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第1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煤矿;信息自动化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让自动化技术也展现出更为高智能化水平与多功能化技术特点。当下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中都广泛的运用,有效的替代传统人工处理,提升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生产利润结构,帮人们有效的削减了低水平高劳动力消耗的低端工作,让人才更好的集中在机械不能替代的工作中,优化生产结构。

1煤矿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现实状况

1.1采掘机械的自动化

通过计算机技术联合传感器技术的有效结合与技术优化,从而有效的促进了采掘机械的信息自动化控制。通过采煤机、工作面运输与支架的综合管控实现才采煤作业达到自动化状态。同时计算机可以赋予自动化离机操作的能力,可以对设备做及时有效的故障判断与工况检测效果。采煤机经过了传统液压牵引转化为点牵引,由直流牵引转化为交流屏电牵引,有效的实现了逐步朝着大容量发展的状态。运用多点击拖动处理,可以有效的让总装机上升到1500kW的功率水平:发挥出大运量、重型化、长寿命与超强度的工作面输送机的性能状态趋势。掘进机通过大型PLC控制达到自动化控制水平,还可以做故障诊断与工况检查。

1.2运输提升机械的自动化

井下主煤运输操作中,国际上先进技术采用胶带运输处理,同时配合高速车、单轧吊、齿轮车与胶轮蓄电池车做配合运作。通过运用交流变频调速、SCR-D直流调速开展胶带传输。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达到机械设备的集中性管控、异常诊断等,系统自身有低速、跑偏、温度、急停、烟雾与煤位的保护管理能力。

1.3安全监控自动化系统

煤矿作业处于相对辛苦的环境条件,同时会存在火、冒顶、水、瓦斯与煤尘的危险压力,煤矿行业中实现自动化可以有效的运用在安全监控操作中,提升环境安全性管理效果。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引入国外安全监控系统与制造技术,多年以来的创造发展让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科研与生产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其中KJ系列、TF200系列与AL系列属于典型代表,但是只是与国外90年代的技术处于相同水平。传感器缺乏稳定性、种类选择少,使用寿命短,系统维护需要耗费较大精力。软件整体水平层次较低,没有专业人员的诊断与指导,监控系统的运作一般会处于不可靠与低运用率的状态。

2煤矿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1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要发挥远控集控效果需要具有较高的现场信息集成辅助。仪表技术需要得到更加智能化、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等技术的快速优化,促使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得到更好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基础条件效果。在设备自动化之上,让矿井安全生产管理达到有效的机械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与自动化,同时可以达成本地、移动、固定、远程等全面联动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体系,在传感器的辅助下来达到现场信息采集,从而达到对现场设备做实时控制效果,有效的依照主控器指令,让执行机构形成控制现场设备的作用,而后经由网络传输系统与技术来完成相关现场控制系统的连通,收集到的系统信息可以集合传输到地面管理中心达到有效集中的监控管理。可以采用监控软件与对应服务器做矿井中各自动化子系统的全面集中管控。

2.2全矿井过程集中控制自动化发展

全矿井采用过程自动化管控主要是在采煤作业过程中加入先进的矿井自动化集控中心管理,运用工业以太网技术与采掘自动化设备做操作时间,建立在矿井集控中心条件之上,达到企业集控中心展开矿井设备的远程监视、监控与操作管理,通过标准化的软件编程来达到相关系统与设备达到地面运作管理的在线参数化,在地面支援中心开展远程性诊断,对故障做出指令反应来告知矿井工作人员做应急处理,同时企业内部的支援得到统一集中性调配管理。煤矿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不断优化矿井过程自动化集控,同时在此条件之上开展企业构成自动化集控中心建设与管理运作,达到跨矿井的过程控制层、基层设备层、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与安全生产调配的集控管理,有效的构建起企业内部的数据资料库,转变原有的安全生产模式管理,让矿井生产达到管控一体化的发展。

2.3远程集控中心管理发展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的操作可以在高效通讯网与自动控制网的优势发挥之上,达到对企业多矿井生产做实时在线监控与远程执行管控的效果。通过中心所具有的集控软件对矿井所有设备的运转状况做及时有效的了解,同时做好远程诊断与参数调控。针对系统或者设备所存在的故障情况做对应的设备检修与维护指令传达,从而让矿井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反应与到达现场做故障排除。通过生产制造所对应的执行系统,达到生产计划的调整优化,设备监控与生产数据的分析研究。在通过实时动态画面与有效数据做综合性分析,从而对作业情况、设备运作状况与现场环境情况做动态性反馈了解,达到生产现场监视跟踪,保证上次安全与管理决策方面的信息数据支撑,进而达到自动化的价值体现,优化企业综合效益。

3结语

对煤矿展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生产安全性,保证生产管理的高效性,减少人员消耗,及时动态性的做好集控统一管理,对整体的生产状况做有效的维护保障,提升企业运转的整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波,高建川,张虎鹏等.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9):114.

[2]张和平.浅述煤矿机电自动化实用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8):152.

第2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制药行业;信息技术;自动化

我国的制药行业既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合体,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药产业是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集中型企业总称。制药行业所涉及的领域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品及制片、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卫生医疗器械、制药和药用包装等一系列品项。制药行业对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保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1.制药行业概况及发展措施

1.1我国制药产业贡献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制药行业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与制药行业有着合作关系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及降低出口率等等。

根据目前我们的国家形式分析,我国的各项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研发都处于低水平,产业多而小、散乱生产的现象严重,待升级和优化的行业与日俱增,这为制药产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基层医疗市场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改革推进,政府在基层医疗市场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政策,使得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占领了先机,国家政策已经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预留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1.2我国制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方案

制药行业如果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措施具有推动的作用。首先,改变药品的营销战略,结合自身的企业特色进行个性发展。其次,建立健全的制药能力,保证药品的质量,占领药品主市场。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即将自动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制药行业。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制药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保障药品安全性。

2.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上,制药行业是传统的制造业的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制药行业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向信息智能化转型。二者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主要研究的是制药的生产系统过程和整体性、网络性的生产设施的建议和完善。第二,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的生产的主要方式涉及到整个制药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将个人和科技软件进行互动,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更加便捷。第三,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的物流交换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一系列资源,既能够将现有的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大大提高,还能够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支持。

3.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产业的应用

3.1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系统的应用

自动化信息技术的药业应用表现在新建无菌制剂生产线空调控制系统,生产环境监测系统,第三方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自动仓库系统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通过加热,冷却、加湿、减湿、过滤、通风以及换气等一系列手段。保证制药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气流速度以及气味等一系列项目达到制药所要求的水平,保证药品的合格和质量的优化。

3.2.自动化信息技术在生产线的应用

在制药的过程中,无菌原料生产线除了生产视频监控系统和文件控制系统等应用外,自动化在无菌原料生产线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3自动化信息技术在生物发酵的应用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化工合成原料药和生物发酵等生产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制药的化工合成生产工艺过程中,制药的生产过程不但复杂,而且生产工艺耗费的时间较长。在制药的过程中,除了控制点比较多以外,还包含了一些其它复杂的控制对象。最具有代表性的药品控制对象就是PM值的监管和控制。药品的PM值直接控制着药品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药品的产品晶型。

对于生物发酵工业的信息自动化过程,与化工合成原料药相对比较具有一定的成熟技术。在补料控制下的逻辑控制的关系逐渐得到优化。最关键的一点是,生物发酵工业的信息自动化的控制器,在扫描周期的选择上得到一定的保障。当然,染菌产生的节能性和在减少发酵系统的阀门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制药系统自动化膜过滤回收等其它过程中,自动化信息技术都得到广泛应用。

3.4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在制药的执行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中,自动化信息技术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部分制药企业在规划实施信息技术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制药行业合规性这一关键点。针对自身企业的需求,选择适合药业的制造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开发商二次开发的难度,保证制药项目实施的质量。

4. 自动化信息技术对制药企业的影响

在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制药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目前,在我国的制药企业的生产方式上,大多数制药行业普遍采用的是间接生产方式。即:在每一步药品的生产操作后,都需要停下来进行核实检查,并且要进行实际的体验,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步骤。而在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利用科学的分析技术,针对上述批量生产的药品生产方式进行转变和发起挑战。

通过科学的分析技术,为制药企业提供了时事性、连续性的产品质量信息。与此同时,将样品的批量生产转化为连续化生产。在连续化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质量检测,不必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中途停止治疗检查。而且,在产品过程后,药品可以马上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便捷程度大大提高。

在将来的制药行业,采用连续性的生产方式将会作为药企主要的生产手段。连续性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使足够多的药品原材料集中在一起,从而生产出大量药品去满足市场需求。在保证药品合格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5.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实施重点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规划,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正在引发制造产业内部的变革和产业的升级。在大力推动药业行业,积极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改革,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状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药的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重点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新机制和新化学的药物抗体;第二种,药物产品的全新结构和多肽蛋白药物的制备;第三种,具有临床优势的新型疫苗、具有个性化治疗的药物及中药的创新发展;第四种,除此之外在影像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创新改革。利用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医疗设备的能力和功能进行严谨的升级。

6.总结语

制药企业一体化功能的优化,不但能大大缩短工程项目的工期,还能够提高设计质量自动数据的对比。近年来,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国内外的各个行业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自动化信息技术对的长周期优质的项目运行发挥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制药企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于自动化控制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是处于不断地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在自动化的发展背景下也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一、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我国已经建成了遍布全国的密集型电网。这一电网的运行有赖于发电厂、调度中心与变电站的协调运行。由于这些电网系统分布范围极广,故需借助有效的通信手段将反映远方设备运行情况的数据信息收集到控制中心,并将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及时准确地送达到各个远方终端。由于无线通信克服了有线通信在物理环境上的机械性,且能够很好地实现可移动性和配置性等而被广泛应用。但其在享有这些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如信道开放容易导致传输信息被窃听、恶意篡改,易受干扰容易导致信号传输衰减甚至丢失等,因此加密技术的发展便极为重要,数据加密技术即为主要的加密技术之一。

 

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目前,电力自动化应用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系统中心站和无线终端中。

 

系统中心站是内部通信站数据的集中节点,系统在收发外界数据的过程中都要通过该接口。如此重要的节点如若被攻击者攻击,整个系统就相当于完全暴漏在攻击者的面前,毫无隐私可言。中心站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便陷入瘫痪不能工作。故该中心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在安全防御工作中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通常采用强化防火墙技术对其进行安全保护。

 

无线终端存在于所有的无线网络中,数量极多,整个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都是由无线终端组成的。无线终端由于其种类众多、信号开放的特性,往往会存在许多的系统漏洞。针对这一漏洞的最基础的保护是信息系统自身访问安全的保护。这一保护是通过对信息查看权限的设置来实现的。

 

三、数据加密技术

 

1.数据加密技术简介

 

所谓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将要进行传输的信息经过加密钥匙及加密函数的转换,变成无意义的密文,而接收方通过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进行信号还原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

 

2.传统加密技术与现代密码加密技术

 

目前所研究的加密技术都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以某种编码方式存储的数字化信息的加密解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加密技术主要是文字书信,书信内容基于某个字母表,如标准英语字母表等。这种加密方法主要用于对文字信息的加密与解密。文字由字母表中的一个个字母组成,根据字母的排列顺序进行专门的编码,把字母按排列顺序都用数字表示出来。再将这些数字按一定的数学运算方式进行排位,使字母的加减法形成对应的代数码。

 

现代密码加密技术是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该技术可以应用于所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运用的数据。因为目前在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是二进制数据,所以二进制数据的加密方法在计算机安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正是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该密码加密技术可简单地分为对称式加密和非对称式加密。对称式密码加密又称单钥密码加密,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在进行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时必须持有相同的密码。非对称式加密是指加密钥匙与解密钥匙为两个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信息,一个用于解密信息,通信双方无需进行事先交换密钥就可进行保密通信。

 

3.数据加密的标准算法(DES)

 

数据加密是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所以加密应达到的目的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护,防止泄露和篡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不易被破解,同时要求经济有效。1977年1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将IBM公司设计的方案作为非机密数据的正式数据加密标准,即DES算法。该算法的入口参数有3个,即Key、Data、Mode。其中Key为DES算法的工作密钥,8个字节64位;Data是要被加密或解密的数据,也是8个字节64位;Mode为DES算法的工作方式,有两种,加密和解密。

 

其工作原理为:若Mode为加密,则用Key去把数据Data进行加密,生存Data的密码形式(64位),作为DES的输出结果。若Mode为解密,则用Key把密码形式的Data进行解密,还原为Data的明码形式(64位),作为DES的输出结果。在通信网络的两端,双方约定一致的Key,在信息发射端将信号进行加密,再在接收端用同样的Key进行解密,从而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

 

DES算法具有极高的保密性。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只有穷举搜索法才能对DES算法进行有效地攻击。但由于DES算法的数字代码位数多,这一攻击方法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且未来可以再适当加长这一算法的密钥长度,这样便更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保密性。

 

4.数据加密技术的密钥生成和管理

 

密钥管理技术是数据加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处理着密钥从生成、存储、备份、恢复、载入、验证、传递、保管、使用、分配、保护、更新、控制、丢失、吊销和销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密钥生存的整个周期,是整个加密系统最薄弱的环节,它的泄露将直接导致明文内容的泄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电力自动化系统密钥管理方案的主要评估指标是该方案所能提供的安全性。由于当前通信环境的复杂性,密钥信息极易被攻击而泄露。由于电力通信网是由各个节点组成,所以一个理想的密钥方案应是在部分节点被攻击后其他正常节点之间的安全性不收任何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即为降低每个节点的通信负载量。同时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认证来预防假冒节点的攻击,因此是否可以实现节点之间的认证也是评估密钥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对于密钥的管理,目前主要有几种主要的管理机制,即预置全局密钥机制、预置所有共享密钥机制、基于KDC(密钥分配中心)的密钥分配机制、基于公钥密码的密钥管理机制以及基于随机概率的密钥分配机制。所有这些机制的设置都是基于节点之间的安全考虑来设置的,以保证密钥的安全性,进而保证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

 

四、数据加密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据加密技术必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同时不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具体有安全密钥的长度会进一步加长、节点之间的认证会进一步加强等。且会不断发展出新的密钥管理机制,使得数据加密技术的抗干扰性进一步增强,密钥的管理更安全,从而保证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

 

结语

 

电力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保证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力通信作为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安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发展与改进,使其向着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电力系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4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措施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面向工业生产的技术,而且在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设计力量,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和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对于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化措施进行了相关论述。

1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自动化技术是由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而成的,该项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1)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控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对电子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进一步控制的电子信息系统。在之前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的工作一般都是通过人工来对各个环节进行操控完成的,而当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以后,自动化技术便为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将自动化技术引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就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科学规范的融合到一起,把变革信息等提升至一种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水平上。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在一体化和机械化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向一体化和机械化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动化技术可以对生产力进行解救。因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包括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控制技术三种重要内容,所以该项技术对于设计工作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只有设计者必须要掌握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理论以及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原理,这样才能充分的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工作得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充分的利用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进行技术设计工作,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设计的一体化,进而使工程设计的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为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信息处理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条件。当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将自动化技术引用到信息管理工作中以后,信息的收集,处理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自动化技术提升了信息处理的精确度。由于一些技术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因此设计者可以使用自动化技术来使自身的技术设计水平提高。随着我国的各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在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发展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电子信息设计工作的设计精确程度也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的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工作,利用机械设备有效的提升设计工作的精确度,减少人工产生的误差,而且自动化设计对于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的制造效率和生产效率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4)自动化技术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技术都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是由信息工程技术与先进的电子技术相互科学融合形成的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的形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计算机设备和机械设备科学合理的结合进行运用,用机械设备取代人工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效率。

2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计算机辅助制造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在计算机控制的整个系统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关系着自动化技术设计水平的高低。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其中软件部分包括计算机辅助质量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计划编制。硬件部分包括输送装置、加工中心、储存装置和数控机床设置等,这些硬件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生产和运输工作。通过应用软件和硬件,保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有效的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制造工业和精确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计算机是以一支分支的形式存在于自动化设计中,为了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进行综合运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时候,工作者只需要把与设计文件有关一些参数导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经过计算机系统的修改和分析之后,计算机可以很快的将计算机系统计算的数据结果显现在计算机桌面上,之后电子信息设计工作人员可根据数学逻辑对数据结果进行合理的更正,从而保证文件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计算误差。

(3)自动化技术在电路分析和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电路分析和计算机控制的科学使用奠定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双口网络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计算机控制和电路分析的任何过程当中都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自动化技术在电路分析和计算机控制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4)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办公过程中的应用。要想完成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工作,工作人员需要设计科学规范的技术流程。如果单靠人工来进行整理和设计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所以需要引用自动化技术,即为辅助办公。第一,用机械设备自动的完成文件的接收、批阅和办理工作,从而实现事物文件处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第二,利用自动化技术处理行政事务、专业事务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办公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三,实际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利用CAD计算机软件能够有效的辅助电子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使设计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通讯体系。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交流工作在很大部分上是依靠网络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网络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有机结合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结合而成的信息通讯系统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平台的统一操作和有效运转。在电子信息工程当中,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将Unix系统作为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息工作之间的平台以实现通讯功能。

(2)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想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要重点培养专业型的精英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鼓励优秀工作人员出国交流,学习国外的精湛知识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企业要为工作人员建立广阔的实践平台,重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3)改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法。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各大企业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优化力度。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案不能够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以企业设计人员要创建出新的设计方案,引进国外的优秀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良好的发展,还能让人们直接感受到电子信息工程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计新的管理方法、创建新型管理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子信息之间的资源共享,为电子信息工程打造一个进行信息交流的广阔平台。信息整理人员可以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控制信息和进行互相的信息传播交流,从而实现信息资料的资源共享,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水平。

4结语

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为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它们同时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融合了各种新型电子技术优势的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广泛的应用之后,为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实现一体化和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的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进步。自动化技术是我国未来科技中的核心,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需要电子信息工程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且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华.分析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2000,(112).

第5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自动识别;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31日

自动识别技术由于能够自动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解决了人工数据输入速度慢、误码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简单重复性高等问题,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输入的有效手段。

一、自动识别技术的定义

自动识别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将数据自动识别、自动采集并且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它已成为集计算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二、自动识别技术体系结构

自动识别技术就是一个以信息处理为主的技术系统,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的有效手段,其处理的结果可作为管理的决策信息或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控制信息。

自动识别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计算机数据输入速度慢、错误率高等瓶颈问题。计算机与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自动识别技术自身的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动自动识别技术装备向多功能、小型化、软硬件并举、识别准确、传递快速、安全可靠且经济适用等方向发展。因此,自动识别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输入工作效率,同时使得数据输入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而自动识别系统输出结果是意义十分明确的可用信息,此信息可以作为操作者正确决策的基础。

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以信息处理为主的技术系统,它的输入端是将被识别的信息,输出端是已识别的信息。信息处理泛指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对信息所进行的变换和加工,如为提高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性而进行的检错和纠错编码处理,为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进行的信息压缩编码处理,为改善信息与信道的匹配而进行的调制与均衡处理,为改善信息的安全性而进行的信息加密处理,为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而进行的信息分析计算、搜索与决策等。利用各种先进的识别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并转换为人或机器易于处理的形式,以利于信息的传输与保密。

三、自动识别技术和原理

根据自动识别工作原理,自动识别技术有条码识别、射频识别、语音识别、磁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0CR)识别技术和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

条码识别和射频识别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条码识别是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并把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条码按其所能装载的信息容量的不同,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条码是一种由一组排列规则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射频识别系统,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通常由标签、读写器、计算机通信网络三部分组成。它的标签安装在被识别对象上,存储被识别对象相关信息的电子装置,标签存储器中的信息可由读写器进行非接触读/写。射频读写器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取射频识别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的设备。读写器读出的标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四、自动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自动识别技术是为各行业、各领域用户提供以自动识别技术与数据采集为主的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现代高新技术,它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

1、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可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建立合理的识别加密方式,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隐私,提高安全性。

2、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控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识别技术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从而使机器不仅具备处理语法信息的能力,还具备处理语义信息和自学习、记忆的能力,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行为。因此,提高对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的理解能力,是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自动识别与无线通信相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无线数据通讯等技术,实现物品中的自动识别与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和便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高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将朝着集群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采用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自动识别技术系统。全球已形成标准化组织与企业共同制定国际自动识别技术标准。

5、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将条码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改变效率低、落后的现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促进国际贸易流通,推进国民经济效益增长,改变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获得舒适便利服务的有利工具和手段。

6、自动识别与嵌入式系统、互联网相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自动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性能越来越稳定,作用和效果已被社会所公认。目前,自动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零售、物流运输、邮政通讯、电子政务、工业制造、军事、畜牧管理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给自动识别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将在人们未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具体的应用,将会发展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45-0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XU Wu-peng

(Lvlia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Lv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 used as a newly arisen course continuously pound at the tradition's education,and this text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among which emphasis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llenges the school's management、teaching activity、course set、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are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all factors are around this core. At las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 and combine the future of the educate to information to do the outlook.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y

据新华网上海2003年1月21日消息:在上海最抢手的IT人才是高档的成熟型人才。现在企业需求的都是些高档次的,拿到项目即能开发、生产的实战型人才。应届生却遭冷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而IT行业最注重实际操作;二是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精神,而这又是信息产业最为讲究的。

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不能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生存环境;不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存在的大问题。这就将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并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来帮助我们指导以后的学习、工作。

1 信息技术的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储存、传递、选用、表达信息的技术。

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而对信息技术,由于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微电子技术看,晶体管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英特尔公司的前董事长摩尔发现每隔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将提高一倍,计算机也随之而升级换代,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

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电报技术的发明到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

从网络技术看,从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到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因特网。1991年因特网进入商业应用,从此因特网开始迅猛发展,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更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和信息产品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增长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微型化、移动化、服务化、参与式和交互式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方向。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进入教育领域后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挑战,使得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教育内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信息技术给大家带来了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

2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学校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

1)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学校要想增添价格不菲的当代信息技术产品,并要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费是个难题,这必将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及推广。

2)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被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将替代教师的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教师将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去进行脑力劳动,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学习所用的所有知识;对课外知识,他们兴趣可以更广,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兼具了主体与主导的双重身份。在学习场所上,学生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与可能的情况来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网上或光盘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不再苦于单纯的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得以展现。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

学生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进行教学和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直接对象。不重视学生就不可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化。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种资源需要教师去开发;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教师去承担;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思想、原则和方法需要教师去化为自觉行动。再先进的教学工具也取代不了教师。没有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就像无轮之车,无法推进。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信息技术三个要素的关系可用图1来描述。

其中,培养信息素质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地位是平等的,都须通过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最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个先进的工具出现的,关键的还是学生与教师怎么来利用好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学生的信息素质从教育学角度可分为多种信息能力,从心理学角度可分为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会认识到信息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素质。培养好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创新素质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事物进行认识、评价、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①更新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②改革课程与教材体系。在课程类型中,要注意学期大课与微型专题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自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科学组配。要改变以往统一大纲、材,多年不变,人人一样的教材编制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特点编制多样、适量、有趣、有弹性的教材。③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必须大胆探索一些新的教法与学法。如项目开发法和电子作品创新法,这些方法都是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创新和评价相结合。先由教师对范例分析与提出创新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完成,最后再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在这些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就会用到许多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

2.3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极限,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学校的教学过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一种生动的场面来描述一些纯文字化的东西。如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景、物理运动过程等,这样更接近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和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像集成于一体,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形象,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并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此外,多媒体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信息技术教育中,能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新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并利用计算机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3 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与新材料、新能源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正孕育着重大变革――由被动的“死技术”变为主动的“活技术”――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智能(软的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硬的智能技术)。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又称作智能教学,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又称作教学机器人。智能教学与机器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1 智能教学及其应用

智能是对“”的智能性的一种强调。智能具有如下特征:性、自主性、社会性、主动性、监控性、智能性、安全性、个性化等特性。应用于教学中,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就是智能教学,其种类很多,有信息、任务、教师、学生等。

智能教学有多种应用模式:① 充当教师,用于辅助教学;② 充当管理者,用于管理教学;③ 充当同学,用于合作学习;④ 充当朋友,用于情感交流;⑤ 充当秘书,用于处理各种事务。

智能教学对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可以开展基于智能的游戏教学。在中学、大学可以充当导师、专家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3.2 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是指具有人工智能的,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功能的自动化机器,如果机器人具有辅助教学、管理教学、处理教学事务乃至主持教学法等功能,就成了教学机器人。

教学机器人的应用将会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一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二是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劳动方式。前者强调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大的教育效果,后者指采用机器人这种教与学的劳动工具,能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减少师生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机器人教育的核心基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以物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形式加以利用,而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知识经济端倪初露,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人材标准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及应用,来帮助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点击教学创新丛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维明.多媒体信息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李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J].电化教育研究,2004(4):6.

[6] 李志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J].中国远程教育,2004(1):58.

[7] 宋吉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4(4):72.

[8] 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4(1):33.

第7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电子信息功能 应用

所谓“自动化技术”,其实是由机械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综合作用下的一个产物,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向,其中又以计算机技术与控制理论影响与应用最为广泛。同时,若是将该技术用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以下简称“电工设计”)中,不仅可实现电工设计的一体化与机械化,引领工程设计朝着更加功能标准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使电工设计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得到大大的提升,以此来带动电工设计的整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其精确化水平。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电工设计现状与自动化技术在电工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做一分析。

1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现状分析

1.1 电信工程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以下简称电信工程),就是指借助信息电子化手段,来获取更多信息,并对其加以存储与管理的信息处理手段,而且若能构建电子信息系统,对信息数据的智能化自动处理,也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电信工程有着便捷性、高准确性与广覆盖面的特点。如电信工程采取的是硬件设计相关系统命令的形式来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处理,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批量处理,加快了信息数据处理的速度,且效率也更高,同时伴随硬件设备的逐步发展,其信息数据处理的速率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电信工程更具有便捷性。

1.2 电信工程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紧随我国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工程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就技术层面和应用领域而言,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成果也较多,但是,在看到其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电子信息工程实际建设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工程发展的现代化与自动化,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就我国众多电信工程建设企业而言,普遍缺乏对核心技术的一个自主专利权,应用的多是外国技术,自身现代化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不足,从而为工程建设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并使得发展脚步也受到国外技术的制约。

1.2.2 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

如今,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均将电信工程建设看成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不断强化现代化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因受到经济水平和企业本身因素影响,使得大多数企业研究引进技术的时候,并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从而影响到其建设水平。

2 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

2.1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一般来说,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同样包括了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涵盖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与输送、存储、装卸和计算机检测装置等几个部分,且多用在产品生产支持上,而后者则主要涵盖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数控程度编制与计算机辅助生产工艺过程设计、工装设计以及作业计划编制、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总的来说,CAM的有效应用,对全面提高电子工程生产水平,有效验证其设计结果,逐步完善设计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自动化技术还能被广泛应用于电路分析设计和计算机控制领域中,实现对三相电路、双口网络与含电感电路的合理分析设计,并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其实施有效控制。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

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多用于设计辅助,如CAD(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应用CAD实施辅助设计,可大幅度提升电子设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在具体设计中,仅仅只需将相关参数与要求输入对对应系统中,其系统就可通过自主运算与分析,并得出设计结果,这时,设计人员就具体参照设计要求及其在细节方面上的要求,对设计加以修改,以此来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如EDA技术就是基于CAD技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信息技术、CAM与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综合发展下的一个产物。而如今,紧随EDA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物、电子工程与通信等领域中,如在电子工程中,该技术就可用于电路设计环节中的仿真分析环节,用以明确系统中各个环节传递的函数,进而借助数学模型实施仿真分析,从整体上提高电子工程设计的水平与产品质量。

2.3 辅助办公管理

在电工设计环节中,一般都需要涉及到众多的设计流程,有着众多的设计文件,若是仅仅凭借人工整理与统计分析来管理这些文件,势必需要话费大量的时间,也极可能出现差错,大大降低了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这时,若是加以应用自动化技术,想必一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实际工作中,就可利用OA辅助办公软件来有效管理设计环节出产生的各种流程文件与数据信息,进而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据信息实施自动计算与统计分析,并得出准确结果,从而为电工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有力基础,并把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值,从整体上提升电工设计工作效率,推动电工设计的发展与逐步完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电信工程的设计,还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归根结底,均是推动我国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两者均存在着一定问题,若单从一个技术而言,并不能完全推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有将自动化技术具体应用到电工设计环节中,才能实现两者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工业的智能化与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尹坤任.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1):253.

[2]于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90.

[3]陈辰.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0):128.

作者简介

孙浩悦(1976-),女,大学本科学历。现为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工业信息工程、工业工程。

第8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信息时代,教育科研走向何方,人们只能预想而不能作出科学定论,但有一种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现代教育模式的变革必然要建立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基础之上。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向网络化的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必然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提出

广义的课程整合概念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1]

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以来,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别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

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 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2、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

1.1信息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作为科学素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21世纪中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重视并努力培养学生掌握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各种信息,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成为时代的必然。

1.2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信息化。其中,教育的信息化更是实现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支柱,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首先,信息化教育将在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上增加"人--机"对话和"人 --机--人"对话的新教育方法;信息化的教育不仅会使正规教育制度的教育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和领悟,而且还会带来教育内容的丰富、更新和发展。其次,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学习者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远距离教育正规化, "个别指导"、"小组教学"等新教育组织形式将日益普遍 ,并将最终带来学校教育制度和整个国家教育体制的现代转型,使之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弹性。最后,信息化教育带来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为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基础和外在条件。信息化的教育,使人们产生观念上的变革,从而促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1.3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的联系。[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更新。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都不能置它于不顾。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是由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自17世纪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世界各国、各种类型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体现了大工业生产的特征,具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等种种优点。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其弊端也愈显突出,如不利于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而网络和多媒体系统所具有的交互功能,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选择。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条件等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二是教学模式发生改变。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同,协作式教学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内容是学生以提高业务素质为核心学习内容;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的工具,而且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说协作式教学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之一。

三是从封闭式教学转向为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资源分享。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已经或正在改变,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将成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形式。教育和教学活动将不再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和学校空间内,也不再是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学生,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平等地接受教育。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交互式教育环境和全球化教育程序的引入,教育的整个面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没有围墙的学校、家庭式的教育环境和网络化的大学等等新概念,将会逐步成为现实,最终导致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四是信息技术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方式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利于知识的保持。

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超文本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全新的信息组织结构。超文本是一种新颖的非线性文本管理技术。超文本组织信息的方式不同于通常印刷品的线性方式,它与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有相似之处,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4]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不必把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CD—ROM,网上教材的方式,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获取学习材料,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力戒走入误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生建造发挥潜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摆脱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展示知识内容的形式做法。过去,人们往往从表面、从技术层面去考虑二者的关系,因此较多看到的是两者之间直接的和形式上的联系。在这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主要是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另一种是把信息技术本身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认为让学生学习一些信息技术,让教师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了。这两种认识不能说错误,但却是很肤浅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就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很难实现真正的教育变革。例如,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没有转变教育观念,许多教师往往单纯从提高形象性和感官效果上去运用多媒体。其结果,用形象思维简单代替了抽象思维,用形象生动的"满堂灌"取代了原来抽象单调的"满堂灌",教师讲得更"精彩"了,但学生学的却更加被动,只不过这种被动由原来被迫的变成了自觉自愿的。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定位新的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首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思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演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要克服对信息技术的焦虑感,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挑选、组合教学软件,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进程,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且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处我评价,反思和改进,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及时反馈性解决学生转变带来的问题。保证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第三、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第四将媒体由教师的讲演工具,转变为教师活动的体现者和学生的认知工具。[5]

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通俗地讲,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浏畅。[6]要达到“整合”的目标,作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传统教学与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点,结合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近几年的实践也能证明,“整合”思想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国情,是值得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上,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王咸伟李克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光盘教材》,安宝生,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1年3月

[5]《对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陈维嘉,《中国远程教育》2001第九期

第9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06-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制约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可估量的。没有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是不完善的。两者有机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上学期开始,《砖瓦文化》研究活动在我教学的班级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行进至此,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具体实践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动力机”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砖瓦文化》的研究内容是根据遥观历史和中国砖瓦文化历史,取材于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文化的思想情感;增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网络资源和实践活动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实现了研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全天开放的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为《砖瓦文化》的研究活动搭建了广阔的信息平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在《砖瓦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研究小组根据主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实践。他们用扫描仪扫描出《武进日志》、《遥观镇志》上有关遥观砖瓦的资料;从网上找来关于“遥观由来”和中国砖瓦历史的视频、各专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用数码设备捕捉遥观本土丰富的砖瓦资源,学校的老师、家人、村上的老者、砖瓦制作工具、砖窑等都在数字画面中呈现。这正对应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模块。

在具体实践中,指导老师作为指导者、观察员,要向学生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迅速地获取信息,准确概括信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老师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甄别信息及引用。

二、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多彩展示的“大舞台”

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是通过小组语言交流、制作手工作品和手抄报的形式汇报活动成果。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多种媒体元素的注入,使成果展示变得精彩纷呈: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电子报刊;使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制作宣传海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制作统计图表、数据分析图表等;还可以使用幻灯演示软件PowerPoint制作演示交流文稿;还可以使用动画软件Flash制作小动画;也可以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制作主题活动网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实施过程的最大融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熟练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在每年度的艺术节和科技节中设置相关比赛项目,并筛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竞赛活动。如在2013年常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评比中,我校有两位同学的作品获市一等奖;初二(6)班部分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砖瓦文化》获2013年常州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一等奖;部分同学制作的《砖瓦文化》专题网站获2013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

三、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全面评价的“好助手”

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民主。

1.多元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学生、教师、受访者都是评价者。为此,我在学生的采访表、研究日记上设立“某某对我说”的评价项目;并架构《砖瓦文化》Moodle平台,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研究小组间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者可以通过Moodle平台浏览相关的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专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进入平台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实践研究中的言行,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全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研究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在搜集遥观本土砖瓦文化资源时,受访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鼓励,更是指导。我还在Moodle平台上为各小组创建了留言空间,同学、老师可随时在留言空间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还可随时对各小组同学进行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全程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砖瓦文化》研究活动,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形式、内容以及所发挥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载体。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研究中进步,在分享中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