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第1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南水北调 石家庄市 工业用水 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ysis On Industry water user Of the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in Shijiazhuang City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aysis and thorough study on provide for oneself well and tap water in industry.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y water user in shijiazhuang will smooth rise through analysis of water-saving and water-saving investment and water price and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 factor.

Key Words: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hijiazhuang city;Industry water user;Anaysis

石家庄市区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市区分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长安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郊区六大区,总面积253. 4 km2,建成区面积108.1 km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石家庄市工业门类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以医药、纺织、电子、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加工、轻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结构,为此,为分析南水北调河北供水区城市工业用水的趋势,以石家庄市作为城市工业用水的典型调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 石家庄市工业历史及发展现状

石家庄是解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解放初期,石家庄市仅有大小工厂27家,除车辆厂、大兴纱厂、焦化厂等较大企业外,多是轧花、纺织、修配等小工厂及手工作坊。“一五”期间,石家庄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二五”以后,石家庄市陆续兴建了大型纺织联合企业(现棉纺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和第一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热电厂三项重点工程,并兴建了农药厂、动力厂、动力机械厂、汽车修理厂和卷烟厂及橡胶、制碱、油漆40多个中小企业工厂,又新建了拖拉机配件厂和化肥厂,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纺织、机械、医药、轻工四大工业门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石家庄炼油厂、石家庄显象管厂等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的兴建,石家庄的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纺织、医药、机械、化工、建材、电子和食品加工等八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型工业体系,并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据2000年统计资料,全市制造业各行业在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化工(医药)25.5%、纺织9.9%、电力12.5%、机械11.2%、食品4.0%、石油16.8%、冶金6.8%、建材2.2%、电子6.1%。全市区主要工业产品达4000余种,并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如“华药”抗生素、“三鹿”乳制品、“石药”VC、“宝石”玻壳、“金鱼”油漆、“珍极”调味品等。到2000年全市区入统企业有312家,其中有国有控股企业141家,集体企业102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3家,其它企业36家,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7.6%、9.8%、5.2%、7.4%。在全市区入统企业中有特大型企业5家,大一型企业18家,大二型企业43家,中一型企业29家,中二型企业22家,小型企业195家。

2石家庄市历年工业用水量分析

2.1石家庄市工业用水特点及地下水开采情况

石家庄市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太行山东麓,地形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坡度千分之一,海拔65.6至89.4 m,气候属于暖温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年内集中,和年际变化悬殊的特征。据石家庄市气象局雨量站70年到2000年的资料,30年平均降雨量为512 mm,年降雨400~500 mm年数占统计年数的50%,年内降雨量的60%至80%集中于6~9月份。

从地质条件上讲,石市位于滹沱河冲积扇上部,使得其含水颗粒较粗,单层厚度较大、水质好,具有很好的径流补给条件。境内河流属于子牙河系,较大的有滹沱河、冶河、太平河等。滹沱河在市北约5 km处,上游距市区25 km和50 km,分别建有容量为15.17亿m3和12.10亿m3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对于石家庄供水有利用价值的只有该河。然而,由于该河上游水利工程的拦蓄以及近年来气候干旱,自1980年以来,水库以下河道均处于干枯无水或只在汛期有少量流水。

由于优越的地质环境造就了很好的径流补给条件、石家庄市的地下水来源比较丰富,地下水是本市唯一供水水源。据统计,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约2.2到2.4亿m3。补给虽然丰富、但相对于不加限制地肆意开采,供水已显得力不从心。近年石家庄市地下水的开采情况可见表1。由此可见,因为对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过大,多年前便进入超采状态(据水文地质部门资料,超采始于1972年),1980年超采量过了一亿大关。1980年到1985年,地下水总亏量为6.7亿m3,总亏量超过20亿m3以上。

2.2 工业现状供水情况

石家庄市工业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维持,工业供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通过管网集中供水主要由市供水总公司和开发区供排水公司供水系统供水,近几年分行业供水情况,见表2,2002年供水量为2773万m3;二是各单位自备水源,主要是大型工业企业,规划区边缘及城市供水管网覆盖不到的单位和区域,见表3,2002年供水量为13327万m3。

2.3 石家庄工业用水历史趋势分析

根据调查收集的石家庄市区历年工业用水量资料以及统计部门的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得出历年万元产值取水量,见下表4。

可看出工业取水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段;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工业取水量逐年较大幅度下降,从95、96年以后工业用水趋于平缓下降。工业用水这种变化主要是节水管理因素、新工艺及新用水方式的应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原因,用水量缓慢递减,出现负增长,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整的反映。

同样可以看出,工业产值的变化是逐年上升的,工业产值从1986年的76.21亿元到2000年的271.54亿元,增长了256%。而从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变化可看出,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变化是随着年份逐渐下降的,从1986年的298 m3/万元到2000年的61.9 m3/万元,年下降比例为5.6%。

转贴于 3 工业取水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节水因素

自1982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198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会议。198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作为法律强制执行,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建设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城市用水定额管理办法》等有关行政法规;1991年河北省成立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委员会。

大规模的城市(主要是工业)节约用水开展起来。国家每年拿出资金用于工业节水,1982—1983两年,石家庄市对部分用水单位的节水措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在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后,从1984年起在较大范围内有重点对节水措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至1996年,共投入7830.86万元用于224个节水技措改项目,累计形成节水能力13076万m3/年。历年节水项目个数、节水投资、形成的节水能力可见下表5。石家庄市历年工业节水投资(以90年不变价为基准)过程见图1。

通过节水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对节水的投资过程作出分析:从1982年到1989年,节水的年投资基本上是逐年呈比例增加的,1987年随着《水法》的实施出现了投资高峰,但峰值不高,到1988年又回到正常投资比例线;从1990~1992年,随着省城市节水办公室的设立,工业节水又出现了一个投资高峰,这个高峰明显高于1987年的投资高峰;1992年以后,国家采取节水投资以企业为主,节水管理部门适当补贴的办法,投资力度减小。

3.2 累计节水投资与工业取水量关系

石家庄市节水工作由1980年开始,至1996年止,由市节水办对节水工程进行投资补贴。1996年后,取消了节水投资补贴,改为各厂矿自行对节水进行技术改造。其节水成果是累计节水投资的结果,节水投资因节水技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冷却水循环是费省效宏的有效措施,节约单方水的投资费用较低(但循环效率较高的冷却塔其费用也是较高的),工艺水及锅炉水回用的投资则相对较高,工艺节水投资也较高。根据调查资料数据,整理分析的各单方水技术的投资情况见表6。

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节水向寻求更高水利用效率方向发展。如使用冷却池,水循环效率较低;要提高循环效率,则要建冷却塔,同时采用串联供水、工艺水回用等措施,这样相应的投资就要增加。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石家庄市单方水的节水设备投资已由1982年的0.105元/(m3·a),增加到了1993年的3.41元/(m3·a),随着节水设备投资的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工业取水量也相应下降,见图2,但节水投资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节水潜力的深入挖掘单方水的节水投资也逐步加大。

3.3 价格对工业取水量的影响

3.3.1 工业自备井用水 水价作为经济杠杆,对人们节水的意识、节水的投入、取水量的大小有很大影响,但石家庄市自1982年对工业用自备井取水量进行强化管理至今,仅对水价进行过三次调整且调整的额度都不大,从1982年的0.07元/m3,到1995年的0.32,又到1998年的0.5元/m3,可见水价的提高幅度相对于节水投资的运行成本并不是很大。因此单纯水价的调整对工业自备井取用水的影响关系不甚明显。

3.3.2 工业自来水用水 石家庄工业用自来水价格经历了从1993、1994年的0.075元到1995年的1.07元;1997年的1.22元到1998年的1.42元;1999年的1.42元到2000年的1.675元,弹性系数依次为-0.00233、-0.00096、-0.00063,说明工业需水量的价格弹性是随着价格的上升趋于平缓的。在90年代初价格的变化引起较大的需水量变化,也可以说价格和工业节水的投资力度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工业节水挖潜难度的加大,价格的杠杆作用也趋于平缓。

3.4 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4.1 工业行业产出额比重的影响经过统计,以工业行业产出额比重对工业用水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可看出化工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7.5%到2000年的25.5%,产出额比重上升了18%;石油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6.3%到2000年的16.8%,产出额比重上升了10.5%;电力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3.9%到2000年的12.5%,产出额比重上升了8.6%;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4.6%到2000年的6.1%,产出额比重上升了1.5%;食品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3.5%到2000年的4.0%,产出额比重上升了0.5%;冶金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6.1%到2000年的6.8%,产出额比重上升了0.7%。可见,电力、化工(医药)工业产出额比重上升较快。而相反,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行业如纺织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34.7%到2000年的9.9%,产出额比重下降了-24.8%;机械行业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17%到2000年的11.2%,产出额比重下降了-5.8%。石家庄市建材行业从1986年到2000年发展比较平稳,产出额比重基本保持在2%-3%之间。

3.4.2 工业生产规模的影响 从历年工业生产规模对工业用水量的影响可看出,1986年市区规模企业个数为669个,而到了1996年市区规模企业个数下降为519个,其中不乏一些企业破产等原因,这些因素无不对工业取用水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2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成立于 1958 年,注册资金 9.8 亿元,日供水能力 36 万方,管网长度1250 公里,承担着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自来水供应任务,水源全部采用深层地下承压水,下设16 家子公司。2009 年,银川市市委、市政府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国内外有水务运营经验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转换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机制,提高供水行业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决定对原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进行改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 年 5 月改制后的公司正式挂牌运营,改制后公司名称为“银川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及持股比例为:银川市国资委持有 51%,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持有 46.55%,天津创业环保集团持有 2.45%。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具有铁路、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铁路铺轨架梁工程、公路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努力构建以工程、施工总承包为主业,水务、房产为多元的产业结构。相信与央企合作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水平上会有一定的提升。

一、供水企业进入市场探悉

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在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选择,但是,由于城市供水的天生自然垄断性,产品性质,市场范围、销售方式、价格政策等方面与其他工业企业有较大区别,注定在转换经营机制进入市场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经过特殊的途径才能完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要以盈利为经营目标,最大限度的追求资本增值,在企业生存的基础上,去追求更大的发展。供水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它的社会性和垄断性,更多注重的是社会效益,既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用水需求,还要满足供水用户对供水服务的需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和积累,为扩大再生产做准备。实现这一切必须为供水企业确定建立符合市场原则的科学的合理的水价调整机制,才能满足供水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条件。在水价机制未形成之前谈供水企业进入市场是空谈或者说是单方面的、形式上的,去年在参加北京水论坛上获悉,2009 年全国自来水生产企业亏损比例为 79%,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规模亏损供水企业的局面呢?水务企业以自然垄断方式独占区域内的供水市场,有较稳定的高度均匀的现金流,在金融机构有较高的信用,融资渠道畅通,即使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仍然能保持现有规模的正常生产经营。水价不到位是造成亏损的直接原因,没有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哪里来呢?只有靠政府、靠财政,我认为不能靠自身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企业不是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要使供水企业具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一点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调整机制,其次是深挖潜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实现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授予供水企业特许经营权,以协议的方式约束供水企业和政府的责、权、利,供水企业必须对城市供水承担起全部责任,政府为供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监督和服务,现阶段多数的供水企业,由于三权不分离,可以不计成本的完成政府应做的事情,没有各司其职。供水企业企业不像企业,政府不像政府,企业在干政府的事,政府在插手企业的具体工作。上述的中心为供水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前提是水价要形成调整机制,水价也要做到有条件的市场化,这样供水企业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水价的调整到位是供水企业增效的或扭转亏损局面的,具各扩大再生产能力的直接途径或根本源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的作用)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研究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要站在企业战略规划和实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着力转变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由原来的核算型财务转变为战略支持性财务,财务部门要提高日常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和企业高管一起,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正确定位,深刻理解企业战略,把企业的脉搏主动出击。作为企业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财务管理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活动会弓 I起资金流入或流出企业。

第3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一、掌握“三率”,稳定成本

原水漏失率、供水漏失率和制水率就是“三率”。在一个时间段内真正采用的原水量和处理水厂真正得到的原水量的差额与真正采用的原水量之比就是原水漏失率。在售出相同水量的情况下,原水漏失率越低,要的原水量越少,成本就越低,就得到了控制。在一个时间段内自来水净水厂的出厂水量与原水量之比就是制水率。在生产出等量出厂水的情况下,制水率越高,需要的原水量越少,成本就越低。供水漏失率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漏掉的水量和供水总量之比。企业的供水漏失率越低,需要更少的出厂水量也得到相同的供水量,从而降低了制水成本。努力降低原水失漏率,尽力提高制水率,有效控制供水漏失率是掌控成本的基本方法。

二、掌控成本,注重关键成本

1.控制原水成本,挖潜节流

想要降低供水企业的生产成本。关键在于在控制原水漏失率的同时,正确认识原水结构、减少购买原水的支出。采用一些传统做法,堵坝截流、河中挖河、井中打井,充分发掘提供原水的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投入科研创新,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

供水企业应加大对科技节能技术的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利用变频调速技术、软启动技术的新兴技术,节能动密封填料、微接触轴封等新型材料实现节能目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大节能产品的投入,使管理变得更为科学与准确。

3.改良自动化技术,及时掌握信息

企业加大对自动化的科研技术,对供水网地理信息建设,对供水设备的全面控制和供水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收集,加强系统操作的无误性,掌握设施系统的运转情况和耗能情况。

三、完善采购制度,把握采购成本

把握好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不仅能表现出企业的现金支出的减少,更能表现出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的减少,得到更高的利润,同时也表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加强。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的好坏与否十分重要。首先要创建公正清廉的招标工作制度,贯彻落实有关的管理规定进行招标工作。然后需要掌握正确的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提高采购效率。对于供货方与服务厂家,进行实地考核,加大考察力度,保证采购的质量,达到经济效益。

四、成本进行方位划分,实行精细化管理

1.设立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

某供水集团公司在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仔细核算目标成本。将目标分解到有关的职能部门上,确定各个部门各自对成本控制的责任与权力,建立完善成本掌控的责任制度。企业每一年要对经济指标进行分解检测,与上年度的状况相结合,排除个别因素,将各类指标如收入指标,成本指标等,用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方式发给各个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年终时依据达成的情况实行奖惩制度,构成一个全面的成本掌控系统。

2.创立严格的财务审批规章

所有财务支出都要录入财务预算中,禁止无预算、超值预算支出的发生,所有的预算支出在使用之前都要经过申请和批准。这种方法有益于费用支出前对预算进行控制,面对新变化而更好的确认支出的合理性,可以最大程度的把握预算超支的情况出现。

3.提高汇集、记录、传达、汇总和整理工作

要掌控成本需要数据的对比与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汇集、记录、传达、汇总和整理工作。所汇集和记录的数据要真实有效,准确齐全,这就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收集方式和记录的方法;数据的传达需要快速及时;汇合和整理需要有有效合理的规章来指导进行。这一串的工作能更直观的显现出成本掌控的成效,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五、尽力避开无用支付,重视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或无意导致的、存在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与显性成本相比较,隐性成本难以发掘,难以避免和量化。隐性成本存在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管理层的决策错误带来的成本大量增加,小到一张A4纸员工用于单面打印还是双面打印。重视隐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把握整体成本。

第4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为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配套措施,加强会计工作监管力度,规范会计行为和资本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海市自来水市南有限公司于2000年7月实施了基层财务总监委派制这一重要举措。一年来,财务总监按照市南公司经理室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对基层财务会计活动履行管理、监控职责,提升了财务管理层次,发挥了财务监管作用,为市南公司步入经济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做法

l.按条线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根据供水企业的特点,结合财务总监的经验与特长,我们将市南公司所属基层单位划分为三条线。第一条:制水系统及工业厂,如南市水厂、长桥水厂、泵站管理所、水表厂及阀门厂等;第二条:对外服务窗口及工程建设单位,如营业所、管线管理所、业务发展中心、养护公司、管线工程公司等;第三条:多种经营企业,如实业公司以及下属各企业。财务总监始终围绕着经理室的工作目标,对上述单位进行财务监管工作,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灵活机动,使之纳入有序的轨道。

2.制定计划,确立监管课题。财务总监根据分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确立监管课题。主要内容有:(l)盘活水表厂资产存量,赋予企业生产活力;(2)阀门厂厂房搬迁资金的可行性研究;(3)制水系统除本增效,为公司步入良性循环作贡献;(4)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变泵站设备落后的现状;(5)降低产销差,提升管理层次;(6)开展单项工程成本分析,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7)完善对外服务窗口单位的收费和结算流程;(8)协调解决管线公司工程决算不及时的症结;(9)多种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应纳入主业管理的渠道;(10)基层单位规范会计核算和资金运作方法的探讨。

3.深入调研,写出专题报告。深入调研是财务总监对会计活动履行管理和监管职能的基本做法,可用“听。看、问、写”来归纳。“听”:是深入基层听取企业法从会计人员及生产骨干对企业基本概况、生产经营活动现状以及财务状况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形式有开座谈会、参加基层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个别谈心等;“看”:是查阅会计报表、帐册、凭证等原始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从中分析会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评价企业经营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问”:是对“听、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从而理顺思路,“写”出专题报告。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以来,已向经理室提供了十二篇专题报告,为经理室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成效

1.盘活资产存量,增强企业活力。为盘活水表厂的资产存量,公司经理室委派财务总监对该厂的资产进行实地调研。水表厂共拥有固定资产1187万元,已提折旧368万元,资产净值819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净值541万元,占总资产净值的66%;校表综合楼和办公楼的资产净值424万元,占总资产净值的52%。经济体制改革使水表厂的人员和生产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幢大楼的利用率也随之逐年降低,每年还必须照提折旧,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占用了资金。鉴于上述状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水表厂闲置的房屋有偿调拔给公司,公司物业部门再将其向外单位出租;水表厂则通过部分固定资产变现的方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外省市水表联营企业,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再生产,从而盘活资产存量,增强企业活力。

2.强化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l)企业不但要想方设法开拓销售市场,更要千方百计及时收回销货款,产品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压储”,才能保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企业将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

水表厂2001年6月份应收帐款余额近700万元,存货近800万元,两项共占用流动资金正,500万元。应收帐款按帐龄分析;1997-1998年80万元,1999-2000年420万元,2001年194万元;按分布地域分析,青海、甘肃、内蒙古及宁夏190万元,云南、海南及广东100万元,山西、山东60万元,江苏、浙江、安徽90万元,其金额之多,地域之大,加上水表积压,造成了水表厂资金严重匾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针对上述症结,财务总监提出了下列措施:(1)对应收帐款进行信用分析和帐龄分析,适当调整外省市的销售对象,将主要销售渠道定为各省市的供水企业及有信誉的集团公司,如长春一汽、大庆伊春等。(2)建立激励机制,销售人员的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3)调整产品储备结构,抓紧对库存呆滞物资的处理。经努力,应收帐款余额逐月下降,存货周转率加速。

(2)营业所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的窗口,2000年底应收水费余额高达5900万元,其中:1999年前2,100万元,2000年3,800万元,巨额的应收水费严重地影响了公司正常资金周转。为了追回旧欠水费,营业所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各办事处根据供水区域将500元以上欠费单位列出清单,摸清情况,落实到人,负责追回。二是与欠费在800元以上的单位签订欠费认定书,各办事处的签约比例不得低于80%。三是所长室不定期地到办事处抽

查旧欠水费回收措施的落实情况。经营业所上下共同努力,2001年6月应收水费余额已降低到3,300万元,较2000年底减少2,600万元;1999年以前旧欠水费回收近430万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管线工程公司工程结算周期过长、结算速度过于迟缓的弊端,影响了该企业利润的真实反映。2001年3月底在建工程项目达200余项,在高达19,000万元的在建工程成本中,至少有60%是已竣工、待决算的项目。造成工程结算不及时的主要原因有:人员变动很大,影响竣工结算速度;审核人员人手紧。项目多,影响审核速度;施工企业竣工资料提供不及时。经财务总监调研分析,解决工程决算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必须提高编制竣工项目决算的速度和质量;对周期较长的工程实施接形象进度办理结算必须制度化;公司专业部门应抓紧办理工程决算的审核工作;对四个区域性公司的排管资金进行清理,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目前,四个区域性公司贴费排管工程项目的帐已理清,资金已划转。管线工程公司2001年l-6月已进行竣工结算的项目共二十二项,实现利润201万元。

3.降低产销差,提高管理质量。产销差是供水行业的一项综合性格标,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方面。产销差居高不下,一直困扰着供水企业。

财务总监对营业所的产销差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营业所售水量结构现状: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列售水量的前二位,占总售水量的85%,新建工房漏损水量和违章用水罚没水量列第三、四位,占总售水量的12.5%。分析水量漏损的主要原因有:(l)中心城区管网老龄化、管材质量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增多等因素,使爆管时有发生,漏损水量也随之上升。(2)检漏设备陈旧。跟不上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夜间查漏难度增大。(3)绿化面积增多,园林用水、消防用水及偷用水的现象增多。(4)公房屋顶水箱漏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5)排管冲洗水量未能及时收回,部分水表建卡工作跟不上。可见,加强表务管理和用水管理是降低产销差的重中之重。

为降低产销差,市南公司在销售、输配等各个环节上,全方位落实降低产销差的措施:(l)拟订水表管理办法,实施水表“户籍”管理;(2)设立“抄表电话联系中心”,取消“贴条”抄表;(3)加强对绿化、消防、动拆迁等的用水管理,加大无表用水和私接水的查处力度;(4)全力以赴查堵管网漏损,对城市输水管网进行地毯式普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网漏损;(5)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水费收入、售水量、单位售价和水费回收率作为营业所的主要考核指标。

2001年l-6月份共追补水量2466万立方米,计入民币918万元,产销差的实际完成数为17.3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8%,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5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供水管道;施工企业;营改增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自2011年国务院颁发《营业税改增值方案》起,就预示着“营改增”在我国就已经要开始实施了。而进行“营改增”的目的就是想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使其避免重复征税,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降低企业的发展税收成本,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本文将以某城市的供水管道施工企业为例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营改增”对供水管道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企业的调整提供应对方法。

一、“营改增”的含义以及背景

(一)含义

“营改增”是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的通知的简称,以在2012年元旦,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进行营增改试点为最初的开始,从而拉开了税收制度改革的大幕。

(二)背景

目前,我国的税制体系当中主要为两种税种,其分别是营业税以及增值税两种流转性税种。而且现今第三经济产业主要为营业税,而第二经济产业主要为增值税。并且增值税能够抵除或者扣除,因此,第二经济产业的税负比较轻松,而第三经济产业其主要为营业税从而不能够抵除或者扣除直接造成重复征税的情况发生,导致其税负相对沉重,并且还在发展上限制了第三经济产业。而且第二经济产业也由于两税共存,从而导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够完善,因此相对的也时常发生重复征税的现象,促使企业的税负上涨。而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制度方法,既对第三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又能够针对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进行优化改进且加以完善,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布局合理化,税收的征管制度得到简化,提升其税制的运行效率。

二、“营改增”对供水管道施工企业的影响

对工程的收入影响,在“营改增”前,合同收入中包含营业税即为工程收入。实施“营改增”后,合同收入为价外税,工程收入为扣除11%的增值税销项税后的差额,将会减少工程结算的收入。

(一)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1.“营改增”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1)材料费用。因供水管道施工企业的项目工程分散在全国各地,其材料市场都远离施工地点,因此材料的选购上只能够在小微企业采购,从而开取17%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难度较大,因此,材料采购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实际上比理论上的要小。

(2)人工费用。因供水管道施工企业的人工费逐年增高,人工工资占总成本比重比较大,且很难取得17%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从而增大总成本。

(3)设施费用。其主要内容为房屋租金以及地皮租赁费,因供水管道施工的性质决定而导致施工人员常年住在工地,因此就产生了较多的房租费用,并且物价飞速上涨和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其租金更为逐年提升。因此当不动产租赁费仍继续实施营业税征税的办法,成本将不能够获取可供抵扣进项税额,从而增加总成本费用。

2.补偿费用和协调费

其主要内容为征地赔偿费以及业务费。主要是指在征地过程当中产生的协调费。在征地的业务支出费用中,主要为协调费,按照现有的税法规章制度是属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不能够作为进项税抵扣,从而增加此类的造价成本。

(二)对编制标书的影响

因每个项目工程的特点不同,其分包比例也各不相同,从而进项税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应缴纳的税差额各不相同。所以在编制工程造价之前,必须确定好工程在中标后的分包比例,才能够在编制的过程当中精准的计算出税差额,从而计入工程造价。

(三)合同签订的影响

企业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必须保障合同的签订主体以及施工企业的名称相同,而且不能够以工程项目部的名义对合同进行签订,否则必然会导致取得发票的难度增加,从而造成无法抵扣的技术问题。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对供应商严格筛选

其主要是在营改增的前期工作过程中对有合作意向的供应商资格严格审核,核实内容为确定是否是一般纳税人。而在对合作供应商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的选择规模较大的一般纳税人进行合作,促使“营改增”后能够较多的获取可供抵扣的进项税额。

(二)灵活掌握采购时间的节点

目前我国的供水管道施工企业并未进入“营改增”的范围内,而在改革之前所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改革之后是不能够抵扣的,所以采购部门必须尽可能的对全年采购的时间节点做到精准掌握,并且非紧急必须的原材料和工程设备,也尽可能的推延至企业的“营改增”之后再采购,从而使增值税抵扣的政策最大化发挥出来。

(三)在合同中增加增值税的明细条款

要求收款方提供发票的种类和提供时间,而且标明是那类发票。其次,还得在合同的内容中明确规定。例如:收款方须在什么时间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在“营改增”之后管道施工企业的重要业务须与上下行的结算进度保持一致,防止出现结算分包未结算主包的状况发生,从而致使资金链紧张,促使当期的应纳税额暴增。并且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受180天内认证期的限制,比如收款方在开出发票之后采取邮寄的方法,合同中也须注明“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开出后多少天内到达付款方”。从而防止认证超过期限导致获取了进项税也无法抵扣的状况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仍为一个过渡期,不排除后期国家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因此管道施工企业在做准备的同时,既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又要在前期做好税收的筹划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节税意识以及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促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为企业发展成本的控制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在“营改增”的制度下,身为薄利行业的管道施工业才能够在日益竞争的市场当中生存,保障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增长趋势能够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勇.供水管道施工企业“营改增”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2).

[2]商建英.浅谈现代经济下“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以供水管道施工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32).

第6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一、监测对象及方式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按照统计部门制定的《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全覆盖监测。

规模以下工业中小微企业,进行抽样监测,按统计部门确定的方法,获取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数据。

二、数据采集及报送时间

全县中小微企业运行预警分析数据援引统计部门核定数据和第三方数据;由各乡镇汇总后的数据和各单位统计后的数据,于每季度10日前报送民营企业管理局经济发展股。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监测目的。利用经济运行监测的方法,能科学、准确的分析全县工业中小微型企业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有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县民企局,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省、市安排的各项信息采集工作。县民企局负责本县企业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汇总、上报工作。县统计局负责按季度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型企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统计调查队按季度提供规模以下工业中小微企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工商局按年度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工商注册时营业执照上确定的法定名称、商标等信息;质监局按年度提供中小微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和品牌等信息。供电公司和自来水公司按季度分别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的用电、用水量。国税局按季度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的工业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不包括商业增值税)的税收情况;地税局按季度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的城建和教育附加税、契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地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情况;商务局负责按季度上报工业中小微企业的出口创汇额。人民银行支行负责按年度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名录信息。科技局按年度提供工业中小微企业中拥有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高新企业信息和获得专利情况。农粮局按年度提供中小微企业中农业龙头企业等信息。财政局负责中小微企业预警分析工作经费。

各乡镇按季度提供本乡镇的工业中小微企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

第7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建工作,突出“以人为本,重点建设”的创建目标,整体推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供水行业成为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的中坚力量,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现就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予以汇报。

一、基本情况:

自来水公司是市属重点监控企业,1980年筹建,1984年正式投入生产,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有专业水厂两座、供水站一座,供水范围南至花园乡沙枣井,东至农十三师,西至石油基地,北至地区石材厂,日供水能力6万立方米,城区供水面积44平方公里,供水管网总长度88公里,供水人口14万人,供水普及率83%,水

质综合合格率100%,固定资产4860万元。 公司下设一、二水厂、供水站、一、二营业所、生产技术科、监察大队、办公室、财务科、中心调度室及哈水经济发展中心等部门。单位总面积78536.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28587.2平方米,绿化率达36.4%,硬化面积34487.02平方米,硬化率达100%,建筑面积23165.7平方米,29.5%.现有正式职工238人,企业管理人员21人,专业技术人员2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6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3%,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17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3%,汉族职工17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6%,维吾尔族职工39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6%,其他少数民族职工2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党员总数59人,占职工总人数24%,团员总数16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女职工14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61%,男职工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9%.

近年来,公司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企”的管理模式,并提出“质量第一、管理第一、服务第一、效益第一、创新第一”的五个一目标,不断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司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并在企业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于2001年7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在内部管理、优质服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的管理体系,企业连续6年受到市委和建设局的表彰

2000年公司取得了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这一荣誉,我们将荣誉变压力,对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各个支部(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细化,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优化单位内部细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力争用创建活力塑造每一个人,使提高全员整体素质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使创建目标细化、量化到每一个人,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见效益,出成果。

二、创建工作

(一)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领导,责任到人,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保证此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公司主要做到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年初调整了以党总书记为组长,公司经理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对此项工作总负责,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为一项系统工程,先后建立健全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工作实施方案,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化解到各个支部、各个部门,加大精神文明工作的细胞建设力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力争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的放矢。年初,我们将精神文明工作纳入到目标责任书中,对各项任务逐条分解,落实到位,并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做到优先安排、优先组织、优先投入,并贯穿经济工作的始终,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经济支持。

(二)党的建设

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党组织建设紧紧抓住“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整体队伍素质高,能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三)经济效益

公司始终围绕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抓管理、促效益”,按照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在“保质保量、安全供水”的基础上,连续几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55万元,创利润20.8万元.

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10万元,创利润15.8万元.

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8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39万元,创利润2.5万元.

(四)民族团结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与“”组织做斗争,积极维护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利用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职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2000年以来共组织民族团结座谈会4次,举办板报比赛13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板报比赛8次,并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五)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线,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学习和教育。坚持每月职工学习制,创办了技能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夜校,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会议精神,总书记“七·一”关于开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再学习的讲话。几年来,作为公益性微利企业,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三个代表”,免费为贫困职工、贫困单位铺设、改扩建自来水管线800米。

2、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以白衣天使为楷模,践行“三个代表”。公司领导身先士卒,带领职工奋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用行动诠释了勇敢的真谛,连续奋斗四天为骆驼圈子留观站铺设供水管线,各项工程的设计都达到了留观站的要求,保证了留观站按期投入使用,为抗击“非典”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3、不断进行学结,改进学习方式,几年来共组织政治理论培训班28期,业务技能培训9期,累计培训人数达207人,培训普及率达100%,分部门逐步对职工进行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并组织了测试。公司团总支积极发展团员青年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

4、组织职工开展深入、细致的《纲要》学习活动。三月是自治区第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为了深入、扎实的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活动期间,公司首先组织召开了学习《纲要》动员大会,让职工深刻、充分的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成立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领导小组,制定了公司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对学习计划做出认真安排,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号召全体职工争做“公民道德模范”和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引导公民身体力行,提高道德水准,并组织参加市委统一组织的知识竞赛,参加人数达86人,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二十字规范在企业深入人心,随着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的不断深入,有效激发干部、职工弘扬新风,争做文明事,两年来,企业职工共向社会困难群体捐款合计金额58000元,向扶贫帮困点定期送温暖、献爱心,累计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46000元。

(六)教育、科技、文化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1、企业逐年增加投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自98年开始,公司就逐步在办公、财务管理、水费查、收工作项目中推行自动化管理,同时,在对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水压变频调控管理中实施自动化控制,建立了国际互联网网站,综合楼竣工使用后,组建了中心调度室,实现了城市管网现代化管理,企业科技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大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建设。公司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和文艺节目,即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职工道德素质。几年来共举办《工会法》、黑板报比赛8次,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组织文艺汇演4次。2002年8月份,公司抽派了40名职工参加哈密市首届“双合

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碱业杯”社会运动会,又取得了好成绩,并荣获“精神文明建设”奖,2003年6月,公司组织编排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参加百日文化广场活动,获得了优秀节目奖。

3、坚持“教育是基础,规范是核心,机制是保证”的思路,深入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的学习和培训。企业以文明市民学校和业务技能政治理论学校为阵地,不断地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使人员教育形成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2000年,公司委托哈密地区技校对全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全脱产上岗培训。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按照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规范化操作员工培训工作,年初,拟定培训计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并建立员工档案,共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培训207人次,关键岗位职工持上岗率达100%。

4、为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每逢节假日,公司党政、工、青、妇均联合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并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受到了职工的好评。

(七)社会治安秩序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公司是市属重点安全保卫部门,为了做好本部门安全保卫工作,主要做到三个注重。第一,注重健全领导机制,实行领导责任制,确定各部门一把手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于水厂等重点要害部门做好重点防范工作,节假日期间安排领导带班,确保一方平安。第二,注重通过开展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使小区工作做到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事故、无群众上访事件、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丑恶现象。第三,注重做好“四五”普法工作,今年公司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党纪条规知识、普法知识的学习考试三次,合格率达100%,提高了职工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扶贫帮困是公司开展民族团结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公司对西山乡农场村、五堡乡引水工程和陶家宫草场村捐款、捐物达78000元,2003年投资5000元为西山乡农场村建成防洪桥一座,此举得到了全村上上下下称赞。

(八)道德风尚

结合创建活动,高标准、严要求,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开展创建活动,在创建工作中,认真推行了“讲文明,树新风”楷模工程和“三优一满意”活动,以创文明科室、创文明职工、创文明市民、创文明家庭为目标,公司先后投入近30万元购置桌、椅等教学设备,满足了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需要。

市自来水公司是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单位,为了努力争创窗口行业规范达标工作,公司把最贴近群众的一、二营业所做为重点创建窗口,以点带面,做了大最深入细致工作,两个营业所的软硬件设施都达到了文明窗口的条件。2001年8月,第二营业所被哈密市命名为“文明服务窗口”单位,为了扩大创建规

模和效果,今年公司将第一营业所作为创建文明窗口的重点,投入人力、财力、优化第一营业所内外环境,保证创建顺利进行。公司一、二水厂经过努力分别被自治区命名为“花园式水厂”和“绿化合格单位”。

在创建基础上抓好经济工作,用经济全力支持创建工作是我们在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经验。近几年,公司在抓创建工作的同时,经济工作也取得好成绩,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工作的协调发展。

1、坚决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优质安全保证区域内14万人口正常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出厂水压4公斤/立方厘米,全天24小时不间断加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高层建筑用水,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自2001年通过实施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以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强化供水管理、用户管理、水质化验等程序的规范化操作,不断改进和完善。2002年7月份顺利通过续评。

3、哈密地区重点工程之一的二水源地扩建工程今年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80%,完成工程投资1350万元,工程完工后,每天将新增供水4万立方米,将会最大限度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区居民的用水需求。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4、完成了陶家宫新户村、城郊乡大营门村、兵团农十三师等地城区管网改建、扩建工程约32公里,扩大了城区供水规模,而且也为全面深入兵地共建做出贡献。

5、公司在依托供水主业,拓宽发展三产新领域,在走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上取得了成功经验,相继创立了纯净水厂、养殖场、安装维修队等三产经济实体,效益良好。

为了使公司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在高度、力度、深度和广度上的重大突破,近两年公司先后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公司投资400万元兴建的综合办公楼,现在已投入使用,办公条件达到了现代化企业的标准,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内部管理也具备了现代化管理的雏形,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和细化,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在形式上、措施上更新,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深入开展典型人物、先进集体的学习,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我们以吴登云、杨忠贤、范恕玉、邹积华等“三个代表”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组织职工学习,在抗击非典中白衣战士英勇的精神,增强职工全局意识,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供水行业新形象。公司连续几年来被建设局党委评为“优秀党总支”、“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公司现有“文明科室”12个,占科室总数的88%,文明家庭138户,占95%。几年来,企业先后涌现出先进个人、优秀干部、优秀党员58人,其中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有4人次,受到建设局表彰的19人次。

7、“双拥”工作是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2001年,公司不仅和消防中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而且和市公安局达成协议,利用“110”报警联动服务功能,开办了“110”报警申告,两年来共接警256次,事故排查率达100%,推动公司社会服务承诺制有效落实。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是“双拥”工作的重点,是社会经济、兵役制度、军队性质互有联系,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几年来,公司接受安置退伍军人80人次,不仅安抚本人,更重要的是支援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稳定了社会。

(九)环境卫生好

单位内外部环境整洁、卫生、优美,环境卫生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公司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达6800余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办公设备全部更新,办公条件大大改善,重树了企业高起点、高标准的行业新形象。一、二水厂厂区整体布局合理,园林规划设计新颖,分别被命名为“花园式水厂”、“绿化合格单位”。单位住宅小区重新规划,安装了健身器材,管理有序,小区建设规范,是市级安全文明小区。

(十)管理工作

第8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一、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状况

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供求总量达475.51万,与上年相比,增加134.64万,增幅达39.5%。其中需求236.99万,增加70.95万,增幅42.73%;求职238.52万,增加63.69万,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

区域。珠三角地区需求177.14万,同比增加51.82万,增幅41.3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求分别为41.87万和17.98万,同比增加13.08万和6.06万,增幅为45.42%和50.77%。

产业。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为3.09万、113.25万和120.65万,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47.79%和50.9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43万,降幅12.18%,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2.46万和38.91万,增幅分别为40.19%和47.16%。

行业。制造业需求87.70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8.60万,社会服务业需求17.55万,三者合计163.85万,占需求总量的69.14%,同比增加55.37万,增幅51.04%。

单位性质。企业需求206.75万,占需求总量的87.24%,同比增加61.48万,增幅42.32%。其中,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需求居前两位,分别为74.49万和37.09万,占总量的31.43%和15.65%。

职业工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服务业人员需求量最大,分别为85.45万和74.41万,合计占需求总量的67.46%。

性别年龄。16-34岁年龄段是需求主体,达175.89万,占需求总量的74.22%;男性需求69.07万,女性需求108.64万,男性需求比女性少39.57万。

(二)求职

人员类别。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分别为58.91万、53.14万和57.24万,合计169.29万,占求职总量的70.98%。比上年增加37.47万,增幅28.43%。

性别。男性127.93万,女性110.59万,同比增加30.82万和32.86万,增幅为31.74%和42.28%。

年龄。16-34岁年龄段196.80万,占求职总量的82.51%,同比增加66.34万,增幅50.85%。35岁及以上年龄段41.72万,占求职总量的17.49%,同比下降2.65万,降幅5.98%。

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4万,占求职总量的74.31%,同比增加34.40万,增幅24.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1.28万,占求职总量的25.69%,同比增加29.28万,增幅91.52%。

技术等级职称。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为112.16万,占求职总量的47.02%,同比增加45.58万,增幅68.47%。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65.99万,具有技术职称的46.17万,分别占求职总量的27.67%和19.35%。

二、2004年广东劳动力供求的特征

2004年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运作属于正常状态,但有如下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增幅和企业缺工明显。

从第二季度开始,广东企业缺工明显。去年省劳动保障厅两次组织企业缺工调查,7、8月份调查了1138家企业,有普工缺口的395家,缺工企业面超过1/3;11月份,又调查了290家反映有技工缺口的企业,技工缺口人数占在岗技工的18.3%。同时,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而且大幅增长。一是供求总量。03年需求总量166.04万,求职总量174.84万;04年需求总量236.99万,同比增长42.73%,求职总量238.52万,同比增长36.43%。二是流动就业。2004年末本省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总量约600万人,新增量由2003年的47.8万增加到2004年的67.5万,同比增长41.21%。外省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达1600万人,比2003年的1300万增加300万,同比增长23.1%。三是广东新成长劳动力。据劳动力市场的数字显示,新成长劳动力2003年48.05万,2004年58.91万,同比增长22.60%。各类需就业的应届中专、中技毕业生,2003年15万,2004年25万,同比增长66.7%;大专以上,2003年17万,2004年20万,同比增长17.7%。

(二)行业、企业间需求增长失衡明显。

近三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95.3万个,大大超过上世纪90年代70万个的水平,2004年创记录达到105.4万个。但在行业、企业间,需求增加不是平均增长。比如,2003年第二产业需求81.66万,同比增幅136.21%,而第三产业增幅只有8.23%;2004年第三产业需求达120.65万,同比增幅49.17%,而第二产业增幅38.67%,比03年大幅下降。需求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的失衡。

(三)工资、综合福利对供求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在广东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完善,市场运作也已规范,因此,工资价位对供求的调控成为主导。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总量二十多年增长了86倍,与此同时,广东企业外来工的工资也在提高,2000年前广东外来工月均工资约在450元左右,2004年底达800元左右,但员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未能合理对应,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比,总体工资水平低100-150元。据组织对有缺工反映的1138家企业调查,有69.42%的企业普通工月均工资(含加班)在800元以下,而11月又对缺工状况没有改变的100多家企业回访调查,有54.70%的企业普工工资在600-800元之间,由于企业工资缺乏吸引力,老员工留不住,新员工又难招。去年据部分企业反映,有30%的员工流向长三角。据四川、江西等地区反映,近两年新输出劳动力有超过50%的流向长三角地区。

(四)劳动力供求结构错位更加明显。

广东企业缺工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结构错位,且表现越来越突出。从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数字显示:一是性别错位。用人单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男女工需求严重偏离,比例高达1:4,而劳动力市场男女求职比例为3:2。二是年龄错位。绝大部分企业要求招用18~34岁年龄段,尤其是25岁以下的,求人倍率达到1.16;而35岁以上年龄段的求人倍率均小于1,特别是45岁以上的求人倍率只有0.56。三是劳动力素质错位。对有技术等级劳动力需求去年76.96万,而求职65.99万,缺口10.97万;专业技术等级越高,求人倍率越大,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求人倍率是1.56、1.69和1.88,技师、高级技师是2.32和2.21。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对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从去年的调查看,有八成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50%的岗位要求具有初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熟练工。目前我省技能型劳动者约有400多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20.37万人,仅占4.26%。而“十.五”期间,据测算,我省劳动力市场中级工供需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缺口在100万人左右,劳动力市场技能型劳动力需求明显大于供给。

(五)劳动力区域分流日趋明显。

随着我国长三角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的局面,使劳动力的流向分散,不再像10年前那样大规模流向广东,也不会再现80年代广东的“民工潮”,当时在深圳,一般的企业一个岗位几十甚至上百个人应聘,这样的状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以后难以再现。2000年前在广东流动就业半年以上人员占全国1/3强,2004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了解,去年底仅北京(409.5万)、上海(398万)、江苏(1200万)、浙江(369万)、福建(591.1万)五省市的流动人员总量达2967万人,已经超过广东省2200万现有总量近700万。可见,这种分流对广东企业招用工影响很大。据企业反映,近2年36.96%流失的技工和29.81%普工离开广东,分流到其他省。同时,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扶持力度的加大,务农收入显著提高,如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创下1997年来的最高点,从而使当地农村劳动力务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导致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更多地选择就地就近就业或务农。

三、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几个问题的反思

从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和企业缺工问题分析,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关于工资调整问题

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工资标准是缺工的一个关键因素,员工的劳动报酬要与其创造的产值相适应,与自身的劳动价值相对应。如果低于其劳动价值,将极大地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归属感;如果过高,势必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竞争力削弱,企业很难生存;所以调整企业员工工资必须二者兼顾。这里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工资调整空间基本没有的企业,企业缺工问题要解决是很难的,从政府的角度,也很难帮助,这类企业只能逐步退出市场;二是有工资调整空间的企业,但为了掠夺员工的劳动价值,不积极甚至不愿意调整员工工资,价值与工资严重偏离,这类企业,政府应干预,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公布合理的工资指导价位,促进企业提高工资;三是对混淆员工工资结构,将加班费也计入最低工资标准,或加班不发加班费,拖欠克扣员工工资的企业,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纠正,保证员工合法工资的权益;四是加强在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提高员工集体谈判能力,通过工会工作,帮助员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二)关于教育培训问题

人才的培养教育要突出实际效果,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一是培训与市场需求要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完成。目前不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市场又缺乏所需人才,这是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体现。因此人才的培养教育要加强规划,要有前瞻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比较长,要加强对产业结构升级中可能短缺的工种预测性研究,提早制订培训计划,在市场变化中力争主动。二是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省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其他的一些省份,有技能、具实操经验的人才尤其短缺,而我省已属于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快,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为此我们必须全力搞好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欧美发达国家投资的企业比较重视员工培训教育,而国内有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一些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不太重视,所以这类企业缺口比较大。按规定,企业的培训教育经费投入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不少企业达不到这个标准,由于企业不重视内部员工培训,使企业缺工问题增大,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难于提高,因此要很好引导企业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三)关于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改造的问题。

根据当前世界企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缺工实际,要使企业缺工问题有效解决,企业一定要加强技术升级改造,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品牌发展道路,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减少用工量,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型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这样可减少缺工压力,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可发挥当地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四)关于提高招用工现代化水平的问题。

要加强改进招用工手段,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远程可视招聘系统,实现招聘服务手段的多元化,消除劳动力市场中供求信息不联接现象,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科学的方法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进行分析预测,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也是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好办法。

四、2005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走势判断

(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力需求有所减少。

从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预计05年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主要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保持增长,但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特别是国际油价飚升后的走势及其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不变。就国家政策看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财政赤字规模的减少,投资增长速度的控制,仍然是政府高度关注的方向;三是广东社会经济投入增加。广东取消农业税,要减少三十几个亿的收入,最近考虑取消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一切费用,测试估算增加投入60个亿,另一方面环保规划执行完成也要花费2000多个亿。综合这些因素,省统计局预测,广东2005年GDP增长在11%-12%左右。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会有所减少。按照一般规律GDP增长速度在10%,新增就业岗位约60万个。如果今年广东的总体经济增长在10%-12%,劳动力需求量将比去年减少,供求矛盾也相应缓和。版权所有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加大,结构性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据预测,到2010年,广东制造业的九大产业中,传统产业占了三个,其他都是新兴技术性行业,对劳动者素质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使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

第9篇:供水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供水公司作为X地区唯一一家自来水生产企业成立于1993年10月,是一个以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矿区生产、生活饮用水处理、输送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下设九个部室,六个水厂一个供水管理处、五个辅助生产单位。另外拥有水质检验中心、水表检测中心等两个检测机构,其中水质检验中心获得省级质量认证单位。公司拥有水源站11座、配水站两座,单井142口,集、供水管线270KM最大供水能力为19万m³/d,拥有固定资产3.02亿元。现拥有职工969人,其中技术人员207人,占职工总数的20%,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专业化供水队伍。

供水公司在成立12年以来,坚持以“优质供水,满足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多种经营市场化为发展格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有利于地区利益、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增收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对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改造。不断完善生产运行和管理机制,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坚持实施“以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赢得市场,以质量持续改进求得发展,以优质服务争得效益,以严格管理创行业领先”的质量宗旨。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项基础工作日趋完善,不断满足地区生产生活对水质的要求.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9693万元,实现内部利润56.3万元,几项主要供水考核指标保持了较高水平,管网压力合格率达到100%,水源出口水质合格率达到了98%,服务客户满意率100%。

本文就地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承包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全局生产经营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各单位都以节约用水为突破口降低成本,至使水量呈现下滑趋势;折旧补贴的逐年减少,再加上水资源费、物业管理费、人员工资不断增支的严峻经营形势。分别从强化企业制度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素质、技术管理、职工素质管理、质量管理,五个方面论述了供水公司提高服务质量的几点新举措。

一、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依其资本结构划分分为多种形式,现代企业就算建立起来了,企业必须在具备科学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过改制理顺公司外部各种经济关系,建立企业 法人财产制度,使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通过改制正确处理好产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关系;通过改制确立明确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呢?

首先,从克服我国现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企业的机构设置,加强企业机构改革,建立严格的责任体制。

过去自来水行业想来被人们视为铁饭碗单位,从各种渠道进入企业的人员较多,使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长期以来的行风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首先企业可以根据每位员工的素质和特长,以定岗定员,富余人员下岗分流等形式,在企业内部实行减员增效;其次成立主产业以外的股份制或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这样即可以减轻企业自身的包袱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供水企业根据其特点应制定“以水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采取转让一部分给职工,构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产权明晰,风险共担的股份制公司,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中做出有益的尝试。

供水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大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并按照“产权清晰,理顺关系,科学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将机关原有30多个科室精简成14个,调整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公司组织结构,还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打破企业生 产经营的旧模式,企业精神焕然一新,机制运行显示出新的模式,公司各部门、水厂按照新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各尽其能,有力保证供水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的完成。

其次,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上,依据《公司法》制订公司章程、章程细则及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建立现代企业的过程中,供水公司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总数达22类50多项,使各方面的管理均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运作有序,管理到位,形成严格按照制度管理的作风。

再次,供水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容易受到非议和责难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供水企业做任何事情,谈任何发展都是举步维艰的。在建立现代供水企业制度之初,就要明确树立全体职工的服务观念,要使自来水企业内部人人都有服务市民得意识。不断提高水质,以对用户服务质量的好坏考核职工,以服务业绩的优劣考核管理人员,创造出一个人人重视服务的氛围。

服务是现代供水企业的生命线,而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稳定而良好的供水经营业绩是受益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结果。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除了理顺外部经济关系外,还要把主要工作归结一点:通过改革,深化管理。企业每年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使企业运作高效率、高效益。这些年,人们常常把地区副业同低效率、低效益联系起来。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作为供水公司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把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摆在日常工作的首位。通过深化管理,使企业内部工作运作有序,管理严格到位,按规定程序办事,把职工工作表现同工资奖金与签订劳动合同直接相关,使每个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强化生产管理工作 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作为专业化的供水企业,抓好供水的生产运行管理,是始终不能放松的中心工作,无论从为社会服务还是确保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经济平稳优质供水对于供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采取措施,实现供水的经济平稳运行。要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合理的运行方式,实行以销定产。生产、技术及营销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水源规模及水质状况,制定经济合理的运行方案。实现供水的平稳运行,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岗位工人责任心的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定,确保各想制度规程真正得以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确保优质供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及生存发展。因此,要根据国家质量体系标准制订水质指标,认真做好水源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层单位必须确保水质所要求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全面开展以安全优质供水、节能降耗为目标的规范管理。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制订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加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水质意识。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故障发生频率。

三是优化供水调度。对于多水源、多水厂、多泵站格局的供水企业,输水管线状况复杂,对供水调度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统一调度,以保障安全供水。

四是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施低成本战略。不论何种企业,管理都可以出效益,特别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供水企业,成本控制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抓管理,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来分流人员,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重要工程可通过公开招标而达到物美价廉;另外对各科室、基层部门实施不完全成本核算,消除科室、基层部门生产经营中的不可控制因素,通过对可控制的成本因素进行定期核算,并采取横向、纵向的方法进行对比,为考核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供水公司就是把成本控制作为管理的关键要素来抓,2001年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抓好成本控制,逐月考核,奖惩兑现,降低能耗、物耗、漏耗,大力节省管理费用、修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当年节约成本180余万元,2002年又将该方法推广到营业环节又节约营销费用30万元,2003年又在维修环节推广该方法又节约维修费用140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改革,公司的各项费用逐年降低。

三、加强技术管理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实践中早已得到论证。供水企业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是难以保证和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当今水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合理地开发,科学地配置水资源显得尤其必要。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先进设备,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开源节流。积极引进消化先进的制水工艺,提高水质综合合格率,旨在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杜绝以水为渠道的疾病传播。第二,建立供水管网压力的自动监测系统,准确掌握管网压力变化,努力实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城市供水系统自动化管理,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趋科学合理。第三,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完善服务。作为供水行业,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抢修及时性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线,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成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性循环,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推动技术进步,作为供水企业还应有计划地更新陈旧老化、低效高能的设备设施,有计划地对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泵房进行扩建改造,使制水能力更加安全可靠;采取多种措施,对加药、加氯方式进行改造。在进行制水工艺技术改造的同时,动员全体职工进行技术公关,广泛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有力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管理自动化。

供水公司按照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及国家新颁发的企业标准,供水公司组织各类专业人员完善、修订了管理、技术、工作“三大标准”。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要求,建立了全面质量保证,优质服务保证,监督和安全生产保证三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实施管理手段现代化,供水公司还投资近千万元,按照先进、科学、适用的原则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生产调度、水质化验分析、营业售水、计划统计、财务、设备、目标管理、工资管理、信息收集以及组织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广泛实行现代化管理。先后对各水厂进行了泵房机组的改造,收到的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职工素质管理  争创文明企业

提高职工素质是搞好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把职工素质教育紧紧抓在手上,是建设文明企业的基础。首先,不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结合地区供水生产经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划。做到内外结合,有计划方案,有基本教材,有教育制度,有主题活动,有检查验收,有总结评比。二是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职工中广泛进行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和企业发展史、企业精神等教育,把职工的思想凝聚起来,引导职工把国家、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命运融为一体,增强责任感。针对职工“保持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情绪,突出抓主人翁精神、服务宗旨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座谈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到不断深化承诺服务制度。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职工的职责,进而树立正确人生观、是非观和苦乐观,自觉能动的实践承诺服务内容。同时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与议的结合,引导职工摆正作好本职工作与文明行业建设的关系,找准位置,自我提高。三是教育职工增强省会意识,服务意识,创建意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为主线开展活动,适时组织职工向希望工程和灾区捐款、开展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引导职工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四是狠抓业务技术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即能锻炼职工队伍,又能增强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和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方面,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居安思危。深入开展法纪教育,组织进行国家及行业法纪、法规学习,加强纠正“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使领导班子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法律等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这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提高供水企业领导班子素质不仅对企业自身兴旺甚至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供水企业安全生产、优质服务水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而且与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供水公司始终把抓职业道德建设,树行业新风作为创建文明行业的重点,把“群众满意、用户方便、社会称赞”作为检验创建工作成效的标准开展工作。

一是重视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和表率作用的发挥。供水公司强调各级领导即是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更是直接实践者。供水公司先后指定并落实了《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及处理办法》、《关于加强总公司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等多项制度和措施,深化了领导干部的创建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作好表率。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创建和优质服务水平。供水公司根据形式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先后开展了“敬业、爱岗、创优”,“爱中华,爱企业,爱岗位”,“爱企业,树好企业形象;爱岗位,树好工人形象;爱职工,树好干部形象;爱用户,树好行业形象”,“学《决议》,强化职工素质;创优质,树好企业形象;比奉献,争做文明职工”,“学决定,深化企业改革;学标准,强化企业管理;树形象,创建文明行业”等主题活动。通过努力工作,优质服务,保证安全供水,达到了领导放心,用户满意,对于推动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供水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安全生产意识和规范化优质服务都有了很大提高。

五、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供水质量

根据全局生产、生活用水的特点,满足用户质量标准,成为供水企业的历史责任。从自来水行业特点来看,用户对供水企业没有挑选的余地,也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供水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所以供水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着地区职工和企事业单位用水情况,也是企业供水事业的自加压力,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职工、提高职工、保证供水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成共识,确立“一切为了顾客、确保优质供水质量”的质量方针,把满足拥护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追求。

为了实现质量方针,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职工培训、调研等方式培养技术人员,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应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教育制度,把重点放在业务能力提高上,放手让人才发挥。

为了实现目标,不仅要有超前的规划和先进的设备,还必须有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作为保证。当前和世界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在我国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供水公司以于2001年12月6日通过了北京三星质量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标志着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以开始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按照ISO9000标准,根据行业的特点和生产实际,供水公司选择了GB/719000—2000idt ISO9001:2000标准,于2001年8月14日制定颁布供水公司《质量手册》以确保水质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此基础上还组织编写了程序控制文件,其中包括程序文件14个以及相映的质量文件表格。

通过开展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理顺了部门之间、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营活动之间接口关系,规范了 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记录,以贯彻实施ISO9000认证为契机,把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确立了质量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供水将ISO9000工作与实际生产工作切实结合起来,以认证工作为主轴,使管理与生产两个轮子能够同步运转;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建立了一个体系,那就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人员、技术、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培养了一批懂得质量管理的人才队伍,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实践可以证明,ISO9000是高级管理工程师。在ISO9000的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下,那种长期困扰企业的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了;生产经营和对外服务水准都上了台阶;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及应急处理恶劣水质的生产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出厂水浊度一般都控制在0.5NTU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