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未来的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未来的发展规划

第1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摘 要 城建规划档案管理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突显出其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来。文章概述了城建规划档案的作用,探讨了城建规划档案的未来优化发展。

关键词 城建规划档案 作用 优化发展

城建规划是集专业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其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城建规划档案的管理也要求有一定的保密性。然而,现有的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制度由于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人员对城建规划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使得城建规划档案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们必须不断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变革原有的城建规划档案工作模式,探索出新的适应城市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以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城建规划档案的作用

(一)城建规划档案是积累城市建设经验

城建规划档案是城市活动的产物,城市建设活动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二是城建档案。城建规划档案是城建生产活动的成果的直接记录和实际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城建生产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人们的城建思想、城建技术、城建经验。城建档案作为城建成果的直接媒体成为积累、储备城建技术、城建经验的工具和手段。

(二)城市规划档案是指导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建档案真实地记载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和过程。因此,要编制城市的规划,必须依靠城建档案,它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基础参数。还可以为新城区新城市的规划、建设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正确的发展方向、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只有依据城建档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城市的结构。领导者在决策城市规划、建设等重大问题时,需要掌握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轨迹,从己知的城市过去,现在的发展过程,去描述城市前进的轨迹,研究其动态变化的运行格局。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建设档案,城建档案又为领导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城建规划档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交通事故频繁、城市功能麻痹、环境污染严重、居住条件恶化、能源紧张、水资源匮乏、绿地不足等弊端。为了解决诸多矛盾,只靠人脑记忆、靠所谓的“活档案”是行不通的。城建规划档案是城市建设科学技术资源储备的宝库,它真实反映了城市中各种物质对象从无至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它是人们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智慧结晶。只有以城建规划档案为依据,才能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克服盲目性避免浪费和损失。

二、城建规划档案的未来优化发展

(一)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

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正常M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而且还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创新。各地区应当根据城建规划档案管理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城市发展以及城建规划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一些较为具体的问题做出指导性的规定,设置严格的工作程序以及相应的归责机制,以保证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相关部门还要针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二)引入GIS系统进行城建规划档案数据库建设

GIS系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化管理档案方式。GIS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以及相关的应用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描述地理世界随着时间变化的状态。GIS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档案管理功能,它还具有分析功能、显示功能以及更新功能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对城市规划信息进行时间上、空间上的存储、分析以及更新。城建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该系统,将表格型的数据转化为地理空间信息,大大方便了档案信息的保存、查询以及分析。

(三)积极进行网络化建设

当前正处在网络化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将网络化建设视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网络化建设是必要的和不可忽视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建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在网络设施的软硬件方面的投资力度,支持其引入先进的网络设备已实现档案管理办公的自动化和便捷化,由中央档案管理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保证各个地区之间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资料的共享,确保各种档案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供更加高效的智力支持。

三、结语

总之,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需求,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付出较大的努力。对此,应从提高认识、健全制度、提升效率等方面做起,不断提升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成效,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发展的新需要、新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城市; 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世界园林发展的概况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现状

世界古典园林以中国园林、 日本园林、 法国勤诺特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为主要代表。现代园林从本世纪 20 、 30年代开始形成, 是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构思运用于园林设计, 讲究自由布局和空间的穿插, 建筑群、 山、 水和植物相互映衬, 追求形状、 质地、 色彩的抽象构图, 还吸收了日本庭园的某些手法, 现代园林随着建筑和造园技术的发展而风行世界。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受经济发展、 体制功能、 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单位绿地等方面, 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

2 面向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与目标

80年代以来,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美化城市环境, 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 一是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污染进行规划治理; 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 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 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 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 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 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 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 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绿化规划设计创新的关键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手段, 研究方法不断改善, 对艺术的研究更深入,它们的结合使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趋完美和成熟。

3 . 1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承与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

计算机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 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虚拟技术的运用, 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 如景观生态、 行为心理、 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与土地的合理利用、 交通布局等进行模拟配置, 通过调整、 比较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创作和可行性研究, 迅速而准确, 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对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集中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利实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管理的衔接, 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目标实现。

为与规划设计相适应,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还应进行各种研究, 如植物育苗技术、 新品种的培

育、 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广科技成果, 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 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 . 2 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 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成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贯穿人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 绘画是创作的蓝本。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 绘画的创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设计师们不断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 并通过先进手段把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造景艺术进行科学的总结、 提炼、 应用到创作中, 有利于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园林大多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 , 现代园林是人民群众的众乐园 现代园林性质、 风格、 用途的变化影响到艺术观的改变。在规划设计中, 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 动

静结合及植物配置等方法在现代艺术观指导下,仍能将景观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4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的自然观、 社会观及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刻的变化着。园林绿化事业必须符合这种社会进步生态观、 人文观的要求。

4 . 1人文观

园林绿化为大众服务的宗旨, 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传承与创新应符合人们心理、 生理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4 . 1 . 1功能与需求

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 有改善生态环境、 美好城市、 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减灾避灾、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 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 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 住宅绿地、 交通绿地、 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 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 1 . 2 美观舒适

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

植物景观, 充满活力的设施, 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身心得到休息,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 启发、 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 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 社会美、 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

理、 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4 . 2 生态观

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物质享受, 也给环境带来污染, 影响了人类自身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园林绿化, 承担了协调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重要任务, 在规划时生态观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4 . 2 . 1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

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 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

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 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 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 绿地布局、 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 物种多样性、 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 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 内容和功能的统一。

4 . 2 . 2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是核心

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 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 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 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5结束语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对生存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园林绿化规划、 人性化的设计、 绿化树种配置及其功能作用、 栽培技术的研究都需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

参考文献:

[ 1]王秉洛.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 [ J]. 中国园林, 2003, (1): 4- 6

第3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意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不仅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来指导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城市规划的概述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是将城市发展中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放在了首位。因此,要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承载力以及对环境的控制能力等进行事先地预测,然后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规划方案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速度和现状来对其进行调节和改进。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现如今城市发展的现状,同时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进行城市规划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进行。要符合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对环境发展的控制力。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经过对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可知,在具体的规划中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实际,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对生态建设进行忽视,另外还有一些工作者不去重视城市规划工作的时效性,没有及时将规划方案进行落实。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为了在短时间内做出一番成绩来表现自己的政绩,不惜牺牲城市的环境和资源。虽然这中做法可以对城市一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方面是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措施

3.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现如今,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强。因此,提出了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得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这是一对矛盾。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或多或少地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到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追寻合理的经济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等。

3.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方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城市看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诸多方面。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中,进而保证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因此,要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另外,城市规划中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绿化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市中的污水、大气以及噪音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加强重视,保证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3.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为复杂,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但是就其根本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中心,同时与经济和生态等方面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 城市规划要着眼于未来

4.1 卫星小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

4.2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4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5 进行城市规划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深入认清市情,注重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时空统一性,以获取发展机遇的市场独占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政府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支持的关键是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政府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各地也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制定了部分地方性法规,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变为实际行动。近年来的宣传和教育已使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要真正重视可持续发展“精神工程”的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主导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设计过程中更是要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本着长远发展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以后发展的需求着眼于未来进行城市的改造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的发展状态一直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恩卿.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4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市政建设

前 言

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为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运而生,它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目前,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与城市规划的有力结合,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满足了市民的基本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合理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和进步,下面将具体的介绍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1、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经济实力,而经济的增长多是以环境为代价的,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是随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也十分严重,园林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而政府规划的新生态环境规划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迟迟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这就导致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个矛盾。而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调节城市的基本环境、美化市容、防尘降音等等,为此,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园林绿化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要同步进行

传统的基础建设工作严重制约了园林绿化工作的质量,为此,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有明确的指标和数据,只有施工建设单位能够满足这项指标才交付施工建设。基础建设工作必须与园林绿化工作同步进行,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处理,杜绝一切降低园林绿化面积的现象。

1.2处理污染和制止污染相辅相成

城市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两个因素构成,因此环境污染的处理工作也应该针对这两种性质进行分别治理。首先,在城市中进行广泛的降低污染思想宣传,倡导市民低碳环保生活,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活污染,同时进行彻底的生活垃圾处理,彻底杜绝以往的垃圾成堆、治理困难现象的发生。对于工业污染主要采取奖罚措施。一方面对有效的解决了污染的工厂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鼓励,一方面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同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工厂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停止生产。

1.3城市规划要考虑湿地

城市的湿地面积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市民的身体健康,湿地主要承载着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尤其是对于城市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的现象来说,维持湿地的面积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为此,城市规划工作要规划好湿地的面积、分布、广度,将湿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将湿地变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

城市遗址和遗迹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城市遗址和遗迹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是城市的历史根源,而且它具有不可恢复性,一旦破坏就是永久性的,因此,对于遗址保护工作必须谨慎科学的进行处理。

2.1城市发展对遗址的影响

由于城市遗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必然遭受到淘汰。例如有些古城的古建筑、古民宅等都是城市遗址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遗址必然被淘汰并逐渐的遭受到变化。因此,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城市遗址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2.2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动向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3.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部分大型城市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进来,这使得原有的城市交通和城市住宅以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出现了严重的超负荷现象,影响了城市基本功能的发挥,为此,需要在城市的周边建立相应的卫星城市,以逐步缓解相应压力。当然城市的卫星城市建设工作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事前规划,只有规划合理才能真正实现其基本职能。

3.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3.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第5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一、关于制定本次规划的背景

这次即将制定的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新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要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规划。制定本次规划,是关系中国新世纪现代化事业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背景。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我们坚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当然,任务是艰巨的。面临着人口增长、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中国不可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切,要求中国人民在未来15—20年内,加快发展科学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自1992年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国家科技活动结构和方式,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如此广泛,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在国有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民间的科学技术活动十分活跃,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许多私营、民营企业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正在逐步成为R&D的主要力量,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形成。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体制,必须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十分迅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在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将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这将引发人类社会新的变革,也将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将不断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曙光,然而,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技术预见难度加大,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如何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是一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四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和技术R&D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科技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面对的所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谋划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趋势,根据本国的能力、优势和需求,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定位。加入WTO后,中国的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正在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同时,为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述时代背景,反映了中国制定新时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同时对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时代要求和主要战略方向。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先后制定和实施了7个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确定了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今天,制定和实施新时期的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本次规划工作的主要思路

本次规划的时限是从2006年—2020年。制定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趋势,既能满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政府对制定本次科技发展规划十分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领导规划工作。总理对制定规划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方针、主攻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针对如何制定好规划提出了重要工作原则。作为规划领导小组的副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主抓规划工作,先后对规划工作的方案设计、规划战略研究的部署等做了指导,对规划和战略研究的质量提出了要求。

遵照总理的指示精神和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要求,为做好本次规划,我们在具体开展规划工作中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国家目标。制定和实施国家科发展规划,是政府行为,因此,制定规划必须有明确的国家目标。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为更长远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因此,本次规划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总体上解决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布局和体制、机制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体系,发挥其对科技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突出战略重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能够投入科技发展的资源必然是有限的,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必然是有重点选择的。因此,科技规划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能力,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眼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全局,牢牢抓住科技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关键问题,避免面面俱到,做到精心选择、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经济、社会需求拉动的作用,也有科学技术自身推动的作用。因此,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仅要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强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要强调科学和技术的紧密联系,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论角度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也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以发挥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从而使科学和技术发展在近、中、远期都能最大程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有效增强知识和技术的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强化制度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的科学技术体制必须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规划,应该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下,设计新的科技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重点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规划和激励作用,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科技发展之中。特别重视政策和法制环境的创造,充分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重视加强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

第五,体现区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很大。规划要针对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加强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系的建设,使科技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依靠科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六,注重开放环境。要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规划的制定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要面向世界,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找到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位置。同时,规划制定的过程要面向国际开放。

第七,鼓励公众参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广大公众对科学技术对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关注,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各种各样、越来越多的广泛要求。促进公众理解科技与开展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为保证本次规划真正体现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个规划工作过程,将面向广大公众开放,促进公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并积极参与进来,使得规划制定成为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三、关于本次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战略问题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确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性工作,因此,我们把战略研究放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依靠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对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战略研究。编制规划将以战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战略研究重点研究九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公共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科技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确立未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第二,研究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和技术的迫切需求,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和趋势,筛选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提出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三,研究确定影响中国科技发展全局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提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以及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重点学科布局方案。

第四,研究中国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促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

第五,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框架,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第六,研究提出开发中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提高社会公众科技素养的总体思路,提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

第七,研究如何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以及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八,研究如何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出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部署。

第九,研究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提出立法和重大政策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战略问题的深入究,确定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凝炼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条件等等。目前我们正处于战略研究工作阶段。

举办这次国际论坛,是中国政府将本次规划置于全球开放环境下的一项措施,为我们借鉴和学习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规划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也为国际科技界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展望人类科技发展的未来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知名科技战略专家,或享誉世界的知名科学家,或政府科技政要。

各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突出的成就。希望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各位来宾能够围绕本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也希望各位针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领域的选择,以及本次规划的制定,不吝指教,出谋划策。

第6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规划,统筹学理论系统方法

 

为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中国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制订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研究战略、制订战略规划中普遍存在着目的不清、模式化、报告内容雷同、效果不突出的情况。根据战略统筹管理理论,产生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差别,同时又没有把握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科学完整地结合起来。因此,从以下十个方面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是企业做好战略规划的前提。

第一,制订战略规划的目的与经营规划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他方面种种区别。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都有指导性,然而战略规划要通过协调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实力和活力匹配,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对企业来讲,未来的发展机会多为隐形的、不确定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垄断性企业除外),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创造机会常常要限制企业某些环节的扩展,放弃某些眼前利益,调整某些对未来有影响的关系。而制订经营规划是要充分利用和扩大目前的机会,加大投资和竞争,扩张实力,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不少企业为了做“世界500强”、要“实现双百亿”、要争“航母”,一味扩大规模、加强实力,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机会,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给自己留下更大的隐患。论文参考网。诺基亚公司提出“最大的危险就是太大了”,即是针对规模扩张的。所以,机会充分利用要与环境波动相适应,要有节制,要从战略规划上对经营规划予以指导。

第二,由于战略规划是针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环境的变化,所以在研究制订战略规划时,必须以更先进的思想为指导,要对现在所持的思想方法予以改造提升。一些企业创业成功后又渐渐衰落,并非不注重管理,主要是囿于成功经验形成的思维形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研究制订战略规划要对既定的观念方法进行冲击调整。战略规划一经订出,就要在实施中成为全体管理者改造思想方法、发展思想的思想指导工具。而经营规划则是明确各种指标和标准,成为管理的直接操作依据。

第三,战略规划要在未来不稳定的环境中使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要注重制胜,更关注防败,是制胜和防败统一起来。而经营规划使企业以变对变,在特定市场中取胜,不更多地考虑防败。前几年中国某大家电企业一再掀起价格大战,虽然取得了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取得了战术的胜利,却造成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败。

第四,战略规划突出整体的合理协调,如同中医讲求调养,讲求整体的健康水平,使企业适应性增加。有的企业不考虑中国市场环境中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过度剥离虽不创造收益但可节约成本的“不良资产”,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环境波动中失去原有的优势。美国有些企业为了稳定和保留研发人才,专门成立托儿所、洗衣房,使科研人员可以在工作休息时看望自己的小孩,从而能更安心工作。经营规划则重视优势的塑造,对没有直接收益或扩大收益的部分尽可能减除。

第五,战略规划制订要运用关于未来的模糊信息和知识,因此要较多利用社会知识力量。经营规划必须通过掌握清晰准确的信息进行设计。不少企业的战略研究过分强调掌握现实与过去的数据或专业知识,这就使其丧失了改造思想方法的功能,混同于经营规划。

第六,战略规划是要创造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要关注合理性创新投资。凡是尾随其它企业的规划,虽省力而由于缺少创新而失去未来的主动权。经营规划是要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优化竞争投资,应对同质化竞争趋势,更有效发挥主动权。

第七,战略规划强调战略合作要依据某个发展的共同目的,不一定要求直接增加收益。但经营规划强调合作中直接增加收益。许多上市公司发生多次重组且屡战屡败,实质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增加直接收益,而不考察有无共同利益、目的。论文参考网。现在不少企业集团的规划既不像战略规划又不是经营规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子公司与集团除了资本关系外并无共同目的。

第八,战略规划实施要采取战略成本监控,既不是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也不是企业财务成本分析控制,而是针对未来的。经营规划是以收益指标为中心或者利润指标为中心,实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控制,以求效率、效益最优。

第九,战略规划更多体现董事长的观念和水平,因此必须由董事长亲自主持研究并实施监控。凡是捉刀代笔由外脑包办代做的战略规划,哪怕再好,也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因为董事长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新的发展。经营规划则是由总经理根据战略规划设计实施的。论文参考网。

第十,战略规划的研究制订绝不能单独使用系统方法,而主要使用统筹学理论,并在统筹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合理性要求,适当应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有效性限于在边界清晰、目标明确、信息准确等范围内才有效。而统筹学理论正是适应不确定情况出发把不可控因素尽量使之成为可管的,使发挥优势和保持平衡统一起来,以适应未来变化并争取主动。现在企业制订战略规划通常都用系统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一些现实关系,但并未解决对未来的思想方法问题。经营规划较多是用系统方法,但也必须有统筹思想来指导。

根据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区别,在确立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体制下,选择相应的理论方法制订规划,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规划,是企业制订规划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2]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3] 郎咸平整合[M] 东方出版社 2008

[4] 松下幸之助经营沉思录[M] 南海出版社 2009

[5] 马钧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6] 伍柏麟中国市场化二十年[M] 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7] 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第7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方面都要求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是如此。在实际规划设计中,要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科学方法来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实际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生活空间秩序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发展当中确保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

(一)、综合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各种元素,譬如自然环境元素、人文环境元素、生活生产元素等,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统一规划当中,全面提高规划后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活生产质量水平,并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社会价值,譬如道路的规划建设,既要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同时要考虑便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这样才能发挥规划的整体质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建立相应的联系。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同时,也是改造自然的过程,重新营造出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如果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性太强,而且没有办法恢复原来的生态自然系统,那么即便短期内经济得以发展,未来也不可能持续性地为人类的服务。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避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脱节。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飞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在经济上实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城市规划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创造出良好经济环境并且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在经济上进行可持续发展,就是说要使三大产业进行协调发展,在城市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是主体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有着重要影响。要使城市的生态结构得到改善,使物质之间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得到促进,对城市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进行改进。改造产业结构能够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适合实际需要,对城市经济发展更加有利,在发展经济时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它是由社会、自然及经济三个亚系统共同构成的,以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为途径,对城市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联系,使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及人和自然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关系和矛盾。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运用,以城市资源环境特点、生态功能完整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对城市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统一协调得以实现,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得以体现,以此来使资源与环境能够可持续利用,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一)、结合未来身体健康进行规划

对未来城市发展来说,人们所出现的身体健康问题肯定不是因为环境污染引起的,而是人类本身造成的。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对人们的体育锻炼要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人们心理健康,所设计规划,要使人们体育锻炼更加方便,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二)、结合未来行业进行规划

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城市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将会是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工业将会被移到城市之外。在城市规划中,要首先考虑到未来的主导产业,即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对它们所需设施及环境以及分布进行考虑,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根据未来行为习惯进行规划

从现在情况来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效率越来越高,人们对时间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在进行规划时,要对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进行考虑,要重点考虑高架桥以及地铁的建设,对未来交通工具具体形式是没有办法进行预测的,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对未来交通工具所具有速度是可以想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和未来交通工具的高速度相适应,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四)、建设卫星小城市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大城市中都会有恶性膨胀出现,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可以考虑将一些卫星小城市建设在超级都市周围,可以使城市化加重得到缓解。所建设的卫星小城市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大城市中的人口、交通及环境压力都要有一定缓解作用,卫星小城市对大城市中出现的恶性膨胀有一定遏制作用,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 冀英.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第8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土地储备城市规划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张,密集的人口、拥挤的道路交通等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道路交通压力,还能够引导城市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建设轨道交通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优化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布局已经成为国内越来越多大城市的共同选择。根据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到2010年广州建成和在建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达到255公里,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号线以及广佛线。

由于规划编制的时间先后等原因,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直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在使用上的不匹配。“土地储备规划”以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的需求,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开发建设提出发展策略,为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搭建沟通平台。

“土地储备规划”作为一种非常态的城市规划类型,目前仍处在继续探索和继续完善阶段,在此,本文结合《广州市近期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的目标、特点、内容等进行总结,以期共同探讨。

2、储备规划编制目的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满足了城市不断增长的客运交通需求,带动沿线地区的发展,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另一方面,轨道交通沿线的地区开发建设必须满足轨道交通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有利于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来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就必须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的规划控制,做好站点周边土地的储备工作。

本次土地储备规划的重点和目的就在于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和沿线地区的内在发展联系,提出基于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要求,促进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紧密结合,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和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3、储备规划的特点

一般而言,我们平时所说的土地储备是指:土地储备机构代表政府依据法定程序,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并予以储备,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行为。目前,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根据土地储备工作需要,编制过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虽然本次规划项目的名称为“广州市近期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储备规划”,其中也包含有“土地储备”的含义,但与城市土地储备机构主导编制的“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规划目的

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对轨道交通站点沿线的土地进行用地权属核查,确定可以储备的经营性土地的区位和规模,为土地储备机构接下来的开展红线储备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资料。

本次规划:掌握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未建设用地分布情况,进一步落实沿线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土地储备工作朝着城市规划确定的方向发展,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3.2 储备对象

本次规划的土地储备对象不仅包含了城市里面的经营性用地,还包括了其他非经营性用地。

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的储备对象为经营性用地。目前广州市已编制完成的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均为2007年9月以前完成,因此储备对象主要根据2002年的国土资源部11号令《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工作实际需求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来确定,大致包括:居住用地(R)和行政办公用地(C1)、商业金融业用地(C2)、文化娱乐用地(C3)以及物流用地。

本次规划的储备对象主要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求而确定,包含了经营性土地,也包含非经营性土地,包括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划分的46项中类用地中的大部分,即除了生产防护绿地(G2)、水域(E1)、道路用地(S1)等之外的各类用地。

3.3 土地储备的方式

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注重土地的权属核查,只有未被征用的土地、或者用地权属明确并可以收购置换的土地才被纳入可储备的范围。

本次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土地的规划控制,只要土地尚未建设(可能包括部分已征未建的土地)、或者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必须进行用地置换和旧城更新的土地都将纳入本次规划的可储备土地范围。

3.4 工作内容

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明确规划范围内的可储备经营性土地的规模、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影响可储备地块开发建设的各项因素,制订合理的土地储备时序;对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提出初步的规划设计要点。

本次规划:核查并明确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规划可储备土地的规模;落实轨道交通站点客运交通一体化建设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根据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建设指引;根据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时序,初步提出优先进行规划储备的土地的安排。

4、规划编制内容

4.1 轨道沿线未建设用地情况核查

对储备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逐一进行现状建设情况核查,得到轨道交通沿线的尚未建设的用地,针对未建设用地在市规划局查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报建情况,并根据用地许可证的征地单位,进一步将未建设用地划分为已储备用地(征地单位为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已征未建用地和未征未建用地三类。

对上述核查的未建设用地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分类进行逐一考察,重点对未建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图1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储备核查工作流程

图2 轨道交通沿线规划可储备公共设施用地分布情况

4.2 交通交通站点分类

结合本项目的研究特点与研究目的,规划对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采取两套方法,通过二种方法的综合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定位。

一方面是从交通工程方面考虑,参照《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对站点分类有明确的指标参照及分类标准,同时从广州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如客流的乘降量、换乘特性、换乘方式以及站点的规模、功能和相关配套设施等交通方面的考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体系以及站点的分类结果。

另一方面从站点周边用地主导功能的视角综合考虑,通过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其相应站点周边用地特征的统计分析等综合考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

表1轨道交通站点规划用地功能分级体系一览表

序号 功能分类 分类标准

1 居住型 站点周边的规划开发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和村镇居住用地为主,且构成比例占开饭建设用地的比例最高

2 商业和办公型 站点周边的规划用地以商业金融业、行政办公用地为主的

3 产业型 站点周边的规划用地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村镇企业用地为主的

4 科教型 站点周边的规划用地以科研教育用地为主的

5 交通型 站点设置与对外交通设施接驳换乘的

6 待定型 站点周边用地以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的;

站点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以及城市发展多方面的综合功能,结合交通视角、城市用地功能视角的站点分级,综合确定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对于不同功能定位的站点,其相应的换乘实施体系、换乘中心的设置方式以及其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4.3 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指引

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建立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以及轨道交通及其物业发展的联动,并具体在模式上、策略上等多方面形成良好的配合。贯彻轨道交通和土地协调发展的TOD理念,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格局的作用,提早进行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综合规划,构建轨道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开展车站腹地主导功能与合理的建筑规模研究。

规划对于不同类型站点周边用地需求特点,分别从开发建设,规划从用地构成、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交通换乘、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提出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指引和站点开发建设指引。

4.4 轨道交通换乘设施体系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不单是承担交通换乘的功能,更是以其良好的交通优势成为城市的优质综合发展区。建立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为补充的多模式、多层次、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我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良好衔接的一体化交通格局。

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规划与其交通衔接功能等级相符的设施,实现与各方式主体设施的同步建设,以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益。在分析衔接设施的要求与规模,对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进行优先规划的前提下,结合衔接设施体系构建以交通换乘服务为中心,综合城市服务功能的换乘中心。

4.5 储备时序规划

土地储备工作具有超前性的特点,必须及时由政府将各类可储备用地纳入储备,并进行合理安排,以免土地效益流失,同时保障各类重要城市设施的用地,实现城市规划控制、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城市规划导向、站点情况、地块的具体条件(包括区位条件、地块规模与分布状况等)等主要影响因素,合理制定土地储备时序规划

5、结语

第9篇:未来的发展规划范文

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一套属于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方法,显然跟市场经济是不相符的,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也出现了,这样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让城市规划障碍重重。2.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所以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些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过度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这样盲目的开发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城市面积虽然在不断扩大,但是人均占地面积还是世界最低,这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有关。人和土地的矛盾比其他国家要严重的多。过去的计划经济对土地资源的无偿使用和划分,让一些城市的土地是征的多用的少,甚至是荒废,土地资源就这样被闲置和浪费掉。地方政府的口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一致地方政府是当地城市的规划者,也是当地经济的保护者,他们在任其间都希望将当地的经济提上去,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政绩体现,过分的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在城市内开发新的科技园、高新产业区、物流中心等等,虽然在短期内对当地经济会有拔高作用,但是相应的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社会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例如某些城市的商品房被大量空置,这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当地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罔顾了未来的长期发展。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规范管理缺乏依据目前,我国城市的土地市场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但是目前我国的一、二级市场并没有想象那么好,一些地下交易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土地一级市场发育不成熟,与二级市场的活跃性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市场的不协调发展,地下交易也就产生了,这些地下交易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土地收益的流失。另一方面,二三级市场上,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土地使用在将购买的具有一定使用年限的土地进行获利高、回报快的领域中,这样城市规模被加速放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被破坏,对未来的发展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土地是城市的载体、社会的载体、人类生存的载体,土地的使用情况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发展方向都是具有影响的。所以,为了能发挥出城市空间的最大潜力,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引起重视,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让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即投入到产出再到投入,这样的循环能够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应该着眼于未来,让土地使用者可以预先知道各块土地未来的规划,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做。这样能够保证土地的开发管理跟城市的规划相一致,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法》,但是违规事件还是屡有发生,一些政府自己个对土地的批划的时候都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这样的权力高于法律的情况应该要有改善,让城市规划具有严肃性,并且落到实处。城市政府部门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除了要关注经济性以外,社会发展、土地承受能力、建设的需求性等等应该综合考量,土地的使用应该是以未来的发展为首要位置,兼顾经济性,一些建设可能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未来同周边的建设一起发展起来,经济潜力可能就会被放大。转变城市地方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揠苗助长式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应该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作出相应的规划,用加强土地管理的方式来对市场和房产进行调控,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让城市土地在有限的资源下提供最大的空间利用率。城市的土地管理应该是跟城市的建设、人口、经济、文化和环境相关联,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候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土地的规划、管理、开发,政府应该做好统一工作,让对土地的利用是持续的。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经济,面对这样的情况,城市化和工业化也会加快脚步,资源的利用增加,环境的压力也更大,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在我们发展经济、扩张城市空间的同时,也要注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不仅仅是关乎我们这一代的福祉,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利益。深入了解社会、经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的综合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范化,让土地市场运作更加有序和透明,让城市土地管理更加高效,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作者:张蓓佳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