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校本研修完成情况精选(九篇)

校本研修完成情况

第1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一、建立基地,确定点校

我们是市级教研部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先与各县区进行了协调沟通,分别确定了四所城镇中学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城镇基地校,确定了四所农村中学为农村区域研修点校。

二、制定方案,开展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遍调查采取情况统计分析的办法,抽样调查是深入四所农村点校,采取问卷、座谈和深入教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

制订详细的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各校。具体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第一学历及专业、最后学历及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级别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就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四个农村点校课堂,通过听课、看教案、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等。教研员在听课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调研结束后分学科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最后汇总提升,形成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3.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在每个农村点校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与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座谈,了解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情况报告。

4.问卷调研。

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问卷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并分块形成调研报告。

5.与校领导座谈。

通过设计好的座谈提纲,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6.总结反馈。

在完成上述活动后,教研员将听课情况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向所在学校领导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并撰写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调研报告,确定了农村区域研修的方向,制定了研修规划。

三、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区域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抓住一条主线,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四个发展,即学校学习化、教师专业化、教研员专家化、教学高质量化;采用四种途径:专业指导、示范引领、主题研讨、资源共享;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管理、引领等组织机构;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计划、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同伴合作、自主研修的氛围,使研究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及经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1.成立组织,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成立农村区域研修管理指导组织。

具体分为三级:市学院建立市农村区域研修领导小组:由市学院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组成,负责区域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各县区建立研修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区组长和学科组长组成,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初中教研的业务校长为组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员为本区域学科研修的组长,在区域研修校中按学科选出一名副组长。各区域建立研修领导小组:由区域研修点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校校长任组员。

(2)组建学习型组织。

各区域研修组织根据需要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修团队。学习型组织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组织:一是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由本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进行日常教学研究;二是校际联合的区域学科教研组,要求每个区域每个学科组建成一个区域研修学科教研组,由区域研修体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由进修学校和区域研修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科研修教研组长,主要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研修指导由市、县教研员共同负责。

2.指导引领,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1)定方案,送指导,助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制定区域研修方案。在2014年与确定的区域研修点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撰写“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调研报告,制定初中部农村区域研修方案。

二是进行培训指导。首先,对农村区域研修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区域研修点校建设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其次,指导基地校制定区域研修方案。最后,指导点校开展研修活动。要发挥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示范校的经验、做法指导和带动点校的发展。通过抓基地、抓点校,以强扶弱、以点带面,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薄弱校的进步和发展,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2)定主题,抓教研,助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分析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找准薄弱点,确定研修主题,制定研修方案。市学院教研员提出年度研修主题,供各学区参考。

确定研修主题时要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3)给任务,压担子,推动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任务驱动。通过制定区域研修方案,给基地校和点校任务。各点校制定自己的研修方案,研修计划,校际间的区域性学科教研组按照学院要求,定期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学校学科教研组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际联合的区域教研组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每月上交一次教研活动纪实,市县学科教研员要对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各学科教研员要定期给点校及研修成员校教师任务,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课题拉动。各学科根据各县区域研修校的教研活动主题及调研情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三是城乡联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的作用,学院初中部为城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与农村研修点校结对,通过拜师、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校的经验和做法辐射给区域研修校,在榜样的带动下发展提高。

四是网络互动。各学科通过QQ群进行学科交流、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研修网,为区域研修校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并及时将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况上传。点校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并将学习过程及困惑及时反馈给市县教研员。

第2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关键词】校本研修 小学 农村教师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04-03

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无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科研能力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最主要还得立足于自身现实状况,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基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无法脱离学校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校本研修来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其前提是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状况。下面我们试着以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为例展开分析。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罗平镇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1年,前身是诚正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罗平镇中心小学下辖29所完小,幼儿园3所。总的来说各完小具有“点多、线长”的布局特点。“点多”是指全镇小学及幼儿园学生6 694人,分布在29所学校,人数最多的学校有1 100多人,人数最少的有150人;“线长”是指距镇中心500米的学校有2所,距镇中心最远的学校有近20公里,最东边的学校与最西边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全镇小学教职工402人,其中公办教师362人,代课教师40人;男教职工175人,女教职工227人;小学高级教师267人,大专以上学历350人,党员52人,完小校长(园长)共32人,其中女校(园)长5人。这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就读问题的解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者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是现实状况仍然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状态和生存情况大体相似,因此罗平镇中心小学在以往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代表着目前农村学校在研修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

目前,该中心小学学生共6 649人,教学班共187个,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一些在岗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上岗适应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该校有40%左右的学生都是隔代管带,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一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外出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有一些还寄住在亲戚或邻居家。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帮扶。一些本该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现在却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那些刚从城市大学毕业走向农村的年轻教师往往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这种“上岗适应”。此外,农村教师由于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科研能力往往停留在职前教育水平。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教研活动往往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研指导上,不怎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之间的互动,只是由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教研员说什么,其他人就做什么,而教研员自身水平似乎也不是在这个教研组就真正“高人”一等,因此大家对于存在问题的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合作和探讨无从谈起。

(三)农村小学教研氛围差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单纯为教研而教研,大部分时间讨论的更多的是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减,至于说课、听课、评课中那些有研修实效的,如对“同课异构”这样的研究主题往往缺乏讨论,因此教师对教研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校本研修对于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校本研修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农村教师不重视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最主要还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非外界的要求。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又往往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农村教师真正的需求。校本研修则比较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尊重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在研修之后能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有很多,但校本教研修仍具有不容忽视的优点。校本教研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打破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往往采取封闭、单一教研模式的局面,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建设,在这个团队中,大家能平等、和谐地交流自身在实践中的知识,分享自身的教学工作心得与体会,从而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再完全由职前培养因素所决定。

(三)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工作态度并不端正,不会认真备课,也不会对教学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了解,至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愿意去接受,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惩罚。而这些惩罚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校本研修让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这将有利于他们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所持态度

通过以往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的了解并不深,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应该是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至于教师则应该不是研修的主体。这种观念的形成最主要是跟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有关,周围的研修氛围不够,无法激发他们的教研热情。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补充,这说明目前城市学校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已经使得农村教师感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他们希望校本研修的内容能更切合实际,多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如果学校的培训课程需要他们另外支付学费,他们往往会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干脆放弃了事。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教师对校本研修有期待,这是积极的信号,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低,教研氛围不够,再加上校本研修的内容与他们所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使得他们对于校本研修仍然缺乏积极性。

四、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

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可以进行探索的空间很大,不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校本研修的实效引起重视。农村学校的突出问题是整体师资水平不高,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也无法将教师送到发达地区去培训。因此我们还得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校本研修“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强调专家引领,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目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研究者能为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研究者也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因此当罗平镇中心小学邀请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表现得非常乐意,中心校与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对于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是有益的。

除了重视“请进来”的形式,罗平镇中心小学也坚持“走出去”。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走出农村乡镇,到其他优秀学校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

(二)重视活动引领,在积极探索中求发展

1.我们可以让这些成片的学校集中在一起备课;其次就是分科进行,不同学科教师在教研组带领下进行,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实行点名制,由备课副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考勤,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得无故缺席或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一天向备课组组长请假。将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励在校本教研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集体备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三有”,即有讲稿、有讨论、有记录。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该年级科任教师写初稿―主备人发言―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2.开展“快乐、高效”示范课以及同课异构公开课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开学预备周,就已经拟定本学期上示范课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自然也会精心备好课,上好优质示范课,共同推进“快乐、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该校还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即让中心校教师与片区小学相同年级、学科教师各上一节内容相同但教法不同的课。课后,学校会分科组织进行“快乐、高效”课堂专题研究。学校重点落实“让10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让80%的学生掌握100%的知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召开学科“快乐、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分科开展“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等活动。

(三)建立“3+2”工作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3+2”工作模式,是指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挂点三所好的学校和两所差的学校,以抓好两间差的学校为重点,同时兼顾促进三所好的学校,尤其对两所差校进行质量“三包”:即包教师成长、包教研工作的有效活动和包教学质量的提高。罗平镇中心小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的帮扶,做到情况明了,对差校的薄弱点要有准确的了解,针对实际情况,拟订好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步骤。明确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按计划逐步解决。

2.在帮扶过程中,做好帮扶工作内容记录、工作过程记录、被帮扶教师的成长记录、学生成绩提高记录,并写成工作总结,以作述职汇报。

3.各小组与挂点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召开双方见面会,明确帮扶任务与帮扶方案,共同协作,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4.各小组自定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以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

5.帮扶成果以期末或学年考试评测来验证,教师成长以抽测听课来验证。

(四)培养名师,形成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的情况下,要利用校本研修打造本校名师。为此,罗平镇中心小学成立名师工作室,制订名师工作计划。名师开展“师带徒”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听好他们的教学过关课,促使他们改进教学。构建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每次开展活动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并在期末综合评价工作成效。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校本研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有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名师,他们将来亦有希望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农村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对校本研修始终保持积极态度,都需要时间上的积累。竞赛引领、评出奖项、给予奖励只是短暂的效益和利益的驱动,只能算是一项短期的措施,农村教师无疑更需要在被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唯有得到尊重,他们才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热情,继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本研修这项工作,争取为农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20**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月13日—25日(***)

**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月2**日—8月8日(**)

**月2**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学时,共计**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月21日—**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试点培训

**月21日—**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培训实施(**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第4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一)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采用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改变了原来除经营业务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高校的许多经济活动逐步向企业靠拢,要求会计制度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但高校的性质不同于企业,从而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应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补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体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而对某些特定业务,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等。

(二)基建会计并入财务会计统一核算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使得高等学校内部形成两个会计主体,工作中要建立两个账套,编制两份报表,分别用于核算教学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导致基建会计独立于财务会计“大账”之外,既不利于反映高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又人为地增加了会计工作量。征求意见稿将基建会计并入财务会计中,单独设置了“基金拨款”、“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的科目核算基本建设业务,只需编制一份综合会计报表,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又减少了相应的编制成本。

(三)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 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了“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本年结余”和“累积结余”四个一级预算科目,通过与财务会计科目进行平行核算,既能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账务处理上,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采用平时登记或期末登记的方法任意处理,高校财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和需要进行选择。

(四)会计报表体系进一步完善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按此规定,目前高校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及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报表项目设置不够科学,会计信息失真,对于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等缺乏相关的信息披露。通过引入新的会计科目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报表附注,能够综合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及预算执行结果等会计信息。

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不足及建议

(一)学费和住宿费未纳入权责发生制范畴 学费和住宿费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只能反映实际收到的学费和住宿费,不能反映学生的欠费,从而造成少记应收债权和收入,导致财务报表资产和收入状况的信息失真,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此外,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欠费是高校的一项债权,借鉴企业的收入确认原则,高校完全可以对学费和住宿费进行收入的确认,并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资产和收入状况,也有利用促使有关部门加强学生欠费的催缴,保障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建议将学费和住宿费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作如下会计处理:每学年初时,借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贷记“应缴非税收入”;收到学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贷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

(二)现金流量表未纳入会计报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既然要求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应编制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补充。现金流量表能够揭示高校货币资金的周转情况及高校融资、投资的货币资金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反省高校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变现能力等,有利于管理层根据资金的结存情况和增减变动情况,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建议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

(三)土地费未单独核算与披露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分校区,并支付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土地。然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并未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基础上对该等费用予以明确,也未要求对其进行单列,忽视了该等费用正确处理的重要性,不利于金融机构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也不利于高校管理者了解高等学校负债的结构,合理安排偿债资金。因此,建议设置“土地购置费”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单独列示,并在附注中予以披露。

(四)科研业务收入期末结余会计处理不当 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有关“科研业务收入”规定,会计期末要将科研业务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科研项目研究有其各自的研究周期,一般都会长于一个会计年度,在会计年度末形成的科研经费结余,与一般意义上的“盈余”有本质不同:一方面,科研经费结余可能会在科研项目完成后被收回;另一方面,在正常的科研周期内,科研经费有固定的用途,并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被使用。如果将科研经费结余并入“盈余”,不仅会影响结余的真实性,而且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建议在净资产类科目增设“未完科研项目余额”用于单独反映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结余。

第5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实践、“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本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促进教员专业生长,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办学程度和教育质量,坚持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区情、充溢教育生机、富有改革实效的硚口区普通高中新课程系统,为培养多量高本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基坚实基本。

二、基本准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省“积极推进、点上打破、统筹各方、逐渐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校制宜、统筹统筹、探究创新的基本准则,科学有用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依照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践状况,积极营建合适课程改革的社会大情况,积极学习和考虑,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本质教育、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征的要素,抓住中心学科,抓好教室教育,精心经营,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校制宜。充分遵照课程改革规则,结合分歧学校实践,脚踏实地地规划和施行课程改革,改革行动务必既切近国家课程要求,又切近学校、教员和学生实践,努力探究具有我区特征的课程改革途径,构成可资借鉴的经历。

统筹统筹。在上级有关部分的指导和区县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积极做好全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指导、课程规划、施行治理和资源共享工作,并统筹各条理高中学校的实践状况,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施行。

探究创新。探究和研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推进方法,力图在课程开发、教育方法和治理评价上有新发展,在技能、艺术、体育健康和综合实践上有新打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员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本质提高和健康生长,有利于课程改革最后目的的圆满达到。

三、目的与任务

(一)坚持具有硚口特征的课程系统。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能、通用技能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用施行。

(二)坚持顺应新课程需求的学生选课和学分担理准则。指导学生在具体发展的基本上自立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自动地、富有特性地学习。

(三)坚持合适我区课程改革要求的治理新机制。研讨行政班级与教育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育组织和学生治理方式,坚持正常、规范的教育次序,初步坚持起有利于新课程施行的学校教育教育治理准则。

(四)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研讨准则。鼓舞教员针对新课程实行中的问题开展教育研讨,注重分歧学科教员间的交流与钻研,促进教员个人的专业生长和教员队伍本质的全体提高。

(五)坚持目的多元、方法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进程评价,坚持学生学业成果与生长记载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准则。

(六)坚持科学的教育教育评价系统。努力促进课程、模块与教育施行的有机统一,探究课程改革施行与高考、高中学业测验评价和学分担理相顺应的有用联接机制;制订符合本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施行、具有硚口特征的普通高中评价系统,促进学校特征化发展。

四、课程构造、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构造。普通高中课程构造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条理。课程设置包括言语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能、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邻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能、通用技能、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标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局部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言语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当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当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当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前提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依据本身发展自立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致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育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讲课,1周温习测验。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育时间凡间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依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育时间凡间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需取得必然的学分,3年中取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取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取得6个学分,到达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重点工作

(一)增强培训与研修,提高课程指导与施行才能

1、增强全区教育系统行政人员、校长和教科研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增强对区教育局机关、各二级单位及高中学校行政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2、增强教员培训与研修。全区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施行工作小组分期分批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员参与培训。

3、改革培训方法,注重实效。全区各高中学校认真研讨课程安排与教育施行工作,科学整合现有教员资源,在现有师资基本上增强科任教员的专业培训。应用各类教研组会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及相关专题材料,还应用收集资源及延聘专家做专题申报等方法切实搞好通识培训,使全体教职工工更新观念,深化体会新课改的本质和方向。应用备课组会对各科课程规范及相关实行教材进行系统学习研讨,使一切科任教员能具体掌握新课程规范及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准确了解新教材的培育目的,全体掌握新教材的构建系统并初步坚持新教材的教育思想。

(二)积极钻研,精心组织,坚持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各项治理准则

1、学分担理准则。依据《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施行方案(试行)》,全区各高中学校要编制出系统的科目学分表,并结合实践供应各学期学生选课可获得的最高总分及到达毕业要求所必需的最低选修学分,为学生选课供应详细参考。

2、选课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在“课程方案构成与选课指导”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化学习《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施行方案(试行)》,具体了解各门必修及选修课程对学生发展及培育目的的完成效果,系统把握学生可选修科目标最多和起码限制,微观掌握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准则,并在此基本上制订出《学生选课指导意见》。

3、行政班与教育班治理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提早就行政班与教育班治理中能够呈现的各类问题做充分考虑和钻研,初步订定学生行政班与教育班的治理方法,制订出符合校情的教育组织方式和治理机制,为课改教育供应保证。

4、学生综合本质评价准则和学业程度测验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就“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问题做相关专题钻研,并经过收集资源、参与专题培训等方法,依据目的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进程的准则,在课程设置、课程施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类提出评价条理品级的详细规范,构成基于学校实践的学生综合本质评价准则和学业程度测验准则。学生综合本质评价的首要根据是学生生长记载,包括学生基本性发展目的显示、综合实践活动状况、学分修习状况、学业程度测验成果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证资料。综合本质评价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员家长参加。

5、教员专业发展评价准则。坚持以教员自评为主,学校指导、同事、家长、学生一起参加的教员专业化发展评价准则,坚持健全教员发展电子档案治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员评价与岗位绩效审核、职务提升严密挂钩的鼓励和约束机制。

(三)坚持样本校,引领新课程施行

选定新课程实行工作样本校,围绕课程施行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项目研讨,然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处理问题,为全区高中课改工作供应样本和类型。

(四)依托收集平台,提高新课程信息化治理质量和效率

有用应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题网站及教育信息网站,实时调查课改信息,供应基于收集的学生学习课程资源和教员教育支持情况,知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和教员专业生长需求;构建基于收集的学生选课、学分担理、综合本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员培训、学校课程评价等信息系统,完成课程改革收集化治理。

(五)大力推进教育方法革新

学校要积极探究以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自立、协作、探求学习。要促进信息技能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完成教育的组织治理方法、教育内容的出现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员的教育方法和师生互动方法的革新。

六、统筹与保证

(一)增强工作指导

区县政府成立由分担区长任组长的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订和指导施行工作。区教育局成立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施行工作。

还,全区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施行工作小组,负责贯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勤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规划、施行和治理工作。按规则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坚持符合校情、卓有成效的选课指导准则;依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构成有用反映学生课程修习情况的学分担理准则;积极探究行政班与教育班并存的教育组织方式,坚持和完善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准则;调整教员专业构造,增强学科建设,改善配备前提,丰厚学校文明内在,构成办学特征和品牌。

(二)增强研讨指导

增强教研队伍建设,改良教研方法,充分发扬教研人员的营业指导效果。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做好教育教育设计,为新课改的教育有序、规范进行供应保证。

(三)增强督导评价

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归入办学程度综合督导评价,督促高中学校增强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具体发展。

(四)增强资源整合

区直相关部分和全区各高中学校要一起采取办法,整合完善教育教育设备和课程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施行发明需要前提。在硬件建设方面,集中对全区各高中教室、艺术体育教育场合、实行室、仪器设备、图书材料、现代教育技能设备等教育设备及课程资源进行具体计算和统筹安排,并落实各项配套建设,为新课改的施行供应可行的硬件保证。

在软件建设方面,全区各高中学校要在充分研讨分析区情、校情的基本上,编写出符合全区教育理念、方针和本校实践的校本课程试用文稿,为选修课的正常开展供应科学合用的教材;积极整合、有用应用全区各高中学校藏书楼、理化生实行室、微机室等校内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供应扎实的实践指导和需要的硬件情况。还,区教育局要组织全区职校及高中学校的交流与协作,完成资源共享,破解通用技能等课程的师资与设备难题。

第6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目标要求:

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

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

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四、培训内容:

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

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

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

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

    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

    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

    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

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5月30日

教师进修学校

曹益伦

郑国平;张  谊

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6月24日上午(8:00-11:00)

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我镇全体在职教师

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

C、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具体培训进程、内容:

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

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

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 《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

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 (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

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共2页,当前第1页1

⑥、7-8月实践操作,要求建立“个人工作室(BLOG)”;完成作业4;

⑦、9月份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写好个人学习体会,培训总结;复习迎考。

六、考核、评价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1.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

2.书面考试。主要测试《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理念等。实践考核主要考察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评价依据。

3、考评阶段(XX年9月底)。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

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①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我镇在9月底完成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②书面考试。9月底全市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③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④总结评价。XX年9月底建立《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培训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七、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1、培训成绩和证书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评优、评先和考核的必备条件。

2、教师培训学习(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学校的月考核、年度考核挂钩。

 

 

九龙湖中心学校

第7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自学和大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听取了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慕金付副教授为全校教职工作的十七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学习紧紧围绕主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学习中央电大《关于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暨深入学习贯彻陈至立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和电大三十年发展历史,探求发展规律,收到良好效果。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修正案),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教育学习,大家的精神面貌更加振奋,主人翁意识更加坚定,服务态度更加热情,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

三、规范操作,积极做好基建和房屋维修。在时间紧,程序繁多的情况下,完成了新建综合楼工程项目的立项、选址、规划审批和设计、招标、开工等工作,为新建综合楼按期竣工赢得了时间;完成了学生宿舍D楼、学生保障用房等工程结算和资料归档工作;为迎新生,完成了学生宿舍C楼、E楼维修粉刷工作;完成了日常房屋和相关设备维修工作。

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保障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今年参与起草制定了《广播电视大学仪器设备管理规定》。做好校产的验收、移交、调拨、报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各类资产报表的统计工作;做好每学期固定资产清查核和低值品的核对工作,确保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做好低值耐用品的日常管理和常用办公用品、设备耗材等物资的保障、发放工作;注意抓好物品管理协调工作,努力使“物尽其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全年发放常用办公用品和设备耗材共计11.8万元,与去年略有增加。

六、规范食堂管理,提高饭菜质量。食堂新一轮招标工作的启动,可能会对前承包商有所影响,我们在积极做好新一轮食堂招标调研准备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前承包商稳定、安抚工作,确保食堂保障正常。针对新承包商对学校情况不熟悉等特点,主动与他们勾通,分析问题,查找原因。适时召开师生座谈会和膳管会,分析情况,征求意见,在物价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努力使食堂管理逐步规范,伙食保障基本平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第8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一、打破一个观念——树立研培兴校意识

十一五期间,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发展受阻,特别是队伍建设出现明显滑坡,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思想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效果逐年下降。为了打破教师们“只教不研”,“有研不深”,“教研无用”的现象,学校实行“前推后引”政策。通过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效果明显的运行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整合了各处室、科组的力量,建立了一系列校本研修的制度,构建了全新的校本研修平台。大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能够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研培之中,树立了极强的研培意识。

二、建立三种制度——形成研培运行机制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校建立了研培组织机构,制订了《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方案》,完善了《包学年、学科领导职责》,形成了人人、科科、日日研修制度,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主管制。学校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强化业务领导是校本培训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领导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建立校本研修的激励机制。制订了《学校教师工作量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研培的分量,对教职工取得的各种教研成果进行奖励。三是教研常规机制。我校的教研工作经历过两个阶段,即学研培分离阶段和现如今的学研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阶段。

三、构建四个平台——创新研修

1.以学习为依托,提高校本研修意识。搞好校本研修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通过努力达到在课题研究中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学方法、在问题探究中学科研,以学促教、以教助学的目的。我们开展了以下三个活动:第一是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根据教科研的需要,确立了文化“午餐”活动,由主管领导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午餐”的内容,上传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供教师中午阅读,这为构建“书香校园”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是开展与名校名家对话活动。为了使教师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经验,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派出相关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培训后我们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上公开课、写博或在全校大会上交流学习体会。

第三鼓励教师学历培训。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学历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并能够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额报销旅差费用。现在已有15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0人具有中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

2.以研究为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强烈的研究意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学校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领导示范。主要是在思想层面解决了部分老教师“教研无用论”的想法,同时也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行动研究的指南。(2)主题教研。根据《永吉县中小学主题教研实施方案》,我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任课教师人人确立了分题,进行教研探讨。(3)组内教研。每周20组次集体备课,20节组内教研课。组内教研气氛浓厚。(4)课题研究。部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共生的研究》正申报结题,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

3.构建反思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学校周例会反思。在学校层面上,实施周例会反思制度,然后值周领导经过整理将一周的工作情况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及时的周工作总结。

(2)学年学科组反思。每周周五由学年学科组长组织周工作反思会。(3)教师个人反思。建立教师博客交流平台,加大横向交流空间。

第9篇:校本研修完成情况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47-01

1 校本教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目前,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自在学校、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校本教材存在的极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校本教材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来承担这样的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材的针对性比国家统编教材要强。由于两种观点的争论,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校本教材开发更深入的研究。

2 校本教材开发与设计原则

2.1 必要性。

校本教材开发一定要把必要性放在首位。学校应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定位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是为校本课程实施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编写校本教材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同时考虑资源和经费等现实条件。

2.2 科学性。

学校应保障校本教材编写过程的科学性,对于编写人员要在以学校教师为主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并对编写人员提出素质要求和编写过程的规范,对于内容选择要根据学生需求而定,同时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资源。对于编写方式要通过编写人员会议共同讨论教材框架和单元并就编写设想听取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会人士的意见。

2.3 反复性。

编写者要针对课程需求和环境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相对于国家、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修订更为频繁,编写者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情况多渠道收集新鲜信息和反馈意见,结合校本课程计划的调整及时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

2.4 创新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必然要体现起独到之处,因此,创新也就成了校本教材的特色所在。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 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路-以我校饭店英语教材开发为例

3.1 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材建设队伍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队伍应该有学校领导亲自引领,成立由校长、优秀任课教师以及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个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有专业带头人的领导,还要有优秀的教师以及课程专家。

3.2 资料准备。

首先是对目前教材现状有个充分的了解,了解该学科教材在国内编写的数量,确定是重新编写还是改编。其次,我们就是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例如,饭店英语教材编写中,我们对比了目前最流行的几本《饭店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教版的《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社会意味更浓。再次,进行中外的教材的对比分析,来吸收国外的精华。如在教材编写前,我们对英美的教材就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确实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最后,对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3.3 教材编写。

(1)构建教材框架。

教材框架的构建是教材编写首要一步,教材的整体思路就是以课标为基础,采取由总分的原则,即Introduction --Front Desk --Food and Beverage Department --Housekeeping的顺序,以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来进行。

(2)选择教材内容。

内容的选择一是以统编教材作为参考,着眼点放在对统编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上,也可完全脱离统编教材的影响,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而编排内容。二是内容的选择要为实际操作留下足够的灵活性。即各板块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取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4 教材的反复修订

编写者要针对课程需求和环境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相对于国家、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修订更为频繁。编写者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情况多渠道收集新鲜信息和反馈意见。结合校本课程计划的调整及时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

5 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妥善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材编写不应拘泥与课程标准,而应该是它的补充。我们在编写教材中即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又不完全的拘泥与课程标准,广泛的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课程标准的不足。

5.2 精化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时间。

教材内容的繁简要与教学时间紧密结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本学科的自身特点来看,精简教学内容,达到泛而精,多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科教学的目的。

5.3 呈现方式贴近饭店的工作世界。

在教材在图片、文字以及整体设计上都应该更加贴近饭店情境,充实人物形象的作用,形象在整个的教材中应是个线索,是构成教材的整体故事的主人公,可以以人物职位形象的口吻和角度去叙述教材内容,图片与课文要紧密结合,增加与内容相符合的学生活动的真实图片。

5.4 重视学习方法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英语学习的方法很多,在利用校本教材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我国的教材应加强学习方法的开发与指导,并与教材的整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相联系,而不应只是某种具体活动形式,贯穿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郭敏文, 樊平.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吴梅.前厅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