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建材工业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地区平衡,重点发展水泥产业,安排了限额以上21个建设项目。到“一五”期末,各项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建材产业经济规模比1952年扩大了2.2倍。

 

1958年开始实施的建材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提出了保证国家基本建设需要,支持地方发展小型水泥厂、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大力研制和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扩大建材产品代用(代替钢材、木材)、加强对非金属矿的管理并实行有计划开采的基本任务。建材工业“二五”计划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受到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冲击,存在各项指标超越现实、工业超负荷生产、基本建设摊子过大等严重问题,到1960年建材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就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的程度。这种情况也是当时全国总体经济建设的写照。

 

1961年开始,建材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行业实行全面整顿,大跃进中破坏的生产力逐步恢复。到1965年建材工业形势全面好转,水泥产量达到1634万吨,平板玻璃599万重量箱。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建材工业在曲折和动荡中艰难发展,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重点对建材产业布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批大型建材企业,使我国建材工业的布局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经济发展和建设步入正轨。1980年由当时建筑材料工业部计划司为主编制了《建材工业“六五”(1981—1985)计划》,计划结合了当时国内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形势,总体发展目标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但长期以来主要建筑材料的短缺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建材工业发展仍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原国家建材局制定并了《建材工业发展纲要》,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建材工业“七五”(1986~1990)计划》。

 

《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振兴建材工业12条)的核心是确定了“大家办建材”的方针,即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线,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建材工业。《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提出建材工业实现战略转移,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开创了建材工业发展的繁荣局面。到1990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1亿吨,平板玻璃产量达到8067万重量箱,分别提前3年和2年完成“七五”计划规定的指标。

 

我国建材工业发展规划制定中具有新特点的是《建材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编制,该规划将长期规划和五年计划相结合,突出长期规划和五年计划的衔接性。在建材产品总量已经基本实现动态供需平衡,同时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的情况下,《建材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八五”(1991~1995)期间的建材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节能降耗、调整结构、出口创汇”,首次在建材行业明确提出了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1995年,国家建材局制定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该战略提出,临近和进入21世纪,建材工业的发展要以产量增长为主转到大力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质量和配套能力上来,即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跨世纪中国建材工业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原材料与制品工业。该战略成为“九五”(1996~2000)计划,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行业许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建材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九五”计划作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第一阶段,实现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重视质量提高和制品业的发展,即“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九五”期间由于国内需求增长的拉动,建材产品总量仍以较大的幅度增长,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已经全面纳入“九五”计划目标,并一直成为此后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和核心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2001年的《建材工业“十五”规划》实现了从“五年计划”向“五年规划”的转变,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规划的转变。“十五”(2001—2005)规划突出了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指导性和政策性,重视对发展环境和行业竞争力的分析,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指出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规划进一步突出了结构调整,明确提出各行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和政策措施。规划明确了企业是实施规划的主体,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实现转移。“十五”期间,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产品总量持续增长满足需求的同时,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已经占水泥总产量的40%,达到4亿吨,远远超过规划制定的目标;浮法玻璃已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85%;全行业节能、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并取得良好成效,建材技术装备出口和工程建设服务开始在国际市场显示出较强的竞争能力。

 

《“十一五”(2006~2010)建材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建材工业建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要求,规划明确提出了建材工业以服务于建筑业为重点,促进建材工业与建筑业的联动发展。虽然我国受到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但建材工业依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一五”成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快、发展水平最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最好的五年,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建材工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建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发展环境下,《“十二32”(2011~2015)建材工业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国内市场需求,走节能、环保、低碳的创新型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大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两化融合的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步伐,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建材工业发展,全面提高建材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建材工业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将实现两化融合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到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建材联合会了《2030年的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该战略是对1995年的“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战略第三阶段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建材工业未来20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途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对建材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建材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水泥产量达到24.2亿吨,平板玻璃产量7.79亿重量箱,建筑陶瓷产量96.9亿平方米,分别比“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增长28.7%、23.6%、24.2%,建材工业总体效益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回顾建国以来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看出,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总体形势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紧密相关。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准确判断提出的前瞻性的战略和战略指导下的规划,对行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引领、推动作用。

 

1985年提出的“大家办建材”战略方针,以及在这个战略方针指导下“七32"建材发展计划的实施,迅速解决了建材产品长期以来的紧缺状态,使总量上能够基本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95年提出《“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对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九五”到“十二五”建材产业规划和行业许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30年的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则成为我国建材工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建材工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历了从指令性到指导性的变化,从“八五”计划开始,规划的指导性作用逐步显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五年计划的制定,使国家在总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统筹考虑重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和总体布局,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大批建设项目成为我国建材业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建材工业规划使行业的主体,即企业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行业发展的新的要求,从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以及行为;也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各类调控手段和作用的依据,促进经济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建材工业各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均证明了这一点。

 

“十三五”是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稳定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三五”期间主要传统建材产品,将结束持续高速增长期,进入消费峰值的平台期。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市场需求增长趋缓,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2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了做好**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下称《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为“十二五”

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伤亡事故总量偏大,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发展思路、安全发展目标及安全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应对能力,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8.28%以上,控制在0.32以内。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85%上,控制在6.01以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62.64%以上,控制在1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9.50%以上,控制在4.3以内。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及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磷化氢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控制在省、地的控制指标内,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三)基本思路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安全发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增强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加快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进程作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线,立足于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实际,坚持以科技兴安、安全兴纳、强化监管、协调发展为前提,全面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安全生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认真研究实现全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和到20根本好转等战略目标对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关系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加快推进安全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的方针、总体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成为指导全县安全生产未来五年安全发展的行动纲领。

(四)编制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理清安全生产领域的发展思路,创新安全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探索安全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安全发展前提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防范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着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转移。既不要带血的gdp,更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来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实现安全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县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按照科技兴安、科技兴纳、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安全科技“产学研”机制建设,加快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着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事故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注重实效。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坚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承前启后。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安全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规划编制工作。

三、规划体系总体架构

**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分三个层次:一是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二是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规划(如煤矿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三是各乡镇安全生产规划。

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为指导性规划,深度达到纲要要求,主要作用用于阐述县委、县政府和国家、省、地的战略意图,主要内容是提出全县安全生产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基本任务、战略重点、政策导向等。是贯彻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家、省、地安全生产规划精神,指导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的行动纲领。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主要以煤矿、道路交通和重点区域特点进行涉及安全生产领域的关键问题、重要环节、重点工作为编制对象编制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落实。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以及重大问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员:**(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煤管局局长)

**(县公安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交通局副局长)

**(县海事处处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乡企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质监局局长)

**(县农机中心负责人)

**(县教育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电力公司经理)

**(县交警大队队长)

**(县运管所所长)

**(县消防大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安监局,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编写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写小组,承担“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成员:陈中华(政府办)、何健(安监局)、柏云(安监局)、王家华(煤管局)、张先举(公安局)、张腾(交通局)、左祥(国土局)、丰奎(乡企局)、邓云(建设局)、李隆银(质监局)、林波(农机中心)、张锋(公安局交警大队)、杨学松(公安局消防大队)、郭峰(交通局运管所)、王强(交通局海事处)、朱天奇(教育局)、严文芬(经贸局)、刘兴平(林业局)、贾刚(水利局)、赵杰(工商局)、黎勇(旅游局)、罗文(电力公司)。

由县安监局组织协调编写工作。

五、编制要求、工作安排、时间安排

(一)规划编制要求

一一加强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毕节地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密切关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要符合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一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包括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工业化所依靠的先进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选择的路径,引领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方向、创新轨迹、环境变化、量变与质变等,既有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目标更加清晰,实际与目标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系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一一建立规划咨询与论证机制。根据《规划》的特点,多渠道、多形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征求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科研机构的意见。

(二)工作安排

1、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安监局、煤管局、公安局(含交警大队、消防大队)、交通局(含运管所、海事处)、国土局、质监局、乡企局、建设局、农机中心、教育局、经贸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旅游局、电力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要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专项规划,作为《**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实施细则的通知》(纳府办通〔2009〕164号)中其他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部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中用专节表述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机改革后,撤销或合并的县直有关部门,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由职能划入后的部门负责承担。

2、报请县政府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或子规划。

3、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编制资金保障,拨出专项资金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和前期准备阶段。

2010年1月5日前进行“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下发《**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始组织规划编制研讨工作、基层调查调研以及考察学习等活动,1月20日编制初步《规划》(草案)上报地区。

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阶段。

2010年2月一2010年4月组织开展《规划》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具体安排为:2010年2月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方案及相关课题,并确定第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措施。2010年4月前完成前期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编制阶段。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步骤:2010年5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思路,确定基本框架;2010年6—10月起草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草案)。

第四阶段,论证衔接阶段。

2010年1—12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进行衔接,组织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及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12月底前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草案)并报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

第五阶段,规划报审阶段。

2011年1月一2011年4月,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意见,补充论证、修改和完善《规划(草案)》,报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2011年6月前。

第3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了做好××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下称《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为“十二五”

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伤亡事故总量偏大,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发展思路、安全发展目标及安全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应对能力,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8.28%以上,控制在0.32以内。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85%上,控制在6.01以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62.64%以上,控制在1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9.50%以上,控制在4.3以内。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及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磷化氢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控制在省、地的控制指标内,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三)基本思路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安全发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增强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加快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进程作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线,立足于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实际,坚持以科技兴安、安全兴纳、强化监管、协调发展为前提,全面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安全生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认真研究实现全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和到20根本好转等战略目标对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关系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加快推进安全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的方针、总体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成为指导全县安全生产未来五年安全发展的行动纲领。

(四)编制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理清安全生产领域的发展思路,创新安全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探索安全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安全发展前提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防范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着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转移。既不要带血的gdp,更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来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实现安全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县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按照科技兴安、科技兴纳、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安全科技“产学研”机制建设,加快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着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事故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注重实效。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坚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承前启后。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安全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规划编制工作。

三、规划体系总体架构

××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分三个层次:一是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二是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规划(如煤矿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三是各乡镇安全生产规划。

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为指导性规划,深度达到纲要要求,主要作用用于阐述县委、县政府和国家、省、地的战略意图,主要内容是提出全县安全生产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基本任务、战略重点、政策导向等。是贯彻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家、省、地安全生产规划精神,指导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的行动纲领。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主要以煤矿、道路交通和重点区域特点进行涉及安全生产领域的关键问题、重要环节、重点工作为编制对象编制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落实。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以及重大问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员:××(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煤管局局长)

××(县公安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交通局副局长)

××(县海事处处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乡企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质监局局长)

××(县农机中心负责人)

××(县教育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电力公司经理)

××(县交警大队队长)

××(县运管所所长)

××(县消防大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安监局,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编写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写小组,承担“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成员:**(政府办)、**(安监局)、**(安监局)、**(煤管局)、**(公安局)、**(交通局)、**(国土局)、**(乡企局)、**(建设局)、**(质监局)、**(农机中心)、**(公安局交警大队)、**(公安局消防大队)、**(交通局运管所)、**(交通局海事处)、**(教育局)、**(经贸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旅游局)、**(电力公司)。

由县安监局组织协调编写工作。

五、编制要求、工作安排、时间安排

(一)规划编制要求

一一加强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毕节地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密切关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要符合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一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包括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工业化所依靠的先进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选择的路径,引领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方向、创新轨迹、环境变化、量变与质变等,既有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目标更加清晰,实际与目标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系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一一建立规划咨询与论证机制。根据《规划》的特点,多渠道、多形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征求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科研机构的意见。

(二)工作安排

1、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安监局、煤管局、公安局(含交警大队、消防大队)、交通局(含运管所、海事处)、国土局、质监局、乡企局、建设局、农机中心、教育局、经贸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旅游局、电力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要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专项规划,作为《××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实施细则的通知》(纳府办通〔2009〕164号)中其他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部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中用专节表述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机改革后,撤销或合并的县直有关部门,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由职能划入后的部门负责承担。

2、报请县政府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或子规划。

3、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编制资金保障,拨出专项资金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和前期准备阶段。

2010年1月5日前进行“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下发《××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始组织规划编制研讨工作、基层调查调研以及考察学习等活动,1月20日编制初步《规划》(草案)上报地区。

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阶段。

2010年2月一2010年4月组织开展《规划》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具体安排为:2010年2月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方案及相关课题,并确定第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措施。2010年4月前完成前期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编制阶段。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步骤:2010年5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思路,确定基本框架;2010年6—10月起草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草案)。

第四阶段,论证衔接阶段。

2010年1—12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进行衔接,组织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及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12月底前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草案)并报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

第五阶段,规划报审阶段。

2011年1月一2011年4月,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意见,补充论证、修改和完善《规划(草案)》,报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2011年6月前。

第4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 房地产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形态中体现也来的。可见,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因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之处。首先是长期的滞后,随后出现了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不协调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往往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如果缺乏规划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缺少公共设施等问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即城市规划最终形式表达为20年以后的城市物质形态,城市长期发展利益为其重要依据。而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开发建设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需较长时间.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应,实施若干年后,才加以修订,它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具备竞争机制的市场体制下.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时机和注重开发后的收益,往往会出现出乎规划管理人员预想的突发行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对现有城市规划冲击很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相悖,使整个规划构思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完全打乱,原有规划失去意义。

三、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首先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第5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总体状况1、我国热电联产发展简史(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初期。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一般是城市建筑密度低。热网投资大,工业热负荷为主,民用采暖热负荷很少,而工业热负荷一般是提出的偏大偏早,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热电的热化系数几乎均大于1,因而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这一时间由于以供工业为主,绝大多数热电厂选了抽汽机组,以保证供汽供电。这一时间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居世界第2位。(2)1971-1980年期间 在1971年-1975年期间,由于中央政策和其他影响,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中长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因而制订热电厂的发展规划没有基础,只能在短期计划中做些安排。1976年-1980年仍然没有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后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热电厂建设开始增加,投产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只占23%,也就是说该阶段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提高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六五”和“七五”期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共参与节能基建热电项目291个,总容量688万千瓦(其中小热电221万千瓦),总投资91.6亿元,其中节约基建投资52.6亿元。1998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原电力部、建设部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热电联产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计交能(1998)220号文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文件提出了考核热电企业的新标准。为适应燃料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2000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急计基础(2000)1268号文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加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和有关方针政策性内容。2、我国热电联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50年来热电建设的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一条中国式的热电联产发展道路。(1)以前热电厂的建设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业区内搞热电联产,代替目前分散运行的小锅炉,因而热负荷比较落实,资金易于筹集,建成后能较快的形成供热能力,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各省市都建设一批开发区,为统一解决入住企业供电供热问题,各开发区都将热电厂做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因而又促进热电联产的新发展。(2)热电厂建设强调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并明确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很多城市和县镇均编制有热力规划。将热电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计划。(3)热电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也发展一个企业为主兼供周围企业的联片供热的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热电厂,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4)热电厂的建设已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发展为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企业共同建设的兴旺发达局面。(5)建国初期甚至建国前建设的中低压

第6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2009年12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要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切实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导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贵阳召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西部地区座谈会,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新形势 新定位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总体上来讲,目前我省已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省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此基础上,王晓东指出,要把编制“十二五”规划作为2010年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2010年还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将要全面恢复的一年,因此,正如王晓东所讲,“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颇具复杂性,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找准我省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

国内方面,投资的作用将下降,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趋于完善,可建设数量和投资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加。相关专家指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六个方面:各类产品的创新投资,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线建设;各类适应人们消费变化和能够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生产能力建设;服务业的建设。

区域方面,2010年将迎来西部大开发的第十年,新一轮的开发即将启动。新一轮的开发预示着新一轮的发展,如何在西部开发中赢得发展先机,也是“十二五”规划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就我省自身情况来看,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改善民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均是“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蓄势待发

第7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规划;城市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我城市产业转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市规划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城市规划设计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土地的需求,所以,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在任何时代都没有现在重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缺乏统一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工作。但是如果不对城市的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将会产生致命的隐患,城市的资源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不集市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问题就会更大,解决的成本就会不断增加规划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城市储备规划用地比较少,这样对城市未来发展是不利的,而且对未来的城市规划用地没有进行储备与管理,导致城市后备储备用地减少。二是,由于土地市场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不同的土地规划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地籍土地工作管理不到位,使各种土地的规划或者交易产生漏洞,信息共享机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影响到土地的长期规划。

(二)在建土地与长期规划存在冲突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城市在建土地与长期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这样就影响到整个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效率,而且随着城市新增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要求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土地的规划势在必行。其次,对土地审批的流程要规范,对建筑的设计与布局要合理,尽可能大的节约土地和空间,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管理部门意见不统一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市的规划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目的就是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但是具体到城市的发展层面,不同的部门对城市规划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有时候还出现矛盾,管理部门意见的不统一,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和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加强城市规划的建议

(一)加强土地规划的前瞻性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城市能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土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难以承受人口以及多方面的带来的压力。因此,要摆脱传统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合理的城市规划方式,对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对不合理的规划方法要进行淘汰,对不符合政策的建筑要进行及时的制止,提高城市规划的利用率。在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不断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积极发挥土地在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发展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城市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城市工业用地具有很大的影响,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可以为城市规划节约大量的土地,增加城市土地集中的利用率,同时,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可以使城市向周边进行拓展,以此来调整工业用地的布局和规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和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三)加强城市规划的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虽然我国很多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体制或者是制度保障,这样,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在进行完善之后,要提高执行力,保证规划的方案能够有效的落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制止规划的随意性,发挥规划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规划引导的土地储备制度

要积极建立规划引导的土地储备方案,按照“以储定供,以需定储”的原则,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积极解决土地流转不规范,后备土地供应不足的情况,发挥土地对城市规划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土地储备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清理城市中非法占有土地和违规建筑的存在,定点对储备土地的情况进行抽查,把储备与供应两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近期规划好的土地,要进行合理的利用,严格按照审批的流程按照审批的程序进行,同时,在建筑或者施工的过程中要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施工,严格审批流程,控制近期土地建设的总量。对于长期规划的土地,要按照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长期规划,建立长期规划体制,丰富规划的内容,请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规划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够做到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有机统一。

结语:

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土地资源与其它资源越来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土地,节约空间,统筹规划才能够不断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资源研究,2002,(4)

第8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省、市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

北京:2008年前办奥运2008年后建新城

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目前已初步完成。规划明确提出,2008年前的工作重心将致力于奥运会,2008年后则全力投入新城建设。秉承总体规划思路,北京市有四个定位:国家首都、国际性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十一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建设通州、顺义、亦庄三大新城。未来15年,计划兴建11个新的卫星镇,把市中心的500万居民迁移到城郊,到2020年,90%的北京居民将住在郊区。

上海:保持硬功能的同时突出强化城市软功能

“十一五”期间,上海在继续保持城市硬功能建设力度的同时,将突出、强化城市软功能开发,形成强有力的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功能。上海市“十一五”战略提出了双重发展目标的思路,功能性目标和协调性目标。所谓功能性目标,即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为把上海最终建成为全球性经济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协调性目标是指要基本消除重大的结构性矛盾,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关系比较合理,并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经济与社会体系,为上海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提供稳固的支撑平台。

实现上述两大目标将贯彻三个战略思路:第一,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解决好城市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全面创新角度深化科教兴市,将创新扩展到整个城市。第二,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升级。在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城区继续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发展中要集中体现结构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功能建设的同时,把上海建设成和谐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和安全城市。

天津:依托滨海新区撬动整个环渤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落子,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战略之后,天津市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就是与北京“优势互补”,发展天津港等优势产业,增强天津的服务功能。新修订的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中,其中增加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提出要“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服务北方地区区域经济,加强与先进地区合作,增进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联系”。

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设定了四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未来5年GDP达到4900亿元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初步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基本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配套体系。“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三中心”包括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两枢纽”中第一个枢纽是“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第二个枢纽是“长江上游通信枢纽”,主要以发达的信息网络、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出口局为核心。“一基地”是指重庆将形成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山东:“十一五”瞄上经济总量第一

2005年上半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近29%,首次超过了广东居全国第一位。除了出色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山东对“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规划,体现出其谋划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雄心。

未来5年,山东拟投资2万亿元到制造业。按照这个规划,山东将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到2010年,7个产业链销售收入将预计达到2.2万亿元,年均增长18%。山东将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同时,将胶东半岛定位为“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半岛制造业基地的GDP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在2004年4811.61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多。

浙江:以“有形之手”推动发展模式全面转型

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是浙江“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发展战略的重心和发展任务的中心是“三化”促“三转”,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以实质性启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三方面的转型。初步的目标进程为:2010年浙江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转型”具体为: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双循环、低效益的外延粗放的方式?熏向少投入、低消耗、低排放、良性循环、高效益的内涵集约的方式转型;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经济的体制,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社会结构由有所失衡、城乡二元的结构,向更为和谐、城乡一体的结构转型。同期,浙江将以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转型的第一推动力?熏以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该省的特色产业。

广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珠三角逼近欧美

广东省“十一五”的宏伟目标是:2010年,广东人均GDP要超过35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领先全国10年;2020年,人均GDP再翻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珠三角达到1.8万美元?熏逼近欧美水平。要实现两阶段的发展目标,预计广东省GDP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9%左右。“十一五”广东省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车、汽车配套产业、新兴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

在此期间,广东服务业发展要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目前广东经济已经到了阶段转换的时候,即由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推进?熏依托自有技术、自主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的目标。

陕西:扮演西部大开发“排头兵”

陕西“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是?押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熏到2010年?熏突破5000亿元?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熏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熏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十一五”期间,陕西将把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作为三个支柱产业来抓。“十五”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环保等方面将继续加快发展。与“十五”不同的是能源的转化?熏将从纯粹资源型经济转变为资源加工型经济。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培养三个产业亮点: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业。

未来陕西将着力推进三方面的改革。首先是以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为重点,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熏加快实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农民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其次是以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制度创新为重点,真正有效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创造水平;第三是切实使整个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河北:以京津冀一体化为核心做大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河北将继续实施核心战略――“两环战略”,突出抓两个方面:第一,环渤海要加快完善港口和沿海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和内地经济的协作和联结,发挥沿海的优势,建设沿海京畿隆起带?熏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第二,两环开放的着力点是京津冀的一体化。核心是分工协作,在产业布局上合理分工,积极推动融合和合作,实现河北、北京、天津三赢。

围绕“两环战略”的实施,河北省“十一五”基本思路是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主导产业分为三类:一类是战略主导产业,就是钢铁、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制造;另一类是传统优势产业,兼顾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双重作用,像食品、纺织服装产业、建材业等;还有一类,根据河北特点,要发展一批后续主导产业,包括电子通信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其中,钢铁工业基本思路是培养两个集团和两个基地。北部以唐钢为主,通过资产整合,组织一个大型钢铁集团,南部以邯钢为核心,组织一个钢铁集团。两个基地,一个是在曹妃甸地区,结合首钢搬迁,建设一个精品钢基地,水平要达到世界一流;二是承德地区建设一个钒钛低合金钢基地。

辽宁:“做大三点做粗三线”

“十一五”辽宁将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辽宁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和发展“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传统化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国际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城市功能现代化、区域经济均衡化,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空间均衡发展上,辽宁将以“做大三点(沈阳、大连、锦州)做粗三线(沈大线、沿海线、沈葫线)”为主,抓好产业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均衡。侧重培育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联系。在协调城乡方面,将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真正一视同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仍受制于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障碍,“十一五”期间,辽宁将以规范和完善各种体制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

吉林:押2010年人均GDP突破2万元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初步确定,2010年GDP力争实现5920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GDP达到21500元。

农业:打造三大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第三个支柱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迅速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全力实施“粮变肉”工程,打造中部精品畜牧业基地。

商业:围绕支柱产业建大型专业市场。发展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新兴流通业态,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商贸餐饮业的现代化水平;围绕省内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粮食、汽车、化工和长白山土特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服务业企业集团。

旅游:构建以长白山为龙头,长春、吉林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发展红色和特色旅游,努力将旅游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物流?押布局长、吉两个现代物流平台。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形成长春、吉林两个现代物流平台和七个区域性物流中心。

城市建设?押把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做大做强,提高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中部聚集区。带动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主体增长极。

宁夏:更重视就业教育卫生等人文指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实现宁夏“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五年,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成为关注的重点。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总体规划(纲要)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共分七大类84项指标,在“十一五”规划中体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人文的、社会的指标;二是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的指标;三是突出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四是突出保护资源和生态的指标;五是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

湖南:大力推进“三化”进程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湖南省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实施三大区域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促进“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二是加大湘西地区开发力度。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以园区为依托,以集聚式发展为途径,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比其他地区要提前两年;2010年生产总值要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广西:富裕农村放在首位

广西的“十一五”规划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重点,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并将富裕广西、富裕农村放在首位。

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群,围绕优势特色农林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尽快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

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维护农民的民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将进一步完善县市、社区和乡镇村文化设施体系,突出抓好基层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将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和行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各部委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强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难题;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科技部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徐冠华于日前召开的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地方工作会议上,就进一步深化“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思路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总体思路上,要着重突出自主创新这一主题。二是在发展目标上,要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三是在任务部署上,要着重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四是在政策措施上,要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体制。五是在科技计划改革上,要切实采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举措。六是在科技管理上,要体现自主创新的新要求。

“十一五”科技发展将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跨越式发展;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大科技的支撑力度;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科技更好地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科技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完善共享机制,为科技发展提供条件支撑;通过加大体制创新,加大对地方、部门、行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国家将投一千亿元促农村公路建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对于“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准备投入1000亿元用于支持和引导交通持续快速发展。

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国家“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目前国家审计署对正在实施的县际和农村公路工程进行了全面审计,杜绝一些地方存在多头申报、虚报里程套取国家资金的问题。

中国初步确定信息产业发展任务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表示,今后5年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重点产业群,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宽带通信网、下一步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业转型,增强企业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全社会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加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健全行业管理和监管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中国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表示,中国正在编制“十一五”期间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法规体系建设、文物资源调查、大遗址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人才培训等将成为未来5年工作的重点。

中国将建设六大气象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110亿元,重点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气候变化应对(一期)、空中云水资源化、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和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能力建设等六大气象工程。据有关人士介绍,前三个工程是新建项目,后三项工程是续建项目。这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完工后,我国的气象工作将可以通过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国家抗御风险和应急的能力,使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从现有的3%~6%减少到2%~5%,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开发利用气象资源,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在总能资源利用中的比重提高到3%~5%;空中云水资源化取得重大突破,年均人工增雨480~6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这些工程还将有利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气候系统、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大气象为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气象为现代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社会公众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我国海洋事业重点区域

国家海洋局在编制《中国海洋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辽东和山东半岛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海南岛海洋经济区并列,作为“十一五”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该规划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明确描述: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台湾海峡,拓展两翼,与长三角、珠三角连接,使中国东部沿海形成连续经济带,扩大和推进与台湾的工业合作,建立快速发展、生态健康、结构优化的临海工业群。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深化后,将报国务院审批。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这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要完成五方面任务:一是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对投资者提供直接保护的基本制度。二是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三是继续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四是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五是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力量,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

中国将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根据行政层次和对象功能的不同,中国将建立部级、省(区、市)级、市县级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根据新出台的规定,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国家将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规划衔接将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规划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十一五”将初步形成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在“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能力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初步形成以能力为基础,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可持续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据介绍,要达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即发展模式要由任务型向任务与能力结合型转变,体制机制要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向市场经济为主转变;技术发展要由跟踪研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产业发展要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开发银行以500亿元贷款支持环保项目

在今后5年内,国家开发银行将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项目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支持中国环保事业发展。

环保总局正在组织制定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我国未来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九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未来5年全国环保总投入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进环境投融资的市场建设。

中国民航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民航总局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全国民航运输飞机总量将接近1600架,比2005年净增700架左右。民用机场的总量将达到187个,比2005年增加40多个。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交往的日趋增加,世界各国进出我国的航班也在不断增加,据推测,到2010年,民航全年飞行将超过460万起降架次。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广州白云和深圳宝安机场,预计高峰日航班飞行将超过1500架次,步入世界繁忙机场的行列。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草案出台

中国政府组织编制的第一部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草案,把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规划草案,到2010年,与今年相比,中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事故死亡率下降25%,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5%;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其 他

公共财政将在四方面向“三农”倾斜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日前表示,中国经济和中国财政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条件逐步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从四个方面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1.继续实行并完善“三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有保障的目标。4.继续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调整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突出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多项措施出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熏出台多项措施?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意见》要求?熏要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熏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鸦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熏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熏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熏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熏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鸦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熏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

四大举措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环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表示,劳动保障部门将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全面落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开放的要求,积极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二是加大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力度。要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做到举报投诉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今年10月8日起至2006年1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四是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发挥院士群体优势推动工程科技事业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表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院士的集体智慧和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优势,广泛联合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经济决策咨询和工程实践,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年轻人才,推动工程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他说,这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最好方式。

院士们结合中国工程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严把院士入口关。二是积极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科技决策献计献策。近年来,中国工程院先后完成了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现代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为国家制订“十一五”规划等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咨询建议。中国工程院又将

“建设节约型社会若干重大战略研究”列为重点咨询课题,进一步深入到重点领域研究,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咨询报告。

我国太阳能研究成果显著

目前中国在太阳能的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各种太阳能产品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首位。

太阳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它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在21世纪将替代石油、煤炭,逐渐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角。但是,当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省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省份之一,太阳能领域的许多开拓性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第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第一栋太阳房、第一个太阳能试验示范基地、第一个太阳能学校和医院等,对推动中国太阳能的研究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建立了信息网络,为7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500多名。

第9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和谐发展

如今的人们,打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随处的媒体都可见到房地产产业无所不在的广告。到处都是楼盘分析,楼价趋势预测,房屋买卖中介,不知不觉房地产开发日益成为社会的经济龙头产业。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是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必然产物。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这个主体环境。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这个环境中体现也来的。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种种原因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存在着不和谐之处。从最开始的长期的滞后到后来的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有一些矛盾存在。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浅显的分析。

1 何为城市规划?何为房地产开发?

城市规划即为: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房地产开发一般则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对房地产开发下的定义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

2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行为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的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是一种商品生产和管理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3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矛盾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

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产生的必然的矛盾:城市规划在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立足于长远考虑。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房地产开发更加着重于经济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以上的根本矛盾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公共开发的冷落,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缺少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少有人参与建设。而商品房楼盘则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开发方为提高出房率,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必须有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2开发方则应在委托规划设计时,在审查资质的基础上,设计输出除符合法律、法规外,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开发企业的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己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3.3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更应该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的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大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更好的吸引投资。

3.4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双方共同协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