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

第1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扎实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工作。

二、总体目标

推进贫困地区行政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三、责任分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连片特困地区内农村互联网覆盖和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宽带接入。

教育部负责梳理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宽带接入需求,做好校内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负责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贫困村信息员,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

国务院扶贫办负责统筹协调,提供贫困县、贫困村等基础信息数据。

四、阶段任务

(一)2014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成连片特困地区内2/3的已通电但不通互联网行政村的互联网覆盖,并实施农村学校宽带接入。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上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科技部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二)2015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内已通电的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教育部基本完成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到2020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基本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内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教育部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基本完成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引导

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将连片特困地区互联网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优先目标予以同步推进,确保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信息化实施效果。

(二)做好沟通协调和年度计划

国务院扶贫办提供贫困地区行政村信息,每年2月底前统计通报贫困村变化调整情况。教育部提供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基本信息和需求统计,每年2月底,统计通报连片特困地区内学校调整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做好互联网覆盖年度推进计划和完成情况汇总,通过“通信村村通”工程工作机制,将扶贫目标村任务分解到各相关省通信管理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企业集团,并督促电信企业集团做好实施工作。

每年10月上旬,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沟通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0月底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总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实施效果

第2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就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教育部新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先提出要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再一次把农村教育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能请您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 问:《行动计划》在加强农村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期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做的工作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确保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四是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六是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七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问: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扫除600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到2007年,西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有条件的省(区、市)通过国家的“两基”评估验收。截至2002年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到2007年绝大部分要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极少数特别困难的县也要达到国家“普六”标准。 完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扶持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加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两基”攻坚中的责任等。中央主要是对“两基”攻坚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必须对本地“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切实负起责任。各攻坚县要结合中央、省级“两基”攻坚目标,制定出县域内分年度、分项目的具体发展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问:《行动计划》对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教育作何考虑? 答:除了“实现西部两基攻坚”外,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中部巩固提高成果、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要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大控制初中辍学的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2010年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将建立起“双高普九”的任务目标责任制,将有关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以县级(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要在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优质学校的数量、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和生均校舍面积,全面消除危房,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要建设符合国家建设和卫生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使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藏书量及生均占有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体育、美育设施达到国家或省级规定标准。 问:在加强农村教育过程中,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将会凸显。这方面我们有何考虑? 答: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充分重视。首先,这次振兴行动计划包括了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提出要加强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

长聘任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要全部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基础上,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大部分要达到专科、本科学历,其中一部分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制度,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本报记者符德新)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宁夏:奋力攻坚势在必得 “两基”攻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为宁夏人民最熟悉的词之一。 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下,10年间宁夏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近600万回汉人民,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两基”攻坚持久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1998年年底,在占总人口55.4%的北部川区1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秋,在“贫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如今,漫步在酣战“两基”硝烟未散的宁夏山川大地,人们所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在宁夏“两基”攻坚的“三部曲”中,前两部已经完成,眼下宁夏再次向南部山区“普九”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盐池在宁夏山区九县(区)中今年将率先完成“普九”任务,日前记者来到该县大水坑镇中心小学,看到“普九”的春风已吹到了这所远离县城的学校。校长张云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治区副主席刘仲、教育厅厅长蔡国英几天前刚来过学校,当听说学校有2000人规模,办学质量也不错时,领导们非常高兴,鼓励他们要借“普九”之机,使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张校长充满信心地说,“普九”的政府行为一到位,师生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今年,学校教师办公楼和学生饭厅的建设及校园美化的硬件建设都有望得到解决,到了秋天当你们再来时会发现学校变得更美。 日前,记者从宁夏“两基”攻坚指挥机构——自治区教育督导室了解到在2003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全面提速,到2007年在宁南山区实现“普九”目标。决心下定,自治区及时召开了宁南山区“普九”攻坚大会,自治区政府与各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完成“普九”任务的时间表。 实施宁南山区“普九”攻坚,重点和难点在于民族教育。为此,自治区在投入近3亿元深入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回民中学重点工程,打造回族教育优质骨干学校体系的同时,又决定实施回族教育“五个一”工程,即:乡村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乡村和学校巩固学生一个都不能流失,在每个回族人口超过50%的乡镇各建设一所示范性初中和小学,自治区一个直属机关单位帮扶一所初中,干部职工广泛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以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为如期实现“普九”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相信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宁夏一定会在全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两基”这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宏愿!(本报记者陈晓东) 河北:多措并举巩固“普九”成果 河北省在全部实现“普九”目标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后,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开始转入全面巩固提高阶段。 从2000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了全省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后,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列为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考查目标,并要求市、县、乡建立目标责任制,省政府为此下发了《关于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复查工作的通知》。2001年起河北省对各县(市、区)进行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到去年年底,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进行了普九后的第一轮复查。“普九”复查制度促进了各地大力提高“普九”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普九”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接受“普九”复查的县(市、区)用于“普九”巩固提高的总投入达到54.7亿元,共新建、扩建校舍335.2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43.8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河北省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据统计,3年来,小学由46465所减为28433所,校均规模由175人提高到237人,初中由4191所减为3908所,校均规模由982人提高到1109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明显加快,大部分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据统计,小学专任教师中具备专科学历的由2000年的22.22%提高到目前的41.2%,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由8.92%提高到13.6%,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稳步提高。 河北省还对“普九”巩固提高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的改造,初步建起具有本省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建立起“研训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到2010年,全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北省已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实现均衡发展,努力转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山区、边远地区和坝上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本报记者杨占苍) 福建:“双高普九”潮涌八闽 日前从闽南晋江市传来喜讯:通过为期4天的严 格评估,晋江市顺利通过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成为该省第7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县级市。 实施“双高普九”是福建省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大举措。2002年初,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全省“两基”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及时作出了实施“双高普九”工程的部署,决定从2003年起启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验收工作,并规划“十五”期间分批对经济基础较好或“两基”工作较巩固的34个县(市、区)进行“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验收工作分三年完成:2003年安排7个县(市、区),2004年安排10个县(市、区),2005年安排17个县(市、区)。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福建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了“双高普九”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把评估标准分为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6个项目,并逐项进行了细化,从28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省里还对验收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经设区市核查,基本具备验收条件的,再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验收。经验收达标的,由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称号。但“双高普九”的荣誉称号并非终身制,获得称号后,如有明显退步,先予以警示,整改期限之内仍未改变面貌的,将取消荣誉称号。 厦门市开元区是全国“两基”工作的先进地区,在实施“双高普九”工程中,全区喊出了“做福建省‘双高普九’的排头兵”的响亮口号,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双高普九”工程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区里一举投入3670万元建设区电教中心,完成区教育主干网和区教育中心的建设;投入4800万元进行校舍扩建和改造。接受验收前,又筹集240万元完善区属小学劳技室、语音室、体育器材设备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双高普九”水平。 泉州市鲤城区当年“两基”验收时小学校舍面积仅4.9万平方米。在“双高普九”工作中,区委、区政府优先保证“普九”的投入,并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多渠道筹措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全面抓好乡镇中小学“十配套”建设,使全区中小学校舍面积迅速增加到11万多平方米,新添中小学电脑2430台。同时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推进课改,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把育人放在首位,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辍学率0.98%。 在涌动的“双高普九”热潮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区辖街道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支持教育、实现“双高普九”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力协作,积极主动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如财政部门及时追补不足的教育经费;城建部门为学校基建大开绿灯;人事部门优先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公安部门积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在校园设特别保护区,设立综治副校长;关工委、妇联与社区主动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拆迁户多、空挂户多是2003年7个首批接受“双高普九”验收县的共同特征,为了解3岁至24岁人口文化情况,各区所辖街道(乡镇)克服人员流动性大、人难找、证难取等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普及程度和扫盲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

第3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扶贫 教育扶贫 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素质型贫困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扶贫方式一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二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四是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一、教育扶贫的意义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二、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个计划是20世纪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制定,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2005〕7号)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

营养健康计划是我国自2011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餐问题的一项健康计划。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先后利用公益组织的希望厨房、桂馨厨房、春苗厨房、幸福厨房、免费午餐等项目为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教育部力争2013年全国农村小学都建立食堂。

(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号》

三、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贵州省人民政府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的问题。

2004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8个,培训计划为80000人。

2005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89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20936人;

2006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05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1813人;

2007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2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7515人;

2008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16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4274人;

2009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27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8500人;

2010年起取消了普通农民工培训,增加了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雨露班”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共有培训机构353个,培训人数164988人。

其中: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149968人,占年初计划的149.97%,培训后全部实现转产;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12007人,占年初计划的120.07%;“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试点2000人,占年初计划的100%;“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首批经过公示合格的资助对象有1013人,占年初计划的50.65%。

(二)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中职(中技)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省雨露计划培训形式主要包括: “企业招工+培训+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技能(含技术骨干)培训、助学工程、初级技工培训、民族民间技术艺术培训。

2010年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条件较好的12所职业技术院校开展“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1013人,资助对象均为农村高中毕业生,每人补助4000元。

2011年加大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投入1500万元,范围从高中毕业生扩大为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的学校有贵州省建设学校等24所职业学校,招生计划5263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

2012年安排“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有省旅游学校等35所职业学校实施该项目,招生计划4980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是运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的莘莘学子圆大学梦,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因学致贫问题的智力扶贫新模式。按照“资助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一项新的智力扶贫模式。2010年安排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了2000名农村贫困学生,每人获得财政扶贫资金4000元资助;2011年为扩大贫困家庭受益面,将资助对象扩大到二本招生的农村贫困学生,安排扶贫资金2000万元,一次性资助5000名农村贫困学生。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2. 国家免学费

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以及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及顶岗实习困难专业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3. 顶岗实习

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 奖学金

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5. 学校减免学费等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 其他形式资助

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四)普通高中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2. 学校减免学费等

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捐资助学

完善捐资助学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四、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较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是培训的资源比较欠缺。目前开展培训的机构主要还是现有相对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培训对象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这也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是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对接企业还需加强。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的设置比较简单,实施雨露计划的学校只注重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多次培训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是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因贫困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同时培训机构的办公经费缺乏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五是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受助学生的就业、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重新推荐就业问题、帮助解决工作方面做得较少。

五、教育扶贫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一些地区的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一些扶贫手段,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既代价不菲,又很难奏效。之所以难脱贫,除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根本上还是因为“素质型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技能,它直接影响‘造血’能力,他们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虽然一系列的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使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得到了实惠,比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让贫困家庭孩子不愁上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孩子们吃上可口的午餐;推行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贫寒学子走进大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让农村学生不花钱就能学技能。但这些成绩离教育扶贫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教育扶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探索教育扶贫新思路

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能有效拉动特困地区发展,但根本还是要授之以渔,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钱不如给本事,扶贫要打“职教牌”的扶贫理念己成为很多地方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的长久之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让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

为此,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如贵州省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教育“9+3”计划,资助更多的贫困子女接受“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组建了铜仁职教集团学校,加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将职业教育办进园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

教育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实施就是要把扶贫的问题用扶智的办法来解决,就是要通过教育把更多的人从原有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以能力救助为核心要素,通过让更多的山区贫困学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脱贫问题。特困地区的学生将来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大山,他们是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国玲.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战备努力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4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④ 邬跃 赵建军: 《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版),2009年第7期

第5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在卫生工作方面:

(一)全面建立遍及全镇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农村医疗制度过程中,全镇农村有关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充分整合,镇联办领导包片、驻村及联村干部包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全民动员、干群协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医”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共筹集到参保资金256.7525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3514人,参保率9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镇群众特别在病贫农民中反应非常热烈,该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贫农民的生活艰难状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病贫农民的关爱之心,成效显著。截至11月22日已有1055位患病农民得到救助、报销额达到300万元。此外,镇卫生院还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农民健康体检。

(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有序开展。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标准,实行日常管理和突出检查相结合,利用分发宣传资料、检查现场教育等形式,督促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公共场所单位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在上半年,共组织了多次大规模食品卫生检查。为切实提高村居食品安全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在今年7月份、11月份对97个村居食品安全联络员进行了业务上的培训。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求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执导应急处置能力,我们还出台了*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镇食品重点行业和区域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政策。

(三)卫生村创建有序开展。上半年,*村*村加入了申报*市卫生村行列。

(四)除“四害”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注重防灭并举,进一步加大灭杀越冬蚊蝇的力度,根据全市统一开展春季农村灭鼠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镇各农村落实各项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了春季灭鼠活动。共投入资金九千九百元,投放灭鼠毒饵1.02吨。

(五)超额完成无偿献血工作任务,完成率达127%。今年我们安排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白象所属机关事业单位、三十强企业单位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由于前期宣传发动工作十分到位,一些企业单位员工献血热情高涨,其中金龙集团公司一天的献血人数就达160人。

二、在体育工作方面:

(一)积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坚持小型多样性原则,成功举办镇第四届象棋锦标赛暨首届“精艺”杯象棋赛、*镇“金龙杯”留守儿童象棋赛、庆“三八”国际妇女节太极拳表演、镇庆“三八”老年门球赛、镇乒乓球协会年度年会、白象学区教职工羽毛球赛。

(二)积极组队参加县市级各类比赛。组队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体育强镇(乡)乒乓球赛、*市“建桥杯”围棋赛、第二十一届“雁荡杯”象棋赛、*市“一对一”门球赛、*市第三届“万城`世茂国际杯”乒乓球赛、*市全国县区级象棋等级选拔赛、*市“王中王”邀请赛、*市“老园丁”杯门球赛、福建泉州市门球邀请赛等。

(三)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农村体育运动场地兴建之风盛行。截至目前,全镇各行政村已建有健身苑54处、篮球场49个、门球场7个、房94个、游泳池2个,建有室外体育运动场地行政村达到了67个,占71.20%。全镇体育运动场地总量和总面积继续稳居*全市首位。

三、在教育工作方面:

(一)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港小学并入二小。并于今年春季开始招生。在学生处置上实行大港学生全部并入镇二小,与二小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教师处置上大港小学原有7位公办教师随同并入镇二小。。

(二)完善学校的硬件基建建设。扩建镇二小,上半年大港小学已并入镇二小,镇二小的征地等前期工作都已到位,施工图会审已通过,供地手续等都已完备,现已顺利进场施工。茗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已完功。茗西中心小学教学楼图纸会审,招投标阶段已于上半年结束,目前已进入工程施工阶段。茗屿中心校综合楼也进入施工阶段。五小建设正在进展中。白象一小、*完小的综合楼建设正在筹备,进入前期工作中。改建了白象中学操场。

(三)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学校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和月报制度,制订镇、学校安全工作预案,组织了6次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大检查。针对镇三小学校周边非法搭建临时棚屋多、环境差,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联合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教育局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希望小学私自配备校车违规接送学生和非法搭建临时用房情况,予以通报并对其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了曝光。在学校开展禁毒、禁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人为本,及时排除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确保了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开展教育系统实现“第三次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针对目前白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思路。*镇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校长开展思想大讨论,深入剖析,反思。借十七大之风,专门召开教育系统十七大精神学习会。

(五)深入调研各学校的目前状况,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设备落后、教育市场流失、教师队伍超编缺科现象,明确明年的白象教育发展重心。在11、12月份用2个月的时间开展教育发展均衡情况调研工作。

(六)“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幼儿园入学率达97.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为95.2%。小学无流生,初中无辍学。全镇15周岁以上人口的非文盲达99.55%

四、科技工作方面

(一)科技周活动有序开展。6月份,我们开展了科普活动进校园、科普活动进园区等活动。“6。5”世界环境日还开展了以“科技环保”为主题的宣誓实践活动。

(二)申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个。即信国瓯柑种植场的无核瓯柑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杨梅高接换种技术与推广、莪术渣粉作为禽蓄饮料添加剂的应用、一种PC级智能无弧自动切换开关装置、有机名优早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三)科普村创建积极开展。前*、*等18个村加入了科普村的行列。成立了村级科普活动站,农函大教室。积极利用科普宣传廊开展科普宣传。经过村干部、驻村干部的扎实工作,这18个村成功获得了*市科普村的命名,前*、*两村还获得*市科普示范村的光荣称号。此外,前*村成功进级*为数不多的*市科普示范村。

第6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提高科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组织开展对十精神的学习培训,深刻领会十对科协工作、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用十精神武装思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科协工作队伍,切实提高科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服务县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创先争优。按照党的十确定的宏伟目标和任务要求,紧密围绕县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县科协工作实际,在服务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大局中找准工作定位,认真谋划科协事业发展全局和工作重点,把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抓好实施《纲要》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1、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围绕阶段性工作目标,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与各成员单位加强“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认真执行《科普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确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顺利推进。

2、进一步做好“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突出党委、政府和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大力宣传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科技创新、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反对愚昧迷信等科普知识。一是以第二课堂科普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科技实践活动、校园科技节约活动、科普大蓬车进校园活动等特色科普教育活动,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二是以科教兴农为抓手,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业科技基地示范、科技下乡指导、新型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三是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深入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广场科普活动、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等阵地作用。加强与有关成员单位协作,深入社区作健康科普知识讲座,举办报告会,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四是以“就业、科学、健康、文明”为目标,充分发挥“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培训载体作用,加强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五是拓展干部科技知识教育途径,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思想的提高、科学方法的养成、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意识的增强,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三、加大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强化科普惠农的示范带动机制,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覆盖面,提升计划实施的实际效益,延长科普惠农兴村的工作链。巩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获奖的基地和协会的工作成果,引导和帮助受表彰的农村科普组织和个人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实施自治区科协“五个一”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科技培训、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特别是要集中开展农村能人的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使他们得到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好的经验、引进更多的技术,带动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组织全县优秀“科普惠民农村计划”先进单位和个人参加区科协举办的科普惠农农超对接展销会。

四、创新开展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系列活动

继续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紧扣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做好“科技下基层”、“全国科普日”、“十月科普大行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大型科普活动,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推动科普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一步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五、加强基层科普服务网络建设,扩大科协工作覆盖面

积极争取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支持,进一步加强各乡镇科协组织建设,扩大科协工作覆盖面;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科协工作的影响力;以党建带动科协组织建设的路子,发展壮大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志愿者队伍等建设,逐步构建完整的基层科普服务网络体系和工作体系。坚持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管理理念,提升科协组织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对科普“站、栏、员”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增加科协的科普服务能力。

六、认真完成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

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工作研究,召开全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培训会议,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研究、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决策咨询成果报送工作制度;实施“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行动计划”,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全县建设“三大名城”目标,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战备部署积极建言献策。着眼于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积极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利益诉求和建议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7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核心,按照“突出重点对象、提高培训层次,保证培训质量”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____乡20__—20__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干部,深入开展以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素质培训以及经营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使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明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使全乡干部队伍的学历、专业、知识结构从总体上进一步优化,为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挥应有作用。

二、培训方式

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要求,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以及电化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坚持培训、示范、普及、服务相结合,通过创建农村党员干部学用科技示范点、科普致富示范园地,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服务作用。坚持培训与认证使用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培训工作与党员教育管理、干部考核相衔接,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超前性和权威性。

三、培训目标和内容

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培训全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200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受教育培训面达到80以上。重点抓好乡村干部的培训。其中,乡主要领导参加州市培训不少于10天,一般干部在乡党校培训不少于15天,农村党员、村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7天。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2-3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实用技术或经营管理技能,并使其中15左右的人员达到农民技术员职业资格>:请记住我站域名/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发展新要求的基层干部队伍和依靠诚实劳动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农村党员队伍。

一是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好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疾病防治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开展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紧密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实用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

三是广泛开展现代科技知识和移风易俗的科普教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与生活相关的气象、环境、灾害以及人体科学、医疗健康等方面知识,揭露迷信、与伪科学,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是开展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管理知识培训。根据农村发展的要求,依据____谷综合整治规划,进行农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管理知识培训,传授和普及乡村环境治理、乡村建筑等基本知识,满足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培训计划

计划20__年在乡党校举办培训班12期,其中:

1、村干部培训班3期,培训20人;

2、积极分子培训班1期,培训20人;

3、党员培训班4期,培训160人;

4、机关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40人;

5、专题培训班2期,培训30人。

机关公务员在参加乡党校培训的同时,参加市

人事局组织的培训学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本系统继续教育;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州市集中培训;机关干部参加学习教育;继续落实好各村干部党员的学历教育。五、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

第8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平行班级数量较多,教师避免了跨年级、跨学科兼课现象,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开齐开足课程。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更有条件依托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坛和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数量基本够用,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某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师生比例分别为1:13.9、1:12.8和1:12.6,符合省上规定的师生比标准,基本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十五”末的91.6%、79.4%和43.8%提高到99.4%、98.7%、80.48%,超学历教师(高中教师研究生、初中教师大学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分别为各学段教师总量的2.3%、50.3%和64.7%。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1.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超员学生导致教师的隐性短缺。农村小学按照班级数和课程开设计算,缺额教师达1361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4%,其中的52.2%是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学历低、知识老化,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从学段和学科分布看,课改后增设的综合实践课、小学英语、体音美等学科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缺员达1460人,寄宿制学校炊事、安保、医护和生活管理等工勤人员没有纳入教师编制,缺员达3175人。

2.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有待改善。班主任教师工作头绪繁多,责任重大,但班主任津贴仍然执行每月10—14元的旧标准。教师兼课兼职现象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全部超负荷运转,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义教保障经费总量较少,大多数农村学校请不起炊事员,教师用餐问题难以解决。

3.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受岗位数额限制,全市共有4376名符合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评定相应职称,有1646名已取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未被聘任。某农村学区有教师79名,近6年来没有下达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评聘指标。

4.农村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面向城镇和规模学校的骨干教师,农村教师极少有人参加。培训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呆板,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另外,近几年集中招录补充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达1745人,占招录补充教师的27%,上岗培训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5.农村学校教师配置困难。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普遍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集中,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年轻教师不愿来、不安心、留不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配置当地的老年教师和“半农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对策措施:

1.增加编制,确保教育教学需求。调整现行中小学编制标准,将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安保、炊工等纳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应按班级数和课程开设核编配备教师。

2.建立科学的流动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对因身体原因,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男工作年限满30年、女工作年限满25年的老教师,实行歇岗待退或提前退休政策。歇岗待退的,不占编制,不占岗位,享受与在职人员相同待遇,到龄后退休;提前退休的,按100%计发工资。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将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纳入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新招录教师一律安排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走教和任教,奖励长期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

第9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实现中国经济强市、塞上文化大市、大漠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建设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化带动、信息化带动、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五大战略,起着巨大的先导与支撑作用。当前,我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普遍比较低,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占不到2%,城镇劳动人口不到2.6%,农民不到1%。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且还影响到城乡公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级必须努力做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建设工作。

以科普教育为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围绕素质教育,把学校教育、校外科技活动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部门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施,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市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文化学校和科技辅导员老师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校园科技节、大手拉小手以及科技传播等科学实践活动;宣传部门要在城乡各中小学校中深入开展 “八荣八耻”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什么叫“崇尚科学”、什么叫“愚昧无知”,使青少年从小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团委、妇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科普惠农富民工程”,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在全市农村实施“科普惠农富民工程”,每年组建100名科技专家组成科普惠农富民专家服务团,选择100个村、1000个农户,对接农业科技项目100项。通过科技培训、成果转化、典型示范、信息服务等有效途径,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要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家女提素工程”,加强对农村青年、专业户、科普示范户、科普带头人的培训,着力塑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培训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城镇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依托现有的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增强职工竞争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在企业,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竞赛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充分利用社区讲坛、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阵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促进城镇居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以干部教育为切入口,积极推进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把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我市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专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教育和各类培训,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科技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