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挥手从兹去范文

挥手从兹去精选(九篇)

挥手从兹去

第1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杰瓦索尼:最近,您都有些什么委约作品要写?

布列兹:在写一首钢琴作品。卡耐基音乐厅想将这首作品和其他几位作曲家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来出版一张向2000年的献礼CD唱片。但是由于我正忙于将《INCISES》扩展为《SURINCISE》,我真担心如何确立要写的这部钢琴作品的风格。

杰瓦索尼:能否谈谈您的歌剧创作情况?

布列兹:首先我只想去完成一些最接近我本人创作意愿和我想要表达内心想法的歌剧作品,比如《音符》(NOTATION)。芝加哥交响乐团为这些作品已经等了好几年了。目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一部,至于其他的四部,我想我还是首先完成我想写的东西。

杰瓦索尼:很长一段时间,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修改您以前的作品,从中您作了什么改进吗?

布列兹:我发现以前写的一些作品不够完满或者说不太合适,主要是处于从乐队演出的考虑。在音乐学院的时候,很少能够了解到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我是因为从事了指挥才学到了这方面的东西的。一方面,我修改我的作品是处于上述的考虑,其他方面,则是基于一些观点和概念上的改变。如果你比较一下《SOLIL DES EAUX》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同样的作品是基于不同的表现。

杰瓦索尼:照这样说来,伴随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演出,为了扩展与加工原有的一部作品,可能会花去您很长的时间,甚至比您创作一部新作品的时间还要长。

布列兹:用扩展这个词来形容可能会确切一些。最初的创作想法就如同一粒种子,随着它的不断成长与发展,最终的成型可能超出你的想法。比如《INCISES》这部作品,就说明了这一点。

杰瓦索尼:这就等于说,在您记忆中的这些作品,就如同被种植在花园里的花,您还常常去光顾和探望它们。

布列兹:是的,我经常回头审视以前的作品。不过,事情的结果常常是北离你原来的意愿。比如,我并不想修改《LE MARTEAU SANS MAITRE》,我也没有兴趣再去重新翻看原来的总谱,或是倾听它们。除非我要指挥这些作品。因为我常常会在指挥这些作品中发现一些用其他方式可以发展这些作品的因素,然后,我就开始重新写这些作品。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演奏一些作品。

杰瓦索尼:作为一个指挥,您完全有能力并且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演出您的同一部作品。那么,一部作品的每一次演出,其结构是否与您作曲时的构思有所变化?或者说,一部作品经不断地演出后,您可能并不满意以前演出?

布列兹:有两种因素。一方面,在我指挥一部作品时,常常会感觉到指挥时与作品本身有很大一段距离,这种距离使得我在指挥上有更多的余地去诠释它们。另一方面,随着我指挥技艺的大幅度提高,我的作品录音也会越来越好。这可以从我20至25年来的录音作品的比较中看出来,越是最近的录音作品,就越要比以前的录音完整。

杰瓦索尼:作为一个电子音乐创作的先锋作曲家,您是否认为现在的电子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了您认为应该发展的方向?

布列兹:是的。从实时电子技术的角度上来讲,它确实比以前要先进很多。我也确曾考虑过将现代的电子手法与传统乐器组合进行创作。但是,当我在指挥别人的作品时发现,如果在创作中出现持续同步的问题,那么,制造音乐的行为就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在IRCAM期间(布列兹的音乐研究所)就有这样对立的两大阵营。一部分人坚信实时声音转换的手法,而另一部分人则赞同将创作音乐的过程录制下来。那个时期,我非常赞同我的录音师居瑟佩・D居格诺的观点,我们要确定制造音乐不等于障碍赛跑,要选择适合和遵循机器自身原理的手法进行创作,于是REPON这部作品就随之而诞生。

杰瓦索尼: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当代音乐就是朝着一种分离原有声音材料的方向在发展。这种发展方向与50到60年代的创作概念相比较,是否意味着倒退?

布列兹:虽然,我并不认为我们现在就应该注目于五六十年代,但我也认为有必要集合每一种可以聚集的因素来防止一种形式的衰落。音乐的语言是可以扩展的,任何时候都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形式出现。很多人都很在意在音乐史上或者图书馆里寻找曾记载过的东西,并从中寻找依据,这的确说明我们某种精神感官在衰退。不过,我却不在意历史,或者别人做过或没做过什么事。

杰瓦索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或先锋派的概念在2000年的音乐生活已经不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布列兹:其实,所谓现代或先锋派从来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些只是人们用以划定某时期某种风格的界限。对于我个人来说,先锋或现代与我并没有什么关联。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在这部作品在1913年首演时,还是现在演出,它都是经典的。同样巴托克《弦乐四重奏》、德彪西的《钢琴练习曲》以及利盖蒂的作品等,都无所谓任何词汇上的先锋或现代。

第2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作为被拳击媒体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约翰・鲁伊兹的拳击生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许多人认识鲁伊兹这个名字大都是从他与霍利菲尔德的三番战役开始,事实上,这位绰号“沉默的人”的前世界重量级拳王,其职业拳击生涯是从次重量级的大门打开,1992年,20岁的鲁伊兹转为职业拳手,刚涉足职业拳坛的他一路顺风顺水,前15场比赛全部获得了胜利,在第16场比赛中,鲁伊兹以点数输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俄罗斯人,此后鲁伊兹对次重量级这个鸡肋地带心灰意冷,便升级来到了最危险的级别:重量级。

1996年,鲁伊兹遇到了拳台杀手――大为・图阿,结果在那场噩梦般的赛事中,图阿仅花19秒便“肢解”了鲁伊兹,这场枯涩的落败也一直成为后来的媒体嘲笑他的把柄,那次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使约翰就此消沉,正如他后来采访时说道:“人生总是不可预知的,拳台上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你能否从倒下的地方重新站起。”无论这段话是一种逃避的言辞或是发自肺腑的表白,鲁伊兹执着的精神终于没有覆之东流,2000年,鲁伊兹获得了与霍利菲尔德争夺空缺的WBA重量级王位的良机,而这条金腰带正是1年前刘易斯击败老霍统一重量级拳坛后放弃的,对于当时的老霍来说,再次获得WBA王位意义重大,因为如果获胜,老霍就超越阿里三夺拳王的记录,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四夺重量级王位的拳手,对于约翰而言,获得WBA的王位不仅可以使其获得直观的高额出场费,潜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夺冠”的途径来掩饰昔日的耻辱,果然,鲁伊兹在面对大名鼎鼎的霍利菲尔德时,并没有被老霍的威名震慑住,大部分时间都通过主动进攻的态势给老霍发难,可最终的判分着实令每位观众大跌眼镜――比赛以老霍12回合有争议的点数胜出!愤怒的鲁伊兹扬长而去,重赛的裁决随即被公布,2001年,鲁伊兹向老霍再次挑战,天道酬勤,鲁伊兹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对手拉下马,以12回合点数优势终获WBA王位,并在第11回合击倒了老霍一次,由于二人之间一胜一负的关系,WBA允许伊万德与约翰进行三番战,此时风调雨顺的鲁公子立刻接单,可是戏剧性的结果再次围绕鲁伊兹诞生!从第三番战的过程来看,经验老道的“霍利”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对这场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以先发制人的战术遏止了鲁伊兹的发挥,控制了大部分比赛的节奏,这一次幸运女神眷顾了约翰,使他勉强保住了这顶珍贵的王冠,赛后,一些拳击主流媒体再次对鲁氏的糟糕表现进行抨击,这个坚强的汉子顶住了当时重重压力,可是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2003年3月1日,在“媒人”唐・金的撮合下,鲁伊兹接受了轻重量级的霸主、一代拳坛天王――罗伊・琼斯的跨级挑战,在这场“关公战秦琼”的百年大战中,比鲁伊兹轻了33磅的琼斯向人们展示了大师级的拳击技艺,使卫冕者在拳台上变成一位不折不扣的配角,一筹莫展的鲁伊兹被琼斯戏耍12回合后,惺惺落败,不仅成全了琼斯创造名垂千史的伟业,同时也使自己的拳击生涯降到了最低点。随着时间的退役及人生阅历的积累,注定多灾多难的拉美男人,在种种外界压力下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沉默作风,这或许与他的拳击风格一样地不被观众追捧。此后,当琼斯放弃WBA王冠后,鲁伊兹通过争夺空缺王位的机会,将这项阔别已久的头衔重新揽入怀中,从蒙羞之夜到重夺桂冠,鲁伊兹的曲折经历足以与历史上任何一位重量级拳王相媲美,在打败了格洛塔、KO了奥昆多之后,鲁伊兹遇到了另一位升级拳手――詹姆斯・托尼,作为与琼斯雷同的情况,托尼曾是前中量级拳手,并获得过中量级、超中量级和次重量级三个不同级别的世界拳王,在拳击界的威名无人不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托尼同样以12回合点数击败了鲁伊兹,不幸的厄运无情地降临在他的头上,这是一个多么耻辱的历史啊,作为重量级的拳王,先后被两个前中量级拳王所击败,这样的尴尬“记录”在百年拳坛绝对是空前的!比赛落幕没几天,正当鲁伊兹准备召开一次新闻会正式宣布退役的决定时,一个天大的喜讯如期而至――托尼赛后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这个引起整个拳坛爆炸性的消息被证实后不久,WBA组织随即罢免了托尼的王位并宣布比赛以“无结果”收场,鲁伊兹仍然是WBA的拳王。如此戏剧性的颠倒更加加深了鲁伊兹的传奇色彩,也许是压抑后的释放,亦或是为自己的蒙羞去辩护,不再沉默的鲁伊兹终于向世人展示了“男人的另一面”:嘴上功夫,他将仇敌托尼服用禁药一事大肆渲染,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托尼落井下石,从托尼的龌龊行为延伸到怀疑托尼的人品(这样的讥讽词语,也被后来的拉曼羞辱托尼时有所借鉴),那一次鲁伊兹毫无保留地完全释放了。

由于东欧拳手的大量崛起,当时重量级王位在美国人的掌间已摇摇欲坠,老谋深算的唐・金早就嗅到这种走向的气息,“东方巨兽”尼古拉・瓦罗夫的出现更加加剧了对美国重量级的冲击,2005年,瓦罗夫坐阵主场在德国裁判的鼎立协助下,以有争议地点数“击败”了38岁的拉里・唐纳德,成为WBA的头号挑战者并获得挑战鲁伊兹的权利,由于瓦罗夫身高2米13、体重340磅的奇特外形固然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而当时的鲁伊兹早已成为媒体和很多拳迷茶余饭后的谈资,于是唐・金开出了120万美金的出场费给约翰,前提是鲁伊兹必须到德国去卫冕,这样的条件对于在拳台内混迹多年的鲁伊兹来说,最终的结局意味着什么,他应该非常清楚,但面对唐・金开出的诱人价码,鲁伊兹无法拒绝,因为120万美金已经是他最高的出场费了。

大多数美国拳手之所以不去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拳击圣地”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主场的记分裁判是操纵比赛结果的权威统治者,记得曾经有位叫做斯文・奥特克的拳手直到退役时还是不败金身,只是这样的不败金身建立在裁判舍命为其保驾护航的功劳上,卡尔扎格曾多次向其邀战,奥特克却宁愿退役也不敢与之对垒,足以显出其过人的“勇气”,当年独孤求败的罗伊・琼斯曾经发话:“只要米切尔泽维斯基走出德国来美国比赛,我就愿意与之在谈判桌上商谈统一战。”可米切尔泽维斯基直到被蒂奥佐打退役也没有迈出欧洲半步。历史的教训想必已经预示着鲁伊兹再次崩溃的命运。2005年12月18日,1米88的鲁伊兹与2米13的瓦罗夫苦战12回合,可以说鲁伊兹当晚已超水平发挥,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做得有声有色、强于对手,但最终打出的比分居然是:114:114、114:116、113:116,三位裁判中有两位判定瓦罗夫获胜、一位判平,瓦罗夫在主场嘘声中“偷来”了这条腰带,顿时鲁伊兹与教练斯通对打分极为不满,教练斯通曾是越战老兵,性格异常暴躁,在得知不公的裁决后,他高呼被骗,并作出了将金腰带抢回来的疯狂举动,在赛后的新闻会上,斯通一怒之下,作出了“退休”的决定。鲁伊兹面对从小指导自己走上拳王路的恩师作出这样的决定后,伤心欲绝,立即提出重赛的请求,在WBA的协调下,鲁伊兹被安排与另一位东欧拳手――查加耶夫交手以争夺向瓦罗夫的挑战权。

11月18日,34岁的鲁伊兹再次登上了德国人的拳台,12回合的鏖战中,鲁伊兹的表现依旧是那样地中规中矩,在面对比自己矮小的查加耶夫,鲁伊兹没有让对手占到任何便宜,然而最终的判分也是如此的熟悉:115:114、112:116、111:117――“沉默的人”再次以微弱的点数落败,而且离拳王宝座的梦想越来越渺茫,理智的约翰在听到比赛结果时淡然地表示:“这是一场艰苦而又接近的比赛,祝贺查加耶夫获得了与瓦罗夫交手的机会,我认为他会打败瓦罗夫!”从简短的话语中,可以暗示着鲁伊兹依然对瓦罗夫“偷走”自己的头衔一事耿耿于怀,无奈只能先寄托别人来替自己报一箭之仇了。

第3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梦想的舞台PGA,地狱的Q学校

通过打高尔夫球来实现梦想,将打高尔夫球作为自己人生的职业,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有多少呢?仅仅在韩国,就有不少人梦想成为明天的泰格・伍兹或朴世莉,他们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也许有人认为,打高尔夫球不仅能赚钱,还能赢得掌声,在这个世界上,哪还有比这更好的职业呢?但是对当事人来说,这是一种条件艰苦的职业。

全世界职业高尔夫球选手的梦想,就是能参加由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PGA)举办的巡回大赛。此项赛事只有前一年奖金排名进入前125名的职业选手才有资格参加,如果未能进入这一排名,便只有通过Q学校资格赛复活或者下降到乙等级别里,或到不同的国家参加“跑单帮”式的业余巡回比赛。

作为新手,必须获得Q学校的“已证明合格”(Qualifying)的资格认证。但是,职业选手都将这Q学校形容为地狱。首先,通过一两次的预选赛,Q学校将在全世界数千名职业选手与巡回大赛的落榜生中挑选约200名选手,然后进行最终选拔赛。在整个选拔过程中,选手们要进行6个回合108个洞的残酷角逐,最后胜出的35人才能取得PGA舞台的入场券。

活跃在PGA巡回赛里的崔京周就是在1999年通过O学校的角逐,于2000年成功地登上了PGA的舞台,但是因为奖金只有30万美元,排名被推到了134位,之后他在Q学校历经磨难,终于又一次脱颖而出。据说,以后只要一想起Q学校,崔京周就会出一身冷汗。为了能一直站在PGA的舞台上。崔京周总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每一次巡回赛中。如果对手不被淘汰,自己就会落人乙等级别的巡回赛。此时,每一杆都要经过浴血奋战,这已经不是输与赢的争夺了,而是生与死的竞争。职业选手们再也不想回到Q学校,再也不想听到Q学校的名字,但是要想出现在梦想的PGA舞台上,就要通过Q学校的磨炼。

比洞赛培养了泰格・伍兹

韩国诗人徐廷柱(1915-2000)在《我的自画像》中说过:“造就我的80%是风,是大自然。”

如果说在东方有《孙子兵法》,那么在西方就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在《战争论》中说过:“天才是在战场上造就的。”造就高尔夫球皇帝泰格-伍兹的,也可以说80%是比洞赛。

少年的泰格・伍兹,在以比洞赛为竞技项目的全美青少年业余高尔夫球大会上,连续3年夺冠:在最高级别的业余大赛“全美业余高尔夫球大赛”上,从1994年到1996年,也是连续3年夺冠。在业余高尔夫球比洞赛历史上创造了36战36胜惊人纪录的泰格・伍兹在转成职业选手以后,仅在埃森哲比洞赛里就取得了20胜3负的成绩,他进入职业赛后的总成绩为36战30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比洞赛杀手。

职业高尔夫球比赛,一般分为比杆赛(Stroke Play,高尔夫球运动专业术语)与比洞赛,我们经常看到的比杆赛通常会进行4天,最终将4天里的总杆数之和进行比较来决出胜负。可以说比赛胜负的关键在于选手能拿到几个小鸟球或几个低于标准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纪录竞技。但是在比洞赛里,一定要战胜对手才行。比赛中,赢就是上,输就是下,打平就是一半,每一个洞都是没有退路的、一对一的生死角逐。比洞赛也可以在18个洞打完之前决出胜负,从而提前结束比赛,在推杆时可以给予对方让步的机会。

泰格・伍兹取得比洞赛的胜利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他的父亲厄尔・伍兹把他培养成了一名斗士。厄尔・伍兹是混血儿,是一个有着越南战场参战经验的绿色贝雷帽战士。他平时与种族歧视作斗争,在战场上则与敌人浴血奋战。对于厄尔・伍兹来说,世界就是一个红海、是一个战场,为了胜利、为了生存就必须去斗争。他一直用在战场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来教育最心爱的儿子――泰格・伍兹。

泰格・伍兹在战斗中取胜的方法

天下第一的泰格・伍兹在比洞赛上,也会受到对手耍花枪的困扰,而他自己也有一套“欺骗”对手的技巧。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他自己在《我是怎样打高尔夫球的》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许多高尔夫球选手向我耍花枪,企图扰乱我。比如,在推杆成功后,用冷酷的眼光瞪着我;在标准杆为3杆的洞里,开球后告诉球童用的是几号杆。而其实用的不是这号杆等。我很喜欢这种耍花枪的斗智技巧,因为这也是打高尔夫球的一种乐趣。我也有些耍花枪的方法,在这里介绍其中的5种与大家共享,你也不妨一试。

(1)在用木杆打出很好的球以后,故意作出像是打出了失误球那样的表情。

(2)经过对方的球,稍做停顿,仔细地看看,就像那是你的球那样,犹豫一下,再向着你自己的球走去。

(3)在推杆的时候,给对方短距离的推杆几个让步后,在接近洞的位置反而让对手推杆。

(4)让对手在离洞近的地方推杆,推几次后,在约两码远的地方推杆,反而给对手让步。

(5)在风大的时候,远离你的对手后,要近距离切球时,用完全不想用的球杆,在旁边作几次挥杆练习,这时如果对手看到你用的球杆并跟着一起用的话,那么他一定是用错了球杆。

我们再来看看泰格・伍兹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法则:

第一是永不言弃。就好像有句话说的,高尔夫球的胜负要在脱掉手套后才知道。在没有正式决出胜负之前,比赛就没有结束。泰格・伍兹10岁时,有一次在奥兰吉保尔大赛上,开始时他一直保持领先,但在某一个洞的短距离挥杆失误后,就变得自暴自弃,结果被父亲厄尔・伍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强调,放弃比赛在高尔夫球运动中是被鄙视的、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一旦出现失误。即使落后于对手,只要比赛还没有结束,也绝对不能放弃。

第二是掌握一切。在球场上,就要有一种我就是胜利者的气概,稳住步调与节奏,这是关键。这就像一个拳击手控制拳击台那样,高尔夫球手就是要控制住球场,才能取得胜利。泰格・伍兹的父亲厄尔・伍兹,教导他练习如何掌控球场的技巧。只有控制住整个球场,压倒你的对手,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是不断改进。泰格・伍兹随时随地都会检查挥杆以及球杆把手等。在洞与洞的前进中,或在休息中也不例外,时刻注意提醒自己的姿势有没有散乱,球杆柄部有没有松动,以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部分等,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第4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有一个名叫莫兹的女妖住在漏水的巢穴里。她百般嫉妒伏丽西。有一天,她把自己的姐妹们和属于蛇类、蝙蝠类的亲戚们召集起来,编成队伍进行操练,同时把他们武装起来,让训练有素的魔鬼当这些兵士的坐骑。于是,在莫兹的带领下,队伍出发了。

莫兹头戴军帽,帽檐掩盖了她脸上的皱纹和凶恶丑陋的表情。一枚勋章在她干瘪的胸前发着红光;两枚金质的肩章在她那骷髅一般的肩上闪闪发亮。她带着队伍直奔伏丽西的宫殿而去。

仙女看见攻城的队伍逼近了,连忙穿上铠甲,戴上金盔,金盔下漏出她柔美光亮的卷发。首先由鸟儿们飞过去迎战魔马,鸟儿啄瞎了魔马们的眼睛。鹿儿们用角刺穿了敌人的肚子。藤萝就像套马索一样飞过去缠住正在奔驰的女妖们的脖子。这时,受了伤的莫兹狠命夹住龙骑,用一只手按住流血的腰部,用另一只手扔出一股地狱的火焰,于是,一声巨响,宫殿爆炸了,伏丽西也消失在浓烟里。

女妖们发出胜利的怪叫,在冒烟的废墟上狂乱跳跃。莫兹急忙跑到宫殿四角的泉边,改变了冰泉的流向,在热泉里放上毒药,把被杀死的魔鬼的尸体扔进定泉。然后,她抓起一把青苔堵着自己的耳朵,用砖头把话泉封上。

过了一会儿,她用一个散布死亡的军号下达了集合的命令,展开暗绿的军旗,带队伍撤退了。

伏丽西当时只是昏倒在废墟里,并没有死。她渐渐苏醒过来,从砖块里挣扎着走了出来。她脱掉已被弄破的铠甲,只身离开了森林。她吃力地走着,走着,最后来到了海边。她筋疲力尽,倒在沙滩上,紧靠着海浪。她的双脚就浸泡在浪花里,不一会儿,鱼儿们都簇聚到她身边来了。螃蟹围着她,蚌儿们张开美丽的贝壳,海藻裹着她的脚踝,海鸟飞来停在她的双肩和膝头上。她对海上的朋友们叙述了自己的灾祸。一条海鳗安慰她说:“别难过,伏丽西!我们要为你建造一艘舰艇,比你过去的宫殿更加美丽。”

大家都同意了它的意见。于是,海鸟展开翅膀充当船帆,蚌壳们紧紧挤在一起构成玫瑰色的船体,鳗鱼成了船上的缆绳,海藻交织在一起组成她的吊床,一些带鳞的鱼儿成了灯塔。伏丽西上船了,舰艇立即起锚开向深海。

伏丽西忽然瞥见天边出现了一只暗绿色的帆船,小船推着浪花,飞也似的向她冲过来。船头是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龙,莫兹立在船桅前面。在龙船后面,是一支女妖的舰队。莫兹用干瘪的嘴唇吹着哨子,舰队立即排成了战阵。海风吹到莫兹甲壳般的胸脯上,鼓起了她的海军服,浪花打到她发灰的头发上。

她跑到船头,朝伏丽西扔铁锚,铁锚还没有打到伏丽西身上,大海就张开了口把莫兹“海军上将”和她的水兵们吞掉了。

可是,女妖又浮上了水面。她奋力跳到龙身上,坐在铅质的鞍辔上,挽着用几条毒蛇做的缰绳,口里不住地叫道:“低一点,龙,再低一点!”指挥龙骑直奔伏丽西的舰艇而来。

魔龙服从她的命令低下了头,这才瞧见仙女在歌声缭绕的船上掌着舵。

“冲下去,龙,冲到这只敌船上,试试你的力气!”莫兹大吼道,“把这只小船给我击沉!冲呀!朝她直冲过去!”

可是,魔龙看见伏丽西以后,被她的美貌感动了。它竖起后腿,愤怒地反抗女妖;它掉转龙头,想把女妖扔进海里。莫兹紧紧抓住骨质的马刺,尽管手都撕破了,仍旧紧贴着魔龙起伏不平的背脊,魔龙却奋力用尾巴去缠她,想把她勒死。女妖在魔龙碰得嘎嘎作响的鳞甲间爬行,后来竟爬到龙的脖子上,两手攀上龙的鼻缘,死死抓住龙鼻不放。接着她又顺势滑到魔龙激怒的脸上,在空间摆了几下,就把脚伸进了怒吼着的龙嘴里。魔龙“咔喳咔喳”嚼了几下,把女妖的脚趾咬得粉碎。可是,女妖却趁势堵住了它的鼻子和喉咙,使它几乎窒息过去。它喘息着想呼吸一点空气,可是办不到。于是,它的翅膀僵硬了,只听一声轰雷般的巨响,魔龙倒在船上,压死了骑它的女妖,甲板上流了一滩鲜红的血,伏丽西冲过去想把莫兹救起来,可是这家伙却像一条鳗鱼一样滑进了海里,在血红的海浪里消失了。

魔龙倒下去时砸坏了舰艇,舰艇里到处都漏起水来。眼看船就要下沉了,伏丽西只得跳进海里,游着离开了。

傍晚,她游到一个陌生的海岸边,她正要上岸,突然看见莫兹也浮出了水面,还用海藻包扎着伤口呢。原来女妖没有死。女妖已回到沉船上,了结了魔龙的性命,这会儿正挥舞着龙骨做的剑。可是,伏丽西身边没有武器,眼看就要死在女妖的手里。突然,一线月光滑到伏丽西手上,轻声对她说:“我就是你的宝剑。”

伏丽西连忙把宝剑浸到冰凉的泉水里,等着她的敌人。莫兹舞着剑跳过来,于是,龙骨剑和月光宝剑激战起来。龙骨剑发出巨响,月光宝剑发出清脆的铮铮的响声。伏丽西急速地旋转着宝剑,一下子刺中了女妖的心脏,女妖怪叫一声,摇晃着,可她却把龙骨剑刺进了仙女的喉咙,仙女着倒在地上。

莫兹感到月光宝剑彻骨的寒气透进了她的血管里,她用尽力气想温热自己有毒的血液。她在马刺上摩擦着龙骨剑,突然,剑锋冒出点点火星,火星燃着了她那蓬乱的长发,一瞬间,她变成了一个怪叫着的火把,身上散发着如同燃焦的野味那样刺鼻的臭气。不一会儿,在烧焦女妖的地方出现了一滩油脂,这就是女妖莫兹留下的全部东西了。

风儿徐徐地吹着,夜是那样的宁静。

一只小鸟飞到伏丽西的伤口上,用嘴止住了她的血;一只蜘蛛在她的伤口上织了一个网作为包扎布。

第5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意义给赋(sense-gjving)即是关注“特定的群体如何去影响其他人对于事件的理解”,它聚焦于“领导者试图影响他人对组织现实的意义生成(sense-making)和意义建构(meanjng―construction),使之对组织现实的再定义朝影响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Gioia&Chitfipeddi,1991)。Sally Maidis(2005)提出,“意义给赋”作为一种领导能力在影响组织成员意义生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珍珠港事件为例,分析当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是如何带领美国海军走出困境的。

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海军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以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为主的海上机动部队,成功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母港――珍珠港基地。此后的几天中,航空母舰被命令滞留在海上,仅仅是为躲避日军可能的再次空袭;大型舰船只有在急需补充油料和给养时才准予回港,并且只允许单艘返港,目的是在遭到日军新的袭击时少受损失。但在外海豪无目标的巡航中,美军的这些大型舰只将冒着随时遭到日军潜艇攻击的危险。

经过清点的损失报告交到了刚受命上任的尼米兹将军手中,令他不忍卒读:7艘大型舰艇沉没,6艘遭到重创,飞机损失450架,伤亡3800人,机库和其他建筑物起了大火……然而,最要命的是弥漫在官兵和民众心中无法驱散的悲观甚至绝望情绪:许多人甚至持有失败主义的观点,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斥着对希望感到无限渺茫的神情。

反应与应对

尼米兹通过多次会议和对周围气氛的观察,发现珍珠港部队的士气低落,每况愈下。守备部队和舰艇部队怀着满腔怒火准备进行反击的劲头,却由于迟迟不见行动和不断传来的坏消息,尤其是增援威克岛的失败而松懈下来,现实情况十分棘手。目睹珍珠港的一切,年过半百的尼米兹上将深感自己此次肩负的使命是如何艰巨,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退路。目标设定:恢复士气和战斗力

尼米兹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甚至他自己也有过困惑与担忧。例如,当得知海军人员的伤亡数以千计,尼米兹感到十分悲愤,他对老朋友、航行局募兵处处长惠廷海军上校(绰号“激进分子”)说:“‘激进分子’,我们失败得太惨了,不知道我们能否恢复创伤?”再比如,他回到家中,收拾行装准备奔赴珍珠港上任时,他对妻子说:“亲爱的,我不得不告诉你,这是万万不可以告诉这里任何人的,那里的舰队已经沉入海底了。”但同时,他深知,作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准备发表任职声明时,他写道:“这是一项重大的使命,我将全力以赴。”后来,尼米兹在致电罗斯福总统时,更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写道:“大多数人已经悲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日本太过强大,美国已变成上帝的弃儿。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他们找到藏匿在乌云中的霞光。”

报仇雪耻是军人的天职,但作为一支军队的总司令,他认定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太平洋舰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安抚军官

在1941年12月17日就职的当天下午,尼米兹就把金梅尔、派伊和德雷梅尔的参谋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当这些参谋人员汇集在一起时,屋里的气氛十分沉闷,令人感到压抑。珍珠港失利的阴影至今投映在他们中间。派伊的参谋人员也因援救威克岛失败而感到脸上无光,他们人人都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因为他们猜想,这位新来的司令长官一定会把他们分配到边远而又艰苦的地方去,这个会议,也许就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会议,也难怪参谋人员人人自危,假若要追究金梅尔将军在珍珠港被袭事件中的责任,那么他的部下能落得一身轻吗?

然而,出乎大家的意料,尼米兹面对满脸愁容、心绪沉重的各位将领的参谋人员说了一番如春风拂面的话语。他对大家说:“首先,我要对各位说明,我对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充分信任。我不认为你们对珍珠港事件要负什么责任。作为航行局前任局长,我知道选调到太平洋舰队工作的人都是有才能的,我希望同你们一起坚守岗位。你们要继续发挥各自的业务特长,尽忠职守。”他还缓和地对大家说,如果有人想要调离,他愿意个别听取意见,和他们共同商量,尽自己所能使每个人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尼米兹严肃地说:“对某些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必须坚决留任,这不容商量。”将军这个简明扼要的讲话,无疑解除了珍珠港军官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在与高层的会务中,尼米兹既没有急于处理那些失职者,也没有过多责备那些悲观失望和持有失败主义观点的军官,而是告诫大家“眼睛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要树立团结精神,齐心协力作战”。

鼓励官兵的演讲

1941年12月24日,经过精心准备,尼米兹对士气低落的官兵们发表了“圣诞讲话”,此演讲的内容分析如表1所示:尼米兹没有历数这次舰队遭受的损失,而是直面官兵悲观情绪,指出敌方在时间与目标选择以及遗漏所造成的致命错误,从而强调太平洋舰队的存在,因为存在而拥有的希望。

从其演讲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尼米兹所用的意义给赋在于一种不同于官兵中弥漫的悲观观点的全新参照系的建构,如表2所示。在这里尼米兹从大家所关注的“日本突袭的成功”转而强调“日本突袭的致命失误”,从以评价“失去的”转而评价“留下的”,并使得失判断从前期的“损失惨痛”到“虽有损失但还有希望”。这就改变了官兵的认知感受性从悲观情绪漫延到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重振士气

为了重建太平洋舰队并战胜日本海军,尼米兹选拔重用英勇善战的军官(如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等),重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三军力量,承接调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参与华盛顿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亲自筹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方案。

尼米兹于1942年1月指挥由2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联合编队,对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实施了一次闪电式突击行动,取得战果。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得分,极大地鼓舞了美军官兵的战斗士气。

接着,尼米兹又开始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经过精心筹划,4月18日,16架B一

25轰炸机满载炸弹从“大黄蜂”号航母甲板上腾空而起,在短短几小时内,飞抵东京和名古屋等城市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此行动从心理上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振奋了美国的民心士气。在日本,亿万臣民目瞪口呆,天皇裕仁深感震惊,山本五十六再三请罪。在美国,朝野上下大受鼓舞,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尼米兹领导太平洋舰队取得了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同时配合其他地区的战事,日本天皇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领导在危机时刻的意义给赋系统

领导扭转危机的举措应该是一种系统思维的过程。借鉴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更好地来说明尼米兹如何使人们从突袭的阴影中一步步走出来,而这正是一种意义给赋的过程,即领导的所作所为强烈地影响着官兵以及民众对于事件情境的理解和认知。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导向”基础上的,围绕“和谐主题”的“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即“和则”)与“优化设计的控制机制”(即“谐则”)则的耦合。和谐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思维的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一方面,我们看到尼米兹首先对组织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在复杂的问题与任务集中生成主题,即识别首要任务是恢复“士气与战斗力”;进而,他通过“领导过程”,即“和则”体系,来框定主题“日本的致命错误,我们的希望”,同时,安抚官兵“向前看,齐心作战”;他用自己的强烈使命感所表现的实际行动来形成向下属的行为示范,同时,尼米兹还与大家浴血奋战共同迎接各种考验。他通过诸领导过程,根据当时官兵的现实情况采用权宜之策来赢得各指挥官的信任,化解下属的悲观情绪等,做了一系列积极的动员和激励工作,这恰是和谐管理理论的“和则”部分所体现的能动致变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他又积极部署战斗,调配各方资源,去争取一次次战役的胜利,这正是和谐管理理论中优化设计的“谐则”部分。而正是这两部分的耦合,从而产生良好地意义给赋效果,使人们信心倍增,同时感受到战事的希望和曙光。

另一方面,领导扭转危机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给赋的过程。在危机时刻,领导的工作不应被理解为一个常规事务处理工作,即它不是简单地开展对下属安抚、劝说或一般性地重建工作,而应该从意义给赋的高度来去看待这一扭转危机的过程。

从意义给赋的视角来看,在这一时刻,领导需要根据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去探寻并发现情境特殊的“意义”,它完全不同于人们对危机情境的悲观、消沉以至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困惑和失意。领导只有对情境生成特殊的意义,再通过系统的操作把其传递给下属,来逐步影响与干预人们对于危机的消极理解和认知,从而使下属产生信心并看到希望。在扭转危机时,只有通过给赋情境新的意义着手,才能更好地促进事态的积极转化和发展。

在扭转危机时,领导的意义给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首先,要通过组织当前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集,敏锐地判断并识别以生成当期的主题。

其次,通过身体力行的领导过程(“和则”)来传达领导的信心与决心,并相机行事来针对下属的反应做出适时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①领导主题框定:即领导通过语言来阐释和注解现实目标和期望;②行为示范,自我示范或讲故事;③互动反馈,即在与下属的互动中的积极关注和个性化关怀。

再次,领导通过一系列优化设计组织过程(“谐则”)来应对危机事件,反映在人员的安排与部署、工作流程的设计、奖惩管理制度等的制定等方面。

第6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老虎复出后的三场比赛,美国名人赛得了第四,也算是个拿得出手的成绩,可是在随后的惊恐山谷被淘汰出局,在球员锦标赛上竟然选择退赛,连续两轮比赛一分钱都没挣到对伍兹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新年开门三把火”的复出行动算是彻底的失败了。

老虎到底还行不行,还有没有可能回到巅峰状态继续追逐金熊的大满贯记录?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只老虎在高尔夫的路途上前景并不美妙。虽然高尔夫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比较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竞技水平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米克尔森在球员锦标赛后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就不避讳自己马上就要40了,和更年轻的球员相比在力量和击球速度上要处于下风。而老虎今年也有35岁了,竞技水平也已经过了巅峰期。老虎的身体开始不断的出现伤病,他的击球方式本来就是那种特别仰仗身体素质的比较有冲劲的打法,一旦没有良好身体素质的支撑,状态下滑的速度比取巧型打法的选手下滑更快。

另外一点是伍兹近两年来在球场上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柏忌、双柏忌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作为一项挑战自己的运动,高尔夫球手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摔杆、爆粗口等行为只能说明球手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失去控制。而老虎在年龄增大、身体不断出现伤病、脾气越来越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开球上球道率越来越低,只能依靠高超的救球技术把球打回果岭。这种打球风格不迅速转变的话,将很难冲击冠军,尤其是大满贯冠军。

中国老话说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的要素是“无后顾之忧”, 伍兹在家庭经营上的失败也越发地影响他在球场上的成绩。在他复出的三场比赛中,也都出现了不喜欢他的球迷对他做出“调戏”和“挑衅”的举动,奥古斯塔的严密防守使他受到影响的几率降到最低,但随后的两场比赛,反对者的手势和声音已经近距离的出现在他的眼中、耳中。假如只是老婆要离婚还只是局限在家庭矛盾的话,挥杆教练汉克・哈尼的主动辞职才是对老虎最严重的打击,这说明伍兹的高尔夫团队内部也出了问题。

第7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赛前,诸多媒体和拳击界名流也对此做出了种种猜测。尽管身高1.80米的琼斯在轻重量级几年来一直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已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而鲁伊兹虽然已经夺得了WBA的重量级冠军,却一直未被众多圈内人士看好,与霍利菲尔德的三番大战也是风波不断,争议颇多。但毕竟鲁伊兹是一名真正的重量级选手,他的体重达到了226磅(102.6公斤),这比琼斯已经增长了不少的体重193磅(87.62公斤)大出了整整33磅(15公斤),也使得这场比赛成为自1941年7月8日卡龙挑战乔・路易斯以来体重相差最为悬殊的比赛,而那场比赛乔・路易斯最终在13回合击倒对手获胜。因此,外界对这场大战的预测可谓众说纷纭,众多的拳坛人士包括霍姆斯、霍利菲尔德等都认为体重相差悬殊,琼斯很难取胜。媒体预测则琼斯占优,有46%的人以为琼期会挑战成功,有27%的人认为鲁伊兹会获胜。而琼斯与鲁伊兹两位拳王也信誓誓旦旦要击败对手,琼斯更是放言将在6回合内将鲁伊兹击倒。

比赛吸引了众多拳击界的知名人士和爱好者,维塔利・克利钦科、大卫图阿、赫恩斯以及NBA巨星奥尼尔、巴克利都早早来到了赛场,著名的重量级拳王刘易斯则为电视台担当解说,有中、日、德、英、西班牙以及美国本土的60多家电视台直播本场比赛。

当吉米・莱隆那富有煽动性的声音响彻托马斯・马克中心时,罗伊・琼期和鲁伊兹先后跳上拳台,场人20000名观众发出了阵阵呐喊,他们都期待着一场高水平的巅峰对决。

随着比赛铃声响起,第一回合开始了,以韧劲著称的鲁伊兹一反以往慢热的常态,主动靠近对手,用一打一窜的战术,向罗伊・琼斯发起了连续快攻,而以往总是行动敏捷的琼斯则疲于应付,被连续击中,只能被动地进行一些反击,虽然,他也重拳击中鲁伊兹的面部,但轻重量级拳王的重拳对鲁伊兹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鲁伊兹在这一回合中以少有的速度和节奏占据了明显的上风。第2回合,鲁伊兹仍然保持这一节奏,让以往灵猫突兔一般的琼斯一筹莫展,罗伊・琼斯虽然后手上勾拳击中对手下巴,但作用并不明显,第3回合开始后的鲁伊兹一开始就将琼斯逼至台角,琼斯乱中一记直拳击中鲁伊兹,随后展开快速灵活的反击,鲁伊兹似乎黔驴技穷,没有坚持一开始的战术,节奏开始缓慢下来,对琼斯的节奏很不适应,琼斯开始逐渐变得主动起来。第四回合,鲁伊兹抖擞精神,一上来连续命中4记重拳,但在随后的比赛中,琼斯击中鲁伊兹的脸部,导致鲁伊兹鼻部出血,这一回合成为本场比赛的转折点,琼斯开始占据主动,仅在这一回合琼斯就直接击中鲁伊兹至少14拳,第5回合以后,鲁伊兹尽管也勉力奋战,但再难象1、2回合那样占得先机与主动,只能被动应付琼斯的快速连击拳,而琼斯此时似乎才真正进入状态,打得生龙活虎,游刃自如,满场游斗,琼斯的风格逐渐显露出来。鲁伊兹几次试图将琼斯逼至台角,进行贴身战斗,但受到裁判警告,只能作罢。占据了主动的琼斯,对鲁伊兹的重拳也心有忌惮,只是想控制比赛,所以比赛也变得乏味起来,以致引起了场内观众的阵阵嘘声。此后的战斗似乎成了垃圾时间,琼斯占据主动,也不再想击倒鲁伊兹,而鲁伊兹则不再有开场时的生龙活虎,只能被动地与琼斯对决。12回合结束,琼斯已经意识到自己创造了历史,不停地向天空挥舞着双拳,鲁伊兹则神情委顿,他也意识到自己被赶下了WBA的拳王宝座。果然,裁判最终宣布琼斯以116:112、117:111、118:110点数击败鲁伊兹,琼斯成为自1897年菲茨西蒙斯以来将中量级、超中量级、轻重量级、重量级四个级别冠军集于一身的第一人,他成为了重量级拳坛的又一位王者。

第8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关键词】生态伦理观;犹太裔;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90-01

美国生态文学自上世纪产生,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中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动物权利论、生态中心论等,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一方面从最初的动物解放运动到生命中心论,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辛格、雷根和泰勒等。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从大地伦理学到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利奥波德、罗尔斯顿以及奈斯等。总体来说,美国文学的生态伦理观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像辛格的动物解放论与黎根的动物权利论都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最根本的要点都是呼吁去除人类自以为是的中心地位,回归生态的地位。[1]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解决人们对于生态的精神问题,也就是生态伦理观,文学作品在这个阶段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犹太裔作家作品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中,辛西娅・奥兹克因其受到较为深厚的犹太文化的影响,颇具代表性,对其生态伦理观进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美国的其他犹太裔作家的生态伦理观。

一、奥兹克及其代表性的生态伦理作品

奥兹克是美国犹太文学中著名的小说家和批判家,同时也是诗人、政论家。因其是犹太背景,所以在很多作品中她都在为犹太人发声,其作品也能体现出深厚的犹太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坛,奥兹克的地位非常高,其文学成就也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在生态文学层面,奥兹克的代表作品《流血》的生态意识非常浓厚,最能反映其生态伦理观。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犹太人布莱利普,作为一个叛教者的精神回归的历程。《流血》的主题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被用来祭祀的动物;二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奥兹克从生态批判的角度出发,将两个主题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分析,从而体现出奥兹克的生态意识。

二、基于祭祀动物的视角论其生态伦理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习惯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习惯,对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不利。现代人们也认识到解决生态问题更重要的是理念而非物质和强制性的手段,生态伦理观在此基础上产生。改善人们的意识,需要文学功能的发挥。在《流血》中可以发现犹太文化固有的悖论,也能反映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总的来说,犹太文化带给了奥兹克强烈的写作欲望,但是犹太文学矛盾的生态伦理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奥兹克的生态意识。在小说里的赎罪日当天,需要动物祭祀,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羊的命运。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动物祭祀很不人道,给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说的主人公对这种现象表示质疑,表达的正是作者的思考。[2]奥兹克虽然在信仰层面属于犹太教,但是在生态伦理观方面,却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在作者心中,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享有生命的权利,不应该被无情的剥夺生命。这充分表达了作者虽受的影响,但并没有受信仰的束缚,能够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审视犹太文化,表现了其非常进步的生态伦理观。

三、基于幸存者的视角论生态伦理观

犹太民族的宗教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却饱受苦难,以致于犹太人民对自己的信仰产生质疑,,导致精神生态的失衡,但是奥兹克对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毫不顾忌,竭力为自己的民族发声,呼吁人们应当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在小说中对精神生态的表现主要是文化同化和精神的救赎,直接描述大屠杀后人们的意识。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于自己的犹太身份所表达的态度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态度使得其经常质疑自己的信仰,精神生态逐渐失衡,这种现象具有非常普遍的代表性。

四、结语

文学作品对于人类活动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融入生态的元素,对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犹太文学从本质上说实现了精神和艺术的有效融合,影响着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促使着犹太裔作家能够基于生态平衡的视角去传承犹太民族的文化,表现出进步的生态伦理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犹太教生态伦理思想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8-11.

[2]邹梦云,刘延超.对信仰的追问――从《流血》解读辛西娅・奥兹克的生态意识[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26-29.

作者简介:

第9篇:挥手从兹去范文

杰克・尼克劳斯档案

全名:杰克・威廉姆・尼克劳斯(Jack- William Nicklaus)

外号:金熊(Golden Bear)

出生日期:1940年1月21日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居住地:美国佛罗里达州北棕榈海滩、俄亥俄州Muirfield村

家庭:妻子芭芭拉,5个子女,11个孙子女

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

特殊爱好:钓鱼、打猎、网球和滑雪

转为职业球员:1961年

开始参加PGA巡回赛:1962年

开始参加PGA常青赛:1990年

世纪传奇

杰克・尼克劳斯1940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富有的药剂师家庭,富裕的家庭条件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球。杰克・尼克劳斯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示出高尔夫才能:12岁开始,5次蝉联俄亥俄州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冠军,并于1959年和1961年两次获得全美业余锦标赛冠军。1960年尼克劳斯作为业余选手曾以两杆差距获得美国公开赛第二名。在业余球坛大丰收后的尼克劳斯开始在职业球坛崭露头角。1960年美国公开赛最后一轮,尼克劳斯与球王阿诺・帕玛和本・霍根同组争冠军荣耀。直到后9洞尼克劳斯出现两次三推,才失去三人之中的领先优势。虽然最后的冠军是帕玛,但霍根当时就预言“如果尼克劳斯再年长两岁,他将以十杆的差距获得冠军。”

一切如本・霍根所言,尼克劳斯技术精湛,他的击球比任何人都远,而且十分精准。在果岭上,他的推杆能力过人,想要的都能打进洞内,在赛场上,尼克劳斯参加的每场比赛都势在必夺,因为他的专注力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加上肥胖的身材和一头金发,媒体送给他一个别号“金熊”。

1962年,初出茅庐的尼克劳斯在美国公开赛中击败阿诺・帕玛,一举成名。阿诺・帕玛知道这位年青人很可能是自己未来的对手,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帕玛是当年的奖金王,最佳球员,被视为夺冠大热门。他一路领先,气势逼人,拥有大批的主场球迷作后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尼克劳斯顶着巨大压力在最后关头追平帕玛,比赛进入延长赛。尼克劳斯在前17洞一直领先(从前的比赛规定延长赛打到18洞),并将沉着冷静保持到最后,帕玛以3杆之差落败。年轻的尼克劳斯打败了仕途正盛的帕玛,让无数人为之震撼。他终止了高坛上的帕玛时代,开始了生命力顽强的尼克劳斯时代。

从1962年到1986年,尼克劳斯战绩卓越,共夺得了七十三场PGA美巡赛的胜利,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十八场四大满贯赛冠军。他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完成职业四大满贯赛的球员。他是最年轻的名人赛冠军,也是最年长的名人赛冠军。进入常青组,他威风不减当年,从1990-1995年之间,共获得10次冠军,包括2次美国常青公开赛。1996年,尼克劳斯第40次参加美国公开赛,这次参与本身就是一项至今无法超越的记录。尼克劳斯在比赛中取得并列第27名,287杆的总成绩正是霍根曾经赢得美国公开赛的成绩。当尼克劳斯走下第18洞果岭时,所有的欢呼为他响起。正是这一系列骄人的成就,尼克劳斯被公认为二十世纪高球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员。

圆石滩之梦

尼克劳斯对圆石滩球场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不是那种很草率决定的人,但自从我在圆石滩首次练球的那一刻起,便深深爱上了这座球场。我在圆石滩打了约300场球,在世界其他球场打了约600场,相对而言,圆石滩让我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我发挥的也最为出色。”谈到圆石滩球场,尼克劳斯总是侃侃而谈:“圆石滩球场的地理位置最佳,有些球洞设计上也费尽脑汁,激励着我去挑战一切,圆石滩球场正是善于思考和构思者的乐园,它能让我发挥最大的技巧和激情去参赛。”

就是在圆石滩球场,1972年美国公开赛上演了经典之战。那一年,尼克劳斯拿下了美国名人赛,想趁热打铁把美国公开赛也揽入囊中。在比赛中,尼克劳斯打到第二轮仍然领先,到了第三轮,是个大风天气,但尼克劳斯打出了72杆的好成绩。关键时刻,尼克劳斯却被一个梦所困扰,尼克劳斯说:“在梦中,我每次都很轻松地以三杆领先,但是到第17洞,我始终无法打出标准杆,然后走向了18洞,在那里我每次发球都发到旁边的海里,我用各种杆打了一遍,最后还是打出了界。”到了比赛那天,他果然在17洞以三杆领先,但不同于梦境的是,他在最后一洞打出了一个绝顶好球,顶着风把球直接打到距洞口仅有几英寸的地方,成功夺冠。

对尼克劳斯来说,梦只是对胜利的极度渴望,也就是这种高度的精神压力变成了旺盛的战斗力。

精神力量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没人可以测量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人为一种精神而奋斗,他就可能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就,尼克劳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球员,从步入高坛以来,尼克劳斯就一直以一种近乎顽固的精神奋斗着,每场比赛他都追求完美,或许是在这种性格的驱动下,尼克劳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别人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候,他依然平静如常。

在伍兹小的时候,尼克劳斯就是他的偶像。伍兹六、七岁时,他的父亲给他讲了尼克劳斯的故事,从此,尼克劳斯成为他心中的楷模。伍兹到处收集尼克劳斯的资料,把报纸剪下来,贴在床头,把他当作奋斗目标。当伍兹成功后,他发现他还差一样东西,那就是尼克劳斯的精神,尼克劳斯从1962年到1986年,七十三场PGA美巡赛的胜利,十八场四大满贯赛冠军。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他能一直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伍兹曾经高度评价尼克劳斯的精神动力: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是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的,如果我们知道了就能轻松获胜。或许就是这个秘诀正是尼克劳斯长久以来始终保持颠峰状态的根本所在。

就运动状态而言,用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伍兹就象泰拳,凶猛刚硬;而尼克劳斯更像中国太极拳,绵绵延延,无休无止。在年龄最佳时期,伍兹会比尼克劳斯打得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到中年后他会比尼克劳斯更好吗?答案无法确定,但很多人倾向否定,人们普遍认为,伍兹过早的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这种垄断感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此外一些外界因素也在干扰伍兹的事业,例如家庭因素,尼克劳斯的结婚后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事业,但伍兹自从美人在旁之后,明显影响到了事业。这也是尼克劳斯胜过伍兹的地方:一种精神专注力永远也不会受到影响。

但尼克劳斯却对后生小辈充满鼓励,他说,“泰格正在经历一个任何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人必须要跨越这样的鸿沟。对像泰格这样的人来说,他随时都会再爆发。”老前辈的话不仅是对伍兹的鼓励,更是把一种责任传到了伍兹的手中,更象是一种王位的新老交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