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精选(九篇)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

第1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一】

根据连云港市教育局关于认真学习人民来信的文件精神,我校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现将此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工作小结如下:

一.组建班子,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学校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德强同志任组长,梁培斌、刘军吉任副组长,徐立田、陆远进、单纪声、顾阳光、;刘海棠、王起超同志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师德档案记录。

二.认真组织学习。

在学习教育阶段中,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市教育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连云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另外还组织观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为了生命的付出》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奠基中国》等专题片以及教育政策法规。

我校在此活动中,我镇以完小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习有内容、有记载、有体会、有考核。

三.学习教育效果显著。

我校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阶段,专门组织召开了学习动员大会,分成五个组进行集中学习和会议交流。每周学校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集中学习,出板报5期,学校情况反映两期,并在学校宣传栏上开辟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专题。教师学习笔记达3千余字,收到心得体会128篇。在4月24日,学校召开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学习教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体会畅谈会。

在学习教育阶段,我校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保持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三是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学生巩固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四是要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把握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了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我校将在下阶段(对照检查)开展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本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和问题,研究制定出具体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代表进行监督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取得社会、群众对教育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从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二】

学校师德师风个人总结 我乡这学年开展学习师德师风以来,在县教育局,教育办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召开教师个人自查自纠民主生活会,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师德师风明显好转,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将我个人学习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一、思想认识

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最高美德,时时激励我,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做家长认可,学生喜欢,学校放心的三满意教师。在平时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努力营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

二、学习教育阶段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采取相对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的方式。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有关的政治理论外,重点学习《教师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xx年4月在乡教育办领导主持召开的动员会上,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使教师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师德形象。

三、对照检查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问题,找准主要矛盾。我通过教师之间的谈心,加深对师德教育,并对照自己的过去,检查自己在工作上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向老师们畅谈,通过学校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开始自查自我批评,态度诚实,也乐于接受教师们的批评,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加以纠正,以便今后工作上的开展,根据民主生活会上老师们的征求意见。我开始认真撰写了个人师德师风分析材料,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纠正错误,明确今后的方向。

四、整改提高阶段

根据自己对照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有关的条款,使自己师德师风建设逐渐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根据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突出的问题,热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接受教师监督检查,力争使自己比较强烈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师德师风整体状况得到明显的好转,也改善了工作,生活上的缺陷,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感和工作水平。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 树立4个意识

(1)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已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4)树立主人翁意识,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第2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以德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教育局“不忘初心,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努力打造一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教师队伍。

二、活动目标

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教师“砺精图治,争创一流”的敬业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精于教书”的教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努力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广泛动员、全面启动阶段(7月5日至7月14日)

1、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策划方案,制定《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和《“不忘初心

铸魂育人”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细抓实。

2、召开动员大会,引起充分重视。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传达上级部门文件,学习我校的实施方案,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贯彻落实阶段(7月14日-7月16日)

1、7月15日,领导班子成员在和谐厅参加全旗教育系统

“不忘初心

铸魂育人”师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大会;其他教职员工在教学楼B座参会,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2、7月15日下午,全校教职员工分系统、分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

《XX教育局“十项禁令”》等。

3、7月16日,组织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组织教师集中观看2018—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视频,观看XX2014年十佳师德标兵事迹,并撰写学习心得。尤其要发掘我校典型教师的事迹和先进经验,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开展师德公开承诺活动,人人签订师德承诺书。以“加强师德修养、履行师德规范、提升师德水平”为主题开展师德征文活动。

第三阶段:自查自纠、深入剖析阶段(7月17日——8月28日)

1、7月17日,全体教师要对照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对照师德标准,认真查找,深入剖析,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分组召开座谈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不足,认真反思,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撰写出真正符合自己实际的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剖析材料。

2、7月18日,所有男教师集中到和谐厅参加警示教育;女教工上午分组召开讨论,下午集中观看师德教育影片。例如《山区女教师》《放牛班的春天》《最后一课》《老师,您好!》等。

3、7月19日下午2点30分至3点30分,师德标兵田忠玲教师作师德事迹专题报告,4点至5点30分,全体教师参加师德考试。

4、7月20日,学校环节干部、后备干部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专题培训。

5、7月21日,校长参加旗级座谈会。

6、7月22日,王楠楠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全旗师德演讲比赛。

7、7月23-7月31日,学校领导班子带队对“五类困难学生”进行家访,并分类建档,同时对其他学生进行家访。

8、8月1日,整理各类活动档案,书写总结,推选后备干部人选上报。

9、8月26日,班主任参加旗级师德师风培训。

10、8月27——28日,专任教师参加旗级师德师风培训。

第四阶段:健全完善、综合评价阶段(长抓不懈)

1、完善监督机制,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社会各界和家长、学生的意见建议。

2、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查找学校行风、教师师德中存在的违规现象。

第3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强化德育实效性,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创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检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贯彻落实和推广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即中山会议)及我市的这一会议精神。

1、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广中山市“部门联动,教化育人”的经验、阳山县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2、认真总结我市学习推广中山经验的做法,在全省学习推广中山经验座谈会上作汇报准备。

(二)组织学习和试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组织力量对各地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2、组织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并对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阶段性考核,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育人效果好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四)配合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骨干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从*年起,省用2-3年时间,对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主管德育校长和主任进行轮训。轮训形式是采用省集中培训和市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市将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动“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1、督促参与省聚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按时按质选送优秀课例。

2、加强对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六)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今年我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的资源组织学生上好“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六课,引导中小学生用“小眼睛看大发展”,了解身边的变化、家乡(社区)的变化,共同见证祖国、家乡(社区)、学校、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为家乡、学校发展提建议、做好事。

2、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

“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感情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与校长的互动。通过书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悟、承担责任。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题,表达感谢学校之情;二是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策。

(七)组织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

为配合全省和我市实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广大初中生认识到报读高中阶段学校就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引导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学习,作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一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由思品和综合实践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教育;三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作宣传引导。活动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年春季学期为试点阶段,*年秋季学期为推广阶段。省将于*年春季开学后对各市、县(区)政治课教研员和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开展相关教师的全员培训。

(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三预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今年的C证培训,除市集中培训外,还将实行县组织,省、市派专家指导、授课的模式,加快C证教师培训的步伐,同时争取省的支持,在我市开展一期B证培训;二是抓好省级示范学校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幅射指导,提高实效性;三是抓好“*”第一批实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第二批实验课题能立项;四是配合省的工作,推动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

2、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培训心理活动课辅导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积极推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校园文化。

引导中小学校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总结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评选一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十)加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

1、与司法部门抓好“法制漫画”的评选和展览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学法活动。

2、抓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凤城生态园基地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基地活动抓好普法教育。

(十一)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力育人工作机制。

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巡回演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第4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德国;有效教师;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制度比较发达和典型的国家。一直以来,德国都做着不懈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注重教师的培养,为国家和每一位儿童培养有效的合格的教师,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德国培养有效教师的基本情况

1.何为有效教师

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能力,力争培养出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优秀的有效教师。所谓有效教师即“有效能的教师”,关于教师效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学术目标达成的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化考试来考核。也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学生需要的尺度,另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社会需要的尺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有效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影响和发展,使学生成为自我负责的独立学习者。①

2.德国教师培养体制

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基本实现了所有教师的培养都由综合性学院或者大学进行的目标。原来的教育学院或是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学科领域,发展成综合性学院,或是合并到现有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去了。

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在教育政策、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各州教育和文化事务部具有最高权力来监督和管理其学校制度,并在教育法案中拟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州实行分层的管理体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各州有不同的任务。因此,各州在吸引、培养和留任有效教师方面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3.德国的有效教师培养阶段

总体来看,德国有效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包含有教学实践的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即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实践与理论引导的反思为主的实践学习阶段,时间为两年。这个阶段的师范生被称为见习教师,完全与原大学脱离了关系,由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具体负责,主要是在研修班(Studienseminar)和实习中学(Ausbildungsschulen)学习和实习,在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后,学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国家考试后,才能被正式任命为教师。③ 第三阶段为教师的继续教育阶段。各州的法律条令中都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在职教师参加培训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

二、德国培养有效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直以来,德国就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尤其是对教师的培养格外重视。但是,德国在国际学生项目测试(PISA)中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在2000年阅读能力测试中,德国学生阅读能力成绩排名为21,自然科学成绩排名为20,数学成绩排名为20。这样的成绩令举国震惊,并呼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如施行全国教育标准,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纳入到主流的班级中,改革教师教育,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措施。此后,在2003年数学能力测试中,德国学生阅读能力成绩排名为18,自然科学成绩排名为15,数学成绩排名为16;在2006年科学素质能力测试中,三项成绩分别排名为18、13、20。④

众所周知,教师质量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成绩惨败使他们开始对教师教育的功能、价值、效果提出了质疑,并就此展开广泛的讨论,促使德国教育研究领域与教育政策领域改革教师教育。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对德国有效教师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明朗化,主要问题如下。⑤

1.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在教育管理方面欠平衡

德国有效教师培养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使联邦政府、各州、地方社区和教育机构在管理权限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一方面,作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联邦政府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未能像其他国家中央政府那样在全国层面表现出应有的活动水平和创造能力,缺少塑造本国的教育的宏观愿景,各州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较为贫乏。另一方面,各州对自己在教育管理方面扮演的角色持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支持联邦政府行为,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各州又希望控制联邦政府权利,以便拥有更大的自主管理权。

2.职前教师培训的第二阶段问题重重

德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在塑造专业教师,提高教师效能方面作用重大,但第二阶段的培养与以大学为本的第一阶段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是相互脱节的。尽管一些机构曾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但总的来说,教师的职前培训、入门指导和教师持续发展等几个阶段仍然是彼此分离的。由于第二阶段学徒型的教师培训是在教育部门的直接监管之下进行的,而第一阶段是在自治性大学里进行的,二者合作的难度较大。第二培养阶段尽管有其有利的结构体系,但还是不能够在学校实践和专业反思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研讨会也暴露出其弊端:会中培训方案的内容往往不能充分的面向实践,这些见习教师在研讨会学到的内容与实际学校里的教学经验并没有密切的联系。

3.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坎坷

一位高效能的教师必定注重其专业发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但人们发现,德国的教师在职培训在问题讨论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一般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效率不高。由于在职培训通常是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和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的,教师的学习往往难以超越上述限制,包括师资在内的优质培训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尽管有些州也鼓励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但在职培训还是不能满足个别学校特殊的战略需要,培训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常因培训机构和现实学校之间有分歧而受阻。

4.教师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

教师的劳动力市场是吸引高效能的教师进入专业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在德国,教师的劳动力市场有相当大的优势,如教师的选择和任用高度透明,学校已越来越多地参与选拔和招聘教学工作人员等。尽管有着这些优势,德国教师的劳动力市场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地区招聘教师困难,尤其是职业教育、初中教育以及高中的某些科目如数学和科学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德国西部更为严重,并呈分布不均的态势,边缘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学校遭受教师短缺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教师需求不断攀升,尽管德国学生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有一半的教师退休。

5.教师激励机制不够明确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教育目的。德国教师的平均工资与其他国家或是国内具有同等资历的人士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在经合组织国家里位于前列。但是德国教师奖励机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薪酬仅限于资历、年龄和教龄等几个方面。除有少数例外基本不提供附加工作的奖励,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与职业晋级并无太大联系。其次,晋级机会有限,这也通常被教师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阻碍因素。再次,目前的补偿方案依然集中在工资层面上。最后,一个让人严重关切的问题是提前退休的教师比例较大。⑥

6.教师在工作中成就感不高

有效教师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但是德国教师和研究人员通常用“岛国”或是“孤独战士”来描述教师的形象,很多教师声称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一个教学队伍,和其他学校教同样科目的教师几乎没有接触,其他教师或是校长很少参与自己的课堂。学校和教师被指责不解决社会弊端,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尽管德国教师拥有较高的薪水,但是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吸引新人到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教师们对社会地位被降低、来自政治家们不公平的批评和增加的工作负荷以及恶化的工作条件等怨声载道。

7.评估和问责制不够健全

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成更多的有效教师。德国的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文化并使专业问责制成为教师专业形象的一部分。目前的评估重点是学生,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并决定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所在的班级或学校。学校通常并不设立自我评价系统,也没有能够让教师从同事或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反馈信息受益的经常性机制。教学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植到学校文化和实践中去,对教师的工作缺乏反馈增加了他们的专业孤立感,同时让教师产生自己的努力不被赞赏的想法。此外,缺乏一种问责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一些先进的举措如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引进新的方案和标准,加强在职培训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教师,开办更多的全日制学校等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德国培养有效教师改革新动向

针对以上德国在培养有效教师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接下来的改革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创造更让人满意和受益丰厚的教学专业,同时增强公众对学校的信心。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教师是学校的关键资源,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依赖于确保高效的教师留任学校进行教学,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强大的支持以使他们表现出最佳的教学水平。

1.重塑新的教师专业形象

新的社会形式下要求学校能够有效地处理不同的语言和学生背景问题,谨慎对待文化和性别等敏感问题,对于那些学习或是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宽容并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帮助他们使用新技术并跟上迅速发展的知识时代。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让学生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余生依然能够积极向上的学习。这些对学校和教师不断变化的期望要求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形象。

新的教师专业形象应该反映:(1)教师在课堂上对那些身体残疾、学习困难或是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2)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采用创造性的方法以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他们学习;(3)学校作为教学组织其重要性日益增加,应逐步强调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参与到学校的质量管理、自我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战略规划中去。⑦ 新定义的教师专业形象将有助于他们重新认识职前教师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持续性发展以及对教师有效性的理解。

2.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密不可分,鉴于需要更新教师专业形象的迫切性,教育政策工作重心需要从职前教师教育转向入门指导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新的政策导向在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方面将会有更直接的影响力:减少前者的时间,给后者分配更多的资源以促进其发展。

机构改革旨在在职前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立一个新的平衡:(1)削短职前教师教育的时间;(2)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职前教师教育;(3)充分发挥学校在职前教师教育方面入门指导的功能;(4)调整职前教师教育的体制结构,以保证教师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控制教师培训内容以及教学评估;(5)将在职前教师教育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提高教师入门指导水平以及促进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⑧

3.实施学士与硕士连贯性学位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第一,学士教师教育课程为三年时间,包括1~2门主修学科。第二,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与第二阶段培养机构密切配合。第三,硕士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在两年内直接针对教学专业,包括教育科学和教学法课程。

转贴于

维斯特伐利亚州2001年开始探讨双重教师教育培养制度问题。12所大学中有9所提交了他们的改革计划,最终比勒费尔德大学和波鸿大学得到批准为改革试点单位。新的教师教育结构由三年文理学士课程和一门硕士课程作为第二专业。文理学士毕业后允许进入职业领域,在教师教育实践阶段之后要求具备硕士水平。新的课程计划从2003年冬季开始实施,课程考试在中介组织的监管下进行,该计划将持续到2009年。⑨

4.确保高质量的教师充足供应

充足的教师供应才能保证学校的有效发展。德国教师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已引起广泛的注意,文化部长会议针对招聘困难于2001年颁布的文件《满足教师需求的措施》中提出了几点建议:(1)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力量;(2)消除教师跨州流动的障碍;(3)制定进一步的教师资格方案,以确保教师缺乏的地区招聘合格的教师;(4)提高高等教育的灵活性;(5)制定进入教学系统的选择性路径;(6)改善财政奖励机制。令人鼓舞的是,在教师缺乏地区的各州纷纷开始实施这些措施。⑩

另外,一种解决教师短缺的措施是扩大潜在的供应库。这可以通过吸引非科班出身但有经验的人士进入教师队伍来实现。一些州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通过相应计划使那些具有相关技能与经验的人士进入教育领域。此外,协调全国各州的制度,开辟进入教学领域的新的路径以便为未来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促进教师跨地域流动。

5.改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留住有效教师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时间补贴、休假奖励、研究生学习的费用赞助或是为在职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等措施来弥补加薪制度方面所缺乏的灵活性,同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进入教师专业队伍。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离职进行研究,这对教师自己和整个学校来说都受益匪浅。

针对德国教师退休年龄低龄化的问题,对资深教师也需要有一个激励机制,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专业能力,以获得新任务或是新岗位的机会,使其继续留任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在职业结构中纳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奖励机制。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够从新的工作岗位,如初任教师的导师、学校项目统筹规划人等,获得更大的积极性。

6.强化问责制

问责制与有效教师的评价和教师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可行的战略措施是制定一个质量改进的框架,为教师和学校提供绩效目标,并作为学校监督年度规划进程的一部分。将教师个人的目标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能够促进教师之间及其与学校需求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价,看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并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业绩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鼓励,对表现欠佳的教师也要给与支持和辅导,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项举措需要教师的支持以及学校提供有效的资源才能实施。

此外,确保此举措成功的另一保证是为教育评价和质量改进专家打造一个全新的专业形象。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专业任务应该与法律和行政检查区别开来,评价专家和质量管理专家需要一个不同于普通管理者的专业形象。高校应该考虑为这一新专业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与教育领域以外的质量评估专家展开密切合作。

7.现代化的管理

与吸引、发展、保持有效教师的许多相关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教育整治和管理结构以及总体的监管环境。在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方面,统一的国家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一模式下,德国与其他国家一样,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机会的公平正受到严重的质疑。因此,德国的教师政策未来发展的关键是重塑监管环境。{11}

首先,重视当地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增强学校的自治权。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各种项目旨在在众多领域如课程设置、质量监管和财政管理等扩大体制的自主权。再次,中央当局以新的角色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领导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以促进学校发展。最后,改变检查系统。基于学校自治的理念还需制定一项新的检查模式,目前各州正在实施的项目,如通过将行政工作移交给市政府,加强国家监管人员的评价职能等措施把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工作分开,鼓励检查员进入专业的评估机构去学习等都应该认真实施下去。

注释

①谌启标:《美国有效教师研究述评》,《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②赵田田:《德国教师教育培训的启示》,《师道》,2007年第11期,第17页

③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76页

④Mitchell Beck& Wanda Smith,Refor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al System:An Ongoing Process,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2007(2):23-24.

⑤⑦⑧GEW,Response to the OECD Study Attracting,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Manuscript. 2003.

⑥National Action Plan against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2003-2005,Strategies to Enhance Social Integration.2003.

⑨谌启标:《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⑩BMBF,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Shaping our Future-Education,Research,Innovation:Education and Research Policy Priorities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15th Legislative Period,Berlin.2002.

{11}Federal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Modern State -Modern Administration,Progress Report 2002. http://www.staat-modern.de.

首先,重视当地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增强学校的自治权。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各种项目旨在在众多领域如课程设置、质量监管和财政管理等扩大体制的自主权。再次,中央当局以新的角色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领导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以促进学校发展。最后,改变检查系统。基于学校自治的理念还需制定一项新的检查模式,目前各州正在实施的项目,如通过将行政工作移交给市政府,加强国家监管人员的评价职能等措施把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工作分开,鼓励检查员进入专业的评估机构去学习等都应该认真实施下去。

注释

①谌启标:《美国有效教师研究述评》,《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②赵田田:《德国教师教育培训的启示》,《师道》,2007年第11期,第17页

③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76页

④Mitchell Beck& Wanda Smith,Refor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al System:An Ongoing Process,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2007(2):23-24.

⑤⑦⑧GEW,Response to the OECD Study Attracting,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Manuscript. 2003.

⑥National Action Plan against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2003-2005,Strategies to Enhance Social Integration.2003.

⑨谌启标:《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第5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which take u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s growing up during the time of entering 21st century. It is a new project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new area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a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curricula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当时虽没有技术本科的说法,但上述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教育与本文所界定的技术本科教育却是一致的。考虑到行文的方便,本文姑且将其称为技术本科院校或教育。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分析总结此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积累相关的素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来看,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了解这些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技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

1.经济和科技发展,人才结构变动。20世纪60- 70年代是全球经济经历恢复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发生变化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大致只有三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工程师——对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设计和应用;技术工人——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而随着技术应用阶段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重,于是工程师分化为工程师和技师,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而技师进行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工作。由于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有相应的区别。一般而言,工程师由大学来培养,技术工人由中等专业教育来培养。那么技师如何培养?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等纷纷探索过这一问题,最后都试图举办技术类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

2.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涌动。20世纪70年代是技术本科教育纷纷兴起的年代,同样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化社会思潮不断推广的年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预见和呼吁。”此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不仅提出了大众化理论,而且暗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出于对传统精英教育“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的担心,又建立了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在亚洲,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影响成立了技术学院,以后又将之升格为科技大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的建立与发展。而目前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阶段正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另外,技术本科规模在我国高教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15%,2003年为17%,2004年为 19%,2005年达到21%。

4.由技术专科升格而成。德国、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发展的本地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从一般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也不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无一例外都从原来的技术专科教育升格而来。这可以说是技术本科教育创立起来的共同规律。当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做法是:采取双轨制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与目前我国技术本科试点的实践所选择的发展路线相当一致。因为,我国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也将优秀、成熟的技术专科转为技术本科,且形成双轨制下的高教体系。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1.从人才规格来看。不难发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和类型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这也许和英国1992年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是有关的,因为取消了“双重制”之后,科技大学也积极向传统大学靠拢,有时甚至运用它们的标准作为升格后大学改革的方向。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对培养目标进行概括性的陈述之外,还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较为细致的能力规定。从这些能力规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国家对此类人才的内涵定义: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是全程结合的,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院校的自主决定权更多一些,自然在就业过程中不如德

国毕业生那么抢手。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三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第三和第五学期为实习期,在理论教学中融人了较多的习题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融人了理论深化的内容,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了。而英国则不同,虽然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但轮换的周期很长,学程内只有一次实习,长达一年左右,当然英国也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之后的实验和讨论,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理论课中基本没有实践内容,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技术本科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就德国而言,培养的重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而我国台湾地区正好相反,更加注重学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全面素质。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强调学生能毕业就上岗,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可迁移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两方面兼顾。

四、学院课程的比较研究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可见,这一课程结构的模式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课程各阶段的比重和内容有所不同,德国和英国第一阶段的比重较小,且该阶段课程与专业相关,而后两阶段是重点,而中国台湾在第一阶段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约20-30学分,但与专业无关。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如习题和实验,且所学内容以工作所需展开,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从效果来看,德国和英国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且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其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从结果来看,德国学生经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对企业的认识都超过英国和台湾的学生。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例如,英国采用讨论、指导、实验、独立学习等,且讲授的比例很小,只有24%。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教学中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比例极小。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面理解。

五、总结与启示

1.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从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上海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因此技术本科的数量也应当与此对应,从实践上来说,发展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技术本科是可行的,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另外,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大陆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办不办技术本科和办多少技术本科要依据各地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判断。

2.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本科人才虽然有归为技术教育或工程教育的争议,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培养中间性和桥梁性的职业人才。但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试办的情况来看,各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定位都没有突出桥梁性人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另外,对于人才内涵的具体描述,各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很细致清楚的描述。就中国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来看,还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细化。

3.培养模式上需要注重与市场的互动结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国大陆的技术本科来看,更倾向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培养模式,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但事实上,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而且联系主要放在招生和就业阶段。德国企业与院校的联系比较密切,参与院校学生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对于毕业生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最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像德国那样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惜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上岗能力,技术本科的毕业生在技能上可以说和技术专科的学生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像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关键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所关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单方面的提高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方面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我们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4.技术本科的课程有待调整。目前我国大陆试办的技术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也采取三段式课程,但具体到各阶段比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如第一阶段的课程相比之下比重偏大,课程多为政治、英语、体育等内容,这些课程在各专业完全相同,且比例上比我国台湾地区更多,这些内容可以在中等教育阶段解决。另外,德国和英国在第一阶段就介入专业内容学习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再如,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德国制定了专门的进阶标准,而且这些进阶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课程各阶段之间环环相扣,这值得我们借鉴。就实践环节而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比较相似,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学期,交替周期长,功能单一,且产学合作不够紧密,往往把学生送到企业以后,就由企业来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效果不佳。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得非常出色,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6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坚持“面向全员,重在教育,着眼提升”的原则,以深入学习《规范》为重点,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规范》的精神实质,自觉践行《规范》的基本要求。促进学校着力解决现行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教师受教育、师德上水平、教学出成效、社会更满意,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方法步骤

(一)学习讨论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1.宣传动员。各校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以宣传《规范》为主要内容,辟橱窗、出专栏,营造人人学《规范》的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2.学习讨论。主题教育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学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和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等。学习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抓实三个环节,一是集中解读,辅导重点难点;二是个人自学,规范学习笔记;三是讨论交流,举办论坛演讲。

3.考核验收。要强化考核,以考促学,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检查参加学习讨论情况和撰写的学习心得体会;结果性考核采取全员测试形式。学习心得体会和测评试卷存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二)反思评议阶段(2010年2月—3月上旬)

1.问卷调查。学校要组织发放问卷,向广大学生、家长、教监会成员征求对教师师德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足和突出问题。

2.反思自查。在认真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表现,对照《规范》和《意见》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反思自查,查找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方向。主要成绩要写实,存在问题要找准,原因分析要深刻,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

3.民主评议。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主评议。即,比爱岗敬业,看工作责任感和管理、教学的实绩;比关爱学生,看理解学生的态度和关心学生的行动;比教书育人,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实际水平和业绩成果;比为人师表,看文明守纪,无私奉献;比终身学习,看自学和教学研究的行为和实效。要把“五比五看”落实到民主评议的全过程。教师的分析检查报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校为单位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以学校为单位,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民主评议。

4.师德承诺。学校要在反思评议基础上,实行师德承诺制度,教师与学校签订承诺书。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3月下旬—4月)

1.制定整改方案。各校要召开整改提高专题会议,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方案要向校内外公示,并配套落实方案的工作计划。

2.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在整改的基础上,各校要花大气力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奖惩制度等,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进行总结表彰。县教育局将对学校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在总结和评估的基础上,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单位;组织宣传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弘扬师德精神,发挥示范作用。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推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县教育局成立“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xXxXx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督查全县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办公室主任:Xx(兼)

办公室副主任:Xx

办公室成员:XxXx

各校要把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相应的组织及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校校长是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二)制定方案,认真实施

各校要认真制定活动实施计划并报县教育局审定。要提高认识,广泛发动,要将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实施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改,以学促变,学有所获,务求实效。

第7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根据《关于印发〈合肥市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教【2014】299号)、区教育局《蜀山区2014—2015学年度"师德提升工程"》蜀教体[2014]87号等文件精神,根据结合我校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三爱四有"(爱校爱岗爱生、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奉献精神、有职业操守)为主题,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核心,以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坚定职业理想,工作热情明显增强。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做到"有心、用心、尽心".

(二)热爱全体学生,育人水平明显提升。热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师德建设的核心。教育和引导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熟悉学生禀赋,理解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学风建设,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要取各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把学习与教育发展要求、与提升创新能力、与破解工作难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更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规范从教行为,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引导教育广大教师要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己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廉洁从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树立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塑造文明形象,人文环境明显优化。引导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自觉塑造、维护、发展文明教师形象,营造谦虚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着重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靠制度规范师德师风行为。

(二)坚持正面引导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讲敬业、讲奉献、讲爱心,又要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学先进、找差距、扬正气、刹歪风、树形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学习教育和活动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好集中学习和大讨论,又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配合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有提高,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

(四)坚持自我查摆与开门纳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教师对照有关规定认真开展自我查摆,又要取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查摆问题全面准确,分析原因深刻透彻。

(五)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明素质,使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上新台阶。

四、活动领导小组

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经研究,成立合肥市潜山路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 员:

五、学习阶段安排

按照学习动员、查摆剖析、整改落实、总结提高四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

(一)学习动员阶段。2014年10月至12月。在全体教职工中主要抓好宣传动员、全员学习和辅导讨论三个环节。

1.抓好宣传动员。一要召开动员会。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二要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要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全区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2.抓好全员学习。一要明确学习内容。一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学习相关法规。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三是学习专业理论。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文章。二要明确学习方式。取个人自主学、小组互动学、全校集体学、主题论坛、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师自主学习每周不少于4学时,小组互动学习每周不少于2学时,全校集体学习每周不少于1学时。学校制定学习计划,集体学习要有学习记录,个人学习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在学习期间,每个教师都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或反思,保证学习质量。

3.抓好辅导讨论。一要开办道德大讲堂。学校举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讲座、师德理论讲座,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开展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名师、名校长、师德先进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对师德的认识和感受,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二要开展专题大讨论。围绕"新时期我们怎么当好教师"的主题,广泛开展大讨论。引导全体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教、德识相长";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和改进有悖师德师风的不良行为,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

(二)查摆剖析阶段。2015年1月至4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学校和教师自查、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等三个环节。

1.开展学校和教师自查。学校要求教师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要求,分别开展自查。

2.广泛征求意见。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社会人士代表座谈会,设立师德信箱、公开校长网络邮箱,公开师德监督电话,广泛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征询意见。

3.开展民主评议。学校设置师德调查问卷,并召开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及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议。

(三)整改落实阶段。2015年5月至7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等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措施。针对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中查摆出的问题,结合走访活动,教师个人和学校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要突出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责任。

2.强化整改落实。学校制定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师个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坚持边改边查、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注意把整改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补充到整改任务中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3.建立长效机制。为使师德师风建设达到常态化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各校(园)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详细的落实细则或措施, 并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8月至9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活动总结、成果推广工作。学校对师德提升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要认真梳理,查缺补漏,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要深入挖掘典型,培树典型,发现和选树一批先进的师德典型。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师德先进典型报告会,推广师德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巩固活动成果,放大活动效益,全面提升师德水平。

六、活动方式

推出"六大提升行动",即:"学习对照提升"、"师生互动提升"、"开门评议提升"、"同伴互助提升"、"标兵引领提升"、"承诺践诺提升".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全面提升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一)"学习对照提升"

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引导教师积极阅读代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教育理论书籍,结合自身实际,人人"照镜子"、"摆亮点"、"找不足",开展对照自查。着重突出以下内容:

一看依法执教情况,能否做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看敬业爱岗情况,能否做到忠诚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看关爱学生情况,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

四看严谨治学情况,能否做到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五看团结协作情况,能否做到关心集体,维护大局,尊重同志,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六看尊重家长情况,能否做到主动联系家长,听取意见,正确指导家庭教育。

七看为人师表情况,能否做到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八看工作纪律情况,能否做到遵规守纪,不畏困难,乐于奉献,奋发进取。(二)"师生互动提升"

1.开展"走近学生心灵"活动。组织全体教师每名教师与至少1名家庭贫困、后进生,建立学习和教育上的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辅导关爱、心灵抚慰、思想教育等具体行动去关心学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教师确立"了解——理解——关爱"的爱生理念。

2.开展"感恩老师"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走近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积极开展"感恩教师"征文活动,组织老师、学生、家长参与征文撰写,描述老师的工作、学习、实践等生活情景,向社会宣传展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开门评议提升"

组织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活动。结合"家长开放日",借助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群众评议师德师风,查找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公开整改情况,并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四)"同伴互助提升"

充分利用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平台,组织优秀师德论文、实践案例、体会感言、家访记录等评选活动,征集优秀师德师风建设经典案例,编辑成册。定期举行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或师德专场报告会等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和总结,积极主动地通过媒体发表师德建设的文章和体会;鼓励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标兵引领提升"

进一步发挥师德标兵和师德模范在提升师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榜样和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争创活动,深入挖掘培树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召开师德提升工程总结表彰大会,认真总结活动成果,推动师德提升工程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

(六)"承诺践诺提升"

积极开展师德宣誓和师德承诺活动。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举行师德宣誓等形式,向社会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要在广泛学习、教育、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师德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使师德提升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七、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久的、系统的、事关学校工作全局的大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考虑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活动安排没有划分阶段,而以"六大提升行动"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发挥报刊、网站和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作用,大力褒奖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校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广泛接受社会对师德师风的监督。

3.创新载体,丰富效果。学校将把师德建设寓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将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让广大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用新颖的活动载体吸引教师,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思想有触动,素养有提升,从而为更好地教书育人提供动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4.注重统筹兼顾,做好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把师德提升工程与学校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及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还要将师德提升工程活动与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师德建设上新台阶,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贡献。

第8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职业道德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6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勒(Fuller)以其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她提出了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她认为,师范生在成为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关注事项可分以下四阶段来说明。(1)任教前关注阶段。此阶段是专业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是扮演学生角色,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此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他们关注班级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指导者的评价。在此阶段具有相当的压力。(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情境的限制和挫折,以及对他们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关注自己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4)关注学生阶段。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直到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繁重的工作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开创了教师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伯顿(Boton)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三阶段的理论。(1)生存阶段,指教学的第一年。在此阶段,教师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再加上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所面临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教师所关心的是班级管理经验,学科教学、改进教学技巧、教具的使用,以及尽快地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和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材,做好教学工作。(2)适应阶段,指教学第二至四年。教师开始了解到儿童的复杂性,并寻求新的技能以适合教学的各种需要。(3)成熟阶段。指教学的第五年。这时教师对教学驾轻就熟,对教学环境了如指掌,能从容地处理教学工作,并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使其科学性增强了,但他理论的缺点与凯兹一样,把教师任教后五年归为成熟期,而教师的专业生涯可能长达30~40年,忽略了在漫长的生涯发展过程,教师可能也会遭受挫折、产生倦怠,而需要加以调适的特点。

80年代,费斯勒(Fessler)提出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整体探讨了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了解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架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追求新的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多元化的格局。教师教育也从只重视职前,到既从事职前,又重视人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行程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师有职业变为专业,确立专业标准,取得专业地位的发展过程,是增加教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形式专业情意的过程活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对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她能够激发和坚定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职业认同感与遵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对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使自己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自己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快自己的成长等问题。

2.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二)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

(三)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等技能。

2.教学语言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不可替代,是讲究教学语言能力的真谛所在。一般而言,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言(有声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表达三种类型。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创新能力,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四)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专业人格的建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对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对学生生命与特征、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深切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自觉追求的结果与内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心智成熟的表现。

(五)形成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人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通过广泛学习教育理论与总结反思自我教育实践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使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21世纪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正确而明晰的专业理想。

(六)专业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就当前教师专业自我方面而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感悟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小学教师的必要途经。

参考文献:

庞国彬著:《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理论与培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

经过校委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反复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以校长谢玉权为组长,副校长王兴军为副组长的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同时,为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具体实施,我校还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日程安排表,力求按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工作。

月上旬,学校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拟定下发学校师德师风学习计划。编定下发学校师德师风学习材料。教师上交《个人师德师风学习计划》。

结合县教育局安排,根据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每位教师在师德师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进步。具体活动有:

月中下旬: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鸡西市教师师德十不准》等法律法规。

月份: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新课改理论。专题讲座和讨论:月9日组织专题讲座《如何做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月7日组织专题讲座《我和我的职业》。

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又涌现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舍小家、为大家,教书育人、刻苦钻研,精通业务等优秀典型。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校教职工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树行业新风的良好局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