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肉类大全范文

肉类大全精选(九篇)

肉类大全

第1篇:肉类大全范文

记者:非常感谢邓副会长接受我们《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的采访。我国是农牧业大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肉类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问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富江:中国肉类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畜禽养殖(基地),屠宰分割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禽类蛋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冷冻冷藏加工,物流配送,批发零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现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27.9%,年均增长31.9%;销售收入增长129.1%,年均增长32.3%;资产总额增长97.2%,年均增长24.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62.7%,年均增长40.7%,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696家,比2005年的2466家增加了1230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为2076家、肉制品加工为1620家,两种企业结构比为56:44。随着规模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一些无竞争优势的企业被兼并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占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17.8%,比2005年的8.2%增加了9.6个百分点。

(二)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

我国肉制品总产量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890万吨、948万吨、1000万吨、1070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8公斤、7.2公斤、7.6公斤、8.0公斤。2008年肉类制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180万吨,增长20.2%。2009年肉类制品产量测算约为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4.7%,已经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的规划目标。全国年人均肉制品占有量为8.3公斤,比上年提升0.3公斤。

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中西式肉制品结构已由过去的40:60调整到现在的45:55,中式肉制品比重有所提升。在西式肉制品中,高温制品约占40%,低温制品约占60%。肉类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三)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

随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肉类行业现有的基础、生产、产品、检测等各类国家标准达200余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肉类行业90个强势企业及部分大中型肉类企业都已通过了ISO9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工业资产投资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度:以鲁、豫、川、辽、吉、苏、皖、蒙、黑、冀等10个主要畜禽产区为第一梯度,形成资产量为174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77%;以闽、京、鄂、湘、粤、浙、沪、晋、渝、津为第二梯度,资产量为412.3亿元,占资产总量的18%;以赣、陕、桂、云、新、甘、贵、青、宁、藏、琼为第三梯度,资产量为102.7亿元,占资产总量的5%。肉类工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态势趋向于主要畜禽产区。

(五)企业技术进步加快

“十一五”以来,肉类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及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肉类工业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屠宰加工设备和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形成了更多的优质品牌。截至2009年,全国肉类行业已有肉类注册商标550个;有40家企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9个、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37个;在国内和海外上市的企业达13家。

记者:从您刚才的归纳中,我国肉类加工从量和质上都有明显的增长,肉类工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但2007年、2008年猪肉价格上涨,今年猪肉市场出现下滑情况,以及出现的“瘦肉精”“麦乐鸡”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说明肉类工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足,请您谈谈在我国科学发展肉类工业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邓富江: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关键的收官之年。即将过去的五年,中国肉类工业在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中前行,特别面对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和2008年以来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调整不力,肉类工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比重较小,影响肉类市场稳定。

2009年肉类生产总量7649万吨,尚未恢复到2005年7743万吨的水平,与规划目标肉类总产量8400万吨的差距较大。由于肉类生产总量减少,2006~2009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水平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分别为53.9公斤、52公斤、54.8公斤、57.3公斤。从肉类产品的结构调整看,2009年我国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结构比重依次为64:21:8.3:5.1:1.6。与上年相比,猪肉上升1个百分点;禽肉维持原比重;牛、羊肉各下降0.1个百分点;杂畜肉下降0.8个百分点。这种结构距离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的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2007年到2008年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因。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而由于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业、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猪周期”作用明

显,牛羊生产滞缓,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占畜禽生产总量不足40%,农户散养的生产量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不稳定。

(二)工厂化屠宰加工比重较低,影响肉品安全。

2009年我国有21000多家定点屠宰厂(场),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仅占总数的9.9%,全国大约90%的屠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目前,我国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度,自营比重较小,不能对肉品质量安全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很难有效地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由于畜禽生产中的源头污染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由于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相关标准及检测检验手段跟不上,加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存在,我国肉品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在屠宰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手工屠宰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比重过大的情况下,行业中除少数强势企业可以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和较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企业无力承担购置先进设施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成本,在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致使肉类食品不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三)肉食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影响结构调整。

在手工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占较大比重的基础上,由于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冷链化流通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肉品结构调整困难、市场上“四多四少”(即:白条肉多、分割肉少;热鲜肉多,冷鲜肉少;散售裸肉多,包装肉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肉类产品形态单一、同质化的问题突出,与城乡居民肉食消费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结构很不适应。

――我国肉类企业的冷加工及冷库设施一半以上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设备设施老化、能耗高的问题日益严重,不适应生产运行、储备调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白条肉、热鲜肉仍占我国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以上;冷鲜肉和小包装肉品销售各自仅占10%。

――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一般可达到50%左右,而我国肉制品目前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5%;在肉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导致高档肉制品缺乏、非规范使用添加剂普遍、肉制品质量良莠不一。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清真肉类食品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基础较薄弱,致使屠宰企业对民族政策贯彻不到位、牛羊肉与猪肉混宰或混装混售的情况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产品品质不能适应清真消费的需要。

(四)国内肉食供需变化大,影响对外出口。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肉类出口总量91.9万吨,同比下降15%;肉类进口总量1 35.1万吨,同比增长57%。2008年出口60.3万吨,下降30.4%;进口184万吨,增长36.2%。2009年出口60.7万吨。进口137.9万吨,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逆差77.2万吨。肉类进口连续三年大于出口,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分析,当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我国现在除少数人肉类消费出现下降外,90%以上的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近三年我国肉类产品进出口数量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内肉类生产供给变化和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肉类产品曾经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而世界贸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日益提高,对我国肉类出口的阻力逐渐加大,我国肉类工业发展正面临着贸易市场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记者: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肉类的生产和消费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今年不仅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启之年。如何进一步发展肉类生产和屠宰加工,提高肉类产品质量,确保肉类食品安全?

邓富江:完善设置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1 畜禽屠宰加工区域布局。推动畜禽主产区集中发展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减少括畜(禽)跨区调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新建生猪、羊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下、牛1万头以下、禽1000万只以下的企业;加快淘汰手工及半机械化的畜禽屠宰加工项目。机械化屠宰厂的新建要与压点一并考虑,实现产能减量化、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积极推行自购自宰,减少代宰比重;杜绝与清真畜禽混宰混存混销现象,把过多过乱的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屠宰场点压下来。在华东、西南、华北、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猪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原、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牛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西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中原和西南地区,重点建设羊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部和东部的家禽主产区,重点建设禽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支持撤并的屠宰厂(场)、点转为畜禽收购点、肉品配送点和分割零售点,或者三合一的购销站。

2 肉制品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结合大中城市屠宰企业的外移,利用原有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转变为肉制品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结合肉类生产布局的调整,在肉类主要产区新建肉制品加工企业,原则上不再新建年加工量3000吨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企业。

3 冷库及冷链流通体系建设区域布局。我国肉类行业的冷库设施,有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大中城市和重点产区建设的生产型和分配型冷库。由于设施老化、能耗高,与当前生产运行、储备调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很不适应。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这部分冷库设施的作用,应按照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安全运行的要求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的制冷设备、水循环设备,采用先进的制冷装置,加强维护与保养,使其转变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的商业性冷库。同时,要结合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新建一批与之配套的冷库及冷链流通设施。

促进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支持有实力的肉类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重点加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定点屠宰企业的整合力度,促进屠宰场点的集中合并。鼓励外商投资肉类工业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老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改建、扩建与新建,将单一生产型冷藏加工设施转型为适应物流配送型冷藏加工设施。同时,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国外建厂、控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国经营,提升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市场销售。要建设优质专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确保肉类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鼓励肉类企业以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畜禽生产者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肉类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要建立肉类食品现代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发展低温仓储和冷链配送,扩张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和电子商务。鼓励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支持肉类食品企业发展出口业务,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装备水平。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屠宰场;二是加快符合设置规划的定点屠宰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三是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化示范生产线,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四是积极发展畜禽屠宰及制品加工、禽蛋及制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提高我国肉类工业、蛋品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

调整产品结构.确保肉品安全,培育自主品牌。积极落实“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为包、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方针,扩大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的加工比重,扩大液蛋、蛋粉等禽蛋制品精深加工的比重,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加快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建立完善的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快畜禽屠宰加工在线检测技术、肉类产品在线分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支持企业建立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制度,全面提升肉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2篇:肉类大全范文

从全年产销量情况看,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1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8000万吨。2011年,业内企业以转变促调整,克服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肉制品生产提前达到并超过规划目标,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加强,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取得了系列新进展、新成果。

2011年,是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的年。

2011年,对于肉类行业来说,可以说是个不平凡之年,这年,连续出现多起肉类食品安全事件,肉类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对行业的发展影响很大。2011年3月15日,央视报道了双汇集团济源公司收购屠宰喂养瘦肉精的“健美猪”的事件。

5月19日,雨润陷“过期门”,这是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后,雨润集团遭遇的次重大质量事件,引发外界对其过期肉重新包装销售的质疑。让雨润集团陷入“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质疑的舆论漩涡中。还有报导反映,注水掺水掺假作弊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些城乡结合部的肉食摊店将方便制品挂“甲”肉卖“乙”肉的偷梁换柱现象等。这些令人震惊的情况给肉类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加剧了肉类行业的危机。

2011年,是肉类行业成本大幅上升的一年。

2011年,我国肉类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大幅上升,来自于人工成本提高、饲料及其他原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这的确使得肉类企业经营更加困难。接受实地调研的肉类企业老总全都表示人均员工报酬较往年有所增长,其中60%以上的企业表示,人均员工报酬增长率达10%~30%。调研发现,81%的企业主认为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是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之。贷款利率也跟着上浮。笔者调研了解到,今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年利率到达8%左右,贴现率提高到4%~5%,小企业融资成本进步提升。加上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中小肉类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如“三荒”:“钱荒”、“用工荒”以及“电荒”带来的用电紧张也直接传导到企业。今年以来,成本上涨压缩了利润空问。饲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

猪、鸡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拉高了猪肉、鸡肉成本20%左右;不断攀升的油价使得肉类的运输成本不断提升,运输费用的增加使得肉类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此外,企业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支出更大。同时,防疫减灾支出加大。2011年以来,国内及周边国家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此伏彼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畜禽养殖业生产影响很大。为加强防疫减灾,各地相关投入都不断增大,进入畜禽原料的生产成本。总之,今年肉类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上涨幅度约超过20%左右。成本升高,削弱了肉类行业的利润空间。

2011年,肉类行业的发展矛盾、困难陡然增多,充满挑战。

肉食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明显加大:全国大约90%的屠宰厂(场)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在肉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企业资金积累和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导致肉品结构调整困难;肉类连续进口三年大于出口,我国肉类产业曾经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弱化,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这种状况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很不适应,亟待改变。加上全球性通胀预期明显,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内防疫、环保、能源、人力、物流等成本的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电、油、运紧张的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特别是国内粮价、油价持续攀升,电价和原料上涨使肉类行业成本大幅上扬。企业面对种种增本降利的因素,无可奈何,对肉类行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12年,肉类行业面对的是个更加复杂多变的格局。

首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国际方面,欧洲债务、金融风暴的余波未平。国内方面,经济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通胀压力很大。就我们肉类行业而言,我国肉类工业目前依然尖锐的矛盾,制约着产业发展。同时,也给2012年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形势的新变化和国际市场的波动,新的年要夺取肉类行业生产经营的新胜利,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提高肉类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肉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肉类行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低碳环保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肉类工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市场以改善供求矛盾,开创肉类工业发展新局面。展望新的年,肉类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2012年消费需求将稳步增长,消费升级将会继续,食品肉类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虽然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但扩大内需及消费升级将依然是2012年的重点。由于生猪生产下降导致的猪肉供不应求,使我国肉类屠宰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生产供给方面来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生猪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饲养总量的90%: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规模化养殖发展缓慢。从消费需求方面来分析。在我国的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猪肉一直占65%左右,继续居于主导地位。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消费的升级,未来肉类行业发展前景乐观。据预测,2012年我国肉类行业保持2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不在话下,这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保守点看,未来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发展,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将会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居民收入和消费作为2012年工作重点,拉动内需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也将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消费基本面持续向好,将长期有利于肉类行业增长。

第3篇:肉类大全范文

为防范不安全畜禽肉制品流入市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上的饮食安全,我局常态化开展畜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将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严格开展肉类经营环节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对各类经营肉及肉制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店和流动摊点进行重点清理检查,重点检查:1、无证经营的违法行为;2、肉及肉制品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冷冻、冷藏设备设施是否运行正常,冷库和运输车辆备案和货物分层、分类贮存运输情况;3、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和台账记录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4、严厉查处销售私宰肉、注水肉、病死畜禽、假冒伪劣肉品、腐败变质肉品等行为。5、贮存和加工操作过程是否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6、餐饮服务单位在加工肉及肉制品过程中是否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严禁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

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重点查看了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督促经营主体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生产加工过程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过程可控”。

第4篇:肉类大全范文

关键词:进口肉类;口岸;质量安全;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X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49-03

进出口贸易方式多样化、世界各国资源共享并深度融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一大特点,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买全球、卖全球”的呼声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甚至“家常便饭”。近年来,我国内陆地区发展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建设“无水港”的势头强劲,理念超前,在内陆地区开展进口特定产品指定口岸需求迫切。以肉类为例,传统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因业务过于集中,相关设备设施陈旧、检验检疫监管手段受限、口岸综合防控能力偏低等问题凸显,导致口岸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加大,也难以满足企业目前“短、平、快”和“规模、效益”及“时间差、价格差”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6号)明确提出:“支持地方依托口岸发展经济。在有条件的口岸支持建设检验检疫指定口岸”。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第64号公告,规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管理工作,对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实施动态管理。截至2016年10月,全已获批的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有59个,涉及21个直属局,17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包括8个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郑州和漯河两个查验场作为我国首个批准的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正式运营一年来,两地检验检疫部门通过对进口肉类收货人、运营企业、报检人员和出口商及商培训,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对运输过程进行GPS定位等措施,实现了质检总局公告中的“三原”(即原集装箱、原铅封、原证书)管理要求,1~10月份,共进口肉类产品1 049批,4.51万t,货值9 175万美元。来源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爱尔兰、罗马尼亚、法国等12个国家。查验时未发现拆包、异味、夹带、产品变质等异常情况,实验室送检的3 900个检测项目均未检出或发现兽残、重金属超标或其他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

笔者作为两个查验区筹建、验收、运营、查验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在总结内陆地区进口肉类质量安全基础上,拟结合工作实际和企业运营现状,就风险点分析排查和具体管控措施进行专门探讨,以期对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有所借鉴,并与同行交流。

1 主要风险点排查

(1)进口肉类产品自身风险。一是全球动物疫病依然复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欧洲、南美、北美等我国进口肉类主要来源地仍有发生。二是近年来,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在我国进口肉类产品中仍有检出,包括环境污染物(如二

f英)、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兽药残留(如莱克多巴胺)等。三是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突显。如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使转基因动物饲料原料的使用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进口肉类监管方式创新方面的挑战愈加迫切。

(2)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随着新一轮“大开放”时代的到来,内陆申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热情高涨,设想超前。但因统筹考虑不周,调研不充分,未全面考量当地经济承载能力和外贸发展潜力,对进口肉类业务估计过于乐观,甚至只为眼前政绩,验收通过后,长期处于业务欠缺或多年没有业务,政府无力补贴,运营企业维持困难。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内陆指定口岸人员不足,查验能力与进口总量不匹配,不能严格按要求做到对每个集装箱全部卸货查验,不能满足进口业务需求。

(3)冷链查验和储存设施风险。国家质检总局于2015年6月公告,明确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其中要求冷链查验和储存一体化设施具备冷链查验和存储相关功能。冷链查验平台应能满足对适当数量集装箱实施查验,储存设施应符合进口肉类备案冷库要求,冷链查验平台应相对封闭,配备有制冷设备及遮盖封闭设施(如密闭气帘,缓冲通道等设施)。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指定口岸的冷库因暂时未进口肉类产品而不能持续保持冷库规定的温度、或因冷库材质不过关、密闭不严导致冷库制冷效果打折扣,查验平台温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有无关人员进出,防护措施不力等现象。

(4)冷链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随着内陆进口肉类业务的扩展,目前从沿海口岸运往内陆指定口岸的肉类产品按照“三原”原则,分别采取了海陆、海铁或海河联运等模式进行运输,期间因需要“换船”、“转船”操作等原因,会存在换货、调包及电源插拔松动导致集装箱制冷效果差等问题;若运输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为节约燃油费用,不能在运输全过程全面开启制冷设备,而是采取“间歇式”制冷,则会导致肉品中心温度不能达标。

(5)后续经营及管理的风险。排除“走私”、“变质”肉类(属另案处理范畴)之外,进口肉类产品收货人或商后续经营中存在最大的风险是重经营轻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如《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中要求进口肉类产品收货人应当建立肉类产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从部分口岸检查反馈情况看,进口商或商往往在取得进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证明后,不能按要求登录专门系统录入进口肉类产品信息,销售时不能及时记录产品流向或记录不详细,致使进口肉类流向不清,不能实现追溯。

(6)其他工作风险。内陆进口肉类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像沿海地区那样建立统一完善的检验计划和规范的流程;未完全建立进境肉类指定口岸的自动抽批系统,人为决定抽样比例,抽样存在随意患;E-ciq系统未全面运行,检测体系未能有效覆盖不同产品和检测项目。

2 针对性管控措施

(1)继续推行国内市场准入和进口肉类检疫审批制度。严格限定《检验检疫准入名单》的国家及企业产品,对向中国出口肉类的国外生产、加工、存放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继续对进口肉类收货人、进口肉类存储冷库以及国外出口商或商实施备案管理。对肉类跨境电商贸易,借助《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之际,建立由质检总局牵头商食药局、商务部等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规范。

(2)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政府申建过程中,检验检疫部门要主动发挥职能、技术和人才优势,提前介入,在政府选址、规划及相关设施的建设中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建设过程中,适时建议由政府牵头到先进地区现场参观,指导建设单位配置检验检疫监管必须的设施设备,统筹考虑检测能力、人员配备、后续管理等工作,事先做好自查验收,必要时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指导。

(3)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可由地市级政府牵头成立建设指挥部(小组),吸纳规划、城建、消防、技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业务技术人员做好论证,学习交流相关法规和建设要求,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和设计,把好选材用料关,以保证建设质量。

(4)冷链运输过程是内陆口岸有别于沿海口岸的一大特点,如何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特别是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工作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农牧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三原”原则、“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措施基本可以保证由沿海运往内陆地区的肉类产品“不换货”、“不调包”。实际监管中,检验检疫机构还可通过核查运输车辆运行轨迹图和火车运行日志、对运输车辆备案和GPS定位、规范进口程序等措施来保证运输安全。

(5)我国对高风险的进境肉类产品实施了国外卫生注册和检疫审批制度,并把国外官方卫生证书延伸为源头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双边议定书形式要求国外官方按照我国要求对输华肉类实施严格监管后出证,以杜绝假证、错证以及夹带的行为。所以,正规渠道的进口肉类后续管理的关键在进口商,早在2012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就55号公告,对进口食品进出口商备案及食品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进口肉类收货人在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2日内须登录专门系统录入该批货物信息,之后销售的货物还要及时录入系统,记录流向等信息。

3 工作感想和体会

(1)政府重视,全面统筹是关键。进口肉类涉及国外食品安全和国内多部门监管,鉴于目前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的复杂性,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多方共治,信息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才有利于进口肉类贸易的顺利通关、快捷通关、安全通关,并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内畜牧业安全和消费者利益。

(2)内陆进口肉类及其他指定口岸的进一步开放,弥补了内陆地区发展外贸经济的缺憾,漯河及双汇进口肉类的特别需求,为漯河指定口岸查验场注入了活力,为内陆地区建设指定口岸探讨了模式,其常态化运行得到了总局及省、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周边企业的热烈拥护,为更多内陆指定口岸顺应“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推动“一带一路”肉类及相关产品贸易打通了道路。

(3)要推动地方政府主动申建、主动参与。检验检疫部门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形势以调研报告、信息专报形式向政府提供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建设性建议,让政府予以权衡后主动参与到指定口岸的建设规划中来,并充分认识到指定口岸建设的重要性,既提升自身工作地位,又促进外贸经济发展。千万不要被政府或企业“绑架”,更不能去“忽悠”政府被动建设。直属局层面还要及时建议省政府全面统筹,避免一个省或相邻省多地建设而导致将来口岸建成后没有业务或形成恶性竞争,给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4)抓准关键时刻和建设重点。立项开始就要考虑本市和全省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如果未来3~5年当地没有相关支柱产业支撑该项业务,建议不可贸然行事,况且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还有批准建设后2年内必须申请验收的要求。确定立项后,建设的重点在技术用房和一体化冷链设施上,并且这两个设施最好能建在一起,以方便日后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跟过程,避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虎头蛇尾”现象。

(5)适时组织交流指导。建设之前,可到其他类似已建成的口岸参观学习,直观直接,但忌照搬。建设过程尤其是在基建结束后,可邀请系统专家现场指导,必要时微调方案,以免验收时不方便整改。在合适的时机建议地方政府带队到直属局汇报交流口岸建设情况,一可体现政府的重视,二可为协调验收打好基础。

4 工作设想与建议

(1)做到全国“一盘棋”。借助E-ciq上线运行之机,进一步严格进口肉类安全监管,建立科学严密、统一协调的进口肉类安全监管体系。

(2)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在进口肉类监管方面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发挥进口肉类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主体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进口肉类安全监管体系。

(3)创新监管制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一批适应“新常态”要求的监管制度,全面提升保障食品安全与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如加强对进口肉类收货人销售记录和货物流向的检查,使之成为常态化、制度化;鼓励肉类进口商和商加强沟通协调,成立相关协会,规范会员义务,明确职责,加强自律,从而提高对整个行业的把控能力。

(4)建立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互联网+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开展全员培训,由对货物的查验向对生产厂家的监督转变;记录不同国家、不同生产工厂的不合格货物信息,定期通报,形成黑名单;全面推进口岸电子化体系建设,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检验能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实现提质增效。

第5篇:肉类大全范文

定律1:颜色浅的肉类营养更高

肉类因颜色的深浅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第二类为肉色嫩白色,像鸡肉、鸭肉、鹅肉、兔肉及鱼肉等。第三种为几乎无色,主要是水生贝壳类动物肉,比如蛤肉、牡蛎与蟹肉等。浅色和无色肉中的饱和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要明显低于红肉,所以建议大家日常多食鱼虾和贝壳类食物。

定律2:肉食最好与豆类搭配食用

由于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它可以使血液中的脂肪颗粒变小,并悬浮于血浆中,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

定律3:瘦肉也不是吃多少随意

以猪瘦肉为例,其中便含有20%的隐性脂肪,这对于那些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病症、以及脂肪肝的人来说,也是不可随意食用的。我们在吃肉时最好掌握“少量食用、品种多样化”的原则,每样肉都吃一点,但量不可过多,以便多方面吸取营养。

定律4:炖肉更健康

从烹饪的方法上来说,相对比较健康安全的方法就是炖肉了。有数据表明,炖肉可以消除30%-50%的胆固醇,而且炖肉还可以防止食用上火。

定律5:禽肉优于畜肉

研究成果表明,禽肉的脂肪少,营养价值却很高。畜肉也被称为红肉,在全世界范围内,常食猪、牛、羊等红肉的国家,人们患上结肠癌的几率要明显高于红肉消费低的国家的人。所以中老年人最好多选用禽肉食用。

定律6:肉类与蔬菜是好搭档

吃肉时一定要搭配蔬菜来吃,比例以二八开为好:肉食是二,蔬菜为八。蔬菜中的蛋白质和肉类中的蛋白质不但可以实现互补,蔬菜中的蛋白质还可以提高肉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可谓一举两得。

定律7:可以适当吃点肥肉

很多人一提到吃肥肉,都大摇其头,都被有关肥肉的可怕宣传搞成了“惊弓之鸟”。其实单纯地禁食肥肉也不正确。因为肥肉能够供给人更高的热量,而脂肪中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卵磷脂和胆固醇。更为关键的是,每个人对于脂肪的吸收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吃一点肥肉血脂就会升高,而有些人吃肥肉血脂却不会升高,所以禁食肥肉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有些人来说,吃点肥肉有助于延缓记忆力的衰退,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定律8:加工类肉食尽量少食

由于肉类在腌制、腊制和熏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致癌物质。而且制作使用的食用油经过反复的加热过程也会产生一些有害毒素。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食用肉类加工食品会增加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像培根、香肠、腊肉、各类熟食等,最好不要多食。

定律9:掌握吃肉的注意事项

第6篇:肉类大全范文

省经贸委:

1 2 3 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我局根据节日需求的特点,积极引导商场(超市)等重点流通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丰富节日市场商品供应,特别是重点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肉、米、油、蛋、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一是着力保障猪肉供应。1月9日,我局召开保障春节市场猪肉供应工作会议,部署春节市场肉类供应,要求各县(区)经贸部门、市肉协和各屠宰企业积极巩固和拓宽生猪调运渠道,认真落实去年9月“惠州-XX.XX生猪供应产销对接会”签订月供60000头长期供销合同,努力协调日成交量6000头的惠阳生猪专业批发市场的生猪调备供应工作,切实保障全市猪肉供应。全市83家屠宰企业每天生猪存量达到4000头,春节期间全市每天有3500头生猪供应市场。

1 2 3 四、加强监管,保证食品安全。春节期间,我局继续开展猪肉和酒类等商品的专项检查,全力确保食品消费安全。加大了对猪肉供应和酒类销售等商品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在上一阶段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市范围的生猪屠宰企业、大商场(超市)开展了3次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查获765 公斤问题猪肉,严厉打击了注水肉、病死猪肉、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猪肉进入市场等不法行为,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积极推动酒类打假工作,对全市酒类经营单位开展了3次酒类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436人次,查获假冒伪劣酒类447支,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酒类上市流通。

1 2 3

第7篇:肉类大全范文

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

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呼吁大众少吃肉类,以帮助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因为大力宣扬全球变暖的危害性,该组织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共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呼吁:“从(每周)放弃吃肉一天开始,逐渐减少肉制品消费。”

“食素救地球”的观点并不新鲜。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这一数字包括肉类生产工业的每一个环节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从清理林地、饲料制造与运输到牛羊等牲畜的打嗝与排气。其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这是因为牛群打嗝与排气的过程中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包括大量的甲烷,而这种气体正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畜牧业的发展还会消耗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荷兰纪录片《面对肉类的真相》里说,“南美洲有4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口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只需2500万公顷,即可满足全世界所需。”

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了“心腹大患”,40年前,这个国家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CIWF呼吁个人应减少对肉类消费量,而各国政府应该针对肉类生产与消耗量制订明确目标。

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这个提议看似荒谬,却和“温室效应”的应对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绿色和平的报告预测,人们一旦喜欢上袋鼠肉,牛肉消耗量将减少20%,肉牛养殖量也相应减少,随着袋鼠肉品种多元化,到2020年,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将减少1500万吨。

第8篇:肉类大全范文

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少量的肌肉细胞制造出大量的肉类,因此这是一项对于生态而言更加友好的技术,并且可以大幅减少对动物的杀戮。动物福利组织“Peta”已经允诺100万美元,奖励给任何能够在2016年之前证明实验室培育的肌肉能够投入商业销售的科学家。

而现在,根据《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有关实验室培育肉类方面的这项突破或许在2012年便将提前到来。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他近日宣称实验室合成肉类不久之后就将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生产。

他的研究得到了荷兰政府的资助,此外还有一位匿名的捐赠者的资金支持。这位匿名人士向波斯特教授捐助了30万欧元用于此项研究。不过可惜的是波斯特教授的研究工作并不符合Peta组织开出的悬赏金评选条件,因为他培育的是牛肉而非鸡肉。

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在为尼古拉斯•吉诺维斯(Nicholas Genovese)教授提供资金,以支持他与另一位教授麦克•罗伯茨(Michael Roberts)合作开展有关研究工作,这两位都是美国国内在干细胞和牲畜培育方面的顶级科学家。此前,吉诺维斯教授已经和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弗拉迪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米罗诺夫教授现在已经将他的研究工作转移至巴西境内,巴西政府近期也正致力于人工肉类合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一旦科学家们实现突破,找到一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方法,那么这种“试管肉”的价格将有望下降到比传统肉类更加便宜的水平。不过这一设想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关,那就是试管肉是否能为广大的消费者们所接受。公众是否仍然会倾向于希望他们所吃的牛排,肉类都是自然界生长的,而非来自试管

之中?

除此之外,天然肉类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纹理是所有肉类特征中最难以模仿的一个,因此预计首批上市的合成肉类将很难具备天然肉类的这些细微特征,看起来可能更像是处理过的肉类产品,如肉饼或是腊肠。

为了制作这种试管肉,科学家们首先从动物体内取出肌肉细胞,并将其置于蛋白质营养液中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原先需要依靠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开始形成组织,就像一颗卵的孵化过程。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只要使用恰当的原始培养细胞以及正确的方法,只需10个猪肉细胞就可以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培养出5万吨猪肉。

第9篇:肉类大全范文

仿生食品,你也可以吃

作为速冻食品的肉丸,一般需要添加较多的淀粉和添加剂,以保持定型和弹性。而用纯肉做的肉丸,经过冷冻后,口感会变差。我们自己在家做肉丸,加一些淀粉也可以改善口感。所以,肉丸并不意味着全部都是肉。

事实上,这类含肉量很少或者没有肉,但是吃起来跟肉差不多的丸子,在食品技术中,有一个专属名词——仿生食品。 仿生食品是通过食品技术手段用普通食品模拟天然食品的营养、风味或形状,所以也有“人造食品”之称。仿生食品的诞生,扩充了食物资源,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目前,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多的仿生食品就是仿生海洋食品和仿生肉制品。仿生海洋食品是以价格相对低廉的鱼类或者虾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大豆、鸡蛋清等辅料,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一类风味和口感都与天然海洋食品极其相似的食品。日本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仿生蟹腿肉,这种仿生蟹腿肉是以海洋杂鱼肉加面粉、鸡蛋、豆粉及螃蟹壳熬制的浓汁,搅拌均匀后压制成柔软的蟹肉状。这种产品在日本及其他周边国家都十分畅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外形、颜色和口味都可以与天然对虾媲美的人造对虾。这种仿生对虾是用鱼肉和小虾为主料,加入大豆蛋白粉、马铃薯淀粉等混匀,然后挤压成型的产品。

仿生食品听起来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也有人痛批这样的丸子是垃圾食品。不过,仿生食品并非完全没有营养,也并不一定不安全。仿生肉制品大多是用大豆蛋白加淀粉混合挤压而成,这样制作的仿生肉制品口感跟肉类差不多,大豆的高蛋白可以为仿生食品提供可以与肉类媲美的蛋白质。与真正的肉类相比,这种仿生肉制品脂肪含量更低,在肥胖及慢性病越来越多的现代社会,适量用这样的仿生食品替代部分肉类,一来可以满足人们喜好肉类的口感和心理需求,二来也可以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对于控制体重等有积极的作用。

选择肉丸:看需求,也看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