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0-01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的急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呢?现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是多种思维形式,是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深度结合。通俗讲,“创”即打破常规,“造”即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包括理论、方法、事物、产品等。创造前提是“创”,没有“创”就谈不上“造”。

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

1、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第一因素。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保守、惰性思维、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所以,考试助长了学生的思维保守。正是考试的长期训练让学生把本属于进行时态的知识当成了完成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度重视标准答案,不考虑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当然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一致,越来越淡化的就是想象力了。也就是说,僵化的应试教育是思维保守的原因。

2、发散思维受到阻碍。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为聚合思维的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模式,追求答案的唯一正确;而发散思维则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它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与1相加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与1的和可以是多种答案,比如等于0(两只雁往相反的方向拉车,车原地没动),等于1(兄弟两个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等于3(夫妻结婚后有了孩子)。在我们的汉语中,它也可以等于十、二、王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也就是想象力的表现。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到阻碍。

3、创造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也就是将创造力与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的特长,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具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非凡论”的误区,倡导创造力即“平凡论”的观点,把创造力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利用和开发即可。实际上,创造力本来就是生活化的、多方面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餐馆有一道菜,叫做“棒打猪八戒”。它其实就是蒜苔炒猪肉,这就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崇拜,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建立融洽、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既利于情感交流,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的十多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成为一个思维碰撞的共同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在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对方的思维、知识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同时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爱好,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本来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用直观天平的平衡导入学习等式性质,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导入数轴的教学等等。事实上,兴趣激发创造性的例子非常多,从我国的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到国外的欧拉、牛顿、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都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相关。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首先要“疑”,没有“疑”就谈不上“创造”。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则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如在学了锐角函数后,有学生提问:“正弦、余弦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有吗?”“边长与锐角的余弦、正弦有关吗?”教师首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疑交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总结。学生融入这样大胆猜想的氛围中,不仅会养成敢问敢想的习惯,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挑战性及创新的解题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我们从数学课堂作起,从引导每个学生作起,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起创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第2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正是21世纪的人才。21世纪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科学发明的过程中,“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对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旧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空间,知识与能力错位。要让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发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背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不同答案最后确定正确结果。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受到创新思维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手段提出假设和设想,使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和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二、丰富知识,夯实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头脑空空是无法进行思维的。大家知道,思维活跃,具有创见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而思维僵化,没有主见的人往往知识贫乏,因此,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思维过程就是对思维材料加工的过程。感知材料越丰富,思维就越广阔。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如做实验、讲故事、参观访问、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尽量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这样,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感性材料,就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改革实验教学,创设创新情景,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做演示实验,多安排学生实验,并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测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评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巧设疑问,点燃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线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师范,学生模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我们应打破这种僵局,巧设疑问,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运动员赛跑的情景,然后问学生:①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赛跑的情境和这些提问,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浪花。虽然他们众说不一,有对有错,但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一次探索,是一次创造。 转贴于

五、一题多解,增加创造性思维的机遇

第3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2]白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第4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培养;激发;想象;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32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它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颇具深远意义的。要经常对学生说“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Believe in yourself and you can do it.”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多给些机会让他们登台演讲。渐渐地,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表演。

2. 激发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录像、图片、音乐、会话、游戏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情景,变“疲劳波谷区”为“高潮兴奋区”。比如,引导学生将wash,water,wave,well,wet,wine等词的词义与开头字母W的“形象”联系起来,作形象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凭借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创造机会积极活动

创新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集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采用学生广泛参与思维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或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等等。结对子或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结对子、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交往合作学习。

二、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家威台海姆(M.Wentheimen)在他所著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养成学生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以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1)自由对话法

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2)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七年级英语(上)中,学了现在进行时态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

(3)故事接龙法

故事接龙法,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相互衔接地讲故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故事接龙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流畅性的发展。

(4)故事续尾法

就是给故事添加结尾,以延伸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推测性补充。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故事找出一个标准的结尾,而在于给学生一个能为故事找出结尾的好机会,借以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给故事续结尾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

2. 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完八年级英语(下) Will people have robots?之后,教师让学生想象:Where will people live if one day there’s no more place for them to live on the earth ? 再如:在九年级英语中学习了有关Animals 的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讨论:“How can people visit the dangerous animals if they are not in cages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一切能说明教材内容,或与教材内容有关,或由教材内容引发出来的例子。

3.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渗透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并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采用所谓“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这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竞赛法、比较法、串联法等,来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展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等。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3)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教师还可以将一连串看上去互不相干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这就是词语串说。词语串说实质上是一种遥远联想,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教育价值。

(4)用同一组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用It’s time to do sth.;It’s + adj.+ for sb. to do sth. 等句型说句子。

第5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丰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特点。对中学生而言,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思维活跃,因而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大脑机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智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素质

        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解决“什么是万有引力”的问题为主的做法,而从培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入手,确定教学目的,运用科学史把它们统一起来。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人类历史上对太阳系的认识(日心说与地心说)。

        (2)牛顿以前的科学家在万有引力发现之前做了些什么(着重是第谷的观测与开普勒的三定律)。

        (3)牛顿的新贡献(展示三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的数学过程)。

        由于展现了重要物理规律发现的全过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了以往的“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时“灵感论”;同时从科学家的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上受到启迪,提高了思维能力的素质。

        2. 巧设习题,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一题多解:运用不同的物理规律或数学方法解同一问题,使思维更具流畅性。

        例如,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s内经过的位移为24 m,在第二个4 s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

        第1个4 s内的位移:s1=v0t+at2

        第2个4 s内的位移:s2=[2v0t+a(2t)2]-(v0t+at2)=v0t+at2

        将t=4s,s1=24 m和s2=60 m代入,解得:a=2.25 m/s2, v0=1.5 m/s

        解法二: 物体在8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即第4 s末)的瞬时速度,则

        v4= m/s=v0+4a

        物体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 s末的瞬时速度,则 v2= m/s=v0+2a

        联立上面两式,解得:a=2.25 m/s2, v0=1.5 m/s

        (2)一题多变: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型,将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加以变更,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引申、扩展,能有效调动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思维具有变通性。

        例如,如下图,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请问:滑块a若能停在小车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滑块a在小车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设问方式可以有:

        ①如果要使滑块a不从小车b上滑出,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②小车b长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

        ③若小车b长为l,要使滑块a从小车b上滑出,滑块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6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创造性思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来源于实际需要,需要与否及其强烈的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浓厚程度。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认识触角是敏感而又兴奋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条件,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才随时可能迸发。比如,在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学生完全领悟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令人惊叹。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立性,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人不同,要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科学性,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质疑因子上。如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呢?

1、激发质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鼓励是多多益善的,有了鼓励,才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首先要改变观念,改变学生“我不懂,老师会讲”的观念,改变教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打乱教学时间、教学计划的观念。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2、注重质疑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逐步提高质疑水平。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中心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学生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用词确切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如《故乡》中有这样的句子:“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辛苦,他们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这个词呢?”这些问题,都体现着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

三.激励探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7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一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第一,在观察之前,我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则观察割拼过程。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问:“这次是不是更像长方体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我再问:“这个长方体同原来的圆柱体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回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发生了变化。”我再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较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者减少了哪几个面?”学生很快能回答:“长方体比圆柱体增加了两个侧面,每个侧面的长和宽是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半径。”

这样引导观察,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 引导学生数学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便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诱发学生思维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例如,在教学了“折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商场运来300台洗衣机,每台售价500元,每售出1台可得到售价15%的利润,由于其中的20台有些破损,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这批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解这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求出300台洗衣机共获利润多少元,再求出20台洗衣机少得利润多少元,然后求出300台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综合式:500×300×15%-500×20×(1-85%)=22500-1500=21000(元)。

这样解答显然较为复杂,我启发学生能否找到更好的解法,学生经过分析,很快找出了更巧妙的解法:因为1台洗衣机可得15%的利润,那么每台洗衣机的成本就只占售价的(1-15%);而其中的20台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说明这20台是保本出售,所以,这批洗衣机所得利润就是“300-20”台洗衣机所获得的利润。

第8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第9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如今的小学生面对的21世纪的科技信息时代,他们需要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个用创新思维构建起来的社会,而社会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之所以被称做创造性思维,就是由于思维的独创性及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指的则是对问题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及时更新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其思维始终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学科,应该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要想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求,与此同时,他们会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因此他们对于生活中的问题相当感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这一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设计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情境中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几岁啦?过了几个生日啦?”这种常识性的提问,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常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课开了一个好头。紧接着再向学生提问,引出课堂内容:“一个老奶奶,今年8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一问,学生便紧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由于学生的年龄偏低缺少生活常识,因此答案必将五花八门。教师这时应适当引导,引出时间的概念。这个问题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却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也因此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五花八门的答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来说,的确是可喜的开端。

二、自主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教师首先要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教师过多地参与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干扰,达不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真理,而不是把结论直接丢给学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附在学生的思维上,这样一来便失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效用。自我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思维模式的一个阶段,让他们在不断思考和反思中突破自己,主动地感知,体验数学语言的奥妙,从中获得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数学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三、合作共享,分享创造果实

考虑到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所以进行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探究过程结束后,学生会急切地想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分组,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如果对于知识还存在疑问,就可以进行合作讨论,共同努力得出结论,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会进行碰撞,碰撞出火花,形成新的思路,并且在不断地讨论过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结论。这种合作分享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弥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助应该进行下去,这种互助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四、课后练习,展示创造成果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十分强的学科,集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于一体,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深究教材,多发掘出教材中有益的部分作为学生课后巩固的资料,采用适当的习题作为课后辅助。并且鼓励学生好好完成课后作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由于小学生拥有极强的自我表现力,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在课后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心。所以课后的练习不仅是学生复习的过程,而且是获取新知识,进行自我创新的过程。第二天课堂展示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多些鼓励,使学生有信心面对日后的学习。

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想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学生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转念,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终极目标就需要教师将其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效,使学生燃起对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邦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2]洪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201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