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调研方案

第1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第2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互通共享,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大板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四项工作。

(一)全面完成2019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进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名单的通知》和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科学推进2020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并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全面完成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在2019年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对未完成省市验收的12个村,抓紧䃼差䃼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上半年通过省市两级考评验收,成功创建8个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村。

(四)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长效管护水平。全面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建立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保障职能和管护责任。将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六净一规范”、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以管促治、以管促新,以管促美。同时着力提升村内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样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1月-3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1月-12月)

1、集中整治(1月-3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4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6月下旬-12月中旬)。6月下旬对新建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进度和示范村创建验收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和资金来源。示范村5月中旬应竣工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项目验收,组织项目决算审计。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示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其中示范村档案应于5月底整理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化领导意识,主要领导要亲抓实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二)部门乡镇联动。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环保、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依据省级标准,省级中心村暨示范村要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第3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青杠树村

1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即不能将村落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又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美丽乡村国内发展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英国等,它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美国家早期就制定了乡村景观研究的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治法》在德国的实施,明确规划了自然保护区,使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从只重视农业到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近年来,欧美乡村景观对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明显增多,扩大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面对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此后,不同领域学者先后引进了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研究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农田景观、乡村环境以及乡村景观旅游等问题上。

3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红利,青杠树村的乡村建设则是要满足城市人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的需求,解决的是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当今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规划缺乏特色,园林景观雷同

由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建设中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园林景观。导致乡村失去了它本来的个性和乡土性。

4.2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乡土化意识淡薄

由于国家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不断瓦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趋势。

4.3乡村原有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由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还是初级阶段,存在规划和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在建设乡村的同时破坏了村落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

4.4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配合性不够

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导致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配合不协调。

5案例分析

5.1青杠树村的总体概况

三道堰是以岷江河网为脉,以水墨侵染为韵,绘呈古风流韵的天然水乡风情画。三道堰,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典型的绩效地。是导水入渠的古堤堰,是自流灌溉首善区,是川西第一古码头和成都市区的饮水源地。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西南,距中心城区1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65农耕1亩,原人均建设用地17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个组团共9.7万平方米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改善了全村932户225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5.2规划原则

青杠树村的规划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它的规划有一下几个原则:(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建设美丽青杠树乡村,人们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原有的自然生态风貌。(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例如当地乡村的蜀绣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在对乡村进行设计中就保留了这些历史宝藏,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3)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青杠树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青杠树村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河流等自然资源都尽可能保留,还在村子居住区,新建了农家乐,市民农耕体验场。

5.3总体定位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5.4规划思路进行五个打造,包括:水乡三道堰打造、创意三道堰打造、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乡肆的三道堰打造。

5.4.1进行水乡三道堰打造河柏条河与徐堰河是成都市区的饮用水源,河流在村子的牛角壕交汇并流,流向成都,同时它也是成都母亲河——府河的源头。因此,青杠树村有成都边上的江南水乡之称,在规划中可构建“古蜀水乡”的别致风情,打造独特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5.4.2进行创意的三道堰打造因为郫县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青杠树村村委会引进的郫县蜀绣公司,搞起了蓉秀坊。鼓励和支持绣娘在蓉秀坊工作,并通过公司大量收购作品来保证每个绣娘的收入。同时,青杠树村还以传统节日为基础,构建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节庆活动,例如龙舟比赛、武术比赛等.

5.4.3进行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80后创业者夏静和合伙人秦强在青杠树村按照“互联网+农业”模式,把曾经风靡一时的“QQ农村”一种游戏变为现实版。线下有私家农场,线上有APP。“智慧农场”可以通过手机对地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控,浇水,施肥,杀虫,还可以通过专职农夫进行收割、采摘、耕地等管理。同时,青杠树村按照农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理念,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

5.4.4进行乡肆的三道堰打造青杠树村还保留了许多本土的乡土树种和草坪地被植物,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植物的景观打造,展现川西林盘原汁原味的乡村面貌。同时,青杠树村保留了老街为核心的川西老乡场传统文化,使人们能体验乡村会展和集市。

5.5具体设计

5.5.1乡村保留了原始的植被,例如:香樟、银杏等,这些植物都是成都市的乡土植物。在青杠树村把这些植物完整的保留基础上,还增加灌木、草花等一些外来观赏品种,例如:波斯菊、鼠尾草等植物。在不破坏生态的环境下增加了美感,并实现生态多样性。

5.5.2青杠树村的石头通过改造本身的形状,大小等,打造出乡土气息重,例如:把当地的石头装进铁笼子来筑坝、建桥和进行一些装饰,来打造生态性强的更科学、合理的景观,使乡村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5.5.3青杠树村还保留了原有的河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了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6设计原则

6.1生态原则

青杠树村的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及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整个乡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乡村环境前提下进行建设的。同时,青杠树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尽可能挖掘各个地区的景观特点,在原有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6.2人本原则

青杠树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配合政府引导,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尊敬自然生态的环境的情况下,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当地修建了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为主的农家乐,供人民吃饭、喝茶、农事体验、了解当地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建立了生态农业观光区。

6.3景观多样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涵盖较广,包括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乡村习俗、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青杠树村景观选择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例如:乡土植物银杏、桂花等,以及本土石材、鹅卵石来打造生态景观,并减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同时,还引用了一些外来植物来打造景观多样性,例如:波斯菊、鼠尾草、芦苇等来打造乡村田园美景。这些植物生长快,观景性强,多年生,节约成本和后期维护。

6.4坚持乡土特色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的特色,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它的特色挖掘出来。青杠树依靠当地的山水、田园就势,打造山水园林路,突出川西民居与塘提、田园、花草树木的协调配合,同时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并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及周边的植物,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以蜀水乡文化为主的特色乡村。

7结语

青杠树村积极探索,守好“三个底线”,遵循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优先用211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9亩入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推进。因此,笔者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乡村景观的设计模式:

7.1坚持记得住乡愁,体现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美丽景观的建设,还要满足设计融合乡村,合理运用乡土植物及乡村周边设施,把乡村的地质。地貌、地域、气候、乡土树种等考虑进去,因地制宜才能体现乡村的个性、乡土特色以及乡土情怀,这才是体现乡村园林景观的真正价值。

7.2实现就地取材,突出生态理念

以本地材料为主,外来材料为辅助,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能更好的体现乡土特色,同时简化后期的维护成本。利用特色的乡土植物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效果。

7.3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三道堰,集天府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利用乡村原有的耕地、水源打造“古堰湿地”、“堰桥遗韵水文化体验区”、“青杠树村田园观光区”。利用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惠里特色街区”“农家乐”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7.4注重景观与业态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业态是指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需求创造性布置相关产业。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乡村产业也已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更是突破“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景观与业态的结合,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保护•景观设计,2005(4):39.

[2]张剑涛.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以上海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4(1):11~14.

第4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镇**村地处**两省交界处,与**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803亩,农户752户,总人口2924人。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我村实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四美一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将全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动员大会,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新增四块宣传橱窗,每月召开四次广播会,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和文明创建,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做到全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二是召开党员群众会,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讨论研究,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初稿。

三是是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二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争取部门支持力度,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建设项目。三是争取外援资金。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联谊,引导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的建设鼎力支持、无私援助,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的外援资金,为完成规划和目标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围绕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筹资筹劳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加强 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大幅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环境整治、公路、改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约100万,完成总进度的85%。完成了集镇码头道路硬化延伸600米;码头街道损坏路面重建500米;改造隔离花坛8个;集镇码头亮化路灯整修50盏,2500米。新修田间碴石机耕道1500米;完成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新建;完成了村部整修改造;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组长作用,农户自筹资金,疏理了全村2万米的毛沟斗渠;挖机疏通主干沟渠2000米。

产业发展方面总投入28万。发展蔬菜面积100亩;发展葡萄园面积20亩;新增养殖水面200亩;加扩蔬菜面积100亩。准备将新发展的两百亩南瓜,打造成一村一品。

环境整治方面投入25万。一是生活垃圾清理。修建回收仓库,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体系;成立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机制;集镇码头新增垃圾围和转运垃圾车辆;2、养鸡场的粪便处理。6个养鸡场建高标准鸡粪发酵密封池6个。

启动的项目有集镇防控体系建设和电网改造。针对集镇码头有流窜作案的盗窃行为,准备在集镇码头安装摄像监控6处。本打算十月份完成,但因为资金不到位,被搁置。针对西线电压太低,灯都不太亮的问题,准备在集镇电力保障上增容改造,一是增容30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二是更换原老化线路3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2.5万元。现在已准备好电线杆两百多根。

下半年工作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创建规划方案有序进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筹资筹劳。

明年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力度,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通过道德讲堂、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形成争先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行为文明。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完成部分危房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xx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半年来,我县狠抓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做到了措施有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县镇、村寨人居环境的极大改观,干部职工政务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创了自2006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成绩的新局面。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卓有成效地抓好抓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三管齐下,切实加强了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会议召开后,县委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对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在该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同意从乡镇、机关、学校抽调x名优秀党员充实调整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工作一道列为年度绩效目标单独考核,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乡镇、部门主要领导述职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增加保洁员问题、城镇绿化亮化问题,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度预算,划拨x万元用于开展工作。二是管建并重,确保创建质量。今年以来,我县总投资x亿元的大道建设工程已接近完工,投资x余万元的丹霞公园建设项目以交付使用,投资x余万元的天网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x万元的桃源大道已实现通车,总计投入x万元的两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实行免费开放。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投入x余万元在城区所有高层建筑安装了霓虹灯,城区实现了全城亮化;投入x万元为城市管理部门增添了一台高智能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和冲洗;投入x余万元对城区所有破损路面、公用设施进行了维修;投入x余万元,用于干道绿化和小区园林建设,城区的x个高档住宅小区实现了人在林中、城在景中生活环境高端化。我县还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网格管理、媒体监督、督查通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推进了城市管理常态化。三是注重城乡并重,确保创建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今年,县委要求不仅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还要管好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一道享受创建成果。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城镇实行无缝管理,保洁实行无缝对接;在乡村严格实行一对一帮扶制、一对一奖惩制,即每个县领导要负责联系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每个单位要负责创建1个美丽乡村,每个县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长期指导创建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出台规定,凡在创建季度考核中排列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全部实行对号处罚,即是县领导的处2x元、部门领导处x元、驻村干部处x元,乡镇领导处x元。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了制度化长效管理。同时,我县还投入资金x余万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x个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x余幅,面积达x多平方米,使之成为宣传党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民风的有效载体,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三力合一,注重提高创建工作的创建力。

一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力。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原来的整治办、创文办、满意办整合为一个办公室办公,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实行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和团体作用。二是注重执法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执行力。由工商、城管、住建、物业管理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调度,有效发挥了整体执法的效率,较好地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的状况,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注重三城同创,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整治力。在今年出台的方案和考核办法中,我县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合三为一,实行一个文件安排、一个办法考核、一个细则奖惩、一个考核方案开展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县部门、乡镇实行一次督查,每个季度实行一次考核,每个季度一次通报,真正使创文、创卫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做到同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

三、坚持三大提升,确保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

第5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模式和内容。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广泛组织开展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采取创建乡村申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方式,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后两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群众参与、社会评选为主要方式,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依托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开展“美丽乡村”典型模式收集与调研,总结提炼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适时向社会推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尽快产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围绕“美丽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根据农民需求,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架空炕连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系统解决炊事、采暖、洗浴、照明等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生活用能品位,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由部领导挂帅,科技教育司牵头负责,联合有关司局和相关单位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标制定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调动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调研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新途径。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目标引导、乡村主体、科技帮扶、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

第6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长期 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03-01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吉木乃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以“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1 基本情况

从2014年起,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尊重农牧民意愿、方便生产等原则,利用两年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吉木乃镇。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同步启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恰勒什海乡,托普铁热克乡 “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到2016年底,上述4个乡要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从2014年起以乡(镇)为单位,逐乡进行打造。到2020年,确保全县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28个)村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 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

2.1 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在农办,配备专职人员,确保“美丽乡村”工作有序开展。为保证“美丽乡村”工作科学、合理、见成效,四套班子专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研究可行性方案。同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征求农牧民群众意见,使“美丽乡村”工作最大程度符合农牧民意愿。

2.2 科学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工程进度。按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提早谋划布局,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委托吉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前完成全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重点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村镇建设的整体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村庄秀美、环境优美”原则,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县一盘棋”的原则,从选址到定位放线均实施“一书一证”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综合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中立足“社会和美、生活甜美”培育发展农区育肥及合作社等致富产业,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加速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2.3 加强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监管。2014年计划投入资金2194万元(不包含两居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上,我县将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对口帮扶和县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并通过援吉工程、社会捐助、农民自筹多渠道投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4 建章立制,积极推进长效管理。认真实施“十项清洁”活动,实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保护公约等方式,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确保草原、耕地、校园、街道等干净卫生。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查找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制定治理方案,深入各乡(镇)督促检查环境治理情况,确保全县环境治理工作无盲点。

2.5 认真开展十项清洁活动。阿勒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电视电话会上提出了“清洁草原、清洁田园、清洁林地、清洁河川、清洁家园、清洁机关、清洁街道、清洁校园、清洁医院、清洁校园”十项活动。一是明确分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十项清洁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和部署,根据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和分工,确保十项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滚动电子屏、悬挂横幅、宣传单现场咨询的方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增强全县各族居民爱护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三是切实加强保洁队伍建设,配齐、配足、配强保洁队伍。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吉木乃县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大多需要县乡两级财政支付,压力很大。希望地区在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的支持方面多给与倾斜。

二是2015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乡村恰勒什海乡、夏尔合特村在考核中都取得了地区的认可,但奖补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希望地区尽快帮助落实奖补资金。

4 意见和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乡镇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乡镇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

4.2 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大整治”。

4.3 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乡村。要进一步配齐配强班子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4.4 坚定不移地加强建设力度。要结合“两居”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第7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 美丽乡村建设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战略举措。湖北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相关专项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湖北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县域经济在湖北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湖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和湖北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快速推进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总结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及路径选择

1、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在2015年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指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逐渐明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从短期来看,就是要完成五大核心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长期来看,就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实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的思考总结和理论升华。虽然也吸收了国外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和国外供给学派经济学理论有本质差别。既区别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也区别于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实践。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来理解,即在兼顾需求侧的前提下,着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举措来推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使供给更加有效地适应需求,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繁重复杂,应该抓住牛鼻子从以下路径推进。一是推进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三是转变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四是大力推进双创活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五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债务,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应该,实施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

(二)湖北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档升级带来了新机遇。湖北省县域分布广泛,除少数市郊县和东部发达地区县市外,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具有典型的农村经济和城乡二元经济的特点。县域经济由于其在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流动、市场环境、文化底蕴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市发达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区别的特点。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

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供给,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其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培育土地产权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再次,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最后,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先导

县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降低成本、培育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

3、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

重点在于清理导致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制约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政策制度障碍等。实质上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作用。

4、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支撑

重点在于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难点在于资本市场的建设;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5、商贸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补充

一方面要发挥传统物流园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实施互联网+战略,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受传统体制惯性影响和既得利益的束缚,行政体制改革,步履蹒跚。同时又受保守思想影响,怕担责,缺乏担当,这也影响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传统农业在农业发展中任然占据主动地位,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休闲农业建设发展较慢,美丽乡村建设不平衡,“互联网+农业”推进不足。农业产业化以及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缓慢等。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

(三)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进展较慢、协调性不足

工业较为薄弱,且传统工业占比较高。新型城镇化推进缓慢且发展不平衡,不能很好的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和市场。信息化发展较快,但主要是在邮电通讯业居多。政府、企业、商业等行业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不够,信息化是程度低,没能借助信息化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金融保障能力不足

首先,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薄弱。不能金融理念指导各行业建设发展转型升级,金融所体现出来的市场意识、投融资意识、风险意识、国际意识等无形生产力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金融市场机制乃至县域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其次,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不能给社会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再次,金融创新意识淡薄,抑制了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

(五)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协调统一

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受到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不平衡,缺乏协调性。实践中,城镇化建设受到偏爱,积极性高,投资力度大。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慢,投资力度小。造成城镇化挤压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城镇化过快挤占美丽乡村建设资源,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造成环境的破坏等弊端。这样既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不利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不利于扶贫攻坚,更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湖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农业体制和机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加强农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手的作用。

(二)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普及金融知识、朔造金融文化、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其次,构建合理高效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再次,与时俱进,推进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县域普惠金融目标;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土地金融,服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产业链金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服务县域经济。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搞好城乡统筹规划、政策配套、制度创新。其次,推进新型化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应加强县域产业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逐步探索“多规合一”,促进产城融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再次,政府政策倾斜,平衡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

(四)推进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首先,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由市场机制来自发有效地配置资源。其次要在土地、户籍、教育、科技、医疗、人才等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性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平.以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浙江经济,2016.14

[2]湖北省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相关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6.4.13

[3]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4]夏益俊.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决策咨询,2014.4

第8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08-03

1 精准扶贫的涵义

在我国,扶贫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援助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等举措帮助穷人群体,实现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目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要求创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扶贫政策,加快实现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力争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经从1亿人左右缩减到4000万人左右,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系统思维抓顶层设计,以治本之策抓短板弥补,以改革办法抓难题破解,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是相比以前的扶贫政策而言的。一般来说,精准扶贫是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贫困治理模式,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是精确的扶贫战略的实施。精准扶贫的本质举措集中在实现4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1]。同时,应该彻底分析不同对象的贫困原因,施以不同的具体措施,以缓解贫困,实现有针对性的扶贫效果。

2 精准扶贫视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村的全面脱贫是不可想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目标,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长期发展势在必行。

2.1 美乡村建设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渠道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独特的灵魂依托和精神力量,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则是不同地区具有独特风情的魅力乡村小镇。国务院《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农村村庄治理特点,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一步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古代遗址;要保持区域特性和传统文化的继承。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建立在维护地方特色和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2.2 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迫切愿望 一般来说,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有很强的相关性,传统乡村建筑风格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加强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村庄和传统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村落文化,深受当地人喜爱,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使人民受到教育,而且当地人民更容易接受。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农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破坏、交通拥堵和其他问题,更严重的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改变了地区传统的田园风格[2]。

2.3 精准扶贫脱贫有助乡村建设 总之,从整体和长远战略考虑,要有意识地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思考,在现在和未来都应该将之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地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民的心声。在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现代风格的延续,也需要注重农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乡村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样人们在他们住的地方就有更多的归属感和精神依托,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未来“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3 精准扶贫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的具体路径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是多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借鉴这一经验,总体发展思路是“特色产业强村,现代科技兴村,生态环境建村,村党组织带村”。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以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一地一策,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

3.1 精心组织,打造特色产业型新农村 一是全面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增产增效。引进优良新品种,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扎实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全面实施特色农业提升计划。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培育示范典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广使用“三膜”覆盖、塑钢大棚、温棚塑膜、喷滴灌、防虫网、秸秆沼气等多项农业“三新”实用技术。通过申报注册系列蔬菜品牌和无公害瓜菜农产品认证等措施,初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示范园+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计划,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

3.2 坚持村民为主,全力抓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 按照“农民积极参与,政府投资引导,政村合力推进”的总体思路,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内容,确定投资总额。在具体方法措施上,采取“示范引导、典型引路,区巷结合、整体推进”的方法进行。一是建立村干部包巷包户目标责任制,确立阶段性工作任务。落实“双三包”责任(包片、包巷、包户、包宣传发动、包清障、包管理);二是建立标准示范巷。先集中精力狠抓后院整治示范巷建造,通过示范巷带动整个村容村貌建设。三是发挥村务理事会的作用,利用“五老”成员等与村民之间的情感纽带,配合村干部做好工作。四是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率先响应,带头完成自家的改建任务。五是建立激励扶持政策,政府研究决定对村民自建的宅间道路、下水道、后院整治等项目实施补助。六是加大建设管理力度。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四统一”管理方法。按此方法,对按标准施工、验收合格的户及时兑现补助资金,对社区住户新建或改建后院厨房的,必须申报批准,按标准施工。对未按批准建设的,下发整改通知书,签订协议,缴纳保证金,限期整改。为解决外出户和经济困难户的房屋整治问题,可由政府先拿出资金垫付,通过签订协议,亲属担保形式,统一施工。

3.3 著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民主管理水平,加强软环境建设 为实现建设与管理的无缝对接,要建立村级组织监督管理,专业公司承包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社区农户定责管理的“四位一体”卫生管理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卫生管理问题。为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村部要建立文化图书馆,购买科技图书,免费供村民借阅,通过协会例会、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阳光工程”等多种途径,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方面:村两委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责,规范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同时按照“四规范、一满意”的要求,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村务和党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着力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事项,都要征求村民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3]。

3.4 宣传先行,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据自己的特点,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村里要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由一定威望的“五老”人员(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村民组长、老村民代表)及科技致富能手等组成,下设生产发展、科技示范、文明新风、村容管理、民主管理等组,以协助村委会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等工作。集中宣传、教育,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营造出浓烈的舆论氛围。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纠正“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倾向。要加快乡镇文化站、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校舍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城区教育翻番工程”,有序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环境保护,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和美好家园创建工作[4]。深化人口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推进人口计生群众自治,全面提高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水平。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统计、气象、档案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彭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以四川省马桑村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6.

第9篇:美丽乡村调研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目标,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突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注重山青水秀、美丽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新农村建O水平。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选择基础好、投入大、主动性强、积极性高的村实施整村屯美化,加强美化建设中各项工作先后程序,统筹实施、协调推进。

――地方为主,坚持标准。以各市(州)、县(市、区)投入为主,乡镇、行政村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坚持较高标准打造乡村美化。

――广泛发动,群策群力。做好宣传引导,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打造乡村美化。

――探索研究,总结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整村屯美化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积累经验,做好总结创新,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的整村屯美化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重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推动整村屯美化打造工作推广实施。

三、任务目标

2017年全省整村屯美化村3800个左右,在入村公路两侧、村内道路两侧、休闲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村屯周围和农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进而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农民管理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四、实施步骤

开展整村屯美化打造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申报阶段:2~3月份,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确定整村屯美化目标。

(二)制定阶段:4~5月份,根据省办印发的指导意见,各地按照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美化计划,因地制宜细化落实整村屯美化各村所需打造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步骤等。

(三)打造阶段:6~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季节时期,广泛开展美化工作,精心打造,具体实施村屯美化,全面完成创建的各项建设任务。

(四)检查阶段:7~10月份,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工作进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检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整村屯美化打造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整村屯美化打造活动,作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打造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整村屯美化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整村屯美化各项工作都需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的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和有效行动。整村屯美化以市(州)和县(市、区)推动为主,省里指导,在美化打造计划制定、落实推动中要广泛征求民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各地要根据整村屯美化推动工作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督查检查和验收,科学、有序、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三)整合力量,强化投入。各地要将整村屯美化打造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支持范畴,有效整合,多方筹措,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帮扶,形成共建合力,提高投入水平,保障打造活动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