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精选(九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第1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会调控情绪并有自信、形成集体精神和能力、具备体育品德和行为。

一、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动用个体的意志和毅力,如克服身心疲惫、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为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发展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毅力,从而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意志培养方面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策略有:(1)目标实现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2)内部动力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内部动力而言,再没有比兴趣更为积极的内部因素了,在兴趣的这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和推动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会明显提高;(3)外部激励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教师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

对个体而言,情绪调控是一种能力,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它们的形成是需要特定场景与之配合的。体育课程是在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中展开的,学生不但会面对不同的人,而且会面对各种场景,如激烈的竞争场景、胜利后的兴奋与快乐场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场景、违反规则或纪律后受批评的场景,等等。这些场景的存在为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和建立自信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因此,体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的潜质。由于中职学生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容易冲动,因此控制学生情绪的教学策略有:(1)适度运动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适度,不能片面追求大量运动。运动量适度会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产生;(2)快乐体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教材进行教学化改造,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改善学生情绪的作用;(3)道德引导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体育行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产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4)自我认知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别人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活动结果或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情感弱点并有意识地克服。

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能力

体育运动多以集体的形式展现,涉及多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是现实中各种集体活动的典型代表。学生参与其中,会在遇到并处理多种集体问题和关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精神和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交流、善于合作,并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新环境和新集体,融入集体活动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集体能力的教学策略有:(1)集体生成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以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集体,并教授学习内容,学生主要以感知、接受知识技能为主;(2)角色扮演策略。在学习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每个角色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角色及其职责,这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形成;(3)集体竞争策略。在小集团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集体间的竞争性,从而激发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使集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是集团成员协作、竞争、团结、集体意识和精神的良好体现。

四、体育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和行为

各种活动需要有自身的规则和方法,这就要求大家按照统一的要求活动,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公平、诚实、友爱、善学、礼貌、安全等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护同学、帮助同学,具有基本规范的体育行为并能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并努力践行正确的体育行为。培养良好体育品德和行为的教学策略有:(1)移情引导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通过移情感受来消除不良行为。一般来讲,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个体过于考虑自己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造成的。因此,如果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自己的行为,就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2)榜样示范策略。在教学中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其正面榜样的作用。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如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并树立为榜样,就会对学生有较好的正面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素养;教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78-02

素养内涵、善品教化-七年级精细化书香文明学习研究型级组。菊泉中学七年级的级组以生为本,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方向;以精细化下的书香文明学习研究型级组管理为特色;以"珍惜现在,感受教育幸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和奠定良好的读书学习基础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宗旨。通过级组方向;分析上学期成绩而制定的级组目标;级组管理实施策略--素养、内涵 、善品、教化。下面谈谈菊泉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精细化学习研究型级组管理实施策略。

1.把握方向、把握脉搏就等于把握先机、把握成功之门

我们的吴校长曾经说过:"我们做事情一定把握好方向,方向走对了离目标、成果越来越近了;否则方向搞错了,你再努力、辛苦,还是离目标成果越来越远"。 七年级工作指导方向,坚持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为方向指导,通过教育是服务 和人本精细化管理落实好学校各项工作。以打造菊泉教育品牌为目标,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继续围绕"学习、改革、创新、绩效" 主题开展工作。

2.科学统筹,分析上学期菊泉中学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数据而制定的菊泉中学七年级组目标

2.1成绩目标。上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初一级的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期末考试四大主科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三个指标都进入全市前面,主科平均分(344.99608)排在全增城市第七名。而(实验中学七年级排第六"345.6199")。 目标主科平均分全市第六名。

2.2德育目标:良好习惯素养的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贯穿本期工作的始和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1)初一学生到校已有一期, 对学校环境和操作已经摸清,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易幻想易冲动,常做出一些违纪的事来.面对这些情况,各班除了利用班会进行教育引导外,要充分利用"心灵之窗"正确引导学生排除心中的闷郁,释放心中的疑团,同时,利用班上设立的一本师生交流簿,平息不良情绪,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各老师教学的同时教育教化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有素养、有内涵、也有品位。 (2)阶段性召开学生级会,表彰先进,教育违纪,后进学生.本期拟召开级会2次,分别为第9周,第18周,加强对学生理想前途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 (3)我们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利用三月份学雷锋专题活动和五四青年节开展有关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评出学雷锋活动标兵若干名。(4)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各班级要采用主题班会、演讲、板报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5)本学期,把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发挥整体功能,有计划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努力创设良好班风,逐步使班级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战斗力、有竞争力的班集体。

3.级组管理实施策略--素养、内涵 、善品、教化

3.1素养内涵对学生而言:学生的素质、文化修养、内在的东西等等。简单一句:就是七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素养的养成。(1)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2)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3)关于学生素养内涵的几点要求。

3.1.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注意:小组分工;合作;倾听;交流;评价反馈。(2)学生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注意:时间安排;计划制定;目标任务;重点;难点;检查;和执行落实和定时反思。(3)学生良好的思维、思考习惯。注意: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的难易;教师的设计技巧等等,(4)学生良好的自习习惯。(5)周六、日在家读书、学习的习惯等等。

3.1.2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贯穿本期工作的始和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

3.1.3关于学生素养内涵的几点要求(1)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前意识)初二要防止两极分化;初三要抓突破。 推进、推广书香家庭建设 。(2)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下,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和反馈途径。(3)教学时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4)"把优生的培养放在重要和优先位置"。关注优生各学科的平行;注重优生弱科帮扶。培优扶差,促中间。(5)关注小打小闹情况,和各项常规工作落实和反馈。那怕搞卫生、关门窗、关电器设备等等。(6)注意问题细节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想;好的方面学习等等。(7)做好小组合作学习;有竞争意识;做好人: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儿女;在社会是个好公民。(8)三比一学:比作息制度考勤;比仪容仪表;比良好行为规范安全纪律;一学:学好人;学榜样;学道德模范。

3.2善品教化对老师而言:善意、上品位的修为、学识,教育、教化、点化学生。

3.2.1级组打团体战、团队战。互帮互助学习;我们做事情、做工作要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去研究",多读书学习,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东西。怎样发现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既教书又要育人。用我们的善意、上品位的修为学识教育点化学生;使学生有知识文化同时也有素养、有内涵、也有品位、有成绩,将来也有成就。教育就是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体系下,坚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2.2抓好师德建设。师德是老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立高尚师德,树教师形象,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做出成效。要以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领广大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教师良好的教风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重要手段,提升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和文化内涵。努力构建具有实效和特色的菊泉德育框架。使我校德育工作有更具体系统指引,提高德育实效。

第3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德育素质培养现状 原因分析 中职德育教学 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60

为了给国家培养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德育素质为一体的产业工人,中职学校既要注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德育素质的培养,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伴随时代的进步与教学的深入,中职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出现了实效性偏低、德育应用理论缺乏等问题。如何提升中职学生德育素质,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尝试。

1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和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整体上呈现积极、健康的趋势,他们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对于重大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由于中职学生都正处于青少年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德育情况已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第一,忽视传统美德,道德认知与自身实践不符。部分中职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屑一顾,学生的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知道基本的道德准则,却往往在生活实践中言行不一。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败坏道德的现状,又不愿意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大多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淡薄。

第二,价值观多元化与人生观趋于功利与现实。部分学生出现消费观念超前,任意挥霍,相互攀比等现象,甚至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就可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厌学风气滋长,迟到早退,旷课严重,考试作弊增多。有些学生甚至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错误认知。

第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思进取,沉迷网络。因为缺乏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正确的引导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即使知道网络会对自身带来危害,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自拔,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过度依赖网络。

2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自控力差,自信心、意志品质等都与高中生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老师、家长的指责,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叛逆、自卑心理、厌学情绪等。

2.2 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注重人的道德培养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增强,道德价值取向上有趋利性和利己性特点,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如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现象的产生,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思想、德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带来的道德问题也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些中职学生被低级、庸俗、色情的网络信息所吸引而无法自拔。另看重文凭与学历、轻视知识和品德的社会现象,也让学生认为一个人有一技之长更胜于拥有高尚的品德。

2.3 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陈旧的教学手段,死板的师生交流方式,滞后的德育教学方法,学校一味地注重升学率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中职学生逐渐产生逆反、自卑心理,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最后误入歧途。

学校德育目标过于全面和理想化,与学生实际的道德水平严重脱节;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枯燥空洞,不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的环境密不可分。父母的品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德育,这些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3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的改进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进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现状,以下提出几项改进举措:

第一,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拓宽有效的教育途径,使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更有实际意义。如互动式教学法的创新,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跃居为课堂的主导者,充分的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大大改善。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的“软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三,家长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及时纠正孩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

第四,政府要加大管理的力度,肃清不良场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定期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举办些科普活动,定期对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等活动,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4 结论

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问题,必须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中职学生自身教育为一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教学策略,加强中职学生的网络教育,努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都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心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1).

[2]韩洁.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孙东旭.问题解决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4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佳.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有效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付媛媛.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3]刘晓华.在幼儿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才智,2014(16).

第5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寓德于教

历史是形成人类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是“永恒且具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理应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有效教育信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的要求

为适应时展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就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理念,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使基础教育改革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历史教育的生命,堪称“历史教育之魂”,最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培养道德素养的价值。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人类精神文明、启迪学生智慧的历史使命,应具备特有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即“史德”。一个有责任心、爱心、坚持正义、为人师表的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还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既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又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发展,这是历史“寓德于教”的前提与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德育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在自身的水平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教育。“以生为本”的原则还强调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要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自省、慎独,在实际学习中自觉培养道德素质。

(二)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要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知识,又要巧妙地联系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要使道德素养的培养保持生机与活力。讲述古代重民、爱民、“民贵君轻”思想需结合今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讲述历史爱国英雄、爱国精神,需结合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领土完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遵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身教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教师的表率作用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学习和仿效,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有效性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关注道德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在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意义重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要彰显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道德素养的培养

其一,教师应科学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涉及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史料非常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包括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图片资料、视频、音频等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不仅可以营造生动良好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二,教师巧妙创设道德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精讲深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笔者结合学生思想特征,尝试着设置一些道德问题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实践证明,科学巧妙的道德问题情境也会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

其三,利用反映相关历史史实的文艺作品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艺作品源自于历史真实又高于历史真实。在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中,应重视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三)课堂教学评价中要体现道德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为主。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再用传统的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评道德教育,就更有效。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有意识地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考察、引导和激发。

参考文献:

[1]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刘开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7.

[4]王建伟.中学历史中教学如何渗透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0,18.

第6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体育人”的思想。

“全体育人”要求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全程育人”是指从小W生从一年级到其六年级,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都不该放松,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从上课到下课等,教师都要对其言行留心,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全面育人”则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把德育工作做好做细,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优美的环境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声而持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榜样示范,引领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学校里,学生经常接触教师,教师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是神圣和高大的,因此教师的言行往往会成为小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本身也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引领和影响着全体学生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做好。

四、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高, 要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具体的行动指令,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在实施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学校在培养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摒弃单调的说教,形式多样,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少先队广播站,表扬学生当中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讲文明礼貌的孩子,拾金不昧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等。

五、制定要求,因龄而异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对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出相对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而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对品德的认识比较直观,低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可以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文明行为意识和集体意识。

六、学科渗透,品德为重

德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品德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品德课是每周二至三节,品德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的品德课才可以收到实效。品德课要把相关的道德知识化作点滴甘露慢慢渗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浸润下、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下、在教师悉心教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品德课任教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多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结合生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培养正确习惯的要求融入到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七、多方联动,合力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具体方法可以是建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的各届社会人士组成,还可以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和学校相关的单位,如消防大队,当地派出所等,充分发挥他们作用,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密切留意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不良因素,尽学校的教育功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学校开展活动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引发社会人士参与教育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外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基地等,帮助学生培养特长,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忽视。由于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也有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常识,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心无力,这时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多与家长沟通,指引家长如何才能教育好小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品德的养成是感知、悟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必须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满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的实施研究[J ]2012(6)

[2]张玉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

范大学,2013.

[3]关鸿宇.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管理, 1988.03

[4]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2010

[5]李高辉.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6]高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论

文.2014

[7]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于红霞.《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

[9]胡育.现代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上海教育科研》[J].2006.06

第7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自区教育局提出创品牌学校以来,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努力,现就我校如何从德育特色走向德育品牌的历程,从创新载体、强化保障、注重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疏理与总结。

一、创新载体,突出品牌促进的有效性

学校品牌的本质是具有稳定的教育教学品质与丰富的学校文化品位,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品牌建设核心所在。通过学校优质的服务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赢得丰富的资源,以丰富的资源为学校品牌促进服务。因此,我们利用丰富的资源,逐步形成了五大品牌促进的载体。

1 依托少先队组织阵地。学校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其根本目的就是团结教育全体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依托少先队组织载体,采取了以下策略:①主题活动策略;②“三助”活动策略;③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策略;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优策略。

2 建设两个“基地”。我校是区内唯一“国字号”的中国硬笔书法实验基地,也是浙江省活动课程研究基地。我们把这两个基地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着力抓好四大推进策略:①师资培训策略,②专家指导策略;③课题引领策略;④“以赛促训”策略。

3 整合三类课程。依据国家课程计划标准,致力于研究、开发、改进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建设体系。通过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品牌促进提供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

4 学生社团策划。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校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①自动化运作策略,②导师制策略。③星级社团评价策略。

5 家长资源开发。为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相应组织体系。具体运作中采用的策略有:①设置“1+5”的办学机制;②开展评选优秀学员、优秀家长活动,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③强化家长委员会议事制。

二、强化保障,提升品牌内涵的丰富性

学校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是学校服务质量,而学校文化价值观则是提高品牌稳定性的关键。要提升学校品牌内涵的重要保障是质量与文化。为使上述载体有效动作,提升品牌的内涵,学校建立起了三大保障。

1 学校文化建设保障。①提炼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早在1996年,学校提出了“生活自理、言行自律、学习自主、身心自强”的校训。旨在成为一种积极向上、自主发展的行为指向,为师生积淀成长的自信。在校园中它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对学校中每个成员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②传承学校本土文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围垦人,我们把她称之为“本土潮文化”。在这种文化已成为学校“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权利,关注人生幸福和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形成为每个孩于创造美好未来的学校共同价值理念;③激扬生命活力。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充满自信中快乐成长”成为我们的办学理念核心所在,让学生每天能够自豪地说出“我自信,我快乐”。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的乐园。

2 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有非常牢固的价值观基础和信奉这些价值观的老师,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我校的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由知识层次向智慧层次进而向创造层次迈进,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引导教师将专业发展的探寻植根于课堂教学,这样,自主提升才有活水的源头。

3 行政管理机制改革保障。就学校自身而言,发展优质教育、打造品牌学校必须确立三个主要基石:①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有效的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②建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教育力。③塑造文明高效的学校特色文化,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提升凝聚力。

三、注重反思,追求品牌成长的持续性

品牌促进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攀高,我们对品牌的追求与建设也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第8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式,为实现研究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一般称作策略研究。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素质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92-02

[DOI]CNKI:22-1010/C.20120209.1057.002

一、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背景

关于构建德育管理策略方法体系,中央教科所詹万生同志在“十五”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深化研究的两个重点,其中一部分就是深化德育管理。学校的品德素质教育要想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虽然加强科学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只有通过有效可行的德育活动管理,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一个学校的德育活动就不能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活动管理,这样品德素质教育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得以落实,才能有保障。当前,人们的角色和社会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角度,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强调低调、高效;德育内容管理突出细化、长效;德育活动管理要求精致、实效。

二、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界定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式。为实现研究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一般称作策略研究。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行为修养的形成同样如此,修养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3.道德品质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的儿童是权威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敬和顺从的愿望。第三阶段是可能性阶段,他们认识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第四阶段是公正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德育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4.道德情感理论。朱小蔓在《道德情感教育初论》认为,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识的产物,同时它是人的情感系统本身的发展升华。道德情感生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的情感的形成。道德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物。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能力维度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它显现为一种动态的彼此交叉、互为联系的网络体系。

我们还应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真正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所学校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工作实践中。

三、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德育学科的研究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德育管理的研究,特别是英、美两国,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对德育专门课程与非专门课程的讨论。而我国对德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从“六五”规划开始的。在2002年的时候,由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研究与实验”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很多地方,有不少学校对这类课题还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当中,德育管理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角色体验教育”“自主发展教育”“三育五教”立体德育等等。这些都为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四、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锻炼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风气,培养出一支科研型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是教师就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义务,一定要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2.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熟悉德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3.把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前提,公正、合理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形成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特色。

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理论价值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求,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加强德育活动管理是品德素质教育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当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课题的研究除具有科学性、统一性、指导性,还具有灵活性、地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实际发展与各校的具体情况,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形成德育的方法体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第9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担负着“介绍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务,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活动相联系,从而形成职业能力”等重要责任。尽管市场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学生对学习市场营销的必要性认识不清,一年学下来往往走马观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依托的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经济、政治、环境、语文、数学、心理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它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学方案进行随机应变,对教学过程作出可能预测。良好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起到至少四个方面的作用:学习兴趣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性格的培养、健康情感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媒体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比如我在上《营业推广》课时,先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蜡笔小新之妈妈喜欢集点数》,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我们营业推广就在身边,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另外我在讲《定价策略》的时候,我给出了肯德基、麦当劳等学生熟悉的产品的价格。学生积极讨论,细心的同学马上会发现这些定价策略有相同之处,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常见的定价策略呢?”,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当然,在激发学生兴趣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根据不同的情境,可采用“先学后教”、“小组讨论”、“作业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有时间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非智力因素中很重要的方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说明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作用。坚强的学习意志能促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求知动力,抵御学习中的挫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因此,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市场营销中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意志薄弱,遇到一些挫折时就信心不足,甚至干脆就放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进度和难度,善于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多实行激励教育,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会逐步增强学生的信心,意志力就更加坚定。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在教学过程中将市场营销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有核心的心理特征。具有良好性格的人,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能加强自己的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性格放在首位,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性格的重要方面。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之中。要做到“悄无声息”,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市场营销学科的特点,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