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深基坑设计报告精选(九篇)

深基坑设计报告

第1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深基坑;勘察;设计;土质系数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1深基坑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深基坑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方案,而土质参数又与方案的确定有关,有的工程勘察报告只给出了固结快剪指标,却没有提三轴不排水剪指标和快剪指标。有的指标试验值太少,无法真实反映场地土层情况;有的报告提出的剪切指标值不匹配,使基坑工程设计时无法应用。地下水问题,地层一般存在两种类型的地下水:一种是上层滞水 (个别地段存在潜水);另一种是承压水往往勘察报告中未对这两种地下水进行详细划分,而以混合水位进行量测基坑工程中降水设计主要是依赖于勘察报告及专门抽水试验,有的报告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没有对含水层进行划分,没有测量地下承压水头等参数,一些水文地质参数无法知道因此给进一步设计地下水控制方式带来一定困难。基坑类别等级问题,由于勘察报告中介绍周边环境比较简单,未经专业探查只是利用现场地形现状及基坑一些设计参数 (这些设计参数不一定准确) 来判别基坑安全等级。这样就给建设方在选择基坑工程设计监测队伍中造成误导。基坑工程评价问题,勘察报告水平与勘察单位的技术实力是分不开的,有的勘察单位技术力量雄厚,在基坑工程方面有些独到见解,在报告中叙述详细,勘察报告中给出了设计的具体方案与实际的设计方案基本相符。而有些单位水平不高,叙述简单,有时会对基坑工程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周边环境调查问题,环境调查的详细与否对于安全经济地进行基坑工程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某些建设单位忽略了这些,不愿意花钱做这方面工作,使一些工程施工造成周边房屋地下管线道路设施等发生破坏。

2 深基坑设计存在的问题

基坑工程大多在城市中,如果设计方案不符合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及周遭环境,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有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等为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的损坏性影响,必须设置技术上可靠实施中可行的支护结构来确保安全,实际设计中部分设计未调查清基坑周边的构筑物及管线分布情况,对复杂地层未采取符合现场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的设计;部分基坑设计的锚索需穿越邻近的桩基础,设计时未考虑相邻桩基础的布置情况,锚索施工时可能会碰到其桩基础,随意挪动锚索位置或缩短锚索长度可能会对该侧支护造成一定影响。计算模型方法值得商榷,当前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计算方法可谓种类繁多,但很多计算方法尚处在半经验阶段,计算也均以强度和稳定性为主,并未研究解决在基坑失稳之前的变形过程。目前由于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基坑变形控制已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基坑工程还必须满足变形方面的要求,因此这些方法在理论上尚需完善。图纸深度不够,有些构造做法不详,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较高的事故率,从开挖到完成地面以下的全部隐蔽工程,常常经历多次降雨。周边堆载和振动等许多不利条件,因此深基坑设计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基坑的安全,基坑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严格设计,但部分设计未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未提供详细参数。监测要求未做规定或规定不全,基坑工程是一信息化施工过程,要求对桩顶和桩后位移,桩后的土压力,桩体应力,支撑轴力和立柱位移,周围建筑和管线位移及地下水位等方面进行监测,但实际设计中很多复杂深基坑的监测项目不全,如未含有桩身钢筋应力,桩体测斜,锚索支锚力以及地下水位等监测项目。有的设计文件对监测要求交代不详细,未对监测项目做具体要求,未见监测的方式和方法及各监测项目的控制依据,无法全面指导施工监测。降水止水方案选择不当,基坑开挖施工中,往往需要大面积的临时性降水和止水,降水、止水方案的选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必须考虑场地的实际地质条件以及各种降水、止水方案的适用范围,如果降水、止水方案的设计不切合实际,采取的降水、止水措施针对性不强,降水、止水就很难取得成效,这样就必然会给深基坑支护工程造成很大困难,致使工期延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个性、综合性、时空效应和环境效应,因此,深基坑设计要求基坑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具有很丰富的设计经验、实践经验及较强的理论知识。实际审查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参差不齐,参数及计算模式的选取不尽合理,有时甚至无章可循,使一些工程缺陷多、隐患大,以致造成安全储备过低,容易发生严重的工程事故。

3措施及建议

对建筑所在地地层中有粉土夹层及软土或交互层分布的要勘察清楚,着重勘察软土的分布及特征,如软土灵敏度、埋深、夹层或交互层渗透性等;土工试验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执行,对提供的试验参数应指出采取的试验方法,如快剪试验和三轴不排水剪试验;对可能存在突涌的基坑工程要进行专门的抽水试验工作,对含水层进行详细划分,测量地下承压水头等参数,模拟工程降水时的特点,求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引用影响半径;对基坑周边环境条件一定要调查清楚,尤其是周边建筑物的结构、基础类型和埋深地下管线的分布、埋深,地下障碍的形状等;应对附近地区已有的勘察资料和基坑设计施工经验等进行收集,以便对所承担的基坑工程勘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建议。对设计进行专家评审,基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与多方面有因素相关的一门学科,应聘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深基坑设计和设计变更中的设计依据方案选择、设计关键部位及关键工序控制进行严格审查,最大限度的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各相关单位也应严格按专家意见对设计进行修改。建议准入制度,建立基坑工程设计、监测准入制度,对企业的设计监测人员发放执业资格证,建立设计企业和人员的信誉档案,一旦出现基坑事故,在一定时段内停止该企业和人员的执业资格。建立基坑专家库,严格筛选专家,确保基坑设计方案的认真评审,对出现事故的基坑审查专家,如未尽到审查职责,予以公示和清出专家库。加大处罚力度及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对于未按相关规范及法律条文进行勘察设计的企业和个人,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应加大处罚,予以公示并一定时段内停止该企业和人员的执业资格,以做好警示作用。

加强培训,注重专业人士培训,对专业人士的技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更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以人员的素质保证设计及监测质量。

4 结语

深基坑工程很有发展的潜力,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支护理论的改进与支护技术的进步都为深基坑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也为深基坑工程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我们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才能避免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尽量减少带来的危害。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实施避免事故发生的举措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深基坑支护事故处理经验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第2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摘要:面对现今越来越高的建筑物工程,其深基坑支护的监理工作给建设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做好深基坑监理,使其能够保证工程安全顺利进行结构主体施工,确保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监理进行了探讨,为同行作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强制性条文;审查;施工监理;验收

深基坑支护已成为高层建筑重点施工项目,所以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监理体系, 在进行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监理时,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审查深基坑支护方案,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认真检查监测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合理化措施与建议,检验加固处理后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理效果。

1关于深基坑支护方面的的强制性条文

关于深基坑支护方面的的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主要包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9.1.3、9.1.6、9.2.8条,《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第3.1.4、3.1.5、3.1.6条,《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GB50086-2001)第1.0.3、4.1.11、4.3.3条,《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3.2.2、3.3.3、3.3.6、3.4.2、3.4.9条共十四条强制性条文。这些强制性条文要求实施单位和检查单位注意以下控制事项:充分掌握场地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筑物、市政设施等)。设计计算不得漏项。对计算结果应有专人校审,必要时用不同软件互校。复杂场地周边有重要工程设施的场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护工程应组织专项审查,对复杂支护体系应进行专门论证。在施工阶段应与勘察报告比较,认定是否符合地质条件,并及时根据情况修改设计。

2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的审查

深基坑工程应编制专项的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第3.7.4条强制性规定:“基坑开挖方案内容主要应包括开挖方法、开挖时间、土方开挖顺序、坡道位置设定、运输车辆行走路线、开挖检测方案以及对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是否满足支护结构设计要求?

是否考虑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周围环境、施工工期的要求?

方案应详细说明土方开挖的平面流向,分层分段情况,出土口的布置,机械设备的配备,对工程桩及支护结构的保护措施及深浅基坑高低跨处的处理,出口坡道处的处理等。

3施工过程中的监理

3.1排桩施工监理

灌注桩的排桩宜采用隔桩施工的成桩顺序,并应在灌注桩混凝土24h后进行临桩成孔施工。

当不承受垂直荷载时,要求桩底沉渣厚度不宜超过200mm,当兼作承重结构时,桩底沉渣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要求执行。

非均匀配筋排桩的钢筋笼在绑扎、吊装和埋设时,应保证钢筋笼的安装方向和设计方向一致。

冠梁施工前,应将支护柱柱顶浮浆凿除并清理干净,桩顶上露出的钢筋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锚固段强度应大于15MPa并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张拉。

锚杆张拉顺序应考虑对邻近锚杆的影响。

3.2土钉墙施工监理

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进行下层土钉施工。

基坑开挖和土钉墙的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在机械开挖后,应辅以人工修整坡面,坡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宜为±20mm,在坡面喷射混凝土前,应清除坡面虚土。

土钉钢筋应在孔内居中设置,定位器间距不应大于2m。

钢筋网与土坡坡面净距不应小于30mm,钢筋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

注浆时,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250~500mm处,在孔口部位宜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并应及时补浆。

喷射作业时,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宜为40~70mm。

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为3~7天。

3.3土方开挖监理

开挖前,要注意保护测量坐标、水准点以及监测埋设的仪器与元件,严禁在开挖过程中碰撞、损坏支护结构、工程桩和止水帷幕、降排水设施。

对周围的电讯、电缆、煤气、供排水管道等地下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碰撞而造成事故。开挖前应先做好降水、排水施工,且进行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挖土。

开挖过程中应随时做好坑内明排水,并经常检查降水是否正常,水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尽量避开雨季和冬季开挖土方。支护体系混凝土未达到70%设计强度前,不得开始基坑土方开挖。

根据工程桩的断面、配筋与场地土质等因素,严格限制开挖平台间高差,以防土的侧压力导致工程桩的倾斜。

4 支护结构的验收

4.1锚杆及土钉墙的验收

4.1.1监理验收资料

锚杆或土钉墙竣工图,锚杆或土钉锁定力测试报告;锚杆或土钉注浆浆体强度试验报告;锚杆或土钉墙施工记录(锚杆或土钉位置、钻杆直径、深度和角度、锚杆或土钉插入长度、注浆配比、压力及注浆量、喷锚墙面厚度等)。

4.1.2监理验收要求

(1)主控项目

锚杆(土钉)长度:材料进场时用钢尺量,全数检查,合格标准为不应小于设计长度。

锚杆锁定力:现场用千斤顶做拉拔试验,试验数量:土钉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

锚杆为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3根。合格标准:极限承载力平均值应不小于设计采用值,最小值应大于设计值的0.9倍。

(2)一般项目

锚杆或土钉位置:每排锚杆或土钉抽验10%,现场拉线后用钢尺量,控制在±100mm范围内。

钻孔倾斜度:测钻机倾角或测土钉台座与墙面倾角,定位时全数测,合格标准为倾斜角度误差为±2度。

浆体强度:每天留一组试块,试样送检,查试块试验报告。

注浆量:检查压浆泵流量计,每孔注浆量应大于理论计算浆量。

土钉墙面厚度:钻孔检查,数量宜为每100mm2取一组,每组不少于3个点。

合格条件:全部检查孔处厚度的平均值应大于设计厚度,最小厚度不小于设计厚度的80%,并不应小于50mm。

4.2排桩的验收

4.2.1监理验收资料

排桩的竣工图,桩体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桩的原材料(水泥、砂石、钢筋)检验报告,排桩的施工记录(桩位置、直径、深度、混凝土浇筑)。

桩体完整性检测报告:宜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5根。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

4.2.2监理验收的要求

(1)主控项目

桩位:定位验收时要求桩位偏差不宜大于50mm。

孔深:成孔后验收,要求不少于设计桩长。

桩体质量检验:查检测报告。

混凝土强度:查试验报告。

(2)一般项目

按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执行。

5 基坑监测

基坑开挖必定会引起临近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而且土体的变形是不均匀的,愈接近基坑中心的位置变形愈大,可明显观测到基坑开挖影响的范围约为开挖深度的1.5~2.0倍。监测的周期应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地下室施工结束止监测的主要目的:通过监测成果分析,预估基坑支护体系本身的安全度,保证施工过程中支护体系的安全;通过监测成果预估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监测成果分析,检验支护体系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改进设计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5.1 基坑监测项目选择及测试方法

5.2 巡检

在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期间以及支护结构使用期间,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状况随时进行巡检。现场巡检时应检查有无下列现象及其发展情况:

基坑周边超堆荷载;基坑外地面和道路开裂、沉陷;基坑周边建筑物开裂、倾斜;基坑周边水管漏水,破裂,燃气管漏气;挡土构件表面开裂;锚杆锚头松动,锚杆杆件滑动,腰梁和锚杆支座变形,连接破损等;支撑构件变形、开裂;土钉墙土钉滑脱,土钉墙面层开裂和错动;基坑侧壁和止水帷幕渗水、漏水、流砂等;降水井抽水不正常,基坑坡顶、坡面坡脚排水不通畅。现场每日的巡检结果要有记录。

5.3 第三方基坑监测

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化单位作为第三方,进行基坑监测。

5.4 报警情况

基坑监测数据、现场巡检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反馈。当出现下列危险征兆时,应立即报警:

支护结构位移达到设计规定的位移限值,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支护结构位移速率增长且不收敛;支护结构内力超过其设计值;基坑周围受保护的建筑物、道路、地面沉降达到设计规定的沉降限值,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基坑周围受保护的建筑物、道路、地面出现裂缝,或其沉降、倾斜达到相关规范的变形允许值;支护结构出现影响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损坏;基坑出现局部坍塌;开挖面出现隆起现象;基坑出现流土、管涌现象。

6 结语

基坑工程是系统工程,基坑支护结构是临时结构,与永久性结构相比,安全储备少,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加强监管,加强巡检,实行信息化的施工管理是确保基坑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3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深基坑; 监测; 基准点; 监测点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于是向空中求发展、向地下要土地成为开发商有效的选择,基坑工程随之越来越多,某些大城市基坑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4m~8m发展到目前最深达到二十多米。在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限内,由于地下土体性质、施工环境、荷载条件非常复杂,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基坑坍塌事故时常发生,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对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实施的监测、监控工作已成为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笔者参与监测的杭州奥体博览城主体育场基坑监测项目为例,参照相关规范和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监测经验,对本深基坑监测的过程以及数据分析方面进行了浅薄的探讨,希望能给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2. 深基坑监测技术概述

2.1 监测内容

根据《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深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有:

表1 基坑工作监测选择表

[序号\&监测项目\&深基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坑顶水平位移\&\&\&\&2\&坑顶沉降\&\&\&\&3\&坑底隆起\&\&\&\&4\&土体竖向变形\&\&\&\&5\&土体侧向变形\&\&\&\&6\&支撑轴力\&\&\&\&7\&地下水位\&\&\&\&8\&立柱沉降\&\&\&\&9\&周边建筑物沉降和倾斜\&\&\&\&10\&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沉降\&\&\&\&]

注:为必测项目,为选测项目

2.2 监测基本要求

2.2.1 监测精度要求。如基坑安全等级设计为二级,规定基坑边坡容许变形值(40mm)、预警值(32mm),需按照二等变形观测等级进行测量,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0.50,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3.0。

2.2.2 监测数据要求。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在现场监测数据并及时处理计算,计算有问题及时复测。任何监测数据必须依据原始记录,所有人员不得删除和更改原始记录。深基坑监测结束后整理出监测报告,报告内容有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曲线和图表。

3. 应用实例

3.1 工程概况

杭州市奥体博览城主体育场项目位于钱塘江南岸庆春路过江隧道西南侧,总建筑面积为253670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71857m2,地上建筑面积为181813m2。主体育场设地上6层,地下1层,高58.30m,地下室深基坑大致呈长方形,南北向最大尺寸约87.5m,东西向最大尺寸处约153.3m,深基坑开挖深度约18.95m。受建设方杭州奥体博览城委托,我院对该深基坑支护工程进行监测。

3.2 基准点和监测点布置

基准点采用两层次布置,共布设6个基准点,第一层由4个基准点构成,编号为J1、J2、J5、J6;第二层由2个工作基点组成,编号为J3、J4。监测点的布置应相互兼顾,各管线均按20m间距布置,共布设20点。图1为基准点和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3 监测方法列举

3.3.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土体和围护结构的深层水平位移采用钻孔测斜仪测定,用测斜仪测量测斜管轴线与铅垂线之间夹角的变化量,再分段求出水平位移(测斜管垂直埋设)或垂直位移(测斜管水平埋设时),累计得出总的位移量及沿管轴线整个孔位的变化情况。

3.3.2 垂直位移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采用二级水准测量等级观测,首次观测需联测全部的工作点,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沉降观测基点与工作点联测周期拟按每进行3次~5次沉降观测联测一次,如发现异常时,及时联测检查。

3.3.3倾斜监测

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3.4 部分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3.5 监测结果分析与总结

我院从2014年6月24日进行了首次观测,2015年4月1日完成最后一次观测,共完成变形观测97次,提供了44次观测报告。从监测各项统计数据可知,基坑变形值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本基坑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是安全合理的。

根据以上对深基坑监测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得出,对于环境要求严格的或复杂的大中型基坑工程项目,往往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也难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借鉴,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时我们要自始至终依据规范要求操作,严格设定好监测的频率,科学确定好监测报警值。

4. 结束语

以上介绍的基坑监测工作主要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即通过传统的监测仪器现场采集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然后提供纸质或者电子的数据报告,虽然能够有效地监测基坑变形情况,但不能实现实时观测,人为因素干扰大,效率低下。随着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某些大城市试点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各类变化曲线和图形,使监测成果“形象化”。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基坑工程的监测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大程度上预防基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单位: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 铁路测量技术规范[M].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6.

[2] 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

[3] 山东省建设厅.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4] 陈华根, 于鹏. 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及监测对象安全性预测系统[J]. 上海国土资源, 1999(4):58-62.

[5] 娄真. 土木工程建筑物变形分析与预报技术研究[J]. 河南科技, 2013(9):115-115.

[6] 胡友健, 李梅, 赖祖龙,等. 深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测报警系统[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0(2):130-135.

[7] 娄昊. 基于模糊故障树法的深基坑支护工程项目风险评估[J]. 西部资源, 2013(3):162-165.

第4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土钉墙; 预应力锚杆; 加固措施; 监测

中图分类号:TU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33-02

根据《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96)第3.0.1条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深基坑支护结构均应按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一年的临时性构筑物设计,但根据施工情况看,大部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使用期限超过一年,而且深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性措施,设计水平差异甚大,给施工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本文通过对深基坑支护的超期使用与加固,提出一些具体的处理措施,供大家参考。

1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由四栋塔楼组成,一栋三十六层、一栋三十层、两栋二十三层,地下室三层,裙楼六层,总建筑面积为35250m2。主体结构为框剪结构,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平面呈长方形,宽约40m,长约350m,平均深度13m,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树根桩等。该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使用期限为2.5~3年,加固措施主要为内支撑、重复张拉、增加预应力锚杆等,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制定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保证了该工程的施工安全。

2地质水文情况

2.1周边环境

拟建工程场地呈长方形,北面为城市主干道绿化带,主要影响为城市管线和临时工棚,管线离基坑边有20m左右,两层临时工棚三栋,位于基坑边;西面为城市次干道辅道,离辅道边约7m;南面为城中村,民房密集,均为7~13层框架结构,桩基,离基坑边约2~8m;东面为为空旷绿化带。

2.2地质条件

原始地貌为冲洪积阶地,后经人工改造,原始地形业已改变。根据钻探揭露,土质自上而下为:①层为人工填土,组成复杂,结构松散,厚0.4~5.6m。②层为第四系新近冲积含有机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强度低,压缩性高,厚0.9~2.0m。③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分粘土与中粗砂二层,其中粘土分布较普遍,呈硬塑状态,具中等强度和压缩性,厚0.4~5.2m;中粗砂,呈稍密~中密状态,具有较低的压缩性和较强的透水性。④层为第四系残积粘土,呈硬塑状态,具中等强度和压缩性,厚1.3~25.9m。⑤层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分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花岗岩四带,其中全风化粉质砂岩,厚1.7~16.2m;强风化粉质砂岩,厚2.0~16.6m。

2.3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分上、下二层,上层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层及第四系残积层中,其中冲洪积层中粗砂透水性强,涌水量大,是主要的含水地层,属上层滞水~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及地表补给,水位变化因季节而变;下层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属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及上层地下水补给。本工程除冲洪积层中粗砂层为强透水性地层外,其余均为弱透水性地层,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为0.5~4.6m。地下水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砼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3基坑支护情况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北面坡度1:0.2,采用土钉墙支护结构,设8排φ22土钉,长7~12m,间距1100,水平夹角10度;第二、三排加设预应力锚杆,锚杆为3×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16米,间距2200,水平夹角15度。西面坡度垂直,采用树根桩(钻孔孔径350)加土钉墙支护,共设9排φ22土钉,间距1200;预应力锚杆设在第二、五、八排,间距2400,长度为15~18米,其他均和北面支护结构基本相同。南面坡度垂直,采用人工挖孔桩加预应力锚杆结构,人工挖孔桩φ1200@2000;预应力锚杆根据实际情况设一至三道,分别设在-3、-6、-9m处,锚杆为5×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21~24m,间距2.0~2.4m,水平夹角25度,锚杆设计承载力600KN。东面坡度较大,设有部分土钉。面层全部采用钢筋网喷射砼。

4使用情况

该工程基坑支护于二四年十二月动工,二五年五月完成基坑支护施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停建,直到二七年五月才正式恢复施工,二七年十月底完成地下室施工,如果不计算基坑支护施工时间,使用的时间应为30个月以上,大大超过基坑支护设计的有效时间。二六年四月的监测报告显示,少量基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北侧有两个点最大位移达40mm,超过设计允许值30mm,南侧坑边部位和坑边民房(距坑边约5m范围)院内地面出现5~20mm宽裂缝。当时雨量较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基坑安全非常不利。于是召集各有关单位参加的基坑支护专题会议,确定先对支护结构进行检测,设计单位再根据检测报告进行加固处理。根据二六年四月的检测报告,绝大部分土钉和预应力锚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短期内可不进行加固处理,需加强观测;但考虑到南面民房密集,后果严重,中间部位应加设部分砼内支撑。采用13道水平内支撑梁,砼内支撑于二六年五月底完成施工。

到二六年底,工程开工的时间还未确定,而支护时间越来越长,虽然基坑支护的沉降和水平位移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但基坑支护的安全已刻不容缓。除了加强基坑观测、加强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观测外,要求施工单位派专人对基坑周边定期进行巡视,制定紧急预案,准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备万一。二七年二月的监测报告显示,北侧的最大位移达70mm,南侧顶面位移已接近警戒值,并有加大发展趋势,周边建筑物最大沉降达59mm,但最大沉降差小于10mm,小于千分之一的规定。从观测结果看,上次加固措施对位移和沉降起了较大作用,但累计的位移和沉降量已超出或接近警戒值。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对支护结构进行再次检测,并进行加固处理,否则,将强行回填基坑,确保安全。根据二七年二月的检测报告,共检测8根土钉,就有3根失效;少量预应力锚杆的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必须对土钉和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处理。第二次加固处理于二七年五月底完成施工,这时工程已全面恢复施工,直到二七年十月底,该工程的基础及地下室完成,十二月底完成基坑回填,该基坑支护均未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5基坑支护加固方案

第一次加固方案,主要是针对南面民房密集,后果严重,中间部位加设部分砼内支撑。支撑梁顶面设在-9.5m处,采用人工挖孔桩支撑水平砼梁,将南北基坑顶紧,砼梁应错开工程桩,另在水平砼梁中间加设一牛腿,采用45°斜支撑钢梁顶住南面基坑顶面冠梁,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共设四处十三道,间距约9m左右。

第二次加固方案,分两部分。由于部分土钉失效,设计不考虑土钉的作用,对没有支撑的南面、北面及西面的所有预应力锚杆,逐根进行检测,考虑到将继续使用一年左右,全部重新评估。最后确定土钉改为预应力锚杆,原来为预应力锚杆,全部重新张拉索定,局部增加预应力锚杆,增加锚杆采用为3×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16m左右,间距2.2~2.4m,水平夹角15o,锁定荷载450~500KN。南面基坑顶面位移有增大的趋势,少数已达到设计允许值,说明第一次加固方案中三角形支撑结构效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经过多次协商,确定采用钢结构水平支撑,中间设多个钢格构柱,支撑梁顶面设在-6.5m处,错开建筑物梁板位置,为Φ630的钢管支撑,南北基坑护壁面加设砼腰梁。为了确保基坑不再增加位移,在北侧基坑腰梁处,每根横梁设一台1000KN的千斤顶,对钢管支撑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值为800KN。加固施工由西向东分段(30m为一段)进行,施工过程采取监测-施工-支撑循环过程进行作业。加固处理前及施工过程中,要求西面道路封闭,禁止车辆通行,北面临时工棚里的工人全部转移到其他安全地方,不准住人,确保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

6基坑支护监测

该工程基坑的沉降及位移观测点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基坑四周每隔20m设1个沉降观测点,邻近建筑物每栋设4个沉降观测点,共设沉降观测点149个。基坑坡顶每隔20m设1个位移观测点,共设位移观测点45个。观测频率要求为,土方开挖时,每天一次,待位移或沉降相对稳定后三天一次;如变化幅度较大,需加密观测。坡顶位移不宜大于30mm,基坑邻近地面沉降不宜大于45mm。对于加固后的监测,坡顶位移增加值不宜大于15mm,地面沉降值不宜大于15mm。

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基坑四周及邻近建筑物和道路进行沉降及位移定期观测,监测单位必需是第三方,由业主直接委托,监理单位监督,定期出具监测报告。基坑监测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对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人员,以便研究对策处理。同时应做好信息化施工工作,通过不断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

7有关建议

7.1根据施工进度选用不同的支护结构

从本工程基坑支护情况来看,土钉墙最差,有效使用时间为一年,超过18个月后,开始失效;预应力锚杆较好,使用18个月后,预应力损失不大,如果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可提高预应力锚杆的使用效果;树根桩质量比较稳定,与施工质量有很大关系;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有保证,使用时间最长。基坑支护结构的选用,应根据基坑的深度、周边环境、地质水文情况,工程规模、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支护造价综合加以考虑。

7.2超期使用措施

根据《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第1.0.2条规定,土钉使用期限不宜超过18个月,比深圳规定的一年要长,主要原因是深圳地下水对砼结构具有腐蚀性。由于土钉墙使用时间短,一年后就开始出现失效,18个月后基本不能用,因此在土钉墙的监测过程中,一年后应开始重点监控,作好各种应急准备,18个月后停止使用。

根据《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第2.1.3条规定,临时性锚杆使用年限在2年以内。但根据本工程情况看,预应力锚杆使用一年半后,锚杆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锚杆使用一年后,应加强监测,对于基坑边缘与邻近已有建筑浅基础或重要管线边缘净距小于基坑深度时,还应对锚杆预应力变化进行监测,18个月后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以确认是否需要加固及采取重复张拉或增加锚杆等加固措施等。

7.3基坑支护设计使用时间建议区别对待

目前,深圳地区的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时间一般为一年,但根据施工经验,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实际使用时间不止一年,而且不同支护结构的使用时间也不同。超过10m深以上的深基坑支护,其规模往往较大,由于雨季影响较大,工期常常滞后,深基坑支护时间往往在18个月以上。建议沿海地区土钉墙设计使用时间为一年,预应力锚杆设计使用时间为18个月,砼灌注桩及地下连续砼墙设计使用时间基本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 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

第5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Abstract: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deep found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security control must be controlled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engineering measuring technology—deep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onitoring.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case of deep foundation, i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onitor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layered settlement of deep soil from monitoring frequency, monitoring cycle, monitoring control indicators, monitoring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monitoring warning and alarm feedback measures and monitoring quality guarantees measures, hoping to b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onitoring of deep foundation pit.

关键词: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深基坑工程;监测

Key words: modern engineering;measurement techniques;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51-02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地下三层,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其基坑南北长118.5m,东西长116.8~102.9m,呈梯形布置,开挖深度约分19m,局部挖深约为23.5m。围护结构采用Φ1000@1200钻孔灌注桩+Φ850@600的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在钻孔桩之间采用二排Φ900高压旋喷桩加强止水。支护结构为土钉+排桩+旋喷桩止水帷幕+锚杆+一道钢筋砼支撑。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基坑工程围护设计要求和基坑工程施工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确定本深基坑工程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等方面的监测项目和监测精度如表1。

2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频率、周期与控制指标

2.1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频率 本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等方面的监测频率如表2所示。若遇特殊情况或出现报警情况后,可根据其与基坑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此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密监测。

2.2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周期 本深基坑工程监测总工期以建设单位要求的监测开工日期为起点,至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完毕或施工影响区域内的受影响的建(构)筑物沉降变形稳定为止。其沉降变形稳定标准: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相关内容确定,即“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2.3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控制指标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本工程基坑开挖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因此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变形、环境变化情况应全面满足一级控制保护要求,使施工单位能随时了解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调控施工步序与节奏,作到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根据本深基坑工程围护结构设计要求,其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等方面的监测控制值均以设计所提供的为准,设计未给定控制值的测项依据相关规范、同类经验和现场情况进行确定,详见表3。

3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采用新科测斜仪进行监测。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测斜管垂至于测量面的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以0.5m为间隔,逐段测出该方向上的位移;转换测斜仪探头180°再测一次;同时观测临近的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位移值,作为测斜管管口位移值。

深层水平位移内业计算方法:采用管口为起算点,水平位移采用由上向下叠加推算各点的位移值。

计算公式:Xi=■Lsinα■=C■(A■-B■) ΔXi=Xi-Xio

式中: ΔXi—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Xi—i深度的本次累计偏移值(mm);

Xi0—i深度的初始累计偏移值(mm);

Aj—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j—仪器在180°方向的读数;

C—探头的标定系数;

L—探头的长度(mm);

αj—倾角。

3.2 深基坑工程地表垂直位移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采用Trimble DiNi12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水准标尺,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所有采用水准测量的监测项目(如围护桩顶垂直位移、坡顶垂直位移、地表垂直位移、立柱垂直位移等),其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与测区附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共同组成变形监测网,采用闭(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水准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

3.3 深基坑工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分层沉降采用JTM—8000型电磁式沉降仪测量每层磁环与管口的深度值,采用水准测量实测管口高程,则磁环值:

h=h管-h实

式中:h—磁环高程; h管—管口高程;

h实—管口与磁环之深度;

在土体分层沉降监测中,每层磁环的变化量即为每层土体变化量。

3.4 深基坑工程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采用SWJ—90电测水位计测量水位管管口至管内水面的深度值,采用水准测量实测管口高程,则管内水位值:

h=h管-h实

式中:h—水位高程; h管—管口高程;

h实—管口与管内水面之深度。

4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预警、报警的信息反馈

当发生预警时,应由工点负责人第一时间采取口头汇报、电话汇报、短信汇报或网络形式等快捷方式将预警情况向建设单位代表、驻地监理及施工单位等各方进行报告,同时要求监测人员和施工监测人员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监测数据的变化。

当发生报警时,由项目负责人第一时间采取口头汇报、电话汇报、短信汇报或网络形式等快捷方式将报警情况上报建设单位代表、驻地监理及施工单位等各方进行报告,同时,整理监测数据信息,12小时内将书面文件送抵相关单位。并要求监测人员和施工监测人员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监测数据的变化。

在确定处理方案后,由施工单位根据方案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在此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位置的周边环境和工程自身的现场监测、巡视及风险信息的汇总分析,对处理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严密监控,并将监控情况向各方定期汇报。

5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质量保障措施

5.1 质量方针及目标 本深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以数据准确、方法科学、反馈及时、工作高效为方针,在整个监测周期内做到仪器合格率100%、持证上岗率100%、数据准确率100%、反馈及时率100%、报告差错率为零。

5.2 质量控制流程 本深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计量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细则中基坑监测作业要求进行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成果质量。

5.3 雨季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监测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小雨时候应打伞作业,大雨情况下应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提前安排监测工作,并在雨后及时观测。同时,还应安排技术人员加强巡视。

5.4 质量保障制度 例会制度:每周一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深基坑工程全部作业人员召开质量分析会,内容包括本周质量管理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下周质量要求等。交底制度:技术要求、工序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内容由质量、技术负责人在每项工作开展前进行交底,质量控制小组进行监督。日常检查制度:对具体实施时作业的人员资格、仪器设备、外业操作、内业资料等要素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查。质量验收制度:审核人员对每次现场监测成果、质量负责人对中间报告及最终成果报告质量分级验收考核。

6 深基坑工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监测安全保障措施

禁止酒后上岗作业,仪器及工具的使用由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正确使用个人劳保防护用品,按要求佩戴安全帽、反光标志背心。对施工现场所使用的仪器注意安全放置,杜绝由于使用和放置不当而造成事故。安全检查中,对施工现场有重大事故隐患和紧急情况的应立即停工检查整改。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是一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必须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决不能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此外,在监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设计变更情况、施工单位现场核查情况、现场实施实际条件对监测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如在设计结构位置调整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补充监测项目或监测点;在施工单位对环境核查发现新的情况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调整,方案现场实施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测点部位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深基坑监测数据分析与变形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第6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深基坑支护工程为建筑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安全、质量、工期、造价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工程实例,对基坑支护与基坑安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基坑工程;支护;安全

1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其设计使用年限,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超过1年。基坑支护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①保证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②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基坑支护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基坑支护应按实际的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和施工荷载等条件进行设计,设计中应提出明确的基坑周边荷载值、地下水和地表水控制等基坑要求。

2基坑支护类型

支护结构选型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①基坑深度;②土的性状及地下水条件;③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变形的承受能力及支护结构一旦失效可能产生的后果;④主体地下结构及其基础形式、基坑平面尺寸及形状;⑤支护结构施工工艺的可行性;⑥施工场地条件及施工季节;⑦经济指标、环保性能和施工工期。基坑支护有桩、墙、撑、锚、钉五种基本方法,常见的基坑支护类型有:板桩式(钢板桩、钢管桩等)、柱列式(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等)、地下连续墙、深层搅拌桩、SMW工法、沉井(箱)法等。按结构类型可分为:支挡式结构、土钉墙、重力式水泥土墙、放坡;按作用力形式可分为:支撑型和拉锚型。

3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深基坑支护工程虽然是临时工程,但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场地复杂,地下空间未知,周围环境变化情况无法预知,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变化多样,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及施工变化情况,不确定因素较多,面对突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稳定。下面将结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仪器研发和油气与金属矿产资源综合研究平台项目基坑支护施工实例,简要分析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工程主要采用排桩、锚拉式支护结构形式,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如图1所示。

3.1施工安全问题城市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狭小,地下土质情况复杂,施工作业时受到一定限制,若施工单位项目部管理人员未在思想上对基坑的安全问题予以重视,缺少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将会使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技术交底不够,工人不按原设计施工,或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追求利益最大化,施工时偷工减料或采用不合格产品,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问题,最终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及大量经济损失。基坑开挖时,若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力量不足,对基坑开挖深度不够重视的情况,导致超挖,并且未对基坑动态进行密切观察与观测,最终会引起基坑变形较大,出现安全隐患。因地质条件不同,地下水位深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基坑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浅,地下水处理不当,会造成深基坑工程频频发生事故。例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项目基坑支护工程中考虑基坑开挖面积较大,且局部开挖较深,单纯采用基坑周边布置降水井不能解决降水的问题,因此采用基坑周边和基坑内降水相结合的方法。基坑周边共布置观测井19口,A楼基坑内共布降水井20口,B楼基坑内共布降水井8口,以此来保证基坑内地下水位处于稳定状态。

3.2施工技术问题深基坑施工期间,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可能会遇到勘察报告未勘测到的地质现象或施工过程中基坑周围道路负荷出现变化的现象,若还按原设计进行施工,则会影响基坑的稳定性,无法保证基坑安全。例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原设计的施工主出入口无法解决,南侧边坡坡顶道路为施工进出主要通道,最重车辆可达50吨以上,因此为保证基坑安全,A楼南侧护坡桩在连梁位置增加一道锚杆。深基坑区域会出现地质复杂多样的现象,采用一种支护方式无法满足保证基坑安全,因此要根据安全、施工条件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需采取多种支护形式共同保证基坑安全稳定。例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周围采用排桩、锚拉式支护结构形式,马道斜坡处两侧采用排桩、锚拉式支护结构与土钉墙、锚拉式支护结构相结合的支护形式。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空间未知,周围环境变化多样,可能遇到多种无法按原设计施工的情况出现,此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变更原设计方案,以此来保证基坑稳定与基坑安全。下面列举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项目基坑支护工程中出现的无法按原设计施工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护坡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A楼4a-4a剖面99#桩成孔后钢筋笼有2m长不能下到底,97#桩成孔后钢筋笼有0.6m长不能下到底,95#桩成孔后钢筋笼有1m长不能下到底,通过查看地质勘察报告与中铁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共同分析:护坡桩进入卵石层,混凝土浇筑到井孔中通过振动混凝土中的水分被砂层吸走,使混凝土坍落度减小无法使钢筋笼下到底,因此不再使用塌落度小于180mm的混凝土。此部位其它桩未出现问题。对此部位进行了技术处理:95#~99#桩之间3列锚杆的第3道锚杆下移0.5m,第2、3道锚杆长度增加1m,第2道锚杆拉力增加30KN,第3道锚杆拉力增加10KN,可使基坑稳定。(2)A楼2-2剖面21#~54#桩成孔时螺旋钻杆被缠住不能旋转,经调查南侧马兰大厦护坡支护形式采用的是护坡桩加预应力锚杆,螺旋钻杆被钢绞线缠住不能旋转,因此改变支护方案,采用微型桩加预应力锚杆。(3)B楼1-1、7-7、8-8、9-9剖面都不程度的出现了桩成孔后钢筋笼有不能下到底的现象,逐一进行了记录分析,对此部位下部增加一道锚杆,可使基坑稳定,满足支护要求。

(二)锚杆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1)马兰大厦使用护坡桩支护,锚杆打在护坡桩上,使锚杆长度达不到原设计长度(差2~3m不等),为了保证锚杆的锚固拉力,原设计锚固段长度不变,缩短其自由锻长度。(2)A楼5-5、6-6剖面第三层锚杆施工,土层含水率饱和属于粉质粘土和重粉质粘土,成孔钻成泥浆后立即停止施工,改成反压浆施工方法,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后使用空心钻杆高压注入水泥浆,把泥浆全部顶出后再下锚杆。(3)A楼4a-4a剖面第三层锚杆打在砂层上,成孔后立即塌孔,使用HXY-500型号岩心钻孔机(套管跟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成孔,保证了锚杆的施工质量,B楼1-1、7-7、8a-8a、10a-10a、10-10、12-12剖面补强锚杆都打在砂层上,同样采用使用套管跟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成孔。

4深基坑支护安全措施

4.1施工准备控制深基坑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先做好基坑所在位置的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审查与论证,且给出相应的书面审查建议。专家论证结束后施工单位要针对专家给出的建议,予以相应回复,同时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针对审查建议,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随后上报项目监理部进行审批。基坑支护工程是一个动态工程,深基坑施工之前,还需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况加以预测并采取应对措施,编制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方案及安全应急预案。工程项目的安全控制,就是要擅于抓住各种危险的先兆,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及早化解危机。

4.2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及合理的施工组织是保障深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深基坑施工期间,当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同时进行时,土方开挖必须坚持“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原则,当上一阶段支护体系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开挖工序。开挖顺序不同,支护结构的位移也不同,不合理的施工顺序会大大增加支护结构的位移,甚至出现险情。施工单位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按设计要求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4.3施工材料控制施工进场材料质量决定了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决定了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性。深基坑支护工程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及钢材、钢筋、钢绞线、混凝土等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控制,各参建方均需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严禁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产品。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材料进场送检工作和材料报验工作,材料报审资料中主要包括进场材料的种类、数量、使用部位、出厂合格证、复检报告等。

4.4施工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施工监测工作的有无及好坏,不仅影响到基坑自身安全,而且影响基坑周围环境的安全,支护结构的变型、预警要靠监测来控制。基坑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管理。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内容包括:基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等。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期间,要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各参建方,如支护结构变形情况、锚索应力变化情况等,根据监测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指导工程安全施工。

5结语

随着施工技术及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坑支护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随着理论的完善,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将会更加有所保障。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时,必须对其严加管控,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与教育,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谢柱新.常见基坑支护类型[J].山西建筑,2010,36(16),89-90

[2]郭荣存,熊琼.浅议深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管理与施工技术[J].四川建筑,2014,40(6),166-167

第7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深基坑支护; 支护形式; 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常见形式

1.混凝土挡土墙+基底加固。该支护形式的主要优点是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便于施工,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坑边坡的隆起和深层滑动情况;缺点是施工工期长、对环境污染较大、基底加固时的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并且无法满足上部结构的施工要求。

2.土钉墙支护。是在基坑开挖期间采用排列较为密集的钢结构杆件于原位土体中,并喷射混凝土面层,使土体、杆件以及混凝土面层形成混合土体,达到支护的目的。该支护形式的优点是施工工期短、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3.复合土钉墙支护。主要是由混凝土搅拌桩等超前支护组成的防渗帷幕,能够有效地解决喷射面与土体的粘结问题,并且具有较好的隔水性。基坑深度一般为5 ~ 10m,比较适合在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且对变形要求较高的基坑中使用。其优点是工期短、成本低、施工工艺简单。

4.喷锚网支护。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支护形式,比较适合在土质条件较差的地方使用,具有施工灵活、设备简单、支护费用低、对基坑附近建筑物影响程度小等优点。

二、深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选择

深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很多,但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法是:

1.根据基坑工程设计所选定的主要施工参数,按坑规模、几何尺寸、支撑形式、开挖深度和地革加固条件,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开挖与支撑的施工程序及施工参数按分层、分步、对称、平衡的原则制定开挖与支撑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参数。最主要的施工参数是分层开的层数、每层开挖深度,以及每层开挖中基坑档墙被动区土体开挖后,挡墙未支撑前的暴露时间和暴露宽度及高度,大面积不规则形状的高层建筑深基坑中,基坑挡墙被动区土体在基坑中间部分地层先开挖的过程中,被保留成支撑挡的土堤,此土堤断面尺寸按其能抵住挡墙的要求而定,为主要设计参数。

2.严格按选定的施工程序和施工参数施工,就使复杂多变的施工因素变为较明确而有规律性的施工因素,其引发的时空效应也能较符合设计预期的要求。

三、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

1.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支护施工之前,需认真对施工现场的标高以及基坑开挖深度进行复核,并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类型、道路和地下管线等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与勘查报告及设计要求不符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通知相关设计单位进行调整。

2.支护桩施工支护桩的施工是整个支护过程中较为重要环节,成桩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整个支护结构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施工过程的主要工序进行严格控制,如成孔、清孔、制作及安放钢筋笼、混凝土的配合比等。

3.锚杆施工锚杆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成拉杆件,其一端与挡土墙进行可靠联结,另一端则锚固于地基的岩石中,主要是利用锚杆与岩石之间的锚固力来承受各种向外的倾覆力。当基坑开挖至锚杆的标高之后,应先进行土层锚杆施工,具体步骤为:钻孔、制作锚头、穿锚索、注浆,浆液通常采用水泥砂浆,注浆结束后,开始安装钢腰梁、台座、垫板、穿外锚具、最后进行张拉锚固,并在现场进行试验,确定锚杆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结束。

4.土方开挖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一般挖土量都会比较大,尘土会使周围的居民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挖过程中,应采用分层开挖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一边挖一边运,避免了大量的土方堆积。土方开挖的速度应根据对围护结构监测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一旦结构发生位移、沉降等异常现象时,需立即停止,并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中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必须对该阶段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1.深基坑施工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中,包括许多重要环节,如挖土、防水、挡土及维护等,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

照施工流程和有关的技术规范等组织施工,并对重要位置的施工制定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加强过程控制。例如,在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需对基坑的地质报告、地下设施以及周边建筑物等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是特殊土体则应精心组织施工,对于软土地区而言,基坑的开挖深度不宜过大;膨胀土地区尽量不要在雨季进行开挖。

2.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由于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影响较大,因此,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深基坑施工,必须制定详细的止水方案。在制定具体的止水方案时,应从防、降、排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根据地勘部门提供的详细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的主要成因,同时还应对基坑周围的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绝对不能仅靠不间断的抽水来降低水位,不然很有可能造成基坑附近的土体发生流失,致使周边建筑物不均匀沉陷,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管涌,不仅增加了处理难度,而且还会延误工期。止水帷幕是深基坑支护中较为常用一种止水措施,为了确保支护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在止水帷幕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桩体质量合格;2.确保桩的密实度和搭接长度符合要求,防止桩头开叉、蜂窝、空洞等现象的发生。

3.深基坑支护的监测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地下水位;桩、墙内力;锚杆拉力;支撑轴力;立柱变形;土体分层竖向位移;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等。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检测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加强对基坑周边的管理:施工单位在基坑周边附近违章堆放重物超载,施工过程破坏了边坡整体面或基坑周边行驶重车时,也极易造成基坑失稳事故。因此,支护完毕后,应要求支护施工单位与总承包单位办理阶段验收和文字移交手续,将基坑支护情况、监测结果、注意事项等书面转交总包单位,同时要求检测单位加强深基坑监测、备案制度。

第8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场地;深基础;喷锚支护;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 * *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mprove pump room deep foundation 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mall venues, deep foundation illustr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Keywords: small ground; Deep foundation; Spray anchor brac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述

喷锚支护是混凝土支护、锚杆支护、喷混凝土锚杆支护、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支护和喷混凝土锚杆钢拱架支护等支护形式的统称。喷锚支护是把岩体视为粘性、弹性、塑性等物理性质的连续介质,同时利用岩体中开挖洞室后产生的时间效应的动态特性适时支护,发挥围岩的自乘能力,增加围岩的稳定性。在小场地、深基坑施工中实施喷锚支护施工技术对施工单位来讲不矢为一个好办法。

1.1工程概况

***污水处理厂工程,位于成都市跳蹬河北路,与四川制药厂、成都市火电厂相邻。提升泵房、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砂池位于一期工程的南边。其中提升泵房基础地板设计标高为-12.4m,周围无已建建筑物;该构筑物位于城区,施工场地狭窄,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必须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以稳定基坑壁,确保提升泵房施工基坑的安全。

1.2工程地质情况

施工区域属岷江水系I级阶地,地形平坦,根据**省地质勘察院提供的《***污水处理厂岩土工程勘查报告》,场地的地层自上而下主要为:

(1)杂填土:结构性差,质地疏松,层厚约0.80~3.20m:

(2)粘土:可塑~硬塑,层厚约0.30~6.20m:

(3)粉土:稍密,层厚约0.50~3.20m:

(4)卵石:松散~稍密、密实,底板埋深在494.09—492.06m。

拟建场地地下水为孔隙潜水,第四纪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河水及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勘察期间测得该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5.10一7.00m。本场地内地下水渗透系数采用k=20m/d。

1.3采取方案

根据场地地质资料、基坑开挖深度、场地周围环境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基坑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的方案。

1.4基坑喷锚支护

1.4.1喷锚支护设计依据

本工程依据以下文件和工程经验进行设计

(1)《锚杆喷射混疑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

(2)《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2-90)

(3)《***污水处理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地区喷锚支护工程经验。

1.4.2喷锚支护的可行性

喷锚支护是以新奥法为理论基础。在开挖形成的坑壁中,设置一定长度和密度的锚杆体,锚杆体与喷射混凝土层结构形成柔性支挡体系。挡土体系与坑壁原位土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形成在机理上属于主动制约机制支护类型。

1.4.3喷锚支护设计概要

本工程于基坑东西侧设计为喷锚支护,喷锚支护设计为两大部分,即锚杆设计和面层设计。

根据**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结合场地环境条件,本次支护设计按以下参数考虑:

坑顶超载:按q=lOKN/㎡考虑

土体结构模型和力学参数:

素填土: 2.0m γ=17KN/m3C = 5KPa Φ = 150

粘性土层: 5.0m γ=19.5KN/m3 C = 45KPaΦ = 200

粉土土层: 1.40mγ=19.0KN/m3C = 45KPaΦ = 200

卵石层:6.0~14m γ=20KN/m3 C = 5KPa Φ = 350

坑顶位移:控制坑顶位移不大于20mm。

1.4.3.1锚杆设计

结合成孔及灌浆设备,锚杆采用QC一150型气动冲击锚杆机将1根Φ50钢管击入土层及卵石层中,并在钢管上按@1000焊接螺纹钢段形成倒刺,并按@1000梅花型钻制灌浆孔,锚杆加工见图一:

(图一)

锚杆加工要点:

(1)、材料均采用3#钢,钢管d=50,壁厚3.5mm, 焊条T42

(2)、管尖加工:管端剖口后,用Φ22钢筋焊制,尖端热镀并淬火。

(3)、压浆孔应光洁,必须用台钻加工。

锚杆长度、杆筋、间距及布置方式

锚杆设计为全摩擦型锚杆。采用正方形布置。以上设计参数见表1和喷锚支护结构图。

1.4.3.2面层设计

面层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组成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喷射混凝土采用细石混凝土,配比为水泥:砂:石=l:2:2,水泥为P.032.5水泥,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喷射混凝土支护面层厚度为90mm;网筋采用Φ6.5@200钢筋绑扎而成,为了增加面板的整体强度,横向设1根Φ16Ⅱ级钢筋加强筋、纵向设1根Φ16Ⅱ级钢筋加强筋,纵横向加强筋与锚杆焊接。加强筋沿锚杆呈双向布设,纵横间距同锚杆间距并在基坑顶边设一宽1000mm的混凝土散水护面。

2.喷锚支护施工工艺流程

2.1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壁面---->喷第一层混凝土---->锚杆施工---->披挂钢筋网---->焊加强筋---->喷第二层混凝土---->混凝土养护

2.2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2.2.1严格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加强成孔质量、灌浆质量、挂网质量和喷射混凝土质量,实行当班作业人员自检、互检,设质检员负责专检;项目经理抽检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2.2.2对基坑开挖实施动态监测,以便在必要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修改原设计方案。

2.2.3严格控制每次开挖深度,根据土质及现场的具体情况每次开挖深度2.0~2.5米,严禁超挖。

2.2.4随时对地下水降水状况实施监控,以免水位回升,导致喷锚支护体系的破坏。

2.2.5当地下水位的突然回升,坑顶区域地面荷载的突然大量增加,坑顶位移大于25mm,开挖深度大于设计深度等超过设计条件的情况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卸荷:即保证坑顶荷载不超过设计值;

(2)停挖或回填:保证每次开挖深度和总开挖深度不超过设计值;

(3)排水:包括立即降低地下水位和加强地表排水系统的建立,或增加喷射混凝上面层的排水孔数量;

(4)补强:当坑顶荷载不可避免或坑顶位移大于25mm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土方,并在位移过大区域增加锚杆和加强筋,加强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刚度。.

2.4技术措施

施工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为保证喷锚支护体系的安全,并提供动态数据作为方案修改的依据。

2.4.1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护壁施工应进行变形监测,确保基坑及周边安全。

2.4.1.1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地下水位测量等。

2.4.1.2监测方法为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采用红外线测距仪,地下水位采用钢尺测量。

2.4.1.3测量精度要求及监控报警值是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精度为lmm,地下水位测量精度为5cm。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变形监控值为20mm,报警值为30mm,地下水位的报警值为200mm。

监测点布置及监测周期是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点4个,地下水位监测点2个,布置

2口降水井上。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2次初始值,各层土方开挖完成后各测一次,基坑支护完成至地下室修建至±0.00时应每周监测1次,地下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前每天测量1次,达到设计要求后每两天测量1次。

2.5基坑支护平面图和喷锚支护结构图(附后)

(基坑支护平面图)

(喷锚支护结构图)

注:泵房四角各设一口无砂混凝土管降水井,Φ600井深超过泵房最大挖深以下10米,内设一台潜水泵不间断降水,并准备一台潜水泵备用。

结论:

1特别适用于小场地、深基础情况下施工,安全可靠,简便省事,无需考虑模板倒运和材料堆积场地。

3. 2深小基础支模施工受场地限制且不安全,与喷锚支护相比费工费时。采用钢板桩或混凝土排桩能保证安全,但会增加施工难度,同时也会增加相应的费用。在此项工程中采用喷锚支护比原设计节省工期 20天,从而降低造价12 万元。

第9篇:深基坑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1 基坑工程监测的意义与目的

1.1 基坑工程监测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进行严格的计算,然后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确定适当的施工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的施工问题都可以避免。而且因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稳定、设计出来的参数也会随之变化、施工过程中可变化的东西有很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所计算得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也随之变化,所制定出来支护方案及施工方案也就不那么合理了,所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发生几起基坑工程失稳事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经研究表明对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基坑周围邻近的建筑物和土体进行方位的监测是必要的,在监测之后才能对基坑工程现有的安全性稳定性研究周围环境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抢救维护、改进调整,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1.2 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

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有很多,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检查验算所使用的参数是否合理,检验前一步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满足工程要求,可以用来调整和确定下一步施工参数,这样就可以指导基坑支护和开挖施工;

2)保证基坑支护结构本身、周围土体以及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在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要避免土体过大变形而影响邻近建筑物的稳定,还要密切关注周围管线管路的渗流等问题;

3)通过大量的监测积累经验,应用反推法推演更接近事实的情况的理论,为基坑支护结构和开挖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在实际基坑工程中,在基坑破坏前,在基坑侧壁的位置上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在建筑早期基坑工程施工失稳现象常见且严重。目前随着人们在施工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事故越来越少。但是,基坑支护结构的本身的过大变形导致其周围相邻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破坏还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我们对基坑监测的目的也在此,通过监测结果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使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下去,由于监测方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破坏后果。

2 基坑工程监测的要求

基坑监测的要求如下:

1)基坑监测是在基坑支护设计阶段根据基坑开挖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包括监测的项目和内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监测数值以及报警值;在基坑结构开挖之前必须要解决整体的基坑开挖监测方案,其监测方案包括:(1)监测对象;(2)监测目的及方法;(3)监测报警值;(4)监测点的布置;(5)监测周期等,而且要及时将这些数值反馈给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

2)基坑工程监测项目需要根据具体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和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来确定,基坑工程的监测不但是对基坑支护结构本身进行监测,而且要对基坑周围环境以及邻近建筑物进行监测;

3)基坑工程监测所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可由量测元件的布置安装、监测仪器的精密程度以及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来保证,测得的监测数据的记录必须是原始数据,没经过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调换、删除原始数据,同时基坑工程在开挖前至少要被监测3次;

4)在基坑工程开挖前要设计好各类监测的表格、报表等。所记录的表格和报表要真实可靠,对监理得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记录,对监测的结果要汇总及时的提交给业主,监理单位,施工、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然后备份一份存档,对于表中记录的原始数据不给随意更改,如有异常可以标备注;

5)在监测过程中,要及时的整理和呈报数据,绘制相关的曲线以及各类平面剖面图;

6)基坑工程开挖施工中的对监测内容和结果,应根据当时所在阶段的设计要求提交相应的报告。在基坑开挖结束后需要提交完整的监测结果报告,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

(2)监测内容、项目和监测点的平面、剖面图;

(3)监测方法和所使用的监测设备;

(4)监测结果的处理方法及各类曲线;

(5)监测结果评价。

根据建筑基坑的规范要求,对基坑工程的验收必须以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稳定为前提。

3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3.1 监测元件的布置与安装

在支护结构里设置的测斜管,按照基坑工程对防止变形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为:大概每隔5米布置一个监测点,测斜管插入的深度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入土的深度相同,而且要在远离基坑大概30米的地方设置基准点,而基准点的数量至少为2个,并且要设置在影响范围内。基准点要按照它的安全稳定程度定时量测它的位移与沉降。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与安装除了要满足对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监测外,还要对基坑周围以外的1-2倍的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有关的物体进行有效监测。

对于地下管道线路的测量有两种方法,分别为直接和见解法。所以对地下管线的监控的监测点的布置也有两种方法:1)直接法就是将监测点安装在地下管线上;2)间接法是将监测点安装在靠近地下管线的底面的土体中。为了研究管道的纵向弯曲的受力情况时,必须用间接法。大型基坑工程的沉降量监测点应该布置在墙角、桩体等外形比较突出的部分,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应以能反映不同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为宜。

在我们实际的基坑工程中,要依据具体的施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所引起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情况,要注意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于关键部分的测量要有的项目配套,测量数据要与当地的工程概况所得的参数相一致。使基坑支护设计与基坑开挖的实际工程施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保证基坑本身以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稳定,根据基坑监测结果及时的调整和优化设计施工。

3.2 监测项目报警值得确定

在基坑工程监测过程中,所有的基坑工程监测项目都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事先确定所监测项目的报警值,用来判断受力状态和位移是否会超过一定的范围,以此来确定该基坑工程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要相应的调整施工方法来优化原有的设计方案。一般来说,每个报警值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总允许变化范围与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的范围。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监测项目的报警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和判断标准。相关规范规定,基坑监测项目报警值应该以所监控的项目的相关规范要求以及基坑的支o结构的设计标准和要求确定。现在我们国家在实际的基坑监测工作中,一般根据以下的几个原则确定:

在满足基坑设计计算要求情况下,报警值要低于基坑设计的计算值;要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要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稳定要求,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满足基坑监测对象的相关部门提出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因素。

因此,当监测值大于等于报警值时,基坑工程监测部门应提交书面报告,供相关人员在相应工程施工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利民,曾马荪,陈耀光.深基坑工程周围建筑及围护结构的监测分析[J].建筑科学,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