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诗歌散文精选精选(九篇)

诗歌散文精选

第1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这一切的诗意盛事,离不开“汴京诗群”的悄然崛起,因了她,曾经辉煌的宋都,才有了今天迷人的诗情画意,才能让人处处感悟诗词的美好与风韵。

开封,八朝古都。千年帝王气,万代文脉传。自宋朝起兴,社会空前繁荣,以15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批文人汇聚,大量佳作问世,宋词在此诞生。诗歌塑造了这座城市特异的精神和灵魂。而当今开封诗歌成绩斐然,特别是以“汴京诗群”为核心的诗歌创作,正以精粹而高端的诗歌艺术追求和持续不断的集体成果,日益引起诗歌界的特别关注。

那是2013年8月,开封市诗歌学会悄然成立。他们坚持现代诗创作,极具探索精神和前卫素质,突破思想的和创作的传统,掀起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浪潮。通过自我审视与批判,通过对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传统意识和当代意识的思考,并致力开封诗歌创作向着纵深的开掘。开封市诗歌学会的成立直接奠定了“汴京诗群”的诗学理论基础和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独立写作的思想基础。“汴京诗群”是一个以开封籍或在开封工作、生活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群体。弘扬“宋词”精神,即继承传统,力求革新,以相同或相似的现代诗歌创作理念为支撑,以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为目标,以构建开封诗歌生态的良性建构承担必须的责任和义务。诗群团结、和谐、向上,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当代河南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艺评论家耿占春、肖开愚、郭伟、纪梅、邦吉梅朵等从文艺理论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给予诗群强大的诗歌艺术支撑力,助推了诗群向着更高层次的攀升。

开封市诗歌学会会长刘海潮说,放眼诗歌的当下,随着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诗歌文本的精约博读,对登临诗歌高峰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对诗歌审美的吁请十分强烈,诗群成员日益迫切地从精神需要出发,对“旧我”进行不间断地创新和否定,表达内心深处期盼的光芒与拯救、赎罪与救赎,让诗歌带来精神上的辨认和明亮,化育人类精神的内在诉求,创作出有棱角、有锐气、有理想、有真理、有智慧、有温度的优秀诗歌文本。为此,“汴京诗群”自形成之日起,便倡导博览广取,撮要经典,坚持创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利用搭建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提升诗群成员的思想高度,是他们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推进诗歌创作的活动:围绕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和文化节,《东京文学》推出“文学汴军”专号和中国(开封)文化节“百人写”专号。举办“公仆心,情”诗歌散文大赛。参与主办“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两年内邀请国内外50余名著名诗人来开封采风,增进交流。2015年6月,举办“宋风词韵,诗意传承”开封诗歌创作研讨会。策划、举办河南省第四届散文诗年会,省内外70多位诗人参加,出版年会作品集《千年咸平》。2015年11月组织20名开封诗人参加在开封举办的第20届黄河诗会。主编出版一套《汴京诗丛》(10本)。举行首届中国诗歌春晚开封分会场、2015年开封市元宵节诗会等以及一些诗集出版研讨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还与时俱进,建立了“汴京诗群”“开封诗歌学会”等微信群,互相交流,切磋诗艺,共同提高。通过新媒体,他们不遗余力推出诗歌新人,培养诗歌创作后备力量。2015年第4期《河南诗人》用40多个页码集中推出了“汴京诗群”26位作者的组诗。如今,“汴京诗群”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三级梯队,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等省级以上专业文学期刊发表了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影响较强的诗歌作品,并频频在全国性文学评比和大赛中获奖,作品大量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年度选本。

作为汴京诗群的领军人物,刘海潮相继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散文诗》《中国诗人》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黑里河》《黄河最后那道湾》等诗集,在《星星》诗刊社举办的全国散文诗大赛中获优秀奖;张孝杰,致力于“大视野,无功利”的诗歌创作,2013年9月《诗刊》头题“发现”栏目重点推出了其组诗《搏击》后,《星星》《扬子江》《诗歌月刊》《绿风》《诗林》先后在重点栏目推出其组诗;纳兰,在《诗刊》《青年文学》《中国诗歌》《诗选刊》等刊物发表组诗,《美的判决》在《诗刊》2015年8期的“双子星座”栏目推出;智啊威,作品在《诗刊》《诗林》《散文诗》《诗歌月刊》《天涯》等发表;安子,在《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诗选刊》等发表组诗;李俊功,相继在《诗刊》《扬子江》《星星》《中国诗歌》《延河》《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以头题出现《散文诗》《中国年度散文诗》等杂志和选本。出版诗集《弹响大地风声》《长昼》等,获第7届中国天马散文诗奖,并在《诗刊》《星星》等刊举办的全国散文诗大赛中多次获奖。樊城、岳杰、张晓亮、秦彩霞、汪燃、李东红、柳喜长等20多位诗人相继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诗集。

第2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臧老的散文,种类很多,既有抒情散文,又有通讯报道,既有山水游记,又有创作回忆录。在这诸多散文中,最精彩、成就最高的是抒情味较浓的作品,包括抒怀之作、怀人之作、山水游记、创作回忆录等。抒怀之作,如《炉火》《我和孩子》《我的南书房》《落照红》等。其怀人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我的先生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见《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七年级下册12课把题目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多篇文章写他对恩师闻一多先生的怀念;《老舍永生》是对他的尊敬长者、亲密的朋友老舍先生的怀念;从30年代到80年代,写过两篇题目同为《老哥哥》的文章(第二篇见《诗刊》1980年9月号,曾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正式本第2册)。写人的,有写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昆仑飞雪到眉梢》(曾选入湖南省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2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山水游记等写景散文,有《镜泊湖》《青岛解放我重来》《孔庙•孔府•孔林》等。创作回忆录和自述,有《我的诗生活》《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峥嵘岁月 壮怀激烈》等。这些抒情作品情深意浓,文采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此外,臧老在有关文章中,对他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总结。在《我对散文的看法和作法》中说:“我觉得,散文要求的条件和小说、诗歌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生活、对人物、对事件,观察要深刻而细致,构思要新颖,写起来不仅要抒情味重,而且要有章法,注意集中表现,讲求结构,使散文‘不散’。”在《我的心愿》中说:“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看。抒情散文,更应充满诗的气氛。”这些经验对广大写作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

由此可见,臧老不仅有丰富的散文创作实践,而且有深刻的创作理论。因此,他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臧老逝世后,新华社的消息中称他是中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等。但是,我国的现代、当代文学史,对臧老的散文创作极少涉及。因此,课本在注释时至少应提及他是散文作家,《教师教学用书》应对臧老的创作成就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主要参考资料

1.《臧克家散文》第1集、第3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0

第3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一、全面认识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明确古诗在教学模块中的实际功能与审美定位。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综合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变化,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设计必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述定位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四个主要理念而展开的。

这里的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包括传统教学中强调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积累、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甚至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也是其应有之义。显然这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广东依据课改实际,确定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5本,选修教材是14本。

其体系思路大致勾勒如下:三线贯穿:活动、文体、语体;两两结合:活动与阅读结合,写作与口语结合;三种文体设置归类:记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四系列的选修课设置:诗歌与散文系列,小说与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这是《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粤教版语文的)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高度凝练。

高中古诗教学内容包括必修与选修系列的文言阅读篇目。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唐诗宋词鉴赏、唐宋家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等。

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式、动态性特征打破了以前设置在古诗教学活动中的藩篱。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自主设置教学课程,师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个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持久深层效果。

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以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为模糊发端,以公元前6世纪《诗经》的产生为起点,经过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延伸到当下。可以说,学好了诗歌,几乎就把握住了文学的命脉。由此可见,古诗教学可以看作是文学类文本课内外综合学习的交叉地、集中点。

二、古诗鉴赏学情分析。

诗无达诂,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审美对象并生成意义的再创造过程。《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中的“古诗文教学要点”提出:“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其鉴赏实际是一个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从有限的语言去把握无穷的意味,需要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后面的诗意。可以先从解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词语、句式、章法开始,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把握诗歌的意境。如有些诗歌可以再脑海里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出来的内容补充详尽,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还可以局部鉴赏,如:抓诗眼、品意象、悟哲理、赏风格、辨虚实、视开合、析名句、析妙语、析修辞、析‘炼字’,等等。”

如果说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语文工具性特征考量的话,选修课程则更突出了人文性特征,旨在使学生丰富情感世界,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会用历史的观念和现代的视角观照古代诗文内容,传承传统文化,获得更丰厚的阅读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成立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古诗的教学内容可简单演示为:

《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唐以前一个单元(单元活动和表达交流活动为:《寻觅节日诗情》、《诗无达诂》)。

《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唐宋元一个单元(单元活动和表达交流活动为:《珠联璧合觅佳趣》、《中国古典诗歌诗词格律》)。

加上渗透在其它各个朝代、各种文体里的相关话语表述,可以说之前的必修课的学习已经为《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以后需要的是整合略显松散庞杂的知识点,对经典作品进行反复研读,在诗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推进。

我们的古诗选修课的设计,就是在作品的和内涵上下足了功夫。

三、以《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为例。

有个经典的笑话:有个老师问学生唐诗是哪个朝代的?学生答曰:宋朝。满座皆惊。即便诗歌不唯唐独有,但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时期,诗人众多、诗歌成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歌源头《诗经》到堪称“百世之诗”的浪漫主义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唐诗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变异,其后的宋词和元曲在形式上、内容上、风格上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一)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

1.通过已知收获心智,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形成高屋建瓴的视角。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背景溯源、知人论世是必须的阅读准备。教师可以给学生略作提点: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王孟李杜;中唐元白;晚唐小李杜。前两组为唐诗之旅(上),后两组在唐诗之旅(下)。

《唐诗宋词元散曲・唐诗之旅(上)》的第一单元的首篇就是《王维诗四首》。王维是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扣住“山水田园”四字,让学生明确:山水田园诗的存在,源于老庄哲学,成于(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盛于唐代王(维)孟(浩然),影响和追随者有其后的柳宗元(如《江雪》等,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等文章都是有迹可循的)和韦应物等。

类似的,在阅读李白的作品时,也可以整理出浪漫主义的发展线索:屈原(庄子)―李白―李贺―苏轼―陆游―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在形成了一种拉网式的扫描后,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曹操的《观沧海》里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么为什么曹操榜上无名呢?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吗?这实际上是在帮学生辨析专业创作与偶一为之的区别,以及区分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划分标准。把握住了知识的主干,其余的枝蔓可以在这棵树上渐次开花,直接结果是主次分明,思路清晰。

朝代、肇始、发展、分层、承继、地位、评议等,这些词语不可轻易使用,但是一经使用,便权威定位,实现内容的前后内外对接,理清知识体系中的亲缘关系,也是接纳、吸收、排放的动态学习过程。

2.唐诗宋词元曲要学会对比阅读,有可比性的作品要注意挖掘它们的同中异、异中同,如同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不同诗人的类似作品,等等。

这只是一个简表,却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另外,风格流派、创作特征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确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纲举目张”的过程,旨在帮学生构建宽广的文化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坐标体系。教学思路基本为“系统专题归类”。只有提纲挈领、宏观认知形成了,文本的创新才有可能,文本的解析才不会游离于阅读实践之外。

即使是课外阅读,也必须配合教材进行,那么和教材相关的链接就必须体现出一种取向。这种取向必须唤醒学生对名家的关注与思考,强化学生的心智阅读,使学生将行为规范到意识的建构中,从而发现经典作品的经久艺术魅力,开拓思维空间,彰显出作品的人文价值。

(二)学生自发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洋溢着诗性的浪漫与诗味的包容。

从应试层面来讲,诗歌鉴赏作为历年历次高考的必考项目,如果学生不从感性和理性兼备的知识能力上做好储备积淀的话,则不可避免地会失败。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诗歌学习的实用性特征,由介绍作者、讲授规律、运用规律三部分生硬拼凑而成,带着工具理性型的思维去操作,带着一大堆概念术语上路,而套用也许可以蒙混过关,却如同一个冷血的解剖者,有了精密的装备,却少了审美的品位,失去了诗歌的本真精神。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分为十一个小组,每组成员为5人左右。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如“萤之光”、“毓灵轩”、“九天翔龙”、“鸿飞霄”、“瀚海”、“潜虬深潭”等,无疑是受到了诗歌语言意境的启发。学生因为有了最初的角色定位和团体氛围,兴趣盎然。

在课余时间,我要求每个小组人人走上讲台讲读诗词作品。操作程序是首先提前布置分工任务,每个小组包办一个专题,考虑到他们的复述资料和理解判断可能会出现临场事故,便让他们准备简单的课件和一些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定点定专人完成。要求是:对于课文的把握要基本到位,凸显主要的问题,只要有所学,即使只有“一得”也是“得”。如果个别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选择读诗背诗的方式,或是回答现场同学的问题。

学生的表现有很多亮点,因为交给他们的多是拓展阅读的课文,难度相宜,有较大发挥空间。如在讲酬赠诗和咏物诗时,学生鲜活的表达和周到的理解便让我颇感欣慰。

当学生有个性化解读的判断时,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而不可武断否定。比如对王维的评价不及李白杜甫是因为王维丧节失贞吗?隐居是“逃避孤守”还是“以退为进”或者仅仅是“休闲养生”?李商隐的《无题》类诗歌,和作者的自身政治境遇有关还是暧昧恋情的表达呢?《鹊桥仙》为什么观点独特?诸如此类的讨论包括结果,教师要有力地顺势引导,不能先入为主地下定论,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证考察,这样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意义。

最后还有一些补充,并非可有可无,也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辅手段,营造最好的学习情境,让诗歌审美鉴赏具备长期后续效应。

个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能够反映诗歌学习的趣味性特征,比如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即兴“画配诗”;让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做菜,然后用学过的诗句给菜式命名;将杜甫的诗歌《又呈吴郎》改编成一封正式的书信之类的文体改编,仿写诗歌、宋词等;诗句可以按照主题、语言、风格、内容归类,用周记本做好记录,等等。

观看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唐之韵》的视频文件,大量翔实的史料、视像将文本以另一种摇曳多姿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也是形象思维的指认重生。但老师必须提醒学生,视像资料的生命力终究比不上文本印象,却能对文本的解析产生如虎添翼的明星效应。

研究性报告:每学期一份的研究型学习报告是学生灵活开放式学习的结晶。课题的选择首先要有科学性、创造性与可行性。在研究性学习之初,由小组提出感兴趣的话题、方案,组内甄选后再交由老师审核,在确定论题后集中搜集资料、合作学习,图书杂志、网络媒体、资深人士都是可以寻访的资源。一些智慧的灵光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闪现。《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简论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情感表达方式》、《酒对李白文学创作的影响》、《唐代诗歌作品中的动物描写》、《咏物诗的对象选择》、《流行歌曲里的古诗文借用》、《节日诗歌的异样情感――以经典宋词为例》等研学报告的生成也许不无瑕疵,但是谁能说这不是一种难得的厚重收获呢?

第4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摘要:在新诗百年发展历程中,新诗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众多困难和挑战。新诗草创之初,诗歌散文化的提倡大大促进了新诗的普及,而在今天诗歌的创作中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长期以来,对诗体构建的忽视是新诗不成熟的表现之一,新诗要发展,必将走向艺术的规范之路。

关键词:新诗;诗歌散文化;形式的规范化

自“五四”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尤其是自由体白话诗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普及大众的诗体,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主流。然而回顾百年新诗历程,新诗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新诗草创之初,诗歌散文化的提倡大大促进了新诗的普及,而在今天诗歌的创作中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长期以来,对诗体构建的忽视是新诗不成熟的表现之一,新诗要发展,必将走向艺术的规范之路。

一、对诗歌散文化的反思

20世纪初期的白话文运动和新诗运动,并不是纯正的文体革命,是一场在政治思想的社会变革环境下的文化变革。由于革命者启蒙大众思想和改革政治制度的需要,以及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自由抒发自己情感的文体。因此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由白话新诗被催生出来。

为大众抒写要求晓畅易懂,自我抒情需要自由无拘,两者都需要诗体的解放。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诗运动的发起者们首先提出了“作诗如作文”[1]的主张。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这无疑适应了当时社会潮流的要求,是对文言格律诗的反叛。新诗散文化的观念对现代诗歌创作影响极大,刘半农认为“作诗本意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2]。艾青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诗的散文美,他说“不要迷信诗的形式”“宁愿裸体,却决不让不合身材的衣服来窒息你的呼吸”。在20世纪80年代艾青再一次提出,“我说的诗的散文美,说的就是口语美。具有其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读起来和谐,就完了”[3]。

废名在20世纪30年代《论新诗及其他》一书中提出,新诗要有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诗的内容究竟如何并没有明确的阐释,散文的形式是指新诗在语言和形式上都具散文化特点,这为当时人们破除格律,充分地表达观念和自我抒情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并实现了诗歌语言与日常口语相协调从而更好地来表达现代生活的情调。然而新诗散文化发展到今天,往往出现一种过于散文化的倾向,写诗如作散文,缺乏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凝练、跳跃性等特点。如 “从前/最害怕那一盒火柴/在漫长的黑夜中突然消失/一盒火柴/一把能种出温饱的种子/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一家人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一盒火柴》,载于《星星》2009年第12期)。

不难看出,在语言上,词组的选择及诗句间的衔接,都失去了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跳跃性,带有一种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在新诗产生之初,散文化的形式对解放诗体、普及白话文以及新诗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能熟练运用白话文,再用这种方式来写诗,诗意就显得过于单薄。

诗与散文无疑是有区别的,除了外在的分行形式之外,诗在有限的篇幅内要表达一种情感,往往具有语言和情感上的跳跃性。诗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语言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而又高于生活语言。诗歌词语的选择往往看重其色彩、情感和表达力等,选词除了要考虑诗歌本身的语境之外,往往还需要考虑词语的聚合轴投影浓重程度,这样的词语才能组合成更有力的表达。散文可以通过铺叙,用更多的句子来抒写,而诗歌则需要字字珠玑。

同样作为新诗散文化的一个方面,完全打破格律,对节奏、韵律的忽视,在创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诗人林庚认为,“诗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假如诗没有节奏,我们将没有理由以为诗还有分行的必要,他也就变为散文一样。仅仅分行的诗也只是诗的一种过渡形式,诗不但要分行,而且分行的自身也要有节奏的作用”[4]。他用“欲擒故纵”来描述这种节奏,擒便是节,纵便是奏,明明要走,却偏偏要制止一下,这样便产生一种自然的姿势,那便是非跳不可,诗的语言如果没有跳跃,那么何必多此一个停止,节奏将变得毫无意义。诗歌语言给人一种终止和期待之感,这便是节奏的性质。这种欲罢不能的姿势,也便是节奏的跳跃作用。一般说来,诗的节奏感强可以使诗变得立体而诗意盎然。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可以记住许多古代诗词,却只能记得很少的现代白话诗,即使记得也是精练而节奏感强的诗歌,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如果诗歌不再为人们所了解熟悉,那诗歌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当初因启蒙大众和自我抒情的需要大力提倡的新诗散文化倾向,在使自由诗创作广为流传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诗歌的兴趣渐趋平淡。

其实,作为“白话新诗的诗体”的“新瓶”的认真构制工作,在新诗草创期只得到了刘半农等少数人的重视,绝大多数新诗诗人仍然重视的是写什么而非怎样写,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依靠的是观念的独创性和情绪的力量,而不是语言能力和作诗技巧。因此20世纪汉诗诗人的政治使命感远远大于艺术使命感,对社会人生,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诗歌艺术的关注,这也正是新诗这种诗歌艺术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二、新诗诗体的规范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总是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由不自觉走向自觉,这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传统诗歌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新诗的形式自由或者说没有定型的形式,无疑为当下人们自由地表达情绪或表现情调提供了多种途径,然而随着艺术的发展,形式会愈加得到重视,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形式必然会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艺术才能步入成熟接近完美。而当下新诗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大家只注重写什么,却很少在乎表达的方式。

很多有创作经验的诗人在创作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不是他们无法创作自由体诗,而是用这种完全自由的形式,很难找到一种最完美的情感展现,最后宁愿“带着镣铐跳舞”,转向格律体。其实这是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对形式问题的关注。臧克家在1961年提出了诗应当精练、大体整齐和押韵。闻一多也是先写自由诗后写新格律诗。自由体诗的最大倡导者胡适、郭沫若的早期诗作都是不拘形式、极端反对格律形式的自由诗,但是他们后来都用现代汉语写有一定格律形式的诗。徐志摩早期的诗也带有浓厚的散文化倾向,最早还写散文诗,他的诗学观念也是倾向于自由诗的,如蓝棣之所言:“他对诗歌特征的理解是‘分行的抒写’,是散文的分行抒写。”[5]不久却成为新格律诗的主要倡导者。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倡导无韵自由诗体的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40年代作诗时也用起韵脚来。除现代格律诗外,对十四行诗的借鉴和实践,也说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诗歌及部分优秀新诗诗人具有文体自觉性,希望构建适合于现代汉语和现代精神的诗体。

自由诗打破了诗的表面韵律,诗的音乐美受到那些拥护自由诗的诗人的轻视,一些诗人便将自己的形式感转移集中到诗的形体美上,追求诗的视觉效果。和诗的音乐美一样,诗的建筑美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思想、抒发感情,也是为了艺术的游戏职能和人的审美需要。

诗歌评论家吕进在论文《百年话题:新诗,诗体的重建》中写道:“音乐性是中国古诗自《诗经》以来最有成就的一环,但很遗憾,它却是中国新诗最贫弱的一环”,“无论哪种民族的诗歌,格律体总是主流诗体,何况在中国”,“中国新诗的诗体危机,也主要是自由诗的危机”,“自由诗终究在新诗的历史长河中还是一种草创形式,还须更富有诗的美质”,“而出路就在于中国新诗极需倡导、壮大现代格律诗,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将现代格律诗迅速推向成熟。严格地说,自由诗只能充当一种变体,成熟的格律诗才是诗坛的主要诗体”。[6]新诗要走向成熟,必然会不断地进行规范,更加重视诗的格律形式和诗的排列美,重视诗的形式构建,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1] 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1页。

[2] 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载《新青年》第3卷第5号。

[3] 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11页。

[4] 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5]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6] 吕进:《百年话题:新诗,诗体的重建》,《飞天》1999年第6期。

第5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一、完成的工作和主要做法

(一)、积极开展文学活动

2、2012年3月3日晚举办庆“三、八”女作家联欢会

3、2012年4月9日晚上举行一次读书会

4、3月28日定海作家群组织寺岭古驿道踏青活动

6、2012年5月14日举办“红五月诗会”朗诵会

7、9月20日区作协会员参加走进定海公安“印象警营”采风活动

8、9月24日,作协散文组、小说组织摘箬山采风

(二)、完成多项大型文艺活动创作任务

白马为定海区教育系统书香活动大型经典吟诵会撰写诗歌主持词。白马、储慧、应红枫、缪佳祎为“潮起东海看定海”定海区纪念舟山解放60周年大型晚会撰写主持词及有关创作。白马、缪佳祎、储慧为“定海港湾秀音乐烟花晚会”撰写主持词、解说词。白马、李华为定海区机关工委撰写“红色礼赞”文艺晚会撰写主持词、串台词。八月以来,定海区举办“唱响定海——家家通杯魅力网格才艺PK大赛,我会白马、应红枫、赵翔、胡翠君、李华、王冰沁等深入解放、昌国、城东、环南街道及岑港、册子、白泉等赛区活动现场,采写花絮、得到上级好评。白马为总决赛撰写解说词。采写、编辑《千年马岙》一书。

(三)、注重文学培训与研讨

1、举办文学讲座

2012年1月10日,定海作家协会举办一次文学讲座,请舟山作家、原《青年文学》编辑陈锟老师讲课。陈锟老师以文学是什么?我们与文学的距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国小小说与舟山小小说现状分析等话题展开;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下半场进行了提问互动,大家反响较好。

2、举办吴妙琴《班主任日记》研讨会

2012年6月19日上午定海作家协会举办吴妙琴《班主任日记》研讨会。研讨会上庄世维石林、储慧、顾丽敏、余文茱、芭蕉、方交良、李华、张学群、姚琦峰、胡翠君等作了发言,对吴妙琴的《班主任日记》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

3、与区文联联合举行白马诗集《爱的光芒》首发式暨研讨会

2012年7月1日晚上,区文联、区作家协会联合举行白马诗集《爱的光芒》首发式暨研讨会。定海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区文联主席张交和向舟山市图书馆赠书,区文联副主席乐玲娜向金颐书苑赠书。作者白马向到会领导、嘉宾、作协会员赠书。研讨会上,白马谈了创作感言。王冰、俞跃辉、侯宏琦、储慧、周晓红、缪佳祎、何伊娜、颜珊珍、顾丽敏、叶琛等作了研讨发言。大家对于爱情诗如何创作进行了多方位探讨。最后,到会领导汤赛虹副局长、乐玲娜副主席、张交和局长作了讲话。

4、举行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研讨会

(四)、开展交流活动

与外地交流:3月17-18日,协会诗创委与《黄河诗报》主编王竞成进行了诗歌交流。11月8---9日,梁晓明等作家、诗人来定海采风交流。

开展对外交流:3月24日—25日,我会二名会员应邀到三门参加省作协诗创委、台州市作协诗创委主办的“相约春天,桃花诗会”活动。活动期间与省内诗人进行了多次交流。

10月16日白马、储慧等到杭州参加国际诗歌朗诵会,并分别上台朗诵了各自的诗作。有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的诗人参与了此次朗诵会。

(五)、抓好队伍建设

1、召开二届八次理事会

2、召开创委会会议

2012年4月9日,定海作家协会召开创委会会议,各创委会主任、分管活动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出席会议。会议对各创委会开展活动、指导会员创作做了工作安排。希望各创委会多组织活动,以活动促进创作,始终抓住创作作品多出成果这个中心。

3、做好发展新会员、推荐会员加入市、省级协会工作

发展3名新会员:梅露、吴妙琴、练碧辉。

我会何伊娜、芭蕉、菁艺批准加入市作协。

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储慧加入浙江省作协,至目前,我会有2名省作协会员。

做好佳依等3名会员加入省作协的推荐上报工作。

(六)、作品集体亮相

《绍兴诗刊》2012年第1期推出“舟山诗群”,发表我会白马、俞跃辉、储慧、佳依、伊娜、蒋杰、叶琛、梅露、芭蕉、宏琦等诗作。

《黄河诗报》2012年第3期,推出“定海诗人”小辑,发表我会宏琦、跃辉、储慧、佳依、红年、伊娜、蒋杰、叶琛、冯飞雅、白马的诗。

(七)、编印《定海作家简报》10期。

二:主要收获与创作成果 (一):主要创作收获

1、长篇小说《金塘儿女》出版。定海区金塘镇业余作者俞友芳历时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金塘儿女》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金塘儿女》的编辑出版,是协会上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由白马、庄世维担任修改、校对任务。

2、白马诗集《爱的光芒》出版。白马爱情诗集《爱的光芒》于2012年6月出版。

3、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出版。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2012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定海作协第一本合出的诗集。

3、王冰(潘瀚涛)担任总纂的《昌国遗风——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共六册十五卷,180万字)。

4、与新视野文化公司联合策划编印《诗咏舟山》摄影争配诗台历。

5、特别会员创作成绩突出。杨怡芬、远山、孙和军等创作成绩突出。

6、白马完成专题诗集〈诗咏定海〉的创作。

7、庄世维完成〈定海特产〉一书写作。

(二)、主要获奖情况:

白马的诗《定海组诗》获2008—2009定海海洋文艺精品名品奖银奖。

吴顺珠《定海•普陀山》获2008—2009定海海洋文艺精品名品奖铜奖。

苗忠表的散文《初恋的地方》获“榕树下”文学网“我愿意”征文一等奖。

何伊娜《水样精神,海样情怀》3月获浙江省电力系统女职工论坛金奖。

苗红年诗歌《空中的云朵》获诗界论坛2012年第一届诗歌比赛银奖,诗歌获《星星》诗刊主办的“嘉阳杯”全国诗歌大赛优胜奖

由市委宣传部举办的舟山解放60周年征文比赛揭晓,白马的《大桥礼赞》获二等奖,苗忠表《将青春塑成一座纪念碑》获二等奖,应红枫《放歌岙山岛》获三等奖。

由定海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舟山解放60周年征文比赛,白马获一等奖,储慧获二等奖,应红枫、庄世维获三等奖。

苗忠表散文《普陀山读海》获第六届“普陀山杯”全国文学征文三等奖,散文《妈妈,妈妈》获中国节日祝福网2012年母亲节征文特等奖。

王冰获浙江省“民间手工艺—虎头鞋”设计创意邀请赛个人优秀组织奖。

白马的《舟山跨海大桥》组诗获新国风2010诗歌创作金奖。

8月,储慧的《品读人生》、缪佳依的《让我们都期待一个好结果》获全市宣传系统读书心得征文优秀奖。

赵翔的《好儿媳黄传秀》获“王龙杯”中国孝德新故事征文三等奖。

储慧散文《走过东沙古镇》并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小说《虎子的爱情》荣获《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征文二等奖。

何伊娜《一生读你》获普陀区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

冯飞雅《福鼎纪行》获全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用雪莲般的姿态拥抱幸福》在全国百名作家看白茶征文中获二等奖。

(三)、主要入选作品

苗忠表小小说《心中的远方》入选《200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储慧散文《走过东沙古镇》入汇由新浪网、《散文选刊》等评选的“200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诗20首》入选21世纪今选文丛第二楫《当代10名诗人今选》。

赵翔相声《九字迷》入选《2009年全国相声作品大奖赛获奖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叶琛的小诗《回望》入选《中国微型诗300首》(湖南人民出版社)。

苗红年《祖国和我》入选《中国阳光》(由《北京文学》月刊社策划,同心出版社出版)。《致父母》《海边》入选《诗样年华》。

芭蕉散文《不愿隐没前世今生的恋情》入汇由新浪网、《散文选刊》等评选的“200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相忘书——浙江省文学内刊优秀作品选》一书,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会白马的《灯塔组诗》、储慧的《诗五首》、何伊娜的诗《向阳花厅》、周晓红的散文《走马微州》入选该书。

储慧创作情况及散文作品《茶人谷》分别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储慧二书。

何伊娜报告文学《海天佛国护灯人》入选大型报告文学集《浙电人奋力前行的足迹》。

何伊娜长篇组诗《向阳花开》发表于《七弦琴》。

2012年《中华散文精粹》入选储慧、何伊娜、白马作品。

(四)、主要发表情况

庄世维《舟山人婚俗礼仪面面观》在舟山日报“人文”版全版推出。

蒋杰的诗《古野岙》(四首)发《文学港》2010/一。

王冰、周晓红的随笔发《舟山日报》3月3日副刊。赵翔《收藏的故事》,胡翠君、邵友娣、吴妙琴在《舟山日报》发表作品。

姚琦峰《清明古道行》二篇发《舟山日报》4月13日旅游版。姚琦峰多篇散文发《舟山日报》。

《海中洲》发小红、姚琦峰、叶琛、何伊娜等多名会员作品。

《绍兴诗刊》2012年第1期推出“舟山诗群”,发表我会白马、俞跃辉、储慧、佳依、伊娜、蒋杰、叶琛、梅露、芭蕉、宏琦等诗作。

《黄河诗报》2012年第3期,推出“定海诗人”小辑,发表我会宏琦、跃辉、储慧、佳依、红年、伊娜、蒋杰、叶琛、冯飞雅、白马的诗。

苗忠表小小说《过江龙》发《短篇小说》2012年第4期。

《今日定海》发庄世维、储慧、陈瑶、云青青、应红枫等多篇作品。

王冰《民间自主: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之路》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3辑,《桃花会:传承在舟山海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刊《文化月刊》2012年第七期

缪佳依《我的忧伤在门外》发《散文诗》2010/10。

何伊娜《水榭亭台吟清秋》发《东海岸》第一期。《真心感悟真情写作真性表达》发《东海岸》第四期。《向阳花开》入选部级刊物《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情诗》诗刊发侯宏琦、储慧、芭蕉作品。

红枫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60多篇。

三:存在不足

1:许多会员投物局限在本地,向全国刊物投稿少。

2、各门类载体创作发展不平衡,小说、戏曲、小品创作仍是弱项。

3、各创委会开展活动不多。

四:2011年协会工作计划

一、协会工作

1.召开一次会员座谈会。

2.召开2—3次理事会,重要事情及时召开常务理事会。

3.做好发展新会员工作。

4.做好协会日常工作和组织联络工作。

5.推荐本会会员加入市作协等。

6.向市内外报刊推荐本会会员优秀作品。鼓励会员积极向市内外、省内外投稿,努力做到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

7.推荐会员优秀作品参加区、市评奖。

8.十二月,收集汇总会员一年来作品发表获奖入选情况,搞好年度工作总结。

9.编印《定海作家》简报,及时反映协会动态、会员创作情况。

二、培训、研讨

2、推荐、组织会员参加各种文学培训。

4、举办作品研讨会。

三.文学活动

1.进行一次对外交流活动。

2.进行2-----3次文学沙龙活动。

四.做好《望潮》组稿、编辑工作

1.鼓励会员创作优秀作品,积极为《望潮》供稿。

2.积极配合文联做好《望潮》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工作。

五、做好定海作家丛书第三辑的策划、编辑工作。

第6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关键词】教材 重构 诗歌教学

很多老师有一个误解,认为新课改就是改教材,教新教材就是实施新课改。所以,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还是一本教材当家,“一本教参打天下”,满足于把教参搬到教案上,再“贩”到课堂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实,新课改最根本的是教师改变观念。那种过分依赖教材、以教材为圭臬的做法,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在课程野的关照下对教材进行重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具有开放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则对“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做了更为明确地说明:“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无疑将对旧的教材观形成有力的冲击。作为一线教师,对这些新的理念,不能熟无睹,更不能抱残守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更新观念,形成新的教材观。

“用教材教”不是抛弃教材,而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审利弊,大胆取舍,合理补充,有效重组,以更科学、更有效地“教教材”,是谓“教材重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功不可没。但毋庸讳言,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教授们不一定熟悉中学的教学现状,也不一定了解当代高中生古诗词修养所达到的程度。从实际情况看,高中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非常有限: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基本篇目,很少有具体的鉴赏实践和鉴赏方法指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中的古代诗歌总共只有13首。以如此薄弱的古诗积累,在高中匆忙进入古典诗歌选修课的学习,很明显先天不足。

选修教材“诗歌部”以诗歌鉴赏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建构教材、组成教学单元,将教材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三个单元,分别将“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歌的意旨”“体会诗歌的声韵”当作每一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一构想的意图是,在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尽快进入鉴赏状态,掌握鉴赏方法,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其用意固然是好的,也把握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就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而言,应该是由感性而理性,先有大量的鉴赏实践,然后才可能领悟个中三昧,这个过程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百反一”;同时,高中生毕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基本积累有限,对他们来说,大量而具体的鉴赏实践对提高鉴赏水平更为有效。正如著名学者周啸天先生所说:“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单靠书本一样,提高鉴赏力也不能仅凭读点文学理论可以凑效,具体的阅读与欣赏才是不二法门。”

与其他几个版本的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相比,也可以看出人教版这一部分建构所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分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等单元,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分为“唐诗之旅”“漫步宋词”“聆听元散曲”三个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单元,比如“唐诗之旅”中的盛唐诗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部分:基本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杜甫诗五首”,拓展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即景抒情诗四首”“山水田园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管中窥豹,可见此教材也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分“山水胜色”“边塞军旅”“咏史怀古”等十一个单元,是以题材和风格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后三种选修教材更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学情,也更有利于实施教学。如果不对人教版教材进行重构,学生很可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脉络以及主要题材、风格、流派等印象模糊,一派混沌。

因此,尽管注重理论建设的想法为中学语文教育界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以为,这种建构模式“可爱而不可行”,至少离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比较远。

(2)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

一本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选修教材,选篇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量。不好说具体数量为多少最合适,但可以通过比较说明问题。比如,同样是诗歌选修教材,上述四种版本诗歌选修教材的选篇数量(不包括课后练习中的诗篇)就有很大的差距:

不难看出,人教版诗歌选修教材选篇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三种版本。选篇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从而最终达成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一本好的诗歌选修教材应该是一部出色的诗歌选本。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其影响为其他唐诗选本望尘莫及。主要原因是:(一)入选的诗人主要是大家、名家,以及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的诗人。这样,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二)入选诗篇都较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诗味,诗歌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味,因而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序》)。

以上述标准衡量,人教版教材很明显是有不足的。比如,教材没有选欧阳修、辛弃疾、柳永等宋词名家的作品,宋诗则只选了陆游的《书愤》一首,元曲只选了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一首,而这两首均非宋诗、元曲的代表作,选黄遵宪的《今别离》则有凑数之嫌。名家名作缺席,对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段蜻蜓点水,所选非人,难免使这本选修教材的品质大打折扣。其他诸如风格流派、诗词格律等,尽管偶有涉及,但基本上是语焉不详。可见,教材存在着巨大的重构空间。

(3)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

按照使用该教材的多数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在高一下学期的第二学段完成。即30首诗歌和18篇古文要在9周内完成,这样的教材和这样的安排很明显严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结果只能是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马不停蹄地换思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只能说开过这门课程,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从平时教研活动学校间的交流来看,老师们关心最多地是“进度”,即如何把教材上完。这固然有教师自身教材观没有改变的原因,但深层原因还是教材编写本身不合理。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学生的薄弱环节,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与其将诗歌散文搅在一起煮成一锅夹生饭,还不如将二者分开,作为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段完成。其实,其他版本的选修教材都是这样做的。如苏教版除《唐诗宋词选读》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选读》,语文版除了《唐宋诗词鉴赏》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鉴赏》,粤教版除了《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还有《唐宋散文选读》。后三者的设置很明显更合理,教师学生都能很从容地应对,教学效果当然更好。

第7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

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著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在这部诗集中。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

无数的白云正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二、充满想象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郭沫若就以其颇具天赋的创作才华写出了著名的剧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其中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婪》三个剧本。《三个叛逆的女性》以大胆想象,重构了历史人物,歌颂了狂热的叛逆精神,其实质是对五四时代精神的阐释。《卓文君》根据历史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改编而成。作者一反传统对此的评价,而在剧中热情的歌颂了卓文君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形象。郭沫若结合五四的时代精神,在卓文君身上贯穿了妇女解放的主题思想和意蕴。批判了封建卫道士的丑恶嘴脸,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赞扬了卓文君敢于追求爱情的魄力和精神。作者将五四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在这个“叛逆”的女性身上体现了出来。

《王昭君》依然是郭沫若此时歌颂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剧作之一,在这里,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王权。郭沫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蔑视王权的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作者改变了传统赋予王昭君的命运悲剧的观念,而将其改成性格的悲剧。郭

沫若在此剧中大胆想象,对情节进行了改变:王昭君本是贫苦农家的女儿,被选人宫中做官女以后,不向毛延寿献贿。也不像帝王争宠,当汉元帝发现她的美貌不让她去和亲时,她倔强地反抗意旨而要下嫁匈奴。不但对荣华富贵不屑一顾,而且控诉王权的代表者——汉元帝,骄奢淫逸的可耻罪行以及横暴恣肆的丑恶嘴脸。在这里,郭沫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和蔑视权贵,且带有新的时代精神的女性形象。王昭君对封建社会王权和夫权的反抗集中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内涵。

三、独具个性的散文创作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激情特色,也贯穿于其散文创作之中。郭沫若散文创作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8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从开始萌芽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创造性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

我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如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三、 在诗歌教学方法上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诗歌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1. 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五口通商,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b、表演、制作、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谁会飞》,既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或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曲调,填上诗歌歌词唱出来,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

四、 在创编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火花

创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只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的创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创编活动: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大班、学前班幼儿可以进行难度大一点的仿编和续编活动。

第9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关键词:散文意境;特征;构造

在文学的研究中,意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如此,它也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尤其在我们创作相关的诗性散文时,“意境”是我们必须要弄明白的一个诗学概念。第一,意境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核心构成,是一首诗的本质呈现,也是诗性散文主题后面的大布景。第二,在过去,散文中的意境常常被放到很次要的位置,常人都认为只有诗歌才需要强调意境,现在需要强调意境在散文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逐一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文境”与“诗境”的差异及共通

在研究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在最初就可以意识到,“文境”与“诗境”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可以这样解释这种现象:一个作家不论是在创作散文或者诗这样的文学作品时,都是以自己审美的角度去观察人生经历、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也就是诗人王昌龄曾提到的物、情、意三境的融合,同时尽量使内心的“情境”与外在的“物境”相互交融。但是,如果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由于散文与诗歌在文体方面是不同的,那么它们各自的“文境”与“诗境”必定存在着我们不能忽视的差异。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解读这种差异。

1.营造意境及描写意境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对造境与写境的看法,他认为营造意境是一种想象,是理想化的,而描写意境是用写实的手法去刻画。按照这样的脉络,从营造意境与描写意境的不同来区分散文意境与诗歌意境,我们会打破对这两种不同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陈旧的认知。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是一种凝炼而集中的表达方式,而且相对来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是飘在云端的。所以“诗境”的构建,多数是由想象而营造的可以主观感受但不能客观触碰到的理想境界。区别于诗歌,散文意境的构建都是以实境为基础的想象,通过真实的客观描绘,形成情景交融、物我相通的艺术境界。

2.单一角度与多面视角

诗歌由于自身在篇幅,韵律等方面的限制,在其意境的构建中一般运用的是单一视角的描绘,通过片段化的景色来展现诗歌的意境。与诗歌不同,散文由于不受篇幅、句式、韵律等相关方面的制约,表达方式也相对自由多样,所以允许在构建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多个视角营造立体、多面的空间。

3.精悍集中与自由松散

众所周知,诗歌短小精悍,在描写与表达上需要极度凝炼和高度集中。为了在这样的限制下,最大程度的展现诗人的生活内容与情感世界,诗人对于意境构建的遣词用句需要极其精炼,而且几个意境之间的发展往往较为跳跃,存在一定的断裂,力求运用最少的语句展现出尽量全面的诗歌意境。与诗歌相反,散文由于其自由松散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散文的意境构建也相对宽松。散文意境的构建由最初的浅层到最后的深入是不断的铺垫和展开,在联系中发展深入,不同的意象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与前后的呼应,通过这种联系共同构建出散文意境。

二、构造诗性散文的意境

作品的真实与作者的真诚是散文意境构造的基础,是散文的底色,如果基础不牢,那么在它之上的表达都是空中楼阁。尼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句中的“血书”是对于文学作品真感情的一种比喻。散文,是一个比较强调个性的文学体裁,不仅在客观意境的描写上需要真实的景色,在主观的表达上也同样需要真实的情感。在散文意境的创造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表达的浮华,二是内容的苍白。比如我曾经阅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一些作者由于被他们所处的时代而限制,对“文境”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往往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有时为了构造散文意境,对现实的描写略显夸张,不能让读者信服。所以,只有对景物真实的描写,并注入作者的真情实感,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有意境。

如果说作品的真实与作者的真诚是散文的架构,那么生命力的灌注就是散文的血肉填充,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散文加入生命力的灌溉,才能让散文的意境呈现一种“飞动之美”。在散文意境的构造中,作者会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往往是借由小的生命体,以小见大,表达对生命的感悟。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话:“湖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张岱通过对亭子、小船在湖中的描写,联想到个体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之中的渺小。源于生活的真挚,是让我们能接受作者表达的基础,而生命力的展现,更加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有了真实真诚的根基,加上生命力的浇灌,灵味也是意境构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灵味不仅在诗歌中有其必要性,在散文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盛唐诸人,唯在兴趣”,严沧浪在《诗话》中这样说,但是如果考虑文体的本质,散文更加应该具备这种灵性与趣味。散文是一种个性化、自由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它更加在意散文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不拘泥于某种格式或限制。

关于散文意境的构造,有多种方式,但是作品的真实与作者的真诚、作品的生命力及其灵味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求作者能够将景色、景物、我这三者的关系理清。当然,散文的意境多样而复杂,上述观点是从我的视角对散文意境的探讨,难免有不足和片面之处,但从三个方面诠释,可以为散文意境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结语

意境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对它提起重视,科学客观的了解散文的特征,在构造时,我们也不能为了构造意境而刻意为之,而忽视了散文原本具有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本质属性,避免为了追求某种意境而抹杀了散文的自在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剑晖.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3-59+65+158.

[2]卜文军.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