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年度培训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年度培训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年度培训分析报告

第1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职业报告情况及其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的范例,在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2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集服务、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多年来,依托自身优秀的专家队伍、强大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和带动了国内图书情报界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原名中央国家机关与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重要的分支机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专业培训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实践层面等均为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业内培训的各类图书情报人员逾万人次,并以“内容前沿、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培训特点和良好的培训环境赢得业内好评。面对图情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需要,组织专家设置了系列新培训,现面向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情报机构招生。常规服务能力培训

第30期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

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

(1)图书馆工作概论;(2)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3)文献分类标引;(4)文献编目工作;(5)参考咨询工作;(6)文献检索;(7)工具书;(8)连续出版物工作;(9)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10)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11)读者工作;(12)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

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12年4月26日-11月29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仪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20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9实践应用研讨班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业内最早倡导并开展学科化服务实践的文献机构,通过近10年的实践,取得了卓然成效,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得到了业内的一致称赞,为引导图书馆员深化图书馆服务,推广先进经验,2005首次开设本班,每年一期,培训内容每年更新,授课内容逐层递进,现成为图书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教课级课程。

一、招生对象

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

让学员最先了解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

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一线专家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2)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发展趋势;(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7)面向重点用户、课题组的个性化服务;(g)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2年5月14日-18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000元

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

专业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

二、培训内容

(1)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流程(文献资源保障需求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文献资源保障策略,保障能力评价和针对评价结果的持续规划能力等);(2)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分析方法及工具;(3)综合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4)基础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5)高技术类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法与实践;(6)科研机构重点学科领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7)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系统与使用(利用开放或公共技术平台来设计、组织建设和维护课题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方法,将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变成能为科研用户方便利用的服务能力);(8)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践;(9)如何建立一个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一现场演示。

三、培训时间:2012年5月21-25日四、培训费用:1000元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

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

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9)规范控制方法;(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11)参观交流。

四、培训时间:2012年6月4日-9日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用:1400元

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训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四期)

一、招生对象:

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三、课程特点:内容前沿,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7)参观交流。

五、培训时间:2012年6月11-15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2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三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2年,将继续举办第三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

本培训班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研究思路,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家及学科馆员。

三、培训方式:

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与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

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的使用;(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 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ESI(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eators);(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 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f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e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2年6月18-22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

创新服务能力跃升培训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学习,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本班被列为图书馆员创新服务能力培训的重要课程。

二、培训对象:

参加过“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的学习,或已经具备一定检索能力的科研及情报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分析工具、TDA等;(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方案。

四、教学形式

老师结合案例授课一学员分组实习与作业一集体开放交流研讨。

五、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深老师。

六、培训时间:2012年9月17-21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800元(含资料、参考书)

专利查新与专利情报分析高级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专利查新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查新形式,在技术研发、引进转让、专利申请、侵权诉讼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专利情报分析是从专利文献中提取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形成有效情报的重要方法,是制定专利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和前提。专利地图是通过对专利情报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是专利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培训高层次的专利情报分析与研究人员.促进科技查新向专利查新业务延伸,符合当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专利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战略的高端需求。

二、培训对象:查新检索人员、情报分析人员。

三、培训内容:

(1)专利查新及国内外趋势分析;(2)专利检索的方法及技巧;(3)专利性查新及其案例分析;(4)专利查新报告撰写;(5)专利信息在专利侵权事务中的应用;(6)专利情报与专利地图制作;(7)专利预警机制与专利策略;(8)实例:图情机构开展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分析实务。

四、主讲老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深老师

五、教学方式:网络教室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讨论

六、培训费用:1500元

七、培训时间:2012年6月(具体时间待定)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新班预告:有报名意向者请及时与学会联系,以便我们确定开班时间后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您。

1.第22期图书情报工作高级研修班,主题:面向未来的专业图书馆引领人才(拟定2012年10月下旬)

2.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暨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讨班(拟定2012年11月上旬)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束后,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培训结业证书。

2.培训班在开班前15天截止报名,前10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3.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4.专业图书馆分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2年新增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第3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塔塔”为你整理了这篇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一、督查内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自查实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庆市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通知》,由县卫生健康委疾控办组织县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7年版)》进行自查。

二、自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此次共督查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实查病例登记数442例,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率99.55%。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及时440例,报告及时率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写完整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实查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135张,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的传染病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率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电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张,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100%。

6.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身份证号填写完整135张,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100%。

(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1.疾控机构。

(1)辖区传染病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每日做好传染病报告卡实时监测审核记录,每日至少4次以上,记录完整;建立了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并能有效付诸实施;针对传染病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1-11月份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评价综合率均值为100%。

(2)数据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月分析,年终有年分析;重点控制传染病有专题分析;每月将常规分析报告通过纸质和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反馈;根据疫情流行情况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与评估。开展了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有检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记录,实行辖区全覆盖,督查结束后有总结和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二次督导;21家网络直报单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没有传染病报告,分别是4家民营医疗机构和县血吸虫防治站;县直医疗机构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1家,为县妇计中心;乡镇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4家,为雷池乡卫生院、凉泉乡卫生院、鸦滩镇、高士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每年对下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导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均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及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等相关技术培训,有文件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有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版)》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以及疟疾、登革热等诊治知识培训。

(5)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疾控中心配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专职人员2人,实行A、B岗位制。配有专用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为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了可实时连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无线网卡,对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加班补助,并可以调休。

(6)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建有辖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授权安全管理制度,对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均有备案,并对系统用户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培训。

2.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相关工作制度齐全;但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纸质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证件号登记栏,但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均设有该栏;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检查结果门诊和住院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打印。每月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有记录,县医院并能落实奖惩措施;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单位对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了培训。

(2)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各单位均指定专门科室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兼职人员,并对直报人员有一定的加班补助,加班后可以适时调休。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系统,除县级医院外,其他单位都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县级医院放射和检验结果门诊医院可浏览,但乡镇一级系统不具备该功能;目前也不具备导出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直报用户在县疾控中心均有备案,各单位均配有传染病报告专用计算机,并安装了杀毒软件。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缺少传染病诊断标准方面的内容,缺少培训考核,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和发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电子病历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但乡镇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登记意识和传染病报告意识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规范培训,丰富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考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4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一、日常工作在09年上半年,从总体来讲,日常的数据采集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数据录入方面,我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做到准确录入。在上半年,我参与了第一季度数据报告以及5月份月报的撰写,虽然是常规数据报告,我依然不敢松懈,尽力做到一遍通过,不犯低级错误。另外,在日常工作之余,也向周*学习了专刊考核方面的工作。考核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以前曾经也接触过,考核规则简化之后,上手更加容易。主要是做到耐心细致就不会出错。那么,本年度除日常工作外,应中心领导要求,每日由广告部渠道组提供当日未到达名单,由李*和我轮流在系统中查询最后一次投放本报的时间。广告部渠道组提供名单并不细致,加大了查询工作的难度,希望日后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双方可以达成统一,提高工作效率。

二、调研项目人才招聘行业调研报告:年初,在报社领导的指示下,我和祁*共同完成了人才招聘行业的专项调研报告。本次报告通过对全国人才招聘行业的仔细研究,包括全国媒体人才招聘广告投放情况与沈阳地区媒体投放对比分析,沈阳地区自身招聘行业的特点以及报纸、网络、人才市场等多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09年招聘行业情况做出了有预见性的预测,并验证了领导的想法。通过撰写此次报告,使我的思路更加开阔,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掌握了一些撰写专项分析报告的技巧,对我日后撰写某个行业的专项报告有一定的帮助。在这里感谢主任对我和祁*的信任和指导。版面监测调研:4月份,与**市场研究公司合作开展了“2009年第一期版面监测调研项目”。针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务求使版面调研数据的真实准确。并在6月初召开了报告讲解会。本次报告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定性研究与版面的直观对比,对各部们领导解读报告起到一定的作用。客户满意度调研:6月末,在集团要求下,和祁*一起完成了《2009年上半年客户满意度调研报告》,为经营工作考核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依据。发行调研:在09年初,发行调研已经全部由市场部独立进行,每月进行一周。虽然人员有限,但市场部人员尽出,保证了发行调研的按期进行。就发行调研本身来说,个人认为,由于选择摊点过少,每期报告不免单调重复,在09年下半年应当改进调研方式,不再单纯进行要报销报的数量,要在原有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这样可以使得发行调研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三、活动配合与外出培训在上半年,市场部配合房产专刊部进行了“购房消费卷”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为领导撰写了《春暖花开购房消费卷报告》,报告以漫画等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华商晨报“购房消费卷活动”,并对其他媒体在房产行业方面的政策以及地产商投放广告心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另外,在5月末,在中心领导的指示下,深入研究了**活动,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部门主任的指导下,撰写了《****》活动策划报告。通过此次报告的撰写,让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工作思路要依据数据而不局限于数据。作为市场部的一员,我要更加鞭策自己,拓展自己的思路与眼界,放眼市场放眼全局。在5月,我有幸赴北京参加了 “市场研究基础知识培训”。本次培训主要是数据基础分析与处理,在介绍了我们日常工作常用软件EXECL的同时,讲解了专业的数据统计软件SPSS的基础操作。这次学习机会对我来说相当珍贵,而这次培训也对我日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希望在接下来慧聪所举办的一系列培训中依然可以去学习参加,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业务能力。

四、展望从事数据工作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各类调研项目也开展了很多,如何在数据分析与调查研究中更加深造自己,将是我09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我想,下半年的工作中,除了进行各种调研项目意外,也要在撰写各种常规数据报告的同时适当的进行专一行业的深度分析研究。

第5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区11家乡镇卫生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包括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管理人员和传染病防制工作人员。

12 内容 统一制作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网报信息利用情况、网络直报需求情况等方面。

13 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表,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管理人员和传染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63例,其中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11例,传染病防制人员11例,防保科其他公共卫生工作人员41例。被调查者中男31名,女32名,性别比1∶ 1.03;年龄21~60岁,平均26.7岁。

22 网报人员基本特征

221 学历构成 以本科为主占45.45%,大专占27.27%,高中、中专及以下也占27.27%。

222 职称构成 以初级职称为主,其他相对较少。各职称构成分别为:无职称人员27.27%,初级54.55%,中级18.18%。

223 专业构成 专业背景有公共卫生、临床、护理。其中公共卫生专业较多,占63.64%,临床专业占1818%,护理专业占18.18%。

224 岗位分析 11名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被调查者中,专职占45.45 %,兼职54.55%。

23 网报信息利用情况

231 网报数据分析利用 曾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传染病数据导出的有21人,占33.33%;对导出数据进行软件分析的有7人,占11.11%;曾使用网报数据写过疫情分析报告的有15人,占23.81%;曾使用直报数据做过疫情预警监测的仅2人,占3.17%。

232 网报功能利用目的 以查看发病/死亡数为主,占80.70%;其次为发现暴发疫情,占50.88%;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有31.58%;审核卡片的有28.07%;疾病趋势分析的有22.81%。

233 网报数据利用程度分析 认为一般的21人,占34.43%;认为比较充分的34人,占55.74%;认为很充分的有6人,占9.84%。

234 网报数据利用困难 认为网报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最大困难在于统计技能的占41.38%,计算机技能22.41%,无时间和精力27.59%,设备问题8.62%,缺乏相应医学知识10.34%,其他8.62%。

24 网络直报需求

241 网络直报数据质量和分析功能认知 认为目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优的8人,占13.11%;认为良的45人,占73.77%;认为中的8人,占13.11%;认为目前“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分析功能不能满足对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分析的需求有14人,占22.95%。

242 培训需求 有75.81%的人过去从未参加过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分析和利用方面的培训;11名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中,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有5人,占45.45%。

243 其他相关需求 在对传染病网报数据分析需求方面,要求学习更多数据分析和利用方法的有50人,占81.97%;要求参加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技能培训班的有42人,占68.85%;要求享有更多分析和利用直报数据的权限的有28人,占45.90%;要求了解更多信息的有38人,占62.30%。

3 讨论

目前我区基层医疗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程度都比较低,仅23.81%的人员曾使用网报数据写过疫情分析报告,3.17%的人员利用网络直报数据进行过预测预警分析。主要原因是网络直报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统计分析能力较低,对异常疫情不敏感。甚至有部分人员无医学背景知识,缺乏统计能力等。因此,要调整现有传染病网络直报队伍,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公卫专业人才,充实网报队伍力量。

第6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能力素质 培训

一、从冰山模型说起

说到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首先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提出的 “冰山”模型,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知识和技能,其特点是可易观察、可测试和易习得的,如计算机软件编程、管理学、岗位专业技能等等。冰山水下部分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它们隐藏在行为的背后,但对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却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图1 冰山模型

根据冰山模型,员工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如图1),其中最容易改变提高的素质是知识和技能部分,也是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素质最有效的部分。而冰山下面的部分包括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品质与价值观等方面,是难以改变的,一般情况下,通过培训来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可能,也只有通过长期漫长的训练与悟化才能实现。因此,多数企业培训主要侧重于员工知识和技能(冰山上层)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对员工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没有多少建树。但是正如冰山模型所示的那样,这些难以提升的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是影响员工业绩和成长的根本性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核心员工,特别是后备管理人员进行长期训练,提升员工深层次素质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二、如何测评能力素质

企业在了解了能力素质重要性之后,一般的做法是聘请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测评,给出一些报告。供企业使用。但是由于聘请咨询公司的成本较高,对企业长期辅导员共提升能力素质是不现实的。因此购买合适的能力素质测评软件是企业最佳选择。引入能力素质软件的优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成本。购买软件产品比聘请心理专家在费用上相对低廉,而且,有些软件是支持在线升级和数据共享的。这样企业不仅能对公司员工进行能力素质摸底,还能通过共享数据,找到自己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员工的差距。能有效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培训等诸多环节有指导作用。

2.简单易行。企业购买软件之后,可以由员工自由安排时间进行能力素质测评。减少因能力素质测评对员工日常工作的冲击。同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员工操作,简单可靠。

3.准确一致。能力素质测评软件虽然比专家测评的准确度有一定差异,但是也解决了人为测评带来的主观判断误差,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且系统报告能快速展示,员工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个人报告。

企业在选择了合适的测评软件之需要对员工进行能力素质盘点,对企业员工能力素质状况进行摸底。根据木桶理论我们了解到,制约员工全面发展的肯定是员工能力素质中的短板造成的。因此寻找重点要素进行培训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员工能力中的短板,为培养适合企业能力素质要求的优秀员工奠定基础。

三、某企业应用实例

金通公司(虚拟企业名称,以下同)人力资源部根据能力素质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框架的关系,结合金通公司具体情况,制定《金通公司能力素质模型项目管理手册(初稿)》。手册对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及能力素质模型数据库的制定和更新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以后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性作用。

1.能力测评步骤

2008年底,金通公司引进了“能力素质系统”,为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测评步骤如下:

(1)素质测评:人力资源部通过系统,采取分步骤的方式进行员工素质测评。首先,对各部门关键岗位员工进行了能力素质模型测试,初步建立了公司部分关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库,并与职人匹配系统中的行业标准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对。其次,人力部以公司全体员工为对象,分期分批进行网上答题,以获取相应的能力素质数据。

(2)人力资本评估:人力资源部依据系统的测评结果,对公司整体人力资本水平进行评估。人力资源部通过分析现有优秀员工的素质和主管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得出各个关键职位的素质要求和个性特质要求,建立了部分职位造影。

(3)测评对比:对员工进行了二次测评,对员工前后两次的能力素质报告,在分析力、个性特质、胜任力、组织角色行为四方面做自我对比分析报告,使员工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能力变化。

2.培训项目实施成果

根据部分员工在职人匹配系统中各项能力的测评结果,找出员工普遍短板,选择相关能力培训提升课程。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能力,并解决能力素质培训中除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外,其他需求无法有效量化分析和评估困难的问题。

以2009年程序员沟通培训项目为例,可以看出能力素质模型对培训项目带来的改进。

2008年底,程序员岗位共有34人,通过测评系统对这些人做了相关测评,从系统中能力素质报告的分析,结合公司程序员能力素质模型标杆,公司决定对程序员岗位员工17人实施沟通能力培训。培训前人力资源部对参加沟通培训员工进行能力素质盘点,部分能力素质盘点结果如下:(10分为满分)

公司通过外部培训机构,在2009年11月组织沟通管理专项培训,培训为期1天,员工的培训评估问卷课堂满意度满意以上的为100%,符合培训评估实施前提。

培训后部分能力素质盘点结果如下:

培训实施效果符合培训先期目标,达到公司培训目的。

四、能力素质模型在实施中的问题及发展目标

能力素质模型的引进和应用在企业培训及其他方面会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应用不可能仅仅靠一套好的软件就能解决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所有问题,下面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企业需要在能力素质维度中,进行详细的遴选,并对影响能力素质发展的培训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甄别,只有有效的培训(特别是有效的训练)才能让能力素质培训落到实处。

2.受企业自身规模限制,规模越大能力素质模型中的能力素质标杆会越准确,减少因某些岗位人员较少造成的能力素质标杆量化的偶然性。

3.需要公司建立相应的能力素质模型辞典,对于能力素质的量化标准和渐进梯度要进行详尽的描述。

4.能力素质模型的引进和应用需要得到公司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公司员工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尹红炜:探讨能力素质模型在e-HR系统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第7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每年都会引进一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加入教师队伍。这些新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是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也相对薄弱,这也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帮助其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起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任务角度出发,确定新教师培训内容,新教师培训应该包括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第二,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等为依据,确定培训的重点。如果学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那么新教师的培训中,会以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培训重点;如果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高校,那么既要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从教师个人出发,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决定了大部分新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还相对薄弱;而且从学校到学校,阅历浅,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产生弃教从商、弃教从政的想法,这也要求从师风师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培训。同时,在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二、制定培训计划

制定新教师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培训目标,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树立良好师风师德,扎实学好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等;接着,确定好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培训者、培训的地点和设施、培训的方式等。以7月—12月为培训周期并分阶段进行,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新教师本人为培训主体,以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科研等为培训内容,采用专题报告、座谈会、观摩课、评比、导师制、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三、培训实施

笔者将新教师培训周期定为7月-12月,按时间及内容分阶段进行以下设计:

(一)校本培训阶段(7月上旬到中旬)

1.校园概况介绍

7月初新教师入职时,可邀请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学校情况介绍。一方面,要对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包括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2. 召开座谈会

召开教师座谈会,请新老教师同堂交流。会上,安排教师之间自我介绍,老教师的经验分享,新教师的疑问与解答等环节,提高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3.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指导 

新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时,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模糊,因此学校在新教师入职之间,可通过报告或其他形式,将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给新教师参考,如针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建议其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能力偏弱,但科研水平高,且有志于做研究的教师,可以走“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科研能力强,管理水平较高,各方面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走“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的发展路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及专长,协助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

4. 实行导师制

    以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或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等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即导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带”出青年教师的良好教风,逐步提到其教学能力。

5.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报告专题,邀请行业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做报告。在师风师德培训方面,可以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师风、塑师德、铸师魂”等专题报告;在教学理论培训方面,可以做“高校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等专题报告;在教学技能方面,可以做“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何站稳讲台”等专题报告。

(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阶段(7月中下旬)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凡新补充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教师都要参加岗前培训。以广东省为例,新教师一般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之间参加省师培中心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完成《高等教育法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四门课程共110课时的培训。岗前培训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主,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岗前培训,使广大新教师初步掌握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修养和依法从教的自觉性。

(三)新教师备课阶段(8月份)

 通过前两阶段的校本培训及师资培训中心的岗前培训,新教师们对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培训,将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备课,研读教材及教学大纲,分析学情、制作课件等等。在备课过程中,新教师也可以多向导师请教,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四)新教师教学实践阶段(9—12月)

9月份开学,新教师正式站上讲台,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提高新教师教学技能,站稳讲台。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研讨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修改审定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方便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帮助新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2.教学观摩

学校开展优秀教学示范课观摩,组织新教师旁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能。教学观摩后,要求新 教师写教学观摩记录,总结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特色, 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3.新教师公开课评比

学校组成专家组,如督导委员会等,对新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考核评比,评比指标包括: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驾驭课堂气氛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等。通过公开课评比,学校即要对新教师各项努力及成果进行肯定,又为以后的改进方向提出意见。

 4.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校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时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训,新教师可以依托老教师的课题,或新申报的课题,以课题研究实验为平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引进具有先进设备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采用“微格教学”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练习环境,对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精简,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并能使新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四、培训转化

培训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运用所学的机会、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技能等因素影响。为了鼓励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积极转化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增加激励措施及经费支持;接着,要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取得领导重视、同事支持;接着,完善指导教师的配备,如学科带头人、教学督导委员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等等;再者,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再者,完善现代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为培训转化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新教师个人也要有将所学教育理论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主观意愿及迫切感。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加强,为培训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新教师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

五、培训评估

对培训效果评估,最有代表性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这一模型将培训评估的标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新教师培训进行评估,我们既可以了解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又可以为培训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不同层次新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一)反应层:指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反应及满意程度, 可以由培训单位在培训结束时,采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办法的方法进行评估。

(二)学习层:指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即教师接受培训后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受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模拟练习与演示、考试、心得报告与文章发表等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一般在课程进行或结束时由培训单位进行评估 。

(三)行为层: 指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 这一层面的评估可采取行为观察、访谈法、评课法、绩效评估、360度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估。如由学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督导等观察及评价新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自评也评估的重要依据。对行为层的评估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以后进行。

(四)结果层:指教师在培训后在产、学、研三个方向上的业务改善,结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评估,一般是在半年或一两年后进行评估。

     总之,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转化、培训评估等几个阶段,逐步构建新教师培训体系,并不断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协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站稳讲台。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候艳芳.我国高等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第8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疗不良事件;不良事件;质量管理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指在临床实践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和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不良事件,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医疗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其已经在国际社会上引起高度重视,而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以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提升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杜绝杜绝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在捕获发生不良事件信息的同时,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查找根本问题,并进行修正改进,使经验教训共享,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我院自2013年9月开始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测,共15种类型,分别是跌倒/坠床、意外拔管、工作差错、手术差错、手术差错、饮食错误、用血错误、输血反应、输液反应、用药错误、药品不良反应、公共事件、可疑医疗器械、员工职业暴露伤、压疮、药物外渗。其中药品不良反应由药学部管辖/监测,其余的14项由质管办管辖/监测。现将近3个月不良事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不良事件的基本情况

1.1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我院从2013年9月开始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测,2013年11月~2014年1月共发生258例。11月份发生不良事件85例,12月份发生不良事件93例,2014年1月份发生不良事件80例,见表1、图1、图2。

1.2不良事件的分布情况 2013年11月~2014年1月发生的不良事件总共258例,其中最多的是用药错误/接近差错,共189例,占73.26%;其次为工作差错和意外拔管,分别是17例和15例,分别占6.59%和5.81%。手术差错、饮食错误、用血错误和药物外渗的发生为0例,见表2,图3、图4。

3改进方法

质量管理办要积极营造医疗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共享,鼓励各科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对各科发生的不良事件实行无记名非惩罚式处理,全院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将各科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及时上报质管办。质管办积极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集思广益加以总结,针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在全科医护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最终达到全院资源共享的目的。

3.1继续鼓励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合作,将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质量与安全改进委员会讨论,将个别经验教训作为间接经验教训在全院引起重视。

3.2加强核心制度及医疗工作流程的培训和督查,通过多培训、多督查,提高大家的思想意识和执行力。用药错误/接近差错发生较多,主要集中在临床医生开具的医嘱错误身上,相关责任人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

3.3质量与安全改进委员会应根据发生的问题从源头上、从流程、制度的制定上给患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优化操作流程,与信息部沟通提供合理的工作流程,与设备科沟通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器具、材料或耗材。

3.4加强各种告知制度的落实并签字确认。入院宣教制度、跌倒、压疮高危预警制度、走失高危预警制度、约束带使用告知制度、创伤性操作告知制度等,经常不断为重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指导,能及时有效的传达医院对家属、患者自己的重视和相关责任义务等内容,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3.5加强有管道患者的护理和防范措施落实,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或杜绝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 WHO Draft guidelines for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and learning systems[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2]谭琳玲,李亚洁,李洪亮.构建医院安全文化[J].护理研究,2006,20(4A):856-859.

[3]Kohn L T, Corrigan J M,Donaldson M S, et al.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 [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1.

[4]罗秀,蒲川.美国的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26-28.

[5]A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 Report of an Expert Group on Learning from Adverse Events in the NHS Chaired by Chief Medical Officer. Department of Health,2000.

[6]马彬,杨克虎,刘雅莉.英国医疗风险监管体系的循证评价及其对我国医疗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7):514-522.

[7]Health Care in Canada: The 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2004.

[8]Tim Outer bridge. Building Systemic Models for Medical Error Reporting[J].Health Law Journal,2004,12:275-293.

第9篇:年度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62-05

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最主要途径[1]。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农民工职业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中职业教育的范畴,关系到全社会劳动力人口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政府、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组织和企业的角度看,引导和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素质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农民工个人角度看,职业培训与开发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农民工自己报告参加职业培训的满意度。采用里克特5点式设计,每个题目对应5个选项。

一、被调查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调查地点是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5个城市,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13份,有效问卷62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69.6%。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样本量较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被调查农民工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其中男性占样本总数的52.4%,女性占47.6%。样本的年龄分布以20~40岁居多,占全部样本的87.8%。也就是说,调查样本中有近九成农民工为青壮年。从婚姻状况看,被调查者以已婚人员居多,占样本总数的56.8%。本研究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偏高,被调查者中以高中/中专/技校人员居多,占样本总数的43.2%;其次为初中,占样本总数的35.5%。与全国及广东省相关调查相比,本研究报告的农民工收入水平偏高[2]。被调查者的月收入以1500~2000元居多,占样本总数的39.9%;其次为2000~2500元,占样本总数的33.8%;再次为1000~1500元,占样本总数的17.2%;月收入低于1000元或高于2500元的较少,分别为3.1%和6%。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近年来珠三角城市普遍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大多数在700元以上;二是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民工荒”现象促使企业普遍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三是被调查农民工加班现象极其普遍,其所报告的月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为超时加班工资。就从事的行业而言,被调查者以从事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居多,其中,制造业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6.6%;其次为运输业,占样本总数的22.4%;再次为服务业,占样本总数的21.2%。被调查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与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相匹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被调查农民工在10~500人的中小型企业工作,在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较少。近6成被调查农民工的打工时间超过3年。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现状

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是指农民工在参与培训时,个体需求或愿望实现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需求或愿望获得满足,个体感到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高;反之,如果需求或愿望未得到满足,个体感到不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低。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主要从培训设计维度进行考察,具体包括培训内容满意度、培训方法满意度、培训周期满意度、培训时间满意度、培训环境满意度、培训整体满意度等。

(一)培训内容满意度

关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60%的被调查者报告“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24.4%的被调查者报告“完全不符合”或“距离自己工作、生活的需要有些差距”,15.6%的被调查者报告“一般”符合。农民工对于培训内容实用程度的感受也不尽相同,62%的被调查者反映培训内容“比较实用”或“很实用”,23.8%的被调查者报告培训内容“很不实用”或“不太实用”,14.2%的被调查者报告“一般”实用。从调查数据看,超过6成的被调查农民工对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较为满意。

其中,培训内容需要度的平均值为3.44,标准差为1.015,表明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要程度基本满意,但不同被调查者的态度亦有所差异;培训内容实用度的平均值为3.60,标准差为1.131,表明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实用程度较为满意,但不同被访者的态度有所差异,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需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2.141,P=0.05)。Scheffe事后检验表明:比较文化素养培训、安全培训和能力培训,农民工认为所参加的技术培训更加符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因此对技术培训的需求更为强烈,见表2。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采用Scheffe检验

(二)培训方法满意度

关于培训方法,33.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培训“方法很单一”或“方法比较单一”,21.3%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还可以”,45.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方法比较丰富”或“方法很丰富”。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工对他们接受培训的培训方法基本满意,但被调查者的态度差异较大。关于培训者的授课水平,11.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很不好”或“不太好”,49.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一般”,39.8%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比较好”或“很好”。对培训者授课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31,标准差为0.806,见表1。可见,农民工对培训者的授课水平基本满意,且被调查者的态度差异不大。

(三)培训周期满意度

被调查者最近参加的培训以16~30天的周期最为普遍,其次为8~15天的周期。在被调查农民工之中,8.7%的人认为培训周期“太短”,15.6%的人认为培训周期“有点短”,24.4%的人认为培训周期“太长”,21.8%的人认为培训周期“有点长”,29.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培训周期“刚好”。培训周期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39,标准差为1.357,见表1。

(四)培训时间满意度

关于培训的时间段,被调查者选择在工作日下班后参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工作日。32.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上课时间段很不好”或“不太好”,20.9%的人认为“还可以”,46.6%的人认为“上课时间段比较好”或“很好”。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培训时间段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F=6.026,P=0.05)。Scheffe事后检验发现,工作日全天与工作日下班后在培训时间段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被调查农民工更喜欢在工作日全天参加培训,见表3。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采用Scheffe检验

(五)培训环境与设施满意度

关于培训地点或场所,31.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不理想”或“不太理想”,23.6%的人认为“还可以”,45.3%的人认为“比较理想”或“很理想”。关于培训的教学设备或设施,29.7%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设备或设施很差”或“比较差”,28.7%的人认为“一般”,41.6%的人认为“设备或设施比较好”或“很好”。培训地点或场所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099;培训设备或设施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094,见表1。数据显示,被调查农民工对培训场所或设施基本满意,但他们的态度有所差异。

(六)培训整体满意度

对被调查农民工参加培训整体感受的调查数据显示:46.4%的人“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所参加的培训,认为培训“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自己的期望;24.9%的人“很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所参加的培训,认为培训“不符合”或“不太符合”自己的期望;28.7%的人认为“一般”。在综合培训内容、师资、授课方式、组织安排等各项因素方面,40.2%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15.8%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不满意”或“不太满意”,44%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感觉“一般”。关于“如果有机会,您会推荐朋友或同事参加培训?”其中15.8%的人报告“不可能”或“不太可能”,29.8%的人报告“不一定”,54.4%的人报告“有点可能”或“一定会”。培训整体印象的平均值为3.26,标准差为1.105;培训整体感觉的平均值为3.24,标准差为0.807;培训推介度的平均值为3.49,标准差为0.995,见表1。

根据上述数据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以各因子的解释能力为权重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培训满意度的整体情况得分为M=3.31。被调查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指标均值介于3.24~3.60之间,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对所参加的培训基本满意。其中均值最大的是培训内容的实用程度(M=3.60),表明被调查者对于培训内容的实用度最为满意,而培训组织安排的均值较小,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对培训组织安排方面,如培训时间段(M=3.22)、培训地点(M=3.23)、培训设施(M=3.23)较不满意。但由于所参加的培训各有不同,被调查农民工的态度有所差异。

三、主要结论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农民工对其所参加的职业培训较为满意,好于本地区前些年的统计及内陆其他地区的情况,这体现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次数增多、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强(M=3.31)[3]。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政策,如“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二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的“民工荒”,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促使企业加大了培训力度;三是农民工自身在打工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技能的重要性,主观上参加职业培训的愿望增强。

但是,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开展。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农民工的访谈,珠三角地区城市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较为单调,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经商,农民工存在着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普遍需求,且这些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是,被调查农民工反映大多数培训内容不实用,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同时,当前无论是政府组织的培训,还是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培训方法普遍较为单一,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灵活性和针对性[4]。

(二)培训周期过短,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前农民工参与的职业培训主要以3个月内的短期培训为主,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比例极低。如此短的培训周期显然难以达到提高技能的预期目标,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从培训时间上看,被调查农民工选择在工作日晚上下班后参加培训的比例最高。但是,被调查农民工在工作中普遍存在超时加班现象,晚上培训时间很难保证,而且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身心疲惫,劳顿困乏,也会影响培训效果。

(三)培训环境和设施简陋,制约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果

调查显示,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设施、设备、教室、实践基地很不完善,导致一些必要的培训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一些科学的培训方法无法正常采用,极大制约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教材匮乏,考试与认证机制不健全

根据调查,农民工职业培训很少配备相应教材,尤其是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极低(占4.8%)。即使教师配备了讲义、课件或自编教材,也基本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需求,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且,农民工职业培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跟不上,使得农民工学无所用,培训与就业相脱节。

四、政策建议

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个范围极广、极其复杂的概念,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培训内容的安排、环境设施的建设、师资结构的组成、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等。针对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

(一)丰富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性培训,即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三是创业培训,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结合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就业岗位的开发来进行[5]。在具体培训中,必须针对农民工个体差异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不同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使其适应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

(二)创新农民工职业培训方法

农民工职业培训方法的创新包括培训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的更新。在培训方法上,要结合农民工的学习特点与知识背景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因材施教。在师资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对口的教师、专业人员从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农民工职业培训队伍,优化和更新师资力量。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教材建设

科学、规范、实用、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是提高农民工培训效果的重要工具。当前农民工培训教材要符合农民工的特点,编写应注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四)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评估体系

评估工作是农民工职业培训非常关键的一环。农民工职业培训评估包括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认定和对培训机构培训绩效的考核评估两个方面[6]。尤其是农民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要纳入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之中,认证工作要做到指标明确、机构完善、制度具体。

参考文献

[1]王德文,蔡日方,张国庆. 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8.

[2]Clarke N. Job/Work Environ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Transfer Within a Human Service Agency: Some Indicative Support for Baldwin and Ford’s Transfer Climate Constr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2, 6(3):146-162.

[3]广东省调研组.广东省万名农民工和千家企业抽样调查情况报告[M]//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50.

[4]丁煌,徐延辉,李金星.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效果评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8-56.

[5]黄乾.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4): 23-30.

[6]徐金海,蒋乃华. “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54-59.

Investigation o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in 5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E Jian-hua1,2

(1.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uhai Branch Campu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87;

2.Business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51, 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