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楹联故事范文

楹联故事精选(九篇)

楹联故事

第1篇:楹联故事范文

一、故事引路,图文对照,明确楹联的基本概念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楹联的概念,相信大部分学生是不知所云的。因此在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路”“图文对照”的方式,使孩子认识楹联。如在介绍楹联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厅堂门柱”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楹联就是写在这门柱两旁的一对句子,它们的字数相同,读上去朗朗上口,非常好听,简单说就是对联。同时让学生分别数数上下两联的字数,加强其感性认识。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常用术语,如:上联、下联、全联、言、联尾、节奏、节奏点、横批等等。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介绍平仄也并非什么难事。我们可通过趣味性的“问答”形式让学生去感性地认识平仄。明白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又分别有另一个名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好像是我们小朋友有小名和大名是一样的。这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四声的大名,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则是小名。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有了这一步的铺垫,我们再向学生介绍“联尾”时,也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也可以伺机向学生介绍判断上下联的方法了。

而像“节奏”“节奏点”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的诵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就不作细谈了,下文将会具体阐述。

二、在读中品,在品中悟,体悟楹联的音律结构之美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悟,因此楹联教学也应从这方面着手,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楹联的形式美与韵律美。现在的楹联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开展了这类的朗读训练。而在读物选择方面,笔者认为低年级可以从最基本的《声律启蒙》《千字文》《三字经》入手,因为它们韵律平仄相谐,节奏相应,读上去朗朗上口,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楹联的韵律结构美,同时也为日后创作打基础。

虽有了前期平仄的介绍,但若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用律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不妨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第一,通过诵读楹联,运用古诗中朗读节奏划分的知识,让学生划分出节奏,并明确这就是“节奏”。第二,告诉学生“节奏点”就是每节奏中最后一个读音。第三,让学生依据所学的平仄知识与老师一起标注出楹联的平仄,如碰到古入声字教师可作简单介绍。第四,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点。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平仄是交错的”,而上下两联节奏点上的字又是“平仄相对的”。第五,教师总结用律规则,即“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

如: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就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即“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然后标出相应的平仄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这副楹联在节奏点上的“间”“殿”“上”“宫”用律就是“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这样学生就会立刻领悟。

三、强化训练,内化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圣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适当的练习是大有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把练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判断,目的是帮助学生加强区分楹联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如出示一组春联,让学生运用平仄知识找出其上下联与横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我就出示了拙政园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注:顺序打乱),并附上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其知识就被提到了运用的层面,除巩固了旧知,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标注平仄,找节奏点,进一步体会楹联的韵律美。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觉得“原来楹联就在我身边”。如在这方面的训练中,我就向学生出示了一副自己的作品――“春风醉柳拂红杏,雨沫漾萍吻锦鳞”,这样学生就会感叹“原来老师不仅知道,还会写”,于是学习兴趣就被提上来了,一下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课训练。

第2篇:楹联故事范文

[摘 要]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具有无穷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追寻它的历史,探索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楹联。

[关键词]课程资源 楹联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并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完善、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楹联作为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读之如坐春风,如饮甘霖。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楹联的世界里求索。

一、追寻:历史源远流长

诵古诗,论风俗,知春联。

【教学案例】

(出示《元日》)

师: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学生诵读古诗并交流,明确过年的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桃符春联明清发展春联的普及)

师: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学生看课件)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悬挂在门旁。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这样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课外,大家可收集一下朱元璋与楹联的故事。从此,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楹联的身影,比如——

生: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

(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

【反思】

作为浙江省试教先进单位,经典古诗词诵读是学校的一大亮点。素有“诗中诗”美誉的楹联课程开发,为孩子们亲近母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于是,我们从了解楹联的历史入手,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先让孩子们诵读他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再引出“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的楹联;然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并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介绍楹联。这样让他们了解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在桃符上题联语,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楹联已经得到普及。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楹联的身影,感受到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联墨宝,明清时期解缙、纪晓岚等对联高手流传下来的楹联佳话……

二、探索:简约而不简单

赏春联,知春联,试身手。

【教学案例】

(一)教师出示春联

师:请欣赏以下几幅春联,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发现上下联有什么特点。

丰年飞瑞雪

好景舞春风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学生自由读春联,讨论、交流,最后概括春联两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二)据这两个特点,试一下身手

1.连一连。

绿柳舒眉辞旧岁

梅桃杏李梅占先

爆竹声声春讯早

红桃开口贺新年

春夏秋冬春为首

国富民强日月增辉

山欢水笑神州添彩

桃符处处岁时新

2.巧填楹联。

(1)填数字组成春联。

江山千古秀,中华(

)年春。

花香飘四季,鸟语鸣(

)春。

九州春意闹,(

)海气象新。

(2)填动物名组成春联。

鸡携竹叶去,(

)踏梅香来。

闻(

)欢起舞,跃马喜迎春。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

)开泰贺新年

(三)了解春联传统张贴法

师:选好一幅楹联要进行张贴时,你觉得该如何来帖?

生:右为上联,左边是下联。

师:怎么区分上下联呢?

(学生讨论许久,仍有疑惑)

师:这就必须用到楹联的另一个特点——平仄相对。中国汉字不仅形美,横平竖直,而且音韵也极美。为了使楹联读起来更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同一联中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生:老师,如何来区分平仄?

师:简单地说,在汉语拼音里,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比如,“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你们能说出它的平仄规律吗?

(师生一起分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师:现在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一点必须遵守,即上联尾字以仄声结尾,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即“仄起平落”。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重要依据。

出示练习:

1.区分上下联。

开门迎春春扑面(

) 抬头见喜喜满堂(

爆竹增欢声(

春花含笑意(

绿竹别具三分景(

) 红梅正报万家春(

户纳春风吉庆多(

) 门迎旭日财源广(

2.请把下面混乱的条幅配成春联。

(1)爆竹千声同辞旧岁

(2)岁岁丰收岁岁有余岁岁欢

(3)梅花数点独报新春

(4)年年迎春年年添福年年乐

(5)春花烂漫大地春

(6)喜鹊登枝盈门喜

【反思】

这一环节比较具有实用性。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学生为如何张贴楹联犯难,也在一些场合看到倒过来贴的楹联。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在了解楹联浅显的特点的同时,又能区分上下联,懂得正确张贴楹联的方法。

楹联,又称对联,即是对仗工整的联语。对中高段学生来说,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比较易于理解,但楹联的平仄相对来说是个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呢?为此,我抓住上下联尾字“仄起平落”这一规律,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各种闯关活动。在这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较强,能运用平仄规律区分上下联,对街头巷尾对联的张贴可以进行评头论足。

了解越多,我们越有一种感觉:楹联,简约而不简单,仅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只能触及其皮毛而已。楹联文化博大精深,要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路还很长。

为引领学生领略楹联对仗之美,我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欣赏。一是晨读朗诵朗朗上口又贴近儿童生活的对韵歌。如: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鹂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瓜对果,李对桃,麦穗对禾苗。雄狮对骏马,地动对山摇。神州凯歌奏,华夏红旗飘。英烈功勋传千古,风流人物看今朝。

二是让学生寻觅、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延伸:精彩还在继续

我们就像一群沿路欣赏风景的游客,惊讶于探出墙头的那一枝红杏的艳丽,于是欣欣然走进花园,满园的春色令我们心驰神往。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孩子们都悄悄地走向楹联;走得越近,他们越为楹联的无穷魅力所陶醉。于是,我们不再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走出课堂,在余杭古镇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寻觅楹联,深切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我们来到通济桥上,来到苕溪北岸的太炎亭、禹功亭以及却金亭等长廊中欣赏楹联。这是一批书法与对联艺术融为一体的绝妙作品。学生感悟其中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

书画兴趣组的学生有了楹联文化的熏陶,可谓是“如虎添翼”。“小书法家”小靓参加“元旦太炎小书法家送春联”活动,她这样写:

“看着渐渐围拢来看我们大展身手的人们,我有点害怕了——生怕写不好出丑。不过我想:这次活动既然是练笔练胆子,就应该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我拿起毛笔,开始一笔一画地写了。‘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神州臻百福,盛世集千祥’……我越写越投入。一幅幅大红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都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要去了。向我要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还耐心地指点了一位老爷爷,哪一幅是上联,该贴在右手边,哪一幅是下联……‘这小姑娘真不简单!’‘书法好,学问好!’我听了这些称赞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愉快。”

走进学生中间,你看,这儿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一 名男生正在考考小伙伴——这些对联描写的是哪位名人: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刚读出对联,伙伴们或脱口而出:“杜甫!”“蒲松龄!”或低头苦思冥想,或大声嚷嚷:“再读一遍,再让我好好想想!”真是快乐而热闹的一群。

那边的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趣味对联故事》……

第3篇:楹联故事范文

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陕西,弘扬楹联文化,彰显自身文化底蕴,凝练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形象,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是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楹联;城镇文化;特色;和谐城市;建设

文化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对提升城镇功能、促进居民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意蕴、可庄可谐的特点,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国学明珠。陕西省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的,楹联文化在陕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如何借助楹联这一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展示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文化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深层课题。

一、弘扬楹联文化,凝练城镇特色

陕西是文化大省,拥有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中,保存下来的历史楹联、特定区域的民俗楹联,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且不论著名的文物景点,单就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寺庙古刹楹联就足以成为文化的“亮点”。像长安县香积寺的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出地艰难。”是语重心长的教诲;韩城司马祠的一副对联:“刚直不阿, 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 著成信史照尘寰。”是对汉代伟大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赞叹;留坝县张良庙楹联中的一副:收秦关百二河山, 奇谋独运; 辅汉家一统事业, 成功不居。“是对历史人物的述评;道教圣地周至楼观台的一副对联:“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道出了修身处世的道理;终南山弥陀寺山门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是对山寺景色传神的描绘,联景相映,相得益彰。

陕西省各地拥有数量众多的楹联佳作,大多都含有无数动人的文化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是我们创建文化特色最宝贵的依据。因此,建设文化特色首先要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对联、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对联,并认真挑选出精品佳作, 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经典品牌,让它们在生活中留下烙印,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保护这些其实就是保护文化底蕴、保护地方特色。

其次,充分发掘和利用楹联文化,形成陕西省旅游文化特色。通过楹联对景点的点题、渲染和美化,把楹联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增添旅游景点的审美文化价值,彰显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外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闪光点。

二、创建城镇楹联街区,打造城镇文化名片

首先,在城镇建设中,要增强楹联文化意识,突出城镇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的楹联文化含量,对城镇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等处的楹联,进行统一设置与管理,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的品味。

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往往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城镇文化的载体。如城镇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特色广场、主题公园、休闲场所、网络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都应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楹联展示,使其散发出厚重的文化内涵,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通过楹联展示,以彰显城镇的个性与人文精神。

其次,创建城镇楹联街区。城镇楹联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设置几个楹联, 应把楹联内涵与街区特色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韵律,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城镇楹联特色文化可以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街区历史的形成、人文景观、居住环境、地方单位等区域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街区楹联文化发展的主题,从而创建各种主题街区。如西安书院门、西大街、顺城巷等仿古街区,可打造成历史文化楹联一条街,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德福巷等街区可以用楹联来展示休闲文化的特色;西高新区一带也可以用楹联突出高新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在户县、周至、汉中、宝鸡等地,可创建“楹联之镇”、“楹联之乡”、“楹联之村”等,展现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主题鲜明的楹联文化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才能增加城镇的文化特色, 体现城镇的个性魅力,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

三、夯实楹联教育基础,推动楹联文化发展

积极开展全省的楹联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和社会两大平台大力推进楹联教育。学校楹联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入手,让楹联知识走进课堂,与诗词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渗透诗联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诗联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每周一堂诗联鉴赏与创作的专题课、每月一块诗联文化墙、每学期一次诗联培训讲座、每年一次校园诗联创作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在阅读、学习、积累楹联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进行诗词楹联教育,应该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校园网络、校报、文化沙龙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阵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欣赏名诗名联,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上的楹联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或举办培训班、名家讲座、社区楹联学校、楹联橱窗等方式面向大众普及楹联知识,普遍提高城镇民众的文化素养及楹联创作的兴趣。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楹联活动,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提升城镇文化形象,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各区域应根据自己不同的地域色彩、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开展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楹联活动,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如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为主题,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征联比赛,评选出优秀楹联加以奖励,并悬挂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宣传,彰显楹联文化特色;每年春节,开展征春联、送春联、评春联、挂春联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宣传楹联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楹联文化渗透到城镇的各领域,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了解楹联、喜爱楹联,让楹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对提高陕西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陕西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特色活动正是丰富城镇文化内容、增加城镇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五、经营楹联文化,发展楹联文化产业

第4篇:楹联故事范文

楹联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是后蜀主孟昶创作的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言间意深,讲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应用文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务院也将楹联习俗作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了公布

佛法东传后,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同时也与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佛教典故入对联的,常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如在佛教界流传很广的楹联:

“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就是对佛门中严明管理、不循私情的赞扬,千载以来,仍能使人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真是豁达潇洒,雅量高致!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途人”,也让人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感!

今天,县楹联学会选择作为创作基地,确实是慧眼独具!始建于唐代,历经沧桑,几度兴废,法音流布一千三百多年,是我县有名的佛教净宗祖庭。近年来,在县政协范主席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演智法师带领本寺僧众,发大悲愿,从废墟之中重建殿宇,重塑金身,为弘传佛法,淳化民风,推进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5篇:楹联故事范文

楹联历史已有千年

对联,雅称楹联,源于远古时代为驱邪祈福而书写“桃符”的习俗。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框,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幅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幅,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清代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备受各路藏家青睐和追捧

无论从对联的历史还是其本身的文化底蕴看,它的流传以及被各路藏家青睐和追捧也就顺理成章。因此。不少藏家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联。常常会不惜巨资予以收购。在2002年的一次楹联专场拍卖中,一幅乾隆行书五言联。估价2.5万至3,5万元,最终成交价为1 0,34万元。2004年北京中贸圣佳拍卖会曾推出《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专场》。共推出152位著名书法家、文学艺术家约315件楹联墨迹。时间跨度上自18世纪初始,下迄20世纪后期,结果大受市场欢迎,共成交256件,成交率为81,3%,成交额846万元,创造出当时楹联拍卖市场上最好成绩。

在楹联的收藏和投资中,除了关注名家作品之外,楹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讲究。楹联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但在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吴昌硕书写的“金石乐,书画缘”篆书三言联,却拍出T4,18万元的高价。因此,楹联的价值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书法艺术,只要是大书法家的作品,一般都会有不错的表现。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中,齐白石篆书四言联“云腾万里,松寿千秋”,估价8至12万,结果以66万元的高价被香港古董商、收藏家张宗宪拍得。创造了目前楹联拍卖的最高纪录。专家评价其饱含金石之气、老辣之风。在2004年中贸圣佳春拍上,赵之谦的隶书七言联以26,4万元拔得头筹,楹联所书“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表达了知足常乐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代名家所书的楹联墨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往往成了不法商家牟利的摹本。其中“鸳鸯对”是古代楹联赝品的常用手法。所谓“鸳鸯对”,是对两幅(甚至更多)文字内容和写法相同的楹联的俗称,其中赝品完全按照真迹来复制,这种常见的作伪手法古已有之,鱼目混珠的效果也不错,如果没有原作和赝品作仔细对照识别,即使鉴定专家也难以发现破绽。由于鉴识不慎,投资者常常误将复制品当做真迹来收藏,甚至将伪品收入公开出版的书法书籍及字帖字册之中。因此,作为收藏者来说,首先应该提高楹联的鉴别常识。其次还要明晰影响楹联的价格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楹联的价格一般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一是名头越大楹联价越高,像大名家弘一法师、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干、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楹联价格往往较高。若名头小,价格就低,像一些当代名书家对联,往往只有万元价格,与大名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第6篇:楹联故事范文

性格外向 爱好读书

2王欣灵 妈妈

性格内向 爱好上网

3华雪盈 大女儿 性格外向 爱好唱歌

4华雪琴 二女儿 性格外向 爱好跳舞

5华雪芯 小女儿 性格内向 爱好读书

6楹楹

小精灵 善用魔法 爱好看童话书

第一集楹楹的出现

星期六,三姐妹一大早就争执个不休,雪盈首先说道:“听我的,

我们来唱歌吧。”学琴急忙说:“为什么听你的,我觉得跳舞比较好。”

“还是朗读吧。朗诵比较沉着。”雪芯连忙说道。好像少说一分钟就

没有她说话的份了“唱歌!”,“跳舞!”,“朗读!”……。

喋喋不休。

起因原来是这样的,学校又要举行联欢会了,校长在教委室用百年未

动的老话筒对全校师生说道:“全校师生请注意,由于下周二是本校建校

一百年的日子,请各班组织三个节目,星期一由各班班主任上报到教委室,

全……。三姐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詹老师眯着自己近视六百度的眼睛在

课堂上对同学们说:“如果有哪位同学想表演节目的话,下课后去找我,

希望同学积极参与,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

本来大家都不在乎的一句话,三姐妹却认真了起来,甚至于一大早就争

执的喋喋不休“雪盈,雪琴,雪芯,快点吃饭啦。”在一旁放置碗筷的妈妈

大声的喊道,生怕他们听不到。“知道了妈妈。”雪盈在一旁应到。因

为没有合适的节目,大家都很苦恼。

“让我来为你们解决烦恼吧。”一种奇妙的声音从童话书里传来。

“声音是从童话书里发出来的,啊!有鬼!”学琴惊奇的叫道。“世上

才没有鬼哪。”雪盈连忙安慰学琴说道。“那就让我们来打开童话书看

看吧。”雪芯说道。“好吧。”学琴雪盈答到。学琴打开童话书,突然,

一个小精灵从里面飞出来。“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三姐妹一同

问道。“我是精灵楹楹。从遥远的精灵岛上来的。”小精灵说道。“你

来这里干什么哪。”雪盈问道。“我是精灵岛上的医护精灵,最近我们

的女王陛下生病啦。我是来给女王寻药的,是一种叫紫荆草的药,只有

地球上才有,所以我就来啦。”楹楹绘声绘色的讲着。“你们那离这远吗,”

“对你们来说远,对我来说很近,一会就到啦,对啦,还没说你忙你的事

情哪。你们的事好办,不是有三个节目吗,你们各自一个就行啦,不用这么

麻烦。”楹楹说道。“它说的好象有道理耶,姐姐。”雪芯对雪盈说道。

“是有道理,你真是聪明,谢谢你,楹楹。”雪盈说道。“以后你就在故

事书里面吧,等我们放学回家你再出来好吗。”学琴问楹楹。“好。”

楹楹答道。“你是精灵,那你会魔法吗?”雪芯好奇的问道。“当然

会啦,以后我教你们好不好?”“好。”三姐妹说道。“雪盈,学琴,

雪芯,快出来吃饭,就要迟到了。”“妈妈又在催促啦”雪盈说道。

“那我们先走啦,拜拜。”雪芯说道。“拜拜”楹楹向他们做了个鬼脸。

第7篇:楹联故事范文

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很多,我最敬佩的是作文老师——苏荣伟。

苏老师今年40多岁,脑门倍儿亮,肚皮滚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苏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有一次,我们上课时讲到纪晓岚,苏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纪晓岚某日到某庙宇欣赏佛像。庙里的法师知道纪晓岚的学问非常人可比,尤其擅长题写联语,脍炙人口,巧妙无比,便请纪晓岚写一副楹联,准备刻在楹柱上。纪晓岚也不推辞,略思一会,便写成一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一马牢栓。联中之意,不但合乎佛家的生活规律,而且创造了一种恬淡幽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法师和众僧徒自然高兴,不久便请来工匠,将这副楹联刻在柱子上,沾沾自喜。

半年过去,本县秀才张琏来庙里,看见柱子上的楹联,仔细端详起来,良久开口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张琏笑累了,望了望旁边聚集的僧人,指着楹联说:“诸位请看,这‘日落香残’,是说‘香’字去了下面的‘日’字,只剩下‘禾’字;‘扫去凡心一点’,那就是个‘几’字。上下结合,就组成‘秃’字。”众人似有所悟,这才体会到联中另有深意,催着张琏讲解下联。张琏接着说:“‘炉寒火尽’,只剩下‘户’字;‘须把一马牢栓’,即在‘户’字旁添一‘马’字,那是个‘驴’字。此上下联暗含的两个字就是——”“秃驴!”众人齐声大笑起来。

苏老师的故事让同学们笑倒一片。笑过之后,大家都觉得,汉字的魅力真是无穷啊!

在苏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课,就连简简单单的“起立”,也经常是变化万千,丰富多彩。例如那天上课时我们无精打采地喊了句:“老师好!”苏老师没有让我们坐下,反而说:“老师不好,同学们更糟!”“扑哧!”大家都笑了,精神状态自然得到了振奋,苏老师才让我们坐下,开始上课。还有一次,上课之后我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喊:“老师好!”苏老师笑容满面地说:“同学们更好!请坐。”说完还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8篇:楹联故事范文

关键词:大观园;匾额楹联;植物景观;意境 

书法、京剧、烹调和园林有“中国文化四绝”之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书法常与匾额楹联相结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被公认为中国园林的标题风景。园林景观的意境,也常借用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有助于启发人们的联想以加强感染力。 

北京大观园是依据古典名著《红楼梦》设计建造的古典文化园林,其楼台亭榭,殿宇辉煌,庭院深邃,曲水回廊,蔚为壮观。本文尝试从大观园主要景点的匾额楹联出发,结合大观园中主要居住空间和游赏空间的植物景观,透过匾联来探寻各空间的植物配置及其意境的营造,并进一步研究匾额楹联与场地植物景观的关联性和写照性。 

1匾额楹联与大观园 

匾额有记载始于五代时期的桃符,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它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人们开始涵咏于其中,神游于境外。大家将横的称作匾,竖的称作额,将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做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的成熟而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体,浅貌深衷、意境深远。 

正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在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需题写匾额对联时,贾政所言:“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廖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嘈雪芹借贾政之口,道出匾额楹联的请题必须要应情应景,而且还要为风景增色。同时,也阐明匾额楹联对于景观的重要性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2居住空间匾联内容与植物景观分析 

2.1怡红院 

怡红院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主殿上悬“怡红快绿”匾额,这“红”和“绿”在原著中分别指殿前的西府海棠和芭蕉。 

大观园怡红院主殿前西侧栽植1棵西府海棠,东侧种数丛芭蕉、蕉棠对植的方式,形式简洁,主题突出。同时,院外侧绕墙种植柳和碧桃,既符合中国传统种植中的“桃红柳绿”,又切合怡红院的主题“怡红快绿”。 

怡红院的植物景观除蕉棠对植外,前院还点缀连翘、紫丁香、榆叶梅和银杏,后院栽植石榴、白蜡、金银木等来丰富春秋景观。此外,院中还有油松点植,使整个院子的植物景观在冬季不至于太萧条,且层次上也有变化。 

2.2潇湘馆 

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主殿匾额“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是指有凤凰在这里栖息。又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恰好与潇湘馆内栽植的竹子相呼应。 

潇湘馆楹联上书“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宝鼎不煮茶时,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而幽窗下的棋虽已停下,手却还觉丝丝凉意。这绿烟,是翠竹遮映所致;而凉意,也是因竹丛浓荫生凉之故,可谓视觉与触觉感受俱兼。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的植物景观简洁,前院群植翠竹,营造出竹径通幽、文雅脱俗的意境。后院点缀乔灌木,既有原著中提到的梨树,又增加1株珍珠梅。由于北京地区芭蕉不能很好生长,因此在后院中并没有出现原著所提及的芭蕉,而是用银杏和梧桐来代替。绿,成了这里的主色调;凉,成了人们的总感受。 

2.3秋爽斋 

“斋”,书房也,惟气藏而收敛,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息,是贾府三小姐探春的住所。原著中对秋爽斋的环境描写只提及“梧桐芭蕉尽有”,但名称上明确表达出这是以秋景为主的院落。从秋爽斋前院移步后院,可见“桐剪秋风”匾额。梧桐和芭蕉都是典型的秋季观赏植物,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且秋季落叶最早,与芭蕉配置,在入秋后,芭蕉尚绿的叶子和梧桐的落叶形成鲜明对比,以示秋景。北京大观园秋爽斋后院虽无芭蕉,但数株梧桐,实以点明其主题,让游人对梧桐景观有直观的认识。 

秋爽斋除梧桐外,还种植西府海棠、丁香、紫叶李、珍珠梅、黄栌、银杏、五角枫、石榴、油松、白皮松等植物,营造以秋景为主、春景为辅的植物景观,景观意境和建筑、匾额相呼应。 

2.4稻香村 

稻香村是贾宝玉寡嫂李纨的住所,门前竹竿上题有“杏帘在望”的酒幌。稻香村,顾名思义是在向人们展示一派田园风光。在古诗词中,诗人们常将杏花和农村相联系。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可见早在宋朝杏就已经成为农家庭院常见绿化树种。北京大观园稻香村门前密植10多棵杏树,开花时一片绚烂,恰好点明酒幌上的“杏帘在望”。 

稻香村楹柱上挂着“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的对联,上联中“浣葛”化用《诗经·周南·葛覃》的典故,描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暗喻元春归省;下联所提“采芹”出自《诗经·鲁颂·泮水》一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后人把考中秀才人学为生员,叫做“入泮”或“采芹”,这里的“采芹人”是指贾府的读书人。楹联内容与其现存植物景观关联性一般,北京大观园稻香村入口右侧有1个葡萄架,园内还有1棵龙爪枣,枝干扭曲,树形极佳且枣为典型的乡野植物,符合稻香村的整体格调。 

2.5蘅芜苑 

“苑”,帝王之花园。大观园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也暗示其最初准备入宫参加选妃的目的阎。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并由宝玉为其作“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茶荼蘼梦亦香”对联。 

原著中对蘅芜苑的景观描写并不详尽,只提及院内不见花木,唯有奇藤异草。而细细品析蘅芜苑的楹联匾额,可了解到,“蘅”指香草名,“芷”亦为香草名,认为匾额所指是一种香味似芷、有清香芬芳的蘼芜。

北京大观园蘅芜苑整体景观基本符合“一株花木也无”的总布局,仅后院有2株龙柏,前院和原著描述相近。但原著中提到的松萝、白芷、甘草等植物都未体现,前院假山上爬满五叶地锦,缀以凌霄和紫藤,和匾联中植物的写照性较弱。大面积的五叶地锦虽秋景绚丽,但对蘅芜苑这个特定场合,并没有突显场地特性。 

2.6栊翠庵 

栊翠庵是大观园内唯一的庙宇景区,北屋为佛殿,东屋作禅房,龛焰莹青,香烟袅袅,是妙玉参禅修行之地。进入栊翠庵,可见其正殿上挂着“龛焰?青参月指,炉香袅白悟梅心”的对联,中间题有“妙音香界”四字。 

曹雪芹对栊翠庵的植物景观没有详细描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庵内的红梅。北京大观园栊翠庵入口两侧龙柏列植,是典型佛教种植设计手法,让游客在进入前即产生肃穆的感觉。入口和主院落间有一夹道,植有十数株红梅,巧妙地与楹联内容相呼应。除红梅外,院内还有腊梅、碧桃、榆叶梅、臭椿和白蜡等植物,以丰富植物景观的季相和层次变化。 

3游赏空间匾联内容与植物景观分析 

3.1沁芳亭 

进入大观园,绕过曲径通幽假山,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沁芳亭桥,它位于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环抱池沿,桥上建有一亭,为沁芳亭。“沁芳”二字是宝玉所取,亭上还有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给人们展示一幅池边翠柳拂水,岸上花木逞香的天然图画。这和沁芳亭旁碧桃、柳树间植的植物种植有较强的呼应。 

3.2藕香榭 

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贾母曾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水亭中演习乐曲,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来,格外好听。大观园藕香榭挂有“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的楹联,其中出现芙蓉、菱藕等植物。结合原著第四十回,当众人游园至荷叶渚,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不叫人来拔去”,黛玉说:“我最不喜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在第六十七回中:“石榴花也开败了,荷叶也将残上来了,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岂不是另一幅怡红快绿图!”通过这两段文字,楹联中“芙蓉”是指岸旁的木芙蓉,“菱藕”指湖中荷花。北京大观园藕香榭的植物景观与楹联所提植物有较强的写照性。 

3.3芦雪庭 

芦雪庭是大观园内一处水边农舍,临水而建。原著中对芦雪庭的描述为:“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芦苇丛生,和大观园中芦苇景观吻合度极高。每到秋季,芦花如雪,乘船穿过芦花来这里,可谓“棹雪而来”。芦雪庭上方悬挂“荻芦夜雪”的匾额,既是秋景芦花似雪的写照,亦是冬季欣赏雪景的佳处。 

3.4红香圃 

红香圃是《红楼梦》中一处适宜春、夏季赏花的3间小敞厅,这里地势开阔、花木繁盛,以芍药、牡丹为主。再这里曾上演“湘云醉卧”的趣事:宝玉、平儿、宝琴、岫烟同是一天生日,为贺华筵,他们在红香圃内聚会。席散时不见了湘云,原来她醉了酒,在芍药栏中僻静处的青石板凳上睡着了。只见她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落在地上,半被落花所埋,一群蜂蝶围着她。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把她唤起,湘云看看众人,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这般趣闻加上红香圃前院的芍药景观正好是其楹联“红殿馀春花烂漫,香连微醉梦沉酣”的完美写照。 

4小结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第9篇:楹联故事范文

关键词:楹联;景观;分类

园林中的楹联集诗歌,书法,篆刻于一身,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给人提供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会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探索,启发人们去品味、思考和欣赏。楹联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一般认为保存下来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当然那时的字是题在桃符板上的;园林中的对联最早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北宋以后,这种对联从宫廷推广到民间,历代文人墨客,更是运用此种形式出尽了风头。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就出现在名胜古迹之中,从黄鹤楼到寒山寺,从泰山到杭州西湖,从苏州园林到昆明滇池,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风景。笔者认为,楹联在园林文体中可分为以下四类:

1点明主题,写景抒情

如济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以疏朗,明快的笔调,鲜明的勾画出大明湖的特有的 景致,以及古城济南那潇洒的风韵,湖光山色如在眼前。拙政中园中此类写景的对联最多。园内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小岛,绝佳的观景点,岛的中央一个小亭“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水中广种荷花,三面植柳,柳枝随风摇曳。所以亭中有一个绝妙的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数笔将周围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同时也勾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观,妙处还有,双句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此联的出处有二,上半句来自济南大明湖的著名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半句来自唐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结合的天衣无缝。

颐和园玉澜堂东的“霞芬室”有一副对联:“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窗外摇曳的竹影,耳边潺潺的泉声,书案、砚池,山林读书的雅趣油然而生。苏州沧浪亭“翠玲珑”有副清何绍基撰写的君子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风吹竹丛,如长笛轻吹;流水淙淙,似琴弦低鸣。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文徵明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叫之声越喧闹,深林就越静谧;鸟鸣之音越响亮,山谷就越清幽。这类以动衬静的文学品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趣,营造出计成所说的幽雅的园林境界:“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逸士,松籁,竹篁,琴韵,使人获得“味之无穷”的美感。

拙政园中部花园“梧竹幽居”,这个四面通透的景观有着一个优雅的名字。处景观这是一个亭子,站在亭子中央,透过四个圆门,南面柳绿桃红、西面嫩荷吐尖、北边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四个圆门分别镶嵌着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梧竹幽居,梧当指梧桐树,古语有云“凤落梧桐”,她是一种圣洁的树,翠竹,乃是刚柔忠义之物。最妙的是他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闭上眼睛,两幅美景映入眼帘,一幅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清风来、沁人心脾;一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波光粼粼、山幽雾绕。此对联上联写景,下联写景的同时又带几分哲学意味,孔老夫子有一句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心动物动、心静景止,无疑给四周的景物增加了三分美感。其实欣赏一个景观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感官刺激,第二种是心理感觉,第三种就是这种结合园林景观、大自然美景、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精神享受。

2纪念功德,颂扬领袖

这类楹联常概括的评价历史人物的一声,便于人们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地位。济南辛弃疾纪念祠中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奠随鸿雁南飞”。辛弃疾为南宋词人,其词风豪放、纵横慷慨。一生坚持抗金保国,此联上联写了辛弃疾在词坛上的重要作用,下联评述了词人的爱国之志。上下融汇,准确评价了词人的一生。

3表达志向,抒发豪情

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表达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兴衰的关心,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中,也有很多是表达理想抱负和劝学的。网师园中有濯缨水阁,阁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简单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仅八字,却点出了四个典故,分别发生在四个历史人物身上。曾指孔子的学生曾子,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不信乎,与人谋不忠乎,传不习乎”,这里的“曾三”就是指此意了;“颜四”,是孔子的另一位高徒颜渊,所说的一个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三颜四就是告诫年轻人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大禹治水时,曾有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壮举,晋朝的陶侃为了报效国家,年轻时更是刻苦好学,寸和分就是比喻他们不浪费一寸一分的光阴。

拙政园净深亭明代祝允明的隶属对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集晋人左思和陶渊明诗,“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左思《招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潜《读山海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观赏字画,阅读诗文,醉心于艺术的世界里。亦耕亦读,洋溢着田园隐逸的气息,平添了一种高情远韵,令人回味。

4宣传教义,劝人从善

这类楹联多见于寺院、道观。如北京潭柁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看似平常,实寓意深远:表达了佛教的主旨,教育人们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河南嵩山少林寺门前的楹联“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其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与上面类似,都是劝人“与人为善”的做人原则。还有很多佛寺道观中皆有绝妙佳联,如四川峨眉山报国寺的“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四川峨眉山洪春坪“常有欲以观其穷,应无住而生其心”等等。

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说:“都诗歌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笔。名山遇赋客,何异贤士遇知己,一如品题,情貌都尽。”园林是“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诗是无形画,画为有 形诗,园林这一艺术载体,是立体的画,我们称之为凝固的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形美与意美两者兼美。文学品题即指匾额、对联和摩崖、砖刻等,重要功能正是揭示“形美”中蕴涵的“意美”的,文学性品题是对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审美概括,也透露了造园设景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涵,将园林意境做了美的升华,也是对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园林中汉字品题和满文品题琳琅满目,充分反映了诗的国度的人文风采,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游历中国园林是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是审美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心灵经过诗的熏染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家袁枚所谓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袁枚《随园诗话》)。

参考文献:

[1] 张家骥.园冶全释[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文震亨.长物志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曹林娣.静读园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