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励志古诗词范文

励志古诗词精选(九篇)

励志古诗词

第1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班

古诗歌分类:

形式上分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题材上分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和闺怨诗。

举例说明

山水田园诗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 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惜别送别诗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月、雁、笛、柳)传情 ,因梦寄情。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边塞诗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某些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品。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

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第2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淫,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第3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读诗;大胆质疑;创造力

中国是诗之国,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髓。特别是古诗词,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它宽广的胸怀里陶冶情操、感悟世界、了解民族历史。因此,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古诗、解读古诗,热爱中国文化。

在传统诗歌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读古诗、翻译诗句、体会感情、背诵古诗,几个回合下来,学生读诗的兴趣全无。要知道,只是记些注释,背诵诗句,并不是读诗的根本目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该只是“标准答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阅读古诗,从而品出诗中的韵味、读出诗中的生活、感悟诗中的生命,不拘泥于课本及参考书,甚至对传统结论大胆提出质疑。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被称为我国古代民歌杰出代表作品,也被纳入了九年义务教材。大部分参考书注释如下: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我没到过草原,但在电视和电影中看到过牛羊在草原吃草的场景,对于这样的解释总有个不明白的地方,草原的草怎能长得比牛羊高?怎能掩没牛羊呢?读了张港的《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后才知道:草原的草本身不能掩没牛羊,能掩没牛羊的应该是些芦苇、蒿草之类植物。如果真是那些草,又长那么高,马就不能跑起来,牛羊恐怕也要常丢失。那为何诗中作者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再说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个人若着目视前方,能看到的只能是视角前方一百多度,如何能看到像个巨大帐篷的天空笼盖着原野呢?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写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根,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此时正看到了半球状的天空,才有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正是因为他躺在地上,位置低,才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一幕。总算弄清了原委,诗人正是设了一个迷让后人去猜。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20个字的不朽之作千古流传,作为激励诗,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有志之士。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时在第二层,也有人认为诗人应该是在第三层,到底在哪一层?我们可以透过字眼探个究竟。“欲穷千里目”“欲”是想要,并非现实,而“欲”字也告诉我们作者登楼的目的是想看得更远,若是作者明知楼有三层却只登到二楼便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太合逻辑,想要看得更远,直接上三楼不得了,还用得着在楼下猜想。所以,我认为作者应该是已经登到了顶楼,但还不满足,觉得看得还是不够高远,心想着要是还能再上一层楼甚至更高就好了,这才合乎逻辑。而这里的“一层楼”并非实指“一层”,而应是无数个“一层”,或是超越新的高度。这也才符合作者当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心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如此的聪明睿智,同样用20个字就道出了一个大自然蕴藏的奥秘。查看了不少参考书都将诗中“处处闻啼鸟”的“处处”注释为“到处”,若是这样,此句便译为“到处都能听到鸟儿明快的叫声”。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可先从字里行间来捕捉一些关于作者的信息。“闻”是作者听到的,“花落知多少”则是作者的推测,这些说明作者已经醒了,但并没有马上起床出门,因此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何处”指“何时”,译为“不知从什么时候有了白发”;柳永的《雨霖铃》“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方留恋处”指难舍难分的时候,“处”指时候;韩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显然说的也是时间。可见在古诗中“处”可指“地方”也可指“时间”。而“处处闻啼鸟”中,作者未出门,解释为“时时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应该更符合作者的处境。

可见,读诗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读诗的过程当中应当学会借鉴别人的观点,揉和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为读诗同样需要想象的翅膀。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诗,以创新的视角读诗,教师还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质疑,不可人云亦云。

诗的灵魂在于它的生活性,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创造力。诗人同样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我们只有用生活的眼光去读诗,用创造的想象力去读诗,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才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达到读诗的最终目地。

第4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48-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为何要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而语文素养正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有其理论和现实要求:

1.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学生个体差异要求: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所有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水平等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这种不可逃避的差异性。

二、古诗词体裁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长廊中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富含音乐美。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向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古诗词具有以下特点:

1.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不论是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还是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它们都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生活。

2.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诗词句简短而精致,并且诗词中的平仄构成了鲜明的节奏,或明快、或舒缓,富含音乐美。

3.抒情言志,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托物言志,以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反映内心世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许多感情的错综复杂的交织。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对古诗词蕴含的意境的体会。古诗词教学需要学生不断诵读、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理解古诗词。

1.诵读感知:诗词的鲜明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等特点决定了在诗词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特别是要对情感感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增强其情感体验。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小组朗读等。一个班中往往有性格比较内向(偏向于粘液质)的学生,他们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需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诵读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既可以让他们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倾听学生言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班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偏向于多血质,课上的表现很活泼,有时甚至会影响教学流程。对于这类学生,有时就需像孟子那样“不屑教诲”,当然这并不是对这些学生的肆意的行为听之任之,而是以一种反面的教育力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教师停下讲课注视他们几分种,他们会觉得自己影响到课堂教学从而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是一个活泼的生成过程,教师要在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2.炼字分析: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都可称为精华,在教学中就需要对炼字进行训练分析,让学生体会古诗词遣词造句的艺术和推敲琢磨的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基础。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大体上知晓诗人情感,但是诗歌的凝练简洁的字句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中字句的锤炼,即所谓的“练字”,就是指作诗时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巧妙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教师要找出诗词中的佳句和关键字词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对字词的鉴赏分析。

第5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一、教学问题分析

1. 师生重视不够。教不重视,学也不重视,学不重视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故而不愿多花功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预告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

2. 考试方法失当。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更谈不上情感培养了。

3. 教学方法枯燥。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由于缺少想像,缺少生活的联系,因此显得苍白、空洞。

二、培养策略探讨

提升自身素质。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高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情绪,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教师要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不大起大落,不喜怒无常,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对工作、学习充满信心,对学生、教学充满爱。

提升调控学生情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第6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技巧与方法,有必要对古诗词进行分类梳理。

一、古诗词的主题分类

1.伤今怀古

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主要内容有: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借此感慨历代王朝兴亡;《破阵子》(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壮志难酬的感叹。

2.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3.写景抒情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其主题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杜甫《春夜喜雨》抒写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战争动乱

这类诗词主题主要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山河沦丧、国运衰微的痛苦。

5.行旅送别

这类诗的主题一般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写出了长期在外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

古人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有的思乡怀人,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二、古诗词赏析的入口或方法

1.从表达技巧入手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景抒情,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的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成功用运,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2.正确揣摩古诗词语言的精妙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扣题,说明梅花开得特别早。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3.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

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如月亮寄托了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就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松菊象征了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渲染了幽怨、凄凉的氛围,充满了别意与乡情的味道;梧桐流露出了凄凉、悲伤、萧瑟、冷寂的感情;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竹使人联想到虚心、脱俗、孤、刚劲;亭往往是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则传递出了游子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

第7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一、合理拓展,增强感性认识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必修课本当做核心,合理拓展与之相关的诗歌作品,可以是读本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内容,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科学整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整理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展开教学,例如“桃源仙境――田园诗”、“报国赤子――辛弃疾”、“逐本溯源――诗经”等,针对每个主题的诗词作品展开适量的拓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中的《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作者是曹操,而第三首《归园田居》出自陶渊明之手,这三首诗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为了便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笔者对每一首诗都做了一定的拓展,笔者把《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拓展,让同学们更快地体会现实主义诗风;笔者通过对建安诗人的介绍创设情境,再用曹植的《白马篇》对本诗加以拓展,让同学们了解建安诗人特有的五言诗创作风格,以及在那个动荡年代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精神与报国无门的慷慨悲歌;笔者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作为《归园田居》的拓展,通过《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仙境,结合两首诗中的思想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感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位田园诗人的精神世界。

在完成每个主题的教学后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归纳总结,把诗歌的常见写作手法、意象以及此类诗歌通常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系统化整合,方便学生体会和鉴赏,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诗歌知识体系,以便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读背结合,关注情感鉴赏

诵读、鉴赏、背诵,这三个环节构成了高中诗歌教学的最基本体系。诵读,能够把学生引入古典诗词的殿堂,也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这个环节。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古人讲“诗言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就是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是建立在诵读基础上的一种语文能力,在诵读与鉴赏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加以背诵,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在把握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感受音律美感,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无限情感。

例如,在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们要感受辛弃疾那份豪情壮志,那份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深情;并体会词中的用典,紧紧抓住诗词主旨以及作品的说服力。在感悟杜甫《登高》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时,诵读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以及立志报国奈何体衰多病的无奈。而在诵读《归园田居》时,要通过品味这首诗清新自然的语言来体会作者那种厌弃官场,归隐田园,向往闲适自由、悠然恬淡的生活情感。

这种教学方法使古诗词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逐渐渗透,诵读、积累与鉴赏融为一体。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也要结合具体学情加以调整,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三、自主学习,注重过程评价

历经几年的诗歌教学实践,我们对诗歌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不再是教学主体,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独立探究,深入思考才是一节课最闪亮的部分。同时需要调整的还有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比较单一,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例如,结合几次考试的成绩,依据组间要平衡,组内有差异的原则,把班里的学生依据语文能力以及学习意识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五个人。因为组内成员能力各异,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而小组之间是相对平衡的,有利于形成班内良性竞争的氛围。除了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还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做成了记录卡,其中包括诗词背诵、课堂默写、诗词鉴赏等,把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记录,每周进行小结,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让学生每一节课上的表现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到科学的评价和肯定。

通过这一方法,就能够时刻把握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古诗词教学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古诗词自主学习的环节中来。

第8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鉴赏 ;创新; 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创造性地鉴赏诗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深感诗词的鉴赏应等同于小说,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不可偏废,同时在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感受,尤其在对古诗词的引领鉴赏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程度

应当说古诗词有着诸多不便我们学生鉴赏的因素,首先,古诗词一般都为格律诗,这些诗词有了平仄的韵脚,诗句词序往往显得比较复杂。其次,古诗词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第三,有的诗词的意境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不同的诗人词人机遇有别,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则代表着个人的志向和认识,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乐的时段有别,不同时段诗词亦同样大有差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有时还真是困难重重,有时勉强凑合一下总不是作者心声的写照,总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作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包括民族斗争史,文学发展史,汉语知识变迁史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应当说我们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去掌握与古诗词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多内容,有时只要结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稍作提示性的联系即可。有时还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的电影与古诗词有关的历史镜头,这些镜头完全可以辅助我们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如让学生创新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必须先从历史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诗人,再从文学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显赫地位的诗人。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知晓了这些,就能比较顺利自主而又创造性地鉴赏“大江东去”的壮阔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腔真诚。

二、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去进行古诗词艺术的比较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样式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久放异彩,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又能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同占一席之地,都是因为有着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都是因为有着美好的情感。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创造性地鉴赏这些古诗词,最好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多将古诗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延伸以及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比较性的鉴赏,柳中庸,唐朝著名诗人,有两首古诗不但值得一读,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能力。柳中庸的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征人怨》诗题中有怨字,而诗歌中无一怨字,《听筝》题中无怨字,而诗歌却以“怨”去铺陈。应当说这两首古诗都与“怨”有关,但诗题与抒写内容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通过相互置换关系的你谈我议,学生们豁然开朗,为了检查学生的鉴赏效果,我让学生以《柳中庸的怨求》为题,写探究两首诗的异曲同工的小论文,学生们所写的论文有理有据,中心明确,论据确凿,简洁独到且篇篇入理入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把故事的意境与人们的推崇无缝对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人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启迪,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人们受到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的启迪。如目前的“”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此文,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要兴旺发达,需要我们有高尚的道德,有可贵的人文情怀,有满腔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有把握社会关注民生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应当说新的时代我们所崇尚的精神都能从古诗词中挖掘。我们还记忆犹新,在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曾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今后工作的态度,十年来温总理就是这样践行总理职责的。人们说以史明镜,我们也完全可以诗明镜以诗励志。

参考文献:

[1]曹津源.以身许国为民造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

第9篇:励志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古诗词;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发挥想象,多元解读,写出读后感

古诗词在进行创作的时,在一定的情景中,在一定的氛围中,或者在一定的情感中,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敢于表达自己在古诗词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然后进行语言的梳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之后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设置相对开放的题目,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写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李商隐的《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并且写下自己对诗句的感悟。诗句的前半句写了作者那绵绵无尽的相思,借助春蚕吐丝,以“丝”表达“思”,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绵延不绝的无限相思,后半句表达作者在相思中承受的煎熬和痛苦。有些学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世间最善变的是人心,但是诗句中的心却难以改变,用无尽的相思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在网中编织着自己的梦,沉醉在自己的梦中,但是梦境终究是梦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痛苦,明知追求是无望的,但依然会去追求。”

二、结合古诗词,进行作文的仿写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诗词是对事情、景物进行描写和叙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写作的思路和方式,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行事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挥,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阅读共鸣,在对古诗词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的灵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教学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勒出了很美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着那辽阔粗狂的戈壁荒漠,骑马驰骋于其中,朝着夕阳落去的方向望去直到天际,充满了豪情壮志,一缕孤烟,一轮红日,一匹骏马,一个驰骋者。在读写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壮丽的景色进行描写,对内心的情感进行抒发。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一个躬耕者,带着锄头,路旁的草叶上有着点点露水。在进行实际情境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告别官场隐居田间,在农耕中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能够对古诗词进一步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深意。

三、体会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在古诗词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种写作方式和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结合感官、以小见大以及情境交融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写作手法的使用,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在之后的写作中进行运用。如细节描写中紧抓景物的特性进行描写。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教学中,诗句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春日细细雨丝的滋润中,小草悄无声息的露出了头,远远望去,淡绿色铺遍整个天际,但走近观看时,小草像是害羞一样,又偷偷的藏了起来,让你找不到一丝绿色。采取活泼生趣的方式表现小草稀疏嫩绿的特点,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同样通过细节的描写,表现出早春的特点“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诗人看到景色的描写,而燕子是春的报信者,描绘出钱塘湖的早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到理解古诗词,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应当以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积累和吸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新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继续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蔚.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