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高数学习感悟精选(九篇)

高数学习感悟

第1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感悟积极的心态思想意识详解助解标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4-02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高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层教育,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差,实质就是表现在每日行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优秀学生与差生的差异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将造成巨大的差距。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是否从细节做起,是否注重细节,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心态,是否具有功到自然成的思想意识;巨大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好与差,高考的成与败。所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思想意识,用积极的行动用于学习,使他们的行动朝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向发展,我想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教好高中数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五个细节习惯。

一、培养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强化学习内容细节习惯的养成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不好实质上是习惯、行为不好,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知识,对于今后人生成就大小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很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没有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课堂上一听就懂、课后一丢就忘、作业一做就错、检测一考就糊。我认为,出现以上情况最主要原因是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没有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又不强化、不巩固学习内容。课堂上的教学板书是教师浓缩教材的内容,是学习教材的精华部分。所以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充分利用课堂笔记学习数学,记忆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方法之一。做笔记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的笔记是章节检测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快速复习最好的资料,也是快速查找,查缺补漏最简捷的材料。

二、培养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细节习惯的养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学习数学的根本依据。数学教材中既有对知识的详解,又有对试验操作的描述;既有对试验的分析,又有对试验的简捷完整的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公式;既有概念的叙述,又有对概念的助解(助解:帮助理解的解释);既有插图,图片和图表分析,又有例题的详解和注释等等。另外,教材内容描述通俗易懂,对知识的解释,分析全面完整,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习惯的养成也是教好数学的细节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上新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每讲完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结合讲授的内容,每天利用5―10分钟再一次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勾画、记录课堂笔记中没有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同时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的读书笔记也要检查,评出优、良、中、差等次。经过一学期之后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培养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细节习惯的养成

新教材下的数学知识分散、零碎,如果不注重归纳,分类整理知识,让所学的知识连成线,编成块,织成网,就会象“候子掰包谷”似的,学习后面的丢前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致关重要。

在高三复习阶段中,可以把整个高中数学知识分为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本原理;重要的概念及其公式;数学典题;易错知识点;数学易错题等。教育学生按以上各块把局部、零碎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知识网,为快速、高效复习各块的知识做好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看书、做题做好“标注”细节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检讨是成功之父,重复是学习之爷。人都有遗忘性,看过的书籍,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或多或少有些遗忘。那么,怎样强化、巩固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呢?实际上遗忘并不是100%的遗忘,只有那些不常见的知识或不常做的题型最容易被遗忘,为了节约复习或重复学习的时间,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在看书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还没有牢记的知识点,包括数学概念的理解及记忆,数学例题演算的描述,数学解题的格式与方法等等;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是不常见题型、技巧性题型。经过这样标注后,再一次复习时只看、只记曾经标注的部分,做题只做曾经标注过的题。这种方法可节约很多时间。如果看第一遍花一个月时间,第二遍只需花二天时间,第三遍只需花2小时的时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学不会的,去记还没有牢记的,去做不会做的题。这种方法才是效率最高、进步最快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标注”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细节习惯的养成

由于新教材下数学知识零碎,再加上学习内容的增加,知识面及容量的扩大,我们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有粗略的印象,再加上做题不认真审题、不弄清题意,导致做题容易张冠李戴。另外,也不会抓住题目中的突破口,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也不会利用从中间往两边推或逆向推理进行推断,只会从A出发,推向B、C、D的方式,不具有灵活多变的做题思维,不会大胆假设细心推断的做题思维模式来完成综合性试题。

再通过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规范训练之后,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教导,长期的培养,长期的坚持,长期检查各个细小的环节。学生才能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教材中局部的,零碎的知识,才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才能多培养出时代所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津《习惯――成大事者必备良好习惯》―金城出版社

第2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注重;悟性

数学是高中众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科,要认真地学好它,方法是很重要的。经常有同学提出“数学学习是靠勤奋,还是靠方法”的问题,认为只有聪明人才能学好数学,他们大多学习很扎实,很勤奋,总是看着那些学习并没有“努力”而成绩优于自己的同学感到心里不平衡,逐渐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产生怀疑,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到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那么,学好数学究竟靠什么呢?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悟。

一、数学不需要“蛮横行为”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逻辑性很强。学习数学必须要面对必要的推理论证,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自己深刻的亲身体验和必要构建过程。如果没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感知和领悟,而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样是不会学好数学的。

二、悟性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都是悟性这一问题。特别是数学学科教学中,一个没有悟性的学生是绝对学不好数学的。所谓悟性,其实就是感知能力,也就是凭借原有知识和生活积累感知事物,领悟实质,发现规律的能力,即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悟性越高,视野越开阔,思维越灵活,方法越巧妙,数学学习能力越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才会越来越理想。

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习悟性呢?

我在数学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1.激发兴趣,培养悟性

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拉近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是很重要的,比如讲函数应用时,提出问题:学校花园内的喷水池喷出的水的线条是什么形状?我们学过的哪类函数图象与之符合?能否根据水池的宽度、喷水的高度确定出它的函数解析式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回答出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下等,此时抓住时机给出课本上例题求解,效果很好。在讲解斜三角形应用时,问题:教学楼东边的水塔多高呢?给出直尺和测角仪怎样测量和计算呢?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将长度和角组合成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悟性。

2.突出意识的培养,开发数学悟性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即整体意识、结构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优化意识以及反思意识等。因为数学学习必须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过渡,即感性上升到理性,而数学意识是实现过渡的桥梁和必由之路。

3.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习的悟性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最充分的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去感受知识,使学生悟性得以提高。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应用中,设置如下问题。假设某住宅区里可能有这样三种情况的一块空地:(1)半径为10米的半圆。(2)半径为10米,圆心角为60°的扇形。(3)半径是10米,圆心角为120°的扇形。现要在这块空地里种植一块矩形的草皮,并使得其一边在半径上,应如何设计才能使草皮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在解题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情景的设置。比如:这个问题的数学问题是什么?确定矩形面积需几个量?分别是什么?同学们回答此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函数,矩形面积由长宽两个量确定,所以将面积表达式用函数表示,必须引进一个参数,将长、宽参数表示。接着提出参数定为什么?长宽又怎样用参数表示?根据图形,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关系,引进了参数θ。并且化到三角形内用三角函数表示出长宽两个量。那么又怎样求面积最值呢?引导学生观察表达式。在不同的情景下,同学们采用了逆用二倍角正弦及和差化积变形方法。求出了θ及面积的最值。通过一个个情境的设置和在一定情境下的启发引导,同学们总结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三步:(一)设参,(二)表示,(三)变形求最值。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特别灵活,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全面。

第3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 数学 认识 感悟 应用

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既是抽象的、无形的,也是具体的、有形的。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的多重性、多个侧面。《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1)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2)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3)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4)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5)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6)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7)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4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第5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1.悟性与悟性思维

悟性是一种感觉,是对信息敏感程度的反应。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说的都是悟性这一话题。所谓悟性,其实就是感知能力,也就是凭借原有知识和生活积累感知事物,领悟实质,发现规律的能力。悟性思维是经过长期潜意识酝酿获得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悟或理解。它是经过漫长的无意识过程后,短时间豁然开朗,脱颖而出的一种思维活动。

科学家们没有一个是智资愚钝的,但是他们的每一项发明和创造,也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获得的。就是偶有所得,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大器晚成的大师和名人们更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才使悟性思维达到极高境界的。

有时人们受到某种启迪也可能促动某方面的悟性,激活这方面的潜能.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新知学习是学习者感知外部信息--数学知识,并将外部信息通过同化或顺应等方式融入自身的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一个外部信息和自身的内部智慧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种产生新看法、形成新思想、感受新体验的心智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启迪,从而使学生有感悟、有思想。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 &学习就能更加有效,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顿悟与理解

格式塔学派认为:理解就是"顿悟",是头脑中知觉"完形"的出现,理解就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突然贯通与领悟.通过对数学知识、技能、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达成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见,顿悟有助于对事物及其联系的理解,理解能力提高了悟性也会更好,因此顿悟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可能为我们打开另一面窗。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理解与感悟的情境,并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甚至是忽发奇想,这样才能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悟与发现

俗语说"教之道在与度,学之道在于悟".动人的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反思。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图朗的小城拉哈,1650年2月11日卒于瑞典,是哲学家、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发明人之一。笛卡尔生在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幼年时身体就很脆弱,迫使他把活力用在智力的探索上,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8岁时入弗莱什的耶稣学院学习。院长夏莱神父考虑他的身体情况,特许他早晨想躺多晚就躺多晚。从此,笛卡尔终生保持这个习惯,当他思考问题时,就躺在床上度过他的早晨。据说,有一天早晨,笛卡尔躺在床上。眼望天棚陷入沉思,偶然看到蜘蛛在织网,促发了他的灵感,引出了对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深入思考。现在我们一直把直角坐标叫做笛卡尔坐标系。笛卡尔的发明是他不断追求,长时间深思熟虑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的结晶。

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数学学习要结合具体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进行质疑与猜想、探索与讨论、感悟与发现。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话讲的非常好,"有些见解不一定都是对的,恐怕百分之九十是错的,但只需要百分之十是对的就行了"。对问题的直觉判定可能是错误的,但只要有一个见解或结论,我们就可以对此进行探究或验证,这肯定比面对问题无从下手要好得多。尤其新课程的教学中,在数学新方法的探索和数学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数学直觉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创设顿悟情境

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有利于开发智力潜能的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探索和突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欲望,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利用直觉洞察,类比联想,转换思维角度等方法,有利于学生顿悟状况的发生。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足以说明有关知识的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要认识的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感觉、知觉,表象或观念,从而获得对事物的一些具体的或感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们的亲历体验,有所感悟,才可能有所发现。只有通过自身体悟到的事情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顿悟并不是凭空就能发生的,它不但要有长期冥思苦想的酝酿过程,还要有刻苦专研的精神和毅力,才有可能达到顿悟的境界,产生感悟或灵感的。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第7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按传统探究学习的分型方法,以探究对象的范围来分型:有新知探究、问题探究、专题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以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型:有引导性探究、自主性探究、合作性探究.其中引导性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一种深入形式,教师用引导与互动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显然,两种分型都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尤其按组织形式的分型,探究与教学的组织形式相一致.能否找到更有意义分型方法?从学习与知识发生联系角度,探究活动不外是获得从探究中发现知识(求知型探究),或者是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识用型探).

求知型探究.按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新知的学习往往设置探究性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再创造的历程.让学生融入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中,对一类数学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看法,教师主导学生经历有序的、自主或合作性学习,完成对新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炼,或对数学基本事实发现、认定、理解或证明.

识用型探究.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类探究大致归为以下情形: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算,发现或归纳某种数学规律,一般为数式或图形规律;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或类比,合情地提出数学猜想;③对正确的猜想或结论加以证明;④对错误的猜想,通过举反例或用反证法推出矛盾,判定伪命题;⑤给定问题所要结论,通过增设或优化条件,使结论成立;⑥扩大讨论范围,探究结论是否成立;⑦按一定方式变化条件,发现或证明结论改变的规律性.显然,这类探究旨在发现问题与知识的联系,找到知识运用方式,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求知型探究是对数学对象的共性特征或相同意义的发现与提炼,好比是用“放大镜”聚焦数学新知的共同点.识用型探究往往涉及问题与多种数学知识的联系,好比“多棱镜”折射问题与多个知识点有多样性的联系,因而分析、演绎、甄别的数学思维活动更为重要.数学后课改很多困惑都与识用型探究教学有关.能否教会学生发现与建立知识多样性联系,并从中判断、选择出有效解题思路,只能靠教师解题教学策略是否得法,现有的课程不可能明细到理论与技术层面上去指导,原因是每个学生看问题的“多棱镜”千差万别,即使接受长期同样的数学教育,也消除不了其差异性.但是,我们的理想是通过一定教育手段,逐步强化每个“多棱镜”功能:数学的观点灵活,经验灵用,方法灵通,思想灵明.〖STFZ〗2 形成数学“世界观”的重要学习途径――感悟性学习

除探究性学习外,数学学习还应考虑到感悟性学习.简单地说是教师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能诱导学生,从自我学习的经历中或受他人启发中,获得对数学经验和智慧的觉悟,这种学习能影响学生逐步建立对数学整体印象或根本看法.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数学知识结构内在关联性的明晰与强化;②数学思想方法价值观的通化;③对数学学法经验迁移与印验;④养成数学观点多元化和解题多种数学方法选择与优化的思维品质.因此,感悟性学习是学生个体数学经验“哲学化”过程.感悟性学习水平不仅能体现学习者数学素养的发展水平,而且反映接受数学教育的差异性.即学生感悟性学习能达到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长期数学解题教学的环境影响结果.这种环境要素除了我们现在共识到的数学观点、方法和学法经验以外,还有很多我们未知领域.比如说,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数学觉悟,教师必须展示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教育素材.由于感悟性的学习素材大多是以分散隐性方式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历史之中,教师怎样发现?如何组织与发挥?〖STFZ〗3 两种学习的地位与意义

探究性学习与感悟性学习共同决定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好比让数学学得有多快、走得有多远的两条“腿”.探究性学习一旦跨入求知或问题的“发现”门槛,应积累相应数学思想、方法与经验的灵慧,对学生而言,它隐约、难以言表,稍闪即逝,倘若被教师及时捕捉,使之显化,并归之于某个学习历史中的同感,成为后续数学学习的智慧蓄势.反之,感悟性学习又给探究性学习提供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的认同感,为数学思考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或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提供智慧与精神支持.因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数学的理性精神:严谨、有序、求真、善化、包容、进取、崇优和创新,只能靠感悟性学习来获得这种“暗能量”,促进数学精神的人格化.

探究性学习具有外显性,学习行为和效果可以通过新知认识程度或解决问题的效度来看出,感悟性学习是数学思维能量敛聚过程,具有内隐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知”得或“识”到,感悟性学习却是一种“悟”得、“觉”到后的升华妙用.

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目标性,尤其求知型探究,能借助教材或生活的蓝本,教师易建立数学情境与数学活动情节构思,实现教法创新,相对“得宠”;感悟性学习教育素材具有隐含、分散、间接性,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但难以被教师觉识、组织与发挥.从整个初中学段,大部分时间是按知识体系进程学习,获得求知探究型学习条件相对稳定、持续,感悟性学习可能依靠教师灵光闪现.但是,感悟性学习的觉悟一旦获得,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却又是稳定、持续性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强势和巧妙的师生互动,把课堂氛围打造的热热闹闹,但未必就是高效学习.不少优质课的获奖老师宁愿选择新课参赛,因达成知识与能力的目标相对单一,在“情境与互动”的强势下,掩盖了感悟性学习的教学功底不足,到了期末或毕业考试一“结账”,终显业绩寒碜.〖STFZ〗4 识用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发展概况与展望

2005年后,出现了识用型探究教学热潮.其主要成果:变式教学、开放性问题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等.教师关注点从知识的建构层面转向知识运用层面,强化问题演化的规律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教学研究关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猜想到论证、因果互动等方面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通常采用问题的分层、变式设计方法,通过问题的“连续剧”,建立数学思考的合理情节,优化知识活化的思维环境,学生能自主发现解决一类问题或关联性问题数学化方法与线索,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性.

不难发现,求知型探究是一种具有按知识体系建设的横向延展,而识用型探究是一种既具有数学思考纵向深化,又具有思辨与选择可用知识横向活化特征.推动求知型向识用型探究研究发展,应归因于:①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因为很多中考压轴题就是这种类型的考法;②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经验需要;③解题教学情理化,让学生学会解析问题特征,把握问题转化方法,增强理性解题.

从教学实践的规模来看,识用型探究远没有求知型探究那样广泛和深入,往往是大市名校名师的样板课例.究其因:①受制于课型.需素材积淀,蓄之不丰,用之不力.只能在复习课、专题课中偶尔呈现;②受制于教学目标,满足义务教育的基础性需求,大部分课时应为围绕基本教学目标展开;③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识用型探究的教学,要求教师很丰富解题教学经验,否则素材难以捡拾、组织,这方面好课例更是凤毛麟角.识用型探究学习的教研热,更多是反映在报刊杂志的理论形态下探索与构想,付之于实践研究少之又少.

识用型探究意义十分重大.①促进对知识观的再认识.皮亚杰认为,积极的环境因素能诱导学习者完成知识顺应过程,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平衡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必须经历功能性问题环境下的技术“冲压”,使知识形成一种应“试”性的结构,“功能性问题的环境”如同造工件的冲床.应“试”性的结构(形成中的认知结构),好比造出的汽车要经过各种路型试车后不断改良,达到优化车身结构目的,实现车与路的顺应.识用型探究往往采用问题串的方式,集中“冲压”出知识功能性结构.因此,我们以前认为知识基础,好像它是的“容量”型的东西,其实不然,“知”多并非“识”广.学生“知而不会”:问起单个知识,对答如流,遇解题,一筹莫展.说明没经历“功能性问题”的集中“冲压”,缺乏应“试”性结构,虽有“知”,但不会“识用”;②促进我们对教学观的再认识.建构主义强调环境是影响与决定学习动机、行为和效果.造就有效学习的环境,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创设,并加之艺术的营造,方可实现从知识的“种子”变成为解题识用的“果实”.识用型探究学习是对知识意义、价值再识,对知识结构与功能深化与调试,要从知识活化过程中提炼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价值意识,并实现数学智慧的经验化.教师应合理地调控、操纵问题中变化因素,营造“识用型探究”的学习环境.促成数学思考从兴趣、注意的心理层面转向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的觉悟形成.科学主导的“变”就是对数学信息量与质的调控,数学思考信息流精准冲击锁定的知识功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经验.变“问”的目的是为数学思考“情境”环境得以生态化.我们对建构主义倡导“环境”之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深究,它是教学创新的反思出发点;③促进我们对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创新.识用型探究学习题材仅仅零星分布于“综合运用”、“拓广探索”、“阅读与思考”中,因缺乏数学思考环境,达不到教材编写企图.

能否将识用型探究学习也融入教材的编写之中?鉴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识用型探究学习的价值与功用会受到更多人的思考与关注,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我们的教材,发现有重“知”轻“识”的感觉,两“腿”粗细不均,制约了数学“四基”的均衡发展.有必要入编教材,毕竟教材的基础性、普及性、指导性是最具影响力的.试想一下,如果十年前我们没有把求知型探究纳入教材,仅从理念来引导,则达不到今天课改的普及水平.〖STFZ〗5 对感悟性学习的思考与期望

“感悟”一词是《新课标》、数学教学期刊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一词,而“感悟性学习”几乎无人提及.它是从数学的学习历史与现实中获得对数学经验性或根本性认识的学习过程.面对这种数学的“哲学”,能否从课程行为去架构、组织与实施?能否给出它明晰的目标、材料、过程与方法?关键要在课程中建立感悟性学习课题.不外有三种形式:第一种采用“课套课”的插入式设置,不改变现行课程的编排秩序,从已学历史中,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经验的相似性或共性中,提炼感悟性学习课题.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单元后,设置“数式语言”一课,给学生介绍数式语言形成的原因、特征与意义,让学生回忆它在数学法则、演算、方程、不等式中相同的数学功用:能简约化表达数学意思和规则、描述数量关系与转化形式、数学信息储存、分析与加工等;第二种采用“课配课”的方式设置.根据建立初中生数学“世界观”不同阶段目标需求,先明确感悟性学习课题,再考虑为之服务的课程编排;第三种采用“课后课”的方式设置.适度地压缩现有课程容量,在九年级最后一学期集中编排感悟性学习课题.一是感悟性学习素材得以丰实,利于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经验中共性提炼,二是借助这种数学整体观的加强,促进中考有效复习.

第8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思维空间;深化感悟;课堂环境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传统的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二、把握数学教学的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三、注重生活积累,让学生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1.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竟然用角摆了一架飞机。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课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2.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第9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二 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三 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1. 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竟然用角摆了一架飞机。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课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2.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