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精选(九篇)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

第1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我曾经一直这样认为:在生活中,只有父母、老师等才是生活的主角。他们给予了我们帮助,给予了我们关爱,所以当初的我,就把他们作为了生活的主角。

随着时光的匆匆溜走,我们也在慢慢地长大,我渐渐地觉得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一个位置。当受到老师表扬时,同学们都会为我高兴;当受到严厉批评时,同学们都会来安慰我,并且鼓励我。我觉得那时的我真的也是一个主角,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

在家庭中,我们是主角,在学校里,我们仍然是主角。无论什么地方,如果缺少了我们这些小主角,我相信,那种地方是悲凉的、恐怖的。就比如说,如果是一场大型演奏会,其中有一人没来,那你想想,这场大型演奏会还能演奏下去吗?也许这个例子的范围比较大,那我们就来举一个小一些的例子吧!就说学校举行歌唱比赛,如果一个班级没有了指挥人和领唱的人,那其他的同学不就是白费心思吗?

第2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一、确定培养角色素质的学习目标

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是为考试服务,还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点毋庸置疑。我觉得应该换一角度思考,将以往的教师预设改为尊重学生、家长乃至社区人员的需求。因此,开学初,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在课堂教学或专题教学后发放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所要做的是针对具体教学资源(如教材、语文实践活动信息)来研究具体的、细化的、有助于学生角色素质发展的、可操作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由无需求走向有需求,少需求走向多需求,弱需求走向强需求,低档次需求走向高档次需求。当然,这里的角色从概念上理解,它将更为广泛的。现以苏教版第八册语文第二组教材为例,试加以阐述。

二、探索培养角色素质的学习落架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加强角色素质培养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不仅要含有常规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有属于自己的落架。

1.关爱的真诚。爱是语文教育、学习的关键,也是角色训练的基石;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可以架起师生之间信赖的桥梁。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听其言,遵其嘱,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角色素质的培养中,“爱”至关重要,它不仅要架设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而且要架设学生与角色、与角色的时代背景之桥,只有学生深刻地理解角色所处的时空及角色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角色有强烈的爱憎感,产生实践自己所期盼的角色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必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向着心中的角色前进。

2.角色的构建。首先是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认定可以成为学生角色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素质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具备角色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知识,深入探讨角色素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且明确角色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角色素质对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的积极意义,才能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角色素质。其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角色的自我认定。如学《鹬蚌相争》一文,有学生就以鹬或蚌的角色来学习,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感悟以后,展示鹬和蚌的争斗,最后渔夫偶得收获,并从中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正含义。角色学习的过程潜在地培养了他们的角色素质,还发现了诸多问题,如鹬蚌或夹或咬,怎么能说话呢?而这,又将是我们角色学习的可贵资源。

3.活动的契机。小学语文教材均是由教育专家精心遴选的,它们文质优美,语言生动,形象真实,因而多数课文可以成为直接向学生进行角色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材。教师要注意主动架设学生现实生活、教材提供的人物素材、创设角色之间的桥梁。从身边的小主人公到少年英雄,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到标榜史册的伟大领袖,从人类的亲密朋友到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作者每每通过事与物描写或是其他人的叙述,运用自己的笔激浊扬清,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认知角色,把握角色心理,塑造符合特点的角色形象,角色素质训练则可以顺利实现。

4.过程的开放。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人必须主动开发智力。由此可见,人的各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素质的培养,都依赖于主体主动的亲身实践。语文课因其学科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我角色学习展示一定的生活空间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如《他是我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录音展示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荐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带着各自的角色意识加入讨论,合理续演提供的情节。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学生直接进入角色,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进而规范自己生活行为。

5.自我的塑造。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帮助学生期待自我,塑造自我,提高教育实效。“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从而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它明显体现了教师对全体学生都怀有一种靠近其最近发展区的期待,这种期待暗示会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角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体现教师为全体学生建设其发展高峰时期的期待角色,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教师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条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励。

三、多元培养角色素质学习的评价

第3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角;思想;行动

苏步青说过:“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角地位,要确保学生在更大的发展空间里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思想上认识学生的主体性

长久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导致课堂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言堂”“满堂灌”“一刀切”的模式,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是一个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的灌输。主角被教师代替,而学生就像是道具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认真落实这一理念,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只有转变了教学思想,将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保障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这个平台的主角。

二、从行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行动是展现语文教学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平台,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平台,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同组异质,组间同质,优劣互补”的原则,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主要写了我和“叶老”的几件事?(2)“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思考,我为什么会愣住?(3)作者通过对这片美丽的爬墙虎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主体性的发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放性语文练习题的训练

开放性语文练习题是相对于平时的拼音题、写汉字题、补充成语题以及修改病句等封闭式题目而言的,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试题。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开放性试题的时候通常选择放弃,导致这部分题目的设置成了摆设,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这部分试题的价值,一步步帮助学生消除畏惧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用“千姿百态”“流连忘返”“五彩缤纷”三个词语写一段通顺的话。对于这种类型的试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对用词上有所限制,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以及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路,要真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走进语文,真正成为“主角”。

3.民主和谐课堂环境的构建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能够刺激大脑的兴奋,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敏捷,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反之,压抑的环境,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致使课堂呆板、无生机。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借助鼓励性的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等,这样学生才愿意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真正促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第4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一、领导者角色

之所以提出班主任要担当"领导者"的角色,是因为开展郊游活动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要组织的工作,要面对的情况,比课堂教学、校内团队活动等工作要全面、丰富甚至复杂得多,如晕车、晕船、意外受伤、掉队等情况都有可能在郊游活动中出现。这是对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一种考验,其中有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影响整个活动。因此,班主任作为"领导者"是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适当的拓展、改变和提升,从一个"领导者"的角度去组织、指挥好有关工作,把自己班几十号人有条不紊地统领在自己的麾下。可以设想,假如没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班主任要想在郊游活动中做好组织准备、安全预防、后勤保障、协调配合等项工作,是不容易的。所以说,班主任在郊游活动中实际上应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保证郊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解说员角色

郊游活动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比在课本上读到的要具体形象,生动真实得多。无论是田园风光、锦绣山川,还是人文景观等,都是对学生的阅历和视野的一种丰富和拓展。要使学生在郊游这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更好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班主任就要担当起"解说员"的角色。班主任在郊游活动中,不能像学生一样仅做一名参观者,而要兼做一名能帮助学生欣赏景物、解惑释疑、激发求知欲的"解说员",自然而然地把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崇高职责体现到郊游活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把蕴含于景物中的知识点表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加见闻,又能增添活动的乐趣。班主任最好在事前对与本次活动的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以便胸有成竹地当好解说员的角色。这一看似寻常的工作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比如我曾在一次雷州西湖郊游活动中,在坡塑橡前给学生讲述苏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宋词上的文学成就。事隔多年后,当年的一位学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至今还记得那次春游,您为我们讲述东坡词的情景。今天我作为一名主攻宋词的研究生,宋词的魅力从那时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三、观察家角色

学生参加郊游活动,走出了家庭和学校,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新鲜的充满魅力和欢乐的世界。他们暂时离开了紧张的学习,在心理上比较轻松、自由乃至无拘无束。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是学生们展现真实性格、流露内心情感的时候。班主任要在活动中做"观察家",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以便更有效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只要班主任做观察工作的有心人,就一定会发现是多么丰富多彩,也一定会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更全面、真实的了解和认识,甚至一些在日常教学教育过程中很难得知的学生情况也会被你察觉。比如,在一次郊游中,一名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谁捡到我的十字架请还给我,阿门!"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活动结束后,经过谈话,才知道该同学被人拉入了天主教。后来在家长的配合下,我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该生退出了天主教,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可见,在郊游活动中,班主任细致地做好观察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主持人角色

郊游活动一般来说内容比较丰富。除参观游览景点之外,在途中、住地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班主任还是扮演又一角色--主持人。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在组织他们开展这类活动时,做好主持人的工作更是至关重要。班主任可结合郊游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开展多种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临场主持能力,做好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的工作,调控好活动气氛,使学生热情参与,使一次郊游成为一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健康文明的教育活动。

第5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女性; 角色冲突; 协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33-0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中有杰出成就的知识女性不断涌现。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女性在美国《财富》杂志刚公布的世界商界女强人榜中大放异彩,共占去6个席位。我国政坛的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女性官员已经成为政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在现实社会中,角色冲突普遍存在于现代知识女性身上,家庭角色与事业要求的诸多不一致使得担任双重(或更多重)角色的知识女性常常顾此失彼,难全其美。

一、知识女性与角色冲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知识女性的队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对知识女性的解释很多,瀚文认为“知识女性既可以泛指那些受过比较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可以专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曾经或正在从事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工程技术工作的女性”。[1]张甜甜认为“知识女性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女性群体,是中国当代妇女中自身素质较高、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因此知识女性往往希望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发挥,在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2]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知识女性就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且相对稳定的职业女性群体。她们光鲜亮丽,具有丰厚的学识、高雅的气质,同时具有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然而,她们也有烦恼和困惑。她们为了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据联合国统计,占全世界1/2人口的妇女,她们付出了全人类工作时数的2/3,但所得的报酬却只有1/10,她们所拥有的财产只有1%,职业女性中高薪阶层只占3%至4%”。[3]这是由于她们所处的角色决定的,如一个女性可能既是医生,又是女儿、妻子、母亲等,她既要做好职业的角色,又要做好家庭的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有关。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4]“角色冲突,一般指的是由于角色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冲突的情形。这种矛盾的角色期望既可以来自不同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也可出自同一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5]包括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即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角色间冲突则是指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种不同的角色”。[5]知识女性角色冲突,即知识女性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其一个人身上,以及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在她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譬如,一位已婚在读博士女教师,在家里是一个妻子,丈夫和孩子需要她去抚慰、体贴;在学校她又是一位教师,需要教课,搞科研,撰写论文、专著等学校的日常事务;作为一个学生,有许多课程要学习、考试,撰写博士论文。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有的期望。她处在这些角色之间,甚至严重陷入这些困境之中,产生剧烈的角色间冲突,就是一位知识女性角色间冲突。

二、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表现

1.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追求自由、实现价值是现代人思考的中心,也是知识女性思索的热点。现代知识女性深知,只有与男性一样贡献社会,才能找到完整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然而,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和男性的认识,对知识女性的影响也很大。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意识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女性的看法,其中不乏许多貌似科学实则错误的观点。以对知识女性的评价为例,社会为知识女性建立了不同于男性的成功标准,即贤妻良母加社会成就型二者的统一,而男性只要有成就足以为人所称道,即使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男性以事业为主,女性主要以家庭为主,相比之下,知识女性就承担着更重的责任。人们常以“男性能做的”来要求女性,甚至女性自己也以“男人能做的女人一样能做”而自豪。

2.理想与现实的角色冲突

追求双重角色的完美和谐是现代社会知识女性的角色理想和价值理想,也是现代知识女性完善自身的实践探索。如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距一样,现实探索和理想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永恒存在的。社会上存在的事实不平等使现代知识女性难以找到平衡各种角色的支点。现代知识女性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个人心理和意志的内在挑战。而在社会从观念到行为都未能将两性平衡对待时,知识女性更需时时抵挡来自外界的压力,包括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众多知识女性在内外交困中难免顾此失彼。

3.主体角色需要与角色能力的冲突

通常情况下,知识女性对自身双重角色的期望值很高,既想成就事业,又要搞好家庭。社会也要求知识女性扮演多元的角色,一方面要求他们成为无性别的社会劳动者,一方面又是有特殊生理要求和人类再生产使命的承担者。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各种角色兼顾并非容易。因为知识女性各种角色的服务对象不同:社会和家庭的价值实现方式不同,有酬与无偿的评价标准不同。这种角色内在的矛盾性便集中表现为时间、空间、精力和行为方式的冲突和主体角色需要与角色能力的冲突。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我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陪伴我的家人,尽一个女人的责任”。[6]在《关于北京大学女教职工双重角色选择的调查报告》中,很多女教师写下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做知识女性真难”,“做知识女性太累”;“做女人难,做家庭事业两不误的知识女性更难”。这些发自肺腑的感叹,真切的反映出知识女性的心力疲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知识女性自身资源——知识、能力和体力还难以满足理想的最佳双重角色的需要。

4.异化自我与本质自我的角色冲突

社会发展尚未实现人由异化自我向本质自我的转变,从而加剧了知识女性的角色分裂。人的异化突出表现在:现阶段中劳动仍然只是谋生手段,而非展示自我个性,提高主体素质的需要。因此,人们还不能依照个性和素质来选择工作,而是工作(或职位)按其要求选择劳动者。由于家政更多的与女性相关,女性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被相对剥夺,加之知识女性特质在目前的许多工作中不成为优势,知识女性难以在付出和男性同等的努力时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必须按社会的要求对自我加以修正,异化的情况较男性更突出。可以说,只要当社会发展得以全面、真实的自我为行动主体时,知识女性才能从容游弋于各种不同的角色之间。

5.知识女性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

现代知识女性既是全职人员,又是家庭的主心骨;既要在职场上拼杀,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既要全力投入工作,又要照顾丈夫,尽传统意义上的妻职。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使知识女性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个人的情感与生活体验。在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的“女强人危机”专题调查问卷中,在回答“中国政界‘女强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危机或问题有哪些?”时,57.61%的受调查者选择“家庭危机,如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带来的问题”,44.05%的受调查者选择“情感危机,如夫妻情感难以和谐”,42.86%的受调查者选择“工作压力问题,甚至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堪忧”。[7]

三、协调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路径

1.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客观的、物质化或可以数量化的支持系统,包括来自政府和相关单位、社区、工青妇群众团体等,它是外界可以给个体提供的外在社会资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个体以力量和信心。

政府或相关单位根据知识女性的身心特点和角色要求,制定法律和制度及相关政策,对知识女性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至少为其提供地位、待遇、机会和权益等平等竞争的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知识女性的社会工作并及时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充分肯定知识女性为社会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使得知识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体系,缓解知识女性家庭生活的压力。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社会支持,维护知识女性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知识女性成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包括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消除性别歧视。

2.认知角色冲突的理论,勇于迎接挑战

知识女性应主动地去认知角色冲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勇敢地接受挑战、迎接挑战。在理论上要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冲破束缚,勇敢的进行尝试,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克服知识女性本身的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信念,消除思想上的狭隘性、生活上的依附性、心理上的自卑性。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求新突破,迈出新步伐,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建功立业;创造新生活,就是要以发展为主题,弘扬时代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互相关爱的幸福生活。打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时代新女性形象。

3.客观认知自己,明确定位

知识女性客观正确地认知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提高对角色冲突中的认知能力。既要承认女性和男性同等地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同时也要在合理范围内承认男女之间天然存在的性别差异。应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明确自己的目标,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划。不要忘记女人的本色,脚踏实地地、主次分明地处理好周边的事务。应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把它看作是对奋斗目标的反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应努力改正。对于自身无法避免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可以采用超然的态度,拿得起放得下。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身体不好,事业、家庭等一切都会黯然失色。

4.培养个体扮演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

要消除角色冲突对人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就要加强个体扮演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人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事业是面向社会的公共事业,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事业的成功,会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愉悦的情绪和丰硕的经济收入。事业和家庭同样重要,不可能单纯地追求事业而忽略家庭,也不能舍弃事业只追求家庭的和谐。家庭是人心的港湾,是实现事业、财富目标的有力支持。家庭的稳定,女性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智慧的知识女性不仅是家庭生活的创造者,同时也应是家庭生活的受益者,她对家庭勤劳善良的付出,也应得到亲人对她的爱的回报。回到家里能改头换面,肩负起家庭的角色责任,既做贤妻,又做良母。这种协调能力越强的人,她们处理和协调各种角色要求的本领越强,因而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少。

5.学会善待自己,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

学会善待自己,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会善待自己,才会善待别人,才会善待周围的一切,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创造和谐的环境。要善待自己,就要学会释放自己,克服知识女性心理的完善主义色彩,不过分苛求自己尽善尽美。要善待自己,就要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能确保事业或家庭的重心。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群。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反对依附和盲目顺从。

研究妇女问题的学者们曾互为补充地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式以缓解当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第一,社会多分担一点,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部分家务劳动社会化;第二,机器代替一点,转变消费观念,鼓励添置家用电器代替繁重的家务;第三,丈夫多体贴一点,多承担家务,当个“贤夫良父”,帮助妻子去承担双重角色;第四,女性要学会把工作和家务安排得科学一点,从中求得人生乐趣;第五,让孩子独立性强一点,母亲要从孩子的奴隶变为孩子的朋友和教师;第六,女性自己在观念上再转变一点,在家庭里善于调适亲属关系;第七,角色调适的方法模式多样一点,社会要容忍夫妻双方自己的选择;第八,女性对家庭与职业的期望要实际一点,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第九,经济收入再高一点;第十,自我保健意识多一点,身体好一点。

目前已有一部分知识女性,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缓解了自身的双重角色冲突,实现了人生双重价值的和谐统一,她们自豪地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拥有一个完整现代女性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瀚文编著.女人成大事的11种真本事[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35.

[2] 张甜甜.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困境”——现代知识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妇女,2011(1):38-40.

[3] 云 洲.成功女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200.

[4] 陈 涛编.老年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0.

[5] 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8.

第6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关键词:女性纪录片;女性意识;女性视角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97-02

纵观我国历史舞台,男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男尊女卑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观念当中,女性地位极为低下,更被作为附属品而存在着,缺乏自我。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时代,受西方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国人逐渐意识到关怀女性、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相关学术家更是阐述了女性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不断提倡,“女性意识”词汇也应运而生,在多元化的时代下女性独立自我意识不断滋长壮大。与女性相关的文学、电影等产业更是到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后才真正衍生出来,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但以女性为主的纪录片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此,如何在当今时代更好促使女性意识转型显然值得探究[1]。

一、我国女性纪录片与女性意识的涵义

(一)女性纪录片的涵义

我国女性电影的出现,促使我国女性纪录片得以衍生,所以,也可以说我国纪录片是由女性电影转变而来。以往的女性题材电影大多为了树立女性形象而开拍,借女性这一特殊视角来反映出社会、家庭及其女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因而不能将其视作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在此形势下,导演制作人们开始思考女性的主体意识,不仅强调性别的差异性,更撇开以往以男性视角的电影创作形式,而是以女性视角来展开作品创作。关于女性纪录片的定义,当前并没有准确的给予解释和界定,但若从界定女性电影的角度出发,可将女性纪录片归结为:男性执导的女性视角纪录片;女性执导制作拍摄的女性纪录片;女性记录主体的纪录片这三类。例如,以男性执导的女性视角纪录片《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便是站在鄂温克族女画家视角来进行创作的;又如女性记录主体的纪录片《盒子》当中的讲述的关于同性恋女孩,都是从女性意识出发,进一步探讨当代女性生活和独特的人生价值。

(二)女性意识涵义

所谓的女性意识指的是女性能够独立自觉、有意识地履行并完成自己的人生义务、社会责任且清楚的明白自我特征所在,并以自身独特意识来影响和参与社会活动,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女性意识的内容也逐渐充实起来,较之以前任何时期,当前女性意识的自觉性更强,且内涵也更为丰富。这些意识主要体现在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性别意识等。同时,当代女性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

由此也可看出,女性意识实际上是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独特意识,从女性视角探知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将女性意识贯穿于女性纪录片的始终,在剖析女性情感视角的基础上去看这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不仅开拓了我国女性纪录片的视野,更有利于当代女性塑造更为完整的形象。一般来说,人们将女性意识直接与女性文学对等,所以评判我国女性纪录片时也自然地将女性意识纳入其中。但在认知女性意识上,理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用女性视角洞察自我,明确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于社会中的地位;其二,站在女性立场去看待、审视外部世界,并把握和理解女性生命特色[2]。

二、我国女性纪录片中女性意识解读

(一)男权主义与父权制度的挑战

我国古代,男性主要作为生活家庭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导核心,而女性则受到男权主义和父权制度的压迫,因此,可以说女性毫无地位可言,并被施以道德绑架,处于被统治地位。直到20世纪90年代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个人意识的多元化促使社会意识的形成,女性意识得以包含在内。此时,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追求与男性同等地位之路,虽于生物学上,两者存在性别之差,但却不能成为男女地位失衡的理由,与男性一样,女性同样需要拥有自我意识。因此,在DV时代下,纪录片制作也开始尝试与女性题材接触拍摄,并运用摄像器材开始表述女性思想意识,在实际的影片制作中,女性话语权也逐渐凸显出来,女性无意识开始朝着有意识转化。女性纪录片中对于女性意识的叙述往往会倾向感情呈现,以接近受述者、拉近人物间距离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彰显女性独特的意识体验。女性纪录片中的拍摄主体通常围绕自我、爱情、家庭或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开拍,进一步反应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使得女性意识能够在影片中加以流露。也正是通过这样平实、温柔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得以真实呈现。如《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便呈现了女性自我思考意识。又如《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便从婚姻与爱情的视角出发来呈现女性意识。

(二)传统文化的解禁

西方文化当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女性代表是夏娃――亚当的肋骨。夏娃的存在也透露出传统文化的禁锢――男性附属品。所以也可看出,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在男性面前也毫无话语权,女性更多的是处于被窥视和歧视地位。同样地,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尤其是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作为辅助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文化力量支撑,无疑促使女性权力自由被加以剥夺,更被世俗观念禁锢束缚,不能够自由抒发和解放自我思想意识。而新时代的女性纪录片便针对此传统文化的禁锢而展开作品创造,纪录片导演在尊重女性、尊重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女性纪录片题材,采用细腻柔和的拍摄手法,于纪录片中有机融合女性意识,使得传统“三纲五常”的文化枷锁得以破除。如《盒子》,一部以记录女同性感情生活的影片,该影片选材独特,且拍摄真实性强,将观看者带入了两个同性女孩的精神世界,将一个受到男人伤害,一个受到家庭伤害的两个女孩的情感生活真实再现,两个女孩为了获得救赎,开始学会包容和接纳对方,两人的感情纯粹而干净,从而将女性不再被动的受男性主导、自由追逐自我的灵魂和心灵充分展示出来。

(三)理论支持存在困境

我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大都来源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理论。我国在女性意识认知上仍停留在认识和接触的表面层次上,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女性意识,这就使得女性意识未能真正达到平权和展示自我的境地。我国多数女性纪录片中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了女性意识存在痕迹,这些都是执导者去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与感受真实生活所拍摄出来的,但总体上来说,我国女性纪录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理论支撑。除了个别专业性的导演所拍摄的作品能够完整体现女性意识,但更多的是将视角置放于女性自我成长及其婚姻家庭等方面,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将女性意识作为拍摄的主题。此外,女性o录片执导者很多都缺乏专业的影视知识学习,亦或是缺乏关于女性主义方向的研究经历,所以,即使站在女性视角来进行拍摄,但其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很少能够体现女性独立自主、追求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追根究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皆是我国女性纪录片创作没有强有力的、科学的女性主义理论指导,而部分导演也没有深度挖掘和系统的认知女性意识。因此,当前的女性纪录片执导者还应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不断探究女性主义理论指导,如此,才能促使我国女性纪录片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3]。

三、女性意识与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一)女性纪录片中女性意识坚守

我国的女性纪录片发展阶段,恰逢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多数影视片愈发重视以女性视角来进行作品创造,但总的来说,男权文化氛围仍旧干扰着女权意识的发展。撇开这一层面,我国的文化意识表达也已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主要是在借鉴西方女性理论的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这也促使我国女性在自我构建、自我审视上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前进的状态中。从本质上来讲,想破除传统的男权文化框架的束缚是有其难度性的。所以,坚守女性意识无疑是当前,更是未来女性意识得以发展的基础,真正坚守住女性意识也就是坚守住女性纪录片的创作意义,这更是女性纪录片一直追寻的真谛。

(二)女性纪录片中女性意识唤醒

作为女性艺术的重要内容,女性纪录片无疑承载着将女性艺术加以发扬的伟大使命。而女性意识的唤醒更成为当前女性纪录片创作的重点之一。马克思曾提出:激发女性追求独立自我的动因在于自觉意识。如此想来,所谓的女性意识便是要求女性要勇于表达、释放受到传统文化长期禁锢的灵魂和自我。而对于女性纪录片的创作角度来说,创作应从女性自发的、能表达女性和具有释放女性自我意义的出发,使女性纪录片能够真正围绕女性意识这一核心开展,让女性意识得以觉醒,让更多的人关注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等问题。因此,女性纪录片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重视唤醒女性意识,使其成为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四、结 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发展,我国的女性纪录片作品也逐渐走向成熟,虽然缺乏一定的女性主义理论支撑,但从总体上来说,仍旧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女性纪录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也由初始的无意识状态转向有意识的表达,我国女性意识的演变,也间接向人们表明,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起着积极性作用,也正是由于女性意识的存在使得女性纪录片的发展有着足够的支撑依据。因此,对于女性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还应当重视当前存在的困难并加以解决,不断深入挖掘和关注女性问题,逐步完善女性主义理论,真正坚守和唤醒女性意识,让女性纪录片作品更加完善,使人们关注女性。

参考文献:

[1] 刘晔菲.试析我国女性纪录片中女性意识的焦虑抒发[J].济宁学院学报,2015(5):14-18.

第7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关键词 当代壁画设计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 对话 融合

一、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指山东省滨州和东营为中心及周边地区)最普及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每逢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生活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老百姓以剪纸的形式装饰自家内外,增添喜庆的气氛,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具有中国西北剪纸的风格特点。据史志记载,明朝初曾有大量山西和河北移民迁居黄河三角洲,并且带来当地剪纸技艺和样式。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主要以单纯、简练、明快为鲜明特点,其外轮廓粗犷,内部装饰简练,整体感强。如剪纸作品“锯大缸”和“王小赶脚”,最为体现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的主要特点,也是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内容多是表现人们喜爱的事物,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题材见长。如“走亲戚”和“回娘家”及“赶集归来”等剪纸作品,生动地反映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的题材,对当代壁画设计来说值得思考和研究。

二、当代壁画设计的现状

当代壁画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国壁画自从1992年以后,随着国内建筑规模的逐渐扩大,壁画也缓慢复苏当日的气势(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完成,是中国现代壁画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和崛起)。

当代壁画制作方式一般多为浮雕,手绘制作相对甚少。如侯一民先生的《血肉长城》、孙景波先生的《孔迹图》及李林琢先生的《华夏文明》,都以浮雕形式所表现。

当代壁画题材多为时间悠久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故事内容,要么“高、大、伟”的宏大场面。要么以典型英雄人物为主,而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相对甚少。如《大禹治水》、《白英点泉》、《三国故事》、《文成公主》等反映历史故事的壁画,以及《白蛇传》、《八仙过海》、《洛神赋》、《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反映神话传说的壁画还是多。目前当代壁画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材,与历史人物的题材占主要数量。当代壁画的题材中,又出现了民族风情、山河壮丽、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等新的题材。虽然这些新的题材与现实生活有些联系,但还是没有充分地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面貌和状况。

三、探研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与当代壁画设计的融合

(一)突出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并且用其他有利因素来弥补它的不足。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特点总体归纳为:热烈、朴实、亲切、单纯、简练、明快,以单色为主,外轮廓粗犷,内部装饰简练,整体感强,具有夸张的造型语言,善于表现生动的现实生活题材。如剪纸作品“卖豆腐”和“老鸹飞到猪腚上”,刀法简练快活,形象尤为生动亲切。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异土风格――中国西北粗犷豪放,质朴浑厚的艺术格调。如剪纸作品“剪花花”和“赶集”及“上骑马打仗”,尤为显著且生动。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中,有些作品虽然生动,但它欠缺造型的完美塑造,尤其是人物和动物的表现。如剪纸作品“猪八戒和孙悟空”中的各自头形、“猴子吃桃”中猴的头形,以及作品“狗撵鸭子呱呱叫”中狗的头形,还有“连生贵子”中孩童的脚趾形。虽然它们“生动”,但有些形过于夸张变形,破坏了原形态的特征,影响了原形态美的表现,因此要把握造型美的合理变化,并且这方面待于修正和完善。

(二)当代壁画设计要继续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同时引用其他有利因素来弥补自身弱点。

当代壁画设计具有较完美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色彩关系和各种制作材料及工艺。

但内容上,当代壁画欠缺反映现实生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题材,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壁画的遗憾。过去,壁画大多赞美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相对而言,很少刻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面。其实,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社会要永远纪念他们。在当今社会发展面前,我们艺术工作者要注重百姓的生活面貌――民生问题。国家也正提倡社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何况,对当今壁画设计来说,更要注重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民生为题材的壁画创作也是当代壁画设计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三)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以什么样的形式融入到当代壁画设计,这需要我们来探讨和研究,并且要精心设计。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每逢元宵节也举办隆重的灯会,各种美丽的灯饰吸引着不少游客,其中许多灯饰的图案和造型来自于中国民间剪纸,尤其是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其中有的参会作品直接使用民间剪纸的图案装饰画面,也有的参会作品利用民间剪纸的造型构造立体型灯饰雕塑。这意味着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走进传统的大型艺术活动。也可以说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通过灯会,以临时性大型装饰艺术即壁画形式展现在当今的传统节日。

近几年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以剪纸形式展现当代雕塑型壁画。这说明民间剪纸逐渐以公共艺术或装饰性雕塑即立体型壁画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意味着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中,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和其他晚会上,都常用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装饰舞台,这也意味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逐渐以临时性装饰壁画走进当今的艺术舞台。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当代壁画设计时,剪纸的“刀味”不能丢,以单色(一般指红色)为主的特点也不能丢。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粗犷的外轮廓、简练的内部装饰、强烈的整体感等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的典型特点更不能丢,并且要突出。

但同时要遵守壁画设计的基本要求。其中壁画要有大主题和小题,诸多小题构成大主题的表现,小题始终围绕大主题进行创作,最终组合成大画面和大主题。

剪纸作为表现语言,以人物剪纸、动物剪纸、花卉剪纸及风景剪纸等形式先组合小画面,再以同样的方法继续组合其他小画面,宏观上紧紧围绕大主题,最终完成大画面的剪纸型壁画。题材要积极反映当今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景,注重要表现百姓的生活情趣,力求表现生动。

第8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7月2日中午12时30分。

d社区在骄阳的照射下一片寂静。在社区的一个街角,10多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小伙子聚集在一起,染发、衣着奇异、旁若无人地懒懒地抽着香烟,偶尔爆发出一阵粗鲁的骂声和笑声……这些特征和举止使得他们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去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研究对象——“街角青年”。作为这个课题的申报者,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调研员黄海利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对长沙市开福区的两个社区(我们分别标为d社区和l社区)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在3782名青少年中,有60余人具有明显的“街角青年”特征:年龄在15-20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为初中,大多拥有某种“一技之长”。

昨日,随着《“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正式完成,“街角青年”这个陌生的名字也随之步入人们的视野,而如何让这部分处于亚文化社会的青年重新回归主流社会也就成为一个不再讳莫如深的重大话题。

【名词解释】街角青年

所谓“街角青年”,其内涵的基本要素是:(1)15~20岁左右,长时间呆在街头;(2)以游戏人生、游逛街头、经常违点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发展成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种主要生活方式;(3)没有从监护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保护、监督,但保持一定的联系;(4)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数人或数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区地域关系为凝结点,结合成“dy群”(即街角青年群体简称),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故称之为“街角青年”。

“街角青年”是一种全球性现象。美国社会学家威廉·f·怀特和纳米比亚社会学家p·穆福恩曾经对“街角青年”现象进行过研究。在国内,“街角青年”一直是一个被国内学术界所漠视的“边缘青年群落”,对于“街角青年”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不多。

【领军人物】17岁老大已混了5年

“天哥”,18岁,13岁不到辍学,XX年7月因抢劫进了少管所“通过d社区居委会王主任,我们认识了dy群的老大‘天哥’(已于XX年7月因抢劫进了少管所被管教1年)。”黄海回忆说,“天哥”年纪并不大,进少管所时才17岁,却已经在街角里混了整整5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已经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5年”。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时,“天哥”深吸一口烟,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愤懑:“读书?我13岁没满就离开了学校,那时候我还没拿到小学毕业证呢!成绩不好,加之我不守纪律,学校给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响全班的升学率,别读了,一怒之下,我就不读了。其实,谁又愿意这么早就没书读埃”

出了校门,“天哥”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人理睬的绝境。家庭本来就不完整,父母离异,“天哥”从小就跟着曾经因犯罪而入狱的父亲,“没人管我,我妈对我来说等于没有,我爸名声不好,就靠帮别人干点杂活为生,生活都顾不上,哪有时间照看我?还好,我自己后来终于发现我并不孤独。”13岁未满的“天哥”发现在这个d社区,除了有几个由二十几岁的青年组成的团伙外,还有一大帮和他年纪相似、境遇相同的小兄弟们。

【日常生活】单调乏味中打发时间

中午起床碰头,然后上网、看录像、玩桌球、唱卡拉ok……凌晨2~3时回家

黄海说,对于“dy群街角青年”而言,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晚上的夜生活往往使得他们在每天上午补睡眠。一觉醒来,各自在家里吃过中饭,不用人召集,中午12时左右就自觉来到d社区的某个街角,懒懒地在阳光下抽烟、闲聊,当人数聚集到10余人时,便开始重点讨论“今天如何打发”,然后开始他们新的一天“街角生活”。

“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网吧、录像厅、桌球室和卡拉ok厅里度过,具体去哪里得由天哥说了算,如果天哥没来,那就是我们说了算。”作为“dy群”中的核心层成员,今年17岁的“武状元”不无得意地说。就这样,“dy群”的“街角青年”根据老大或者核心层成员的意见决定了当天的生活方式:如果下午的主体活动是网吧、电游,那么活动结束以后,大部分“dy群街角青年”成员会各自回家吃晚饭。而“dy群”中的核心层“天哥”、“武状元”、“豆芽杆”、“耗子”等人则会继续聚在一起闲逛打发时间,然后一起去某个成员家中或d社区某个小餐馆蹭饭,在交流下午的活动心得同时,讨论晚上这个对于“街角青年”来说最为重要的活动时间安排。

晚上7时左右,“dy群”成员们会陆续继续来到社区的某个街角集合,当人数达到10余人或数十人时(成员与下午活动相比会有变化,但其中肯定有2~3人“dy群”核心层成员),同样,经过核心层成员的决定,他们去录像厅、桌球室和卡拉ok厅居多。

晚上的活动会进行得很尽兴,“街角青年”们不论那天晚上干什么,都会在一起聚到凌晨2~3时,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和“潇洒”后的兴奋回家睡觉,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生活。

【经费来源】从“灰”到“黑”想方设法

各自凑钱在d社区开过铺子等等,最后全是关门大吉,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捞钱吃饭、娱乐为主体的生活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从家里和亲戚要的钱寥寥无几,自己又没有工作,而家庭显然是不可能为他们这种“灰色生活”提供资助的,因此,生活来源成了重要的生存问题。

“天哥是我们的好老大,每次打架他都冲在前面,一有钱我们都是大家一起花,吃饭也会带上我们,如果我们有钱也绝对会和兄弟们一起用,大部分时候都是大家一起凑钱玩,当然大部分的钱还是天哥在想办法解决。”

“dy群”的第四把手“耗子”说。

在几个月的观察中,黄海他们发现,作为这群“街角青年”的老大,“天哥”必须考虑和担负群体活动的绝大部分经费,必须为手下几十个小弟兄们安排好出路。为此,天哥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甚至还曾经积极组织一帮人,通过各自家里凑钱在d社区开过铺子,什么“快餐店”、“服装店”等等,让小弟兄们去管理店面,可这些正经生意却在“街角青年”的懒散经营和形象不佳下是“开一个砸一个”,最后也是关门大吉。筹不到经费则意味着“dy群”的活动会停止,交流会停滞,最后导致老大权威的丧失和“dy群”的解体。于是,“dy群”开始在对

面的l社区敲诈勒索小学生和年纪较小的初中生,一些问题学生开始加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因此而辍学开始与“街角青年”们合流,最后成为“街角青年”。而一些小打小闹的偷窃行为也开始在“dy群”的价值观念中得到认可,老大“天哥”因此还拜一名老扒手为师,“灰色”开始向“黑色”演变。最终在XX年7月,“天哥”因盗窃不成而抢劫,被当场抓住送少管所管教一年。

【角色自辩】“我们不是恶势力”

大家在一起只是热闹,有个伴,在一起玩,当然如果没钱玩,也会做点小坏事。“谁都瞧不起我们,又没有正式的手艺,找不到也懒得去找工作,反正在别人眼里我们是小混混,那就干脆混得了,我就不相信活不下来,混久了,自然也就要惹是生非。”当谈到社会对他们的看法时,“天哥”一脸的玩世不恭,可眼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正常社会的向往和无奈。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dy群”成员都曾有过好好做人的想法。在家庭的帮助和社区居委会的推荐下,“天哥”曾经开过铺子,让一帮小兄弟看守铺面,“武状元”曾经去应聘过保安,“耗子”曾经想去某个商场当柜台营业员,但均以失败告终。

“别人看不起我们,可我们自己还是得看得起自己啊,我们在学校读书虽然不多,但还知道要做有出息的人,可是后来我们却觉得这个社会不让我们成功,我们没有机会出头,那我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出头。”“天哥”说:“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是在搞破坏,你们认为不应该的,我们偏要去做,有时候看到别人被我们捉弄后的愤怒,我们就会觉得蛮兴奋,到后来,我们把这种事情作为我们这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我们绝对不是恶势力,大家在一起只是热闹,有个伴,在一起玩,当然如果没钱玩,那也会做点坏事。”“天哥”很严肃地澄清说,与一些违法犯罪帮伙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规则决定了它是d社区“街角青年”自发形成的一个“灰色社会”。但是,“街角青年”这种相对主流社会而言的“灰色青年”,很有可能发展成为“黑色”,暴力和犯罪倾向愈发明显,暴力行为越来越多。如XX年,“天哥”为首的“dy群”打了3次群架,XX年则打了5次,“豆芽杆”为此丢了一只眼睛。(除黄海外,其余均为化名)新报记者朱浪

长沙城区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态调查之对话

谁把我们撒落街角

对话专家

7月2日,记者与黄海相向而坐,话题很沉重。

平心而论,对于“街角青年”,社会,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主流社会,是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帮青年人的。在常人眼中,他们不学无术,惹是生非,学校、家庭都容不下他们,他们的容身之所理所当然地也就狭窄得只剩下“街角”了。然而,这个群体里的并不都是坏孩子,他们渴望回归,渴望被容纳,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坏,他们变坏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变坏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对话人物: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调研员黄海

对话内容:《“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整个调查过程

新报:你第一次接触“街角青年”时,对他们是持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黄海:XX年4月的一天,在d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陪同下,我与10个街角青年进行了第一次交谈。地点就在d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他们都只十几岁,除了染发、抽烟、衣着奇异等外部特征外,他们大部分人脸上还明显带着稚气。

交流前,我很坦诚地告诉了这10个人,自己正在做一调查,只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更不会将其一些情况透露给他人。但是,他们仍有所顾忌,甚至有点羞涩。基本上是一问一答。

第一次见面,可以说,他们并未把我当做是朋友,而是敌人,有种防备心理与敌对心理。当时因为居委会主任在,他们才无奈配合我的工作。我当时就意识到了,要融入到他们这个群体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说实在的,当我申报这个研究课题时,我内心是歧视这个群体的。起初在与他们交流时,可以说是带着虚伪的面具,为的就是完成这个课题研究。

新报:那你又是怎么样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的?

黄海:基于课题研究的原因,我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接近他们。我跟“天哥”他们说,你们原来每天干什么还是照常干什么,我只是一个无声的记录者,不会干扰到他们。但是,很明显,他们的生活没有了往日的放肆。比方他们有人提议去做件破坏性的事情,他们先是向我投来质疑的目光,然后就会被马上否决。

但是,我仍坚持着每天中午在小区广场等待他们的出现。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坏。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的罢了。那时,我的心理开始有点理解他们。我开始请他们吃饭,开始与他们交心、聊天,开始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

通过一个月,他们开始主动与我接触、聊天,主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慢慢的,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也想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但是学校嫌我们成绩不好不要我,也没有单位肯要我。大家都在歧视我们。”这是天哥们跟我讲得最多的一句。

新报:“天哥”们认为大家都在歧视他们,但你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和他们接触,你对他们的看法是否发生了改变?

黄海:改变很大!外号“豆芽杆”在一次打架中弄瞎了一只眼睛。据说,当时他们几个人在烈士公园玩。在他们附近,有一男一女正在为何事而争吵,突然那男的打了那个女的一巴掌,“豆芽杆”他们看不过去,就前去指责那个男的不该如此对待女性。谁知发生冲突,“豆芽杆”拿着啤酒瓶砸过去,人没有打着,碎片却击中了自己的眼睛。由此可见,他们挺讲义气,挺有感情的。

当时,我很同情他们,觉得他们是被社会所抛弃的可怜人。后来,我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种理解。他们不希望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

新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接触的这部分“街角青年”都将成家立业,这是否意味着“街角青年”将在d社区逐渐解体?

黄海:不会的。例如,我们调查的dy地区由仅一街之隔的l社区和d社区所组成。其中,d社区以“街角青年”居多,l社区由于拥有一个非重点小学和非重点中学,以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居多。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尽管分属不同的社区和文化社会形态,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l社区的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由于受到对面d社区“街角青年”的强大作用力和吸引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源源不断地补充和继续维系对面这个“灰色社会”的稳定存在,成为d社区“街角青年”的组织和后备力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15岁的“小z”(化名)。“小z”是经常和“天哥”他们混在一起的人,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对面中学的初二在读学生。在“天哥”的帮助下,我们与“小z”进行了数次交流。“小z”认为,他的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还不如早点加入社会。在小z看来,觉得每天跟着‘天哥’走不会吃亏,他们都把他当兄弟,有什么事都罩着他。在“dy群”里,“小z”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归属,甚至还能在这个群体中找到满足自己社会地位流动的路径。

新报:那又是什么力量使l社区的问题学生成为d社区“街角青年”的组织和后备力量?

黄海:作为一个15岁左右年龄段的青少年,“小z”根本就不会知道他自己认为的参加社会其实是一个边缘青年群落组成的“灰色社会”,更加不会知道这不是主流社会中的社会成功流动模式,而是在一个亚文化社会中的内部地位流动。作为同一个年龄段的接受他的“街角青年”群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满足自己休闲玩乐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对面问题

学生的羡慕和内心向往;更加不会意识到自己不自觉形成的“街角社会”在牢牢让他们保持“街角身份”忠诚的同时,也在对对面问题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他们不自觉地成为“街角社会”源源不断的后备生力军。

‘小z’走的路子其实是在重复‘天哥’和‘dy群’‘街角青年’们走过的老路:问题学生——辍学学生——“街角青年”——“街角社会”。只不过不同的是,“小z”们除了因为学校、家庭的原因以外,还受到了“天哥”和“dy群”不自觉形成的“街角社会”的强大向心力作用。因此,“街角社会”暂时不会随着“街角青年”年龄增大要成家立业的社会化步骤加快而呈现动荡和解体的趋势。(除黄海外,其余均为化名)新报记者朱浪

怪状循环

街角游戏规则固定领头人“前赴后继”

老大“天哥”于XX年7月被抓后,并没有出现如社会期待的帮伙解体现象,相反,“dy群”还在继续运转,新的成员陆续加入,“武状元”也在实际上充任了新的老大角色,继续领导“dy群”的生存。

黄海说:“这说明,在‘街角青年’这个群体中,成员们除了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念而聚集在一起,共同享有一种亚文化群的社会心理以外,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拥有其社会结构、身份忠诚和成员基础的隐性社会。让人感兴趣的是,‘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与我们的主流社会游戏规则制定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们有对社会流动的欲求,在往上的动力被阻碍和限制时,他们会选择在“街角帮派”中以一种亚文化心理特征,竭力形成一个亚文化社会结构,并在这种结构中寻求领头人依赖、心理认同和流动欲求满足。

“天哥”在“dy群”其他成员的眼中的确是一位好领头人。“我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了,大家认为我讲义气,有什么事情都找我,义气就是一面旗帜,所以很多兄弟都服我。再一个,我自己心里也清楚,手下这么多兄弟跟我,为的是什么,是有口饭吃,是不被人家欺负。”“天哥”说,“所以,只要我有好处,我就一定留一份给我兄弟们;不论我的兄弟遇上了什么麻烦,我肯定会帮他摆平的。”“天哥”作为领头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比别人更有钱,但是他必须花钱很大方,这是他必须承担的个人义务。

除此之外,领头人和核心层成员必须在群体特别感兴趣和经常组织的某种群体活动中确有本事。因为,群体活动是“街角帮派”中亚文化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其他成员要想在“dy群”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在群体组织的某个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以体现自己的能力。这样,他们在主流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流动欲求渴望,又在团体中有限地位流动中看到了希望。

“这意味着‘街角社会’确立了它自己的游戏规则。”黄海认为,在由“dy群”形成的“街角社会”中,每个人没有身份的不同,只有地位的差异,这个亚文化社会能够在内部给他提供社会流动欲求的满足。但是如果他想要得到这种满足,就必须自己参与维护这种亚文化社会的结构稳定,通过承认这个“灰色社会”的结构秩序来承认自己的街角身份,并通过维护这个“灰色社会”的结构权威来维护自己的街角社会顺利流动。否则,就会被排斥,甚至被踢出局。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天哥”进了少管所后,“dy群”并没有解体,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维护这个亚文化社会稳定的角色。新报记者朱浪

长沙城区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态调查之拯救

拔何良刃刮骨疗伤

核心提示

15~20岁的年龄段使他们根本不具备走入主流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他们被迫留在街角继续被自己的亚文化“街角社会”牢牢把握以对抗主流社会,甚至成为社区建设和主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由此,“街角青年”该向何处去,他们的未来该由谁来负责,主流社会该如何呼唤他们的回归,都是这个研究课题必须关注的重点视角所在。

采访即将结束时,黄海为拯救“街角青年”开出了一剂良药。

【理想途径】社区救助重任在肩

黄海认为,搞好社区青年工作,是“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理想途径。因为“街角青年”的来源缘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家庭放任自流,学校踢出校门,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不正常地过早流入社会。

在调查中,黄海发现目前社区青年工作存在着组织缺位、工作方式陈旧、教育服务缺乏、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社区青年工作是联系家庭、学校和司法机关的基地和桥梁,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应然角色的特征。”

黄海认为,针对目前社区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社区青年工作应该在“街角青年”的转化中承担起更为主动和完善的社会事务应然角色。“其实,在国外,在港澳地区,社工组织的地位与权利是很高的,同时他的社会效果也很大。”黄海说,“社工组织作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纽带,国家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赋予该组织一定权利,通过法律去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此外,黄海还提出,对于dy地区的“街角青年”来说,他们不是没有组织,而是社区组织没有和他们的组织有效结合,社区组织不是没有帮教活动,而是活动过于空泛。因此,社区“街角青年”的转化工作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必须建立完善和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使“街角青年”的转化能有切实可靠的依托。更重要的是,对于“街角青年”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街角社会”,同时还具备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内心依然存在社会流动的欲求。因此,社区青年工作在转化组织制度化以后,应该继续完善服务阵地建设,紧扣“街角青年”的社会心理特征,开展各项实用的服务活动,使“街角青年”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例如:与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密切合作,健全青年就业保障制度,鼓励青年努力成材。通过广泛开展“新世纪创新创效”、“共青团号”创建、“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种就业竞赛活动,鼓励和帮助“街角青年”参与就业竞争,使“街角青年”有事做,能做事,培育他们走进主流社会的信心和能力,让“街角青年”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认识自己的价值,通过一

个合理可行的社会正常流动途径,让他们慢慢离开街角。

【关键措施】“四位一体”扶助“街角”

“街角青年”要重新回归主流社会,仅仅靠社区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体系,使其转化的工作能够成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应该组成“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家庭家教是主要阵地

建立家庭培育管理系统,实现“街角青年”产生的萌芽警报。家庭是青少年最早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场所和依靠,也是青少年思想行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豆芽杆”曾经说过:“父母亲不管我,我也不想要他们管,我的父母跟我是半斤对八两,我留守街角,他们留守麻将桌。”这样的家庭显然就是属于“街角青年”越轨中家庭预警系统失败的典型。

学校别把问题推向社会

强化学校教育关怀系统,实现“街角青年”形成的初期警报。当家庭萌芽警报失效时,学校不能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学校在教育人方面也有着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学校如果把没有教育好的、根本不具备成熟心理和生存技能准备的学生推向社会,就等于给“街角青年”“输送”了后备人员,给社会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因此,家庭和学校警报系统如果成功,实际上就断绝了“街角青年”的后备军和“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矗

社区社区帮教引回主流

创新社区帮教服务系统,实现“街角青年”壮大的中期警报。如果家庭和学校两者的警报系统失效,那么最重要的警报系统的任务就落到了社区身上。作为青年进入社会的缓冲区,社区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也逐渐成为某一区域社会生活的依靠。“街角青年”从学校来到社区,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结果他们自发成帮结队,流浪街头,给社区建设造成诸多麻烦。建立社区帮教系统,是解决“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有效和关键途径。社区帮教系统可以凭借社区的基层组织地位,以社区治安保卫人员为核心,以团组织为依托,与家庭、学校密切联系,对“街角青年”进行一帮一、一带一的教育,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走出街角,回归主流社会。必须注意的是,社区帮教系统不可建成少管所式的社区帮教组织,必须真正从心理上和实践上转化“街角青年”。

社会完善防护接纳系统

完善社会防护接纳系统,实现“街角青年”越轨的终极警报。“街角青年”并非是尽干坏事,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防范,他们极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社区警务人员要仔细掌握“街角青年”的活动动向,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警告,使他们时刻警醒。“街角青年”一般不干坏事,因此不能用强制的手段管理,他们的行为可能不端,但是也不到被抓或被关的程度。因此,许多警察也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对“街角青年”的放纵,实际上是对“街角青年”从“灰色”逐渐转入“黑色”道路的一种默许。

更重要的是,主流社会不能再用“有色眼镜”审视“街角青年”。如果从家庭、学校流入社区的“街角青年”,通过社区青年工作成功转化后,主流社会依然歧视和排斥他们,那么这个边缘青年群落会重新回归“街角青年”,并且在以前的“街角社会”心理沉淀的基础上,更加忠实自己的街角身份,仇视和敌意主流社会,最终走向“黑色社会”。

【采访后记】在蜕变中感受“街角”

在对黄海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一再强调,面对“街角青年”,他的心理经过了一次大的蜕变:从歧视到同情,从同情到理解,从理解到帮助,全方面感受了潜伏在街角的特殊群体。

半年时间,与“街角青年”的亲密接触,让他了解到“街角青年”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带给社会的又是什么。

半年时间,让他认识到,“街角青年”并不都是坏人,但是也不是好人和善人。如何去将其转化为正常青年,成了当前一重大社会问题。

第9篇: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范文

一、确定培养角色素质的学习目标

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是为考试服务,还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我倒觉得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思考,将教师预设的目标定为尊重学生、家长乃至社区人员的需求。因此,开学初,我们设计了征求学生、家长意见的调查表,课堂教学或专题教学后发放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教学资源(如教材、语文实践活动信息)来研究具体的、细化的、有助于学生角色素质发展的、可操作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的无需求走向有需求,少需求走向多需求,弱需求走向强需求,低档次需求走向高尚的需求。当然,这里的角色母拍钌侠斫猓它将是更为广泛的。

二、探索培养角色素质的学习落架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角色素质培养的学习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不仅要含有常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要有属于自己的落架。

1.呵护关爱是前提

爱是语文教育、学习的关键,也是角色训练的基石;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可以架起师生之间信赖的桥梁。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才能听其言、遵其嘱,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角色素质的培养中,“爱”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架设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而且要架设学生与角色、与角色的时代背景之间的桥。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角色所处的时空,角色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角色有强烈的爱憎感,产生实践自己所期盼的角色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必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向着心中的角色坐标前进。

2.角色构建是基础

首先,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认定可以成为学生角色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素质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具备角色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知识,深入探讨角色素质教育规律,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并且明确角色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角色素质对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的积极意义,才能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地劳动,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角色素质。其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角色的自我认定。如学《鹬蚌相争》一文,有学生就自认为是鹬或蚌的角色,他们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感悟以后,展示鹬和蚌的争斗、渔夫的偶得收获,并从中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正含义。角色学习的过程潜在地培养了他们的角色素质,还让他们发现了诸多问题,如鹬蚌或夹或咬,怎么能说话呢?而这,又将是我们角色学习的可贵资源。

3.语文实践是契机

小学语文教材均是教育专家精心遴选的,它们文质优美,语言生动,形象真实,因而多数课文可以成为直接向学生进行角色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材。教师要注意主动架设学生现实生活、教材提供的人物素材、创设角色之间的桥梁。从身边的小主人公到少年英雄,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到彪炳史册的伟大领袖,从人类的亲密朋友到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作者每每通过事与物描写或是其他人的叙述,运用自己的笔激浊扬清,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认知角色,把握角色心理,塑造符合特点的角色形象,角色素质训练则可以顺利实现。

4.开放过程是关键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由此可见,人的各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素质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主体主动的亲身实践。语文课因其学科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我角色学习来展示一定的生活空间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如《他是我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录音展示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荐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带着各自的角色意识加入讨论,合理续演提供的情节,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学生直接进入角色,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进而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

5.自我塑造是目标

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帮助学生期待自我,塑造自我,提高教育实效。“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它明显体现了教师对全体学生都怀有一种靠近其最近发展区的期待,这种期待暗示会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中的角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了教师为全体学生建设其发展高峰时期的期待角色,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教师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条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励。

三、多元培养角色素质学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