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热带农业工程精选(九篇)

热带农业工程

第1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一)热带农产品的包装单一、物流保鲜技术落后、损耗较大

当前*从事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普遍较为落后,物流环节大部分还未能在冷链下运作。并且当前*热带农业生产分散性大,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再加上*现有产地市场基本以乡(镇)集市为主,市场集散物流的功能较弱,往往延长了热带农产品货物的组织时间。因而,许多销售商只好直接去生产基地进行采购热带农产品,这样,他们更容易把握好质量,并缩短热带农产品在产地的滞留时间。

(二)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热带农产品的运输“瓶颈”尚未彻底解决

目前*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己经初步形成,但营销渠道还十分有限,由于热带农产品产地范围较广,农户经营分散,使绿色热带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快捷的营销渠道。

近年来,*虽然先后开通了海口至北京、海口至上海两条主要的“绿色通道”,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乱”。然而,这两条“绿色通道”基本上由陆路上的长途货车组成,运费相对较高,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并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还不能有效解决*冬季瓜果菜出岛运输难题。基于*绿色热带农产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致使其分销渠道的扩展困难,除了少数易运输和保质期较长的热带农产品外,部分热带果蔬和鲜活水产品由于运输困难、极易变质、保存期短而造成产销脱节。

二、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其营销渠道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涵义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下,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目标,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热带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利器,也是21世纪*热带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

(二)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涵义

绿色营销渠道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具有不同职能和名称的中间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绿色营销渠道既要确保热带农产品的绿色品质,也要体现绿色理念,维护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在选择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如何使绿色热带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市场;(2)必须体现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绿色标志”。

对于鲜活的或大批量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尽量减少渠道长度或采取直销形式,缩短其流通路径和时间,减少绿色品质破坏程度,所以一般应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进行批发或与大型零售店、专业商店签订合同直接销售;对保质期较长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可通过中间商进行分销或利用农民运销协会组织销售,或与各地批发商和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直接销售。

三、*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热带农产品一般货架期短,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运,为了更好地保证其风味及品质,应大力建设好热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热带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产地市场进入流通以减少腐烂损失,实现热带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涉农企业应全方位扩展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具体而言,*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依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一)采取“农户+销售商”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成为销售商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根据销售商的要求组织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由销售商负责销售。例如,海口大润发超市为了保证顾客能够买到新鲜、质优、价平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拟建立自己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基地。符合绿色认证条件的产地农户则可以申请成为大润发超市绿色热带农产品基地的成员。

(二)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与绿色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农户按绿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生产绿色热带食品的加工原材料。例如,*诚利集团鸽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当地农户签订乳鸽的养殖协议,诚利集团负责提供种鸽、养殖技术服务和回收乳鸽,已在*省发展3200户农户养殖乳鸽,其生产的“绿潮牌”乳鸽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该集团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利用*热带水果资源,采用微生态低温发酵工艺酿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椰子酒、红毛丹酒、荔枝酒、菠萝酒、芒果酒和杨桃酒等“南派”系列热带果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部级的创新产品。“南派”系列热带果酒,以其优良品质,精美包装和热带风情,为果酒市场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11月3日,*诚利集团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三)采取“绿色通道”的物流模式

“绿色通道”是指从满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通过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绿色热带农产品运输通道,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产品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1996年11月,国家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简称“两部一办”)联合下发通知,设立*至北京“绿色通道”。1998年10月,“两部一办”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设立由*至上海的“绿色通道”。1998年12月,铁道部和原国内贸易局批准开通了贯通南北的第一条铁路“绿色通道”。近年来,*的“绿色通道”已形成陆海空立体格局。*至北京和*至上海“绿色通道”、海口至上海、大连、秦皇岛等海上运输直达航线及跨海铁路运输通道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四通八达奠定了基础。为此,*涉农企业应做好热带绿色农产品公路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运量大、效率高,辐射面广的火车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粤海铁路开通带来的新机遇,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关注海运集装箱运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拓宽运销渠道,提高运输效能,开创*热带农产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四)采取博览会的分销策略

举办博览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直销渠道。博览会为绿色企业和绿色消费者创造直接交易的机会,不但可在短期内达到很高的市场销量,而且有利于宣传绿色产品,扩大社会知名度。2005年12月*冬季热带农副产品交易会(简称“冬交会”)共签订单925份,总成交金额78.38亿元。本次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2]由于生态省和健康岛的品牌效应,此次*省供应港澳地区和对外出口订单创下历届冬交会之最。

(五)采取独家分销或选择性分销策略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经营者,可采取这两种策略之一。独家分销策略就是在一定地区只选择一家经销商来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选择性分销则是在一个地区选择少数几家经销商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如所选择的经销商必须是具有一定经营的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绿色热带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能经常光顾的卖场。

(六)采取直接分销策略

农产品经营者自己设立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放心食品工程”,目前已开设“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40家和经营专柜50家,门店遍布海口、三亚等地。该连锁店深受市民欢迎,营业额逐年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经营”项目是*省唯一的放心食品连锁店营销网络,该连锁店被*省和海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专卖店”、“无公害食品专卖放心店”、“*省用户满意企业”、“*省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被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确定为“争创全国三绿零售市场示范单位”。

(七)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分销策略

即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允许他人使用生产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和配送服务等开设特许加盟连锁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特许加盟连锁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特许加盟连锁店实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即“六个统一”的运营模式。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口市有30家“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其中10家是自己经营(直营连锁),另外20家是特许加盟连锁经营。这些特许加盟连锁店只能经销罗牛山热带绿色农产品,并做到“六个统一”;但特许加盟连锁店的投资人和经营者却不是罗牛山公司,而是别的企业或个人。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用特许方(罗牛山)的无形资产(企业名称、品牌形象)投入经营,要遵循特许方(罗牛山)制定的放心食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经营运作流程;作为回报,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除向特许方(罗牛山)一次性支付特许加盟费50元/平方米,还要缴纳品牌管理费3000元/年和20000元品牌质量保证金(期满退还)。[3]

(八)采取“电子商务”的网络分销策略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上交易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最符合绿色原则、潜力巨大的绿色营销渠道。为此,*涉农企业要积极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充分利用专业绿色热带农产品网站,如“中国绿色食品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大地农业信息网”和“*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搜集并绿色热带农产品信息,寻找商和经销商,进行网上分销。

网络营销是拓宽分销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能促进*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销售。2002年*冬季瓜菜产销季节,海口和武汉两地通过“产销直通车”网上交易瓜菜,平均每天实现交易额150万元以上。2003年度,*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已累计实现冬季瓜菜交易额1500万元。据*省农业厅统计,2004年*省直接销往岛外的农产品约500万吨,比2003年增长25%;加工出岛的农产品近150万吨,比2003年增长50%。[4]*热带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大中城市,供货期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网络营销给*热带农产品的快速分销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成为传统分销策略的有力补充。在网络经济日趋发达的当今社会,有效整合*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可以降低分销成本,拓展*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省农业厅关于今冬明春瓜果菜产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EB/OL].[2008-11-06].中国食品产业网.

[2]邓建华,李少荣.*冬交会“绿色”显效益[N].农民日报,2006-01-03(8).

[3]放心食品连锁店[EB/OL]./newlns/gygs.htm.

[4]张飞,许能锐,胡盛红.*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2006(5):9.

第2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热带农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热带农产品每年在岛内的销售份额仅占1/4,向岛外销售是其主要的营销方向。如2007年冬季至2008年春季,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231万亩,总产量330万吨,同比增长15%和10%;瓜果菜出岛总量达401.56万吨,总产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9.61%;出口额29.8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1]因此,热带农产品经营者的营销渠道和物流配送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外。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其营销渠道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涵义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下,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目标,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热带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利器,也是21世纪海南热带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

(二)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涵义

绿色营销渠道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具有不同职能和名称的中间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绿色营销渠道既要确保热带农产品的绿色品质,也要体现绿色理念,维护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在选择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如何使绿色热带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市场;(2)必须体现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绿色标志”。

对于鲜活的或大批量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尽量减少渠道长度或采取直销形式,缩短其流通路径和时间,减少绿色品质破坏程度,所以一般应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进行批发或与大型零售店、专业商店签订合同直接销售;对保质期较长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可通过中间商进行分销或利用农民运销协会组织销售,或与各地批发商和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直接销售。

二、 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热带农产品的包装单一、物流保鲜技术落后、损耗较大

当前海南从事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普遍较为落后,物流环节大部分还未能在冷链下运作。并且当前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分散性大,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再加上海南现有产地市场基本以乡(镇)集市为主,市场集散物流的功能较弱,往往延长了热带农产品货物的组织时间。因而,许多销售商只好直接去生产基地进行采购热带农产品,这样,他们更容易把握好质量,并缩短热带农产品在产地的滞留时间。

(二) 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热带农产品的运输“瓶颈”尚未彻底解决

目前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己经初步形成,但营销渠道还十分有限,由于热带农产品产地范围较广,农户经营分散,使绿色热带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快捷的营销渠道。

近年来,海南虽然先后开通了海口至北京、海口至上海两条主要的“绿色通道”,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乱”。然而,这两条“绿色通道”基本上由陆路上的长途货车组成,运费相对较高,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并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还不能有效解决海南冬季瓜果菜出岛运输难题。基于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致使其分销渠道的扩展困难,除了少数易运输和保质期较长的热带农产品外,部分热带果蔬和鲜活水产品由于运输困难、极易变质、保存期短而造成产销脱节。

三、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热带农产品一般货架期短,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运,为了更好地保证其风味及品质,应大力建设好热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热带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产地市场进入流通以减少腐烂损失,实现热带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全方位扩展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具体而言,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依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一)采取“农户+销售商”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成为销售商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根据销售商的要求组织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由销售商负责销售。例如,海口大润发超市为了保证顾客能够买到新鲜、质优、价平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拟建立自己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基地。符合绿色认证条件的产地农户则可以申请成为大润发超市绿色热带农产品基地的成员。

(二)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与绿色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农户按绿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生产绿色热带食品的加工原材料。例如,海南诚利集团鸽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当地农户签订乳鸽的养殖协议,诚利集团负责提供种鸽、养殖技术服务和回收乳鸽,已在海南省发展3 200户农户养殖乳鸽,其生产的“绿潮牌”乳鸽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该集团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利用海南热带水果资源,采用微生态低温发酵工艺酿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椰子酒、红毛丹酒、荔枝酒、菠萝酒、芒果酒和杨桃酒等“南派”系列热带果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部级的创新产品。“南派”系列热带果酒,以其优良品质,精美包装和热带风情,为果酒市场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11月3日,海南诚利集团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三)采取“绿色通道”的物流模式

“绿色通道”是指从满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通过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绿色热带农产品运输通道,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产品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1996年11月,国家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简称“两部一办”)联合下发通知,设立海南至北京“绿色通道”。1998年10月,“两部一办”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设立由海南至上海的“绿色通道”。1998年12月,铁道部和原国内贸易局批准开通了贯通南北的第一条铁路“绿色通道”。近年来,海南的“绿色通道”已形成陆海空立体格局。海南至北京和海南至上海“绿色通道”、海口至上海、大连、秦皇岛等海上运输直达航线及跨海铁路运输通道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海南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四通八达奠定了基础。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做好热带绿色农产品公路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运量大、效率高,辐射面广的火车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粤海铁路开通带来的新机遇,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关注海运集装箱运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拓宽运销渠道,提高运输效能,开创海南热带农产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四)采取博览会的分销策略

举办博览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直销渠道。博览会为绿色企业和绿色消费者创造直接交易的机会,不但可在短期内达到很高的市场销量,而且有利于宣传绿色产品,扩大社会知名度。2005年12月海南冬季热带农副产品交易会(简称“冬交会”)共签订单925份,总成交金额78.38亿元。本次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2]由于生态省和健康岛的品牌效应,此次海南省供应港澳地区和对外出口订单创下历届冬交会之最。

(五)采取独家分销或选择性分销策略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经营者,可采取这两种策略之一。独家分销策略就是在一定地区只选择一家经销商来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选择性分销则是在一个地区选择少数几家经销商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如所选择的经销商必须是具有一定经营的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绿色热带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能经常光顾的卖场。

(六)采取直接分销策略

农产品经营者自己设立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放心食品工程”,目前已开设“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40家和经营专柜50家,门店遍布海口、三亚等地。该连锁店深受市民欢迎,营业额逐年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经营”项目是海南省唯一的放心食品连锁店营销网络,该连锁店被海南省和海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专卖店”、“无公害食品专卖放心店”、“海南省用户满意企业”、“海南省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被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确定为“争创全国三绿零售市场示范单位”。

(七) 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分销策略

即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允许他人使用生产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和配送服务等开设特许加盟连锁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特许加盟连锁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特许加盟连锁店实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即“六个统一”的运营模式。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口市有30家“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其中10家是自己经营(直营连锁),另外20家是特许加盟连锁经营。这些特许加盟连锁店只能经销罗牛山热带绿色农产品,并做到“六个统一”;但特许加盟连锁店的投资人和经营者却不是罗牛山公司,而是别的企业或个人。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用特许方(罗牛山)的无形资产(企业名称、品牌形象)投入经营,要遵循特许方(罗牛山)制定的放心食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经营运作流程;作为回报,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除向特许方(罗牛山)一次性支付特许加盟费50元/平方米,还要缴纳品牌管理费3 000元/年和20 000元品牌质量保证金(期满退还)。[3]

(八)采取“电子商务”的网络分销策略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上交易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最符合绿色原则、潜力巨大的绿色营销渠道。为此,海南涉农企业要积极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充分利用专业绿色热带农产品网站,如“中国绿色食品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海南大地农业信息网”和“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搜集并绿色热带农产品信息,寻找商和经销商,进行网上分销。

网络营销是拓宽分销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能促进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销售。2002年海南冬季瓜菜产销季节,海口和武汉两地通过“产销直通车”网上交易瓜菜,平均每天实现交易额150万元以上。2003年度,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已累计实现冬季瓜菜交易额1 500万元。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2004年海南省直接销往岛外的农产品约500万吨,比2003年增长25%;加工出岛的农产品近150万吨,比2003年增长50%。[4]海南热带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大中城市,供货期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网络营销给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快速分销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成为传统分销策略的有力补充。在网络经济日趋发达的当今社会,有效整合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可以降低分销成本,拓展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农业厅关于今冬明春瓜果菜产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EB/OL].[2008-11-06].中国食品产业网.

[2] 邓建华,李少荣.海南冬交会“绿色”显效益[N].农民日报,2006-01-03(8).

第3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诸城的经验是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包括城区副中心)――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在统筹搞好中心城地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强力推进。在多年实现城乡供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初步实现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

公共服务进农村

“现在想去趟城里,家门口等个十来分钟,跳上公交车就出发,可不像从前了,为了进趟城,还得先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等上大半天。”说起出门的方便,诸城市辛兴镇大杨家庄子村村民赵顺晓的语气里充满了幸福感。

为了给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快速通道,缩短经济社会互动的时空距离,诸城确立了实现城乡公路互联互通的目标,推行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近几年来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100%。

在道路畅通的基础上,诸城市又积极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重点实施社区中心村通客车工程,在乡镇客运线路上安装了60余个站点牌、候车亭。

近两天,辛兴镇的农民群众都在关注着镇上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镇上新建起来刚刚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这座设计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能力3万吨,镇区工业园区49家企业的生产污水和4万居住人口的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基本覆盖,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另外的4处乡镇污水处理厂也正在积极建设中,为了保证城镇规模发展后的需求量,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建设部门在规划设计时预留了空间,保证一步到位。

采访中,记者从诸城市政管理部门了解到,为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该市以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全部建成后,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5万吨,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

市政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诸城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过程中,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

为实现城乡供气供热一体化,供热管理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科学的供热技术,消除从前蒸汽供热距离短的缺陷,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以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大大延长供热距离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

数字网络联通情感

近几年,诸城打出“数字诸城”的旗帜,建成了以数字数据、信息传输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已实现覆盖,以诸城信息港为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以市政府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连接乡镇(街道)和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成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等。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城乡经济二元难题

打破城乡经济方面的二元结构,就要努力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农业龙头企业是融合工业与农业的有效载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诸城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在壮大工业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创新发展镇域经济、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制度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了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诸城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诸城就推行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开始探索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路子,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得利斯公司寻找差异化,走出了一条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大农业产业体系新路子。得利斯董事长郑和平告诉《经济》记者,500万头生猪产业化经营体系,每年可带动200万吨饲料、500万头良种猪、430万吨运力持续发展,带动20万户农民致富;仅2007年新上的120万吨粮油加工物流基地项目,就能带动300万亩粮食增值,每年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

在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诸城7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70%的农民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4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一、依托独特的岛屿型热带雨林资源,支持热带雨林开发

近年来,农发行海南省分行立足海南,情系“三农”,依托独特型的岛屿型热带雨林优势,大力支持热带雨林休闲游,促进了海南中部山区“三农”经济的发展。海南呀喏达景区是该行成功支持热带雨林休闲游项目之一。该行在项目营销过程中,了解到保亭县(海南省中部国定贫困县)准备把呀喏达景区打造成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该项目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新途径的好项目,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主动上门营销,精心设计支持方案,开辟绿色办贷通道,几年来累计发放贷款1.4亿元,大力支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景区升级,2010年该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原生态民俗风情旅游景区,成为海南乃至全国生态休闲游的后起之秀,年接待游客127万人次。目前景区年旅游总收入达3亿多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860人,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增强了当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海南作为全国仅有的热带岛屿型的度假天堂。拥有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尖峰岭、霸王岭等丰富热带雨林资源,是我国少有的负氧离子富有区域。按照“呀喏达”模式,近三年来该行已累计贷款3.2亿元支持热带雨林休闲游,积极探索了多种热带雨林特色旅游项目,比如贷款3000万元支持热带雨林温泉游,贷款1.47亿元支持热带雨林探险游等,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银行支持、农民收益”具有海南特色的热带雨林休闲游的新模式,实现了多赢目标,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依托农村周边的自然资源,支持乡村休闲游

海南岛处处有美景。如何更好地让这些美景产生经济效益?海南农发行及时跟进政府项目,以支持乡村休闲游为载体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文昌市八门湾绿道是2011年该行发放4267万元贷款支持的多个乡村生态游景区之一。该行项目用于环八门湾绿道的道路网、服务驿站、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了农村“渔家乐”、“红村林”探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周边22个自然村的整体开发和上千农民致富,推进文昌市特色生态游的发展。槟榔谷景区是在保亭县黎村苗寨的基础上改造起来的著名景区,该景区以挖掘弘扬黎苗族传统文化为主,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为品牌。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1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640人,周边农户受益率达35%。目前该行以槟榔谷景区作为信贷支持新重点,力促辐射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该行还重点支持了陵水分界洲岛等海岛渔村旅游项目。大力支持特色县域经济建设,扶持风情小镇建设,通过信贷支持,积极打造一些海南精品旅游公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等,努力实现热带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完美结合。

三、探索“大区小镇新村”模式,让农民过上城市般的生活

第5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农业贸易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零关税的进程

(一)农产品零关税的进程安排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协定,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预期到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农业成为我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起始领域。按照《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零关税计划,零关税计划在2004年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约600种主要以农产品为主的产品在2004年关税降到10%以下,2005年降为5%,2006年实现零关税。第二阶段是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二)农产品零关税的实际进程

实际上,农产品零关税的实际进程进行得更快。

2002年11月,中国与除菲律宾之外的东盟9国制定了“早期收获”方案,即在《框架协议》指导下提前实现部分减免关税内容,这次列入减免税对象的有500多种产品,主要是《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税率将一次降低至0%―5%。

2003年6月18日,为了贯彻《框架协议》,加速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发展,中国与泰国在北京签署了《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

从2003年10月1日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两国蔬菜和水果的零关税,打开了自贸区内商品流通零关税的大门,同时也允许其它东盟成员加入,目前新加坡已经加入,形成中新泰三方零关税安排。

2004年1月1日中国在履行“早期收获计划”的同时又对东盟经济不发达的三个国家的部分产品给予单方面的特别优惠关税(零关税)待遇。其中,缅甸110种、老挝202种、柬埔寨297种,累计609种,主要是农产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

在东盟国家内部,六个老成员国已经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将所有商品进口关税下调到0―5%的水平,60%的商品关税为0%,剩下的商品到2010年下调为0%,新东盟4国将于2015年下调到0%。

2006年1月,中国―东盟早期收获协议下的农产品全部实现了零关税。

二、农产品零关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一)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双方也一直重视农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贸易发展很快,1996年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从1996年的29.3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1.04亿美元,增长109%,年均增长10.0%以上,东盟已成为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农业贸易伙伴。2002年“早期收获计划”实行后,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仅2002年贸易额就比2001年增加11.6亿美元,增长23.99%,2003年又比2002年增加10.47亿美元,增长17.46%。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使得各种农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自由流通,这必将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农产品的出口成本,而且可以使我国有优势的蔬菜和水果借助东盟市场这个平台过境,避开来自贸易伙伴国强加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的方式,出口到对东盟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低于中国的国际市场,进而扩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出口规模。

另一方面,东盟现约有6亿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东盟巨大的消费市场必将对各种农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而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农产品零关税势必将大大降低东盟各国从中国进口的成本,从而产生贸易进口转移效应,使得东盟原来向美国、日本、欧盟等进口的产品转向我国进口,这也将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很长时期一直呈现波浪形增长的特征,但2002年“早期收获计划”实行后,农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1月起,中国―东盟早期收获协议下的农产品全部实现零关税,带动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又一次大幅增长,2006年1~10月份共出口23.9亿美元,增幅高达28.4%,2007年1~4月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0.4%,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地区)中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增加无疑将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农产品零关税也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量增长低于进口,从1996年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的6.9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亿,增长近1倍。东盟10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占我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比重:2004年为34.27%、2005年为85.71%。可见东盟10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我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如在粮食和热带水果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同时东盟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和谷物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必将加剧国内水果和粮食市场的竞争,将会对我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传统农产品等比较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国内种植者收入的减少,给我国部分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影响

东盟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为主。而中国除了东南部分省区具有与东盟相近的自然条件以外,多数省份地处温带,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在温带产品果蔬等方面与东盟各国相比具有品种多、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这样就山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农产品出口大省带来了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好机会,有利于促进部分省、区农业升级,是相关省、区调整名、优、特果蔬种植战略和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质量安全认证,保证果蔬生产符合无污染、安全、卫生、营养等国际化标准,以获得更多国内和国外市场份额的“兴奋剂”。

同时由于东盟各国在热带水果、谷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处于优势,这样就可以降低我国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如谷物、糖料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中的比例,同时增加我国温带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蒜、辣椒、胡萝卜等蔬菜和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的播种面积和出口产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而对于以出产热带水果为主而受到冲击的南方各省、区,目前可以在充分调整热带和亚热带大宗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面向东盟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果蔬基地,并把农业资金投向果蔬保鲜、加工和产品开发上,延伸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各国在贸易过程中,都将致力于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及可充分利用本国具有丰富资源要素的产业,相对于东盟各国而言,我国在温带经济作物,玉米、大蒜、辣椒等温带蔬菜和水果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我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特别是北部部分省区,更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高新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业产品多种生产,努力形成主要农作物向优势主要区域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并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对农产品本身有非常复杂的质量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和东盟各国产品准入标准,理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出口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限制污染、破坏环境和不符合检疫检测标准的产品出口,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实现从田间到口岸、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保证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形象和效益,有效的跨越非关税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加速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农业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所以应该大力培养一大批农产品重点企业,大力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从而带动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市场开发的主体,农产品出口品牌是市场开发的重要载体。推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必须把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培育和利用国内知名农业品牌资源,摆在突出位置。

要按照“多元启动、群体发展、鼓励竞争、资源整合”的原则,突出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跨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集团。

在大力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业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以促进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级龙头企业顺应国际名牌产品生产、开发、包装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科技含量,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打造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我国农产品更好、更快、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刘纯彬.农产品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前景[J].税务研究,2005(6).

第6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关键词: 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 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1.3 海南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海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应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 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蚀和沙化的土地面积达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土地贫瘠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全岛开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蜚声岛内外。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隐藏着的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海南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在工业、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的同时,海南这个尽享田园美景的农业大省的农村的污染问题却无人关注,且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对应环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关注与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349个,到2008年共创建13261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总数的72%。经过六年的建设,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村在全岛开花,但除了整饬环境、种花种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农村和农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却未见更多相应的政府政策引导。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网上才有首例关于生态文明村被整合包装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相关报道。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 政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 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 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 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 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 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 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 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已有相关理论对其发展进行支持与引导休闲农业的起点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有的类似于城市公园,如没有相关的理论引导与支持极易使其方向发生偏离。在台湾多年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休闲农业的内涵、功能、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休闲农业美学、景观学、园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相关建议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 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 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 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琼台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休闲农业扶持、推广、管理经验,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两大海岛,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观光农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避免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可充分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引入台湾的一些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根据海南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适合海南自身环境的产品,将有助于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对休闲项目需求不断扩张,海南依托其独一无二观光农业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海南的热带观光农业起步晚、基础差,但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琼台合作的良好基础,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在规划、建设、经营、推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第7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热带农业;科技成果;风险

热带农业是国家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带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只有将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随着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热带农业作为热带地区的支柱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快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促进现代热带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热点农业发展的方向。热带农业地域性强,不同于传统的粮棉油作物,产品生命周期长,其科技成果转化同样具有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征。同时,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经济贸易形势、政治格局、汇率、信贷政策、病虫害以及由极端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使得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产生的过程,探索制约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助于成果转化方和受让方形成人人具有风险意识,营造时时识别风险、事事防控风险的防控文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1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户风险因素分析

1.1效益风险

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受让方成果转化的预期效益。而成果转化的预期效益受主客观因素和内外环境因素的制约。从大量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热带农业生产周期长,相当一部分承担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用户,由于前期投资大、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而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1.2素质风险

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面向热区企业和农民,而热区大都属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和生产经营的能力素质等一般偏低,特别是风险意识和防控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不能按照标准进行操作,或者对相关生产术语理解上有偏差,从而使成果转化用户受损的可能性较大。

1.3环境风险

热带农业主要集中在海南全省和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的南部地区,以及四川攀枝花、贵州干热河谷地带。热带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易受气候条件(如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制约。例如海南省易受台风的影响,广西、广东、福建、四川、贵州易受寒害的影响,云南易受旱灾、地震的影响等。因此,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改变而给成果转化双方带来影响,特别是用户方造成难以预测的困难和损失。

2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风险因素分析

2.1热带农业科技成果“沉睡”的风险

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普及率和成功率,是一个多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不少成果和专利处于“沉睡”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和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人员普遍重视与其待遇紧密联系的职称,而职称评定主要考核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等级等指标,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则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指标。这就从客观上使得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上而较少考虑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和实用性,结果容易造成科研选题脱离实际,要么低水平重复,要么成果未能及时赶上市场变化而被淘汰。

2.2热带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应不足的风险

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的级别和数量等来确定,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应不足。热带地区大多属于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因此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经济实力。另外,热带地区由于相对靠近珠三角,许多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一般都外出打工或弃农从商,从事热带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等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他们对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与实际应用能力不高。这从根本上影响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3.1资金风险

成果转化是一个再研发、再创造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用来集中精力搞研究,另一方面用来进行技术推广。此外成果转化中的资金风险很大,一是投资体系不健全,相对而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较多,而对成果转化的投入较少;二是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使得很多质量高,社会很受欢迎的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一些已艰难上马的成果转化项目,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三是有的成果转化项目,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差,甚至血本无归。

3.2市场风险

成果转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市场化的过程。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存在着许多不稳定性,市场风险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断甚至失败的主要风险。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与涉农企业是否能够准确把握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潜力,二是消费者对购买新产品的期望。

3.3合同风险

包括合同订立前的风险、合同订立时的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法律风险意识淡薄的原因,合同违约、合同纠纷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目前发展比较多的订单农业,也还存在着合同签订后,公司或者农户仍然以各种借口不准时履行订单农业的约定,使公司或者农户蒙受损失。

3.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在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法律因素给热带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热带农业的发展与大农业一样,都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的投入,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也依赖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农业法》、《专利法》、《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法》等,因此法律环境是否有利于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对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与否十分重要,是成果能否转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有利的政策、合理的机制等都将有利的促进热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4结语

综上所述,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其风险是多方面的,且贯穿整个转化过程,涉及所有参与方,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转化风险的大小。同时,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又是可防可控的。只有及时、全面、正确地识别风险,才能防范和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现代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助力热带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24.

[2]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2):46.

[3]张悦,胡朝阳.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J].科技与经济,2006(3):9.

[4]马杨.科技成果转化的阻滞分析及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4):21.

[5]孙进群.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4):72.

[6]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9):133.

[7]张春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11(3):122.

[8]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30.

第8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一、主题宗旨

以“打造热带农产品基地、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题,以“精品展销、订单交易、合作共赢”为宗旨,创新参会理念,突出特色,缜密组织绿色品牌农产品和诚邀客商参加“冬交会”,进一步提升我市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产销对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定位

通过借助“冬交会”平台,促进我市企业、合作社、购销商与销地客商加强交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努力实现邀请参会客商和农产品订单交易成果分别比上届增加10%、5%以上的目标。

三、时间地点

(一)时间。年月,会期3天。

(二)地点。海口市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分会场)。

四、参会对象

参会人员共220人,具体是:

(一)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市委办、市政府办主要负责人及筹备组成员20人;

(二)各镇党委书记或镇政府镇长12人;

(三)邀请部级农业龙头企业、永青分公司合作伙伴以及长期在我市从事农产品经销的省外重要客商106人;

(四)我市有关农业行业协会会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种养及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60人;

(五)工作人员(含聘请司仪人员)及司机22人。

五、展品和布展

(一)展品组织。突出我市特色的果蔬、热作、水产、畜牧等绿色优质品牌产品,分为四大类:一是生鲜实物精品,二是农产品加工品,三是活植株样品,四是热带特色农业图片。

(二)产品展销。发动3—5家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产品参与“冬交会”销售区展销,主要销售我市咖啡、香草兰、可可、槟榔等系列特色产品。

(三)展馆布展。展馆占地面积323平方米。展馆设计施工力求做到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美观大方、风格独特。布展充分体现我市农产品“特色、绿色、品牌、优质”的特点,力求达到“在场面上有感染力、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对客商有影响力”的效果。

六、宣传工作

(一)编印《农业》画册。重点宣传我市热带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组织新闻媒体宣传。邀请日报、电视台、政务、电视台等新闻记者,对我市冬交会筹备情况、冬交会活动情况和交易成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跟踪报道。

(三)开展网络宣传。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及市政府网上宣传我市投资优惠政策、招商项目、推介农业品牌产品、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情况。

七、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一)参会代表报到。

(二)组织参会活动。1、月日组织代表入场观看文艺表演和参加开幕式;2、月日上午组织参会代表参观展馆和现代农业示范园;3、现场推介我市重点洽谈合作和招商项目;4、组织订单签约单位现场签约仪式;5、组织代表参加市政府招待宴会。

(三)客商洽谈交易。月日,组织我市购销商和销地客商举行座谈会,进行交易洽谈,订单签约。

(四)组织客商考察。月日起由市农业局牵头协调本地参会企业、协会、合作社及运销商,组织销地客商到我市冬季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礼纪物流园区进行实地考察。

(五)展馆闭馆拆除。月日闭馆,工作人员拆除清理展馆。

八、组织机构和任务分工

(一)主办单位。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市农业局。

(三)协办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招商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市供销合作联社、永青分公司、市相关农业行业协会。

(四)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年“冬交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简称“筹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冬交会”筹备各项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成员: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招商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市广电中心、市供销合作联社、市工商局等单位负责人。

(五)任务分工。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招商组、会务组、宣传组。各组(室)工作人员和任务分工如下:

1、办公室。职责:负责对接省“冬交会”组委会的工作部署,做好“筹备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各组工作;负责编制会务经费预算并向市财政局申拨,按预算统筹安排、列支使用;负责展馆设计施工,展品的组织、收集、调运及布展工作(展品组织分别由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热作中心、畜牧兽医局负责提供);负责编印《农业》宣传画册、“冬交会”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工作总结和落实订单、项目招商情况的统计上报工作;负责闭会后展馆的拆除清理工作。

2、招商组。职责:指导本地农业企业策划编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可研,发动本地农业企业走出去挖掘和寻找商机,招商引资;负责做好农业项目的招商特别是以口味王发展有限公司槟榔加工为主的乐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招商工作;负责做好农业部门和企业招商推介项目资料的收集汇编、项目招商进度统计上报工作;负责联系与协调参加“冬交会”招商推介的单位、客商代表参加招商现场推介会。

3、会务组。职责:负责按有关部门拟定邀请省内外客商人员发函邀请代表参会(含聘请司仪人员),跟踪和反馈客商参会信息,核实参会人数;负责“冬交会”议程、会务安排和参会代表有关证件、礼袋领发,以及参会客商的接送、报到、食宿、机车船票预订等接待工作;负责起草市政府领导在招待宴会、祝酒辞和座谈会上的讲话稿;负责组织参会代表参加“冬交会”开幕式、市政府招待宴会、参观展馆、召开座谈会、洽谈交易活动及举行订单签约、颁奖等仪式。

4、宣传组职责:负责宣传报道我市参加“冬交会”进展工作情况,并邀请省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协助制作《热带特色农业》光碟和宣传画册;协助撰写“冬交会”相关材料。

九、有关要求

(一)搞好策划,精心组织。各承(协)办单位要高度重视“冬交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突出特色,创新参会理念,精心组织做好农业项目招商策划、展馆布展策划、产品宣传策划等前期各项筹备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政府制定的组织方案,明确本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一步将任务量化细化,落实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第9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Ⅲ

复习背诵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基本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即整体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即开放性)

2.区域的空间结构类型: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3.区域的空间分布形态: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5.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6.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

第三产业

比例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时间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132或者12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13或者

231)。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321”的格局。一般演变规律是从123到213再到231最后为321.

区域发展阶段

7.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①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②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8.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加速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案例:美国匹兹堡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以毛皮交易为主,因为临近五大湖水运便利,还有当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苏必利尔湖有丰富铁矿逐渐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从而走向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使当地出现了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资源衰竭、设备老化等问题,经过环境污染的治理、发展科技和交通、调整产业结构等走向了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启示:匹兹堡的三个阶段的转变告诉我们:区域一般会因为一些有利条件才会走向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才会走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9.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已经形成了多个经济发展核心,和多条经济发展轴线。如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沿线经济带、京九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

区域发展差异

10.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

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11.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①产业结构差异第一产业比重西部>中部>东部,第二产业东部>中部>西部,第三产业东部>西部>中部,产业结构东部最优。②工业化差异东部工业起步早,水平高。③城市化差异东部>中部>西部④对外开放程度差异东部开放最早,开放范围最大。

12.我国对外开放顺序:沿海--沿江--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沿边。

13.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平原高原为主;以棕壤和黑土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农业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工业基地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结构偏重,交通以公路铁路为主,对外开放程度比南方低

多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地势起伏大,热量丰富,水分充足,以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广泛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类型为红壤和砖红壤,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等相当丰富,农业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为水稻,区内有沪宁杭综合性和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工业结构偏轻,交通方式有水运、铁路、公路,对外开放程度高。

限制

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冲刷,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现象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

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14.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⑨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界线

15.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

范围:西部地带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和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有利条件:①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边境线长;

③国家政策支持;④社会环境好;⑤市场潜力大。

劣势条件:①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通信、水利设施不足);②人才、技术、资金匮乏;③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

方向措施: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④发展边境贸易;⑤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环境。

意义:有利于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联系

16.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17.南水北调

①原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目前北方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

②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江苏扬州经山东河北、到达天津

从湖北经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

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将长江水调入黄河上游

有利条件

过黄河可以使用京杭运河自流输水,节省建设投资。

从丹江口水库到京津方向地势逐渐降低,可自流输水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质

较好

最好

影响:①有利影响:缓解了北方缺水的状况,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利影响:东线可能导致输水沿线土壤盐渍化产生。中线要加高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需要移民。

18.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时间分布不均;②河流径流量少;③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⑤水资源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②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管理

19.西气东输

我国天然气丰富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

天然气优点:干净、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使用方便。

线路:主体工程从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地理环境的影响(意义):对输出地区:①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④增加就业机会。⑤有利于完善西部基础设施。

对输入地区: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②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④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0.西电东送

北线:

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线:

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线:

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

水能丰富的原因:长江上游、红水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流量大;而且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因此水能极为丰富。

意义:同西气东输。

21.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④其它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产业转移方向:①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原材料价格、工资、地价、公用事业费用成本差异,转向内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环境、资源问题;

②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规律:①不同区域之间:沿海

内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②同一区域内: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也是转移的原因。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湘教版中的产业转移的影响:对转入区:①促进资源的开发,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②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安排了劳动力就业;④但是加重了当地环境污染。

对转出区:①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②减轻了环境污染;③但是加重了就业压力。

实例: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

22.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23.表现形式: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4.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深居内陆和高山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达到,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②物质基础—地表多沙质物质疏松;③动力条件:多大风等;④地表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程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导致地表疏松等⑥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人为原因起决定作用。

25.荒漠化的危害:①危害土壤,使突然给肥力下降;②危害大气环境质量;③恶化北方生态环境,危害生物多样性;④造成耕地、草场退化,危害农牧业生产;⑤危害河、湖水库,使湿地减少;⑥危害交通、电力、通信;⑦危害人类经济发展和生存的基础空间。

26.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核心: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人教版:任何战略和对策都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湘教版内容)

通用答案:①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业,改善土地不合理利用状况和提高植被覆盖率;②合理放牧,实行轮封轮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种植牧草;③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流域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④设置草方格沙障;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当地可再生能源;⑥工矿交通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⑦营造三北防护林网;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⑨生态移民。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东北、西北、华北地区营造防护林,起到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作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稀疏;④地形起伏大;人为原因:⑤过度放牧与樵采,破坏植被;⑥不合理的轮荒开垦土地;⑦露天开矿。

解决措施:①修筑梯田、打坝建库。②植树造林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林牧业。④合理放牧。⑤大力发展农业技术。

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⑦做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8.南方低山丘陵区和云贵高原地区分布有严重的红漠化和石漠化原因:自然原因是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山地丘陵为主,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土壤——土壤保肥能力差,抗水蚀能力差。人为原因——主要原因:乱砍滥伐森林——生活能源短缺;

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陡坡开荒种植粮食。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措施:①解决当地能源如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等;②发展立体农业是解决红漠化和石漠化的重要措施。

湿地及保护

29.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30.中国湿地类型: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

31.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32.湿地的功能:调蓄洪水、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天然空调机”

“天然水库”

“资源的宝库”等美称。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系统

33.洞庭湖湿地问题:湿地面积减小和湿地质量下降。

34.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①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流入的泥沙淤积;②人口的迅速增长,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数量减少。

湿地质量下降的原因①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湿地质量在逐渐下降。②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35.保护湿地的措施: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洞庭湖流域和长江中上游流域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②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③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④防止湿地水污染;⑤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36.内陆湿地如青海湖的面积减少的原因和措施:①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旺;②人们大量取注入湖泊的河流水用于灌溉和其它,使得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解决措施是发展节水农业等。

37.三江平原沼泽:成因①降水多;②纬度高,蒸发弱;③河网稠密;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⑤冻土广布,水难以下渗。措施:解决三江平原湿地破坏的措施是退田还沼泽。

38.洞庭湖被称为鱼米之乡原因: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耕作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39.自然地理条件:地形:上游为低山丘陵,中游为丘陵地形,下游为平原地形。上游地势高,起伏大,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气候:地处中纬度,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

河流:气候特点使得容易河流流量大,冬春季节多暴雨,河流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40.19世纪后期流域的开发及其后果:①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导致土地退化引起老棉花带衰落;②扩大耕地和获取炼铜用的木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③炼铜企业大量排放SO2,形成酸雨环境污染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41.

田纳西河流域贫困落后的原因:暴雨频繁、洪涝多发是重要的自然灾害。生产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另外河流开发利用单一,仅限于航运。

42.发展优势: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流经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煤、铁、铜资源丰富。

43.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

①成立田纳西河流管理局(TVA)

②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

梯级开发,修建水坝,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产生了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等综合效益。

③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建材、冶金等)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④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坡地—栽培果树、蔬菜

平原—种植玉米、棉花、大豆;发电厂附近—利用余热发展温室蔬菜水库—渔业

山地—林业

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44.治理成就: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构建了庞大的航运网,拥有了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建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旅游业发达,流域内人均收入达全美平均水平。

45.治理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长江洪灾

46.长江洪灾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干流长;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7.防洪措施:在中上游:①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现有森林、营造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在中下游:①加固大堤;②修建蓄洪、分洪工程;③整治河道;④裁弯取直;⑤退田还湖等。⑥加强预报和监测,建立预警系统;

⑦.增强防灾意识,建立应急方案和防灾物资准备等。

48.长江三峡地区水能丰富的原因:流域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干流长,支流多,河流流量大;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第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所以水能极为丰富。

49.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

对下游地区:①汛期防洪,②枯水期灌溉,③改善枯水期下游水质质量;④减轻下游湖泊和河道的泥沙淤积。

对库区: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形成库区旅游资源;②库区养殖;③发电,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④.改善航运条件。

50.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①对上游河道和库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库区淤塞;②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旅游胜地、陆生植物、居民区、厂矿、城市、搬迁任务大、③库区地下水位提高,对于干旱地区易发生土地盐碱化;④水库、大坝建设会诱发新的水土流失、滑坡、水库地震等地质灾害;⑤阻断鱼类洄游线路

51.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巨大的库容使埃及获得灌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方面效益;

不利影响:①河口渔获量减少;②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③土地盐碱化;④海水对三角洲海岸侵蚀加重,海岸线后退;⑤库区及下游水质下降;⑥血吸虫病泛滥。等等。

52.河流航运价值大小原因:河流流量;②水流平稳与否③冰期长短④腹地范围和经济水平,人口疏密程度(即水运交通需求)等。

举例: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水流平稳;没有结冰期,通航时间长;腹地宽广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53.不同的水利工程首要功能不同:如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任务是防洪,黄河上游龙羊峡等任务是发电,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是用于灌溉,黄河到太原的万家寨水利工程和丹江口水库的作用是调水。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4.美国农业生产总体条件:自然条件:美国本土地处25°—49°N,大部分属

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商品经济发达,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其首要因素,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消费市场巨大,交通运输发达;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力度大;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55.美国农业最主要特征: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形成规模效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的农业带

56.乳畜带:分布在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因为这里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贫瘠,不适合谷物生长,适于多汁牧草生长,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生活水平高,对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57.小麦带和玉米带:分布在美国中部平原,本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区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利于小麦、玉米生长;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同时,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作物,有多种用途,在美国大部分作为饲料,玉米带与畜牧带紧密联系在一起便于发挥优势。先进的科技和高度发达的工业,以及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也是重要的人为原因。

58.棉花带: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适合棉花生长。

59.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南部属亚热带地区,是夏季高温少雨的地中海气候,适合喜高温少雨气候的葡萄、柑橘的生长。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发展蔬菜种植离不开灌溉水源。

60.灌溉和畜牧农业带: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区,西部高大的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使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降水稀少,形成干旱、半干旱区,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但是有大量牧草分布所以形成了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61.美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①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②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③高度的机械化生产,能源消耗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6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制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免耕、休耕和轮作

鲁尔工业区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63.鲁尔工业区兴起繁荣的主要区位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广阔的销售市场

⑤离铁矿区近(法国洛林铁矿、瑞典和俄罗斯等产铁国)

煤炭储量丰富是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首要区位条件。

64.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导)。

②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廉价石油的使用,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国家越来越多;消耗量急剧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⑤环境污染严重,工业用地紧张(是新兴工业不愿到此落户的主要原因)。。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4

2

0.75

铁矿石

2

1.8

1.3

65.鲁尔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促使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

②调整工业布局。(钢铁厂搬迁到鲁尔区西部,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布局钢铁企业)

③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66.辽中南工业基地

发展有利条件:地形平坦;辽河流过,水源便利;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附近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首要因素是煤铁资源丰富。

67.发展中的问题: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资源枯竭。

③技术落后、④环境污染严重。

68.振兴东北措施:同鲁尔区措施。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69.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

②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70.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③单位产值的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71.能源基地建设途径: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建设了大秦、焦日、神黄铁路)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72.遇到的困难:环境污染严重、运输成本高、缺水、开采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产业结构单一等

73.煤炭能源的综合利用途径:

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②山西省围绕煤炭资源进行了能源的深层次开发,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了万家寨引水工程大大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7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环境问题: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开挖地表,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燃煤、洗煤等产生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开发煤炭消耗大量水资源,造成缺水状况等。

治理措施: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综合利用;④加强绿化;⑤做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75.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6.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77、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具体表现

城镇人口多,比重高,达70%

,城数量多、密度大,城镇经济实力较强,外来劳工所占比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电、供水和通信水平居全国前列。

78、珠三角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的优越性:

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在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便于降低成本;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便于销售;便于分工协作;便于政府的管理。

79.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③良好的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工业化进程: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这一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升级。20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了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l/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8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②1,3,5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82.“三来一补”的主要特征

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外商提供:资金、生产设备、技术指导、原料配件图样;当地提供:优惠政策、土地、劳动力、服务设施,工厂:加工、组装

8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③耕地被大量占用,④能源供应不足,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84.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

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保护好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加强城市生态发展,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⑤推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

⑥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模式。

⑦解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到珠江三角洲。

85.

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劣势主要表现的方面:

①经济腹地范围比长三角小、②地理区位不如长三角优越、③大城市为依托不如长三角密集、④科技力量不如长三角雄厚、⑤经济基础不如长三角好等。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86.含义:遥感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

87.系统组成: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88.分类:根据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航空、近地遥感;根据辐射源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根据电磁波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谱段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大气、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遥感。

89.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的调查。它具有以下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的信息量大,可减少调查的盲目性。

90.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环境灾害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环境与灾害的动态变化,对环境与灾害实施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预报,为环境和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91.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陆、海、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四度”: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速度。

92.基本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由空间星座、用户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93.工作过程:GPS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地面控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导航定位。

94.GPS的主要应用领域:GPS以其高技术的含量及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军事、导航、交通管理、农业、旅游娱乐、城市管理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95.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96.组成部分:硬件设备、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97.工作过程: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等环节。

98.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数字地球

99.“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存储的、可多维显示的信息系统。通过获取地球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预现,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问世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00.东北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01.东北农业发展条件: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土壤条件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这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102.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区域内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放牧畜牧业区。

10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玉米主要分布在松内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水稻主要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热量相对较足的辽河平原。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104.东北农业发展问题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05.农业发展方向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其农业发展的重点是: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其牧业发展的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发展重点是: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06.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07.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主导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第三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08.

森林的生态功效: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109.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110.破坏的危害: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①②③④⑤⑥⑦

11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热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固定碳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②热带雨林还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③雨林又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112.热带雨林的脆弱性:气温高,造成雨林地区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的养分再循环也快,造成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地区土壤十分贫瘠,因此雨林也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雨林一旦遭到人类破坏,养分必遭强烈淋洗而丧失,地表植被就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11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在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移民,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修建亚马孙公路建设。移民亚马孙平原使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对热带雨林造成极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