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美丽中国心得精选(九篇)

美丽中国心得

第1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中国梦,吹响了凝聚中国力量的奋进号角。两会上,关于中国梦的阐述,我看到了中国梦的魅力,就是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奋斗舞台,汇聚起每个人最大的能量。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从一个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梦想和追求。中国梦,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激发起团结向上的正能量。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指出的"三个共享",点明了凝聚人民力量的基础。

中国梦,塑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中国梦不只是富裕梦,还是对幸福和有尊严生活的期许。这次中国两会为实现中国梦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它是中国发展关节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两会"不仅完成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高层人事交替,还为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做出细致安排。它把中国十八大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为落实党代会的大政策方针做出了具体部署。

为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凝聚意志,统一思想。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过程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努力就有广阔的空间。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对两会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了党中央和各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为自己祖国美好的明天而献言献策,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我感到很自豪。这样我就觉得我自己和我们的国家、我们与党深深的连在一起。自己所做的努力,不仅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今天我们都是"中国梦"的成员,今天,每个人都能从国家前进的步伐中发掘自己的足迹,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拼搏来绘就国富民强的蓝图。这,就是中国梦的时代注脚,也是其能汇聚力量、触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第2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关键词:丽;楚文化;雅丽;审美内涵

 

“丽”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范畴,用以评物、品人或鉴赏文艺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贯穿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

一、“丽”的美学历程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诞生,大多建立在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直观体验基础上,是人对客观现象的感官经验的审美升华。“丽”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经历了一条由“评物”、“品人”到“赏文”的美学历程。

“丽”之本意是旅(俗字写作“侣”)行,即两两并驾而行。许慎《说文解字》说:“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所以“丽”又有偶对之意。《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八丽一师。”郑玄注:“丽,偶也。”后引申为“依附”、“附着”讲。《易传·彖传上》释“离”挂:“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王弼注:“丽,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孔颖达疏:“丽,犹谓附著也。”由于“丽”指一物附着于另一物,故又引申为人或事物形式的美好。如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战国以后,“美好”、“华丽”之义作为“丽”的核心义项逐渐固定下来,而“偶对”、“附着”等义也包含在“丽”的核心义项中。

“丽”作为审美范畴运用于文艺批评领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亡征第十五》曰:“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韩非子强调文学的功用性,认为过分追求文辞的华丽是亡国的征兆。此处韩非子其目的虽不在于进行文学批评,但“丽”客观上已进入文艺批评领域。

两汉时期,“由于文士的独立存在,辞赋的兴起,‘文章'概念内涵的日趋专一化,文学‘丽'的特征也被揭示出来。”[1]此时,“丽”在文艺批评领域的运用更为频繁,人们多用“巨丽”、“壮丽”、“弘丽”、“侈丽”等词汇来评价汉赋的辞丽。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评司马相如之赋:“《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但真正将“丽”作为文学批评概念来用的是扬雄,其《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扬雄看来,丽是汉赋的首要审美特征,“丽以则”与“丽以淫”的区别在于把握好丽的度,不能因文辞的过度靡丽而淹没了其讽谏之义。汉代文人对汉赋的丽美特征的自觉追求和一群以“丽”为骨干的子范畴的高频使用说明了“丽作为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得到普遍认同,构成了时代的审美风潮。……昭示着文学开始用美来规定自身,同时也标志着丽本身作为一个美感形态已经形成。”[2]

汉魏六朝时期,“丽”范畴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并成为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确立了它在中国美学范畴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丽”范畴的能产性和衍生性得到了空前的扩大,派生出众多以“丽”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如“绮丽”、“清丽”、“雅丽”、“艳丽”、“遒丽”、“靡丽”、“巧丽”等,预示了“丽”作为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愈益活跃的前景。另一方面,经曹丕、陆机、刘勰、钟嵘诸文论家的努力,“丽”这一美学范畴最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论到观念论方向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的“丽”范畴审美系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的理论命题具有开一代之诗风的深远意义,同时也将“丽”范畴推到了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最前沿。曹丕要求诗赋文辞华丽,并将丽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标准,标志着建安文学逐渐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牢笼,对文学的形式美有了自觉的追求。并且,“‘丽'的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文学的自觉。”[3]但曹丕的观点仅触及“丽”范畴的表层内涵,即文辞的巧丽,而其深层内涵,即情思的绮丽,则是由陆机提及的。陆机在沿承曹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绮靡”即“绮丽”之意,指文辞的华丽。陆机认为,文因情生,情丽相依,只有拥有绮丽的情思才能拥有绮丽的文辞,阐明了情与丽的内在关联性。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丽”作为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异常地醒目起来。《通变》曰:“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刘勰把从上古到刘宋的文学发展史概括为由“质”到“丽”的演变史,并在齐梁转向诡诞新奇,逐成文病。为补救齐梁时期伪情淫丽之文风弥漫的弊病,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情与丽的关系,并以情救文,以“雅”饰“丽”。《诠赋》:“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稍后钟嵘在《诗品》中也提出“典丽”、“温丽”等范畴来深化“丽”的内涵。

到了初唐时期,六朝靡丽文风遭到士人猛烈批判。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子昂批评齐梁诗文“逶迤颓靡,风雅不作”,标举“风骨”、“兴寄”,开一代诗风。自此,文学审美趣味为之一变,褪尽六朝余风,“风骨”范畴也取代“丽”范畴占据了时代的中心位置。中唐以降,封建社会开始从整体上由鼎盛渐渐走向衰落,士人阶层的精神状态趋于内敛,文学的审美趣味更为突变,转而追求清韵平淡之美,注重“平淡”、“格调”等艺法范畴[4],而“丽”范畴已不能更直接敏感地反映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退出了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前台,远化和淡化为一般的美学标准,后虽在诗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等领域得到深入阐释,但已不再具有显赫的理论地位。

二、“丽”与楚文化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5]其实,美学范畴也是一种“有意味”的范畴,它积淀和溶化着某种社会内容和社会情感,并与特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联系地一起。作为美学范畴的“丽”,表现出一种对生命和情感的赞美,它与“惊采绝艳”的楚文化,尤其与楚民族巫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楚文化是上古时期以长江中游的楚国为中心的一个庞大的文化圈,伴随着楚国的强盛和扩张,楚文化的影响殊为深远,波及半个中国。李学勤先生认为:“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天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6]楚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原始巫术色彩。《吕氏春秋·异宝篇》云:“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7]那威严狞厉的神兽图腾,那如癫如狂的祭神歌舞,那艳丽生动的漆器纹饰,那奇谲瑰丽的神话传说,那激宕淋漓的美丽诗篇,都因巫术文化而延续下来,使楚文化绮丽耀眼,光影满目,充满着狂放的生命力和无羁的想象力。正是在这种人神杂处、想象奇异、情感炽烈的浪漫世界里,楚人执着地追求着一种迷狂怪诞的诡丽之美,以满足自我的感官审美感受,张扬他们那具有原始野性的强烈生命力,从而求得主体心灵的自足。这正是楚文化的灵魂所在,并伴随着楚文化的传播而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

“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始终存在着正统的中原文化与非正统的楚文化对峙的局面。”[8]而产生这种文化对峙的根源则在于两种文化中以巫术、神话为核心的巫文化的不同演变方向。夏商时代,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史不分,巫官是文化的掌控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而史官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到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鬼神地位的下降,人力的作用受到重视,于是巫衰而史盛,史官从巫官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官将神话通过“传说”演绎为“历史”,宣扬先祖的丰功伟绩,论证王朝的合法存在,使神话最终被历史化、政治化。《诗经·大雅》中被称为周民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从半人半神的后稷到文圣武德的武王的勋绩,记载了周王朝受命于天,发展壮大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9]儒家把原始文化伦理化为以礼、乐为核心的现世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务实际、讲功利、重理性的现世品格,而这种文化性格的审美特征就是“雅”,即一种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

南方的情形则与中原迥异,即使到了东周时期,巫风仍然盛行。南方的巫官尽管也人事化、世俗化,但仍以祭祀鬼神、交通人神为主要事务。姜亮夫先生说:“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诸国,巫之职已不如史职之尊;而南土尚重巫,故楚君臣祀神祝祭之事为特多,此其文化习性然也。”[10]与北方的巫之史化、原始文化伦理化不同,南方则是巫之诗化、原始文化艺术化。巫术中那神秘而又富有韵律的咒语、祝词之类的巫术语言逐渐链化为奇诡华丽的诗篇。如《楚辞·九歌》原是流行于楚地的民间祭歌,它本就是一种与巫祝有关的宗教文学。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兴盛于南方的道家学派则把远古的传说和神话、巫术逐一艺术化,把人自然化,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强调精神的逍遥,而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道家把楚巫文化艺术化为以“心游”为核心的隐世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尚精神、超功利、重感性的隐世品格,而这种文化性格的审美特征就是“丽”,即一种追求生命之自由艺术化的审美理想。

“雅”与“丽”的对峙,可以说是儒家与道家、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在审美理想上的基本对峙,而其对峙的根源则在于“心”的“礼”化与“艺”化的对峙:儒家将人性伦理化,而道家将人性艺术化。当这两种相对峙的审美理想渗透到中国文学中时,则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即先秦理性精神主宰的五经系统和楚汉浪漫主义主宰的楚辞系统。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雅'是来自五经的系统,所以代表文章由内容之正大而来的品格之正大;‘丽'是来自楚辞系统,所以代表文章形相之美,即代表文学的艺术性。”[11]随着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文学的自觉,“雅”与“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到魏晋六朝时产生出一个在意蕴上更为成熟的审美范畴——“雅丽”。

三、“丽”、“雅”与“雅丽”

黑格尔曾经说过:“概念本身并不象知性所假想的那样自身固执不动,没有发展过程,它毋宁是无限的形式,绝对健动,好象是一切生命的源泉(punctumsaliens),因而自己分化其自身。”[12]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具有极强的自我推衍性,一个核心范畴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子范畴,从而形成一个范畴集群。此外,各个核心范畴多具有较广的意蕴涵盖面,又可与另一意义相邻的范畴集群中的核心范畴交融,从而构成新的范畴。

两汉时候,以“丽”、“雅”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开始大量衍生,表现出很强的理论活性,到魏晋时期分别已呈系统化的生态。如以“丽”为核心的子范畴有“弘丽”、“巧丽”、“清丽”、“壮丽”、“温丽”、“靡丽”、“遒丽”、“华丽”、“雅丽”、“赡丽”等;以“雅”为核心的子范畴有“温雅”、“尔雅”、“明雅”、“典雅”、“闲雅”、“古雅”、“清雅”、“弘雅”、“雅润”、“雅丽”等。在这众多审美范畴中,最具美学意义的,对古代文学、美学理论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雅丽”这个新范畴。“雅丽”范畴的产生并不是“雅”与“丽”这两个核心范畴偶然的、简单的组合,其所包涵的深层意义在于:“雅”与“丽”的结合其实质反映了古典美学中儒家与道家的美学思想的互补,以及中国文化中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互补。“雅丽”范畴是中国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后古典美学走向鼎盛时期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

从“丽”范畴发展到“雅丽”范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中国美学史上却经历了从战国末期到齐梁之际近八百年的历史潜进过程。

战国后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地域文化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快,中原和楚国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审美趣味,文兼雅丽的审美风趣已经成为士大夫们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屈原的《离骚》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代表。《文心雕龙·辩骚》中记载了刘安、班固等人对《离骚》的评价。刘安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则云:“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可以看出,刘安的评价主要侧重《离骚》的内容中正典雅之美,而班固偏重其文辞艳丽雅正,然这些都反映了《离骚》雅丽兼备的审美特征。

汉代虽然在政治制度上继承秦朝旧制,但在文化上却是楚文化的后裔。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在审美风格上继承了楚辞弘丽的艺术特色,故有“楚艳汉侈”(《宗经》)之说。但从扬雄“丽以则”与“丽以淫”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儒对汉代文学丽美特征的雅化。汉代也是诗歌的时代,诗歌在汉代经历了由四言体到五言体的发展历程,而汉代诗风则经历了由西汉乐府诗的质朴古雅到东汉文人诗的风清辞丽的转变。《文心雕龙·明诗》曰:“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无论是“雅润”还是“清丽”,其共同的审美特征都在于雅丽兼备互补。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雅中渗入若干丽之成分则成‘雅润',而丽中渗入若干雅之气味则成‘清丽'。”[13]

魏晋时期,因汉代经学束缚的解除,士人心态开始世俗化,出现了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的风气。魏晋玄学的兴盛,一方面促使士人阶层摆脱名教的束缚,提高了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士人阶层在精神上更执着于人生,在心态上更趋于世俗。正如罗宗强先生言:“正始玄风,从其特质说,它是建安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的思想的理性发展。它探讨的许多命题,归根结底都与感情、个性、欲望有关。”[14]士人心态的世俗化内化到文学的审美趣味上就是重感官、尚轻艳的文学思潮的盛行。《文心雕龙·明诗》论晋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这繁缛新丽的审美趣味正是士人阶层世俗化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士人阶层在政治热情消退后借文学来艺术化人生的矛盾内心的折射。这种审美趣味的极端表现是以描写男女情爱为主,重音律辞采的齐梁宫体诗的盛行。齐梁宫体那轻艳靡丽的诗风,正是魏晋六朝时期儒学衰落后尚丽思潮在缺乏“雅”的补正情况下极度世俗化的必然结果。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提出,都有其鲜明的针对性。”[15]“雅丽”范畴也一样,它虽然是中国美学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但其最初的提出却是针对六朝靡丽的审美趣味。早在陆机的《文赋》中就针对西晋文学创作的弊端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补救之法。在陆机看来,文章即使情感雅正,如失其艳丽,亦为文病。陆机主张雅艳兼备,但其重点仍在“艳”。饶宗颐先生认为:“若士衡,则以‘悲'为主,而以‘雅'救‘悲'之失于淫侈,以‘艳'救‘雅'之失于朴质,其所重盖在悲而艳。悲则承建安以来之侧重言情,艳则造成晋宋以后之趋于缛丽。”[16]刘勰继承了陆机既雅且艳的观点,标举“雅丽”范畴来限止六朝尚丽风潮的过度世俗化。《征圣》:“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在刘勰那里,“雅丽”是文学的最高审美理想,是周公孔圣之文的美学特征,是后世文章应师法的典范。“传统中国人有强烈的远古崇拜意识,强调慎终追远,学有本源。”[17]同时,他们又有统摄群言以成一家之言的强烈意识。刘勰正是打着商周圣人之文的旗号来为自己的一家之言奠定合法的根基。刘勰所标举的“丽”与“雅”的统一,是其理论整体构架中文与道的统一、艺与礼的统一、才与术的统一的理想模式的审美外化,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结果,然穷究这一切现象的根源则在于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雅丽”范畴的出现标志着古典美学在理论上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有着“神来、气来、情来”之称的盛唐诗风则是“雅丽”范畴最突出的感性表征,也是中国审美意识最完美的形象表现。纵观“丽”范畴的发展历程,由“清丽”而“靡丽”而“雅丽”,恰似走过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圆环,“丽”范畴在不断精细化、深刻化的同时也不断理性化、伦理化,而这也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历史发展的缩影。

四、“丽”的美学内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如前所述,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用“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指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18]“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传·彖传上》释“离”挂:“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之义,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之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性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注释:

[1][3][15]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3,82,11.

[2]黄南珊.“丽”:对艺术形式美规律的自觉探索[j].文艺研究,1993,(1):20-29.

[4]参看汪涌豪《范畴论》第四章第一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7][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0,82,83.

[6]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

[8]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

[10]姜亮夫.楚辞通故(第3辑)[m].济南:齐鲁书社,1985:836.

[11][13]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43.

[1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39.

[1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

[16]饶宗颐.论文赋与音乐[a].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0.

第3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亲历中国美业传奇

2012年2月20日,北京,央视大厦,“2011-2012年度CCTV中国影响力·中国美业卓越贡献人物”颁奖晚会,无数聚光灯闪耀的炫彩舞台上,伫立中央的张艳红百感交集,发表获奖感言时,忽然在镜头前失语了。

真的,20年长吗?于漫漫的历史长河而言,2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于中国美业而言,这20年是民族美业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华彩,从落伍到兴盛的繁华岁月;于女人而言,这20年是永不复返、钻石般璀璨的珍贵光阴。这20年,张艳红只做了一件事——让更多的女性拥有健康和美丽。

20年从无到有,张艳红见证了中国美业从街头几平方米的小店小铺,到涵盖美容、整形、美容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九大领域的综合服务流通产业;从微不足道的草根经济,到跻身拉动国民GDP值的“四龙一凤”(四龙即房地产、汽车、通讯、旅游,一凤即美业)。

“曾经有一段时间,提起美容院,很多人都觉得上不了台面。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业的起步阶段,尽管只是街头巷尾的小店小铺,但只要是正规的店面,市场层面要求是很高的。作为新生事物,美容从欧美发达国家,传播到港澳台,然后逐渐引入内地,所以当初从事美容行业的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记得1992年我在国防科工委美容整形进修时,学习美容、纹绣专业的大多都是成绩拔尖、思想先进的同学。同样,当时美容院的设备也是非常先进的,1996年红妆第一家海府店开业的时候,由于国内没有生产美容设备的厂家,所有的设备,包括三张美容床都是从香港引进的。而当时红妆的顾客,也大都是企业家、公务员、教师等生活优越、学养深厚、热爱时尚的高雅女子。”接受采访时,张艳红很郑重地为美容行业正名,“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许多粗劣仿造的,甚至一些不雅行业也来混水摸鱼。记得当时红妆为了以正视听,特地在门口挂上了‘男士止步’的牌子,也算是海南美业以及中国美业一个小小的创举。还好,大乱必大治,经过这些年美业人的不懈努力,规范与发展,净化与提升,中国美业出现螺旋式回归的可喜趋势,重新以健康、清新、高贵的姿态呈现于世人。”

谈起中国美业的美好前景,张艳红例举各种数据如数家珍,“中国庞大的美业市场正在快速增长,15至64岁的中国女性人口目前已超过4.2亿,比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人口总和更大,这令中国的美业市场傲居世界第七位,随着中国巨大的消费人口组成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华丽的美业大市场。”

美丽之岛如何崛起

美丽海南,绿色崛起。谈及时下海南最热门的话题,张艳红见解独到,“海南得天独厚,大美天成,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未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度假之岛、美丽之岛、时尚之岛。但是,美好未来,还须行于足下。就拿海南美业的现状来说吧,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海南美丽产业起步晚,追求美丽的生活态度还需提升,无法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因此,很多初到海南的美业人士,往往感叹海南是美丽的沙漠。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以我在海南20余年的从业经历,我对海南建设美丽之岛、时尚之岛非常有信心。打个比方,有人说海南女孩不懂美,其实海南女孩非常纯朴善良,在这个出了国母的地方,很多女孩的先天基础条件还是很好的,只是因为历史原因,发展还需要过程,也正因如此,她们的审美观念不会带有历史的偏见,更容易接受更新鲜时尚的思想,未来她们追求美丽的热情更甚于其他城市。就像花儿依赖春天一样,红妆美业短短17年时间,从1996年街隅那一片最初的粉红小店,到今天集12家美容SPA会馆、1家瑞韩医学美容医院、3家红妆整形门诊、4家纤体瘦身中心、1所专业美容化妆培训职业学校为一体的美容整形连锁企业;从过去到内地引进技术和人才,到现在每年内地同行组织管理人员到红妆取经学习,发展之迅捷,放眼整个中国美业,都是屈指可数的。依托的是什么?就是海南女性越来越自发的对美丽的热爱和追求。”

谈到海南美业的发展,张艳红说:“隔了一个海峡,海南接触时尚的速度虽然慢了,但也把时尚行业很多的浮躁、虚伪、功利隔除了。海南的风光旖旎、大美天成,海南人也有一种返朴归真的大美。但是社会在进步,潮流在变化,人们对流行美、时尚美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海南美业一定要两头发展,既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天然美,也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时尚美。其次,海南美业还要分阶段建设,目前人们所认知的美业是最基础的,包括美容美发,形象设计,化妆,服饰,整形等,其实深层次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个人信念的培养、心理健康、个人修为的美,这在国外被称为美丽教育。在国外,人们遇到各种心理、家庭、婚姻甚至是交友问题都会寻求咨询,保持心理健康,提高个人修为。形像美与心灵美,两者结合才是美业的核心理念——美丽与健康。只有建设好这些美丽要素,海南才能真正被称为美丽之岛。”

美丽经济人为本

机遇一向与挑战并肩而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美业巨头占据了中国美业的大半壁江山,而20年间,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美业品牌却寥寥无几,全球100强美容生产商,中国仅占了1家。“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美丽消费市场,有多如牛毛的美丽企业,为什么只占了可怜的1%?关键,还是缺少人才。中国美业起步晚,美业教育就比较落后。作为全球最大的美业消费市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及素质高的年轻人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使得中国美业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也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热爱生活、热爱美,未来的美业一定充满阳光。”张艳红说。

第4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美丽中国”,一个富有诗意极具感彩的词汇。在这里找不到枯燥的数字,取而代之的是无穷的想象。中国是我们13亿华夏子孙生存的家园,是我们脚下的道路、江河与泥土,而美丽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温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水墨之美,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之美,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旅途之美,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之美,一代代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内心里写下美丽。

“美丽中国”是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人们生活在大地上,要随处可见一座座青山、一朵朵白云,河流、瀑布、海浪、草原等等,人们的眼中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美景。而这一切的保持都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很难想象,如果地球上没有了鸟语花香,人类将如何独处。

“美丽中国”是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土地、水、能源、矿藏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如今随着开发地不断深入正变得日益稀缺。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一向将节俭奉为美德,将朴素视为美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普遍。成功的标尺一度变成了对财富多少的追求,幸福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车子房子票子。所以,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须。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5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关键词]西丽亚 女性意识 觉醒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年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艾丽丝8岁时,在和哥哥们玩“牛仔与印第安人”的游戏时被玩具枪射瞎了右眼。1961年艾丽丝获奖学金入亚特兰大的斯帕尔曼大学学习,正赶上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她即投身于这场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1962年,艾丽丝沃克被邀请到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丽丝到华盛顿参加了那次著名的游行,与万千黑人一同聆听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讲演。艾丽丝大学毕业前在东非旅行时怀孕,当时流产仍属非法,她经历了一段想要自杀的痛苦时期,同时也写下了一些诗歌。1965年艾丽丝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当时是民权运动中心的南方老家继续参加争取黑人选举权的运动。在活动中艾丽丝遇上了犹太人列文斯尔,两人克服跨种族婚姻的重重困难结为“革命伴侣”。1972年艾丽丝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这是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艾丽丝此时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 1973年、1976年艾丽丝先后出版了小说集《爱与烦恼》和长篇小说《梅丽迪恩》。

1982年是艾丽丝·沃克的事业巅峰期,她发表了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紫色》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作为一名黑人作家, 沃克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 她将犀利的目光投向许多至今仍困扰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同时,作为一位女作家,沃克致力于黑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解放的斗争,无怨无悔,矢志不移。同时为了和白人女权主义者区别开来,她还创造出“妇女主义者”这个新名词,推动了女性文学的继续发展。《紫色》是一部集美国南方文学、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所长的文学作品。自从这部小说出版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去体会和探讨小说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及深刻的主题思想。《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全书由94封书信构成。主人公西丽亚写给上帝的信、写给她妹妹内蒂的信(被退回)、内蒂写给西丽亚的信、西丽亚所爱的女人莎格给西丽亚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丽丝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大约发生在20世纪初。14岁的黑人女孩西丽亚被继父强奸,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送走,后来西丽亚的妈妈死了,继父再婚。西丽亚被嫁给一个已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妹妹内蒂被迫逃走,辗转到非洲。西丽亚受到X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的爱与帮助下,逐渐转变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

本书出版后,总销售数达400万册,1985年还拍成电影,但也引起男性读者——尤其是黑人男性的指责与抗议。作者也承认,她的这本小说主要写女性的受压迫和如何觉醒,男人们只在小说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确实,这部小说是以80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派”文艺观点写成的,用的是一种所谓“新现实主义”或称“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主义者。她一向认为美国黑人妇女身受种族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双重压迫,当前首要任务是把妇女从男性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她们独立的人格,包括经济上、精神上和家庭地位上的独立。作者曾在一次谈话中强调她最关心的是本民族精神上的复活。沃克的小说反映当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派”,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特点,从家庭琐细和妇女心理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和种族问题,本书虽然像作者在谈《紫色》的创作时所说,“从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谈私房话开始”,却反映了女权斗争、宗教信仰、种族矛盾、性解放和同性恋自由等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本书又与传统的黑人抗议小说不同,作者在书中宣扬的是博爱:西丽亚不仅不嫉妒莎格,反而真心爱她;莎格也投桃报李,真心爱西丽亚,不嫌她长得丑,教导她性知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终于使她获得新生。西丽亚也宽恕虐待过她的丈夫而她丈夫最后也开始尊重她独立的人格,对她另眼相看。正如美国学者伯纳德贝尔在《美国黑人小说和他的传统》一书中所说,在《紫色》中“民间传奇小说的因素要比批判现实主义强,小说关心的与其说是阶级与种族,不如说是性与独立人格,而对女主人公西丽亚来说,同性恋是她获得独立人格真正的通道”。

从艺术上看,本书颇似著名黑人女小说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盯着上帝》,用黑人方言、音乐与宗教等表现黑人文化特征的民间风格,通过爱情故事与家庭生活描写黑人妇女的精神生活,书中的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女主人公内心受到压抑只能向上帝写信倾吐积郁与哀痛,而且全书用书信体写成,自然无法描绘重大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只能诗意地描写人物细腻的感情与心理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本书是一部心理小说而不是社会抗议小说,这也说明20世纪80年代妇女小说的“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不同之处。作者在致《紫色》中文译者杨仁敬教授的信中还谈到本书的两个特点:一是关于书名,书中西丽亚曾对莎格说:“如果你踏着紫色走在田野里而对它视而不见,上帝准会大发脾气。”换句话说,宇宙的造物主创造了这么多美丽而神秘的景物,如果我们不屑一顾,至少对造物主是极大的遗憾,也是不公正的。西丽亚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像紫、蓝、黄、红颜色一样,显得那么平凡而独特;二是书中X先生没有姓,既是由于西丽亚在信中隐去了他的身份,也是由于他根本没有替别人做过好事。只有为别人做过好事的人才有权得到自己的名字。

总之,《紫色》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小说。沃克的独创之处在于她能超越自身作为一名黑人妇女的局限,探讨黑人内部的关系,比如男女关系、黑人的家庭关系,从而揭示了黑人自身的弊病以及女性自身的弱点,并提出克服的途径。西丽亚也在《紫色》中从迷茫走向了独立,勇敢地去探求女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1]艾利丝沃克.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丁文.奏响生命的新乐章[J].国外文学,1997,(2):55-56.

[3]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4]刘英.论艾丽丝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83-86.

[5]邹溱.紫颜色中的颜色与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4,(6).

第6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中国美容皇后大赛是由世界美容皇后选美组织(BQO)中国区唯一授权机构北京首东时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并主办的专业、权威、唯一的选美盛事,距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业界内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与非凡的影响力。此项大赛云集政、商、美容时尚界名流,是一场既有美妆行业定位又有娱乐演艺内涵的行业盛会。大赛冲破一贯传统选美架构框条, 给美重新定义,别出心裁,开辟了“美发皇后”、“美胸皇后”、“美唇皇后”、“皇后”等奖项,让美丽赛事与各项品牌完美结合,以大赛为契机,寻找美丽产业品牌最佳代言人,实现选手与企业的双赢,从而促进美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娱乐与经济的双向收益。大赛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表达美的内涵,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又讯,“MODELS" SECRETS美丽呈献”中国美容皇后大赛广东赛区启动大典新闻会在广州PTV喜聚派对汇隆重举行,为第三届中国美容皇后大赛赛揭开了美丽的面纱。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第三届中国美容皇后大赛,以将美丽事业进行到底为口号,携手MODELS"SECRETS,将打造一系列大型活动:启动大典、海选及佳丽见面会、爱心采风活动、BBQ Pool Side Party、总决赛晚会及凯旋After Music Party等。MODELS" SECRETS是现今医疗美容技术向年轻化、潮流化、时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的一个时尚潮流品牌。中国品牌万里行总指挥杜平、副主任李萍在活动现场向Models" Secrets颁发了“中国品牌万里行推荐产品”荣誉证书。

在广州PTV喜聚派对会现场,几十名佳丽的精彩表演,拉开本年度Models" Secrets美妆界美丽盛事的帷幕。大赛组委会主席伍小平宣布,2011年9月19日16:00在天河国际美妆中心举行天河国际美妆中心代言人选拔赛,大赛广东赛区总决赛将于2011年9月20日联合广州美博会在五月花广场盛大举行,中国品牌万里行将隆重走进中国美容皇后大赛,共同打造魅力品牌,为人们提供一场覆盖广州、轰动全国的美丽盛宴。

在三百多位嘉宾的见证下,8号选手王阳阳脱颖而出,成为第三届中国美容皇后大赛广东赛区的冠军, 4号选手刘凯欣获得亚军,季军则由14号选手阳金津获得。

第7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一、《洛丽塔》的内涵

“我爱她。她可以变色,也可以凋零,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我只需要瞥她一眼,我的心立刻就软成了她房间窗户上的水滴。”这是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凄凉而婉转却又热烈而直接的内心独白。他抑制不了自己心中对于洛丽塔的迷恋,他情难自抑,不停地喃喃自语。他痛苦,他懊悔,他自责,他有深深的负罪感,因为他有着被所有正常人所唾弃的心理――恋童癖。是的,在1955年纳博科夫的小说出版以前,人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不想承认这种怪癖的存在,然而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人们小心翼翼地将这颗种子隐藏在内心中,等待着有一天它会渐渐休眠,消失不见,或是在某一个瞬间,“嘭”的一声长成参天大树。终究结局会向着哪个方向发展,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洛丽塔》改编的电影中。最为经典的是1962年由斯坦利执导的《洛丽塔》,导演对这种“恋童癖”进行了极度的挖苦和讽刺,这种“一边倒”的态度使刚刚对这种怪癖有所耳闻并嗤之以鼻的美国人对其大为追捧。但是,影片票房一路高唱凯歌也难掩这部作品中浓浓的悲剧意蕴。而在1996年,这本小说的又一个经典再次出现,导演阿德里安在演员选择上就下足了功夫,由英国著名电影明星杰瑞米?艾恩斯和从2400个备选演员中脱颖而出的多米尼克?斯万作为男女主角,还未开机便引起广泛的关注。

《洛丽塔》的作者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期,是公认的文学巨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小说家。纳博科夫于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其实,说富裕已经不足以形容其家世的显赫。纳博科夫的祖父是俄沙皇时期的两代元老,任司法大臣一职。生活在这样一个显赫而又具有浓浓书香气息的世家里,他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氛围的熏陶并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纳博科夫的祖父意图在多方面培养他,因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为他请了许多有很高水准的家庭教师来辅导他。事实证明,祖父的心思没有白费,纳博科夫天资过人,先后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英、法、德三门语言。纳博科夫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更是常人所不能及。在他15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把自己的作品编纂成书,并出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诗集。在这之后,他再接再厉,三年后,他人生中的第二本诗集也集结成册,出版发行。虽然他一生中出版了许多诗集,但是纳博科夫并不以诗作闻名于世人。但是从他后来作品的字里行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诗一般流畅而感人的词句来看,早年写诗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

1917年受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纳博科夫一家开始了之后的流亡生涯,最终定居德国。而他也在1922年从剑桥毕业后与家人同住。起初,他也曾试图工作过一段时间,最终无法忍受工作的单调乏味而辞职回家专职写作。在1926年,他的小说《马申卡》成功地发表。在1940年5月,纳博科夫一家为了躲避战乱,在纽约犹太人救济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移民到了美国定居。

1941年在美国安顿下来以后,纳博科夫在美国自然博物馆、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所机构任职。但是天性使然,最终,纳博科夫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在法国出版了《洛丽塔》。这部作品是纳博科夫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出版,彻底奠定了纳博科夫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巨擘的地位。

不可否认,《洛丽塔》是最为体现纳博科夫文学功底的作品,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受少年时期初恋女孩因病早夭的阴影的影响,不自觉地患上一种精神怪癖――恋童癖。在这种病的推动下,他深深地迷上了房东的女儿――12岁的“小妖精”洛丽塔。洛丽塔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种感情越难以启齿,就使他越疯狂地想要得到洛丽塔。他小心地遮盖好自己猥琐的企图,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并最终在洛丽塔母亲过世后与其发生了一段有违人们心中道德标准的、以悲剧收尾的爱情。

小说出版后便争议不断,它所触及的较为敏感的领域引发了一场纯文学论者与人类道德卫道士之间的骂战。最终,这本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书曾四次被出版社拒绝发行,但是在纳博科夫的努力下,这本书于1955年在巴黎得以出版发行,引起了轩然大波。尔后被大众渐渐接受,这本书又被美国多家出版社相继发行。

二、《洛丽塔》中的悲剧元素

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小说《洛丽塔》讲的是一个有着些许色情元素的故事,但是从电影来看,导演想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这些肤浅的表面信息,而是更为深刻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他的痛苦与挣扎,他的选择与放弃,那种刻魂噬骨的悲哀,深深地影响了银幕外的观众。导演所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浓浓的情意而不是情色。这些情意不被察觉地渗透在整部电影的细枝末节中,从而更为感人至深。从第一次见面时洛丽塔的美丽脱俗的外表到她身后精心布置的背景,从第一次见面时洛丽塔身后在阳光中四溅飞射的喷泉水到她脚下生机盎然的草地,每个细节都展现了洛丽塔的童真可爱,每个细节都展现了洛丽塔独有的魅力,每个细节都展现了这份情意的美好无瑕。曾有人说,“最大的悲剧不是失败、分离,而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世人看。”电影《洛丽塔》便是这种大悲剧的一个代表。漫天洒下的明亮的阳光也遮不住这初次相遇中蕴含的浓浓的悲剧色彩,没有人知道这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又导致了怎么样的心动,又让亨伯特和洛丽塔走上了怎样的一条不归路。

在《洛丽塔》中,处处都饱含着让人潸然泪下的悲剧情节,这些情节让影片似乎整个地浸在了悲剧的苦水里。众所周知,小说《洛丽塔》也是如此,翻开书,那浓浓的悲剧气息便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地沦陷其中。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们相继以极其凄惨的方式撒手人寰,我们的心情随着主人公们的命运起起伏伏,最终跌到了悲伤的欲底,悲伤的情绪席卷而来,使得我们无法呼吸。而与此同时,影片所讲述的是一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不道德的爱恋关系,被所有的正义的卫道士所抵制,所唾弃,这不仅仅导致这部小说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更为这个故事添上了更加悲伤的一笔。即使最终在纳博科夫的努力下,这本小说得以在巴黎出版,但是并不代表世人接受了这种不道德、不正当的爱恋关系。这部作品从出版至今仍然争议不断,这也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之一。

在电影的开头,倒叙了亨伯特追踪并枪杀了拐走洛丽塔的奎迪,由此,一个到处都充满了悲剧元素的大戏缓缓拉开了帷幕。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这首先要从主人公自身的主观原因说起,第一,主人公亨伯特的童年非常不幸,通过1997版的电影《洛丽塔》,可以发现主人公在童年懵懵懂懂、半知半解时便与“性”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他的童年并不是像电影中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纯洁而美好,反而充满了悲剧色彩。当然,亨伯特童年的这些经历也让他后来的怪癖情出有因。第二,在电影中,不仅仅是主人公亨伯特,很多的人都对宗教主义有着深深的不信任甚至是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他们在外表上相信真主,对上帝毕恭毕敬,实际上他们在心中对这个宗教有着深深的怀疑,他们不信任一切人,除了他们自己。因此,信仰的缺失也造就了亨伯特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在遇见洛丽塔时,他才能不顾世人的指责和这种行为对道德伦理的违背而不顾一切地想要将一个仅12岁的孩子据为己有,并做出之后的一系列疯狂的举动。第三,主人公亨伯特有着一段不幸的婚姻,他之前的婚姻充满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味道,而他的妻子,有着一种可以模仿小女孩的天赋,这使亨伯特常常出现幻觉,以为自己与一个小女孩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亨伯特的妻子也是使他的恋童癖愈加显化的推手之一。也正是这一段匆匆开始而又匆匆结束的婚姻,加速了亨伯特的人生轨迹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第四,是主人公亨伯特自身的性格使然,在电影中,洛丽塔的妈妈也如亨伯特一样经历过十分不幸的婚姻,从他们的婚史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们都有着一模一样的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的软弱性格,这种性格的标志性表现是对爱的极度渴望和对动荡现实的不安,同时又缺乏安全感,有着很强的幻灭感。这种软弱也体现在当她得知亨伯特对于女儿的非分之想后,其表现也更为软弱,只能把自己对亨伯特的不满写到寄给洛丽塔的信中。然而,此时,更大的不幸发生了,她在去邮局的路上意外死亡,此时,没有人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亨伯特的大手伸向洛丽塔花蕾一样的身躯。

其次,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看,在出版之初,《洛丽塔》之所以饱受争议和瞩目,并且被多次禁止出版和发售,与社会道德力量对这种猥琐的癖好的抵制是分不开的。人们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去相信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上竟然存在着敢于染指未成年少女的中年猥琐大叔,当然,人们也不会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着所谓的美好的爱情,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是低下的道德、猥琐的内心和低贱的行为。以至于后来,《洛丽塔》得以成功出版,到争议不断,到电影的好评如潮,这些都与当时的世风日下密不可分。当时的人们,人心不古,人们倡导及时行乐,去追求肉欲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大人们营造了不良的社会氛围,同时他们又很难保证孩子们不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最终像洛丽塔一样,他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美好的童年。此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美国社会风气十分低下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时期,美国的经济也呈现出了一种持续的上升势头。两种因素交融使得美国社会整体有着一种混乱而靡乱的气质,壮年一代们穷奢极欲,周旋于各种酒会之间;青年一代缺乏上一代的指导和管教而学习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将他们无瑕的青春不可避免地涂上了浓浓的悲剧的色彩。而当时的政府对这种现状一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政府称自己的国家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使得美国的民众对民主有着或多或少错误的理解,认为民主便是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可以破除道德底线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的,这种所谓的民主,并没有使美国的社会更加阳光,反而,太多的自由,让美国的民众们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了这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第8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编剧:让-皮埃尔•热内

导演:让-皮埃尔•热内

演员:奥黛丽•塔图

马修•卡索维茨

加梅勒•杜布兹

本片曾获恺撒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配乐,以及最佳美术指导奖并获得过奥斯卡七项提名

小编碎碎语:问过好多人对于《天使爱美丽》的印象,回答很简单:它让我爱上了法国电影。一部120分钟的电影能有多大的魔力?看过之后你就知道了。

剧情简介:

爱美丽(其实翻译过来应该叫艾米莉)是个普通的法国小女孩,仅仅因为心跳过快就被她的军医父亲关在了家里,负责给她教书的不苟言笑的母亲在一次意外身亡之后,当医生的父亲也越发神经质起来,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缅怀妻子。长大后爱美丽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做女招待,本来枯燥简单的生活被爱美丽用神奇的想像力装扮得五颜六色,她用各种古怪的爱好填满自己的生活:她喜欢把手指头伸进豆子里,用石子打水漂和拿汤匙去敲一杯杯的焦糖布丁……

当爱美丽在电视上看到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消息时,她震动了,因为爱美丽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珍贵脆弱。偶然间,她在角落里发现一个陈年铁盒子,里面都是一些小男孩的“珍宝”,她突发奇想,决定把这些“珍宝”还给当年的那个小男孩。爱美丽从邻居那里打听到了以前这家住户的名字,辗转大半个巴黎才找到那位“白图度”老大爷。爱美丽并没有选择亲手奉上的方式,她把铁盒放在了白图度回家路上的电话亭里,在他路经此亭的时候打响了它。

白图度就这样,发现了这个“上帝指引着回到身边”的铁盒,多少年的辛酸往事一股脑的涌了上来;费尽周折,爱美丽也终于看到了老头儿满脸激动的泪光,从那以后,命运悲惨的房东老大妈,孤苦独居的“玻璃老人”,诚实勤劳的水果摊小工,为了恋人死缠烂打的怪叔叔以及期待爱情的花痴同事都成为她的帮助对象,她俨然已誓死做个活雷锋。爱美丽想方设法,总是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他们的命运。

而爱美丽自己呢?

尼诺,红灯区的色情录影带兼职店员,偶尔在游乐场的鬼屋里装鬼吓吓人,他和爱美丽一样,也有自己古怪的嗜好,他喜欢在地铁站的照相亭捡别人拍过撕掉的一寸照片,把他们重新拼贴起来,保存到一个大本子里收集起来。地铁站里,爱美丽第一次遇见了尼诺,爱美丽的心脏扑通扑通地狂跳。她知道,自己要恋爱了。

面对爱情,爱美丽表现得相当措手不及,她想要一份与众不同的爱情,就不断地设计一次次与尼诺见面,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存在却又不让他看见真实的自己。一次次地擦肩而过,让爱美丽兴奋不已,可又不由地落寞起来。在爱人的面前,她没有勇气去面对,既想献出自己的真心又不免因怯懦而退避三舍。被她帮助过的玻璃老人了解爱美丽的心情,他用一盘盘录影带启发爱美丽去勇敢地爱。

终于有一天,尼诺出现在了爱美丽的门前……

推荐理由:

本片的理由只需用一个字总结,那就是:童话。

如果直译,片名就是《爱美丽的奇妙之旅》。用我的话来说,这就是一部大型真人动画片。你见过哪部电影里照片会开玩笑、玩偶会聊天、床头灯上的陶瓷小熊会替主人把灯关掉吗?只有法国天才导演让-皮埃尔•热内能做到,只有爱美丽的世界里会有。只因为这部浪漫的电影,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爱上浪漫的法国,爱上浪漫的法国电影。区别于好莱坞的大片的“大帅哥一边拯救全世界一边热爱大美女”的故事模式,《天使爱美丽》里并没有倾城靓男靓女,一个个全是生动而又可爱的平凡人,相比之下,他们的故事更加浪漫、光彩照人。《天使爱美丽》没有一般法国电影那样枯燥乏味,但它依旧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它流露出了一份法国人的真实情感:像童话一样的生活。

本片女主角奥黛丽•塔图长着一张像陶瓷娃娃一样精致的脸,夸张的翘鼻子和漂亮的嘴唇使她成为了法国女孩最浪漫最标准的形象。此片之后,奥黛丽又主演了《漫长的婚约》和《达•芬奇密码》等,成为了法国影坛中的一颗新星。

第9篇:美丽中国心得范文

[关键词] 《天使爱美丽》;诗意现实主义;意象表达

影片《天使爱美丽》是由著名导演皮埃尔?热内执导、影星奥黛丽?塔图出演的一部轻幽默喜剧,充满了奇异想象力。该片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奥黛丽?塔图本人先后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八项提名。《天使爱美丽》曾连续四星期成为法国电影票房冠军。本片正是通过爱美丽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充满诗意的浪漫现实这一素材产生了巨大影响及令人惊叹的辉煌成绩。

一、影片简介

片中奥黛丽?塔图饰演一名在巴黎蒙马区双风车餐厅做侍应的年轻少女爱美丽。爱美丽从小的经历就与同龄人甚是不同:父母都有很特别的爱好和怪癖,爸爸冷冰冰,妈妈神经紧张;爱美丽被父亲误诊为患有心脏病而留在家里由妈妈教导,就连她惟一的朋友——金鱼也被妈妈倒进了河里;爱美丽遭邻居整盅说她拍照拍出了种种灾难;母亲在圣母院前戏剧性地被跳楼女子当场砸死;父亲从此越来越孤僻……爱美丽长大后,电视里播报了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她也因此而深刻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同时,无意中她在自己住的单元房里发现了一个50年前被保存起来的童年时的铁盒,几经周折,爱美丽将其物归原主;躲在一旁偷偷看到铁盒主人见到盒子时对童年记忆的回想与激动,爱美丽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帮助别人的念头。她努力做到每时每刻都对那些需要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影片中一个个既戏谑又让人释然而乐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物来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诙谐优美的气氛中让人体味人生。孩童时,她喜欢把草莓套在十个指头上迅速吃掉;成年后,她在看电影时不像别人那样专注于欣赏演员与情节,而是观察屏幕上的虫子……看似乏味无聊的这些事情很好地说明了爱美丽善于发掘自己生活中的小趣味,制造自己生活中的小情调。这种种行为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发现世界上的美,更希望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她喜欢随时收集用来打水漂的石子放入衣兜,而仅仅是这微不足道的小石子便可以令爱美丽开心,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足以令她的激情得以释放!

二、影片中诗意现实主义运用的分析

美丽的世界,也许可以用一些词语去概括,但是所有的尝试都是一种接近。电影,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看电影,则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广阔多姿。用美好、单纯描述世界并没有错;用挫折、悲伤描述世界也未尝不可。影片情节中的细节复杂而微妙,促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爱美丽的步伐在电影的节奏中跳跃,并一次次发掘生活的趣味、寻找生活的意义。“诗意现实主义”钟情于对艺术家自我才情与修养的显现和抒发。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主角大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事件也不过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一方面立足于社会的普遍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又具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它的诗意本质则在于表现手法上,以得到观众群体的认可与接纳。

片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拍摄地点,就是圣马丁运河——19世纪初期,拿破仑在塞纳河上建造的重要交通路径。虽然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普及,圣马丁运河不再作为交通要道,但她已经成为巴黎的水上灵魂。在由马赛勒?卡内执导的《北方旅店》(1938)中,圣马丁运河同样以诗意现实主义的典型意象登场,被称为艺术家灵感之源泉。

这部影片没有辞藻过于华美的对白,经过旁白讲述与人物对话而道出的故事如一股浑然天成的流动清泉,不经意间呈现了事情的面貌,不带任何煽情的虚伪,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方法,让观众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了生活的真意,同时又赋予影片一种不寻常的涤荡人心的气质。从偶然发现的突发奇想,到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温情,爱美丽那些天使般的想法,不仅呈现出温馨的感觉,更使得影片丰富多彩,完全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理论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雷内?克莱尔、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等人。这个流派的作品具有虚构结构复杂、社会分析透彻、寓意哲理简单丰富、视觉影像引人入胜等美学特征。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描写,而是在保留现实中奇特方面的同时,更深一步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内在情感。

片中,孩童时期的爱美丽用相机拍天上的云彩,把云彩想象成兔子、小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这象征着每个孩子童年的天真和每个人都会拥有的美好回忆。这种手法开始时运用于诗歌,后来扩展到电影领域,越来越多的影片中用这种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爱美丽平凡的身份与伟大的性格、童话式的构架与现实细节的填充、阴郁的故事背景与明快的情节发展……这些原本矛盾的元素被奇妙地融为一体,鲜明的对比加深了诗情画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有:同时在宏观表达现实与微观诗化情感两方面突出主题;以长镜头表现段落场面,尽量不剪接;长焦距镜头使用多;强调演员作用,根据演员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发挥,等等。

自1935年起,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凭借极其明显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使影片真正成为艺术品。作为艺术的电影作品,应该是生活的加工选择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爱美丽漆黑的眸子总是带着善良的笑,她喜欢将手指插入豆子里,喜欢用汤匙敲碎布丁表面结成的脆皮,喜欢到河边打水漂,还习惯性地捡起用于打水漂的石子放进衣兜;照片上的四个头像会说话,卧室内物品上的动物也像有生命似的……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演绎出童话中的场景,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添加了童话中缤纷的色彩,更是突出了用意象表现浪漫想象的主题。

四、影片中的意象表达与诗意结合

文字的组合同样可以运用于电影的创作。而在电影中,形成这样组合的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情节。瓦莱特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无法产生的感情。”(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05)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其细腻动人:片头爱美丽扮成爸爸的样子拿听诊器给动物听诊;影片的场面调度处理得相当精彩,使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转换流畅而紧凑;悠然荡漾的旋律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那些超乎想象的、甚至带有童话怪诞色彩的场景,就是表达这些创意性情节的最佳载体:精致、细腻、奇幻、富有生气。爱美丽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心中善良而勇敢的影子。影片不是靠让银幕前的观众目瞪口呆的离奇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而是导演借爱美丽从生活中捕捉一点一滴细微的乐趣,寻找一丝一缕的诗意。整个影片的色彩富于变化,从爱美丽成年那一刻起,画面就笼罩在非常浓烈的低色调中,人物脸上的细节自然,但有着犹如油画般色彩强烈的效果。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良的爱美丽自己生活在简单的童话世界里,义无反顾地追求生活,热爱生活。尼诺和爱美丽同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所以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好像完全处于美妙的想象与计划之中。影片最后,爱美丽终于像玻璃人说的那样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己心爱的人伴着跳跃的画面和动感的音符驶向了幸福的浪漫彼岸。 爱美丽是她所帮助的人们的天使,而玻璃人恰恰又成了爱美丽的天使,告诉她要直视自己的人生,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拍出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电影的真谛,将内在的情感通过意象使其自然流露,才是成功的创作。

影片的诗意就来自都市来去匆匆的热闹和看似诡异的神秘。这其中包含的还有平凡的温情、善意的气氛、浓浓的亲切感以及丰富的幽默感。银幕中凝练的画面语言调动起观众的心理情绪从而引发其深层次的联想与感悟。缤纷的色彩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其与鲜艳浪漫的童话色彩联系到一起;热内将童话中人物的想象与回忆、情绪与秘密展现出来,奇思妙想之层出不穷使人不得不拍手叫绝。比如片中某些镜头:在双风车餐厅,爱美丽失望了,化作一摊水落在地上;还有尼诺按爱美丽的蓝色箭头最后来到街边的雕像身边时,雕像调皮地眨眨眼睛,等等。 比丰富想象力更令人叫绝的是热内对真实生活细节的观察、提炼及运用,使得这部极端风格化的影片变得充实丰满,但不流于形式。

五、结 语

让?米特里曾在《电影史》中说道:“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这段话正是对诗意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作出的准确评价。

整部影片,看似是一部喜剧,其实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爱美丽帮助过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这正反映了现实中这些挫败感极强的人的一面。热内的电影中,每个人物的结局都是理想化的,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真的都可以成为爱美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天使。片中邻居玻璃人最后也告诉我们,害怕爱和给予的人,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正是受到了玻璃人的鼓励,爱美丽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浪漫的爱情,这便是一个世纪后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浪漫想象的结合。

诗意现实主义,本来就是众多导演力求达到却难以实现的一种境界。而且借助于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皮埃尔?热内在《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中做到了,他塑造了对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实践和幽默、浪漫的法国韵味。极富诗意的表达与现实的情感,不仅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给予其强烈的思想震撼。

[参考文献]

[1] 张学乾.营造意境美的光影艺术——评郑屹的《冬日素描》[J].丝绸之路,1997(06).

[2]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 侯克明,杜庆春.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