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精选(九篇)

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1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思维方法;创造氛围;以说促思;培养途径

一、创造多思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多思

1.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思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比要看成除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或叙述成文字式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和理解,也沟通了比与旧知识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联系,接着要求学生求比值。有的学生统一成高级单位去做,有的学生统一成低级单位去做,于是叫他们比较两种方法所求比值的大小,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比值不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答吗?这样引出了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了旧知识,也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应用题做好了铺垫,学生始终处在动脑思和动手练的主动状态中,操作与思维是在教师的问题诱引下进行的,促进了学生的多思。

2.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点拨,启发学生多思

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获取新的知识。如,讲解“化简比”时,先点拨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回忆什么叫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约分最后结果怎样?接着出示两个比2∶1和100∶50,提问学生,哪个比简单?为什么?它们的比值如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要学习化简比)之后再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化简比,做了一组练习后,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为整数或小数的比的化简,并要求学生准确地叙述什么叫“化简比”?根据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最后结果如何,引导化简比与约分进行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区别。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分数是比的化简是个难点,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比与前后项的比有什么不同,怎样使前后项变为整数,或前后项分母变为“1”呢?学生们活跃起来,有的说分数化成小数,再化简;于是,我就出一个不能化有限小数的分数,让学生互讨论,试做。最后终于想出了几种办法,在比较中得出科学简单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他们运用了已有的知识,通过主动积极地思考,有时尽管受挫失败,但毕竟是在自己探索,获取新的知识。

3.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来多思

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没有按课本的编排程序教学。而是在课前布置让每个学生自己从报上、书上或听广播、看电视找出五个百分数的例子。在课堂上让学生念,气氛非常活跃,念完后问学生:你懂得这个百分数的意义吗?知道这个百分数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吗?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对于难的,则让其他懂得的学生讲,或学生讨论或教师稍做解释。还不失时机就百分数的例子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结合学生感知讲解百分数的意义,突破了教材中的难点,不仅使学生好理解,也便于学生认识百分数知识的积极性。接着我又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这个百分数的意义你已懂了,联系所学知识,你知道统计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实际生产生活中百分数帮助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在讲“几何形体”的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观念也注重联系实际,把解决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多思,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学生说的条件,以说促思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要敢于让学生多说;既不要让学生担心自己说错而不敢说,也不要怕学生说错而不让说。用多说来表达他们的思维,而教师也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思维,以利于调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在众说纷纭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对错,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多说,还要依照正确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

第2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 习题讲练 思维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

习题讲练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堂的习题讲练针对的是学生共性,基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其中巩固概念、技巧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训练都是习题讲练的重要内容。在平常讲练中,我们容易忽略思维训练,没有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去备课、授课和反思,而侧重于技巧方法的掌握,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很高水平。有效开展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活力、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讲练中创设、引导、培养。

一、对思维训练要有明确的认识,把握习题讲解中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一,思维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思考、判断、归纳等,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起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先前创设的情境,充分尊重思考的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第二,学生个体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有的同学能总结出很多结论,有的则不能,但课后却总能做得很好。其次,同一已知,同一结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影响下,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阐述已知到结论的逻辑联系。思维训练从教学效果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共性的训练,让更多的人在课堂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引导,多给予学法指导,使思维习性与多数同学有更多共同点,同时也应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往往“出彩”的学生是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三,思维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数理逻辑思维训练更是如此,思维是主观行为,道理是客观的,尊重逻辑的客观联系,分析时就不会有偏差,学生的推理错误大多来自于思考时的主观臆断。

第四,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经验总结有必然联系。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有目的地思考,得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再作用于以后的思考,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思考得到好的成效,但这不是思维训练的全部,思维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思维训练是实践活动,合理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好的训练总结,从而指导以后的思维训练,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因此,训练的内容、训练的程度都应因知识点的特点而定,特别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共性,做好情境创设,进行适度引导。

二、合理备课,对思维培养要细化、规范化。

思维培养应在习题讲练备课中有完整体现,习题不是为思维训练准备的,但习题的训练具有思维活动,习题的讲解更是展现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间思维如何体现,思考量的多少,思考如何与知识点结合,如何反思,等等,都需要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备课一定要备出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习题讲练有课前练课堂讲,或课堂先讲再练,或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培养贯穿习题讲练的布置、训练、讲解、训后总结评价,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做好相应安排,对可变因素作合理预见,在哪一段练什么能力,应收到哪些预期的效果,都应心中有数,备出训练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三、注重课堂训练和引导,做学生思维的指挥家。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业务素质,对思维培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交谈要和蔼,表达要流畅。

课堂的思维训练要恰到好处,习题讲练是培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培养是与方法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来实现。习题讲解时,思维训练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只讲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漠不关心,避而不谈,该学生思考时,一定要足量、要适度,因为多了学生会晕,少了又缺乏灵活性。

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思考的主动性,通过“辩”使逻辑显得清晰,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注重讲练中思维训练的反馈反思。

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遇到哪些不合理因素和困难,把这些困难和不合理因素与学生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磨合,有利于思维培养。思维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不断反思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交谈,多听学生的体会,客观分析学生的建议,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达到“心领神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舞台,组织好学生训练,固化思维形成经验,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使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能力,促进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威.数学习题课的主体参与策略.中学数学月刊,2012(4):60-61.

第3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每年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我们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但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内容之一,往往只是被视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会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大学中的文化课程的责任。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也的确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完全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与文化课一样,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但对于该如何运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往往都需要拥有创造力,体育教学或者训练同样如此。要想拥有创造力,就必须现有创新意识。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原来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与教学观念不正确有重要关系。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考核方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的培养等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练习。虽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毫无益处。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新观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变。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根据标准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训练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根据教材或原有的经验,告诉学生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树立起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思考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创造性思维,并将这种创造性思维慢慢融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较单一,同时因为大学教育对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老师而言,应该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改变现有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的欲望的情况。将体育教学训练与文化课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习获得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体育教学老师要具备除了体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

(四)运用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竞争和风险观念

体育活动因为竞争性而充满了魅力,伴随竞争性而来的则是风险。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竞争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行为,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然而,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有着不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不足或不正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只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不顾一切,这将给自身也将给他人带来危险。毕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过度竞争则使风险性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竞争性的训练中,但要让学生不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训练的结果。例如,进行分组对抗训练,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对抗的胜负,而应让学生体会竞争,并学会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竞争,比如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如共赢意识,即体育活动中,双方对抗是为了是彼此提高身体素质。

第4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综合素养

创意,即是指对某些事物在原有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创新,因此,创意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联想与升华。创意,是创新和思维的结合。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由于问题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不同,在采取解决办法时也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问题,合理采用创意思维来解决不仅能够创新解决的思路和途径,而且能够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本文将对创意思维的具体培养过程做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通常包括理论和多向两种思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思维进行表现,但相对来说多向思维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1.1 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解决新问题而创造性构建新的原理体系的一种思维。

1.2 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又叫作发散思维,指的是不拘于传统的解决方式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和方向进行问题解决的突破从而创新途径的一种思维。多向思维中常常被提到的一个名词“多端”,被认为是创意思维的开端,然而,一个好的创意并不仅仅只是依靠一个好的开端,还要在知识基础、想象以及技能等多方面在艺术设计中的结合与构想,如何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效力也极其关键。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创和造两者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发挥,以便能够在满足客观事物规律和本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颖、独特的艺术形态。

2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开发

艺术设计领域一直是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的领域,为此,创意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艺术设计呈现活力,如何保持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力度,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当对创意思维的诱发过程做明确的掌握,以此为前提积累和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实践训练等。

2.1 创意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为此,要使得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要积累相关艺术和设计的知识,这是保证艺术设计符合客观事实的重要依据,对于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能够更加新颖和独特起到关键作用。在积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课本书籍当中的理论和前人经验,还要结合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从而获取灵感。

创意能力的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创意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自主思考、联想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聚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我国长期以来重教轻学,对于创造性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对训练者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性、积极性的培养要加以重视,进一步引导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创意能力训练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联想训练,被广泛应用的训练方法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对于训练者联想能力和快速反应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在不断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对于训练者联想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对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训练过程,主要是培养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灵活性,打开训练者的思路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培养训练者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切入理解事物,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图形设计的一些方法对于训练者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必要时可以引入一些图形设计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常常会忽略掉聚合思维,为此,要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加以重视。

2.2 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通常是在教室内部完成,甚至对创意能力的训练也大部分是在室内进行,所以受训者在进行创意能力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走到室外,也就使得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的结合度较低,从而对于受训者创意能力的真正发挥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首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加入实际创意的案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践方法有所了解;其次,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真实的设计问题,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来培养其创意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因此,让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使得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佳。虽然目前在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分工被细化,但是艺术设计与之不同的是其领域内需求的人才属于复合型设计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所思所想恰如其分的表达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多数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往往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训练较多,高职高专院校则偏于实践较多,如果能将两者进行合理结合,则能够大大的改善当前艺术设计人才的稀缺状况。

2.3 综合素养的提升

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不断渗透,艺术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训练以及实践结合了,而是要从多个领域进行学习和汲取,不断地拓宽思维在创新上的广度、深度,比如可以从音乐、建筑、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中进行学习和汲取,得到灵感,不断地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探索精神、心态和求知欲等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创新动力就在于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的应用经历了从有到无再到发展和革新的漫长历程,经历了诸多的失败和困难。因此,保持心态上的积极性和乐观性是艺术设计能够一直向前的保障。

3 结语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是一门十分特殊的领域,对于创新思维的应用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于创意思维的培养从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再到结合实践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创意思维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名书.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略论[J].芒种,2016(02):123-124.

[2] 郭龙.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训练[J].科教导刊(上),2010(06):20-21.

第5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激发兴趣;联想性

发散性思维指的就是在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单一方法的思维方式。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始终把培养发散性思维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而发散思维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二、转化方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亦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转化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解题能力,训练了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第6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很重要。因为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思维。听、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就如过眼烟云,不知所云;说、写的时候更是离不开思维。有人曾把写文章比作女人生孩子,“肚里”得有东西,这“肚里”的东西是什么呢?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材料外,对材料的加工即思维过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各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都在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但在各科中,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语文科承担着其它各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大脑无论如何发达,如果没有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就没有了思维的载体,思维便无法实现,当然也得不到发展,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

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语文思维培育方面的著述让我受益非浅。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方法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在训练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更多的人来探讨和研究。下面我将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2. 语文思维培育的基本原则

2.1 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往往不单在语言本身,而直接与思维水平相关。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孩子语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基础知识掌握地也很好,就是不会写作文。原因就在于语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思维的培育即组织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教学生写“鸟”字,然后让学生举例,孩子会准确地把握天上飞的就是鸟这一特点,举出实例。这说明学生学习“鸟”这个词的同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便是思维参与的结果。反过来,如果教师只是教孩子会写字却说不出自己见过的动物中哪些是,哪些不是,这就是只注重了孩子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忽视了理解能力即思维的训练,结果当然是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学好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而要发展思维又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由此看来,发展语言和培育思维同属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将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责任。

2.2 发展思维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和思维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知识内容的思维训练只是形式主义的所谓技巧,而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也只是死的书本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地学习,有的人能做到举一反三,而有的人却只会死搬硬套。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难免要涉及到语法知识,如果说字、词可以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那麽对句子中单句、复句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的掌握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反过来说教学生掌握这些语法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3 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发展的原则:在这方面我们现代中学教学中各科都比较重视,语文尤其重视。所谓的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因素,非认知因素指理想、情操、性格、意志等个性品质。学生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保证思维活动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认知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分子中智力因素不一定很差,有的甚至智商很高。现代教改别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德育教育、养成教育等都是具体的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既有《海燕》、《纪念白求恩》、《白杨礼赞》等大道之理的渗透,又有《甜甜的泥土》、《羚羊木雕》等形象的生活教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思维训练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有总体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这在各级学校教学大纲中都有较好的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既不能错过最佳训练时机,又不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比如我在生活中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的孩子一岁多时——我觉得早期教育很重要——我便教孩子数数,我搬着孩子的手指数“1、2、3、”然后问他“这是几?”孩子不加思索的回答“5”。我又连教了三遍,孩子不知道说三,只会说五。我便生气的在孩子手上打,孩子委屈地哭着不愿跟我学了。其实,三周岁以前的孩子脑子里还没有数的概念,而我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早期教育的效果,反而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学生群体城乡间、校际间、男女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思维品质的差异。对超常和低常学生尤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给以特殊的培养。

2.5 实践性原则: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他们缺乏生活和实践的经验,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比如说我们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学、所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教给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他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水平,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在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其中一个学生就写了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活动——“蚂蚱的'鼻子'是在头部还是在腹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先捉一只蚂蚱,然后把蚂蚱的头放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仍然活着,说明他的呼吸器官不在头部。再把头部留出水面,把腹部浸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已气绝身亡,说明蚂蚱的“鼻子”是在腹部 。这样的观察日记因为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既形象又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实践性原则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培养完美结合的好方法。

2.6 启发性原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思维培育都讲究一个巧字。不论学生怎样,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成为历史。能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高效的状态,关键在于教师的巧妙启发。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找准了切入点,能使学生“愤”而“悱”,老师便可以趁机“启”而“发”。如我在讲郭沫若的《白鹭》一文时,深深感到学生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是没有见过白鹭,第二是太抽象。要让学生把握:“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比喻,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于是我便把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精巧的散文诗”的形式美、内容美,对应白鹭的外表美、气质美。学生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而来。

3.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3.1 培养思维的兴趣,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任何一件事,如果有了兴趣,从中找到了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这样,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那就是成功了一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3.1.1 在传授知识时培养。(中学语文课本后附录的语法知识表,因为语法不列入中考范围,很多老师都只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不作讲解。但我感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上来看还是应该系统的讲解。)比如,我在教学生句子成分的划分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补语和定语的区别,我举了这样两个例子:(1) 哥哥摇了三次铃。(2) 妹妹打了三斤油。

先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是一样的。然后我从语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三次”是补充说明“摇”的次数的,我们可以说“摇三次”但不能说“三次铃”,所以是谓语动词的补语;而“三斤”是限制宾语“油”的数量的,所以应是宾语的定语。这样,学生因为有了思维的积极参与,不仅掌握了有关的语法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当然也尝到了思维的甜头。

3.1.2 在课堂设问时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些问题,并且要重视对问题类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从集中思维的简单问题,到发散思维的复杂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我们现在更应重视现实问题,因为学生今后面临的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能够解决现实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对问题要认真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激发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的回忆性的问题。在问题设置时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可分四个层次:是什麽、为什麽、怎麽办、还可以怎麽办。比如我在讲授《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和领略“口技人”高超的口技表演,更好的理解文章作者高明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听出狗叫声?”大家都说“能”。又进一步问:“能不能听出狗在什麽地方叫,是在大街上、山坡上还是在小胡同?”大家摇头、微笑。然后进一步引导,有一个口技人能学狗在“深巷”中的叫声,有一个人不但能听出来,还能用自己的笔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对“忽闻深巷中犬吠”一句理解就深刻了。对于声音、气味等无形的事物,历来是写作者表现的难点,它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这一看似平常的句子不仅表现了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而且表现出作者准确地把握和描绘的手法。

3.1.3 在课外练习时培养兴趣。前文我们说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大有帮助。比如有的学校和老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兴趣。比如,中学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教师可结合这些应用问文的学习适当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学习了新闻的写作,可给学生布置课外搜集新闻素材,练习新闻的写作,或让学生写校园新闻,给学校校报投稿。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兴趣很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再比如,让学生课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是站在对学生品德培养的角度来说的。荀子《劝学》篇中就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呼己”。但如果站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角度来看的话,写日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其实,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3.2 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训练的方法是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注重过程。立足课堂就是以课堂训练为主;着眼课外就是不忽视课外的训练;注重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对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所谓的深刻性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我们常常说“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表面上看是说到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它必然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这一品质上。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课堂设问可逐步引导、步步深入。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主题的发掘、理解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良好训练。

其实,思维的各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同时,也可能涉及到对学生其它思维品质的训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观念,在于教师有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意识。有了这种意识,那我们可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通过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通过每日口头作文或每周一辩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等,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作文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等。

3.3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知识的加工厂,就是爱动脑、爱思考,这类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不好,都是在用心学,对所学知识往往能活学活用;另一类就是知识的容器,书上说什麽就记什麽,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到头来就变成理论知识一套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课文背得很好却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就是如此。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各种作文书作为捷径,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使语文学习陷入困境。其实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应该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为人们交流提供条件,所以让学生养成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习惯是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通过培养兴趣、训练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爱思考、勤思考就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再通过写观察日记、写作文、写读后感等课外练习形式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之在生活中一遇到感受较深的事便产生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是语文思维习惯的形成。

第7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能力;重视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而对听和说的能力培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说的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个个在考试上能力过人,而与人面对面交流时却木讷,不善表达。目前中学生的口语能力训练现状令人担忧,学生不说、少说,即使说了,也是含混不清、言不成句、语不成义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师囿于应试教育的圈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舞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训练,从而使“说”的教学形同虚设。这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口语的训练,使语文学习支离破碎,最终酿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其二,学生的怕羞心理在作怪。大多学生到初中后,生理、心理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步入青春期的害羞心理随之而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羞于发言,害怕教师和其他学生笑话,这就形成了“怕说”,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不会“说”。

其三,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定。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仍陷在满堂灌的泥淖中,这就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言。

基于以上弊端,对于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首先,说话要清楚。说话者要态度平稳,不急不躁,详略得当,轻重适宜,使用普通话时要字正腔圆,口齿清楚,并适当辅之以身体语言,如表情、手势等。其次,说话要得体。要注意语言环境和说话对象,还要注意语言要连贯、衔接等。再次,要生动活泼。说话是口语的表达,不宜使用长句,要多使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一、提高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是大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任。我们知道,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先进通讯的运用,对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在现代人的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电话、谈判、洽谈生意以及求职中的自我推销等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因此,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口语训练摆到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读”“写”教学的程式,做到读、写与听、说齐头并举,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二、营造学生口语训练的氛围

学生口语训练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即使在写作训练上,我们也可营造出“说”的氛围来。我们常见的“口头作文”的训练形式就是“说”与“写”的结合形式。它以“说”的方式进行“文”的训练,训练的结果必然是一举两得,“说”“写”兼收。课外的口语表达氛围的营造,主要有放手让学生以组、班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讲故事,辩论,即兴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的重要一步。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

第8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第9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范文

第一,抓住特殊能力即数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就以掌握数学概括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需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应用题的结构。在教一步应用题时要着重抓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教学两步应用时重点应放在把直接条件变为间题条件、变换题、让学生抄题、缩题、扩题、拆题、看问题添加条件等几个方面的训练。讲授多步复杂应用题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第二,要重视解题思维的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用的训练,这使学生拿到问题无从下手。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解计算题同它作比较。解计算题时,学生根据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且计算的步骤看得见。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时学生要了解题意,通过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算式,思维过程少则几步,多则十几步,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思维过程,在过去,真难以训练。对此,我认为训练的方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问题是什么,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作记。即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考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标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联系。

画图。一般我们用的是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应用题内部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理。即让学生用清楚、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已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读、写、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了应用题的一大难点。

第三、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中心。要另编一些具有一定技能的练习题,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着眼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另编的练习题,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系统的思维训练,还有发散思维的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

这里以“变式课”为例。“变式课”可有五种基本方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即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或句子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条件,即问题不变,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或把间接条件变为直接条件。三是改变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四是改变问题,即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思考、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五是同时改变条件和问题,即把条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改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