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规管理行为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合规管理 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违规案件屡见报端。例如,2005年,花旗银行在日本的分支行因洗钱向顾客提供虚假信息、欺诈等行为,受到日本政府的严厉惩罚;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披露由于交易员违规擅自操作使得该行出现49亿欧元的巨额亏损;国内金融机构违规情形也不容乐观。银监会的年度工作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银监会系统通过现场检查,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共计7671亿元人民币。造成银行业违规操作和违规经营以及银行从业人员违法案件多发的原因有很多,而银行内部合规管理体系的缺失乃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商业银行合规的涵义
商业银行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这里的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合规可以分为狭义合规和广义合规。狭义合规仅指遵守或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存续过程之中,企业仅仅守法或合法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不但越来越看重企业所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且也往往把企业诚信和道德行为操守作为评价企业的重要标杆。因此,商业银行合规通常是广义合规,即遵守或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二、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起步较晚,目前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一系列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合规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在合规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金融企业各级机构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处罚遏制风险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关注较少。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约束。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而引发的合规风险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二)合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还不能完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业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现有部分合规制度存在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较欠缺,褒奖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处罚也不够严厉,惩戒作用有限。
(三)合规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管理方法陈旧,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在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的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作为也很有限。对各个分支银行进行例行检查、突击抽查,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等比较传统的方法,虽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种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很难通过检查得到相对精确的风险评估结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要求。
(四)合规管理制度执行力差
一是制度不完善,立规不及时,缺乏合格的“规”。长期以来缺乏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管理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缺乏操作性。二是执行不到位,循“规”不力。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分散、层次复杂的多级法人体制,容易造成制度执行力不够的情况,加上部分基层分行在经营中以感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监督,岗位间相互制约、纠错的内控机制减效。三是我国商业银行相关规章制度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不高,相距“流程银行”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内容,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合规管理的质的飞跃。
(一)培育科学的合规文化
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在推行诚信和正直的道德观念,强化“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意识”、“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将合规理念浸润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高级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逐步建立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的文化环境,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地改进,以避免任何类似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惩戒措施。
(二)构建规范的制度体系
完善银行合规监管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现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有效合规管理的又一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监管法规用以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注意收集、翻译和整理国外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要加强对监管法制成效显著的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的法律制度及实施机制的研究,尽快完善或加紧制定合规监管法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实施等。
(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水平创造必要条件。尽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合规管理,设计合规监测指标,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合规管理工作,例如风险结构管理、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计分卡及数据系统监控等。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可以使合规管理更为有效,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同时,将银行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合规操作标准量化,当业务系统处理数据的同时,合规管理系统已经实时判断该项操作是否符合合规标准,并即时形成合规报告。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评价制度,科学设置合规管理考核事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客观评价各部门、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合规管理的能力和内部风险状况。二是要把合规评价结果作为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相关人员的奖惩挂钩,充分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三是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借助具有威慑力的合规责任追究制度,惩处违规行为,落实合规责任,并及时纠正错误,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充分体现银行的合规价值取向。四是要建立举报监督机制。疏通并敞开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的渠道和途径,建立健全有效的举报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督。
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合规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提高内控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合规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提高经营绩效,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家文.浅谈加强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36).
[2]郭玉琴.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合规操作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09(09).
一、理念文化塑造学校之魂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共享的信念、原则、宗旨和目标的总和,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在共同的指导思想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宏观的、科学的理性方向上,逐步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情况,便无法提炼学校理念文化”。不管我们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无论我们打算通过怎么样的途径,都不能背离这一点。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在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展工作。总之,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的源泉。
迪尔认为“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是对文化的通俗的界定。的确,学校理念文化就体现在学校成员的做事方式、行为表现中。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校现行的或未来的“据以做事的方式”中提炼学校理念文化。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访谈和专题研讨、问卷调查等,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尽可能多地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感受、体验、建议等展现出来,作为提炼学校理念文化的资料。
用怎样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来提炼学校的理念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聚焦后提炼出来的学校文化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是一项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学校现状的提升,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结晶。
二、物质文化表现学校之美
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既是师生教学、生活、活动的基本设施,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学校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学校独有的文化特征的显现,它以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作用。
余秋雨说过:学校文化最根本就是体现人本性,要教会学生审美。优美的学校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各种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净化师生心灵,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学校的建设中,学校管理者要精心地经营学校的物质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采取传统“上墙”的办法,赋硬件以生命,赋软件以灵魂,将学校原有的学校文化以及体现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面壁”沉思。通过门厅、楼道、走廊、班级名片、各功能室等,展现以雕塑、写真、喷绘、展牌等多种传统形式为载体的教育箴言、传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演变、学校获得的荣誉、学校办学特色等。
三、行为文化成就学校之韵
如何使学校的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内化为行为,外化为特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积极奋发的内驱力,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追求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为确保学校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能够长期自动运转,不妨尝试将学校行为识别系统分解为学校管理行为系统、师德建设行为系统、素质教育行为系统、校本课程行为系统、家校互动行为系统、主题活动行为系统(养成教育主题、“涵润书香”主题、“家乡美”主题活动、“培养新时代创新实践型”人才主题活动等)几个子系统。如,在学校管理行为系统中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优质制度文化。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既要注重人们对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更要注意学校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创建。没有文化行为的改造,学校文化将流于形式,呈于表层,浮于表面,难以持久与深化。因为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严格的常规管理相结合、相共融、相发展。实践表明,一整套符合教育规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发挥积极而又特殊的育人作用,较好地形成群体规范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很好地形成学校的文化行为。
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图形,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学校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可以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同时把大家讨论定稿的内容再次返给全体师生并组织教育学习,进一步内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⑤乐笑声:《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页。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