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化免疫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动化免疫分析

第1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发光分析系统;CYFRA21-1;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CYFRA21-l为细胞角蛋白的19片段,是一种酸性多肽物质,具有水溶性[1]。细胞角蛋白是一类构成上皮组织中间纤维亚单位的结构蛋白,目前人类已识别出20余种不同的细胞角蛋白多肽物质,因其在肺部有较多的分布,故十分适合作为肺部肿瘤的分化标记物。完整的细胞角蛋白多肽可溶性差,但可在血清中检测到其可溶性片段,细胞角蛋白19就是其中的一种,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其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2]。当肿瘤细胞死亡时激活蛋白酶加速了细胞角蛋白的降解,使血中含量显著升高,因而其成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标志物[3]。

CYFRA21-l与非小细胞肺癌之间关系已被广泛研究,相关检测设备也较多,本文基于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和Snibe 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发光原理的不同,前者是电化学发光,后者是直接化学发光;将两种系统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探讨两种系统测定血清CYFRA21-1的结果稳定性、可比性及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来自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规CYFRA21-1检测血液标本82份,离心后分别将血清标本分成两等份,立即用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和Snibe 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同步进行检测。

1.2仪器与试剂 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仪,配套CYFRA21-1试剂盒,批号:11820966122;Snibe 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配套CYFRA21-1试剂盒,批号:62140326。

1.3方法 以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CYFRA21-1试剂盒为参比,同时用两种系统测定82份血清标本CYFRA21-1,记录实验结果。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利用免疫发光夹心法原理检测CYFRA21-1抗原;Snibe 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用免疫发光夹心法的原理检测CYFRA21-1抗原。

1.4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两种仪器检测结果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两组间检测结果差值/两组间检测结果均值×100%。

2 结果

2.1 Snibe MAGLUMI2000系统和 Roche Cobas E601系统分别检测82份血清CYFRA21-1的范围及结果见表1,组间比较见图1。

由表1和图1可知两种检测体系的结果在相同的生物参考区间利用配对t检验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两组间测定结果差异为6.2%,说明两套检测系统的一致性均较好。

2.2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将Snibe MAGLUMI2000与Roche Cobas E601 CYFRA21-1检测结果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得出Snibe MAGLUMI2000与Roche Cobas E601检测值呈显著正相关,r=0.9795,P

3 讨论

检验结果目前已被临床医生认为是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手段。临床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与事故,同一患者的检测项目应尽量使用同一分析系统进行检测。但目前各个医院检验科或不同临床检验实验室可能会使用不同厂家或型号的仪器来检测同一项目,因检测系统不同,导致所做的检验项目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均有不同[4]。因而可比性和一致性对于这些检验结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一实验室内,可以按不同的浓度交错检测覆盖整个检测线性范围的患者血清标本,尽可能的使检验结果更接近真实的状况,这样即可利于同一标本在不同检测系统所做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偏差评估等。不同检测系统的检验结果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还必须行临床可接受性能的相关评价研究,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临床可接受性能的统一判断标准。而临床要求是对患者样品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而不仅仅是控制品或标准品,所以在进行比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基体效应的影响[5]。近年来,检验相关人员不断的在研究不同的检测系统对结果的影响[6],以便检测结果更有助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也为实现不同检测系统、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互认提供了相关依据。因此也为各同级医院之间检验结果的互认,避免患者的重复检查,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做出了巨大贡献。

细胞角蛋白19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有很大临床价值,市场上相关的检测仪器和方法也较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本研究共收集血清标本82例,通过本实验室的仪器Snibe MAGLUMI2000和Roche Cobas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分析系统的结果比较,发现两系统所测结果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较好(0.9795,P

综上所述,Snibe MAGLUM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显示出较好的性能特点,准确性高、一致性好,能满足临床实验室的需求。两种检测系统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均可被接受。

参考文献:

[1]Buccheri G, Torchio P, Ferrigno D. Clinical equivalence of two cytokeratin markers in m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tudy of 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 and cytokeratin 19 fragments [J].Chest, 2003, 124(2):622-626.

[2]Duan X, Cui Y, Gong M, et al. Variations in Serum CEA and CYFRA21-1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Facilitate Pro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J].Zhongguo Fei Ai Za Zhi,2015,18(6):358-364.

[3]李湘荣,段小平.血清CEA与CYRA21-1检测对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2):278-279.

[4]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45.

第2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011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2] 郭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5):270-272.

[3] 安静娜, 李冬冬, 陈其霞, 等.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结果分析.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10(4):374-376.

第3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摘要】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第4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词】 妊娠; 免疫耐受; T细胞亚群; 免疫分子介导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59-02

成功妊娠与成功的妊娠免疫耐受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妊娠者应加强其免疫耐受的研究与分析。复发性流产(RSA)指的是和同一连续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其引发的因素较多,比如遗传性、免疫性、内分泌性、感染性及解剖因素等[1],但是有部分现象发生原因并不在前述常见原因中,临床将其称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总的来说,RSA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其可能与母胎间的免疫耐受格局被打破有关,而RSA的发生极有可能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身心负担,甚至引发家庭不和与婚姻失败等[2],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外有研究认为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与妊娠免疫耐受有关,而国内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从各大研究中总结可知,与妊娠免疫耐受相关的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主要包括Treg细胞与母-胎免疫调节、γδT细胞、Th17细胞、T细胞膜分子识别与细胞因子等[3]。为了进一步分析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的妊娠免疫耐受,本文就相关文献、报告进行了综述,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1 Treg细胞与母-胎免疫调节分析

Treg细胞即所谓的CD4+CD25+T细胞调节细胞,从各种研究中可知其有着负调节功能,同时表明在健康个体的外周CD4+T细胞中含有大约5%~10%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而Treg细胞可以利用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产生抑制,同时对传统T细胞活化产生抑制,还能进一步分泌更多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进而促使体内环境更加稳定。此外,还可以诱导移植物耐受性,这种方式逐渐成为机体主动获取及维持耐受最为重要的方式。基于此,研究表明,妊娠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Treg细胞的失衡相关。Treg细胞可分为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与自然调节性T细胞两种,前者主要由外周抗原诱导而来,主要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实现免疫应答,一般为IL-10与TGF-β;后者则主要是利用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然后通过TCR介导信号刺激活化而实现免疫功能[4]。

国内有学者将20例URSA患者作为研究组,而将同期非妊娠正常女性21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Treg细胞与T细胞亚群水平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显示对照组中Treg表达在外周血的表达率为(5.59±1.02)%,而研究组则为(1.36±0.6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γδT细胞与妊娠免疫耐受分析

γδT细胞属于T细胞特殊亚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上皮组织与黏膜处,一般在细胞表面能表达两种和CD3相关联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构成主要包括α链与β链或者γ链与δ链,是一种异质二聚体。其中γ与δ两条异源肽链所构成的T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也叫做TCRγδT细胞,而有80%的该类细胞可发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效果。从有关研究中可知,正常妊娠者的外周血液中γδT细胞通常情况下处在激活形态下,当处于生理抑制下时则会出现细胞毒效应,并且能分泌出调节性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IL-10等,这些能共同参与到妊娠的免疫耐受中,从而对妊娠产生积极作用。

关于γδT细胞与妊娠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在国外比较常见,有学者对正常妊娠妇女的外周血γδT细胞进行分析可知,主要为δ1,而对于RSA患者而言,他们的外周血液中γδT细胞则大部分属于δ2,并且在循环γδT细胞中δ1占了主导地位并介导正常的妊娠。从该结果中可以发现γδT细胞的数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妊娠免疫耐受,促使其快速建立,并且识别出胚胎抗原,进一步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8]。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除了较晚外,而且基本上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如针对妊娠期的妊娠期山羊子宫内膜中的γδT细胞刺激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在不同的妊娠时间内制备山羊子宫γδT细胞细胞,然后用CD58进行刺激,之后对子宫内膜中有无γδ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妊娠的进展,γδT细胞呈现活化状态,同时分泌活性会增强[9],可见γδT细胞的活化与分泌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TGF-Β介导来完成妊娠免疫耐受。

3 Th17细胞与妊娠免疫耐受分析

Th17细胞亚群则属于CD4+T细胞亚群,其与Th1、Th2等细胞不同类,但是其分化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却受到Th1、Th2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这些细胞在分化与功能上相互抑制,从而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此外还会通过IL类及TGF-β等因子影响,使得机体免疫平衡得以维持。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Th17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分化功能可以相互抑制与排斥,尤其是IL-6、TGF-β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前者可抑制Treg细胞的生成,同时在后者协同下,促进Th17的生成。

国内有学者针对18例自然流产者(自然组)与10例正常人工流产者(正常组)蜕膜组织免疫细胞及其外周血单个细胞核进行了研究,采用流式检测Th17的细胞比例,结果显示在自然组Th17的比例明显比正常组更高,故而认为孕早期蜕膜局部及外周血中Th17的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妊娠免疫耐受失衡[10]。在国外某报道中,针对URSA,20例与正常早期妊娠20例皆采用流式检测,结果显示,URSA组中患者外周血与子宫蜕膜组织中的Th17细胞所占的比例皆明显高于正常早期妊娠组,并且进一步对血清与子宫蜕膜组织中的IL-6与IL-17进行了检测分析,显示URSA组中依旧明显高于正常早期妊娠组[11]。

4 T细胞膜分子识别与细胞因子与妊娠免疫调节分析

T细胞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其表面的膜分子,该膜分子可识别抗原,同时识别其他免疫细胞,甚至能为接受信号、产生应答提供物质基础[12]。总之,T细胞的完全活化一般应借助两种活化信号,包括TCR识别抗原而产生与信号(通常为协同刺激信号)。相关研究表明,T细胞表面相互协同刺激分子CD28属于靶细胞B7分子的受体,而这相互结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进而对T细胞增殖与分化产生刺激;CTLA-4会在活化的CD4+与CD8+T细胞中表达,配体也属于B7分子,但是与CD28相反,它们产生抑制性信号,从而使得T细胞活化作用得以终止[13]。

国外学者对正常早孕与早孕自然流产的蜕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与RT-PCR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流产组的CD86转录水平较高,但CTLA-4的转录水平则相对较低[14];也有试验针对孕鼠进行研究,采取协同刺激分子单抗阻断B7-CD28/CTLA-4协同刺激途径,则显示自然流产模型孕鼠母胎CBA/JxDBA/2耐受,同时在试验中将T细胞过继传输到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后,测定两周后的IL-4与IL-10的表达水平,显示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5]。此外,T淋巴细胞属于免疫反应的中心细胞,在生殖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十分重要[16]。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胎间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应答改变Th1与Th2的动态平衡,而妊娠从着床起各类移植就已经开始,若成功则表明妊娠免疫耐受成功,进一步分析则表明着床期的Th1、Th2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皆发生变化,同时参与到了整个着床过程中[17]。这也间接地揭示了,Th1与Th2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在T细胞的分化调节皆有参与,同时可通过和细胞因子间的相互调控来对Th1与Th2的平衡产生影响,一旦平衡被打破则极易引发RSA[18]。

总的来说,胚胎若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母-胚间的免疫耐受,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则极易引发RSA[19]。从各种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这种特有的免疫耐受往往会受到不同的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的影响,若这些亚群与介导间存在动态平衡,则能降低RSA的发生,一旦平衡被打破,则发生率大大增高[20]。基于此,做好妊娠期母体的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的监测与评价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将其作为免疫学病因判断指标,同时评价免疫治疗疗效,以及作为预后判定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21]。同时,在孕产妇育龄围产保健中也可作为一个关键的指标,因为Treg及其参与免疫应答的因子能对免疫效果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薛鑫源,徐友娣.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6):375-378.

[2]周小丽,王绍娟.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分子介导的妊娠免疫耐受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3,34(8):1292-1294.

[3]曹卫平,陈廷美,毛雨,等.功能性T细胞亚群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6):6079-6080.

[4]董倩,李卫平.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母胎免疫耐受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525-1528.

[5]卢洁,许锴,张德亭,等.HT合并妊娠妇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2):221-223.

[6]高燕,王萍玲,袁军,等.自发性早产母胎界面辅T淋巴细胞Th1/Th2变化研究水[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6):570-571,574.

[7]邸庆国,张玲,孙宝华,等.妊娠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J].山东医药,2011,51(48):49-51.

[8]孙风艳,王萍萍,田花香,等.妊娠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2):4054-4057.

[9]曹卫平,钱秋菊,陈廷美,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J].江苏医药,2008,34(12):1294-1295.

[10]周芹,项世龙,李琦,等.妊娠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对naive T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7):495-500.

[11]梅珊珊,谭剑平,陈慧,等.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10,19(4):327-331.

[12]苏丹,李楷滨.T细胞免疫参与母-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11,31(2):135-139.

[13]陈红波,凌斌.自然杀伤T细胞与妊娠期免疫耐受[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9,28(4):252-255.

[14]熊慧娟,周昌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妊娠与分娩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0,31(16):53-54,57.

[15]陈书恩,杨小猛,桑沛霞,等.妊娠期调节性T细胞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对母胎免疫耐受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2644-2646.

[16]刘德红,凌斌,蒋丽莎,等.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及蜕膜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6):792-794.

[17]马佳佳,Nick Lu,陈必良,等.CD4+T细胞亚群表达失衡在妊娠期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9):673-678.

[18]张斯斯.介导正负向免疫应答的T细胞相互作用对反复妊娠丢失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221-2223.

[19]王文娟.CD4+T细胞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6):525-529.

[20]丁好,喻海忠.树突状细胞与妊娠免疫调节[J].医药前沿,2013,8(15):365-365.

第5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免疫层析检测的结果大多局限于人眼定性判断或半定量判读,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定量检测的需要,本课题建立基于图像分割与颜色信息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模型,研究试条图像分割方法,自动分割检测线,选择合适的颜色空间提取准确的特征量并利用该特征量与溶液浓度的相关性实现免疫层析试条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免疫层析定量检测 图像分割 颜色空间

免疫层析技术是当今“床边检测”的发展趋势,该技术具有检测结果准确、设备操作简便、测量快速、无需专业人士指导等特点,已受到临床检验界的极大关注,被广泛应用在医学检测、食品安全检测、检测、环境检测等领域。金标免疫层析试条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免疫层析技术。目前,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包括光电反射式和图像处理式两种方法。现有的光电反射式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台内检测重复性和准确度,但是该方法对于试条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且这种z测方式是试条一维信号的采集,丢失了部分检测信息。图像处理式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无需试条传动机构,可以从软件上消除试条定位问题,同时免疫层析试条彩色图像包含完整的检测线,含有多维信息,在进一步提高定量检测精度和仪器简易上存在优势。

1 免疫层析试条图像检测的模型建立装置

以朗伯比尔定律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建立基于图像分割与颜色信息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模型。朗伯比尔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解释了在波长一定的入射光下,溶液吸光度、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和入射光吸收介质的厚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2 免疫层析试条的图像分割方法

2.1 讨论颜色空间模型

线性变换空间有YIQ、YUV、I1I2I3 等;非线性变换空间有 HSI( HSB,HSL,HSV 为 HSI 的变形) 、归一化 RGB(Nrgb)、均匀颜色空间CIE(L*a*b*)及CIE(L*u*v*)等。比较各种颜色空间模型的优缺点,从中选取一种颜色空间模型对试条图像进行分割和图像特征提取。

2.2 根据试条图像的特点寻找可用的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本课题试条图像区域(试条外壳、背景区域、检测线)色调存在相异性(如图1),但各区域边界的像素点同属于哪个区域存在模糊性。针对试条图像的特点,本课题重点研究基于特征空间聚类的试条图像分割方法。对比聚类方法中的模糊C-均值方法和K-均值方法分割试条图像的效果;优化目前聚类分割中采用随机选取或者直方图方法等为聚类中心,造成算法计算量大、自动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尝试用聚类方法中基于图论的分割方法分割试条图像,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的自动分割方法自动准确分割试条图像。

2.3 试条图像分割效果评价

目前尚未有图像分割通用的选择标准,对图像分割质量的评价是基于一定的评价准则的,这些准则的切人点、原理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分析法和实验法两类。本课题引入试条图像分割效果评价,结合实际的试条图像分割效果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从而选择出最优的试条图像分割方法。

3 结论

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特征量提取,配置多组不同浓度的样本溶液进行实验,验证特征量。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试条图像,用本课题研究出的最优试条图像分割方法分割试条检测线图像。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维度的图像特征量与样本溶液浓度的线性相关性,从而实现免疫层析试条的定量检测。

参考文献

[1]杜民,姜海燕.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樊淑华,王永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10):99-103.

[3]张道宏,李培武,张奇,等.污染粮油食品的主要真菌毒素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32(04):577-582.

[4]魏春生,高小平.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板在缉毒侦查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03):235-237.

[5]李伶伶,张琳,那宇等.除草剂扑草净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现代食品科技,2012(28):424-427.

第6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字】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AFP、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5-02

临床检测血清AFP中,应该对患者采用有效生长激素检测方式,这样才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提升患者的身体健康质量,提高治病疗效【1】。以下针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进行血清标本收集工作, 本次研究的血清标本采集中,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在2小时内,对清晨空腹患者抽取静脉血3 ml,并排除患者有先天性疾病、心肝重要器官疾病;试验仪器包括德国罗氏公司的检测试剂盒,以及电化学分析仪、放射免疫分析仪、深低温;将患者随机分配成对照组与试验组,且在每组中都具有5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患者在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年龄等资料方面,相互进行比较后,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将会使用XAKP- 2000A/02 型 γ 计数仪【2】,并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的AFP 试剂盒,对患者的待检测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使检测物浓度在12.5~8000umol/L范围间,进行放射免疫法检测;对试验组患儿50例血清标本检测中,将会使用KL1- e411 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3】,并稀释其检测样本的梯度,可以保持检测物浓度为12.5~8000umol/L,进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对两组检测方法比较中,分析比对其检测血清AFP水平差异,考察其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两组检测方法中的低值、中值、高值进行记录试验,且测定每日测定每份样本22次,连续测20天,并考察批内CV值。

1.3 统计处理

对本次两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4】,针对最后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 在数据处理之中,计量资料我们将会用t检验进行比较,技术资料用x2检验,设置统计学的水准是a=0.05。

2结果

两组检测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线性范围更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精密、灵敏度度更高,其两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P

3讨论

据悉,血清AFP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标志物,是最灵敏性、特异性的肿瘤标志,在临床肿瘤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血清AFP检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才可以取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诊断检测血清AFP中化学发光免疫法,较常规放射免疫法检验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灵敏性、高度特异性。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应用化学发光系统作为抗原抗体反应指示系统,定量检测抗原、抗体,并应用发光剂标记抗体,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采用机器自动加样,具有准确性,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线性范围较放射免疫法检测更宽,更适宜于临床检测 血清AFP。在血清AFP测定中,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查,可以采用高度的特异性抗体【5】,有效起到清除样本干扰的作用,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减少误差,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AFP,临床检验效果更稳定。

由上可知,在临床中对血清AFP检测中,应用放射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进行检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较放射免疫法更具应用优势,具有更好重复性,精密度高,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实际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红祥. 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7)

[2] 章茂友. 放射免疫法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36)

[3] 张改英,王耀荣. 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浓度的比较[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10)

第7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1免疫吸附分析法

现在研究最多的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吸附法(IGCA),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够批量生产且成本较低,能够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ELISA常用的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磷酸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青霉素酶、乙酰胆碱酶、苹果酸脱氢酶、荧光素酶丙酮、酸激酶等。这些酶都具有易于提取、保存、催化率高、专一性强、活性基团多的优点,同时检测酶活的方法简单快速,在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酶活会表现出抑制或增强的特点。而IGCA使用胶体金显色,不需要加入酶,标记物更加稳定,应用范围更广,但灵敏度一般不如ELISA好。部分有机磷农药的免疫吸附分析见表1。在应用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技术的开发中,抗体抗原的选择、样品基质和反应体系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离子强度和pH都对免疫吸附分析法有较大的影响。在使用通用抗体进行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分析中,通用半抗原结构上一个元素或者一个基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结果的不同。1998年Jeffre等[29]通过一组相似结构的半抗原的免疫反应得到的抗体进行ELISA对比试验,得出同类半抗原的不同链长、P上连接的O或S都会影响得到的抗体的性质,从而影响对不同农药的特异性吸附。Manchis等[30]利用两种类似结构的半抗原产生的抗体来对毒死蜱进行检测,得到不同的标准曲线,juan等[19]在对毒死蜱进行ELISA检测实验中也得到相同的结论。Josep等[31]用ELISA对甲基谷硫磷和亚胺硫磷进行检测中,也得出不同结构的半抗原产生的抗体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McAdam等[32]利用多克隆抗体对杀螟松进行ELISA检测,得出IC50为23ng/mL,最低检出限为2ng/mL,而Cho等[33]利用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ELISA,同样基质中得出IC50为3.7ng/mL,最低检出限为0.5ng/mL。2006年Watanabe等[34]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果IC50为0.23ng/mL,线性范围0.087~2ng/mL,最低检出限为0.033ng/mL。McAdem和Hill[32]用杀螟松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检测得到的线性范围是100~2000ng/mL,Skerrit等[35]发现杀螟松的单克隆的抗体还会与甲基毒死蜱和甲基嘧啶磷反应。样品的基质对免疫吸附法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在杀螟磷的检测中,样品为苹果时,平均回收率为112%,变异系数10%,样品为桃子时,平均回收率为111%,变异系数12%[34]。2011年梁赤周等[36]分别在梨、香蕉、坚果、大米、菠菜、胡萝卜中用ELISA对三唑磷进行检测,得到的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都有差异。亚胺硫磷在苹果、橙汁和苹果汁的ELISA检测中,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也各不相同[37]。Ercegovich等[38]检测血浆中的对硫磷残留检出限为280pg/mL,在缓冲液中灵敏度能增加10倍。而有些农药的检测中,基质效应可以忽略,如Lvanov等[39]对谷硫磷检测中蜂蜜的基质效应可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离子强度和pH都对免疫吸附分析法也会有较大的影响。Xu等[40]在对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样品中对硫磷的检测后发现,使用固相萃取工艺前后,剂量-反应曲线变化较大。在有机溶剂的使用中,甲醇容易造成负面的影响[25,41]。此外,反应体系的pH及离子浓度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16,20,21,24,25]。交叉反应率在免疫吸附分析法中主要受抗体类型的影响,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除结构特别类似的化合物外,交叉反应率较低。Watanabe等[34]报道,在检测杀螟松的交叉反应中,只有3种农药交叉反应率较高,结果如表2。2011年Young等[42]使用毒死蜱单克隆抗体的IGCA对毒死蜱检测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仅甲基毒死蜱IC50为190ng/mL,交叉反应率为13%,其余8种类似农药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Manchis等[30]利用ELISA对毒死蜱进行交叉反应实验,甲基毒死蜱交叉反应率也仅为18.3%,其余六种农药均小于4%。sullivan等[43]对毒死蜱检测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亚胺硫磷的检测中,单克隆的抗体建立的ELISA方法在交叉反应实验中也表现较好[37]。

2其他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也是较为常见的免疫分析方法。自1977年Halman等[22]创立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LIA)以来,在临床医学、环境和食品安全检测中进展很快。化学发光分析是用能够产生化学发光的物质来标记抗体或抗原,在与待测的抗原或抗体免疫吸附后,分离发光标记物或直接加入发光启动剂而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或定性分析。最常用的发光标记物为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吖啶酯衍生物、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其中辣根过氧化物酶与碱性磷酸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最广泛[44]。Jin等[45]在2010年建立了果蔬中有机磷农药三唑磷的CLIA法,线性范围为0.04~5ng/mL,最低检出限为0.063ng/mL,生菜、胡萝卜、苹果、水和土壤的加标回收率在67.52%~122.0%之间。与液-质法进行对比,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电化学免疫分析法(ECLIA)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一定波形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使体系中的组分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对物质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相比CLIA,是用电极代替发光启动剂,能更精确的控制反应的开始。Wei等[46]利用ECLIA对甲基毒死蜱进行检测,得到线性范围在0.4~20ng/mL,在土壤和葡萄中的加标回收率96.4%~109.3%,变异系数为9.1%。Cons等在1941年用荧光素和抗体的结合来定位组织中的抗原,提出了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的概念[47]。荧光素是该方法的关键,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有机荧光分子被激发并发出荧光,这些荧光分子能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被激发用以检测。荧光免疫分析法就是根据荧光分子的这种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FIA对甲基对硫磷检测的加标回收率在85%~100%之间,交叉反应试验与检测耗时表现比ECLIA好[48]。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FPIA)甲基对硫磷检测的加标回收率85%~110%之间,最低检出限为15ng/mL,线性范围为25~10000ng/mL,且变异系数为1.5%~9.1%,交叉反应表现良好[49]。Xu等[50]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对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中,检出限低于10ng/mL,变异系数在3.5%~14.5%之间,加标回收率71.3%~126.8%[51]。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从74.8%~121.3%不等,变异系数在6.4%~15.1%之间。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和未标记的抗原混合物与抗体发生竞争性免疫反应,通过检测游离同位素标记抗原达到对抗原定量定性分析。1960年美国化学家R.S.耶洛和S.A.贝尔森提出此法后,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临床诊断分析中,为此耶洛于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80年代初,应用此法测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已达300种以上。1981年Ercegovich等[38]首先建立了RIA对硫磷的检测,在人的血液和莴苣叶片上的检出限为10~20ng/mL,水中的检出限可达4ng/mL。

第8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词: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功能;作用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进行管理,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同时利用网络交换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各级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及时性、利用率,达到高效管理,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1~4],消除免疫空白,巩固免疫覆盖率,成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

从2007年起,湖北省卫生厅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于2010年6月开通并试运行,目前该系统运行已基本稳定,已完成省、市、县、乡客户端系统的100覆盖。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案录入率已达98以上。该系统包括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动态管理免疫规划相关信息,可实现全省儿童接种数据共享,产科新生儿接种信息录入和管理、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接种数据大众查询等多种功能,可为各部门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1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包括预防接种工作的日常管理、报表统计、项目设置、冷链管理、自动预约等基本功能。

1.1基本资料录入模块 由各医院产科按照"新生儿信息采集卡"内容,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录入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根据新生儿基本信息、接种资料的录入,查询、判断是否出现提前接种疫苗,查询各种未种疫苗的预约接种日期。

1.2 预约接种模块 该模块根据所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对象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可设定的条件,计算接种对象在选定的接种日应接种疫苗的种类、针次。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手机号码、接种日期、接种疫苗种类及针次等信息的文件,并打印出接种通知一览表、单,达到预约的目的。

1.3 预防接种登记模块 进行儿童的预防接种登记功能。

1.4 报表统计模块 生成实现国家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要求报告的、统一的常规预防接种情况统计报表。

1.5 数据维护 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计算机系统要求专管专用,定期杀毒与适时杀毒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备份,将数据压缩后备份在默认的目录或外置存储设备上(推荐使用优盘)。

2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2.1预防接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各接种门诊将接种方案一次性在计算机中设置完毕,当儿童进行接种登记时,计算机能依据儿童的出生时间、已接种疫苗种类及时间、接种日时间、疫苗间的冲突及间隔等情况精确推算出本次应种疫苗和下次应种疫苗,并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并打印预约通知单,防止漏种、错种,杜绝提前接种等,可有效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

2.2数据统计更加快速、准确 本系统具有数据自动汇总、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等功能。每次接种日结束后,可利用计算机对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接种日当天的疫苗损耗、儿童实种、应种未种等情况,数据统计快速准确,可长期保存,根据需要可按不同社区、不同时间段随时调用、统计、分析、查询儿童免疫接种情况。由于计算机查询的快速和准确性,也可在上级考核检查时更加省时省力[1~6]。

2.3便于查漏补种,提高接种率 每个接种日都有发烧、感冒等其他原因未种的儿童,各接种门诊可通过本系统查询逾期未种数,直接统计本辖区未种儿童基本情况,打印出未种儿童名单、联系电话,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合理安排查漏补种,尽可能消除免疫空白,全面提高接种率。

2.4提高强化接种效率 需要强化接种时,只须在系统中输入疫苗强化接种条件、起始月龄和终止月龄,系统会自动查询、预约生成强化儿童名单并打印,使接种人员从以往的大量低效的手工抄录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2.5支持全省范围内的异地接种 本省出生的儿童,在任何接种门诊计算机上通过儿童编码都能查到该儿童的基本资料、既往接种史,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功能。该功能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和及时率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海丽."金卡"系统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5):314.

[2]刘淮珠,杜东风,王蓓.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实用价值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5(4):463-464.

[3]张敏,万长才.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1):72.

[4]叶世南,古有嶂,周海,等.中山市预防接种计算机化管理现状和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53-455.

第9篇: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关键词:免疫系统;清睾酮;皮质醇;大负荷游泳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53-03

A Research on Heavy Load Swim Train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 en Rats' Immune System andSerum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LI Qiongzhi, LIU Xiangmei

(The Physical Department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Abstract: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suc h as immune system, serum testosterone and corisol of rats after heavy load swimtrai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is found that:1) the degrees ofresponse of immune index, testosterone and the indexes of cortisol are not at t he same level. It should have integrative measurement on the indexes to evaluatethe function for the limit of few indexes.2)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se in dex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T/C can reflect the degree of immune functi on before heavy load swim training or after midload swim training. Although itcan be the measurement index to reflect the degree of immune function, it's notwork after heavy load training, but the immune index works.

Key words: immune system; serum testosterone; cortisol; heavy load swimtraining

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作为加速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两种激素,其生化指标在机能评定中已 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大负荷训练对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也已受到了运 动生理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关于免疫系统和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也有较多的报道[1,2]。但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咱运动中的变化却很少 深入 进行研究。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大鼠进行大负荷游泳训练,观察大负荷运动前后免疫指标以及 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探讨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寻 求机体功能评定指标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0只,3月龄,体重150~18 0 g。标准啮齿类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活动。室温(20±2)℃,湿度45%±10%,每日光照14h。动物适应环境3 d,记录体重。

1.2 运动方案圆形游泳池,内径50 cm,水深60 cm,水温(30±1)℃。训练组大鼠适应性游泳训练3 d后开 始 正式训练。前2周每天游泳1次,第一次正式游泳训练时间为30 min,以后每天增加5 min。 后2周每天游泳1次,每次通过负重和延长游泳时间令动物达到力竭状态,即游泳动作失调、 水淹没鼻尖、身体下沉后再浮出水面的时间超过10 s,并连续3次,被提出水后,头不能抬 起,放于桌面上不挣扎逃跑。

1.3 实验仪器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雷杜公司生 产。

RT-2100C酶标仪:美国雷杜公司生产。

1.4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1.4.1 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G、M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试剂 盒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有限公司提供。

1.4.2 内分泌指标睾酮及皮质醇采用酶联竞争法,试剂盒由德 国DRG仪器公司提供。

1.5 标本采集与处理大负荷训练前以及大负荷训练4周后进 行抽血测试。抽血时间均在上午8~9点,大鼠处于空腹清醒状态,于安静无菌条件下抽取耳 垂静脉血0.5 mL。获得标本后,即刻离心10 min,分 离血清备用。

1.6 实验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显著性水平取P

2 结 果

2.1 大负荷训练后指标的测试结果

2.1.1 免疫球蛋白

大负荷训练后,血清IgA、IgG、IgM均呈下降趋势,其中IgA、IgM与赛前值相比有显著性差 异(P

2.1.2 睾酮、皮质醇在整个观察期内,T、C和T/C的值在大负荷 训练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

2.2 大负荷训练前后免疫系统与睾酮、皮质醇之间的关系分析 大负荷训练前IgA、IgM与T/C显著正相关(如图1、图2),但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系统与T /C无显著相关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免疫系统的变化 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所分泌的具有抗体活性的 糖蛋白分子,除直接对抗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外,还能诱发其他各种功能,如补体活化 、吞噬作用等。免疫球蛋白是主要的体液免疫物质成分,它的增高、降低与疲劳、疾病和营 养状况都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认为,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但运动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各种报道的结论并不 一致。许多研究表明,低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免疫机能的提高和改善,但高强度的运动则会引 起免疫机能的损害和降低。在运动对免疫球蛋白影响研究中,Verde[3]等研究表明 ,大强度 运动后,血清IgA、IgM大幅减少;Gleeson[4]在12周训练期间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 组织免疫 、体液免疫分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训练后唾液IgA、IgM有很多下降,IgG没有显著变化 ;Mgcknnon[5]对14名游泳运动员的免疫系统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过度训练之后运 动员唾液 IgA浓度显著降低。Nieman[6]等研究表明,剧烈运动无论是短时间最大强度,还是 长时间最 大强度,均能使免疫球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张达[7]则认为,急性大负荷训练后即 刻进行测 试,IgG、IgA值均有明显的下降,并有显著性差异,IgM有所下降,但是不显著。在本实验 中,大鼠在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球蛋白IgG和IgA、IgM都呈现出了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加而下 降的特点。分析认为,之所以IgM、IgG、IgA运动后均下降,是剧烈运动使机体内包括蛋白 质在内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作为存在于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属于蛋白质的一种。其中 IgA、IgM显著下降,而IgG则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结果与Gleeson的观点基本一致,与张达报 道则存在一定差距,同时IgA、IgM的变化与Verde等人的文献报道相一致。IgG的下降并不显 著,表明大运动量训练并没有对IgG造成显著影响。提示大负荷训练可以造成免疫球蛋白IgA 、IgM的减少,使免疫功能下降。

3.2 睾酮、皮质醇的变化 T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它除了维持雄性和副性特征外,可促进蛋白质 合成,使肌肉壮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免疫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维持雄性攻击意识, T、C都是目前机能评定中应用成熟的敏感指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它能抑制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运动后应尽快降至基础值范围,以免能源过度消耗[8]。因此 ,运动后 恢复期,C水平持续较高,是身体机能状态下降的表现[9]。本研究中,C于大运动 量训练后显著升高(P

3.3 不同训练周期后免疫系统与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 免疫系统不仅是一个自主防御系统,同时也是机体唯一能感受细菌、病毒、肿瘤和其他抗原 物质的感觉器官,而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却感觉不到这种刺激。免疫细胞对这些抗原物质的 刺激识别后,即以肽类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形式,传递信息到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整体性调 控[10],而内分泌系统则通过自身分泌激素和接受神经调节信息两方面,对免疫系 统进行调控,以确保在各种应激下各大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在运动训练监控中,T/C比值可用来反映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较公 认的评定和监测过度训练、消除疲劳状况的灵敏指标。大负荷训练之前,T/C与IgA、IgM高 度正相关(图1、图2);大负荷训练之后,T/C与各免疫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分析认为, 机体在长期的剧烈运动应激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太深,免疫系统只能 通过白细胞介素等信息分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行反调控,机体处于免疫力下降的 机能下降期,大负荷训练前中等运动量应激则使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充分发挥了互调作用 ,有效地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稳定,有助于机体尽快恢复。因此,在大负荷训练前,T/ C比值不仅是过度训练、疲劳状况的检测指标,而且也是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指标。

对于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运动中的变化尽管目前很少深入 进行研究,但已有学者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匡晶[11]等学者在研究摔跤运动员 冬训大负 荷训练期间若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监测时发现,冬训大负荷训练期摔跤运动员免疫功能显著 下降,是与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存在,但他认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有待于 进一步证实。本实验通过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必然联 系。因此T/C比值可以在大运动量训练周期前或中等负荷训练后作为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指 标。

4 小 结

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来看,大运动量训练周期前或中等负荷训练后,T/C比值能够反映出机 体的免疫水平,因此,可用T/C比值作为机体免疫水平的衡量指标。但大负荷训练之后,T/C 比值无法再反映机体的免疫水平,则必须测定免疫指标来评定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饶君,等.力竭运动对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23(2):193-194.

[2] 金其贯,等.补充精氨酸对大负荷训练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运动 医学杂志,2004,23(5):499-502.

[3] Verde T J,et al. Immune Responses and Increased Training of the Elite Ath lete[J].Appl Physiol,1992,73(4):1494-1499.

[4] Gleeson M,et al.Immune Status and Respiratory Illness for Elite Swimmers D uring a12-week Training Cycle[J].Int Sports Med,2000,21(4):302-307.

[5] Mgcknnon L J,et al.Mucosal(secretory) l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of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J].Int J Sports Med,1994;15(3):179 -184.

[6] Nieman D C,Exercise infection and immunity[J].Int J Sports Med,1994,15 (3):131-141.

[7] 张达.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球蛋白动态变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4,22(4):102-105.

[8] 姚泰,罗自强.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186.

[9] 冯美云,冯炜权,林文韬,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17-322.

[10] 范少光,丁桂凤.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介导物质:共用的生物学语 言[J].生理科学进展,1995,26(2):175-183.

[11] 匡晶,等.摔跤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期间若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监测研究[J].体 育科学,2006,26(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