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居住区规划分析精选(九篇)

居住区规划分析

第1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设计要点;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

1 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1.1 美化作用

通过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可以美化环境,是居住区建筑群显得生动活泼。

1.2 分隔空间作用

利用绿化植物分隔空间,增加层次感,适当的绿化可以给人增加空间感。如在本项目中,安静休憩区内,就利用高大乔木来与其他空间进行分割,得到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小空间。

1.3 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欣赏,还要为人所用。

2 设计要点

2.1 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

城市居住区绿化工程必须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要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统一规划,使绿地均匀分布,功能平衡,方便居民使用。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休闲、尤其,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应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满足小区居民“人聚”的需求。

2.2 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和建设应注重功效和美学的统一,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经济等多层次的内容。

2.3合理配置园林小区绿化植物

小区园林绿地一般有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组成。只有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居住区绿化的各项功能与作用。应考虑四季景观及普遍绿化的效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3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3.1 景观形象设计单一

景观形象是小区景观环境综合评判的重要要素之一,对景观环境起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景观绿地而言,在点状景观绿地、交叉路口等处,多是一些模纹式植物栽植及摆放盆花,在结构和形式上都设计的过于单一。这样的设计违背了21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化、持续化、美观化、实用化的基本原则。

3.2 过度的夸大草坪的作用

目前一些设计者认为似乎草坪是唯一能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种植形式,殊不知植物是多样的,人的要求也是多样的,因此城市景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另外,草坪具有蒸腾作用,热气使人在夏季里难以接近。相比之下,树木占据优势,它能把太阳的辐射和蒸腾面抬高,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创造了遮荫的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者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十分有限的可绿化的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居住区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

3.3 养护方面

工程过程中,光注重施工的速度,盲目的高速施工二不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管,没有对每一步工序进行检查验收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以致影响整个工期,达不到质量要求。

4 解决方法

4.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增加景观形式

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单一的设计道路或单纯的设置建筑小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人间美景。根据小区居民对绿地使用情况观察考虑进行设计,如宅旁的景观的景观以观赏为主,特别要在设计中安排一定面积的铺装场地,且植物配置应多层次,设计多个性活动空间及设置相宜的活动设施。

4.2 草坪与树木配置相结合,使草坪面积适当

要使小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配置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灌木的使用应避免没有美感的散植于草坪中,应成群成片,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

4.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要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精细的管理,使之健壮成长。绿化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保洁、保活上,而要将其纳入居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重建重护。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总结: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越来越人性化,许多园林绿化小品设施等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整个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中,要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真正的做到为人所用。

参考文献:

[1]姚柳涵,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0.

[2]庞文军.景观绿化中的问题分析及改善措施[J].林果花卉,2004,(4):32.

[3]朱晓静等.浅谈居住区的园林化问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54-55.

[4]郭泉林.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理念探析[J].北京园林,2005,(1):12-13.

[5]姚柳焓,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1.

[6]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11]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1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13]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26(1):20-22.

[14]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6]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第2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规划理念

Abstract: from the health, energy saving and TOD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detailed sex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to build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o a degree of reference func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Build sexual planning; Planning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当人类步入21世纪之始,居住区的规划开始朝着以人为本、人性化、健康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因素成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旋律。而具体到如何在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理念,还需要共同予以探讨。

1、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

打造一个健康城市需要从其具体的内部构造出发,强调他们内在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增加其规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进行一个完美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应该从整个居住区的整体出发,对整体空间问题进行把握,给整个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从整体上来讲,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主要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其一,提高住宅的使用质量及适用性,确保各类型的用户都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来选择住房;其二,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居住区的修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行车与步行的通达能力,以保证健康人士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加贫困人群获得多种服务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公平性;其三,提高居住区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增加人们出行的选择、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进而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控制空气污染;其四,积极的增加人们在教育、就业、购物、健康以及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选择性,尤其是选择非机动车出行的人们;其五,积极的营造居住区的经济活力,增加区域内人们的就业机会,给整个城市区域提供必要的服务资源。

从上述健康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原则和目标来看,一个健康的城市规划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整体多样、安全可靠、便利舒适以及生态性的生活空间,在对各种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土地使用、基础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的和谐统一。

2、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节能理念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国在能源消耗方面正日趋高涨。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的能源需求正以每年约2%的比率不断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印度等,能源增长比例更高,每年的比例都达到了5%以上。从世界能源消耗的趋势来看,世界能源在2050年的消耗总量将达到1975年的4倍。而所有的这些能源当中,建筑物的消耗就占到了能源总量的1l%~24%。

当前,我国的居住小区在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将所有能耗所占比例设置为20%以上;耗水量占到城市用水的30%;其占地面积达到城市整体用地面积的30%;居住区钢材耗费用量占到钢材用量的20%。其整体建设和规划能耗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钢材消耗量高出20%,建设过程中每拌和l m³的混凝土需要消耗水泥80 kg以上。我国的住宅区建筑总量已经超过了380亿立方米,而其中属于节能型住宅区的不到3%。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在住宅区的修建性规划时,应该积极的进行基于节能建筑住宅区域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以及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项基本内容都能够得到实施。这四项基本内容应该涵盖居住区所有的物质组成以及精神要素建设,贯穿在整个居住区的修建性建设和规划过程中。

3、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TOD理念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与传统的“以小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同的一种规划和发展方式。从其基本概念来讲,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希望通过提高大容量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开拓出一种城市开发的新方式,通过综合、多样化的利用土地,实现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彻底的取代之前单调的土地使用模式。

3.1 反对功能区域的划分

在TOD理念之下,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时反对认为的根据区域功能来划分区域,提出在城市用地多样化以及功能混合的原则之下,将整个居住区的功能回归到功能和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层面。而具体的,针对居住区相对封闭的状态,应该积极的提倡一种以社区作为中心,构建、营造一个整体性的开发区域,在居住社区营造城市型的氛围。

3.2 凸显居住区“有吸引力中心”的地位

将整个居住区作为城市构建以及相关功能实现的接口,所有的建设都以居住区的功能需求为中心。这时,城市其他区域与居住区之间的界限明显的被弱化,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成为了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和城市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

3.3 加强各个TOD社区间的连通

基于TOD理念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城市中心和各个TOD社区相互之间的连通性。这时,公共交通就是一个有效的网络,是实现沟通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首选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通的规划。同时,为了鼓励居民出行是采用公共交通,该理念还提出了将一定的步行范围作为确定各个TOD 社区范围的方式。

总的来讲,基于TOD 理念的社区组织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各个TOD社区紧密的联系起来,确保所有的公共交通在各个社区当中具有完全的可达性。加之,在交通站点的设置以及空间方面的融合效应,社区中心可以在商业配套以及交通枢纽等方面将功能予以复合。其基本的组织模式可以这样概括――社区―TOD社区。由于居住区规模以及所处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也可以由单个或者是多个TOD 社区构成。

结语

居住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下可依循的理念较多,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理念之外,还包括基于人本体验理念、空间和谐理念等。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居住区的设计需求,在一定的规划理念之下对各个建设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这是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设计方案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任继鑫. 节能理念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02.

第3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低碳理念

0.引言

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地球的温度也在慢慢的升高,全球气温变暖为主要的气候变化。于是在2003年英国提出了一个低碳的理念,并在后来广为大家所知。居住区作为承载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那么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引入低碳理念在源头上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既减少气体的排放也贯彻了国家的政策。对居住区进行一系列的改变继而影响居民的行为模式,尽量减少居住区规划过程的排放。

1.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的初步探索

1.1低碳理念的定义

低碳理念来源于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概念中,其中指出低碳的核心是用较少的能源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的英文形式是Low carbon,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人类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理念的就是人们对生产生活,减少碳排放的认识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

1.2居住区的定义

一般人们认为的居住区就是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情况上,是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规模的聚集地,它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有着不同,居住区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的居住,日常生活以及休息的地方。

1.3低碳理念的探索

在低碳的大背景下,社会居住区的规划都是有着一种理念在里面的,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低碳环保。以此为基础概念设计的居住区是符合现如今的发展现状的。目前大家都知道,在生活方面,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买东西尽量不用塑料袋,用自己的布袋子,不乱丢和焚烧垃圾等。

2.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演进及发展

2.1居住区规划住宅建设的低碳性

在居住区规划的过程中,除了开始的地址的选择,方位,区位优势。那么接下来落址的建设也是离不开低碳理念的结合的。居住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低碳的兴起和发展后,深刻影响了它的规划,因为要考虑到基于原有的功能外,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在环境建设上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建筑材料上,建材材料和结构制造,住宅设施施工的期间内,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2居住区规划中的交通的低碳性

这里指的是居民在出行的时候选择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来减少排放量。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不足的危机。伴随着工作压力的俱增,距离工作的地点特别远,人们倾向于选择开车去上班,这样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通的状况的恶化。在出行上规划采用一种开放式布局,设置人行车道,自行车车道,控制小区的路灯的明灭。减少环境的污染,节能环保还能有利于交通的运行。

2.3居住区规划的自然绿化的低碳性

在规划建设一个居住区时,绿化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要体现低碳的理念。营造出更好的居住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的发展。比如,在建造花坛上,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环境,减少土方的运输和植物的搬运,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有减低了污染。再比如根据小区所在的区域进行适宜的植被来进行绿化,绿被面积的扩大,也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3.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

3.1政府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相关的政策上很缺少法律的支持,居民区规划的低碳理念被忽视。由于目前这块属于一个较为创新的领域,所以,因为技术的种种原因,房屋建筑的低碳材料价格还是比较昂贵。当然政府也是有解决的办法:一可以投入一定的财政预算,大力研发可以实现低碳理念的相关和手段。二是对与已经实行了低碳理念的居民区进行一定数额的补贴,正如家电下乡一样。在还没有实行低碳理念的居住区,也可以采取鼓励的政策。总之,政府在面对此类为题需要做的是及时的作出反应,并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还比如加强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等等。想要有更深层的保证,政府还需要一定的法律和条文来强制执行。

3.2公众自我参与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目前的状态来看,低碳的理念在居民区规划里面没有明显地看出,大多数人们都还没有接受和实践低碳生活的方式,也许听说过但却没有亲身实践。基于此,居民在生活方式上可以选择倾向一种较为简单舒适的一种生活方式,要避免过度的能源消耗和浪费,比如上班乘公共汽车,出门随手关灯等,其实这是非常需要公众的参与的,得靠自己自发的践行。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的消费观念,提高普通市民的低碳环保的意思理念,让他们深刻了解低碳居住区的内涵以及建设低碳居住的重要性。自觉地从身边做起,积极的参与建设,对于新的理念要学会接受,并试着践行。

3.3开发商的盈利炒作与解决措施

在目前,居民区的规划建设,基本都被开发商垄断了,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转区噱头,便在低碳环保理念上花心思,为的就是吸引对低碳理念有兴趣的人群,打“绿色小区”、“生态文明小区”的旗号进行楼盘销售,但始终未涉及低碳理念的核心和本质,仅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只求盈利。有人上当受骗,对此有了抵触心理,反而阻碍了低碳理念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开发商要遵守基本底线,尽量做到做到不坑害居民,不能为利益而去损害可能造福世界的活动,既要赚良心钱,也做低碳的活儿。

3.4专业人员对此欠缺了解与解决措施

许多的居住区规划人员对低碳居住区的认知却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殊不知低碳理念渗透在居民规划区中的各个方面。盲目强调社区连片建设,突出物质环境的营造。低碳居住区的需要采用整体化的思想建造,从整体上看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单体的建筑设计到环境的控制系统可以在多方面对很多的细节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比如居住区规划设计,住宅环境里面的声、光、电、热、风等诸多的要素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此外,低碳居住区不仅仅在物质层面是要求“低碳”的,而且在深层面上也应该是“低碳”的。专业人员对此的局限认识当然会导致居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建设的不利,大家应该想到的是,低碳居住区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场所,同时也应该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居住区。

4.结语

居住区中规划的低碳理念,是人们在新的生活方式刺激下的一种新探索。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向。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和自然和谐相处很好的转变。理念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在居民心理产生作用,可以增加居住区的整体水平,节能,高效,舒适,低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规划者的目标了,其实低碳理念也符合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促进作用。也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瑾,陈良. 低碳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 山东林业科技,2013,05:75-77.

[2]王猛. 低碳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今日科苑,2013,24:78-80.

第4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坊;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representative, from its reasonable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layout, study func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 and cell physic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using theplanning method of city residents mode analyze it, and try to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strategy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ity neighborhood; residential area; liv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住房建设的发展。而如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宽敞、方便的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这舒适的建筑外部环境,最居住的需求也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外部环境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分析城市街坊式住区建设模式来对居住小区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1 住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地块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经济开发区内,东临“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西临明光路,南北介于凤城九路和十路之间,项目面积2公顷,现状主要为农田,距市中心约2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是该区开发的重要地块之一。小区规划设计采用“一中心,三组团”的空间结构,整个小区布局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现就该小区的规划系统组织来分析。

绿化景观

小区中部为一块硬质广场,广场周边串联有幼儿园、商业、会所等多个功能。广场内部设有儿童游乐、喷泉、雕塑等景观小品,为居民提供了日常休息活动的场所。小区内部绿地以中心块状绿地为主,还有宅前零散的绿地构成。小区整个绿化不成系统。

道路系统

整个小区实行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内部道路组织层次不明晰。区内建筑前后都是硬化道路路面,机动车辆停放无序。区内人行没有整体独立的步行道路,与机动车混为一体。小区内部道路由于没有指示牌或者限速标识,人车混行导致行人与机动车辆之间没有很好的共存。静态交通层面,小区内全部为路面停车,且绝大部分车辆都是靠近建筑前后停放,给小区内部居住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物理环境

小区规划中涉及小区内物理环境的是小区的声,光、热等特征。本居住小区临城市道路,区内临街面居住建筑存在外部城市道路车辆的噪声影响。由于小区建筑构成多为多层和小高层,且局部建筑之间存在间距不足的问题,整个小区呈现一派压抑,混乱的感觉。由于该居住小区整体建筑空间布局组织混乱,道路等级层次划分不明朗,且区内开敞空间不成体系。以上共同导致小区内部通风导热能力严重缺失,降低了小区的宜居性。

用地布局

通过调查研究,该小区内部用地功能主要由住宅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服务设施主要是小区内部中心广场延边布置的小商铺,经营类型多样。小区是封闭的居住建筑围合形成传统的“内聚”小区空间形态。

2 相关规划理论研究

街坊,又称为街区,它可以理解为“街”和“坊”,街是线性元素,担负着城市的供给与交流;坊则是面状元素,承载着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当前我们对街坊的定义还主要是将其最为小区规划模式结构的一种。可以将它定义为城市中由街道所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面状生活空间单元。

经过综合相关理论研究,认为街坊划分的面积不宜太大,应当从人的步行接受范围来界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日益复杂,街区尺度将逐步扩大并集中于30~50公顷左右的区间内。从此可以考虑,基本街区的形态与尺度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可考虑500m见方。它应当具备某些特点:①应当被城市道路纵横分割,整个住区呈现一种外向型,与城市生活融合。各种服务设施位于各地块实现资源共享。②良好的街坊社区应当具有适宜的空间尺度、居民的空间认知以及邻里关系的互动。③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享,分布于小区,服务城市。④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保证居民生活质量。⑤能体现自身特色,具有良好的识别性。

国内目前成功应用城市社区理念建设居住区的实例很多,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但通过分析研究,它们都能体现共同的设计特点。往往表现为自由而向城市开放的住区内部道路系统,“开放社区+封闭单元”的布局形式,人车都可以自由进入的开放管理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街坊的开放性规划思路。区域之间服务设施的共享,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选择性和便利性,同时也为住区的逐步生长与发展带来了契机,还能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生活形态。

3 运用理论对案例提出意见及改造措施

3.1系统化小区绿地

在现代住区规划理论中,十分重视区内绿地景观系统的均质性和系统性。本案例小区内部绿地和开敞空间零散不成系统,在规划改造中应当充分分析小区内部的生态景观资源,从区域景观条件的整合来考虑,实现小区与外部城市景观系统的连通。

在具体实践中,规划可以将小区中心大块绿化从形态是进行精细化,使中心绿地呈现出趣味性和观赏性。并通过改造使在具备“斑块”状绿化的同时还应实现“廊道”的联系形成绿化系统。

3.2共存的交通系统

通过对小区交通现状的分析,认为小区内部交通存在组织的无序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突出。通过开放式社区模式的建设理念,在小区改造建设中应该实现小区的自我“打开”,从传统封闭型住宅大院向现代开放社区街坊转换。将社区生活与城市融合,使小区在对外交通上与城市道路连通,实现小区活力提升。可以将小区的围墙打开,增加小区内外的交通便捷性,将外面人行和动线引入小区内部。小区内部交通组织中,施行除小区主路以外的次级路严格限速,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行驶安全,使各种交通形式和谐共存。静态交通改造中,充分挖掘小区地下空间,让机动车停到地下车库,避免地面停放的无序。

3.3共享型服务设施

居住区由封闭单元变为城市街坊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小区和街坊之间进行交流,实现设施的共享。这表现为小区的服务设施不仅要满足本小区内部居民的使用要求,还应从城市资源角度考虑,实现区域性共享。具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当立足于一定合理的区域内考虑小区服务设施的选择与布置,实现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经济性。通过研究发现,现代居住街坊中公共服务设施沿城市街道和小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是理想的方式。

4 结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人人都会有追求良好居住环境的愿望,这一直是规划师们致力于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经济的提高,住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也日趋成熟。本文首先分析了现在居住区建设的先进理念,并结合典型住区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系列规划改造策略,以期对相关住区的规划改造提供可实施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理念;现代居住区规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esh county qingyua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ithin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to modern living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changes, and puts forward a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a few questions.

Keywords: living concepts;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举止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是:邻里单位布局应不跨越城市道路;住宅区内应有良好的绿化和充分的日照、通风;内部应实施人车分流,最大步行距离不应超过1/4英里,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等。

邻里单位思想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众多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居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单从居住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以下结合清远市清新县北江新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例来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地块东邻振威皮革及双汇等厂区,南临北江支流水系,西邻村庄,北临G107国道,扼守交通要冲,地形相对规整,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规划总用地约29万平方米,约450亩。本项目定位为未来城市核心上,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高品质住宅社区。除建设有多类型的住宅产品外,还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及物业管理服务。 项目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商业、社区会所、小学、幼儿园等。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348366.9平方米,其中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1046785.3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301581.6平方米,基本上达到居住区的标准。

清新北江新城项目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型居住小区,该项目的成熟之处和特色正是现代居住区规划所欠缺的,我们结合该项目来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清新北江新城作为一个容积率达到3.5的大型居住小区,绿化率达到30%,公建配套齐全,配有24班小学和12班幼儿园,以达到服务周边的社区,居住小区内还配有医疗门诊、卫生站、肉菜市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公建配套这是已建居住区所一直欠缺的。

1.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已建的居住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清新北江新城摒弃了传统的行列式的规划形态,以自由和曲线结合的布局方式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更为丰富多样,南北贯穿的水系使地块与北江支流联系更为密切,为打造大型园林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置身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们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和园林。这种逐渐变化的规划形态正是现代居住区所需要的。

2.1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

居民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比如上班、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购物买菜、接送孩子、娱乐游憩,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神火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神火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2.2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话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去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2.3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地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3)“共享社区”思想的建立。居住区规划设计无论从布局结构或是空间处理上都要体现均好性原则,应为所有住户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空间。

(4)“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为社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尊重社区的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特征,有意识地通过绿色空间引导空间流动以减轻社区的热岛效应,绿化种植应充分考虑植物的不同生长习性要求等。

3通过对清新北江新城项目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1体现“以人为本”目标内涵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在居住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居住区的人文因素。将重点放在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造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3.2不同类型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套,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第6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

1 研究背景和范围

1.1 研究背景

在芜湖已编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确定控制指标的现象,地块的指标确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控制指标之间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设计单位容易将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混淆,指标选择缺乏针对性、刚性和弹性。已编成果中相同性质地块多采取相同指标,实际上,因交通、区位、地块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地块的合理开发强度应有明显的差异。

1.2 研究的范围

研究的范围为芜湖市居住用地,重点对开发强度控制核心指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影响土地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有:用地性质、城市土地级差、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要求、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控规主要指标的确定可采取以下方法:形体布局模拟、经验归纳统计、现状调查分析对比、环境容量推算和典型实验法等。

基于芜湖市实际情况,拟采用经验归纳统计与形体布局模拟两种方法为主,结合其它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2 技术路线

以研究并提供科学合理的核心控制指标为目的,首先以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指标为基础,分析规范指标存在问题,其次采用经验归纳统计与形体布局模拟两种方法进行不同规模用地的指标测算,同时借鉴周边城市相关技术经验,对指标研究进行汇总与分析,最后推荐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3 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解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重点对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进行控制,芜湖市属中国建筑气候区划Ⅲ类地区,其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分别为:低层1.20、多层1.80、高层3.50。根据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规定,住宅用地占居住区用地的比例分别为:小区55~65%、组团60~75%。同时依据该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表与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可推算出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为:小区0.15~0.20万m2,组团0.08~0.12万m2,进而得出小区与组团容积率最大值控制指标:低层小区为0.93,组团为0.98;多层小区为1.32,组团为1.43;高层小区为2.48,组团为2.75。

4 已建用地指标调查分析

由规划管理部门信息档案管理中心提供了芜湖市区近五年共计三十六例规划与建设案例,规划进行研究与分析。

4.1 多层住宅用地

用地容积率最大值为1.82,最小值为1.13。根据实际调研分析可知:多层住宅的容积率应控制在1.60以下;当规模超过2公顷时,应控制在1.50以下;达到小区级规模时,其数值应进一步下调,其合理数值将采取其它方法进行测算。

4.2 高层住宅用地

容积率最大值为5.26,最小值为2.49。根据实际日照效果分析可知:当用地面积大于2公顷时,合理案例的容积率可达到2.40~2.80,当用地面积小于2公顷时,容积率可以适当提高,但合理值应控制在4.0以下为宜。

4.3 混合住宅用地

混合住宅用地的开发强度参照前两种类型住宅的合理开发强度确定:当高层住宅所占比例大时,其开发强度应略低于高层住宅用地指标;当高层住宅所占比例小时,其开发强度应略高于多层住宅用地指标。

5 模拟布局研究

规划通过规划模拟布局,研究不同用地合适的空间容量,反推控制指标。为了更好提高模拟方案结论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研究组选取四种不同规模用地,公共建筑的配置均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以上原则,抽取有相关经验的设计人员按照不同的规划风格进行模拟布局,并在指标计算前组织专家进行方案优化,最终得出模拟布局研究结论。

6 相关技术经验借鉴

规划搜集了与芜湖在同一建筑气候区的上海、长沙、深圳的技术规定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上三市确定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内容各有不同,上海市较为强调地段差异,并创新了小地块(三公顷以下)根据面积折减的办法,而长沙与深圳则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结合紧密,根据小区和组团来进行区分,我们认为后者参照意义较大,但上海的很多控制指标可作参考。

7 指标研究结论

从模拟布局研究及经验归纳统计结果中分析可知,当用地面积小于2ha时,其容积率值会相应偏大,如果取较高值将失去指导其它规模组团级居住用地的意义,所以按照小区、组团(>2.0ha)、组团(≤2.0ha)三种规模推荐指标。将多层组团建筑密度指标由≤32%细化调整为:大于2.0ha的组团≤30%,小于2.0ha的组团≤35%;高层组团指标由≤22%细化调整为:大于2.0ha的组团≤22%,小于2.0ha的组团≤28%。

推荐芜湖市居住用地核心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如下表:

注:①各种住宅类型混合的居住小区和组团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②本表中高层指标适于28层以下住宅,住宅超过28层时指标需适当调整;

③公建配套标准应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若配套设施单独划地块设置,应对用地开发强度进行适当调整。

8 研究体会与建议

8.1 近实远虚,适应时展潮流

控规应从严控制和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对近期需要开发与建设的地块规划应具体、深入,体现规划的刚性与指导性;对于远期开发与建设的地块规划则应留有弹性空间,不必将指标按照目前的开发模式和技术水平确定得过低。

8.2 建立数据库,定期分析与总结

建立电子化数据库,将各项目的主要指标录入,尤其以开发强度核心指标为重点,以此为基础作定期的分析与总结。对于近期已建居住小区,应在大寒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日照调查,以便于掌握最为科学的技术数据。

作者简介:

第7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1.1气候差异性特征

我国严寒地区具有这样的气候特点: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长达5个月之久,气候严寒、干燥。冬季太阳入射角降低,加大了建筑物的阴影区,降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寒地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风速快风力强。这些造成了寒地城镇冬季与夏季的物理环境相差极大。

1.2物质空间规划特征

与南方居住小区不同,寒地城市居住区布局模式较为规整和简单。目前我国寒地城市的组团布局模式主要由行列式和半围合式组成,因为这种排布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也可以使大多数住宅楼获得较好的日照环境。

1.3使用时间分布特征

在严寒地区,冬季居住区公共空间较为冷清,根据寒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起居特点,冬季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集中在早晨8:00~10:00以及下午12:00~16:00。

1.4使用人群差异性特征

大多数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均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生活规律,在居住区的活动以散步、健身、交谈为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及留守儿童的逐年递增,居住区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上升,且由于活动能力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生活圈”和“交往圈”。

2、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适宜性问题

2.1缺乏主动的寒地适宜性设计

对于寒地居住区物理环境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利用上,即室内的日照环境,而忽略了公共空间日照环境和风环境等的重要性,甚至在设计中默认寒地小城镇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在冬季少有利用甚至无利用的观念。实际上,光照充足、气氛活跃、风速低的交往空间,能够很大程度减少寒地小城镇居民冬季压抑、冷清的心理感受,提高居住品质。

2.2景观及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

冬季利用方面考虑不足目前,小城镇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模式往往过于单一,较少考虑到寒地日照的特点,设施的布局也没有与冬季物理环境相结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广场、座椅等设施处在全年阴影区中,或者广场或组团的出入口风速很大,这些都影响了居民的户外活动意愿和时间。另外,对特定人群及其活动的特征考虑的也较少,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都比较固定,可以针对其行为特点进行物理环境的设计。

2.3设计规范不明确

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现行日照相关规范涉及室外公共场所环境管理的很少,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托儿所、幼儿园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内的组团绿地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规范并没有对地域、季节等条件进行限定,可变因素过多也导致了居住区的物理环境质量难以进行量化。这使得在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检验方法。

3、空间句法与环境模拟的引入

3.1解决日照环境设计问题的技术要点

对于上文总结的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问题,其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其解决的方法必须包含以下三点的充分考虑和分析:(1)特定时空物理环境信息获取。能够得到各种空间的任意时间节点或时间段的准确环境信息。(2)根据人的活动特征设计公共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而物理环境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在活动时的感受,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不能与所处的光环境相悖。而这种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在方案生成之前,预测人们对特定建筑空间外部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使用特征,从而将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公共空间,合理布置在用地中。(3)以上两者的实时交互设计。

3.2空间句法理论的引入

Depthmap的研究范围很广,小到建筑室内空间的深度图,大到城市甚至国家的空间整合度,其在居住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就是,通过空间的数字化表达,模拟其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从而部分代替长期的行为观察。

3.3环境模拟技术的运用

城市空间的物理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因素,居住空间亦是如此,不同的建筑布局,均能对物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已远远超出设计者经验或手动计算的范畴,物理环境数字模拟技术,为科学、准确的建筑与规划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影响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风、光、热、声。相关的模拟软件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EcotectAnalysis和CFD流体动力学系列软件。

4、典型居住区冬季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优化-以哈尔滨某居住区为例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某居住小区的局部地段,建成时间为2012年。据寒地气候特征,将研究时间范围确定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本例着重介绍物理环境中的日照环境与空间句法的结合,其他物理环境的运用过程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4.2公共空间分析

4.2.1利用Depthmap研究公共空间属性对研究范围平面进行处理,仅保留建筑和边界,使用Depthmap中的AxialMap功能,小区户外空间被转译为轴线图,将得到的轴线图进一步计算,通过rungraphanalyses操作,得到体现空间整合度的Integrationmap,整合度表达了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它空间的离散程度,空间的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强,整合度越低则相反。如图每条轴线都有自己的整合度属性值,轴线颜色反应了整合度的高低,偏向红色的值高,偏向蓝色的值低。通过ReducetoFewestLineMap命令得到概括性轴线图,使之与居住区现有的公共空间叠合。从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交通流线来看,规划方案的空间结构与模拟结果大部分相符。选取不同整合度的轴线与方案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交叉点作为分析点,通过对所选分析点的空间整合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模拟和数据比对,得到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的日照环境评价。为得到分析点的整合度值,需要对轴线图进行VisibilityGraph分析,得到可视整合度图,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分单元均计算了整合度值。

4.2.2公共空间日照环境模拟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日照辐射情况进行模拟,根据寒地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使用时间分布特点,选取每日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晨练时间8:00~10:00,午后活动时间12:00~14:00,傍晚活动时间14:00~16:00。采用的算法是特定时段的日均辐射量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太阳辐射的等值线图。利用Ecotect的数据分析功能,计算各分析点冬季每月逐时平均太阳辐射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点日均太阳辐射值的堆积面积图表。可以看出,分析点冬季日照辐射强度分布随时辰变化差异很大。

5、结论

第8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昆明;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选址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in Kunming from 2005-2011 and combined with specif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to major problem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of Kunming, such as inconvenient traffic,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po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and so on. And it proposes certain planning strategies about the spatial locating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Keywords】Kunming;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Site Location

1.引言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①建设规模的不断壮大,2004年昆明市在西部城区开启了以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至今形成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类型为主的住房保障方式。截至2010年8月,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瞩目的成绩,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8907套(94.535万平方米)②。但在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选址方面,还存在选址过偏、居民就业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1]。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选址是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城市产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平等各个方面,是城市空间有序拓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目前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性住房布局与选址规划策略,为解决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和区位选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思路。

2.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通过社区现场调查、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下文选取了2005-2011年间昆明市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盘龙区、呈贡县范围内建设的6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GIS软件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情况(图1)。通过对这60个建设项目开工面积统计得出具体分布特征如下:

图1昆明市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空间分布(2005-2011)

图2昆明主城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分布及构成

2.1保障性住房建设时空分布不均衡

(1)保障性住房在不同行政区内分布不均。建设面积方面,官渡区建设面积最大,东、西城区建设面积较小;住房类型方面,2005-2009年间以公租房建设为主,建设量增长程度缓慢。2010年后建设量骤然加大,各区以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为主(图2)。

(2)以圈层空间范围为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保障性住房在昆明市城区各环路的建设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绕城内环以里范围内,距离市中心越远,保障性住房建设量越大。在三环至绕城内环之间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量为最大,绕城内环以外区域建设量减少。另外,二环至三环、三环至绕城内环之间是历年保障性住房最为集中的区域,且绕城内环外区域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日渐增大(图3)。

图3昆明市各环线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分布及构成

2.2 保障性住房空间呈集聚分布

应用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市主城区范围内的保障性住房社区选址的空间聚集特性进行分析得知:昆明市保障性住房在空间中聚集分布(表1),其中经济适用房的聚集特征更为明显(表2)。

表1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最邻近距离分析

样本数 平均最邻近距离(m) 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m) 最邻近距离系数 标准差(m) Z检验值

60 885.72 2168.41 0.409 146.33 -8.766

表2 昆明市各类型保障性住房最邻近距离分析对比

类型 样本数 平均最邻近距离(m) 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m) 最邻近距离系数 标准差(m) Z检验值

公租房 13 1796.15 3729.36 0.482 540.67 -3.576

经适房 6 5216.60 3213.94 1.623 685.85 2.92

廉租房 41 1631.48 2606.84 0.626 212.8 -4.583

应用Ripley's K函数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模式的尺度效应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在0-5km距离范围内,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聚集特性逐渐增强,增加幅度较为平缓;在5-9km距离范围内,保障性住房聚集特性先逐渐降低,后又呈增长趋势(图5)。

图5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K函数分布

3.现状空间分布产生的主要问题

在居民实地调查中选择了昆明市翠峰花园、福虹家园、华福苑、春雨阳光、子君村等5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共回收有效问卷381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住人群特征、居民需求特征及满意度等。结合问卷分析和居民访谈,总结出昆明市保障住房由于空间布局选址不当所产生的主要问题如下:

3.1边缘布局使得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由于保障性住房普遍分布于三环以外,远离城市中心,多数社区缺乏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公交、商场、小学等。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公交车和轨道交通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然而社区公交出行并不方便,多数居民从社区到市中心需要换乘公交2次以上,其中部分居民上班出行时间高达1小时以上。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为农贸市场和社区小型零售店,缺乏综合型购物中心,且购物场所分布不合理,31%的居民购买日常用品需耗时30分钟以上;社区中的医院和中小学等公益设施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居民就医所需出行时间较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3.2空间集聚加剧“居住隔离”、“空间分异”现象

从居住人群特征来看,受访社区居民收入程度普遍较低,人均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以下的居民占91.5%,而待业或无业人口所占比例高达56.7%,且三环路附近大量成组团聚集的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的差异,这些被边缘化的社区居民,大多数都不愿意与普通社区的居民进行交往,产生一种“自发自觉”的空间分异特征。

4.保障性住房布局与选址的规划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提出以下两方面应对策略:

4.1 不同收入人群居住用地适度混合的空间选址布局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适度混合布局不仅可以保证不同类型公共配套设施的高效利用,也可为低收入人群创造一定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居住公平[2]。然而究竟保障性住区适合与哪类住区混合布局,多大规模、多大程度上的混合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寻找一种较为理想混合方式。在混合布局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首先,应注意居住的规模控制,采用“混合社区”的“小隔离、大混合”,“社区混合、邻里同质”规划理念,以居民自愿选择住所为原则,尽可能混合布置;其次,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多数不会愿意在住区的半公共空间内“强迫性”交往,可在保障性住区与商品房住区之间应设置合适的连接“媒介”。例如,根据英国建筑理论家希勒(Bill Hillier)的研究,可将公共街道作为不同阶层住区间的联系媒介,使不同阶层群体参与到日常的商业生活(如在蔬菜店、杂货店中购物)中,不仅能够促使各收入阶层的居民自然地发生交往,同时也能为低收入者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4.2 结合交通和就业分布进行空间布局选址

交通不便直接影响昆明市保障性住区居民的就业通勤。结合公共交通和就业分布进行选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模式,既有利于减少潮汐交通、缓解交通压力,又可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因此,在空间布局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居住者的交通、就业需求进行选址。

(1)基于交通出行考虑的选址布局

围绕地铁等轨道交通站点或快速公交站点,并结合用地周边地面常规公交站点进行综合选址布局,可有效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这种选址布局可分为两种情况:

1)围绕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点,以步行距离为标准进行选址布局。一般在步行10~15min(1000m 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址布局,并配合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建设。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居民能够忍受的步行距离范围;二是应兼顾地价,实现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经济性。

2)以地铁或快速公交线路为轴,在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点周边选址,以自行车或短途巴士连接居住地和公交站点。这种模式用于公交线路首末端,可将保障房选址于距离站点较远,地价较低的地方。这种建设方式不仅综合考虑考虑了建设成本和居民交通成本,也可借助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契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关键一点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2)基于就业考虑进行选址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是基于土地功能混合利用的理念,将无污染工业、第三产业等与居住用地适当混合,在小范围内解决居民的居住和就业问题,减少潮汐交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可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例如,靠近一些无污染的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业建设保障性住房小区,保证良好服务设施的配建,中低收入者通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就业;或者在已有工业园区的用地中配建(插建)保障性住房等。

5.总结

总而言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与选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文通过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分布的实际问题分析,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为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选址提出一些概括性的实施策略和措施。当然,也可以对这些策略进行适当的组合应用,以便于应对实际建设选址时的复杂状况,但可参考的策略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国家政策性工程,规划管理方面的措施也需要系统研究。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技术理性”和“公共政策性”的双重属性,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合理布局与选址。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保障性住房指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限价房,不包括经由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所建住房。

②数据来源:

(1)《造福百姓安居昆明——昆明市政府保障性住房》,昆明市政府宣传册资料。

(2)杨晶,昆明市住房保障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郑思齐,张英杰.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 现代城市研究, 2010(9).

[2]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周寅康. 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 57-61

[3]邹军, 郑文含, 姚秀利. 关于住房问题的规划应对思考[J]. 城市规划, 2008(9): 17-20.

第9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由量到质的转型时期,城乡规划发展向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前行。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新目标,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的城乡规划已经逐步由传统的形态规划向综合规划转变,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空间形态。当前,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成立的宏观背景下,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必然面临调整、适应和创新、改革的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核心课程,应符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规划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课程应该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导向型的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架构,必须符合其过渡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城市规划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对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进行重大改革。课程不仅需要对其理论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而且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课程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空间规划,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主要课程基本围绕新城开发的规划理论和方法。2011年将“城市规划学”改名为“城乡规划学”并提升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与调整。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开设40学时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增城乡规划专业,开设32学时的《居住区规划原理》和80学时的实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相对于国内同类院校,我校这门课程起步较晚、差距很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思考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方向。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实现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良性过渡,对领会城乡规划设计思维和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应用渐进式教学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开设于大三,学生从建筑设计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对象由建筑扩展到城市,设计的空间尺度跨越越大,设计影响因素由少变多,广泛而复杂。面对复杂的设计条件,学生应用正确的规划思维方式,掌握规划设计的方法。渐进式教学方法是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有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教学模式。主要的原则即化整为零、循序渐进,适宜运用到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处理中。渐进式教学方法强调目标的阶段性教学,在保障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形成由浅至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引入开放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开放环境的设置,促进了学院内多学科教师的交流,工程师与教师的思维碰撞,有利于设置开放式教学团队。我学院建筑学专业、环境艺术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相互协作可以为学生打开不同学科的窗口,能整合设计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开放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场所的开放、教学资源的拓展和考核方式的开放。教学场所由教师转移到现场,对居住区基地进行调研,增加对居住区的感性认识。教学资源的拓展主要是协同授课的教师和设计师,教学考核方式也由传统的背对背转为面对面的,在学生的方案汇报之后,可对方案做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的成绩。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

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都是根据任务书做方案,随着社区规划的发展,规划师开始根据实际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借此调研过程了解当地居民对居住区现存状况提出意见,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居民对社区的建设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对城市的具体区域调研,将人的行为及场地环境做出详尽记录并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提倡同学间的讨论,进而培养同学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思考的过程,使得体验质量和效率更有保障。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