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教育的核心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1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换位观

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思想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如《诚实与信任》(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以下均为苏教版)一课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课后练习1”围绕“打电话”部分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从“我”与车主的不同角度,产生换位体验,滋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形成换位价值观。

(二)共赢观

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将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如《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一课中,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乘虚而入……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探究,有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是由许许多多人组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明晰每个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都要热心为集体服务,实现共赢。

(三)对话观

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以及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促进儿童的成长。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如《孔子游春》(六年级下册)堪称体现对话观的课文典范。孔子将带领弟子游赏与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与弟子展开对话,引导弟子要做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学生在研读孔子师生的对话中,也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四)分享观

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五年级上册)一课,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少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信中提倡的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价值观念显而易见。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

(五)多元观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多元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如《三袋麦子》(三年级上册)一课,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各人采用的处理方了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课后练习4”引导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一练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考虑,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对话引导策略

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孔子游春》教学片段(六下)

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孔子议水这一段。

(生边读边思)

生:孔子悟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从哪里看出水是真君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有了水万物才会有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所以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

第2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德.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2).

第3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一是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该书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并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二是黄凯锋、唐志龙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多元主体、文化资源、方法艺术、舞台载体与长效机制。三是陈亚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详细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全面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四是陈新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该书从东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启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信仰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阐述。此外,吕振宇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传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等著作也提出了重要的见解。除了已经出版的专著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上千篇,总体上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的全面系统的表达,从整体上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根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石。”]刘贵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建立了基本的纲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赵存生认为,就理论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把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赵存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四条。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地阐发。吴潜涛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4]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灵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处于统领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要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要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处于基础性层次。许志功的观点与唐凯麟相似,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基。这四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此外,陈延斌、邹放鸣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前者包括作为思想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目标追求的现阶段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后者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许庆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体系,由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构成。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个层次为“基础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学者许华,他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8]陈延斌、邹放鸣提出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依据这些原则,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公方彬在梳理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核心价值观(亦即核心价值理念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可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为人们所接受,才能实现其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功能。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此,近年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的研究。冯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伟、罗仲尤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们认为“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邹宏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一书中则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认同,回应社会价值冲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吴潜涛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张再兴、杨增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标、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应充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筹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刘贵芹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张惠选认为“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内容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吴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陈伟、罗仲尤则认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李斌雄在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间具有的内在结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石海兵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由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辅助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其中,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以尊重与责任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辅助性内容主要包括以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途径的研究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学者直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时,间接提出了对教育途径的设想。这些研究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4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行为自主化。在《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远距离教育”这一术语有完整而明确的定义,即凭借教育媒体,师生不面对面接触所进行的教育。远程教育把教育的场所延伸到教室与学校的围墙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授以一定程度的课程,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承认其学位资格。[1]因此,较之于传统教育,远程教育更为便捷、灵活,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水平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懂的知识还可以重复听课,直至听懂。同时,受教育者可以不用天天花长时间坐车到校学习,这也为其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过程是全民自觉学习、自觉追求的过程,远程教育能够以更好的资源、更优质的教育、更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二、发挥远程教育交互化优势

远程教育的交互化优势主要表现为学习形式交互化和学习内容交互化。首先,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形式交互化。在远程教育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是一个思想的内化和自省过程,同时也是行为的外化和实践过程,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还包括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交流和实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迫切需要发挥远程教育学习形式的交互化优势,在实践、学习、交流、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积极培育其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内容交互化。学习内容的交互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包、视频文件等)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教育者根据学习内容交互性原则,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远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做相应的修改,以期满足学生的需要,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以抽象的文字表述为主,对受教育者的理论功底要求比较高,要达到全民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目标,需要积极发挥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交互化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三、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优势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因特网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形式修改化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时代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教学需求而相应的发生改变。远程教育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一方面,系统对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另一方面,教育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一对一教学。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特别是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过程中,纯理论性的文字会让受教育者产生枯躁、乏味之感,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目的性的创新,需要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的优势,用以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多样化、个性化、时代化的需求。

四、发挥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优势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远程教育有统一的自动化机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制作、发送,并监督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在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教育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一是利用互联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大面积传送教育信息,教育者通过运用这些载体向远距离的不能见面的受教育者传授课程教学内容;二是运用各种储存教育信息的媒体自动地组织教学活动,如网上上传文件、印刷教材、录音教材、电视录像等,将大量的优化教学内容储存在网络中心和媒体资料库中,在地区学校建立资源中心,供求学者学习和应用。这两种形式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进行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助处理相结合才得以实现。另外,远程学员在咨询、报名、交费、选课、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等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完成。远程教育在育人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表征。

五、远程教育服务于以养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为内核,在远程教育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省而升华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远程教育课程

当前,将远程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要的途径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远程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是进头脑进人心的必要前提。通过课程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三个方面的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对价值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个新概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远程教育课程化提供了思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三个远程教育课程层面,每个课程层面又分为四个专题。既可以分专题又可以成系列地开展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国家层面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从社会层面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进而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网络既是远程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传播快速性的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灵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养,转化为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外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准则,指导学生以更好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谛所在。通过网络系统,可以上传教学视屏、教学课件、教学案例,通过理论疏导与案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方面分别设置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进行专项教育,让受教育者在阅读案例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并以此指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进行正确的社会实践。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远程教育活动

第5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进行的研究,均强调“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排他性”。本文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即指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将综合性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地贯穿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方面的能力。

(二)与学前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均紧扣住“核心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各高校而言,“专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内涵。“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服务于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期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践巩固与检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及提升策略

作为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沃土”的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及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能科学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本文将对照《标准》中学前教育核心能力相关内容,与《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核心课程选择与设置、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确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般都是各种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儿童服务相关的单位。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卫生与保健知识等,具备相应设计与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的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其他事情的综合素质。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七项专业能力。但因专业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突显幼儿园工作保教结合、游戏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所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应该聚焦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在《标准》中,与之相应的“核心能力标准”分别是:第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即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即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方案》对“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维度划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能设计并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朗诵优秀儿歌、会讲优秀儿童故事、会唱优秀的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幅好画、会写一笔好字、会制作幼儿玩教具等。对比分析《标准》与《方案》中关于“核心能力标准”的目标及内容,发现核心能力目标与范畴均存在差异。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突显“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在《方案》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第一,“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方面,在《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与幼儿互动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中则未将该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仅强调“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更多侧重于“职业核心能力”。第二,“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因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等,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贯穿其一日活动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之一。而《方案》中,并未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培养作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标准》中强调,支持和引导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方案》中既没有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也未将其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而是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忽略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大特点。可见,《标准》中强调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紧扣住“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而确定能力目标及内容范畴,比《方案》中相应内容更加全面,这可为新版《方案》修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选择与设置核心课程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它决定着是否能够为选择相应专业内容提供依据,决定着是否所有的课程内容均能科学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等开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必须围绕“核心”展开,即所谓核心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工程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基于此理论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培养准学前教育教师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尤其加强以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为基础,培养每一位学前教育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因为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即将面对的工作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还要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准学前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经对《方案》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与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等。在《方案》中核心课程更多地围绕着每一位准学前教育教师即将面对的幼儿及幼儿教育进行设置,忽略了在《标准》要求下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准则与规范,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与细心等,这就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的出现,更应该让我们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所以说,在《方案》的制订中可以参考《标准》及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应该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它将很大程度上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三)丰富核心能力评价方式基于对“教育评价”内涵的了解,可以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的理解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满足社会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价分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第一,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方面,根据《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周期,应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内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是否均达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进行阶段性评价。在毕业前,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毕业综合考试,主要测评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项目,如舞蹈、钢琴、手工、简笔画等是否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第二,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方面,每一门理论课程的考核均属于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实践课程环节———见习、实习、课堂实践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反馈等均属于实践评价。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理论、实践考核都可作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重要评价依据,是检验《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各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很好衔接的重要标准。

第6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凸显,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渗透加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高校青年学生首当其冲,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多元的教育环境、自媒体的兴起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对信息判断掌握的难度;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造成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就业与竞争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而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当前高校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等渠道获得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价值观更为复杂多元。这些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性、非理性、物质性特点,重实用、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本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按照党的十精神有效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关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针对这一现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旗帜,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要突出“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突出建设性和实践性,顺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遵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核心规范,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体价值,通过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转化为群体的共识,为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既要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融合统一。理解、尊重、包容是过程,也是方法,在教育的渗透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减少教育壁垒。

二、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为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需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蕴含于学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渗透教育功能。课堂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向导,理应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结合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创新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性质决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所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三重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基本内核,深入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构成与核心特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用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落在实处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更新教职工、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开阔视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做到既能熟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二)拓宽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与网络新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平台宣传正面声音与先进文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渗透价值观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识别不同价值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体系。

(三)完善教学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外部指向性与内容载体性、正面引导性与内容价值性、本质超越性与内容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以思想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专业课课堂为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功能;思想教育要突出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教学内容,推进方向性内容建构,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内容的价值性成分,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主次分明,协调作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反映,高校教师应关注各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人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四)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也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接受的“循环系统”,根据价值传递和接受主体整合、内化和再认识的知识循环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针对现在流行通用的“填鸭式”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要改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二要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五)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让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培养青年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要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相应体系及教育基地,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场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丰富载体、科技依托、搭建平台等途径创造典型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教学效果。二是案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利用经典案例反映特定的价值冲突,通过经典案例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自我甄别,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三是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课后可以将教学相关重点制作成智能终端资源体系,以图文影音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知识互动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四是对比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感受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价值观教育蕴含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文化品位,发挥社团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当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社团是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应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学校统一领导、学生自主开展的原则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深挖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潜力,寻找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完善、创造民主、宽松的校园舆论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校党委精心策划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校卫、厨师、教授等教工无私奉献,让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引导。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制度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和落实耐心渗透、劝导,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化达致内化。3.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制。高校党团、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教育条件,实现全员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大学精神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接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知行结合。二要配合利益导向,遵循心理接受规律,方式和内容应契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大学生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较常见的有学习压力、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惑等,学校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给予足够的关爱,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帮助解决学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在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语类院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交流频繁,思想氛围开放而活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把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促使高等院校寻求方法处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教育规律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层面和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2]肖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2

[3]袁敬,周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沧桑,2011

[4]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5]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程、规律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1

[6]邓海平.探析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J].沧桑,2014

[7]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

[8]郅秀丽.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9]姚红,郭凤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意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第7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更新的内涵[1]。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习总书记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另一方面,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起点,信息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客观上给高校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笔者在南京市三所高校面向当代大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为高校更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5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3份,有效率为91.6%。调查对象中“985”高校学生158人,“211”高校学生324人,一般高校学生251人;女生213人,男生520人;中共党员45人,群众34人,团员654人。

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是在高小枚等编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五个维度――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每个维度四个问题。问卷采用licket5点记分法,要求调查对象判断每一题所描述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非常符合”记5分。调查对象得分越高,表明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越满意。

3.施测和统计处理

采取团体施测,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不同类别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视为显著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满意程度为3.19,略超中点“3”。从维度的得分来看,五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为: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可见,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呈接纳态度的,但教育成效有待提高。教育环境得分最高,说明三所高校大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比较满意,有归属感,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教育的有利条件。教育载体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丰富、更先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方便。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问题,喜爱的话语方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维度上,男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表2)。该结果与郭玲等人的研究发现一致[4]。“我认为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方法上与老百姓的需要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或者教育者所提供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比较单一”两个项目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吉利根性别伦理观认为男女道德发展路线不同,男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评价高于女生,女生在政治信仰方面比男生更加迷茫。

3.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政治面貌差异比较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3)。除教育环境外,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排序为:团员>中共党员>群众。一般来说,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修养方面高于团员和群众,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党员组织活动中接受了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从而对高校面向所有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4.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高校类别差异比较

不同高校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表4)。“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的学习活动非常方便”等13个问题上,不同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教育投入、师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其生源质量和结构也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

三、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外来价值观的推进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选择性、差异性与多变性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某些大众传媒趋利性过强,失去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后,信息发布者对信息处理的随意性使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使得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大行其道。这些宏观因素对思想上还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2.微观因素

高校、家庭、大学生等作为教育主体或教育客体共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高校环境、师资水平、育人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的异同不仅会反映在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中,也最终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程度的不同。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行为的变化都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行等精神品质的萌发首先表现在对其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进行效仿、学习。最后,大学生个体因素,如性别、政治信仰、心理特征等,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影响大学生个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

四、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培养需要,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建设过程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人才的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存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而我国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社会认知上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少数学生对政治生活关注度低,甚至形成消极的政治态度。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使大学生在当前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机制

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各高校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适合院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不断明确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形成科学教育机制。通过这种科学的教育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二是教育内容实践化。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固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开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灌输方法,综合运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多种教学方法。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式要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四是教育载体现代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鲜活化和直观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性。

第8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Adult College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LI Qia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s the ne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ofcolleg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ut als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need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full, full pattern of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s as the main route to the "three advocates"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hree Views" and the "thre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cus,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thought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这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断和要求,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丰富教育途径,结合成人高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育内容和重点,切实加强对成人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1)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成人高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多群体、多层次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从构成上说,成人高校学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一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高中生,又有技校生、中专生和职高学生,还有已就业的青年人,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人。从学生进入成人高校的动机上说,有的是为了就业、有的是为了改善就业质量,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有的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成人高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入学动机的多样性,增加了成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统摄性,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成人高校学生“德”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各自需要的同时,使他们胸怀国家和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成人高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选择科学的价值观,是成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成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中,“德”的素质是起统率作用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德”的素质一个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就学这一个时期,而是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和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 格局

构建格局时,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同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格局是:在成人高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两课”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全体教师和职工的作用,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后勤部门齐心协力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格局中,学校党组织处于领导地位,负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考核、保障做出总体的、指导性的规划。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学,组织“两课”教师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团委要指导、推动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结合各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成人高校全面、全程、全员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面。

2.2 途径

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包括“两课”教学和其它科目的教学。通过“两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愿望。其它科目的教学要结合实际,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之中。例如:在校园景观石上镌刻“诚信”二字,教职工在工作中体现出敬业的精神,倡导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友善等。还要吸引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既可为学生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又能成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发端,还是检验学生是否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要结合成人高校学生的寒、暑假个人自主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学习先进人物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三个倡导”教育为基础,以“三观”教育和“三德”教育为重点。

3.1 全面做好对学生的“三个倡导”教育

党的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三个倡导”为基础,使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含义,以及三个层面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精神文明领域文明、社会上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为其它两个层面提供了保障,并要以其它两个层面为基础。人民的自由,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平等,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联结了其它两个层面。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是其它两个层面的基础。成人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以个人层面的目标为基础,以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为遵循,全面做好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育。

3.2 切实做好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抓住“三观”教育这个根本。要通过“三观”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人类历史发展大方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进行“三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对不同内容“三观”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大力做好对学生的“三德”教育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立身发展的需要。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方面。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个人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德”的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三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三德”的基本要求,更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传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2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并强调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一個重要内容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部分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化全过程,对传播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传播发展的全球化、文化符号的消费化的特点认识不足,对价值传播对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考虑不够,对传播方式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出现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容易完成而学生的外在行为塑造难以实现的局面。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抽象性。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灌输,传播的内容注重表面,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受网络等多种新兴传媒的影响,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大部分学生还没法真正做到明辨是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高校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做到接受其价值准则并带来行为选择的影响更需要一个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二)传播过程的单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向传播对象也就是向受众传播特定信息、受众也能够从被传播的信息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的一个过程。因此,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传播者和受众都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认为可以通过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去形成舆论,影响学生的信念,甚至指导学生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皮下注射论”已经被逐渐证明了其局限性,只有主动接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三)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知识传授,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死板,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能基本掌握,却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入了解,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纯粹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观上认为与个人行为联系不紧密,更鲜少去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群众性实践的思考,没有真正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成长需求的角度去设计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和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的单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优势

(一)受众个体得到尊重,容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16年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中的成员因兴趣爱好和共同意愿组织在一起,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尊重,主观能动性也极易得到调动和发挥。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作为受众的学生社团成员个体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其本身价值观念也容易受高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极易实现自身主观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基础。

(二)思想交流非常活跃,容易产生共同价值追求。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组织意愿,学生社团组织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不仅是自己交流兴趣爱好和切磋个人技艺的平台,也是交流思想、彰显个性和广交朋友的平台,容易在展现自我才艺的同时,找到相互间的共同思想认同。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成员间的各种交流有着充分的思想基础,思想交流更加活跃,成员间的组织归属感和思想认同感强烈,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思想基础,这也是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教育实效的根本所在,这也使得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独特优势。

(三)实践活动载体丰富,容易提升传播培育实效。上海团市委的《2016年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市54所高校有学生社团超过4000个,集聚了超过50万大学生,约70%的社团规模超过30人,少量文艺类、体育类社团的单个规模达1000人,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公益等。由此可见,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和成员人数现状而言,不仅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基础,更反映出了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从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和活动领域而言,学生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且以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而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更容易让学生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保障机制。高校要把学生社团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形成引导学生社团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的传播和教育。要积极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中成立党团组织,依托党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及工作方式,发挥党团组织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第一课堂与进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育活动。

(二)注重学生骨干培养和使用,建设高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队伍。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传播效果的基础保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而高校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不高、政治的敏锐性相对不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成为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首要任务。要着力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素质好的学生作为社团骨干,充实各个社团的传播队伍;要对现有的社团骨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理论素养,强化其传播技能,提高其传播技巧;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用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理论指导为主线,将学生社团各个零散的实践活动加以串联,发挥“1+1>2”的作用。

(三)强化思想引领和方法创新,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平台和社团活动的载体作用,着力强化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引领。要强化在高校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合理安排主题及议题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关注、认识、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社团成为培育高校学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要结合自媒体时代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化、生活化的信息,真正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在学生社团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通过建立专题网站、论坛以及融入学生社团网页等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工作格局和氛围。

(四)强化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就要准确把握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高校社团,就需要贴近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学生社团日常管理进行教育。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对社团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设计,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观摩、展演、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渐进式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依托学生社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并逐步转化为自身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3-27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