数据为计算基准,体现当季度的监督不满意程度;趋势统计曲线以截止本期报告的所有数据为计算基准,体现对整个设备制造质量监督的不满意程度。

在岭澳二期核岛主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产生了监督行动报告14704份,其中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数为217份,总体不满意率为1.5%,其监督行动报告不满意率趋势图见图1。

在岭澳二期常规岛主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产生了监督行动报告3543份,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76份,总体不满意率为2.1%,其监督行动报告不满意率趋势图见图2。

在岭澳二期BOP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产生了监督行动报告7814份,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258份,总体不满意率为3.3%,其监督行动报告不满意率趋势图见图3。

通过对比和分析岭澳二期工程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监督行动报告的季度不满意率和总体不满意率,在设备制造初期的一年内(四个季度),监督行动报告的季度不满意率和总体不满意率都在高位运行,并由高向底逐步回落,从第五个季度开始,季度不满意率和总体不满意率区域平稳,并保持在一定水平,核岛主设备总体不满意率维持在1.4%~1.6%、常规岛主设备总体不满意率维持在2.1%~2.2%,BOP设备总体不满意率维持在3.3%~3.5%,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在设备制造初期,供应商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步暴露,监督员的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相对较多;在工程公司的管理和要求下,问题一一解决,到设备制造中后期,供应商设备制造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和完善,出现的质量问题相对固定,主要是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核电站设备中,核岛主设备决定了核电站的核安全性和可用性,工程公司和制造厂投入的资源最大,出现的问题相关最少,总体不满意率最低;常规岛主设备决定了核电站的可用性,工程公司和制造厂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大,其总体不满意率居中;BOP设备与核电站的核安全性和可用性相关,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工程公司和制造厂投入资源相对较少,其总体不满意率最高。

4 设备制造观察意见单

在岭澳二期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累计产生观察意见单322份。

通过对比和分析岭澳二期工程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观察意见单数量的按季度分布图,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一年为核岛主设备观察意见单为第一次集中发生期,第三年为核岛主设备观察意见单为第二次集中发生期、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观察意见单为的集中发生期。主要与设备制造高峰期相关:

核岛主设备锻件等原材料的制造活动从2004年开始,先于主体工程开工日期,从2005年第二季度就开始产生观察意见单;到2009年第二季度,核岛主设备基本都已发货,不再发生观察意见单;从2006年至2008年,即主体工程开工后三年内为其制造高峰期,也是核岛主设备观察意见单集中发生时期;

常规岛主设备制造期间产生的观察意见单数量相对较少,从2007年至2009年,及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二至第四年为其制造高峰期,也是常规岛主设备观察意见单集中发生时期;

BOP设备观察意见单主要发生在2008年,即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三年为其制造高峰期。

5 设备制造不符合项

5.1 设备制造类外部不符合项数趋势分布

在岭澳二期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共产生制造类外部不符合项866个。

核岛主设备制造类外部不符合项293个,其趋势分布详见图7。

通过对比和分析岭澳二期工程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制造外部不符合项数量的按季度分布图,2008年至2009年,即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三年为外部不符合项集中发生期,与观察意见单集中发生期基本吻合,这至少体现了以下两点:

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三年至第四年为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的高峰期,外部不符合项的数量与设备制造活动的数量成正比,这就要求质量监督部门在设备制造高峰期投入更多人力,每个质量监督人员也应投入更多精力,及时发现设备制造质量问题;

质量监督人员在实施设备制造质量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以观察意见单等形式要求供应商开出外部不符合项来处理质量问题,体现了质量监督人员的价值和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性。

5.2 设备制造类外部不符合项偏差分析

设备制造外部不符合项用于处理违反合同及其技术附件要求的质量问题,每一个外部不符合项的产生都可以归结为与“人”、“机”、“料”、“法”、“环”六元要素相关的偏差;而且引起每个不符合项的原因可能是一元要素,也可能是多元要素;这里主要抓住其中最关键的一元要素来统计和分析,具体偏差情况的统计表详见表1。

在导致设备制造外部不符合项产生的各大要素中,“法”类偏差占据近四分之三,“人”类偏差占据近四分之一,“机”类偏差、“料”类偏差和“测”类偏差合计不到百分之三,而“环”类偏差没有发生。

“法”类偏差和“人”类偏差是导致设备制造外部不符合项产生的主要要素,这是设备制造质量监督工作关注和分析的重点,结合对这两类偏差的定义,进一步细分这两项偏差,详细统计见表2。

在“法”类偏差中主要是“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人”类偏差中主要是“操作失误”,这两类偏差占据了总偏差的百分之九十一。“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艺过程控制不严或工艺方法不合理造成的,需加强对工艺实施过程的控制和改进工艺方法。“操作失误”主要是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其责任心。

6总结

通过岭澳二期工程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和BOP设备监督行动报告的不满意率、观察意见单数和外部不符合项数按季度分布的宏观分析,以及外部不符合项相关偏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体现了质量监督人员的价值和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性:

在设备制造初期,监督员的不满意的监督行动报告相对较多,供应商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步暴露;在工程公司的管理和要求下,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到设备制造中后期,供应商设备制造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和完善;

主体工程开工后第三年至第四年为岭澳二期工程设备制造的高峰期,也是设备制造观察意见单和外部不符合项发生的高峰期,这就要求质量监督部门在设备制造高峰期投入更多人力,每个质量监督人员也应投入更多精力,及时发现设备制造质量问题,供应商/制造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这些质量问题;

设备制造外部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法”类偏差和“人”类偏差,集中体现在“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操作失误”,需加强对工艺实施过程的控制和改进工艺方法,并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

随着核电事业大发展,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主设备的供应商/制造厂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通过开展对这些供应商的定期质量趋势分析和总结工作,帮助供应商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并结合供应商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促进核电站设备供应链的长足发展和设备国产化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成虎,段旭珍.国产化设备制造QC监督管理与实施[A].岭澳核电工程实践与创新-设计自主化与设备监造卷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

第4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反洗钱;金融机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057-03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uty for an-ti-money laundering.This system has the active role in the practice.however.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hich being the negative role in this system.So we should perfect the 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system,reduce the useless 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strengthen the analysis initiative 0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bility for suspicious transaction.

Key Words: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 System;Anti Money Laundering;Financial Institution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核心内容。目前,金融机构均通过“总对总”方式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主体由银行业扩大到期货、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实践证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等问题,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情报价值低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成效。

因此,究竟如何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减少金融机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增强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主动性,提高可疑交易识别能力,这的确是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搭建起覆盖面广、“总对总”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919家金融机构通过“总对总”方式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量的可疑交易报告。《2008年反洗钱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数量达到6891万份,报告量是2007年的6.8倍。报告数量剧增与报告主体扩大有关,更主要原因是可疑交易报告“防御性”报告多,垃圾数据多。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可疑交易报告情报价值非常有限。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以及各分支机构共筛选发现1392个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向侦查机关报案752起,侦查机关根据报案线索共立案215起,破获线索203起。立案线索占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微乎其微。

分析形成可疑交易报告“防御性”报告多、情报价值低的原因主要是:

(一)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的初始制度安排所致

根据反洗钱国际标准,可疑交易的识别主要由金融机构自主进行判断。各国反洗钱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主要通过指引或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列举可疑交易的判断标准或关注标准供金融机构参考。但由于我国反洗钱工作起步晚,金融机构识别可疑交易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有限,若没有客观标准,金融机构可能少报甚至不报可疑交易情况。因此,2007年实施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了金融机构48种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在执行《管理办法》中,特别是初期,金融机构把重点放在了报送系统开发和可疑交易标准量化等工作上,而忽略主动识别和分析,形成了海量的“防御性”报告。

(二)可疑交易与异常交易界限不清

国际上,通常把异常交易和可疑交易分开。而在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内容和范围较广,可疑交易报告中包含了大量异常交易。金融机构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对可疑交易标准予以量化,由系统自动提取并直接通过“总对总”上报至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由于我国可疑交易标准包含异常交易,加上金融机构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导致可疑交易报告中含有大量异常交易报告和属异常但可以经人工判断排除的交易报告,而真正有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较少的状况,海量数据形成在所难免。在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海量可疑交易数据进行有效识别和分析,即使其中有重要线索,也可能被垃圾数据淹没,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严重影响监测分析效率和质量。

(四)可疑交易标准不易把握

《管理办法》虽然规定了金融机构48种可疑交易客观标准,但可疑交易标准把复杂的社会经济交易活动简单化了,在实际工作中可疑交易标准还是不易把握。48种可疑交易标准类型又可分为客观标准和主观判断。虽然主观判断标准提升了金融机构的主观分析、判断空间,但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在被检查中出现分歧或受到漏报处罚,或出于省事的目的,并不愿意充分利用这一“权利”,仍采取“宁多毋漏”的防卫性报送策略,造成可疑交易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高。

(五)金融机构过分依赖识别系统

可疑交易从根本上讲应属于主观判断行为,不仅需对交易本身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情形是否异常做出主观判断,而且需结合客户身份、交易背景、业务经营范围做出整体判断。目前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报送的现状是过分依靠识别系统,但由于目前受技术手段制约,系统识别智能化不够。金融机构现有反洗钱系统对可疑交易的抓取,是通过在系统中对客户业务发生的次数、发生额等进行设定,交易频次、金额达到设定标准的,系统给出预警提示,没有把客户的经营性质、经营特点与资金往来有机地结合起来,未运用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分析来提高可疑交易识别的准确性。金融机构目前还主要依据这样的系统来进行识别,只要是系统抓取的所有内容都不加人工分析的全部报送,这势必会使报送的数量激增,无法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和交易。大量可疑交易垃圾数据既占用系统空间,增加

数据管理成本,又大大降低了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妨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部门发现涉嫌犯罪和洗钱活动。如果长期依赖客观标准和计算机系统提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疏于主动了解客户、分析和识别交易,必然导致反洗钱意识和分析水平下降,遗漏真正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监测资金和预防洗钱犯罪这张大网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洗钱犯罪就很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

(六)可疑交易分析存在局限性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只局限于资金交易和交易行为的分析,缺乏对客户主体以及财产、社会关系等的有机结合的分析。对客户身份信息的准确定位是可疑交易监测的重要环节,没有准确定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目前客户身份识别依旧存在许多障碍,难以实现客观真实性目标。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居民身份证统一数据库,但该数据库并没有涵盖所有自然人身份信息,法人或准法人身份没有统一的数据库,难以准确、完备的实现对交易主体的身份定位。在某些情况下,脱离财产关系,仅从交易行为获取涉嫌犯罪的线索是困难的。如我国侦破的贪污贿赂案件,从纯可疑资金交易监测获取情报的比率非常低。同时,要求作为企业的金融机构对客户主体以及财产、社会关系等进行全面考量,的确要求有些过高,对于客户交易的真实目的,金融机构也确实不易确定。

二、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建议

可疑交易报告数据海量和情报价值低的现状已经引起人民银行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高度重视,虽然未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但从2008年以来,反洗钱监管已经开始从重数据数量到重数据质量的转变。可疑交易报告更注重有效性,可疑交易标准逐渐主观化,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监测分析和报告,强调完善人工识别流程。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可疑交易报告总量下降,报告机构认为重点的可疑交易报告量与2008年相比有所增加‘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有所提高。

2009年底的《中国2008-2012年反洗钱战略》,明确了反洗钱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要点,提出要“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指导金融机构在客观指标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辅以客观指标的可疑交易报告形成方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从战略层面对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01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新的合规标准和监管策略,指出“交易报告量不是唯一合规标准或最主要合规标准”。对可疑交易报告从形式到实质的监管思路转变更加明确清晰。

《通知》厘清了可疑交易和异常交易的关系,强调了金融机构主动分析和识别的要求。《通知》指出,“《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所列举的异常交易(以下简称异常交易),金融机构在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这些异常交易后,应当按照规定审查交易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

随着可疑交易标准从法定客观标准过渡到金融机构自主判断主观标准,客户交易活动是否作为可疑交易报告完全由金融机构决定,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适应这一变化,金融机构急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可疑交易识别和分析能力,避免反洗钱合规风险。

(一)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通知》明确了《管理办法》中48种客观标准筛选出来的交易为异常交易,金融机构如果有合理理由排除疑点,或者没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或客户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则不能将所发现的异常交易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

金融机构应加强反洗钱从业人员培训,尤其是可疑交易报告最新监管要求,全面提升现有反洗钱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主观分析和人工识别力度,加强交易行为、客户身份以及财产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区分异常交易和可疑交易,提高可疑交易分析和识别能力。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有效分解可疑交易的分析、报告义务并落实到人,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切实纳入效绩评价的单元。为了有效整合反洗钱人力资源,一是要做好横向协调,即同级反洗钱专业人员和业务部门反洗钱兼职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并有效配合;二是要纵向协调,明确各级反洗钱专业人员工作目标和责任。

(三)完善流程,加强甄别

解决目前的“系统依赖症”,金融机构需要从多方人手,建立有效的人工识别流程。

首先,增加用于处理可疑交易的人员配备,并建立相关人员准入、培训和退出机制。

其次,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包括业务量、需要处理的可疑交易数量、机构设置情况等),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流程。流程应明确金融机构一线柜台人员识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责任,把客户识别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结合,同时,对系统筛查出来的异常交易进行集中处理和判断,整合在各种业务往来中获得的客户身份信息、资金交易信息、财产关系信息等。

最后,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环节的监测和分析流程。

(四)风险为本,加强监测

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应确定以风险为本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一是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实施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并持续更新和调整风险类别,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监测方法。

二是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监测,如现金交易、非面对面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苏宁.反洗钱法规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2]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中国反洗钱战略(2008-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

第5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告分析 财务管理 对策

一、财务报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既是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告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2)财务报告分析是挖掘企业潜力、改进财会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3)财务报告分析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通过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强弱及营运能力的大小,可以了解投资后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程度,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2.目前财务报告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报告分析的理论不够完善。在许多《财务管理》理论书籍中,介绍的财务报告分析指标和方法只局限于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析,这是不够全面的,也是不够完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要不断增值,企业的利润要不断增长,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若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分析和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在财务管理实践中,有些企业因为现金流量不足,即使在盈利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偿还债务而宣布倒闭的例子已经不再是少数了,因此,现金流量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2)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不够科学。在《财务管理》、《基础会计》的理论书籍中,对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介绍仅有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四种方法。其中的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其涵义不明确,界限难划分,很容易混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容易操作。(3)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不够丰富。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理论书籍的内容是一样的,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而缺乏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分析,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的分析,以及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另外,也没有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估计与分析。所以,许多中小投资者不能得到全面的、科学的、丰富的财务报告分析资料,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败。

二、搞好财务报告分析的对策

1.建立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体系

(1)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指标。这类指标是从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净现金流量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现金流量的构成。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现金流入量的构成比率,进而从三个大的方面说明企业现金流入量的来源。一般而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保持较大的比重为宜。另外,还可以就每种来源内容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如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入量的结构等。

利用这一公式同样可以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现金流出量的构成比率,从而从三大方面说明企业现金流出量的来源。另外,还可以在三大类流出量内部计算结构比率,使流出量结构分析更加具体化,以便企业管理者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做出控制现金流出量的决策。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从净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投资性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性现金净流量在总现金净流量当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在企业全部现金净流量中,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的比重较大,说明企业现金主要来自正常经营业务,当然,首先应当保证全部现金收支净额为正数。但是,如果是经营性现金收支净额占全部现金收支净额比重较小,或者为负数,投资者或企业经营者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2)现金流量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这类指标从营运资金的角度,反映现金流量的各种比率。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对资本支出、存货增加支出及发放现金股利等现金需求的满足程度。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如果大于或等于1,即表示企业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资金足以应付各项资本性支出、存货支出增加额和支付现金股利的需要,不需要对外筹集资金。反之,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如果小于1,表示资金不足,需要对外筹资。

利用这一公式可以衡量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已被保留的部分,对其重新再投资于各项营业资产的保证程度。该指标分母中各组成部分是某个时点上的存量,其中:固定资产总额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可直接取自资产负债表;其它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其它流动资产与其它长期资产的合计;营运资金为流动资产合计减去短期投资、其它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三项后的余额。

(3)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这类指标从偿债能力的角度,反映现金流量的偿债比率。具体有以下分析指标: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好;反之,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差。该指标大于1,表明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以满足偿还本期到期债务;该指标小于1,表明企业需要对外筹资或出售非货币资产才能偿还短期债务。究竟企业的现金流量短期负债比率应是多少,才算偿付能力强,这要根据企业往年经验结合行业特点来判断。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偿还全部负债的能力越强;反之,指标数值越小,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在该指标中,其分子只包括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而分母却包括了企业的全部负债,因此,该指标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其实,在理财实务中,还可以用全部现金净流量作为分子来计算。

当该指标数值较小时,还表明了另一种情况,即企业需要对外筹集资金,或出售非货币资产以获得所需资金。当该指标数值过小时,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该指标究竟多高合适,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4)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该类指标从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关系中,反映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对利润做出的贡献,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效益越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它的逆指标(即分子分母倒过来)则表明企业的盈利质量,这个盈利质量指标大于或等于1,表明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企业利润质量较差,风险较大。

该指标数值反映了主营业务在当期收回现金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分子分母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当期主营业务实现的越好,对现金流入量的影响也越大;反之,对现金流入量的影响越小。

该指标从投资者的角度,反映了现金对股利的保证程度。该指标数值越大,企业投资者的投资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投资者的保证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以上四类十项指标中,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企业在运用现金流量指标体系时,应进行综合考核比较。因此,可以计算现金流量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全面评价,现金流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该套指标评价体系还需经过企业实际数据和财务状况的检验,才能逐步合理和完善,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有待经过实践的验证。

2.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体系

按照定量分析理论将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1)比较分析法。即将两个质量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从而揭示不同空间、同一时期、同类指标间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其指标的实质是不同空间条件下,同类指标的横向对比。(2)结构分析法。即利用财务报告中的分类资料,将总体分为若干类别,然后计算出各类数值的比重,用以反映总体结构特征和总体内部构成的方法。它可以分析事物的性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动态分析方法。即同一总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动态对比,用以反映某一指标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4)强度分析法。即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一定经济联系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用以反映财务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这里用强度分析法取代了现行的比率分析法,主要是利用统计原理的科学方法规范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理论,以避免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概念上的混淆不清,这是对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一次创新。(5)因素分析法。即以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财务指标为对象,从数量上测定分析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在方向和程度上的影响。一些财务指标往往受到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分析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主要因素,从而正确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出改进和提高的决策。(6)长期趋势分析法。即将若干年的财务报告有关数据排列成时间数列,并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定基对比、逐期对比或计算移动平均数,分析财务指标增减变动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六种分析方法是利用了统计分析的理论而设计的。统计基本理论是研究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它在财务报告这种经济现象的分析方面的应用体现在以上六种方法中。它们都是科学的,概念和内容都是清晰的,完全可以指导财务报告分析的实践工作,它使财务报告分析的理论更加完善,方法更加科学。

3.增加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除了上述的财务报告分析以外,在《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一章,还应增加以下内容:(1)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的分析;(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分析,以及会计造假情况的分析;(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5)审计报告的分析;(6)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估计与分析。

增加这些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不但可以完善《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一章的内容,还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财务报告分析的实践工作,对于促进财务分析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李胜: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北京

第6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危急值报告;环节管理

自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危急值的认知、建立、报告以及应用已被广泛关注及重视,经各医院检验科带头及示范,其他医技科室也相应的开始应用。我院自2009年起每6个月对各部门报告的危急值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6~12月份共报告45例危机值病例,检验科报告30例,超声科报告11例,放射科报告4例。有效报告41例,标本质量问题3例,迟报1例。及时处理39例,未及时处理2例,因交接班期间未及时做好交接1例,因新护士对超声科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不熟悉1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医疗纠纷及事故。

2环节管理

2.1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 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危机值的准确性[1],目前关于血液标本采集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80%可追溯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2],要确保标本合格,必须加强标本的采集、运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本分析前质量问题主要有:①未按要求采血导致标本溶血或凝血,防范方法主要有在采集前根据检查项目合理选择试管,用注射器抽血时动作轻柔,减少抽拉推挤等动作,另注意的是血液不能从针头处注入试管,抗凝血避免用力震荡,采血时选择大而有弹性的血管,避免长时间采血,提高成功率。②标本采集完后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送检,会出现血钾升高,血糖降低,血气分析pH值下降等情况。现在各医院都在使用医学检验信息系统,可有效地防范标本送检不及时,当出现差错时合作科室之间的不信任情况发生。③不规范护理操作导致的假性危机值结果,主要出现在输液血管上方或针头处抽血导致标本稀释,不同试管内血液互混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认知,加强责任心可避免。

2.2检验部门的环节管理 危急值报告应遵循即谁检测谁报告原则,检验人员应充分了解检验危急值指标,当出现检验危急值时,应仔细确认临床和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没有出现异常,并对危急值结果重新复查。然后才能将检验结果上报.同时做好相应的登记[3]。记录内容主要有检验日期、科别、姓名、病案号、床号、检验项目、科室、检查结果以及复查结果,并且还有临床联系人的姓名、电话联系的时间,报告人以及临床有无复述等。 检验科是危急值报告的供应者,有义务和责任保证检验的准确。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应受到高度重视,保证检测过程中,分析器状志最佳,室内质控在可控范围,实验室的信息系统相对稳定,传输数据准确等。检验科需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避免不规范操作,及时且准确的提供有利的危急值报告。

2.3功能科的环节管理 功能科危机值报告的范围有:严重心脏疾患、胸腹腔外伤或出血、妇产科急症、急性血管栓塞等。功能科医生发现危急值后,再次核查,并与科室分诊护士配合给予必要的急救如补液、吸氧、卧床休息等。然后电话报告相应科室护士与主管医生立即来功能科接取患者。做好详细登记工作,登记内容:患者姓名,检查结果(危急值)、急救措施、电话通知护士或医生的姓名、通知时间、报告者、患者去向。功能科及时有效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可减少患者在功能科及途中病情恶化的可能,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2.4放射科环节管理 放射科危机值报告的范围有:严重骨关节创伤,气管异物、气胸、肺梗塞、肺水肿,心包积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食管异物、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腔脏器大出血,颅脑损伤等。科室人员发现"危机值"情况时,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临床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检查结果发出,同时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人员,最后在科室"危机值"登记本上做好详细记录,放射科"危机值"报告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在通知科室还未到达时密切进行观察,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

2.5护理部门的环节管理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加强新护士培训,树立危机值意识,熟知危机值报告处理流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主要由办公护士保存,存放于固定的位置。护理人员接到电话通知,按照规定要求填写登记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报告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捡查项目、危急值、获得信息途径、获得信息时间、提供信息者、接到信息者(医生或护士)、护士报告医生的时间、被报告医生姓名备注等,如是口头通知危急值,记录人应将记录结果与医院信息系统再次核对。危急值报告过程中应遵循谁记录准负责原则,护理人员应完善"危急值"的交接,并将接到的危急值、患者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在护理记录中一一体现,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6临床医生的环节管理 临床医师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识别,10 min内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认真分析并记录.及时进行复查。若认为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不符或采集的标本有问题,需留取标本重新做复查[4]。

3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以来,虽未出现医疗纠纷及投诉,但还是反映出临床工作的薄弱点,如3例标本质量问题中,有两例为实习护士采集方法不对所致。还有1例为未及时送检标本,说明新护士对正确采集和运送知识掌握不够,2例未及时处理病例中,1例对危机值报告处理流程不熟悉,1例是交接班疏忽,经过及时培训和教育,均得到改进。

4结论

危急值报告应遵循全程负责制,即谁检测谁报告,谁记录准负责原则。需要加强核心科室的细节化管理,提升全员参与意识才能真正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医院职能部门应对医、技、护人员进行广泛的培训和告知,熟知危急值的项目、范围、临床意义,明确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责任感,加强医、技、护三方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医院综合诊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伟峰,等.危机值报告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3-744.

[2]范红玲,等.采血不规范造成的"危机值"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326.

第7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79-02

自国家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以来,我院一直坚持使用该系统报告疫情信息,并一直在寻找提高传染病管理质量的方法,主要是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漏报率。现对我院2007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质量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全部传染病662例。

1.2方法

登录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将我院2007年报告资料导出为EXCEL表格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指标

迟报率=该年度未及时报告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迟报卡数:指传染病从“诊断到录入”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限(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2 h;乙类传染病>6 h;丙类传染病>24 h)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1],不包括漏报病例。

重卡率=上级机构确认的该年度重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重卡:指根据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等6 项指标进行分析确认重复病例[1]。

漏报率=该年度漏报病例/该年度总报告数。

漏报病例:指上级机构主动监测后发现的未报告病例。

有效率=该年度有效报告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有效报告卡数:指经上级部门审核剔出重卡或订正为非法定传染病后的所有传染病报告卡。

2结果

2.1 迟报率

662例总报卡数中,共有7例超过报告时限,占总报告卡数的1.1%。

2.2 重卡率

经上级部门审核,一共发现有4例重卡,占总报告卡数的0.6%。

2.3 漏报率

在上级部门组织的传染病管理检查中,没有发现漏报病例,漏报率为0。

2.4有效率

经审核订正为非传染病的有72例,加上4例重卡,共有76例无效报卡,有效率为88.5%。

3讨论

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属于被动监测,是疾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监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基础,是研究流行病学规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评价防制措施和效果必不可少的依据,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传染病的控制起重要的作用[2]。从本次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看出通过对全院医务人员定期培训,加强学习,对相关科室强化督导,定期检查,我院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提高了,全年无法定传染病漏报。但是还存在迟报、有效报卡率较低等。

迟报病例主要是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在检验科、放射科等医技检查结果的登记本中查漏发现并补报的,是患者开单检查后取结果时没在我院继续诊断治疗造成的,这也是我院传染病管理报告的难点,查漏补报的病例有乙肝、肺结核[1]以及淋病。

4例重卡和72例订正为非传染病的报告病例均为肺结核。我院是基层综合性医院,按规定发现疑似或确诊为肺结核病例要转诊至指定专科机构归口管理,通常我院尚未作进一步检查就以疑似病例报出,造成本年度无效报卡数达72张。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传染病的管理,防止疫情扩散,提高报告质量是关键,同时也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

第一,及时报告。落实首诊责任制,首诊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法定传染病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院感科或防保科及时收集报告信息并网络报告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第二,定期查漏。执行公务的医务人员通常工作时患者较多,难免会有遗漏,而且我院承担着繁重的职业体检等任务,有些患者检查或化验后拿到结果就离开医院,造成漏报。医技科针对这种情况可建立阳性报告签收登记本,把阳性报告单直接反馈给临床科室,由各科室的导诊负责签收阳性报告登记本,患者过来取结果时导诊可以指导患者就诊,并提醒医务人员报卡。预防保健科至少每月一次对传染病的报告进行漏、迟报自查,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阳性报告登记本等[3]。

第三,加强培训[4],提高业务素质。一是要广泛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分层、分类、分次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5]。二是学习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定期举办专题学习班。三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科室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考核,考核不及格者重考,直到及格为止,以提高传染病的诊断水平。

第四,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将肠道门诊、发热门诊、肝炎门诊、传染病科集中在普通门诊外的区域分开开诊,规范管理门诊,方便传染病的管理,同时防止就诊的交叉感染[6]。

[参考文献]

[1]梁莉,张静靖,许军红.四川省2005年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64-168.

[2]杨小兵,彭磊,刘军.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60-4564.

[3]刘群,徐艳.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97-4698.

[4]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4138例传染病分析与医院感染控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3):474-475.

[5]郑嘉红.传染病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1):1056.

第8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一案五报告”制度实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有机互融

在切实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提升依纪依法查办案件水平的同时,明确要求查处每一个案件后,不仅要形成高质量的案件调查报告、查案工作总结报告,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案情,分别形成案发单位整改意见报告、典型案例通报报告或对上建议报告,对有影响的大要案原则上要同时形成五个报告。

1、全面反映案件查处情况,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全面反映案件调查程序和实体的重要材料,是案件调查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对案件定性量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市纪委要求每查结一个案件,都要求案件承办人及时起草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程序及结果的概要情况;已查实的违纪政纪的问题;调查组的意见建议。调查报告还要重点反映查案程序的合法性、规范性以及案件证据收集的充分性和关联性,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必须写明查实的违法犯罪事实,提出定性和处理意见,为案件审理和剖析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2、认真总结案件查办工作,形成高质量的查案工作总结报告。每一个案件的成功查办,都有一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或需要吸取的教训。因此,市纪委要求认真总结查办案件的得失显得尤为重要。案件结束后,由分管领导或案件主办人组织召开总结会议,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并形成书面总结报告。查案工作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为:一是认真总结案件突破和查办的整个过程,梳理出该案件成功突破和彻底查办的“关键因素”,为今后工作提供“向导”和“路标”。二是认真总结案件成功查办的基本经验,力争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今后工作少走一些弯路。三是认真总结查办案件过程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引以为戒。四是认真总结违纪违法案件的成因、特点和规律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3、及时排查问题,形成高质量的案发单位整改意见报告。市纪委通过多年的查办案件工作实践认识到,某些领域案件之所以查而又发,一些单位腐败之所以层出不穷,甚至“前腐后继”,很大程度在于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为此,在认真剖析案件的基础上,注重分析和查找案发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哪些问题、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而以监察建议书、纪检建议书等形式下达整改通知,督促案发单位限期抓好整改,做到查处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

4、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形成高质量的典型案例通报报告。市纪委认识到深刻剖析已查办的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最大优势,也最能震慑腐败分子。为此,注意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深入分析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客观原因、案件造成的严重损失和危害、案件带来的警示等,形成高质量的案件剖析报告,并以下发通报、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拍摄电教片等形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筑牢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

5、积极建言献策,形成高质量的对上建议报告。对一些案件暴露出来的涉及全局性工作、不属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范围解决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市纪委及时以《送阅件》的形式,呈报宜兴市委、宜兴市政府主要领导,从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宏观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案五报告”制度实现了查办案件与教育、制度、监督的良性互动

宜兴全面推行“一案五报告”制度以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切实加大惩治力度,提升依纪依法查办案件水平的同时,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监督制约的互动性。

1、提升了依纪依法办案的水平。市纪委对查案工作进行事后总结,不仅是一个总结经验得失的过程,更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市纪委通过总结不仅全面提升了依纪依法办案的水平,而且也全面提高了办案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更推动了查案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案五报告”推行以来,案件检查部门向审理部门提交的调查材料,从未出现定性错误、量纪不当、证据缺失的问题,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从未出现定性不当、当事人事后翻供的情况。

2、有力地推进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市纪委注重深度挖掘查案中存在的个体问题,多视角排查案发单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有力地推进了宜兴市制度建设深化提高年、规范执行年活动。两年来,下发多份纪检监察建议书,在市纪委的指导下,案发单位共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150多项,有力地推进了宜兴市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3、增强了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说服力。市纪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全面剖析,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党风廉政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对于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吸取教训具有极强的警示提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自觉性。

第9篇: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①综合性分析报告;②专项分析报告,③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合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地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囊括五部分。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具体可借助一些财务分析软件,比如对应收、应付、销售情况等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等分析。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做财务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比较含糊和笼统,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累素材,为撰写报告做好准备

1.建立资料数据库。可以借助财务分析软件来取得相关的分析数据,因为在财务分析软件下这些分析数据是很容易得到的。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

3.关注经营运行。做分析报告前最好和老板有一次沟通,了解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不然没有他想要的信息,再多的表格和数据指标都没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实际业务,找出变量及原因,并用适当的词汇提出建议。也要多和其他部门沟通,从员工中得到一些信息,通过数字加以证实,明白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并加深对企业相关业务的理解。

一项分析方案如果事前各部门讨论充分,并征得一致同意,运转起来问题不会很大。难在经常有临时或暂时性决策导致你的分析也是临时或暂时的——难免偏东偏西。今日看似有高度的分析,或许就是导致来日灾难的源头。所以,实际是分析预算当前执行阶段的合理性,即目前行动是否有实际性着陆点。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多思考、多研究。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材料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做到每一个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二)建立财务分析报告指引

财务分析报告尽管没有固定格式,表现手法也不一致,但并非无规律可循。如果建立分析工作指引,将常规分析项目文字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诸如现金流量、销售回款、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变动等一系列的分析说明指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方式要正确

(一)成本分析、费用分析及损益分析是给内部管理部门看的,所以分析方法和思路最好向管理会计靠近,而不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范围内寻找答案

管理会计注重标准的设定、差异的分析、责任的划分。比如分析费用,要有费用的标准,比如差旅费的月度开支标准,实际是超支还是节省,原因是什么,责任在哪里,如果要改进管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比如损益分析,除了损益表上的最后的净利润数字外,分区域的损益情况如何,每个客户的贡献有多大,与预算相比完成情况如何,产品价格走势是什么样,这些有助于总结管理和经营情况,并进而指导决策层改善经营的信息,是作为向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做成本费用分析时,我喜欢采用“鱼骨图”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说不能用指标分析,只是在用指标分析原因时,要善于从管理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财务损益分析也就是财务经营成果分析、利润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预算完成分析;销售增长分析;企业收入构成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和赊销收入;主营业务构成;地区收入构成);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详细分析经营情况。

2.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情况,分析其变动影响因素。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预算完成分析;利润增长分析;利润构成分析(各项利润构成;主营业务利润构成;地区利润构成);各项利润分析(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会计调整因素影响。

3.主营业务成本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进行分析说明其增减因素及影响程度,找出产生问题关键所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各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以及它们对全部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的影响;主要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分析。

4.期间费用分析。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析,找出增加及节余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人力资源费、科研经费、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是否突破预算,如何控制,抓住重点和异常问题重点分析。但在对损益分析尤其是成本分析前,成本的划分、成本责任的落实尤其重要。

(三)举例说明财务分析

本月电费减少了10%,可以做的深度分析是:为什么减少了,因为天气变凉了,空调使用得少了。那这个因素影响了多少?影响了6%,那就是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还有就是长春市减低每千瓦时的电费了,怎么会降低电费呢?那降低了多少?每度降了0.2元,影响了7%。那另外的1%是什么因素?由于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使得电费上升了1%。可以做的高度分析是:

1.上月管理层要求的降低成本的措施有了正面反映。空调电费下降明显,约降低20万元,但距离制定的电费下降目标还有差距,如继续加强宣传和控制,下月应能再降低10万元。这样全年能节约20×4+10×3=110(万元)。

2.虽然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但通过量本利分析,其对可控费用后利润(PAC)有着正面的影响。同时市场部门的反馈也表明该新产品有竞争力,建议继续加强新产品宣传和机器设备的保养工作。

真正的财务分析,不能单就数字之间进行简单对比,而应当揭示数字背后相关业务间的必然联系,要找出原因,提出措施和建议。

注意事项

积累素材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商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不能从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作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归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财务人员应尽可能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参加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注材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每一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