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楹联书法范文

楹联书法精选(九篇)

楹联书法

第1篇:楹联书法范文

毛树棠(1779—1845年),河南武陟县木栾店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据《武陟县志》载,毛氏乃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授编修。道光四年大考,名列一等二名,晋侍读、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署宗人府承,转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并任广东乡试正考官,阅朝考拔贡卷,阅复试进士卷。

据史料显示,毛树棠38岁授编修。按编修、官名,清属翰林院,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职位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蒋士铨、翁方纲等皆曾授编修之任。

大考,是清翰林、詹事的一种升级考试。清制,翰林院官员自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詹事府自少詹事以下,中允、赞善以上,每隔数年,不定期,临时召集考试,不许称病托词,规避请假,据考试成绩,最优者超等升擢,可由七品升至四品,其次酌量升级或遇缺提奏,再次分别降调、罚俸、休致、革职。

道光四年(1824年),毛树棠45岁,因大考绩优,得步步拔擢。从“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到“翰林院侍读(从五品)”,到“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到“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到“詹事府詹事署宗人府丞(正三品)”,到“内阁学士(从二品)”,到“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正二品)”。

文职京官,有如此顺达的仕途,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有赖于毛树棠超人的运程,当然还有不懈的努力。对于毛树棠而言,书法无疑是余事,但是一件被认真对待的“余事”,就另其“余事”生辉。然而若干年后,繁华落尽,乌纱湮灭,在毛氏所留下声名之中,业余为之的书法创作却占有不小的份额。

“南岳椿荣北堂萱茂,丹筵日丽紫诰花腾”(图1)是一帧经过著录的毛树棠书法对联。联上款“诰封奉直大夫懋斋大兄大人暨 德配诰封太宜人刘太宜人双寿”,尾款“通家愚弟毛树棠顿首书祝”。统而观之,此联用墨黑亮如漆,笔力沉实,浑厚端庄,似受颜楷影响为多(款字则带有欧书影子),加之红底洒金宣及土黄色装裱,浓郁的庙堂肃穆之气登时奔涌而出。

这是一副显见的贺寿联。考联语内容,该联所赠对象为懋斋(大兄,对朋友的敬称),颂扬所及其父母双寿。以“愚弟”自称的毛树棠,与这位“懋斋大兄”有“通家(世代交好之家,指两代以上彼此交厚)”之谊。然“称人之父:尊大人、尊君、尊公、尊侯、乔”,联中尊大人少一尊字,令人费解。

查索文献可知,诰封即诰命(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封赏。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又《清会典》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而“奉直大夫”为文散官名,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置,清从五品概授奉直大夫。

太宜人,为明清时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凡封妻,嫡妻、继妻皆封焉。封母,嫡母、继母、生母皆封焉”。由此推知,懋斋当系刘太宜人所生。

“懋斋”是位从五品闲职文官,而毛树棠任“翰林院侍读”一职时,也是从五品。结合兹联上下款语气,或其书写时间正当此际,毛氏年龄约略在45—50岁之间,其正适精力充沛、心气旺盛,故而其字亦具雍容健硕之貌。

“懋斋”者谁?查得清人二。一曰敦敏(1729—1796年),字子明,号懋斋,爱新觉罗宗室,曹雪芹好友。其父名瑚玐,其母是舒穆鲁氏轻东都尉额勒浑之女。37岁时才授右翼宗学副管,46岁升总管,54岁因病辞官;二曰丁绍德(1816—1897年),字懋斋,号稼轩,丹徒(江苏镇江)人。初选宿迁教谕,咸丰初以知县衔分浙江补用。敦敏年长毛树棠50岁,毛官至从五品时,其人已殁;丁绍德小毛氏37岁,且终生未仕京,毛官至从五品时,其人才8岁,由此可见,均非联中所指。

说毛树棠字如其人,谅无大错。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毛树棠务实勤谨、佝偻承蜩,口碑不错。他暮年返里,道光二十五年病故,享年66岁。我们现在单从数字上看,毛树棠也算是好人好报、吉祥而终。

毛氏书作存世本稀,如斯精品尤为罕觏,此作现藏武陟县博物馆,可算叶归其根。尽管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意趣才情有些缺少和不足,其个人面貌也不甚突出,但他“遵古”的姿态,于今浮躁的书界,尚不乏另一番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武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武陟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梁章钜.称谓录(校注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楹联书法范文

楹联书法,兼具楹联、书法之长。其内含楹联联语之意,外彰书写逸美之状,陶然兴会,耐人追寻。千百年来,文人乐此而雅悬斋壁,书家好此以酬应赠答。时至今日,具有独特传统文化气质的楹联书法,其发展大势亦表现出不同既往之貌,业界践行不怠,硕果累累,其文化愈显独特,其艺术愈增颜色。

 

2013年1月19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于中国美术馆3楼展厅开展,展览展至2月24日。展览由“福庆初新”、“昌文咏胜”、“铭言寄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侧重。“福庆初新”部分以春联为主。我们常引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对联最早初例,后人承沿其意,久成习俗,每逢岁除,张挂春联迎新祈福。值此佳时,邀书家撰联共贺,言为心声。壬辰岁杪,云蓝片片托祥瑞;癸巳年新,玉管亭亭绘福图。藉此部分的展示来体现新旧节序的年俗情结,烘托癸巳年的热情祥和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楹联的风俗习惯日见其盛,内容突破新旧节序之囿,广泛地表现为题咏山川胜景、感叹风物岁时、抒发情怀心志等。这些内容在这次展览的“昌文咏胜”、“铭言寄世”两部分中进行集中展示。其中,“昌文咏胜”部分体现自然风华与人文景观相接之盛。举目中华,处处江山多胜景;置身故榭,堂堂楹柱载宏文。因此,本部分选楼、阁、亭、台、寺、观、祠堂等环境中的联文,邀书家以笔感得其境。通过本部分的展示,让观众置身于展厅,如沐于自然风华与人文景观的交融中,体验楹联书、文双美之趣。“铭言寄世”部分则更多地体现楹联作者以事、以物、以景等抒发情怀心志、感叹风物岁时,文心隽永。此部分所选联文,或刻于书院堂署,或题于书室廊壁。内容或杂感自题,纳近身事景于内,抒发别样心绪;或咏鸿鹄之志,扬浩然之气;或叹于风物岁时,示超然物外情,表淡泊名利心,然俱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今吟赏此载道之言,感其弘教化之德,叹人世诸相,时抒文人逸兴,时展壮士胸怀,警于世人,实可勉于后昆。

 

展览期间,在中国美术馆3楼16号展厅举办征联活动,由中国楹联学会提供10个上联,向广大观众征集下联。通过征联活动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来领略、体验楹联文化的独特感人之处,进而加深对传统楹联文化的认知和欣赏程度。同时,可以使观众撰文抒怀,表达自己的心情,与广大书家一起撰联共贺,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生活更加美好。展览活动结束后,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对所有应征作品进行集中评选,每联选定十比最佳应对作品。

 

同期,中国美术馆在7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两场学术讲座,以渗透和传播楹联知识。2013年1月27日下午14:30—16:30,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林岫女士为观众讲解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介绍古今名联的文体特点、创作方式和如何对楹联进行艺术欣赏。2013年2月2日下午14:30—16:30,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老师从春联的起源与发展、春联的特性、春联的创作要点三个方面与听众漫话春联的传承与创新。

 

结合本次展览,中国美术馆于2013年1月27日上午9:30—11:00组织以“新春对对碰——我在中国美术馆过大年”为主题的亲子专场活动。通过艺术性、趣味性兼具的亲子活动,让小朋友体味中国传统文化——楹联艺术的魅力。

第3篇:楹联书法范文

上海楹联学会松江分会简介:

2004年9月,在上海楹联学会的支持下, 上海楹联学会松江分会成立。现任名誉会长徐锋、会长曹云岐、副会长李维翰、沈元吉。三年来,作为上海郊区第一个楹联组织,松江分会在市楹联学会的领导、区文联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在醉白池公园、方松街道、泗泾镇等举办了五次楹联书法展;坚持以岳阳沙龙为基地每月组织学习创作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在松江城区及九亭、石湖荡镇等现场书写,开展春联进社区、下乡镇等社会公益活动。从2006年8月开始松江分会共编辑、发行了17期《云间联话》小报,会员也从37人发展到现有66人,为松江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相互对仗为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言简意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楹联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典范,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今天,楹联这种传统文化依然以勃勃生机在都市、在农村继续它的瑰丽。

2008年6月8日,松江区“迎奥运”楹联书法展暨泖港镇黄桥村楹联沙龙成立仪式在泖港镇黄桥村举行,上海市楹联学会会长丁锡满、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峥等领导临会祝贺。而我作为随行记者,也切身体验了楹联文化的魅力。

松江书楹联“迎奥运”

云间是古松江别称。据说西晋陆云(字士龙)到京城洛阳,遇见洛阳名士荀隐(字鸣鹤),彼此互通姓名。荀说:“(我是)日下荀鸣鹤”。陆说:“(我是)云间陆士龙”。“日下”是太阳之下,即皇帝直接统治之下,可以作为西晋首都洛阳的代称,陆云是松江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松江得到一个雅称“云间”。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就造就了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可见松江楹联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今年,为纪念松江改革开放三十年,《松江历代楹联选》即将出版。而上海市楹联学会松江分会在浓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着楹联创作活动,其中“迎奥运”楹联书法展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楹联学会理事、松江分会常务副会长李维翰介绍:“去年底今年初上海市楹联学会松江分会就发动组织楹联会员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迎奥运’对联创作活动,到今年3月份共收到了263幅作品,4月经过群众评议,挑选了122幅,最后组织了5个人的专家评审,审出了64幅,其中28幅在泖港镇黄桥村展出,其余7月份在区图书馆进行展出。”

“华夏群英迎奥运,神州健儿扬国威”、“世界健儿五洲传圣火,神州英俊京华会福娃”、“祖国欢腾迎奥运,神州崛起展宏图”……看着一幅幅喜悦之情溢于联辞的楹联,自豪感由然而生,创作者把奥运与体育、健身、文明、和谐、友谊、迎宾、环保、世博、发展等结合起来,不仅满怀激情地喜迎奥运圣火,而且歌颂了伟大祖国,讴歌了改革开放,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些精妙的对子不仅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更提升了民族的荣誉感。

打造上海楹联第一村

泖港镇黄桥村位于黄浦江上游,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变化较大,成为了上海市市级新农村试点村,上海市市级整洁(示范)村,松江区三农综合示范村。笔直的水泥路、林立的蔬菜大棚、设施齐备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黄桥村眼到之处都是一派田园风光和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外,还得全力提高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激发全体村民的创新活力,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然而,“文化”包含了太多的内涵,以什么为抓手呢?相关人员想到了楹联文化,因为黄桥村多年来有写楹联、贴春联的习俗与爱好,许多村民都是楹联爱好者,为顺应群众的需求,村党总支把这些村民组织起来,开始着手创建楹联村。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2008年6月8日,黄桥村举行了楹联沙龙成立仪式,同时文化陈列室的开放也为楹联的展示提供了平台。上海市楹联学会会长丁锡满在成立仪式上说,每个朝代都流传下很多诗歌,但是诗歌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然而对联不同,跟乡土文化契合比较密切,历史上,家家户户婚丧喜庆都要在门板上贴一下对联,这些对联既有文化价值,又贴近百姓生活,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情感,所以黄桥村成立楹联沙龙非常有意义。同时,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峥对黄桥村楹联沙龙的成立也表示了肯定:“现在村镇建设真正扬名的是文化方式,而不是经济重镇,大家都在发展,有特色的在于文化形式。因此黄桥村有‘楹联’这么好的一个载体,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应该多开展些常规活动,使之建设成一个品牌。同时,楹联对外可以创特色、扬名气,对内可以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我们下一代也很有教育意义。”

第4篇:楹联书法范文

宗祠,又叫祠堂、家祠、宗庙、祖庙、家庙等。宗祠是祭祀祖宗的庙堂,是族人追本溯源的情结所在。每个家族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都很重视宗祠的修建。收族敬宗,慎终追远,序昭穆,别长幼,联谊宗亲,莫过于族谱;春秋祭享,以安祖宗之魂,以慰子孙之思,莫过于宗祠。子孙到此,面对列祖列宗,既尽收族敬宗之心,又收遵守族规、和睦相处、老少有序之效。今天更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海外华裔、炎黄子孙的重要情感纽带。

唐代以前除了皇家建有家庙外,没有人敢建宗庙,公卿大臣多在墓地祭祀。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皇敕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此后民间才建宗祠并称宗祠为家庙。无论是宗祠还是家庙,都是族人祭祀先人的地方。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名门望族祠堂的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修家谱、建祠堂基本停止,原有的祠堂或成了民宅,或成公有房屋作为基层政权的办公地点,成为民房的大部分被扒掉了。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此后才有各地编修(续修)家谱,重修、重建祠堂之举。

不论大片建筑的宗祠、总祠,还是仅有一座房屋的支祠,一般都有楹联,而这些楹联一般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于一身,既具观赏价值又具有对族人的教育功能,因而受到重视并得以传承。“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几乎是全国各地宗祠比较通用的楹联。

宗祠楹联一般为下列几项内容。

一是记述祖上名人所立功业,以此教育子孙维护祖宗的声誉,为国家的统一强盛尽心尽力。大埔郭氏宗祠楹联:“奋迹在盛唐,社稷由之再造,纲目贯以千年,师表大臣,早共知牙笏盈床,簪缨奕叶;从王来季宋,兄弟分居两都,香火同祀一庙,英灵河岳,看不尽茶山高峙,印水长流。”此上联“社稷再造”“师表大臣”,指唐代郭子仪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立下大功,肃宗封其为汾阳王,代宗赐铁卷、图形凌烟阁,唐德宗更是仿效周武王尊重姜子牙的故事,赐号“尚父”。“牙笏盈床,簪缨奕叶”,是一个典故,史载郭子仪有“八子七婿、诸孙数十”“皆贵显朝廷”。郭子仪六十大寿时,子孙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都有笏板,拜寿时笏板放满了床头。宋以后“满床笏”被写入戏曲、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兰州颜氏家祠楹联:“德行传家,稽延年挥笔、师古著经,万叶文章相续;彝伦训世,溯桥梓成仁、_篪死节,千秋俎豆常新。”上联颜延年,南朝宋诗人;颜师古,唐代经学家,二人分别在中国文学史和经学史上都有建树。“_篪”代指兄弟,这里指唐代大臣颜杲卿、颜真卿,二人都是颜师古五世孙,颜杲卿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所杀,颜真卿则死于叛贼李希烈之手,两人死得都非常壮烈。颜氏家祠楹联把其族上名人颜真卿等写语,具有告诫后人勤读诗书为国尽忠的意思。

宜兴路氏宗祠楹联:“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宏衍绪;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德只期忠厚永传家。”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路岩是唐懿宗宰相、路隋是唐文宗时宰相,两人在新、旧“唐书”中均有传。“只期忠厚永传家”,表达了对族人的殷切期望:不求朝内为官,但求忠厚做人。

二是在楹联中嵌入家族迁徙路线,告诫子孙不忘根本。宜兴程氏祠堂楹联:“自休父得姓以来,与伊川、明道并振家声,一样门楣匹纯正;从新安迁居到此,于阳羡、宜兴大开祠宇,千秋福祚逮云i。”伊川、明道,指宋学家程颐、程颢,河南洛阳人,二程是告诉宜兴程氏他们的祖根在中原。“云i”,指远孙,按《尔雅・释亲》,i为八世孙、云为九世孙,“千秋福祚逮云i”是说世代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春秋祭祀既可让先人享受烟火,也可让祖宗护佑后裔平安发达。

全椒薛氏宗祠楹联:“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枝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此联既阐明了该家族迁居路线,又告诫子孙要耕读传家,与邻里为善。

三是收族敬宗之联。公安牟氏宗祠楹联:“阅元明以成序,别派分支,已立二十一世;合齐蜀而同宗,敦诗说礼,至今五百余年。”上联典指本支牟氏的发展情况,下联指本支牟氏的迁徙过程、分布概况,以便后裔收族敬宗。

四是以耕读传家。要保持清白家风,不能做违法之事。萍乡文氏宗祠楹联:“历周秦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无一人肯辱青史;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此八者足振家声。”周秦以来千余年历史族上“无一人肯辱青史”,确实值得骄傲;之所以能够做到清白传家,正是因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鞭策着族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越轨,这样的族规既有利于宗族的团结也有利于邻里和睦社会稳定。

萍乡易氏宗祠楹联:“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书能益智,教儿孙多读两行。”告诫儿孙谨言慎行,读书启智。

太原王氏宗祠楹联:“古有世德臣,惟尔后贤,当食积善厚施之报;我是人伦鉴,庶几今日,复见凌霄耸壑之才。”告诫族人要广积善缘,同时期望后代有凌霄之才。

萍乡杨氏宗祠楹联:“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成家二字勤于俭,上联正是此意;耕读传家是第一要务,要子孙谨记。

大冶陈氏宗祠楹联:“同居五百年,人间第一;族萃三千口,天下无双。”据传这是宋仁宗赵桢为义门陈题写的对联。832年,江右陈旺在德安县太平乡置业,到唐僖宗时后裔已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到宋仁宗时义门陈已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人丁3900余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的家族,成为古代社会家族和睦相处的典范。“义门陈”“义门郑”不但有许多宗祠楹联,而且作为家族史的佳话广为流传。

剑川赵氏宗祠楹联:“读书力穑治家,贻后世典型,当件件自己身做起;尊祖敬宗睦族,体前人心志,须时时从一本想来。”“以忠孝任恕传家,无大盛亦无大衰,先世之贻\远矣;于困苦艰难行善,有厚德必有厚福,后人之继述勉旃。”这两副楹联都是清末赵藩所撰,虽然文字直白,但寓意深刻,值得品味。

第5篇:楹联书法范文

据《丹噶尔厅志》、《湟源县志》、《湟源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湟源楹联大家渐起,人才济济,其中艺术水准最高,墨迹传布最广,其影响最大的有杨继魁、杨治平、石殿峰、祁维义、林桂荣等。

杨继魁,字梅斋,一作墨则,湟源县城关人氏,父祖山西,母籍湟源。聪明慧敏,参加清室科举制最后一次光绪丙辰科乡试(省试),举丙辰俊元,能文善书,随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楹联炉火纯青,遍布庙宇,走进湟源商贾大家,平民百姓,爱不释手。笔者家中保存继魁先生墨迹二幅。凡到寒舍之人,无不啧啧称赞,可惜烧于文化大革命年代。

杨治平,字景升,号痴屏,晚号潜园老人,湟源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同治年间,兵荒马乱,治平的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家中留有他的母亲和幼弟三人,孤儿寡母,凄苦伶仃,其母以替人晒羊毛、拣毛渣、洗衣缝补,维持生活。光绪初年,家道虽极艰苦,其母仍送治平从师求学,取得邑廪生资格。二十五岁左右,在丹城设馆授课,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考取贡生,本应保送礼部深造,但9家境贫寒,未能去京师国子监就读,遂在家研读著述。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和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候用知县靳学书推荐于厅同知,两度编撰《丹噶尔厅志》,声誉鹊起。

治平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于湟源故居,享年七十。杨治平逝世后,在县城隍庙举行了有省党政代表参加的三千多人的追悼会,后经湟源县政府呈请,青海省政府批准,被列入省乡贤祠。

治平一生著述颇丰,编辑《丹噶尔厅志》八卷,首次完整翔实地记载了湟源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治、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习俗等情,为研究青海历史、湟源历史的重要文献。另有其他著述尚多,民国二十五年成立以石殿峰为首的“杨治平先生遣著整理委员会”。当年七日三日编出遗著草目,共列遗著六十四种(近二百册),其中楹联一册精华荟萃,多在湟源城乡入户,人皆喜爱,遍及千家万户,后由石殿峰运交省图书馆保存,不幸均毁于1951年图书馆大火之中,现仅存《丹噶尔厅志》及《丹邑新志》二种。

石殿峰,字蓉九,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少年时就学于杨治平门下,为杨的得意门生,1920年毕业于甘省第四师范,成绩优异,回到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务主任、校长。1938年后任省政府秘书,省职校校长,省合作办事处长,省政府顾问,长期担任昆仑中学、西宁中学、西宁国立师范的国文教师。同时是马继援等后来青海军政要员的国文导师。

石殿峰是著名的诗、词、联、文的大家,所作四季歌词,“誉满全国,走红海外”、“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日月齐光,天地共存”等楹联,灿烂绚丽,历久弥新,故中国著名学者于佑仁赠联日:“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兽”。足见石殿峰,才华横溢,笃伦敦本,可谓“天生此君人宠爱,只身占有独高处。”祁维义,字友仁,湟源县塔湾乡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光绪末年受业于杨治平先生,考取群文天地·2Ol1年第11期了清末最后一期地方秀才。民国初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任教于西宁市属高等小学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任湟源县北庄小学校长,在任校长期间,他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余,坚持勤奋自学,博通经史,善于写作,对楹联颇有研究,并不惜精力广为荟存,心狡瘁加,乏书法著称,笔法严谨,苍劲有力,自成一家,故楹联书法为人们所喜爱。

林桂荣,字仁则,别号更生。湟源县城关镇人,祖籍湟中县多巴乡,世业制鞋。光绪初年举家迁来湟源,改行务农。桂荣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幼年时入私塾读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考入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毕业,被聘为西宁第五高级小学校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湟源第一高等小学在县知事陈泽藩、绅缙李耀庭、朱绣、杨治平等的支持下,创建成功,聘请桂荣为首任校长。“身安茅屋稳,心定菜根香”等楹联比比皆是,叹为观止。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湟源就读高等学校的约一百多人,就读湟川I、昆仑中学和国立师范的达200余人。社会公认的楹联大家还有湟源著名诗人芸志儒、题词家侯补知县靳事书、贡生赵文蔚、贺生华、靳柏龄、宁涵智、杨文茂等。不过在这些楹联大家中从未看到闫氏影子,他生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就读于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是杨治平、石殿峰、林桂荣执教下的学生,后来在乡村初级小学任教,在十多年中轶事遗闻对楹联做了一些抄本收录而已。可算个或未排列的“小字辈”,湟源楹联榜上无名也就尘埃落定。

其次,从清末以来流传至今的湟源楹联举不胜举。

笔者如数家珍略摘几对,与此相比从中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的水平高低。

湟源庙宇楹联中有:

文庙,也称孔子庙,是民国八年修建,是青海民国时期修建的唯一祭孔庙宇,其联云:先师贤于尧舜远;至成可与天地参。

民国十五年峻工城隍庙鉴心殿,前沿柱楹联,典故颇多,丰腴饱满,气势磅礴,讴歌丹地一呼三叹:地连青海,听胡笳羌笛,四夷来王;宇枕丹山,看蒲酒滕杯,万家生佛。

青海,主指历史上的西海,仙海,胡笳,鼓声;四夷即南蛮、东夷、北狄、西戎。丹山,主指日月山、南北华石山。蒲酒滕杯;从西域进口的大酒器滕杯盛满蒲叶的美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酒。

关帝庙联:赤面表赤心;青灯观青史。

伊斯兰清真寺联:至正至真至尊至大;无方无相无嗅天声。

千年古刹扎藏寺联:一峰高过千山顶;二龙戏珠绝境腾。

北极山庙有联:千里云烟皆过眼;万家灯火最关·心。

湟源名胜景点联中有:光绪三十年,湟源标志性建筑火祖阁联:紫气东来,金门旭日;阳春西耀,玉地祥光。

华夏名山日月山联:日为宝镜天天照;月作明灯夜夜光。

号为“天门峡”中佛尔崖,海藏寺联:法力无涯,海藏咽喉工蒙庇泽;太平有象,湟水源头泰清宁。

华夏景联中“响河尔”联:滩浪高抛,犹如三军应战;水流湍急,势若万马奔腾。三军:指古代步、骑、车兵。

湟源古迹遗存联中:唐代边陲国门石堡城联:昔日三军雄镇地;今却衰草遍城荫。土埋白骨血溅革;月冷黄昏鬼守门。

《山海经》中腕山翠水联: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址,放能就其高。

湟源村村修建《山神庙》联:远追虎狼千里外;近保村民万家乐。常来清风细雨;保佑丹城万民。保一方顺调雨顺;佑四时国秦民安。

湟源人物联中:赴藏谈判的北洋政府特使、甘肃政务代表团代表朱绣不幸于民国十八年血溅莲花台,后人有联:生是英雄,威震华夏;死为烈士,名垂域中。

湟源民俗联中:青海海青,风调雨顺;湟水水湟,人寿年丰。鸾凤和呜莲花并蒂;麒麟瑞叶玉树连枝。今日安门根基固;明朝财源与日增。门迎彭祖千年寿;户纳石崇万贯财。

彭祖:传说中仙人,据说长寿活到800岁。石崇:西晋富商,当时家中财产相当于西晋全年赋税。家产超过百万。

上述楹联中《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有吗?笔者翻阅几多所谓“名珠”,不见一例。然而湟源上述楹联中有的被遴选“华夏楹联”,有的记入地方史册,有的走进圣域庙堂。民俗楹联还大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湟源文3的一道风景,广为万民喜阅乐用,爱不释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虽说抄收录1400多条,好比芝麻摊了一场,真正具有湟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的却挂一漏万,无一抄订,收录其中。故说它“大全”令人哑然失笑,说它“明珠”令人芒剌汗颜。“程文”称《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精心编辑誊录,并将湟源的楹联和自己创作的楹联加入。珠联璧合,遂成一部秦晋文化与湟源文化相结合、特色独具的楹联大全。”这样评价,笔者以为,言过其实,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却。”那么《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程文”说:“相当一部分楹联是土生土长的湟源货,集中反映了湟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说“所到三十余种商铺,似为湟源所有,如盐店、靴店、马市、车马店、陈醋店等”。这样冠名,令人百思不解,“程文”所指盐店,湟源实无所指,清末民国盐被湟源盐务局统管统卖,私人不允许经营,偶尔有一两家小商摆摊经销茶、盐,但不称“盐店”;湟源盛名制作藏靴,有十三家靴匠,是小作坊,不称“靴店”,新中国成立后有“藏靴合作社”;“马市”,湟源没有单独马市,在丰盛街设有“骡马市场”;“宰杀行”湟源称“屠家”;据《湟源县志》记载:湟源有四大醋房,即马醋房、陈醋房、王醋房、简醋房,但不称“店”;“车马店”有的叫果子店、轿车店、杨家尕店等都在笔者的家乡光华村,而湟源商店文盛合,三元店、洋东店、洋西店都分布在这里。却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无所问津“土生土长的湟源货”连商铺名子都叫不对了,著名的又被遗忘“那有土味”湟源货!“程文”还说“不同宗教的寺庙林立,这在楹联中也有所反映,如牛王、马王、牛马王、龙王、水神、药王等庙观楹联。”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在不同宗教寺庙林立中只有汉族民俗庙观楹联,但也寥寥无几,差漏太多,不足以反映湟源一百七十多处不同宗教庙观的文化景象。

湟源地处边陲,历史上是崇文尚武的地方,关帝庙l3处,菩萨庙8处、全神庙5处、财神庙4处、文庙3处、城隍庙2处、无量庙2处,还有禹王庙、玉皇庙、吕祖庙、福神庙、三清殿、三官庙、魁星阁、火祖阁、火神庙、龙王庙、文昌庙、结义祠、中山堂等,中原有的湟源也无处不有。然而奇怪的是《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上东方文化述庙宇隐姓埋名子虚乌有,却提出湟源本来没有的“寿鸡、井神、牛马王、水神”湟源地处蒙、藏、汉、回民族交融地方,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法幢寺、扎藏寺、东科寺、居士林、观音奄、金佛寺、清真寺、福音堂遍布城乡。

山神庙又称“扎扎”,大约有一百多个,可说村村都有。

这些庙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里却销声匿迹。

第6篇:楹联书法范文

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过春节时贴对子,也叫贴对联是中国的风俗。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

第7篇:楹联书法范文

关键词:黄殿z;简历;《楹联闲话》;内容;价值

摘要:清代河南商城人、同治年间附生黄殿z的《楹联闲话》(抄本),是河南省现存极少的古代对联集子之一。该书收录对联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质量上乘,不论是寿联、挽联、贺联,还是民俗对联,无不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而讲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联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其中的联话部分,仿照梁章钜《楹联丛话》体例,有考证,有评论,往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137-04

1999年12月22日,笔者得郎焕文先生主编《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从中检阅到《楹联闲话》抄本一册,现存新乡市图书馆,作者为清代河南商城人黄殿z(李文郑按:“z”即“”,古同“钧”),自号y秀才。从那时起,笔者就一直在P注这本书,曾先后托老家在新乡的同学、河南省文化厅的一位处长及河南省图书馆的两位同志查找此书,但都未能如愿。

2015年春,笔者在筹备河南省楹联学会“五代会”时,在网络上结识了焦作市图书馆的王东同志,他主动要求列席这次会议,并获批准。于是,笔者试着问他:是否和新乡市图书馆有联系?可否利用这层关系帮我找一本书?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把这事放在了心上。据他说,他曾先后三次去新乡,因为不准复印,他便用手机逐页拍照。终于,在2016年的第一天,他将全部照片发给了我――真令人喜出望外!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在搜集整理河南对联的过程中,仅仅发现了一种河南人的对联著作(附录于其他书中的不计),即灵宝马凌仙(1898―1951)的《凌仙对联集》,后收入《中国对联集成・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从2016年元旦上午开始,笔者一刻也没有耽误,用了整整6天时间,逐页逐行逐字抄录了下来。

1关于作者

由于《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记载黄殿z“生卒年不详”,更查不到简历。笔者就请商城县楹联学会陈功震查阅相关资料,他回复说《县志》载:“清同治年间附生。”附生,古代科举名词,为明清时附学生的简称,始于明代。在廪膳、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府州县学生员,因附于廪膳、增广生之后,故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相沿。

根据书前《别传》的记载,黄殿z自号y秀才,“幼为乳媪误拘其颈,几折,治愈,头遂偏,故俗号‘黄偏头’。少聪慧,工诗、古文词,尤长于对联、诗钟、灯谜及游戏文字。某督学关防不严,公作联戏之,为学使侦之,借事褫其衿。公遂溯江南游,历浙、粤、杭、沪,与傅兰雅、杨格非辈研究声光电化诸学”。笔者又查到傅兰雅、杨格非当时的大致情况。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英国人,圣公会教徒,翻译家。大学毕业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到香港,就任圣保罗书院院长。两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馆英语教习,清同治四年(1865)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同治七年(1868),受雇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翻译科学技术书籍达28年。清光绪二年(1876)创办格致书院,自费创刊科学杂志《格致汇编》。光绪三年(1877)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总编辑,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傅兰雅到美国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后加入美国籍。他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绝大多数为科学技术性质),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衔和勋章。也就是说,傅兰雅于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之间的近30年都在上海。

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英国来华传教士之一,中国华中地区基督教事业的开创者。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家境比较贫穷,16岁就开始在教堂里讲道,1850年自学考入大学,后来学习神学,1855年成为牧师,同年来到中国。他最初在上海学习中文,清咸丰六年(1856)开始单独传教。后来,他到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受到良好接待和传教的自由,多次到南京访问。咸丰十一年(1861)后,西方国家获得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的权利,杨格非就来到华中地区的汉口,成为到达该地最早的传教士之一。后来,他又到四川、陕西、湖南等省传教,在中国努力从事这一事业达50年之久。因此,杨格非于1855年至1861年之间的约6年时间在上海、南京活动。

那么,黄殿z就应该是1861年前在上海和杨格非有交往,而1865年后又与傅兰雅有交往,也就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

据该书正文一则联话透漏:“予丁卯科赴秋闱,行至息县,以目疾归。庚午科荐而未售。癸酉科试卷被祝融摄去,因未完场。乙亥科侍祖母疾未赴试。”那么,黄殿z应该是分别在清同治六年(1867)、九年(1870)、十二年(1873)和光绪元年(1875)共4次参加乡试,均失利。《别传》说时(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公之殁已数十年”,他去世大约是在光绪初年。从《萄K对联》末尾的一段话中,可透露些许信息:“庚辰花朝萄K记”。这个“庚辰”,似是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应该是他晚年整理此书的时间。

2正文概况

《楹联闲话》全书用工笔小楷抄写。除封面外,正文共54页,每页8行,每行20字;前面的《别传》10行,每行24字。总计约近1万字。

正文依次为:

萄K对联,收录作者本人的对联作品44副。

静圃公对联,收录1副。静圃公,为作者曾叔祖黄试万,曾任洛阳训导。

枫亭公对联,收录2副。枫亭公,为作者族祖黄思宸,清乾隆(李文郑按:经推算,应为嘉庆)己未年(1799)进士,曾以郎中出使。

新甫公对联,收录34副。新甫公,为作者从叔黄铭先,清道光乙未年(1835)进士,丁酉年(1837)以检讨典试山西,改御史,署礼兵科掌印给事中,历任岳州、长沙、夔州府。

小沈兄联,收录5副。小沈兄,名殿荃。

以上共计收录黄本人及其亲属的对联86副。

李文郑:黄殿z及其《楹联闲话》 杂录对联,收录联话32则。

3关于对联

综观《楹联闲话》中的对联,不论是黄殿z本人的作品,还是其他亲属的作品,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联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说并不逊色。

如《萄K对联》中的邵康节祠联:

在濂洛关闽前,先有苏门一老;

于诗书易礼后,特留皇极遗编。

评价切当,要言不烦。

有寿筵娶妇,贺联云:

食性可能谙,值三日桃筵,厨下羹汤须郑重;

慈怀应早慰,祝七旬萱寿,堂前彩服倍斑斓。

老人祝寿,晚辈新婚,贺联都照顾到了。对仗方面,“三日”和“七旬”“桃筵”和“萱寿”“厨下”和“堂前”及“郑重”和“斑斓”,无不工整而讲究。

又,挽联:

十年前秦岭谭心,麈教亲承,愧我曾为东道主;

千里外赖城回首,蟾辉依旧,思君空怅北邙坟。

又,挽寿妇联:

勤俭肇家声,问一世所经,井臼亲操三万日;

期颐臻上寿,惜七龄莫假,里邻未见百年人。

以上两联的对仗、句式,大有清代著名楹联家俞曲园作品之风格。

请看黄殿z的一副长联,代人贺光山陈兰史(图)中举:

十一人骥足齐腾,欣看莳药滇南、种花江左,金昆玉友,既瞻雀印生辉,况弱冠季常,此日闱垣先夺锦;

九万里鹏程直上,行见挹香杏苑、珥笔蓬山,甲第丁科,更有鸿文继美,料联镳两宋,他年琼宴又开尊。

先看上、下联之对:“十一人”与“九万里”“骥足”与“鹏程”“雀印”与“鸿文”等,堪称工绝。而当句自对,尤其娴熟:“莳药滇南”与“种花江左”“金昆”与“玉友”“挹香杏苑”与“珥笔蓬山”“甲第”与“丁科”,简直工切无比。

其短联也很漂亮。如灶神对联云:

祀神崇夏令;祈灶掌春官。

淮南子以为炎帝;漆园叟又号髻神。

祀典当年崇汉武;福缘此日遇阴兴。

其集句对联同样十分精彩。如集《诗经》贺兄弟的婚联:

兄弟孔怀,思乐泮水;

琴瑟在御,宴尔新婚。

薄采其芹,兄弟求矣;

亲迎于渭,钟鼓乐之。

宜其家人,琴瑟在御;

思乐泮水,兄弟具来。

黄殿z的对联作品,远不止这些。《萄K对联》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古人应酬之作,多不存稿,况代人应酬者乎?予以笔墨糊口,日与帖括周旋,已不胜其烦,又复蒙远近垂青,索序索传,皆例不留稿。唯对联字少,小儿与门人或偶录之,然已散佚过半矣。兹择数十联录于此,知不为大雅所许。然彼时挥汗挑灯,拥炉呵冻,亦曾废少许心力,何忍弃之?庚辰花朝萄K记。”还有书中所记为道场所写、为灶神所写,都有“数十副”。从中可知,他的对联作品起码应该有数百副之多,然而却“散佚过半”,在是令人为之惋惜。

再如《新甫公联》中的挽程小槐(家F)联:

汉江游宦,钟阜侨居,早回头归去故乡,不觉流年已周甲;

兰谱夙联,芳邻新接,一屈指别来前夕,何期斜日遽逢庚。

程小槐“自金陵归,卜宅与从叔新甫公(铭先)为邻,土木未竟而卒”。开头的当句自对,后面的上、下联之对“回头”与“屈指”“流年”与“斜日”,尤其结尾“周”与“甲”的借对,无不工稳而又巧妙。

六十自寿联云:

愧我无才,忝列在芸馆读书、柏台视草、棘院衡文,六十年驹隙光阴,金马玉堂都是梦;

问谁不朽,轻看那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峡涨,二千石鸿泥踪迹,名山胜水总如新。

原按:公道光乙未进士,丁酉以检讨典试山西,改御史,署礼兵科掌印给事中,历任岳州、长沙、夔州府。

回忆自己的经历,洋洋洒洒,感慨万端,最后归结到所谓“金马玉堂”,富贵生活,都是梦幻,只有“名山胜水”,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对仗方面,“芸馆读书、柏台视草、棘院衡文”与“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峡涨”“金马玉堂”与“名山胜水”的当句自对,“六十年驹隙光阴”与“二千石鸿泥踪迹”的上、下联之对,都十分老到。

代人挽岳父云:

寿届六旬,方欣玉杖含饴,老境无愁娱白发;

情深半子,忽讶琼楼返驾,婿乡有泪洒黄花。

“六旬”与“半子”之对,“玉杖”与“琼楼”之对,“白发”与“黄花”之对,无不堪称工巧,不难看出作者的功力。

黄殿z《楹联闲话》中对联作品的特色,最为突出的当是其实用性。据统计,他本人的44副对联作品中,挽联(包括代人所写)14副,约占总数的32%;贺联(包括代人所写)7副,约占总数的16%;寿联、婚联和厨房用联各5副,约分别占总数的11%;其余分别为灶神对联(本有“数十”副,收录4副)、祠堂用联(3副)、道场用联(本有“数十”副,收录2副)、盂兰会用联(2副)、赠联和寿联(各1副)。而新甫公(黄铭先)的34副对联作品,竟有32副是挽联(包括代人所写),约占总数的94%;其余两副是寿联,约占总数的6%。也就是说:他几乎完全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撰写对联的。由此可见,笔者在《对联入门》(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中“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形式”的说法,以及《跟我学对联》(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中“对联是实用的文学体裁”的说法,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4关于联话

黄殿z在书中共4次提到《楹联丛话》,这表明他不仅见到了梁章钜的这部著作,并且认真阅读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在创作《楹联闲话》时,有考证,有评论,往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或有意或无意地仿照梁章钜的笔法。

如:商城程鹤樵(国仁)巡抚山东,莅任时,其子小鹤观察(家督)随侍在署。山东驿馆有联云:

鸣鹤在阴其子和;

飞鸿遵渚我公归。

公喜其雅切,遂向邑令访作者姓氏,聘为幕友。即此一端,可见公爱才之心也。此联播传已久,后阅《楹联丛话》,乃沈坳堂(世枫)由湖北方伯告归,其子希人学士官内阁,亦请归省,同人赠行有此联。始知驿馆之联实录旧耳。

固始李愍肃公与其子武愍公双忠祠联云: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亦播传众口,《楹联丛话》早有此联,乃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者,并云“粤东文谢二公祠亦悬此”。彼此抄录,究未知联出谁手。

金陵双忠祠供方景二公像,皆遇建文之难者,有秀才题祠联云:

恭喜二先生,有福归源,斫忠孝头、剥仁义皮,快活极矣;

愧我一介士,无钱朵奠,秉春秋笔、洒英雄泪,呜呼痛哉。

可谓硬语盘空。

朱仙镇关庙隔壁为岳庙,门前砖刻对联曰:

倘此里朱仙不死,痛当时金牌北下,三字含冤,定击碎他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若比邻关圣犹生,见迩日铁骑南旋,万民痛哭,应保全我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就地生情,不可移置他处岳庙。

县大堂有长联云:

眼前百姓即儿孙,休言百姓可欺,当留着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谓一官易做,须存些父母心肠。

头门联云:

得一日闲,且劝尔业;

非十分屈,莫入吾门。

俱以浅近醒世笔,最超脱。

姑苏城隍庙楹联云: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

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

以此体出之,尤足发人深省。

楚北喜演目连戏,阅《陶庵梦忆》,明时已有此颍载其对联云:

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影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

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

长联以仄声住尾,今罕见。

又一联云:

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

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带怎生。

二联《楹联丛话》未收。

我们常说: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须知,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继承,要有所本,就像树,要有“根”,要有“干”;由此,才有可能发出“枝”,发出“芽”。而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的楹联资料,就是这“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楹联闲话》不仅是河南省古代的重要楹联著作,应该也在中国楹联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期待着大家共同努力,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河南古代楹联资料。

现在所知道的有明代吕坤(1536―1618)《去伪斋文集》中的“联句”,王铎(1592―1652)《拟山园集》中的“对”,清末袁保龄(1841―1889)的《阁学公联语录存》、刘曾J的《梦园联语》十三卷、刘遵海的《有深致轩联语剩稿》一卷等。

参考文献:

[1](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含《楹联续话》《楹联三话》)[M].上海:中华书局,1987:6.

[2](清)黄殿z.楹联闲话[M].抄本.

[3]郎焕文.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10.

第8篇:楹联书法范文

性格外向 爱好读书

2王欣灵 妈妈

性格内向 爱好上网

3华雪盈 大女儿 性格外向 爱好唱歌

4华雪琴 二女儿 性格外向 爱好跳舞

5华雪芯 小女儿 性格内向 爱好读书

6楹楹

小精灵 善用魔法 爱好看童话书

第一集楹楹的出现

星期六,三姐妹一大早就争执个不休,雪盈首先说道:“听我的,

我们来唱歌吧。”学琴急忙说:“为什么听你的,我觉得跳舞比较好。”

“还是朗读吧。朗诵比较沉着。”雪芯连忙说道。好像少说一分钟就

没有她说话的份了“唱歌!”,“跳舞!”,“朗读!”……。

喋喋不休。

起因原来是这样的,学校又要举行联欢会了,校长在教委室用百年未

动的老话筒对全校师生说道:“全校师生请注意,由于下周二是本校建校

一百年的日子,请各班组织三个节目,星期一由各班班主任上报到教委室,

全……。三姐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詹老师眯着自己近视六百度的眼睛在

课堂上对同学们说:“如果有哪位同学想表演节目的话,下课后去找我,

希望同学积极参与,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

本来大家都不在乎的一句话,三姐妹却认真了起来,甚至于一大早就争

执的喋喋不休“雪盈,雪琴,雪芯,快点吃饭啦。”在一旁放置碗筷的妈妈

大声的喊道,生怕他们听不到。“知道了妈妈。”雪盈在一旁应到。因

为没有合适的节目,大家都很苦恼。

“让我来为你们解决烦恼吧。”一种奇妙的声音从童话书里传来。

“声音是从童话书里发出来的,啊!有鬼!”学琴惊奇的叫道。“世上

才没有鬼哪。”雪盈连忙安慰学琴说道。“那就让我们来打开童话书看

看吧。”雪芯说道。“好吧。”学琴雪盈答到。学琴打开童话书,突然,

一个小精灵从里面飞出来。“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三姐妹一同

问道。“我是精灵楹楹。从遥远的精灵岛上来的。”小精灵说道。“你

来这里干什么哪。”雪盈问道。“我是精灵岛上的医护精灵,最近我们

的女王陛下生病啦。我是来给女王寻药的,是一种叫紫荆草的药,只有

地球上才有,所以我就来啦。”楹楹绘声绘色的讲着。“你们那离这远吗,”

“对你们来说远,对我来说很近,一会就到啦,对啦,还没说你忙你的事

情哪。你们的事好办,不是有三个节目吗,你们各自一个就行啦,不用这么

麻烦。”楹楹说道。“它说的好象有道理耶,姐姐。”雪芯对雪盈说道。

“是有道理,你真是聪明,谢谢你,楹楹。”雪盈说道。“以后你就在故

事书里面吧,等我们放学回家你再出来好吗。”学琴问楹楹。“好。”

楹楹答道。“你是精灵,那你会魔法吗?”雪芯好奇的问道。“当然

会啦,以后我教你们好不好?”“好。”三姐妹说道。“雪盈,学琴,

雪芯,快出来吃饭,就要迟到了。”“妈妈又在催促啦”雪盈说道。

“那我们先走啦,拜拜。”雪芯说道。“拜拜”楹楹向他们做了个鬼脸。

第9篇:楹联书法范文

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变性,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选择,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开发楹联教学资源,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熏陶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味,使他们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的、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楹联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集文学、知识、趣味、实用于一体,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皆可。在内容上,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楹联不仅是汉语中最短的文学样式之一,还是包含汉语用字手法、组词技巧和修辞手法最集中、最多样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能最完整、最简洁地使学生认识、应用、巩固、熟练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能力,这是别的文学样式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培养高尚品德是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赏联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素养,培养和完善人格。

二、开发楹联资源,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回归。课程不是固定的教材,不是一种结果性的产品,而是儿童增长经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等的过程。如果课程让儿童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倡导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结,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积极的建构知识,使课程具有一点生活化和情趣化的色彩,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而开发楹联资源,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这里,不仅仅是教师作为开发者,学生也可以成为开发者。可以先让学生每到一处胜迹,遇楹联则工工整整地抄录,并注明出自何处胜迹。如遇写景名胜联,则顺对联撰写者对此处风景的观察角度再度感受,以品味到楹联之妙方好。楹联中可能会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知情者(包括景点负责人)讨教。楹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其他文字的阅读中求答案,并作好笔记。同时还要收集有关人物的对联故事。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就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楹联使他们“触摸”到汉语言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所以学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楹联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可否认,楹联中含有一定的游戏因素。寓教于乐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因此楹联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徐文长改联增趣味:“县令大人不是人,生个儿子要做贼。”后改成:“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生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徐文长要在这副楹联后面填什么样的话,才能使县令大人不生气?然后让学生尝试来完成改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发掘楹联资源,是初中学业考试改革的需要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