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萌芽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萌芽阅读答案

第1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考试目标之一,生物实验题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生物单科考试最主要的题型之一。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不难发现实验设计题是热点考查题型,分值也比较高,它也是生物学科高考成绩区分度的主要之处,许多学生觉得这类题目难以下手,有些时候只是心理明白,却无法用准确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能化难为易,取得高分。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题的应试水平,解高考实验题可遵循以下思路进行。

一、确认变量

拿到一个实验题,首先要找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是有因果关系。 本文由收集整理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无关变量就是与实验没有关系的变量。

解实验题必须具备变量思想,形成一种习惯。学生总是当题目中有问及变量时才引起注意,如若没有,根本无视与实验相关的变量,这必将造成答题不够准确,甚至答题方向错误。

二、审阅实验目的

认真、仔细阅读实验的实验目的,注意获取以下这些信息。第一,阅读实验目的时,应注意“验证”或“探究”等关键字眼,可以从中获取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这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实验结果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第二,阅读实验目的时可以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因为实验目的一般是由自变量与因变量所组成的。第三,阅读实验目的,可以为最后实验结论的描述做指导。实际上,实验结论就是将实验目的稍加改造即可。

例1: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⑴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过毒的种子等。

⑵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 。

⑶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

从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我们可以知道该实验是探究性实验,自变量是光的有无,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情况,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①光对该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影响;②光促进该植物种子萌发;③光抑制该植物种子的萌发。

三、审视实验材料与用具

根据实验提供的器材,物尽其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定的实验思路。

例2: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30.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和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从该实验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已给的实验步骤(1)(2),我们可以看出暗培养箱和日光灯还未物尽其用,经步骤(1)处理后该实验已存在蒸馏水和nahco3这一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变量不同,再结合单一变量原则,我们就不难继续实验步骤的的设计,并得出相应结果。

(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光照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四、设计实验

在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实验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取材、分组、标记。选择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组装实验设备,一般情况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做好标记。

2.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遵循的原则对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设置,在设置中注意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注意单一变量的控制。实验变量控制成不同形成对照,无关变量可以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这一模糊性的语句来概括。

3.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实际上就是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要明确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实验结果要记录、分析、比较。结果中产生数据的还需要用数学统计方法处理。

如,例1中⑵方法步骤:

①向培养皿中倒入等量且适量的无菌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a、b两组培养皿中。(取材、分组、标记)

②将a组置于光照环境中,b组置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调节温度、水分、空气等其它状况适宜且相同。(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并统计a、b两组种子的发芽率。(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产生的数据的常用处理方法是描绘成坐标曲线或设计表格记录。描绘坐标曲线和设计表格有一定的方法,首先坐标和表格要有相应的名称,接下来要标明坐标的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单位和数值,或者表格行和列所代表的意义,坐标的横轴和纵轴或者表格行和列分别代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观测指标,表格设计时,如果每组有多个材料时,有时要有平均值一栏;如果是自身对照实验,往往还要有实验前测。绘制坐标曲线时,如果有两条以上曲线要作出标注。

例3:某学生偶然发现磁场环境会影响黄豆芽的生长,想进一步研究不同磁场强度与黄豆芽下胚轴生长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研究方案,但还不完整,请你根据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加以补充,并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名称:不同磁场强度与黄豆芽不胚轴生长长度的关系。

假设:______________ 。

研究指标:黄豆芽下胚轴的长度。

实验用品:饱满的黄豆种子、磁铁(用于组建不同的磁场环境)、25℃的黑暗温室环境、尺、清水、烧杯、纱布及其他所需材料。

研究步骤:

(1)将一定数量品质相同的黄豆用清水浸泡1-2小时;

(2)用磁铁组建强度不同的三个磁场环境,分别命名为磁场1、磁场2、磁场3;

(3)取底部铺有湿纱布的4个烧杯,各放入5粒浸泡过的黄豆,盖上湿纱布;

(4)在25℃的黑暗温室环境下,随机取三个烧杯分别放入上述磁场中,剩余的一个作为对照组,并贴上标签区分;

(5)每天补充一定量的清水,以保持黄豆芽生长的合适

湿度;

(6)一周后测量并记录每根黄豆芽下胚轴的最终长度,求平均值。

研究结果与结论:略。

根据该生的研究步骤,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答案如下:

不同磁场强度下黄豆芽生长长度记录表

解析:①该表格有标题;②从该实验目的可以得知实验的自变量是磁场强度,因变量是黄豆下胚轴生长,正是表格行和列所代表的;③该实验每组有多个材料,故有平均值一栏。

六、结果预测和结论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的得出,也是有章可循的。一般采用逆推分析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常的解题思路应该是先得出结果,再由结果推出结论,但这在一些较复杂的实验中往往很难奏效。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逆着正常思路进行,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也就是先根据实验目的确定结论,因为这一过程相对比较容易,由实验目的就可以推出结论,再由结论去推结果。

例4: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31.(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这道题如果要从正面先推出子一代可能出现的结果,再以此为依据推出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的结论,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先得出结论,再由结论逆推出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这样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该实验的目的是要推断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有4种可能①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③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④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把这4种结论当做已知的,应用遗传图解就不难分析出每一种结论所对应的杂交组合的子一代性状。当然以上只是解题基本思路,答题时还是要先描述子一代的性状,再得出相对应的结论。

综上所述,实验题结果预测和结论的得出,其解题思路一般是:结论→结果;答题描述:结果→结论。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其结果和结论是已知的;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未知的。

按照上述的方法,我们也不难得出例1中⑶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①a、b两组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则说明光对该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影响;②a组发芽率高于b组,差异显著,则说明光促进该植物的种子萌发;③a组发芽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则说明光抑制该植物的种子萌发。(其中a组置于光

照环境中,b组置黑暗环境中)

七、纵览、检查

1.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例2中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很多同学答案是这样的:将一支试管放在光下培养,另一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培养。表面看来是有形成对照,实际上综合步骤⑴,该设计已存在两个变量不同,即蒸馏水和nahco3溶液;光下培养和暗培养箱培养,显然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还有在添加试剂时,经常没有加“等量”的描述,所选材料前也常缺少“长势相同”或“生长状况一致”等定语,这都是缺少检查的习惯造成的。

2.是否有科学性错误

检查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表达是否应用专业述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褪色”说成“无色”,另外“不变”也不能说成“无现象”等等。

3.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

第2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摘要]当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中介或纽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的角色,与教师的关系是一问一答,亦步亦趋。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是主体,是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发挥自主参与作用。这意味着学习的一场革命,意味着学习角色的转变。学生能否转变自身的学习角色,发挥自主参与作用,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标志。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主导。目前,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探讨学生怎样起主动作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探索自主性学习模式上。就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方面,我想谈谈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在生物学科上具体的实验。

关键词:生物 新型教学模式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严格说来,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之所以重要,其一,行为自主性是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必然和走向成熟的特征表现;其二,学习的自主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走向。自主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从教的角度来看,一是教师是否具有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和恰当的引导策略;二是能否唤醒或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三是能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学的角度看,要看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元认知策略,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主体性保证自己能动起来,有自觉性、积极性和预期性;参与性保证自主性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与社会、集体和谐统一的。有学者认为,自主性学习,必须是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模式,运用科学启蒙(求真)、艺术陶冶(求美)、交往习得(求善)的教育策略,以真正达到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自主性探究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 背景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中,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知识。本节中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初步教会学生用实验去探究生命的能力,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己设计实验。以适应现在高考对于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设计一些实验的要求。

二、课堂实录

(学生观看幻灯片1.向日葵的图片2.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3.竖直放置的培养皿中的萌发的玉米种子)教师:“同学们,这些现象我们都曾见过。但是,大家想没有想过,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为什么会跟着太阳转?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为什么会向光源方向生长?竖直放置的培养皿中的萌发玉米种子的根为什么向重力生长?”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出是单侧光和重力。教师:“单侧光和重力是作为一种外界刺激,我们对这种外界刺激有没有要求?有什么要求?植物在这种外界刺激下的运动有没有规律性?”学生思考得知:外界刺激必须是单方向的。在单方向的刺激下,植物的运动是定向的,朝向刺激的方向。这种运动称为向性运动。教师提出向性运动的概念,同时强调一下此概念中的关键词:单一方向、定向运动。教师:“根据刺激的种类,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重力性。同学们思考一下,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向性运动?单一方向的刺激是什么?”学生们思考讨论。有的同学说出了向水性,单一方向的刺激是水;有的同学举出了向肥性,单一方向的刺激是肥料。那么,我们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亲自观察一下吗?

以前的实验都是书本上写好的方法步骤,这一次我们要求同学们亲自去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教学安排。

1、什么是实验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在实验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是什么?

(利用胶片让学生回顾“酶的专一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实验设计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并强调设计实验中的两个原则:对照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让学生分析,归纳,并阅读实验设计的补充材料,加深对实验设计方法的理解。)

2、介绍本实验的原理、目的、实验材料。

3、设计实验题目:

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水性。

植物的向重力性。

学生按三个设计题目分为三个大组,分别研究、探讨设计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

4、三个小组的学生分述自己设计的方案,并互相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可行性方案及最佳方案。

5、三个小组的同学按可行性方案实施操作。

6、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定期观察,做好数据记录。(下节课展示结果)

7、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内容。

教师:植物有很多向性运动,向性运动对于植物体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就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肥性,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植物的向性运动在植物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向光性是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教师:“植物的向性运动对于植物体的生活是有利的。那么,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因和外因,同学们考虑,向性运动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得出向性运动的内因是生长素。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多媒体演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过程)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让学生在不看文字的情况下,简单解释一下四幅图中,金丝雀虉草胚芽鞘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讨论几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多媒体演示温特实验动画)”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令几个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动画演示对比实验。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教师:“我们知道是生长素在起作用,那是生长素除了促进生长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植物体的生长素是不是越多,植物的生长就越快?我们是不是可以研制一种生长素试剂,它可以使植物在短时间内长成、开花结果。那样,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受饥饿了。”学生们阅读教材、讨论。结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生长素的浓度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性较差。

(引申:生长素如何影响植物的向重力性?)

三、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

问题启发,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强调“用脑子读书”克服思维惰性。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维上养成惰性。所以在学生读书时,要学会找关键词、学会概括段意。学生读书不是照本宣科地浏览一遍,而是要在读中思考,使脑子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亢奋状态中。

精心小结,培养思维概括性和严谨性。教师在课堂小结中,不是一味地讲,而是采取多种不同的小结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纲式小结、测验式小结等小结方式可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第3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个案 反思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80-02

背景

2012年我接到了又一届的一年级新生,孩子们个个天真活泼,来上学的第一天便与我很亲近,拉着我背古诗背儿歌还有些给我讲故事的。不难看出,孩子对阅读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是孩子潜在阅读意识的萌芽,我心里窃喜,这班孩子一定很喜欢阅读。不料在开学后不久,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阅读内容、要求的不同,刚入学对阅读的热情却越来越低了,我不禁担忧起来。

问题发现

开学后的一个月,我在班里利用班会课举行了一次故事交流会,我希望通过一次生动的故事演讲比赛重燃孩子们当初对阅读的那份激情,谁知道,除了少数几个孩子上台后愿意并能够基本完整地讲述一个事,其余的孩子连听故事的热情都没有,我特别的失望。我要尽快帮助孩子们重新爱上阅读。

问题症结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是刚离开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的一班天真浪漫的小孩童,他们爱表现自己,喜欢用稚嫩的嗓音背着熟悉的童谣,他们为了一朵小红花可以上台大大方方给同学们讲故事。然而,当他们进入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他们不熟悉的汉语拼音,开始每天听写、过关、拼读,有不少孩子在此过程中已经变得不再自信,他们更不愿意去看书背儿歌了,因为他们不再希望别人关注到他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孩子们进入了小学,开始有了自己自由的支配时间和交友空间,孩子之间的阅读从原来父母引导去背古诗看名著,慢慢变成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一些休闲类的书籍,如形形的卡通读本、脑筋急转弯等等。和经典名著相比这些读物多了一份庸俗,少了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再者,孩子们进入小学后,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远高于对孩子阅读兴趣培养,孩子年龄小不识字,没有了家长的陪读,他们也就慢慢忘记了自己曾经这么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了。

问题解决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对策与方案实施

1. 以故事作为奖励,激发孩子的阅读意愿

很多的情况是这样,家长和老师都深知道阅读对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多么大的作用,于是大家就规定孩子每天读几页书或者每天看几分钟课外读物。殊不知孩子不但没有自主阅读的意愿,更加认为这是负担,更不愿意去看书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所在。我决定用讲故事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我和班上的孩子约定好,如果上课认真,我就奖励孩子们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精心挑选和准备了大量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故事,在开始的第一天就给他们讲一个让孩子们都能捧腹大笑的故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认定了,老师讲的故事非常欢乐,他们从此对我给他们讲故事充满着期待,他们不再认为阅读是老师留的作业,是父母要求的任务,而是一种奖励,因为他们喜欢,所以读起来就认真,就有兴趣。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奖品并渐渐的萌发出对阅读的意愿。

2. 想让孩子们持之以恒地阅读,必须要有适合他们的有趣书目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优质的、有张力的文本大于一切方法。一个好的文本给学生的精神、情感、语言上的震撼,通过阅读过程可以直接实现。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书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孩子们去读的,低年级孩子应该读些什么书呢?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个方向。我在第一学期的家长会上,和家长沟通了阅读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并向家长们并向家长们印发了清华附小的一年级推荐书目的书单。我建议他们可以组合购买,到图书馆借阅等方式让孩子尽量完成阅读的要求。事实证明,给孩子提供的图书越丰富,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就越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书的鉴赏能力也比较高。所以文本的选择对于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本人看来,要紧紧扣住一个“趣”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读课本,其阅读量和阅读面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课标提出的要求。所以课外读物的选择非常重要。

3. 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们制造话题,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一年级的孩子年纪小,识字量不大,要让他们自己自觉地拿起书认真阅读,作为老师还是要多想点法子。我喜欢利用班会、队会的时间开展好书推荐会,介绍作者和书中的精彩情节,和孩子们一起猜想利用悬念调动孩子的兴趣,引发他们之间的话题,布置孩子自己去看看这本书找到最终的答案,比如说绘本《同桌的阿达》我利用PPT播放了作者简介,然后一起看看书中的部分情节,我设疑:在小女孩面前阿达为什么忽然变成了一个人呢?孩子们为了寻找答案,很快地有同学买了书、也有同学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还有在网上下载,各施各法,几天后,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看了这本书,并且在孩子们的讨论和交流中他们中的部分孩子还把书中深层的意思也能领略到了,慢慢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同读一本书。

4. 开展图书角,按图书类型分组,举行读书报告会

孩子们读书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女生会更喜欢看童话类的书籍,而男生则喜欢看百科全书一类的。孩子间读书的量差别也很大,有些孩子已经读了几十本,有些可能只看过一两本书。我让孩子自由组合,按照喜欢的书本类型分组,在班级图书角给他们每个小组一格位子,专门摆放他们小组的书籍,组员轮流管理,他们资源共享,可以阅读到更多自己喜欢类型的书本,他们有着共同的喜好,话题特别多,也会互相传阅心仪读物。学期末,我要求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都精心准备,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阅读盛宴。

5. 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创建阅读型课堂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一般都是配图课文,而低年级的孩子恰恰也偏爱看图,多利用课文中的图让孩子观察说话,也可以利用学过的课文让他们自己画画自己谈谈你是怎么想。比如《兰兰过桥》一课,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中描述的桥很感兴趣,觉得很新奇,从而也引发了他们的奇思妙想,我便布置他们也画一画未来的桥,他们有自己构思的、有回家查资料的、也有请教长辈的,之后他们一起说着自己画中未来的桥,他们奇特的想法碰撞出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有些课文也可用音乐引发孩子的遐想,如《王二小》一文中通过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的MV孩子们便深深地被触动了,在感动过后,孩子对王二小这位小英雄产生了敬仰之情,我便布置他们回去收集和阅读相关的资料和书籍。

实施效果

两年的时间,我看见孩子们渐渐地形成了自觉读书的氛围,孩子们课间的话题不再是卡通片的情节、游戏的通关方法,而是他们之间互相推荐的好书,我倍感欣慰,课外阅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储备,从阅读中也学会了更多的写作技巧,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让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并非一看就明白的,经常阅读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明显要更有优势,孩子们不但是阅读量上去了,同时,各科成绩也显著提高了。通过两年的阅读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读书明理,孩子们明白了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先成人再成才。

二、反思与启示

眼下孩子们就要进入三年级的学习了,他们的学习又会是个新的阶段,学科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这必然会与阅读时间产生矛盾,怎样协调好这个问题呢?这真是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给人予鱼不如人予渔。孩子们只有掌握了正确有效地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效的自主阅读。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很重,如果让孩子盲目地拿着书本瞎看,估计无法让孩子看出点什么来,久而久之,兴趣也消磨殆尽。作为教师,我们理所因当教会孩子怎样读,读什么,让孩子宝贵的课余时间变得高效起来,也只有他们会读、读得懂他们才会有兴趣一直读下去。

2. 家校共同营造阅读的氛围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很难让孩子有充分的阅读时间,这就有赖于家庭的配合。要与家长做好思想动员,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有爱看书读报的家长才有与书为友的孩子。还记得我曾经到过一个学习特别优秀的孩子家里家访,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家无处不书本。沙发上、茶几上、餐桌旁、书柜里、枕头边……妈妈刻意让家里随手都能拿起书本,这样儿子一无聊就随手能读书看报,久而久之阅读就变成了他的习惯。

3. 认真制定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给孩子创造展示的平台

课外阅读不像课堂的学习,有各种测评。可是只给孩子布置任务而没有任何评价制度,那么他们就会没有目标,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没有了动力。我们应当制定出适合孩子的评价:从阅读量、对作品的理解、运用等各方面的考查。除此以外,孩子还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会在班上举行故事大赛,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给同学讲故事,利用班会队会的时间组织孩子创编简单易操作的小情景剧、播放有趣的视频为孩子们创造话题,让孩子回去看书查资料,进行小小辩论赛等。

案例中,一班活泼天真的孩子从幼儿园刚来到小学的校园,他们原本就带着阅读的萌芽来到我的课堂中,可是不久,这些小小苗儿变不见踪影了。主观上,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客观上,分析孩子成长环境变化的家长对孩子关注点的转移。最终我和孩子及家长们一起努力,让孩子们重新拾起课外读本,自主阅读、爱上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我们要让孩子进步的而最好方法便是读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校园,他们对一切的新事物都是那么的好奇,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他们喜欢赞许和掌声,他们愿意当着众人的面背一首诗或儿歌,能绘声绘色地大声讲童话故事,其实这就是阅读能力的雏形,是孩子潜在阅读意识的萌芽。作为小学低年段的教师,我们一定要保护并利用好孩子们的优势,让孩子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 参 考 文 献 ]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 任小艾.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

第4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案例一:(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把文本肢解成几个表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相同的答案。而学生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上述案例的弊病是取其知识之“花”,而不取情感体验之“实”。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从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舟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指定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课后,我在备课笔记写下如下一段反思: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地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地投入情感,自由地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着一种情感享受,以达到和文本、作者、教者的和谐共鸣。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

第5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现代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教育的创新体系,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造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环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启发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语文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后进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法传授,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

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6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首先,阅读教学手段的单一。我们一次次地呼唤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一次次地倡导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似乎对“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形式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灌输着。

其次,阅读教学内容的教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挂在嘴边的熟语,但是真正的教学中,我们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了吗?标准化、结论化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之中。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能够发展自己创新性思维的环境,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倡导学生进行创新性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创新性、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只要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式的理解,都应当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所谓的“标准化”强加给学生,不能背离了学生的主观认识。教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我们对人物形象的传统解读是:安东尼奥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重情重义、宽厚仁慈,为了朋友不惜向夏洛克借高利贷,最终落得个差点被割肉的悲惨结局;而夏洛克则是自私、贪婪、凶残的代表,他得理不让、冷酷无情,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夏洛克也有其无奈和值得同情一面,在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打压下,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苦苦挣扎,几乎无法生存下去,他的报复和反击是必然的。这样的创新性的解读,本身就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超越了文本本身,已经上升到了社会、阶级矛盾的高度。这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律动,是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许多意外惊喜的星星之火。

二.尊重学生创新性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创新性阅读,要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怯生生地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回答,多么丰富的情感,学生的思想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但是,这样的答案并不符合教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这样被无情的否定了。试想,这个孩子以后还敢“标新立异”吗?作为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为这样的教学行为感到愧疚吗?所以,教师作为平等地位中的首席,更要明白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和深远,更应该去肯定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注重学生对文本思想的多元开发

创新性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材料进行重新的加工、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社会认识和价值判断。很多的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了,连教师自己都觉得语文课上得索然无味。试想一下,我们抱着前人给我们编订好的教参、教辅,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出现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认为新的时代,像愚公这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靠着一代代的“子子孙孙”来移山的迂腐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样在蒲松林《狼》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也从狼的身上学习到了知己知彼、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解读是符合这个时展的特征的。

第7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挖掘积极潜能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热情地探究新知是挖掘学生积极潜能的核心,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进步的。”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学生才会积极地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为此,教师要适时、有效地调控课堂,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提供“平台”,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足够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学生足够的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足够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实现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成为课堂获取知识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自学引发问题。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要求,认真阅读教材,自觉建构知识。学生自学后,迁移应用本节的新知解决问题,同时引发生成新问题。

(2)自鼓励提出问题。学生新生成疑问后,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生物书上说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必须是完整的。可我曾把妈妈生豆芽前挑出不要的、虫蛀过的黄豆用水浸泡(像妈妈发黄豆芽一样),结果有的黄豆出芽了,有的黄豆没出芽,这说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不一定是完整的。书上所说的准确吗?”

(3)自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即便是矛盾相悖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也应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再发动学生积极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前面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教师给予充分赞扬后,立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胚可能只有破坏到一定程度才不会萌发。同样的种子虫蛀后有的萌发了,有的不萌发,说明胚受伤的部位和程度肯定是不同的……这样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把教材当做“导火索”,当做“起跳板”,打通课堂内外,实现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机链接,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展示缤纷的心智,引爆倾诉和辩论的渴望,课堂就会活起来,“温度”就会升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就会强起来,进而推动课堂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行进。

二、用多媒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达到福乐的学习境界

教学氛围是指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形成的课堂活动成员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它是对教学中师生整体情绪状态、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的综合反应,这种反应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教学氛围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轻松、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者的心理安全和知识的建构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精神紧张时思维会迟钝,回答问题正确率低,甚至原先会回答的问题也会由于紧张而出错,更无奇思妙想和创造性可言。而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心境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升福乐体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达到福乐的学习境界,激发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一课时,有的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容中尔甲演唱的《香格里拉》,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动听的乐曲,并欣赏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草原、野花与人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然后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引导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学生们畅所欲言。这样,丰富的视听形象形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并达到福乐状态,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以激励性教学评价为主,增进学生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实践证明,积极体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而激励性评价是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即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正常水平。对学生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是其建立积极体验的好时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存积极心理学理念,巧妙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充满热情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一改过去那种非对即错、简单粗暴的批评式消极评价。比如在评价时应恰当使用以下语言:“英雄所见略同”“这样的分析有创意,来点掌声”“口才真好,值得学习”等,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正如古人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励一长。”来自教师的恰当的肯定、真诚的激励,能成为学生奋发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情绪饱满地高效学习。

四、结束语

全国特级教师、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曾说过:“教师是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的人,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艰苦的,但不是痛苦的。如果不能引领学生享受课堂的快乐、师生间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就是目中无人,迷失了方向。”因此,只有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教学中,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建构,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认知与情感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形成学生积极品质的场所,成为学生发散思维、高效获取知识的基地,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第8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一、巧用辞格 新颖生动

1.比喻含蓄 拟人活泼

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写作中,很多考生善用比喻、拟人拟题,出现了不少的好题。如以“真情”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我心中那朵永恒的山茶花”,以物喻人,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在叙事中折射出小姑娘“山茶花”般的精神和毅力。情感含蓄,耐人寻味。有学生拟题为“给‘流感病毒’先生的信”,小作者以书信格式把“流感病毒”人格化,列数其罪孽,文末署名“一个不畏的中学生”,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祸乱百姓的“流感病毒”的行径。文中也洋溢着对白衣战士的褒奖和对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前景充满自信的感情。再如,“钢琴别哭”、 “森林王国‘减肥’风波”、“与幸福交流”等,用拟人的方法入题,生动活泼。

2.引用得法 诗词入题

有的学生引用、借用或套用诗句、名言、成语、俗语、影视名、歌曲名、广告词等,令人耳目一新。如以“和平”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今夜,星光灿烂”。这是个电影名,小作者以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关注战火中的伊拉克小女孩、叙利亚遭轰炸的场面,主题鲜明,道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另外,如“女大四十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我的眼里只有你”、“都是闹钟惹的祸”、“笑傲考场”、“何以解忧,惟有文章”、“怎一个‘蠢’字了得”、“在那遥远的地方”、“柳暗花明又一村”、“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在不同的话题作文中,用作题目,都颇为贴切形象。

3.反复回环 韵味无穷

利用“反复”这种辞格来拟题,给人印象深刻。如以“变”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变了 变了”,小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生活。前一个“变了”包含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后一个“变了”意味深长,诉说着人们在享受自然呈现的种种美好时却破坏着自然环境。小作者最后呼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变了,已不再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再是体味人间最美好的真情,人变了,这‘变’是以失去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那是无价的代价啊!”题文呼应,情感强烈,振聋发聩。再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小作者以科幻童话故事的形式,叙写了一粒种子萌芽而诞生生命的过程。故事匠心独运,韵味无穷,耐人琢磨。当地球的绿色消失殆尽时,科学家利用基因培育地球绿色,萌芽地球生命,此等立意何等高远!又何等警醒啊!

4.列锦生辉 双关蕴意

“列锦”即以相关的几个词语或短语,或并列或递进,组合为题。这种拟题方式,古已有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便是例子。如以“青春”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路 •人生”,由笔直的、平坦的、崎岖的、蜿蜒的路,进而类比联想到充满荆棘,充满挑战的青春之路,排比句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如,“男人•酸菜•女人”、“暖水袋•痒痒筢•灯光”体现了家的融融亲情;“太阳•月亮•星星”、“蓝天• 大海 •高山”、“荧屏 •人文• 交流”等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种“杨柳岸•晓风•残月”“古道•西风•瘦马”式的“列锦”拟题,别致有韵味。再如,话题“责任”,一学生拟题为“军装是绿色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人武部长爸爸的军装是绿色的,又指爸爸的绿色风采、坦荡和正气。题目蕴涵深意,使人读来意味无穷。

5.呼告显情 反问有力

对于“回忆”的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呼告”式的题目“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现在”。文中,作者以单亲家庭的独特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使我重拾自信,在各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文章结尾小作者深情地写道:“我还想对妈妈说,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一切,我一定会回报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文章情满四溢,读来催人泪下。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柯岩的《 你在那里》,文题以“呼告”的辞格,强烈地抒发了全国亿万人民对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再如以“读书”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敢问父母,你留下的就是这些吗?”的题目,发人深省,颇见功力。文章从一首小诗发端:“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由此,作者以“我”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邻居“兰兰”因家中盖房而辍学的事例,生发议论:“牛棚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呼唤着父母要给子女留下值得回味的精神的东西。这种反问拟题,触人深思。 有时还可以用对偶、设问、通感、借代等拟题,使得题目熠熠生辉。

二、 设置悬念 展示情景

从内容的角度看,有时可以在拟题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如以“展示个性”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将个性进行到底”的题目,文中展示了这样的情景:在寒风凛冽之中,操场上,一个顽强的“我”在奋力的奔跑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这不禁使人生疑,给人多种遐想,文中的“真我”个性立显在读者的面前。用悬念法拟题时,一定要注意题文相符,文中的叙述要有波澜,尺水兴波。标题中可以展示情节,也可以展示环境。如有学生拟题为“流沙在闪烁”、“我不想做‘乖小孩’”、“外号风波”、“黄昏,那个废旧的邮筒”、“点燃卡通的导火线”、“本子里的世界也精彩”、“课堂真难”、“月亮,总会从阴影中走出来”、“一条海豚的幸福感觉”、“生日,在合作中欢唱”、“信任,在出洋相后回归”、“那次,我把握住了自己”等。这样的标题利落却又不失其含蓄。

三、 扩展引申 准确恰当

我们可以以话题为中心词,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限制、修饰、补充性的词语或短语,从而使宽泛的话题扩展成具体可感的标题。以“读”为话题,可以拟出如下标题:“读书乐”、“我的阅读习惯”、“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妈妈的眼睛”、“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读书需要思考”、“我读贝多芬”、“读‘龙井茶’”、“我从琴声中读出”、“我读飘零的梧桐”、“我在读书中成长”等。这种拟题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利于学生把握话题的重点。还可以以话题原义或比喻义为原点发散思维,引申话题,由引申义拟作标题。如以“考题”为话题,可拟出如下标题:“我找到了这道考题的答案”、“直面人生的新考题”、“一道耐人寻味的考题”、“无法解答的考题”、“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考题”、“我终于答对了这道考题”、“生活中的考题无处不在”、“我能做好这道考题吗”等。这样拟题不浮于表面,而是开掘了话题的内涵,使文章的立意恰当、深刻。

四、数字符号 新颖独到

有学生用数字或符号的方法拟题,妙不可言。如用数学法,一学生以“10-1=……”为题,化用数学式,对生活中的“10减1”的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了思考;也有拟作“0+0>7+(-3)吗?”,“7”指人的优点,“-3”指人的缺点,而“0+0”指人既无长处也无缺点。题目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如用符号法,“我们,SOS”,借用国际通用的符号,表达学生要求减轻课业负担的心声。这种标题简洁明快,启人心智。这种创新的写作意识值得借鉴。

第9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

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满分12分,从高考改卷结果看,学生平均得分3.42分;得10分以上的学生是凤毛麟角;14.0%的学生得0分;将近80%的学生得分在5分以下。学生失分严重的原因除了考场上时间紧张,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答题外,最重要的是平时开放性小论文式的题型训练比较少,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答题技巧,如有的学生以要点式作答,没有展开论述;有的用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等。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这种题目不要求你必须肯定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只要求你亮明观点,并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论据,且符合题目给的时间要求,叙述得当就可以。

以本题为例,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很广。知识点涉及16―19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以及1500年前亚洲与中东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要早于西欧的知识。考查的能力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并不要求判断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只要观点正确、能用史实论证即可。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相符,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分析史实,可以得到:

观点一:16―19世纪中期,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

史实:(1)政治上:西方政治文明发展沿革清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确立。①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比较典型的有古希腊城邦民主制以及古罗马完备的法制。②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君主制、骑士制)。③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开始确立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2)经济上: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②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欧洲列强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雄厚,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18世纪―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飞跃发展。

观点二:16世纪前后,亚洲国家领先世界,西方崛起也是吸取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果。

史实:(1)经济方面: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享誉世界,中国小农经济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科学技术方面: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加速其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航海方面: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中国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4)贸易方面: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要道。

(5)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再看下面的题目: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节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该题目在设问中明显地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历史前提”是什么?“历史前提”是:在什么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

第二,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论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阐述。根据第一点就可以知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答的内容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到来的历史阶段特征,同时对比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原因。

第三,应当最后给一个完整的综述。就是归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必须具有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关系比较成熟才可以)。

参考答案:观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理由有四:(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确立、完善并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自由劳动力。l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l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又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的发达国家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在明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成成熟的资本主义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如此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

总之,在做开放性论述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准材料或题目。

2.摆出需要论述的观点,做到简练明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