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卫星通信安全精选(九篇)

卫星通信安全

第1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关键词】 海事卫星船舶 安全应急 通信 关键技术

基于海事卫星四代星建立船员在船上与岸上的通信信息通道,针对多样化和人性化安全应急需求,开发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的通信信息专用关键技术平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船员在船上的应急安全机制和手段,提供应急突发事件时报警求助的途径,通过通信服务最大限度保障船员权益及危险情况下的人身安全,充分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同时,提供适用于船员的个人通信接入方式和运营收费手段,使船员通过个人用户简单、便捷、灵活的使用船载卫星通信设备,满足船舶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需求。

一、海事卫星乘客通信的技术实现

1.1 系统总体架构

交通运输专用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关键技术平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船员安全应急通信信息应用门户软件、船端服务器、岸端服务器。

船员安全应急通信信息应用门户软件主要为船员用户提供船员信息服务,实现与相关系统的对接,主要包括公网公众平台对接、政府的遇险报警体系对接、政府船员服务对接和船员区分服务。为用户提供海上应急报警、信息服务的接口。船端服务器主要实现与船员用户在船端的接入、信息交互、信息安全、流量统计和系统运维功能。是船员用户接入平台服务的主要接口和核心模块。岸端服务器主要提供信息安全、船员信息交互、分帐户通道和远程维护的功能。通过与船端服务系统的交互实现信息平台的各项服务,是信息服务平台的后台支撑。业务架构通过对业务能力的分析,提取关键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为应用架构设计提供输入。

1.2交通运输专用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关键技术平台

交通运输专用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关键技术平台的业务视图包括,船员管理系统、船员保障服务、运营管理、综合管理四部分。

1.2.1海上应急报警安全服务

该项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海上突发事故应急安全服务,当船舶在航行中发生重大危急事故需要立即援救时,船员能够将必要的遇险信息快速发送至搜救部门,辅助遇险船舶的定位。近年来海盗袭击事件层出不穷,通过船员安全应急通信信息平台报警,由于这个平台安装在个人移动设备终端上,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及时性,可以增加报警及获救的几率。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扩展多渠道通信服务、丰富应急服务手段、微博微信等方式加以实现。(2)海上人员应急安全服务,应急安全服务为船员建立船上客户端到岸上服务端的个人通信通道,实现医疗救助、故障处理等紧急状况下的船员自主应急信息通信,同时也为船员提供与岸上的家人、朋友即时沟通的有偿通信渠道,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等也是规避船员职业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关配套的有偿服务认证体系。主要包括人员应急医疗、应急资源保障。(3)海上日常管理安全服务,交通运输专用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关键技术平台提供海上日常管理安全服务,该服务便于海事机构、航运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对船员履职活动的监督管理。(4)船员信息服务,船员信息服务平台为航行船员提供个人动态信息、船舶最低安全配员管理、海员证件管理、海员出入境证件核发、船员市场分析、招聘及培训信息、资料下载、沟通交流等信息保障服务。其中船员管理包括现场跟踪监控、日常业务管理等;船员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共信息、市场化信息服务、船员社区服务以及电子查询、网上申报等实质性的服务项目。(5)综合管理。这一模块包含移动应用管理。由于海事卫星通信通道费用昂贵,船员使用船员应急安全通信信息平台的通信通道,会被限制使用平台认证的移动应用程序,未经认证的移动应用程序不能在该通道下传输数据。(6)信息安全保障服务。由于船上通信信息通道的稀缺性,需要重视船员安全应急通信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包括可信互联网连接、网络入侵检测、访问控制、流量控制等,保障通信信息通道的稳定、畅通。(7)海事卫星通道服务。交通运输专用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关键技术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所有服务都需要建立在海事卫星通道服务的基础上,该服务作为整个平台的通道基础设施,主要完成从船员用户到船端服务器,再到岸端的卫星通道服务。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发掘第四代海事卫星系统在保障海上安全应急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针对海上安全应急的多样化和人性化发展趋势,研究实验安全应急及遇险搜救的专用关键技术平台,充分发挥用于保证海上船舶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关键词】 卫星通信 体制融合 网络建设

一、前言

在没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大海上,卫星几乎是可以提供高带宽数据传输的唯一手段。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高、机动性大、信号配置灵活、多种业务综合等特点,可以为海上执法舰船提供远距离、持续不间断、宽带综合业务保障的通信能力。

以遂行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维权执法行动为目标,为我国海上执法舰船遂行任务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本文基于海上执法舰船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现状及国产化需求,结合卫星通信距离远、通信能力强的特点,并借助近年得到飞速发展与实用化的国产自主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技术,通过顶层规划设计,有效整合运用卫星先进成熟技术,改进提升现有卫星通信装备,建设广域覆盖、高速宽带、业务多样、安全保密的海上卫星通信系统,全面提高海上执法舰船维权执法整体效能。

二、海上卫星通信现状分析

海上执法舰船目前所使用的卫星通信设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国产的卫星通信设备,另一类是进口的卫星通信设备。国产卫星通信设备主要为国营XX单位生产的FDMA卫星通信设备和中电XX所的TDMA卫星通信设备;进口的卫星通信设备主要有美国SATPATH、加拿大Advantech以及美国iDirect等公司生产的产品。其中,国产卫星通信系统和进口卫星通信系统都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此外,进口卫星通信设备还存在控制接口不开放,系统集成开发应用受约束等问题。

2.1网络管理与控制复杂,智能化程度低

目前正在使用的海上卫星通信体制有SCPC、DVBRCS、

TDMA/MF-TDMA等,体制繁杂,网络管理与控制难度大,智能化程度低,不能自动适应和调节。

2.2进口产品与国产化需求不匹配

目前在用的设备大部分是进口产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

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海上执法任务需求不断深入,核心网络设备国产化需求十分迫切。

2.3终端界面操作复杂,不易于升级维护,使用不方便

在用终端设备界面设计不够科学,操作使用难度较大,升级维护周期较长,维修经费开支大。

2.4不能完全实现互联互通,通信资源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

由于体制不同,卫星通信网络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语音、视频、文字等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SCPC体制,每条链路独占固定带宽,上下行传输不平衡,网络利用率低。

2.5安全保密手段缺乏

现有卫星通信除简单在终端进行加密外,尚未采用其它加密手段,只能进行简单的语音、视频和文字传输,安全保密隐患较大。

三、国内外卫星通信体制的发展历程

国外卫星通信系统发展初步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期的系统大多采用FDMA体制,带宽和频点预先分配,后期逐渐采用按需分配的方式(DAMA)。90年代起,卫星通信系统出现了TDMA技术体制,并逐步发展至近年出现的TDM/ MF-TDMA体制和MF-TDMA体制,最新的技术潮流是面向应用业务灵活选择不同体制的卫星通信系统,即多体制融合的卫星通信系统。

3.1 卫星通信体制发展历程

1、1980-1990年代,通信体制以SCPC为主,主要标准为IDR、IBS为主,业务类型以群路话音为主。

2、1990-1999年代 ,通信体制以SCPC/TDMA、TDMA、TDM/TDMA为主,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业务类型:点到点,网状网,星状网;窄带,低速,传输特点为稀路由数据,不能构成混合拓扑网,不能实现跳频,各家自行标准;数据通信协议:Z.25,SDLC,串口透明传输等;卫星频段:90年代初期以C频段为主,中期以后Ku波段使用增多。

3、2000-2005年代,通信体制以TDM/MF-TDMA为主,由各家标准开始向国际标准化靠拢,业务特点:随地面光纤的铺设,internet业务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开始由窄带向宽带发展;传输协议向TCP/IP协议靠拢;接入internet业务,稀路由数据向宽带多媒体转变,用户数据接口:以太网10base-T;卫星频段:Ku&C ;2000年,DVB标准诞生,2002年全球第一个宽带双向DVB-RCS标准诞生。

4、2006-2010年代,通信体制以TDM/MF-TDMA为主,全球第一个双向DVB-RCS标准,业务类型开始广泛推行大多数知名厂商遵行DVB-RCS开发产品,宽带多媒体业务,以星状网为主,网状网为辅。

5、2010-2016年代,通信体制以TDM/MF-TDMA/SCPC/ TDMA为主,标准以DVB-RCS+M为主,业务类型:随国际军事需求,采用智能多模自适应方式,支持星状网+网状网+SCPC的混合拓扑,多级管理体系,多星主频段,传输能力大幅度提升,多业务信号处理能力和效率大幅度提高。

6、未来发展趋势:星上交换(Ka频段)与地面智能多模自适应系统相并存;标准以MPLS与DVB-RCS+M并存为主;综合特点:业务量更大,信息速率更高,传输交换量巨大。

3.2 国内卫星通信体制及产品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从事卫星通信系统研制的单位主要有中电五十四研究所、南京七一四厂、北京大学及国营第七五厂。

3.2.1 中电五十四研究所

中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是国内卫星通信研究的领导者,其成功研制了网状MF-TDMA系统,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3.2.2 南京七一四厂

南京714厂依托和理工大学合作,拥有FDMA卫星系统体制,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3.2.3 北京大学

我国第一代卫星通信系统专线网系统即由北京大学负责研制。目前北京大学作为技术副总体单位,负责卫星数据广播分发系统的系统技术体制设计与实现。其技术体制采用前向自适应TDM广播,返向MF-TDMA接入。

3.2.4 国营第七五厂

国营第七五厂开展了TDMA/FDMA体制船载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研制工作,并于2015年完成了厂级鉴定工作。该系统支持DVB-S2标准,支持MF-TDMA及FDMA接入方式,全IP接入简化设备配置。具备远程升级和操作功能,通过卫星链路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主站只需增加终端数量即可实现系统扩容,简单方便。

3.3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总体发展趋势

体系:网状MF-TDMA、FDMA/ DAMA系统继续应用的同时,多体制融合系统成为发展重点;

接入与业务承载:与地面IP协议的融合和一体化设计成为必然;

管理与控制:网络实时控制与管理功能分离,管理面向服务,控制嵌入终端;

传输:高效编码与调制、自适应编码调制广泛应用;

终端:多波形、多模式重构、低成本、小型化。

四、 多体制融合的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研究

4.1建设目标

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目的是建设一个广域覆盖、高速宽带、业务多样、安全保密的卫星通信系统,系统采用纯IP设计,支持VoIP话音、视频、图象、HTTP、FTP、邮件等IP业务,能够覆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安全保密、使用便捷、常态化运行的通信指挥专用网络,能够跨网互联互通,为海上执法舰船岸海和编队通信指挥提供远程机动通信保障。

系统建设遵循的指导思想包括:

? 以提升卫星通信效能的核心目标

? 充分利用现有,兼顾未来发展

? 遵循网络化建设思路、岸海一体化设计

? 提升网络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 突出安全保密需求,具备和相关涉海部门进行互连互通的能力

4.2总体架构

结合海上执法舰船使用需求进行建设,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由XX主站、XX主站和其卫星通信移动小站组成,主站均与业务信息中心通过光纤链路实现网络互联,两个主站之间通过地面公共光纤网络及卫星信道互联,实现主站与业务信息中心双链路互联,提高系统网络可靠性。舰船上的移动站建设可根据业务需求及安装条件配置单个或双个用户站设备,用户站经鉴权后入网,通过任一主站接入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岸基指挥中心通过主站与用户站进行业务通信。

4.3海上卫星通信体制设计

海上卫星通信网络融合了SCPC/DAMA、TDM/MFTDMA两种技术体制,通过系统的统一设计,在统一的平台基础上,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实时配置成星状网、点对点或者混合网的通信系统实现多体制应用模式。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如图1所示。

4.4功能架构

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IP互通在卫星子网和非卫星子网(有线网络)之间是透明互操作的。通过指定SAP接口来实现与卫星有关的功能和与卫星无关的功能的分离,与卫星有关层包括卫星数据链路层SDLL和卫星物理层SPHY。

4.5网络架构

系统网络架构采用了具备IP路由和空口MAC路由的网络传输方案。寻址方法包括物理层寻址和网络层的IP地址寻址。卫星通信网络物理层寻址设计如下:每个用户站具有一个物理MAC地址,存贮在非易失存贮器中,与唯一的一台用户站相对应。对于一个用户站,任何指定传到一个特定的用户站的数据(用户业务)采用用户站 MAC地址,任何指定传到所有用户站的数据(用户业务)采用广播MAC地址。

网络层寻址采用应用协议自已的寻址方案,也就是IP地址寻址。主站及各用户站分别在下级构建独立的子网,各用户站维护子网网络,主站端通过网管管理各用户站网络。其典型网络架构如图所示。系统各设备IP地址可按照IP地址规则灵活配置,如若需要,可采用DHCP自动分配。

4.6主要功能

4.6.1 IP业务

提供VoIP话音、视频、图象、HTTP、FTP、邮件等IP业务。

4.6.2网络管理

根据使用需求动态调整带宽、优先级配置等资源;实现网络设备、业务流量、卫星链路态的动态监控。

4.6.3 舰船态势监测功能

各级信息中心与信息分中心具有实时显示所管辖舰船位置及航迹功能,能够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获取船艇位置及航迹信息,形成船艇实时态势信息地图。

信息中心可融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态势信息,形成综合态势图。

4.6.4 航迹监测功能

信息中心可以连续或非连续的监测重点船艇的位置信息,形成重点船艇的航迹信息图。

4.6.5 网络安全保密功能

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在通信中对网络各层面进行安全防护和加密处理,操作用户进行分级权限管理,对业务网和网管网进行逻辑隔离,采用保密模块对物理信道进行加解密,支持IP加密设备,多种手段确保通信安全。

4.7主要指标

4.7.1 前向体制指标

传输体制:TDM方式;

信息速率:2Mbps~10Mbps;

调制方式:QPSK、8PSK;

信道编码:LDPC+BCH;

滚降因子:0.35。

4.7.2 返向体制指标

信道接入:MF-TDMA方式;

信息速率:小于等于4Mbps;

调制方式:QPSK;

编码方式:Turbo;

4.8工作频段

系统支持如下工作频段:

Ku频段全国波束――上行:14.0~14.5GHz;

下行:12.25~12.75GHz;

C频段全国波束――上行:5.8~6.425GHz;

下行:3.625~4.2GHz;

C频段(扩展)波束――上行:6.425~6.725GHz;

下行:3.4~3.7GHz;

同时,预留Ka频段、S频段接口。

4.9效能评估

根据上述方案建立的卫星岸海接入网,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海上执法舰船在进行卫星通信时存在的“IP业务弱”、“网络能力弱”、“沟通率低”、“自动化程度差”等问题,建成后的卫星岸海接入网将构建一个全国共用、岸海一体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平台,可为海上执法舰船、舰船编队等平台提供多点保障、随遇接入的卫星通信服务,为全国海上业务指挥中心、各区域指挥中心与船台提供IP综合业务通信保障,有效提升海上执法舰船的卫星通信效能。

4.9.1保持先进性与易用性,显著改善用户体验

系统采用纯IP设计,通过主站可接入互联网,可适配各种现有货架式产品(电脑、IP电话、网络视频、手机APP等),技术成熟可靠;同时系统可通过网管系统对各卫星终端进行远程升级和操作维护;显著改善用户体验。

4.9.2系统技术体制自主开发,技术可控

系统前向链路采用TDM接入方式,返向链路采用MFTDMA接入方式,实现了动态分配带宽与QOS保证,提升卫星通信网络运行效率。同时,系统支持DVB-S2标准,可与符合该标准的卫星设备进行互通。

4.9.3突出可扩展,在充分利旧基础上支持未来发展

系统采用分层的、灵活的体系结构,在信道资源层面可利用当前的功放(BUC)、低噪放(LNB)和天线资源,主机机箱采用ATCA架构,系统可通过软件升级、规模扩充等方式灵活实现系统功能提升和服务容量的扩展,有效支撑系统未来的发展。

4.9.4卫星终端支持“智能化”、“简单化”操作

用户通过配置少量参数可实现卫星通信功能,通过IE浏览器可快速对卫星终端通信状态进行监视;用户使用简单、快捷。

4.9.5提升可靠性,有效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系统采用两主站设计、各分系统实现冗余备份,提升卫星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4.9.6简化组织应用,提高网络自动化管理水平

主站网管负责配置和管理各类主站和终端小站,具备图形化操作界面;提供网络配置、性能监控、事件告警、日志记录、用户管理、安全备份和地图服务等;具有远程操作的功能,提升网络的管控水平和运行效率。

4.9.7强化安全保密,支持灵活互通的保密策略

系统在网络各层次采取了隔离、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在传输通道上,对无线信道采用自动线路保护等保密措施,对信源采取自动加密措施,确保各种业务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通过配置与海上其他相关部门卫星通信设备信道,必要时可以进行互连互通。

五、结论

卫星通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卫星业务的不断拓

展,卫星通信体制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新一代多模自适应卫星通信接入的发展为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中提到的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研究通过融合SCPC和TDMA等几种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体制繁杂、设备互不兼容、互联互通能力差、安全保密能力差等不足,合理设计网络架构和体系结构,充分满足海上执法区域广、移动小站分布散、业务各类繁多等业务需求。

卫星通信是海上执法舰船通信的主要手段,建设统一高效的卫星调度指挥通信网络是大势所趋,未来我们要立足业务实际,理清业务需求,拓展工作思路,以全新的体制和理念规划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昆鹏. 《卫星通信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硅谷》2009年第08期

[2]王小康. 《基于IP协议的卫星通信系统性能评估》,北京: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15期

第3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从2000年到2012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总共1.7兆美金的经济损失和29亿人曾经受灾以及110万人死亡。在频发的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在灾害处理和恢复过程中确立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卫星应急救援的需求,iDirect公司亚太区系统工程师总监Ashutosh Negi给出了iDirect的解决方案,其由一套完整的基于卫星的救灾解决方案和可快速架设、灵活扩容的固定的、移动的卫星终端组成。他指出,利用iDirect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建立低成本、可靠的IP宽带传输线路。而该类型网络已经在美国红十字会在墨西哥湾的救援工作以及联合国难民署海啸救援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

我国在卫星应急通信领域也早有布局。全国公用应急宽带VSAT网于“十一五”开始建设,全部工程预计今年完成,总计2个主控站,29个固定站、百多个Ku车载移动站和便携站组成。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王谦博士在卫星大会的报告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包括部、省、现场三级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广域专网及卫星通信网实现互联,可以对应急通信网、公网等进行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目前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所用便携、手持设备以BGAN、海事卫星移动电话等为主,以IPStar等其他卫星通信系统电话为辅。

针对中国未来的卫星应急通信发展,王谦博士指出,国家应急通信“十二五”规划旨在建设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的高效应急通信系统,并计划利用超大容量Ka频段实现应用宽带化,同时建立终端小型化的S频段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我国仍需探索建立卫星资源应急协调机制,实现应急时国内卫星资源的统一调配。为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政府部门建设各级应急管理体系时,应将卫星终端、小型便携端站等设备做为必要的通信保障装备予以配备。

卫星应用战略发展思路

我国的卫星应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副院长王海涛指出,近5年年增长率达到20%。但受地面网发展快及内容传播政策限制(129号令)等因素影响,整体规模与商业化的国际市场有较大差距。

王海涛通过对洛马公司及Astrium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思路的思考。他指出,只有将天基信息与地面网相结合,突出特色优势,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拓展如智慧城市、行业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车联网等“广义”卫星应用市场,并参考国外优秀宇航企业的发展经验,将处于产业链中端的天地信息融合服务和行业系统集成业务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并进行重点发展,才能拉动末端的终端和芯片生产,突出我国卫星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顶层构建应用模式,确立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卫星通信与互联网接入

地面骨干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作为与地面网相辅相成的卫星通信网,也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提供互联网背景下的多样化服务。

Gilat公司作为卫星互联网业务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本届卫星大会上,公司总经理向军也就卫星通信与互联网接入的融合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向军指出,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具有如下特征: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的感受必须和固网宽带和手机一样简便;多种业务的接入对QoS有不同的期待;面向消费群体的高带宽、低成本的终端;需要制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套餐;ISP和虚拟运营商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传统的卫星网络在向互联网接入模式的演变过程中,需要解决如下等问题:由成型宽波束向多点波束转变;由1-2Gbps的速率提升至50Gbps;由传统的视频分发业务转为互联网接入业务。向军以澳大利亚的NBNCO项目和欧洲的SBBS项目为例,展示了Gilat公司所提供的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其简洁的网络方案包含一个初始投资低,结构紧凑,安装简洁、快速且具有较强可扩展性的主站,和自适应能力强且低成本的终端。

气象卫星的新发展

卫星观测是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的气象卫星和其它卫星共同组成了天基观测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11颗气象卫星,有7颗在轨运行。本届卫星大会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预测与网络司副司长周林对我国气象卫星的新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

周司长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功能较完善的地面应用体系,包括5个地面站(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瑞典基里纳)组成的部级卫星资料接收站网和1个资料处理与服务中心、运行控制中心。该系统可以综合利用风云系列、美国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系列、欧洲METEOSAT系列等卫星资料实现快速准确的气象观测。

在我国气象卫星系统中,卫星天气应用平台(SWAP)和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SMART)是十分关键的。前者主要用于云图显示与浏览、数据叠加及天气分析(热带气旋,暴雨与强对流)等功能;后者主要是针对风云三号等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天气与气候、灾害与环境、农业与生态等领域关注对象的监测、分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遥感应用业务软件系统。

中国公安卫星通信发展

中国公安卫星通信网是由公安部负责建设和管理的,是全方位开展公安业务和实现公安通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6日上午,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通信保障总站副站长仝京来对中国公安卫星通信网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随着公安业务的迅速发展,卫星通信的引入有效拓展了公安业务能力,为保证国内安全保卫、刑侦、治安、110报警指挥调度、户籍管理、边防口岸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其主要特点在于:卫星通信网覆盖面广,可解决边远地区的公安通信保障;卫星通信机动灵活、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实现整体指挥调度快、大范围协同作战快、出警快的工作局面;容易实现网状拓扑结构和动态分配信道,有效解决跨省跨地区整体调度、协同作战、统一行动的公安业务要求。仝京来通过视频向参会者展示了公安卫星通信系统及公安部各级领导对该系统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

产业巡礼

ViaSat卫星与新兴卫星市场发展

美国卫讯全球有限公司不仅是一家著名的卫星运营商,也是一家宽带服务提供商。5日上午,美国卫讯公司的副总裁Simon Kuo对享誉卫星通信产业的ViaSat卫星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2011年10月,美国卫讯公司发射了一颗具有世界最大容量的卫星ViaSat-1号卫星。其拥有140Gbps的超大容量,支持100万以上卫星用户,具有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多媒体上网性能,可以为住宅用户提供下行12Mbps和上行3Mbps的速率。

ViaSat-1号卫星的超大容量为其拓展了卫星的新兴市场,例如卫星民用航空市场,卫星新闻采集及灾难恢复等。在民用航空方面,ViaSat-1号卫星利用Ka频段通信,可以提供有史以来最快的空中上网连接,为每位旅客提供12 Mbps的速率,而其成本却反而会更加低廉。在卫星新闻采集方面,其提供真正的现场实时高清视频,达到高达下行50 Mbps及上行20 Mbps的速率。在灾难恢复方面,该系统可快速安装的便携上网,且简单易用,终端也十分便携,该系统被美国红十字会选中做为灾难应对提供卫星连接,并已经在多项应急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广阔的覆盖区域的ViaSat-2号卫星,已计划于2016年发射。它的带宽经济性将是ViaSat-1号卫星的2倍,而覆盖范围将是ViaSat-1号卫星的7倍。目前卫讯公司与波音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即将覆盖所有北美和欧洲之间主要的航空和海事线路。

先进的VSAT系统

VSAT,又称微型地球站或小型地球站,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在美国兴起,是30多年来卫星通信技术的转折性发展。而Advanced VSAT 解决方案则是Comtech EFData公司整合自身开发和拥有的所有先进的Modem技术开发而成的DVB-S2出境/SCPC回传的星状网,且支持动态SCPC的VSAT系统。CEFD公司技术总监杜伟利用会议主题报告时间,向与会者就该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

该方案采用了所有最新的Modem技术,获得了最顶尖的服务质量及最好的吞吐量,其站点监控网管和带宽调度网管大大拓宽了其使用场合。其采用星状组网方式,出境为共享 DVB-S2 载波,入境为动态 SCPC (dSCPC)。Advanced VSAT方案具有超高的传输性能,真正实现2层连接使用,无以伦比的带宽效率,双向ACM,以及超低的延迟和抖动等独特性能,使其可以胜任采矿,远洋航运 ,政府及军事等诸多关键领域的应用,并能够非常便捷地无缝地与已有IT网络融合,从而完成更为广泛的应用。

卫星视讯

苏州科达科技公司成立与1995年,是国内领先的专业视讯与安防厂商,主要提供视频会议,视频综合应用及视频监控等解决方案。其拥有大量客户,涉及政府、运营商、企业/商业众多行业。其中,政府、军队、金融、能源、交通等高端行业客户占70%以上。

利用卫星通信系统提供视讯服务,可以有效提高业务的覆盖范围和灵活度。就该主题,苏州科达科技公司视频解决方案部市场总监殷建仁在大会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及科达公司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如何节约宝贵的卫星带宽资源,如何使各种端设备融入大平台,如何实现便捷的自主沟通,如何实现对事故险情的应急指挥,如何实现深度应用的拓展,这些都是构建成功的卫星视讯系统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考虑上述问题,科达提出了卫星云视讯解决方案,包含互通“云”平台,扩展“云”应用,深度“云”方案等三部分。殷建仁分别就每一部分进行了功能性及网络架构的介绍。并以中石油卫星视讯系统及某卫生部远程会议/医疗等系统为例,证明了卫星云视讯的有效性。系统支持多种卫星制式,足以满足会议、会商、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玻利维亚Ka频段国家卫星VSAT系统

2009年,航天五院国际业务部正式启动了玻利维亚卫星项目,并于2012年由西安中恒星承制。5日下午,来自西安中恒星通信公司系统总体部的经理陈牧就该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

玻利维亚国家卫星通信VSAT系统是玻利维亚电信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旨在玻利维亚国内建立卫星通信平台,应用于IP综合业务传输,主要为政府、军队、安全部门、警察、金融、教育等国家单位提供卫星通信服务。为适用于玻利维亚的当地条件,该系统采用Ka频段通信,并同时需要应对玻利维亚复杂的雨区条件和高原地区的气候。

该系统包括一个主站和100个远端站点,通过玻星Ka频段转发器实现点到点、点到多点的空间传输。Hub是整个VSAT网络的管理中心和业务拓扑中心,实现VSAT网络的综合运营和地面网络接入。在演讲中,陈牧强调,玻利维亚Ka频段国家卫星通信VSAT系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整星出口的地面应用系统重要部分,也是航天集团在国外的第一个地面整体集成的项目。

全球移动宽频

Inmarsat是全球最早的GEO卫星移动系统之一,至今已有30年的可靠信誉,其致力于满足全球需求的发展目标,使其一直占据着全球移动卫星领跑者的地位。近年来,Inmarsat开始了对下一代卫星网络Global Xpress的计划和部署。6日上午,来自Inmarsat & Global Xpress,GX Products and Services部门主管孔令宾对Global Xpress项目进行了介绍。该系统是基于Inmarsat 第五代卫星的唯一全球性商业型KA-频服务系统,能够为航运,能源,政府,航空,企业和媒体提供服务,计划于2014年完成区域性覆盖,2015年完成全球性覆盖。该项目是移动卫星通讯的新标准,其全球性的Ka频段网络和L频段网络的双卫星星座系统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其下行速率可以达到50Mbps,上行速率可以达到5Mbps,能够提供标准的60cm性能,同时具有更低的服务成本,终端成本及安装/培训成本。

GX系统分为两种唯一且互补的 Ka 有效载荷,即全球服务波束和高能力波束。前者提供唯一的全球宽频接入和无缝式宽频移动漫游服务,后者则提供了可调式波束地址热点服务,并可以与全球波束相互配合,增加互操作性。而GX的使用者终端则更小、更先进且符合行业标准,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服务支持。

高峰对话

9月6日下午,围绕“卫星移动应用在中国的新发展”的主题,来自产学研各界、各级政府及媒体代表进行了历时3个小时的圆桌讨论。

会议伊始,杨千里教授首先就卫星移动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做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他强调,从频段角度讲,除典型的L/S频段,Ku频段和UHF频段外,卫星正朝着Ka频段的利用而努力;从业务角度讲,随着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卫星需要能够同时保证话音,数据,视频等多项业务的服务质量;从应用领域讲,除传统市场外,卫星近年来在航空(民航,直升机,无人机),航海(大中小船,游艇,离岸平台),陆地运输卡车,越野车,房车,火车以及物联网等市场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从法律法规角度讲,随着卫星服务的国际化,我国如何与世界各国协作,制定出合理的卫星服务法规,也是目前的讨论热点之一。针对卫星未来的发展方向,杨千里教授提出本次讨论会的主题:卫星移动业务是否是下一轮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卫通柴勇主任率先发言。他指出,在电信行业,传统的电话业务近年来受到了VoIP的巨大冲击,短信业务也受到了微信流量软件的挑战,因此不得不在这样的挑战中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与卫星系统的结合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之一。其中,开通民航的卫星互联网业务,是当今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波音公司预测,2020年世界民航的客运总量要达到现在的两倍。机载互联网业务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而这些消费群体在现阶段却没有任何通信保障。在未来的卫星互联网系统中,Ku频段能否满足需求,如何对Ka频段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如何设计适用于各类飞机的具有更小口径的天线,如何加强各类卫星系统间的高效协作等,都是未来关注方向。

来自中国联通的代表随后指出,卫星运营商和设备商应于电信公司进行有效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无缝覆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此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到合理的利益分配,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就卫星移动应用的发展理念,电信研究院的代表也谈及了自己的看法。她强调,目前市场对两类卫星通信系统的关注度极高。第一类是能够可靠提供基本业务的卫星系统,能够满足应急通信的基本需求;第二类是性能强大,功能丰富,系统灵便功能界面友好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这样即使在备用期也能作为商业服务进行租用等。卫星的设备厂商应该合理定位,成本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来自澳大利亚最大电信公司Telstra公司的代表也就澳大利亚的卫星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在任何国家卫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通信网络,体现在虽然每年光纤都在不断发展,但卫星产业每年的收入也都在增长。展望未来,Ka频段的卫星通信是能够确保卫星取得反击战胜利的关键。然而,任何一个好的网络都会集中光纤,卫星,云等网络为一体,即总会包括一个卫星的解决方案。因此,卫星在未来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此外,还有代表指出,卫星系统主要的发展思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宽带提供互联网和多媒体服务,一类是利用窄带提供安全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应该与海外伙伴共存共发展,不能一味竞争。

第4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新世纪升空的第1个航天器是2001年1月10日中国发射的神舟二号宇宙飞船。它也是中国第1艘按载人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即虽未载人,但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1月16日,经过近7天的飞行,在绕地球108圈后,神舟二号宇宙飞船顺利地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2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欧洲航天喜大于忧

在2001年,欧洲航天界进行了一系列发射活动,其中多数均获成功,但也吞咽了1次失败的苦果。

2001年1月11日,欧洲首先用阿里安4火箭顺利地把1颗“欧亚通信卫星”送入轨道。2月7 日,阿里安4火箭以1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意大利的“西克拉尔”和英国的天网4F两颗通信卫星。前者是欧洲第1颗具有极高频通信能力的卫星,并且为欧洲首颗能与美国卫星进行星间通信的卫星。后者则是天网4系列的最后1颗星,它能用于海、陆、空三军的通信 ,用直径不足1米的天线就可接收它的信号。

在“三八”妇女节那天,“新科状元”阿里安5火箭一举把欧洲通信卫星W1和日本BSAT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6月19日和8月30日,阿里安4火箭分别把头两颗第9代国际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与国际通信卫星8相比,国际通信卫星9能提供更大的覆盖率和更强的信号,可满足全球对数字业务和特定通信业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全球提供增强的话音、视频和数据业务。

然而,7月12日欧洲航天业受挫,阿里安5火箭在发射苦心研制10年的首颗数据中继卫星“ 阿蒂米斯”和日本BSAT通信卫星时,因火箭的上面级发生故障,未能把这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阿里安5火箭的发射失败,也使原定在2001年升空的世界最大的对地观测卫星――“环境卫星”(重8吨多),被推迟到2002年初发射。然而,阿里安4火箭的发射没有受到影响 , 它分别于9月25日、11月27日先后把欧洲大西洋鸟2通信卫星和美国直播电视卫星送入轨道 。

10月21日,国际空间站首位欧洲女航天员克劳迪乘联盟号飞船升空,她在空间站上考察了8 天后于10月31日安全返回。

欧空局在11月15日举行的部长级成员国会议上,通过了为2002~2006年欧洲航天计划拨款87 亿美元的预算方案,使欧洲未来5年航天前景光明。

俄罗斯航天今不如昔

1月24日进步M-15货运飞船的发射,拉开了2001年俄罗斯航天的序幕。在这一年中,俄罗斯 航天业基本上是平平安安,除按计划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发射了多艘飞船外,俄罗斯还陆续把 “奥丁”天文卫星、Ekran M18通信卫星、泛美卫星-10、宇宙-2377、2378、2379军用卫星、阿斯特拉-3C直播卫星、闪电-1K军用通信卫星、Koronas F 太阳物理研究卫星、虹-1军用通信卫星、闪电-3军用通信卫星和3颗军用导航卫星等送入太空。

俄罗斯在2001年的惊人之举是于3月23日成功坠毁了运行1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反响,标志着航天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4月28日,俄罗斯用联盟号飞船把世界首位太空旅客蒂托送上国际空间站,再次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开创了宇宙观光的先河。

然而,与过去相比,俄罗斯航天实力仍每况愈下。在2001年5月29日宇宙-2377上天之前,俄在太空竟然没有1颗照相侦察卫星。俄目前约有100个航天器在轨运行,但大多为超期服役。为此,俄拟大力振兴航天业,并优先发展军用卫星。

美国航天顺风顺水

新世纪美国第1个升空的航天器是1月30日用德尔它-2发射的GPS-2R导航卫星。

火星探测是当今的热点。在经历了前2年的2次失败后,美国于4月7日成功发射了“奥德赛” 火星探测器,它于10月23日进入火星轨道,并在10月30日拍摄了第1张火星照片。

在宇宙探测方面,美国还于6月30日成功发射了“微波异向探测器”,它将对14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微波进行探测。8月8日,起源号太阳探测器升空,它可采集太阳喷发的粒子, 以研究太阳系起源时的最原始物质。

3月18日和5月9日,美国XM-2、1两颗音频广播卫星先后升空,它们于11月正式投入使用, 使听众可用数字收音机直接收听100多个频道的节目,开创了卫星音频广播的新时代。另外 ,“铱星”系统在3月28日重新投入使用,并在“9.11”事件中大显身手。美国还于2001 年6月19日用宇宙神-2AS火箭把首颗ICO中轨道移动通信卫星送上天,该星座将由12颗ICO卫星组成。这些都表明中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在2001年美国成功发射了数颗军用卫星,军事航天实力大增。1月22~26日,美国空军 首次进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的太空战模拟演习,它表明美国军事重心发生了重要变化。 2月27日,美国首次成功发射了1颗第2代“军事星”通信卫星,它增加了中速率载荷,可适应当代战术用户的需求,是目前最先进的军用通信卫星。3月5~9日,美国陆军进行了第4次年度太空战模拟演习,演习得出的经验是:为在冲突早期控制太空,需将导弹防御与反卫星武器等有机结合起来。5月18日,美国侦察局的新型卫星Geo LITE 激光通信试验卫星升空,它对于研制先进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和提高其它军用航天器的数据中继能力至关重要。 8月6日,大力神4B成功发射了1颗“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9月8日,美国用宇宙神2AS火箭成功发射了MLV-10军用卫星,它可能是海洋监视卫星。10月5日和10月11日,美国又分别把锁眼-11照相侦察卫星和USA-162军用卫星送上天,用于阿富汗战争。

7月23日,戈斯-M静止气象卫星升空,除监视地球大气层外,它还可探测太阳大气层。

美国在2001年还多次发射小卫星。9月21日,美国用“金牛座”火箭发射轨道观测-4和“臭氧层监视卫星”,其中前者是世界第1颗高分辨率、高光谱小卫星,但因火箭故障两颗俱损 。不过,这并没影响后面的发射,9月30日,雅典娜-1一举把4颗小卫星送上九天,其中有1 颗是军用卫星。此后,美国又再接再励成功发射快鸟-2小型遥感卫星,它是目前世界上分 辨率最高的民用卫星,分辨率达0.62米。

美国航天飞机在2001年战功显赫,先后为国际空间站送去命运号实验舱、多用途后勤舱、巨型机械臂、气闸舱、四批长住居民。但在新型航天飞机研制方面,美国航宇局在3月份宣布 停止研制X-33和X-34。此后,美国空军曾对X-33新型航天飞机很感兴趣,并拟搞太空轰炸机,但现在又举棋不定。

日本航天又见曙光

在经历近两年多次失败之后,日本航天界终于在2001年看到了新的希望。8月29日,日本新型运载火箭H2A首射成功,它标志着日本航天技术将结束2年来的停滞状态,重新踏上发展之路。比起H2火箭,H2A简单可靠、成本低、使用灵活,因而前途远大。

此外,以色列等国也开展了一些航天活动。

从上述不难看出,航天技术正在全球蓬勃发展,载人航天和军事航天活动等是2001年的主旋律。

印度航天异军突起

第5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2007年7月5日北京时间20时08分,我国大容量高功率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6B(China Sat-6B)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3号乙型火箭发射升空,并很快进入115.5°E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定点位置。

这次卫星发射是我国继鑫诺3号(Sinosat-3)广播专用卫星6月1日发射并成功定位后又一次重要发射。中星6B卫星与鑫诺3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及运行是我国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传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鑫诺3号与中星6B两颗卫星,将构成我国广播电视新一代的安全卫星传输网络。

2005年12月5日,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与法国当时的阿尔卡特・阿莱尼亚公司在法国总理府签署了购买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合同。阿尔卡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在世界卫星制造企业中是名列前茅的。

作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新一代大容量、高功率的通信广播卫星;中国6B卫星采用了阿尔卡特宇航公司最新研发的SB4000C2型卫星平台,这个平台是SB3000型平台的升级产品,是阿尔卡特宇航公司的第4代卫星平台,大家知道,位于110.5°E的鑫诺1号卫星,采用的便是SB3000型平台的卫星。SB3000型平台的总功率是5~9KW而SB4000型平台的总功率最大可达15KW。

这次发射升空并成功定位的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首先中星6B卫星覆盖是按照对卫星的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的不同要求而设计的,上行信号覆盖回避了我国境内的某些地区,下行信号覆盖亚洲和大洋洲,从而保证卫星信号的安全传送和扩大传送的目的。下行信号覆盖图见附图。

其次是转器功率大,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目前主要传输任务是广播电视,因此它的转发器的行波管功率放大器TWTA足够大,为82W,这在C波段通信卫星转发器中是少有的。因此6B的EIRP也是足够大的。

第6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1.1提高网络能力应急通讯系统对数据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造成了海事卫星使用的L波段资源越发的紧张,目前已经无法继续满足出现紧急事件时,救助现场和应急指挥在带宽上的需求量。目前国际上已经加强了对海事卫星的研究,新一代的海事卫星系统在具有原系统特点的技术上提高了信号质量、稳定性以及覆盖范围,从而满足卫星通信对宽带的需求量。第五代海事卫星系统能够在支持89个固定点波束的同时支持多个“移动”点波束,这提高了海事卫星的通信能力,同时带宽也达到了3500MHz。与之配套应用的卫星终端的尺寸为20到60厘米,但却可以为系统提供50MB/s的带宽服务,这对系统传输动态图像和大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强力的支持。

1.2海外应急通讯机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海外应急通讯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例如,海地地震的发生。针对该种情况的发生,国家外交、能源、水利水电等大型企业都应当适当的建立海外应急通信机制。在海事卫星的利用上应当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考虑。首先,应当在海外组织配带便于携带的承载终端及相应的配套装备,以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为移动通信提供保障。其次,应当在常驻的机构及组织中部署专线,同海事卫星进行网络互连,确保传输通道的可靠和稳定,并成功的将通信网络延至海外。最后,建立合理的网络通信化系统,系统应当合理的将短信、位置、视频、音频等功能进行集成,提供本体和远程一体化解方案。

1.3改善海上航空应急方案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事卫星的在航空领域上在通信上的发展,同时因为海事卫星在遇到危险后具有安全通信的功能,航空领域的通信的优先级为海事卫星中的最高级。航空领域通信的安全性为海事卫星在航空领域的通信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推动下,海事卫星在能够完成原有的任务的基础上,对网络宽带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实现了在技术上的进一步创新,实现了在语音上的双向优先级呼救,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了带宽的终端中,同时在安全服务中加入了IP数据业务,并且建立了热备模式“海上安全数据服务器”;“远程会话”功能主要用于对海上应急工作进行协调;提高在飞行过程中对重要数据的传输能力,从而提高飞机的报告系统与通信地址能够被更好的利用。目前海事卫星正在加快将航空宽带和海洋宽带纳入到ICAO和GMDSS安全通信体系之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应急通信能力[4]。

1.4完善地面应急通信方案海事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目前已经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网络利用上的解决方案尚且不足。一方面为了确保宽带在使用上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接入方式上应当发展专网接入。从南极科考、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对海洋卫星通信的应用案例中可以看出相关部门与政府部门利用专网接入的形式同海事卫星进行连接,这样海事卫星则可以独自享用带宽,在数据传输上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海事卫星的终端进行应用,建立现场延伸解决方案。合理的对SIP、甚高频、IP技术和协议进行应用,从而科学的将海事卫星设备、专用设备、无线设备联系到一起,确保组与组、端到端、现场同异地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应当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断的提高现场通信中组合性、移动性,从而实现异地和现场的移动指挥,提高医疗救助、公共通讯、救灾抢险等应急能力。

2结论

第7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关键词:卫星通信;长北项目组;RIG1;VSAT

前言

长北天然气开发项目是由中国石油与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联合组成工作组并进行开发管理的一个中外合作项目。由于钻井施工场所处于边远地区,公众通信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这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遇到很大困难,也给壳牌的现代化的办公带来很大挑战。例如人员之间的交流,以及数据的传递,工作效率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如何能够高效、低成本的实现钻井现场与控制中心的多业务通讯(包括通话、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及其它数据传送等),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钻井现场初期要求尽快实现语音及数据的通信,使得IT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规划实施光纤和微波等通讯方案,加之现有地面通信条件的限制,就近的供应基地(Supply Base)无法及时提供网络及语音的通信,因此项目初期决定采用卫星接入的解决方案。

一、卫星通信技术简介

卫星通信传输技术是利用卫星通信的多址传输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大跨度、大范围、远距离的电视和数据广播、定点式数据通信、以及漫游和机动灵活的移动通信服务,是陆基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延伸,在边远地区、山区、海岛、受灾区、远洋船只和远航飞机等应用场所更具独特的优越性。按照系统采用的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可分为静止轨道卫星系统、中轨道卫星系统和低轨道卫星系统。静止轨道卫星系统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低轨道卫星系统具有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易实现全球覆盖和避免了静止轨道的拥挤等优点;而中轨道卫星系统则兼有上述两种系统的优缺点。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多媒体信息,使得原来本已拥挤的通信线路更加紧张。在现实条件下,Internet在现有的覆盖全球的电信网络之上实现完全陆基连接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跨国公司把解决方案寄托在卫星通信网上。

和地面通信网络相比,卫星通信网络有着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极高的工作频率为高带宽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其Ku波段工作11-18GHz,Ka波段工作在18-31GHz,很容易实现上百兆的传输能力;另外,卫星覆盖面广,采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运行在36000公里的高空,只需三颗卫星就能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但是由于36000公里的高空距离所造成的240毫秒的空间延时,无法实现实时信息传输。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可以减少无线空间传输时延,但需要发射更多的卫星才能覆盖全球,如Motorola公司的卫星系统由66颗卫星组成。

二、长北项目卫星通信目标

(一)实现RIG1与项目组北京及其他外地办公室的语音和传真互通

RIG1钻井现场缺乏地面通讯基础设施,工作人员无法长时间使用移动电话作为工作交流和通信,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语音的交流问题。因此卫星通信的首要目标是:钻井现场办公室通过普通的电话等自备通信设施,实现与北京办公室各个部门之间稳定可靠、清晰的语音通话和传真互通,进而实现与成都,西安,盘锦,Miri(马来西亚)等地项目组成员的语音交流和传真互通。

(二)实现RIG1与项目组北京办公室Shell专网的数据互通

项目组北京办公室使用的是Shell的专网,有专线连接到外部公网Internet,公网用户可通过VPN拨号方式进入到公司专网,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长庆油田公司的网络是同一性质。由于Shell在网络建设上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基本都使用Shell的GI系统计算机。因此在网络建设时必须要符合Shell的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

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决定在RIG1和北京办公室间架设专线接入到Shell专网。具体实施方式是榆林通过卫星网络落地到北京,然后在落地点租用专线接入到北京办公室专网。此种方式下,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皆有比较大的改进。

三、卫星通信接入后网络现状

(一)北京办公室

配置NetPerformer SDM-9230一台,连接租用专线,以E1/G.703接口连接网通北京地球站,通过V.35接口连接Cisco路由器(该路由器为Cisco7206,与后来连接榆林基地Supply Base的路由器为同一台)。

(二)RIG1井场办公室

为RIG1配置中国网通 VSAT小站系统一套,NetPerformer SDM-9230一台,配置4口FXS模块2个,可连接8部电话/传真机。SDM9230具有2个10/100Mb接口,连接VSAT小站,V.35连接Cisco路由器。

(三)语音及数据传输描述

RIG1办公室计算机用户经过交换机,路由器连接到NetPerformer,然后经过卫星通道后连接到北京办公室专网。其专用应用、文件下载、Email传输等与在北京总部的使用方式完全相同。

(四)网管系统

在长北项目中仅有北京办公室和RIG1办公室2个点,由于网络规模比较小,采用手工的Console、TELNET、FTP等手段已基本可满足管理需求,加之NetPerform没有IP配置,仅作为透传配置,整个通讯通道主要还是靠路由器实现数据的传输,而语音传输更多的是依赖卫星通道的质量。因此,没有安装网管工具。

(五)安全保证

从RIG1到北京办公室全程租用中国网通专用线路,其间不经过公网,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

四、长北项目卫星通信中的故障案例与不足

(一)有较大的延迟

经过实际使用测试,长北项目中的卫星通信延迟平均为700ms左右,造成用户使用中,特别是email和网页浏览速度很慢。当然这和壳牌计算机及网络使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相关的,比如邮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网络硬盘存储服务器等都位于北京机房,当用户有邮件和打印请求时就会由于卫星延迟而造成用户视觉上的“慢” 。

(二)通信对卫星及地面线路的通道质量依赖性强

从前面描述的故障中可以看出,当线路出现误码或丢包时, 通信因为硬件端口的不稳定而几乎不可用。

五、对RIG1与北京办公室卫星通信网络的几点建议

第8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关键词:卫星机顶盒 ABS-S DVB-S

1.早期中国卫星电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并进行15路广播和一路彩色电视节目的传输实验,拉开了中国自办卫星电视的序幕。

2.中国卫星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央电视台通过“中星5号”通信卫星播出5套数字压缩加密电视,拉开了我国卫星电视数字化的序幕。

1999年,“村村通”直播实验平台“鑫诺一号”完成扩充任务,央视8套节目和大部分省级卫视都集中在此平台上,并且之后的上星台均采用了这一技术,使得传输的卫星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数字化的改进。

数字压缩技术传输的优势在于:一个转发器在传输模拟信号时,只能传输一套节目,而如果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就可以传输4到5套节目,有效节省了卫星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传输质量;不仅如此,数字压缩技术还可以对节目信号进行加密处理,极大地保证了电视节目传输的安全。直到2005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卫星电视模拟信号全部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传送。

2007年“中星6B”和“鑫诺3号”两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成功定点投入使用,这两颗星是我国考虑到电视节目传输安全以及服务于奥运而专门发射的,并采用了抗恶意干扰技术措施。

2010年9月我国发射“鑫诺6号”卫星(中星6A)取代“鑫诺三号”卫星并开展了“星高清”卫星直播服务,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打造卫星高清影院。2012年1月,我国首个3D电视频道也在该卫星落户,借助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字付费电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订户数量明显提升。

卫星的波段:目前用于广播电视波段分为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其中C波段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波段。使用数字压缩技术把信号打包,一个转发器可以传输数套电视节目和几十套广播节目,信息接收需要使用“大锅”就行,且不受阴雨天气影响,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专用均采用的是C波传送,便于有线电视接收传送。Ku波是强波,一个转发器能够传输更多的节目信号。由于接收天线口径小,适合家庭直接使用,但是有雨影效应,即下雨时会影响信号接收,甚至还有时候会出现马赛克。通常情况下,直播卫星一般都采用 了Ku波进行传输。

从1996年6月起,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Ku频段传送。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卫星直播平台使用“鑫诺1号”的Ku频段播出;2008年7月,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行,使用Ku频段播出。Ku波段卫星在服务提供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两种趋势:一是提供了企业和政府的高速数据业务和普通用户的双向宽带应用;二是提供高清电视(HDTV)应用。对于此波段我国目前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不过依照未来的发展趋势必会被大范围使用。

3.中国直播卫星的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广大偏远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困难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实验。1998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使用“鑫诺一号”通信卫星Ku波“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实验,1999年10月之后国家又将实验频道扩大到省级和境外媒体。

2008年7月“中星9号”投入运行,第一期免费传输47套标清电视节目,直播星免费播出对有线电视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为了更好利用“中星9号”上18个剩余的转发器,二期讨论了直播星的加密问题,加密后和有线电视进行竞争。“中星9号”在二期招标时对信号进行了加密,打击了盗版的中星9号接收机,规范了直播卫星电视市场,同时实现直播星的全面商业化运行,并增加数字付费电视,充分利用“中星9号”上富足的转发器。直播卫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电视产业的主要商业运行方式,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还能实现电视信号的广覆盖和安全传输,使得收看电视变得更加容易。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直播卫星,直播卫星将会慢慢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的主力军。

从1998年开始,中国有关部门先后用鑫诺1号、中星9号等卫星实现了卫星广播电视的“村村通”。但“村村通”只是把广播电视信号接入到村,在很多地方,这并没有解决每家每户的接听、收视问题。为了真正让有线网络覆盖区以外的居民可以收听、收看到较为丰富的影视广播节目,把卫星接收机安装到每家每户的住所之中,是广播电视发展必然的选择。由此可见“户户通”是“村村通”的延续和发展。

通信网的基站定位功能有效解决了直播接收机被销售到有线电视覆盖区的问题。此外,通信模块的引入,使终端具备了定位、数据回传和电话功能,这不但为收视管理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基本电信服务的范围。

第9篇:卫星通信安全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卫星直播应用技术影响下,我国广播电视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信息传播实时性目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形式

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电视节目数据信号的传输,其一,分配式。主要是将C波段卫星作为基础,将节目信号传输到地方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的前后两端,为观众呈现电视节目,其信号质量、电视效果相对较差。其二,直播形式,简而言之,用户利用碟型天线,直接接受卫星节目。直播电视将数字解压压缩技术作为核心,将节目转化为数字信号等形式输送到卫星上,地面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传输到电视接收机中。例如,KU频段电视直播卫星,将信号压缩进行传输,能够上传140/280套电视节目,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1]

三、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应用技术

发展情况直播卫星以其自身频率高、覆盖功率大等优势,在提高广播电视传输速度、增加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广播电视“村村通”影响下,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及质量,方便农民群众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加强对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卫星电视直播在实现“村村通”目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Ku频段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下,如雨、雪天气等,存在节目模糊等现象,另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多,直接影响电视直播节目质量,且难以实现节目本地化以及交互式业务发展。诚然,卫星直播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在收视效果、直播到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通过卫星直播技术还能够增加用户收视数量,成本消耗少,信号质量强,尤其是其安装简便,适合大范围推广和普及,是我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的重要途径。[2]因此,不断改进和完善卫星直播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卫星直播技术在“村村通”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明确规定“村村通”节目数量及具体要求,为卫星直播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指明了方向。(1)节目建立的平台。节目平台作为节目集成与播出的前端,涉及节目源采集、编码复用等多个系统,节目采集主要将节目源信号进行一定处理,并利用编码复用技术进行解码。例如,视频动态编码为500kbps~10Mbps之间,进而为观众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对直播卫星做出了明确指导,要积极发展机顶盒业务,让观众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指南,实现跨越式检索和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个性化广播电视发展目标。直播卫星“村村通”视频编码要符合通用编码中的主级编码,音频则使用第II层编码。(2)卫星传输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核心,促进民族产业进一步发展,直播卫星传输信号编码要利用效率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水平ABS-S标准,采用上、中、下三级信号传输,确保信号传输快速、稳定到达电视接收端。通过将电视节目压缩成信道编码,结合卫星传输参数,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终端,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持。[3](3)实现卫星接收。为了确保卫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在卫星直播发展过程中,“村村通”机顶盒要具备拒绝标准方式以外的解调功能,避免影响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安全性,提高卫星直播信号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目标,从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4]视频与音频在接收方面与节目平台建立使用标准一致,同样是主级与第II层编码,为了同时兼顾快速接收与控制成本两个方面的工作,前期卫星节目在机顶盒中可以采用透明式传输方式进行传送,并采用一体化变频器调整和优化设备功能,避免其他信号的干扰,确保信号质量及节目的安全播出。除此之外,针对直播卫星接收天线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天气等,调整接收天线口径,将可用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直播节目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5]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