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世界经济新论精选(九篇)

世界经济新论

第1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手稿》;异化劳动;新世界观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手稿》讨论热”方兴未艾。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问题;共产主义,特别是作为消灭私有的扬弃异化为中介的共产主义,以及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既是未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原则,却又说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的问题;还有区分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问题,都具有理论的现实的一巨大意义。本文从异化的角度探讨《手稿》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手稿》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形成的开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内容思想

《手稿》可以简要地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3)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一)异化劳动学说: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对于《手稿》,马克思认为异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与其劳动对象关系的异化;二是,劳动的本身不是自由自觉的;三是,劳动者与类的关系不和谐;四是,人本质发生了异化。从这四个方面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工人劳动,是现实劳动的非人状况。这时期马克思利用异化理论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毒害,也推进了劳动异化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揭示了私有制经济制度的暂时性,从而打破了私有制永恒论的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二)自我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

对于资本主义从人的异化走向人本质的复归这种辩证发展的理解,决定了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态度。马克思认为,改良方案之所以站不住脚,就是因为它们试图通过毫不变动私有制的局部改良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空想主义者只是满足于“描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而没有指出铲除这些缺点的实际手段”。马克思则与之相反,他的共产主义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私有制,没有“拜物教”,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人本质的集体所有制来作为社会基础。第二,共产主义的运动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和建设经验可取。第三,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它与人的本质异化发展和私有财产的表现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三)人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

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那么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在不断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或多或少地体现自己的意志,实现对世界的创造和改变,通过对自然界的加工,把自然界转化为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

由于对自然界的改造,人把自身的意志强化在自然界的对象中,使得人的本质不断得到确证和体现。

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下,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的不断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工业是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确证人的本质。根据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无宁说唯心主义的倾向”,因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并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自然界以及人的直观能力,而是工业”。同理,“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四)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概括

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则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的创新之处,就是把人看做不断变化推进的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尖锐地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角度上,

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质,劳动的过程是人的本质的不断深化和确证。但是,黑格尔所承认的劳动,确是绝对化的精神劳动。在黑格尔那里,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了的、不符合于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关系,而人则成为一种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新世界观理论准备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新型世界观的初次汇总体现。

二、《手稿》是马克思新型世界观的初次汇总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手稿》中初次得到了综合体现,《手稿》展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观点的评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对这些基本原理的阐述,己渗透了他经济研究的初步成果,其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对此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阐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他一方面阐发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也有说明。他认为,“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但是,这种统一的实现,是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统一,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的实现。总之,马克思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说明,表现他已经确定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观。

(二)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手稿》中把物质的实践观加入认识论,初步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第一,黑格尔的认识是在批判继承休谟、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基础上创建的,他坚持“经验主义”,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把外在绝对的“客观思想”认为是人思想的来源。与黑格尔认识论观点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我们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第二,马克思提出,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是消极的。他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客体是“人化了的自然界”,因此,认识是人的主动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充分表现了人的主观能动的重要作用。最后,马克思把认识的实践观,同历史观联系起来,他还阐明,人们的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三)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手稿》第一稿中,马克思分析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的积累及地租、异化劳动,处处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重要作用的认识,这些深刻的思想主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发展的根源于物质劳动的基本原理。其次,物质生产劳动具有先导性作用,它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及交往范围、形式的发展。再次,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最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在生产中重大意义。

综上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基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表述了他的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对新型世界观的初次汇总,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等基本原理,为开始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准备了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 田其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2] 余源培,虞伟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3] 熊子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

[4] 汤龙发.异化和哲学美学问题——巴黎《手稿》新探[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第2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05-0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解决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研究必然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一直是困扰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影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最直观的不确定因素。这一因素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世界还不是一个能实现统一管理的共同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值中涵盖着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其中存在超过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国家或地区,也有相当多的长期徘徊在低速经济增长区间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少许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已是一个难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它们作为主导势力对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还不能做出根本的保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的情况还不会有明显变化。

(二)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

经济合作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流,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从政治层面考虑经济合作的意愿比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这就造成经济合作几乎沦为政治的筹码,有时会完全失去经济合作本身的意义,这是经济合作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不论是20国集团的合作,还是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是很有必要的,也都能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只是这些合作本身还都很不牢固,即使没有风吹草动,也很难避免合作搁浅的局面。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样的经济合作中都会自觉地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不会全力维护这种国际经济合作契约的规定。

(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

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看似复杂奥妙,其实不堪一击,直到2008年,爆发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不论是在这次危机前,还是在之后,国际金融体系始终处于动荡中,相关货币理论的陈旧已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相当的盲目中,各种国际货币的运作充满不可预见的风险。各国或地区实际上还没有看到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的实质性变化,依然还固守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与回笼的认识窠臼中。在此前提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都必然充满不确定性,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可能留有巨大的漏洞。

(四)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量巨增。我国成为世界市场中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极大地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量。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也使目前的国际贸易大大超过以往。但在这样的增长中,也表现出相当的不确定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曾给世界市场以重创,2008年以后的复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活力。国际贸易在新兴国家还有一定增长,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迟迟未能显现新的生机。尤其在欧盟,由于债务危机频频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早已被各国或地区一致排斥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借此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复苏,造成国际贸易中更多的不确定性。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结构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更要根据技术进步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调整。这种双重动力源的调整需要科学性与及时性,不是现实社会所具备的。不要说这种调整缺乏统一部署的可能性,就是在各国或地区内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都难以顺利进行。一方面,世界经济研究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精英人才的有力投入;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不稳定,一些国家的政局也不稳定,很难理性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都很难有科学的把握,全球的调整也只能是跟在自发的世界市场后被动进行。因此,没有哪一方面的力量能左右或事先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

(六)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虽经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全球性跨国公司的数量仍有数万家,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附属子公司已达几十万家。在20世纪末,各国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增长极快,掌握了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的绝大部分。由于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因素,在国际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中发挥最大、最活跃的影响作用,因而跨国公司的经营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会直接决定哪里或哪个产业的走向。但各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这是很不确定的,或是说,也是很不一致的,甚至事先毫无迹象表露。这就使跨国公司对各国或地区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的特征,十分不易把握。

(七)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政治必然影响经济。因此,政治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不确定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交往更为活跃与复杂,和平的政治也充满神秘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摩擦此起彼伏,对经济合作或国际贸易造成一定损失。

(八)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

人类最不可抗拒的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生态的变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最大的影响和最大的约束力。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即使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也很不全面和缺少有效对策。因此,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最突出。

二、世界经济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在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中,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不可改变的,也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是要加以区分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可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但对这种状态的认识今后是能够给予确定的。

世界经济的合作可以由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这取决于由各国政府推动的经济合作未来将以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可以说,世界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影响因素是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消除或降低政治影响,才能消除或有效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真正的经济上的纽带关系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产生长期影响,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源自经济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凸显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对金融领域的认识还很粗浅。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生长状态。所以,这就要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只有自觉的理性提高到能全盘把握世界金融市场的程度,那么国际金融不论怎样变换,都不会再是不确定因素。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更是可以转为确定性。消费决定市场,不是市场决定消费。只要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确定的,那么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就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说,消除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使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也不能抵挡确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确定性源自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当今时代,尽管计算机已高度普及与发达,但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理论不应落后于实践。世界经济结构一方面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根据高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关的调整。目前,这种调整只能跟随世界市场自发变化不自觉地进行。因为没有理论能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所以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而目前的这种状态,必然会被未来的经济理论发展所打破,因而未来可以大大降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减少跨国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世界政治发展状态趋于平稳和企业经营更加理性,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企业支撑力量,跨国公司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无疑对各国或地区都是一大利好。

生态环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以上可以改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最难掌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直接来自于自然,不像其他七个因素中的自然方面只是间接发生作用。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很支离破碎,难以起到全面掌控和有效应对的作用。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或地区只能尽力维护全球生态环境,而全球生态环境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造成的不利影响只能是不确定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惟一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三、如何从根本上应对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对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人类历来都是尽量避免遭受其毁灭性的打击,但其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不会改变的,甚至还有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现代世界,人类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是对那些可以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经营、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可以发挥作用,达到减少或降低其影响的效果。具体讲,应对以上每一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各国或地区政府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共同采取相应措施。

从根本上讲,改变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深化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与总规模不是19、20世纪的经济状态所能比拟的,如果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19、20世纪的水平上,那么让人们如何能用理论工具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实?更何况,在今天看来,某些出自19、20世纪的经济学家创立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分析都是不适用的,这样的一些理论怎么可能成为认识21世纪经济现实的基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危机,还不如说是一场表现经济学研究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危机。若将19世纪或20世纪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减少21世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研究,那基本上是无效的。可以说,在新技术革命之前与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已发生重大转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缺少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作为工具,对于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在将来转变为认识上的确定性,减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对国际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也不可能有效促其摆脱政治方面的干扰而降低不确定性程度;对于国际金融体系不确定性的消除,更必须依靠新的货币理论的建立,即货币理论必须要由目前的实体性货币理论向虚拟性货币理论发展,以适应现阶段全世界都已进入虚拟性货币应用的时代;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也需要创立新的贸易理论,不能囿于19世纪贸易理论应对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的研究,更需要全面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缺少新的理论认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都难于科学调整,更不要说对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出准确的超前性认识。此外,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也都毫无例外地需要从根本上依赖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才能切实发挥社会理性作用,减少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世界经济的程度。

信息技术进步也将对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在计算机问世之后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世界从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直至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种与自然、与社会沟通的初级阶段,信息的精度和针对性远远不够应对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也就使更多的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处于自发的旺盛的毫无自觉抑制的状态,在其他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不断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由造成信息爆炸的混乱走向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的理性发展阶段,并要将新的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对世界经济的应用研究中。

另外,要重视数学在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目前,数学尚不能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旦数学理论取得突破,在经济研究领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那么肯定会对减少可改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以发展新型工业化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

未来我国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世界发展,我国的稳定将对世界的稳定发挥巨大的作用,其经济发展状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欠发达阶段,世界经济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即使存在少数发达国家,也无法改变世界总体上的不发达状态。一旦我国实现经济腾飞,世界的经济发展就将实现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就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跟随中国经济一道腾飞。因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的降低或减少,也必将极大地降低或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并且,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将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全面实现与进一步发展,将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

第3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哲学观;经济全球化

一、前言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与本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尽管马克思没有运用经济全球化这一词语,但在自身的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哲学观中都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既不会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也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过程,而是一种资本性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本质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本质共有三点:

一是新哲学找到走向现实世界的方向,马克思认为,旧哲学的发展之所以遇到重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是抽象的理论影响了现实哲学的发展,进而对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后,将马克思中的哲学融于世界的发展之中,进而使新哲学找到走向现实世界的方向[1]。

二是唯物史观提出了方法论原则,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出现问题的间接原因就是哲学观的改革,因此,马克思重新确定哲学,并为唯物史观提出了方法论原则。

三是解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资本社会主义进行批判,由于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因此,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批判,进而使现实哲学融入对资本追与社会的批判中,从而解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质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质共有三点:

一是人类的发展形成世界的历史,唯物史观不但具有历史性,还是人类生活的最终产物,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世界历史,但世界历史的提出者并不是马克思,但是马克思、黑格尔、康德、维柯等人等站在历史哲学的角度下考察过。

二是世界历史发展形成的趋势与动力,人类生产的方式与人类交流的方式几乎都是相同的,马克思也深知这一点,并指出了“世界历史”具有客观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类的交往,进而人类的发展史形成了世界历史,并成为了世界历史发展形成的趋势与动力[2]。

三是完善世界历史理论、解放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既不会促进世界历史完成,也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点,只是世界历史的引导者,而资本主义的建立却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进而实现了共产主义的发展。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本质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本质共有两点;一是世界历史的形成促进经济全球化。

首先,人类的发展过程与经济的全球化是不一致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下的最终产物,在马克思的世界观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其中资本主义与经济的全球化也是不一致的,资本主义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才创造出经济全球化,显然,资本主义在发展时,自身就具有国际性,例如发现美洲新大陆、环球航行以及开拓殖民地等[3]。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首先,就表面而言,经济全球化是在市场的发展下,将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规则以及原则与全世界的经济济宁融合,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次,国内是在不断进行改革并接轨国际的状态下,才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显然,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矛盾,进而成为国际危机的导火索[4]。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一直融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及世界历史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在旧哲学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创造的,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融入到人们现实的生活中,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一直致力于人类发展的过程以及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而深化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的思想。由此可知,只有站在整体性的视野下,才能更好的促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南,朱蔷薇.何谓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王南教授访谈录[J].哲学分析,2016,04(06):158-177.

[2]倪志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问题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5,01(04):37-46.

第4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

作者简介:张晶(197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42-03

二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方面,新兴的民族国家为巩固政治上的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同时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以确立它们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走向真正自主发展之路。这既是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又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发展前景,因而,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对“自己在先前殖民地影响的丧失而感到忧虑”,他们力图把众多新独立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逐渐在西方和拉美形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所谓发展理论,是指研究非西方、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条件、方法和途径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1]台湾学者萧新煌把发展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2]这三种理论具有不同的知识与时代背景,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主导地位。从时间顺序来看,以沃勒斯坦为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的世界体系理论,出现在前两种理论之后;从理论内容和影响来看,世界体系理论无疑开拓了发展理论的新境界。世界体系理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理论研究者对发展理论的分析,形成了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发展理论的热潮。从分析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打破了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之间的二元对立,是对前两种发展理论的整合与超越。

一、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现代化理论是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最初形式。20世纪50-60年代,在解释社会发展方面,现代化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化理论的基础是进化论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同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因此,现代化理论学者主要着眼于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研究。他们认为,不同国家发展具有不同的进程,只要遵循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就可以使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他们踏上发展之途。该理论遵循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分法(传统―现代),认为“现代”就是进步,“传统”就是落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创立了理性的思想模式和制度模式;而传统社会(落后国家)在文化和制度上落后,因此无法进入现代世界。现代化理论还在对欧美发展道路中抽象出一套所谓普遍的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3]

应该说,对现代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是伴随其流行展开的,对其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化理论中蕴涵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和单向式发展的进化理论,从而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其他模式。这一理论认为西方模式是一种普世性的发展模式,现代性具有普遍的优越性,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不顾历史和社会事实的虚构臆测,西方种族主义色彩浓厚。其次,主观的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对立起来,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第三,“传统―现代”的分析方法是一种简单化的抽象,是不顾事实地把“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性简化成两组对立的同质体。实际上,二者不是完全绝对的。第四,由于现代化理论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外在因素的影响,看不到阻

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实际是极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因而具有保守性。

二、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按照现代化模式发展的不发达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学术界开始质疑把现代化作为普遍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依附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美国现代化理论学派的霸权地位提出了有力挑战。这一理论主要是拉美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包括来自美国的激进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拉丁美洲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他们通过依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批判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是最早研究与资本主义有关的第三世界问题的理论。依附理论认为,主流的现代化理论的最大谬误是其倾向于孤立地看待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和第三世界所谓的“低度发展”缺乏互相联系。他们主张从不发达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不发达的原因。这一理论认为,正是西方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接触,通过剩余价值在国家间的转移来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剩余,才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低度发展”,而西方国家逐渐演化为资本主义强国。这就产生了“中心和边缘”的国际分层体系,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边缘国家和中心国家的关系是一种依附与支配关系,只有消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打碎这种依附与支配的链条,才能彻底改变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不发达国家必须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与发达国家“脱钩”、“断链”,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依附理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导地位,唤起了发展中国家学者和人民关注自身发展问题。这一理论比现代化理论更深层次的揭示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但是,依附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体系模式过于简单化,把世界划分为依附与被依附国家,忽视了一些穷国经过发展已步入富国行列的客观事实。并且,发达国家提供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对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亚崛起就是一个突出事例。第二,依附理论过于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直接归因于发达国家的剥削,而很少提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因素也是造成其经济停滞和贫困的重要原因,比如人口的过快增长、高文盲率以及政治腐败等。第三,依附理论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改变现状,具有明显的激进色彩。此外,依附论并没有提出有效的、令人信服的发展战略。正因如此,依附理论在兴盛十几年后就开始衰落。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整合与超越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之间的意识形态战斗慢慢平息,学派间的争论更加理性化。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东亚地区经济继续以惊人速度增长,美国经济地位有所衰落,发展中国家对旧国际秩序的反抗加强,等等。以沃勒斯坦为首的一些激进学者发现依附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许多新变化。因此,由沃勒斯坦首创并发展了世界体系理论,从而使发展理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体系理论是在“依附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又不象依附论那样把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个部分,从二者的关系来分析发达与不发达,而是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总体发展过程中窥视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象。”[4]沃勒斯坦在依附论“中心―”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创立“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分析框架,超越了依附理论,有了更宽泛的研究领域。他主张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解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体化”与“不平等”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两个最主要特征。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出现扩张和停滞的周期性变动,每次变动都会为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改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沃勒斯坦认为,边缘地区的不发达,并非仅是中心地区扩张的结果,而是中心扩张、边缘的内部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发展政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半边缘地区在世界体系中起稳定作用,它具有中心区的边缘和边缘区的中心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角色增加了世界体系内的异质性和多元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一再强调边缘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强大的国家机器,单靠工业发展是无法改变边缘地区的地位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寻求经济发展,摆脱被边缘化的不利环境,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制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世界体系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自身演进、批判和发展的结果。世界体系理论在理论研究的视角、研究结构和理论探讨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一方面,沃勒斯坦在继续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依附理论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型,对资本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并构想以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体系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他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世界发展进行宏观思考,也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不可避免性,从而与现代化理论达成共识,把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沃勒斯坦创造性地整合了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了理论的超越。

首先,世界体系理论超越了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一国分析法,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以国际劳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并从这个整体来分析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试图解释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典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和社会层次上解释的,沃勒斯坦是从世界体系层次解释的。虽然依附理论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但总体上其侧重于国家层面。世界体系理论把人们的视角由现代化理论提供的“传统”与“现代”和依附理论提供的“中心”与“边缘”的二维结构,扩展到多维的国际空间,从而开阔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其次,世界体系理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分析结构,提出了理论研究的新见解。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划分为三层式结构: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代替了依附理论的“核心―边缘”的理论结构。半边缘概念的提出是发展理论上的大胆突破,它更全面地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有助于研究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地位变迁的矛盾,同时摒弃了依附理论的宿命论观点。用半边缘的概念,更好地解释了东亚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后期超越其边缘状态的原因。由于理论结构的局限,依附理论只集中研究边缘,而世界体系理论不仅研究边缘落后的地区,而且研究资本主义核心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与发展。在沃勒斯坦看来,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改变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位置,实现自我提升。

第三,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的前景为分析目标,拓宽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经典现代化理论家主张现代化模式上的西化论,对不发达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依附理论反对西化论,否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行性。世界体系理论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论,批判西方中心论,这与新左派理论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它通过加入一个“半边缘”概念,指出世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不可避免性,又与主流现代化理论相通。世界体系理论也强调依附性发展,但不同于依附理论所强调的单向依附,沃勒斯坦认为依赖具有双向性。这一点上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第四,世界体系论所倡导的结构决定论,无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内因决定论,还是依附理论的外因决定论都是认识上的一个超越。把世界作为分析单位,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世界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它们的发展已无内因和外因之分,而受体系整体规律的制约。显然,对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无疑更为全面。

当然,世界体系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分析世界体系为什么会形成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时,沃勒斯坦并没有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并且,世界体系理论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效果,从而忽视了社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作用,对于体系本身是如何运作,内部因素如何抗衡体系结构等,也未给予阐明。世界体系理论对各国在世界体系结构中地位的划分没有确切依据,比如,中国被划分到半边缘国家,显然与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这暴露出世界体系理论结构划分的片面性。世界体系理论对现代化的理解也过于片面。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化就是资本支配下经济剥削关系的扩展。事实上,资本主义化除了工业化、世界性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之外,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变迁。作为发展理论,这种研究忽略了具体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发展过程,忽视了对具体国家

发展道路的探讨,缺乏实际应用性。

四、结语

由于沃勒斯坦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在构筑理论体系时又过于追求理论风格,缺乏应用性,不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加之世界体系理论的结论也是宿命式的,不发达国家几乎无法从世界体系中吸取精华以制定发展政策,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界理论多元化倾向的加深,世界体系理论未能保持住自己在发展理论中持久的主导地位。但总体来看,虽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存在疏漏和矛盾之处,但其理论框架宏阔,体大思精,自成一派,许多地方虽引起争议,却也发人深思,标志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新阶段。近年来,无论是现代化的全球性扩展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都在某些方面论证了世界体系理论。尽管在理论上有待完善,但世界体系理论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立贤.发展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88,(05):75-78.

[2] 萧新煌.低度发展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M].台北:世流图书公司,1985:17.

第5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第6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4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中央国家部委机关。

41988年12月当选该部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成为当时中央机关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41994年参与创办光明日报下属子报中华读书报,任总经理,后曾任光明日报下属子报生活时报副社长。

41997年1月起任光明日报新闻研究室副主任。

41998年筹办北京和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41999年4月创办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省略)。

1999年4月22日起,除了春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每周日晚7:00-9:00准时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至今分别有宋朝弟、张朝阳、刘永行、温元凯、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等150多位海内外企业界精英莅临论坛主讲。目前为止论坛己举办110多期,数万名企业界、新闻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现场交流。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路透社、新浪网、搜狐网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对论坛进行过报道,各类报道累计达数百篇。象这样定时定点、每周不断、持之以恒的企业家专业论坛,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创办人,何才庆先生于2000年5月首倡论坛经济理论,引起国际国内理论界、新闻界及企业界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次参与论坛对网络经济、新经济有了更合理的理解,同时论坛又提出为中国企业配备心理师的新构思,最近论坛又酝酿提出:“中介三角论”,这些蕴含实践内容的真知灼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除了日常的论坛外,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还在中国大饭店举办了有1000名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千年论坛暨千年庆典活动;有2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参与演出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文艺晚会;成功承办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扬州论坛暨企业家巡演中国活动;成功举办几十期专题论坛和培训。2001年12月14日,论坛还成功承办了全国工商联主办、高盛(亚洲)公司协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操作讲座,10多位世界级购并专家登上世纪论坛的讲坛,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亲自出席讲座,并对讲座举办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的成功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己成为闻名遐尔的著名经济论坛,成为中外企业家互动交流的最佳社交场所之一。

关于“论坛经济”

何才庆这样阐述他的“论坛经济”理论:新经济两个重要支柱,一是网络经济,一是论坛经济,网络经济构筑新经济的虚拟空间,论坛经济构筑新经济的人性化空间,网络经济和论坛经济相互支撑,才有可能实现新经济的终极目标。这一理论提出一年多来,无数的论坛在中华大地上召开,印证了他关于当今全球经济生活中“网站多,论坛多”的“两多”结论。要知道,一年多以前,论坛还是很多人不能领会的新生事物。

关于中介

关于中介的功能,人们好象都可理解,因此少有人去深究。何先生则不然,他在实际工作中反复思考,发现中介的基本规律,提出“中介三角论”。何先生认为,中介是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三方,是连接甲乙双方的桥梁和纽带。甲乙双方、中介方必须形成三角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合作的目标。

何才庆讲了一个最基本的几何学知识,在平面上,两点构成一条直线,直线在几何学上是不能决定面积大小的。当另有一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三个点将构成一个三角形,其面积大小取决于三个点的相对位置。如果把三角形的面积规定为经济合作的总量,那么这个总量将取决于中介方所在的位置。

何先生指出,中介方绝不简单是站在甲乙双方的中间,更不能站在甲方或者乙方的立场上,否则,中介方将失去自己在经济合作中的位置。

中介,第一是中立,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场上,中介方一旦失去中立立场,就失去了中介的资格。第二是介绍,中介方应充分地向甲乙双方介绍对方的意图和立场,实现甲乙双方的有效沟通,这是中介方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整个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介的实际价值。

中介,是甲乙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当中介能够为数量众多的甲方乙方服务时,中介就演变成了媒介,承载这个任务的物质载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

从媒人到中介到媒介到媒体到多媒体,何才庆分析得深入明了。他坚持认为,中介普遍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中介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这一角,就构不成经济合作,也就没有了甲方和乙方,中介不能枉自菲薄,甲乙双方也不能忽视中介方的作用。

关于“论坛”

何才庆表示:和棋文化、和棋经济信息将依托自身打造的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这一优秀平台,精心、公正地处理成千上万的经济信息,做和棋中介,也就是何先生提出的论坛经济“四大买卖”,即项目的买卖(中介业务)、资金的买卖(投资银行业务)、公司的买卖(购并、重组业务)、人才的买卖(猎头业务)。

目前,在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上受益的企业家不计其数,但是,何才庆并不想刻意的去统计,他说,大家到论坛来,就应该得到好处,否则为什么要到论坛来?直接接洽并达成合作意向,符合论坛的宗旨,符合我们办论坛的精神。论坛本身的社会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得到企业界、新闻界、理论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同志的肯定。当然,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经营项目,更应该产生经济效益。论坛所经营的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商务信息、机会和服务。论坛的实际运作,首先要求论坛主讲人多讲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少谈政策、学术、理论。何才庆强调的思想、理念的真实具体和可操作性,注意大家对有关问题互动式探讨、辩论和博奕。同时,各种有价值实用信息包括项目合作、技术转让、新产品信息、投融资咨询等,也可由企业家和在场朋友直接带入论坛现场或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经过论坛归类、整理进入世纪论坛大型信息库,再及时反馈到企业家那里或者通过世纪论坛网站(省略)公开向社会。这样一来,借助对大量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度,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就成为了各种企业的公关。

关于“和棋文化”

目前,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主办者北京和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收购扬州大学前进制药厂股权;创办扬州和棋经济信息公司;创办全国和棋品牌展销网店,样板店已在扬州开业;成立扬州和棋书报刊发行中心;编辑出版发行四卷本<在论坛>英雄系列论坛图书;推出面向企业家和白领的和棋品牌服装。乘入世和申奥成功良机进军北京房地产业,和棋还规划开发建设论坛大厦,进军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打造电视品牌论坛。

第7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新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备民族帝】定内部方针、政策和外部交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影响世界总体格局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和平与发展”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时代主题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时代主题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最深刻、最宏观、最本质的揭示。时代主题理论的阐释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否认可,都将客观地产生决定性的巨大影响。时代主题的理论核心论断,~般来看都是由驾驭全局的历史伟人揭示的。邓小平依据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演变的新形势,各个国家和民族思维的转变和心理企盼,非常鲜明和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变了列宁战争和革命的时代观点。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的主题,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制定内外政策和策略,编制发展蓝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不管现在的发展程度如何,只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社会就快速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民族就会兴旺文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步、文明。如果谁背离这个时代主题,那就必然会走向曲折或者是失败。

一、“和平与发展”论断的提出及其涵义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世界格局如何变化?如何对国际局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并且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结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很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不是说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说这两个问题是目前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关系到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都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和共同的历史任务。

我们把当今的时代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状态为主要标志来划分历史时代的角度来讲的。和平是一种政治状态,它是和战争状态相对应的。发展是一种经济状态,它是与经济的停滞、倒退状态相对应的。“和平与发展”和“战争与革命”是两对对应的范畴,人类社会时而处于“战争与革命”状态,时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状态,二者互相交替,此消彼长。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意味着当今时代的主题不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既是世界历史自身发展与转变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也是人们对当代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转变的主观过程。邓小平敏锐而及时准确地阐释了时代主题的转变。

新时期,同志一方面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又全面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他根据新的世界形势全面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谋划,鲜明地提出了“如何使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世纪”这样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主旋律的揭示紧紧地抓住了当今人类世界主题,其理论意义极为深远。

二、“和平与发展论断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寻求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有两大突出的表现,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两大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和平是为了发展,发展有利于和平。要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就必须思考具有有序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新秩序的构建。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由几个大国瓜分世界与反瓜分反宰割,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对立,是充满激烈的矛盾和斗争的冷战格局。政治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竭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济上西方大国控制着世界市场。然而,国际秩序总是受一定的世界主题的制约和影响并与之相适应,随着世界主题的变化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了当今世界必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国际形势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产物,是和平与发展思想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与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建国际新秩序,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而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和共同的繁荣。也指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根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把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日标。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用和平方式、政治对话、协调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用国际关系法则和国际力量来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制止战争爆发,捍卫世界的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利关系,促进各国家和民族共同发展。

新时期,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的时候,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更好地认清世界格局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确定前进的方向,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的指导下,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特点。

其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阻抑的历史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尽管这一时期里,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对外关系中推行单边主义,政治干涉主义。力图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但是,以强国主宰的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后,虽然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中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但是,指出,从总体上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世界多极化既是世界各大力量为在冷战结束后“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行重新分化组合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体现着世界各种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反霸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国际反对霸权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历史演进。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不仅表明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而且预示着“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多极化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霸权主义危害,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因此,我们提倡促进世界多极化的目的,就是联合世界各种力量,反对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霸权战略,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一主张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世界多极化是当前世界力量对比的客观反映,是当今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世界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阻抑的发展潮流。因此,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尊重世界多样性并倡导世界发展多样化模式。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俱荣”和“俱损”效应愈加明显,因而需要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通力合作。实现这种合作需要各国之间的尊重,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这是当前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各国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开展平等互利合作的前提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应该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意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及权力,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这一主张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和强权政治是根本对立的。

21世纪既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正是由于世界的多样性才带来了世界各国合作的可能性,只有承认并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我们承认,并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在国际关系中就是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倡导发展模式多样化。针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建立以他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霸权主义行径,明确地指出:“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这种霸道行为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凭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做法越来越不行了。”[]因此,世界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世界多样性与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阻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二,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必须积极面对和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广泛和激烈,世界各国越来越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怎样面对全球化并做出选择已成为各国领导人当前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这一趋势而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必须面对并融入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 “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这些论述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方向的一个准确概括。两极格局瓦解后,各国为了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一席或在国际竞争中赢利主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本国的科技和经济上。发展科技和经济已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经济全球化能使参与其中的国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我们在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肯定它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条件和机遇,但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发达国家意志制订的国际规则的约束;开放本国市场,会致使外国商品涌入,冲击民族工业;外资比例过大可能会使国家经济命脉被跨国公司或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等。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所以,只有积极地面对和参与并努力有所作为是各国明智的选择,“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其三,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一种认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本质。自从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后,产生了今天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列强争霸,并不具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国际争霸斗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始显现。尤其是冷战结柬以后,“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且国际关系民主化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针锋相对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全球性的挑战,如恐怖主义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而霸权主义则是恃强凌弱,干涉和侵略他国,垄断国际事务。因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趋势和愿望。世界各国应努力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因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将更加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论断为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时,不仅要以自己的国情出发,而且都应从世界总体发展状况和时代主题为导向。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它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它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在谈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要发展必须创造和平环境;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和平的实现。当今的世界实践已充分表明:

第8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世界格局;世界经济;政治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理了严重的衰退,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深受其害,但是作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金砖四国所受的危害要小得多,是经济危机之后最有可能率先恢复的国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改变。受经济影响的世界政治,同样也经历着变革,国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1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大幅下滑,“金砖四国”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受影响明显较小,最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其在二十国集团中的角色也日益活跃,话语权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1.1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其即使不是致命的,也将使其元气大伤。这次金融危机将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削弱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1.2在经过危机洗礼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所占比重将基本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的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将上升。 新兴经济体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四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1.3发展中国家逐渐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只是“观众”,而是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成为参与者、规则制定方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这种变化反映出多年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天平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2、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转折起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联动性极大增强,安全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双边或多边合作而不是对抗竞争。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通过磋商化解矛盾,日益成为各国以至各类非政府组织主要的和优先的战略选择。

2.1“一二三四五六”世界格局的论断

一是“一超多强”即“一超独霸、多强并立”。二是“中美国”论或“两国集团”论。或者说“G2”论。美国提出这些主张主要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与美国实力削弱所导致的力量消长变化。三是“三大力量中心”论。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的衰弱,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现象。

四是“四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四极鼎立,这种观点在苏联解体后普遍存在的观点。五是“五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日五极鼎立。六是“六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日、印度六极鼎立。

2.2美国政治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来自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对美国国内而言,危机使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受到沉重打击。美国一直鼓吹和推广新自由主义模式,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被迫收购、吞并和接管众多金融机构,部分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国家管理。

2.3地区冲突加剧

资源依赖国家经济恶化导致国内动荡和外部冲突加剧。中东、拉美的国内政治将渐入动荡;中东的外部冲突将会加剧。欧佩克的减产行动未能止住油价跌势。2009年国际军事领域发生的大事接连不断。从新年钟声敲响后第3天以色列军队发起对加沙地带地面行动。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是近年来朝鲜进行的第二次核试验,使得2008年朝核六方会谈就解决半岛问题刚刚见到的一抹曙光黯淡失色,朝鲜半岛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总之,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不稳定地区的更加动荡!

2.4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活跃期

金融危机带来了安全领域的某些变数。例如,印度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就表明恐怖主义目前恰恰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难题,这可能促使恐怖势力再度活跃,威胁国际安全。

3、经济危机与中国

金融危机使一部分外资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种资金倒流会对国内的投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站在中国发展的战略角度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孕育着许多积极的“中国信号” ,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

走向世界的中国必须考虑和处理好的两大基本问题,即一个是中国如何重新认识世界并更好地融入世界;一个是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并更好地接纳中国。这两大问题,将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影响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也影响具体政策策略的研究选择和灵活运用。只我国今后最大战略利益,是争取又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便加快自身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深刻影响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事务的牢固基础,把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黄星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战略格局,中国军网,2009,07,30

2.孔卫华,金融危机下的世界格局及对中国的影响, 2009年07,17

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2001,07

4.乔继红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来源新华网,2009-09-21

5.中国与当代世界格局,中国教育网,2009-11-25

第9篇:世界经济新论范文

(1.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马克思虽然没有一部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著作,但他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国际价值、对外贸易政策等重要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

中图分类号:A811;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32-03

收稿日期:2015-0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非股权安排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及政策研究”(12BGJ03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8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经(1982-),安徽舒城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投资研究;李勇刚(1980-),广西桂林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散见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他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开放, 特别是对国际价值、对外贸易政策等重要思想深刻、全面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体系,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非常重视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研究,他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散见于他的多部著作当中,主要由国际价值理论,对外贸易政策等理论构成。

(一)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价值理论

1.国际贸易。马克思认为,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国际贸易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丰富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世界贸易则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1](P448)当然,国际贸易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结果。其次,国际贸易使对外贸易交换国能够获取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利益。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会高于该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从而取得自己的比较利益。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技术落后,但如果进口自己资源匮乏和生产成本高的产品,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也可以取得自己的比较利益。第三,国际贸易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协调起来。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趋向不断进入新的阶段,各国的资源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各国都可以通过商品及服务的对外贸易来调节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及服务的供求,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2.国际分工。马克思对国际分工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马克思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产生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分工的原因,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正是从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国际分工能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给参加的双方都带来好处,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在旧的国际分工模式下,商品流向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商品,发展中国家则从发达国家进口工业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取得更多的利益。

3.世界市场。马克思认为,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要,迫切要求突破国界,加强与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与交往,开拓了广阔的市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集结在一起,先进的交换工具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包括的范围很广,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市场,也已经形成了货币资本、服务市场。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作用,世界市场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将世界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因而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国际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商品的个别价值成为国别价值,该国商品的社会价值成为国际价值。国际价值是各国是在世界市场的商品交换中形成的,不是由某个国家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而是如马克思所说,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2](P614)决定的。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因而各个国家生产同种单位商品具有不同的国别价值量。国际价值实质上就是世界市场内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价值。在世界市场中,商品交换同样遵循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的实现同样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时,表面上看来是公平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得到的利益更多一些。

(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与国际经济贸易政策

1.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国家之间必须积极对外开放,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享有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利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必然会推动各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正如邓小平所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在实行对外开放中,要注意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要对投资方向加强引导,使外商的投资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国际经济贸易政策。马克思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理论。在世界市场中,每个国家只有采取符合国情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才能迅速推进该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19世纪初的德国,通过实行适时的保护贸易政策,迅速赶上了英、法等发达国家。后起的新加坡等国都是通过用符合国情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使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贸易保护政策在给一国带来经济社会利益的同时,也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一国的贸易政策必须同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就应适时的转向以自由贸易政策为主。自由贸易政策在本质上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能发挥出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功能,如马克思所说,“自由贸易扩大了生产力”。[3](P451-452)马克思指出一国实行哪一种贸易政策,不能脱离本国的国情,必须以自己国家的情况作为客观依据,要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和改变对外贸易政策。

二、马克思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国内经济的本领,也要学会对外经济贸易的本领。掌握马克思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启示我们要利用国际分工大发展的契机,加快企业改制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加快对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特别是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对中国的产业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国的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来统筹产品内不同工序间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从根本上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的分工地位。

2.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国际价值理论显示着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国际价值理论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武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商品(包括服务)交换关系,国际经济秩序也就是世界市场的交换秩序。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发挥着调节、刺激、分配和分化等诸多作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世界市场没有国界的限制,价值规律起作用也没有国界的限制,世界市场上交换双方要按照国际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就是在国际价值规律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商品等价交换秩序。[4]其次,国际价值理论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指路明灯。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仍然不是贸易强国。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是基于科技之上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迅速提高。第三,国际价值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重要指针,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创新。目前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应为:(1)区域价值问题。世界市场中的区域集团化可能使国际价值形成区域价值。(2)价值的国际间转移问题。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国际间的价值转移上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3)高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二战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劳动形式不断涌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值得重新研究的重要问题。

3.对外开放与外资利用。马克思关于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思想,启发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状况和中国的国情,在新形势下发展了马克思的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明确提出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核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当然利用外资的思路也要及时转变,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应对,既要吸引外资又要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集聚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新能量。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5]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认为,在实行对外开放中,必须利用好外国资金,处理好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外资可以扩大我国同各国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4.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是一个科学、开放的体系,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因为它对于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对未来道路的明确启示。马克思认为,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可通过自身俱有的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是充分利用本国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力图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这种对外贸易战略,使我国避免了单纯实行进口代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恶果,外汇收入增加,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种对外贸易模式很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的出口使我们对外打开了国际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导致外贸结构畸形、贸易条件恶化。我们必须改变对外贸易战略,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在对外贸易中,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价格、技术和服务等方面获取竞争优势。具备充分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由此可以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竞争优势”既可能依赖于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也可以凭借科技水平来创造,即使整体生产能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完全可以凭借技术创新在某些方面获取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胡静.江苏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