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

第1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中药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08-02

Abstrac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eaching fun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proper use of medicine riddles, stories, verses, stories, eas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terspersed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researches or hot spots, Liberal arts knowledge by Science analysis, etc,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interesting teach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当前,趣味性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大学数学、英语、体育、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1-3]。中药学既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又是联系中药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药学由于其所含中药数量多、药物间联系少、学起来容易混淆、枯燥乏味等特点,给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经常学后忘前,恶性循环常使学生越学越觉乏味和低效。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基于趣味性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药学教学方法,以期为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 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趣味性

中药数量多,药物间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学起来容易产生乏味。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恰当运用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教学趣味性,不仅可使学生印象深刻难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例如:从“故乡”谜语切入补血中药之熟地;从“三九时节”谜语切入补阴中药之天冬;从“老实忠厚”谜语切入化湿行气中药之厚朴;从“长生不老”谜语切入清热解毒中药之四季青;等等。再如,从“名医华佗治黄疸”的传说故事切入利湿退黄中药之茵陈;从“程咬金为母采药治病”的传说故事切入活血调经常用中药之益母草;从“何田儿一家三代服用一种草药长寿乌发”的传说故事切入乌发中药之何首乌;等等。

3 用语通俗易懂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古汉语色彩强、不太容易理解的晦涩难懂词语,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古文学得较差、想象力和理解力不太强的学生,学起来更为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那些古汉语色彩强、晦涩难懂的词语,用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的用词用语呈现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掌握理解。例如,教师在解释“盗汗”时,可以诙谐地解释为“偷偷摸摸出汗”。笔者运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常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4 运用歌诀增强趣味性

课堂总结或小结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时恰当运用歌诀或顺口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绍解表药麻黄时,运用短短歌诀“发汗平喘宜麻黄、利水消肿功效强、太阳伤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便可将麻黄发汗解表主太阳伤寒身无汗、宣肺平喘主咳喘证、利水消肿主水肿证、散寒通滞主痹痛等主要功用总结在内。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中药功用时,尚需注意解释歌诀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5 引入案例增强趣味性

如前所述,中药学是联系中药和临床的枢纽课程,因此,中药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病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恰当设计并引入病例案例,并就案例内容进行多样式讨论。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形式,也可采取分小组讨论形式。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两种形式均有涉及,均取得较好效果。

就全班讨论形式而言,教师可以事先编写代表性病理案例(来源于临床中的真实案例经适当加工),尤其是编写若干可用来对比分析的小案例。如解表药讲完后(也可在讲课过程中),恰当引入若干不同证型的表证(如风寒表实证、表虚证、风热表证、少阳证、阳虚外感、阴虚外感等)小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对不同证型的表证进行对比,尤其是在选药用药方面的比较分析,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就小组讨论形式而言,详见文献[4]。

6 适当穿插中药最新成果或热点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适当穿插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或热点问题,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清虚热药青蒿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从中药青蒿中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事迹。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2011年的拉斯克奖。该奖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通过对诸如此类新成果或“热点”的适当穿插介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中药的信心和热情,而且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7 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知识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较多,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加强对能用逻辑关联知识点的逻辑分析,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既可减少学生的记忆环节,节省学习时间,还可增强课堂气氛和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学习某中药时,可以从药性推导其功效,由功效推导其应用,也可以反推,正所谓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5]的逻辑分析方法,尽可能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8 结语

尽管趣味性教学法已用于大学多门课程教学中,然而每门课程又有自身的教学模式,同一课程不同教师趣味性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方式又多不相同。如何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就中药学课程而言,药物数量多、规律性差、难记易混、易产生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常见低迷,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地运用到中药学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以趣味性教学法为着眼点,分析指出:通过恰当运用中药谜语、故事、歌诀、案例、通俗易懂用语,适当穿插现代研究最新成果或热点,进行“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等,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显著。本文将为中药学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萍,杨贺菊.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化[J].才智,

2014(33):119.

[2]王彩平.浅谈体现大学英语趣味教学的几点尝试 [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79.

[3]吴爽,陈平.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学体系:大学有机化学的趣味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9(1):157-160.

[4]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45-147.

第2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中医专业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家庭以从事医务和知识分子为主,尤以中医名家子弟较为突出;而生源结构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数相对偏多[2]。据统计我校中医专业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数可以达到70%。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1.找到两者共同点—类比(利用优势攻克难点)

医学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为中医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蕴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识丰富、善于阅读、思维活跃,考虑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中医理论。这是文科生的优势。并且中医的基础理论在大一就已经学过了,包括医古文、中药、方剂等课程已经学过,中医对他们的熏陶已经使学生对其很认可了,所以利用他们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识理论来类比性的介绍新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一些。

例如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上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和环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际上也讲究平衡,讲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使他们的最基本的共同点。所以在讲课时把微免的这些平衡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进行类比的方式进行讲授,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消毒和灭菌的这一章时可以强调对于病原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我们也要与它们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的方式是来保持这种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杀死病原微生物。紧接着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例如我们生病了,进行输液时,这个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是无菌的,因为生理盐水是要进入我们的血循环中的,血循环是没有任何细菌的,为了不破坏这样的平衡,我们注入血循环中的任何药物都必须是无菌的。但是对于人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阴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细菌,是以乳酸杆菌为主,有些女性经常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阴道炎。就这些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这种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上讲阴阳平衡很相似,无论哪种平衡被破坏都会引起疾病,这样理解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时的去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中医理论知识,可以进行类比。微免课程探讨的就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终是——平衡或不平衡。这要求教师大概了解中医理论的知识。

2.在绪论中介绍背景知识

中医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即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巩固作用的知识观念可利用,阻碍了新的学习与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启动他们的学习[5]。例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大多数是文科生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语言,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将微免的发展简史讲的生动而具体:人类在没有发现微生物时对疾病的看法,以及人类是怎样发现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样把它和疾病联系到一起的,是怎样来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做好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图片、视屏、生活(增加与原有知识相关性)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剂,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6]。例如介绍培养基时,可以将科赫发明培养基的过程较详细的讲给学生,不单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而且在这些发明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家的优秀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有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上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屏,例如在讲到流感病毒时,播放了一个《流行感冒的发病过程》的视屏,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在视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学中的免疫细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突然对微免学茅塞顿开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课中去花一些心思来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引课,也是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专业学生条理性的思维可能比理科学生占多数的一些专业的学生稍逊色,但发散性的思维较好,介绍课程中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内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动学生的历史过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较好。

4.介绍书籍网站

第3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医学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在现代的新媒体环境中,各行各业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形式也随之有一定程度地改变。医学书籍种类内容多、医学知识点繁多复杂,初学者难以找寻其中蕴含的规律,建成完整的体系进行记忆,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在校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而微电影这一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新兴影像形式,其互动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可缓解医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因此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好结合,开创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创作出更好地满足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优质微电影,显然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教育部门以及医疗相关机构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

1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的发展

1.1新媒体

媒体是指人借助用来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新媒体简单来说是一种环境。其在狭义上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广义上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顾名思义,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相关的传播新技术,在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产生的质变。其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并且搜索便捷等诸多优势,为各行各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1.2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大约于2010年之后开始进入大众的眼帘并渐渐流行起来。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其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微播放时长、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等特点且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微电影可以看做是“碎片化”的电影,人们可以通过微电影来精练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或展示某些事物,微电影的拍摄和内容相比于电影来说更自由化和多样化[1]。

1.3微电影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冠以“微”字事物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快节奏的生活推动下,微电影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微电影因其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及实时性等特点,而与当前形势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可以在短暂的休息时光中接收到较为完整的信息,并可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故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观看浏览短时间的微电影成为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娱乐形式产生了较大改变,微电影这一新兴的影像形式依托新媒体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并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对传统视听传媒产生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和视频门户网站的快速发展为微电影的播放和传播带来便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众的时间更趋于碎片化,大家更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微电影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充分符合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微电影最初主要用于商业宣传,随着微电影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以后,其被赋予更多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用于商业宣传,如科普微电影、教育微电影、公益微电影等等。只要更加注重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培养微电影方面的人才,拍摄出更具专业化的微电影,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孕育而生的新兴事物在未来可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并用于更多的生活领域[2]。

2新媒体时代下医学教育教学现状

2.1医学知识技能学习现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学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知识涉猎广、专业名词多,知识点细密繁杂,医学学科分科精细,科目多。据统计,一个医学生所需研读的书籍摞叠起来的高度超过了正常人的身高。医学专业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极强。医学生既需要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临床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信息量大且88抽象的医学知识与长期专业且枯燥的实践操作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耐心缺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出现授课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现象,都成为医学教育教学的障碍。例如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操作与技能培训环节,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2我国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多以开设医学课堂教学为主,而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单调,限于学时,可指导的学员有限,适合学校和小群体的培训或者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学时间、教师及学员的数量有要求[3]。同时,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师生课堂互动不佳,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佳,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现因材施教,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医药教育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式为主,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课程考核以记忆内容为主。学生学时多、负担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存在教育模式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判断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4]。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仍是我国医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现阶段,部分医院为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理解能力,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手术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的手术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直播,让医学生可以同步观摩与学习手术过程,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患者心跳声、肺部呼吸声音和语音震颤声等人体脏器声音,既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

3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3.1微电影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发展迅速

在新媒体时代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更迭也不断加快。现代人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更加倾向于提高效率和缩短时间。而微电影作为微视频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因其耗时短、剧情寓意丰富、生动有趣等特征更易被所大众接受。焦明光影微电影分析报告中指出:微电影受众平均每周在网上看视频花费时间为10.2小时,在线观看微电影的比例迅速上升,占比高达95.4%;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源后,下载观看的用户占比47.6%。微电影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微”上,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微电影在整体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电影并无二致,区别仅在于时间的长短,这鲜明的特色就要求其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吸引人的内容[5],使微电影具有趣味性这一性质。个性化是微电影的一项重要特质。微电影追求一种个性的、“出乎意料”的表达方式,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与当前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6]。

3.2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兴起

因微电影的独特性,其经常作为文化传播、教育的一种手段。现如今,还可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据查阅资料发现,微电影教学法的正式概念最早是由孙叶飞于2013年提出,其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7]。之后,微电影教学法开始慢慢发展,不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手段,还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微电影教学法在专业必修学科方面应用不多,主要用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史的学习、医学英语培养等方面。微电影集语言、动作、音乐、场景等多元化元素为一体,激发学者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印象。例如微电影《黄金六分钟》对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的效果十分理想;又如近年来的作品———《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所展现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引发学者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思考[8]。微电影的出现给医学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微电影教学法仍处于萌芽阶段,其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都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微电影在医学专业学科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开发,潜力很大。

3.3微电影应用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

3.3.1医学知识电影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医学知识内容抽象复杂,医学技能操作要求高,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成功体验感少导致缺乏施救的自信、学习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等。把抽象化医学知识与微电影进行结合,利用微电影的趣味性内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综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电影艺术学,创作创新型医学教育教学微电影。丰富剧情和场景,让学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观看微电影来帮助提升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可为相关教育行业提供新思路。3.3.2穿插生活的常识,实现知识互融效果。在每期的微电影中,可以在主线剧情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医学小知识和生活常识,实现知识的互融。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为例,当主线为心肺复苏抢救时,则可以利用不同需要心肺复苏的抢救场景来穿插不同的小知识。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穿插使用煤气时的注意事项,溺水可以穿插防溺水和进行心肺复苏前相关抢救措施等。以不同的场景可引起学者对不同突发情况的联想与思考。3.3.3知识视觉形象化,激发兴趣提高记忆。美国研究发现由普通的听讲模式转变为运用声音和图片的模式可将学习内容留存率由5%提升至20%。所以,将繁杂难记的医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微电影相结合,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视觉形象化,有利于增强记忆,有助于对知识的快速掌握与学习[9]。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 种活动的倾向,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兴趣是人类跨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有研究证明知识视觉形象化能提高学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以一个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微视频英语教学后总结发现全班学生都认同微视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证明了微视频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听力与写作技能[10]。3.3.4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有教师授课传统模式、多媒体培训模式、人工模型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地点、人数受限大,耗时长;单纯多媒体模式的视频通常由任课老师在网上下载,其时常会有声音卡顿、画质粗糙,情节方面缺乏生动性,整体与课本知识不够连贯,缺少系统性等问题,给复习带来不便。而微电影不仅是作为符合现代碎片化时间安排的一种文化娱乐产品,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科普和传播医学知识。趣味微电影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与当代大众媒体发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利用丰富的剧情将知识连贯起来。它针对某一课程主题进行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经过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工作,最后形成趣味创意的微电影作品可以给医学教学教育、培训和研究等提供新思路,启发相关行业推行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助力国家健康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3.5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微电影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微电影教学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让教学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既增强课程感染力与吸引力,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获得感,从而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相比传统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而微电影表达内容可见、可视、可感、可知,让学生在学习、感知、领悟、赏析、深度分析和解读微电影表达内容的过程,既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繁杂的医学知识,还能增强其理论思维能力,也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电影文化的精髓,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医学使命感增强,对医生这一岗位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4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摘 要: 分析医用化学本科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用化学; 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医学教育进入一个多学科创造和融合的新时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1]。

医用化学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不仅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等课程)打基础,而且在医疗工作中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尽管医用化学的内容与医学密切相关,但由于其隶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常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教学质量不太理想。

1 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调查形式,对我校2002、2003、2004级的临床、检验、预防专业本科医用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造成医用化学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医用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同时开设,医学课程任务重,学生中普遍存在“医学生学习化学无用”的思想,认为化学课可有可无,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导致学生仅能应付考试。②化学本身系统性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医学需要。目前医学化学教学基本按传统的体系进行,教材重视化学原理而忽视技术应用。今天各种分析仪器已在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普遍使用,但教材却没有提供仪器分析的基础内容。当酸度计、血气分析仪、自动电位滴定仪等早已给出准确结果时,但我们仍停留在多元酸碱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度能否用近似公式计算等内容上。③医用化学教学时数与教材内容的矛盾。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门数总是有增无减,医用化学学时已从50年代的 3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150学时左右。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宠杂,包括普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总之涉及到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往往是蜻蜓点水似地全面铺开,其结果是教师讲得不深不透,学生只得一知半解,抓不住重点。④教师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医学院教学特点的要求。现在我校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化学系毕业的,对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在讲课中有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当代高新技术综合发展及现代医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过去“纯化学”教学之弊日益突出,虽然许多医学化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这也是医学生们对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的关键。医用化学除了要满足医学的现实需要外,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为深入理解医学理论和进行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

2 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突破,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被及时地应用到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医用化学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就需要我们针对目前医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医学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有效途径。

转贴于

① 向学生明确医学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告诉他们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人体的生理作用、病理作用及药理作用等实质上都是化学作用的具体表现,都是化学反应引起的。从20世纪50年以来,已有一半以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得,美国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得主Akomberg更是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学”。因此,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在医学理论研究方面和以后的医学工作中作出贡献。

② 适时地介绍国内外最新医学科研动向,介绍本校本教研室的科研成果,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认识与参与愿望。

③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的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另外还可以将课件在网络上,方便同学们的自学。

④ 将化学、医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讲述与后继课程、临床医疗有关知识。如讲酮酸时解释晚期糖尿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何会出现酸中毒和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真正感到化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空洞的。

22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扩广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要下苦功夫钻研熟悉教材的知识序列、重点、难点以及后期课、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广泛收集与积累有关资料,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艺术等书籍,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教学思路,把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和提高创造力有机地引进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程教学中突出“医用”这个中心,根据专业需要,找准合理的起点,确定具体内容的详略及侧重点,寓“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于教学中。对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透彻讲解,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的时间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动脑、改变过去偏重讲授、偏重分析的传统简单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适当采用形象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教学实践

以上是我们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尝试的一些讲授方法,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课评专家组听课评价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获悉,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医用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医用化学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5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科学;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儿科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在高职院校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也就是说,在所有基础理论课完成,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儿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一定条件下已具备专科性质,而从医师培养程序上可知,专科医师必须具有住院医师资格,目前医学教育将儿科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临床学科同步,可想而知儿科教学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有较大距离,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课程,这是高职院校儿科学教学理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1]。传统医学教育已取得不斐的成绩,但对目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已显得落伍,教法拘泥于书本,枯燥乏味,而且也低估信息作用,这导致学生感到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因为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可能在无意间、或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路和性格、兴趣,同时多门临床课程的学习,显得课时紧张,某些方面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对新课应有的好奇心,这对教学相当不利,传统教育方式的设计理念已明显滞后。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标而定。儿科医学生培养目标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是有临床医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通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证,而长期目标是培养一个医德高尚、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新理论新技术,不断进取的人,即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以后在临床上能做到有综合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四强的人材。三年的培养要达到这些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就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三年时间,给予学生一些有益的教育引导。目前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ing,PBL)被认为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杂志上也有多篇[2,3,4,5],但是否适合高职医学教育呢?PBL是对有一定自学能力,有基础、综合理解能力的成人学生的一个良好的教育方法[6],它充分利用信息教学,与目前信息社会有密切关联。

在教学实践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我首先提出一个肺炎病案,女婴,25月,以“咳嗽、发热2天,气喘半天”为主诉入院。患儿2天前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8℃之间,半天前出现气喘,烦躁不安,时有青紫。查体:T39.2℃,P180次/分,R68次/分,烦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可见鼻扇及三凹征,咽红,双肺布满细湿罗音,心率180次/分,心音低钝,肝右肋下3cm,剑突下2cm,质软,双下肢未见明显浮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门诊拟诊“支气管肺炎”收入院。并针对此病案提出以下问题:①咳嗽、发热症状发病机制?②除外这些症状体征,尚可能产生其它什么症状、体征?③实验室检查需要补充什么?④如何诊断和治疗?⑤其预后如何?上述设计理念的要求是针对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不应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应学会逻辑推理,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联系其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微生物和免疫、药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和综合能力,但极少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与上课时间较紧,未充分准备有关,那么,在二周前就这些问题要求预习,然而普遍反映,要应付其它课程学习,而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学生中至少存在下列问题:逻辑推理能力差,求知欲不强,自学能力低下,基础学科薄弱,这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关,高职院校是三本学生,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上与一本学生有较大差异,如此如一味采用PBL,可能导致学生对学科性质、背景基础的模糊,对课程学习产生畏难倾向,不利于学习[7]。

针对上述不足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高职院校儿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PBL,而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用PBL与TBL(Team-based learing,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可能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用①分组学习制,以兴趣小组形式,将在某个学科有兴趣学生合并学习。②分级学习,将不同理解能力学生,按其级别进行不断同级别辅导。同时应针对其它不足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①解决学生对医学的看法,树立从医光荣和自豪感,是一个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特殊职业,激以其学习热情;②加强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各基础课程和综合,如有扎实的基础课学习,对临床课程就可能是有较好的兴趣和理解能力。③开设医学相关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医学与哲学相关性,而哲学学习对医学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医学家应同时是一个好的哲学家。这对医学生教育也如此。④目前普遍将临床课作为重点的作法有待商榷,因为医学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并非马上参入到临床实践中,尚有半到一年时间跟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将大量时间花在抽象的病案讨论,纸上谈兵上,不如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毕业后将难以再接触的基础课程,而将临床课程放入实习期间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医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色,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讨论、开拓思路。这应该用PBL教学法[7]。上述解决方案,可结合当地情况,另外必须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多方面沟通,使学生对更多学科产生有机联系,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能达到更高层次。

总之,合适高职医学生儿科学教育模式应是脱离以前的“填鸭式”教育,转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进行引导、自学,并按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PBL与TBL相结合的教育。将高职医学毕业生的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质,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处理常见和多发病,对危重急症有初步处理能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学习,开阔眼界,有更好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房保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1):12-18.

[2]姜春明,王竹颖,戴吉成.PBL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4-125.

[3]顾镜月,王显鹤,康晓明等.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儿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1):94-95.

[4]伍金林,母德志,熊英.PBL在留学生新生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7-98.

[5]Juul-Dam N,Brunner S,Katzenellenbogen R,eta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mprove Resi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0,155,673-675.

[6]David TJ,Patel L.Adult learning theory,problem based learning,and paediatrics .Arch Dis Child .1995;73(4): 357-363.

第6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病房走廊两侧整齐地挂着几十幅情趣盎然的漫画,旁边配有短小幽默的打油诗,科里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经过时常常忍不住停下来欣赏,随之开心一笑,其他科室的患者也闻讯赶来欣赏。这些诗画都是中医肿瘤科主任李佩文教授的作品。病人们说,李教授的养生诗画很好看,既帮助他们学到了养生保健知识,又帮助他们悟出了一些生活哲理,鼓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笑是最便宜的灵丹妙药。李佩文教授也常常对患者和同事们说,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人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延长人的寿命。

李佩文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研究工作40余年,他认为一位真正合格的医生除了脚踏实地地做好医疗工作之外,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让良好的健康观念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生活。

在长期临床实践和与肿瘤、癌症患者接触中,李佩文观察到有的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手术后10多年仍健在;而另一些患者由于性格脆弱,或是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养成了悲观、消极、焦虑、烦躁的心态,对术后期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李佩文认为调神养生对肿瘤、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格外重要,肿瘤临床工作应强调“治病先治人”,只有让人们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画中有良医其乐更无穷

同时,肿瘤、癌症的发生与患者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有密切关系,许多患者对日常养生保健知识十分缺乏,这让李佩文感到痛心。而传统的健康科普宣传往往苦于呆板的说教,医生对患者讲了较多的专业术语,患者听不懂、记不全,效果并不很理想。如何把健康科普宣传做得更加生动形象?由个人爱好和兴趣人手,李佩文教授找出了自己独特的表达途径。

或许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李佩文看到了比常人更多的生死离别和悲伤泪水,通过画漫画放松自己,给自己找乐,一直是他的爱好和养生法宝。他认为漫画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具有亲和力,易使人接受。能让别人开怀地笑,自己也就乐在其中了。

第7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50-01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第8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外知识大讲赛;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创新性学习

“病原生物学”学科是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从历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反馈来看,此课程的免疫学部分抽象、复杂、深奥、难懂,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庞杂,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

近年来,学科也进行了一定量的教学改革,比如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包括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教学等,使学生加强了感性认识,但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采用老师台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就成为了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 课外知识大讲赛的组织方式、比赛形式、结果判定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在全校本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班级中进行,采取兴趣报名的方式,由4~7人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以竞赛小组形式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设计制作PPT,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解,小组成员互动,共同完成一个主题,一起展示才艺。从而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扩充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为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专业兴趣、能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医学人才服务。

首先班级初赛,由本学期本课程任课老师主持,在班上举行,每班可以组织若干兴趣小组,通过任课老师和班上全体同学一致评定,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优胜组,参加下一轮的复赛,本学期共有开设“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班级40多个,初步筛选出了近50个优胜小组进入复赛。

然后院级复赛,由我校“病原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牵头组织复赛,学科全体老师作为评委,复赛采取百分制,根据分数由高到低择优原则,通过复赛,最终竞赛出12个小组参加校级决赛。

最后校级决赛,由我校团委与教务处联合主办,“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承办,10位教师和20位学生组成复合评委,教师评分占总分的60%,学生评分占总分的40%,计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分。评分依据是:课件内容(30分);语言生动性(30分);仪表形象与气质(10分);板书与PPT(10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20分),总分100分。通过决赛,按评分高低按平均分高低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的为优胜奖。在颁发的奖状上罗列小组全体同学的姓名,分别盖上校团委、教务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公章。

二、以牛田田小组为例解读本次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

牛田田小组为一个六人组,小组选定了结核病这一临床常见传染病为主题,广泛搜集课外知识,精心设计、组织、制作PPT与演练,通过不断闯关,进入决赛。决赛时他们首先通过几组结核病临床病例图片展示结核杆菌(TB)的危害并导入主题,接着讲解TB的流行趋势,确定结核病是目前传染病的头号杀手,紧接着分别从“回顾往昔”“科技之光”“双剑合璧”“展望未来”四个方面讲解结核病的历史认识与治疗过程,并分别分析中医和西医疗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最后以动漫的形式讲解利用中西医的优势,分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双剑合璧”治疗结核的可行之处,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目前和未来治疗结核病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治疗最成功的方法之一,还指出作为中国的新生代中医力量,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努力,把我国医学发扬光大。通过评委的评分,这一小组最终获得竞赛二等奖。

二、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启示

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一直是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丰富的探索。

例如,周密等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挑选某些章节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留给学生,学生课下自学查资料,课堂上再由学生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点评。[1]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郭文涛等采用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核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刘英等在暑期带领学生下到各级卫生防疫系统、传染病医院等机构进行参观调查活动,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斐然。[3]通过这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成功举行,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特别是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与提高了创新性学习能力。从获奖的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他们的期考成绩要普遍高于班上未积极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

“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这次组织的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是学科教改活动的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首场活动,学科还将继续探索课外知识抢答赛、课外趣味知识运动会、课外论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多场教改活动,以期进一步深化“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教学改革,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教改活动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 密,李 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

[2]郭文涛,赵 青,朱利伟,等.新时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18):102―103.

[3]刘 英,张丽红,杜幼芹,等.加强病原生物学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J].中国病原生物学,2013,8(04): 384―385.

第9篇: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医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各个医专院校非常注重医用化学教学的改革,对医用化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医专学生的特点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医用化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医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1.1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速度较慢

大部分的医专都是从卫校升格转型而来,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中专模式,对医用化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教学的期望不高。 医学教学活动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因此,很多化学教师有着短视行为,他们认为学生不需要学习太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步入社会之后是完全用不上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根本不会精心进行备课,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医用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2 理论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不足

医用化学的开设是为医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学科,不能从单纯的化学角度出发进行讲解,脱离专业,脱离以后的工作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1.3 教材的选择与配置不科学

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和技能性人才,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度。医用化学课时多少不一、选用教材参差不齐,教材质量不高,医用化学教材与医学不紧密,学生不重视医用化学,有的学校直接选择本科和专科院校的通用教材,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1.4 未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专科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非常多样的,同一专业有文科和理科学生,他们的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化学教学中,如果不考虑这一问题,就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实际来看,在办学成本与教学条件的限制下,很多医专化学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未针对学生的实际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一直无法跟上教学步法,久而久之,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2 医用化学教学困境的应对策略

2.1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于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不需要教师强迫,他们就会积极的投入学习过程中,反之,若学生不喜欢化学这门课程,抗拒化学学习,即使教师再强迫,学生也不愿意学习。

为此,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他们的爱好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因地制宜的制定一系列的趣味性教学活动。此外,还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他们创设出生活情境、活动情境以及交际情境,借助不同类型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2.2 注意改革化学教学模式

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量变,才能够实现质变,单纯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开阔学生视野的,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也不利于他们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将有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为学生呈现出来,丰富高职化学课堂,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2.3 注重硬件,开发适宜的教材

要提升医用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重视教材的开发工作,突出医专院校办学特点,做好硬件建设工作,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购实验器材,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验演示条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教材开发小组,做好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联合,形成一股合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4 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

就现阶段来看,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在高职化学课堂中得到普及,但是很多教师却无法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不仅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从多个渠道将知识展示给学生知晓,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延伸,让学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同时,要适当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动手,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医用化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充满着丰富、趣味的知识,近年来,医用化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采取新型作业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期举办活动,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行动能力与分析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莹,马雪岩. 浅谈高职化学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5)

[2] 王瑜.高职化学与生物技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