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案例教学讲义精选(九篇)

案例教学讲义

第1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 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

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 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 3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 54 学时,3 学分( 其中,理论部分 36 学时,2 学分; 实践部分 18 学时,1 学分) 。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 10 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 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 10 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 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 第六讲) 、宏观调控体系( 第九讲) 、企业制度( 第三讲) 、收入分配制度( 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讲) 。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第四讲) 、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 第五讲)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 第十讲) 等课程。

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 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 近年中央 1 号文件解读; 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三鹿奶粉事件; 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 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 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 + 现实案例 + 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 2012 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 50 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

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

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 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 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

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

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 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 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 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 与考试( 期中、期末考) 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 40% 和 60% 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

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

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

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

第2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图分类号:A811,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被编辑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此类图书已达30多本,大部分图书的案例少则三、四十,多则过百,仅以30来本计的话,也有900多个案例,再加上各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案例,案例数量可以说已不少了。但是“进书本”只是教学的基础,关键还是“进课堂”“进头脑”。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发起团队,在同国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杨慧民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理论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释学家迦达默尔的实践智慧理论为基础,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要使教师获得案例教学实践智慧,必须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1〕杨慧民教授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见地的,是对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简炼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经验总结。但这对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还是感到无从着手。

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教学案例的经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最难懂、老师最难教的一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三个经典案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与使用模式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年轻教师、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尽管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并且有现成的案例,就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随意取用案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来挺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也很热情,但是学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题、或对主题的理解流于表面,结果这样的案例教学,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学时间、教学精力,却因为没有把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而事实上偏废了教学。虽然说“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据具体的“时空场景”,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性实践”恰当引入,即所谓“教无定法”,但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作者对自己多年来使用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案例的引入与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南北战争”〔2〕。这场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早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案例的。但是在这个原理中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是非直观的、复杂的理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详细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只有在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南方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是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而“政体”、“军队”“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时,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又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师对二者P系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地解释,只有如此学生在案例时才有所“依托”,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弄懂。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把握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就让学生看案例、分析案例,这样只能让学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义”。

关于案例的“意义”,杨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有言简意赅的探讨。文中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意义观,把案例的“意义”分为“言内意义分析―言外意义分析―表达意义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层“意义”。〔3〕对于本案例来说,三层“意义”分别是:1.言内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两方的对立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方胜利、北方失败,而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第一阶段南方胜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优秀将领,第二阶段,北方获胜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并制定相关法律致使南方奴隶逃亡,同时实行征兵法、调整军事领导机构、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对南方军队陷入重重包围。最后结果,北方获胜。2.言外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方的对立是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战争过程,第一阶段南方胜利是因为南方政府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军队这一政治组织设施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地管理架构、武装与训练,而北方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在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则是由于北方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奴隶解放)和军队这两种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3.表达意义。事件起始,两种不同制度的战争,直接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基础: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过程,南方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战争的后果,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奠了定经济基础。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同样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讲解清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学范畴,在学生对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和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高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本身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又只有一个模糊的、日常的认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学生基本可以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中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学生们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往往混为一谈,对归纳法与演绎法学生们仅有模糊的认识,对两种方法的内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课堂上通过讲授使学生搞清楚一些自以为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讲,在教材中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讲到,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再让学生学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师就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4〕

从这个案例的文本本身、问题(思考与讨论)、案例点评与教学建议来看,学生们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两条,但是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第三点是难点,也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话,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案例也就没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这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学生注意如下语句:“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开普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5〕。学生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部分会理解“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引导着感性认识”,这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这一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的最关键之点与最难理解之点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现场实验:一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引入的实验,即波普尔说“同学们观察吧”,而后让学生回答“你观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展开的讨论。因为这一实验不需要什么器材设备和特定的空间,所以基本上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颇受学生喜欢。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也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教师故意先不讲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完这个问题。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这两个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在今天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人心、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我党在“”年代经历的真实事件,事件的经过现在看起来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教训是惨痛的,学生看过这个案例之后大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事件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案例会像“警钟”一样警示他们不要犯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问题的错误。

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还详尽细致的就问题的内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是满足不了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讲究效率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学生精力涣散、无法集中,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大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和这门课程整个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老师在就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做细致讲解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案例,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提示下,则会由案情到理论、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在学生无法轻松解答或全部解答问的时候,恰恰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讲解要教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惬意与豁然开朗的“获得感”。

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而不是案例。这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学生就会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视案例运用的“初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成度、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后,反复反思和实践,才能养成真正的教学实践智慧。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的引入与使用方法是最初级、最简单的、也最具实用性的做法,希望为新入职的教师与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第3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近年来,国内各个高校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实践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已经被广泛运用,案例库的研发和建设也成为这些学科领域重点支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专门的教材和期刊介绍案例教学新方法。然而,案例教学在“原理”课中的运用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模式化的案例教学方法和体系。如何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成具体事例和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让“原理”课成为学生真正热爱的课堂,需要结合“原理”课的特点,设计“原理”课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形式。

一、“原理”课的总体特点

“原理”课通过系统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原理”课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阶段,逐渐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带有这个年龄阶段青年人特有的叛逆特征。同时,“原理”课的内容是中学政治课程的扩展和深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前经验”[2],他们对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表现出抗拒,更希望能够掌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原理”课教??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叙事性教学、案例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3],它将抽象性和学理性较强的内容用具体、直观、通俗和真实的案例表达出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程度。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分析对象,案例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原理”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大板块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向当代大学生重点讲授唯物论原理、唯物辩证法理论、认识论原理、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八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丰富而宽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和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4]。

二、“原理”课案例教学的目标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事例,组织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教学目的。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结果。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外高等教育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实践理论体系。在“原理”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思考性,通过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讨论,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包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以及理性辨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出现的各种社会言论。

2.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原理”课的强理论性特征,使其看起来远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有一种“我学不学这个课程,还是照样过我的生活”①的想法,加上理解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将传统的老师“教”,转化成学生的“思和说”并行,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案例本身也传递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用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物质与意识”“联系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原理”课的内容。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更是熟记于心。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随着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具备了更强的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兴趣,甚至先入为主地理解成这是一门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理论观点”的课程,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案例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析某个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导演,学生则是参与案例研讨的主角。

3.增强知识点的融会性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客观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许多思想、理论和观点是由“具体论断”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相信这些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经验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识别、判断各种案例场景中的议题,通过与其他观点的交锋和磋商,不断重建自己的认识并形成新的经验。通过案例教学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案例编写,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从教学案例起步,逐步加深和扩展研究范围,进入更高更深层次的学术型案例研究。案例库建设要体现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内容最好杂而精,有侧重点。

“原理”课包含的理论知识点宽泛而丰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面面俱到的讲解,“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理论知识点讲解多反而重点不突出,而举例说明和讨论时间少会给学生留下空洞说教、乏味和枯燥的课堂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两个案例讨论的素材为宜。

三、“原理”课案例选择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结合“原理”课的授课特性,以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为主线,以“学生导向、时代导向、教学导向”三个基本原则研究和建?O适用于原理课堂的教学案例库。

1.学生导向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首先要体现“学生导向”的原则,多选择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成才实际密切联系的事例[5],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果只选择一些宏大叙事的案例,学生会认为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充分展开讨论,从而让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比如,讲授“资本主义的本质”时,请同学们分析当下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新兴科技软件Uber、Airanb所推动的“共享经济”,通过让人人成为资本的所有者是否从根本上冲击了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模式,分析其是消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突破口,还是资本主义形式的一种变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对资本、商品、商品生产和交换、私有制等基本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日常案例的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以达到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授课目标。

2.时代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放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此外,追求实用、时尚、个性、新颖成为95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时代感”,结合当今社会的新发展来选择案例。教师平时应该多留意和积累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扩充案例教学的素材库。例如,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VR)元年,许多虚拟现实的新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预言人类未来的社交方式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实现。同时,2016年3月16日发生了震惊哲学界和科技界的“AI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事件。这类题材是探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现实案例,可以让大学生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破除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的偏见,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动性。

3.教学导向

以法学、商科等实践性学科案例教学中使用具体的企业管理、法律事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训练的是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原理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大领域[6],其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相关视频资料、时事资讯、名家经典、思想实验均可以成为案例教学的素材,但是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案例素材使用的目标,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建构的“现实场景”中思考问题。有的案例使用是为了佐证,有的是为了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时,笔者课前要求同学观看《宇宙与人》《时间简史》等视频资料,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起源有一个基本认识。在课堂上再讲古代先民是如何探讨这个问题的,他们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解释。结合课堂讲述和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思考:人类社会对于宇宙的形成有哪些观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并用3~5句话阐明你的观点;认识世界的本源/本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同学们充分打开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回到什么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上来。科普性视频资料的使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科学内涵。

四、“原理”课案例教学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案例教学的形式通常包括案例呈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五个基本环节。由于“原理”课课堂的“课容量”比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原理”课通常为90~100人,也有的学校达到了200人左右的规模。如此规模的课堂,给案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间度”。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认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充分,是否是教师“投机取巧”有意缩短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90分钟的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例如,案例呈现的时间无论是阅读文字材料,还是观看视频内容,应以3~5分钟为宜;学生分组讨论时间应控制在8分钟以内。如此规模的课堂,不可能每次案例分析都能让所有小组有平等的发言权,可以首先选择2~3个小组,由小组代表用尽量精练的语言(3~5句话)阐明小组讨论的情况,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决定是否再由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学生发言环节控制在5~8分钟以内。教师对于讨论的情况需要做总结性的点评和知识内容的补充,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改变以教师和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是导演和总策划,将现实场景引入课堂,学生则是场景中的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介入偏离主题的讨论,有意向地将讨论重心引导到理论点上去。学生分析案例的方式可以是陈述式和辩论式,前者重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且表明教师对案例内容的看法,此时可以引证经典进一步佐证教师的观点,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进行比较,激发学生主动去经典原著中寻找答案。对于分歧?^大的观点,教师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讨论,了解分歧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

3.理论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要进行系统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线选择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呈现经典原著中的话语体系,实现知识性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去反思马克思解析某个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实现价值观上的引导。案例教学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做理论讲解之前的“导入式”案例教学,也可以做课堂讲解过程中的“佐证式”教学,以及在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的“总结式”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4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方法;兴趣;能力

一、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准确了解是搞好教学的起点。笔者以课堂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譬如他们在中学时学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最关心的问题等;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哪些内容应当精讲、详讲或略;教师讲课的教态、表述的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等。结果显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各类生源的共性,他们认为教材上写的、老师讲的同现实反差太大。这种情况促使我们的哲学课教师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现实进行理论教学,远离抽象空洞的说教,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引导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节点

我们的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单薄,思维中感性认识占比理性思维多一些,而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又是哲学课的特点,教师如果仍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更谈不上心灵的体悟。要使学生听懂、理解、接受进而思想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以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自我摄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的强烈欲望。营造问题情景,用疑引思、重点剖析的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理解难度较大,而又是学生普遍关注并存在种种模糊认识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时,教师再对问题逐个分析,或是论证,或是反驳,最后引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疑问“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什么还要发展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为什么许多现实问题解决不了”。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科学,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的结论。以“资本主义灭亡有无客观根据,如果有,为什么如今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社会主义是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如果是,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为问题深入展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中国现在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是,为什么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不一致,而与资本主义又有相同之处”的疑问为起点,系统阐述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相统一的原理,得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思考中领会知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缺席”的弊端。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一是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规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基本理论教育同现实性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二是跳出了“想听的不讲,听腻的老讲”的框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问题容易形成共鸣。三是能结合“疑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讲深讲透,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四是能针对学生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做出正确的解释、校正和澄清。这不仅使学生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对众多的思潮比较和评价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结论,而是要使学生把理论内化为自我意识,变成自己内在的智慧进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哲学课堂,不是简单移植其它课程的做法,而应体现哲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应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与讲课的主题有很强的相关性。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或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二是趣味性。案例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使教学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三是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哲学教学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使学生平时形成的各种想法通过案例能碰撞出思想火花,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才适合哲学教学的特点。其次,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是成功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一环。引入案例后,接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案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为了保证讨论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准备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那么有些包容量较大的案例可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或在本次上课结束时预先交代下堂课要讨论的案例,讨论要以小组或小班的形式进行。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要积极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求他们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提出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则明确地指出和纠正,坚持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提炼出相关的哲学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学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座连接社会生活和哲学课堂的桥梁,能使哲学教学更切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突出知识点的方法论意义,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讲到时空观问题时,强调时间的一维性特点,告诫学生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成长都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让学生深刻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在来”的道理,以使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学生时代;讲到意识的作用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讲到质量互变规律时强调远大理想的实现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注重点滴积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讲到内外因关系原理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个人的成材与否关键在自己。在讲到认识论时,接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应介绍认识主体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实践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简单照镜子似的,人的实践目的、价值追求和模式、知识储备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实践主体的创造结果。同学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就应积极削弱思维中不利于人的创造性发挥的因素,努力掌握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抱定为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人生目的和追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在谈到实践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实践、投身实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

1.在网上设置哲学课资料库。为了方便学生预习,尤其是准备课堂讨论时的参考材料,教师要按照哲学课的内容,将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预先放置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打开移动设备登陆哲学课学习网站,自主地查阅和下载所需资料,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哲学课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也变得轻松了。2.网站设置哲学课论坛。通过网站设置的哲学课论坛、帖窗等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答疑解惑,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了进一步开拓师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特邀一些知名学者、实际工作者在预约的时间针对某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即时的现场讨论。这样不仅开辟了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而且有益于占领网络这个意识形态阵地。总之,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之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伟力.应把案例教学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

[2]刘世华.当前强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3,(1).

[3]韩咏梅.提高“两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4]谢晓健.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第5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一、注重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教师在一定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与信息的实际效果。提高“两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首先,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不仅贯通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而且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学说等各个方面,既有纵向历史发展轨迹,又有横向的国际比较,具有综合性强、课程容量大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新观念、新事物以及理论界的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出现,导致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及时阐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如果高校“两课”教师不注重提高课堂上讲授的实效性,就无法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也就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教学目的。

其次,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其求知欲望的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不可能不触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社会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表现愈益复杂。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新旧体制、新旧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一方面,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新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主流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寻求机会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已发生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但人类的社会历史表明,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会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更不一定会带来思想觉悟的提高。特别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各种媒介接受到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和现象信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必然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和一些社会问题的干扰和影响。这样以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递的信息,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本身也是对教师授课的压力。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知识信息量,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认识不清或不敢讲或不会讲,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就会产生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或理论不能回答现实问题等疑问,甚至会产生上当的感觉,就会厌倦这门课,产生抵触情绪,更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目的了。

最后,在教学中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重点讲授、研究为主,简化和精简教学内容,采用专题式教学等方式和措施。专题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热点或现实不能回避、被普遍关注并与大家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拟题,并且要尽量为学生列出与专题相关的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章以及党的有关文献等书文目录。讲授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或者组织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辩论、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1]。

二、运用对话式教学,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与个人利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脱离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经过努力探索和思考,我们实施了以双向提问、双向互动为标志的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和提问,相互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学生身边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

对话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式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大学生必定积极思考、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准备回答问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分解为思维激励、知识激励和压力激励,进而转化为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动力。即使学生课堂上当场回答不出来,也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积极准备应答,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对话式教学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真实性、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现实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显著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要求教师在讲解、总结时必须联系实际、讲真话。如果教师不讲真话,回避现实问题,就不可能给学生以有说服力的回答,也难以达到针对性、说理性、实践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通过正面阐释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转贴于

总之,在师生对话、双向提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必要的理论探讨,正确阐释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

三、引入案例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体现在一定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中的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这样,引入案例式教学就可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之,实施案例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们在两课教学中始终坚持抓好实践活动,严密组织,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树立信念。我们学校坐落在大庆油田,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油田1205钻井队等单位进行劳动座谈和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对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利用寒暑假学生回乡的时机,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拟订社会调查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变化,进而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加深了学生对经济改革的理解,认识到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成立诸如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和市场经济研讨会等学习组织,举办了“四个如何认识”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专题讲座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我们精心构建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园到社会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着重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工夫,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根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讲课时只侧重理论讲授,采取“满堂灌”、“注人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要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率低的现状,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进行改革之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深刻的内容和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剖析典型事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水平。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能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诠释、分析案例。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信息沟通,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马克思主义现成的结论与原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并在现实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实施案例教学更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

(二)缩短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因此,提高理论教育的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真正感到“管用”,关键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力求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体现这一原则的有效选择。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把社会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用自己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并设身处地地作出反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寻案例中的因果关系,讨论中各种观点相互启发、碰撞,会拓展学生已有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教会大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体现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论在当代显示着实践价值与理论魅力,如何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改造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主旨之一。但是,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却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其被淹没在普遍存在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中,让位于基本结论的传授与考核,没有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应有的吸引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通过模拟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的需要,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大学生的合作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团队合作更有利于竞争。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机会并不多,一般都是停留在引导或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则不同,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有分歧和争论,继而逐渐养成一种聆听和尊重他人想法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增进团体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路经

(一)根据教学目的挑选案例

案例选择得当与否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来挑选素材。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I)针对性:案例要符合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明确给学生什么和应教给学生什么。(2)典型性:应选择学生比较关心、社会影响力较大、所呈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从中深受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启发性: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理解及接受能力,案例不能太难,使学生因知识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也不能太易,没有一定难度,答案学生一猜便知,就会降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学生甚至没有兴趣讨论,这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4)政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所以案例要紧扣时代主题,涉及社会发展前沿的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需要作必要的加工:如,讲“中国的对外开放”时,引入“特区之路”;讲“下岗再就业”时,引入“四零五零计划”就能补充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特色。案例选择恰当,学生就感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应提前I周布置案例,并将讨论的大概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考虑;学生以10—15人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案例,领会其中的含义,找出主要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分析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应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及解答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或辩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直觉思维。案例教学并不重视寻找标准答案,关键是看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及思路。因而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不拘一格,答案可以不强求统一。在讨论中一旦出现认识模糊或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控制辩论的主题,澄清模糊认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知,促成讨论。教师不但要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而且还要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帮助,补充相关知识,并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及时间。

(三)做好点评和总结

点评和总结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把模糊的认识引向正确的一边,对案例讨论中不够深入的方面要进行补充。其次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以鼓励,特别是对于平时不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学生,更应予以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切中要害的点评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落实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案例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与学生所担当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担当的角色有所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教师的任务是权衡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考虑所选案例涉及的问题、原理、代表性等。在讨论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发言、把握讨论方向和时间进度,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角色是“演”。学生的任是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与案例相关的参考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等。课堂上学生是讨论的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当然,只有在课前认真准备的学生,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理解教师的意图并有所收获,如果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则教学就不会达到理想效果。

第7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案例教学法;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连贯性设计;任务驱动;对比分析

DOIDOI:10.11907/rjdk.161603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192-03

0 引言

作为“技本”生源(技校特招学生,五年制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虽在技校期间已学过C语言,但基础并不扎实,且课堂理解力不强。“Java程序设计”是“技本”学生入学后接触的一门面向对象语言,与C语言相比,新增了抽象的面向对象概念。纵观当前的Java语言教材,通常都是针对每个新概念先列出语法,再用小程序片段解释每部分含义,虽浅显易懂,但并不具有连续性,且忽略了新旧概念间的过渡与联系。而且学生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理解了课程内容,仍无法独立完成解题任务[1]。

如何让“技本”学生自然地从面向过程的编程思路过渡到面向对象的编程思维,不仅关系到对于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将影响后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基于此,笔者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扩展性地应用和实践了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连贯性的案例教学中逐渐了解、熟悉和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思想。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具体的情境或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施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①案例设计。学生熟悉的案例素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既便于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与进行信息挖掘;②教学过程设计与管理。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接受”,而是采用“以学生为主导”和“教师适当引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③案例总结。基于案例的知识点讲授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以延续当前案例并扩展到下一个知识点[3,4]。

当前,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根据教材提供的案例程序讲授知识点[5,6],并未进行适当的案例设计和拓展。虽相比于枯燥的纯理论授课,案例程序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定义和语法,但面对每个知识点的孤立程序片段,学生仍是见点(知识点)不见面(知识点间的联系)。因此,笔者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以“类、对象、继承、多态和抽象类”为例)中,搜集了学生熟悉的素材,精心设计了连贯性案例,并循序渐进地导入、讲授和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

2 案例教学法连贯性设计

(1)连贯性案例导入。

对于抽象的面向对象概念,熟悉的案例分析胜过单纯的概念解释,而渐进式的连贯性案例则强化了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同时,在连贯性的例程中又分别采用前后一致的对比颜色来标注不同的类别成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2)师生互动与启发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转变为引导者。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案例―分析特征和解决方案―讨论结果和分析原因―总结过程并进行启发―引出新概念―讲授知识点―巩固练习。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每个环节中,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感性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辅以任务驱动的连贯性练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知,刚学习完的东西可保存100%的记忆量,如不抓紧复习,一天之后只剩下25%的忆量,故及时加以巩固练习对于延缓遗忘至关重要。同时,结合“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遍”的原则,每个新概念讲授后,要让学生进行连贯性的巩固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以渐进式的连贯性案例为主线,将教、学、练融于一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新概念学习;随后,教师讲授和总结知识点;最后,学生进行连贯性的案例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期间,将教师的“满堂灌”讲授转换为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任务驱动下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实践[7,8]。

3 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以统计学生情况和求解不同形状的面积与周长为例进行理论教学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3.1 理论教学

(1)类和对象

导入案例:统计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学院、各科成绩、总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

讨论解决方案:每个学生必须调用已经定义好的求解总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函数,传参之后进行计算(C语言的求解方式)。

分析结果:每个学生的特征(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学院、科目)和行为(总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一样,差别在于针对不同“行为”传递的参数不同,其计算结果也不同。

启发:既然“学生”具有相同的特征和行为,是否可以定义成一个“学生”模版?那每个具体的“学生”又将如何表示?

引出新概念――类和对象:类是一组具有相同特性(属性)和相同行为(方法)事物的概括,对象则是每个存在的事物(如具体学生:张三)[9]。

讲授知识点:类、属性、方法和对象的定义与应用,并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类或对象名称,绿色:属性,蓝色:方法)。对照表1,用相应颜色给出“学生”和“张三”的定义与测试语句。醒目一致的对比标识有助于学生分类理解和掌握。

(2)继承

导入案例:“班委”作为班级的管理层“学生”,具有哪些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融合为“类”应该如何定义?

讨论解决方案:班委的特征和行为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学院、职务、各科成绩、班委成绩、总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

分析结果:“班委”与“学生”的大部分特征一致,只是“班委”增加了“职务”和“班委成绩”,两者的大部分行为也一致,只是在计算“总成绩”时需加上“班委成绩”。

启发:“班委”是否应根据这些特征和行为重新定义类呢?既然与“学生”类差别不大,是否可以引用“学生”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

引出新概念――继承:一种由已存在的类(“学生”――父类)创建一个或几个子类(“班委”――子类)的机制[9]。

讲授知识点:继承的定义与实现,通过不同颜色的类别标识对比性地讲授“可利用(绿色未加粗的属性和蓝色未加粗的方法)”、“可添加(绿色加粗的属性:sJ(职务),sC(班委成绩))”和“可修改(蓝色加粗的方法)”父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如表1所示。

(3)多态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中最为灵活的特性,体现在对象变量多态、多态方法和多态参数3个方面[9]。本次课的理论教学以“学生(父类)”、“班委(子类)”和“学院”(以“学生”和“班委”为参数新增类)为例进行导入、分析和讲授。表2展示了具体过程。

(4)抽象类

导入案例:一个班的“学生”可分为“普通学生”和“班委”两类,由“继承”的学习可知,统计总成绩时,“班委”相比于“学生”增加了“班委成绩”,故定义“班委”类时重写了父类“学生”中计算总成绩的方法。现需构建“学生(父类)”、“普通学生(子类)”和“班委(子类)”3个类,要求完成“普通学生”和“班委”的成绩统计。

讨论解决方案:按照“类”的定义语法构建这三个类,发现“学生”和“普通学生”类一样,但“班委”相比于“普通学生”增加了“职务”和“班委成绩”两个属性,且统计总成绩的方式不同。

启发:既然“普通学生”和“班委”计算总成绩的方式不同,那是否只需在这两个子类中分别统计总成绩,而在“学生”类中可省去具体计算方法?

引出新概念――抽象类:具有一个或多个抽象方法(只定义未实现,子类继承时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该抽象方法)的类[9]。

讲授知识点:抽象类的定义、子类的实现及应用。

3.2 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对面向对象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之后,以计算“不同形状”的周长与面积为例,同样设计了连贯性的题目,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巩固练习。图1展示了具体过程。

4 结语

根据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笔者在面向对象新概念的理论教学中设计了连贯性案例,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循序渐进地讲授和巩固性练习。此外,整个过程还融入了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对比分析(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类别成员)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促进了新旧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其中,学生熟悉的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首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计算“不同形状”的周长与面积为例,将其递增式地引入,这既遵循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又强化了学生对面向对象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为后续实践操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垂桔,孙丽丽,惠苗.案例增量式教学法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145-146.

[2] 赵晓峰.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07(1):114-115.

[3] 陈媛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7(4):30-33.

[4] 贺桂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6(9):221-222.

[5] 程建,陈晓云,马志新.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增量式教学法改革与实践[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36-40.

[6] 王刚.增量式教学在高职Java Me游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软件导刊,2011(10):182-183.

[7] 廖荻.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基础知识》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84-86.

第8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理事。编著作品有《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治道:温州政治建设路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2006浙江就业报告》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也愈来愈密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认识法律、尊重法律,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父母和家人。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而法制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时代在变化,法制课的目的和要求也在变化。如何使法制课真正取得实效,这是我们法制校长需要不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今天,我就从理念、主题、案例和方法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法制课这个老生常谈却又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话题。

一、要有法治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其历史也是漫长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法治的传统却是缺乏的。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商鞅变法,但商鞅的法律是人治的法律,而不是法治的法律。他的法律表达的是秦惠王的声音,而不是人民民主的声音,是秦王驾驭群臣、百姓的工具。这样的法律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给人们的感觉是冷酷、恐怖的。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一辈子都用不到法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自己是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这显然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所需要的法律观念,但事实上,这种法律观念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人讲法制课,他讲的法律可能本质上还是商鞅的那套法律,只不过换了一套说辞而已。

那么,法治的法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篇》中所说:“每个人都是神的木偶,有一条把他拉向美德的理性的金线,这就是国家的法律。”你看,法律就是把一个人拉向美德的理性的金线。多美好的东西啊,会有哪个人不想拥有呢?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个人总是有私欲和弱点的,而“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法治的作用就在于用多数人事先约定的规则来克服个人的弱点,抑制个人的私欲,以此实现正义。

公平和正义,这正是社会主义中国一直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事实上,国家1999年就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2012年同志则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由此可见,法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给青少年学生讲法制课,向他们普及法律常识,贯彻和体现法治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要有务实的主题

在当今中国,我们所讲的法律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法制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尽量充分、生动地介绍给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从法律条文中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身边的人形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完成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一堂好的法制课就要从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方面确立自己的主题,在不同的时段和场合讲不同的法律,对同一时段的不同学生讲不同的法律。例如同样是讲授刑法,对年满14周岁和未满14周岁的学生,我们讲课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同样是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男生和对女生,我们讲解的方式和角度就可能不一样。不管怎么样,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时段,我们在主题选择上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努力使法制课的主题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法制课要及时地开展热点法制教育。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往往与大众的心理关注密切度相关。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他们也会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并且还会形成自己对这些热点的观点。因此,我们的法制课就必须及时地开展热点法制教育,结合与学生相关的案例,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因此,要上好法制课,就要善于关注社会热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紧紧抓住不同时期的热点法律文件、热点法律案件和热点社会事件,及时将其引入法制课的课堂教育活动。

三、要有经典的案例

法律条文本身的抽象性和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法制课不可能就条文讲条文,它必须要有丰富的案例。一堂好的法制课离不开一个经典的案例,而经典案例主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 简单明了

很多案例可能会涉及多种性质的法律,或同时涉及民法和刑法,或同时涉及行政法和民法等。但是,对于初学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学习法律并不是为了判案,而只是初步了解法律为己所用。因此,在给他们讲解法律时就必须将复杂的案情精简,使案情简单、性质明了,最好是一事一法,即一个事件情节对应一个法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明白所学的法律,也才可能明白什么情况下适用这种法律,什么情况下适用那种法律。

同时,法制课中所讲解的案例必须是通俗易懂的,能在短时间内把案情讲完的,那些情节曲折、角度多变的案例就不宜直接引入法制课堂。可能有时候我们筛选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它很复杂,涉及好几种法律或是同一种法律的好几个知识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对这个案例的具体情节进行裁剪,把那些可以去掉的情节彻底裁去,只留下那些与法律介绍有关的情节。如一名未满14周岁的少年,因沉溺于玩机而多次受到家长教训。某日,其父亲让他去交手机费,可他又将钱输光,为了能交差,避免挨打,他选择了偷,且为达到偷窃目的,不惜伤人杀人。媒体报道这个案例用了一千多个字,但我们在给学生讲这个案例时就可以把它缩减成几十个字。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这个案例讲述完;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清晰明了地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因为故事太复杂而出现反感情绪。但事实是,有的人为了图方便,或是觉得某个案例确实很经典,值得一例多用,那么他在介绍一个案例时就会出现既拿来讲刑事犯罪的知识,又拿来讲民事责任的知识,还拿来讲刑事诉讼法知识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这个案例是关于什么法律的,从而产生疑惑。

2. 准确

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都有与其对应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一个案例只有它所体现的具体社会关系正好就是这个法律规范所针对的那种社会关系,这个举案说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明白法律规范所对应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我们在法制课上就必须使案例所述的事件与所要介绍的法律规范紧密相关。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讲的这个观点有点多余,实际上这一点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时很多人常常会发生偏离。一个现实的案例往往交织着多种社会关系,我们在介绍案情时如果不注意厘清其中蕴含的多重社会关系,就会把本不属于这个法律规则调整的社会关系也一起混搭进去,这样就不仅不可能使学生听明白,而且还可能会使他们产生误解,从而偏离我们的初衷。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吧!

3. 常见

有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比较特殊,因此相关案例发生的几率也就比较小。如果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讲这种在他们身边发生几率比较小的案例,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法律离他们太远,或是这种法律规范存在的意义不大。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就要选择那些体现大众性、普适性社会关系的案例,要让学生产生这种案件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觉,从而让他们觉得这些案例对自己极具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当然,我所说的这个常见是相对的,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参照体系。例如,在青少年中常见的案例在老年人中不一定常见,在农民工群体中常见的案例在公务员群体中则不一定常见。所以,上好法制课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挑选合适的案例,而我们,当然要从青少年学生的角度进行选择。同时,确切地说,我所指的常见是指在事实方面常见而在法律方面尚不常见。因为信息社会的发达,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案例。因此,如果某个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已经为他们所熟悉,那这个时候我们再将其取来作为法制课的材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四、要有丰富的方法

1. 丰富的方法能使学习更有效

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法律知识的运动过程。根据促进这一运动过程的作用力因子的多少,法制课的授课方法可以分为单边法、双边法和多边法。单边法是只有一方灌输或者发送法律知识的教学过程,如演讲、旁听、观摩、印发资料等。双边法是通过两方主体互动实现法律知识传递的教学过程,如辩论、问答等。多边法则是指通过三个及以上主体交叉互动实现法律知识传递的教学过程,如讨论、活动等。每一种授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可能讲这种法律规范时用单边法比较好,而讲另一种法律规范时则用双边法或是多边法效果比较好。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点,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2. 讲课能力和用心投入是关键

讲课是一门艺术。虽说教无定法,上好法制课多措并举很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单边法,也就是说,主要是依靠讲课者的讲演能力、授课准备等方面。同样的一节课,如果讲课者自身的演讲能力强,材料准备得充分,案例选择得合适,辅助手段运用得恰当合理,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比较好;反过来,如果讲课者自身的讲课能力有限,选择的案例又很普通或是没有紧密对应相应的法律规范,那么,即便应该是对学生很有帮助的法律规范,在学生听来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意义。所以,讲课者自身的讲课能力和用心投入的程度是改进法制课授课方法的关键因素。

第9篇:案例教学讲义范文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内容庞杂、广泛,理论性极强,抽象性和概括性极高。如果授课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教学枯燥、空洞、乏味,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同时,许多学生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太抽象、难于理解,多是泛泛而谈,课程逻辑性太强、太严密,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而案例教学法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该课中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详实、具体的案例中鲜明生动地体现出来,由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案例教学也会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绪,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认同相关的理论。如用“给黄鼠狼(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例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原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案例教学符合该课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简单的单向传递,很难促进学生的深思和创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能为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学生在案例启发、带动下,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又理解了理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激发了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恰好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透过案例能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都是来源于人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鲜明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将社会这个大熔炉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思维意识,并且积累社会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学习该课中的问题,还获得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

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的选择 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适当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喜好。具体来说,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掌握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有助于带给学生思考和启发,理解教学知识,尽快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应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事件,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在信息瞬息万变、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对现实问题很感兴趣,但也存在无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遗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所选案例要能及时反映学生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例如,我国“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即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更容易被窃取。通过近期案例的热议,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

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比如,认识论中在阐释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举例,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举例。

在选取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文科一般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而理科应多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案例。比如,用来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经典案例:“对称性革命”(选自杨惠民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这个案例由于涉及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所以只适合理科学生,对于文科学生就不合适。因此,案例的选取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选取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案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最主要的是呈现时机,也就是在讲解理论之前呈现案例,还是在之后、之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对时机把握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时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慢慢体会和把握。传统的方式是讲授原理之后增加一些案例,再进一步论证、阐释和具体化。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因而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放在原理之前呈现的方式就是首先给出案例,结合原理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再总结出原理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但是比较耗时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案例适用于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原理的讲解。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进一步阐释与论证前面内容,又可以提示和引导即将要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种呈现方式都各有千秋,具体运用哪一种,要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根据原理和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要每次课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会降低授课效果。

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在对案例进行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围绕题目展开讨论,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不要离题太远。讨论、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倾向以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因势利导,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此外要注意,教师的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而应当在肯定、修正的基础上有所升华,通过总结提升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观察问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案例教学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运用时要注意:案例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师一定要摆正案例在课程中的位置,不能主次不分,为了使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杨惠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仕伟.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4]张立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阈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2(2)

[5]姚作忠.试谈党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6]李树喜.政治理论课的魅力――陶祖伟老师讲课侧记[J].人民教育,1980(6)

[7]王德源.谈谈党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1(0)

[8]吴树青.要重视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J] .教学与研究,1980(4)

[9]刘汉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政治课质量[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