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精选(九篇)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1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2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演说展示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5-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无限需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11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将之前的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风景园林等专业整合在建筑学科门类下,单列为景观设计专业,足以看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景观设计已经被提升到了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并列的高度。在景观设计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其理论教学如何使景观设计真正实现人们对它的期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双重需要,有必要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价值分析

景观设计是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设计专业一样,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专题训练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师生一对一的辅导有较多时间,互动性强,教师时刻把关学生作业,容易出效果,历来受到重视。而理论课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效果较差。甚至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地位的忽视。

通过上述课程特点、课程安排和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事实上,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泛,能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景观设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安排的理论课程有“景观设计概论”、“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中外园林史”等(见表1)。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好“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有一些见解和认识。

二、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思考――以“景观设计概论”为例

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任课教师须按大纲要求范围讲授有关内容,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为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增加景观行业资讯的内容。每次上课用约5分钟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一下景观行业的新闻及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条途径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景观设计的热爱,并且希望这种关注能长期持续下去变成习惯。日积月累,采用这种“新鲜资讯5分钟,开心学好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学生们消化吸收了。

交流读后感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开课之初,应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大致介绍一下适合阅读的阶段。如《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思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适合初学者阅读,《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阅读,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抽出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读后感。班里会有一些积极的学生先读了某本书,由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心得,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交流中获取更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次就会出现更好的场面,激发学生们开展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交流读后感,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积累,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理论课,课程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偶尔提问来验证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两种教学方法都相对传统,对学生而言毫无新意。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东西充满好奇;科技在进步,多媒体课件教学早已进入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件要精心设计,制作要认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素材,增加动画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教学形式也应综合应用。

(1)讨论。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任何一门课程中,讨论都有发挥的余地。讨论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任课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做要求,但可以统筹讨论的方式方法。如交流读后感是未事先设定具体内容的。讨论会也可以这样展开,如在讲景观空间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空间,校园中心广场的空间怎么样,学生们根据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评价一下?”选择这样一个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的环境展开讨论,每位生活在这个环境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对教师要求也较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和洞察能力,记住学生们的发言,并能及时对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发现优点与不足,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

(2)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教学则将学生放在了主动地位,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对于开启学生设计思路具有长久意义。有研究者认为“案例教学天然适宜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这是对案例教学的肯定。这里要讨论的是案例教学同样适宜在理论课程中运用。比如在讲解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时,可以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址为粤中造船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承载了一些人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其在设计时面临着三种思路,最后选择的这个建成方案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强化了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了人性之真和自然之美。通过对案例的始末及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的介绍,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场所精神,如何通过设计体现场所精神。通过实际案例学生明白了高深的理论,既掌握了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景观设计的兴趣。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要典型、有启发性,能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

(3)演说展示。演说展示即给定学生一个课题,限定时间查找资料做PPT,准备汇报,面对所有师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据说这是中国学生最为惧怕的一种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汇报讲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课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安排好,让学生自愿报名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定学生,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以及个人能力,因为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解,需要考虑该生做某个课题能否达到预想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情况。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课程中,选定合适项目让学生去实地体会对于及时验证理论知识同样重要。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优秀案例,整理考察报告的时候尤其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地考察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这个过程分工协作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景观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特殊意义。

(5)课堂快速练习。景观设计理论课时有限,为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堂快速练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区别于快题练习,课堂快速练习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在讲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之后,给定一基地要求学生以草图形式快速完成方案构思。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方案集中及时点评,展开讨论,以使学生之间能发现差距,互相学习。

当然,在课程教学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和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等是综合运用的,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三、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对专业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教学内容上,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应注意变通,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上,则需要实现讨论、案例教学、演说展示、实地考察、课堂快速练习和讲授、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的结合。只有这样,理论教学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切实有效地使理论服务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200-201.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97-99.

[3]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221-223.

第3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无论是舒缓的文笔还是激烈的措辞。对中国而言,景观在近十年来正逐步成为一个从公众到专业层面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美好景观的希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专业领域对创建景观设计学本体文化的渴望。一个新的事物从不为人知到被公众接受,宣言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除宣言之外,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和社会性实践同样是叙事方式的体现。本体理论是一个学科能够自立的基础,它的不断扩充与发展是学科生命力的体现。对社会性实践而言,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设计行为与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本体理论与社会性实践以及宣言叠加在一起就呈现出一种整体叙事的特征。

宣言

关于宣言,查尔斯·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宣言》一书的导言《火山和丰碑》中这样论述到,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正如他所说,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于尔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纪建筑的纲领与宣言》(1964年)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世界将建筑学宣言变成了可预言的事情。一个建筑学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广告就必须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矶崎新这样理解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近代艺术是一项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是运动,所以要提出宣言来明确其方向,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前卫产生了。所谓前卫就是向外界发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头的,即通过展示一个乌托邦来确定目标,没有宣言的运动几乎没有。即使自己没有宣言,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体派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从未来派开始都是为自己发起的运动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密斯都是通过宣言登场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宣言将近代艺术运动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界中来。构成主义、风格派和表现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宣言不断。因此把各种宣言收集起来编辑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运动史。

查尔斯·詹克斯运用火山与丰碑这样的比喻来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绪的爆发,丰碑代表法规和理论。而火山与丰碑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写宣言?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是危机。他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带来的环境中紧迫的危机感,而且接下来的每种传统也都显示出类似的倾向。危机,或者说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感,是“火山”成为如“丰碑”——纯理论——一样深奥比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动机就没有人写下宣言了。

查尔斯·詹克斯进一步论述到,第一部建筑学宣言或者规范准则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图将上帝比喻成“万物的建筑师”,当建筑师们一时兴起做出某一决定,采纳某一理论时,他们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扬:“燃尽你所爱,爱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这一句。虽然人们发现罗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着文雅之气,但字里行间仍蕴含着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经常称呼读者为“你”,并反复在连接处用到“我们”,知道在创造者和皈依者间建立起一种默契影响力。一部宣言必须亲自将它的思想传达给你。

关于宣言的形式,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宣言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似俳句一般,有着简洁、智慧和准确的用语。对于当代宣言,他这样阐述,与基督教派或现代主义时代相反,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讽刺的方式反映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相互否认的宣言之间表现出多元性和辩证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再可能有纯粹的现代派作品集(如于尔里克·康拉德)的原因。但詹克斯所阐述的这种方式还是被打破了,严肃和直面的宣言依然存在。对西方世界而言,美国的9.11事件后,产生了各种严肃的政治文化反思。无论是反讽还是正面陈述,只要危机存在,宣言便不会消失。

对景观设计学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丹·凯利的“设计就是生活”使景观设计摆脱了单纯的审美意义,后来又经历了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和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可以说,当代景观设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应对危机的学科。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景观设计学被定义为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1975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与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工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983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工的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又申明,景观设计学其内容是灵活的设计,使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平衡。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宣言变迁的历史。这类宣言内容被查尔斯·詹克斯描述为有别于建筑学的第二种类型的火山: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火山出现了,它打破了正规的建筑学理论,激起了雷姆·库哈斯、伊恩·麦克哈格以及克里斯蒂安·诺伯洛——舒尔兹的回应。

其中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发表于1969年,那是个带给西方人环境噩梦的时代,同期重要的与环境主题有关的文章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设计结合自然》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源于生态学的有说服力的总原则与实际的设计方法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在书中,麦克哈格写到:经济价值体系必须扩展成为一个相关的包含所有生物物理过程和人类雄心壮志的体系。在人类谋求生存、争取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赋予了他们非凡的洞察力。他为人类——生物圈的催化剂兼管家——指明了道路,加强了人与环境之间极具创造力的适应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设计。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叙事方式同样呈现出宣言的特点,比如俞孔坚近期发表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文章带有强烈的宣言特征,将危机的阐述和理论准则融合在一起,并且叙事的话语带有感彩。这种宣言出现的原因及方式在查尔斯·詹克斯的《火山与丰碑》中有着印证。而查尔斯·詹克斯所论述的宣言产生的原因——“危机”似乎在中国的程度更深。

本体理论叙事

本体理论的传达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什么是景观设计学不可缩减的内核?即景观设计学拥有多少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自足性,从而凭借这种自足性更有力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现代化日程中?这在于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探索。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性问题一直处于持续的争论中。景观设计学存在一系列的理论类型,并且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景观设计学需要的和适合的理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和批判必须把人文理念、美学法则、社会行为和生物物理与空间的场所现实、生态系统与区域联系起来,以创造能扩展人性的景观(Jellicoe,1986)。

对学科理论本质性的关注也存在大量的多样性。霍维特(Howett,1987)把她认为的景观设计学中心知识确定为三大区域:系统生态学、符号学和环境心理学。同时回顾最近英美文献的理论著作(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2),能够确定五个核心主题:设计过程、对于有含义的形式和过程的解释、景观表现、生态设计和美学以及位置、场所和区域的综合。这些范畴横跨很多知识领域,并且连接一系列不同的学科。

西蒙·R·斯瓦菲尔德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知识概括为:客观主义、构成主义和主观主义三个类别,这几乎囊括了景观设计的知识。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假如有一个随后提出的合适方案,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真理)。它符合传统自然科学的方法(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6)。对知识的效用而言,客观主义是带有工具性和预示性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心理物理学和认知模式、感知和景观生态学。其中景观生态学(Forman,1995)是景观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学的基础学科。景观生态学决定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客观性的。客观主义的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试验法、准试验与调查。研究方法则是测量法、问卷调查、空间分析和后占有评价,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数学符号,并带有文字解释。

构成主义(常常伴随着前缀词“社会”)假设可能存在一个“真实的”物质和社会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将不可避免地由社会环境所塑造(建构),它支撑了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断被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采用。景观过程的组织,和对景观特征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解(Jakson,1997)是与构成主义范例结合更紧密的理解性范畴。社会构成主义是解释性的,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包括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实用理由、解释学、批评理论、象征的相互作用和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用到的实例包括:设计过程、生态美学、模式语言和场所精神,这四个实例几乎涵盖了与实际设计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其中,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主体,有着自己的评价体系,美学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带有了伦理性,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带有了社会责任。模式语言,也即适应于景观设计自身的语言体系,也是景观的本体语言,有别于其他的设计实践,如建筑设计。场所精神,一直是景观设计学所强调的概念,虽然其更多地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场所精神也较难解读,需要运用感知来描述,但场所精神还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上四个实例,同样是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构成主义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行为研究、讨论分析、历史地理、人种学。研究方法则包括观测、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设计专家研讨会,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文字叙述,带有描绘性图表和照片。

主观主义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以文化性和个性的方式界定,我们仅仅能够知道我们的文化和经历预先安排给我们知道的事情,关于真实世界和客观知识的想法是一个谬误。这一思想方法在高雅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广泛流行。关于“表达主义”理论(Thwaites,1995)和“批判性的视觉研究”(Dee,2002)的提议就是主观主义观点的例子。主观主义是批评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批评的质询、后结构和女权主义。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表现主义理论”“批评视觉研究”。典型的研究方法是修辞学和论证,研究方法是文学结构、图形试验、批判反思和创造性干涉,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各种媒介——文字、图像、听觉和表演。依赖于主观主义而产生的理论也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本体理论之一,从批判反思到理论的准则,都受到主观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科的定位,发展还有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斯瓦菲尔德推崇的是构成主义方法,认为构成主义方法是将理论和批判联系起来的途径。社会构成主义既包含着客观主义的内容又包含着主观主义的内容。社会构成主义有可能占据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例之间“桥梁”的位置。社会构成主义对一个学科的帮助之一是它能够适用调查理论、知识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社会构成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集合知识,采用该框架把批评家当做对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学科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协调人。

我们借用斯瓦菲尔德的框架将最观设计学的知识并置在一起,便可以发现,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带有众多社会学的特点,并且在许多层面上依赖社会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景观设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生态学,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为什么景观设计学的众多理论很容易呈现出大叙事和宣言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下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

社会性实践叙事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其责任在于为人类营造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与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建筑学的社会责任,一些理论家如塔里夫认为在某些历史关头,当建筑语言探索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时,建筑师只有勇于挑战自身行业的传统限制,积极介入城市规划甚至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工作才有可能使建筑的智识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景观设计师的表达似乎更加干脆。景观设计师HideoSasaki在谈到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时这样表述:“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一些装点门面的皮毛性的工作”(1952年)。最具代表性的是伊恩·麦克哈格,他这样认识景观设计职业:”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关于花草的事情以及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以及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Miller&PardaI,1992)。卡尔·斯坦尼兹这样阐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其政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我们所做的规划也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大多数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就很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景观设计学被定位为应对人与自然危机的一门学科,其中设计实践中的众多不可见的因素,特别是生态学上的意义,使得实践本身需要具有完备的解释性,叙事从而随着作品一起出现。

中国当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实践,除以物质的方式在现实中存在之外,在很多时候呈现出话语叙事的特征,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成为设计表达的要诀,当然这并不削弱作品本身的品质。很多时候,作品带有宣言的意义,并且对社会现实和当前设计状态起着警醒的作用,而且还带有启蒙式的色彩,作品自身的形式也逐渐演化为带有隐喻的符号。

分析几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作品便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这里以俞孔坚的几个作品为例。他较早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从形式、空间到美学的演绎,都堪称经典,他赋予作品的概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同样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野草之美”本身就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在接下来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案例,作品表达的理念是将“书声融于稻香”,而在不断的叙事与表达中,稻田成了一种独立的符号,一种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的符号。同样的场所和构图,由于景观主体材料的改变,由需要维护的植物置换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水稻,设计从而演变为一个可持续的宣言;浙江永宁公园被称为“漂浮的花园”,作为一个运用生态防洪理念建成的景观案例,漂浮意味着不定,人与自然在退与守的博弈中实现了一种平衡:最近的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理念是“最少干预,绿阴中的红飘带”:首先,红飘带随机的形式实现了对场所中树木的合理的避让,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的关照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其次,作品将符号和隐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红色在中国隐喻着活力和生机,在这里隐喻着城市,而这一色彩对于场所的使用者或者说主人,对城市充满美好期冀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当地居民,具有符合语境的审美意义,就如同罗伯特·文丘里的《向拉斯韦加斯学习》中所表达的民间的寻常的活力。

上述系列作品都在讲述着什么,就像建筑师刘家琨的《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叙事变得与设计作品本身同等重要,这也是当前中国景观设计实践的显著特征。

第4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

1景观设计课程的概述

景观设计是一门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的造园演变而来,而我国的造园史也十分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囿”和“苑”逐渐过渡到造园。直到19世纪,美国的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景观设计学”概念,对造园行为进行再造,形成了新的学科。由他负责,世界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成为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正由于这些大胆的创新之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模式,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景观设计课程也随之产生。可以说,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一脉相承,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景观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对人们生存环境再创造的行为模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景观设计各个元素,比如地形、植物、水体和景观建筑小品等方面的设计和创造。“师法自然”是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时,应把握住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明确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对景观设计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与学。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研究方式,景观设计课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学生能通过学到的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创造美的生活环境。要想提高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

2景观设计的教学模式研究

2.1理论教学模式研究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首先一定要通过理论教学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理论教学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是最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景观设计各个不同概念的意义。

2.2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景观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力求从各个方面的教学中,充实景观设计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一般指从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中,将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变成以案例教学的模式为主导,这样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结合实际的案例,系统讲解教学的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与工作接轨的目的。现在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通过课堂的讲授,更好地掌握当下最为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景观设计的各项工作。在景观设计“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是实践教学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最大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时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无论教师教学的手段如何多样,关键还是要能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除了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安排课外调研考察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在实际项目中,更直观地感受到景观设计项目的实际操作性。同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亲身体验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使景观设计的教学模式从理论讲授的传统模式逐渐过渡到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会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纸上谈兵”的阶段。当然,景观设计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过渡到实践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前期准备中,提前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各项教学任务,比如,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项目的概况等都要十分具体清晰,只有这样,在景观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有备而来”。

3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景观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2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衔接、相互促进,使景观设计课程在多样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让学生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景观设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期能更好地学习到景观设计各项最实用的技巧,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第5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艺术思潮;景观设计;立体主义;影响;设计方法

前言

纵观历史,每次艺术思潮的崛起必定震动各个设计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解构主义”主导下的景观空间割裂与再组合的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景观设计摆脱自然的设计风格,等等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指导下,景观设计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然而,现代社会中,生态主义、立体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诸多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景观行业,以此为噱头的景观设计层出不穷,致使城市风貌混乱,且与本土文化相冲突等出现诸多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艺术思潮如此充斥着中国的景观事业,并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暂且不予评价其是否对错,且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否适应中国现阶段的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主要问题。

1 景观设计的发展

1.1 景观的定义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在圣经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述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的冷壮丽景色。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上是一种景象。【1】通俗一些,景观就是观看景色,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美追求的方式。

1.2 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享受;另一方面讲,景观设计是运用多项设计原则构想设计蓝图,再以一定的方式实施;当然,景观设计也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需求的反应,是一种感性的社会实践。

景观设计起源于欧洲,随着景观设计从模仿自然到理性的形态和自然结合,再到“现代主义”摆脱自然的设计原则。当前,多种意识形态存在的今日,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形成了一种多元且冲突的景观设计观。景观设计随着社会形态、文化信仰的变迁,表现出了不同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的变迁史与艺术思潮的变迁史同步进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思潮,同样也有着不同的景观设计。

2 艺术思潮的起源

纵观世界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更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艺术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形式、新的形象与新的活力。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1】

艺术起源于生活,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提炼与再创造,是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感性认识,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蓝图描绘;而艺术思潮则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生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当代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的反映和升华。

2.1 艺术思潮的定义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的主要表现

对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是对当时社会体制、文化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最直接反应,以意识形态成形影响着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艺术思潮与景观设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0世纪,环境的逐渐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公共的社会论点,一系列的有关生态的思想逐渐成形,“生态主义”成为主流社会议题,随之,麦克哈格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阐释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

总之,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及主流价值观的转变而改变,而艺术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观设计方法的作用,渗透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风格。

3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以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方法为例

3.1 立体主义的概况

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一场以反权威、反传统为特征的文化变迁运动浪潮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它从思想方法、创作手段、表现形式、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发展完善的传统艺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2】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开阔了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视野。当时艺术家们争相用平面去表现二度、三度、四度等多度空间。

“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对于立体主义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图1)则为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立体主义艺术抛弃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的将描绘对象的自然形体概括为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他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对象,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2】

立体主义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艺术手法,其对后世的设计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3.2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立体主义的设计逻辑与设计手法对当代的景观设计产生了众多的影响。第一,立体主义反对单视点,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的诸多面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抛弃了传统的景观设计以轴线为视线焦点的设计方式,而采用多视点、多角度的空间设计引导方法。第二,立体主义反对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与再现,主张将景观空间进行拆分与重构,采用几何图形为空间的设计元素,结合多视点的设计逻辑进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第三,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还结合表现主义,采用最简单的形状和鲜艳的色彩,从而使景观脱离了具象,并拥有活泼且生动的景观氛围。【3】

3.3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

3.3.1 多视点的景观路径

传统景观设计采用单一的视线设计手法,不能在空间中创造丰富的视线景观通道,而立体主义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表现出来。立体主义倡导下的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与多视线为引导的方法进行设计,开辟多种观看视点和观看视线。将景观空间分割开来,内部穿梭着各种视线景观通道(图2)。此图为一个岸线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和多视线划分空间,人们穿梭在各空间中,从不同的视角观看,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通廊景观空间。

3.3.2 重构的平面设计

立体主义改变对象的维度与空间,在绘画上表现为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平面,看似随机的平面组合,其实有着明确的构图逻辑形式,这正是立体主义解读现实物体的表现。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3)。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通过几何图形的拆分与重构,创造出多种形态各异的小空间,在平面上表现出了生动的韵律感与丰富的节奏变化,空间场所之间不断地更替变化。(图4)结合平面的重构表现在立面上增加高度的变化,使原本无变化的景观立面增加高度上的波动起伏。景观道在和水面或路面的相衔接处,采用三角驳岸从道路向水面过渡,制造道路和水面的过渡空间。三角形是运用最多的几何图形,运用三角形图案形成挡土墙、陆地、铺装、小品、广场等多方向性空间和多种空间效果(图5)。

3.3.3 丰富的色彩设计

在景观的色彩上,采用立体主义鲜艳色彩的手法,在景观的硬质地面采用侧才鲜艳的铺装等设计,鲜艳明快的颜色使空间生动有趣。(图6)

4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现实意义

4.1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内涵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方法新颖且独特,赋予景观设计设计独特的理念内涵,更新了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与现实变现。因此,可以说,艺术思潮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每个层面,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且多样化的理念源泉。

诸多的艺术思潮创作手法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独特的表现形式更为景观设计的独创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景观设计虽然被认为是感性的设计,但是,以艺术思潮指导景观设计的构思可以使景观设计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可以使景观设计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原则上有明确的依据,有益于构建完整的景观设计体系。

4.2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

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下、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有着特定的主流艺术思潮作为指引,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众多艺术思潮同时充斥左右着设计师的价值取向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以指导景观设计,形成出色的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关注的重点。

首先,应足够了解景观设计的背景及所处的时空大环境,充分理解景观设计需要服务的群体与应展示的空间形象;其次,应充分理解所要选择的艺术思潮理念,分析其设计逻辑、设计方法及具体的形象展示效果;最后,应选择适当的方式使用艺术思潮的理念,是将设计逻辑贯穿景观设计全过程,还是应将其分解后部分适用于景观设计中,或是使用众多的艺术思潮理念共同完成景观设计。

在多元与包容的现代景观设计观中,将景观理念充分的表现,以服务于群体为重要的设计意图,因此,选择正确的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至关重要。

4.3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未来道路

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多元化多方向发展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等辞藻普遍出现于景观设计方案中,无可否认这些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但景观设计也有地域之分,完全的照搬欧洲的设计风格无外乎会不适合中国当代的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历史,从古代造园艺术已经开始,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园林设计风格,其造园的精髓完全体现了中国悠久且深邃的传统文化。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应与古典园林相衔接,将中国的古典园林精髓发扬光大。

在各种景观设计艺术理论充斥的当代,如何进行适宜中国地域风格的景观设计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符合时代背景的景观设计理念的选择是首要的前提,这就需要当代主流的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指引;然后,景观设计应与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承接,传承文化;最后景观设计应将历史和当代的艺术思潮进行衔接,设计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景观设计。

备注:

图1、3引自《毕加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图2、5 引自《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P33-36)

图4引自《上海十六铺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图6《New world landscape》

参考文献:

[1]游娟.景观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美术学院,2007(6)

[2]李晓琼.立体・构成・解构――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影响的探讨[J].中外建筑,2005(1):50-51.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3]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4]董立惠.浅谈现代艺术思潮对欧洲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17):220

[5]杨存锁.浅析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下的中国艺术之路,安徽文学,2009(8)

[6]高妍彦.艺术哲学对于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示范大学,2007 (5)

作者简介:

第6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环艺专业;工程实习;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8-01

一、明确教学目的

高校环艺专业景观工程的实习首先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实习目的,才能保证接下来实习教学的有效进行。当前高校环艺专业的实习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接下来的实践进行有益的结合,对之前的课程学习有一个明确而又清晰的定位,并且根据明确的实习目的制定一个详细、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与任务,即首先让学生明确工程实习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任务”,以使接下来的实习教学过程能够得到有序展开。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环艺专业景观工程的实习教学并不像课堂理论教学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和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说,如果是在工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的话,就可以通过对实景的观摩来对景观的设计效果进行感受,而实习的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景观来进行现场的讲解;如果是在景观的基地,则可以向学生直接进行现场绘图的演示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相关技巧;如果是在植物园的话,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鼻闻、眼观以及亲手触摸的方法来提高对相关植物景观的深入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亲手栽种来学习景观工程的相关知识,体验景观栽种的乐趣。最后,高校环艺专业景观工程实习应该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现场绘图的方法、教师理论讲解的方法以及学生实际操作方法的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到环艺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图纸绘制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相应的图纸绘制任务,再配合上相关的图纸绘制专业人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图纸绘制能力,通过对图纸绘制的实际操作,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图纸的绘制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在诸如花坛平面图的设计、景观剖面图的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图的修改等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思维设计的能力与实际动手的能力。

(二)加强市场调研

在实际的景观工程实习中,市场调研是景观设计的灵感和基础,因此,教师应该要积极带领学生去进行景观设计需求方面的调查,对环艺景观设计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气候情况以及常见的景观种类等进行实地的调查,引导学生对调查的过程做好相关的记录、总结与评价,最终引导学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及实际的设计条件,并与自身原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景观建设方案。

(三)设计方案的实行

在提高了学生的图纸绘制技术以及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之后,接下来教师就应该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景观设计方案的修改、实施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具体来说,在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景观设计的色彩搭配、景观材料采购以及植物选种等方面的认识,最终让学生对植物的属性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在景观设计的投入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让学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施自己的景观方案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而通过对自身方案问题的发现,往往会对自身知识的漏洞和错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高校环艺专业景观工程实习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体现。

四、对实习成果进行科学布置

高校环艺专业景观工程的实习教学以最终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工程实习实践的结束并不代表整个实习教学的结束。教师在学生参加相关的实习之后还应该要指导学生对实习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存在的问题、自己擅长的方面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都进行整理,提高学生对高校环艺专业景观工程实习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进行不但能进一步认识环艺专业的景观工程,同时还能加强对自身所擅长和所不足方面的认识,最终达到工程实习的多重功效。

第7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第8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景观;古典园林;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67-02

一、从装饰到人本的20世纪前西方园林景观

(一)古典西方园林设计的发展

人类创造景观环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15世纪初,欧洲园林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由于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巨商富贾不受传统的束缚,追求哲学和文化上的新思想追求田园趣味。在意大利,开始涌现出了大规模的园林庄园,在托斯卡那、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留下了众多的郊区花园,著名的有郎特花园、法尔尼斯花园等。其景观主要追求在自然中体现装饰的美感。

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园林开始追求活泼的线形、戏剧性和透视效果,表现出巴洛克艺术的趣味性。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以为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格的杰出人物――勒・诺特。他在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特点的基础上,追求严谨的几何秩序和均衡和谐的美感。沿宫殿建筑群落的轴线,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像,修剪成各种造型的植物分置两侧并延伸至远处的森林。同时自然森林与人工园林之间还穿插布置一些小花园,风格迥异而别致,使得园林既宁静开阔,又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其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维康府邸。

17世纪和18世纪,受绘画、文学和中国园林的影响,英国出现了在几何形态规则化的园林中加入自然元素和完全遵从自然形态的风景园。到1800年后,纯净的自然风景园盛行并涌现出大批经典作品。

(二)20世纪前的探索时期――多种风格的交替并存

自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诱发出现代景观的艺术和科学两条线索。

艺术和科学始终是20世纪西方景观设计发展的主体,只是表现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二者的比重不一。较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更侧重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较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更侧重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所以在这期间,在强调景观装饰性外,科学、实用的以人为本的概念,慢慢体现出来。

随着“工业美术运动”的进行,其特征同样反映在景观设计之中。这一时期景观的风格还处在规则式和自然式的争论中。美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创始人奥姆斯特德的设计理想就是自然主义。19世纪末,景观收到艺术和建筑向简洁方向发展,走向净化的风格。更多的设计师用规则式园林来协调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逐渐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时代。1857年奥姆斯特德与弗克斯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始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60年代奥姆斯特德与约翰・缪赫等人提出需要保护一些重要景观的思想,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公园。

园艺家杰基尔与建筑师鲁特恩斯合作设计的景观,提倡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源泉,用规则式结构以及自然植物为风格经杰基尔和路特恩斯的大力推广之后,成为当时景观设计时尚并且影响到后来欧洲大陆的花园设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的“新艺术运动”是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新艺术运动追求曲线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特别是花卉图案、阿拉伯式团或富有韵律、相互缠绕的曲线。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曲线风格,他用装饰线条的流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新艺术运动中的景观设计以家庭花园设计为主,而公园这类面积较大的园林设计不多,起到积极推动新艺术思想作用的展览会园林在展览展览结束后又多被拆除,所以完整保留至今的新艺术园林已经很少了。但无法否认,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无论哪种风格都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园林探索

(一)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盛行期――以人为本的实用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以人为本的观念应与设计相结合,这一理念对景观设计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状相适应,赋予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提倡现代花园中民主的设计思想,认为采用阳光、空气、植被及新型钢架和混凝土的建造形式,能够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

2、英国现代景观的功能化设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了一下现代园林,但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于1983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三个方面首要的是功能,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功能主义能够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息和消遣等,同时也使景观设计从感情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成熟期――生态与人本的结合

(一)生态主义

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由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并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使景观规划成为了可以经受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科学。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出了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应体现环境伦理观念。

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中,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其理论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而言,环境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人都天生的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连。他们遵循生命的规律,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本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同分利用阳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发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二)大地艺术

克拉默是瑞士乃至欧洲著名的景观设计师。1959年,在瑞士苏黎世园林展上,克拉默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草地金字塔和圆锥有韵律地分布于平静的水池周围。作者的意图是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去,其结果是三位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诗人的花园”中通过时,对它的感觉与其说是园林,不如说是大地的雕塑。

当今的景观设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师受到大地艺术的启发和影响,许多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大地艺术的倾向。现任哈弗大学景观设计系主任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设计经常在生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地艺术的手段形成生态与艺术的综合体。他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公认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领导者之一。

大地艺术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大地艺术并不是景观的新公式,它的重要性也不在于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一种答案,而是在于对景观的再思考。许多景观设计师都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他们的设计或是非常巧妙的利用各种材料,与自然变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或追求简单清晰的结构、质朴感人的景观;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非持久性和变化性的特征,等等。总之,人们在这样的景观空间中有了非同以往的体验。

(三)后现代主义

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想的生态方法时,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以及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带来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气氛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

现代景观的概念已极其广阔,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化、大学和公司园区,再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生态主义仍是主要的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景观设计不断地发展,使其更加好的为人类、为社会、为生态环境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园.景观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 教学改革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实用性、研究性及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与手段也要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及改革,以便促进不同时期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时代接轨,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对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仅停留在常见植物的表层认知上,对各类植物的生态特点、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均不了解,对怎么去运用和搭配组合植物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仅仅通过自身的审美来确定“好看”或者是“不好看”。由于对植物了解的不透彻,往往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设计参考要素。例如:很多学生在对植物设计的应用中,局限于园林植物的花、果、叶的视觉观赏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芳香、质感、姿态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通常是营造一个景观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所必不可少的信息。

(二)设计水平较低

首先是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绘制设计图时,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样效果缺乏表现力。其次,所选园林植物种类单调,仅限几种常见品种。对于树种选择,没有统筹考虑,过于随意,没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三)相关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于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扩展园林植物知识,缺少能动积极性。因此,在对植物景观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故而造成植物运用不当,设计说明文本编写不够详实、生动。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丰富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的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素,是使园林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关键。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中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了解;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园林植物的姿态、体重、质感等特性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让观赏者也充分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它感官,来享受植物的芳香、质感等特性,给我们生活增添的美。其次,需要通过加强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学习,并且与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手法紧密结合,来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突出植物种植与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将借景、框景、引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同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配置方式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植物造景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种植设计、社会生活与种植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种植设计、审美意境与种植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2期

[2]申亚梅,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七卷增刊2007年12月: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