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未来地铁换乘站空间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未来地铁换乘站空间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对于长春市的轨道交通来讲,轻轨的两条线路以及与轨电车成为了城市居民出行最为喜爱与热衷的出行方式,同时地铁一号线即将于今年6月末开通,由此线路之间交汇处的换乘空间的空间体验也日益受到关注。人口集聚多、人口流量大成为了换乘空间的最大特点。那么在交通引领城市发展,轨道带动大众提升出行效率的今天,如何能够提高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效率与空间质量,加快信息交流,与设计艺术相互通,与文化历史相连接,使居民在出行体验中更加凸显人性化成为了研究者们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长春市;换乘站;空间设计

1背景资料

1.1长春市现有轨道交通的运营及换乘现状

长春轻轨3号线是长春市轨道交通的首条线路并于2002年开通,距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了。到2016年,长春已运营线路一共为四条,分别为轻轨3号线、4号线和有轨电车54路、55路。其中,轻轨3号线的临河街站与轻轨4号线的卫星路站交汇于一处,两条线路也仅有此处设置有换乘点。由此现状分析可知,长春市地铁换乘空间相对较少,无论从外部空间设计还是内部空间形态构成来讲,都处于不断摸索和发展的阶段。同时,换乘站是乘客转换线路的的核心区域,其内部空间的设计的方向与特征,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效率与质量,并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乘客的审美与价值观。

1.2轻轨换乘枢纽实地调研与问题考察

换乘中心对于城市交通脉路来讲可以称为是至关重要的节点,而落实于长春市的轨道交通中来,又可以称之为城市道路肌理中的心跳与脉搏,具有人流集散、信息传递、媒介交换等多种功能。由此对轻轨换乘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该换乘站空间布局形式为节点交叉式,由于两个站点相互分离且有一定的高度差距,因此采用的是通道换乘+垂直换乘的方式。同时通过数据采集与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从换乘空间功能性、合理性、导向性、趣味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相关的考察。统计分析后可得出以下结论:在功能方面乘客反映缺少扶梯的设置,换乘距离远、换乘时间长,影响出行效率;在合理性方面乘客认为在坡道的设置、无障碍设计以及电梯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看到残疾人拄拐杖、妇女抱着小孩上下楼梯,设计不够人性化;从导向性上来讲,乘客认为作为轻轨目前唯一的换乘中心,其标志性引导标识不够明显,乘车信息不准确,且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路线的乘客来讲,会产生耽误时间、坐反车等情况;从空间趣味性上来讲,乘客认为换乘的内部空间过于乏味单调,信息量极少,并没有吸引乘客的焦点,尤其冬季室内温度很低,根本无暇顾及其周遭情况,只想尽快乘车。由此可见随着居民生活质量与审美观念的提升,单一而枯燥的换乘空间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乘客的出行要求。

2基于长春地区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相关特征的思考

2.1空间体验趋于人文关怀

近年来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与快速建设,使群众拥有了安全、高效、精准的交通工具,但是与此同时,以“运输人”为目标的轨道建筑设计往往会忽视人的感受与需求,上述的调查问卷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增强人文关怀,凸显人性化,注重乘客的出行体验尤为重要。以日本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与设施为例,可从三方面进行考量。其一是规范化标准化设计,要求符合地体换乘站的基本空间特征,满足大众出行的基本功能,日本银座地铁站分为三层,作为较为大型的换乘站,其换乘安静有序无不归功于功能的合理性,使大众在此模式下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换乘;其二是是站内的无障碍设计,对细节的把握力求细致到位,不仅要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无障碍电梯等还要提高其使用效率。比如在卫生间外部设置盲道、内部设置不同高度洗手台、地面采用防滑材料等等;较为大型的换乘中心的流线比较复杂,坡道的设计也成为了一大难点,可采用回转、贯通、扶梯等方法解决坡道的问题。长春轻轨换乘站有设置无障碍电梯,但经常处于停运状态,针对此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解决。总之将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分类,功能细化,充分照顾老人、儿童、残疾人士的感受;其三是导向性设计,在不同的高度(墙面、柱子、天花板、地板)上增设标识,增加电子屏的设置,力求信息的快速准确;设置相应的隔离带,通过地面标识或颜色将人群进行有效区分,使进站出站更为有序,使水平流线更加清晰,避免人流冲突,提升换乘效率。

2.2空间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从地域性来看,长春市位于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寒地城市,因此首先考虑其气候特征,在外部形态设计中尽量避免流线型曲面设计,尤其是对于人流聚集较多的换乘站来讲,冬季结冰坠落会严重危及到行人的出行安全,同时为了保证冬日的保暖性能,其处于室外的换乘站基本上处于封闭的空间形态,所以增加其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和舒适的室内温度能够充分照顾乘客换乘时的心理感受。其次,轨道交通作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交流的载体,其换乘站所承担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长春是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汽、长影电影制片厂、伪满建筑、净月潭等等无不代表着象征着长春的文化与风采。因此,在换乘站的空间设计中应融合这些相应的因素。南京地铁1号线的花神庙站就是一个实例,将梅花的形态和风骨通过绘画的形式挂于站内墙面上,不仅仅突出了南京市的文化风采,而且也让乘客感受到了一丝浪漫的气息。而对于即将开通的地铁一号线的换乘站———南广场站,代表着长春市沉甸甸的历史与记忆,因此,在换乘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时长春南站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特色,重现当时的历史印记,同时这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使大众在换乘站中能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当中将文化进行传承。

2.3空间形态关注信息艺术

换乘站除了有它本身的换乘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达、媒介交换的作用。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吸引一定客流量的关注。而目前的广告宣传方式太过千篇一律,乘客会产生烦躁情绪,并不能有效吸引其目光。所以在空间形态设计上,应运用不同的室内装修材料,通过对空间的简单的凹凸变化,可以达到一定有效的交流契机。以杭州市江陵路地体站和一号线乐评专列为例,用微博上的5000条评论印满了每一列的地铁,红底白字,冲击着、唤醒者每一位乘客内心的情感波澜,也成为了西子湖畔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使每一位得到共鸣的乘客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换乘站也是传播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节点。同时关空间内装修艺术也是值得关注的,枯燥、匆忙、不舒适、不耐烦现已成为了群众换乘的常态,通过内部装修或是科学技术等手段将冰冷的建筑构件生动化;也可以采用粘贴壁画、瓷砖等形式丰富墙面以增加其趣味性以及空间的吸引力。

3关于长春市未来地铁换乘站设计的探讨

通过对上述换乘站空间特征的相关思考,对未来长春地铁换乘站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其地铁建设的路线图分析可以发现,长春预建设地铁换乘站多为十字交叉式,由此换乘空间构成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站厅换乘、通道换乘、垂直换乘或组合换乘等换乘方式将会更适用于长春未来换乘站的建设。应搜寻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相关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考虑为换乘站设置主题,使其与所到站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并融合上述空间特征,打造出整体性较强、较为全面的的地铁换乘站。

4小结

长春市未来几年内将大量建设地铁,而换乘站也将应运而生,因此,对其关注与研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换乘站内部多为封闭形态,其垂直交通,水平流线,空间形态等各个要素都成为了设计应考量的因素,其换乘站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居民出行的质量,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率。本文从空间入手,初步探讨了长春市未来地铁换乘站的未来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相应总结。另外笔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上有不全面之处,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及时更正与补足。

参考文献

[1]张晓伟.王太亮.赵景伟.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艺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09):5-9.

[2]姚敏峰,吴堃,李泰.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空间构成[J].设计前沿,2015(04):95-98.

作者:胡志锋 钱明慧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