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反思范文

师德反思精选(九篇)

师德反思

第1篇:师德反思范文

关键词:师德建设;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育和培养青年的天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践行的前沿。高校教师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育人兴国的前行军。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质量,甚至可能影响至他们的终身。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期待;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为人师表不够自觉;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亟需更新,教书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教师虐童、教师公开索要礼金、著名教授学术不端、知名学者贪污科研经费等师德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挑战着公众的良知和底线,国家、各省市不断出台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规定,把高校师德建设提上重要的工作议程,自上而下要求高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1高校师德现存问题

1.1不同年龄教师存在不同的师德问题

青年教师主要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爱心、耐心不够,专业知识、教学手段方法储备不足,备课不充分等师德问题。中年教师主要存在职业倦怠感明显,集体荣誉感不强等师德问题。临退休教师容易出现倚老卖老,打压中青年教师,学习劲头不足,不思进取等师德问题。

1.2“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部分

教师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领导布置任何工作,都以有多少钱为衡量目标,钱多抢着干,没钱到处推,导致系部二级党建、工会、共青团等需要大家奉献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要么是年长的挂个名,要么是所有的工作由一个比较好说话的年轻人兼任着,临时性突发性工作更是没有人承担;在按课时计算报酬的学校,抢课现象严重。

1.3职业责任心不明确,容易互相推诿、抱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责任,可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认为只要自己把院系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就可以了,踩着铃声来,踏着铃声去,除了上课,学生基本见不到老师[1]。完全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把除上课之外的教育事宜全推给班主任、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不同性质的高校从业者经常只考虑自己的立场,互相推诿工作,或者抱怨他人的工作又轻松又报酬好,如实训课时,专业课教师和实验人员总是为了对学生的现场实训指导该由谁来承担、课时费应如何划分等问题互相抱怨等。

1.4过于重视自身利益,不关心学校发展

随着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教师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也有所下滑,部分教师都只重视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一有关于这些事的人事制度改革,就势必吵得纷纷嚷嚷,甚至出现上访、罢课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对于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事关学学校发展前景的大事却漠不关心,或人云亦云,或认为那是领导的事情,很少有人会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甚至在行使学校最神圣决策权的教师代表大会上,其教师代表提案,也年年基本围绕薪酬分配、职称评聘等事情提,一般也只见意见、牢骚,甚少见有价值的建议。

2师德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经济至上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建设至上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普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以老一套的安贫乐教、乐于奉献等道德来捆绑教师有失公允,再加上医疗、住房、教育等与普通人一样的巨大压力,很难再要求教师淡泊名利。

2.2部分制度规范制定不严谨,执行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到各个高校,制订了很多关于师德的制度、规范等,但有些标准过于宽泛和统一,与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2]。有的师德规定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根本就不执行,有的只做为一时的建设活动,没有发展成长效机制,这些也就少了对教师的约束作用。

2.3教师从业目的不明确,从业意志不坚定

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有的是想像着教师职业安逸、收入高而来的,有的是做为暂时的跳板而来的,有的是受父母之命而来的,根本不像老一辈的教师,是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的感召而进入的,没有职业光荣感做后盾,在过了激情期后,一遇到各种压力、困难时,就非常容易产生倦怠感,甚至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还有的人就往更高更好的工作单位调动,或者做好随时跳槽的准备。

3师德建设几点建议

3.1健全制度建设

3.1.1制定师德规范

制定详细、具可操作性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课)教师管理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3]。

3.1.2完善师德考核

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职务聘任(聘用)、评优奖励、教师资格认定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细化考核办法,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师德表现,规范考核程序,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4]。

3.2创新建设方法

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实施的方式、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

3.2.1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按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师层层签订承诺书,并公开张贴,由全体师生进行监督。办好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遵守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师生三原则,每月定期开讲一次,结合“道德讲堂”网络专栏,多用师生语言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师生的切身感受,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讲堂,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推动师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3.2.2培育先进典型,表彰先进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培育、树立、宣传、推广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活动。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特别要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并加以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广大教师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2.3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要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在教师有情绪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生病、工作困难、遇到大事故、婚丧等情况时,及时给予照顾和帮助,让教师深切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多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各类体育活动,加强不同部门同事间的联系合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强化监督监管

3.3.1构建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3.2返聘离退休教师加强督导

聘请离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督导,离退休老前辈教学经验丰富,且由于已离开一线工作岗位,敢于直言,对于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师德师风的改进都能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3.3.3真实开展学生评教

一个教师好不好,学生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客观,最有价值。目前,很多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评教,但经常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有意忽略、包庇学生的迟到、早退等现象,考前复习时透明度高,不敢严格要求学生[5],导致学生评教无法真实反映情况。可以在保持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主题鲜明的评选活动,保证学生真实、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选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以此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

作者:余珊珊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沙世蕤.经济转型期地方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与突破[J].学理论,2014(5):259-261.

[2]杨集梅,柴洁余.构建积极心理,培养完美师德———对高校师资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4):42-45.

[3]赵玉言.网络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新特点及师德建设着力点[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4):95-100.

第2篇:师德反思范文

1、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从来不说对学生有侮辱性的词语,不歧视任何学生。

2、爱岗敬业方面: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就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希望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从教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做的,一直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也许有的学生和老师觉得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必要布置作业,但我还是坚信学生要做作业,包括我们学科,我一般都是让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不加重学生负担)。而且,我认识到了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

3、爱国守法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学习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4、严谨治学方面:多年来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关爱学生方面:我平等地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当学生有进步时我给予表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指出,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的学生,他们以前与计算机的接触非常少,基础差,我平时注意利用中午、周末等时间义务给他们补习课程。

6、终身学习方面:“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比如,平时我注意到网上或者书店去看一些教育类书籍,经常听组里其他老师的课程,并随时向他们学习。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认真去分析总结,写教学反思,以改进以后的教学。

经过这段时间的师德师风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岗,敬业,奉献"的内在含义,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二、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从实质上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每年上的都是新课,对教材深挖的力度不够。

2、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只是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只注重课堂教学,偶而写一些教研论文,教研力度不够。

3、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4、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找出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先总结如下:

三、原因分析

1、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有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没有好好的结合实践去分析理解。可能是因为时间紧等原因,对教材的挖掘力度还是不够。

2、可能跟上大学时学的理科有关系吧,我的论文写作能力一直不太好。由于市里对我们学科组织的教研活动比较少及我的课时安排等原因,我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也较少。

3、我平时让学生花在理论上的时间也太多,所以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太少,有时候反而吃了大亏。

4、日常工作按部就班的时候多,主动创新的时候少,还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等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在教学方面的创新还有待于提高。

四、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要结合上课实际去学习教育理论,要让教育理论服务于教学,而不是为了学习教学理论而学习教学理论。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都要认真思考、总结,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理论,而不是单纯的去学习人家总结好的理论。在教材的挖掘上还是要下功夫,

2、努力提高自己的论文等写作水平,做到多练习、多与同事讨论。另外,尽量克服课时等其他原因,参加市里举办每一次教研活动及校、组里组织的每次教研活动,增加与其他同行及长辈的交流机会,要向他们多多学习。另外,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向其他省、市的骨干教师进行学习。

3、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探索理论,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所以,以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要经常教育学生,要他们了解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要结合课本去实践,然后根据实践去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讲练结合,手脑双挥。

第3篇:师德反思范文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收集了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感谢你的阅读!

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1为了使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新时期教师形象,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行为规范》手册,重审对教师的各项要求,组织座谈,交流学习心得,并用《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来规范教师行为。下面就是我的学习心得:

虽然做一名职业教师也十多年了,可每每读到“教师道德”这一词语,都不免会惊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许的懈怠。十多年了,而我却愈发地感到了这一词语的深重,乃至感觉到——神圣!

不断地扪心自问,还是觉得“良心如枕”,来形容我的境界比较恰当,清白的良心如同一方温柔的枕头,伴我教书,还有育人……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姑且从理想境界的高度,来谈师德的高尚要求:

1、师品,德高为师。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2、师智,学高为师。

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艺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师能,技高为师。

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要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表,身正为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高山仰上,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2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礼貌继往开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现代社会的主人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是很大的。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项工作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教师工作既有着传统性、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

教师要学习历史沉淀的知识,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个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之于实践中。我经过暑期的师德师风学习中,体会到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主角:

一、博物学家

教师要有精深的本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中国一向就很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师范大学按学科来分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师有了宽厚的知识,才能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准确的教授教材。同时,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渊博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师不但要有本专业精神而博大的知识,还应有更为广泛的文化修养,这是因为,各学科的知识联系日益紧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不再有鲜明或者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缺乏一方面的知识会限制另一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比如,物理知识的缺乏就会限制语文或外语教师对科普文章的理解。

其次,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天真”的年轻一代,他们经过现代化的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许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而这时若教师的知识较为狭窄,就会有碍于其“高大”形象的树立。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所以教师还应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拓展自我的知识面。

二、心理学家和艺术家

有人认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越全面,越系统,专业素养就越高,教学就越好。这其实是另一种对教师工作的较狭隘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教师,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对专业知识的精深的了解令人叹为观止,但可能这样的教师却并不受学生的欢迎,经常是,教师只管自我授课,学生只管自我玩乐。

这是为何?因为这一类教师无法将自我所掌握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仅有这样才能构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必须的教育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的知识,具有将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本事。

北京师范大学最新的改革一“4+2”就充分研究到了这一点,所谓“4+2”就是4年本科专业知识教育加2年的教育管理的学习。这样,既巩固了专业的知识,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及教育艺术等必不可少的知识。

因为教师并不是被动理解和贮存他人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创造主体;真正制约影响教师行为的不是外显的理论,明确的知识,外显的理论和明确的知识仅有内化为教师的信念时,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外界他人或古人的研究成果仅有与特定的教育情景相吻合,进而发展成具体的教育学策略时,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起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个体的理解力,领悟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新世纪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悟性,表现力和创造性。有教育知识而无表达本事的教师在新世纪中只能是不合格的教师。

三、实践者和研究者

这种科研本事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本事,研究和处理教材的本事,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本事,组织管理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等等。教师作为研究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教材的不断观察,思考和研究,构成具有自我独特思想和特色的理论,这种从实践中来的理论能很好地对今后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供给很好的指导作用。

简言之,教师的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所以,教师同时扮演者实践者和理论者这两种主角,在扮演“研究员”这一主角时要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应牢记一条原则,教师的研究行为的一个优越性和目的就是为实践服务。所以,新世纪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努力成为具有实践基础的教育家。

四、哲学家

大部分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是不够的,反思要成为教师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资料,要成为一种习惯。反思的资料是很宽泛的,包括:对他人的教学的反思,从中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要与自身的教学相比较,扬长避短。

这一点对刚踏进教师这一行业的新教师而言,更为重要;要从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手段上进行反思,要思考怎样限度地将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反思教学理论和道德,教学目标和价值,使教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此刻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育人”这一职责。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要学生学会做人比单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在此,还要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所依靠的社会背景,因为有时候,同一知识点在不一样的背景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仅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更为有效,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地反思。相信教师仅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不断取得提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师形象的出现,新时代的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也承受着比前辈更大的压力。他们要同时成为博物学家,艺术家,研究者及哲学家,同时要发挥自我的强项,构成自身的教学的特点。

所以,他们必须融入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时刻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观念武装自我,仅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受家长欢迎、受社会尊重的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3记得有位教师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纯真的爱心是“施爱”的基础。有人说:一切的教育方法,一切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对幼儿无比炽热爱的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做到爱孩子。刚接触孩子,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忧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

真挚的情感是“施爱”的前提,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幼儿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打开幼儿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这比什么都重要。

尊重幼儿是“施爱”的关键。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感情,有礼貌的对待幼儿。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

了解幼儿是“施爱”的途径。教师对幼儿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幼儿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幼儿情感的点子上了,这种接触点就像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儿,然后适时地进行鼓励,这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毕竟,一个人人品好、城实、最可贵。

教师生活在幼儿中间,深知幼儿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幼儿,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儿。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神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力量,通过集体力量,通过集体关心,使幼儿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使我们无愧于孩子,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4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无疑是一股清风荡涤我心中一些阴暗斑点,使我更加看清了前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一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二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三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四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我想这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内容和接触的对象来划定的四个范围内的道德吧。我想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待教育事业

忠诚并献身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时候,应采取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甘为人梯”、“燃烧的蜡烛”精神。

二、对待受教育者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强调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境界。要求教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格要求而又尊重信任学生。

三、对待同事及教师群体

坚持教师集体和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在教育现实中要表现为理解、团结和谦让。

四、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

真诚相待、主动参与。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对家长的坦诚的沟通愿望,以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起或者参教育有关的社会性活动。

经过学习,我思考自己,反思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想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应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想“平平淡淡的一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如今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

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共同携手撑起那片教育的蔚蓝天空吧!

2021师德师风培训反思心得体会范文5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第4篇:师德反思范文

一、反思是否坚持正面教育

坚持正面教育,是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经历和认识水平有所不同,这是自然的。“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必须将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与国家和人民同心同德。”为此,我们要忠实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一方,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统一思想,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好方向。

二、反思是否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无疑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着极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境:

1、反思是否优化物的情境

即教师将部分抽象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如音像、实物、图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活跃课堂气氛。课改后的教材,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努力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境。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十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第三框《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教学活动中,在学习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扶贫济困的内容时,我主要创设了以下情境: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来渲染情境;播放同学们纷纷为汶川灾区捐款的录像场面再现情境;运用“希望工程”资助山区孩子们的图画展现情境;运用“手拉手”、从非等典型的献爱心的感人故事描述情境。通过这些物化情境的创设,在情感上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反思是否优化人的情境

即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中人的相互作用的情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以饱满的工作激情,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科学严禁的教学手段激励起学生渴求新知的热情。②尽量采用情感亲近和宽容民主、平等自由的态度和方法,在这种自由精神的鼓励下,让创新的种子找到沃土。③尽量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互相学习,让学生彼此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他人分享,同时又在不断吸收不同的思想观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增加了解他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互动中加强情感上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形成友爱、积极、互助的集体,提高创新的整体效应。

三、反思是否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材的重点,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做到“精讲”。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例题、习题,指导各层次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极、主动地训练活动,使之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十课《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二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我国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1、精选认知结构 基于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已知自己的家庭收入情况到未知国家的分配制度,且应以精讲启发为特点,于是我采用了“自学—精讲—理解”的认知结构;2、精讲教学重点 基于我国分配方式是这一框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无论是在布置预习、引导分析、组织讲评、选择练习,还是在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环节中都突出的精讲。3、精选例题习题 根据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李明一家的收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另外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4、精在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板演和练习中的情况,做到反馈及时,处理果断。实践证明,精讲精炼提高了课堂内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反思是否指导学生探究

即教师帮助指导学生由主动的探究新知代替被动的接受知识,让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1、反思设置的探究题目是否科学合理

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即要缩小探究范围,又必须降低难度,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十课《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二框我国的分配制度这部分内容中,我结合课文中的材料,设置了一系列的探究题目:

①谈谈李明一家的收入是通过哪些分配方式获得的?

②什么是按劳分配?

③其他非按劳分配是怎样分配收入的?

④谈谈李明家的收入中有哪些是非劳动收入?如何看待人们的非劳动收入?

⑤说说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些题目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2、反思探究的时空是否充分保障

在整个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寻求乐趣,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多听、多看、多感受,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适时向全体学生暗示,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陷入混乱或无谓的争论时,教师应当机立断,将探究引入正题,避免探究活动误入歧途。

五、反思是否坚持课堂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为此,教师要反思是否做到以下两点:

1、反思是否学习掌握指导方法

只有教师先熟练地掌握学习方法,才有可能指导学生来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发展智力的方法:

①观察法②记忆方法③想象方法④思维方法;再比如说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如阅读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解题方法等。

再如,做主观题的方法是:

①认真阅读。读出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观点,即捕捉提炼有效信息。

②认真审题。揣测出题意图,弄清题意要求。

③回归教材。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确定知识范围。

④整理思路,组织答题。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和提炼。

⑤回顾检查,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2、反思是否选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教师在实施学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差异,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易于掌握,学以致用。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另外还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六、反思是否坚持教学评价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定,并对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操行评语及资料档案。评价应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教育性、发展性成为其属性。教师反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思评价是否具有开放性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最后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道德品质,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往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对部分可采用模糊数值,如“A、B、C”或“优、良、合格”来表示。

2、反思评价是否体现灵活性

评价要采取多样性的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并且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自省,逐步提高自省意识,形成自我评价——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3、反思评价的语言是否具有激励性

第5篇:师德反思范文

针对以上不足,仔细审视、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我认为应当归结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主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轻视政治理论学习。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反思总结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反思总结一

过对这次师德师风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让我感慨颇深。我对自我的过去做了深刻反省,深入反思。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师德师风推进年整改活动中,认真做好师德心得体会、学习阶段总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自我工作。并认真对照自我的言行,进行了深入的自查自纠,从根本上杜绝严重损害师德师风的行为,树立起良好师表形象和教育形象。然而,在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1.专业知识不够完善,教育技术技能依然需要继续学习改善。2.教育事业不够坚定,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放手地开展工作。3.对学生的思想及原有素质等动态了解得还不够,所以在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上不能得心应手。4.加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还不够。5.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即自身的素质建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以上不足,仔细审视、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我认为应当归结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主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在生活与事业中缺乏梦想信念,没有过多强调道德修养与品行陶冶等问题,虽然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个人认为不够坚定。

三、整改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特为自我拟定以下整改措施:

1.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技能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树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反展步伐。要做好这一点,我必将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不断强化自我的专业知识,将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更好的整合在一齐,让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学习,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更好的学以致用。

2.教育思想方面

在开展师德师风推进年活动之前,我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够彻底,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可能会存在“教书匠”的自我称谓。既然学习了教师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我就应当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必须会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坚守岗位,尽心竭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锲而不舍,执著追求,锐意创新,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进一步培养强烈的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敬重自我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

3.师生情感方面

一位成功的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与学生情感的融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克服自我的不良情绪、杜绝不良的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坚持尊重,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进取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平时注重心灵的沟通,让我和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身心愉悦、心灵舒展。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会时刻做到关心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因材施教。

4.自身方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业务不精的教师只能是误人子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自我的视野,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学高为师,终身学习,时刻受教。

5.“德”“风”方面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正品端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对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思想、意识、品德、行为仪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在今后的教育事业当中,我会注重自我的素质培养,真正做好学生的楷模。时刻注意自我的一言一行,做到内外在兼修,努力做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

总的来说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把学生、学校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平时生活中,坚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端正的行为作风,给学生、给社会做个良好的典范。

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反思总结二

经过《教师职业道德》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资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资料,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资料,此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此刻,要像邓--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此刻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景而把教学具体化。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当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齐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教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当是一样的,但此刻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此刻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提高。所以,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我从教二十几年,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充电,因材施教。

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二)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不能动态地了解历史,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

(三)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担任历史教学任务,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四)不擅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因素。

(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所以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的改善方向:

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我的工作职责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我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反思总结三

过去的一年,我能做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一致。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之间不耻下问,取长补短,做到了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履行了我的诺言——扎扎实实地工作,坦坦荡荡地做人。

二、主要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认为我收获有两点:

(一)班主任工作。具体表此刻:1、安全方面。我的具休做法是把安全区域分成四大块,即:教室、学校、楼梯道、回家的路上。这每一大块里都有一个负总责的安全队长,由他们负责监控,如果发现问题,他们能处理的就负责处理,不能处理的交给安全大队长或直接交给教师处理。一年下来,安全上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因为每时每段负责监控人的职责十分到位,就连打闹的人也少多了;2、卫生方面。我把教室、清洁区的卫生分成若干份,承包到人,然后分别由2个负总责的人监督,要求是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干净,我不要求学生硬是要等到学校检查时再去做,凡是我一进内院、走进教室发现有问题我就要追查职责。这样严格要求,学生都能很自觉地把任务完成好,那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也要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讲卫生、你也要带头为他做个榜样。如用过的粉笔头不能随地扔,他没摆好的笤帚你帮他摆好,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二)教学教研方面

本学年我虚心向年轻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请他们教我在网上搜集资料。今年上学期把9册教材中的名篇全部在远程资料中,亲自听专家们讲课,一边听一边学一边教,在学习过程中,我深钻教材,摸仿专家们的思路,我又重新备课,然后再上课,收获良好,教师教得简便,学生学的欢乐,此刻细细想来,要是能早些年多听这些课该多好!

三、存在的问题

今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题出的无可挑剔,但忽悠了中差生,有些题看起来很好做,但做起来答案不准确,如选择题看到这个也像,选那个也像,导致中差生把题做错了,期中考试成绩不很梦想,究其原因,客观上是我们的班差生面大。

第6篇:师德反思范文

关键词:师德考评;素质;基础

目前,我国的小学师德考评制度还是很不完善的,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缺乏对师德考评的重视;考评制度功利性太强;考评内容不完善;考评盲目量化;缺乏个体性辅导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考评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十分不利的。

一、对于小学师德考评的反思

(一)缺乏对于师德考评制度的重视。

一直以来教师的德行都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实际工作当中,多数学校的师德考评制度都是在走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在考评制度的制定上,很多地区都是一味的照抄其他地区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制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多数教师的考评结果都没有太大的差异,这种流于形式的考评制度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的现状决定了这种考评制度的情况出现,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对于教师的评价就是其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很多学校都将师德考评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来完成,考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起到实际的作用。

(二)考评的功利性太强。

在大多数的小学师德考评制度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是师德考评不合格的人员,年度考核定位也是不合格的;师德考评不能通过的教师,也不能评选先进或者晋升等。这种一票否决的制度为师德考评增加了一定的功利性。目前,很多的学校都是通过这种功利性较强的方式老促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师德考评当中去。这种方式虽然在表面上促使教师都参与到师德考评制度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都是非常被动的。同时,作为教师也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考评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是为了自身的功利性目的而盲目的参与进来。

(三)考评内容不够完善。

师德考评不仅仅是对教师德行的考评,也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综合评价。因此,师德内容考评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但是,目前由于很多学校缺乏多师德考评制度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往往将考评制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当中,严重阻碍了考评制度的健康发展,也限制了考评制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四)考评制度盲目量化。

长期以来,对师德进行完全的量化考评是学校思维的习惯模式。的确,量化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学理论研究进步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推力器,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缺陷,如忽视情境性与非典型性等。在目前的小学师德考评实践中,不少学校将师德考评标准分数化,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8分)、作风正派,以身作则(6分)。”需要注意的是,将师德考评标准量化为具体分数之后,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某种道德行为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即使同一评价者对同一对象在两次不同的评价活动中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此外,师德标准的分数分配合理性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

(五)缺乏个体性辅导。

由于师德考评制度的外部导向性理念,小学教育管理者往往将对教师予以奖惩作为该项活动的意志导向,从而偏离了师德考评的宗旨与价值取向。对于一些师德高尚的教师,学校往往授予其“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推荐职务晋升和离职进修、提升绩效工资;对另外一些品德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会毫不犹豫地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在下学年工作中缓聘甚至对其“一票否决”等强制措施来威慑当事人,而不是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与个性化培训。如此一来,这些道德存在问题的教师在考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个“道德有问题”的警示结果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们依然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缺陷,也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这些缺陷。可以预见,教师在此类师德考评中所获得的不是成长,而是精神的失落、心灵的压抑与道德的茫然。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造成一种“为结果而考核”的错觉,大家在考核期间忙忙碌碌,考核过后,依然照旧,无所改变,正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

二、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重构

(一)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

观念属于认知范畴,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位一体”,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与师德考评的实践过程都要求领导者与组织者积极主动地转变落后的、不科学的考评观念,回归到师德考评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上来,即促进小学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小学师德考评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树立“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测评方法,也有助于为考评实践过程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克服师德考评过于功利化和以罚代建的缺陷,确保师德考评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制度,发挥考评制度的保障功能。

“制度是被制定出来保障和约束人们行为力求价值最大化的准则、规则体系。把人类行为规范化、有序化、确定化,这就是制度的一般本质。”建立完善而规范的德考评制度是师德考评实践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对促进师德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也有助于促进师德建设。科学而完备的师德考评制度使得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有德可依”,他们会依据制度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与举止。因此,建立完善而规范的师德考评制度十分重要。

(三)规范考评实践,确保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考评实践包括评价人员的选择、监督人员的安排、评价过程的组织等内容,它能否有效顺利地开展对师德考评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确保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是促进师德考评实践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师德考评过程各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教师的水平对我国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努力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同时,良好师德的建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实现专业自我与体验人生价值的力量来源,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民族素质逐步提高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赵振杰. 论教育电影与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06).

[2]黄东升. 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师德的培育[J]. 现代教育科学,2016,(11).

[3]李国东.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6,(09).

[4]韦立霞,王文华. 小学师德积分制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为例[J]. 现代教育,2016,(08).

第7篇:师德反思范文

关键词:篮球选项校本管理;教学承诺与反思;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篮球选项校本管理

篮球提高班目的是通过篮球选项学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战术的运用和提高的能力。要求如下:第一,较好地掌握篮球基本技术。第二,熟练掌握各技术的运用能力。第三,熟练掌握篮球基本战术,同时有效地锻炼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承诺

(一)教学态度方面:严而不厉,威而不猛;爱而不姑,和而不流。服装整洁,体态端正;从容大方,有条不紊。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有正确思想,卓越见解。工作大胆细心,精明强干,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处人和蔼,处事公廉,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教学行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活动的领导起组织作用。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规定教学要求和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或运用恰当的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闻道于先,术业有专攻,教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客观必然性。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实现者,系统知识的传授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环境和教育以学生的要求为条件,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与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产生内在的联系。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正是教师作用的有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充分的发挥,取决与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并与能否做到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有关。教师不仅为执教的主体,且为青年人格教育之楷模。有着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之美称。体育教师依据现代系统论和信息论观点,从人员、信息与物质三方面分析其构成要素,认为每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皆为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学信息是系统的软件;物质技术手段是系统的硬件。

(三)知识更新等方面进行师德承诺: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理念,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在学习中去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特点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感知,运动技能、体能为载体的实践性和参与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体育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活动,都是身体练习中完成的;且在练习过程中来拓展认识,理解,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个体化学习为主要功能,科学的人文价值、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主体精神得到尊重;从各环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感知:探究之内容须通过同学合作才能完成,他人意见,团队精神、合作技巧、交往能力明显受益。生成性和发展性的学习内容存在方式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持续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科学的真正实质,尊重现有的知识;勇于探索、质疑和创造。接受性与创造性统一的学习过程之结果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模式。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将教材系统的定论性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结果是学生通过取得创造性成果,取得发现问题的喜悦感,体验创造的乐趣,成就征服命题的,获得体育之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就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去大胆突破,最终产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成就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意识,我作为老教师搞好传帮带,拓宽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生态位宽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态位宽度,并且做到积德行善,广结善缘达到总体论、认识论和哲学层面的和而不同,最后达到身心健康、身体健康之大同!

三、任教课程考试情况

再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了学生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注重在课中进行师生情商的培养,课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加以肯定,对体育课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做到了晓之有理,动之以情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课中成绩评定实行民主管理且体现在学期的前p中p后期.对待学生有父亲的严和母亲的爱.还做到了严而不厉、威而不猛、和而不流,有国家概念、有中华民资的意识并且教育学生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把体育终身受益之思想贯彻到每个学生的文化生活之中,因此每次课后都和同学们交朋友.我心理上,思想心理都得到满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是得到了学生的承认,社会的承认.考试中严格按照考试方案进行,评分方法合理正确,合格率百分之99.9,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四、任教课程教学反思

第8篇:师德反思范文

作为教师典范的孔子,最先提出了“仁爱”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并在教师职业中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传承。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教育的发展,教师伦理道德也得以更新和发展,并且日益深入和系统化。

新课程改革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人的变革”。农村学校是新课改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体,其伦理道德毫无疑问成为新课改关注的焦点。乡村教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新课改,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全国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二、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反思

所谓伦理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在进行伦理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 是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特殊表现。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难;教师需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其身份和地位高高在上,得到乡村人民和学生尊重的同时也曾让学生畏惧。新课改的进行,使得乡村教师伦理道德上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显现。

1. 角色伦理冲突。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身份,也会受到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规约而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个体在扮演起社会角色,执行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相应职能时,其行为和心理必定要符合其角色要求。教师伦理道德自身具有内部传承机制,乡村教师进入教师行业,需通过多种外部行为途径内化教师职业心理品质,在认同、模仿、接纳教师角色时会相应的出现伦理上的冲突和适应问题。角色是个体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冲突指的是作为教师的个人被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 或同时扮演两种相互矛盾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新课改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

(1)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角色冲突。众所周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待遇偏低,福利不尽如人意。乡村教师走教、包班现象严重,此外乡村学校合并到镇及以上行政区域后,大部分乡村中小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因此乡村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天还得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超负荷的工作量让乡村教师倍感疲惫。新课改提出乡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从事教学工作。乡村教师突然要改变自身一贯的教学方法、熟知的教学内容、从未采用过的教学媒介,这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乡村教师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会教书了,迷茫、失落油然而生。为了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乡村教师在超负荷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下,付出比城市教师多倍的努力试图提升自我而不被淘汰。这种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的角色伦理冲突让乡村教师倍感无奈。

(2)教师角色内的伦理冲突。作为乡村教师,扮演了多重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朋友与知己、替罪羊、人和法官等。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乡村教师常常要将多种角色加以融合并重新组织,在面对两个角色同时为教师提出不同角色行为时,教师角色内的伦理冲突便会出现。面对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必须承担起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程改革的责任和义务;在乡村社会中,乡村教师又扮演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学校系统内部,不同的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和期待;在乡村学生和家长中,乡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面对这么多的角色行为期待和要求,乡村教师很难从对立中找到统一,导致乡村教师无所适从,角色内的冲突由此产生。

(3)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进的角色伦理冲突。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应该实现由传统“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知识权威者”向“学习型教师”、“ 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者”以及“教学孤立者”向“教学合作者”四大方向转变。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和传统的教学活动界限明显、彼此分离,在乡村教师看来,教育科研是教育专家们的“专利”,他们的职责是教好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乡村教师看来,专家型教师压根与他们没关系;乡村教师角色转换的伦理冲突主要成因是:一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由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封闭性、保守性、悠闲性,变化节奏缓慢加上很多乡村教师长年累月只教“一本书”的教书经验,他们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学模式,并将其奉为“老黄历”一般周而复始地诵读,这样的“知识权威”的乡村教师与“学习型教师”差异明显;二是新课程倡导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程与教学是泾渭分明的,课程由国家或地方制定,教师被排斥且游离在课程之外,教师只要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忠实地执行即可。如此课程开发、研究和评价者跟他们毫无关系;三是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之间应该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而在乡村社会,乡村教师的地位是高高在上、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师生之间是“师道权威”,教师之间则是课上课下沟通交流的比较少,这都与新课程的要求有所背离。基于上述情况,新课改中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起的角色冲突由此产生。

2. 流动与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乡村教师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没有宅基地、无资格享受经济适用房、没赶上福利分房,住房公积金也是“山水迢迢路遥遥”,这都让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了信任和期待,因此出现了“村里老师镇上走,镇上老师县里走,县里老师市里走,市里老师东南走。”很多乡村教师不安于在农村教书,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竞争上岗往城市学校跑,还有一些教师则通过“走关系”“权钱交易”等方法千方百计拼了命的往县里城里钻;更有一些乡村教师直接放弃教师工作下海经商试图脱贫致富。然而乡村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很高,把教师看成是神圣的,是子女“鲤鱼跳农门、山窝里出金凤凰”的唯一希望,乡村教师身上承载着乡村人太多的期盼。在残酷的生存、工作环境和乡村人企盼的眼光中,乡村教师陷入了个人流动和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中。

3. 权利和利益的伦理冲突。

(1)乡村教师权利和学生利益的冲突。受传统“师道尊严”影响的乡村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理当惟命是从,不能对教师有丝毫的背叛。新课程提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者”,学生对教师可以批判、质疑,可以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应当“以生为本”等,这些要求的提出无疑使得学生权益得以增加,相比之下教师权益则有所削减。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乡村教师倍感不适,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冲突日益突显。

(2)乡村教师个人权利和学校利益的冲突。新课程改革深入到乡村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管理体制的步伐却没有接踵而至,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这就使得农村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如人性不足、严格有余、等级森严的管理格局当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变革以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腹热情、锐气和愿望期待能够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又要频繁奔波应付学校的例行公事、常规检查、教学评比、年中年终考核、遵守学校的坐班考勤制度。周旋于新课改和学校制度中的乡村教师疲惫不堪,在乡村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伯仲的价值取向下,乡村教师原本的锐气和胆略被消磨得干干净净。此外,乡村学校实行“家长式管理”,校长乃一家之长,乡村社会又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讲求关系,“以权为本”,管理极其不民主;对教师严格惩罚、严格监控、严格执行听命于上级领导,宽松不足严格有余非人性化的科层管理方式,保障了学校权益的同时也侵害了乡村教师的权益,泯灭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抑制了乡村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破坏了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心理气氛和工作势气。

三、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调试策略

反思课程改革中乡村教师伦理冲突问题,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教师伦理道德在新课改中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面对新课改中乡村教师出现的诸多伦理道德冲突问题,调试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伦理冲突问题迫在眉睫。

1. 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伦理选择既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其所面对的社会机制作用的结果。 农村学校要想顺利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和主体的乡村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解决自身在新课改中遭遇的诸多伦理冲突问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

(1)积极转变职业理念、教学服务观念。职业理念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追求,能否成功转变职业理念,主要取决于从业者对自身职业性质的正确把握和所处地位的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倡导师生平等、沟通,提倡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自觉、发展成为专家型、学习型教师,这就要求乡村教师有正确对待自身职业的自觉意识。

(2)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是教育中的大变革,从中也折射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切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乡村教师身处新课改的教育环境和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中,清楚认识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则显得非常必要。其次要认识到服务根据的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围着学生成绩转,提高学生成绩成为其主要和毕生奋斗的根据。如今新课改实施,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诸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教育教学要求,这也就成为了教师们新的教育教学的根据。

2. 尊重教师成长的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机制。教师的伦理道德在规范和制约自身的同时也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征出来,且会对其教育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伦理道德是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观,体现了个人的需要和发展要求。若是违背了个体的心理需要、束缚了个体的精神则会导致伦理失衡。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师的管理制度上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教师这一弱势群体,尊重乡村教师的意愿和成长、发展规律。首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时之事,应该给乡村教师多些自由支配的权利,不应该对教师指指点点,规定或是控制教师应该怎么教、怎么做,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松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去探索,让他们从自由的创造、探索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职业的乐趣,解放教师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解放;其次,评价制度应多元化、立体化,打破以分数定胜负的价值取向。

第9篇:师德反思范文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更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发扬蜡烛的精神,还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

能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了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3、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4、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