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新技术开展计划精选(九篇)

新技术开展计划

第1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科技大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努力开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我首先代表省政府向获奖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广大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对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国家人口计生委给予高度重视,江帆副主任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做好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人口计生委相继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和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分别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这三个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确保人口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全省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在国家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计划生育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奖。2004年完成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抑第四次人口高峰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服务机构得到巩固和加强。省计生科研所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为稳定全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省份和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服务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以提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省先于全国7年实现低生育水平、连续15年保持低生育水平、30多年累计少出生5000多万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功不可没。目前,我们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应对人口老龄化,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要在提高现有避孕药具质量的同时,对带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形成种类齐全、方法多样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系列,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群众的健康水平服务。

总之,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相适应,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发展步伐

实现“*”人口计生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人口健康、保障人口安全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加快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科技问题。一是围绕*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人口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人口安全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以及人口安全预报预警制度。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专家主导、课题运作”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二是围绕《*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重点开展生殖、发育与衰老生物学研究,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研究”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三是积极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和生殖保健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继续完善以省计生科研所为龙头、以市指导中心为纽带、以县服务站为骨干、以乡镇服务站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计生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省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人才、仪器、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市级指导中心建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中心,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中心。要根据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要逐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要积极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参加科技合作计划,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办法,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纳入科技考核内容。

(三)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服务机构稳定。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阵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石。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各级要坚决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的指示精神,确保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稳定,不得随意撤并。要积极协调,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网络优势,确保育龄群众得到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实现“职能法制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人员职业化”的目标。

(四)继续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继续实施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一是要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根据育龄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不断开发、引进和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方便的新型避孕药具和技术,帮助育龄群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避孕节育方法。二是要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学习推广周村区等地的经验,开展包括婚前检查在内的优生优育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基础,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加大优生遗传检测工作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地要逐步向符合生育政策准备怀孕或已孕3个月内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优生四项病毒检测服务,努力实现到*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6‰以下的目标。三是要大力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结合查环查孕为育龄群众查治常见妇科病,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到人口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科技知识,不断增强科技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规律,善于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事部门要优先解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人口计生科技工作的特点,为计划生育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卫生部门要把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农村卫生区域规划,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医师执业许可证》注册要继续认真办理,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卫生工作中去;科技部门要把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评审和表彰奖励。

(二)加大对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着眼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把计划生育科技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逐步提高计划生育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使计划生育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在确保服务机构人员工资足额到位的前提下,为服务机构提供必需的科研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政府投入保运转,自我创收促发展”的原则,在做好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前提下,依法拓宽服务领域,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开展服务,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第2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

第3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首先,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县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对你们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县科技局是县政府建设创新型、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和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全县企业更好、更快地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我们将以“务实、创新、优质、高效”的工作理念,竭诚在申报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创新、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为全县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一、科技服务企业的主要业务

(一)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支撑计划(原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开发与产业化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科技条件平台与人才计划(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基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软科学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等。

(二)帮助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三)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

(四)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工作。1、县科技局牵头组织省、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推荐申报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组织县内有关专家进行县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定,对获县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科技成果,县人民政府分别给予4000元、3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3、县政府设立企业创新产品奖。年内获省高新技术产品或省重点新产品的,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1万元。

二、科技服务企业的主要成效

第4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第5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1)1949-1978年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阶段

在这一时期,因为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为了增强国防实力,国家重点扶持一些基础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具体运作形式是:由政府制定权威性、强制性的高新技术发展任务;由政府拨款投入研发资金,集中全国人力,重点发展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尖端技术。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发展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在这种背景下,依托国家的有利支持,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并初步建立了以军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该体系包括航空和航天、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新材料技术、激光、分子生物学等等,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在国际上的战略防御地位。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个时期的高新技术产业纯粹是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对我国的其他产业起到很大的带头推动作用。

(2)1979-1992年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的阶段。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同时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1979年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基本原则,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总体方针。在自主开发基础上,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人才,实行开放合作,重点发展.

198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第一次系统地从整体上规划高新技术的项目、领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了带头和核心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已经确立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领域。1988年8月,一项名为“火炬”的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出台,它与863计划相互衔接,重点选择七个领域,以市场为导向,逐步走向国际化。“火炬”计划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在重点发展基础上,1988年5月,国务院确定“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中心,批准成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而掀起全国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一种区域集中模式汇人聚物,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第6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必须客观预测和正视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是参加科研机会和争取科研投入的竞争更加激烈。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的统一,使相关的财政经费投入、科研指南和项目管理、各种资源和信息等实现了共享,参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将更加广泛,在科研费用等资源投入尚不能满足所有需要的情况下竞争不可避免地将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从事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不仅要增强竞争的意识,更需要增强竞争的基础能力,包括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性工作和研究队伍,尤其是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竞争得到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增加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二是学科交叉和融合更广泛。随着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不可避免地与生殖生理基础、生物学及技术、生命科学、药物及制剂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等产生交叉和融合。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给计划生育创新研究带来新的希望,促进了应用技术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创新研究除了依托传统的生殖基础理论外,必须打破界限与交叉和融合学科进行合作,这就需要打破过去的边界和条条框框,并要求能掌握交叉和融合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综合运用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三是计划生育技术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技术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政府对计划生育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一直非常高。随着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对计划生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要求更高。这将直接导致计划生育技术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本更高、临床研究要求和组织实施难度更高、药政审批更严格、研究周期更长等,计划生育技术的研究将需要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需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行为,需要足够的财力和各种资源的支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四是新的管理体制带来新要求。由既往熟悉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转换为新的与医药卫生统一组织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模式,会使部分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时出现不适应。而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是公益性研究,在投入方面财政投入所占比重较大。行政管理部门不仅决定财政的投入,也影响后期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应用。专门从事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要勇敢面对新体制带来的挑战,主动转变传统思路和做法,适应新管理体制的要求。

2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特色

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既包括避孕节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也包括生命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生殖健康促进相关的研究等等。人类的繁衍生息是永恒的需要,计划生育如影随形,也是永恒的需要。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共识和政策,有13亿总人口、4亿多家庭的巨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仍将是很有生命力、很有吸引力、很有活力和很有技术应用市场前景的研究领域。关键是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特色。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特色。实行计划生育是《宪法》的规定,是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和社会管理任务。不管行政管理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完善,不管是调控人口规模还是改善人口结构和分布,计划生育都将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政策特色决定了计划生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事计划生育科研的机构和专家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要继续拥有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计划生育的对象特色。服务管理对象为健康人群是计划生育的根本特色,服务管理人口众多是计划生育的重要特色。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必须考虑这些特色,以众多健康人群的服务需求作为研究大方向,以着眼于不断改进提高各种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研究核心,以继续促进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有效应用和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为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和政府管理服务提供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计划生育的服务特色。30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实际成效始终依赖于临床技术服务和群众的有力支撑。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服务涉及到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奖励扶助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内容,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系统事业单位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等。这些机构既可能继续单独存在,也可能有机整合和完善。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需要通过这样宽泛的网络开展研究,也需要面对这样的网络、服务内容和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既为群众现实需求服务,也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改进管理服务。

3打好基础利长远

第7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参加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安排和动员20xx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提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稍后,计划处的同志还将对20xx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布置。下面,我就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一、要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科技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政府管理科技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直接引导,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办法和必要手段,体现了政府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意志。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愈加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特别是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科技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切实管好、用好科技经费,真正使科技经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树立科技工作的良好形象。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我们工作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按照科技项目申报的要求,确保此项工作按时完成。二、要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支撑作用、引领作用和导引作用,是新时期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科技成果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其质量提升不够,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成果却很少,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政府目标、政府导向,使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快速发展。在20xx年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中,要突出以下重点:一是要突出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可以发挥相互间的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要重点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项目,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二是要突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市科技进步的重点,这是由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实施工业技术创新2662和农业技术创新52122项计划,打造制造业信息化、科学数据资源、农村信息化3项重点工程,构建科技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农村科技信息、技术成果交易等4个科技服务平台,抓好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基地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普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有力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三是要强化县(市)区科技工作。县市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都已列出专项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给予支持,并要求省辖市科技局,也要给予一定的匹配。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为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做好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各县(市)区,特别是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和荥阳5个扩权市科技局一定要借此机会加大力度,做好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要选择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产业规模,有利于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做好科技成果推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切实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质量组织好科技项目申报是做好科技计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好的项目挖掘出来,才能为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搞好与省厅科技计划的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从今年起,我市的科技计划工作将与省厅同步实施,一是有利于财政资金尽快地用到科技攻关项目上来;二是利于企业能够更加主动地争取上级的各类科技资金;三是有利于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的监督与管理。20xx年度在继续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基地建设和重大专项的同时,我们将逐步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管理,拟建立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制度,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对信用等级较差的单位,将采取有力的制约措施。今年我们还将对计划项目工作,进一步进行改革:一是拿出350万元左右的资金,对2-3项课题进行招标;二是继续完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使 真正优秀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三是对拟支持的重大项目实施运行监测;四是改进和完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要求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后,挂牌运行,并给予经费的支持。鼓励已建、在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运行水平,创建为省级中心和实验室。同志们,今年省科技厅对重大科技项目将全部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同时,还设立了数额每年200万元连续支持三年的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希望在座的各位要认真筛选项目、推荐项目,力争把好的项目尽可能地挖掘出来,积极争取省厅科技经费的支持。对于我市企业争取到省重大项目的工业、农业项目,我市在经费支持上也将重点地给予考虑。以上讲的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组织20xx年度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中参考。谢谢大家!

第8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第9篇:新技术开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05-02

卓越工程师计划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下效果显著。建立了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体,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工程行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功能性人才。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理论更加的丰富,实践操作能力更强。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应用。新工艺、新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其中PLC应用技术在专业性上更加突出,能够适应多学科的综合应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电子基础知识,保证专业理论得到丰富。学生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引导下逐渐的形成专业素质,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能够为生产实践奠定基础。学生在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上差异性较大,并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教学计划也不会相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并且对课程教学思路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针对PLC应用技术进行实验创新活动。在满足教学计划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充实,积极组织有效的教学互动,制定全新的课程开展计划。改善教学设施,能够在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开展电路设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创新应用能力在PLC应用技术的影响下持续的提升。

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方面较广,数字电子技术等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专业知识在内容上较为繁琐,缺乏必要专业知识的学生很难开展学习。这种专业学习难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能够在根本上进行知识的理解。系统的学习PLC应用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对理论知识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确认,能够利用技巧开展分析计算。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控课堂节奏,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效果。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教学内容。PLC应用课程教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水平的提升上都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为今后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动手能力在PLC应用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不断的得到强化,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复合型的综合人才。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实验室的专业配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条件,增强传统教学的实践性。在根本上保证学生对PLC应用技术产生兴趣。

三、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PLC应用技术凸显课程教学重要性

在教学内容上PLC应用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计划,充分的发挥教学计划的功能引导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工电子专业知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能够利用现代科技的多样性特点将更多的知识引入到课程教学中。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对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介绍,阐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确电工电机专业的重要性地位。在思想上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认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将会启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PLC应用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保证学生的综合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板书、多媒体教学等将知识进行讲解,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使命感。责任心得到强化之后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单一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教学需求,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根本上降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PLC应用技术能够缓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关系,降低矛盾发生的几率。PLC应用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地引入先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性了解,直观的感受到教学的兴趣。同时在教学实验的设计上采用仿真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仿真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抽象的知识概念更加的直观。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设备进行积极的调试,使教学实验效果更加的明显。诸如交流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波形的产生过程,通过虚拟实验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明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传统教学在注重知识讲解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在自主设计基础上水平不断的提升,针对实验强度有计划的开展设计环节,保证学生系统设计能力与实践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础开展教学。PLC应用技术能够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能够通过教学配置获取更多的实践学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能够更加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状况。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保证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均衡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问答,这样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四、PLC应用技术教学实践的改进

PLC应用技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确认,这样才能够开展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教学大纲,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教学实践工作的影响。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计划的定量分析,保证学生能够明确课程概念。增加教学实践指导,技能型专业指导将会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上要布置相应的预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积极构建教学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网站的设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与课后复习之间的承载。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开展教学交流,相互讨论复习教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答疑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的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全新的教学内容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学生的兴趣。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理论,缩短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将会带动理论知识的丰富。

开展课堂互动,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将不明确的地方提出来,保证学生掌握更加复杂的学习方式。能够清楚区别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学习方式才能够更好地进行PLC应用技术的学习。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多元化考核方式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分析。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能够进行充分的了解。考核方式要能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内在能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五、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开展的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强化理论对于实践的影响。PLC应用技术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能够使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性,保证教学成果。在教学整体上改善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进行定位研究,明确教学特点模式,优化教学考核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兴趣。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能够不断的完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建立科学的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星平.PLC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5.

相关热门标签