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不要轻易说不作文精选(九篇)

不要轻易说不作文

第1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我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困难,我害怕前路的茫然,还害怕面对前路的艰辛,我害怕面对没有方向感的世界,我害怕失去自我。我总是会在事情快要有结果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有不好感觉的时候,选择逃避。

我总是想学着去坚强,可是坚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坚强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子坚强,它并不是两个字,它并不是一种心情,它不是一时的冲动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觉得它好难。我曾经尝试着去做,可是最终我还是失败了。我还是放弃了。虽然事情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事情总是以放弃而结束,但是我并没有很轻易的说出不。搜虽然不是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我也不是轻易放弃的孩子。我的放弃总是在挣扎了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请你不要以为,在你坚强了之后就一定是彩虹,就一定是美丽的世界在等着你,人并不是会事事都顺心,我们照样会面临失败,我们照样会面临痛苦,我们照样会面对哭泣,只是在我们失败在我们痛苦在我们哭泣之前,你要尽量争取。

或许,我是个失败的孩子,我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所以我的世界总是失败比较多。不管我努力了多少,我的失败率总是会有70%。

可是那天之后,我觉得,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子的,我的生活也不应该是失败的,我的生活也该是五颜六色的。我也权利我也有能力去争取彩虹的。

生命真的很脆弱。大自然两分钟的颤抖,我们就面临生离死别,我们就开始人心惶惶,我们就开始不知所措,我们的大地就是一阵阵的慌乱。

同样,生命也是很坚强的。废墟中的可乐男孩,为了有活着意志力的看书女孩,那个废墟中锯掉双腿才被拯救出来的女孩,经历了几天几夜还能被战士救出来的人们,如果面对着眼前的废墟,看着周围的黑暗世界,他们放弃了生的意志力,那么他们活着吗?他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

第2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了学会如何处事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

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的分析,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

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心痛和后悔吗?难道您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的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第3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天下的好人啊,如果有谁见着我的孩子,请告诉我一声,让我见他一面,要是不能见,让他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听听他的声音,知道他还活着,我也就满足了……”这是一个堂堂七尺汉子含着双眼的晶莹面对荧屏的哭诉,这是一个苦苦寻觅孩子十二载的志愿者“父亲”对善良的呼唤,这是一个耐熬了四千多个不眠之夜的“受害者”对道德真情的渴盼。?

泪,恣意横流,为赵大伟,为至今未归和至今已归的孩子,为道德尽丧,犯下永不饶恕罪行的那些人。?

倪萍对工作人员说,请把小圆领上台来,小圆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男孩,六年前的一个早晨高高兴兴地在父母的目送下去上学,可到了斜阳殆尽的黄昏却没有回来,也就没有再回来了。他的父母是云南一个偏僻山村的劳苦农民,老实巴交的他们从未祈求天降财源,住进高楼群,吃香喝辣,在他们心中唯一不变的希望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把孩子抚养成人成才,就是永远的幸福团圆,小圆的名字也许就是这么取来的吧!?

工作人员把摄像机投向了后台的小圆,这本应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本应该是沐浴在父母关爱中成长起来的健康向上的孩子,可现在……他蜷在后台的一个角落里,头深深地扎着,面对着墙壁,工作人员凑到他耳边说了些什么,他没有回答,只是使劲地摇摇头。他没有面对摄像机,一直没有,但我从他羸弱的身子,从他苦闷的那一抱头中,我读到了一个十一岁孩子的辛酸与痛楚,我读到了社会道德沦丧者给他留下的终生伤害。?

后来倪萍含着欲滴落的泪水低声地对观众说,孩子不愿在荧屏露面。那一刻,台下所有拥有或失去孩子的父亲、母亲们再也忍不住,哭声震撼着现场!哭声震撼着心灵!是啊,小圆算是幸运的一个了,起码他有像赵大伟这样的义务寻亲者的帮助,起码他有机会回到云南老家看看伤心欲绝而卧病在床的母亲。可是,即使见到了父母,又能怎样呢?六年来流落他乡刻下的深深伤痕能说抹灭就抹灭吗??

赵大伟呆坐在一旁,不停地擦眼,八年来他为多少失儿的父母揩干了泪眼,他让多少笼罩在犯罪阴影下的孩子走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他目睹了多少撕心裂肺的场面。于是,他呼吁道德,他呼吁如此罪行不要再犯下去,他呼吁所有的家庭团团圆圆,于是,有了篇首的那句催人泪下的言语。?

面对不幸的孩子,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是社会起码的道义!?

【失分警示】?

第4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相同语素 近义词 辨析

几个近义词有某一共同语素,那么这类词的差别就主要体现在不同语素上,比如“边陲―边疆―边境”有共同语素“边”。从这一共同语素可得知它们的相同意义是:“靠近国界的地方”,而其差异则要从区别语素来分析,下面将这类近义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别举例说明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结果―效果―后果

(1)……而应提前考虑到这种贪婪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后果)

(2)……多沟通,多探讨,一定会有满意的效果。(结果)

(3)……喝酒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效果。(后果)

(4)如果三个和尚能够分工合作,那后果就不会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结果)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分别为:

结果:名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①698

效果:名词,①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②指演出时人工制造的风雨声、枪炮声(音响效果)和日出、下雪(光影效果)等。①1504

后果:名词,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①569

从词性上说,它们同为名词,从语素来看“果”是其共同语素,因而都含有“事情最后产生的状态”的意思。但从理性意看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效果”侧重于外在因素,而“结果”、“后果”是事物顺势发展的一般态势。其次,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差异,“结果”的适用范围较后两者最大,包括好的和不好的结果;“效果”的词义范围也较大;而“后果”词义范围最小,专指不好的结果。再次,就色彩义来说,“结果”为中性词;“效果”为中性词,且多用于好的方面;“后果”为贬义词,用于不好的方面。色彩差异实际上是这组近义词语的主要区别,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近义词的区别时,应帮助学生抓住它们最主要的不同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最后,在《常用词辨析选编》这本书中,编者还提到了句法功能问题,指出“‘结果’可以单独用于句首或句中,意义相当于‘最后’,其表示间接的状语作用”,②但“效果”、“后果”没有这种句法功能。

综上所述,外国学生学习这类近义词时,应抓住其最主要的区别,比如上面讲到的这组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感彩意义的不同,抓住了这一点,学生便不会在例(1)(3)中使用中性词“结果”和“效果”,也不会在例(2)(4)中混用这三个近义词。

二、帮―帮助―帮忙

(1)……便劝我应多留在家里帮忙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帮)

(2)能帮助什么?(帮)

(3)父亲一生很快乐,注重友情,乐意帮忙朋友,大家对他都有好评。(帮助)

(4)所以应该互相帮而生活,不要再发生这样子的事。(帮助)

(5)那种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帮助。(帮忙)

先看这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帮:动词,帮助;从事雇佣劳动。①40

帮助:动词,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①40

帮忙:动词,帮助别人做事,泛指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①40

首先,在句法功能上,“帮”、“帮助”是及物动词,后面可带宾语,而“帮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表示人的宾语,但可带表示行为动作的宾语,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帮”、“帮助”这两个动词可以重叠成“帮帮”、“帮助帮助”,而“帮忙”则不可以构成“帮忙帮忙”,不过可以说“帮个小忙”、“帮倒忙”、“帮一次忙”、“越帮越忙”等等。知道了这一区别,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例(1)(3)中不能说“帮忙妈妈”、“帮忙朋友”了;例(5)中由于“帮助”是及物动词,不应单独置于句尾,如果要用“帮助”就应该在其后面加上宾语,或者用不带表示人宾语的“帮忙”。

其次,这三个词还存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差异,刘智伟在《含同一语素的同意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中提到单音节的动词比双音节的动词口语色彩要浓厚,指出了“帮”多用于口语中,而“帮助”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语中,例(2)(4)中正好混用了这两个词,“帮忙”亦多用于口语。

从以上的辨析中可以得知,在辨析近义动词时应首先从句法功能来考虑在句中其能充当何种句法成分,能否带宾语,带何种宾语;其次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不同,就上面提到的实例,我们知道其还存在语体色彩的差异,其他的近义动词,比如“作梗―作祟”主要是词义的轻重不同、“尊敬―尊重”主要是搭配对象不同等等,总之具体某一组近义词究竟应从哪几个反面进行辨析,应视情况而定。

三、轻易―容易

(1)……再说看到的人会很轻易感觉不舒服。(容易)

(2)可是我这不是容易得出来的想法。(轻易)

(3)我希望我们不要容易放弃,而要永远坚持下去。(轻易)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轻易:①形容词,简单容易;②副词,随随便便。①1111

容易:形容词,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①1111

首先,从词性上来分析,“轻易”、“容易”都是形容词,但前者还兼有副词的作用。其次,从词义上来看,都有做事情容易的意思,但是“轻易”作为副词时含有做事轻率、鲁莽的意思,“容易”没有这一含义。在汉语习惯中“轻易”的词义着重点在于“做事情轻率、随便”,而“容易”则侧重于“做事简单容易”。在例(2)、(3)中根据语境应使用“轻易”,而非“容易”。从词典的解释中,“容易”还有“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这一含义,根据例(1)的语境,应使用“容易”,表示某种可能性。再次,从搭配习惯上来看,“容易”还可以跟“好”搭配,例如:“人这么多,好容易挤到楼上。”③是一种修辞上的反语,表示“很不容易”。而“轻易”无此用法。

当然,形容词性近义词的辨析肯定与名词性近义词存在一定的差别,名词是对事物概念的解释,在辨析时侧重于事物外延的大小,比如“结果―后果”;动词是对动作行为的表述,侧重于从搭配习惯的角度辨析,分析其能否带宾语,比如“帮忙(否)―帮助(能)”;而形容词则侧重于搭配对象的差别,比如“沉重―繁重”。这只是在理论上粗略地介绍了一下名词、动词、形容词近义词辨析的差异。就具体情况来说,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的不同、搭配习惯、语义轻重、句法功能、色彩义的差别等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辨析中都会涉及某几个方面,而不是说某一辨析方法只是适用于名词或动词、形容词。

注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常用词辨析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8:95.

③ 来自语料库在线.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 索菲娅庄.对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角度的思考和设想[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5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张天福老了,在当前的茶人队伍里,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应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我来到厦门,参加2013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营销创新论坛,听了诸位专家的发言,感触很多,也很受启发。

今天在座的大多是从事茶企业、茶叶研究、茶文化推广的职业茶人,而我是做文化产业的,之所以也十分关注茶文化,说起来与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一些联系。多年前,我在一所佛教艺术研究院工作,有一天,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海如法师打电话说,他要来研究院小住几日。闽南佛学院是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大家熟知的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当代的印顺长老、瑞今长老等大德高僧,都与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有很深的因缘。海如法师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到来,让我非常高兴。记得海如法师到研究院的时候,已近深夜十点了,我就让他赶紧休息,有什么话明天再说。法师却让我等一等,说“我带来了武夷山的大红袍,你品尝一下,一定要尝一尝。”在法师的劝说下,我勉强喝了三杯茶,那可真是喝,不是品,都是一饮而尽,然后就急匆匆地告辞了。当时是冬天,路上很冷,骑摩托车半个小时到家,坐下来长出一口气,哎呀,满嘴的茶香,心里还是暖暖的!这茶太好喝了!不行,明天我得早点去找法师喝茶去。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一是因为我到了厦门参加这个茶论坛,不免想起南普陀寺,想起这座城市中的朋友;再就是今天在论坛上,我最想说“无处不营销”,“茶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如果没有海如法师请我喝那三杯大红袍,我不会这么快就接触到茶文化。

我们这次与会的茶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茶会友,一类是以茶谋生。这两类茶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谈茶文化,认为茶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释道、木器瓷器紫砂……包罗万象,无所不涵。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茶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是,总这样讲也有一点小瑕疵,假如我们只是以茶会友,那么志趣相投就好,随意怎么聊,大家都懂得,都喜欢听。如果是以茶谋生怎么办?你还是逢人就说茶文化?大家已经意识到,茶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未来的一代,在于如何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茶。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今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中不少人喜欢去咖啡馆,去酒吧,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喜欢去品红酒、喝啤酒等等,环境不错,三五好友聊一聊天,对不对?

比如说,现在有几个年轻人经朋友介绍来到茶馆喝茶了,你过来就给他讲茶禅一味,讲诗词书画,讲你的茶生长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如何绿色,如何环保,再让他看看茶艺师的兰花指多么优雅,他们会不会喜欢?也许他就要想:在家,爸爸妈妈教育我;在学校,老师教育我;刚刚上班,老板教育我;好不容易周六日了,想轻松一下喝杯茶,你又来教育我?得了,我走吧,咱们去星巴克喝咖啡吧,至少没有人在咱耳根子底下说咖啡文化。

你说,他还会再来吗?如果不改变营销策略,不拓展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不去借鉴星巴克、可口可乐、立顿、加多宝等品牌全方位的时尚营销经验,估计他就很难回头了。

可能有人会讲,现在的时尚是快餐时代,年轻人去喝咖啡很正常,可我做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你要我创新,是不是要我去复制星巴克,去复制可口可乐?我们做的是功夫茶,是慢文化,难道还要学立顿去卖袋泡茶?学康师傅去灌瓶装水?我们做的固然是生意,然而,我们崇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说得好,我们天天在讲创新,天天在说传统,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新并不不矛盾,是统一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我印象中,在古文字里“化”就是“匕”,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样子,像两个人背对背,一正一反,什么意思?意思是变化。不能像小孩游戏时赌咒说的一万年不许变,“化”字的本义是变化、改变。“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纵横交错的纹理,本义是花纹、纹理。因此,我理解的茶文化营销创新,就是要用漂亮的手法改变现状,要吸引人,要让大家舒服,要与时俱进。创新这个词,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史》中就有,“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时,根据《周易》“创新”出的,原文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要基于所在的时空环境来做调整。所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不是真正的茶文化,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几家茶企业,像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敬茶坊、山东的天一茗茶、福建的郑源……都是一直在创新,也一直在坚守传统。

所以,我认为,被历史所首肯的中国文化创新是传统,传统的精髓就是创新!在座的许多茶人喜欢书法,那么,众所周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是不是传统?算不算创新?真正好的作品恰恰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笔笔的自己对后人来讲是古人,笔笔的古人对现代人而言是自己,评论家都说米芾是“集古字”,在今天看来哪一笔不是地地道道的米芾“自己”?那位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自称书学董赵,其实又有哪一笔来自董其昌、赵孟?做不好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就会降低。而这种融合与创新,并不是拿来主义、一味复制,而是要借鉴一种经验。

比如,我经营的是文化投资公司,主营包括杂志、影视、演艺、网络、展览、落地活动等,刚才有朋友提到了电影《小时代》,记得《小时代》上演的那一天,恰好和我组织的“红楼中国梦”活动冲突,当时还有记者要我预估一下《小时代》的票房,我回答:郭敬明做《小时代》肯定大卖,但是,如果是我做,那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因为郭敬明是品牌,杨幂是品牌,而目前我的影视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位能超过这两人的号召力。过去是先有产业再有品牌,如今是品牌先行。后来,我专门去看了《小时代》,这部非主流影片赚到了4.8亿的票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是用公众人物的品牌号召力来取得票房成功的最好例子,影视营销需要十八般武艺:故事、演员、网络、品牌……无所不及,其中品牌号召力首当其冲,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为什么迷恋名牌?因为所有名牌的背后都有我们喜欢听的故事,都是懂得营销创新、懂得讲品牌故事的高手创造的。影视圈里有一句话,叫作:世界上最容易的赚钱方式是什么?就是在家编故事,出门讲故事,见人卖故事。今天,我们厦门就有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厦门的品牌,他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一位忘年交――易中天先生。十多年前,我就喜欢读易先生的书,有学有识,非常好看。文人做到有学不容易,一定要会选择好书来读,好书读多了,即便不太成功也能像货真价实的药铺,里面全是童叟无欺的好药,随时可以售卖。但是,要想治好病,就需要找好医生开药方,这就是有识。不过,单纯有学有识也不成,假如你太另类,病人也不敢找你,社会也不承认你。一个名医肯定是医德又高,医术又好,大家又喜欢,这就跟茶叶营销一个道理,不但货色要好,还需要服务好,有口碑,需要品牌宣传。

易中天先生在学界很早以前知名度就很高了,但是学界之外的不少人还是不知道他,这就像茶品牌,只是专一地做微信宣传,或者专一地做电视广告,出了这个圈子,大家就不了解了。易先生后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多种媒体讲了一个好听的老故事――《品三国》,“品”三国,和“品”茶一样,有声、有色、有回味。其影响力,超过了电视、电影、评书、戏曲等各种版的《三国》,成为中国文人的品牌。我们来看他怎么品三国,一、他非常传统,注重学术的严谨,陈寿的《三国志》怎么讲,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怎么讲,《三国演义》怎么讲,民间传说怎么讲,其他学者怎么讲,我易中天是怎么认为的……二、他很时尚,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说曹操劝老婆回家: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等等,让听众在愉悦中听他讲述一个知道结局的故事。听众知道结局的故事最不好讲,但,易中天成功了,因为易中天将传统的经典时尚化了、年轻化了。

以易中天先生的成功方式,我们来对比一下可口可乐最近成功的营销策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推出了新包装:“闺蜜,室友,白富美,高富帅,纯爷们、文艺青年,粉丝,月光族”等等,这同样是为了树立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不惜放下百年历史的高贵身段,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据我了解,我们并不缺乏茶叶品牌,而且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故事,都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和价值认同,是咱们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的最主要的宣传内容。所采用的方式要么是散见于品牌家史,要么是将故事中的小元素放在店里,让员工口口相传……可是,这些品牌有多少年轻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真正缺乏是品牌知名度、缺乏品牌大使、缺乏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我始终认定,内行是为外行服务的,外行是给内行买单的,我们在街上随意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所知道的茶品牌,有没有你的品牌?这个答案不难得到。

通过几天的交往,我知道,有不少老品牌们已经意识到在营销理念以及渠道上存在的不足,只是还缺少有效手段。有专家说,可口可乐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从中感受到自由欢乐的精神;德国啤酒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体会到男人的梦想;而中国的茶一定要让年轻人领略儒释道的博大精深。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问过很多人喝饮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说,我在喝茶、喝可乐、喝啤酒的时候,真没有这些专家想得多。

看来,仅仅靠某些专家的理论来营销,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进会场前,看到朋友发的一条微信:茶,终究是为了品尝,茶汤的滋味决定一切。

我非常赞同,没有好的质量,再好的宣传也没有用。同时我也要补充一条,没有市场的支持认可,再好的滋味也没有用。通过什么渠道传播、怎么让人来喝你的茶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那么高高在上,现在是羡慕土豪、嘲笑土豪、打造土豪的年代。我们的共识是召唤年轻人走进茶文化,那么,茶人先拿出行动来,放下架子。过去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几乎听不到有人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油文化……说明什么?说明茶文化已经很高端了,正在脱离“柴米油盐酱和醋”生活必需品的队伍,正在脱离大众,特别是年轻人。

在这个趋势下,我建议在座的茶人借助一下全媒体的平台,通过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让我们的茶文化接一接地气,重新提炼、打造品牌故事。张天福老了,在下一辈的茶人队伍里,目前,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我们经常说: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所有内容都是广告。比如,茶博会的论坛上,大都是业内的人,假如今天,爱茶的余秋雨来了,王菲来了,那么,媒体和年轻人的关注度是不是会提高?这个时候,某一个品牌出来冠名是不是就容易被大家记住?你再搞活动,也许就不用你自己投资了,各方的资源就会整合进来,投资者完全有可能是影视圈的,有可能是挖煤开矿的。品牌年轻化不是彻底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只要讲故事的方法得当,用年轻消费者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传统”就可以变得很“时尚”,国内,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不是最好的例子吗?欧洲的一些奢侈品们往往也有深厚的品牌历史,以风靡网络的香奈儿五号广告为例,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演绎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点击率特别高,年轻人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十多年前,我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海如法师,把我引领到了爱茶的队伍里,而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明星、用年轻人的偶像做一做影视剧、微电影,做一做推广活动、体验活动呢?让公众人物引导年轻人来喝第一杯茶。等到他们喜欢品茶了,自然而然地会关注茶文化,他们逐渐会了解这一杯茶中的文化内涵,乃至于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他们会知道,某些品牌不但是好喝的茶,还能增值,比投资股票期货还让人上瘾,公众人物多渠道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茶人直接去灌输道理要有效的多。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多渠道传播?因为当下绝不能过分迷信单一的媒体形式,营销传播从来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手机,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微博再到微信,只有整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各种营销工具无法也不能够割裂开来。品牌营销是个系统工程,年轻化、跨界思维很重要,因此运用微信、微博等时下流行的营销工具自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媒体越来越碎片化之际,仅仅抓住手机、电脑等一两个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整合演绎,落地活动传播才会立竿见影、一举两得。至少,我们看到,奔驰、可口可乐、星巴克、立顿等强势品牌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在开展微博、微信、博客、营销的同时,纸媒,影视、演出、冠名、落地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总之,只有基于全媒体的立体营销创新,品牌年轻化才会成为可能,品牌的营销创新,不但要有过硬的茶质,还需要依赖于跨界的思维,需要会提炼故事、传播故事的行业自媒体,乃至于全媒体。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消费者、同样的产品,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谁拥有更先进的营销观念,并付诸实施,谁就能占得先机。

第6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文化与课程,教学与研究,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理性思辨与行动探索,均有涉略,却不精深,“猪头肉三不精”之状。蒙《江苏教育研究》不弃,为设此栏,此生有幸,诚当竭力,少负些读者。

――作者心语

最早一直想着“开启”的,是我的博客。但我一直很担心,担心自己开启之后坚持不了。先是尝试着在论坛开专帖,“教育在线”的“日知录”,开了几个月,但最后还是退下阵来了,坚持,真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但我不甘心,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坚持的意义。美丽就在那里,风景就在那里,通往美丽风景的路就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坚持着走去。

终于,我下定决心了。2006年9月1日,我开博了――“菊荣行思录”,我知道,这需要自己给自己勇气,我写了一个开博誓言《想做一次思想的长跑》,我说:“我想做一次思想的长跑,不求伟大,只求坚持!”我说:“这就是思想的长跑,不求速度,只求坚持。”我说:“想做一次思想的长跑。――这,决不是今天突然的决定,但决定从今天开始!”

想不到,这一决定,这一走,就走了8年啊!当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说:真不了起,8年了!我才突然发现,是啊,8年了!虽然我今天仍然业绩平平,但我终于还是能够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与进步。8年了,我又想:这8年,如果我没有博客,如果没有几百万的文字陪伴着我一路走来,我会是我现在的我吗?

8年前的那一天,一个刻骨铭心的开启,8年中穿越种种寂寞与困难,终于走了过来,让我尝到了“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的甜头,没有这,就没有我的成长。

2009年暑假,我来到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就是我现在供职的学校,担任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面对看不到的远在未来的校史,站在它的源头上,我如履薄冰。我想,我们要谨慎地开启它,然后不言放弃。

我们做的第一个尝试是“共读苏大师”――一起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思想。7月里,我们还不能进驻校园,我们借兄弟学校的会议室分三批召开“愿景描述会”,愿景描述之后,我们就建起了论坛,还没有全部相识的老师们开始在论坛上进行了精神与思想的交流――我们开启了“读苏”路。我们捧着《给教师的建议》,就像围着篝火。我们并不急于读完这本书,而是以每周共读的方式慢慢地往前走,每个星期,我们围绕着“本周建议思考的问题”,思考,讨论。301个日子,390个问题,当我们走过这段历程的时候,很多老师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穿越过一本书!”“坚持,我做到了。”开启了,就不轻言放弃。之后,每年新来汾小的老师,也会拿到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也会沿着我们走过的足迹,“重走读苏路”。

我们做得最“浩浩荡荡”的坚持,是“土书著述”。开学第一年,看着这支“创业”队伍,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把这段创业史留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几经思考,与老师们有了一个美丽约定:每个人,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写出一本书来。就这样,36位老师,每个人都参与了“土书著述”的伟大开启,首辑土书发行,我说:我们能写10年吗?――我现在仍不敢肯定我们能不能写10年,我只知道,这一开启,我们已经走了5年,5年间,50多位老师创作了253本土书。我知道,这253本土书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催人泪下的细节!我更知道,在这土书著述的历程中,很多老师过上了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师生集体丰富的智力生活、精神生活正在建立!

我们做得最有“难度”的坚持,恐怕是“成长课堂研讨会”。创办学校的第一学期,我们不敢“开启”它。第二个学期,我们决心开启它,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成长课堂研讨会”。这一开启,又预示着“坚持”,之后,我们每个学期一届“成长课堂研讨会”,围绕一个主题,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去琢磨它,然后以“成长课堂研讨会”的方式进行。在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深度合作中,“成长课堂教学研讨会”的研究成果“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变革”,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集束性”发表,在省内外相关的高级研修班上展示、报告。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一个主题,连着一个主题,每一次,都是一次艰难的跨越!就这样,开启了,就不放弃,慢慢地,慢慢地,终于有所收获――我也一直相信慢的力量,教学变革,速成者往往会速败。而“汾小恒文化”,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初见端倪。“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没有这,就没有学校文化!

不轻易开启,要求我们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要反复思考,要认真掂量,甚至多方论证。办学第一年,为了整体构建学校发展框架,我们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想好了再做”,之后,每年暑假我们都会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谨慎地选择前行的路线――当然,每年举办咨询会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对于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要有一种生怕做错的敬畏感。不轻言放弃,要求我们决定了的事,要有“一根筋”,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要有心无旁骛的坚强的纯净,不能今天看看这个好,明天看看那个好,老想换事情来做,经不起暂时的黑夜,经不起成长必须经历的孤寂与痛楚,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当然,要做到“不轻易开启”,不容易,这需要我们的判断力,切不可盲目上马,要尽可能确保我们选择的开启是正确;要做到“不轻言放弃”,更不容易,这需要我们的信念与意志,以及在坚持过程中不断发现与享受的成长感觉。

当然,不轻易开启,决不排斥各种尝试,相反,我们主张要尝试,在各种尝试中找到自己,找到值得为之坚持的东西;不轻言放弃,更不是倡导一意孤行,明知错了,还不知返,结果离成功的殿堂越走越远,“不放弃”,不等于一成不变。相反,正是因为“不放弃”,正是因为“坚持”,才会带来变化,才会带来我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刻变化,才会日益逼近本质,而我们,才能够在这种“变”中见到“恒”的伟大魅力。“恒”与“变”,“不轻易开启”与“不轻言放弃”,是那样相互依靠的辩证。

第7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关键词:名言俗语;年轻干部;培养;规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培养干部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很多广为流传的名言俗语以非常朴素的方式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研究有代表性的名言俗语。批判地吸收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因素。对于加强干部工作、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撇开其看问题停滞僵化的因素。它生动地说明。人在年轻时所显示出的个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干部工作中。它说明干部的成长是有基础、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基础就是干部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养。也包括个人的努力程度。这个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组织养成规律。包括识别人、培育人等多方面的要求。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人才。自然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存在什么识别、培养等问题。这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一个人外显的特征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何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做好识别人的文章。“看”的功夫、“看”的角度、“看”的标准、“看”的方法很重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核心也在一个“看”字。可以这样说。培养大批年轻执政骨干。选才是基础。而选才的关键就是依据一定时期的表现把人才从众人中识别出来。这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最根本的前提。特别是当自身素质和成才动机大体相当时。党组织能否识别他们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等外部条件就变成了关键性的因素。“一些好的苗子。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并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锻炼。也可能就自生自灭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从《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话演进而来的。常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年轻干部经过一定的摔打磨练。能够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出色。“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但是“青出于蓝”并最终“胜于蓝”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它离不开年轻干部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党组织的帮助与提携。运用这个规律指导工作。一是充分相信年轻干部。要按照用其所长的原则给他们以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里施展才华。因为这些领域更有利于他们在科学发展、为民谋利上做出新贡献;而他们的贡献越大。他们的成长往往也就越快越稳定。二是大力提倡以老带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带。使“青出于蓝”并最终“胜于蓝”的自然过程尽可能缩短。比如。要经常给年轻干部提出要求并检查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要放手让年轻干部创业并在工作方法上适当予以指导。要及时指出年轻干部的不足并为他们明确改进方向等。

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是《韩非子・显学篇》中的一句名言。字面意思是说。贤臣良相都是从地方提升起来的。作战勇猛的将领都是从士卒提拔上来的。这揭示了一个道理:起步于基层实践。锻炼于基层实践。往往是各类人才成长的共同规律。年轻干部的成长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现年三、四十岁的年轻干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基层工作和艰苦环境锻炼不足的问题。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而这个“锻炼”不足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鉴于从“州部”提拔到“宰相”。从“卒伍”提拔到“猛将”。既是职务升迁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经验日益丰富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这也就揭示了另一个规律性的结论:什么叫成长?在一定意义上讲。成长就是经验的增加。而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各种经验。其中基层经验又是他们最欠缺的重要经验之一。正因为如此。李源潮才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干部。“如果希望有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不计较职务和级别。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独当一面的岗位上去”。他说:“这样的干部往往最有前途。”_1’运用这个规律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中国自古就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说法。意思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最能考验人、锻炼人。人如果经受住这种考验。那么意志品质、综合素质就会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最能激发人、成就人。它所揭示的人才特别是干部人才的成长规律是:越是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就越能得到多方面锻炼。干部的成长就越好越快。因此。培养年轻干部。有必要把他们安排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反之。“年轻干部如果不知艰苦。不经过摔打。很可能就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什么风浪的。”…当然也就难以堪当重任了。

三、“树挪死。人挪活”与“近水楼台先得月”

“树挪死。人挪活”说的是植物的生长和人的成长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样是改变生存环境。植物容易死亡。人却更添活力。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因此环境的改变通常能够激发人自身潜在的素质和能量。在旧环境中微波不澜的状况一经改变。人也就随之展现了另一番生机勃勃的面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种情况。年轻干部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环境工作时间久了。对所负责的领域驾轻就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倦怠心理。从而削弱开拓创新的意识与魄力。此外。还容易与周围熟悉的人形成一定的“势力集团”。滋生、滋长腐败。这对年轻干部进一步成长、成才非常不利。不同岗位的实践特别是跨单位、跨系统、跨地区的岗位交流。可以帮助年轻干部吸收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环境文化的养料。有助于他们丰富阅历和经验。培养开放的胸襟和眼光。有助于他们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挪”本身并不是目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执政能力。促进他们成长为具备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一句话――让他们愈发地“活”起来才是目的。因此。“挪”要做到有的放矢。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培养和锻炼。例如。对于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挪”的方向要自上而下。着重培养其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以增强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对于长期在地方工作的年轻干部。“挪”的方向要自下而上。重在培养其对全局情况的把握。以增强其统

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诗写的是自然现象。却常被用来类比社会现象。“近水楼台”说的是与某种权力有着亲近的关系。“先得月”是说较之旁人更容易得到好处。整句诗蕴涵的意义是:由于地位或关系亲近就可以优先得到便利或利益。撇开这句诗的消极意义。如果对其加以革命的改造。其实它揭示了另一个人才成长规律:要想“先得月”(更快地成为人才)。就要努力做“近水”的“楼台”。而某些关键岗位、“枢纽”岗位。就是要接近和趋向的“水”。这些岗位。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往往更有利于锻炼人。更有助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有利于增强任职者的素养和能力。例如。在主要领导身边工作的年轻干部。因为更容易接触全局、更容易得到言传身教以及耳濡目染等缘故。通常比其它岗位的年轻干部成长周期要短一些。因此。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到这些岗位加强锻炼。利用“特殊”岗位的“特殊”育人效应。达到“催苗助长”的目的。

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与“严是爱。宽是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礼记》。字面含义是:玉不进行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懂得天地间的道理和事物的运行规律。深入分析这句话。就会得出一个更有意义的结论:玉作为一种自然物。有其作为玉的特殊属性。未经琢磨的结果仅仅是不能使其成“器”。但不能改变它仍然为玉的这种特性。而人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能动性的。人的品性并非永远不变。年轻干部如果不在持续的学习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还非常显著。当然。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变化也有正向与负向之别。这实际上就揭示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外部规律:要通过施加积极的影响促使年轻干部向着“知义”的方向进步。而教育就是施加这种积极影响的有效方式。为此。必须抓好教育培训这项培养干部的基础性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针对年轻干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等。在思想上加强引导。使他们忠于祖国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加强培训。使他们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业务上加强指导。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严是爱。宽是害”。这句话说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对年轻干部真正的爱护。一味地宽容谅解难免会导致放任自流。从长远看则会贻害无穷。有一些年轻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也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前途光明。但最后却出了问题。分析起来。“有他们主观上放松学习。进取心不强。忽视世界观改造等原因。也同组织上要求不严、教育不够、监督不力有关”。161一言以蔽之。就是“宽”字害了他们。实践已经证明。当发现苗头性倾向时。打招呼与不打招呼不一样。早打招呼与晚打招呼不一样。认真汲取这些教训。就要对年轻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严”不是要捆缚住干部的手脚。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政治上的“严”表现为严明方向――教育并要求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上的“严”表现为严格要求一一检查并督促他们创造新的工作业绩;生活上的“严”表现为严肃风纪――引导和鼓励他们培养健康的情趣与爱好。要把“严”的各项要求寓于制度建设中。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导向、动力和约束作用。努力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才提供规范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88。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47。

[3]李源潮,中青年干部要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J],党建研完。2008。(2)。

[4]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89。

第8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关键词辩诉交易、产生、可行性、设立、限度

辩诉交易制度,是20世纪以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近年来,辩诉交易制度引起我国学术界的的关注,并开展了热烈的争鸣,出现了肯定说、否定说、缓行说三种观点。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辩诉交易的实行,极大的提高了诉讼效率,降低了诉讼成本,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见,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司法界目前存在的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问题的客观需要。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于法无据,且有悖于严肃执行,且我国现在不具备辩诉交易生存的环境,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三是等等看,现在可以对辩诉交易进行研究、探讨、待时机成条件具备时去搞效果会更好。①在刑事犯罪不断飙升,被喻为“诉讼浪潮将淹没法院”的现实背景下,诉讼效率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在不违背法律和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加快案件周转,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就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辩诉交易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投入方面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将辩诉交易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之中,对于刑事司法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辩诉交易对于我国来说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经验,逐步推开。确立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就要在借鉴的过程中作出严格的限制,完善其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促进刑事诉讼多项价值目标间的协调实现。

一、辩诉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辩诉交易,又译作答辩交易,是主要为美国法所适用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根据美国较为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辩诉交易是指在刑事被告人就较轻的罪名或者数项指控中的一项或几项作出有罪答辩以换取检察官的某种让步,通常是获得较轻的判决或者撤销其他指控的情况下,检察官和被告人之间经过协商达成的协议。”②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考查,辩诉交易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其一,交易的主体是检察官和被告人(主要是通过其辩诉律师进行交易);其二,交易的内容,就控方而言包括减轻指控罪、减少指控罪名数以及提出从轻处罚的量刑建议等,就辩方而言,主要是作出有罪答辩,即承认有罪。其三,通过交易所获利益,就控方而言是通过被告人作出有罪答辩而免去了审判中的证明责任同时减少了败诉风险;就辩方而言,是获得较轻处罚的判决或者被减少了犯罪指控。其四,交易的形式表现为控辩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其五,交易的律师后果是案件不进入正式庭审,而由法院对辩诉协议予以确认并直接对被告人定罪处刑,诉讼程序终止。应当说,辩诉交易的本质特征是控辩双方通过互惠的交易行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进行处分。

辩诉交易在美国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9世纪早期或者中期,辩诉交易的处于“地下状态”③的,而如今的美国,辩诉交易已经占据刑事诉讼的主要舞台。在美国,90%的案件是通过辩诉交易来解决的。由于辩诉交易具有结案快、效率高,有利于解决案件严重积压的问题以及能够减轻刑事司法系统的巨大压力等优点,并使得控方在证据不甚充分的情况下也可获得的被告人的定罪,所以一经问世即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以纽约市为例,据统计1990年犯罪而被逮捕的有118,000人次,其中64,000人在侦查阶段为作交易处理了,占54.24%;有54,000人按重罪到法院,占45.76%,不足一半。在法院的54,000人中,45,000人是按辩诉交易解决的,占83.33%;5,000人因证据不足而撤销案件,占9.26%;仅4,000人按正式程序开庭审判,占全部案件的7.41%④。尽管美国有反对者对辩诉交易程序提出种种非议,但是,辩诉交易制度在没有增加法官、检察官数量的情况下迅速解决了大量的刑事案件,节约了有的司法资源故此为司法部门乐于采用。在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的立法或者实践中也存在不同形式的辩诉交易。但相比之下,这些国家辩诉交易制度都远没有美国发达,使用的范围要远小于美国,并受到诸多的限制。

二、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从每年的两院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法院和检察院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案件的激增时期。以检察机关的统计为例,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全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841,845人,提起公诉845,306人,比上一年分别上升了17.6%和19.2%⑤。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增加司法人员数量,增加司法投入并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性,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借助于诉讼程序创新以尽快处理案件、化解矛盾、增进社会成员对司法制度的依赖与信任,无疑是务实的态度。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简易程序,将一些较轻犯罪案件简化诉讼程序。简易程序的适用,虽然减轻了检察机关派员出庭的压力,对法院而言,审判压力有所缓解,但尚未发挥应有功能。在简易程序之外,还应进行程序设计与创新,以完善速决程序体系。随着诉讼实践的发展,辩诉交易制度的借鉴成为我们 法学界以及司法部分共同关注的话题。实践部分也开始探索,去年甚至出现了实际的案例⑥。首例辩诉交易案的诞生,显示了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移植和应用的生命力,也证明了辩诉交易制度经过改造以后,完全可以洋为中用,为我国司法实践服务。笔者认为,辩诉交易所具有的辩诉协商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将辩诉交易机制引入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当然,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不可以像在美国那样占据体制中的重要位置。

笔者认为,在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对于控辩双方以及法院乃至社会,都将带来裨益,具体而言:

首先,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尽快结案,减少积案,解决案件拖延甚至久拖不决的问题,并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其表现为,在侦查阶段将会缩短破案周期;在阶段,可以减轻检察机关的出庭压力,集中力量办理其他重大的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也必将大大减轻法院的审判压力;并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公安、司法机关负担明显加大,在这样的情势下,采用快速便捷的诉讼程序成为必然要求。以我国目前的状况看,公安、司法机关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办案的需要,侦查技术乃至整体侦查水平不高,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十分普遍。

无疑,刑事案件的积压和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辩诉交易得以问世并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辩诉交易可以缩短法院处理案件的时间,为国家节省诉讼费用⑦。相比正规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大大提高结案率,对于解决积案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体现了刑事诉讼的民主性,是对被告人程序主体地位的肯定,有利于培育尊重被告人程序主体地位的观念,并使其获得实际的好处,即因其认罪而免除一系列的诉讼程序,并可获得轻的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恢复人身自由以及获得精神上的解脱。通过辩诉交易,可以尽早地结束羁押的不稳定状态并且被判处较少的刑罚,尽快摆脱讼累,而且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的减轻。

再次,有利于将我国长期实行的“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法定化并真正贯彻执行,真正体现鼓励被告人认罪的精神,有利于促使犯罪人认罪和悔罪,有利于体现鼓励被告人认罪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与超期羁押问题。以前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反常现象,大大降低了被告人认罪的积极性,导致被告人形成抗拒的极端心理,不利于对犯罪人的改造。

最后,有利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被害人的遭受人身和财产的损害后,无疑渴望尽早从诉讼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尽快获得赔偿,辩诉交易恰恰能满足被害人的这一要求;而且能够节省被害人的诉讼过程中的开支,降低其诉讼成本。这一点在伤害以及交通肇事等案件中表现尤为突出。司法实践中,面对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而发出的痛苦,司法系统却因自负枷锁不能给被害人以应有的补偿和慰藉。如果能够在辩诉交易的过程中考虑被害人的因素,尊重被害人参与交易权,把赔偿金额和赔偿金的支付也当做协议的内容,无疑被害人的权利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总之,辩诉交易制度有利于增强判决结果的可预见性,有利于节省各方的诉讼投入、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益,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实现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对于刑事司法资源相对短缺的我国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有着实行辩诉交易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借鉴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一)辩护与制度已经初步形成框架

由于被告人和被害人自身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总体上难以适应辩诉交易的需要,因此,从制度上保证被告人和被害人具备进行辩诉交易的条件就是推行辩诉交易所必须。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在阶段就可以聘请律师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公民担任辩护人。特别是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为被追诉方从事辩诉交易行为提供了直接的帮助。而被害人在阶段也可以聘请人,帮助自己进行有关诉讼行为。当然,就对被害人实施法律援助而言,目前制度仍然存在缺陷,但是,这种制度上的完善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笔者认为,总体上说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已经为辩诉交易制度的推行准备了初步条件。

(二)人们观念的改变为辩诉交易制度的推行提供了观念基础

这里与辩诉交易制度推行有关的观念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源观念;一是公正观念。就前者而言,中国人已经逐渐改变了“中国地大物博”的概念。相反“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充分体现诉讼经济价值的辩诉交易制度应该能够为人们接受。就后者来说,人们的公正观念有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理想公正观向现实公正的变化。二是效率作为正义的第二含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高。这使得人们在放弃传统的绝对正义观的基本上,能够较为科学地看待相对正义问题,从而接受某种情况下的第二种正义。因此,辩诉交易制度的移植并非立法者的大笔一挥,而是在制度背后的观念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得以完成。

四、我国刑事诉讼借鉴辩诉交易的设想

根据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具体制度环境为辩诉交易制度所提供的生存空间以及实施辩诉交易制度国家的经验,我国的辩诉交易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适用辩诉交易的案件范围

我国1996年修正刑诉法确立了简易程序,为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简易程序在扩大适用面、增强适用率方面及提高简易化程度方面都需要作很大改进。而辩诉交易制度的移植和应用,正迎合这一需求,将使我国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快速化,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在简易程序引进辩诉交易制度具有更易推行的基础。首先,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限于轻微犯罪案件,根据我国刑诉法第174条规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限于“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案件,而辩诉交易在这类轻微犯罪案件范围内应用,其负面影响和错案风险可以控制在最低限度。其次,辩诉交易不应用于惯犯、累犯案件及复杂的共同犯罪。当然,随着实践探索经验的积累及各方面制度的成熟,以后可以适用放开辩诉交易的适用范围。

(二)明确规定辩诉交易的适用条件

笔者认为,适用辩诉交易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只能是证据确实但欠充分的案件。就是说,案件有一定的证据,但证据未达到充分程度,若向法院,不符合公诉条件,若作出不决定,又不符合微罪不和证据不足不的条件,若退回补充侦查,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证据有可能收集不到,反而使羁押期延长的情况。换句话说,适用辩诉交易的案件应当是有一定证据而证据又不充分的案件,如果证据确实充分就没有必要适用辩诉交易,而应当通过简易程序来解决。

其次,公诉人、被害人、被告人以及辩护律师参与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适用辩诉交易应当处理国家、被告人与被害人三方的利益,三方取得一致意见方能适用辩诉交易。笔者认为,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应当充分保障被告人自愿性。由于被告人在文化素质和法律知识方面常常存在欠缺,以及处于被追究的地位,辩护律师的广泛参与并切实发挥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方能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禁止被告人与公诉人的交易,避免被告人不懂法律或谈判技巧而交易,损害应得利益。

(2)检察机关在决定实施辩诉交易时,应当充分听取被害人的意见,特别是在被害人获得赔偿或者其他安 抚方面进行充分的工作。尤其是侵犯人身、财产案件,必须首先要使被害人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得到满足,使被害人身心得安抚。如果被害人的正当的经济权利没有得到满足或被告人有其他漠视被害人的利益的行为,被害人拒绝的,不得适用辩诉交易。

(三)限制减轻指控或处罚的幅度

辩诉交易的形式包括了以被告人认罪为前提下的相对不、减少指控事项和法院提出从轻的量刑请求,其中后两种形式都涉及刑罚让步的幅度问题。如果放弃刑罚的幅度过大,不仅有损司法正义,而且会使刑罚大减损应有的功能。因此,限制交易的幅度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控诉机关减轻指控涉及两种情形:一是数罪中放弃某个或某些罪的指控;二是一罪中存在数个犯罪构成事实的情况下,放弃部分犯罪事实的指控。在这两种情况下,控诉机关能够放弃指控的只能是其中次要的犯罪或次要的犯罪事实,数罪中法定刑较重的犯罪不能放弃。同时,在同一罪名的数个犯罪事实中,较重大的犯罪事实也不能放弃指控。还有一点也是必须强调的,辩诉交易多发生在控方取证困难的场合,因而如证据已经充足,不存在被宣告无罪之虞,而且又不属于轻微犯罪,对于控诉方来说,自无进行交易之必要。

控方向法院提出从轻量刑之请求,也是辩诉交易的一种形式。这种请求成为交易的结果时,法院通常必须满足这种请求,以体现和维护司法的诚信。但是,控方在以请求法院从轻量刑作为交易的代价时,不能承诺大幅度减轻刑罚。为此,应当限制轻刑罚的幅度。有学者建议,借鉴英国、意大利的做法,减刑幅度为1/4至1/3,类似这样一种限制方式有参考的价值。笔者认为,减轻处罚的幅度过大过小都是不合理的。过大会使司法的公正性被严重牺牲,具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过小则缺乏吸引力而会大大降低成交率。因此,在实行辩诉交易制度的时候,有必要制度一个指导性规范,供控诉方提出量刑建议和法官审查量刑建议时进行参照。

(四)建立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机制

如果缺乏必要的审查监督机制,辩诉交易因为缺乏必要的制约而很难防止牺牲正义进行交易的情形。各种审查监督机制可能都很重要,或者说都不可缺少,它们能从各个方面对辩诉交易进行制约,防止其进行无原则的交易,但其中司法审查机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种制约才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直接否定一项错误的交易。司法审查意味着控诉机关与辩护方达成交易协议后,有义务接受法院的审查,而法官亦有权撤销公诉机关与辩护方达成的交易。笔者认为,法官在对辩诉交易行使司法审查权的时候,有两点必须作为原则予以明确:一是如果辩诉交易的内容只是减少指控,法官必须遵循无控诉即无审判的原则,不得主动直接进行干预。只有在被害人依《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直接进行权的情况下,法官才可以审查其交易的内容。如果辩诉交易确实严重损害了司法正义,法院可以要求控诉机关重新考试交易内容,否则,法院可以依法直接受理被害人的。二是法官不得滥用否决权。辩诉交易作为一项制度一旦确立,应该保持它的公信力,法官有权达成的任何交易,但法院也不得随意行使这项权力,否则辩诉交易便会名存实亡。

(五)建立不正当交易的救济机制

实践表明,任何再完善的法律,都不可能天衣无逢。法律制定后,一经适用,都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担缺陷或者问题。因此,不正当辩诉交易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不正当交易的发生,或者在不正当交易发生后能够及时加以救济,必须建立配套的救济机制。笔者认为,这种救济机制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建立制约机制,主要是指被害人制约机制、被告人制约机制、法官审查机制;二是审判监督程序对辩诉交易具有适用性。辩诉交易发生法律效力后,如果发现或有证据证明交易是在严重违反司法公正的情形下达成的,或者说交易严重损害了司法正义,那么,通过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辩诉交易案件并纠正错误,应该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会影响或者至少不会严重影响辩诉交易制度的公信力和辩诉交易的成交率,因为审判监督程序的重新审查一项辩诉交易是否损害了司法正义原则时,其标准与不存在辩诉交易制度情况下审查某项判决有无错误、是否公正的标准是有区别的。辩诉交易结案的刑事诉讼案件,是否进入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判监督程序后是否改判,主要决定于原来的交易是否出自双方完全的自愿,交易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与司法正义严重背离。通过上述两种救济途径,辩诉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害司法正义的错误将及时得到纠正。

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吸收西方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解决刑事诉讼效率的合理制度因素-辩诉交易。没有必要局囿于法系背景去看待传统的制度实践一项变革。同时,笔者认为以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而否定和抹煞辩诉交易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最轻而易举的封杀,但它不能说明究竟是立法的错误,还是司法的错误。未来中国的刑事诉讼模式是一种兼采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以公正为基本理念的高效的折衷模式,这需要学者锐意创新的勇气和决策者敢于试验的魄力。

注释:

①参见《人民检察》2002年第7期,专题讨论。

②参见陈光中主编:《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1页。

③参见李游、吕安青著:《走向理性的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3页。

④参见卞建林译,《美国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3月11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报告。

第9篇:不要轻易说不作文范文

同学,请不要轻易说“我不会”

走进我办公室的王萧,脸上带着我再熟悉不过了的一副无辜受屈的表情。面对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不会”先生,我该如何开场呢?说实话,在王萧一步步向我走来的时候,我还是对我的战术没有把握。

“周杰伦又出了什么新专辑?”虽然有些突兀,但我觉得找到了沟通的契机。因为我知道课堂永远沉默的王萧,却是周杰伦的忠实粉丝,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誊写周杰伦的歌词,整整齐齐的写了好几大本。

“老师,我上课的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的,可没惹事。“王萧不上圈套,警惕心很重。

“必须是你惹事要批评你,老师才能找你沟通吗?我今天就想同你探讨一下周杰伦现象。”

“老师,你不是挺反感他的吗?”在课堂上,我确实对周杰伦口齿的囫囵不清以及粉丝的狂热做过“大不敬“的点评。

“正因为不了解才导致不理解。近些日子再听他的东西,我好像才找到一点感觉,才发现了他的价值,才理解你们这些歌迷也并不是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盲目。”

“是呀,老师!其实我开始也不太喜欢他的同样是他的吐音不清。越是不清楚的我越是要多听几遍,结果就越来越觉得有味,不清楚的吐字反而成了他的风格。现在,他的风格也在渐渐转型,从《七里香》、《菊花台》,到《听妈妈的话》、《千里之外》……”一向沉默的王萧从容笃定,侃侃而谈,眸子里闪耀着自信的光彩。

“我知道你羡慕周杰伦那样的实力派歌手,但我们学习的不仅是他的歌词,更是他的稳重踏实为人,以及永不满足、不断出新的精神。我知道,你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并不是”真的不会“,只是因为惰性和逃避。但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的”我不会“,一次次否定的是自己的能力,失掉的是进取心和锻炼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你的激情就丧失了,才能就埋没了,本来会的东西也可能真的变得什么都不会了,你的青春沉沦了,你的一辈子很可能暗淡无光。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要轻易说我不会,即使感到回答有困难,也要说‘我试试’……”我注意到他的眼神逐渐由淡漠变得清亮。

“老师相信你的能力,起码你理解并能够回答其中的一部分,是吗?给自己一个惊喜,也给别人一个刮目相看的理由。我不需要你的承诺,只希望你能够觉醒,可以吗。”

我没有听到肯定的回答,他只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出现了很有戏剧性的一幕:当封冻许久的“王萧”被喊响时,许多“看客”又习惯的回过头看这位老兄惯常的表演。但这次他们失算了。王萧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失掉了以往的大将风度,“我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很多嬉笑僵在脸上,其中一个压抑的怪笑戛然而止。

“非常正确,请坐。”我理所当然的表扬了他。面对这些复杂的表情,心中的得意只有一句诗可以形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此之后,我感觉我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和默契。对他而言,我的影响力如何,我不敢妄言。但是,在课堂上他先前堂而皇之的睡觉不再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我不会”也开始充满愧疚的意味。对我而言,王萧不再是躺在点名册上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讲课时我可以用眼睛的余光感受他的存在,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沉默头颅;讲到慷慨激昂处,在我们目光相碰的一霎那,是一丝不易觉察的会心的欣赏和赞许。在我所掌握的难度内,王萧的回答就像以前说“我不会“一样痛快流利,且可圈可点。不知不觉之中,老师和同学惊讶的意识到,课堂上那颗沉重的头颅抬了起来,“不会先生”开口讲话了!讲的还不赖!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不会”的始作俑者开始反戈一击,那些追随者纷纷或直接或扭捏的弃暗投明。一时间风气转向,甚嚣尘上的“我不会”逐渐没有了市场,说“我不会”的口气变成了应有的羞愧的语调。甚至还有很多“强词夺理者”明知道自己真的不会,也要信口编一些勉为其难的答案,就是为了不说“我不会”。看来,课堂下一个关注点应该是“所答合所问”了。你看,老师的工作就是没个了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