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杭州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杭州文化论文

第1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摘 要:从历史的维度而言,南宋文化可视为杭州文化的原型。南宋文化呈现出柔媚飘逸、空灵精致的诗性审美特征,它显现了强大的母文化影响功能,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杭州籍的现代作家,如郁达夫、戴望舒等的审美理念和文学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作家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南宋文化婉美的审美特质。

文学具有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近代梁启超论及南北文学风格时指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周社会之影响特甚焉。”①可见,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文学表现的审美客体,它浸透着作家的创作思想,影响和塑造着作家艺术家的气质人格和美学风格。

在南宋建都杭州临安之际,以苏杭为中心的吴越文化,总体上已呈现出一种诗性审美特征。究其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吴越之地自然景色秀丽,气候湿热。从生理学角度讲,这种气候容易令人形成柔性细腻的性格。无可否认,吴越文化起初还是有些刚性的,但与北方地区“慷慨悲歌”的民风相比,也只能算柔中带刚。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鸟日同体”图以及良渚出土的陶瓷俱各精致、柔雅,可为柔性文化的佐证。而到了后期,吴越文化更以柔性为主导精神。就外部因素来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劫难(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对吴越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北人南迁使文人学士也大批南下,如王充、王羲之、谢灵运等,形成文人云集的景象。特别是魏晋时期,晋室南渡的同时,也带来了玄学思想。玄学崇尚“清淡”,这使得吴越区域的尚文风气日盛。内外因素的糅合,使得吴越文化的柔性特征更加明显。

在历史上,南宋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故而,南宋被认为没有研究价值。然后,陈寅恪先生却认为:“中华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此观点提出后,经邓广铭等学者论证,渐渐为学界所承认。可见,尽管南宋国势孱弱,但在文化发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杭州文化而言,南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靖康之难”之后,大批文人南渡,“江浙人文薮”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南宋文化与诗意流觞的吴越文化糅合,激荡成追求婉美的诗性审美品格。这个过程并不漫长,因为南宋文人觉得恢复中原无望,他们心怀激愤而又不能直言宣泄,于是,南宋文人感到心灵残缺情绪忧伤。所以,南宋文人心理由初期的强烈复仇心理逐渐转化为中后期的压抑、愤懑、悲愁的心理。这种心理刚好与吴越文化的诗性审美形成一种共振,于是南宋文化阳性渐失阴性渐盛,从而使得南宋文化的审美具有内敛性。所以南宋文人选择走向自然,释放自己的心灵情怀,这种审美诱惑,激发出他们敏感、精细、婉美的性格特征,使得南宋文人崇尚一种柔媚飘逸、空灵精致的审美品格。

正因为柔性的审美追求占据南宋文化的主导地位,所以,南宋文人在文学上倡导追求精雅的创作风格。如王炎的散文和姜夔张炎们的词等都用笔细腻工致,堪称精雅。而这股南宋遗风,构成了杭州文化的母文化元素,它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后世的杭籍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审美因子。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archetypes)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③。原型批评家弗莱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他指出,一种文化原型(cultural prototype)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④。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原型,一种区域性的文化集体无意识,积淀在整体文化和该地域文化当中,影响和制约人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的生成及其发展,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审美品格。譬如,在南宋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读到“水”意象和“渔父”意象。这就不是巧合,而要从原型意义上去分析了。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5}。老子将水人格化,赋予它育生命、利万物、柔顺包容的品性。可见,随物赋形、包容万物的水暗示着一种无拘无束极其自然的生命状态。而“渔父”意象则是南宋文人向往大自然的一种象征。于是,向往精神自由的审美品格积淀在南宋文化中,成为一种原型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对个体心理影响深刻,它具有超强的力量。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显现了其强大的母文化影响功能。在文学方面,现代的杭州籍作家追求婉丽柔美的审美品格,正是凸现了原型文化强劲的继承性。

精细婉美的诗性审美追求依附在杭州的原型文化上,在杭州文人精神的长河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著名杭州籍作家郁达夫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了“零余人”形象,“零余人”往往有先知先觉的精神痛苦而又无法付之行动。这种“零余人”形象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式的孤独寂寞和感时忧国的游子心态。这与南渡的南宋文人的心态颇为相似。正因如此,郁达夫渴求精神家园,以安顿疲惫的灵魂。他在小说《沉沦》中,刻意描写“我”在大自然中的心理感受,在自然本性的抚慰中,细致入微地状写游子的心灵世界:“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讥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淳朴的乡间终老了吧。”{6}

郁达夫对大自然的爱,体现了对黑暗现实世界的规避。这和南宋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是颇为相似吗?他们都重视追求心灵自由,以实现生命境界的最高层次。在文学作品中,郁达夫大量书写孤独感伤欲望等,以展现作家的心灵体验。他在小说《沉沦》中描写“爱的要求”,表达欲的本能,而在《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青烟》和《烟影》等作品中,情绪、感觉和欲望等心理内容成为反复表现的对象,小说重视心灵体验和精神历程。所以,表面上郁达夫的作品颓废放浪,实质上他是以精神世界的率真来反抗俗世的黑暗。

现代诗人戴望舒也对精神家园孜孜以求。充满忧伤情绪是戴望舒诗的一个特点:或是对爱的渴求不成功的烦忧;或是对生命美好憧憬失望的烦忧;或是对现实环境不满的烦忧。为了排遣烦忧,戴望舒在心灵世界中寻找归宿,在精神世界里自筑家园。如他的诗《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一只春夏秋冬、昼夜飞着没有休止的“华丽的乐园鸟”成了荒原跋涉者和旅途漂泊者的象征,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逃避,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又如《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又如《游子吟》:“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薛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而游子的家园呢?”戴望舒的寻“梦”诗和游子诗实际上传递出的信息都是他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诉求。对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恰恰体现着南宋遗风诗性审美文化的灵魂。

现代作家施蛰存也是杭州籍的重要作家。他的内在个性的突出特征也是自由心性。20世纪30年代的施蛰存和南宋文人的境遇颇为相似,黑暗的现实使施蛰存感到生存的压抑艰难,于是只好追求心灵层面的自由。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地域文化无疑影响到了施蛰存的审美情趣。杭州文化中感伤柔美的南宋遗风使施蛰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灵敏而善感的心灵和自由生活的感受力,以及他雅美的风致。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营造“小我”的精神世界。如他的诗《乌贼鱼之恋》:“乌贼鱼以十只手——热情的手/颤抖地摸索着恋爱”。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纯个人的恋爱情感。乌贼鱼的无奈,也正是人生的无奈。由此可见,其诗背后凸现的也是施蛰存柔美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他的小说《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石秀》《黄心大师》《阿褴公主》等,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学说,从性爱的层面对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压抑做了批判。他的作品以心灵接触社会,以心灵感受人生,以心灵体验人的内心世界,这与杭州文化的原型南宋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契合的。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直觉就是心灵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命本身。”{7}所以,施蛰存的小说立足于观照人类本身,尤其涉及人类自身的深层意识,探讨人的生命的原生态,实际上是希望人能够超越世俗藩篱的束缚,实现心灵世界的自由。

出生于杭州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同样十分重视内心体验,她以独特的生命感悟抒写着真纯的美。如她的诗《一首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这种唯美的诗境体现了林徽因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审美的诗性品格。又如她在小说《钟绿》中把钟绿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典型,钟绿对乡下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求,小说结尾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应该说都蕴含着作家的深意,林徽因借助脱俗高雅之美来抵触现实社会的庸俗和黑暗。她的小说《文珍》和《吉公》都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由的渴求。这种重视内心体验的诗性审美,显然是受到了地域文化柔性艺术的传承。

杭州籍作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传承了南宋文化重视心灵自由追求的审美品格,表现了对当下、对世俗的庸俗功利的超越,以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

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南宋文化在作家的叙事策略上也显现了母文化的影响功能。所以,南宋文化优雅、婉美而精细的审美品格,不仅对杭州籍作家的思维、认知和心理感知方式,以及审美品格的选择上有深远的作用,更是对杭州籍作家的文学表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遗风多精神享乐。杭州籍作家自然也追求精神雅趣和崇尚艺术审美的精致化。故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追求一种率真自然、淡泊从容的叙事氛围,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诗情画意。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创造出伤感细腻精致的阴柔风格。

郁达夫的作品就呈现唯美、忧郁、寂寥和放浪形骸的特征。有人认为这是受欧美唯美主义影响的结果,但本文认为他的感伤、忧郁和唯美是对南宋遗风的传承。或者,可以这么说,郁达夫喜欢王尔德的作品,也受其影响,但从源头上讲,他之所以喜欢唯美主义,是和他自身的审美追求息息相关的,其个体的审美选择才是他喜欢唯美主义的心理内驱力。而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文化恰恰影响了郁达夫的审美选择。南宋文化婉美哀怨的审美追求使得郁达夫最早把艺术的视角对准自我,以细腻而抒情的笔触来展现自己的心理世界。他的心理情绪为特征的结构模式是对传统情节结构模式的改造。他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小说,力求打破诗、散文、小说之间的界限,创造了以柔性审美为主导的诗化体小说的创作模式。这种诗化的叙事模式成为他抒发他心理情绪的最佳载体。同时,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与柔性审美元素相关联的感伤情绪,它凸现了时代负面性在他内心投射的阴影。

而在戴望舒的诗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古典诗词韵味。戴诗呈现出唯美映象,造境凄婉而隽永,颇具江南文化的柔性审美特征。如他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呈现了“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艺术境界。这种对婉美的追求,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怆的声音,与姜夔《点绛唇》中“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的惆怅的叹息很有些相似。南宋文人婉美哀怨的审美追求已经深深融化在作家的精神血脉之中,孕育了作家的柔性的创作风格。

杭州籍作家除了强调主观情绪宣泄,强调“婉美”的氛围以外,也十分重视意象的构建。戴望舒在《雨巷》中用细腻柔美的“江南意象”抒写诗人的情绪,将一个内心迷茫但又有追求的现代知识分子复杂又敏感的心灵轨迹,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施蛰存的《新燕》借自然中的意象,抒发心绪,构成南宋婉约词的重现。施蛰存在《秋夜之檐溜》更是以檐溜、清溪、落叶等为意象,表现灰色人生的情思。林徽因的文心也很细,自然界中的云雾、星宿、山川、草木都成了她抒发情感的载体。如她在诗《记忆》和《秋天,这秋天》中都植入了红叶意象,以此表达对徐志摩的怀念。而秋天红叶凋零的凄惨冷清,正体现了林徽因悱恻的情怀。作家们突现了“江南意象”的细腻、绵长、柔美和隽永。他们用字精致细腻,造句清雅,形成了精雅的创作风格。作家们在作品中植入的感伤之美,以及对小说意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造,都与地域文化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南宋文化的母文化孕育和影响功能,为杭州籍作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南宋文化追求婉美的审美品格,形成了杭州籍作家颇具地域特色的以柔性艺术为主导的文学范式。

①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论》,《饮冰室文集》23卷(第四册),转引自张万仪:《鲁迅与吴越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8卷。

②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③ 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4页。

④ 弗莱:《批评的解剖》,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5}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第2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传播;杭州;学术形象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Z17JC110)。

城市的形象可以从学术领域进行审视,城市学术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是“城市”作为一个被研究对象,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展示的城市特征的总体形象,是科研工作者或学术工作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该城市产生的综合印象。城市的学术形象传播主要依靠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和学术网络及数据库等途径进行传播,集中对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促进学术发展、吸引学术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构建并提升城市学术形象,最终提高城市的学术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浙江省杭州市多年来在城市形象构建与城市品牌传播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与经验,尤其是G20杭州峰会举办以来,杭州从一个全国性的二线城市迅速进入国际视野,其国际地位逐步显现,随即世界对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同时,杭州城市形象的多维体系构建值得研究,而其中,杭州的学术形象是杭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的学术形象是指,除了传统意义上所呈现的城市地理风貌、城市设计、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形象外,杭州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对外形象;也是“杭州”作为一个城市品牌,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它在国际语境中,学术研究人员或是学术圈对它的总体印象。

国际学术平台的论文成果是评价学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际权威数据库中关于“杭州”的学术论文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与文本内容分析法,评估和分析“杭州”的城市学术形象,重点解答杭州在国际学术领域是否具有学术形象,其形象为何,如何提升杭州的国际学术形象三方面的问题。

一、数据选择

Web of Science是国际学术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源刊,使其收录的文献涵盖全世界学术领域内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且每年根据期刊质量进行微调。因此该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杭州”的文献是较高质量的文献,其整体状态可以反映杭州的国际学术形象与传播特点。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CI、SSCI和A&HCI以及两个会议数据库CPCI-S, CPCI-SSH为检索平台,以“hangzhou” 或为标题检索词,时间设置为1975年―2016年,共检索得到760篇论文。

二、杭州国际学术形象逐渐显现

关于“杭州”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数据库中的出现频次逐渐增长。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每年有超过50篇研究“杭州”的文献被收录到国际权威数据库。这些研究成果分属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方向的数量总体在逐年上升。21世纪初集中关注环境生态、水资源、农业等方面相关课题,2009年以后,研究人员对杭州的关注扩展到工程、商业经济、材料、地质、建筑施工、计算机、运筹管理、公共管理、微生物等学科方向上,并且2015年以来对社科综合、科技综合、海洋、建筑、大气、教育、城市研究、能源燃料、医学等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增多以及研究涉及学科广度的增量,参与“杭州”主题的研究机构也在逐渐增加,如图1。2010年以后,参与研究机构的数量逐年上升,意味着“杭州”在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中获得关注。2005年以前研究杭州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国家海洋局、南京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国外如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熊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此后的机构范围越来越广,扩展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各大城市的高等院校,以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日本佐贺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外高校研究机构。

因此,2009年以后关于“杭州”的研究文献快速增长是杭州学术形象在国际上占有自己位置的首要条件,只有增加了杭州的曝光率,才可能提升杭州的学术形象。“杭州”在国际学术领域开始被国内各大城市及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地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提及杭州、关注杭州、研究杭州,并且涉猎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范畴不断扩充,这是在学术上全方位多维度认知和关注杭州的重要体现。

三、杭州国际学术形象特点分析

通过对760篇“杭州”主题文献的多维度量化分析以及文献内容解读,发现“杭州”形象在国际领域的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杭州主题的学术支持者激增,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杭州主题学术研究的基金支持从无到有,2008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图2。2006年之前,国际学术领域所有关于杭州的研究没有得到过任何单位或项目的支持,而此后的十年中,支持基金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长,可见杭州的学术价值开始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认可与资助。其中,支持基金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科技厅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极少。

(二)杭州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构建杭州国际学术形象的主力军

依托在地势和对地方性学术问题的研究偏好,浙江省内的研究机构是杭州主题研究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中,浙江大学是生产力最强的研究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树人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浙江省内的高等院校是历年来杭州主题研究成果的主要生产者。此外,如杭州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杭州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环境监测中心等社会科研机构也是重要的生产者。

(三)G20峰会对杭州国际学术形象的影响还未显现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基于G20峰会的契机,世界各国向杭州投以更多的关注。但由于会议召开时间为下半年,学术成果的形成与传播需要时间,因此到2016年12月为止,杭州主题的国际学术成果还未显现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2016年数据库平台的论文杭州主题文献增量不显著,杭州获得国外学者更多关注的现象也并不明显,研究内容上也没有特别形成的新的研究热点。

(四)国外学者对杭州有着不同的学术研究偏好

国外学者对杭州的学术认知度并不高,仅有18个国家参与研究杭州主题,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美国关于杭州的研究成果最多共64篇,而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均不足20篇。这些成果大多是与中国学者合作而成,各国的研究成果中至少有50%以上有中国学者参与。从研究内容偏好来看,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比较倾向于研究杭州的工业能源排放、土壤问题、大气污染、土地利用与改革,杭州城市化与全球化,城市转型与等课题;而英国更倾向于关注杭州的历史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商业包装、政府管理、经济贸易等课题;澳大利亚更关注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集聚、母婴健康、医疗卫生等课题;日本则比较关心杭州城市的水、空气等环境污染,城市住宅的节能减排,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等课题。

四、杭州在国际上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

国际学术界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均给予杭州较多的关注,从具体的学科方向来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杭州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商业经济、公共管理、城市与区域研究、运筹管理、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等方面,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杭州的关注主要分布于环境科学生态、工程、地质、材料、计算机、建筑与施工、水资源、遥感、海洋、能源、光学、海洋淡水生物学、气象、医学等方面。

(一)人文社科领域的形象内容表达

在人文社科领域,商业经济、公共管理、城市研究三大研究方向的学术成果量最多,且三者之间的学科交叉性很强。其中商业经济方向的研究热度有下降趋势,而公共管理和城市研究两个主题关注度逐渐升温,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1、杭州在商业经济领域的学术形象

2008年和2010年,关于杭州商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比较热门,可能与杭州创新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创意产业发展等城市行为相关,近五年的研究成果数量有下降趋势,但这些成果的影响力依然保持逐年稳步递增,施引文献量持续增加。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包括: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与研究。包括对动漫、服务外包、科技服务、数字电视、电子商务、文创产业园区等进行研究。研究主题包括杭州的动漫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文化企业家与创意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民营电子商务、数字电视发展模式、科技中介服务、服务外包途径、文化创意指数等。

旅游产业的经验与研究。杭州旅游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涉及主题包括杭州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京杭大运河遗产旅游合作、杭州和西方城市的游客比较、休闲旅游体验效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杭州旅游产业集群机制研究等。

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与研究。近几年杭州的中小企快速成长,从学术角度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包括对杭州经济开发区企业道德问题的分析,企业家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研究,服装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促进政策的关系等。

此外,该领域对于杭州物流系统与绿色交通体系、创新型城市发展与转型、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商品住宅、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主题有所呈现。

2、杭州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形象

在公共管理方面,2014年和2015年该领域的研究比较受关注,2015年开始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体现在2015以来该文献群被大量引用,说明杭州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学术问题关注热度迅速升温。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包括:

杭州政府管理经验与研究。关于杭州政府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包括杭州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价值观的结构与测量、地方政府创新资源配置、服务型政府、政府绩效评估等。

杭州的公共住宅经验与研究。研究主题包括杭州城市,住宅价格,住户满意度,住房市场结构变化,住宅选址、运输与生活出行等。

杭州公共事件的经验与研究。研究主题包括杭州地铁施工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杭州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居民对2011年中国残运会的认知,社区个案研究、农民城市化的机制等。

3、杭州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形象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5年开始在国际数据库平台出现,此后淡化低调,2013年开始又成为研究重点,且2015年和2016年,该领域成果影响力呈现激增趋势。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体现在:

杭州的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经验与研究。杭州近十年在城市建设与城市开发方面进展迅速,有较多值得分享的经验和案例,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影响力也较高。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杭州的城市花园、城市绿地、杭州滨水区、西溪湿地、杭州西湖、市政河道、钱江新城商务区、杭州东部新城、京杭大运河等,研究角度包括城市绿地的审美素质、多维功能、景观感知与休闲需求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大运河景观提升策略,西湖城市天际线的控制与塑造,钱江新城公共隧道系统规划与设计,滨水城市景观的评估和改善策略,杭州东部新城核心区与钱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

杭州的房地产经验与研究。城市研究领域与公共管理领域的学科交叉度很高,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主题,但城市研究方向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更倾向于关注杭州的房地产市场与房价问题,研究主题包括教育设施布局与房价的关系,多中心城市的结构和住房价格,西湖的湖泊景观与房价,西溪湿地的湿地景观与房价,新兴房地产市场的住宅市场结构,城市景观与住宅价格和住宅舒适度,杭州公共住宅的住宅满意度与公共满意度,房屋所有权与住宅满意度,开发商在预售定价中的地位和竞争角色等。

杭州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生活相关研究。无论是总体城镇化建设还是服务市民生活方面,杭州在城市化建设中有诸多亮点,单从学术形象表达来看,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杭州跨国公司的机构、地点和网络研究,杭州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城市化质量评估,杭州气候条件下的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研究,杭州城市生活中的铁路转型实例研究,杭州城市自行车微循环系统良性运行的条件研究,杭州高校空间布局与城市的互动效应研究,杭州城市的演进,结构、约束与展望等。

4、杭州在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的学术形象

杭州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的城市,艺术氛围浓厚,但关于杭州艺术人文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艺术方面仅有5篇学术成果,2008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相关成果。除了展评之外,是关于杭州的孔子画像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杭州寺庙宋代时期的占卜版画研究以及杭州少年宫文化层次提升的研究,其中1992年关于孔子画像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引10次。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杭州现当代艺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非常薄弱。

而关于杭州文学和历史方面的学术成果也比较少,共10篇左右,且影响力很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有个别成果,此后一直没有新的关注,一直到2015年以后才有零星成果。论文主要包括《1896-1927年期间杭州古城与西湖综合规划的历史研究》《杭州前的城市转型研究》《1949-1954年杭州城市和干部的变化研究》《关于杭州基督徒的研究》《杭州与苏州的还读斋:17世纪的出版业研究》《杭州和巴格达的解放》《杭州方言中早期传教士的字音表》等。

(二)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象内容表达

在自然科学领域,关于杭州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工程、地质、材料、计算机等研究方向,同样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除了环境生态方向的文献量稳步增长,其他几个方向的研究热度于2015年以后均有所下降。

1、杭州在环境生态领域的学术形象

关于杭州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学术成果出现于2001年,每年文献量稳定上涨,且成果的影响力也快速上升。主要关注维度集中在杭州的水、土壤、空气、绿地、生活垃圾等方面,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分布在:

水资源与水污染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运河地下水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调查,西湖水质研究,西湖藻类动态模型研究,地下水开采管理及硝酸盐来源,地表水有机农药污染风险评估、多环芳烃污染调查,污水处理厂的先进治理系统等。

土壤污染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杭州市城郊菜园土壤重金属研究和风险评估,城郊土壤有机污染物分布及风险、土壤侵蚀潜力管理研究,路面沉积物潜在有毒金属研究等。

空气污染与调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机动车排放的城市空气污染和室内装修后空气污染两个方面,具体包括杭州交通空气污染调查和影响因素,可入肺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监测、大雾期间空气污染成因、影响雾霾的因素;住宅装修后甲醛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室内各种有机污染物分布、来源及健康风险等。

森林、绿地、湿地等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杭州森林资源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布、城市森林对抵消杭州工业能源碳排放影响,市民保护城市绿地意愿评估,西溪湿地城市化对小气候的影响,西溪湿地水体成分的光吸收特性,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城市生活与生活垃圾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公交车及公交站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估,公共场所羰基化合物的水平c健康风险,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评估,垃圾填埋场气体控制,餐饮业餐厨垃圾的表征与能源潜力,工业区环保材料的镉污染,改善环境绩效的清洁生产案例研究,杭州钢铁集团循环经济的案例研究等。

2、杭州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形象

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量从1997年至2011年逐年递增,此后也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较低。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分布在:

基于计算机数据化工具和信息工具的各方面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杭州紫之隧道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基于GIS的杭州香榧生态适宜性评价,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研究,杭州GPS交通数据快速融合处理研究,基于WebGIS的杭州高校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与开发,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杭州房地产企业战略分析等。

科技创新创业与城市创新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科技孵化成功标准,杭州科技发展驱动力,新型企业的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型城市的政策绩效,杭州科技推广政策,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调查等。

信息化、虚拟化与软件发展。研究内容包括杭州展览信息化与虚拟化建设,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企业多系统协同模型分析,农业信息系统的分层、协调与整合,杭州软件业研究,区域金融总体预算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杭州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景观的动态模型研究等。

3、杭州在结构建筑领域的学术形象

关于结构建筑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到2012年逐年递增,2013年以后逐年递减,2016年的相关成果为0,成果的影响力保持递增。该领域的学术形象内容表达主要分布在:

杭州的桥、路、隧道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杭州江东大桥设计、杭州钱塘江隧道技术、杭州海湾大桥减振设计研究、杭州九堡大桥施工方法、杭州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杭州地铁建设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等。

杭州历史建筑与城市住宅。研究内容包括杭州历史建筑改造、历史街区的空间模式优化、城市住宅的节能调查与节能潜力研究等。

公共空间建筑与景观。研究内容包括博物馆建筑生命周期分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公共休闲空间构建,西湖曲院风荷园植物景观分析,杭州CBD核心区建筑景观符号设计,杭州社区再生对策分析等。

4、杭州在工程、地质、材料领域未呈现明显学术形象

关于杭州工程学、地质学、材料学方面的成果基本是近十年开始出现在国际学术数据库,一直到2013年,成果量逐年稳步上涨,但此后文献数量逐年减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开始研究热度有所减弱。当然,其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依然保持历年稳速增长。这几个学科的交叉度很高,研究内容分散,尤其是地质学方面主要关注杭州湾的地质问题,杭州相关的研究也较为分散,因此该几大领域虽然在成果数量上较占优势,但没有呈现明显的学术形象。

五、提升杭州国际学术形象对策建议

(一)从研究内容上看,鼓励加强对杭州新经济领域、历史文化、社科、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以上研究显示,杭州已初步形成国际学术形象,且在政治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有较为鲜明的形象表达,尤其在城市建设方面,涉及到城市空间与景观营造、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问题的学术表达力度非常强。除此之外,需要在其他领域完善杭州的学术内容表达。首先,现有研究中缺失的杭州本地优势部分,需要加强关注,包括杭州的创意产业、物联网、高新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新经济形式,以及杭州的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等。其次,基于数据库自身所呈现的传播特点来看,关于杭州的教育、社会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主题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国际影响力较强,值得进一步追踪与拓展。

(二)从传播途径上看,鼓励重视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和举办,以及国际期刊的投稿

研究显示杭州主题的学术成果中,人文社科类主要以国际学术会议收录方式进入数据库,自然科学类文献更多发表于国际期刊。可通过举办杭州研究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或通过参与会议进行杭州相关主题的学术交流,来快速有效提升杭州国际学术形象。研究人员需积极拓展新的发文途径,及时了解国际平台相关学科的期刊变动,深入研究期刊收录文献的特色与风格,开拓杭州主题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途径。

(三)从支持力度上看,鼓励加强基金扶持,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支持

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杭州”的学术研究,给予的基金支持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基金支持力度极为不平衡,人文社科领域的支持基金很少。杭州对外的城市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杭州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在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古典遗产、宗教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构筑特色明显的城市形象,其学术研究需要更多的外界支持。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经费,增设各种类型的支持项目,给予杭州特色优势学术展示以更多的政策倾斜,鼓励各种形式的支持方式。

(四)从机制考核上看,应支持杭州主题的国际发文和质量优先

国际文献的数量扩张有助于增强学术观点在国际领域的曝光率,国际文献的引用增量有助于加强学术思想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当前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更加偏重国内权威与一级刊物的发文量,使得研究人员在发文途径上存在局限性,同时又倾向于对“量”的考核,忽略学术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影响力。为了加强和提升杭州的国际学术形象,需要在科研考核机制方面转变思路,一方面在考虑“量”的同时,支持国际发文,加强对“国际量”的重视,激发研究人员对国际投稿的激情与积极性,扩大杭州学术形象的影响广度;另一方面在考核国际“量”的基础上,以被引量为主要依据,将“质”的因素提升至同等地位,提升杭州学术形象的影响深度。■

参考文献:

[1]韦路,迪娜・巴哈提.来自世界的中国形象――对国内研究“中国形象”的学术著作的内容分析和词频分析[J].对外传播,2015(8):46-49.

[2]方秀云.杭州城市形象c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6):83-86.

[3]杜慧贞.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学者、学术活动与国家形象传播[J].对外传播,2010(2):8-9.

[4]姚利权,唐巧盈.大数据时代下杭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 新闻世界,2014(12):83-84.

[5]苏永华,王美云. 杭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J]. 经济导刊,2011(3):78-79.

[6]赵莉,沈利. 杭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特色与启示[J]. 青年记者, 2010(23):13-14.

[7]武学超,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4):175-179.

[8]Ouyang J, Hokao K. Energy-saving potential by improving occupants’ behavior in urban residential sector in Hangzhou City, China[J]. Energy & Buildings, 2009,41(7):711-720.

[9]Chen B, Xuan X, Zhu L, et al.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urface waters, sediments and soils of Hangzhou City, China.[J]. Water Research, 2004,38(16):3558-3568.

[10]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以“杭州”为研究主题的所有论文.

第3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 《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 2010 年) 》 中提出 “创意产业” 要成为 “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 ,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创意良渚基地 ,西溪创意产业园 ,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下沙大学科技园,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第4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CI系统;城市景观元素;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94-02

一、Cl系统与城市Cl系统

(一)CI系统

CI是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意为“企业识别系统”。该系统由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CI系统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进行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现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将企业营销理念传达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二)城市CI系统

城市CI系统就是将企业CI系统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即“城市识别系统”。它利用CI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实现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城市CI系统主要有以下6大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

1、城市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指城市独特的口号、价值观、发展目标等。

2、城市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包含城市的各种活动,如大型文化宣传、博览会、体育盛会等。

3、城市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包括城市标志、城市标准色、吉祥物、标志性建筑和雕塑等。

4、城市形象的地缘识别 GI(Geography Identity),指城市自然的地理因素所塑造的城市个性特色。如:重庆、乌镇、周庄等。

5、人文识别HI(Humanism Identity),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土人情等人文因素是城市个性重要体现,是最持久有效的城市识别。如:北京、西安、拉萨等。

6、政策识别PI(poliey Identity),即国家给予城市的特殊政策使其具有独特的形象。如:香港、澳门、上海等。

二、杭州市城市CI系统

2007年1月8日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生活品质之城”成为了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杭州的一张新名片。

2008年3月28日,经过10个多月的全球征集、市民投票和专家评议,杭州城市标志最终得以确定,从此杭州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视觉识别符号。

名片和城市标志当然不能使杭州人民满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州市一整套城市CI体系诞生了,这座原本就有着优秀潜质的城市散发出了更大的魅力。

杭州市的城市CI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杭州市的城市理念识别MI系统。“生活品质之城”,“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钱塘”,“最具幸福感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等杭州城市理念识别让人印象深刻。

(二)杭州市的城市行为识别BI系统。每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艺术节”、每四年举行一次的“世界休闲博览会”,以及每年夜间指定时段内的“西湖印象”城市山水实景演出等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世界了解并爱上杭州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杭州市的城市视觉识别VI系统。该系统是以杭州市的城市标志(如图一)为主的一套应用体系。该标志由汉字“杭”的篆书演变而来,并融入了航船、南方建筑、南方园林、等诸多要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该标志将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称与无可替代的视觉形式合二为一,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经典性。

(四)杭州市的城市形象的地缘识别GI包括西湖、钱塘江大潮、西溪湿地等。这些因素成为杭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五)杭州市的城市形象的人文识别HI系统丰富多彩: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龙井茶、灵隐寺等。这些人文识别积累了近千年历史,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人文识别和地缘识别交相辉映,为杭州披上了美丽而富有内涵的靓装。

(六)杭州市的政策识别PI系统有浙江省省会,长三角经济区重要城市等。这些也为杭州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条件。正是这些不同的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杭州市城市CI系统,它们为打造一个富有历史感的现代化生活品质之城打下了基石。

三、城市景观元素中的CI设计

城市景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一个好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处处体现他的城市形象,人们通过景观元素就能够清楚的认识一个城市。

城市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城市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好的建筑往往能够代表一个城市,如故宫、上海经贸大厦等等。如果在建筑的设计上能够更好的考虑到城市CI的特性,那么这一建筑势必成为城市的亮点。

(二)城市道路指示系统及城市广告牌

城市道路指示系统是视觉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城市广告牌主要指的是公共性质的。它们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不论从标准色还是标准图形上它们必须具备城市CI的特征,保持视觉形象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城市景观小品及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景观小品包括城市雕塑、座椅、围栏、喷泉池等;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公交车站、人行天桥、书报亭、垃圾桶等。所谓细节体现品质,城市小品正是城市景观的细节所在,他们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由于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种类繁多,影响面大且权属单位复杂,缺乏统一的规划控制。其设计和布局应参考城市CI的理论,依据城市CI的标准图形,并结合城市色彩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四)城市绿化系统

城市绿化系统同样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被称作城市之肺,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在调节着城市的气候。城市CI对绿化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树种的选择以及绿化图案造型的设计上,首先考虑的是城市的市树市花,它们体现了城市的地域特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如东京的樱花;其次绿化系统的图案及造型设计上应以城市CI的特定符号为依据。

四、杭州市城市CI系统在城市景观元素中的体现

这几年来,杭州市逐步完善其城市CI系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城市CI真正的为城市发展服务。行走在杭州这座城市当中,只要留意身边的一花一木、一街一景,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在以各具特色的形象元素诠释着这座城市。

城市标志湖中泊这一景观将杭州市的市标做了放大处理,并加装了现代化的灯光系统,泊在湖中。夜间的景观主体在灯光的作用下宛如一艘行驶在西湖之中的航船,发出绚丽的光芒。蓝绿色的灯光色彩也与杭州的城市色彩相呼应,向人们述说着杭州城的来历以及这座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

(二)天堂之水城市雕塑(如图三)

天堂之水城市雕塑是将杭州市城标、水、荷叶等与杭州息息相关的元素组成一个极富视觉代表性的雕塑,将杭州与灵动的水紧密相连,充分显示了这座城市的灵性。而雕塑周边空旷的铺装设计则让这一城市雕塑显得更为大气。

(三)西湖文化广场(如图四)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运河北侧,古老的运河因为西湖国际广场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京杭大运河的综合保护,加上水上巴士的开通,人们可以乘坐水上巴士来观看大运河旧景新貌,使得这一条富有历史的城市运河成为杭城一道全新的靓丽风景线。而西湖文化广场铺装、小品及城市设施的设计则处处体现了现代文明。古老的运河文化和现代化十足的西湖文化广场完美结合,使得置身于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吴越文化秀外慧中的浓厚气息。

(四)重生的西溪湿地(如图五)

西溪是中国古运河的起点,乾隆皇帝曾南巡至此;文人墨客对其也是十分钟爱,常退隐于此。尤其是北宋文人,视西溪为人间净土。然而就是2004年前在这样的一块宝地上,许多的遗迹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人文气息荡然无存。2003年8月,杭州市政府对西溪湿地进行整治开发,经过5年的时间杭州市政府修旧如旧,将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还原,体现的是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而西溪湿地的成功改造也打造出了杭州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成为了杭州市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一部妇《非诚勿扰》让西溪湿地成为了全国的热门旅游景点。

(五)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公共设施(如图六)

杭州的公共设施十分现代化,而其特点却是将丰富的传统元素加入其中。这种传承与发扬的精神蕴含于杭城的各个角落。如图所见的古人雕像与公共设施的这一结合形式在杭州十分常见,充分体现出了杭州作为古都之一所沉淀的深厚文化。将传统的形式寓于现代化的设计中,满足当代人的功能需求,这又成就了杭州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

第5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杭州动漫产业,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选题的背景:

目前的国际动漫产业, 欧、美、日、韩呈争先态势。动漫产业是英国的第一大产业, 占GDP 的7.9%;美国网络游戏的产值已经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 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着2万亿日元市值规模, 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第六位, 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

虽然,我国发展动漫起步较早,从上世纪20 年代开始制作动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陆续创作了数个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但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原有的动画制作体制、表现形式、动画创意、制作技术、营销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动漫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动画制作一度停滞,更难谈到动漫产品走出国门。

改革开放以来, 杭州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动漫产业被视为21 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 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和谐创业”的口号, 倡导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休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杭州的动漫产业已在全国确立了领先的地位。2004 年12 月, 杭州高新区被批准设立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中国美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杭州也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拥有两大基地的城市。从2004 年到现在, 杭州又相继成功举办了“首届杭州国际动漫嘉年华”、“杭州市首届卡通动漫节”、“2004 杭州首届国际动漫交流展”等大型动漫展览及第一、二、三、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市由此开始了“打造动漫之都”的发展之路。

选题的意义:

动漫产业被誉为“无烟的朝阳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动漫国际贸易成为动画产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动漫产业虽然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欧、美、日、韩动漫大国来说竞争力仍显不足。

因此,本文将结合杭州动漫产业的本土优势,针对动漫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提高杭州动漫产业对外贸易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为杭州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目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结合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的本土优势,针对杭州动漫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提高杭州动漫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动漫产品的出口对策。

主要内容:

引言

一、杭州动漫产业对外贸易现状

二、杭州动漫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政府的鼓励政策

(二)人才方面努力形成了集聚优势

(三)“动漫节”的推动作用

(四)杭州动漫产业与城市旅游互动关系

三、杭州动漫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出口产业链的不完整

(二)动漫基地过多过滥,没有实现产业聚集

(三)缺乏出口龙头骨干企业

(四)动漫原创力不够

(五)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

四、提升杭州动漫产品出口的对策

(一)构建适合中国动漫发展的产业链,发展衍生产品

(二)谋求合并, 形成规模经济, 并进一步形成范围经济

(三)培养和引进动漫专业人才

(四)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贸易环境

(五)结合中国特色,提高动漫的原创性

(六)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七)开展国际合作,拓展营销渠道

(八)建立动漫产品出口管理体系

结束语

研究方法:

本人将采用网络调查、抽样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来进行论文研究。

研究手段:

本人通过参阅各种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口竞争力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以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看国内外动画片,漫画以及相关的动漫衍生品,通过自身体会来比较国内和国外动漫的不同,并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数据,为论文提供最实际可靠的数据材料。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 袁涌波.杭州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社科视野,2008.09.

[2] 沈玉燕,钱言.杭州创意产业提升商业模式竞争力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

[3] 王勇.杭州动漫产业与城市旅游互动关系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7.

[4] 魏婷.如何“走出去”——中国动漫企业的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03.

[5] 冯元章.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动漫产业经济桥梁[J].中国市场,2010.21.

[6] 徐同林.发展浙江动漫产业的对策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9.22.

[7] 丁培卫.中国民族动漫产业的价值链构建及品牌塑造[J].山东社会科学,2010.02.

[8] 孙聆轩,李勇.提升我国动漫产品出口竞争力对策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9] 司思.我国动漫产品出口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2.

[10] 金雪涛,张东胜,檀倩.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9. 01.

[11] 李娟.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07.03.

[12] 陈义冰.动漫游戏专业教育结构现状的产业化探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文市发,2008.33.

[15]韩英.陈少峰.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东岳论丛,2006.09

[16]郑兴.张坤.新形势下我国动漫产业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17]肖昕.我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与经济,2009.04

[18]吴来安.中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J].传媒研究,2010.07

第6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杭州市;城市软实力;外国旅居者;看法;实证研究

一、引言

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软实力”以来,“软实力”概念已经被运用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等各个不同层面。从城市层面看,一个城市的崛起和发展不仅需要以经济速度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指标的“硬实力”的增长,更需要以文化为内核的“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二、城市软实力与文化适应

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是一国利用其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强迫或收买其他国家的能力;而软实力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所具有的无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力量。随着各民族国家间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不再只限于硬实力的竞争,而是进一步扩展到软实力的竞争。

城市竞争力同样也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软实力的保障。“城市软实力”是在“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概念,“是反映城市在参与竞争中, 建立在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人口素质、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 包含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环境舒适力等在内所形成的合力”。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界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马庆国等提出了包含区域文化、人口素质、公共服务、区域形象等4 个一级指标、23 个二级指标的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1]龚娜和罗芳洲提出了包含城市文化、政府管理、开放程度、人力素质、城市形象等5个一级综合指标、17个二级分项指标、4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庄德林和陈信康从软实力资源视角、结合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特征,构建了一个由5个纬度――城市文化、公共管理、城市创新、生活质量、国际沟通,55个指标项构成的三层评价体系。陶建杰从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环境舒适力8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层次、44个具体指标的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目前对于城市软实力的研究日趋成熟,却鲜有从一个城市的外国旅居者维度进行的研究。外国旅居者在主位文化中的适应情况和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有着密切关系。加拿大女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白瑞(John Berry)是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领军人物,他的文化适应理论超越了早期强调单向调整的同化论的片面性,他认为文化适应是指双向互动的文化过程及在跨文化接触后发生的心理变化。文化适应过程中,交际双方相互对话、相互协商、相互调整,彼此都发生变化。任何文化适应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要全面理解文化适应现象,我们不仅要分析移民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还需要分析移居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分析移居社会的居民对移民的态度等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旅居杭州的外籍人士视角出发,依据龚娜和罗芳洲提出的城市软实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即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人力素质、开放程度和政府管理来设计问卷,主要运用李克特量表和选择题形式收集数据。研究者首先向200名在杭外国旅居者发放了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6%。由于居留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和评价,因此研究者将外国旅居者分为以旅游、会议、商务、短期进修等为主要目的的短期旅居者(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

1、城市形象

本项涉及一个问题,询问外国旅居者对于杭州的总体印象如何。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些重要的、富有个性的特征概括和简化后”,所形成的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由表1可见,外国旅居者对杭州的总体印象中等偏上。短期旅居者对杭州的印象好于长期旅居者、意见也比较集中,长短期旅居者的平均值各为3.3和3.8,标准差分别为0.8和0.6。73%的短期旅居者对杭州的总体印象“好”或“很好”。但是,持相同意见的长期旅居者只有46%;甚至还有15%的长期旅居者对杭州的印象“差”或“很差”。 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软实力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软实力其它各个方面的综合外在表现;城市形象的欠缺,其实正是城市软实力的欠缺。

2、城市文化

问卷通过三个问题调查了外国旅居者对杭州历史文化的认知。第1个问题为外国旅居者对杭州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结果见表2。

表2显示长期旅居者对杭州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高,平均分仅为2.5,“一点都不了解”或“了解一点”的人数比例超过一半,为55%。短期旅居者的平均分比长期旅居者更低[2],“不了解”或“了解一点”的人数比例高达84%。

第2、3个问题询问外国旅居者对杭州历史文化哪些表现形式感兴趣,以及他们能接触到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两题均可多选。杭州美食在众多文化符号中脱颖而出,成为外国旅居者最感兴趣的杭州文化表现形式(91.9%)。外国旅居者感兴趣的杭州文化表现形式均大于能接触到的形式。同一形式感兴趣的数值与能接触到数值之差,最大的前三位是杭州历史、杭州的文化场所和杭州的文化典故及民间传说,分别相差33.8%、32.3%和21.8%,最小的是杭州特色产品,相差2.4% (详见表3)。总的来说,杭州的城市文化对外国旅居者十分具有吸引力,但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供给小于需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人力素质

本项调查着眼的人力素质主要指市民素质,共涉及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您对杭州市民素质总体满意程度如何”。

总的来说,外国旅居者对杭州市民素质总的满意程度一般,且长期旅居者的满意程度低于短期旅居者,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人占30.7%,平均分为2.98;短期旅居者中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人有42%,平均分为3.26。

第2个问题要求受访者对和杭州市民素质有关的4项内容,即英语水平、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多元文化知识与文明礼貌言行进行赋值。

四项内容的平均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多元文化知识、英语水平、文明礼貌言行和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显然,杭州市民当中的英语普及率较低(平均值:1.74),所具备的多元文化知识则更少(平均值:1.70),人文素质尚未达到国际化城市的水平。但是市民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尚可(平均值:3.15)。另外,杭州市民的文明礼貌素质也有待提高(平均值:2.85)。针对这一点,本人深入采访了15位参加访谈的长期旅居者,他们提到的问题主要有杭州一些公共场所嘈杂混乱拥挤,部分市民不排队、乱插队、大声喧哗;有些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4、政府管理

问卷要求受访者对杭州公共服务的6项内容作出评价,主要针对政府管理中的政府服务能力。考虑到短期旅居者在杭州的居留时间短于3个月,有就医经验的人数比例较少、能接触到杭州教育环境和社区支持体系的机会则更少,因此,在对这三项内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忽略短期旅居者。

6项内容按平均分从低到高依次为:社区支持体系(1.94)、教育环境(2.31)、交通(2.54)、医疗服务(2.58)、娱乐设施(2.99)和购物环境(3.29)。为了了解这6项公共服务具体存在的问题,请15位访谈受访者对6组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

对于杭州的交通,受访者们认为杭州缺少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且现有的公交体系外语提示功能不完善。

教育环境和社区支持体系是平均分最低的两项。受访者们普遍觉得杭州进行双语教育的国际性幼儿园和小学太少,国际性中学甚至还是一个空白。从长远来看,教育问题无疑会大大削弱杭州对国际人士的吸引力。社区支持体系的平均分最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杭州的社区工作人员会英语的比例很低,他们无法和租住在小区里的外籍人士进行沟通、也无法为这些外籍人士提供资讯、帮助和服务。因此,外国旅居者从社区层面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

市政府作为城市的直接管理者,城市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内容及品质体现的正是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品质。从表6可见,外国旅居者眼中,杭州市6项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平均分中等偏下,反映出市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

5、开放程度

衡量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文国际化程度,包括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程度和移民人口数量等三个子系统。第三项关于杭州市民素质的调查显示,外国旅居者为杭州市民英语水平赋值的平均分仅为1.74,认为杭州市民英语水平好或较好的外国旅居者只占9.6%。平均分比“英语水平”更低的是“多元文化知识”一项,为1.70。(见表5)这两个选项不仅反映出杭州市民中的英语普及率偏低,还显示了杭州市民与外来文化的交往程度不高,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相对较低。此外,第六项关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调查突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语言不通直接给外国旅居者的出行、购物、就餐、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造成障碍。语言问题是杭州在提高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至于移民人口数量,本研究没有采集针对性的数据。

五、思考与建议

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从在杭外国旅居者的视角调查了杭州城市软实力。选择题和赋值的研究方法,使得对于城市软实力各个指标的调查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杭州城市软实力的不足。由于参加此次调查的外国旅居者绝大部分来自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因此调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杭州城市软实力与其它欧美以及日韩等国家城市软实力的差距。针对本次调查研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本人认为杭州和国内其他城市在软实力建设中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是:第一,深入挖掘和重新整合城市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内涵和个性的城市形象,加大该形象国际传播的力度和深度,通过更加多元的文化符号积极向国际社会推广自己。第二,大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良好的市民素质既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也能为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提供坚实保障;反之,则会影响城市形象,对外国旅居者产生一种推力。第三,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包括实现城市语言环境国际化、城市交通国际化、各种配套设施国际化、以及城市管理和服务国际化等等。

城市软实力和跨文化适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直接影响到外国旅居者在该城市的适应程度,而另一方面,外国旅居者对于一个城市软实力的评价会以“蝴蝶效应”的方式传播到世界更广阔的范围,进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城市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对该城市的软实力产生掣肘或助推的作用。对于国内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长期发展目标的城市来说,必须要重视外国旅居者这一研究维度,以国际化的视角认识城市软实力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彭立勋.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2008年深圳文化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

[2]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7.

[3] 周薇,幽根胜,夏辉.铸就城市之魂:东莞文化软实力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 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0.3.112-116.

[6] 马庆国,楼阳生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 龚娜,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介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6.28-31.

[8] 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36-41.

[9]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始于1999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感知中国”活动,已在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南非、巴西等多个国家成功举办。它是一个纽带,通过与到访国政府、大使馆合作,在境外通过访谈的节目形式聚焦多国当地政商界以及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通过他们讲述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并推出展览、论坛等综合性活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地域,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面貌,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在本国感受、体验和认知中国的机会。

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蕴含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拥有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两个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对于杭州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G20杭州峰会,让杭州这座城市惊艳了全世界。G20杭州峰会后,杭州围绕峰会遗产,推出了具有杭州味道,充满文化底蕴,雕刻时代印记的一系列产品,如G20主会场体验之旅、G20演艺之旅、杭州灯光秀等。

“感知中国・最忆杭州”―杭州旅游宣传东南亚四国行的活动已经开启,采访组的足迹遍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通过访谈的节目形式聚焦多国政商界以及旅游行业内有影响力、并多次来过杭州的人士,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杭州,讲述他们和杭州的故事,最终制作成《感知中国・最忆杭州》系列访谈节目,在各国播出发行。整个访谈节目将以被采访的知名人士为代表,通过他们和杭州的点滴故事宣传杭州旅游。同时赋予被采访对象“杭州旅游宣传大使”的名义,从而让东南亚游客更加了解杭州。

在为期10天的前期采访活动中,采访组分别拜访了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疆、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蓝素红、泰中艺术家联合会会长蔡义批、泰中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钱丰、泰中文联主席林栩、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胡逸山、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拿督萧家伟和马来西亚旅游局局长拿督斯里米尔扎、中国驻新加坡文化参赞肖江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蔡奕渔、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周兆呈、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周斌、《印华日报》总编辑李卓辉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社会文化参赞孙浩、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旅游部国际营销办公室副主任Taufik等知名人士。提及杭州,他们赞不绝口,称从自然风光到城市变迁,从人文情怀到经济飞速发展,每一次去杭州都有新的感受。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拿督萧家伟更是表达了对杭州的热爱,认为杭州是一座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东方品质之城,是一生必去的地方之一。

“感知中国・最忆杭州”组委会相关负责人称,东南亚各国是很多中国人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杭州又是“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先行城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杭州和东南亚各国在旅游文化上能有深入的交流,让更多人领略杭州自然之美、体验杭州的文化之灵,让中外文化旅游在深化、互补、交流中共同发展。

在、文化部等中央机构的支持和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中国文化中心(曼谷)的协调安排下,组委会将在2017年2月17日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感知中国・最忆杭州”东南亚旅游媒体交流会,邀请国内外文化、旅游、媒体嘉宾代表参加,共商合作交流,共议友好发展,将“一带一路”文化纽带连接在一起。

组委会还将陆续推出“厚德西安”、“福地福州”、“爽爽贵阳”等系列活动,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用媒体交流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8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杭州目前已登记创建的社区网站有近500门户,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而且每个社区网上的内容都很丰富,涉及面广,几乎网罗了用户需求的方方面面。目前杭州的社区网站发展迅速,各个社区网站不但信息丰富,而且各有侧重,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运行特点,并不完全雷同。

社区网站价值定位

社区网站真正要能持续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杭州许多社区网站试着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把社区网站建设得有个性,这种社区网站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大部分网站目标运行方向都与自己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有密切关系。其社区网站的价值定位也以此为基调,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突出人物事迹。在杭州,一些社区因为有重要人物的眷顾与莅临而闻名遐迩。这些社区的网站建设就紧紧围绕着名人的事迹、历史故事而展开,并以此形成自己网站的文化个性。比如小营巷社区,因为有同志在1958年1月5日亲临检查卫生工作这一段历史,社区网站便以此为契机,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突出人文地理。杭州因西湖名满天下,杭州的一些社区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深吸引着四方游人。这些社区网站充分发掘自身的地理优势及人文历史内涵,将网站建设得极富个性。比如石桥社区网站就是如此。打开石桥社区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桥社区人文地理的详细介绍,从网页的设置上大致可看出石桥社区的文化追求。

突出社区文化。杭州的一些社区虽然不一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小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文化氛围。社区网站便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比如在水一方社区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网站特色,浏览其社区网站,可以看出尊重老人、服务老人这一块内容是其亮点。网站设有互助会、老年公寓、益寿院、为老中心等信息平台,贡献爱心,服务社会。自2003年“非典”开始,在水一方社区自发形成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和睦友爱的新型的邻里关系,互助会就这样产生了。

突出城市个性。杭州这个城市文静、大气、精致,杭州的社区网站建设也展现了这种城市个性特点。杭州的社区网站传承人文历史,发展“纯文化”。与上海社区网站相比,杭州社区网站体现了其“文人”的一面。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其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杭州不同,其社区网站也与杭州有别。上海社区网站的信息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在上海社区生活网上,分类就比较倾向“政治化”,主要分为新闻、论坛、资讯。而各个社区网站也是以政治、商业、社会热点为主的。比如上海黄浦社区网站,以政府信息为主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民意直通车、办事大厅等成了重点。

社区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杭州社区网站发展迅速,许多社区网站信息丰富,很有个性。但杭州的社区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噪音”的问题,除了虚假、黄色等垃圾信息外,居民不需要的信息也是一种噪音,是噪音的间接表现形式,在杭州的社区网站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内容健康但居民不需要的信息;其次,在论坛建设上,杭州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随意浏览小区自己的论坛,每日的回帖数量不多,反映热情度不高;第三,关于法律法规的教育方面,各个网站侧重不一,形成不平衡的局面,网络道德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第四,杭州社区网站链接的社区大多数是本地的,没有响应“走出去”策略。

针对以上杭州社区网站存在的问题,杭州社区网站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实现社区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找准网站建设的定位,避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相对噪音”。在信息爆炸时代,社区网站建设必须注意信息垃圾的侵袭。管理员要做好信息守门员的角色,依照网站建设的宗旨、风格定位,尽量把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给网民。

第二,贯彻“以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以群众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提高网民的参与积极性,避免网站空置的尴尬。网民是社区网站正常运行的桥梁。社区网站建设其实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在日常论坛浏览中,网民不管认识与否,都会有一个交心的过程。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网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居民的高度配合。所以,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具有实际意义。就目前情况看,杭州社区网站的互动情况并不乐观,有些社区网站论坛形同虚设。

第三,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杭州社区网站关于法律道德的宣传还不够,以至网民没有很好的法律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教育缺失,一些不良信息侵袭网民的正常生活。社区文化与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杭州社区网站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缺少力度,使得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展开,网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薄弱。所以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来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区域合作链接。杭州社区网站建设可以走出浙江,走向各地,吸收其它社区网站的有用经验,扬长避短。

社区网站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网站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可以说社区网站是网络传播时代社区文明的新生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社区网站建设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社区网站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网站可以通过信息和舆论引导传播先进文化。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网上摄取各种信息和资讯,同时网络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社区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的功能,宣传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使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高尚的精神品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为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社区网站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社区网站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网络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网络因为它的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也使网站的文化活动凭添了一份魅力。

第三,社区网站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搭建人际沟通的桥梁。现代城市居民因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封闭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沟通极少,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交流缺乏,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和叹息。社区网站的论坛及其它信息交流平台的开设,使人际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社区中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平时很难聚在一起讨论,通过社区论坛很容易就做到了。

第9篇: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尽管此人不太被诸位关注,但在过去的2003年,这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当家人成功地完成了集团内各媒体的资源整合,理清了三张主打报纸各自的发展思路,同时借改革春风,收编了五家县区报纸。此外,杭报的发行、广告、物业等采编以外的中心改革思路也正在完善中。”该帖预言,“这是个可以影响到杭城报业格局的人物。杭报集团整体强大,将是未来杭城报业市场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

此番点评尽管不具备任何权威性,但至少在某一方面说明了当年的李建国和杭报集团在“民间”已经颇有影响。而杭报集团日后的发展也反证了该论断的前瞻性:4年后的今天,杭报集团已经由单纯的纸媒集团发展为传统报刊、网站、数字报纸、电子期刊、手机报、数字电视等统而辖之的多元化的传媒集团,而其在数字化领域的狂飙突进更令同道侧目。较之4年前,杭报集团已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浙江乃至全国传媒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取经新媒体,向数字报业战略转型

今天看来,在当年的这篇帖子里,有关李建国和杭报集团的点评落掉了一点,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这一年,杭报集团开始了由传统报业集团向数字化、多元化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型:

2003年,杭报集团投资杭州数字电视公司,跨出多媒体经营的第一步;

2004年,创办杭州网络传媒公司,重点打造杭州网,推出宽带报纸和视频业务;

2005年1月,推出华东市场上第一份手机报纸。同年,集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了对传统报刊的图文数字化处理,集团数字图书馆、网络视频系统等相继实施完成并投入使用;

2006年9月,继推出“杭网宽频”、“电子杂志”后,再推数字报纸。同年支持《都市快报》创办同城交易网上社区――都快网。

狂飙突进的背后是对报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和深谋远虑。

2003年,当众多报业领导还沉浸在广告收入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喜悦中而对新媒体的冲击视为隔靴搔痒之时,杭报集团已经开始了对新媒体的关注。2005年,“寒冬”骤至,形势逼迫传统报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产业结构、投资组合。在对传统报业所办的一些数字媒体进行分析后,李建国发现报业虽然也在发展新技术,涉足互联网,但与新浪、搜狐等著名的门户网站之间存在的最大差距就是,报社还是用传统的眼光、方法办新媒体,仅仅只是把互联网当作一种辅助手段,将报纸内容简单地平移到网上,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把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特征。

为了真正了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商业模式,2003年上半年,李建国率杭报集团管理层对阿里巴巴、新浪、搜狐等新媒体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调研。谈到这次对新媒体的登门拜访,李建国至今颇为感慨,“新媒体充满着发展前景,其信息量之大,内容、服务项目之丰富,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所能达到的水平。传统报业的经营收入大部分依赖广告,而广告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依赖房地产行业,2005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就使很多报社面临困难。而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他们的收入点分散,广告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电子商务、后台增值服务如搜索、游戏、网上商城等等,无论是涉足领域还是抗风险能力都远远超过盈利模式单一的传统纸质报纸。”

对新媒体的取经使李建国更加坚信,在信息需求多元化的年代,互联网这一可以无限扩大、发展方向多元、立体的信息平台,将成为传媒发展最好的平台。而传统报业只有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获得发展机遇。

从感受到新媒体的威胁到主动投身新媒体,杭报集团的转变深刻而利落。集团首先迅速明确了拓展内容产业、实施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方针、规划和步骤。杭报集团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方针是,把内容产业的创新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力争通过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将集团打造成长三角一流的、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传媒集团。在报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改变内容形态的单一性,积极进行内容产业拓展,以争取更大的市场、更快的发展。

结合目前数字报业发展状况和集团自身产品特点,杭报集团确定以当前发展趋势较明朗、成熟的杭州网、萧山网、都快社区、手机报、数字报纸和电子期刊、图书及电子出版、数字信息服务为重点项目,并进一步明确了内容产业数字化发展布局的五大方向:

――全力打造网络新闻媒体。做大做强杭州网,发展萧山网,争创余杭网、富阳网,尝试数字报纸、电子期刊。

――整合集团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创办都快社区等专业性商业网站,引入电子商务,整合集团服务信息和物流配送资源,适时收购、兼并一些有清晰赢利模式和成长前景的专业性商业网站,先行抢摊布点。

――发展移动终端内容业务。重新定位、改版杭州手机报,同时关注掌上电脑、电子纸的发展方向,积极研发创新数字化内容产品,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使集团成为移动终端的重要内容供应商。

――进军图书、电子出版和信息服务业。集团拟成立数字出版社,尝试图书、电子音像、网络出版业务,同时对现有集团图文数字化资源进行多层次开发,开展电子产品信息化服务。

――积极推动和杭州数字电视公司的战略合作。

内外兼修,多点推进

发展数字报业必须重视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而对于党报集团来说,除了内容、技术、渠道等方面的媒体资源之外,还有一个党委领导的传统政治资源。在实施新媒体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党报集团政治资源优势?杭报集团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国家在新闻出版、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创造条件,寻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寻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市场准入政策和产业扶持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

2006年上半年,李建国关于“重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数字报业”的呼吁受到了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委托杭报集团开展“浙江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课题调研,并将此项研究列入当前重大课题。而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看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数字出版计划”后立即批示:杭州要争取成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日前杭州市已组建班子,就打造国家数字 出版基地进行论证,并争取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市委宣传部也把做大做强杭州网作为全年宣传工作的实事之一。对杭报集团发展图文数据工程,打造杭州网,发展网络视频节目,杭州市都从大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中予以拨款支持。三年来,已累计补贴315万元。

在为集团实施新媒体战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杭报集团加强了与网络公司的合作,如《都市周报》与淘宝网合作进行公司化运作,杭州网与阿里巴巴网站合作开发视频节目等。在集团内部,同样鼓励不同部门、媒体、公司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内部资源,以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如都快网和《都市周报》的“金周讯”合作将城市白领的衣食住行各种有关信息都包括在内,利用网友互动,人们可以在“金周刊”上寻找最时尚的潮流,同时还可以在都快社区发起有关时尚的各种讨论,还能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互助、交换等各种活动;杭报集团还将推出一个由报、网、公司(杭州网、每日送有限公司和《每日商报》)三方共同打造的杭网商城,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集资讯提供、买卖双方信息交流、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强势中介。

数字媒体、战略、业务模式与技术,三足鼎立支撑起了杭报集团数字化产业布局,而其多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战略也渐入佳境:杭州网的页面日均点击量达到300万人次,杭州网论坛注册人数达50万;都快网作为一个成长性很快的消费类专业网站成立不到一年就获得“200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网站100强”称号,这个网站主要是发挥《都市快报》、《都市消费》在生活服务资讯上的优势,运用传媒新理念与网络新技术,开展报网互动,建设一个提供本地化服务(吃、穿、住、行、购)的网上家园。探索消费生活领域的网络商业模式,以提供团购、拍卖、论坛等多种服务为契机,聚合海量有商业和广告价值的分类信息,并以此为赢利模式;2006年9月推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是国内技术较为先进的数字报纸,它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集成把文章、版式、图片、广告、报花、字体、字号等报纸所涵盖的所有信息原样再现出来,同时,这个系统还包括报刊阅读和评论、全文检索、信息聚类加工、访问统计分析、广告位管理与等功能,从技术上开启了跨媒体融合的空间。

杭州手机报“红海突围”

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尽管盈利模式还是雾里看花,但这并不妨碍手机报成为各大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战略布局的要点。而在浙江,手机报市场已是一片红海。2005年1月10日,杭州手机报面世,作为华东地区首家手机报纸,开拓了全国首家媒体与运营商紧密合作办手机报的先河。但随着之后出现的浙江手机报以及省内各地市都创办了手机报后,杭州手机报的唯一性已经失去,优势也不再明显。2007年年初,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自办的手机报――中国手机报进入浙江市场,更给浙江全省的手机报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目前手机报的发行渠道完全掌握在通信运营商的手里,通信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这就意味着各个手机报的生死大权完全被通信运营商所操控。合作双方地位的不对等造成了不同手机报市场份额的悬殊差距。目前,中国手机报在浙江省的订阅用户数已经突破了15077,而杭州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及各个地市手机报的订阅用户总数大约只在50万左右。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杭报集团在与杭州移动分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同时,在自己的内容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和改版。立足杭州,面向全省,将内容做得更具特色。2006年7月,杭州手机报第一次召开改版座谈会,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结合市场实际要求,将晨间版的发送时间由原来的8点提前到7点30分,让用户能在上班出门前或者在上班路上,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最新消息和天气等信息。在下午版的内容里添加了更多休闲、娱乐、趣味性强的内容,让读者在工作之余能轻松品读。

在狠抓内容质量的同时,杭州手机报更注重对重大突发性新闻的把握和报道,将手机报快捷迅速的突出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5年对台风“麦莎”的报道首次进行了每隔一小时一次动态消息,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知台风的动向以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此后的伦敦申奥、伦敦爆炸事件、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各个重大体育赛事的结果揭晓、名人逝世、高考分数线的划定等等重要消息,杭州手机报都抢占先机,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在与用户互动上,杭州手机报也积极发挥手机短信的重要作用,如对NBA篮球比赛,动员用户通过回复短信的方式参与猜比分拿奖品的互动活动,用户参与度很高,使手机报与用户的沟通更深一层,在内容方向的把握上更加准确。

数字电视卡位传播前沿阵地

在杭报集团的数字报业发展战略中,多元化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杭报集团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诠释是加快多元化发展,把握媒体发展和信息技术变革的趋势,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向兼具报纸、数字电视、互联网、图书出版、数字报纸等的多元媒体转变。而在花样翻新的新媒介形式中,数字电视因其完美的视听效果、强大的交互功能和海量的信息内容被视为未来传媒行业的机会所在。

观念决定行动,2003年,杭报集团开始了向多元媒体集团的战略转型,而其第一步就迈进了当时国内报业鲜少涉足的数字电视领域。当年,杭州市作为国家数字电视推广的试点城市和数字电视的产业基地之一,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数字电视公司并启动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建设。杭报集团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这两个项目的组建工作,并将其作为集团的长期战略投资。由于数字网已经和杭州广电网整合,此举意味着杭报集团成功进入杭州有线电视营运网。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在培育阶段,但其资本增值和网络增值效应已初现端倪,而据《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预计,2010年我国数字电视整体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李建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杭报集团将藉此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但更为重要的是,杭报集团将以此为渠道进入数字广播电视领域,为传统报业开辟新的数字化生存路径。

从已取得的效果来看,杭州数字电视已经进入上升通道,2006年在杭州已全面完成了电视信号从模拟信号播出向数字信号播出的平移,将有线与IPTV结合,推广VOD点播业务,建立拥有20万小时的节目库,大力推广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至今已拥有杭州市区60万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并完成了对杭州下属二区五县(市)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实现了大杭州有线电视网络的全程全网、无缝链接。全市数字化整体转换覆盖用户已达103.1万户,全网用户达170万户。

随着多元发展进程的加快,杭报集团与杭州数字电视公司的合作方式也随之发展,从最初的资本合作、参股方式发展到共同开发数据服务业务,利用杭报集团的图文数据库进行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2007年杭报集团计划合作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以期探寻更多、更广的经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