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精选(九篇)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

第1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金融体系 资本配置效率 结构变迁 金融改革

从金融功能说的角度出发,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取决于金融体系的效率:只有将资源/资金配置到经济体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和部门中去,金融体系自身才具有竞争力,才能获得丰厚的、持续的回报,才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来回顾与分析1979年至2007年的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看它是否符合上述规律。笔者认为,1979年至2007年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1979年至1986年是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打破“大一统”的旧体制,建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体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唯一的金融机构,它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对企业、个人的具体金融业务。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体制再也无法适应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我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大一统”的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1987年至1993年是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开始允许经营综合化。许多中小银行和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和迅猛发展是符合当时的经济需求的,它们为地方和企业经济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85年,中央银行下发文件,允许四大专业银行突破各自业务范围,进行业务交叉,鼓励相互竞争,市场形象地称为“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随后,又允许金融机构进行混业经营。例如交通银行不仅经营银行业务,还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

三、1994年至2007年是第三阶段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整顿金融秩序的工作。这一阶段的改革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到1997年。该阶段主要工作是治理“三乱”:乱设金融机构、乱集资和乱拆借。经过四年左右的努力,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或者有效控制。

从1997年开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基本进入以整顿金融秩序、控制金融风险为主的新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专门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范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的方针、政策,以保证金融和货币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东亚地区经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金融整顿也集中于加强金融监管。一是中央银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定金融。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风险控制为中心,把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及其贯彻执行作为监管重点,改变以合规性为中心的做法,并将巴塞尔协议的监管原则作为中央银行监管的主要参考。二是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上升,并狠抓不良贷款存量的下降,建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够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约为21%。三是增加银行经营的透明度,按时、真实披露银行经营信息。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发新业务品种,促进金融创新。五是精简经营机构,削减和分流冗员,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上述改革,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9家城市商业银行、1049家城市信用社、38057家农村信用社、83家信托投资公司、71家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现在已经有外国银行的分行、独资或者合资银行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390多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独资或者合资银行及其分行就有181家。这些机构的总资产为380多亿美元,其外汇贷款占我国外汇总贷款的40%。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总资产中仅占2%左右,但外资银行已经是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应该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变迁是相当快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四、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改革目标

麦金农教授认为,金融体系演化的内在规律是,顺应经济结构变迁的需要,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特定发展阶段里最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中去。金融体系自身的变迁内生于产业结构和资源(要素)禀赋结构。

按照上述规律,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还不尽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改革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包括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的改革,二是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

对前者来说,主要是完善并改进现已形成的监管机构组织结构,加强监管,将监管重点放在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及其执行上。中央银行已经了《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指引》等,要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治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央银行取消了不符合审慎监管原则的行政审批制度,推广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备案制度,支持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拓宽盈利渠道。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和科技支持体系的建设,使之尽早建成投入运行。此外,还要稳步推进利率体制改革,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打击洗钱的制度。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让我国金融体系在资源/资本配置方面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第3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

一、引言

技术成熟和平台的普及为互联网企业向金融市场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2012年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市场,向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网络众筹、大数据征信、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发展壮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初,总理在考察我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时提出,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小贷公司、小微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互联网企业金融跨界发展的热潮进一步高涨。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不含港澳台)共计2593家,环比2014年大幅飙升64.63%。2016年2月底,全国网贷余额达到5006.37亿元,历史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环比上月底增加了6.91%,是去年同期的4.02倍。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颠覆论认为互联网精神冲击金融精神会带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颠覆性的变革(谢平,2014);细分论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细分了市场主体和层次,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马蔚华,2014);融合论认为互联网企业将和商业银行在竞争合作中逐步融合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霍学文,2015)。这些讨论当中包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意味这什么?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具有颠覆商业银行的可能和条件?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对商业银行构成了真实的威胁?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分析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该理论原是用作解释新技术如何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瓦解原有市场。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新的商业模式,与该理论的假设非常契合。

二、文献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教授提出,阐述了低端市场的简单商品、服务是如何占领高端市场并取代竞争对手。应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金融市场展开的研究不多。陈基文(2013)将破坏性创新归纳为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刘秀光(2014)认为在支付体系中,互联网金融在提高运行效率、改变货币形式、实现无货币社会以及显现影子银行等方面体现出破坏性创新。任静、朱方明(2016)指出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体现了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传统金融机构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无法抵御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

以上文献均引入破坏性创新概念,但并未将维持性创新概念纳入分析,本文基于这一缺陷进行完善与充实。

三、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体现

滕森教授在1997年明确了破坏性创新的判断标准――是否具备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主要体现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及技术导向。

(一)市场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将产品服务的市场定位于金融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群,也就是所谓的开拓蓝海市场。例如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网络支持实现了点对点的借贷形式,为难以从商业银行贷得款项的中小规模企业打通了融资渠道。

(二)需求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基于原有的用户粘性,通过金融模式的创新,引导新的金融需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正是深入挖掘了用户零星理财、收益日享、随取随存、查询便捷的新型理财需求,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对接货币基金,引发国民理财需求从传统的商业银行理财服务向简单、廉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转移,并由此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搬家”现象。

(三)技术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本身就具有创新的特质,给金融领域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体现在降低成本和金融脱媒。一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遵从线性思维以机构部门和网点提供金融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通常搭载开放网络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开放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匹配效率;二是以信息化技术见长的互联网企业谙熟信息共享技术,这对一直作为金融中介致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构成了威胁。

四、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体现

作为和破坏性创新对立面存在的维持性创新应该体现为市场和技术的连续性平稳过渡。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金融服务质量而采取的各种改革,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技术导向三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为了抵御互联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会将自己的业务向其他市场进行延伸。例如,不少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金融普惠工作,通过提高社区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站以及自助金融服务设备的覆盖率,起到由点向面带动的辐射作用,以填补社区和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二)需求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深化已有客户体验,深挖已有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从而抵御互联网企业突破性创新带来的冲击。例如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出周期短、收益高、支取便捷的新型理财产品和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金融a品展开充分的竞争。

(三)技术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原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也属于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因为其本质是利用技术改造实现已有产品服务体验的升级。例如网银,虽然基于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业务办理体验并降低业务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程度应该取决于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现有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关系;二是商业银为应对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所采取的维持性创新的努力;最后是政府对业态发展的态度。

(一)正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

图1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竞争关系的二维矩阵。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的一般路径表现为:针对低净值客户群研发标准化产品、服务以打开蓝海市场,然后向信用卡、理财服务、投资咨询、资金借贷等红海市场领域拓展。以阿里巴巴为例,最早从第三方支付开始介入金融业,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后成立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支付宝为主要工具逐步搭载各种金融服务功能向红海市场拓展:2013年余额宝上线,通过支付宝的资金直接对接货币市场基金打入理财服务领域,后相继推出阿里小贷、芝麻信用、娱乐宝、众安在线、阿里担保、浙商网银等金融服务。

然而,资金借贷、信用卡、投资理财等红海市场的主要份额一直以来由商业银行占据着,两者在红海市场遭遇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是绝对竞争,二者也可能产生互补市场空白的错位竞争。

按照破坏性创新理论,互联网企业在提供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时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可以迅速打开低端市场。然而,资金借贷以及普惠性金融属于非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对非标准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换句话说,虽然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点对点的资金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对于大客户、大项目、大资金的配对,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优势、规模优势以及风险控制优势就会突显出来。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革新导致商业银行的颠覆,二者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非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展开错位竞争,在低净值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大量分流,而在高净值标准化产品方面分庭抗礼。

(二)优化商业银行维持性创新策略选择

图2根据破坏新创新理论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创新策略选择。其中,互联网企业在低端市场创造新的商品服务或商业模式,而后向需求饱和市场扩张。当互联网企业最初打入低端市场的时候,通常并不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直到双方在需求饱和市场上遭遇,此时商业银行面临两种选择:在需求饱和市场里与互联网金融展开激烈的竞争,或者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至低端市场或向有着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虽然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需要维持性创新作为驱动成本,但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说,显然前者更优。

首先,消耗有限资源来打入低端市场所获取的回报是有限的;再者,商业银行在庞大的组织机构增加了应对客户新增需求的改革成本,而互联网企业却相反符合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即“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再加上“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互联网企业能够在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上保持更长久的活力。

按照森滕教授的观点,维持性创新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行业领导者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创新策略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时,不该寄希望于在这两个市场上与互联网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应该在考虑客户的平均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对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进行补充。而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是明确自身在需求饱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强化这些优势(如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公信力等),在饱和市场成功抵御来自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短暂冲击,待互联网企业挖掘出更多潜在需求并将业务重心转移向更高层次需求市场的时候,合力构建起多层次的新金融生态系统,实现错位竞争。

(三)妥善监管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企业给金融市场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也不例外。短期来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会打破金融市场原有的平衡,会对商业银行效益造成冲击;但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鼓励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能有效促进市场分层,进而扩大市场的可能性边界。在此过程中,监管层没有必要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如同洪水猛兽而过度抑制,反而应该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活动。

然而,互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的本质仍然是搞金融,而风险的控制对于金融而言是一项基本命题,所以在适当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依然要对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企业按照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分部门进行严厉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陈文基.互联网金融引发破坏性创新[N].通信产业报,20130107010

[2]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04:48

[3]马蔚华.互联网金融颠覆不了银行[J].经理人,2014,10:6465

[4]刘秀光.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破坏性创新[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559+91

[5]任静,朱方明.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及其对传统银行的挑战[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1014

[6]霍学文.新金融,新生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第4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作业成本法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渐深入,商业银行在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还需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越来越受到银行业管理者的关注,而依靠过去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精细化的管理需求。作业成本法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始逐步被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研究、运用与推广。二、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先分别设置成本库,然后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最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原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资源;②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是企业为提供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至作业的依据。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项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将每个作业成本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中去的依据,也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三、商业银行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一)结合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应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由于制造行业的下游客户比较集中和容易辨别,因此作业成本法以产品导向为主。然而,银行的客户除了机构外,分散的个体是其主要客户,很难归类。因此,应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上,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方面,考虑价值链的构成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动因分析,描述企业的价值链,区分作业的增值性质和作业效率,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例如将非增值的作业外包出去,提高关键作业效率,进行作业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总额;另方面依据价值链成本战略目标,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选择适合的作业管理方法。1.从纵向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成本分析关注点整个价值流程。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产品的同时,沿着价值链,对客户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不仅在银行内部对产品的成本和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于客户消耗的作业成本和向商业银行提供利润的能力展开分析,而且在外部对客户成本和获利能力展开分析,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在内部而言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在外部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才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竞争优势。2.从横向上看,作业成本除了成本计算和分析,商业银行还应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支持作业上。

(二)将作业成本法与预算相结合。作业成本预算是确定企业在每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明确作业之间的关系,井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作业成本预算运用于银行中可以判断预算中各部分的执行状况,而传统成本预算只能对银行各部门进行预算,缺乏对银行成本发生动因的分析。作业成本预算除了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以外,还能够为在银行新产品之问的选择,提供可行的信息。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竞争也进步加剧;同时外部监管更加严格,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日益困难。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积极扩人收入来源外,另外个非常重要的方而就是要加强成本控制与肯理,以保证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结合作业成本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基础上,将节省下的资源用于正在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削减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这样银行可以有效平衡短期战术成本削减行动和长期战略成本管理计划,最终实现更高的成本削减,除此之外,这还可以促使银行提高其长期效率,更加快速、敏捷地相应客户需求。在实施二者的结合中,银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例如理顺银行的产品组合,使其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和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功能,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产品,提高盈利能力;利用境内外包,从高固定成本结构转向可变低成本结构,获得灵活性,从而优化营运模式架构;提供多渠道的业务功能,使得客户获得独特体验,为简单的销售和服务业务提供令人满意的自助服务选择,同时集中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资源,与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互动。

四、结束语

第5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一、一达通流水贷

一达通流水贷,是面向阿里巴巴一达通客户的纯信用贷款服务。企业在使用一达通出口服务的过程中积累贸易数据,在平台上申请贷款时,平台结合企业的出口交易数据展开征信调查,结果提交银行作为信贷审核的依据。

一达通流水贷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合作模式的创新,电商在融资过程中转变职能,不再担任担保角色,而是将双方的合作建立在数据共享上,深入到企业授信与风险控制环节;二是信息披露的深化,一达通流水贷发挥了电商的数据优势,通过积累交易数据为企业融资提取有效信息,优化信息披露质量;三是融资模式的优化,电商平台为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搭建信息乔梁,从根源上改善信息不对称。

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分离均衡模型

下文参考Spence(1974)构造中小企业信贷模型,讨论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一达通流水贷中,电商是征信调查、数据分析、风险测评的平台,可将其简化为征信机制。因此认为企业在融资时面对两种选择,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与一达通流水贷模式,简称传统模式与电商模式。征信过程中,企业需要披露信用信息,在两种模式中形成不同的信息披露质量。传统模式中企业直接向银行提供材料,电商模式中则由电商向银行提供信息,可以认为电商模式下的信息披露质量更高。

(一)模型假设。经济中存在n家企业,企业类型为θ=θH,θL,分别代表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对于类型为θ的企业而言,项目成功率为p(θ),分别有

p(θH)和p((θL),成功收益为X(θ),分别有X(θH)和X(θL),失败时获得零收益。假0

(二)博弈时序。自然确定企业的类型θ=θH,θL,分别占比λ和1-λ;企业观察到自己的类型θ∈{θH,θL}和银行的支付函数,并且选择融资方式i=1,2;银行观察到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和支付函数,提出贷款合同γ;企业观察到两类合同并作出选择。

(三)博弈均衡解及分析。竞争性条件下,银行只能获得零利润pi(θ)=0。在分离均衡中,银行能观察企业融资方式以判断企业类型。即一达通流水贷的出现应当使得两类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只有优质企业选择电商模式。因此,在分离均衡中,银行设置两种信贷合同γ1=(r1(θL),φ1)和γ2=(r2(θH),φ2),对企业提出不同的信息披露要求。记f(φ1)=f1,f(φ2)=f2,则有:

由此可得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在两种模式下的期望利润分别为π1(θH)、π2(θH)和π1(θL)、π2(θL)。若上述分离均衡可以实现,应满足π1(θH)π2(θL),解得:

第6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建社区银行资格不是谁都有

“您下班,我上班”……一间间社区银行打着如此亲民的广告语从众多居民密集区的楼缝中“冒”了出来。去年开始,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开启了金融便利店。由于相对成本低廉、下沉社区等优势,引起了各家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极大兴趣,不少银行高调规划着未来社区银行的铺设路线图和计划。

正在各家商业银行选址、招人、铺点进行得不亦乐乎之时,不期而至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一时间侧面“叫停”了只进行了备案、没有正式牌照的社区银行,特别是民生银行的“自助+咨询”社区银行模式。

银监会“277号文”指出,社区银行是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有资格设立社区银行,银监会表示,申立银行应该符合四项要求,即监管评级良好、零售业务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较好、分支机构管理能力较强、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最重要的一点,社区银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照经营,“无人”则必须自助,不存在中间形态。

如果按照“277号文”的规定,可能只有北京农商银行在大兴区瀛海镇南海家园五里社区开设的社区银行是北京地区目前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持金融许可证的社区银行。目前北京存在更多类似的“不持金融许可证”的社区银行。它们通常超不过20-30平方米,但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便民工具,存取款一体机、便民自助缴费机、优惠券打印机、自助办卡机等等,还有供孩子玩乐的毛绒玩具、摆满书架的图书读物等等,自然也少不了热情好客的工作人员。它们有的叫社区金融服务中心,有的叫金融便利店,而更专业的叫法就是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按照国外社区银行的定义,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吉林银行副行长程松彬曾公开表示,社区银行目前有三类,第一类是像国外所说的完全独立的、注册在社区的小银行;第二类是一个全功能的银行,只不过是网点下沉到了社区;第三类可能是金融便利店,仅提供自助功能和别的便民服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民生银行的社区金融战略为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万家社区银行,其中2013、2014、2015年分别开设2000家、4000家、4000家;兴业银行从去年6月底在福建获批第一家社区银行,截至去年三季度,已经开设了70余家社区银行。还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正欲加入铺设社区银行之列,例如浦发银行就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金融超市计划,并授权公司高管层组织实施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

商业银行转型的“下行样本”

“跟以前相比,肯定不会立刻铺开,要根据监管层的规定,先规范社区银行向监管层申请牌照,然后再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股份制银行行业研究部相关分析人士直言。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高管表示,“277号文”的下发让商业银行先去规范自己的社区银行,但设立社区银行热情并未熄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向上可以吸引高端客户,向下则可以走进社区。未来实体网点也将面临转型,可能会变成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面积也许会更小,主要业务可能是对客户的沟通、建议、辅导服务,客户可以自己在网上和手机上完成很多业务。

一位农村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称,2014年将继续加大服务民生的力度,结合地区发展状况,在传统客户集中的新建社区、回迁社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社区银行,填补金融服务空白,满足客户需求。此前,金融市场上一直呈现出对中高端客户争抢有余而对低端客户关注不足的现象,然而,竞争的激烈也让各大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到此前被忽略的市场。因此,社区银行正日益成为新的抢食点。

社区银行设立的战略主要还是根据银行的特点而定,比如国有大型银行已经拥有足够的网点和客户群,所以没有必要着急进行社区银行布局,而股份制银行处于很尴尬的局面中,网点不多不少、客户中心定位不够明确,可以说社区银行为股份制银行打开一扇窗,不仅能明确自身定位,也能进行更好的市场细分。“更简明地来看,就是社区银行有助于客户中心下沉,可以获得持续、稳定、低成本的存款,并且实现商业银行产品的落地,"接地气儿"有利于股份制银行更好地发展。”前述人士直言。

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联信”)相关研究员也认为,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国内社区银行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如国外银行网点营业通常分为对公和对私时间,对公时间营业到下午5时,而对私时间则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以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的金融业务。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曾表示,提升服务水平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这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阎庆民建言,银行对私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金融业务。如此看来,如何扎根于社区之中、与社区经济紧密联系,如何从非公开渠道获得关于贷款人的有关信息,如何经营规模小、区域有限及提供传统服务银行是目前银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本虽低短期收益不会太高

开设社区银行的投入究竟有多少?植根于社区的银行支行多久才能回本呢?相较正常的银行网点,社区银行的成本较为低廉。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银行的设立成本方面,各家银行也有所不同。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该行设立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的成本相当于普通营业网点成本的1/8。

银联信相关研究员介绍,社区银行所带来的增量成本,主要集中在开设新店的房屋租金、员工薪酬、硬件设备折旧、通讯设备折旧等等。但由于社区银行本身规模偏小,这些增量成本相较传统的银行网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而在固定成本方面,社区银行与传统银行分支行网点共享一套后台信息系统、共享总行职能部门、共享总行营销宣传等,这部分成本伴随着银行网点的扩张而呈现单位下降的趋势,这就是银行业的规模效应。

另有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把金融服务送进社区,是个“接地气”的事儿,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但资金和人力成本均投入较大,对软的要求较高,暂时不会有太大效益。有公开资料显示,民生银行设立一个社区银行网点的租金、员工薪酬、营销费用等成本每年平均至少约50万元,如果是一线城市则要60万-80万元不等。

在北京地区4家社区银行,各家银行的存在形式、定位完全不同,有些社区银行放置了柜台,有些放置了ATM机,有些则放置了发卡机,而放置机具、驻点人员自然影响了社区银行成本。前述股份制银行行业研究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社区银行设立初期1-2年内很难盈利,在北京成本估计需要100万元左右。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方证券曾在其报告中估算,若民生银行社区银行三年1万家目标实现,同时网均存款达到1亿元,则民生银行的储蓄存款可以翻两番并超过交行和招行。仅假设2个点的利差,社区银行就能提升民生银行利润超过15%。不过,不少业内人士仍然看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社区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按照此前部分银行开设金融便利店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开展个人理财、贷款、信用卡以及企业开户、企业财务及融资业务咨询、融资申请,办理贷款还款业务;咨询办理企业理财、保险或其他业务等多项业务。

银联信相关研究员表示,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这对开展高风险的小微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这使社区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同时,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未来或成零售银行新寄托

北京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社区银行肯定会有较大规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替代或者说弥补普通网点,但不会整体替代,毕竟它的业务功能还不够丰富,很多复杂业务还要依靠大型网点来完成。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277号文”虽然已经下发,但是坊间传言还会有更多的社区银行准入细则出炉,这些细则很重要。比如允不允许社区银行设立柜台很重要,设立柜台意味着社区银行可以做存贷汇业务。

目前,已经有地方银监局出台了相应的社区银行设立通知,如江苏银监局要求,法人银行或一级分行在江苏省内每个城市一次申请成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家,但对每年申请的次数并未限制,同时最近六个月月末平均个人存款、贷款余额占比或最近六个月增量占比达到10%的机构,可批量设立社区支行。

更有市场人士疑惑,社区银行会否逐渐取代物理网点?“这主要看股份制银行定位,现在不少股份制银行都在进行事业部制改革,更多地偏重于零售银行和小微业务,适当缩小网点规模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第7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原计划10月份挂牌的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因系统测试不够完善,其正式上线时间或被推迟到11月份。

8月末,《财经》记者曾独家报道,央行金融市场司巡视员、负责上海票据交易所筹备工作的徐忠有望执掌央行研究局。

今年5月,徐忠临时受命,带领几位央行人员以及一些银行推荐员工成立团队筹备票交所,本计划今年10月上线。仅三个月后,票交所还未上线,徐忠便从票交所筹备负责人职位卸任。

接近徐忠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徐忠此前在金融市场司主要分管债券交易和货币,正适合筹备票交所。不过,票交所一般脱离权力核心,而徐忠又很年轻,有进步空间,研究局对他来说最适合不过了。

业内人士认为,票交所筹备并非如预期般简单。近几年票据大案频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票据类案件涉及资金规模或达上百亿元。

某接近监管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票交所成立对减少虚假票据案件有所帮助,特别是纸张票据电子化进行交易也可以解决虚假票据问题,但是当下的票据问题不是渠道问题,电票也爆发出问题,票据的问题还是在内控上。

《财经》获悉,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下称224号文),旨在推动电票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票据正在从纸票向电票过渡中,但是目前票据的风险根源是将票据作为管理工具,调节银行资产负债表,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便实现了票据电子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频发的问题。 票交所预11月上线

据了解,票交所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牵头、支付司配合筹备,但在筹备过程中出现很多未预期的因素,导致上线时间从10月份推迟到11月份。

接近票交所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票交所难的地方不是系统建设,而是如何实现业务的问题,流程比较难办。

“纸票从法律上讲是有效益的,转身变为电票如何实现托收?是用电子信息托收还是将纸票拿给承兑行,按照法律来讲,承兑肯定是要见到票的,票作为记账凭证,见不到票还是要将票寄给承兑行,是先将电子票清掉做托收,还是将票寄给承兑行收到票之后再办电票业务,这些都对系统建设有一定影响。”上述接近票交所人士说道。

有业内人士建议,要在纸票上标识已经进行电子化处理,因为这种电子化处理的标志,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可以起到提示作用,不过这样的提示对银行作用更大一些,企业则未必有这个意识。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先不要管纸票,直接将电票做大,把电票的交易端打开,活跃起来,逐步挤出纸票,用增量挤存量,因为现在不可能要求不准许签发纸票,纸票改为电票之后,透明度提高,票据风险会减少。

交易平台的目的是想把影子里面的东西挪到阳光下面,但是不是要强行所有银行接入也是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有媒体报道,票交所第一步或先接入电票。引导大型企业集团或大银行的票据中心接入系统。

224号文要求,自2016年9月1日起,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以外的、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的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电票系统,开展电票转贴现(含买断式和回购式)、提示付款等规定业务。这一文件一定程度被解读为筹备中的票交所铺路。

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认为,通过票交所平台,票据交易端透明化,信息公开程度提高,交易效率提升,交易成本降低,操作风险也进一步降低,但不能解决票据风险的根本问题。 功能异化

近年特别是进入2016年,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事件频发,其中既包括农行、工行等国有大行,也包括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甚至天津、宁波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均涉足其中。

今年1月,农行爆出39亿元票据诈骗案;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发生票据无法兑付风险事件,涉及风险资金金额约10亿元;4月,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人民币;7月,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原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共涉及金额合计32亿元;8月, 工商银行、恒丰银行、焦作中旅银行均涉事的假票据案件资金规模达20亿元。

特别是工行、恒丰、焦作中旅牵扯在内的20亿元假票据案件,市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电票上,认为电票不安全。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事件不是电票渠道出了问题,根源还在于银行的内控。

简单从上面的数据就能看出,今年被公开报道的票据案件已经超百亿元,据《财经》记者了解,市场上还有一些买入反售的假票据业务没有被媒体报道,但是涉事银行都损失不小。

票据案件涉及规模较大与票据目前的功能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票据主要是商业汇票,商业汇票中又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票据最初问世主要发挥支付功能作用,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转让,到银行贴现则演化为融资功能。

某接触票据十多年的监管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国内票据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异化,票据本身是带有一定融资性的支付工具,国外商业票据属于纯粹的融资性工具,很多国家都有相关工具,而只有咱们国家出了很多问题,主要在于银行间已经将票据不仅仅作为融资支付工具,而是作为其管理工具,调节银行资产负债表,例如国内有存贷比,目前国内存贷比虽然已经取消,但仍然作为一个指标被关注。

“再比如在信贷规模上,虽然没有规定了,但是仍然有窗口指导,那么,票据业务的压缩、发展就很容易进行调节。而将票据的功能放大到管理功能,确实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票据的滚动发行,相当于资产负债表两端都有增加,存贷款都有提高。”上述人士说。

票据作为支付工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为伪造票据,不过随着纸票印制的防伪水平提高,伪造、编造票据难度加大,所以,目前票据出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端。虽然票据相关法律规定,承兑和贴现都要提供真实的贸易背景,但是票据中介时常进行伪造,有的甚至开俱增值发票,然后再注销,而注销增值发票在系统中需要十几天才能反映出来,银行也很难反悔。

对于近年票据问题频发,仁者见仁,某票据从业者表示,中介的票据业务模式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很多模式如果都能按照规矩办事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就如同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反弹一样,所有的业务都有风险,而票据业务也处在经济下行期。

“不得不承认,很多业务人员为了牟利失去了做人最低的底限,导致很多票据风险暴露。”上述票据从业者说。

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票据案件频发与钱多有一定关系,钱进不去实体就转来转去,而票据又是银行间融资很好的工具。 业务量持续下降

截至今年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9.9万亿元,余额同比下降7.7%;上半年净下降5270亿元,同比下降1.42万亿元,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下降1.28万亿元。

针对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银行承兑汇票的需求萎缩导致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之间的贸易额缩减,导致银行承兑汇票需求萎缩;二是票据市场监管加强,部分银行收紧了票据业务;三是票据融资与普通贷款的利差缩窄,普通贷款对票据融资产生明显替代。

去年央行多次降息后,普通贷款利率下降较多,与票据贴现的利差明显缩窄,企业倾向选择贷款方式融资。今年上半年,普通贷款新增6.55万亿元,同比多增1.08万亿元,而票据融资新增7455亿元,同比少增1237亿元。

除了票据规模上的减少,票据从业人员也在发生变化,某从事多年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他在不久前刚刚从票据工作岗位辞职,主要源于当下的票据业务没法做了。“以前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现在汤已经臭了,没有办法做了,只能跳出去了!”

票据市场乱象也与票据中介有很大关系,近日,《财经》记者通过电话向多位票据中介人士询问相关票据业务,他们都向记者吐槽,目前的业务竞争力很大,他们要盈利就需要做一些“创新”。

按照上述票据从业人员的说法,工行、恒丰、焦作中旅牵扯在内的20亿元假票据案件如果用比喻来形容就是:此前借钱买面包,后来是不还钱了,再后来直接用假钱了,不过任何创新都是原有基础上的一点改造而已。

“票据中介分两种,一种是高层次的中介,文化学历比较高,多是金融从业人员,做过银行业务,对票据有很深认识,也很懂票据业务;还有一些就是小学、初中文化的人,这些人连票据是什么都不懂,简单粗暴,有利就可以做。”

第8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探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及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对象,按照顾客的投资目标及其现有资产、收支状况、风险应对能力及心理趋向,形成的一套以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区别人生各阶段的财务安排,并在此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对当前阶段具有针对性及差异性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源于上世纪90年代,1995年招商银行首先在国内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银行。随后,中信银行、建行、工行等国内知名银行也相继推出个人理财产品。进入新世纪,随着投资工具多样化,金融产业的限制放开,个人理财业务又有了新发展。当前的理财业务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通存通兑、自动转账等储蓄类服务;二是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个人融资类服务;三是利用理财户头进行股票、债券、基金等的投资服务;四是理财规划服务。从以上发展可以看出,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理财问题的深层探究

(一)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

在国内,限于金融政策,银行业分业经营,金融业按产业分业,即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为不同产业,这无形限制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成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制度。银行只能但却无法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业务,而代销保险、买卖债券、外汇相当于在替别人"打工",只有劳务收益,而无经营效益。而且银行无法从根源上确定这三种投资的回报和风险,只能被动做一些研究分析,这对市场运作是缺少实施力的,会导致商业银行产品的创新范围和程度都相当局限。国内各家银行现在做的也只是对储蓄产品进行功能扩展,把存、贷新产品组合起来等业务。

(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数目众多,但基本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理财服务基本是转账、、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而对于国际上主流的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涉足很少,使其无法根据客户的相关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开发的新产品也多是对存贷业务及中间业务的简单组合,或是将一些产品简单捆绑,产品缺乏深度,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商业银行主动营销意识缺乏

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影响了理财业务的推广。在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市场开拓意识薄弱,仍习惯性等待客户送上门,主动出击及开拓市场意识不强。理财经理及银行职员也习惯于等客户过来咨询,缺乏主动了解客户,及时获取理财产品需求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未能形成完全的市场与客户导向的营销理念。

(四)银行个人理财服务门槛设置较高

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服务大多有较高门槛,我国商业银行设定了底线为50万元人民币。银行“理财热”来自对高端客户市场的期望,理财服务是各家银行抢夺高端客户的首选战略。但据调查,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到8000元的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意愿表现最为强烈,他们更希望有专业理财顾问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理财计划。而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却门槛过高,让这些中小客户望而生叹。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发展对策

(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分流,改变传统赢利模式

将客户分流,引导高端客户进入个性化理财服务,对于大众客户可提供大众化理财服务。面对大众客户,商业银行可采取加大银行帐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这四类业务的产品纵深度,增加产品规格,以更好适应他们的个人理财需求。另外还可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借鉴第三方理财机构,统一进行非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可允许保险、证券、基金等产品在中心上架,由理财中心收取上架费并统一由理财经理针对客户制定理财规划,让客户自行选择理财产品。

(二)加强理财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提高商业银行收益率

进一步完善产品开发设计,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在理财产品的结构、期限、流动性、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做文章,使个人理财产品达到低风险、高收益、高品质的市场形象,同时应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说明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对其风险进行量化,提升客户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三)完善客户风险评估、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

从事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营销理财产品时,应向投资者告知详细的投资计划、产品特点及相关风险;商业银行要在产品销售时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及有可能的最不利情况告知客户;商业银行要定期向客户披露投资状况、投资表现、风险状况等信息。发生重大收益波动、异常风险事件、产品赎回、客户集中投诉等情况,各商业银行要及时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业务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银行应对内外部竞争的要求,也顺应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将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个人理财市场,银行只有认真分析自身不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业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与创新,规划出适合客户的个性化的理财方案,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资产增值、保值的需求,这样商业银行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赢家。

参考文献:

[1]蔡亚蓉.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

第9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范文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