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

第1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哈尔滨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互联网技术发展较成熟等优势,及早研究可行性,谋划发展方案,选择重点方向,力争超越式发展。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全市要统筹编制“智慧哈尔滨”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意见,为各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避免无序发展、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二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在“智慧哈尔滨”建设总体规划未出台前,应采取在南岗、道里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方法,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与个性。各区要根据城市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突出地方特色与个性,谋划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

2.健全机构,明确责任。“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制定《智慧哈尔滨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规划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区、街道各级政府应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加强考核与评估,分步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加大投入,提升“三网”融合的速度。瞄准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建设与融合,加快推进普通传输网与自动感知智能应用网络的融合,构建“无处不用、无时不用、无人不用”的功能共享的“多网融合”的信息网络。二要多方协同配合。

4.政府引导,建立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引导是关键,企业和市民是主体。一要设立“智慧哈尔滨”建设专建资金。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投入,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杠杆效应。二要制定投资导向目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项目授信和审贷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三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要在加强建立“智慧哈尔滨”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的创新与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保护信息知识产权和保障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探索建立网络活动信用管理、信息交互共享管理等制度,着力营造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法规制度环境,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第2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产业链 建设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一、序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实现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球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如图1所示。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通信运营商通过其完备的网络覆盖、成熟的通信技术和丰富多样的信息化增值服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条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利用丰富的、成熟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特有的信息资源,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后续的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可以节约资金,通过一定的资源换项目,利用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社会主体的资金、技术和运营优势,完成基本的基础型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三、建设运营模式设计的总体原则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设计首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的数据、信息资源与物理建成资源、人文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城市政府需要掌握和控制最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2、为建设和运行服务型政府,城市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同样也应该由政府掌控。

3、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4、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5、只有遵循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四、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多种模式结合的建设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其他企业与机构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在现有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独营模式。

所谓政府独营模式,是指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必须政府投资的,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且后期无法带来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如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

在政府独营模式下,智慧工程建设的资金完全来自与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的资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二是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由政府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掌握)。其中,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如公共平台)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二)市场运作模式。

所谓市场运作模式,是指智慧工程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工程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工程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五种方式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国家股份在51%以上),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智慧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称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先进行少量投资,通过先搭建诱导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再将平台出售或租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运营,由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和扩大建设,专业公司可自行在平台中开发应用,吸引相关企业应用进入平台,所产生的收益未来可由政府和企业按照双方事前的约定进行分成。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

(a)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工程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

(b)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社会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智慧工程的建设,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平台及其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再由政府赎回,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通俗地说,BT模式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租赁(补贴)费。

在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直接委托给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或由政府直接租用社会资源成熟的信息化产品,或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包括运营商在内的社会资源除了需负责融资和工程项目建设,还需要提供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支持,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与运营工作。

此种模式主要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如城市通信管网建设和升级、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或社会资源已经建设完成、运营较为成熟的全国性信息化产品,如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等;或与手机紧密结合,需要定制终端产品开发的工程,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类和位置服务类业务。

5、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整合产业链,传递价值链,创新新业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反过来可以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层次。

五、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价值在于为城市经济注入智慧活力,城市通过智慧手段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也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社会资源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发挥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将成为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作者:杨天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徐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黄春林,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

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城市观察,2010年第3期

第3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字:智慧城市;物联网;信息技术;智能交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4-0070-03

0 引 言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日益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彰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在解决生态恶化、资源衰竭、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中的作用和潜力[1,2]。未来五年,天津的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的新阶段,将面临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城市精益发展、智能运行的发展轨迹日渐清晰,展示了未来智慧城市和信息社会的美好图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的现代管理模式[3-5]。

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1) 统筹规划,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为破解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等城市发展难题,2007年欧盟就率先提出“智慧城市”的创新构想,2009年提出2011—2015年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目标,开展了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的框架设计与实践探索。2010年出台的《欧洲2020战略》与《欧洲数字化议程》,更为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2)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应对金融危机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欧洲2020年战略》中将“欧洲数字化议程”确立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广泛普及,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据统计,欧洲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 部门每年创造市场价值6 600亿欧元,相当于5%的欧洲国内生产总值,20%的生产率提高直接来自ICT部门。

(3) 加强信息技术研发,为低碳经济服务

欧洲有80% 人口生活在城市,70%能源被城市消耗,50% CO2由城市产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降低城市能耗,是欧盟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为此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ICT研发,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与智能电网;开展“欧盟新智慧城市与社区行动”,为居民提供清洁、安全的能源;推行“电动汽车共享计划”,为智能交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等。

1.2 英国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

2009年英国正式开启了“智慧政府战略”,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随后,英国政府在2010年了ICT战略,强调政府将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内容包括:

(1) 公共基础设施

内容包括建设公共部门网络,为公共部门集中提供无缝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建设“G-Cloud”(政府云)、整合数据中心、建设政府应用程序库等,鼓励地方部门和国家部门参与到信息共享中来,减少大量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产生的能耗。

(2) 公共标准

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公共架构,设置通用标准、公用标准和地方标准,应对电子政务各层级的建设;在采购规范中使用开放标准,提高软件复用率;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障系统稳定性,提高对数据安全审查监督的力度。

(3) 公共能力

提高政府IT人员的能力和技巧,加强对专业水平的考核;提出可靠项目布署计划,保证项目可以按时保质交付;设计“供应商评价框架”,改变以往各个部门独立采购ICT资源的做法;加强国际交流和协作。

1.3 数字法国2020

法国工业、能源和数字经济部了《数字法国2020》。该战略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特别是电子政务)、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1) 4G网络推广

固定宽带方面,在启动光纤宽带的基础上,加速移动宽带建设。加快4G网络推广,要求保证4G网络覆盖偏远地区和每个省90%以上的地理面积。

(2) 推进数字与移动电视发展

2011年完成了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过渡工作;2015年前,所有在售电视都为互联网电视;2020年前,所有电视频道都能以高清和移动形式播出,同时,3D电视以及互动电视服务也将得到推广。

(3) 普及电子政务

2011年,已有76%的政务实现信息化;2013年前,100%的重点政务实现完全信息化。此外,教育界的数字办公和教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住宅、非接触式移动服务、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等一些领域的信息化普及也备受关注。

(4) 关注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发展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信息化工具(尤其是应用云计算)。信息产业的进步,成为法国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第一动力,在未来3年内将为法国创建45万个就业岗位。

1.4 意大利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 积极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

出台《政府信息社会发展纲要》,重点在宽带应用、数字签名、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馆、远程医疗等领域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信息社会发展计划、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国际合作”三大发展战略。

(2)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

把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基本目标,要求各部门陆续将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上网;为住院儿童建立了“远程教室”,使住院儿童能在病房里随班学习,并可与教师进行在线实时对话和交流;在全国安装智能电表,建立智能电力信息系统,全面实行远程抄表。

(3)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大利的移动通信技术发达,技术更新快,宽带等新业务保持较快增长。通过立法,规定优先建设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实施“米兰计划”,在米兰等试点城市推行光纤到户,应用FTTP等新技术。意大利也是最早发起数字电视计划和欧盟内最早发展移动电视的国家,其高性能计算机制造也具有较高水平。

2 体会与思考

2.1 智慧城市发展,要有战略规划的引导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欧盟通过《电子欧洲:全民信息社会行动计划》、《欧洲2020战略》等重要文件,确立了欧洲国家和地区建设信息社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英国政府推出《数字英国》,明确提出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法国政府的 《数字法国2020》、意大利政府出台的《电子政府行动计划》,有效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2.2 智慧城市前行,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结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欧盟通过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2011年,欧洲委员会审查了大约140个所支持的未来互联网研究项目的进展,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2.3 智慧城市推进,要有管理服务的创新

欧盟启动《电子政务管理行动计划》,规定企业只需向不同的行政机构提供一次相同内容的信息。英国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瘦身计划”,关闭90%以上的政府网站;依托“政府云”建设,将政府内部以及对外的所有业务和服务逐渐全部迁移到政府云平台,将几百个数据中心整合至10~12个,有效简化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过程,促进了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2.4 智慧城市推动,要有权威机构的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涵盖领域广阔,推进难度大。智慧城市建设,组织协调是关键。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有统一、协调的领导,英国政府专门任命了政府电子商务专员、电子商务大臣两位高级官员,负责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英议会成立信息化办公室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此外,英国政府成立了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意大利政府专门设立了“公共事务、管理优化与电子政府部”,统一指挥协调电子政务建设。

2.5 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专项资金的大量投入。欧盟委员会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计划,计划投入100~120亿欧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资金达20亿欧元左右。英国政府则拨款4亿美元资助敷设高速光纤网络,投资6 000万英镑建立公众云服务网络,投资450万英镑加快云计算应用。英意两国政府还为每个家庭购买电脑和宽带上网补贴专项经费,加速本国的信息化进程。

2.6 智慧城市实现,要有政策法规的保障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从起步开始就重视建章立制。欧盟信息社会的相关政策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贸易、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为了推动公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欧盟制定了《关于公众获取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文件的规章》、《关于再利用公共部门信息的指令》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多方面的保障。英国政府则颁布了一套指导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导则,对政府信息化的开展进行了有效规范。

3 对策与建议

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我国很多城市也相继提出并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和实践项目。北京市政府《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我国多个城市在“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任务,作为未来发展的主题。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做好战略部署

(1) 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天津”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 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 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3.2 明确发展重点

(1) 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 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 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4) 强调感知与物联,保障智慧运行

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推进智能交通、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等示范工程,不断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管理。

3.3 创造发展环境

(1) 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 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 结 语

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的现代管理模式。由此,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编制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开展年度发展水平评估和年度工作考核,并可将评估考核内容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参 考 文 献

[1] 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 2011(6):13-18.

[2] 周宏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J].中国信息界,2011(11):11-18.

[3] 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13-17.

第4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记者:关于如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各地方社科院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请王书记谈谈贵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上有哪些探索与实践?

王学勤:如何学习借鉴中国社科院及其他兄弟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发展路径,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上的主要探索与实践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宏观和微观两个定位。

一是宏观层面。中央《意见》明确:“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简言之,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因此,我院必须立足于首都的基本特点,推动智库建设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

二是微观层面。重要的是,只有找准社科院与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与同样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部门的差异,从自身职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出发,才能不断强化新型智库建设。社科院的研究对象与党校、行政学院的基础性和教学性研究相比,更贴近社会现实;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短平快”研究相比,更具有理论深度。因此我们认为,我院提供的决策咨询应侧重于有理论支撑的中长期战略性规划和基础性问题咨询以及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不能完成的重大应急问题咨询。简言之,我院要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更要强化应用对策性研究。

第二,提出总体、具体两个目标。

我院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即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首都“四个中心”为战略定位,以服务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建设具有首都特色、首都风格、首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总体目标。在2020年以前,按照首都智库建设的标准要求,在首都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法规等发展领域,结合我院各学科发展的不同优势,重点开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与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与评估、城市治理政策(能力)研究与评估。到2020年重点建成3~5个政府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权威性强、具有参与首都战略决策咨询能力和国内外一定知名度的首都高端智库。

二是近期具体目标。我院新型智库建设拟以专业高端智库建设为重点,在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取得切实成效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的统一。结合我院目前研究工作实际,首批“3+3模式”拟建设的三个研究团队是:

1.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依托院市情研究中心、经济所、文化所、社会学所等科研力量,发挥我院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文化研究人才密集、结构合理的优势,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对北京人口疏解、京津冀产业对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理论视野开阔、战略主旨宏远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理论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

2.城市治理能力评估研究中心。依托管理所、城市所、社会学所、外国所、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等长期以来与北京市各级党政部门紧密联系的传统优势,建立“城市治理能力评估研究中心”,加强北京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治理交通拥堵战略问题、北京社会稳定战略问题、北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等研究,切实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首都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回应党政所需,回应群众关切。

3.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满学所、历史所、外国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哲学所、传媒所、法学所、文化所等建设“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民族、宗教、文俗、生活等方面,加强北京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文化中心发展等特色研究,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并不断巩固北京的话语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同时,发挥既往研究优势,继续在以下三个立足北京特色的领域拓宽发展,即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首都安全稳定研究中心。

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科研队伍与管理队伍、研究成果评价与研究成果宣传推广三个关系。

一是“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同向发力。如果说理论研究是“格物致知”,那么,应用对策研究可以谓之“经世致用”,两者的关系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要把目光瞄准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党委和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使理论创新真正指导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实现科研供求侧结构性改革,真正成为“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二要尊重学科规律,对于人文、历史等研究机构和队伍,不应“一刀切”、简单化地强调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而是要注重发挥其研究成果对社会历史、对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这同样是重要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二是实行“小机构、大网络”打破“定岗定编”。目前,社科院作为事业单位,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参照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定岗定编。而智库建设,关键在人才,人M其才、才尽其用,必须打破既有人事管理的模式,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实行“小机构、大网络”,专兼职结合、“走出去”“引进来”结合,搭建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制度。

根据我院实际,拟在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学术优势基础上,跨越管理边界,组建高端智库专业研究团队。在研究团队内部设立项目组,作为专业智库进行决策咨询研究的主要组织构成形式,有效打破人才使用上的部门分割、身份分割。研究团队由首席专家牵头负责,按照“以我为主,兼蓄各方”的原则,在全院遴选一批优秀专家组成专家库的核心团队,同时精选一批院外专长人才,包括全国社科系统的专家、社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型人才,发挥集体攻关优势,实现科研咨询等职能一体化。项目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组完成任务后,或及时撤消,或根据需要长期存续并动态调整,形成能够出成果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库机制。

三是“能写会干”与“能说会道”共同促进。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其影响力。“能写会干”是指能出成果、会出成果,“能说会道”是指能宣传成果、推广成果,新型智库建设如果不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就难以扩大工作影响力,难以提升智库公信力。在强化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更新理念、改进方式、拓展平台,顺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新趋势,不断丰富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内容,切实提高智库研究成果宣传的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应对能力和引导能力。

1.拓展服务决策渠道。拟创办《决策参考・北京智库成果专报》,由首都知名智库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旨在选编服务改革决策、改革实践的优秀智库研究成果,主要呈送市领导,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发送市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区党政一把手参阅。力求将其打造成展示北京智库单位形象、智库专家风采和最新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宣传阵地,促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参考视野。

2.拓宽信息平台。开办“北京智库网”和“首都智库微信”平台,旨在打造集智库资讯、智库成果、智库课题于一体的高端信息平台,全方位、多功能、多领域、可移动地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北京新型智库平_。充分利用社科文献出版社相关平台,出版皮书外文版。

3.强化服务决策品牌建设。办好首都智库高端论坛,培育品牌论坛;提高皮书质量,编辑出版智库品牌读物《首都智库》,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鲜活案例;整合内部报刊、网站、档案等资源,加强信息情报工作,进一步办好《北京社会科学》、《城市问题》、《看一眼》、《北京社会科学之窗》,加快科研成果“走出去”步伐。

第四,建立完善考核评价、经费管理、人才岗位聘任、科研质量以奖代补四个制度。

一是构建符合新型智库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每个研究中心每年提交咨询报告的数量及被采纳应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每三年由院智库建设指导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对智库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估合格的继续予以支持,不合格的进行动态调整,形成退出机制。

1.对高端智库成果的考核。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出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成果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可量化操作的高端智库成果评价制度。按照高端智库成果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端智库成果向高质量、高层次和广泛影响力方向发展。

2.对智库参与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坚持用户评价、业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科研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项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由职称评定办法、优秀成果奖评审办法及专家推荐遴选办法组成。严格评价奖励淘汰机制,评价结果作为人员使用及经费配置的依据。建立健全可量化操作的我院高端智库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人才使用和经费配置的基本依据,实行“一年一评定,两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用”。制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项目评价管理办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岗位考核管理办法》等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相配套的各项工作评价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二是建立智库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预算理念。以零基预算、绩效预算为基础,充分考虑高端智库建设中的智力成本与报偿,改革经费配置办法,根据高端智库建设任务确定经费配置,制定实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智力报偿管理办法》。减少启动经费的资助;建立我院高端智库建设智力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基础资助、人才资助和后期成果资助等创新机制。

2.改革经费管理思路和制度体系。明确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支出比例,严格制止“套取”、“虚列”等现象发生,保证支出真实,对参与高端智库建设工程人员的劳务支出实行有效控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参与高端智库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建立年度绩效考核与专项经费安排紧密联系的有效机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和安全运行。

3.建立间接成本预算和支出制度。按照课题总经费一定比例,设立间接成本支出,用于发放课题设计、资料整理、问卷统计等劳务费。提高科研主要负责人和骨干团队在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的比例。从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获取的奖励收入,实行按年度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赋予智库研究中心必要的经费使用自。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在开展调查研究、数据抽样调查等过程中发生的不具备票据报销条件的合理支出(如给调查对象的误工费、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报酬等),可按实际发生额,经课题负责人确认后予以报销。

第5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的推动下,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形成了多种沼气工程技术工艺模式。同时,随着国内沼气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沼气技术日趋成熟,沼气工程设备或配套设施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目前很多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受到很大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后期维护管理服务的缺失,导致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而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可实现沼气工程运行的实时控制并自动优化沼气池的发酵,还通过技术服务机构实现远程控制和远程服务,相比以往的沼气工程技术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从经济效益角度,将智能化沼气工程与其他两种典型沼气工程进行比较,验证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的优越性,为推广该沼气工程模式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1样本选择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和准确性,笔者以福建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扶持建造的三处养猪场沼气工程为研究对象。这三处沼气工程代表了三个不同沼气技术水平,在沼气工程运行的进料前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储存与利用、沼液沼渣后处理等阶段上各具特色。现对样本养猪场沼气工程进行简单概述。

1.1.1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沼气工程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简称“健华养殖场”)是一家年存栏数4300头的规模化养猪场,全年全场日均产生粪便污水量约54m3•d-1。该沼气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开始运行,项目总投资61.7万元,年日均产沼气量为255m3;采用推流式工艺,沼气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内外设玻璃钢密封层,有效容积500m3,未采取任何增温措施;养猪场产生的污水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通过沼气收集装置、脱硫装置、气水分离装置经输配系统供应,作为养猪场内生产或生活的补充能源;沼液通过自主研制沼液灌溉集水井以及灌溉管道输送至100亩脐橙园地及20亩芥菜地;沼渣则以外包的形式卖给农户。

1.1.2福建省永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沼气工程福建省永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简称“永盛农牧养猪场”)是一家年存栏数4000头的规模化养猪场,其中400头产生的粪便污水量约5.4m3•d-1进入沼气工程;该沼气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开始运行,项目总投资11.25万元,年日均产沼气量为46m3;采用推流式工艺,沼气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60m3,设有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通过沼气收集装置、脱硫装置、气水分离装置经输配系统供应,作为养猪场生产或生活的补充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自家果园的有机肥施用。

1.1.3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养猪场智能化沼气工程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养猪场(简称“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工程于2010年3月正式运行,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年日均处理污水量约64.2m3•d-1,年日均产气量为624m3;采用上流式工艺,沼气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内外做玻璃钢密封层,有效容积670m3,设有采用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并通过沼气搅拌系统对发酵液进行搅拌。与前两个沼气工程相比,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安装了pH实时监测计、分批进料抽液流量计、液位监测计、温度监测计、压力传感器、沼气流量监测计、沼气搅拌装置、PLC控制柜、电脑、互联网宽带等。通过这些设备使得沼气池可智能化自动分批进料、沼气搅拌系统自动控制搅拌,太阳能真空面板自动为沼气池发酵液加热,电脑实时记录酸化池水位、沼气池温度、酸化池和沼气池的pH值、沼气池和储气柜气压值,并将以上数据实时传至养猪场管理负责人的电脑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调整运行状态达到提高产气的目的,并方便养猪场进行沼气工程的远程控制与管理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对工程运行的远程控制和技术服务。该沼气工程的工艺模式详(图略)

1.2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能效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条件。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记录资料得到,问卷内容设计主要以经济效益分析涉及的指标为基础,并通过实际记录、邮件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形式,对三家养猪场进行数据收集。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

经济效益评价涉及沼气工程建设与运行产生的成本项目与收益项目。其中,成本项主要包括工程总投资、年折旧费、年维修费、年管理费、年人工费、年动力费;收益项主要包括出售沼气收入、生产与生活燃料节支、沼气发电收入、减少环保罚款金额、沼肥收入、自家用肥节支等。通过比较成本项与收益项,计算沼气工程的年净收益。如果当年某个沼气工程的净收益为负,将通过净现值法,求得考虑时间成本的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

3三个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3.1沼气产气率的比较由表1所示,从静态角度看,根据三家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调研数据,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工程的平均池容产气率最高(为0.931m3•m-3d-1),其次是永盛农牧养猪场的有太阳能加温的推流式沼气工程(0.767m3•m-3d-1),最低的是青州养殖场无太阳能加温的玻璃钢沼气工程(0.51m3•m-3d-1)。从以上数据可知,从产气效率看,智能化沼气工程工艺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动态角度看,一是健华养殖场沼气池由于没有采用太阳能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其沼气池温度常年低于永盛农牧养猪场与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池的温度,直接导致了健华养殖场沼气池产气效率低于后两个沼气池;二是由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建瓯和连江多为阴天且冬天太阳光热量低,使得该阶段太阳能加热系统无法发挥加热循环水作用的优势,导致该时间段沼气池的产气总量与产气效率较低,但永盛农牧养猪场处于沿海地区,冬季气温高于处在山区的新星种猪场养猪场,致使该时间段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产气率比新星种猪场养猪场的高;三是每年的4月至10月期间,三个养猪场所在地气温升高,沼气池的温度也在升高,沼气工程的产气量与产气率也在提高;四是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内,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和新星种猪场养猪场沼气池的温度和产气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后者的沼气池温度波动较小,且可以很好地把沼气池温度控制在35℃左右,保证厌氧发酵的高效率,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工程由于配备了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太阳能加热系统可以根据沼气池温度自动调节输送热水时间,同时沼气池可根据池体温度自动调节进料量,使沼气池温度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波动,即满足发酵要求又可保护池体安全。以上分析可知,规模化养殖场应投资配备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系统,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保证和提高沼气池发酵效率与产气率;同时应用太阳能加热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根据沼气池温度自动调节输送热水、自动调节进料时间和进料量,实现进料智能化,使沼气池温度尽量靠近35℃这一最佳中温厌氧发酵温度,提高沼气池的发酵效率。(表略)

3.2三个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3个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与运行的成本项目与收益项目进行汇总,假设各个沼气工程均可运行20年,且残值为0元,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如(表略),三个沼气工程养猪场的工程净收益值均大于0,处于盈利状态。其中,智能化沼气工程的净收益最大,每年达25.67万元;其次是健华养猪场沼气工程,净收益为每年12.82万元;最低的是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工程,仅为每年2.2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沼气工程,具有普遍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规模的沼气工程,盈利水平也不同。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沼气工程的基本特征不同,其整体盈利水平不同,具体有以下结论:(1)沼气工程建设规模越大,经济效益总和越大,但规模效应因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池最大,技术含量也最高,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单位效益也最好(为0.0372万元•m-3);而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因为比健华养殖场沼气池多安装了太阳能加热系统,使其虽然在经济效益总和上输给健华养殖场沼气池,但在单位效益上表现更佳,比健华养殖场沼气池的单位效益0.0256万元•m-3多出0.0112万元•m-3。以上数据说明,从经济效益总和出发,应鼓励规模养猪场根据自身的养殖规模,加大沼气池建设规模;同时提高沼气工程的技术含量,以提高沼气池的单位经济效益。(2)商业化运作和沼肥利用率对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大。健华养殖场沼气工程所产沼气均用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用能,在夏天的产气高峰期,沼气得不到充分利用,又无法对外销售沼气,影响了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健华养殖场的沼肥得到充分利用,用于销售和自家果园与菜园用肥,实现创收且减少果园与菜园的花费成本,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同时,智能化沼气池也因其较高的沼液和沼渣利用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沼气发电为其创造了7.67万元的收益,出售沼肥创造了10万元的收益。(3)不同类型沼气工程的成本构成项目不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初始投资大,折旧费高,成为年运行成本的重要组成项目;同时由于大中型沼气工程的配套设施或配件较多,使其维修费用也较高。健华养殖场的沼气工程未投资建设太阳能加热系统,使其在气温低的时候沼气池温度低,难以保证沼气工程的连续产、供气,其动力费用较高,而永盛农牧养猪场和新星种猪养猪场因建设了太阳能加热系统虽工程投入较大,但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沼气池加热,降低了运行时的动力费用。(4)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具有重要的优越性。首先,由于实现智能化运作,使沼气工程的配套设施在有序的条件下运行,减轻配件的损伤,从而降低设备及配件的维修费用,年维修费仅为0.5万元;其次,通过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系统,使工程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实时了解沼气工程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出现问题时可通过调节自动化系统的设置而解决,减少技术服务人员往返的直接成本,如智能化沼气工程运行的年管理费用仅为0.2万元,还可节省维护的时间成本、技术人员误工成本等机会成本;第三,通过安装智能化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可将系统与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联网,委托其技术人员远程管理和控制沼气工程,仅需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即可,节省了沼气工程运行的人工费用,智能化沼气工程运行的年人工费用仅为1.2万元;第四,投资建设太阳能加热系统并实现自动化为沼气池加热,保证沼气池产气稳定性,为沼气发电和供应养猪场和周边农户生活用能提供保障。

3.3三个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的比较在求得三个沼气工程的年净收益后,根据技术经济学原理,考虑货币的时间成本,利用净现值法,对三个沼气工程的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以沼气工程的使用年限20年计算,贴现率取10%,其财务评价净现金流(表略)。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投资回收期最长,为8年;接着是健华养殖场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为7年;最短的是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工程,为6年。通过净收益评价法和净现值法的计算结果可知,智能化沼气池由于规模较大、产气率高等优点,在整个沼气工程生命周期中将获得最高的净收益。

4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6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

智能化系统是指在建筑物内、居民小区,设置有通信网络、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等系统。智能化建筑既是高技术结晶的密集型建筑,也是资金密集型建筑,它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有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和承建商。

1 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智能化工程涉及多行业部门,分散操作,施工混乱

智能建筑涉及建筑、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多个不同的部门。工程中的不同专业的分项工程,经常是由许多相应行业的专业队伍进行设计、组织施工。这些单位分布各行业,业务上互不相属各管各,很少沟通,因此,各自施工中管线打架和漏埋的事故经常发生,子系统设备经常安装在不同的机房内,造成了业主很大的不便和浪费。

1.2 智能化工程和智能建筑工程的验收依据尚未一致

我国虽然有一些智能化工程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但作为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至今没有颁布,所以,智能建筑工程的技术标准、管理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上无统一法可依。

1.3 智能建筑设备尚无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统一管理

智能建筑中很多诸如建筑设备监控、安全防范等系统的运行,都是按照各个施工单位自行编制进行的,既没有统一标准,集中管理,更没有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

1.4 专业的智能建筑技术人才缺少,管理水平低下。

技术人才不仅在管理部门少,而且物业公司的专门操作和维护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偏低,所以,经常是外行管内行,结果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要管的却没管好。对智能化运行小故障排除不及时,严重影响业主的信任度。

1.5 企业智能化工程产品质量较差

一些弱电产品生产企业技术弱、规模小,追求暴利,仿造他人产品,产品质量差,使用质量差,特别是在高温、高频率使用条件下,产品故障率极高,给业主的日常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2 加强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策略

2.1 需要政府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管理。由于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才刚起步,行业没有一个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准则,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陷入无政府状态。所以,政府颁布行业标准和规范,为工程提供技术、法规的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2 需要建立各地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地方标准和管理规定,可以参与各项智能化工程工作,可以为政府、施工企业、业主提供技术咨询、鉴定,解决困难、矛盾与纠纷。

2.3 需要有综合检测机构。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需要通过检测获得了解、信任和保障,检测范围应包括各主要子系统。工程需检测的专业分项、涉及行业、部门很多,单个检测机构完成困难,因此,由一个具有高度公信力、集团规模的综合检测机构来提供优质服务显得十分必要。

2.4 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制度。目前,我国智能化建设对建筑、住宅小区各有等级、星级的评价及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智能化的发展情况灵活掌握标准,或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评估标准。评估实行业主自愿申报的原则。

3 掌控智能化工程的业务流程

3.1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如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可能就是很大的浪费。在高档小区或是别墅区应该设计有远程抄表系统。市场需求的了解通常是由专业顾问公司负责的,顾问公司代表业主的利益,根据业主的实际要求,结合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关工程项目文件资料。

3.2 确定合理的工程实施架构

在工程实施架构里,工程各主要相关方地位、关系需要规范。虽然工程实施中顾问、设计、承建商、集成商角色各异、利益不同,但他们之间既可以互相约束,保障工程的质量和造价,也可以相互勾结,利用便利进行非法利益输送。

例如,设计和施工合作,就有可能让施工方案或工程变更偏向施工乙方。集成商与承建商合作,就有可能让承建商提供故意偏向集成商的方案,因为承建商往往就是集成商的合作伙伴或产品商。因此,相互勾结所提供的方案很难有利于客户的需求,容易引起“ 求高、求全”的浪费。

3.3 设计严谨、合理的总体方案

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方案的设计应以客户需求、建筑本体结构为依据,针对潜在业主具体要求,设计出严谨、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工程方案。

总体方案的设计最好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初期就参与进去,最好是建筑主体设计单位能够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这样,可以在设计初始,建筑师和智能化专业工程师就有机会紧密配合,根据建筑本体特征、业主需要,结合各自的长处,才可能设计、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如果,建筑师和智能化工程师分属不同的企业、工程参与时间、要求严重不同步,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甚至严重浪费的结果。

3.4 严把弱电承包商选择关

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迅速,因此,智能建筑工程产品的弱电施工承包商与工程关联的空间较大,其对于工程质量、成本等核心利益的影响较大。就目前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3.4.1 分项管理: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3.4.2 总包管理: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子部分交给土建总承包商,协调管理工作也由其负责。

3.4.3 单独管理:业主选择一个弱电工程总承包,来协调管理各子系统、分包商,弱电总承包商的工作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三种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就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言应是第三种模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弱电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的,它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他们在行业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弱电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能紧跟行业变化、发展规律与方向,力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由土建总包商来进行弱电系统的分包和管理,优点是可以使弱电和其他专业的设计配合更为紧密。但缺点是目前土建总承包商也缺乏智能建筑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土建总包商无能力进行弱电方面的施工,只能负责土建施工和现场管理。而且,智能建筑分包商深化设计标准的要求必然与土建总包商利益相冲突,工程质量难于顺利完成。

业主如果将弱电系统分包,除非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否则,容易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后果。因此,选择合格的弱电总承包商是一个很重要,又存在很大风险的工作。

3.5 严格规范安装调试

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施工方案、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必须进行有效地监管,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偷工减料等重大质量问题。系统调试时,应及时组织编写相关的接口驱动程序和用户界面语言。

3.6进行必要的系统的维护、管理和客户培训

智能系统的开通运行是工程实施成败的标志,是智能建筑工程企业的业绩、成果、投资回报的最后条件。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需要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4 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是社会经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工程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需要专业人才管理,总体上对智能化建筑可以概括:政策是基础、设计是龙头、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参考文献:

第7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为人忠厚正直,思想觉悟较高。

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忠厚老实,处事公道正派,能够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团结同志,作风严谨正派,在领导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口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顾大局,识大体,思想政治素质高,能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工作作风扎实,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党政办工作多年,做过多个岗位,爱岗敬业,虚心向上,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近年来,围绕开发区中心工作,对政务信息、电子政务、智慧开发区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应急管理等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工作水平。优化了的政务信息报送渠道,在OA系统上建立了独立的政务信息报送流程。充实了信息员队伍,优化了信息报送网络,完善了考核办法。2018年编发《金华开发》内部刊物40期,市级采用简讯信息53条,市级采用综合类信息9条,省级采用综合类信息1条,获省级、市级领导批示5条,二是狠抓工作细节,加强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完成了开发区大楼及网络经济中心网络升级改造、视频会议系统(视联网)优化、协同办公系统优化(OA系统)、网络及电子设备维护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了视联网、政务网各乡镇街的全覆盖及视频会议室的优化。三是善于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智慧开发区建设。统筹推进了智慧开发区指挥中心项目。优化了综管通平台,参与了智慧城市文明创建管理平台建设。在实践中与金华“网格化创建 全科型服务”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的“五位一体”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智慧城市文明创建管理平台”方案荣获2018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成果优秀奖,并编入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成果白皮书》。 四是坚守工作职责,认认真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建立了应急联动微信群,与市应急联动对接,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体系,提升风险防控、应急响应、救援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坚持24小时电话畅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应对,保证突发事件处理及时、信息报告及时,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第8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为人忠厚正直,思想觉悟较高。

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忠厚老实,处事公道正派,能够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团结同志,作风严谨正派,在领导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口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顾大局,识大体,思想政治素质高,能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工作作风扎实,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党政办工作多年,做过多个岗位,爱岗敬业,虚心向上,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近年来,围绕开发区中心工作,对政务信息、电子政务、智慧开发区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应急管理等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工作水平。优化了的政务信息报送渠道,在OA系统上建立了独立的政务信息报送流程。充实了信息员队伍,优化了信息报送网络,完善了考核办法。2018年编发《金华开发》内部刊物40期,市级采用简讯信息53条,市级采用综合类信息9条,省级采用综合类信息1条,获省级、市级领导批示5条,二是狠抓工作细节,加强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完成了开发区大楼及网络经济中心网络升级改造、视频会议系统(视联网)优化、协同办公系统优化(OA系统)、网络及电子设备维护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了视联网、政务网各乡镇街的全覆盖及视频会议室的优化。三是善于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智慧开发区建设。统筹推进了智慧开发区指挥中心项目。优化了综管通平台,参与了智慧城市文明创建管理平台建设。在实践中与金华“网格化创建 全科型服务”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的“五位一体”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智慧城市文明创建管理平台”方案荣获2018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成果优秀奖,并编入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成果白皮书》。 四是坚守工作职责,认认真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建立了应急联动微信群,与市应急联动对接,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体系,提升风险防控、应急响应、救援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坚持24小时电话畅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应对,保证突发事件处理及时、信息报告及时,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第9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