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推动农村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动农村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动农村发展

第1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缙云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66-02

1引言

“十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浙江省把旅游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浙江省缙云县随着“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推进,旅游经济处于重要发展和转型阶段,旅游业面临消费结构升温的良好发展机遇。自2006年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来,乡村旅游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成为旅游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缙云县旅游资源概况

浙江省缙云县是位于浙西南的一个欠发达县,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在2003年的全国旅游资源普查中,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共386个,其中5A级资源单体5个,四级6个,三级55个,占全部旅游资源的17.7%,分别位于全县的八乡八镇中,成为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市之一。

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缙云县又是作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发祥地,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民风民俗,县域内不少乡镇乡村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山水田园风貌,多元而又质朴的旅游资源为这一地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及生活、生产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浙江省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国家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而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用足用好惠农政策将为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4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住宿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位于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笋川村,2006年还被评为浙江省级特色村。自近几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逐年不断提高。

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缙云县根据“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工作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将有200户农户直接参与“农家乐”经营,3000多农民从农家乐旅游中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发展乡村旅游应突出重点、亮点

观赏田园风光、领略乡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度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自然文化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和吸引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接待服务,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忌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首要的是制定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筛选出当地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通过规划整合,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乡村旅游工作。重视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竞争及游客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同时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人居环境,保证村庄整洁,村容村貌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2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一、当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需求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下降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因素。

由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放慢,导致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直接造成农民消费能力弱化,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来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有:一是当前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效益低下的现实使农民收入难以获得持续增长;二是当前乡镇企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影响,增速回落,效益不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村居民难以取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三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机会相应减少,劳务收入也随之下降。

(二)环境问题:从市场环境及其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消费的条件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在产品供给方面,我国的生产、流通企业仍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不够重视,商品供给城市化。特别是目前的农村市场上仍存在许多消费品为城市的淘汰品、滞销品及残次品,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在市场规模方面,农村消费市场规模较小,服务功能、消费品种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农民对消费品的选择。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农村的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仍难以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限制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三)观念问题:农民相对更为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束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在农村表现尤为强烈,对“借钱消费”行为还难以完全接受。二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风险预期增加,抑制了农民扩大生产的行为,仅满足于传统的田间耕作;三是当前诸如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多不涵盖农村居民,生病、养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费等需农民自行储备,使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更难以改变;四是大多数农村居民在习惯上更注重考虑子女的未来生活,满足于“隔代消费”。这些因素的存在,总体上限制了对农村消费信贷的需求水平。

(四)资金问题:资金实力不足、供给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瓶颈。

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来看,仍处于[有文章需求,请到*文秘站 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不完善阶段。农业银行的涉农信贷进一步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范围逐渐缩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成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但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不足,只能满足农民一定范围内的生产资金需要,在消费信贷方面已无实力投入更多资金;另外,消费信贷需消费者用未来收入偿还,风险性较高,而农村信用社机构大都经营困难,资产质量不高,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加之对于开办消费信贷心存疑虑,难以担当起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服务问题:金融机构投入积极性不高,贷款手续繁锁,服务不到位限制了农村消费信贷发展。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对农村消费信贷认识不足,对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缺乏应有的研究;加之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属于零售业务,业务对象多,金额小,利率低,在目前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调动起金融机构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注:]就现有的消费信贷品种来,根本不适合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同时贷款手续仍较为繁琐,抵押登记费用较高;并且缺乏对农民应有的宣传,使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业务知之甚少。

二、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消费能力。

政府部门应大力牵头,在增收减负上做文章。一是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现状;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市场贸易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三是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方式;四是推动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加快其“二次”创业步伐,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做好增收工作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农民“减负”的各项政策,增强农民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

(二)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和条件,扩大有效需求。

生产流通企业应充分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变把农村市场当做处理积压过时商品的集散地的做法,摸清农民的消费类型,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细分客户市场,及时生产销售适合农民需要的低价、耐用、性能良好的生产生活用品。扩大农村消费市>,!

(三)打破农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促使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

虽然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因素,但尽快在农村建立起养老

保险制度、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助残制度等,打破农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同时,应积极针对农村青年、中老年、高收入等不同的消费群体,加大对现代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促使农民转变传统保守的消费意识,增强对“借钱消费”观念的认知程度。(四)金融机构应改进信贷服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

农村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并加快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家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度重视研究和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选准着力点,推出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信贷品种,简化贷款手续,改进服务水平,共同增加对农村消费市场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开发方面,应积极办理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户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具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做担保的方式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

第3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家庭财产结构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07年的44.9%,提高了2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59,379万人。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0,667万人,比2007年增加1,288万人,乡村人口为72,135万人,比2007年减少615万人。按照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控制在16亿左右。设定本世纪中叶的城市化率目标为75%,则我国农村人口数在2050年必须减少为4亿;假定2008~2050年间全国增加的2.8亿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分配是按照2008年的城镇/农村人口比例来进行的,则在205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将增加至8.73亿。因而,2008~2050年期间我国必须转移出大概4.73亿的农村人口,平均每年转移1,126万农村人口。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人的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关键。但是,在大量农村人口以农民工身份向城市转移时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的生存难是其突出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农民进城难

第一,进城成本高。农民工进城要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每年每个农民工都要为此花费500元左右。以北京为例,农民工进京打工需要办理的证件多达六七种。首先,前往北京的农民工要在户口所在的省市区办理《流动人口证》,同时缴纳管理费50~80元/年;到了北京,按《北京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要申领《暂住证》,需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证件工本费8元/本;根据《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还须由雇用单位代为办理《就业证》,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证件工本费5元/证;还需在工作所在地卫生部门办理《健康证》,费用为40~50元/年;若为育龄妇女,则还需办理《婚育证》,办证费为每证5元;如果所从事的工作是要求具有一定技术资格的工种,还须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办证费为每证4元。以上证件如果办齐,来京打工者每年至少需要支出450元。

第二,求职者排斥。多数城市明文禁止一些岗位、时段不准雇佣农民工。如广东省为保护本地就业者,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了长达十年的“六不准”政策,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招(聘)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第三,缺少健全的领导服务网络。目前,国家对1亿多的青壮年劳务大军还没有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服务机构。有的城市虽然设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但主要职能是如何管理他们,而对他们的权益保护、服务工作却很少过问。

第四,就业信息少。多数地方农民外出打工,除靠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这条渠道外,根本找不到任何就业信息。而劳动部门由于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很不健全,与外界劳务市场联系极少,得不到用工信息,即使获得一点,也难以进乡、入村、到户,导致1/4以上的农民只好盲目外出,到城里现找。

第五,技能培训跟不上。根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只有24.7%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技能培训,但大多也是临时性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其中,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之内的接近70%。因为缺乏培训,绝大多数农民进城以后,只能干一些脏、险、苦、累、重的活。

第六,户籍管理制度。目前,农民把户口迁到小城镇相对容易些,但是在大城市对农民的户口迁移都有很大的限制,一般都规定农民必须要购买住房才能迁移户口,给农民进城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二)农民进城后的生活问题。根据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调查情况,当前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这表现在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缺少权益保障、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等。

1、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很差。目前,进城农民在城里一般没有自己的住房,大部分是居住在集体宿舍,多数是一家人或几人合租一套房,生活设施设备简陋,有的连自来水、天然气、卫生间都没有,还有的农民工甚至长期住楼梯间、危房、工棚等。(表1)

2、进城农民缺少权益保障,社会地位低。进城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一族,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城市里的许多公共产品他们享用不到,形成了明显的身份差异。

3、进城农民收入水平低,被克扣、拖欠报酬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情况,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66%,只有10%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虽然国家已经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做出了严厉整治,但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依然存在。调查显示,经常被克扣、拖欠报酬的农民工达到了被调查人数的20%。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工作环境差、农民工所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等。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和效率,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我国农民的贫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在进城前缺少进行技能培训的资本,进城后又没有由农民向市民进行身份转换的资本,所以农民的贫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

三、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结构分析

家庭财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分析家庭财产结构可以明确家庭收入来源,进而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家庭财产的分类,家庭财产的内涵由家庭金融资产、房产、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和家庭经营资产四部分组成。统计资料显示,在城市家庭财产构成中,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房产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15万元,占家庭财产的5%;家庭经营资产为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对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本文采用类似对比方法得到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家庭经营资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1%、32.2%、28.4%、14.4%。)(图1、图2)

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房产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已经是家庭财产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而在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房产仅占1/4,为城市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房产在农村家庭财产中所占的比例过低。而农村居民家庭房产面积是远远大于城市居民家庭房产面积的,农村居民家庭房产在家庭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房产价值过低,这也就是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大约为28m2,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2.9人,由此我们可得到城市居民家庭的房产面积约为81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1.6m2,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4.03人,则农村家庭住房面积约为127m2,农村家庭房产面积约是城市家庭房产面积的1.6倍。而对家庭资产来说,城市家庭资产往往是农村家庭资产的5倍左右,那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分析可得,城市房产价值约是农村房产价值的16倍。

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的因素很多。首先,农村房产价值低是由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决定的。农村土地现行政策决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农民对其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支配权,因此农村土地价值普遍被低估。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时,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县、乡级政府手中,而代表村民行使话语权的村干部又往往只听从上级领导意图安排而不顾及村民的利益,导致农村土地被低价征用;其次,农村房屋缺乏产权保护。我国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买卖时无法办理过户手续,造成这些农村私宅交易存在风险,阻碍了农村房屋的自由流通,由此便导致大量农村私宅闲置甚至毁坏,致使农村房产价值得不到体现;再次,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城市化呈单向度方向流动,只有农民向城市流动,没有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农村的房产市场小,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而城市房产大幅度升值。还有,在农村融资方式单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按揭等形式向银行借款购房;而农村居民只能靠自己的民间借贷完成自己的置房计划,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阻碍了农村房产市场的发展。

四、提升农村房产价值的思路

众所周知,房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住房本身,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住房所占用的那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要提升农民房产的价值,应该从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和提升农村房屋价值两个方面努力。

(一)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

第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产权是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一切关于土地财产的总和,是由各种权利组成的土地权利束。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产权是可以分解的,只有明确了所有权、使用权等各级产权的归属,才能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因此,我们可以从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明确宅基地的产权两个方面,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即所有权归集体,而给予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宅基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归农民所有。宅基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福利性、社会保障性,是农民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之一。只有允许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民才能理直气壮地行使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土地权利。

明确土地产权归属,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对分散凌乱的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排查,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法律和法理上,对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做出清晰的界定。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对农民集体组织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必须以通过权能登记发证的形式对土地所有权予以确认;其次,要制定出台有关规定,明确集体成员身份资格的认定、取得、丧失与继承等相关规定;最后,要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种类,明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和内容,并以法律形式物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产权关系。

产权制度,究其根本是为了保障财产收益的合理分配,通过确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明确收益来源,确保正确分割。集体土地使用权得到明确、清晰的认证,农民因拥有土地使用权所享有的收益权也就清晰可见了。

第二,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民缺少社会保障,这是众人皆知的问题,宅基地成为了农民至关重要的财产之一,可以说宅基地对农民来说是起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效果,宅基地的价值可以决定农民自身财产的多少。然而,在农村不允许宅基地进行自由流通也就难以实现宅基地真正的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把农民手里的财产变成了“死财产”,没有意义,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要提升农民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对宅基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宅基地市场化改革必须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分类进行。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城郊地区已经有了对土地的市场需求,可以考虑直接建立区域性宅基地交易市场。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小区域扩散性的宅基地市场,然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形成更为合理的价格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地区由于土地市场需求少,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对农民宅基地及住房进行整体规划和集中改造。

(二)提升农村房屋价值。对提升农村房屋价值我们也要从明确产权和规范流转程序两个方面来做。通过为农村村民办理房产证,物化其房产资源,可以大大提升居民住宅的市场价值;通过对农村房屋的流转程序进行规范,可以防止居民私下进行交易,减少了居民财产被损害的可能,同时通过严格的申请制度,可以让交易双方处于更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易,这样房屋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总结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生存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贫困引起的,而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物化资产价值低。与城市居民对比发现,城市居民的物化资产大都来自于房产,而农村居民物化资产中房产比例较低,其价值则更低。因此,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从根本上应当提升农村的房产价值。通过提升农民的宅基地价值以及农民的房屋价值,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物化财产,从而为农民进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本,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辛章平等.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考察[J].兰州学刊,2006.10.

第4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31-01

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粮食需求增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资源条件,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约束,这就要求国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农村经济依托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新型农民来完成。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在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进入了耕种科学化、机械化,农闲时间有开拓精神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自学加入市场经济活动行列。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有的成为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有的从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发展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行军,成为家乡民众发展致富的榜样。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水平低,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为12.1%,中专及大专大学程度仅占5.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传统农民文化素质低、经验型思维、因循守旧、没有积极地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乐于转变观念,高瞻远瞩,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中来,才能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操作

二、培育新型农民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培训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知识结构老化;三是政府各级部门存在一种被动的、应付式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训监督机制缺乏。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思想意识保守的。

(三)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低下。中国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0.1公顷,农村户均经营规模不足0.33公顷,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远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几百至上千公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导致农民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大量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一)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学员就业为导向,在师资培训上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并逐步建立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使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四是以转移农民为出发点,加强引导性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从中“发展”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除了要全面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更需要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并从中“发展”新型农民。除了把广大农户培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外,还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三)培养新型农民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将新型农民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环节和政策措施。根据中央关于城乡发展“两个趋势”的正确判断,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结合实际,出台惠农、支农、育农的政策措施;增加投入,加大对新型农民各类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法制环境。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加强监督,确保与农民利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三是舆论环境。培养新型农民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真正形成重视、培养、支持新型农民的共识。(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力度,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大户,扩大经营规模,也有助于杜绝农村土地抛荒等现象。土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可以有效使用,节省大量劳力成本,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比较效益有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第5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森林植被群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将发生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包括群落的退化和复生两个方面。当森林植被受到火灾、病虫害、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灾害破坏后,其群落类型将由比较复杂、比较高级、相对稳定的阶段向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从而发生逆向演替。如果采取保护措施,停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森林群落以它顽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将向比较复杂、比较高级、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过渡,从而发生进展演替。这就是群落的复生。这样的演替规律就是我们开展封山育林的理论依据。

二、封山育林主要封育方式

当前,我为林业一般林区的封山育林采取全面封育和重点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全面封育。林区采取“以管户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因林制宜地进行抚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工作方针,采取全面封禁措施,没有进行过生产性采伐,只在对部分林分内少量的灾害性林木进行清理和综合培育技术试验。

2.重点封育。重点封育是指对受人为干扰破坏,林分退化为残次疏林,但是林地土壤保存较好,在减少或停止人为干扰破坏行为后能够逐渐使森林得到恢复的地块,经采取严格保护与管理措施,利用林木植被自身的繁殖能力,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根据封育土块受人为干扰破坏的程度和频度,分别采取定期封禁、轮封轮牧、围栏封育、管护封育和承包管护,并有偿使用五种封育措施。围栏封育。采用围栏保护,设立标牌,因定专人看管的一种封育方式。封育区一般选在人畜活动频繁的浅山和林缘地区。围栏类型主要有三种,即铁丝围栏、土石围栏、生物围栏。封育标牌:用水泥预制而成或选用平整石块,设在主要路道口和明显位置处。标牌正面标记封育地点、面积、范围、四至界线、封育方式、起封时间等;背面主要写封育管护措施等。管护封育。采用设立标牌和专人看管但不修筑围栏的一种封育方式。封育对象为人畜活动相对较少,出现退化趋势的灌木林或乔木林。

三、调查内容和实施办法

1.调查内容。主要调查林木的生长量、林木株数增减、灌木丛数、灌木种类增减、灌木生长状况、灌木盖度、植被种类增减、植被覆盖度、林地资源增减等。

2.实施办法。选取所在林区3种封育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3块封育区,封育区和对照区各设10米×10米的标准地各1块,共6块,详细调查各因子数据。封育前数据可依据档案记载资料,分析研究结合调查数据、档案资料和实践经验综合进行。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封山育林技术措施的实施,首先封育那些人畜活动最频繁的地段,其次要封育那些地类“临界区”,即灌木覆盖度在30%左右,乔木郁闭度在0.2左右的地区。

第6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 农村学校 特色发展

校长应着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取得了一些成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下谈谈我的做法。

一、以文明礼仪行为促进养成教育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悠久的文化、深邃的精神智慧、良好的道德风范、朴实的民族风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得以传承,我们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做真人、做善事、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以养成教育为学校的教育原则。

(一)注重环境育人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力争实现让每面墙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让和谐、关爱、文明在整个校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在学校,我们除加强校园的绿化、硬化外,还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本土历史。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收集了《中华民族二十四孝道》《文明礼貌名人名言》《明江府沿革》《明江古代十大案》《明江地域传统文化》《明江历史文人名人》等书籍,以仁、义、礼、智、学、德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沿革绵长,让小学生们时时刻刻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践行文明礼仪

我们以抓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为契机,把文明礼仪纳入班级考核。少先队大队部成立有“文明礼仪队”,负责迎接全校师生入校门,用文明语言打招呼。课间有“文明监督员”负责监督各班同学文明行为,并记录在案;“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督各班同学及卫生区的卫生情况等。在每周一的晨会上对上周表现情况进行通报,积极倡导文明礼貌行为,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我校良好的文明习惯蔚然成风。“老师,您好”“同学,你早”“谢谢”“对不起”等,这些文明礼貌用语弥漫着整个校园,和谐校园之风业已生成,实践了“文明礼貌、和谐发展”的校风。

(三)创设优良校风

为促使文明礼仪活动健康发展,激励师生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学校对在文明礼貌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文明标兵”的称号,不仅在校会上表扬,还为其戴上“文明标兵”牌。每学期评出“先进文明标兵”公布上榜,倡导全体学生自觉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以争当文明学生为荣的优良环境,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文明学生。

二、创新养成教育方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小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小学生行为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我校多年来不断摸索,不断剖析、总结,不断追求完善。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养成教育方式,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养成教育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型教学。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优秀生为小组长,在课堂学习中互相交流,相互探讨,鼓励质疑,各抒己见,把乏味的听课演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学生展示课,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自行解决,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特别是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此,学生在课堂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相互合作,养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克服了农村学生交流恐惧的心理。

(二)明确任务,加强监督,养成责任意识

众所周知,在农村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清洁卫生意识极差。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我校订制了每天学生到校晨扫午捡的卫生制度。学校给每个班级划分清洁卫生区域,要求全天保洁。由值班领导、值周老师以及少先队“卫生监督员”负责检查监督,做好检查记录,并根据清洁卫生情况打分。制度实施几年来,学生每天都能够自觉地来到学校争先恐后地打扫本班卫生区。课前打扫卫生已深入每位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习惯。热烈的清洁卫生劳动情景亦是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以往学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得到很大改观,学生们都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卫生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三)以活动提升养成教育

1.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要求每个班都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长或爱好成立几个兴趣小组,自行安排好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各种比赛或会演,为学生提供展现平台。如每学期举行一次文艺会演,进行一次体育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接力棒、拔河、跳绳等),以及手工制作、书法、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画画等项目的比赛活动。如此既能满足小学生兴趣爱好的需求,又能在比赛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张扬个性,树立信心。学生追求上进、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得以养成。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说学校活动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铺垫,那么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锻炼、内化这些好习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此,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社区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前我们先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社区中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善于助人等等。逢年过节,少先队部还组织少先队员代表深入社区、村委慰问孤寡老人,经常组织学生到街道参加义务劳动。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派出校文艺队参加县、市级举办的各类文艺会演或比赛;选派学生参加讲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自己,展示自我,又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使尊老爱幼、劳动光荣等优良品德得以传承,并逐渐发扬光大。

3.放手让学生自行开展创造性活动

我们以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学校办学为契机,在大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极力营造班级文化及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以及宿舍文化的营造,以学生自我创建为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集体创造智慧,自己构思,自己操作,发挥特长,自行打造本班教室、宿舍的文化特色。如此这般,各类“文化墙”“风采展示窗”“我的得意之作”“励志角”“梦想篇”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张扬个性的学生作品充满教室、寝室的每一角落。比如,每班教室门口的展示板就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同学们把在各种活动中的感受及自己创作的精美作品在这里展出。校园内的各个板报定期由学生设计出版,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行,又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善于协作的习惯,学生的自我能力得以彰显,学生的养成教育由此得到升华。

第7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一、“农家书屋”在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我当前经济社会在逐渐对社会发展创新过程中,所应有的一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工程,并且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其本身主要是利用政府的主导规划工作,社会的全方位参与以及农民本身所进行的自主性管理,从本质上来说,该工程的执行从根本上来解决了我国农民群众获取文化信息渠道少的问题,切实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文化求知以及提升精神层次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极大的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本身所具有基础知识,并且还对于改变民生状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本身在逐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深刻的体会到了农家书屋在这期间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让群众获得了切实的利益。

二、“农家书屋”建设现状调查

1、对农民阅读倾向的调查

调查显示,农民对农业知识、致富、娱乐、法律、教育知识信息需求较多。问卷表明,虽有60%的村民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但使用过“农家书屋”的人减少了50%,而另外45%没有使用过“农家书屋”的人中有56%的人在未来有意愿使用“农家书屋”,这正是“农家书屋”未来管理和规划的重点对象,他们将是“农家书屋”的潜在使用人群,他们的意见是极其有代表性的。

2、“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农家书屋”了解甚少

图书馆在农民的思维中本身就比较肤浅,有一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的存在,还有部分农民往往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

(2)管理体制不完善,工作效率较低

受到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现象的制约,目前“农家书屋”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缺乏实利性和可显示性,目前的基层组织对于“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并不很热衷。长期缺乏专人管理,有时名义上的“专人”往往兼职、代管。有些“农家书屋”虽有专人管理,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管理人员往往文化层次较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上缺乏亲和力。

(3)书屋内涵建设不够,图书覆盖面较窄,文化品味不高

目前的“农家书屋”的图书结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实际和现实心理需求等复杂因素,和农民的阅读能力、阅读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部分书屋图书种类偏少,内容广度不够,图书风格不够多元化;图书更新速度缓慢。

(4)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且长期得不到改善

人的问题是书屋建设管理的根本问题。由于“农家书屋”的现实空间和地域的乡村特性,决定了它的人力资源必然是以农村人员为主,而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农民多已离乡外出打工,使得管理人员队伍只能就地取材,文化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动员组织一些村干部、老党员、中小学校退休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和有一技之长的老农民做专职或兼职的图书管理员。然而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只能以一些难以外出打工而滞留乡村的人员为主,多数人的素质偏低,难以在管好图书、用好图书、培养新型农民、弘扬新型农村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建议

1、利用人才优势,引导“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

农家书屋本身在进行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务必要从当前环境以及状态的不同来着手,确保能够建立起一支具有极高管理能力、奉献精神、业务能力的管理执行团队。就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农家书屋之中,都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来针对图书进行管理,绝大多数在岗上的员工都是由村干部来兼职,这部分村干部管理人员本身实际上并没有经过任何的图书管理培训,连某些基本的知识以及技能都没有灵活的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也就呈现出了管理混乱的现象,仅仅只能够对于一般性质上的借还服务,某些必要的读书活动实际上根本无法展开。因此,各个地区的当地图书馆应当要和各个农家书屋进行联系,针对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职能进行指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派出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下乡进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导。在提升农家书屋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其业务培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提升:首先,基础业务以知识的培训以及辅导工作,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了对于图书所必要进行的分类、排架、管理、借阅管理等,并且依据规章制度,来对于相应的读书活动进行完善;其次,基本管理技能培训,这其中主要是涉及到了互联网方面的基础性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业务存在目的以及执行目的的管理人员,才能够针对各方面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最大限度的保证农家书屋本身所具有的持久性,这对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持续性起到重要作用。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在实际执行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本身对于该政策认识程度不充足,那么公共图书管理人员就应当对于这方面的宣传进行强化,促使民众能够了解到该部门的存在,并且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政策、精神进行理解,积极的引导农民的观念。只有利用大力宣传的方式,才能够使得农民群众对于农家书屋存在的目的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走出以往的误区,让农民能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在整个农村的环境中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积极氛围。就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说,要使得农村地区能够了解到农家书屋本身的建设工作是一项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文化的工程,无论是对于农村的进步还是强化农村的精神层面来说,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农家书屋当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赋予其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来帮扶书屋建设,促进整体意识转变,营造社会性的文化传播氛围。

3、规范运作,从管理机制上形成有效保障

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关键要靠有效管理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农家书屋”建设注重以具有专业管理能力,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图书储备的县图书馆为依托,以乡镇文化站为中转管理平台,把“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辐射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图书服务点。充分利用各级图书馆人才管理和业务优势,把县级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相结合,既有利于形成地区“农家书屋”的藏书特色,解决农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实际问题,又能丰富县级图书馆藏书。

4、依托公共图书馆职能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农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要想建设好农家书屋,切实发挥“农家书屋”的有效作用,需要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读者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扩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培育文化氛围。鉴于农村地区文化的实际情况,公共图书馆需要协助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比如,在农闲时节或传统节日,开展新型农民读书征文、朗读、百科知识、普法宣传等系列活动;针对学龄儿童,可举办“故事会”。、

第8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音乐;音乐教学

一、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对于农村初中生的重要性,并融会贯通,将音乐教学的内涵和功能落到实处。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旨在为学生奠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调动初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初中生的艺术品位,去除浮躁之心,让学生静心养性。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实质上是实现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领导者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重新审视音乐的培养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谈音乐教学,凸显的是基本方向问题。音乐教学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歌唱教学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歌唱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益身心;

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质和特长,欣赏教学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个性;课外音乐活动则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所学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因此,音乐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内在修养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对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同等对待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可等闲视之。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政策

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专业学生支援农村音乐教育。增强音乐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扩大音乐专业招生规模,动员毕业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农村学校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习先进地区音乐教学的经验,城市中学则可让专职音乐教师来农村学校讲课,传授教学方式、方法与心得,城乡教师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业务上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也可以采取隔段时间城乡教师轮换的方式,给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配上相对应的城市音乐教师,做好一对一的辅导与交流工作,既有利于城市教师对农村音乐教学的支持,又有利于农村音乐教师开阔视野,这些方式对解决音乐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村音乐教师师资薄弱有很大的作用。

(二)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素质,实现音乐教师的专业化

音乐教学在当下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情况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任重而道远。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培养音乐教师的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对于许多不想留在农村的音乐教师,提高待遇,增进幸福感;对喜欢音乐教师职业的在岗教师定期外培内训,加强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应提高要求,令其发挥培训别的教师的作用。通过培训,增强农村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加强城乡音乐教师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动员社会成员关心、支持农村音乐教学,群策群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音乐教学的面貌有根本的好转,缩小城乡差距。否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同虚设。

三、规范音乐教学行为

(一)注重规范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

由于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滞后,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显得落后、陈旧。特别是近年来,新课程理念己深入人心,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专家型教师应是教学和科研能手。音乐教师需熟练地掌握乐理知识、视唱理论、音乐史、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音乐知识等系统的、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娴熟的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需借助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内在精,因此音乐教师需有广博的知识,只有深入学习艺术学、教育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淋滴尽致地解读音乐作品,了解曲目内涵,才能高屋建银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音乐教师应做到备课规范、上课规范,根据教学规范上好音乐课,要在各类培训中积累理论知识和成功地教学案例,以期培养教育机智,随时随地找到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如唱歌教学、音准训练如何进行,教材如何解读,如何管理音乐课堂,如何写音乐教学研究论文,如何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何策划校级大型晚会等。

(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音乐是听觉和音响的艺术,在欣赏、体验和听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多媒体集视、听、唱、赏于一体,带给听/观众全方位的视听震撼。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把信息的作用无限扩大,熟练掌握便捷的新技术和方法等。音乐教师不仅要依靠教材和教参及配发的辅助资料,而且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在欣赏歌曲时,由于歌曲有一定的意境,这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改善音乐教学基础设施

在加大音乐教学投资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努力改善音乐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学校应为音乐教学配置所需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设备以及专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应充实音乐方面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师生学生收集、查阅资料。此外,学校应在设施设备、活动经费和场所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支持。

五、结论

总之,对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来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还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亟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扭转这一落后局面,为推动农村地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2/11

第9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引智,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the market opened in many years development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walk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telligence roa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tself, drive the penglai city fruit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lay a leading role in driving.

Keywords: introduction intelligenc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蓬莱市园艺场始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各种优质果品生产、加工出口、苗木繁育和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等;产品远销欧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现有职工380余人,果园面积3000余亩,资产总额1.98亿元。十多年来,他们在各级引智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立足国际,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大力开展果品新品种的开发,加大果品生产、加工、藏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示范推广的力度,闯出一条成功的引进国外智力之路,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带动了蓬莱果品基地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先后被评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一、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引智工程

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市他们认识到,果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品种和技术的竞争。因此他们立足国内外大市场,科学合理地构筑引进渠道,大搞国内外智力引进,嫁接改造企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引进果树新品种、新技术36个,果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14项,引进国外专家260多人次;选派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出国培训96人次,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一)面向国外引进高新技术。自1989年起,他们在各级引智部门推荐下,先后从日本、意大利、荷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了30多位在世界果业界享有盛誉的专家来场传授果树修剪、品种改良、贮藏保鲜、果品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每次都组织技术管理部门、果业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听取专家的技术讲解,观摩现场操作,并就果业生产上的疑难问题和当今国际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开展现场咨询。如日本果树专家菅井功先生来场传授果树修剪、果树营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后,该场11个果业生产单位在果树修剪、配方施肥、打药、套袋以及果园种草、实施喷灌等方面都采用了新技术,当年增加销售收入30%以上。

经过十几年不间断地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和果业管理经验,他们成功探索出一整套适合该场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现代化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以苹果为主的优质果品栽培规模现已达到3000亩,优质果率达到90%。

(二)依托市场引进先进设备。随着国内果品产量激增,果品市场已成买方市场趋向,而气调保鲜果品在市场上走势很好。为此,他们集中力量发展气调保鲜库,使我们的果品能够从当年下果时,持续供应到来年9月份。一方面积极选派技术人员38人次先后到德国、意大利进行培训深造,学习气调保鲜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果品贮藏能力,加快原有设备的技术改造,先后投入6000万元,引进意大利、美国等国外先进设备,新建、改建、扩建气调保鲜库,全场气调库容量达到21000吨,并将原有的燃烧式气调设备全部更换为分子筛式气调设备,提高了果品保鲜质量。同时根据国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需求变化,在原有进口水洗、涂蜡、分色、分级设备的基础上,又从澳大利亚进口了一套集水洗、涂蜡、分色、分级于一体的国际最先进的果品加工设备。他们保鲜加工的“润飘”牌果品在亚欧市场一经投放,就令许多新老客户耳目一新,迅速打开了市场。气调保鲜设备的成功引进,使该场生产的优质果品得到保鲜藏储,不仅解决了果品集中下树销售价格偏低的问题,而且使消费者在果品产销淡季也能吃到与金秋时节刚下摘时一样口味的新鲜苹果,在国内外市场备受欢迎,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目前该场90%的果品是通过气调加工出口的。

(三)立足场情引进技术人才。2000年,他们专门聘请了意大利国家果品研究所以及省果茶站等科研单位的4名专家担任常年技术顾问,并为他们专门配备了办公和生活设施,让他们定期培训技术人员,介绍国际、国内果品生产、加工最新技术,开展苗木引进、培育、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使该场始终站在果业科研生产的最前沿。在果品深加工上,他们立足蓬莱产业优势,投资1800万元,建立了葡萄酒厂。为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聘请了意大利、法国的酿酒师进行技术指导,对酿酒工艺进行大胆改造,酿制的干、半干葡萄酒质量达到了法国AOC级标准,干葡萄酒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及中国葡萄酒检测中心授予“十佳”产品称号。

二、注重消化吸收,积极开展引智创新

经过多年实践,他们发现,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固然先进、优良,但由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以及消费习惯与国外不尽相同,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不仅生产效率不高,也会影响市场效益。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的地理环境条件和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市场需求加以创新,才能使引进的技术与品种发挥最佳效益。

(一)开展品种创新。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化验室,对本场及基地的土壤成分、水质、小流域气候环境等果品生产条件进行了综合测试。在此基础上,根据引进品种的生产特性,采用科学手段进行反复筛选,提纯扶壮,繁育出适合本地区生产环境和不同地域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有效提高了品种的价值。我们繁育的红将军苹果,就是引进多个日本早生红富士苹果品种,经多次、多品种嫁接,反复筛选繁育获得的,该品种果个适中,着色好,果形高桩端正,下树时间比普通红富士苹果提前一个月,平均价格高30%以上,被山东省“三0工程”果树专家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曾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质苹果评比会最高荣誉, 1998年投放市场后,立刻引起轰动,产品被抢购一空,亚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位客商要求独家红将军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