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热电联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目标,总结了热电厂企业信息化建设MIS系统的必要性和目标性,阐述了热电厂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功能模块的组成、关联以及扩展性,达到热电厂轻量级MIS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有效应用,使热电联产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对部门工作进行权责明晰,逐步向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发展,提高全厂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益。

关键词:热电厂信息化;生产管理优化系统;MIS系统;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9-0013-03

一、热电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意义

目前热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热电厂的生产过程比发电厂更为复杂,保证供电量的同时,更要保障供热量的稳定运行与增长,科学合理的生产效率是热电厂运作的基础,对全厂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是经营的关键。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MIS系统尤为突出。使厂各级管理层及全体员工能够实时对全厂当前各部门、各班组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对整体生产过程进行逐级控制,把全厂人员紧密围绕在节能环保增产增效的大主题下进行生产活动。

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特点:(1)以热电厂业务分析为基础;(2)以成本控制为核心;(3)以设备为基础建立资产树,实现设备多层次关联管理;(4)加强信息的共享性;(5)提供全面文档管理;(6)突出行政管理的便捷手段。

二、热电行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热电厂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必须适应热电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过程,对热电厂的工作进行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部门工作进行权责明晰,逐步向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发展,突出生产的管理。通过该系统对经营生产和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采集、汇总、统计、分析、管理,以辅助热电行业决策人做出周密、准确、科学的生产经营计划,最终实现推动生产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三、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目标

热电厂全厂信息化建设的关联性业务多,实施周期也较长,一般可采用分阶段实施、分布式部署,最终达到全厂覆盖,力求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低。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信息化基础设施、机房设施的可靠性建设;(2)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低成本;(3)信息化维护的低成本;(4)业务功能划分清晰;(5)信息集成与关联性良好;(6)用户操作与体验良好;(7)系统稳定,应用简单有效;(8)系统功能扩展便捷。

四、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的组成

热电厂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全面涵盖了运行检修生产部门、燃料管理部门、物资设备管理部门、行政办公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组织结构,使涉及到全厂生产管理过程的各活动业务信息都集中在一套生产信息系统中,具有分散经营、集中管理、分级控制、权责分明的特点。

各部门间是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责,但从整体的生产过程而言都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运行部人员发现设备出现缺陷时,就需要及时让缺陷的信息传递到检修部门,检修部门再根据该缺陷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检修方案,涉及到设备更换时需将更换设备到信息传递到物资部门,有时无备品备件时,则需要进行申请采购,最终使用备品备件进行更换,整个过程流程清晰、权责分明,信息的转递及业务过程的实现是保证正常生产的基础。

功能划分一般遵循公共信息与职能部门信息、各专业业务的划分原则,集散管理。依靠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集中管理分散的业务功能模块。

(一)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主要包括有:信息浏览、任务提醒、权限配置、人员管理、操作日志等。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起到信息中枢、业务跳转的作用。

(二)办公自动化

主要包括有:电子邮件、信息、通讯录、工作流审批、收发文、文档管理、网络硬盘等。满足日常办公的信息流转需要。

(三)生产运行管理

生产运行管理是热电厂的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一块业务功能。涉及的生产专业也较多,有热机专业、热控专业、电气专业、化学专业、燃料专业、检修、设备、班组等方面。运行管理模块为MIS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

主要的功能包括有:两票三制(交接班运行日志、定期试验、定期切换、工作票管理、操作票管理)、设备消缺、班组管理、生产报表、燃料管理、安全管理、DCS/ECS数据实时显示(含历史曲线)、热网管理等功能。

(四)视频监控管理

接入全厂视频监控录像系统,实时监控全厂生产现场、厂区、周界等重要位置的监控点,杜绝隐患事故的发生,并且可对历史时段的录像进行回放查看。

(五)资产管理

热电厂属于一次性投资较大的生产型企业,运转设备量大,所以对于资产的管理也尤为重要。以发电设备(三大主机和各种辅机)为管理对象,围绕设备台

账,以设备编码为线索,以工单为主线进行功能集成。

主要功能包括有:电厂标识系统、设备台账、大小检修管理、备品备件查阅、安全及可靠性管理、资产检索、物资采购仓储管理等。

物资采购仓储管理即备品备件管理,对于热电厂的备用物资、易耗品物资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物资申请、物资采购、物资入库、出库、工器具、统计报表、劳保用品管理等。

其中备品备件管理与设备管理进行数据共享。

(六)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是管理运行中的设备,主要功能包括有:基本系统、设备台帐、日常维修管理、运行管理、设备附件管理、文档资料等。

(七)行政经营管理

包括有多个专业方面,如人力资源、工资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网上考试培训系统等,视热电厂当前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以及用户的需求,但相对于热电厂的生产性质而言,这些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应以业务简单,实用有效为原则。

(八)系统接口

软件系统的实用性不仅体现满足热电厂实际生产业务需求,而且随着电力行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系统能够适应更多业务需求的变化。所以在规划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软件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比如用户提出电子邮件能与外部邮箱能对接;电子邮件、工作审批能有短信通知;门禁考勤管理;食堂饭卡消费、集控室远程订餐、远端VPN通道接入管理等。规划设计时要有前瞻的眼光,系统性考虑当前设计会对后续的可预期扩展带来的问题,必要时预留可靠的接口,供后期的功能扩展。

五、结语

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目标的方案不应该是一个,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为了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案,有时需要研究与实现目标有关的限制性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改变这些限制性因素,就能实现期望的目标。识别这些因素,并把注意力放到如何克服这些限制性因素上去,就可能探索出更多的比较方案。

至此,全文分析了为满足于热电厂实际生产需要的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的规划与组成,仅对宏观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规划设计、实施热电厂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时,必须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以服务于生产需要为核心,需求分析准确到位,尽量做到建设及维护低成本、功能针对性强、业务精简、操作方便、易于扩展性等要求,充分结合热电厂的特殊化行业生产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实用强的优化解决方案。

以作者多年参与热电厂实际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的实践经验来说,当前热电行业的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同时也有部分热电厂的信息化整体性不强,存在较多的信息孤岛,数据共享困难,这给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热电厂实施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时,应以自身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生产管理为重,行政公共管理为辅,力求系统运行稳定,功能简单实用,数据共享程度高,操作灵活简便,做到小而全,短期内不应一味追求单一功能模块的无限扩展,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整体MIS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周期、成本代价、员工素质、管理制度等。所以在全厂信息化建设前必须注意这些方面,体现生产管理优化MIS信息系统信息处理手段的实际价值,为热电厂的实际生产提供良好的支撑,提高全厂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振玉.基于ERP电厂MIS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硕士论文,2005.

[2] 章政海.电厂MIS建设探讨[J].电力信息化,2004,(9).

[3]云南省电力设计院.电厂MIS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归纳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4]张立厚,等.管理信息系统(MIS)[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第2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智能电网;电气-热控一体化;构架

1、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高速双向通信、集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及控制方法建立起来的智能电网,实现了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及经济性能,智能电网主要包含激励、自愈和包容用户、提供用户需求及抵御攻击、允许各种形式的发电设备的接入等特点,为电力市场的开启及优化资产的配置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及自动化的特征,其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在其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调度及用电,实现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电力企业要想搞笑的发展,发电厂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必须也不断发展。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火力发电布局,其允许各种类型的新能源的使用,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化电厂的发展,对火力发电厂的控制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出,智能电网建设也将促进节能调度和绿色发电技术的发展。

2、火电厂现有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电气、热控专业的分离

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发电厂自动化建设需要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现在热控自动化与电气自动化都独立的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功能出现重复建设的浪费,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优势也被局限,如图1所示:

图1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现状

信息化的建设与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没有有效的结合,与生产管理相脱节,电厂的整体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也就导致了电厂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缺乏精益化的管理,给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智能电网的发展不相适应。

2.2电气自动化

在装置功能及其性能方面,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的进步较大,但是各部门只对于自己相关的领域不断进行自动化建设,对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环节缺乏建设的力度。电气自动化包括的环节较多,涵盖了ECS、NCS、电量计费、故障录波、保护装置、厂用电管理及自动装置等,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在信息的集成、控制等方面达不到要求,最简单的电能平衡实现起来都较困难,导致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电气自动化系统也没有与热控系统在信息共享方面形成统一,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热控自动化

近几年,热控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较快,但主机的控制范围没有较大的变化,在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方面的变化最大,由以往分散的控制变成相对集中的控制。随着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大,设备对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大,在设备状态分析环节,提供了装置状态数据。在DCS中,逐步纳入了耗差分析系统及机组性能计算系统,为管理人员及运行人员提供了参考数据,系统的配置也变得简单,数据的可信性增加。随着机组经济运行和电网调峰的需求,各发电公司逐步对机组优化控制进行推广,在DCS系统中,机组优化控制功能也逐渐融入。热控自动化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主厂房DCS控制与辅助车间控制没有统一,依然相互独立,如图2所示。没有形成较好的信息互通,在信息共享方面尚未完善,对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十分不利。

图2主机与辅助车间热控控制系统

2.4电厂信息部门对电气、热控自动化的业务界限不明确

由于对电厂信息化及自动化各自的业务范畴没有明确,导致部分工作出现重复或者管理方面的真空。自动化建设没有真正的服务于信息化建设,造成电厂的信息化发展缓慢,数据精确度较低;对电厂生产过程及生产管理方面,信息化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盲目的从自动化系统中提取大量的数据,造成系统信息的不稳定。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信息人员及自动化人员要考虑全局,构建数字化电厂的蓝图,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或业务重复的现场,这样就不至于使大量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效果。此外,电气、热控自动化在业务需求方面,其流程还不够完善,需要进行重组,这样信息化及自动化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技术的实现

3.1火电厂自动化建设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目前,火电厂的自动化发展还较为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的管理层及权威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一现状进行调研,综合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与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套适合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规范及标准,对一体化的实现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将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提高火电厂的经济运行,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电气-热控自动化一体化控制方向

为了应对电力市场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火电厂自动化水平就要提高,火电厂必须抛弃传统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与热控自动化系统分离的模式,从全局出发,将火电厂的整体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监测系统与各独立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电气、热控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热控主机、辅助车间一体化控制的实现;电气-热控自动化系统过程信号的处理等。

3.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实现方案

要实现一体化控制,需要将拓扑结构的网络控制器设计及数据库管理进行升级完善,以解决电气、热控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概念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控制层、厂级管理层、控制管理层几个部分,并留有电厂MIS与到调度的接口,该方案主要根据电气与热控两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电气与热控的设备状态及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层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电厂控制的需求,由各种控制器与相应的电源装置及通信装置组成,实现了对基本功能的控制,使现场总线设备的信号及通信分离开来。控制管理层主要功能是对个工程师站、历史站及操作员站等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在该控制层的控制管理主要针对大部分高级控制机设备故障的诊断及分析。厂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机组之间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给外系统所需的信息及数据。新方案在成本的控制、设备运行效率、数据的共享、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是值得去推广的技术。

结束语

电气、热控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构建,使NCS功能、ECS功能、现场总线设备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独立控制的局面,实现了控制系统对全厂信息、数据的共享,有效的提高了火力发电厂的运营效益及管理水平,为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贺伟,王淳,赵耀.浅谈大型火力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J].科教导刊.2012(6).

[2]姜国军.浅谈火力发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1).

[3]郑智武.火力发电厂厂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

[4]魏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第3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4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火电厂;热工仪表;控制电缆;优化措施

前言

在现代火电厂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中,必须加强对于火电厂热工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的研究与实践,在综合各种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火电厂热工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的智能化、科学化、高性能化、一体化发展,为火电企业的生产与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

1 火电厂热工仪表设计优化措施

火电厂热工仪表主要由管路仪表、程控仪表、地表计等设备组成,通过电缆将各种设备连接形成回路或系统,实现对于各机组设备的检测、调节,有效提升了各种设备的可靠性与利用性。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是为火电厂生产工艺服务的,加强对于相关技术应用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提高火电厂的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升了火电机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1.1 火电厂热工仪表故障特性分析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火电厂热工仪表系统中应用的不断完善,对热工仪表故障诊断及排查提供了详细的数据信息资源。在对热工仪器仪表系统故障进行检查过程中,检修校验人员应对故障发生前后的相关特性参数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进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故障类型的准确判断。对于火电厂热工仪表的故障问题,DCS系统中的自动控制记录曲线是仪表运行工况和故障特征的重要数据信息,校验检修人员要详细分析和提取记录曲线中的相关波动数据信息,尤其对于无规律可言的混乱波动特性工况应非常重视,以便为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仪表检修校验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热工仪表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中,自动化系统比较复杂,同时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热工测点分散距离比较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并且周期比较长,这就需要我们在安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准确。

1.2 火电厂热工仪表设计优化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技术上

(1)设备智能化,在现代电力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火电厂热工仪表中的各种设备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监控,借助先进的电子及计算机管理系统,配置先进的智能型机械仪表与精密元件,从而实现对于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2)技术高新化,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了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热能工程技术与控制理论,实现了对于火电机组运行中相关热能与电力参数的科学监控与检测,自动化技术趋向于高新化发展。

2 火电厂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

总结多年的设计经验,电缆优化无非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现场设置接线盒合并电缆、现场配电、电子设备间分散布置,设置远程IO以及采用现场总线。

(1)基于合并电缆原则的优化方案

目前,通过各方调研,包括对国外电厂参观调研的结果,通常做法都是在现场设大量的接线箱, 通过物理区域同类型信号的合并,采用大对数或多芯数电缆将信号接至控制系统。针对这种情况, 在广东省某百万千瓦燃煤电厂的设计过程中,前期对锅炉区域和汽机区域规划了大量的开关量接线箱,同一工艺系统内的各个阀门状态反馈和指令信号接至同一接线盒内,合并电缆后送至同一个 DCS 机柜,由于 DCS 是按工艺系统划分,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同一接线盒内电缆的合并效率最高。

(2)基于分散配电原则的优化方案

由于目前电动装置均采用一体化设备, 所有的配电箱不再设置控制功能,仅配电而已。 当配电箱采用集中布置方式时,电缆数量大,敷设工作量大,对桥架的占用量也大,非常不利于设计优化。 通过对国外电厂的调研,发现也采用了就地分散配电的方式。由于这种分散配电方式是近期才开始推广, 目前还没有在施工图中实施。 这种方案的实施也会引起配电系统切换设备投资的增加,但安全性也会相应提高。

(3)基于电子设备间分散布置及远程 IO 应用的优化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DCS 厂家的高速数据总线的通讯距离均能满足在主厂房内分别建立锅炉、汽机电子设备间的物理分散要求。 火电行业常用的DCS 厂商的I/O 模件均能够适应 0~40℃ 环境温度,5%~95% 的相对湿度 , 振动达到 0~200Hz,0.75G, 完全能适应汽机房振动较大的环境, 抗电磁干扰符合CE 和 IEC 标准,各 DCS 厂商的I/O 模件抗物理干扰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完全符合在锅炉房及汽机房就地建立电子设备间的要求。

分散控制系统(DCS)物理分散可采取电子设备间(DCS 控制站) 分散布置及采用远程I/O(站) 等实现。 分散控制系统(DCS)物理分散涉及到通讯和抗干扰条件 、远程 I/O 和远程控制站应用等。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电子设备间的分散布置以及远程I/O的应用对减少电缆量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4)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化方案

现场总线技术从根本上彻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物理分散。根据现场总线的定义:现场总线(fieldbus)为:“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双向、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的应用原本是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 但是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电厂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电缆。 虽然节省电缆不是它的初衷,但实践证明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之后,确实节省了不少电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采用串行通信技术,这个是现场总线节约电缆的根本。同一个设备,有多个 IO 点,常规控制系统中采用的是并行传输,每个 IO 点都需要一对电缆芯来传输。 但是采用现场总线之后, 多个设备的多个信号信号可在一根电缆中进行并行传输,大大节省了电缆的用量。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辅助车间到主厂房均有大范围的应用案例。 例如,广东平海电厂化水车间常规电缆只用了 3.5km 左右,算上通讯电缆后,电缆量也不过为常规电厂的 15%, 而常规电厂化水车间电缆用量在 36km 左右,当然,这其中最显著的是电缆桥架明显减少。全面应用现场总线技术, 不仅能大大提高电厂的数字化水平,也能很好的节约电缆的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火电厂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中,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是其正常运转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电力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这些优化方案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热控专业采用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的精细化设计对于节省电厂建设投资以及节能减排起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GB 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电力行业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 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5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发电企业 业务流程管理(BPM)一体化 信息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和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开始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整合,经营重心已经从生产安全逐步向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倾斜。

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业务整合全局考虑的管理模式,覆盖企业内的各种设备、人员、日常应用系统、桌面应用系统等内容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管理运作。

一体化管理是在发电企业部署信息系统时,从基础的设备编码或者KKS 编码管理,到控制系统上层的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以及厂级管理信息系统(MIS),由此三方面将发电企业内部的设备、运行及经营整合为全局考虑的信息系统。

1 BPM 业务流程

目前,国内各大发电企业开始加强内部业务单元的业务协同,推行采购和销售两端环节的集中化管理,并加强管理体系的整合,纷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主题,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

通常以Internet网络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数据的同步、业务实时监控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升级优化。BPM 不但包含了传统“工作流”的流程传递、流程监控的范畴,而且突破了传统“工作流”技术的瓶颈。

BPM 管理理念的推出,是工作流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并且给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业务流程管理(BPM)不只是让流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它还让业务流程更加具有延展性。

BPM 在实施过程中更关注为企业树立一种理念,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确定重要流程持续化。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战略层、运营层和作业层,完整的IT 信息系统规划提供对这三个层面的支持,BPM 得以有效集成ERP 作业层管理将使得企业战略、决策和作业的敏捷化、自动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企业管理系统平台。

2 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宗旨,发电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发电企业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技术,经企业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中,行程管控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另一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对物资采购、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加强对设备的检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需要综合采用商业智能(BI)技术、管理驾驶舱(MC)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用可定义的工作,对生产运行、设备检修等进行规划;采用科学的决策根系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机组性能进行分析,构架管控一体的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化和发电企业管理的逐步细化,发电企业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取代现有系统,EAM 和ERP 系统在此时进入了发电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但是, 究竟是采用EAM 还是ERP,成为了发电行业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目前,软件厂商所的发电企业解决方案, 都表现出了对这两种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例如,用友IFS 的EAM/ ERP 解决方案采用了二者并举的策略,而SAP、Oracle则采用统一平台、套装软件的模式强调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规避了EAM 和ERP 的概念。厂商的这些策略和解决方案, 实际上都预示着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向着“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发电企业管理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这三者看似独立,但却需要一致的信息服务和协同的工作环境。只有能够获取一致信息并实现共享的一体化系统,才能够满足各层面水平交流和垂直交流的需要。

3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1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鉴于发电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多年发电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践经验,许多公司提出了针对发电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方案由平台、保障体系和应用系统共同构成,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首先,“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集成平台概念要从两个层面理解。对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级应用这一层面,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电厂能将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等企业级的数据、业务交换和信息的统筹管理,“一体化”系统必须能够与信息集成平台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要实现“一体化”系统,必须通过体系规范的建立,保证“一体化”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有着共同的标准。目前主流的保障体系包括信息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再次,“一体化”系统为了实现具体功能,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系统模块,实现四大应用系统模块,即监控-资产-生产-经营与其他管理集成系统模块。其中,控制管理部分是在KKS 编码的基础之上,在全厂实施的厂级管理信息系统(SIS),以集散控制系统(DCS)为基础,以提高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为目的,是实现电厂底层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到管理信息系统(ERP 或者MIS)的桥梁,实现全厂范围内的实施信息共享和管控一体化,帮助发电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通过这四大应用系统和其他管理集合,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燃料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最后,必须建立起具备良好客户体验的企业信息门户。“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众多系统模块组成,并包含着海量的数据、业务、流程信息。“一体化”系统的最终应用对象是个人,优秀的企业信息门户,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方便、清晰、快捷的操作体验。

3.2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选择

通过借鉴相关同行在一体化信息建设中的经验,对一体化信息平台的了解,其中,运用较多的Oracle平台和SAP平台,对此,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如表一。

表1 Oracle 和SAP信息系统平台对比

1)Oracle 平台。Oracle 应用系统是真正完全基于互联网Internet 架构,并且采用了JAVA 语言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写的应用软件。平台充分利用了Oracle 数据库上的先进技术,将有些系统功能放到数据库中去实现,因而大大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Oracle 电子商务套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ERP 软件模式,提供了集成的商业智能、个性化管理界面、工作流等功能。Oracle平台基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并且共享统一的数据模型。企业内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提供了清晰的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的同时理顺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更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管理。

2)SAP 系统平台。SAP 系统具有通用、开放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平台无关性和圆满解决了异构数据的集成问题,支持网络化应用,可以满足发电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化要求。

SAP 建立了面向发电行业的ERP 组件库,开发了组件库管理工具,提供组件浏览、检索、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版本控制、参数调适、认证发放、权限控制和监控等功能,其内嵌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使得ERP 可以快速部署和实施新的企业应用,支持BPM 管理在企业的实现。该系统可以实现工作流实例的启动、运行,流程内部不同活动间的导航、工作流实例的监控、协调管理等。SAP 具有面向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用户的ERP 报表自动生成器,提供对象设计、报表设计和报表生成功能。SAP 具有系统快速实施需要的一套完整的实施规范和工具集的支持,企业建模和咨询诊断是ERP 系统实施的前期重要环节。SAP 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集成和优化的方法与技术,通过XML 数据交换技术,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源和异构系统间的互连、互访、互操作,可实现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快速搭建,形成了灵活、开放的发电企业集成平台。

第6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种电力设备和技术手段被研究出来,为电力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文章重点分析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电厂中的科学运用,重点分析了EAM、OA、网站、ERP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电厂建设;科学运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支持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展现等功能。信息化电厂以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技术为主要方法,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化、智能化、自动化电厂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1电厂企业整体工作流程

电厂企业在电能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有5个工作流程:第一,设备运行层。该层次主要掌管发电业务,管理、维护发电装置和设备,检测发电设备或装置的与运行状态和参数,确保发电处于安全有效的执行过程中[1]。第二,过程控制层。这一层次主要采集发电设备和装置运行的状态和参数,记录并保存实时数据,为后期调整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数据。第三,信息事务层。为了确保电站企业能够实时有效地控制发电业务正常运行,确保发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时要根据各个发电环节中积累的业务中的基础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处理,整理并评估非实时数据。第四,信息管理层。该层次是对所有跨平台的原始数据整合、处理、加工的环节,最后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数据库,方便后期深入挖掘和使用,也是为了以后作多维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五,决策层。该层是电站企业建设的经营战略层次,主要包含设定企业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安排及财务管理规划等。电力企业多层次的工作流程必须要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它能够帮助电力企业维护电力生产业务,管理客户关系,规划企业资源和供应链,整合企业的发电设备等,将企业的软硬件设施科学、有效地配置起来,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进而减少电力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

2数字化电厂设计

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主要由分布式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厂级监控系统SIS(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及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3个部分组成。3个系统在公用的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连接和集成,进而实现全厂数据资料的在线共享[3]。DCS系统属于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控制阶段,主要对电力设备运行进行数据采集、转换以及储存的功能,实时控制电力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由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保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操作人员可以通过DCS系统完成对电力发电装置的控制,以保持运行的安全可靠为前提目标。SIS系统属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各大电站都普遍使用了现金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和自动控制PLC系统,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但是由于电站内各个控制系统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很多数据和信息无法实现实时共享,而在SIS系统控制下能够实现这一功能。SIS能够从DCS和PLC系统中收集实施过程信息和历史数据,并自动生成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为操作人员作出分析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SIS系统层的目标是确保电力运行的质量安全,经济性是首要目标[4]。MIS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整理信息事务层中的非实时数据,并对电站运行的整个状态和参数数据进行综合加工与评估,为电站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该过程强调信息流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够为操作员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3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SIS和MIS2个部分组成,其中SIS的总体网络架构主要由实时数据服务器、过程管理站、客户机组、应用软件等组合而成。MIS主要由网络系统、主体设备、应用系统3个部分组成。网络系统一般由局域网、网通设备、广域VPN及Internet等组成,该系统是先电厂企业内部信息互联的核心,能为电厂提供远程VPN连接和Internet技术接入。在应用系统与主服务器中必须建立一条综合、统一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用于连接异地存储和建构的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管理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全厂的数据资源,为发电厂的构建奠定全面科学的决策系统。

4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施

一是建设电厂企业的门户网站和Web主页。门户网站和Web主页是企业对外展示的整体形象,是作为应用系统的首页而存在的,能够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同时也是各个子模块汇集的总界面,有综合信息查询的功能,在公司管理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期结合NOSA及精益管理,独立开发了NOSA督办模块,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大减少了需要人工录入和统计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OA办公应用系统实现了电厂办公无纸化操作,凭借有效的.net+关系型数据库(RDB)技术、SUN的JAVA+RDB技术以及IBMLotusDomino技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方便了电厂日常管理,实现了电子邮件收发、信息在线共享等操作,近期基于控股公司OA的平台,在各个分公司及项目公司之间建立各自的工作流,保留了各个项目的个性化流程,又实现了一个平台多方应用的管理思路,实现控股层面的信息共享。三是建立电厂日常经营需要的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FMI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等。以EAM为例,EAM为企业信息系统核心,该系统建立在企业管理信息的价值链上,以灵活、可靠的流程管理为方法,规范设备检修和消缺处理,强化设备的检测与跟踪,进而增加企业对发电厂资产设备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对于资产密集型的发电厂,构建高效而完善的EAM系统是重中之重。根据控股信息系统大平台的管理思路,项目公司建设了基于控股统一EAM系统平台,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建设了自有的EAM系统,实现了公司内部的生产流程管理和控股公司的数据统一。

5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迅猛发展,但电力建设任务依然严峻,故加强电力生产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国家智能信息化电厂建设意义深远。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管理为主要方法,对电力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在建设大数据库的前提下,构建优质、高效、环保、节能、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厂信息化系统。

作者:赵晓娜 单位: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芳.分析信息化对火力发电厂档案管理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4(1):151-152.

[2]侯英东,王祥玉,肖红,等.秦山第二核电厂运行值班管理系统信息化实践[J].中国核电,2011(2):146-149.

第7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到2010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元

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将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突破10000亿元大关,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占国内市场份额65%以上。与此同时,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出口额将以2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达到125亿美元。芯片、软件和3G列成为信息产业规划前三大重点,近日信息产业部公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期间的12项重点产项目确定,包括四个电信及互联网产业、四个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以及其它一些领域,其中,芯片、软件、3G列前三名。《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将着力组织实施好集成电路、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视听、宽带通信、先进计算、新型元器件、电信普遍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邮政服务设施和无线电监测等十二项重大工程。

二、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未来几年将呈以下趋势

1.中小企业争夺激烈,渠道建设先行。近年来,中国网络安全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很多国际网络安全厂商不惜投入重金建设积蓄实力。2006年三季度,凹凸科技就宣布正式进军中国网络安全市场。之后,合勤网络便蓄资正式对外宣布入驻中国内地市场,而美国iPoli-cyNetworks公司也宣布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最高性能,最低成本和最完善的管理。

新进渠道的渠道行动,当然引起了老牌安全厂商的瞩目。为拓展网络安全产品的分销市场,安氏领信选择了SMB 市场作为突破口。目前的安全产品市场上,最低端的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中端市场由国内厂商占据,但在中端与低端之间有很大的市场空白点。思科也宣布升级其中小企业(SMB)核心渠道合作伙伴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与中小企业(SMB)的合作力度。自2004年7月推出SMB核心计划以来,思科已经得到了1500个加入该计划的渠道合作伙伴的积极反馈。此次推出的SMB核心合作伙伴计划的第二个版本,加入了很多重要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改进SMB渠道合作伙伴的产品和服务。

安全厂商目前均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销量,则需要积极打造营销产业链,具备完整、透明的渠道政策,全力发展和维护核心商的利益,积极与渠道伙伴合作,实现由客户驱动的公司转变为渠道驱动的公司。另外,还应该针对日益火爆的中小企业市场对网络安全产品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渠道,并推出符合这部分用户群应用的打包产品及网安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合力启动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

2.行业定价特征明显,解决方案成为首选。随着市场逐渐成长并日趋成熟,网络安全产品厂商和用户的行为都将更加理性。国外企业继续利用其资本优势、性能优势和品牌知名度的优势来争夺市场。国内厂商天融信和东软采取的是一种相对低价的进入策略,随着其产品技术和支持的实力不断加强,其低价策略也就越发显示出优势。由于受国内主要厂商的价格牵制,国外厂商的产品价格不得不有所下降,国外厂商纷纷采取了捆绑销售和降价销售的竞争策略。

网络安全产品和技术正在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防火墙与网关、防病毒与反垃圾邮件、入侵检测与入侵防护,甚至于集各种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的产品也在不断产生。网络安全产品向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且用户则更为迫切需要务实有效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则需要产品的更加集成化、智能化、便于集中管理,而且有配套的全面网络安全服务。

3.扩大渠道覆盖面积,增强对渠道支持力度。就网络安全产品的销售方式而言,国内厂商多采取直销与分销相结合的方式,国外厂商则多采用全部分销的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为了增强渠道的服务能力,很多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机制,包括技术、产品、集成、培训、服务等多种伙伴类型。那下一步就是要使得合作伙伴协同运作,厂商通过融合各种合作伙伴来与客户建立一个无缝连接,形成多赢的局面。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借助电子手段、互联网手段等新型销售模式成为分销的新宠,必将成为今后多元化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Linux软件市场预测

据预测,2007~2011未来五年内,中国Linux软件市场仍将处于Linux产品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到2011年中国Linux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见图表1)

1.“联合开发”、“软硬结合”将成为未来厂商的发展方向。蕴含巨大潜力的中国Linux市场吸引了国外的Linux厂商纷纷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和服务投入。由于中国Linux市场规模尚小,且尚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因而国外Linux厂商非常重视加快本土化建设,往往采取加强自身技术实力或者加强横向联合、合作的策略来争夺潜在市场。与此同时,国内Linux厂商之间基于应用的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的合作力度也将不断加强。另外,由于Linux低成本、高兼容、稳定性好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所看重,在业界大力倡导开源、应用开源的呼声中,一些原本就关注Linux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始联合部分Linux厂商联合推出其基于Linux系统的解决方案。这种软硬结合、捆绑销售的模式既方便了用户使用,又实现了双方的合作双赢,将成为厂商的发展方向。

2.虚拟技术成为热点。虚拟技术是现在被广泛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该技术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日益增长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系统的利用率,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该技术能够同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从而使得多个操作系统共享同一套硬件,而且可以在遇到硬件故障或者新的处理需求时,能方便的从一台电脑转移到另一台电脑。

目前,几大Linux厂商已了虚拟技术的计划。一方面是为了能使Linux用户更好的使用系统,另一方面是用来吸引未使用过Linux的用户方便的向Linux迁移。虚拟技术与系统部署、安全管理,尤其是数据管理方面的配合使用效果很好。虚拟技术将Linux从传统的“操作系统-平台”捆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IT经理寻求从硬件资源中获得更多回报途径,虚拟化将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被采用。虚拟技术将不断成熟,市场认知度将不断得到提升,客户端虚拟技术能帮助用户在运行多种操作系统时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安全的Web浏览等方面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3.中小企业市场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目前,Linux主要应用于政府教育以及电信、金融这样的大行业,在中小企业级用户及个人消费者市场推进缓慢。未来几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继续高歌猛进,对与其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等基础设施相关的平台软件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广大IT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IT产品。在操作系统市场,从Novell桌面中小企业渠道拓展到甲骨文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拓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一揽子计划等,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将是众厂商争夺的重点。

4.渠道体系建设将深入进行。展望2007年,各厂商为改变过度依赖行业大客户的局面,将加大力度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加强区域体系的建设,大力布局渠道。除了商、分销商、经销商之外,会有更多的具有成功的行业推广经验的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增值经销商加入。Linux厂商将联合各地专注行业应用的ISV开发针对金融、电信、邮政、能源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同时,联合各地的系统集成商加强区域市场的拓展力度,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管理软件市场趋势及预测

在综合分析目前管理软件市场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计2007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84.82亿元,同比增长18.9%;未来五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将维持17.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8.2亿元。未来几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第8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档案管理 提高 质量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51-02

1 加强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企业文书档案质量的背景

今天随着信息化管理在炼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手工操作的文书档案管理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文书资料的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是一项重要环节,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文书档案信息化处理程度,准确利用档案资料等,为了很好地留存保管好长期的档案和加快查询速度,节省档案资料的存放地方,急需实施文书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因此,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炼化企业文书档案的质量。

2 加强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炼化电厂文书及档案质量的作用

档案的质量是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建设与发展历史最真实面貌的反映,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提供的依据和参考,也是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

2.1 信息化档案录入工作,直接减轻工作任务,加快工作效率

在档案资料查找中,主要先说明需要查找的档案、题名、时间,然后,文秘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档案目录、按件进行查找。如果因归档人员不按时间或者先后录入,查找起来就会比较麻烦了。信息化档案系统可以提高查找速度以及归档难的问题,档案人员就可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及时解脱出来,工作强度也随着信息化管理逐渐减少。

2.2 信息化档案管理可以随时补漏和增加文档

手工的档案立卷方法收集资料不全或漏交时,就会非常麻烦,重新拆卷。所有的文书档案又得全部重新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档号、页号及重新抄写目录等封面工作,不仅浪费时间,还需要工作人员做重复工作。如果改为信息化档案入档工作,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去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2.3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保存原文件

手工文书归档工作在立卷时,为了档案资料外观的整齐,往往工作人员就会切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不仅浪费时间,还非常麻烦,不仅文件原样改变了,稍微不注意还会触伤手。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当没有经验的时候,每天做着同样的重复工作,会出现很多烦恼,自从改成信息化归档工作管理后,所有的问题烦恼全部都不存在了。

2.4 信息化入档有利于查找和快速检索

原来以传统入档管理的模式,不仅使人精神疲惫,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档案归档也非常不科学,时常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炼化企业文书档案的质量。

2.5 系统化管理更有利于文档的安全性

以前查阅文书档案是全部提供利用。档案利用者其实只是利用其中的一份文件资料,却可以看到所有的档案内容。非常不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的保密性要求,计算机管理将可以改变为单份文件,其它与此文件无关的都看不到了,这样不仅符合档案管理规定又保证了档案的安全性。

2.6 微机管理有利于提高归档的质量

档案的目的在于有利于提供有价值的档案给利用者,因此,必须按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炼化企业电厂自从文书档案进行计算机档案管理后,文书人员可以从收集、整理、剪切、排序中顺利地解脱出来,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加强业务水平上来,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的入档率,还可以保证文书档案的归档质量。

3 加强微机化管理、有效提高归档价值

加强信息标准化管理,可以加快档案入档的工作质量和提供利用者效率,使炼化企业电厂档案管理在为该厂党政、经营、安全、生产、设备管理等提供利用服务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时效价值。热电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全过程管理

档案管理是企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规范了各项管理和归档范围,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公文行文规则,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标准。对需要修改的主要内容,都应该按照文件管理程序进行审核。文件字体、纸张严格按照公司公文管理规范执行,保证档案文件的质量和存档价值。

3.2 明确部门职责,档案立卷前移

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规范厂党政、经营、安全、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制度,文秘人员在处理文件时,必须执行公司党政公文管理办法,对处理完毕的文件及材料,一律统一集中保管,使文件的归档、立卷、整理工作达到日常化。所有重要的会议材料应该在会议结束后,及时收齐材料统一立卷归档。当有工作人员因调配工作岗位时,主管科室或单位主要负责人将本人暂存、借用的档案公文材料,按照厂相关规定一次性全部及时进行移交,确保炼化企I电厂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3.3 适当配备和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由于热电厂的快速扩大,对人员的变动,厂领导十分重视,建立一支有党性修养和档案专业技术水平的文书档案人员队伍的同时,厂根据公司E6中油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要求,配备文档了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是实现全过程管理的关键。

4 结语

(1)档案管理自开始在全厂推行信息化中油档案管理系统,一年多来在全厂经历了一个由“复杂―简单―理解―适应―不可缺”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推行中油档案时,部分技术管理干部、员工认为没有必要,每次查阅要在微机中操作,不如还是直接看手工操作的目录,觉得一目了然,但经过一次又一次在微机中检索查阅,有些员工觉得很复杂。后来随着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在中油档案在工作上查找时,的确非常快,并且查找率也高,同时文件的档案质量和安全系数也得到授权和保障,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快就得到应用,员工开始发现手工操作查找确实很慢,渐渐适应了微机查找,到现在中油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热电厂党政、生产、经营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2)一年来档案管理人员承担的各类归档任务,都严格按照档案的要求执行,在管理中作到了安全归档管理和应用,按期完成了该厂归档工作。从此档案人员从复杂的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了,信息化管理,不仅有效提高企业文书档案的质量,还对生产、经营、管理发挥出有根有据的利用价值依据。

(3)炼化企业电厂在微机管理系统下,提供给党政、生产、经营等档案,实施后效果更加明显,厂今年开展的大检修及处理设备缺陷工作,积极协助车间查阅历年的设备检修档案资料及原始档案资料共计218卷,以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查找出218卷,可是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的档案,使厂顺利完成了今年锅炉大小修及日常处理设备缺陷等检修工作。

要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领导大力支持下,公司热电厂信息化档案管理已达到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今后,电厂将继续完善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健萍.对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J].办公室业务,2016(12):122,161.

第9篇:电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电力通信;通信信息技术;运维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123-03

依据国家发改委授权,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对雅砻江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全面负责干流22个流域梯级水电厂的建设和管理。为适应公司流域化电力生产运营需求,公司于2009年7月成立流域集控中心(以下简称集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的调度要求和运行计划,对流域各电厂进行运行操作、负荷分配和控制调整等,进而实现对流域电厂的优化调度和远程控制。

1 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介绍

为实现上述目标,集控中心构建了基于不同安全分区的综合自动化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十多个系统,并将以上系统与流域电厂的对应系统进行接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就是以集控中心作为通信汇聚节点,以各流域电厂为子节点而建立的冗余型电力通信骨干网,从而实现集控中心与流域电厂的综合自动化业务数据对接和交互。

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为研究对象,经拓扑分析得出: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可视作一个广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拥有各自的数据交换网(业务交换网络和通信主干网络),可视作多个局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交换网之间,为通信传输网(含地面光通信网和近地卫星通信网)。尽管交换网与传输网密不可分地构成了整个生产通信网络,但目前的电力行业传统习惯,将传输网视为通信网络,在专业上划为CT(通信技术)管理范畴,由通信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将交换网视为计算机网络,划为IT(信息技术)管理范畴,由自动化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

2 面临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特别是基于电力生产业务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的认识,笔者参照Gartner 的IT成熟度模型,从技术管理和设备运维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存在下文所述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成熟度层次尚停留在应对阶段。

2.1 管理层面

按照行业习惯,目前针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主要管理方式,均将传输网和交换网划归到不同运行管理单位或部门,由通信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人员分开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机构设置多、人员规模大、运维投入高。同时,整个通信网的资源管理以及运维工作流程也牵涉多部门多专业,在执行业务流转和闭环管理时,效率性和完整性将受影响。相较而言,雅砻江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存在一些显著不同:

(1)目前通信节点不多,传输网通道和部分设备为租用,自建项目较少;

(2)为推进流域化发展,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资源由集控中心统筹,相关设备为属地化管理;

(3)专业运维人员精简,集控中心侧虽有通信和自动化专业划分,但同属一个部门,电厂也未单独设立通信管理部门和自动化管理部门,人员同样精简。

因此,如果沿用现有行业习惯形成的管理模式,走CT和IT双层分管路线,很难符合公司集约化的管理思路,也难实现现有生产规模下的高效响应和闭环管理。

2.2 运维层面

在传输网层面,集控中心采用多通道冗余模式,不同通道拥有不同设备厂家提供的专业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如部分电力专网设备纳入了中兴E300网管系统,但各专业网管互不交集,事件独立,告警信息亦各自为政;在交换网层面,尚未建立任何专业网管系统。简言之,无论是传输部分还是交换部分,都未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的高级实时运维支持系统(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内,因而各层次是分割状态,运维信息无法关联,下列问题更会逐步浮现:

(1)维护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通常依靠人工巡检或从业务系统反推,对覆盖多专业的完整通信网络暨全网的实时运行情况缺乏全面监测,无法深入综合性业务层面(即从自动化业务到通信业务的全关联);

(2) 对系统设备特别是交换网设备故障、通信网效率下降甚至中断等情况,缺乏预警机制,无法快速实现关联性的故障定位;

(3) 对通信网络资源分布及相关设备性能亦缺乏实时监测手段,更无法形成常态化的深层次分析,如流量统计、趋势分析等。

这些情况将导致维护人员将如同救火队员,一旦发生通信网故障,只能做被动应对处理,无法做到事前防患、有效预警、及时响应的科学管理机制。

3 解决方案的探讨

随着流域电厂的持续开发,电力生产通信网络技术及其系统结构势必日益复杂,通信网络设备种类和数量将逐步增多,繁复的通信网络连接关系,不同品牌的通信网络设备等因素,都给专业技术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寻求可靠高效的技术管理和运行维护解决方案势在必行。基于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的实际管理情况,借鉴目前CT、IT行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解决方案:

3.1 CT与IT融合,初步形成ICT概念的集中化集约化管理格局

在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成功的通信网络系统必然将IT与CT这两方面的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CT与IT的融合趋势已愈来愈明显。应运而生的ICT,即信息通信技术,就是将两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广义ICT定义了庞大的信息通信系统, 不仅仅是包含了CT和IT的专业技术融合、各自网络融合,还包括了承载的业务融合、管理组织融合以及建设、应用、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

随着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加快,新兴的ICT已成为电力行业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国内部分知名服务商,已开始着手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ICT解决方案,这其中就包含对现有电力通信骨干网的信通技术整合升级,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的成立即为重要的标志环节。

将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视为一个小型化的电力通信骨干网,那么按照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将交换网和传输网进行管理和专业的融合就能基本实现狭义ICT概念下的管理格局,为未来的信通化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融合,不应仅仅是在物理层面的层次划分或管理界面上的融合,更多需要考虑在对应的技术管理、应用业务、专业人员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及推动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概括来讲,可采用“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层次”的面向对象的管理策略:一个核心,是以通信网络事件(如设备告警、资源分配、运维需求等)为管理核心,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和运维工作的主要内容。两个支撑,是将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运维支持系统和现有的流程管理服务系统进行耦合,在实现全网监管常态化的前提下,保证触发的通信网事件亦能流转至流程管理系统(如设备故障告警触发业务消缺工单,运维工作完成后回执至流程管理并结票),进而完整完成运维过程,实现闭环管理。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维度上,对人员角色分类。如管理层和运维层的明晰划分:管理层以ICT策略、架构、服务管理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技术管理人员;运维层则以系统/设备维护、检修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专业运维人员。又如专业上,可分阶段,先期延续通信和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划分,虽各有分工,但共享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本专业界面内工作和维护本专业所属设备;随着业务的广泛化常态化复杂化,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逐步实现专业交汇和交叉;最终,将实现CT、IT的全专业融合,并依此为契机,打造精简干练的ICT专业技术队伍。再如,还可细分应急响应层和日常维护层。诸如此类,均可根据管理需求界定。最终,在一体化的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中,依据不同人员层次和领域划分,进行系统层面的不同信息展现。

3.2 充分借鉴电信运营商的先进理念,构建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

如前文所述,集控中心尚未针对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含传输部分和交换部分)建立运维支持系统,还无法实现对整个通信网络的多种服务流程类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电力生产通信网运维水平至主动级别,保证通信质量及安全稳定性,获取全网一体化标准化的运维支持,可充分参考电信业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的先进OSS系统。

TMF(电信管理论坛组织) 针对CT、IT行业运营过程,总结全球运营商的运维支持系统发展经验,制定了NGOSS (新一代运营支持系统和软件)系列规范,并被引用为ITU-TM3400 系列标准。NGOSS 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模型、文档和代码,其核心内容包含: 数据模型、通信运营图、即插即用组件等。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体系来指导OSS建设,已在国际信息和通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NGOSS体系架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建设一体化的支持系统,进行集约化管理,非常符合ICT的发展方向。通过NGOSS一体化模式与传统OSS模式的对比,笔者认为NGOSS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有利于项目整体进度和最终效果的把控;

(2)以统一的视角构建应用功能模块,便于抓住项目关键核心,可以灵活组织模块功能,有利于保证实际应用的无缝化;

(3)易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有效保证数据结构的可扩展性;

(4)有效减少项目硬件投资、节约成本。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依据一体化策略制定电力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的典型代表包括:南方电网通信运维管控系统、广东电网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以及刚刚上线的国家电网通信综合管理系统。这类基于NGOSS规范开发的运维支持系统,对促进相关单位的通信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信通技术融合发展及其管理水平提升,均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运行现状的分析研究,借鉴公网运营商和电力运营商的先进经验,结合公司管理理念和通信信息行业的最新动向、技术发展趋势,笔者从管理和运维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如文中所提解决方案,可达到的显著受益在于:实现通信信息技术融合,实现管理和技术团队人员精简化、技术高级化的目标,在ICT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建立一套先进可行的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专业人员可直面传输网和交换网的运维业务,既可从多角度监视全网的运行情况,评估设备运行的状态和质量,发现故障和潜在问题,也可掌握全网系统软硬件主要指标如可利用率、性能服务质量等。最终,可提高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预警分析及维护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生产通信网的持续稳定运行,达到主动管理层次。

参考文献

[1] William Melody et 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Training: A Report by the ESRC Programm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2] 宋俊德.从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到信息通信技术(ICT)[J].当代通信,2005,(2).

[3] 耿卫婷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的建设与运营[J].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